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法法性論 第六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源法師 主講(文字一校:瑾,二校:Haien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學大家好。  

好,來。我們剛剛,抉擇教法的部分已經談到兩個,一個就是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包括四預流支;然後另外一個就是指加行。加行,廣義可以講一切的修行用功,都可以叫加行。狹義呢,尤其是這裏講的加行就是加行位,又叫做順抉擇分。就是從資糧位到加行位的加行。這個加行位,包括煖、頂、忍、世第一法。這個細節後面會有,其實師父在俱舍論,在唯識學概觀裏面都有。這個是修慧的次第,修慧它還分四個階段,那就是煖、頂、忍、世第一法,這後面我會再講。

好來,那麼抉擇教法講過了,現在來講第四個,觸證。觸證講的就是見道位、見道位,它說:

觸為得正見,故以真見道,現前得真如,所以親領受。

它是講什麼?它這個是見道位,見道位就是我們見悟,直接悟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直接現在前,這個叫做見道。這個時候是沒有能取所取,就是真的離能取所取。這個見道位,三乘共認就是斷見惑,三結。二乘在初果,大乘在初地,都是斷三結,斷見惑三結,這是真的親證真如真實的一分。

雖然還沒完全清淨,但是已經證得真如的清淨一分。這裏說,這是在說明見道位,修行的五位當中,經資糧位到加行位,經過加行位裏面的世第一法之後,下一剎那真正的智慧現前了,就是正見現前名為見道。正見現前,名為見道。這裏的」正見「師父講一下,跟阿含經裏面講的「正見」不大一樣。不要把它跟八正道的正見搞在一起。當然都是慧,但這裏是講真正的見道的正見,它為什麼叫正見,等一下會解釋。它說觸為得正見。觸證的觸是接觸。證是實證,證實,真正經驗到的法性,真正經驗到法性名為觸證。觸,就是說你的智慧真正碰觸到真如,不是隔一層,是真正悟到真如實相,悟到真如實相,所以這個叫做觸證。

好,它怎麼觸證?這裏要講正見,它這裏的正見是指prajñā,就是我們講的般若。prajñā就是般若。為什麼prajñā叫正見?因為這個「正」,就是直接、親自的意思。有沒有看到?直接、親自。師父以前講過prajñā。pra還有jñā,這兩個,pra般jñā若。pra就是直接、親自、直接,不轉彎,不拐彎,是接頭詞,是直接的意思。jñā是認知,認識。好。

靖修,你這樣看得到黑板嗎?prajñā是直接認識,所以它為什麼直接翻成正見呢?它就是直接翻的,對不對?直接就是正,然後見呢,jñā就是知道。智慧或是意識裏面的知道就是叫見,心見。智慧見道。所以它就翻成正見,這不是只是八正道裏面的正見而已,它是指直接親悟,親自證悟到,所以這個見,叫做真智,因為jñā是知道,所以直接知道跟Vijñā不一樣,Vijñā是分別的認識,這個是直接悟到實相,我們的智慧直接面對真理,直接認識真理,體驗得明明白白,這樣的智慧,所以又叫為見,就叫做正見,這樣了解嗎?

它不是只是八正道的正見。八正道的正見是什麼慧?聞慧。這裏是現證慧,所以叫做般若。

問:prajñā就不是前面講的識所現了

答:這個地方就不是識所現,因為它已經離能取所取,真如現前。這個時候方便講,正智見如如,那就是正智見真如。但這只是名稱、語言上的描述而已,其實它是超越一切的能所對立的。當我們講正智見如如,又覺得有一個正智,有一個如如。但是這也沒辦法,它必須這樣子解釋。它是真正正智產生,般若產生的時候,般若跟實相其實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不能分成它是能見所見,能知所知的。它是超越能知所知的,是超越能知所知,能見所見的,所以它叫做般若見如如。

好,這個又叫做真見道。什麼叫真見道?真見道是根本智現前,根本智過後,後得智叫作相見道。根本智悟到真如的時候是真實見道,但是你從根本智出定之後得到後得智,後得智,因為它還是帶真如相,它這時候是帶真如相,這時候帶真如相,所以它叫做相見道。

真見道跟相見道它差在哪裏?意思就是說,當你真見道根本智,悟實相的時候,你已經斷了根本煩惱,斷了根本見惑,你在出來的時候,你還是有能所見現前。但這個時候你知道,能取所取,這個能見所見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這樣了解哈

比如說你還沒真正產生根本智的時候,就像一個小孩子看電影,他看到電影裏面的東西,他把它當成是真實的,所以他會害怕,他會害怕,會以為是真的有鬼在裏面。這樣了解了。那麼一個大人看電影,一個大人看電影,它會不會把這電影當成真的?它知道那個是假的,這個就像後得智一樣,後得智因為經過了根本智知道那些是假的。但是你起了定,出定之後呢,那一些因為是無始以來的薰習,你那些能見所見,那個見識和相識,還在,還會出現,還有能見所見。但是這個時候雖然有能見所見,你有帶真如相,也就是說你知道這一些都是虛妄分別,你不會再把它當成真的。 這樣各位了解嗎?這個叫做後得智,又叫做相見道,這就是後得智。

就好像,凡夫是小孩子看電影,他把它當成是真的,所以就有能取所取。那麼聖人出了見道位之後,他是相見道,就像大人看電影,他還是有那些影像,但是這時候他不會認為它是真的,不會認為它是真的。所以他就沒有那麼多的憂悲苦惱在裏面了。

問:師父,這裏的真見道和相見道, 是不是一個是見真,一個是見相?

答:一個見真一個見相,一個見緣起的法相。但是它見緣起的法相的時候,因為它是帶真如相,所以它不會對這些緣起的法相取執著,不會有能取所取的這樣的觀念,所以只能說它是見識跟相識,但是能取所取那是凡夫的狀況。這樣可以嗎?

好。再來。這是見道位,觸證。所以它叫觸證,真實見道叫觸證。

再來隨念。

隨念謂修道,為除諸垢故,於前所見義,菩提分所攝。

這個叫做修道位。好,隨念謂修道,為除諸垢故,於前所見義,就是見的真如。菩提分所攝,這個是修道位。

修道位,在大乘佛教裏面就是從初地到十地都是修道位,十地過後就是佛,那就是究竟位。那初地呢,剛登初地的那個剎那就是見道位。初地開始,二地三地四五地一直到十地,它是分分去除煩惱,分分去除所知障,還有煩惱障。到了十地過後成佛、究竟。

好,所以它這裏的隨念是說證後起修。證什麼?就剛才的見道,見道是證真如本性。證真如本性之後,接下來所有的都是起修,就是修道位。是初地真見道以後,從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薩共經兩大阿僧祇劫。所以從發心,真正發心,初住開始,一直到要入初地是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入初地。

這樣了解。初地到十地圓滿,要兩大阿僧祇劫。整個加起來叫做三大阿僧祇劫。所以這也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好消息是什麼?先說壞消息,壞消息是什麼?師父我要登初地菩薩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是啊,沒錯,就是要修集這麼多的資糧功德,但是我告訴你,你們今天已經能夠坐在這裏聽經聞法,可見你們不知道修了多少劫,大劫。雖然不是一大阿僧祇劫,但是也是修了很久,才有辦法來坐在這邊信受這樣的教法。第二個就是說,也還好,入了初地以後還有兩大(阿僧祇劫),所以前面比較少,1/3,後面入了初地以後是比較長,兩大,但是你入了初地以後也不用煩惱了,因為你已經是聖位了。

