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法法性论 第三讲
上如下源法師主講(文字一校:瑾,二校:燕雀,三校:Haien)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
好,我们这是第三讲,我们继续来看看我们这个《辨法法性论》。现在,我们上一堂课谈到略标,略标已经讲完了。现在你看这一边 ,这一边。如果依section来讲的话,我们谈了三分之一了, 这个是一部分,这个是第二部分,这个是第三部分。但是以量来讲的话,好像也差不多了。我们现在这一堂课要来谈辨生死,广释辨生死辨涅槃。那么每一个都有六相,辨生死有六相:法相、成立相,非一非异相,所依共,所依不共,还有悟入,这六个。好。
然后辨涅槃,有六相,一样。法性相,还有。。。你看上面有讲法相有没有,这里讲法性相。依处、抉择、触证、随念,达自性,有这几种。你们在里面会不会发现,发现什么呢?发现辨生死,还有别说三门,有没有看到?这三个是重复的。也就是说这个“三门”里面已经被包含在六相里面。六相的前三个就是这个什么?三门。好的,看到这个是法相,成立,不一不异怎么样,非一异有没有看到?所以六相的前三相就是上面的三门。
那现在我们讲辨生死的广释里面只要再谈,所依共,所依不共,还有悟入,这样就可以了。辨涅槃里面六相就全部要讲。好,我们今天如果可以,把这个部分讲完,好,我们来看一下。
好,广释辨生死有六相,它说由六相悟入。
由六相悟入,诸法为无上,谓相与成立,及非一非异,所依共不共,悟入能所取,现似而非有。
从上面讲到这个地方,你们应该有些这个偈颂,有一些内容,其实应该看得出来,由六相悟入,这没问题嘛?就是广辨生死里面谈六个观点或六件事情,就可以了解什么叫生死。诸法为无上,就是说由六相悟入生死的法,这是无上的方便,就是最好的了,由六相来悟入是最好的。
这六相到底是什么呢?谓相,成立,及非一非异。相,成立,非一非异上面讲过了。所依共还有所依不共,悟入能取所取现似非有,这个应该很清楚的。对不对?能取所取,然后呢,能取中间呢,现似,怎么样?似相显现好像有一回事,但实际上它是没有实体的,这个叫做悟入。这就是你看这偈颂已经差不多都知道意思了。本论以六种相说明法,说明生死,通达法的无上方便,这个叫做诸法为无上。所谓的无上方便,就是说这样子是最方便最好的了。
由这六种来解释生死是最好的解释法。六种叫做相、成立、非一非异、所依共、所依不共、悟入能取所取,现似而非有,这个就是六个。其中相、成立及非一非异如略标中说。你看我这个红字的都是偈颂,都是它的论的本文,红字都是它的偈颂,都是论的本文。所以它自己已经说什么?成立啦,非一非异啦,已经在略标中说过,也就是说六相里面的前三相,其实在略标中里面已经说过。我们现在只要讲后面的三相,就可以了。后面三相。现在来讲所依共与不共,所依共还有所依不共。因为这六相里面的所谓的相,成立,不一不异,都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讲四跟五,所依共跟不共。
好,来。什么叫做所依共跟不共呢?
诸于何流转?说彼为所依,为情界器界。
再说一次再练习。
诸于何流转,说彼为所依?谓情界器界。
什么叫做“诸于何流转”?诸于何流转就是说我们在哪里流转,那个地方就叫做所依,也就是说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在哪里轮回?我们生死轮回在哪里轮回?就是讲世间。我们在哪里轮回?在有情世间还有器世间轮回,对不对?所以这个叫做如果我们在那个地方,那个叫做所依。所以你看流转处,这个流转就是轮回,轮回的地方,所以说为所依。
那这个所依,我们在哪里轮回?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不是两件事情,但是它的特色不一样:一个是器世间,一个是有情世间。我们轮回就是在器世间跟有情世间这样不断地轮回。
靖修有问题?你刚才是不是要问什么?没有,好。现在时间比较多,要问尽量问。
那么,有情世间是讲什么?六道,有情世间就是六道,但是当然也有讲五道的。但我们有情世间不外乎就是六道众生,这就是有情世间。我们为什么说在有情世间轮回,因为我们就是在这六道里面不断地怎么样?投胎,然后活着,然后生老病死,死了之后又去投胎。但一般来讲,理论上就是说你不管怎么样,你投来投去就是在六道里面,除非你说你生死解脱。不然就是在六道里面,不管是天道,人道、地狱、恶鬼、畜生,就是在六道里面不断地轮回,那是因为是六道这样的不断地转换轮回,所以六道就是我们的所依,轮回的所依处,这样清楚了。
好,这是有情世界,另外一个就是器世间,我们生活在哪里?在这个世间嘛,这个世间就是器世间吗?我们的所依,生活的所依处。那人有人的器世间,但是同样的器世间 ,鬼道有鬼道的器世间,只是他们认知不一样,畜生有畜生的器世间,同样是一个器世间,但是因为心识不同,所以认知会有不同,但是都是这个器世间。那这个器世间严格要分的话叫做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三界,所以我们讲的三界六道,就是我们的轮回的所依处。我们就是在这三界六道里面不断不断地轮回。论有情,不出于五趣。那你说,师父怎么会一下讲六道一下讲五趣?谁知道,差在哪里?
