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讲要 第七十四讲
阿含经讲要 第七十三讲 |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 阿含经讲要 第七十五讲 |
原文
阿含经讲要 第七十四讲
今天继续来学习阿含经,修定的功德和利益,前面已经讲到好几点。
第一 :现法乐住
第二 :身心轻安
第三:离嗔,离嗔和离贪都不容易破戒。之前也讲到离五欲,一般我们欲界会常犯重大的恶事都是因为贪嗔,痴也会,但是大部分都是贪和嗔,杀盗淫妄基本上是贪和嗔,所以离五欲,接下来就是降伏五盖,里面有一个瞋恚盖,那这样的话,持五戒会相对容易持,而且也不容易造成大错误,因为有定力。
第四:依定做观:这个更重要
1、观(vipassana)
我们除了要降伏欲界的烦恼外,最重要的是修定做慧观。
2、止观相应
这个是修定的根本功德,做到这个止观相应才能修慧,才能得解脱。
第五:引发神通:
1、六通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能种种变化,…
·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
·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宿命智证,…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彼天眼净…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一心修习无漏智证:彼如实知苦圣谛,… (长20)
1)【彼以定心】,你的心要依定,而且这个定要根本定,至少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未到地定还不行。
【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
以净心,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这个无动地指定地-根本定,要知道定是不动业。
【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能种种变化,…】
神通智证指神足通,神足通不是说到哪里很快而已,而且是能千变万化,能种种变化。依定才能引发神足通。
2)【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天耳通)】
所以有时候“通”又叫做“智”,因为是内心的改变。
3)【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他心通)】
4)【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宿命智(——宿命通)】
5)【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天眼通),彼天眼净…】
所以神通智是可以千变万化;天耳通可以听到很远的声音和很微细的声音;他心通可以知道他人心里在想什么;宿命通是知过去;天眼通是知未来。如果你本身有修佛法戒定慧,而且机缘很成熟的时候,就可以知道未来什么时候生死灭尽。但是(前提)是说你根机已经很成熟了,不是说现在,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所以有天眼通也没用。不知道未来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了生死,得涅槃。所以这是说你已经到了差不多了,可能就是修慧差不多了,那这个才有可能知道,所以这前面五通都是通世间的。
6)【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一心修习无漏智证(指漏尽通),彼如实知苦圣谛,… 】
其实后面整个都是在讲四圣谛,所以漏尽通叫无漏智证,知缘起四圣谛,然后依四圣谛的修习而断烦恼,这个叫作漏尽通。
前面这五通是共世间的,后面这第六通—漏尽通是不共世间的,在佛教里确实有谈这些神通,就是这些。佛陀神通广大那不用讲,很多阿罗汉,比如目犍连神通第一,舍利弗,大迦叶,他们神通都是非常究竟圆满的,而且这些阿罗汉修神通不会有副作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漏尽,断了烦恼,他们不会执迷于神通,而且他们能够用神通来度众生,作利益众生的事业,但是凡夫最好不要妄想修神通。
修禅定可以引发神通,你要引发神通必定要依禅定来引发,这个才是真正的神通。在佛教经典里说,神通有两种:一种是与生俱来的;另外一种是修习而来的。但与生俱来的是过去修习来的余力而带到这辈子,这种神通在佛教标准的定义正统里面讲不算是真正的神通。虽然也是超乎异常,也是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但那不算是真神通,真正的神通必须是后天依禅定而引发的,才能真正叫做神通。
那佛教对神通怎么看呢?神通是有用的,而且也是确实存在的,但是事实上佛陀对于这些佛弟子们——除非你得漏尽阿罗汉,或者你断烦恼的境界已经很高了,不然,佛不鼓励修神通。佛教有很多故事,都是在说佛不鼓励修神通,甚至希望有神通的弟子也不要随便展现神通。因此如果外面有一些附佛外道告诉你说他有神通,那他绝对没有神通。经典上尤其是佛陀告诉大家,从佛教的观点,怎么来看待神通呢?来看下面这个:
神通真谛
·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神足证。神足证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 作无数神力,能变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合为 一身,石壁无碍,于虚空中结跏趺坐犹如飞鸟,…。
· 若沙门、婆罗门称是神足者,当报彼言:‘有此神足,非为不有。此神足者,卑贱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为贤圣神足;于无喜色亦不憎恶,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曰贤圣神足;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具舍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长18)
神通,可以用刚才说的漏尽通以外前五通来说明,但是佛教里面对神通还有另外一种看法,而且是佛陀教导的神通真正的用意跟看法。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
意思是说佛陀教法,有谈到一些究竟的法义,但是也谈到一些神通。如【神足证。神足证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
这个定意三昧,指入定,入三昧。就是说佛陀说法有谈到神通,里面也谈到神足通,当然其他神通也一样,这个经典上的话,师父截录的比较短一点,有些……(省略号)是中间有太多的东西不必要,所以跳过。
【神足证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
这个方便就方法,符合修定的方法入定。
【随三昧心作无数神力(指神足通),能变一身为无数身】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拔毛一吹就变成好几个孙悟空,就是这里讲的变一身为无数身。不过真正厉害的神通也不用拔毛,直接变就可以了。
【以无数身合为一身,石壁无碍(可以穿墙),于虚空中结跏趺坐犹如飞鸟】,就是可以腾空而起。
到这里你会觉得这些神通确实是很神,但古代确实是有这些神通的,经典上实是有这些神通,但佛陀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看下面:
【若沙门、婆罗门称是神足者】
把这些可以变大变小、飞檐走壁,穿墙入水,跃入虚空,如果这些沙门、婆罗门外道把上面那些神通称为神足的话,
【当报彼言】
意思是说,佛弟子应该跟他们这样讲,怎么讲?
【‘有此神足,非为不有】
确实有这些神通,不是没有。
【此神足者,卑贱下劣】
这样的神足者不是什么了不起的。
【凡夫所 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
凡夫的、外道的,不是真正圣人所修的,是卑贱下劣
这里的卑贱下劣倒不是骂人的话,是说和那些断烦恼的圣人相比,其他这些世间凡夫法都是卑贱下劣的,包括神通。
【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为贤圣神足;于无喜色亦不憎恶,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曰贤圣神足;】
所以佛教讲世间通,还有一种真正出世间的,就是要离欲断爱,修四圣谛,修解脱行。
【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具舍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
这才是真正的所谓神通。
【于无喜色亦不憎恶】
对于我们喜爱的这些东西不能沾染,要舍离;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嗔恨。这个人,这些事物,顺我的眼我就喜爱,沾染,执着,那是不应该的,所以要舍离。
【如所应行】
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叫做神通。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人和物不能生嗔恶,还是要舍离此已,斯乃名曰贤圣神足,这个就叫神通。你说喜爱的要舍离,那怎么叫不喜爱的舍离?(答:弟子理解对不喜爱的也不要生那种厌恶或者特别的感受,喜爱的是那样,不喜爱的也应该是那样。)是,因为喜爱的我们放在心里面,非常讨厌的我们也放在心里面,跟我们很好的,不管人事物我们会恋恋不舍;跟我们很讨厌的,我也恋恋不舍。什么叫恋恋不舍?嗔恨心一直放在里面,上次你骂我,下次让我碰到看看我怎么来对应你,然后会想出来千百招来对付你。
问:这个舍离应该指的是欣厌的感觉,情志上的,从物理上看起来因为离他远了憎恨他,其实是从心里上染着的一种憎恶在里面。
师父:其实这个舍离,不是指身体离开就好了,当然境界太高,身体也要离开。但这里舍离是内心舍贪舍嗔。对喜爱的不贪,对不喜爱的不嗔,所以两个俱舍离。其实上次有一个经典也是类似这样讲法。就是说不管喜不喜爱都要舍,喜爱的舍贪,不喜爱的舍嗔。那我们常常是喜爱的不舍离,不喜爱的常常也不舍离呀,常常记在心里面,才会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怀恨在心,终身难忘。我们凡夫都是这个样子。所以佛陀教我们不能这样子。那如果我们真的能这样去做,才是真正的神通啊。所以一个人大丈夫如果能离烦恼,离贪离嗔,学智慧,也离痴,这个才是佛教里讲的神通。所以外面有一些能够千遍万化呀,能够有他心通,千万不要觉得那个有多了不起。
问:讲到这里弟子想到一个问题,经典上曾经提到阿罗汉有三明六通,那在六通前面又加一个三明,是什么意思呢?
师父:三明是针对宿命、天眼来讲,因为它都有关于轮回和业报,所以特别把这另外两个称为两明,漏尽明当然不用讲。刚才讲的【见生死智证】如果能见生死智证,只是能知过去、未来,那还没什么,你知未来,能够见生死智证。意思是说知道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生死能了。所以阿罗汉能有知道这种生死能了的能力,特称为明。所以阿罗汉的三明六通里面的这三个,特别称为明,因为都是跟生死轮回,跟解脱轮回有关。
问:那漏尽通不是也称为漏尽明了吗?