好,這樣各位了解嗎?這是一個。再來呢,也不用去擔心多久,你只要擔心這輩子我該做什麼。生生世世髮長遠心,然後眼前,我現在開始能做什麼?要做什麼?然後我這輩子要做什麼?那這樣就好了。而且學佛就是生生世世的事情。所以不要去想說,哇,那麼遠!我告訴你,我們凡夫久遠劫來,這樣不斷輪迴,那不只是三大阿僧祇劫,是無量無數大阿僧祇劫。所以時間呢,你要用心修習,時間有時只是一剎那的問題而已。

師父常常說,以前剛來加拿大的時候,那個是1999年,是20年前。20年前剛來加拿大的時候,師父是從ESL開始讀書。不是像你們都會讀書的,一開始就讀,來這邊就考上碩士,開始讀博士,讀什麼。師父是從ESL開始讀,在ESL裏面讀了,讀了,然後連托福都還沒考。然後人家問我說:你ESL的讀完你要做什麼?我說我要讀,繼續上大學去讀。大學呢?我說大學讀完讀碩士。碩士完呢?碩士完讀博士。那這樣還要多久?你現在ESL,ESL後面還有大學,大學能不能讀畢業,能不能上都不知道哦,對不對?

大學完了還有碩士,碩士完了你能上博士都不知道到底能不能上,這樣算算有多久,很長遠嘛,不知道多久!但是你只要按部就班去做。做、做、做,一年兩年,10年過後結束了,這樣回首望去,那個時候想起來好像不知道這個路不知道要多長,但現在經過回首一望,感覺上就是昨天的事情,對不對?

你們也來很久的嘛,ken你來幾十年了,你那時候去想你剛來的時候,好像是昨天的事情而已。師父也是想1999年來,我一想好像是昨天的事情而已,所以不要去想說多久,就想說我現在要學什麼,要念什麼要讀什麼,然後要做什麼比較重要。

這個就是修道,修道兩大阿僧祇劫。為什麼我們接下來有修道位?你說已經見道了,那修道位是怎麼樣呢?隨念是。。。講過哈,謂除剩餘的煩惱。那剩餘煩惱有什麼?煩惱障未全部清淨,還有所知障,煩惱障所知障兩個要清除。煩惱障你已經斷了根本,就是斷了見惑。但是煩惱障還有思惑未斷,思惑未斷對不對?

我們不是有五下分結,五上分結嘛。思惑煩惱未斷,還有所知障。你說師父所知障是什麼?所知障意思就是說你成佛必須渡眾生的,你不知道,有障礙,這些都是所知障。阻礙你成佛,然後你要渡眾生,有障礙的,不自在的,這些都是所知障。這些你必須在未來的兩大阿僧祇劫裏面慢慢去修正,慢慢去突破。所以我說過成佛不是悟真如現前那就沒事了,成佛還要學無量法門,這些無量法門很多都是功德,很多是智慧,還有更多的,就是智慧來破煩惱障跟所知障,那就是地、地往上修。

好,這裏的順是隨順,念是繫念,所以它說隨念,隨念謂修道,隨順繫念什麼?隨念就是隨順前面那所體驗過的見道的境界,繫念觀察,以此觀察當前身心世界,不斷地隨念觀察。什麼叫做不斷地隨念觀察?觀察什麼?隨念什麼?隨念真如;觀察什麼?觀察真如。為什麼?因為你已經有真實見真如的經驗,對不對?那是真見道,但是你出定之後你是帶真如相,你只是依這樣子的認知不斷地在提升,那也就是說在這無數劫裏面,兩大阿僧祇劫,不斷地把還沒清淨的種子把它轉清勁,還沒有斷掉的染污種子把它斷掉,然後還沒轉的識把它轉,這個叫做轉識成智。

這些都是隨順真如、依於真如而修行的。所以前面只是依經教而知道,要去除能取所取,後面是真的所謂的般若相應。後面是真的般若相應,前面只是聞思修的相應而已,不是真實的經驗。後面已經有真實的經驗,所以就是般若轉六度,轉其它五度而稱為六波羅蜜。後面的這個般若就是帶有真如相的prajñā,帶真如相,所以中觀大智度論並沒有跟你講那麼細的理論,那唯識就是跟你講那麼細的理論,叫做相見道,叫做相見道,帶真如相而修行,帶真如相修行。

問:師父,十地菩薩後心,後心是什麼意思?

答:二地到十地,後心,就是成佛。那成佛之前這十地共要經兩大阿僧祇劫。

然後你這邊修十地呢,所攝的就叫做,一切都叫做菩提分法,因為這時候你的目標是成佛,這時候你的目標是成佛。

那麼在大乘佛教叫做二道五菩提。二道五菩提:發心菩提,然後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然後究竟菩提,五種菩提。 (此處有口誤)

所以這二道五菩提裏面,有這樣子的。這是發心,發菩提心發心菩提。這個是明心,這是究竟。這是究竟,究竟,就是成佛。這個是初地,初地。這樣比較清楚。這個是發心嘛,對不對?發菩提心之後,就是依經依教,依法依一切法依一切教不對?然後不斷的往,怎麼樣?去除能取所取,然後修福德智慧,不斷地修行,對不對?這個就叫做出到(伏心)。這一邊又叫做般若道,這一邊又叫做方便道。

好,你經過一大阿僧祇劫之後,悟到諸法實相,也就是真如現前。就是我們講的初地菩薩,這個地方是初地啊,就明心了,對不對?這裏再來就是修道,這裏就是修道,修道這個地方有十地,十地要去除的就是煩惱,煩惱障和所知二障,所知二障。還沒幹淨的要去除乾淨。那你看這個地方就叫做什麼?般若道,因為以悟般若為它的目標,對不對?所以這個時候就是這裏的,剛才講的見道,叫做正見為觸得,這裏的般若就是正見為觸得。這樣大概了解。

好,那麼這裏是講說菩提分法,有沒看到,這裏講菩提分法,這裏菩提分法在共三乘的就是37道品,在唯識學它把這十地配合十個波羅蜜,十地配合十個波羅蜜來修習,但是它是偏重配合。也就是說還有其它的種種法門,包括淨土,包括各種各式各樣類似的法門,但是不管哪種法門,它是配合。37道品是根本的,然後再配合十地修持波羅蜜,這是唯識學所立出來的。也就是說它這邊隨着菩提分法所攝隨念,它的隨念修行,它的隨念修行就是指這一邊,方便道這一邊,整個都是講隨念修行。那就是攝菩提分法,十地配合十波羅蜜,記得哈,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怎麼樣?精進禪定智慧。然後還有嗎?誰記得?十波羅蜜裏面的前六個波羅蜜若蜜是持戒、布施、然後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對不對?那後面四個誰知道?方便,願、智、還有力。

好,這些師父後面是有機會我再解釋。

攝論有講,攝論講得很清楚,攝論講得非常清楚。因為這十個師父好像在攝論裏面已經講完了,講完了。攝論有空再去看看,師父在裏面講的很清楚,而且已經講完了。未來再講成唯識論也會再講,而且成唯識論裏面也講得很清楚,就配合這十個來修,這是偏重的強調了。所以這個地方講的隨念,意思就是說隨着你剛開始之前悟到的這個真如相,然後以後就帶真如相這樣不斷地修習。

問:師父,那「隨念」是指隨真如,那個「念」字就是指的「真如」嗎?