海恩,你知道?阿修罗道。阿修罗道怎么回事?并到人道跟天道里面去,并到人道跟天道里面去。如果它不自成一道,所以有人中阿修罗,有天阿修罗,这样了解吗?如果它自成一道,那就是六道,这只是佛教的经典里面讲的不一样而已。
好,不出于五趣,还有不出于三界,三界就有九地。三界也可以分为九地,四禅天加四无色天,再加什么?欲界,不是欲天啊,欲界叫做五趣杂居地。
为什么欲界叫五趣杂居地?欲界是我们现在这个欲界,欲界为什么叫五趣杂居地?欲界有五道或六道众生都有。这样了解了哈,六道众生欲界都有。那么阿修罗啦,人道,地狱饿鬼畜生有,这没问题,欲界有没有天?有啊。欲界有六欲天。色无色界有没有地狱?当然没有,色无色界就是四禅跟四无色定。所以四个加四个,加欲界五趣杂居地就叫九地,这样清楚了。所以三界就是九地,生死轮回的所依。以人类来说,身心是所依,我们住的地球,山上、海里也是我们的所依。山上,海里啦,这个土地啊,这些就叫做器世间。
这样了解。所以我们的所依不外乎就是有情世间,还有器世间。在阿含经里面,我们的所依,它偏重在讲什么?阿含经。
它讲世间,讲世界的时候,它偏重讲什么?有情世间。而且它不但是偏重讲有情世间,它更重视有情世间里面的自我身心的世间,所以叫做五蕴世间,叫做六六处世间。这样了解了。尤其是杂阿含经,它基本上不去谈太多器世间的事情,也不谈太多有情世间,它重视的是五蕴世间,就是我们这个身心世间。
因为这个是我们所要观照的,生死解脱,生死轮回还有还灭解脱,要观照的根本就是这个身心。但是到了佛教慢慢慢慢发展之后,它把这个世间从佛教的认识扩张到一般的认识,从身心世间扩展为六道众生的有情世间,再扩大为六道众生生活的这个器世间,那就是所谓的有情世间跟器世间。
好,那就是三界九地器世间,六道轮回是有情世间,这就是轮回的所依,轮回的所依。
好,再来。器界即为共,如共同所了。它现在要先讲器世间,有没有看到共和不共?有没有看到?意思就是说有没有共同分享的?
首先讲器世间,器界即为共,如共同所了。它说器世间呢,是共同所认知,共同所受用,这个叫做器世间。为什么?器世间被称为共。但事实上严格来讲,器世间还是有不共的地方,但是大体偏重上来讲,器世间是所共,是众生所共。那怎么样众生所共,师父等一下会细讲。器世间被称为共,是因为共业所感,共同所了,有没有看到?它的重点是因为它是共业所感,共同所了,但是约众生类别不同来说,还是随类而现不同的。其实上过师父的唯识学的同学,应该多少都知道这里在讲什么。
器界被称为共,是共业所感,共同所了。
学员:共同所了是什么意思?
师父:共同所了就是大家的认识是一样的,这样清楚哈。了别,共同所了就是了别。大家的了别都是一样的。什么叫大家的了别都是一样的?师父看到这个杯子,白色的,没错吧?有没有看到这个杯子是黑色?没有吧?都是白色。 我们看到都是白色,那就是共同所了。那这个杯子有一个这个我们共识为C,对不对?共识为C的一个东西,大家都看到了,没问题,这个叫做共同所了。这样清楚吗?这个杯子是不是器界的东西?这个不是有情界吧?这个是器界的东西吧?所以没问题啊,是不是?
