辨法法性论 第六讲
上如下源法師 主講(文字一校:瑾,二校:Haien)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好,各位同学大家好。
好,来。我们刚刚,抉择教法的部分已经谈到两个,一个就是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包括四预流支;然后另外一个就是指加行。加行,广义可以讲一切的修行用功,都可以叫加行。狭义呢,尤其是这里讲的加行就是加行位,又叫做顺抉择分。就是从资粮位到加行位的加行。这个加行位,包括煖、顶、忍、世第一法。这个细节后面会有,其实师父在俱舍论,在唯识学概观里面都有。这个是修慧的次第,修慧它还分四个阶段,那就是煖、顶、忍、世第一法,这后面我会再讲。
好来,那么抉择教法讲过了,现在来讲第四个,触证。触证讲的就是见道位、见道位,它说:
触为得正见,故以真见道,现前得真如,所以亲领受。
它是讲什么?它这个是见道位,见道位就是我们见悟,直接悟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直接现在前,这个叫做见道。这个时候是没有能取所取,就是真的离能取所取。这个见道位,三乘共认就是断见惑,三结。二乘在初果,大乘在初地,都是断三结,断见惑三结,这是真的亲证真如真实的一分。
虽然还没完全清净,但是已经证得真如的清净一分。这里说,这是在说明见道位,修行的五位当中,经资粮位到加行位,经过加行位里面的世第一法之后,下一刹那真正的智慧现前了,就是正见现前名为见道。正见现前,名为见道。这里的”正见“师父讲一下,跟阿含经里面讲的“正见”不大一样。不要把它跟八正道的正见搞在一起。当然都是慧,但这里是讲真正的见道的正见,它为什么叫正见,等一下会解释。它说触为得正见。触证的触是接触。证是实证,证实,真正经验到的法性,真正经验到法性名为触证。触,就是说你的智慧真正碰触到真如,不是隔一层,是真正悟到真如实相,悟到真如实相,所以这个叫做触证。
好,它怎么触证?这里要讲正见,它这里的正见是指prajñā,就是我们讲的般若。prajñā就是般若。为什么prajñā叫正见?因为这个“正”,就是直接、亲自的意思。有没有看到?直接、亲自。师父以前讲过prajñā。pra还有jñā,这两个,pra般jñā若。pra就是直接、亲自、直接,不转弯,不拐弯,是接头词,是直接的意思。jñā是认知,认识。好。
靖修,你这样看得到黑板吗?prajñā是直接认识,所以它为什么直接翻成正见呢?它就是直接翻的,对不对?直接就是正,然后见呢,jñā就是知道。智慧或是意识里面的知道就是叫见,心见。智慧见道。所以它就翻成正见,这不是只是八正道里面的正见而已,它是指直接亲悟,亲自证悟到,所以这个见,叫做真智,因为jñā是知道,所以直接知道跟Vijñā不一样,Vijñā是分别的认识,这个是直接悟到实相,我们的智慧直接面对真理,直接认识真理,体验得明明白白,这样的智慧,所以又叫为见,就叫做正见,这样了解吗?
它不是只是八正道的正见。八正道的正见是什么慧?闻慧。这里是现证慧,所以叫做般若。
问:prajñā就不是前面讲的识所现了
答:这个地方就不是识所现,因为它已经离能取所取,真如现前。这个时候方便讲,正智见如如,那就是正智见真如。但这只是名称、语言上的描述而已,其实它是超越一切的能所对立的。当我们讲正智见如如,又觉得有一个正智,有一个如如。但是这也没办法,它必须这样子解释。它是真正正智产生,般若产生的时候,般若跟实相其实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不能分成它是能见所见,能知所知的。它是超越能知所知的,是超越能知所知,能见所见的,所以它叫做般若见如如。
好,这个又叫做真见道。什么叫真见道?真见道是根本智现前,根本智过后,后得智叫作相见道。根本智悟到真如的时候是真实见道,但是你从根本智出定之后得到后得智,后得智,因为它还是带真如相,它这时候是带真如相,这时候带真如相,所以它叫做相见道。
真见道跟相见道它差在哪里?意思就是说,当你真见道根本智,悟实相的时候,你已经断了根本烦恼,断了根本见惑,你在出来的时候,你还是有能所见现前。但这个时候你知道,能取所取,这个能见所见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这样了解哈
比如说你还没真正产生根本智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孩子看电影,他看到电影里面的东西,他把它当成是真实的,所以他会害怕,他会害怕,会以为是真的有鬼在里面。这样了解了。那么一个大人看电影,一个大人看电影,它会不会把这电影当成真的?它知道那个是假的,这个就像后得智一样,后得智因为经过了根本智知道那些是假的。但是你起了定,出定之后呢,那一些因为是无始以来的熏习,你那些能见所见,那个见识和相识,还在,还会出现,还有能见所见。但是这个时候虽然有能见所见,你有带真如相,也就是说你知道这一些都是虚妄分别,你不会再把它当成真的。 这样各位了解吗?这个叫做后得智,又叫做相见道,这就是后得智。
就好像,凡夫是小孩子看电影,他把它当成是真的,所以就有能取所取。那么圣人出了见道位之后,他是相见道,就像大人看电影,他还是有那些影像,但是这时候他不会认为它是真的,不会认为它是真的。所以他就没有那么多的忧悲苦恼在里面了。
问:师父,这里的真见道和相见道, 是不是一个是见真,一个是见相?
答:一个见真一个见相,一个见缘起的法相。但是它见缘起的法相的时候,因为它是带真如相,所以它不会对这些缘起的法相取执著,不会有能取所取的这样的观念,所以只能说它是见识跟相识,但是能取所取那是凡夫的状况。这样可以吗?
好。再来。这是见道位,触证。所以它叫触证,真实见道叫触证。
再来随念。
随念谓修道,为除诸垢故,于前所见义,菩提分所摄。
这个叫做修道位。好,随念谓修道,为除诸垢故,于前所见义,就是见的真如。菩提分所摄,这个是修道位。
修道位,在大乘佛教里面就是从初地到十地都是修道位,十地过后就是佛,那就是究竟位。那初地呢,刚登初地的那个刹那就是见道位。初地开始,二地三地四五地一直到十地,它是分分去除烦恼,分分去除所知障,还有烦恼障。到了十地过后成佛、究竟。
好,所以它这里的随念是说证后起修。证什么?就刚才的见道,见道是证真如本性。证真如本性之后,接下来所有的都是起修,就是修道位。是初地真见道以后,从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萨共经两大阿僧祇劫。所以从发心,真正发心,初住开始,一直到要入初地是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
这样了解。初地到十地圆满,要两大阿僧祇劫。整个加起来叫做三大阿僧祇劫。所以这也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消息是什么?先说坏消息,坏消息是什么?师父我要登初地菩萨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是啊,没错,就是要修集这么多的资粮功德,但是我告诉你,你们今天已经能够坐在这里听经闻法,可见你们不知道修了多少劫,大劫。虽然不是一大阿僧祇劫,但是也是修了很久,才有办法来坐在这边信受这样的教法。第二个就是说,也还好,入了初地以后还有两大(阿僧祇劫),所以前面比较少,1/3,后面入了初地以后是比较长,两大,但是你入了初地以后也不用烦恼了,因为你已经是圣位了。
好,这样各位了解吗?这是一个。再来呢,也不用去担心多久,你只要担心这辈子我该做什么。生生世世发长远心,然后眼前,我现在开始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然后我这辈子要做什么?那这样就好了。而且学佛就是生生世世的事情。所以不要去想说,哇,那么远!我告诉你,我们凡夫久远劫来,这样不断轮回,那不只是三大阿僧祇劫,是无量无数大阿僧祇劫。所以时间呢,你要用心修习,时间有时只是一刹那的问题而已。
师父常常说,以前刚来加拿大的时候,那个是1999年,是20年前。20年前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师父是从ESL开始读书。不是像你们都会读书的,一开始就读,来这边就考上硕士,开始读博士,读什么。师父是从ESL开始读,在ESL里面读了,读了,然后连托福都还没考。然后人家问我说:你ESL的读完你要做什么?我说我要读,继续上大学去读。大学呢?我说大学读完读硕士。硕士完呢?硕士完读博士。那这样还要多久?你现在ESL,ESL后面还有大学,大学能不能读毕业,能不能上都不知道哦,对不对?