答:隨真如,念真如。隨念真如。這樣可以哈?

那細節上師父以後有空去慢慢再講。 如果你急的話,攝大乘論裏面,師父後面講修道那部分都有講,而且講得很清楚。

這個是隨念。

好,再來,達自性。達自性,達自性就是究竟成佛了。但是這個達自性導師描述的非常好,很可惜武子已經走了。他會看錄像。

導師這個地方對真如的描述非常的到位,不然很多人一直以為真如是個什麼體啊什麼這樣子的。但是當然語言再描述怎麼到位,你自己還是要去思惟揣擬一下。不然,你說那佛究竟成佛了,有什麼好講的。但是它的真如離障,導師這裏描述的很好,我們來看一下。偈頌它說: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離一切煩惱離一切障的真如顯現。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轉依圓成實。這個就是成佛。

悟達彼自性,他(武子)一直在問這個自性是什麼?這個自性就是真如了。它的彼自性,諸法的自性就是真如無垢,這是成佛。一切為真如,顯現彼即是,轉依圓成實。悟達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雖然它有種種差別,但它的法性就是無差別的真如,就是真如無垢,真如無垢,就是離染的真如,就是離染的真如。但是你要記得,真如本來是不會有垢的,不管在凡夫還是在聖人,它都是無垢。

但是為什麼講真如有垢呢?主要是說我們的凡夫不了解真如,我們凡夫的智慧被貪嗔痴煩惱我執這些種種煩惱給遮蓋了,不了解真如。從我們不了解真如來講叫做真如有垢。當我們成佛的時候,把這些全部都去除了,這個叫做離垢真如,叫離垢真如。所以叫做離染真如或者離垢真如,叫做真如無垢。

有些學佛者,注意,有些學佛者,對真如的自性每想像為萬有以外的,或是在萬有之內的本體,意解為一個實體。所以一樣語言表達,很多講真如講,它就每次講到真如,它都會把它比擬成一個什麼實體在那邊這樣,所以導師特別講。這是導師語句,不是師父自己打出來的。

導師這裏講,它說有些學佛者對於真如自性,每想像為萬有以外,或是萬有之內的本體。它這個本體指什麼意思?就是想像它有一個實體在那邊,把它當成一個有實體的真如。佛法所說的自性,就是這裏所說的自性,不是一個本體,不是一個本性本體,它是從一一法的自性,從推究一一法的自性,推究到、體悟到法的本體,這就是勝義自性,但是一講勝義自性不要把它當成一個什麼實體在那邊了。

勝義自性不是在一切法以外,也不是在一切法內部的底里裏面一個微妙不可思議的自性,而只是一一法的,怎麼樣?真相。一一法的真相,就是一一法的,怎麼樣?緣起無自性。對一一法的緣起無自性,為一一法的真相體悟,真正理解到了證悟到了那就是真如本性。那就是為什麼前面說要一一法上去體悟它,離能取所取顯現出一切法畢竟空寂,這個叫做真如。不要一直去想真如是一個什麼東西的體,本來就在那邊,那是什麼東西,然後它是離緣絕慮,它是不可思議的存在什麼。。。不要去想像這樣的一個東西。

這個叫做達自性。

然後後面導師又講。。。所以導師的智慧,師父很欽佩,就是說,我們很多模糊的概念,他可以把它釐清那是什麼東西,不會讓我們在那邊打模糊仗。

好,再來。你看後面,它還講:現象的一一自性都是唯心所顯現。它現在把共通的這個是什麼講清楚了,現在要拿到從唯識再來講。現象界的一一自性都是唯心所現的。觀一切法虛妄,通達一一法無所得,體驗一一法的勝義,有沒看到?這是從我們怎麼樣去修行,從我們的經驗上來看,一一法的自性都是唯心所現,這是唯識所講。然後觀一切法虛妄,通達一一法,一切法無所得,都是能取所取的妄相,虛妄分別,它就能證悟一切法的勝義,一切法的真如。

問:師父,它這裏講的「自性」,和前面的自性是不一樣的。更像是「特性」的感覺?

答:是,不一樣的。對,一個特性的感覺。

好,從一一法上推究到究竟,超越了能取所取、能詮所詮,達到勝義是一切法的本性。勝義法性的體悟名為自內證,自內所證。就是內證的一切法性,而不是在一一法以外,或是在它裏面有什麼東西在那邊。這是我們對法性的證悟,對諸法的實相的證悟就叫做內自所證,就叫做法性。

觀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相都不見了。 稱此自內證為真如法性,因為虛妄沒有了,一切法無二無別平等平等,所以稱為真如了。所以不要去比擬說它是有一個什麼真如的體在那邊。

虛妄分別盡淨了,全部清淨了,圓滿地顯現彼真如,這就是轉依圓成實。如果你對這一個描述還是很模糊,不知道,師父拿到阿含經來講。阿含經講兩個概念,緣起的概念,還有涅槃的概念,記得嗎?講一個緣起的概念,還有一個涅槃的概念。它講緣起甚深,涅槃甚深復甚深,緣起是有為的,涅槃是無為的,一切要歸到這邊來。

好,我現在問你一個,它是這樣的認知,所謂的涅槃到底是什麼?當然我們沒辦法真正描述,但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因為佛陀講,不管是生死跟涅槃,它都是依於緣起,對不對?所以緣起叫做一切法的法性,生死流轉依於緣起,還滅解脫也是依於緣起。那這緣起不是誰創造,不是誰突然發明出來或是怎麼樣的,是佛發現了緣起,對不對?證悟了緣起。為什麼他證悟緣起就能去除一切(煩惱)(到達)涅槃呢?因為我們不了解緣起就會去執著有一個我或一個我所,就會去執著自性。但你了解了緣起這樣的一個,怎麼樣?此有故彼有,一切都是緣起而產生的這種種現象,然後從現象去悟到說,原來這些都是依因待緣而成的,所以就沒有一個不變的本質,也沒有一個我所在。你能悟到這樣子的話,那自然能破除我執,然後再經過這個東西的不斷修行修行,到了四果,那你就得到涅槃。所以涅槃的這種東西,或是說東西也行,這就是描述啦,是對,怎麼樣?是對緣起法的證悟。所以為什麼佛陀講緣起,後面要講涅槃呢?緣起是個普遍的法則跟理性,但佛教並不是光談一個普遍法則跟理性,這樣就結束了,而是講這個普遍法則、理性的怎麼樣? 真實的證悟!就是這裏要描述的,真實的證悟,對不對?

那我們這樣的理解跟證悟,一切煩惱去除,這就是真如。這樣清楚了解了嗎?

那大乘佛教就是針對這樣的一個涅槃的清淨來談諸法的實相。來談諸法的實相。一切法的這樣的涅槃究竟,來談一切法的實相。所以它會告訴你,緣起法跟涅槃,所以到了阿毘達磨它就告訴你說,涅槃它是非果之果,為什麼是非果之果?它不是創造出來的。它不是非果之果,為什麼?涅槃沒有因。

問:涅槃沒有因,這裏說的是涅槃的不生不滅嗎?

答:對啊,涅槃本來不生不滅啊,所以它沒有因啊。

問:但我們不是也說,修道是涅槃的因嗎?