师父:六通里面的漏尽通完全都可以称为明。但是在有神通的阿罗汉身上,其他两个更是能够知生死,能够知过去无始以来的宿业的轮回。在有神通的阿罗汉身上,这两种表现的更明显,而且更强烈,更清楚,更明白,所以特别称为明,因为那两个都是跟生死轮回和解脱有关系。所以在已经断尽烦恼的阿罗汉身上,当然漏尽明一定有,宿命和天眼就特别称为明,和生死解脱轮回有关系。你看前面讲的能千变万化,这个,还有他心通等和生死没有太大关系。
这个神通真谛的经很重要,因为现在外面的附佛外道,都用神通来吸引人,甚至有很多不懂佛法的人,乃至于很多出家的法师,不很了解的话,都以为有神通就是有修行。然后用神通来吸引人,然后告诉你某某活佛、某某法师、某某上人有神通,有他心通,知宿命,知道你过去怎么样,过去是谁。然后你来的时候都会讲一些模凌两可的话,让你去猜,但是你会觉得他神秘莫测。因为他会跟你讲:你怎么现在才来,我等你好久了。那你就会对他这些模凌两可,似是而非,但是有觉得高深莫测的话,然后又点中你的任督二脉。
什么叫点中你的任督二脉?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了不起,会认为这个上师是在等我的,都以为我这个根机很高,这个上师等我很久了。当他这样跟自己讲的话,自己就会觉得:原来我这么的不得了,哇,这个上师等我这么久了!所以大家要清楚,这些附佛外道很喜欢说,那个上师怎么样怎么样啊,你赶快去见他,常常用这种方式,在坐的各位或者网络上的各位,如果谁告诉你他有神通,那十之八九就是有问题的。
第一:讲他有神通真的问题很大,而且老实说那些自称有神通的人,他从来不会告诉你很明确的事情,都是告诉你模模糊糊的话,让你去猜。没猜对是你自己没有了解上师的用意;不小心猜对了,然后(就会说):你看吧,真的吧,没事吧,某某,最近你要注意一点哦。如果没有发生什么事情,还好,你都来师父这里,佛菩萨有保佑你。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比如被警察开罚单等,就会说:你看吧,师父告诉你了吧,你就是不小心吧!
反正这些自称有神通的,有种你到我前面来,你像孙悟空变化给我看,我当场给你跪下。但是没有啊,哪一个附佛外道讲神通都是讲一些模凌两可的东西。就算是回到刚才讲的,你真的有神通,能千变万化,佛陀说这是卑贱下劣,凡夫所行,非什么圣贤之道。所以这个经大家铭记在心里,能修行就是这样,要不然外面附佛外道太多了。自称上师或者仁波切,当然也有真的仁波切,不得了的,但大部分是自称而已,活佛一大堆,观世音现身来的也一大堆,都是自称的。那你就要知道说,对神通是什么态度,就这个。
第一,讲自己有神通的,大部分是假的。
第二,就算是真有神通,但不等于他真有修行。因为这是佛陀教导我们的,神通是卑贱下劣,凡夫所行,不是圣贤所行。那圣贤所行是什么?是离欲断爱,是戒定慧,是缘起四圣谛。所以这个很重要,长阿含18经,佛陀这样的教导。
问:请师父解释一下非为不有是什么意思?
师父:就是有的意思,非、为、不,负负得正,非为不有就是有的意思,白话说:不是说没有,佛陀的意思,确实是有这些神通,但是有这些神通,没什么了不起的嘛。这些是卑贱下劣,凡夫所行的嘛,不是圣贤之道嘛。佛陀就是这样讲的。
问: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是什么意思?
师父:修平等护,就是(修)平等心,什么叫平等心?对爱不贪染,对怨不嗔恨。对喜欢的不要贪染,对不喜欢的不要嗔,这个叫做平等心,平等护。师父不是说,饮食的时候对喜欢的不要一直贪染,一直想吃;吃到不合口味的就很生气——你今天跟我煮这个是什么?明明我告诉过你,我不吃这种东西,常常会有这样子。
这个就是 所谓的神通真谛,这一经师父觉得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很多附佛外道常常用神通来迷惑大众,在中道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说什么某某老师,在家人最喜欢自称为老师,然后自称修行很好,自称已经开悟了,搞一些神神怪怪的,讲自己有神通,然后一大堆没有正知正见的人就跟着去糊弄瞎弄的。以后要是谁告诉你,他有神通。你就问他,他能离爱吗?这是凡夫所行,卑劣下贱,非圣贤之道。这是佛陀教导的!
问:一段时间以前,在国内《俱舍论》的群里,有一个道友就问过这个神通的问题,后来弟子就作了一个解释说,佛教说神通是在修禅定的过程中以断烦恼为主,但那位道友说,国内很多地方,某某方丈,大和尚啊,某某上师啦,都有神通,都这么讲。
师父:不管多少人讲,不管谁讲,你跟他说,这是佛陀讲的。谁讲都没用,是佛教导我们佛法的。当然有些佛教经典会说到神通,那都是启发信仰的。当然佛陀有神通,但是佛陀不希望用神通来度人,而是希望通过讲经说法来真正度众生。在某一些特定状况之下,他也会用神通。
三种示导,有神通示导,但其中一种根本的示导是教诫示导。教导众生,用佛法度化众生,那才是佛陀根本的用意。所以《阿含经》里面,尤其是《杂阿含》里面,讲神通的东西是非常少的。那到《中阿含》就开始有一些,到了《增一阿含》《长阿含》那就更多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是为了度化外道,度化众生的某一些方便,但记得,佛陀有神通,诸大弟子阿罗汉都有神通,但是佛陀都觉得那个没什么,真正能够用佛法度众生,那才是真正的重点。
六、往生天道
1、以定力往生
· 佛言: “云何意行生?若有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梵身天中。诸梵身天者,生彼、住彼,受离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初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具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梵身天中,如是,意行生。(中168)
· 意行生:以强烈的意念(定力)而往生
(以下开始解释上面原文):
1、以定力往生
【佛言: “云何意行生?】
意行生,就是以强烈的意念,就是定力而往生。“云何意行生?什么叫意行生?
【若比丘离五欲,离恶不善之法】
这个应该都清楚了?
【离欲、离恶不善 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
意思就是说,你得了初禅,住在此定中,得到了这些定乐,
【必有 是处:】意思就是说,你得了初禅,住在此定中,得到了这些定乐那是当然的,合理的。
【住彼、乐彼,命终生梵身天中。诸梵身天 者,生彼、住彼,受离生喜、乐,及比丘住此, 入初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 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 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梵身天中, 如是,意行生。】
整段在讲什么?它说:你打坐修定,修到初禅,你初禅的离身的喜乐跟初禅天的天人离身喜乐的喜乐是一样的。虽然你是欲界众生,但因为你离欲恶不善法,然后修到初禅,但是你的喜乐和初禅的众生,初禅叫大梵或梵天,跟初禅梵天的喜乐是一样的。这是这个经典所讲的意思。
第二:里面提到说,你如果这辈子打坐修到初禅,依这样的一个不动业和定力,你未来死掉会依这股强烈的引业到初禅,如果是修二禅就会到二禅,因为二禅的力量比初禅强,所以修二禅一定要有初禅,你修三禅就会到三禅去。所以你修什么定,到最后因为定的力量很强,死掉的时候就会被这股引业引到天上——色界,无色界天,看你修什么定。
问:您说打坐,能到初禅或者到二禅,那舍报后依这个定力可以生到初禅或者二禅,那定力不是有退吗?不一定永远都是这样的吧?
师父:我们都觉得修初禅,二禅很简单,当然理论上是会有退,这个都是世间的,当然会有退。但是因为你要知道,很难到达初禅和二禅,一旦你有能力修到初禅和二禅的话,你会喜乐那一种定的境界,所以你会持续的修。所以第一个,初禅、二禅你很难达到,一旦达到了,你要退,就不容易退;第二个,更不容易退的原因是因为你已经尝到了那一种喜乐,你就会每天不断的修,这样也不容易退。它是比世间的任何快乐而快乐的。一旦你尝到这种甜头,就不容易退。
问:那色界,无色界这种贪着是叫色贪?