大学完了还有硕士,硕士完了你能上博士都不知道到底能不能上,这样算算有多久,很长远嘛,不知道多久!但是你只要按部就班去做。做、做、做,一年两年,10年过后结束了,这样回首望去,那个时候想起来好像不知道这个路不知道要多长,但现在经过回首一望,感觉上就是昨天的事情,对不对?
你们也来很久的嘛,ken你来几十年了,你那时候去想你刚来的时候,好像是昨天的事情而已。师父也是想1999年来,我一想好像是昨天的事情而已,所以不要去想说多久,就想说我现在要学什么,要念什么要读什么,然后要做什么比较重要。
这个就是修道,修道两大阿僧祇劫。为什么我们接下来有修道位?你说已经见道了,那修道位是怎么样呢?随念是。。。讲过哈,谓除剩余的烦恼。那剩余烦恼有什么?烦恼障未全部清净,还有所知障,烦恼障所知障两个要清除。烦恼障你已经断了根本,就是断了见惑。但是烦恼障还有思惑未断,思惑未断对不对?
我们不是有五下分结,五上分结嘛。思惑烦恼未斷,还有所知障。你说師父所知障是什么?所知障意思就是说你成佛必须渡众生的,你不知道,有障碍,这些都是所知障。阻碍你成佛,然后你要渡众生,有障碍的,不自在的,这些都是所知障。这些你必须在未来的两大阿僧祇劫里面慢慢去修正,慢慢去突破。所以我说过成佛不是悟真如現前那就没事了,成佛还要学无量法门,这些无量法门很多都是功德,很多是智慧,还有更多的,就是智慧来破烦恼障跟所知障,那就是地、地往上修。
好,这里的顺是隨顺,念是系念,所以它说随念,随念谓修道,随顺系念什么?随念就是随顺前面那所体验过的见道的境界,系念观察,以此观察当前身心世界,不断地随念观察。什么叫做不断地随念观察?观察什么?随念什么?隨念真如;观察什么?观察真如。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有真实见真如的经验,对不对?那是真见道,但是你出定之后你是带真如相,你只是依这样子的认知不断地在提升,那也就是说在这无数劫里面,两大阿僧祇劫,不断地把还没清净的种子把它转清劲,还没有断掉的染污种子把它断掉,然后还没转的识把它转,这个叫做转识成智。
这些都是随顺真如、依于真如而修行的。所以前面只是依经教而知道,要去除能取所取,后面是真的所谓的般若相应。后面是真的般若相应,前面只是闻思修的相应而已,不是真实的经验。后面已经有真实的经验,所以就是般若转六度,转其它五度而称为六波罗蜜。后面的这个般若就是带有真如相的prajñā,带真如相,所以中观大智度论并没有跟你讲那么细的理论,那唯识就是跟你讲那么细的理论,叫做相见道,叫做相见道,带真如相而修行,带真如相修行。
问:师父,十地菩萨后心,后心是什么意思?
答:二地到十地,后心,就是成佛。那成佛之前这十地共要经两大阿僧祇劫。
然后你这边修十地呢,所摄的就叫做,一切都叫做菩提分法,因为这时候你的目标是成佛,这时候你的目标是成佛。
那么在大乘佛教叫做二道五菩提。二道五菩提:发心菩提,然后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然后究竟菩提,五种菩提。 (此处有口误)
所以这二道五菩提里面,有这样子的。这是发心,发菩提心发心菩提。这个是明心,这是究竟。这是究竟,究竟,就是成佛。这个是初地,初地。这样比较清楚。这个是发心嘛,对不对?发菩提心之后,就是依经依教,依法依一切法依一切教不对?然后不断的往,怎么样?去除能取所取,然后修福德智慧,不断地修行,对不对?这个就叫做出到(伏心)。这一边又叫做般若道,这一边又叫做方便道。
好,你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之后,悟到诸法实相,也就是真如现前。就是我们讲的初地菩萨,这个地方是初地啊,就明心了,对不对?这里再来就是修道,这里就是修道,修道这个地方有十地,十地要去除的就是烦恼,烦恼障和所知二障,所知二障。还没干净的要去除干净。那你看这个地方就叫做什么?般若道,因为以悟般若为它的目标,对不对?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这里的,刚才讲的见道,叫做正见为触得,这里的般若就是正见为触得。这样大概了解。
好,那么这里是讲说菩提分法,有没看到,这里讲菩提分法,这里菩提分法在共三乘的就是37道品,在唯识学它把这十地配合十个波罗蜜,十地配合十个波罗蜜来修习,但是它是偏重配合。也就是说还有其它的种种法门,包括净土,包括各种各式各样类似的法门,但是不管哪种法门,它是配合。37道品是根本的,然后再配合十地修持波罗蜜,这是唯识学所立出来的。也就是说它这边随着菩提分法所摄随念,它的随念修行,它的随念修行就是指这一边,方便道这一边,整个都是讲随念修行。那就是摄菩提分法,十地配合十波罗蜜,记得哈,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怎么样?精进禅定智慧。然后还有吗?谁记得?十波罗蜜里面的前六个波罗蜜若蜜是持戒、布施、然后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对不对?那后面四个谁知道?方便,愿、智、还有力。
好,这些师父后面是有机会我再解释。
摄论有讲,摄论讲得很清楚,摄论讲得非常清楚。因为这十个师父好像在摄论里面已经讲完了,讲完了。摄论有空再去看看,师父在里面讲的很清楚,而且已经讲完了。未来再讲成唯识论也会再讲,而且成唯识论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就配合这十个来修,这是偏重的强调了。所以这个地方讲的随念,意思就是说随着你刚开始之前悟到的这个真如相,然后以后就带真如相这样不断地修习。
问:师父,那“随念”是指随真如,那个“念”字就是指的“真如”吗?