答:但是涅槃一般不是創造出涅槃,它是悟涅槃之因。所以我們修道是涅槃因,但是它不是說,它產生了涅槃。修道是涅槃因,是因為我們修道能悟涅槃。但是涅槃是無為的,本來如此的,這樣了解嗎?所以它叫做非果之果。你說它不是果,是啊,它本來就不是果啊,它本來如此,怎麼會是果。但是問題是你可以得到它,你可以證悟啦,所以它叫做非果之果,你修道可以證悟它,所以從修道可以證悟到這樣的一個狀況來講的話,它可以說是修道之果。但是修道之果它不是因為有因而產生的,它是修道是因為可以得到它,就好像我們修道去除能取所取而顯真如。同樣的道理,同樣的意思,描述的不一樣而已。這樣各位了解嗎?

所以佛教的真理實相從來不是只是一個普遍的理法則而已,它一定是指我們的證悟,一定是對這個法則的證悟。所以般若中觀也是這樣子講的,所以龍樹說怎麼樣?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那個他說的空就是這裏的所謂的無自性,真如的證悟。又說般若離四邊,般若如大火,四邊不可找。你怎麼談都不對,你說這樣不對,你說那樣也不對,為什麼?它離緣絕慮的。反正你們在網絡上,那個海恩都有傳給你們,你們回去再把它細讀一下,就比較知道說唯識中觀的真如在談什麼。

可以嗎? 好,有沒有什麼問題?

問:師父,唯識講對真如的體證是涅槃,阿含經講是對緣起法的體證。那真如和緣起法之間是不是比較對等的?

答:它有這樣子的意思,而且大乘佛教它更。。。就是說,相對來講,它更注重於把它當。。。涅槃當成是諸法的法性,它有這樣子的味道。也就是說阿含經很注重緣起法性,緣起法把它當法性,那對於緣起的證悟就是涅槃,但是涅槃它就不談它是什麼。但大乘佛教把涅槃當成是諸法的真如相,諸法的法性。所以它有一點點差別,但是兩個是息息相關的。

好,再來。

為什麼出現綱要?因為師父要讓你們知道現在在談哪裏,不然談一談都暈了,不知道現在講到哪裏。

我們現在講到哪裏?辨涅槃有沒有看到?涅槃六相講完了。有沒有看到,法性相就是真如,然後依處是什麼?一切法一切經。還記得哈,就是一切法一切經,然後抉擇呢 ?

四預流支就是加行。如理作意加加行。加行指的就是四預流支,記得嗎?抉擇它有聞思的抉擇,還有怎麼樣,修。聞思修慧,聞思的抉擇,那就是如理作意,還有加行的抉擇,那就是什麼?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記得哈。

然後接下來就是見道位觸證,然後觸證之後修道位就是隨念,然後最後達自性,達自性就是成佛,它已經辨涅槃了。那你後面都不知道沒關係。靖修知道?後面全部都不知道、也不懂,什麼達自性,什麼隨念什麼觸證什麼都不懂,沒關係,至少有一個你要搞清楚,哪一個要搞清楚?你覺得師父在告訴你哪一個要搞清楚?

對啊,依處要搞清楚,對不對?你說師父,煖頂忍我不知道,沒關係!觸證我也不知道。。。因為這些你要是第一次聽師父講,會真的會聽不懂師父在講什麼,因為他們很多都聽過攝大乘論,但是你這些都不懂,至少依處,要依什麼?依一切法,然後依一切經。至少你要先知道,我現在開始學佛,要依一切法一切經,如果要講的更白一點,就是要聽經、聞法、學習經教、教法,然後一切法,如果更白一點就是聽經聞法之後,在生活中的一切法當中去觀察學習,講得夠清楚吧?

所以你後面全部都不懂,沒關係,依處把它學好,聽經聞法,然後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觀察,不斷地檢視,不斷地學習,這就是你現前應該可以做得到,對不對?這個叫做依處,沒問題吧?這叫依處,這是第一步。

這是,彌勒菩薩就是這樣子說的,無著菩薩也這樣說,世親菩薩也是這樣子說。所以不要去聽人家亂講,說什麼不用去聽經聞法,只要念一念、誦一誦它自然。。。以前有人說金剛經呢,不用去理解,金剛經只要去誦,誦到最後自然就會智慧就會增長,就會開發出來,那是胡說八道。

好,那麼我們這個講完了,講完了之後接下來講什麼?對,特詳轉依,別彰大乘。特詳轉依,別彰大乘。那麼這裏的轉依是轉什麼依?記得嗎?有持種依,有迷悟依,對不對?持種依是轉什麼?轉阿賴耶,迷悟依是轉,怎麼樣?離垢真如,其實不是轉真如,它其實是怎麼樣?真如從有垢轉成清淨,其實是我們對真如的悟解,的證悟啦。

總標十門。總標十門,別釋有這十個,就是對十門的一一做解釋,一一做解釋。十門,那這十門講完了就結束。所以這部論其實不多,但是卻是唯識很重要的綱要。

我們先來講第一個。

問:師父,那這部論主要是在講哪個轉依呢?

答:真如依。這部論主要是在講真如轉依,所以它很少提阿賴耶,甚至幾乎,幾乎啦,偶爾一兩句提一下,幾乎不談阿賴耶的轉依,這就是它最初的唯識的一個特色。彌勒菩薩唯識的特色重視真如轉依,無著菩薩的特色,重視什麼?持種依,轉阿賴耶依,這兩個有它的特色的不同。所以它也沒講三性,但不是等於它沒有,它也沒講三性,它也沒特別去講阿賴耶。

問:但它也是在講怎麼修行到成佛

答:也講,但是修行到成佛裏面的很多,它還是重在真如離垢。這樣了解嗎,因為。。。為什麼叫真如離垢呢?就好像唯識講的,不是,就好像中觀也這樣子講,它說我們對緣起無自性的空,對不對? 聲聞也悟這個空,但聲聞是毛孔空,菩薩所悟的是太虛空。還是同樣的空性。這個一樣,三乘、菩薩悟的都是真如,但是有遮蓋,佛菩薩,菩薩是漸漸分分地把遮蓋的這個虛妄慢慢去除,到佛是全部去除乾淨。這樣了解嗎?它講的真如跟般若,就是中觀講的空性,是同一個義趣的,這個體都是一樣的。中觀講空性是一樣,空性不會不同,但是對空性悟的廣大還是悟的只是它的本體而已,本質而已,有它的差別。所以一個用太虛空跟毛孔空來區分,一個用真如被遮蓋,然後慢慢去除,然後到完全清淨,這樣子來講真如轉依。

好,這樣可以嗎?

問:那就是說,那個迷悟依和持種依只是前後期的唯識它。。。

答:偏重的不同。

問:但事實上,無論是說轉迷悟依還是持種依,達到其中的一個都可以通達佛道?

答:基本上,如果嚴格來講,通達佛道的話,一定要兩個都具足。兩個都具足。因為迷悟依是講無為功德的清淨,持種依講有為功德的成就。

問:但是這部論它只是在講迷悟依,但剛才在講辨涅槃的時候,也從剛開始的法性相,到後面的達自性。也就是說,它這裏面並沒有涉及到持種依,但已經到成佛究竟了。

答:也就是說,就它來講,它偏重在迷悟依是怎麼一回事,這樣了解嗎? 那到了無著的時候,它就側重持種依是怎麼樣轉。也就是說它並不是認為說持種不用轉,但是它整部論偏重在真如上談。

問:那它這兩個,是一個大方向和一個細節修行的區別嗎?