师父:色贪,无色贪,会产生的,俱舍论叫味定,因为欲界的这些东西已经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好留恋。
问:因为那种快乐已经远远超胜了欲界的快乐了。
师父:是的。但是有没有可能退?当然也会,因为除了证果不退以外,其它 世间的这些定都会有可能退,机会是会有的。但是因为它很难得,你一旦有办法修到那边,你一定是很多环境等条件你都具足,修了很长一段时间,你一旦到达了就不容易退,因为难得到的东西,也难失去,容易得到的东西就容易失去。再来,你已经享受了那一种定乐,所以你会每天都去打坐,而且不用人家逼你。就如喜欢打电动游戏的人,你不用逼他,他每天就是关在里面就是玩,不用逼他,你有没有上网去玩吗?他自己就会粘在里面。
问:刚才那位师兄提的问题……这个意行生,强烈的意志,意念而往生,就是你必须有这个强烈的意念。师父您刚才说的引业,在《成佛之道》导师也说过,引业是往生时强烈的意愿,是很重要的。
师父:引业不只是强烈的意愿,引业是要有强烈,强大的业力。往生的三大条件:业力一定是先 ,再来是你的习惯,习气 ,再来才是最后一念。那么最后一念能够主导的状况,一定是你平时没有大的善恶的强业,再来没有太多的习气,那在这样的前提状况下,最后的念头就会有决定性的。但是如果你已经有强大的善恶业力,那这强大的善恶业力一定是排在第一。那这里讲的强烈的意念,为什么特别括号定力?是因为这里的意,定的力量很强,而且它是一股业,是善的业,而且是色、无色界的,所以它的力量会很强,会造成你往生的一股强大的引力,就叫作不动业的引业。依于不动业的引业,所以不是说你发愿不发愿,而是你修这种定,这个定的力量就会引导你去投胎。
所以为什么说的强烈的意念,其实就是指你平时的定力,这强烈的意念其实是南传翻译的,实际上就是指定力。你不要把强烈的意念把它弄成是我的发愿,那不是发愿,是定力。
问:如果我们下一世愿意到人世间继续听经闻法度众生,我们现在没能力,如果我们就是要想来人间的话,要想来的话?
师父:发愿。所以叫作修天不生天,求生在人间,这也是印顺导师《成佛之道》里引《阿含经》所说的。就是说,我们可以修天法,比如四无量心或者打坐或修定都没有关系,但是你心里要有一个想法:我下辈子要发愿来人间听闻佛法,才不会被定力所引导。所以虽然你修初禅二禅,如果你不发愿,你就随着它去,你到时候就是会生到天界去,但是如果你发愿,而且你的发愿是长期的,那这股愿力,配合你的善业,那就会来到人间。所以叫作修天不生天,愿生佛陀前,就是来人间听闻佛法。
不过,很多人你们其实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初禅二禅真的没有那么容易修到,这辈子能够修到未到地定那是很不得了的。你不要说,师父,我要是不小心修到初禅二禅呢?没有这个不小心!你干脆跟我说,我不小心得个一千万还比较有可能。
问:感觉未必能够修到初禅二禅,但是平时的这种熏习应该是对人有很大的帮助。在医院里就能看到好多人,临死之前真正的能够非常平静的面对的,好多都是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的人。有一些越是心里没有定性的人,会发生幻听幻视的情况,那时就会看到(他们)特别痛苦,因为本身身体非常痛苦。但是我想就像这个说的,如果真正的平时候能够熏习定力足够强大,身体的那种疼痛应该影响不太大。
师父:这个就是往生的三个条件:平时的业力,平时的熏习,你平时如果熏习佛法,当然你的观念和意念就全部都是佛法,那就不用担心你怎么样。平时熏修佛法,平时就造的以善业为主,当然贪嗔痴烦恼,多少会造点恶,但是都是小恶,所以大善就变成强烈的引业,还有平常的习惯也是好的,所以你就不用担心最后的那个念头会是怎么样。《成佛之道》都会谈到往生的三个条件,在讲到世间的正见里面的,有三世轮回的往生的条件,我们都会谈到这一些。
问:这个概念对不对?其实你的业都是由你的意志力推动的,如果我是善,就一直行善业,如果是恶就一直行恶?
师父:如果你这样讲,就叫发心,业只有发心的善恶才能成为业力。中性的不发心的不会成为业力,因为力量不强。所以我们叫起心动念,或者叫发心。你刚才讲的,因为意志力会让人有点误解,其实就是说,你在造作时候的发心,那发心越强,他的业力越重。
比如说有人不小心杀了人,处心积虑的,那业就会很重。因为你发心一直在想,在设计、计划,给予的心念是很强的。所以处心积虑的谋杀,他造作的这股恶业力会很强。但是如果是你和人家发生车祸吵架,结果打架不小心把人家打死了,那也是有业力,但是这股业力和前面处心积虑杀人的比起来,一样是杀了人,那后面的这个业力就没有那么强。还是杀业,还是重,但是和前面的谋杀(比起来)还是差很多。因为发心是不一样的,所以发心主宰着主要的业力。这个在过去的《成佛之道》讲过,未来的《成佛之道》还会继续讲。
这个就叫以定力往生天道。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能修到未到地定,基本上不会生到色、无色界天,你就是生在欲界,再加上你发心,一定是再来人间熏修佛法,做人间的富贵人,一定是生在人间的积善之家能够听闻佛法,所以还是要发心。如果你没有佛法的观念,以后喜欢生天,享受天人的快乐,那你就修禅修。如果是从纯福报来讲,天上的福报当然还是比人间大,但是从修学佛法来讲那就不是。
问:您刚才几次用了“发心”这个词,一个就是说在你起心动念,说善恶的时候,这是一个发心。
师父:这个发心是动机。
问:在面对死亡时,您也引用了发心。
师父:面对死亡,我没有说发心。
问:您刚刚说发心到人间?
师父:那个是指发愿,用发愿比较适合。所以我们平时都要发愿,不是到临终的时候才发愿。
问:那还有一种说菩萨要发大愿。
师父:那个叫作发大愿,是我们长远的目标。那个是发愿,也叫发大心,所以佛教里面说发心你要看它是怎么用的,早上讲过的发菩提心的那种发心,是讲你要发五乘的心,发大乘心,还是发解脱的心,是指这样的。那我们现在讲的业力的时候,是说你在做事情的时候的动机,这个也叫发心,所以你要分清楚,这个发心是在讲动机还是在讲发愿。
问:那这里讲的意行生,这里说以强烈的意念,然后说这个是指定力。前面说【修平等护,专念不忘】,这里专念是指在定中吗?
师父:这个不是指定中,意思指对这些平等护要时时刻刻放在心里面。
因为这个地方不是讲修定或修神通,而是告诉你这些观念要像这样子的。
2、不生长寿天
· 世尊告诸比丘:“人间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兜率陀天寿四千岁。…人间八百岁是化乐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化乐天寿八千岁。…人间千六百岁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他化自在天寿一万六千岁。
· 愚痴无闻凡夫于彼命终,生地狱、畜生、饿鬼中;多闻圣弟子于彼命终,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中。”(杂861~3)
为什么不要往生天道呢?因为往生天道,不生长寿天,因为佛陀告诉你,你修定会往生天道,但是你修定没有关系,因为修定可以离五欲五盖,但是一定要发愿来人间。因为往生天道会有很大的问题,虽然你在那边享福报,但问题是这个经告诉你:
【世尊告诸比丘:“人间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
人间四百年是兜率天上一日一夜,所以弥勒菩萨下来,未来会下生,在我们看来是很久很久,但是在他们看来就是过个几十年的事情而已。
【“人间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上一日 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兜率陀天 寿四千岁。】
兜率天人可以活4000年。49:00
指的是兜率天的年,要是折算成我们这里的年的话那得多久?大家可以算一算。240多万年,我们的年。
【 …人间八百岁是化乐天上一日一夜。 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化乐天寿八千 岁。】
化乐天是8000岁。
【 …人间千六百岁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 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他化自在天寿一万 六千岁。】
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折算下来就是人间1600岁,而他化自在天寿是16000岁。反正就是说这些天人天寿很长。所以和我们比起来都是长寿天,活很久很久,等到你上去再下来,这个人间还有没有佛法都很难讲,当然你到弥勒内院去听弥勒菩萨讲经就另当别论。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
【愚痴无闻凡夫于彼命终】
彼是什么?指上面的长寿天,他们都在享乐,因为都在享乐,所以很容易堕落。所以他说:愚痴无闻凡夫。你看这些天人,佛陀认为这些长寿天是愚痴无闻凡夫哦。
【于彼命终,生地狱、畜生、饿鬼中;】
为什么?都在享乐,都没有修福。
【多闻圣弟子于彼命终,不生地狱、畜生、饿鬼 中。”】
这里的“彼”不是在天中,在人间修行,听经闻法命终后,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中。因为多听闻法,然后多修戒定慧,所以依这辈子的善心善愿善业,能够下辈子再来人间听经闻法,修行。
但是如果你不小心生到长寿天,你再下来,我看是没有佛法了。不要说最短的人间400年是兜率天的一天一夜,但兜率天寿命是4000岁,你算一算,你一上去刚才说240多万年,240万年弥勒菩萨都还没下来,我看人间的佛法也不在了,所以为什么佛教讲不生长寿天就是这样。你要是这辈子再活个四五十年吧,师父是不大可能了,那师父就100多岁了。你听经闻法,死后马上投胎再来人间,十几年后再来听经闻法,甚至因为你这辈子熏习(佛法)也不用等到十几年,你可能就出生在善根有学佛的人家,你的父母亲带你来学佛。你们很多时候带小孩来熏习,那你就生生世世能在人间听经闻法了。也不用怕什么堕落,有些人就被人威胁——你要是没有求生净土或者到哪里去,万一堕落,人生难得,怎么办?不用担心,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问:弥勒内院那里还是在六道轮回?