那么,你们现在看到的,看出去的这个风景,大家看到应该是大同小异吧,是不是?你们看到是不是有草啊有树啊?这边是不是看到有草有树?有没有看到有湖的?看到有湖那问题就大了,是不是? 这边没有湖啊,有草有树啊。那你往这边看,有草有树,当然现在挡住了,但是那边是不是有一个洞,里面有一点水?大家都看得到吧?这个叫做共同所了,这样了解吧。那什么我们会共同所了呢?为什么我们大家认识是差不多的呢?是这个样子的呢?共业所规范的,因为我们都是人,我们依以过去造作人的业力,所以依人的业力引导来投胎成为人。既然成为人,我们成为人就会为人的业力所规范。
我们的眼根,六根跟六识所认识到的就差不多,认识到这个器界就差不多。那为什么会差不多?因为就是共业所感。所以你没有天眼的,除非你用特殊方法去开发,不然一般来讲,我们就是依人的根,认识人所能认识的东西,这个叫做什么?共业所感,因此会有共同的了别,共同的认知。那这样的话就叫做什么?共。所以一般来讲,器世间它有不共的地方,但是大方向上来讲是共业所感,共同的认识,所以器世间是大家的共同认识,是大家共同的分享,所以叫做什么? 就叫做共。
怎么叫做共同的分享呢?比如说师父喝到的这个是水,它是热的,大家感觉到差不多也都是热的,不会说我喝得很热,你喝的是冰水,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个也是共同的什么?感受,共同的领受。
好,那么接下来,问题是,那其他道众生跟我们的认识是不一样,会不会一样?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其他道众生的业力规范跟我们不同。所以这边会说,导师说,但约众生的类别不同来说,随类而见是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器世间不共的地方。为什么这个器世间这样会叫共呢?第一个,佛陀讲法主要是针对人道众生,这样了解吗。你说师父,他也有对天道,那个不管,因为现在师父所谈的,佛陀所讲的大部分流传在世间的,都是针对人所讲的。第二个,它的共,是依同一类众生来讲共,不是依不同类的众生来讲共。所以不同类的众生,依以它不同类的不同众生的业力规范,它在那一道里面,它这一类的众生看到的东西还是差不多。比如说那个畜生道众生,如果依一只狗来讲,这只狗的听力还有它的嗅觉力,狗跟狗中间除非根出问题,不然狗跟狗中间不会差太远,所以狗的嗅觉很好,不是只有一只狗嗅觉很好,是普遍的狗,它的嗅觉都很好,这样了解了。
猩猩的智商很高,当然在它们里面也有差异,但是猩猩的智商它再怎么高,有它猩猩的限制,它不会高出人类,对不对?他一般就是三四岁小孩的智商,那普遍的猩猩来讲,它就是在这个范围里面,它不会差太远,所以它还是有它的业力所规范,这个叫做一类众生,它有不同,这样了解。
好,那现在回到这里来讲。所以这个图为什么一直没擦掉?
当我们讲器世间的共业所感的时候,我们不是在讲这个东西(D),因为这个东西它实际上是怎么样,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是在讲什么,对,讲C的这个相,对不对?讲C的相。因为我们的业力规范,所以当我们的人道众生业力规范之下,我们的认识显现出来这个相,人道众生现出来相差不多,大同小异,我们讲的器世间,我们认识的是这个东西(C),而不是这个东西(D)。这样了解吗?
这个东西(C)因为为业力所规范,所以这个东西,同一类的众生看起来这个东西大同小异。好,大同小异。这样了解吗?所以人道现出来的这个相,你们看到的这个杯子大概看起来差不多,但是细节上很微细的还是有差别。好,但是大方向上大部分差不多,那其他道众生呢?看到的这个,它说不定就不一样了。有些时候它眼根没那么强,它看到的可能是模模糊糊的,对不对?
所以有人说,牛。。。它其实,当然这个理论我们不知道,永远不知道,因为牛到底是怎么样我也不知道。有的理论说我们用红色的,那个西班牙斗牛,对不对?拿一块红色的布,然后他说牛看到红色,会特别的生气。有些人研究说不是看到红色特别生气,因为牛是视盲,有些研究是这样讲,所以它主要是那个东西动来动去,它以为有威胁感,所以说,他说你拿另外一个东西在它面前弄来弄去,它还是会很生气,因为它有威胁感,那问题是这是研究,我们不知道。所以牛见到的东西跟我们不大一样,鬼道众生看到的那跟我们就更不一样了。
那不管一不一样,其实这个都是众生所现的这个相。这样了解了。这个东西(D)到底怎样,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碰到这个东西,自己现出的相,我们看到的都是这个(C)。所以呢,这个依于共业所感,认知出来,显现出来的东西,是一类众生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这个叫做器世间的什么?所共。器世界是所共。海恩这样可以吗?
学员:摄大乘所讲的外境(器世间)是共业所成,和这里的器世间是一样的吗?