答:也不是。它是兩個不大一樣的,只是說在比較初期的唯識,它比較重在真如轉依,比較重在迷悟依上面談,這樣可以嗎?它也有講阿賴耶,但是它這時候不談阿賴耶的轉依,因為它偏重在迷悟依上來講。這樣子,比如說比如說阿含經裏面有些它不特別談涅槃,但是它談很多的緣起,但是不等於說你對緣起談好了,那就等於沒事。但它很特重緣起是怎麼一回事,談生死,然後之後有些就特別談五蘊,有時候特別談十二入處,有時候談十八界,它的偏重談的不一樣,但是它有它的根本的重心跟它的重點。那麼這裏它比較重在真如轉依上來談,這樣可以嗎?那真如轉依上來談,它談的成佛是指無為功德、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它就不特別談有為功德。

問:那實際上是說,我們作為一個現代學佛人,我們縱觀前期和後期的唯識,發現它們的偏重有所不同,但我們迷悟依和持種依都要通達才能成佛。

答:是。所以到了成唯識論,它就把兩個結合在一起,對不對?然後持種依跟迷悟依兩個都要轉,轉了才是究竟成佛。那轉了究竟成佛呢,它就把真如轉依的迷悟依當成是無為功德來解說,那無為功德必須要清淨,對不對?那有為功德就是轉八識成四智,那這些才可以現起種種的,度化眾生的各種各式各樣的。 那這個我後面會講。

問:那能不能說它只講迷悟依是不太究竟的呢?

答:因為它偏重在迷悟依上講,這樣了解嗎?你說它不究竟,也能算,但是問題是它比較偏,它的系統理論就偏重在這邊講,所以它比較怎麼樣?所以為什麼說很多唯識的它不注重這個。也有人講,但是很多學唯識的不大去,就是說它沒有像成唯識論,或是沒有像攝大乘那麼的 popular(受歡迎),或是大家都學,因為它的綱要很簡要,它側重的就是真如轉依,所以你說它某些地方比較不圓滿嗎?確實,因為它很薄的一部,它確實很多地方並沒有講的很完整,所以會被認為說無著菩薩是集大成者,如果這個都講完了圓滿了,那無著菩薩不需要再作攝大乘論了。 那攝大乘論裏面也有某些東西,成唯識論,覺得它某一些地方比較,感覺上沒有那麼的完整的,所以到後面世親菩薩才做三十頌,之後呢成唯識論才集十大論師做一個成唯識論出來。所以你都可以看出它的一些慢慢發展中,它把前面有一些不圓滿的地方,它再把它補足,但是問題是補足的地方,有可能會衍生其它問題出來,所以基本上攝大乘論它已經是一個很完整的體系了,所以為什麼無著跟世親的唯識會變成後面人比較重視比較學習的,但是他們兩個的唯識卻是源自於彌勒菩薩的唯識。

但是彌勒菩薩的唯識相對來講,樸實簡要,這樣可以嗎?但是樸實簡要它卻有它的重點。

那我們把它學習的,它的重點,知道說,它原來最早唯識是怎麼一回事。你像這個辨法法性論是彌勒菩薩做的,它的產生其實跟解深密經時代差不多,但是解深密經談的什麼?很重視的,解深密經談的?解深密經在唯識裏面它的重大影響是它談一切種子識,清楚明白解說了一切種子識,對不對? 然後談三性三無性。

問題是這本沒有,但是它是同一個時代的,對不對?同一個時代,它解深密經也沒有跟彌勒菩薩不是沒有關係的。解深密經裏面的分別瑜伽品,也是佛陀跟彌勒菩薩在對話的哦,對不對?也就是說,唯識它的發展,其實有它的,怎麼樣?強調的不同點。發展有強調的不同點。解深密經就非常重視阿賴耶的持種識,然後強調三性三無性,它這個沒有講三性三無性,但是它隱含在裏面已經有能取所取這樣的觀念。這個講的是持種依,真如清淨,然後能取所取是法,然後呢,離能取所取是法性,去轉真如。

這樣了解?這樣可以嗎?

我們再來看,由十相悟入,轉依為無上。其實它的「轉依為無上,由十相悟入」其實就是悟入真如啦。

入性、物、數取、別,所為,依住,你看到這個是偈頌,它先把十相列出來,由十相悟入,轉依為無上。入性、物、數取、別、所為、依住、作意、加行、過患並功德,它有10個。入性、物、數取、別、所為、依住、作意、加行、過患、功德,是不是剛好10個?有沒有多一個還是少一個?剛好十個。這個就是它先把它列出來,轉依,包括這些內容。

第一相悟入自性,第一相入自性就是悟入自性,

第二相悟入物就是悟入的對象,

悟入,第三個,就是數取,就是眾生。有沒有聽過數取趣?補特伽羅。數取趣,就是指一般會輪迴的眾生。就是說哪一些眾生能悟入啦。

還有,入別,這個差別就是殊勝,它悟入的殊勝。

第五相,所為或是所為,到底要做什麼?明為什麼要悟入轉依或是做什麼來悟入轉依?

第六相依住,依什麼來轉依?依般若無分別智來轉依。

第七相,入作意。是悟入的作意修行,其實就是講煖頂忍世第一,定中作觀啦。

然後,悟入加行,悟入的加行。

第九相就是過患,如果你不悟入不轉依,它有什麼過患,如果不立轉依有什麼過失?

第十相,功德,安立轉依有什麼利益?就是這十項。

那我們現在,你如果不知道這裏面在講什麼沒關係,我們現在一個一個來講,一個一個來講。

別釋,悟入自性,所謂的悟入自性,其實剛才已經講過好幾次了,它的。。。這裏,這一部論既然講的轉依是真如,所以它的悟入自性就是什麼?悟入自性,它的悟入自性是什麼?就是無垢真如或叫做離垢真如。

還是在講真如轉依。真如性,其悟入自性,謂客塵諸垢,及與真如性,不現及現義,即無垢真如。其悟入自性謂客塵,客塵諸垢,及與真如性,不現及現義,即無垢真如。真如性,真如法性是超越一切名言、時空,沒有雜染與非雜染的,對生死雜染說叫做清淨。所以真如沒有所謂的雜染不雜染,沒有清淨不清淨,它只是對我們眾生凡夫,不了解真如就叫做真如客塵,了解悟了真如就叫做離垢真如,真如清淨。是從這樣的立場,我們凡夫的煩惱立場來講的啦,因為真如它本來就遍一切法性,沒有所謂的垢不垢,淨不淨,這是由眾生的煩惱,對它能不能悟入而講的。

客塵諸垢,諸垢名為客塵,依唯識說客塵就是虛妄分別心。真如就是法性,就是我們必須悟的。客塵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就是種種煩惱而帶起的虛妄分別心。妄心所現的能取所取自性,種種執著,所起的種種煩惱,這個就叫做客塵。

好,那麼。。。那麼佛教裏面常常講客塵,你會覺得有一種先來後到的感覺,好像感覺上有一個真如,然後真如被客塵所污染。那你就會問說,那是真如先還是客塵先?如果真如本來如此,那就是本來是佛,那後來又被客塵污染了。那現在離去了,未來是不是會又。。。你就會落入這種時空的觀念下去,你一旦落入這種時空的觀念下去,就是你用能取所取來揣擬真如的啦。

其實它的客塵不是說,不是時間說先來後到的問題。它的客塵要表達的只是什麼?它的客塵要表達只是說虛妄分別而能夠被除滅,所以叫客。這樣了解嗎?它的客的意思不是說你後來有的,而是說它只是暫時存在,從無始以來一直都存在,但是它的存在是虛妄分別不是真實的,它能夠被消除,能夠被遣除,能夠被斷離。所以這個客塵煩惱,客塵諸垢,客塵煩惱就叫做客。

所以在唯識學來講,我們不能悟真如,我們無始以來的虛妄分別都一直在,我們不能悟真如,所以先不要想像說有一個真如的體,然後我們的客塵把它沾在上面,不是這樣子。

我們一直以來都是虛妄分別,那既然是虛妄分別,所以我們就不能悟真如。那這虛妄分別既然是沒有實體的,表示它能夠去除,對不對? 那你能夠去除,那就是能夠證真,悟真如。從能夠悟真如來講,真如就是什麼?主。它,虛妄分別是能去除的,它叫客,這樣了解嗎?