师父:当然还是那一定在六道轮回,但是还可以听经闻法,到时候和弥勒菩萨一起下来。
问:那也是净土?
师父:那是一种净土,因为那里有大菩萨在那边,也算算净土,叫作弥勒净土。还在六道里面,但是弥勒菩萨不是(在六道里面),但是对于那些去那里的众生只要没有解脱,你就在六道里面。
修定的功德讲完了,如果觉得修定的功德很好的话,大家可以慢慢学习打坐,那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你打坐的第一步要做些什么准备,所以这个就叫前方便。
师父一直强调,打坐当然不容易,但是更不容易的是先前的准备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没有准备好,你不要想说一坐下来就可以心一境性,所以来看准备条件。55:00
第三节 前方便
一、五种根本准备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杂801)
第一个,五种根本准备: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
有五种先决条件可以帮助你修持息观,哪五种呢?
第一个:【住于净戒】,就是持戒清静。
【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
这些是不是似曾相似?这些都是在讲戒的时候,所以他说第一个要持戒清静。那你说师父,要修到怎么样才叫持戒清静?就是你对自己要求越多越严格,打坐自然越容易,没有说一定要坐到怎么样,你做的越严格,越严谨,越清静,当然你打坐就越容易,因为这是辅助的很强的条件。那如果你越乱来,对五欲的欲望越强,那你打坐就越不容易,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第二个:【复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有没有看到?少欲、少事、少务,少欲知足。就是你不要太多的社交,太多繁杂的生活,你的生活太复杂,你的心念一定跟着动荡不安,你的心念一定跟着动荡不安,你怎么修定呢?因为它会影响啊。如果事务业务多,一天到晚手机接不停,一天到晚生意谈不完,一天到晚做不完的应酬,你不要告诉我你的定能修的多好。那你问,师父,我要减少到什么程度?
同样的道理:你越单纯,对你的打坐就越有帮助。那在坐的大部分是在家人,你有时候要有应酬,这也是难免的,但是师父要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以你们在家有工作的身份要打坐,你尽量减少那个五欲的干扰,就是尽量减少没有必要的社交,没有必要的PARTY,约会,宴会等等,越少当然对你的修学越有帮助。那师父当然不是说所有的都不要去,就来中道学习就好,毕竟你们还有工作,还有亲戚、亲人。就是把工作需要的,家庭需要的做好以外,其他没有必要的,比如去逛街,动不动想去买东西,或者去哪里玩一玩,游一游,偶尔去旅行这个是正常应当,但是不要每次有事没事喜欢往外跑。因为往外跑,心就动了。所以【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
问:安那般那是数息观吗?
师父:数息观,因为安那般那是修定的一个方法,不管是哪种修定的方法,这些都是必须准备的,你修不净观也要准备这些。
第三:【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就是饮食要适当,不要吃太饱也不要饿,饿的话没办法打坐,因为你一坐下来肚子就叽里咕噜的叫,不但自己没办法打坐,也会影响旁边的人没办法打坐。所以就吃个适中,七分饱就好了,不要吃到打嗝,整个肚子胀着,而且平时要是整天想着吃这个吃那个,这个好吃,那个好吃,你也没办法打坐,因为欲望。
(第四):【复次,比丘!初夜、后 夜不着睡眠 ,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 安那般那念。】
要注意:这里讲初夜,后夜,没有讲中夜。中夜要睡觉,所以你想打坐,你要睡觉,不要睡太多,整天迷迷糊糊,但是不能不睡。因为你不睡,精神不好,你也没有办法打坐。
中夜是休息睡觉,让你睡4个小时,因为古代的出家人除了托钵,讨论佛法,听闻讲经,打坐,所以他们这样的生活,打坐如果打的好的话,其实4个小时,如果睡得好对他们来讲就已经足够了。所以现在会有两种极端:一种是睡到不省人事,那这样子也很难修,很那打坐,太累,那个另当别论,但是有些人就是好睡,嗜睡,睡到不省人事,像这样贪睡也不行;另外一种是修行非常精严,然后练不倒单,这个不倒单叫作坐着睡觉。其实佛陀睡觉怎么睡?右胁而卧。佛陀没有教你坐着睡觉哦,坐着睡觉是不符合人体休息的。你看很多练不倒单的,有没有倒我不知道,我看早晚会倒。因为身体不行就倒了,睡觉不倒,但是早晚人会倒。
因为我看过好几个例子,他练不倒单,整个脸黑了一圈,我说,身体这样不行。因为一定是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好,然后又硬撑,那你身体器官怎么受得了?以前有人去问印顺导师有关不倒单的问题,导师回答:人嘛,饿了就得吃饭,累了就得补充睡眠,饿了吃饭,累了睡觉,人本来就需要这样子。他就淡淡静静的这样讲。他说:人嘛,吃五谷杂粮,那饿了就得吃饭,累了就得睡觉啊,他就这样讲啊啊。那这样到底是要不要练不倒单?那你要再问他一次,他说:人嘛,饿了就得吃饭,累了就得睡觉。现在我才发现说,他印顺导师意思就叫你,跟佛陀讲的一样,中夜就是要睡觉,只是不要睡太过分就好了。那这样子才能禅修,所以不要说不睡觉哦,不睡觉是不符合人体的,也不合修行。
第五:【复次,比丘!空闲林中,离诸愦闹 , 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离诸愦闹,有没有看到?叫你不要在比较比较嘈杂的地方。
离诸愦闹 , 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你看,其它的我不敢讲,但是离诸愦闹,我们禅修中心是真的离诸愦闹,你们有没有听到周围的车声?我们这边离马路100米,而且又加上这个建筑的隔音设备特别好,所以哪怕外面有车子经过,卡车什么的都听不到,除非飞机炸弹那有可能。所以这里就是很好的地方——离诸愦闹。所以我们禅修中心是非常好打坐的,而且又不会冷也不会热,因为是地暖。
所以如果疫情没有那么严重的话,师父这个课如果讲到12月结束,我们打算来办个禅修,就一天的禅修,因为很久没有办,我跟立师父商量一下。但大家报名也不要太多,大概就10到20来个,一边坐9个人,距离是非常大的。到时候大家都要尽量来,你要知道,依一边坐九个人,那场地可以隔很大的。全世界你去找禅修的道场,没有让你隔那么大的。一般都是挤得很小的,人多,但是那一种也不大符合禅修的环境。人多,嘈杂不好,而且空气不好。那这里隔的距离远,10来个,空气充足,而且有新风系统。师父有这样想法和打算,应该也会是在星期天,看是周六还是周天来办禅修,一天的禅修,距离会比现在更宽。
问:佛陀反对不反对午休?