师父:一样的东西。摄大乘论讲的的器界,也是在讲这个东西(C),它也不是在讲这个东西(D)。
学员:但是摄大乘论好像有讲到外境(D)是共业所成。
师父:它也有讲外境是共业所成没有错。但是它后来在讲四道众生所认识的时候。。。因为这个东西(D),你说它是怎么来的?还是大家的共业所来。这样了解吗?外境(D)也是共业所成,没有错。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每一道的众生就有问题了。所以当它在讲器世间的共的时候,还是在讲我们认识到这个时候的我们的相(C)。那这个东西(D)包括从这里来讲,大家都承认,不管是阿含经、阿毗达摩了,还是所有的唯识学,这个大家都承认,这个(D)是大家的因缘,共业因缘所成的,都还是承认。这样了解吗?摄论,还有这里,也都是承认这个(D)东西的不是说没有这个东西(D)。那你说,这个东西(D)哪里来?还是因缘所成的嘛,大家共业所成的嘛。但问题是我们现在要谈的认识论是在谈这个东西(C)。
学员:那轮回的所依,还是指的这个相(C)
师父:还是指的这个相。这样了解。还是指这个相(C),这个相(C)是依这个(D)而有,但是还是我们自己显现出来,不然不会每道众生看到这个东西都不一样。如果是这个(D),是客观的,那每道众生看到的都一样。但既然每道众生的觉受都不一样,很显然的是指这个东西(C),这样可以吗?
所以这个就是,很多讲唯识学的地方,会让人家搞不清楚那唯识到底有没有承认一个心外独立的境?你说它没有,那问题就很大。如果没有的话,现在HUN,如果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HUN,他所有的这个东西都是自己弄出来,像做梦一样的,那我打你、骂你、杀你,应该没有问题吧?你的东西我把你拿来,那也没问题。那问题很大,因为你说这样怎么办?怎么会这样?你说那问题是他是我现的啊。所以问题是,你做梦杀人有没有罪?
学员:像说“三界唯心造”
师父:是啊。当然它(三界唯心造)还有另外的解释。师父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我们识以外的实体,就像做梦一样。我问你,做梦里面杀人,能不能把它当成是真实的杀罪,然后抓去关?不可能。如果没有外界实有的个体的东西的话,你都是我心识所变现的,那就像我们做梦一样,你的东西我都可以拿可以用,打你骂你,就像做梦一样,完全没有罪过,那这样的问题就很大了。
但是你说有的话,唯识又说唯识无境,那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一定要把这样的一个图画出来,把这个虚线分出来。你就知道说唯识无境,是指这个境(C)是虚妄的,它并不说这个(D)没有。这样,只是说它不去谈这个东西(D),为什么?因为这个东西(D)它就是这个样子,这个东西(D)的存在不是问题,是我们这一套的认识才是问题的所在。
就好像一只狗在对着你吠,对着你吠。那你很生气,对不对?那是谁的问题?好。自己的问题嘛。因为狗它看到陌生人它就叫,你很生气是你的问题。你很生气,然后想要回家拿棍子去打它,是你自己起的贪嗔痴的问题,是你认识你觉得那只狗对你不敬,你会觉得这只狗一直叫我对我不恭敬,一直骂我。 那不是狗的问题嘛!这就像是,这只狗就是外境一直叫一直叫,我是举个例子对不对?问题是你起了嗔心,贪嗔,你不高兴什么的,就是这里的问题。所以唯识不是要解决狗对你怎么叫,唯识要解决说,当有这样的发生(D),我们是对它产生什么样的认识?这认识当中产生什么问题?无始以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唯识要解决的问题嘛!这个(D)就是外境的问题。这样了解吗?外境它就是这个样子,你也控制不了它,它就是这样子,你也没办法。问题是我们认识的时候就有了问题。
比如说有人看电视,看这个剧情,看到很生气。有没有人这样子?看电视看他很生气,那电视它就是客观的嘛,它有没有里面在演东演西的?有啊,在演啊,它就像这样子啊(D)。那问题是谁叫你在那边生气?对不对?所以唯识要解决的是:它,电视,它就是这个样子,它就是有它的因缘所成。它里面要演什么是它因缘所成,但问题是你现在看到它,你生气了,这才是问题的所在。你把它当真的那就是问题的所在了。
那你说,我们都知道是假的,我们讲它是假的,为什么你会产生情绪呢?对不对?你为什么会产生情绪呢?这样各位了解了。这个就是所谓的器世间的共与不共。
再来,有情界。有情界有共,复有诸不共。好,就这部论来讲,它很简单地把器世间都归为共,共之所了。但是有情界有共,也有不共。有情界有共和不共,“有情界有共,复有诸不共”,所以有情界有共不共。
有情所有的个体活动是不共的,这个我们等一下会讲。有情所有的个体活动它是不共的,有情与有情彼此结合成的共同关系,这个就是共。所以现在,有情界的共不共,它是这样分的。我自己的个人的心识思想活动,这个是不共的。我跟其他众生产生相关互动的,互动的这个叫做共,这一部分的解释是这个样子。这样清楚吗?细节等一下会讲。
有情的共,什么叫做有情的共?就是有情跟有情中间互相有关联的,互相因果增上的,这个叫共。所以它举几个比较重要的,它这几个都是跟我们生死有相关的。 当然它还可以谈很多,但是问题是它谈这些,都是与生死比较相关,我们人跟人关系的生死比较相关,或是众生众生中间关系的。
有情界的共是指什么呢?托胎生、名言、摄受、治罚、饶益、违害、功德并过失,由更互增上,互为因故共。投生出生,名言,语言;摄受,社会团体;治罚,有社会团体就有怎么样?违犯就要受罚,对不对?你做得好就受到奖赏,这个叫做治罚。饶益及违害。什么是饶益?对别人有帮助的,对别人有益利益的,这个叫饶益。违害:损害到别人利益的,这个叫做违害。功德并过失,这等一下会讲。
这一些都是人跟人中间的干什么?互相增上。不管好坏都是互相增上的。然后互为因,所以叫做共。对,什么叫互为因?很简单,比如说刚开始,举个例子,海恩带HUN来学佛,所以海恩是HUN学佛的因,那么后来海恩慢慢懈怠下来,HUN继续增上,学、学、学,然后HUN再去把海恩拉过来说,你怎么最近不学了,应该要努力,她又过来继续学。大家互为因而增上,这个叫做什么?共。这样你了解吗?