答:随真如,念真如。随念真如。这样可以哈?
那细节上师父以后有空去慢慢再讲。 如果你急的话,摄大乘论里面,师父后面讲修道那部分都有讲,而且讲得很清楚。
这个是随念。
好,再来,达自性。达自性,达自性就是究竟成佛了。但是这个达自性导师描述的非常好,很可惜武子已经走了。他会看录像。
导师这个地方对真如的描述非常的到位,不然很多人一直以为真如是个什么体啊什么这样子的。但是当然语言再描述怎么到位,你自己还是要去思惟揣拟一下。不然,你说那佛究竟成佛了,有什么好讲的。但是它的真如离障,导师这里描述的很好,我们来看一下。偈颂它说:
悟达彼自性,谓真如无垢,离一切烦恼离一切障的真如显现。
一切唯真如,显现彼即是,转依圆成实。这个就是成佛。
悟达彼自性,他(武子)一直在问这个自性是什么?这个自性就是真如了。它的彼自性,诸法的自性就是真如无垢,这是成佛。一切为真如,显现彼即是,转依圆成实。悟达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虽然它有种种差别,但它的法性就是无差别的真如,就是真如无垢,真如无垢,就是离染的真如,就是离染的真如。但是你要记得,真如本来是不会有垢的,不管在凡夫还是在圣人,它都是无垢。
但是为什么讲真如有垢呢?主要是说我们的凡夫不了解真如,我们凡夫的智慧被贪嗔痴烦恼我执这些种种烦恼给遮盖了,不了解真如。从我们不了解真如来讲叫做真如有垢。当我们成佛的时候,把这些全部都去除了,这个叫做离垢真如,叫离垢真如。所以叫做离染真如或者离垢真如,叫做真如无垢。
有些学佛者,注意,有些学佛者,对真如的自性每想象为万有以外的,或是在万有之内的本体,意解为一个实体。所以一样语言表达,很多讲真如讲,它就每次讲到真如,它都会把它比拟成一个什么实体在那边这样,所以导师特别讲。这是导师语句,不是师父自己打出来的。
导师这里讲,它说有些学佛者对于真如自性,每想象为万有以外,或是万有之内的本体。它这个本体指什么意思?就是想象它有一个实体在那边,把它当成一个有实体的真如。佛法所说的自性,就是这里所说的自性,不是一个本体,不是一个本性本体,它是从一一法的自性,从推究一一法的自性,推究到、体悟到法的本体,这就是胜义自性,但是一讲胜义自性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什么实体在那边了。
胜义自性不是在一切法以外,也不是在一切法内部的底里里面一个微妙不可思议的自性,而只是一一法的,怎么样?真相。一一法的真相,就是一一法的,怎么样?缘起无自性。对一一法的缘起无自性,为一一法的真相体悟,真正理解到了证悟到了那就是真如本性。那就是为什么前面说要一一法上去体悟它,离能取所取显现出一切法毕竟空寂,这个叫做真如。不要一直去想真如是一个什么东西的体,本来就在那边,那是什么东西,然后它是离缘绝虑,它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什么。。。不要去想象这样的一个东西。
这个叫做达自性。
然后后面导师又讲。。。所以导师的智慧,师父很钦佩,就是说,我们很多模糊的概念,他可以把它釐清那是什么东西,不会让我们在那边打模糊仗。
好,再来。你看后面,它还讲:现象的一一自性都是唯心所显现。它现在把共通的这个是什么讲清楚了,现在要拿到从唯识再来讲。现象界的一一自性都是唯心所现的。观一切法虚妄,通达一一法无所得,体验一一法的胜义,有没看到?这是从我们怎么样去修行,从我们的经验上来看,一一法的自性都是唯心所现,这是唯识所讲。然后观一切法虚妄,通达一一法,一切法无所得,都是能取所取的妄相,虚妄分别,它就能证悟一切法的胜义,一切法的真如。
问:师父,它这里讲的“自性”,和前面的自性是不一样的。更像是“特性”的感觉?
答:是,不一样的。对,一个特性的感觉。
好,从一一法上推究到究竟,超越了能取所取、能诠所诠,达到胜义是一切法的本性。胜义法性的体悟名为自内证,自内所证。就是内证的一切法性,而不是在一一法以外,或是在它里面有什么东西在那边。这是我们对法性的证悟,对诸法的实相的证悟就叫做内自所证,就叫做法性。
观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相都不见了。 称此自内证为真如法性,因为虚妄没有了,一切法无二无别平等平等,所以称为真如了。所以不要去比拟说它是有一个什么真如的体在那边。
虚妄分别尽净了,全部清淨了,圆满地显现彼真如,这就是转依圆成实。如果你对这一个描述还是很模糊,不知道,师父拿到阿含经来讲。阿含经讲两个概念,缘起的概念,还有涅槃的概念,记得吗?讲一个缘起的概念,还有一个涅槃的概念。它讲缘起甚深,涅槃甚深復甚深,缘起是有为的,涅槃是无为的,一切要归到这边来。
好,我现在问你一个,它是这样的认知,所谓的涅槃到底是什么?当然我们没办法真正描述,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因为佛陀讲,不管是生死跟涅槃,它都是依于缘起,对不对?所以缘起叫做一切法的法性,生死流转依于缘起,还灭解脱也是依于缘起。那这缘起不是谁创造,不是谁突然发明出来或是怎么样的,是佛发现了缘起,对不对?证悟了缘起。为什么他证悟缘起就能去除一切(煩惱)(到達)涅槃呢?因为我们不了解缘起就会去执著有一个我或一个我所,就会去执著自性。但你了解了缘起这样的一个,怎么样?此有故彼有,一切都是缘起而产生的这种种现象,然后从现象去悟到说,原来这些都是依因待缘而成的,所以就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也没有一个我所在。你能悟到这样子的话,那自然能破除我执,然后再经过这个东西的不断修行修行,到了四果,那你就得到涅槃。所以涅槃的这种东西,或是说东西也行,这就是描述啦,是对,怎么样?是对缘起法的证悟。所以为什么佛陀讲缘起,后面要讲涅槃呢?缘起是个普遍的法则跟理性,但佛教并不是光谈一个普遍法则跟理性,这样就结束了,而是讲这个普遍法则、理性的怎么样? 真实的证悟!就是这里要描述的,真实的证悟,对不对?
那我们这样的理解跟证悟,一切烦恼去除,这就是真如。这样清楚了解了吗?
那大乘佛教就是针对这样的一个涅槃的清净来谈诸法的实相。来谈诸法的实相。一切法的这样的涅槃究竟,来谈一切法的实相。所以它会告诉你,缘起法跟涅槃,所以到了阿毘达磨它就告诉你说,涅槃它是非果之果,为什么是非果之果?它不是创造出来的。它不是非果之果,为什么?涅槃没有因。
问:涅槃没有因,这里说的是涅槃的不生不灭吗?
答:对啊,涅槃本来不生不灭啊,所以它没有因啊。
问:但我们不是也说,修道是涅槃的因吗?