师父:他的午休,很简单——经行。佛陀基本上看这样子来讲,你觉得他有午休吗?没有,他就叫我们中夜睡觉。而且早期佛陀也不大可能午休,为什么?午休的时候在路上,因为他们出去托钵,在附近找个地方吃一吃,然后就走回来,那要走挺远的。用走路的方式,走个几公里是很远的。
所以打坐的五个重要的方便:
1-持戒精严
2-少欲、少事、少务
3-饮食知量
4-初夜、后夜不着睡眠 --中夜休息
5-离诸愦闹。
这五个基本的条件,做的越好,你的前方便越好,你越容易可以打坐。
1:08:24
二、四种修习
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 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暗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闻独住,是名难陀知量而食。
· “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中夜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想,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经行、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集。
· “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心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杂275)
【 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佛陀赞叹难陀,难陀是佛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实际上难陀长得比阿难更庄严,只是难陀比较重在修行,所以他没有常常跟在佛陀的身边,但是佛陀曾经赞叹难陀修行精进,身相庄严,智慧高超。所以就亲戚关系来讲,难陀比阿难,阿难还只是堂兄弟而已。提婆达多也是堂兄弟,那难陀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那几乎是快亲兄弟了,同父异母的哈。
所以你看,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
经典上还有一个故事:难陀结婚了,佛陀回家乡去度众生,他跟着佛陀出来修行,因为结婚对妻子念念不忘,然后就发生了你们常听到的那个故事。比如说带他到天上去见到天女之后,佛问他还想你太太吗?你的太太和天女比起来怎么样?他回答:我太太简直如瞎眼猕猴。然后佛陀就对他说,你好好修行哦,以后你就可以生天去,到天上去享受。他说真的吗?佛陀说真的,可以去享受,但是在享受之前我带你到一个地方,于是佛陀带他到地狱去。难陀看到(很多地狱)狱卒在煮油锅,他就问狱卒煮油锅做什么?狱卒说:未来有一个人在天上享受之后堕落,就堕到这个油锅里。现在要给他准备,要不然到时候再准备来不及。
难陀就问佛陀说:这个天人是谁?佛陀说:就是你到天上享受后掉下来,就掉到这个油锅里。 所以难陀从此以后就精勤修行。
所以说【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尽寿就是尽形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所以难陀修行是非常精严的。这里面讲到几个:关闭根本、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进、正智成就,这里面讲了四个。其实讲起来和前面大同小异,但是它讲的比较细。你看它怎么说:
• 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暗障、 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 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 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也就是说他在六根对六境的时候非常的注意,他关闭根门,关闭根门不是说不看,而是说看到眼见色,不然你就会有奇怪,不是关闭根门,怎么会还眼见色?他意思就是说他会去注意到我看到什么,我很清楚明白,然后我生起什么心,不好的,我要赶快把他降伏。所以呢,眼见色就不起色想不起他的随行好。哇,这个好漂亮啊。在上面东摸西莫,东弄西弄,他不会。他看到好的东西他知道好,但是他会马上去降伏贪欲,不起随形好。
如果眼根增不律仪,无明起来的时候,他会想办法赶快去熄灭这种世间的不善法,所以这些不善法不会污染他的心识,而生起律仪——防护的意)。所以他会闭护根门,这个闭护不是眼睛闭起来,而是不会受外来的引诱,叫做关闭根门。这个叫不漏其心,生诸律仪,他的防护会生起来,让它不要受外界的这些所影响。
【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 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所以现在知道关闭根门是什么意思了?关闭根门不是把眼闭起来,不是把耳朵塞起来,不是不要吃东西,而是在眼见色,耳闻声,或鼻闻到香的时候,能够不被它所蒙蔽,不会被它所污染,不会随着它跑,这个叫作关闭根门。所以打坐第一个离五欲,离五欲最重要就是在六根门头下功夫。
问:关闭根门,从五蕴来说,色,受,到受这里我们就截止它,然后到想行识?
师父:色受想行识都要用,你怎么截止?因为色,受,想,行,一定要有识去产生认知,所以识见到色,什么识见到色?眼识见到色,但是五蕴的色包括色声香味触,那还是五蕴六根对六触是通的。
问:到受这里,想着用圣言量对治?
师父: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不起嗔;乐受不起贪;不苦不乐受不起痴。
问:那这里面还是有想,对吧?
师父:当然,想就是我们看到什么东西,取其像进来,然后产生分别。比如说你看到颜色,像会跑进来,那没问题的,因为这是眼根的作用。跑进来会形成一个影像,那你对它认识到之后,你接下来会起贪,起嗔。那你要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正确明白你现在有见到色,确实是色,而不是迷迷糊糊看到什么东西,不行。你要清楚明白,但是我起的什么心,我要清楚明白。不好的心,我要把它降伏掉,好的心、善法的心,佛法的心念你要让它增长。
问:那就是除受之后,想和行完全以佛陀的圣言量来对治它,不会以世俗的做法去做?
师父:对,完全以佛法来对治,不要随着世俗走。
问:所以他想的心还是有。
师父:一定是作用的,这是我们心念的过程,不可能不作用。
这个叫作难陀关闭根门,它讲了一个比前面多讲了一个关闭根门。
•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 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 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独住 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 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 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闻独住,是名 难陀知量而食。
饮食知节量,刚刚安那般那五法里也有。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
就是说你要吃饭,不是吃一次,就算每天吃一次,也得每天吃。
【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
意思就是说他不会去看菜好吃不好吃,看菜色漂不漂亮,我们不是说色香味具足嘛,他是色香味他都不会在乎,不会在上面起贪染,因为它只是维持我们这个身体能够运作而已。
那现在佛教讲到一个问题:因为从佛学院这样过来之后,师公非常要求佛学院大寮的主厨。为什么呢?你自己可以这样子,但是你供养别人的时候,你不要随便弄一弄,煮一煮,说不要贪染。是你自己在偷懒,但是你不要叫别人不要贪染。所以我们供养人家的时候,经典上也说,我们要用我们能力所及的,当然超过能力另外说。供养人家的时候要尽量让人家欢喜,能力所及的,不管是持戒的,说经的,还是法师,论师,要以我们能力所及的去供养,让人家起欢喜心。这是针对自己哦,不要把拿来针对自己的拿来针对别人身上哦。
比如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你不要人家出事,或者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在那说:没关系,五蕴皆空。但是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什么都不空。这一些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你不要用这个来要求师父啊,这个师父会要求自己。或是说换你当执事,你随便煮一煮,偷懒,然后人家说你怎么煮成这样,这个东西没熟呀?(然后你说),不要起贡高我慢心,不要起分别心。大家这样分得清楚吗?
饮食知节量,是说他不自高,有没有吃东西是傲慢自高的?怎么样傲慢自高?
问:比如说挑食,挑剔觉得自己做的好,在哪个星级酒店做过,别人一做就觉得做的不好。
师父:专挑那个最高档的,然后一副觉得自己多高贵,出来就瞧不起那些吃大排档的,吃得比较低档的,或者在旁边要饭的。就一副贡高我慢,我自己了不起的样子。
问:他就吃这一种食材,觉得只有我能吃到这种少量的稀有的食材。
师父:这表现出他的身份特殊,高贵嘛,学佛的人千万不要这样。经上有一个比喻:有一群羊,一般的羊就吃草,但有一只羊就很特别,它就跑跑跑,跑到别的地方去,然后去吃牛粪。吃了牛粪回来之后,牛粪也不是多好,它就觉得牛粪很特别,所以他回来了就跟其他的羊说,你们都没有,我吃到那个什么东西。那个其实也不好吃。它这样就表示自己多么高贵,觉得自己特殊。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其实有些东西它不是特别好,但是它特别贵,他就是喜欢去用那个特别贵的,表现出自己身份不一样,表现出自己高人一等。学佛的人,尤其是要打坐的人,切记这一条。你一旦心傲慢,你很难打坐,坐不来的。
【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 为止饥渴,修梵行故。】
任其所得,为什么任其所得?因为他托钵嘛,对不对?他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嘛,不挑。然后呢?
【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 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
意思就是说他对于这些苦乐,对于吃的这些东西,不管是好吃还是不好吃,他都不会在里面起那种贪起嗔。成其崇向故,意思就是说他有他的目标,这一些只是为了达到他的目标而已。
【气力安乐,无闻独住故】他的无闻是默默无闻,他的名气不是很大,他也不会想要去得大名声,而且他独住。
【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
就像乘车,在车轮上涂油只是为了跑得动,我们人吃东西为了让我们能够健康一点存活下来,目的就是这样子,就好像汽车就是要加润滑油,古代没有汽油,就是加润滑油,就是为了让它顺利地跑而已。
【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 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闻独住,是名 难陀知量而食。】
什么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你会先吃吃看好吃吗?不会吧。为息苦故。如 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闻独住,是名 难陀知量而食。这个叫做饮食知节量。
问:托钵,别人给什么吃什么,盛多少拿多少,但万一有居士给了好多,那他吃不了怎么办呢?
师父:一般他会阻止,比如会说多少就够了,还有,如果真的太多吃不完,他们会把食物施给众生,不能把食物留到过夜。因为在印度某些观念和我们不一样,在中国会认为太浪费了,所以吃不完的东西留到明天。但是在古代,尤其佛陀时期,托钵里面的食物有的是拿回去分,有的是自己在外面吃一吃,因为要是走回去就超过时间了,要是有剩的就舍给众生。他不会说这个好吃就多要一点,然后把这些留到明天再吃,这个就是贪染心。所以在戒律里面有持不吃隔夜食。
有两个原因:1、起贪染心 2、隔夜食容易坏,可能会吃出胃病或者其他比如拉肚子等问题,因为印度没有冰箱,而且天气热,所以隔夜食容易坏。所以为了不起贪染心;为了健康着想。佛陀古时候很注意健康的,佛陀那时吃饭托的钵,有铁的,瓦的,瓷的,但是唯独就是不能是木钵,为什么?因为木容易发霉,生细菌,洗也洗不干净,晒也晒不干净,所以不能用木钵。
• “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 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中夜 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 系念明想,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经 行、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集。
【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
白天经行,坐禅,除去内心的障碍,以净其身。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内心障碍,以净其身。当然白天还要去托钵。
【于中夜 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想,作起觉想】,在两个脚叠在一起,作光明想,就是观想这边有光,这样的话就算睡着了,你的觉照度也非常够,所以时间到了,你就会起来。不会一睡真个人摊开来,然后又流口水,睡到第二天太阳都起来了,师兄弟们都跑来跑去的都不知道,就不会有这种情形,所以睡觉的时候就作光明想。但是说实在的,这个境界是很高,师父不建议你们这样子做,因为很多人他失眠,他能睡觉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要再叫他做光明想。
所以有人问师父说,那我做光明想可以吗? 我说你睡眠怎么样?他说睡眠不大好。我说你睡眠不大好,就不要作光明想,因为你本来就很难睡,你再作光明想,那你根本就不要睡了。所以你们好好睡觉就好,不要睡到太过头。要作光明想,狮子卧,那个实际上那是不大容易的。你看,佛陀和难陀是非常有修行的人,所以那样做没问题。
【于后夜时,】于后夜时(2点过后)【徐觉徐起,经 行、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集。】慢慢起来,你不要时间到了马上翻起来。你要记得:只要是想训练打坐,做什么都不能太快,动作尽量的不要太快,因为太快,心容易躁动。所以有人问师父,为什么汉传佛教,尤其是念佛的,你知道他们念佛,跑佛七,跑的很快的,事实上如果就禅修来讲,那个是不对的。但是因为人家是念净土法门的,他们这样跑的用意是什么,知道吗?是告诉你是日已过,时间很快,我们求净土的话,要快,要赶得上,不要蹉跎。但是如果就禅修的理论来讲,或是你是威力禅修,千万不要快。
问:念佛号也是,你要是跑,阿弥陀经讲心一境性,你那心是很散的,那效果很差。
师父:是,到最后就是给众生来训练的一个方便,就是他不是为了禅修,他是鼓励他们啊,要赶快走啊,精进一点,是日已过,它有这个用意,当然也不能说这个不对。所以你们要分清楚不同修法,不要跑来问师父说,为什么人家跑很快,为什么我们走这么慢?所以只要是禅修的,经行就是慢的,不能走快,因为心容易躁动。经行就是慢慢走,不是走快,所以起来后就经行,因为刚睡完起来,所以是很科学的。
问:什么叫经行?