比如说师父教大家学佛,所以怎么样?师父为大家学佛的因。但是师父如果没有大家的护持,对不对?大家有一天全部不来了,不管是做义工不管护持不管是听经,全部不来了。那师父还讲什么?师父只好面对着镜头自己讲。所以你们也变成是师父怎么样?成佛度众生的怎么样?因!这个叫做互为因。互为因所以是共。好,这几个,托胎生、名言、摄受、治罚这些东西我先来讲一下。来,我以为后面会有细节,但是没关系,师父继续讲。
托胎生,以人来讲的话,我们人要出生为人,有哪些条件?父精母血,还有你的识,还有你的业。业引导你的识,然后缘父精母血来投胎,对不对?
业跟你的识是你个人的事情,但是父亲母亲那就是怎么样,还有你这三个关系,这样对不对?就有相关的嘛!今天会成为是你,那一定跟你的父亲母亲有关系,不可能说跟父亲母亲没关系啊,对不对? 父亲母亲一定是你的增上。虽然说业力还有你的识,是你个人的主因,但是父亲母亲一定是增上,所以这个投生绝对不是你个人的事情而已,一定是跟其他,你以外的个体,比如说父亲母亲,那就是怎么样?就是共,因为有相关的。
名言就是语言,语言是不是大家要怎么样?共识才能产生语言的作用。所以这也是共。 对,这是有情世间的共。你会不会去跟石头讲话?不可能嘛。对不对?你会跟动物讲话,问题是动物可能听不大懂,是不是?但是我们人跟人之间,有这样的语言的一个共识,设定这个规矩,知道说我这样是在干什么,语言必须跟其他人相通,所以这个语言也是共,因为跟它有相关的。
治跟罚,治跟罚就是所谓的怎么样?先讲摄受,师父讲摄受就是一个社会团体,对不对?这样的一个社会团体你属于这个的这就叫摄受。 既然是一个社会团体,不管人多人少,它一定就是怎么样,相关的。既然有这个团体就有治有罚,规定要做什么,如果你违犯了,那就要受到一些应有的规范,这些规范一般叫做法。你守的规矩大家都守了,那个叫做治,对不对?有人违犯了叫罚,这个叫作治罚,治罚都不是跟别人没关系,都是一种相关的。
还有饶益及违害,人跟人之间,我做的一些事情对你有帮助,这个叫饶益,我做的一些事情对你有伤害的叫做违害。这样了解吗?这个是对他人。
那么功德跟过失,它与饶益跟违害,它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功德过失,还是饶益违害,差在哪里呢?我做了一件事情,这样了解吗?对你有帮助。我说好的方面有帮助,不是叫你去喝酒,对不对?比如说你没饭吃,我给你饭吃,给弄一些饭什么帮助你,给你饭吃,这个叫做对你做饶益,对不对?但是对我自己来讲就叫做什么?功德。这样了解吗?对我自己就叫做功德。所以你功德一定要跟他人有关系的。我肚子饿了我去吃饭,这不能叫功德啊。这样了解,所以饶益,违害、功德过失是针对两个人中间对他有帮助的,这个叫饶益,对他人损害了叫损害。做这件事情对他有饶益,对我自己来讲叫功德。
那么做这件事情对他人有违害,对我来讲就是什么?过失。它大概就是这样的分。这个当然一定是跟他人息息相关的,这个叫做有情界的共,好,叫有情界的共。
好,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好,再来。
有情界不共。有情界里面也有不共的。比如说我们先看这个偈颂,有情界的不共,它说“依及诸了别,苦、乐、业、死、⽣,系缚与解脱,彼九不共故,名不共所依“。你看,这些都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重要是跟解脱、生死解脱息息相关。这一些是不共的。比如说什么不共呢?依:生命的个体,和一切种子识,也就是一切种子识,这个是每个人每个人分开,个别的。所以我的生命个体,这样的一个个体,还有我的一切种子识,没有办法跟你分享的。这样了解哈。从这样没有办法跟你分享来讲的话,这是个人个人的。 所以一切种子识这个依,就是所知依,根本依,这个依就是一切种子识,这个是个人个体的,不共。
还有诸了别。各别六识不同,个人的六识不一样,师父的六识认识,我怎么认识的,再怎么样,我都没办法完全跟你分享。我只能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但是我真实看到什么,还是我的识跟认识,这个是我个人的认识,没办法跟你分享。我最多只能告诉你我看到什么,但我看到什么跟我真实看到,我告诉你的跟师父真实感受到的不一样,这样了解吗? 六识的认识这是个人的事情。 师父到洛基山脉,然后去玩,然后看到的,回来跟你讲,再怎么描述再怎么讲,你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我在干什么。所以这个叫做不共。