答:但是涅槃一般不是创造出涅槃,它是悟涅槃之因。所以我们修道是涅槃因,但是它不是说,它产生了涅槃。修道是涅槃因,是因为我们修道能悟涅槃。但是涅槃是无为的,本来如此的,这样了解吗?所以它叫做非果之果。你说它不是果,是啊,它本来就不是果啊,它本来如此,怎么会是果。但是问题是你可以得到它,你可以证悟啦,所以它叫做非果之果,你修道可以证悟它,所以从修道可以证悟到这样的一个状况来讲的话,它可以说是修道之果。但是修道之果它不是因为有因而产生的,它是修道是因为可以得到它,就好像我们修道去除能取所取而显真如。同样的道理,同样的意思,描述的不一样而已。这样各位了解吗?
所以佛教的真理实相从来不是只是一个普遍的理法则而已,它一定是指我们的证悟,一定是对这个法则的证悟。所以般若中观也是这样子讲的,所以龙树说怎么样?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那个他说的空就是这里的所谓的无自性,真如的证悟。又说般若离四边,般若如大火,四边不可找。你怎么谈都不对,你说这样不对,你说那样也不对,为什么?它离缘绝虑的。反正你们在网络上,那个海恩都有传给你们,你们回去再把它细读一下,就比较知道说唯识中观的真如在谈什么。
可以吗? 好,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师父,唯识讲对真如的体证是涅槃,阿含经讲是对缘起法的体证。那真如和缘起法之间是不是比较对等的?
答:它有这样子的意思,而且大乘佛教它更。。。就是说,相对来讲,它更注重于把它当。。。涅槃当成是诸法的法性,它有这样子的味道。也就是说阿含经很注重缘起法性,缘起法把它当法性,那对于缘起的证悟就是涅槃,但是涅槃它就不谈它是什么。但大乘佛教把涅槃当成是诸法的真如相,诸法的法性。所以它有一点点差别,但是两个是息息相关的。
好,再来。
为什么出现纲要?因为师父要让你们知道现在在谈哪里,不然谈一谈都晕了,不知道现在讲到哪里。
我们现在讲到哪里?辨涅槃有没有看到?涅槃六相讲完了。有没有看到,法性相就是真如,然后依处是什么?一切法一切经。还记得哈,就是一切法一切经,然后抉择呢 ?
四预流支就是加行。如理作意加加行。加行指的就是四预流支,记得吗?抉择它有闻思的抉择,还有怎么样,修。闻思修慧,闻思的抉择,那就是如理作意,还有加行的抉择,那就是什么?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记得哈。
然后接下来就是见道位触证,然后触证之后修道位就是随念,然后最后达自性,达自性就是成佛,它已经辨涅槃了。那你后面都不知道没关系。靖修知道?后面全部都不知道、也不懂,什么达自性,什么随念什么触证什么都不懂,没关系,至少有一个你要搞清楚,哪一个要搞清楚?你觉得师父在告诉你哪一个要搞清楚?
对啊,依处要搞清楚,对不对?你说师父,煖顶忍我不知道,没关系!触证我也不知道。。。因为这些你要是第一次听师父讲,会真的会听不懂师父在讲什么,因为他们很多都听过摄大乘论,但是你这些都不懂,至少依处,要依什么?依一切法,然后依一切经。至少你要先知道,我现在开始学佛,要依一切法一切经,如果要讲的更白一点,就是要听经、闻法、学习经教、教法,然后一切法,如果更白一点就是听经闻法之后,在生活中的一切法当中去观察学习,讲得够清楚吧?
所以你后面全部都不懂,没关系,依处把它学好,听经闻法,然后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检视,不断地学习,这就是你现前应该可以做得到,对不对?这个叫做依处,没问题吧?这叫依处,这是第一步。
这是,弥勒菩萨就是这样子说的,无著菩萨也这样说,世亲菩萨也是这样子说。所以不要去听人家乱讲,说什么不用去听经闻法,只要念一念、诵一诵它自然。。。以前有人说金刚经呢,不用去理解,金刚经只要去诵,诵到最后自然就会智慧就会增长,就会开发出来,那是胡说八道。
好,那么我们这个讲完了,讲完了之后接下来讲什么?对,特详转依,别彰大乘。特详转依,别彰大乘。那么这里的转依是转什么依?记得吗?有持种依,有迷悟依,对不对?持种依是转什么?转阿赖耶,迷悟依是转,怎么样?离垢真如,其实不是转真如,它其实是怎么样?真如从有垢转成清净,其实是我们对真如的悟解,的证悟啦。
总标十门。总标十门,别释有这十个,就是对十门的一一做解释,一一做解释。十门,那这十门讲完了就结束。所以这部论其实不多,但是却是唯识很重要的纲要。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
问:师父,那这部论主要是在讲哪个转依呢?
答:真如依。这部论主要是在讲真如转依,所以它很少提阿赖耶,甚至几乎,几乎啦,偶尔一两句提一下,几乎不谈阿赖耶的转依,这就是它最初的唯识的一个特色。弥勒菩萨唯识的特色重视真如转依,无著菩萨的特色,重视什么?持种依,转阿赖耶依,这两个有它的特色的不同。所以它也没讲三性,但不是等于它没有,它也没讲三性,它也没特别去讲阿赖耶。
问:但它也是在讲怎么修行到成佛
答:也讲,但是修行到成佛里面的很多,它还是重在真如离垢。这样了解吗,因为。。。为什么叫真如离垢呢?就好像唯识讲的,不是,就好像中观也这样子讲,它说我们对缘起无自性的空,对不对? 声闻也悟这个空,但声闻是毛孔空,菩萨所悟的是太虚空。还是同样的空性。这个一样,三乘、菩萨悟的都是真如,但是有遮盖,佛菩萨,菩萨是渐渐分分地把遮盖的这个虚妄慢慢去除,到佛是全部去除干净。这样了解吗?它讲的真如跟般若,就是中观讲的空性,是同一个义趣的,这个体都是一样的。中观讲空性是一样,空性不会不同,但是对空性悟的广大还是悟的只是它的本体而已,本质而已,有它的差别。所以一个用太虚空跟毛孔空来区分,一个用真如被遮盖,然后慢慢去除,然后到完全清净,这样子来讲真如转依。
好,这样可以吗?
问:那就是说,那个迷悟依和持种依只是前后期的唯识它。。。
答:偏重的不同。
问:但事实上,无论是说转迷悟依还是持种依,达到其中的一个都可以通达佛道?
答:基本上,如果严格来讲,通达佛道的话,一定要两个都具足。两个都具足。因为迷悟依是讲无为功德的清净,持种依讲有为功德的成就。
问:但是这部论它只是在讲迷悟依,但刚才在讲辨涅槃的时候,也从刚开始的法性相,到后面的达自性。也就是说,它这里面并没有涉及到持种依,但已经到成佛究竟了。
答:也就是说,就它来讲,它偏重在迷悟依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了解吗? 那到了无著的时候,它就侧重持种依是怎么样转。也就是说它并不是认为说持种不用转,但是它整部论偏重在真如上谈。
问:那它这两个,是一个大方向和一个细节修行的区别吗?