师父:经行就是走路慢慢的走。就是眼观鼻,鼻观心,心观脚,也是训练一种专注力,然后慢慢的走,这个叫作经行。绕着大殿,绕着佛转,那个叫经行。
问:那边走边念佛念咒吗?
师父:基本上不会这样,这个叫身观念住,专注在你的身体的动作,因为你经行的时候最多的动作是脚,所以你就关注脚的动作,也是训练集中。那当然你要念咒念什么都可以,但问题要是经行念咒要注意,不要撞到墙,所以经行不是闭眼睛,是要看前面的。
问:这个经行有没有时间长度的限制,或者是说必须要走一个圆圈吗,还是可以来回的这样走?
师父:其实没有很严格的限制,只是说每个禅修会安排的不大一样。那一般来讲我们至少会绕三圈,因为佛教的礼仪,到佛陀那边都是右绕三匝,然后顶礼佛足,所以一般至少会绕三圈,就看每个带禅修的看他什么状况。立师父在带的话,我们至少会带着绕三圈。
师父为什么做这个大殿内有回栏,外有回栏?早就想好了,都是设计好的。其实就是要给你们修行,旁边里面有个拉门,从那里进去再出来,等于就是绕佛一圈了。(师父现场介绍了大殿的设计……目的适合经行,细节略),以后可以带着大家来经行。
问:一般都是右绕吗?
师父:一定都是右绕,因为印度习惯就是这样。那要问一定不行吗?那你为什么要去挑战这个问题?当然没有人说一定不行吗?习惯上,文化上就是这样子。因为古代印度的礼仪,对圣人一进来就是这样右绕三圈,然后顶礼佛足。所以后来都是依右绕为主,很多习俗它就是一种习惯和文化。
然后呢?他是徐觉徐起,经 行、坐禅,有没有看到,他先 经 行了,他起来之后,不是先打坐,他起来之后呢,因为刚刚睡觉,所以让身体稍微动一动,所以他先经 行,然后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集。
所以打坐这个前方便的准备如果没有做好,那就知道说为什么很多人坐不好。
• “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 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 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 观者,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 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 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 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 念心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 成就。(杂275)
【“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其实这个叫做一般所谓的正知正念。【是善男子难陀观 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 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 观者,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好,到这里。
如果你这个没有特别去比对后看一下,你会想说为什么要东方?那为什么要观察?要观察南方、西、北方,他是早上起来没事东看看西看看,看那个北方是不是有流星?他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有时候就是说翻译经典上他也没办法,那你去比对南传,南传的讲法是说,当他往东看的时候呢,正念具足,当他往西看的时候呢,也是正念具足。意思就是说他不管往哪一个方向看,他都正念具足,不是说特别去观察东方,那要观察东方?有些不懂就在那边乱揣测,因为观察东方所以降伏其心,观察北方,北方又怎么样怎么样,所以比较难降伏心,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当你经行的时候,会看到四方,不管他看到哪一方,你都是正念而住。而不会随着你看到什么,心就跟着它跑去了,走着怎么看到那边有油田,这边有一群牛在干什么,他不会这样子。
他就是说观察南、西、 北方,亦复如是,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正 念正住。
【彼善 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 念而住】
他了解他的心正在起什么心,起什么感受,清楚明白,这个就是在讲正知正念。目前自己在干什么,心里清楚明白,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起了什么心念清楚明白,这个叫作正知正念,这是修定的根本。其实日常生活上也是要正知正念的训练。记得师父不是说,其实正知正念在日常生活上都要去训练。开车注意开车,听课注意听课,你在工作注意工作。那么现在一般人都不是正知正念,都喜欢一心多用。
以前有一个笑话,一群年轻人在玩手机,喜欢用手机沟通,一群人在麦当劳或者在哪里聚集,点了一些饮料什么的放着,然后大家就坐着同一桌,然后每个人都不讲话,都在玩手机。然后有一个人很好奇说,你在弄手机做什么?他说我在跟他聊天,指同一桌的对面人。
他问:你们两个不是坐对面吗,为什么不直接说话?他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他微信给我,我就微信回他.。你们不是对面做吗? 那你们在聊什么?我们在说我们下次什么时候到哪里再去聚会,那现在聚会到底在干嘛呢?所以你知道师父要讲什么?我们现在人很奇怪,当你在做这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不好好做,你在想那一件事情;当你真正去做那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心又放不下,又在想这件事情,我们常常是这样子。刚刚要出门的时候,该做的没有把它做好,乒乒嘭嘭的,等开车出来才想到,啊,煤气没关,门没关,什么东西没带,常常是这样子,这个叫忘念!所以禅修要坐的好的话,要时时刻刻去注意到你的心念,你现在在干什么,就集中,不要训练一心多用,要训练一心的集中!
那现在人为什么难坐呢?因为现在的生活都是尽量把我们的心训练成一心多用,所以现在要反回来,相对来讲比较难。这一段就是在讲正知正念,平时就要训练,等到平时养成习惯了,你真正要坐下来打坐的时候,你很快就能把心安住在所缘上,如果你平时没有训练正知正念去练习习惯,你坐下来坐一个小时,里面50分钟都在打妄想。不过有坐总比没有坐好,50分钟打妄想,总比你都不坐,整天总是糊里糊涂的好。
我们现在来看,把前面两个经文加起来,所以你要禅修打坐,基本上要准备的两样功夫,就有下面这七件事情。当然每一件里面还包括挺多的内容,但是大方向是把这七件事情具备。那具备了之后你要打坐接下来你就容易摄心。哪七件事情呢?
1、持戒精严:如增上戒学所说
2、关闭根门:六根--修行的根本要求 ,六根就是修行上的根本要求,就如刚才经文上所讲,难陀比丘闭护根门。就是在我们六根对六境的时候要能够知道我们看到什么,清楚明白我们起善还是起恶。
3、少欲、少事、少务:
1)生活单纯 。尽量生活单纯,不要太多的外交杂务,尽量避免社交,完成一个简单的生活,生活越简单,你要打坐就越容易。
2)工作适度 。你们都要工作,但不要让工作太繁忙,太繁累,太操烦,因为如果这样你的心思都在工作上,你一旦坐下来或休息的时候,你想的东西都是工作上的事情。想着明天这个工作没做,昨天老板交代我这个事情忘了做,明天还要签约,那笔生意很大不能睡过头,(这样的话)你怎么坐呢?很难!那你说又不能不工作,所以你要修行,工作得尽量适度,不要太操烦。这也不是谁规定的,这是法尔如是。因为你太操烦,你的心思就动的越大,动的越大你坐下来心要静下来就越难。这就是法尔如是的道理,没有什么特别不特别的。所以在某些状况下有一些辅助摄心,念咒就是一个很好的辅助,诵经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
星期五,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某某就讲了一段话很不错。
剩下两分钟,某某,你再把那天大要,你说那个早课跟打坐,因为你们很多人来早课已经来了快一年了,你把早课跟打坐的相关性,再跟大家讲一下,我觉得讲得非常非常好。
某某:早课的时候我们一开始,我们就要把心慢慢静下来做准备,立师父也要求我们,10分钟在那不要讲话了,然后对面排班,然后可以把眼睛闭起来,就是不要看那么多,想那么多,就跟那个六六法门修行是一样的。然后等到师父敲罄了,我们就开始准备,准备了以后我们就开始唱,唱的时候就是很慢很慢。如果一开始不习惯做早课的人可能会有点心烦意乱,就会觉得为什么那么慢?但是慢慢你唱了以后,你就开始进入那个状态就开始静下来了。静下来了后我们就念三遍《心经》,第一遍时有点慢,但是后来我们就会快,为什么会快?《心经》从慢到快,一开始静下来,你会适应那个速度,然后你可能心就会跑掉,这个时候加快后就像提醒了你,你的精神、注意力又回来了,回来了后心就不会跑掉。这样慢慢就会摄心,摄心后,念完三遍《心经》后我们又开始念其他的,又开始慢下来。就是有一种节奏感,其中称赞菩萨也好,皈敬三宝也好,普贤十大愿王也好,这些和我们平时的修行息息相关的。
我们就会提醒自己,也会去反思,就是说我们修行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些?比如说皈敬三宝时,我们到底有没有做到?还是只是口头上念一念?