还有苦乐。苦乐,苦乐有客观的,有主观的,这些都是个人的感受。比如说今天下雨,有些人会觉得很烦,但是有些人会在那边做诗,对不对? 这是什么? 心境的关系啊。今天下雨,有些人坐在那边喝茶聊天作诗,很快乐吧?
以前师父小时候读了一个故事,你们可能也有吧?那是谁写的?有一个故事就是跟橘子有关系,他说,他说他每次下雨,然后他家里的工人就不用出去工作,然后他就可以在家里吃糖,然后剥橘子吃,所以每次下雨他就很高兴。是不是你们有读这个?不知道是徐志摩还是谁,还是哪一个写的,太久了,忘记了。你们有看过这个故事吗?没有。它也是一个中国比较有名的文豪写的。所以说,他下雨他就很高兴了,因为他就很希望天天下雨,因为天下雨,那些工人不用出去工作,就会陪他在家里玩,他就很高兴。那问题是其他人就麻烦了,对不对?
天天下雨,我是施工单位的,像我这里就不能下雨,一下雨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所以以前有一个故事,当然这是一个故事,大家了解它的用意。一个老太太她有一个儿子是什么?卖雨伞的是不是?是嘛?你有听过?还有一个是卖什么的?卖鞋子的还是卖什么。晴天的时候,她就担心,为什么?卖伞的儿子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她就担心,另外儿子是卖遮阳帽的,对不对?大概是这样子,担心遮阳帽卖不出去。那当然了,下雨的时候卖伞的很高兴,对不对?那问题是晴天的时候卖伞的就不高兴。
所以这就是说你的苦乐都是个人的,非常是个人的。当然苦乐也有客观的。所以我们讲说业异熟报的报是中性的,是中性的不善不恶,但是它有什么可爱可乐。所以可爱可乐它有客观的,但不管它是不是主观客观的,都是个人的感受,我没办法完全跟你分享。我痛苦,你只能安慰安慰:我也跟你分享一些情况。但是我真的痛苦,你没办法把这个痛苦拿过去啊。
这样了解吗?我真正快乐我可以跟你说,口头上说跟你分享,讲我的快乐,给你听一听,让你快乐快乐。但我真实的快乐你也没办法把它拿过去。这样了解吗,所以苦乐是个人的情感感受,没办法真实地分享。
还有业。造业受果,这更是个人的。个人造业个人担,这没办法去分享。这样了解吗?如果造业可以分享的话,这世界就乱了。所以大家要记住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如果有人说我来帮你背业,那除非说是讲一讲安慰安慰了,讲一些比较鼓励信心的话。业如果能背的话,谁最愿意替我们背业?佛陀啊。佛陀最愿意替我们背业,佛陀背再多的业他也不用担心。而且十方有多少佛?无量无数佛,十方有多少众生?无量无数众生,两个都是无量无数的,所以只要一个佛,替一个众生背一个业,那这个众生就没有业了,你就不用担心。但问题是佛为什么不愿意?佛陀为什么不愿意给我们背业?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没办法啊。可以的话,佛一定会愿意的,对不对?父母亲都很愿意为自己的儿女牺牲一切,凡夫哦,父母亲都在很愿意,甚至为儿女牺牲自己的一切福利福泽,甚至自己的生命。更何况佛大慈大悲,怎么不愿意为众生背业呢?当然愿意啊!问题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有人说,替你背业替你什么都是瞎扯,胡扯的。瞎扯胡扯,所以个人造业个人担。师父也绝对不可能替你消业的。个人造业个人担。
至于说一般人讲消业啦,我们造业啦什么,这些师父在其他地方讲因果业报的理论,讲得很清楚。所谓的消业不是把业消掉,而是让它怎么样?恶业缘缺不生,或是它的缘缺,就算是生了,它也不会有那么强,受报力量不会那么强。再加上你多造善业,福德功德够,你可以承受。所以在那个阿含经,中阿含的因果业报经里面,鹦鹉经里面,还有盐喻经里面,都有谈到这方面。所以业是没办法帮你消掉,也没办法替你背。