答:也不是。它是两个不大一样的,只是说在比较初期的唯识,它比较重在真如转依,比较重在迷悟依上面谈,这样可以吗?它也有讲阿赖耶,但是它这时候不谈阿赖耶的转依,因为它偏重在迷悟依上来讲。这样子,比如说比如说阿含经里面有些它不特别谈涅槃,但是它谈很多的缘起,但是不等于说你对缘起谈好了,那就等于没事。但它很特重缘起是怎么一回事,谈生死,然后之后有些就特别谈五蕴,有时候特别谈十二入处,有时候谈十八界,它的偏重谈的不一样,但是它有它的根本的重心跟它的重点。那么这里它比较重在真如转依上来谈,这样可以吗?那真如转依上来谈,它谈的成佛是指无为功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就不特别谈有为功德。
问:那实际上是说,我们作为一个现代学佛人,我们纵观前期和后期的唯识,发现它们的偏重有所不同,但我们迷悟依和持种依都要通达才能成佛。
答:是。所以到了成唯识论,它就把两个结合在一起,对不对?然后持种依跟迷悟依两个都要转,转了才是究竟成佛。那转了究竟成佛呢,它就把真如转依的迷悟依当成是无为功德来解说,那无为功德必须要清净,对不对?那有为功德就是转八识成四智,那这些才可以现起种种的,度化众生的各种各式各样的。 那这个我后面会讲。
问:那能不能说它只讲迷悟依是不太究竟的呢?
答:因为它偏重在迷悟依上讲,这样了解吗?你说它不究竟,也能算,但是问题是它比较偏,它的系统理论就偏重在这边讲,所以它比较怎么样?所以为什么说很多唯识的它不注重这个。也有人讲,但是很多学唯识的不大去,就是说它没有像成唯识论,或是没有像摄大乘那么的 popular(受歡迎),或是大家都学,因为它的纲要很简要,它侧重的就是真如转依,所以你说它某些地方比较不圆满吗?确实,因为它很薄的一部,它确实很多地方并没有讲的很完整,所以会被认为说无著菩萨是集大成者,如果这个都讲完了圆满了,那无著菩萨不需要再作摄大乘论了。 那摄大乘论里面也有某些东西,成唯识论,觉得它某一些地方比较,感觉上没有那么的完整的,所以到后面世亲菩萨才做三十颂,之后呢成唯识论才集十大论师做一个成唯识论出来。所以你都可以看出它的一些慢慢发展中,它把前面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它再把它补足,但是问题是补足的地方,有可能会衍生其它问题出来,所以基本上摄大乘论它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体系了,所以为什么无著跟世亲的唯识会变成后面人比较重视比较学习的,但是他们两个的唯识却是源自于弥勒菩萨的唯识。
但是弥勒菩萨的唯识相对来讲,朴实简要,这样可以吗?但是朴实简要它却有它的重点。
那我们把它学习的,它的重点,知道说,它原来最早唯识是怎么一回事。你像这个辨法法性论是弥勒菩萨做的,它的产生其实跟解深密经时代差不多,但是解深密经谈的什么?很重视的,解深密经谈的?解深密经在唯识里面它的重大影响是它谈一切种子识,清楚明白解说了一切种子识,对不对? 然后谈三性三无性。
问题是这本没有,但是它是同一个时代的,对不对?同一个时代,它解深密经也没有跟弥勒菩萨不是没有关系的。解深密经里面的分别瑜伽品,也是佛陀跟弥勒菩萨在对话的哦,对不对?也就是说,唯识它的发展,其实有它的,怎么样?强调的不同点。发展有强调的不同点。解深密经就非常重视阿赖耶的持种识,然后强调三性三无性,它这个没有讲三性三无性,但是它隐含在里面已经有能取所取这样的观念。这个讲的是持种依,真如清净,然后能取所取是法,然后呢,离能取所取是法性,去转真如。
这样了解?这样可以吗?
我们再来看,由十相悟入,转依为无上。其实它的“转依为无上,由十相悟入”其实就是悟入真如啦。
入性、物、数取、别,所为,依住,你看到这个是偈颂,它先把十相列出来,由十相悟入,转依为无上。入性、物、数取、别、所为、依住、作意、加行、过患并功德,它有10个。入性、物、数取、别、所为、依住、作意、加行、过患、功德,是不是刚好10个?有没有多一个还是少一个?刚好十个。这个就是它先把它列出来,转依,包括这些内容。
第一相悟入自性,第一相入自性就是悟入自性,
第二相悟入物就是悟入的对象,
悟入,第三个,就是数取,就是众生。有没有听过数取趣?补特伽罗。数取趣,就是指一般会轮回的众生。就是说哪一些众生能悟入啦。
还有,入别,这个差别就是殊胜,它悟入的殊胜。
第五相,所为或是所为,到底要做什么?明为什么要悟入转依或是做什么来悟入转依?
第六相依住,依什么来转依?依般若无分别智来转依。
第七相,入作意。是悟入的作意修行,其实就是讲煖顶忍世第一,定中作观啦。
然后,悟入加行,悟入的加行。
第九相就是过患,如果你不悟入不转依,它有什么过患,如果不立转依有什么过失?
第十相,功德,安立转依有什么利益?就是这十项。
那我们现在,你如果不知道这里面在讲什么没关系,我们现在一个一个来讲,一个一个来讲。
别释,悟入自性,所谓的悟入自性,其实刚才已经讲过好几次了,它的。。。这里,这一部论既然讲的转依是真如,所以它的悟入自性就是什么?悟入自性,它的悟入自性是什么?就是无垢真如或叫做离垢真如。
还是在讲真如转依。真如性,其悟入自性,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不现及现义,即无垢真如。其悟入自性谓客尘,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不现及现义,即无垢真如。真如性,真如法性是超越一切名言、时空,没有杂染与非杂染的,对生死杂染说叫做清净。所以真如没有所谓的杂染不杂染,没有清净不清净,它只是对我们众生凡夫,不了解真如就叫做真如客尘,了解悟了真如就叫做离垢真如,真如清净。是从这样的立场,我们凡夫的烦恼立场来讲的啦,因为真如它本来就遍一切法性,没有所谓的垢不垢,净不净,这是由众生的烦恼,对它能不能悟入而讲的。
客尘诸垢,诸垢名为客尘,依唯识说客尘就是虚妄分别心。真如就是法性,就是我们必须悟的。客尘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就是种种烦恼而带起的虚妄分别心。妄心所现的能取所取自性,种种执著,所起的种种烦恼,这个就叫做客尘。
好,那么。。。那么佛教里面常常讲客尘,你会觉得有一种先来后到的感觉,好像感觉上有一个真如,然后真如被客尘所污染。那你就会问说,那是真如先还是客尘先?如果真如本来如此,那就是本来是佛,那后来又被客尘污染了。那现在离去了,未来是不是会又。。。你就会落入这种时空的观念下去,你一旦落入这种时空的观念下去,就是你用能取所取来揣拟真如的啦。
其实它的客尘不是说,不是时间说先来后到的问题。它的客尘要表达的只是什么?它的客尘要表达只是说虚妄分别而能够被除灭,所以叫客。这样了解吗?它的客的意思不是说你后来有的,而是说它只是暂时存在,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存在,但是它的存在是虚妄分别不是真实的,它能够被消除,能够被遣除,能够被断离。所以这个客尘烦恼,客尘诸垢,客尘烦恼就叫做客。
所以在唯识学来讲,我们不能悟真如,我们无始以来的虚妄分别都一直在,我们不能悟真如,所以先不要想象说有一个真如的体,然后我们的客尘把它沾在上面,不是这样子。
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虚妄分别,那既然是虚妄分别,所以我们就不能悟真如。那这虚妄分别既然是没有实体的,表示它能够去除,对不对? 那你能够去除,那就是能够证真,悟真如。从能够悟真如来讲,真如就是什么?主。它,虚妄分别是能去除的,它叫客,这样了解吗?