师父:是真诚的皈敬三宝,还是只是念念了事,顶礼三拜之后没事,还是真的忆念三宝?
某某:然后还有普贤十大愿王里有十大,我觉得那个非常好,其实也是一个修行次第。一开始就是礼敬诸佛,我们的恭敬心有没有?还是只是随便拜一拜?第二就是忏悔业障,我们自己做的那么多事,我们到底有没有去反省自己?还是每天就这样迷迷糊糊就过去了?
师父补充:是不是就把它当成一个功课,应付过去就算了。
某某:然后还有后面那些顺下来的,我们都要一 一 的去反思,去观照自己,最后我们还要回向,回向的时候我们也要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个慈悲心。
师父:是啊,有没有慈悲心要把功德回向去帮助众生。包括请佛住世,我们现在虽然没办法请佛住世,但是有人讲经说法,大家愿不愿意把这样的正法让它来长久住世,然后来护持?不要等到没人了,才说请佛住世。当年就是没有请佛住世。
问:记得《大智度论》讲过,我们愿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那我们现在不亲近三宝,不真实的发心来做,那你怎么能相应呢?这也不符合缘起,你要是经常亲近三宝,到寺院,平时也愿意护持寺院,这也跟佛菩萨相应呀,相应了将来才有可能你生生世世见佛闻法,不然的话,离那么远,你怎么相应。
师父:护持正法,护持道场,就是建设人间净土。所以某某说,她早课完之后,接下来打坐,她比其他时间更容易进入状态。在家里可能花半小时慢慢心才静下来,但是你现在早课完之后,除了静心以外,当然还有其他作用,但是专就把心静下来这一块,会得到很大的方便。
某某:师父说的没错,而且弟子觉得,每次早课完,它对我们的信心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人始终是情感意志类,其实我们真的不要高估自己的理性,我们也要重视自己的
师父:情感意志的提升,这是一种宗教情操的训练,
某某:事实上这是非常有用的,有时候我们自己在家里做就觉得够了,但事实上,来道场和师父以及其他的道友一起坐一次,对比一下就知道这个效果是怎么样的了。
师父:所以共修的力量大,共修可以抵你一个人自己坐。当然自己做也很好,但是共修的力量一定是超越自己做。因为是那个情境,善知识还有周遭的这些同参道友。
某某:而且我们亲近师父,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因为师父的身口意我们都是在学习的,因为如果我们自己在家修,真的就是知识,你就没有Practice to life. 不光是跟着师父学,你还可以跟着其他师兄一起学。
师父:对呀,其他师兄也是你们的善知识,有好的我们就学习,不好的我们就当作镜子。最后就以这位弟子勉励的,如果因缘可以,师父还是鼓励大家除了听经闻法以外,早课还是必备的,打坐也是很重要的。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
今天继续来学习阿含经。修定的功德和利益,前面已经讲到好几点。
第一个:现法乐住;
第二个:身心轻安;
第三:离嗔,离嗔和离贪都不容易破戒。之前也讲到离五欲,一般我们欲界会犯重大的恶事都是因为贪嗔,痴也会,但是大部分都是贪和嗔,杀盗淫妄基本上是贪和嗔,所以离五欲。接下来就是降五盖,里面有一个瞋恚盖。那这样的话,持五戒会相对容易持,而且也不容易造成大错误,因为有定力。
第四:依定做观:这个更重要,1)观:我们除了要降伏欲界的烦恼外,最重要的是修定做慧观。2)止观相应:这个是修定的根本功德,做到这个止观相应才能修慧,才能得解脱。
第五:引发神通:
1、六通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能种种变化,…
•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
•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宿命智证,…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彼天眼净…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一心修习无漏智证:彼如实知苦圣谛,… (长20)
1)依定(根本定):“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指定地-根本定)要知道定是不动业,一心修习神通智证(指神足通,不只是说到哪里很快而已,而且是能千变万化)能种种变化...”依定才能引发神足通。
2)“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天耳通),”有时候通又叫做智。因为是内心的改变。
3)“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他心通)
4)“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宿命智”(宿命通)
5)“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天眼通),彼天眼净...”
所以神通智是可以千变万化;天耳通可以听到很远的声音和很微细的声音;他心通可以知道他人心里在想什么;宿命通是知过去;天眼通是知未来,如果你本身有修佛法戒定慧,而且机缘很成熟的时候,就可以知道未来什么时候生死灭尽。但是前提是说你根机已经很成熟了,不是说现在,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所以有天眼通也没用。不知道未来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了生死,得涅槃。所以这是说你已经到了差不多了,可能就是修慧差不多了,那才有可能知道。所以这前面五通都是通世间的。
6)“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一心修习无漏智证(指漏尽通),彼如实知苦圣谛,… ”
知缘起四圣谛,然后依四圣谛而断烦恼,这个叫作漏尽通。
前面这五通是共世间的,后面这第六通--漏尽通是不共世间的,在佛教里确实有谈这些神通。佛陀神通广大那不用讲,很多阿罗汉,比如目犍连神通第一,舍利弗,大迦舍他们神通都是非常究竟圆满的。而且这些阿罗汉修神通不会有副作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漏尽,断了烦恼,他们不会执迷于神通,而且他们能够用神通来度众生,作利益众生的事业。但是凡夫最好不要妄想修神通。
修禅定可以引发神通,要引发神通必定要依禅定来引发,这个才是真正的神通。在佛教经典里说,神通有两种:一种是与生俱来的;另外一种是修习而来的。但与生俱来的是过去修习来的余力而带到这辈子,这种神通在佛教标准的定义里面讲不算是真正的神通。虽然也是超乎异常,也是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但那不算是真神通。真正的神通必须是后天依禅定而引发的,才能真正叫做神通。
那佛教对神通怎么看呢?神通是有用的,而且也是确实存在的,但是事实上佛陀对于这些佛弟子们(除非那些断烦恼的境界已经很高了的弟子)不鼓励修神通。佛不鼓励修神通,甚至有神通的弟子也不要随便展现神通。因此如果外面有一些附佛外道说自己有神通,那他绝对没有神通。经典上尤其是佛陀告诉大家怎么来看待神通呢?来看下面:
神通真谛
•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神足证。神足证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 作无数神力,能变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合为 一身,石壁无碍,于虚空中结跏趺坐犹如飞鸟,…。
• 若沙门、婆罗门称是神足者,当报彼言:‘有此神足,非为不有。此神足者,卑贱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为贤圣神足;于无喜色亦不憎恶,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
名曰贤圣神足;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俱舍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长18)
神通可以用刚才说的前五通来说明神通。但是佛教里面对神通还有另外一种看法,而且是佛陀教导的什么是真正的神通。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意思是说佛陀教法有谈到一些究竟的法义,但是也谈到一些神通。“神足证。神足证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指入定,入三昧)就是说佛陀说法有谈到神通,神足通(当然其他神通也一样)这个经典上的话,截录的比较短一点(指的是上面繁体字)。
“神足证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方法,符合修定的方法)入定意三昧,随三昧心 作无数神力(指神足通),能变一身为无数身”(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拔毛一吹就变成好几个孙悟空)不过真正厉害的神通也不用拔毛,直接变就可以了。“以无数身合为一身,石壁无碍(可以穿墙),于虚空中结跏趺坐犹如飞鸟(可以腾空而起),…”到这里会觉得这些神通确实是很神,但确实是有这些神通的。但佛陀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看下面:
“若沙门、婆罗门称是神足者(如果这些沙门、婆罗门把上面那些神通称为神足的话),当报彼言(佛弟子应该跟他们这样讲):‘有此神足,非为不有(确实有这些神通,不是没有)。此神足者,卑贱下劣(这样的神足者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卑贱下劣倒不是骂人的话,是说和那些断烦恼的圣人相比,世间凡夫法都是卑贱下劣的,包括神通),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凡夫的,外道的,不是真正圣人所修的)。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为贤圣神足;于无喜色亦不憎恶,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曰贤圣神足;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俱舍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
所以佛教讲世间通还有一种真正出世间的,就是要离欲断爱,修四圣谛,修解脱行。
“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舍离此已(对于我们喜爱的这些东西不能沾染,要舍离;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嗔恨--这个人,这些事物顺我的眼我就喜爱,沾染,执着,那是不应该的,所以要舍离。),如所应行,斯乃名为贤圣神足”这才是所谓真正的神通。
“于无喜色亦不憎恶,舍离此已(对于我们不喜欢的人和物不能生嗔恶,还是要舍离此已),如所应行(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斯乃名曰贤圣神足”这个就叫神通。
师父问:你说喜爱的要舍离,那怎么叫不喜爱的舍离?