佛陀帮我们消业的方法,是告诉我们善恶业报的理论,叫我们多行善,不要造恶业,多行善不要造恶业。对过去的恶业可以让它缘缺不生或是缘缺所以就算是生,它也不会那么的强。那现在所造的善业不但是善业,而且对于过去的善业有增长滋润的作用,对过去的恶业有遏制的作用。依于这样子来谈忏悔来谈消业。那到最后都是谁在造作,谁在受报?说到头来还是自己造业自己担。对业力因果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观念。
好。死,这很明显啊,跟生,死跟生,谁的事情?自己的事情!我的因缘业报到了,要死了,谁能代替?没有办法。对不对?我生了,你能替我生吗?不可能嘛!所以死跟生是完全个人的事情。这里的生,不是刚才讲的托胎,那个是指托胎,这里是指生出来,成为一个生命体,成为这一辈子的生命体,这个人没有人可以替你去分享。这样可以吗。那死呢,你自己死的,没有人有办法跟你分享死。
最后,系缚跟解脱。如果就增上来讲,系缚跟解脱,系缚当然就是自己,自己系缚自己对不对?你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不能解脱,那是你个人的事情。那你可以解脱,这个人解脱了也是他解脱的事情。别人可以做他的增上,但解脱这样的一件事情,没办法分享,没办法真实地分享。如果解脱可以分享,佛陀成佛,他愿意跟我分享,可是不能。他只能告诉我们怎么去做,愿不愿意去做,看你自己。这样了解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有关于这个有情的不共?这个叫做有情的不共。
好,再来。悟入二取现似非有。我们最后来讲,今天最后来讲到这里。悟入二取现似非有,它是在哪一个地方?辨生死的六相,辨生死六相,有没有看到?法相、成立相、非一非异相,然后所依共,还有所依不共。讲完了,最后悟入,悟入二取的似现非有,这个叫做辨生死的最后一相。我们先看一下,师父再做细微的解释。共现外所取,实即能取识。这就是刚才,海恩问师父的这个,有关于外境是因缘所成的,还有共业所成。那我们这个相也是共业成所认识到。共现外所取,实即能取识。以离其内识,外境义⾮有,是共同性故。这个在讲什么?
我再讲一次,共现外所取,实即能取识。以离其内识,外境义⾮有,是共同性故。所谓的共相叫做共相外所取,我们把共相当成是怎么样?外境,然后来认识它。事实上我们认为的那个共相的外境,它是怎么样?实际上是能取识所变现,所引发变现出来的相分。因为离开了内识根本没有所谓的外境相,对不对?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共同性,我们认为的共相性,不用去看下面解释这句话应该都清楚了吧? 可以吗?
现似,似现非有,我等一下看看。是不是,共现外所取,外境亦非有。似现,现似其实一样,意思差不多。应该“现似非有”,好像比较好一点。
学员:“现似”是不是指这个C和D有相似之处?
师父:不是。似相,它是叫做似义显现,它的似现就是似义显现,在摄大乘论里面叫做似义显现。什么叫义?义就是实有,好像离识而有的实相的相,但是似义就是说,好像有这么一个东西。它不是说这两个(C和D)相似哦,它是说这个(C)好像看起来是离心而有的,这个叫做似义显现,这个叫似义显现。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解释是怎么样的。我们所共同认识的外境,我们所共同认识外界是这ABCD的哪一个? D还是C?有说C有说D的,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所共同认识的外境其实也是什么样?能取识所变现的。这样了解吗?离开了能变现的内识,也不可能有认识中的外境。我们之所以能够有共同的认识,是因为同一业力的缘故。好,看到这里到底是C还是D?好,C。我们所共同认识的外境,其实也是能取识所变现的,若离开了能变的内识,也不可能有认识中的外境。
我们之所以能够有共同的认识,是因为同一业力的缘故。这样了解吗?也就是说唯识一直说,我们不可能认识到D的,我们认识到一定是C,C这个相。所以我们说共相的认识,共相的认识,器世界的共相认识,其实还是指这个东西。那为什么我们有共同的认识呢?因为刚才有讲,共同的业力所感召的,现出来的一定是类似,大家的认知都是这个样子。
好,最后,弥勒的唯识是建立在认识论上,当然无著的唯识也是这样子。譬如说,我们认识到的什么,不是直接得到那个东西,是心识上现起的所取影像,有没有看到?