不要用一种观念,好像说有一个真如的什么摩尼宝珠,怎么在那边,然后客尘把它弄在上面,然后弄干净了。。。它不是这样,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虚妄分别。那真如呢?它是法性,对不对?既然是法性,那虚妄分别它的怎么样?它的法性也还是什么?真如嘛。只是说我们没有悟真如,不了解,所以一直虚妄分别、能取所取,等到有一天了解了,去除能取所取了,那我们叫做悟到真如实相了嘛。
就好像说,我们生死轮回,还是怎么样?还是缘起嘛,还是性空嘛,对不对?那你只是说悟到那个了,啊,终于知道了,然后因为悟到了缘起性空,所以断了什么?烦恼了嘛。这样了解吗?它只是从这样的角度来讲。
问:那就是说无论是真如也好,客尘也好,都不要把它想象成一个实在的东西。
答:对,都不要把它想成一个实体的东西了。
所以呢,在凡夫客尘显现,因为凡夫一直都有??。对不对?
那你有客尘的话真如不现,但是真如还是在呀,它只是不显现,对不对?见道的时候真如显现,客尘不现,但是客尘未尽,因为见道的当下,你的根本智见真如的当下,一切客尘烦恼都暂时不起,因为你是离能取所取的嘛,这是真见道。见道位的当下是这个样子,但是你的客尘未尽,等于说,本来是一片云雾,一片云雾,你终于,哇,开了一个,见到阳光了,对不对?已经悟到一分真实的真如了,但是这些云雾尽了没有? 还没尽,它只是开了一点,然后看到阳光了这样子。
那其它的,这些烦恼障所知障,还是要到十地里面慢慢去除。到了佛位,一切客尘永远不见了,这个叫做离垢真如。所以凡夫是客尘现真如不现;见道位是真如现,客尘不见,但是还没尽。到了佛位一切客尘永远不见了,这就是无垢真如。就是所谓的悟自性。悟入自性就是无垢真如,是转依的胜义自性。
问:这个地方的“尘”,和上次讲的有识无境(尘),括号里的“尘”还不太一样。
答:还不大一样。这个“尘”是指烦恼。那个六境,是指六尘,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眼(对色),六根对六境,那个境又叫做六尘。这两个尘的概念不一样,这里的尘是指烦恼,是指染污烦恼,那个尘是指“境”而已。
这个叫做悟入自性,就是悟入无垢真如啦。
好。再来。悟入物体。“悟入物体”有点怪怪的,你就知道它到底要悟入什么就好了。
謂共器界識,真如性轉依;及契經法界,真如性轉依;并諸非所共,有情界內識 ,真如性轉依
你现在知道它在讲什么?悟入物体,你知道它现在的物体在讲什么?真如性转依,一定就牵扯到你的认识,对不对?那既然牵扯到你的认识,前面有说,你的生死有所依,你的生死所依有什么?器界所依。对不对?那器界所依,你的真如转依的时候,器界也会产生变化。为什么你的真如转依之后,你的器界会产生变化?其实D并没有变化,但是你的C变化了,为什么?你已经转清净了。这样了解吗?还有这个是器界的共器界真如性转依。还有契经法界真如性转依,你依的教也会有差别,什么差别?等一下我们会讲。
还有“并诸非所共”,你的不共内识也会转依,这里的不共,所依内识转依就是讲阿赖耶转依。所以师父说,它重在于真如,内识,你看,诸非所共,有情内识真如性转依,它还是讲它的转依,但是它并没有在这边特别地说明,花太多的时间。但它真如转依的时候,其实你不会说,真如转依了阿赖耶没转依,这样了解吗?你的真如转依,跟阿赖耶转依,两个是并进的,而且会相互影响。你不可能说,我已经证悟真如了,这边完全清净了,那阿赖耶还在阿赖耶,不会这样子。
所以它真如清净转依的过程当中,阿赖耶也慢慢在怎么样?在转变。这样了解了。
问:师父,那这个真如转依和阿赖耶转依,从发心菩提,一直到成佛,都是始终在转的。
答:始终在转。那么,你记得吗?一个是所显得,一个是所生得。
记得上个礼拜吗?转依有两个转依,真如转依,持种转依,真如转依是叫做所显得,它的转是显现而得到。 另外一个是所生得,因为真如本来就有,对不对?你显现真如,所以从真如转依来讲,它是去染显净这样。但是如果是持种转依的话,它不是说你本来就有无漏种子,本来具足,它是说本来没有,然后慢慢熏习而有无漏种子,然后经过慢慢熏习熏习,怎么样?之后才有所谓的四智,才会转八识成四种智。这四种智你本来是没有的,你是依无漏种子,慢慢显发显发而成就的,所以这些有成就的,会成就,会由无到有的,它就是有为的无漏功德。真如本来具足,本来就有的,它就是无为的无漏功德。
问:???
答:阿赖耶是所生得(口误),不是,阿赖耶转成清净是所生得。转成无垢识是所生得。
问:那真如转依,就是显出它原来的那个真如吗?
答:那个是所显得。
问:它是去染显净?
答:对,去染显净是所显得。
问:那阿赖耶这边?
答:阿赖耶转依是所生得。
问:它就是转染成净吗?
答:对,它是转染成净。
一个是去染显净,那是真如转依;一个是转染成净,它是所生得的阿赖耶转依。
好,这样了解。
所以你看它这里讲,并诸非所共,有情界内识,真如性转依。这里的内识,其实就是指阿赖耶,只是说它没有特别去强调,因为它的重点不在那个,但是它还是说阿赖耶还是转依了。
学员:实际上是一体的两个面。
答:一体的两个面,一个有为一个无为。但是一个是没有到有,一个是有,但是转成清净。一体的两面,但是两个的特性还是不大一样。可以吗?