不要用一種觀念,好像說有一個真如的什麼摩尼寶珠,怎麼在那邊,然後客塵把它弄在上面,然後弄乾淨了。。。它不是這樣,我們一直以來都是虛妄分別。那真如呢?它是法性,對不對?既然是法性,那虛妄分別它的怎麼樣?它的法性也還是什麼?真如嘛。只是說我們沒有悟真如,不了解,所以一直虛妄分別、能取所取,等到有一天了解了,去除能取所取了,那我們叫做悟到真如實相了嘛。

就好像說,我們生死輪迴,還是怎麼樣?還是緣起嘛,還是性空嘛,對不對?那你只是說悟到那個了,啊,終於知道了,然後因為悟到了緣起性空,所以斷了什麼?煩惱了嘛。這樣了解嗎?它只是從這樣的角度來講。

問:那就是說無論是真如也好,客塵也好,都不要把它想像成一個實在的東西。

答:對,都不要把它想成一個實體的東西了。

所以呢,在凡夫客塵顯現,因為凡夫一直都有??。對不對?

那你有客塵的話真如不現,但是真如還是在呀,它只是不顯現,對不對?見道的時候真如顯現,客塵不現,但是客塵未盡,因為見道的當下,你的根本智見真如的當下,一切客塵煩惱都暫時不起,因為你是離能取所取的嘛,這是真見道。見道位的當下是這個樣子,但是你的客塵未盡,等於說,本來是一片雲霧,一片雲霧,你終於,哇,開了一個,見到陽光了,對不對?已經悟到一分真實的真如了,但是這些雲霧盡了沒有? 還沒盡,它只是開了一點,然後看到陽光了這樣子。

那其它的,這些煩惱障所知障,還是要到十地裏面慢慢去除。到了佛位,一切客塵永遠不見了,這個叫做離垢真如。所以凡夫是客塵現真如不現;見道位是真如現,客塵不見,但是還沒盡。到了佛位一切客塵永遠不見了,這就是無垢真如。就是所謂的悟自性。悟入自性就是無垢真如,是轉依的勝義自性。

問:這個地方的「塵」,和上次講的有識無境(塵),括號里的「塵」還不太一樣。

答:還不大一樣。這個「塵」是指煩惱。那個六境,是指六塵,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眼(對色),六根對六境,那個境又叫做六塵。這兩個塵的概念不一樣,這裏的塵是指煩惱,是指染污煩惱,那個塵是指「境」而已。

這個叫做悟入自性,就是悟入無垢真如啦。

好。再來。悟入物體。「悟入物體」有點怪怪的,你就知道它到底要悟入什麼就好了。

謂共器界識,真如性轉依;及契經法界,真如性轉依;並諸非所共,有情界內識 ,真如性轉依

你現在知道它在講什麼?悟入物體,你知道它現在的物體在講什麼?真如性轉依,一定就牽扯到你的認識,對不對?那既然牽扯到你的認識,前面有說,你的生死有所依,你的生死所依有什麼?器界所依。對不對?那器界所依,你的真如轉依的時候,器界也會產生變化。為什麼你的真如轉依之後,你的器界會產生變化?其實D並沒有變化,但是你的C變化了,為什麼?你已經轉清淨了。這樣了解嗎?還有這個是器界的共器界真如性轉依。還有契經法界真如性轉依,你依的教也會有差別,什麼差別?等一下我們會講。

還有「並諸非所共」,你的不共內識也會轉依,這裏的不共,所依內識轉依就是講阿賴耶轉依。所以師父說,它重在於真如,內識,你看,諸非所共,有情內識真如性轉依,它還是講它的轉依,但是它並沒有在這邊特別地說明,花太多的時間。但它真如轉依的時候,其實你不會說,真如轉依了阿賴耶沒轉依,這樣了解嗎?你的真如轉依,跟阿賴耶轉依,兩個是並進的,而且會相互影響。你不可能說,我已經證悟真如了,這邊完全清淨了,那阿賴耶還在阿賴耶,不會這樣子。

所以它真如清淨轉依的過程當中,阿賴耶也慢慢在怎麼樣?在轉變。這樣了解了。

問:師父,那這個真如轉依和阿賴耶轉依,從發心菩提,一直到成佛,都是始終在轉的。

答:始終在轉。那麼,你記得嗎?一個是所顯得,一個是所生得。

記得上個禮拜嗎?轉依有兩個轉依,真如轉依,持種轉依,真如轉依是叫做所顯得,它的轉是顯現而得到。 另外一個是所生得,因為真如本來就有,對不對?你顯現真如,所以從真如轉依來講,它是去染顯淨這樣。但是如果是持種轉依的話,它不是說你本來就有無漏種子,本來具足,它是說本來沒有,然後慢慢薰習而有無漏種子,然後經過慢慢薰習薰習,怎麼樣?之後才有所謂的四智,才會轉八識成四種智。這四種智你本來是沒有的,你是依無漏種子,慢慢顯發顯發而成就的,所以這些有成就的,會成就,會由無到有的,它就是有為的無漏功德。真如本來具足,本來就有的,它就是無為的無漏功德。

問:???

答:阿賴耶是所生得(口誤),不是,阿賴耶轉成清淨是所生得。轉成無垢識是所生得。

問:那真如轉依,就是顯出它原來的那個真如嗎?

答:那個是所顯得。

問:它是去染顯淨?

答:對,去染顯淨是所顯得。

問:那阿賴耶這邊?

答:阿賴耶轉依是所生得。

問:它就是轉染成淨嗎?

答:對,它是轉染成淨。

一個是去染顯淨,那是真如轉依;一個是轉染成淨,它是所生得的阿賴耶轉依。

好,這樣了解。

所以你看它這裏講,並諸非所共,有情界內識,真如性轉依。這裏的內識,其實就是指阿賴耶,只是說它沒有特別去強調,因為它的重點不在那個,但是它還是說阿賴耶還是轉依了。

學員:實際上是一體的兩個面。

答:一體的兩個面,一個有為一個無為。但是一個是沒有到有,一個是有,但是轉成清淨。一體的兩面,但是兩個的特性還是不大一樣。可以嗎?