心识上认识的所取影像是哪一个?ABCD的哪一个?C哦,对不对?这影像并没有离开我们自己的心识,这样了解吗?现起的外境,唯识学并没有否定它,只是说这是不离心识而存在。这句话是说,这个东西唯识也没有否定它,这个东西现起来的时候,C,是不离开我们的心识的,但是唯识也不会去否定外面这个东西,这个叫做“共相外所取,实即能取识,以离其内识,外境义非有,是共同性故”。也就是说,它为什么这边讲**,生死轮回就是因为我们有这样子的,然后呢,我们的生死轮回所依的共相,其实还是我们的虚妄遍计的显现。那我们都把它当成是实有的,然后中间产生虚妄的认识,然后生死轮回就是这个样子。
就是似有而无实,这些“似有”我们把它当成是“真有”。那这些“真有”里面呢,最重要根本的就是执著有一个我跟我所。因为这样的五蕴身心,还是只是识所现出来的,但我们不管是五蕴身心,还是离五蕴身心,我们都是认为,在能取所取中有一个这样不变的我,所以产生的我所。然后一直依于这样的错误的认知,去认识到所有的一切,依我、我所认知到的这些,我们不知道是心识所变现的,所以对它会产生很多的怎么样?贪嗔痴的执著,这样就是唯识的所谓的虚妄唯识的这样一个根本观念。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员:师父,按照因缘的方法来说的话,是不是A是C的亲因缘,D是增上缘?
师父:对,如果就唯识来讲的话,这个是增上缘,D只能算增上缘。亲因缘是A所变现的,如果要更讲得细,就是亲因缘的种子所变现的,这样可以了吗?这个(B)叫作能缘,这个相叫做所缘缘,C是所缘缘,以所缘为缘叫做所缘缘。
因为这个能认识的这个识的产生,一定在唯识学或者是阿毗达摩里面,我们现在谈唯识学有四个缘,亲因缘,就是必须有这个内识可以变现出来,对不对?还有一个什么?所缘缘,这一个(C),所缘缘不是这个哦(D),因为我们见不到这个(D)。我们见到是这个(C)。还有一个什么?增上缘。那增上缘就多了,对不对?根、距离、影光,对不对?这些都是增上。所以在陈那的《观所缘缘论》里面,他也认为这个是增上缘,D是增上缘。还有一个叫做等无间缘。等无间缘是说,这个能见的这个识,它的前一念的识,刹那逝去会引导下一个识种子现行,所以它能见的这个识,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生灭,不断地一直延续下去。
那这个哲学理论就比较强一点。也就是说识,如果把它缩为极刹那的时候,其实它是前种后种,前种现行,然后消失之后,这个现行的识会引导,做一个等无间缘,引导下面的种子再继续现行。然后它这种子就这样,刹那生刹那灭,这个识就不断的这样,刹那生刹那灭,这样一直下去。就像是我们看到日光灯,对不对?日光灯,因为它的刹那的频率变化比我们眼睛快,所以我们感觉不上,所以会觉得它是一个持续。所以日光灯它其实是一种一直闪烁一直闪烁,它频率太快,我们感觉不到而已。我们的识的产生也是这个样子,它是刹那生刹那灭,太快,我们以为一直产生一直认识。
好,这个叫做悟入二取。似现非有。它的似现非有。好像是似义显现,但是怎么样?实际上是没有本体,不是真实的,不是像我们一般认识到那样子。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师父刚刚看了一下,我们这个已经讲了三分之一,讲了三分之一,所以还有六堂至七堂,应该可以结束。因为这部论很简要。但是师父发现这部论虽然简要,师父看这本论,很久以前,已经二十几年前在福严,那个时候师父对唯识也是似懂非懂的,所以看了但还不是很懂。
后来的慢慢慢慢研究唯识,又去看,又去研究,这次要讲的时候,再去详细地去分辨就知道,发现其实这本《辨法法性论》,其实它是一个唯识的纲要。你把它学了,就大概知道说唯识的根本论点到底在谈什么。虽然它很简要,但是简要反而让我们容易抓住它的重心重点到底在谈什么,对不对?就是在谈什么?法法性,就是生死跟涅槃,那法跟法性,它的生死跟涅槃就是在谈什么?生死还有涅槃,不是生跟死,是生死涅槃。
生死是怎么样?虚妄分别,能取所取。涅槃是什么?真如。就是离虚妄分别,离能取所取,整部论就是在讲这样子,对不对?真如离虚妄分别,离能取所取,那就是涅槃。所以它的重点就是谈这些而已。
好,我们来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