好,我们来看它是怎么样?转依。依什么而转化?我们之前不是说,生死,那依什么而生死?对不对?依什么?器界、有情界嘛。器界是三界生死轮回,有情界是六道。对不对?现在,转依了之后,这三界、器界还有六道,你自己也转,因为什么?因为它转清净,它所依的也会改变,但是,不是D改变,是C改变。
我们来看一下,依上文说:生死法为所依,是共所依,不共所依,有没有看到?涅槃法为依处,是一切法一切经,这上面才刚讲而已,对不对?生死为所依是所共,还有不共。共依有有情,还有器界,不共是自己的内识,这是生死轮回。涅槃法性为依处是依一切法依一切经。那你一旦转依的时候,这些都会转依,一旦转真如这些都会转,怎么转?它说,转依是依这种种的事物转依显现真如清净,依这些事物转依成真如清净,所以你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会产生不同,会产生不同。
共器界转依,器界是共的,虚妄杂染是共相识所现,依此说转依就是转杂染世界为清净的世界,那就是净土。
问:这里是不是讲所知相啊?
答:也不是说所知相。你讲所知相也可以,但是,如果你讲所知相,容易跟摄大乘论里面的所知依及所知相的所知相混在一起。
如果你这边不清楚,没关系,师父也没有期望说你们一下子清楚,所以还是要画图,你不画图永远不清楚。其实画的很简单的,画了就会简单。
这里讲器界转依,跟我们一般讲的唯心净土是同一个道理。你们知道什么叫唯心净土,在你的认识里面是净土,这样了解吗?在你的认识里面是净土。这个是说当成佛的时候,你的净土是怎么样?我们看,不是有一个虚线,虚线,这个是线外的,这个是我们的识。然后这是我们现出来的能见所见。
好,简单来讲什么是唯心净土呢?这个是见,这个是相,这个是见、相。但是现在因为已经转依,所以不是能取所取,但是你说佛陀能不能看到东西,佛陀还是看到东西呀,对不对?
那佛陀看到东西,跟我们人,如果用唯识来讲,佛陀可以知道我们人看到什么,但是佛陀有他的自我的境界,这样了解嘛?见到的这个相,见到相,我们的相是一般世俗的相,对不对?比如说垢土、火灾,然后怎么样?海啸,然后这个染污,各种的各式各样。那这个相,外面的这个D会对这个相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凡夫会有依共业而产生对这个(D)的,没办法,它只能受这个影响,然后产生共业的认识。这样清楚吗?
所以当我们讲器世界,器界所共的时候,师父上次有讲, A B C,我们认识到的器世间其实不是认识到D,对不对?是认识到这个C,这样清楚吗?好,那现在它既然讲转依了,讲转依了,你转依这个 A 既然清净了,见跟相,自然就怎么样?清净了。也是清净了。所以这个叫做佛陀的唯心净土。所以他见的器世间相,他是清净的,他见到的是净土,清净的净土。
问:师父,这个就是以前讲过的“心净则国土净”的第一层意思吗?
答:第一层意思,心净。海恩领会的不错,因为师父刚才想讲这个。心净则国土净,它有两重意思,一个是唯心的,一个是共业。所以当我们讲“心净则国土净”的时候,它有两个意义,这样看得到吗?一个是心净,则国土净,对不对?这是第一个。这是唯识的观念,这样了解吗?所以心净,当你这些内识转净了,你见、相其实都是清净的,所以你这个相的器界就等于转成是净土,这样了解吗?
你说师父那他见到的是什么样子,我怎么知道?那你说,那要用经典来描述,比如说阿弥陀经告诉你什么? 一切都是黄金所成,一切都是七(八)功德水,对不对?八功德水,什么七重栏楯七重罗网。那问题是,这一些还是语言文字的描述嘛,经典它只能用印度当地的语言跟文化来描述,实际上佛陀自内证的净土,我们怎么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呢?你怎么描述都是有点距离的,我们只能说它就是一种清净的国土,所以佛在佛显现的相,它就是净土,这样清楚吗?
我们见到的就是秽土,就是不清净的杂染相,这是第一个“心净则国土净”,它心净国土马上就净,是指这个相净。
第二个呢,不是唯识的,是佛教共同的。心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什么?国土净。这是佛教所共的,什么意思?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度众生,但是我们自己要达到一定的,怎么样?清净,然后去渡众生,众生如果都转成清净的,依于众生的清净共业,这个国土也会是怎么样?因为国土是依众生的共业所成的,国土也会变成清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一个地方天灾太多,也是我们的共业所成。
其实以前在古代社会,你说,哇,我们人类有办法造成整个地球的环境破坏,没那么厉害吧? 但是现在呢,人类不是把地球破坏得很严重吗?对不对?现在都知道说为什么忽然变那么热,为什么忽然哪里发大水,为什么忽然怎么样?现在都可以知道说这是众生,都是我们人类造成的。只是佛教讲的更深一步,有形的我们看得到的造成破坏,无形的业力,共业造成的破坏我们看不到,但是确实是有的。这个在阿含经、在阿毘达磨、到大乘都是这样子讲的。
所以“心净则国土净”有两个意义。 第二个的“心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国土净”,这个是共大乘,不是共大乘,是共佛教的。心净则显现为国土净,这个是唯识。它就是把C转成清净,这个叫做器界也转成清净。
那么这个,如果你们体验不到,我们从现实的很多,当然现实就你们体验得到,但是只是比喻啦。有人说在一个比较正向的人里面,它的一切见闻觉知都是好的;在一个悲观的人的内心里面,它见到一切都是不好的,对不对?今天外面天气,哇,阳光普照,对不对?然后温度二十几度,正向的人说很难得,卡加里能够有这样子的环境,真的是太好了。 那有些人说,这个又太热了,我在这个地方我已经习惯不怕冷,但是我怕热。太阳那么大,想出去都晒太阳,出去又怕晒到皮肤变黑了,然后就会这样想。下雨了,比较正向的人就会想说,啊,今天下雨了,我坐在外面也好欣赏下雨的美景,这个也难得。
那有人就会说,啊下雨了,每天这样下,有够烦的。到底要到什么时候下到什么时候,对不对?下雪了,在外面看看雪景,哇,也挺不错的;悲观的人说一天到晚下下下,下到出去都不方便,做什么也不行,有够烦的。好的人就说我可以滑雪,我可以做做冰雕。不好的人就说,你看出去又下雪又要铲学,又要除雪又要什么?对不对。你一个正向的人,它看到什么都是正面的,一个负面的人,悲观的人看到什么都负面的,这个不就有相同的意思吗?心净则国土净,一切都是美好的。
另外一个污秽的,它看到什么都是不好的,对不对?从这个道理更推,从唯识的角度来讲的话,成佛了它看到的一切器界都是清净的国土。所以我们维摩诘经里面有讲阿难看到的是五浊恶世,然后佛陀跟他讲说,这是你看到的,但是在佛陀它是什么?它是净土,阿难说是这样子吗?