好,我們來看它是怎麼樣?轉依。依什麼而轉化?我們之前不是說,生死,那依什麼而生死?對不對?依什麼?器界、有情界嘛。器界是三界生死輪迴,有情界是六道。對不對?現在,轉依了之後,這三界、器界還有六道,你自己也轉,因為什麼?因為它轉清淨,它所依的也會改變,但是,不是D改變,是C改變。

我們來看一下,依上文說:生死法為所依,是共所依,不共所依,有沒有看到?涅槃法為依處,是一切法一切經,這上面才剛講而已,對不對?生死為所依是所共,還有不共。共依有有情,還有器界,不共是自己的內識,這是生死輪迴。涅槃法性為依處是依一切法依一切經。那你一旦轉依的時候,這些都會轉依,一旦轉真如這些都會轉,怎麼轉?它說,轉依是依這種種的事物轉依顯現真如清淨,依這些事物轉依成真如清淨,所以你對這些事物的認知會產生不同,會產生不同。

共器界轉依,器界是共的,虛妄雜染是共相識所現,依此說轉依就是轉雜染世界為清淨的世界,那就是淨土。

問:這裏是不是講所知相啊?

答:也不是說所知相。你講所知相也可以,但是,如果你講所知相,容易跟攝大乘論裏面的所知依及所知相的所知相混在一起。

如果你這邊不清楚,沒關係,師父也沒有期望說你們一下子清楚,所以還是要畫圖,你不畫圖永遠不清楚。其實畫的很簡單的,畫了就會簡單。

這裏講器界轉依,跟我們一般講的唯心淨土是同一個道理。你們知道什麼叫唯心淨土,在你的認識裏面是淨土,這樣了解嗎?在你的認識裏面是淨土。這個是說當成佛的時候,你的淨土是怎麼樣?我們看,不是有一個虛線,虛線,這個是線外的,這個是我們的識。然後這是我們現出來的能見所見。

好,簡單來講什麼是唯心淨土呢?這個是見,這個是相,這個是見、相。但是現在因為已經轉依,所以不是能取所取,但是你說佛陀能不能看到東西,佛陀還是看到東西呀,對不對?

那佛陀看到東西,跟我們人,如果用唯識來講,佛陀可以知道我們人看到什麼,但是佛陀有他的自我的境界,這樣了解嘛?見到的這個相,見到相,我們的相是一般世俗的相,對不對?比如說垢土、火災,然後怎麼樣?海嘯,然後這個染污,各種的各式各樣。那這個相,外面的這個D會對這個相造成影響,所以我們凡夫會有依共業而產生對這個(D)的,沒辦法,它只能受這個影響,然後產生共業的認識。這樣清楚嗎?

所以當我們講器世界,器界所共的時候,師父上次有講, A B C,我們認識到的器世間其實不是認識到D,對不對?是認識到這個C,這樣清楚嗎?好,那現在它既然講轉依了,講轉依了,你轉依這個 A 既然清淨了,見跟相,自然就怎麼樣?清淨了。也是清淨了。所以這個叫做佛陀的唯心淨土。所以他見的器世間相,他是清淨的,他見到的是淨土,清淨的淨土。

問:師父,這個就是以前講過的「心淨則國土淨」的第一層意思嗎?

答:第一層意思,心淨。海恩領會的不錯,因為師父剛才想講這個。心淨則國土淨,它有兩重意思,一個是唯心的,一個是共業。所以當我們講「心淨則國土淨」的時候,它有兩個意義,這樣看得到嗎?一個是心淨,則國土淨,對不對?這是第一個。這是唯識的觀念,這樣了解嗎?所以心淨,當你這些內識轉淨了,你見、相其實都是清淨的,所以你這個相的器界就等於轉成是淨土,這樣了解嗎?

你說師父那他見到的是什麼樣子,我怎麼知道?那你說,那要用經典來描述,比如說阿彌陀經告訴你什麼? 一切都是黃金所成,一切都是七(八)功德水,對不對?八功德水,什麼七重欄楯七重羅網。那問題是,這一些還是語言文字的描述嘛,經典它只能用印度當地的語言跟文化來描述,實際上佛陀自內證的淨土,我們怎麼知道它是什麼樣子呢?你怎麼描述都是有點距離的,我們只能說它就是一種清淨的國土,所以佛在佛顯現的相,它就是淨土,這樣清楚嗎?

我們見到的就是穢土,就是不清淨的雜染相,這是第一個「心淨則國土淨」,它心淨國土馬上就淨,是指這個相淨。

第二個呢,不是唯識的,是佛教共同的。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什麼?國土淨。這是佛教所共的,什麼意思?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度眾生,但是我們自己要達到一定的,怎麼樣?清淨,然後去渡眾生,眾生如果都轉成清淨的,依於眾生的清淨共業,這個國土也會是怎麼樣?因為國土是依眾生的共業所成的,國土也會變成清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一個地方天災太多,也是我們的共業所成。

其實以前在古代社會,你說,哇,我們人類有辦法造成整個地球的環境破壞,沒那麼厲害吧? 但是現在呢,人類不是把地球破壞得很嚴重嗎?對不對?現在都知道說為什麼忽然變那麼熱,為什麼忽然哪裏發大水,為什麼忽然怎麼樣?現在都可以知道說這是眾生,都是我們人類造成的。只是佛教講的更深一步,有形的我們看得到的造成破壞,無形的業力,共業造成的破壞我們看不到,但是確實是有的。這個在阿含經、在阿毘達磨、到大乘都是這樣子講的。

所以「心淨則國土淨」有兩個意義。 第二個的「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國土淨」,這個是共大乘,不是共大乘,是共佛教的。心淨則顯現為國土淨,這個是唯識。它就是把C轉成清淨,這個叫做器界也轉成清淨。

那麼這個,如果你們體驗不到,我們從現實的很多,當然現實就你們體驗得到,但是只是比喻啦。有人說在一個比較正向的人裏面,它的一切見聞覺知都是好的;在一個悲觀的人的內心裏面,它見到一切都是不好的,對不對?今天外面天氣,哇,陽光普照,對不對?然後溫度二十幾度,正向的人說很難得,卡加里能夠有這樣子的環境,真的是太好了。 那有些人說,這個又太熱了,我在這個地方我已經習慣不怕冷,但是我怕熱。太陽那麼大,想出去都曬太陽,出去又怕曬到皮膚變黑了,然後就會這樣想。下雨了,比較正向的人就會想說,啊,今天下雨了,我坐在外面也好欣賞下雨的美景,這個也難得。

那有人就會說,啊下雨了,每天這樣下,有夠煩的。到底要到什麼時候下到什麼時候,對不對?下雪了,在外面看看雪景,哇,也挺不錯的;悲觀的人說一天到晚下下下,下到出去都不方便,做什麼也不行,有夠煩的。好的人就說我可以滑雪,我可以做做冰雕。不好的人就說,你看出去又下雪又要鏟學,又要除雪又要什麼?對不對。你一個正向的人,它看到什麼都是正面的,一個負面的人,悲觀的人看到什麼都負面的,這個不就有相同的意思嗎?心淨則國土淨,一切都是美好的。

另外一個污穢的,它看到什麼都是不好的,對不對?從這個道理更推,從唯識的角度來講的話,成佛了它看到的一切器界都是清淨的國土。所以我們維摩詰經裏面有講阿難看到的是五濁惡世,然後佛陀跟他講說,這是你看到的,但是在佛陀它是什麼?它是淨土,阿難說是這樣子嗎?

當然這個比較有點神話式的表達,佛陀說我用我的神通能力顯現給你看,看佛看到的是什麼樣子,相似的是什麼樣子?因為佛能知他心,能顯現他的世界給他心嘛,但當然阿難看到只是相似,不是完全的,所以看到說:原來這個世界也是淨土。這樣呢,這個叫唯心淨土。

所以它是共世界、共器世界轉,器世界是共的,虛妄。。。我們在講共世界轉,器世界是共的,沒問題嗎?這裏的共就是說,同一種業所見的差不多的,像剛剛講的。虛妄雜染共識所現的,因為我們人都是虛妄雜染看到的差不多,但是一直說轉依就是轉雜染世界為清淨的世界就是淨土。那它的轉的不是D轉,它轉的不是D轉哦,因為對其他眾生,還沒成佛的眾生來講,D還是他自己看到的樣子,它轉的是什麼?C轉染成淨了。所以這個叫做共器界轉,共器界轉。

還有契經法界。契經法界。佛說的一切經法是法界等流,這是說佛證悟了清淨真如法界,悲願薰心,起方便善巧將自己所修所證的說出來,佛為眾生方便開示演說,是從證悟的法界而來,稱為法界性,平等流出,這個叫做法界等流。

這樣了解哈。這個叫做契經法界,因為佛證悟了真如性,然後依於他所證悟的真如性,然後透過他的語言表示,那這樣子的語言表示,雖然還是世俗的這種語言,但是它怎麼樣?剛剛有講,承載了真如法界,所以它叫真如法界的等流。

問:是不是也可以叫契法界經?

答:好,契法界經也可以啦,但是因為它契經兩字合在一起的,你也可以啊,反正契經法界你把它分為契法界的經典,也是可以這樣子講啦。契經的法界,所以叫做法界等流嘛。

所以你記得攝大乘論講什麼?講正聞薰習是最清淨法界等流,對不對?因為它的性質是這樣過來的,然後正聞薰習,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所以叫做契經法界。也就是說佛陀為眾生開示演說,是從證悟法界而來,稱為法界性平等流出,所以叫做法界等流。這個叫做契經法界。

還有有情內識。所以契經的法界轉,它就不再只是簡單的教法而已,就不是簡單的教法而已,所以佛陀的契經法界,它就真真實實如如地表達出那個樣子,佛陀告訴我們。但是後來,後來文字所傳,還有後來的這一些就不完全是契經法界了,因為它有改變了。

這樣了解?它雖然也是承載的,但是它後來有改變,它變成是以文字傳文字,以語言傳語言,那就不是契經法界。師父現在告訴你們的是契經沒錯了,但它不一定是契(法界),它不是契法界的,為什麼?因為師父不是佛,我沒有證悟法界,對不對?但是我傳給你們是教,是從契經法界這樣一步一步傳下來的,但後面的這些是有承載法的特性沒錯,但它不是契經法界。唯有佛所宣導的沒有誤差的這個才叫契經法界。所以為什麼它叫做契經法界的轉依。這樣清楚嗎? 

問:是說轉依之後,聽到佛法,就能體會到真實義?

答:沒有。就是說佛陀傳導給你的,我們後面傳的不是都會偏差嗎?佛陀傳給你的是不會偏差的。佛陀告訴你的宣導給你的,你聽錯那是你的事情,但佛陀傳給你的是不會有偏差的。

問:那實際上是說「以證出教」嗎?

答:對,以證出教,這個教是法界等流過來的,是不會偏差的。但後面的,後面的教有可能會偏差。佛陀以證出教,它是契證真如法界之後宣導出來的,所以它是法界等流性,不會偏差。但是在經過其它人再轉述、再描述、再怎麼樣的,那就有偏差了。

所以師父不能告訴你說:我講的全部都對,沒有不圓滿的,不可能。師父又不是契經法界。我只能說,我盡我的能力在這些偏差裏面,儘量依經依教依論,經過研究,讓它偏差少一點這樣而已。所以為什麼師父說「教」會變化,會變化就會有偏差嘛,對不對?但是佛陀他證悟他講出來的,你聽錯那是你的事,但是佛陀的傳導,它不會有偏差的。好,這個叫做契經法界。

有情內識:有情的不共,依,就是一切種子依,阿賴耶依,了別其他識,然後它的苦、樂、業、死、生等九事,主要是以有情的內識為主。因為你看,了別苦樂業生死,這些都是依於阿賴耶的內識為它的根本,對不對?

有情內識轉依,也轉了,主要是以有情的內識為主,如依阿賴耶了別,它是指六識,依,還有了別,依就是依阿賴耶,了別就是六識。所以它說,依或是六根,或是阿賴耶識,了別是眼識,耳識等等,到意識,阿賴耶,末那,還有眼耳的六識,這種種種種能取的轉識,轉顯真如都是圓成實的四智。所以它當真如轉依的時候,阿賴耶,還有末那,還有第六識,還有前五識,全部都轉。這樣了解嗎?那麼當真如轉依的時候,師父說過這兩個是一體兩面的,對不對?但是兩個特質不一樣。當真如轉依的時候不會說,我只轉真如,然後前面這個沒轉,不可能嘛?你真如轉依的離垢的當下,一層一層離垢,其實阿賴耶裏面的無漏種子也慢慢慢慢地跟着在無漏種子成長,然後有漏種子轉染成淨。

所以當真如真正究竟轉依的時候,也是轉什麼?八識成為四智。只是真如轉依的這個體性,它是無為的功德。這個,這八識轉成了四智,這是有為的功德,有為的無漏功德,所以它也可以起大用。真如是平等平等,如果真如可以起用,那它就不是無為功德了。但是你成佛之後你可以起大用吧?所以這些四智就是佛的有為功德,怎麼樣有為功德呢?我下面會講。但是師父先講一個,簡單地講,後面會講。佛的三身,佛的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其實就是這個有為功德在作用。阿賴耶轉成無垢識或叫做大圓鏡智是佛的法身,佛的報身有自受用身,他受用身,是轉,怎麼樣? 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六識為妙觀察智,是這兩個。然後呢,成所作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它可以千變萬化,它是轉佛的化身,所以法身、報身、還有化身就是這四智所成的。阿賴耶的大圓鏡智是法身、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是報身。 好,然後成所作智是變化身,或者叫做應化身。它依於這樣子,所以它能夠千變萬化,現各種各式各樣的佛,度菩薩還是度眾生,在唯識來講,這個是有為功德。這樣知道什麼叫有為功德嗎?但是真如,不能說用真如去幹什麼,真如它就是離垢,體現出,怎麼樣?它的真如平等無二,但是它卻是這四智的體,所以它是一體的兩面。好,這樣清楚了嗎?

所以早上師父有講,如來藏呢,它是把真如它涵蓋了有為、無為的一切功德,所以從如來藏來講,它眾生本來具一切這些有為無為的功德,然後被貪嗔痴所遮蓋,所以只要把貪嗔痴去除了,有為無為功德全部顯露,這是如來藏的說法。

唯識,它的四智一定是怎麼樣?有為的,而且是怎麼樣?轉得的(口誤)。記得嗎?生,轉,所轉得(口誤)。所生得啦,叫做所生得。好,這個叫契經法界,還有有情內識也轉。契經法界還有有情內識都轉。

那麼,我們下個禮拜,不是下禮拜,還有下一堂課。下禮拜是最後三堂,因為這很簡單。不是,不能說簡單,就是它比較簡要啦,簡要。下面或者下禮拜三堂應該可以把這個全部講完。因為我們現在已經講到了什麼?物體了,對不對?然後接下來數取趣,這個都很簡單。比較麻煩的就是這個所依住,那個根本智。根本智會花一點時間,其它的基本上大概就不會太難。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

好,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