当然这个比较有点神话式的表达,佛陀说我用我的神通能力显现给你看,看佛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相似的是什么样子?因为佛能知他心,能显现他的世界给他心嘛,但当然阿难看到只是相似,不是完全的,所以看到说:原来这个世界也是净土。这样呢,这个叫唯心净土。
所以它是共世界、共器世界转,器世界是共的,虚妄。。。我们在讲共世界转,器世界是共的,没问题吗?这里的共就是说,同一种业所见的差不多的,像刚刚讲的。虚妄杂染共识所现的,因为我们人都是虚妄杂染看到的差不多,但是一直说转依就是转杂染世界为清净的世界就是净土。那它的转的不是D转,它转的不是D转哦,因为对其他众生,还没成佛的众生来讲,D还是他自己看到的样子,它转的是什么?C转染成净了。所以这个叫做共器界转,共器界转。
还有契经法界。契经法界。佛说的一切经法是法界等流,这是说佛证悟了清净真如法界,悲愿熏心,起方便善巧将自己所修所证的说出来,佛为众生方便开示演说,是从证悟的法界而来,称为法界性,平等流出,这个叫做法界等流。
这样了解哈。这个叫做契经法界,因为佛证悟了真如性,然后依于他所证悟的真如性,然后透过他的语言表示,那这样子的语言表示,虽然还是世俗的这种语言,但是它怎么样?刚刚有讲,承载了真如法界,所以它叫真如法界的等流。
问:是不是也可以叫契法界经?
答:好,契法界经也可以啦,但是因为它契经两字合在一起的,你也可以啊,反正契经法界你把它分为契法界的经典,也是可以这样子讲啦。契经的法界,所以叫做法界等流嘛。
所以你记得摄大乘论讲什么?讲正闻熏习是最清净法界等流,对不对?因为它的性质是这样过来的,然后正闻熏习,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所以叫做契经法界。也就是说佛陀为众生开示演说,是从证悟法界而来,称为法界性平等流出,所以叫做法界等流。这个叫做契经法界。
还有有情内识。所以契经的法界转,它就不再只是简单的教法而已,就不是简单的教法而已,所以佛陀的契经法界,它就真真实实如如地表达出那个样子,佛陀告诉我们。但是后来,后来文字所传,还有后来的这一些就不完全是契经法界了,因为它有改变了。
这样了解?它虽然也是承载的,但是它后来有改变,它变成是以文字传文字,以语言传语言,那就不是契经法界。师父现在告诉你们的是契经没错了,但它不一定是契(法界),它不是契法界的,为什么?因为师父不是佛,我没有证悟法界,对不对?但是我传给你们是教,是从契经法界这样一步一步传下来的,但后面的这些是有承载法的特性没错,但它不是契经法界。唯有佛所宣导的没有误差的这个才叫契经法界。所以为什么它叫做契经法界的转依。这样清楚吗?
问:是说转依之后,听到佛法,就能体会到真实义?
答:没有。就是说佛陀传导给你的,我们后面传的不是都会偏差吗?佛陀传给你的是不会偏差的。佛陀告诉你的宣导给你的,你听错那是你的事情,但佛陀传给你的是不会有偏差的。
问:那实际上是说“以证出教”吗?
答:对,以证出教,这个教是法界等流过来的,是不会偏差的。但后面的,后面的教有可能会偏差。佛陀以证出教,它是契证真如法界之后宣导出来的,所以它是法界等流性,不会偏差。但是在经过其它人再转述、再描述、再怎么样的,那就有偏差了。
所以师父不能告诉你说:我讲的全部都对,没有不圆满的,不可能。师父又不是契经法界。我只能说,我尽我的能力在这些偏差里面,尽量依经依教依论,经过研究,让它偏差少一点这样而已。所以为什么师父说“教”会变化,会变化就会有偏差嘛,对不对?但是佛陀他证悟他讲出来的,你听错那是你的事,但是佛陀的传导,它不会有偏差的。好,这个叫做契经法界。
有情内识:有情的不共,依,就是一切种子依,阿赖耶依,了别其他识,然后它的苦、乐、业、死、生等九事,主要是以有情的内识为主。因为你看,了别苦乐业生死,这些都是依于阿赖耶的内识为它的根本,对不对?
有情内识转依,也转了,主要是以有情的内识为主,如依阿赖耶了别,它是指六识,依,还有了别,依就是依阿赖耶,了别就是六识。所以它说,依或是六根,或是阿赖耶识,了别是眼识,耳识等等,到意识,阿赖耶,末那,还有眼耳的六识,这种种种种能取的转识,转显真如都是圆成实的四智。所以它当真如转依的时候,阿赖耶,还有末那,还有第六识,还有前五识,全部都转。这样了解吗?那么当真如转依的时候,师父说过这两个是一体两面的,对不对?但是两个特质不一样。当真如转依的时候不会说,我只转真如,然后前面这个没转,不可能嘛?你真如转依的离垢的当下,一层一层离垢,其实阿赖耶里面的无漏种子也慢慢慢慢地跟着在无漏种子成长,然后有漏种子转染成净。
所以当真如真正究竟转依的时候,也是转什么?八识成为四智。只是真如转依的这个体性,它是无为的功德。这个,这八识转成了四智,这是有为的功德,有为的无漏功德,所以它也可以起大用。真如是平等平等,如果真如可以起用,那它就不是无为功德了。但是你成佛之后你可以起大用吧?所以这些四智就是佛的有为功德,怎么样有为功德呢?我下面会讲。但是师父先讲一个,简单地讲,后面会讲。佛的三身,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其实就是这个有为功德在作用。阿赖耶转成无垢识或叫做大圆镜智是佛的法身,佛的报身有自受用身,他受用身,是转,怎么样? 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是这两个。然后呢,成所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它可以千变万化,它是转佛的化身,所以法身、报身、还有化身就是这四智所成的。阿赖耶的大圆镜智是法身、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是报身。 好,然后成所作智是变化身,或者叫做应化身。它依于这样子,所以它能够千变万化,现各种各式各样的佛,度菩萨还是度众生,在唯识来讲,这个是有为功德。这样知道什么叫有为功德吗?但是真如,不能说用真如去干什么,真如它就是离垢,体现出,怎么样?它的真如平等无二,但是它却是这四智的体,所以它是一体的两面。好,这样清楚了吗?
所以早上师父有讲,如来藏呢,它是把真如它涵盖了有为、无为的一切功德,所以从如来藏来讲,它众生本来具一切这些有为无为的功德,然后被贪嗔痴所遮盖,所以只要把贪嗔痴去除了,有为无为功德全部显露,这是如来藏的说法。
唯识,它的四智一定是怎么样?有为的,而且是怎么样?转得的(口误)。记得吗?生,转,所转得(口误)。所生得啦,叫做所生得。好,这个叫契经法界,还有有情内识也转。契经法界还有有情内识都转。
那么,我们下个礼拜,不是下礼拜,还有下一堂课。下礼拜是最后三堂,因为这很简单。不是,不能说简单,就是它比较简要啦,简要。下面或者下礼拜三堂应该可以把这个全部讲完。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讲到了什么?物体了,对不对?然后接下来数取趣,这个都很简单。比较麻烦的就是这个所依住,那个根本智。根本智会花一点时间,其它的基本上大概就不会太难。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好,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