问:对不喜爱的也不要生厌恶或者特别的感受,喜爱的是那样,不喜爱的也应该是那样。
师父:是,因为喜爱的我们放在心里面,非常讨厌的我们也放在心里面,跟我们很好的,不管人事物我们会恋恋不舍;跟我们很讨厌的我也恋恋不舍。什么叫恋恋不舍?嗔恨心一直放在里面---上次你骂我,下次让我碰到看看我怎么来对应你,然后会想出来千百招来对付你。
问:这个舍离应该指的是欣厌的感觉,情志上的,从物理上看起来因为憎恨他,离他远了,其实是从心里上染著的一种憎恶在里面。
师父:其实这个舍离,不是指身体离开就好了,当然境界太高,身体也要离开。但这里舍离是内心舍贪舍嗔。对喜爱的不贪,对不喜爱的不嗔,所以两个都舍离。有一个经典也是类似这样讲法。不管喜不喜爱都要舍离。喜爱的舍贪,不喜爱的舍嗔。那我们常常是喜爱的不舍离,不喜爱的常常也不舍离呀?常常记在心里面,才会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怀恨在心,终身难忘。我们凡夫都是这个样子。所以佛陀教我们不能这样子。那如果我们真的能舍离贪嗔这样去做,才是真正的神通啊。所以一个人大丈夫如果能离烦恼,离贪离嗔离痴,这个才是佛教里讲的神通。所以外面有一些能够千遍万化呀,有他心通...千万不要觉得那个有多了不起。
问:想到一个问题,经典上曾经提到阿罗汉有三明六通,那在六通前面又加一个三明,是什么意思呢?
师父:三明是针对宿命、天眼来讲,因为它都有关于轮回和业报,所以特别把这另外两个称为两明。漏尽明当然不用讲,刚才讲的‘见生死智证’如果能见生死智证,知道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生死能了。所以阿罗汉能有知道这种生死能了的能力,特称为明。所以阿罗汉的三明六通里面的这三个特别称为明。因为都是跟生死轮回,跟解脱轮回有关。
问:那漏尽通不是也证明漏尽了吗?
师父:所以漏尽也称为明。六通里面的漏尽通完全都可以称为明。但是在有神通的阿罗汉身上,其他两个更是知生死;能够知过去无始以来的宿业的轮回。有神通的阿罗汉身上这两种表现的更明显,而且更强烈,更清楚,更明白。所以特别称为明。因为那两个都是跟生死轮回和解脱有关系。所以在已经断尽烦恼的阿罗汉身上,宿命和天眼就特别称为明,和生死有关系。前面讲的能千变万化,他心通等和生死没有太大关系。
这个神通真谛(指的是上面繁体部分的经内容)很重要,因为现在外面的附佛外道都用神通来吸引人,甚至有很多不懂佛法的人,乃至于很多出家的法师,不很了解的话,都以为有神通就是有修行。然后用神通来吸引人,然后告诉你某某活佛、某某法师、某某上人有神通,有他心通,知宿命,知道你过去怎么样,过去是谁...然后你来的时候都会讲一些模凌两可的话,让你去猜,但是你会觉得他神秘莫测。因为他会跟你讲:我等你好久了... 那你就会对他这些模凌两可,似是而非,但是有觉得高深莫测的话,然后又点中你的任督二脉(因为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了不起,会认为这个上师是在等我的,都以为我这个根机很高,所以上师等我很久了)。当这样跟自己讲的话,自己就会觉得‘原来我这么的不得了,哇,这个上师等我这么久了...’所以大家要清楚,这些附佛外道很喜欢说那个上师怎么样怎么样啊,你赶快去见他。常常用这种方式,在坐的各位或者网络上的各位,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有神通,那十之八九就是有问题的。第一:讲他有神通真的问题很大,而且老实说那些自称有神通的人,他从来不会告诉你很明确的事情,都是告诉你模模糊糊的话,让你去猜。没猜对是你自己没有了解上师的用意,不小心猜对了,然后就会说‘你看吧,真的吧,没事吧...最近你要注意一点哦...’如果没有发生什么事情,还好你都来师父这里,佛菩萨有保佑你;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比如被警察开罚单等,就会说‘你看吧,师父告诉你了吧,你就是不小心吧!’
反正这些自称有神通的,有种你到我前面来,你像孙悟空变化给我看,我当场给你跪下。但是没有,附佛外道都是讲一些模凌两可的东西。就算是回到刚才讲的,你真的有神通,能千变万化。佛陀说这是卑贱下劣,凡夫所行,不是什么圣贤之道。所以这个经大家铭记在心里,能修行就是这样,要不然外面附佛外道太多了。自称上师或者仁波切(当然也有真的仁波切,不得了的,)但大部分是自称而已,活佛一大堆,观世音现身来的也一大堆,都是自称的。那你就要知道说对神通是什么态度,第一,讲自己有神通的,大部分是假的。第二,就算是真有神通,但不等于他真有修行。因为这是佛陀教导我们的--神通是卑贱下劣,凡夫所行,不是圣贤所行。那圣贤所行是什么?是离欲断爱!是戒定慧!是缘起四圣谛!所以这个很重要,佛陀这样的教导。
问:请师父解释一下‘非为不有’什么意思?
师父:就是有的意思,确实有的意思,不是说没有,确实是有这些神通。但是有这些神通,没什么了不起的嘛。这些是卑贱下劣,凡夫所行的嘛,不是圣贤之道嘛。
问:‘修平等护,专念不忘’什么意思?
师父:修平等护,就是修平等心,什么叫平等心?对爱不贪染,对怨不嗔恨。对喜欢的不要贪染,对不喜欢的不要嗔,叫做平等心。饮食的时候对喜欢的不要一直贪染,一直想吃;吃到不合口味的就很生气,你今天跟我煮这个是什么?明明我告诉过你,我不吃这种东西呀?
所以这个就是神通真谛,这一经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很多附佛外道常常用神通来迷惑大众,在中道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说什么某某老师,在家人最喜欢称为老师,然后自称修行很好,自称已经开悟了,搞一些神神怪怪的讲自己有神通。然后一大堆没有正知正见的人就跟着去糊弄瞎弄的。以后要是谁告诉你,他有神通。你就问他,他能离爱吗?这是凡夫所行,卑劣下贱,非圣贤之道。这是佛陀教导的!
问:一段时间以前,在国内《俱舍论》的群里,有一个道友就问过这个神通的问题,后来弟子就作了一个解释‘佛教说神通是在修禅定的过程中以断烦恼为主’。但那位道友说国内很多地方说某某方丈啊,大和尚啊都有神通,都这么讲。
师父:不管多少人讲,谁讲,你跟他说,这是佛陀讲的。谁讲都没用,是佛教导我们佛法的。当然有些佛教会说到神通,那都是启发信仰的。当然佛陀有神通,但是佛陀不希望用神通来度人,而是希望通过讲经说法来真正度众生。在某一些特定状况之下,他也会用神通,三种示导,有神通示导,但根本的示导是教诫示导。教导众生,用佛法度化众生那才是佛陀根本的用意。所以《阿含经》里面,尤其是《杂阿含》讲神通的东西是非常少的。那到《中阿含》就开始有一些,到了《增一阿含》《长阿含》那就更多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是为了度化外道,度化众生的某一些方便。但记得,佛陀有神通,诸大弟子阿罗汉都有神通,但是佛陀都觉得那个没什么,真正能够用佛法度众生那才是真正的重点。
六、往生天道
1、以定力往生
• 佛言: “云何意行生?若有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梵身天中。诸梵身天者,生彼、住彼,受离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初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梵身天中,如是,意行生。(中168)
• 意行生:以强烈的意念(定力)而往生
以下开始解释上面原文:
佛言:意行生,就是以强烈的意念(定力)而往生。什么叫意行生?若比丘离五欲,五盖之法,得了初禅,住在此定中,得到了这些定乐,那是安然的,合理的。整段在讲:你打坐修定,修到初禅,你初禅的离身的喜乐跟初禅天的天人离身喜乐是一样的。虽然你是欲界众生,但因为你离欲,恶不善法,然后修到初禅,但是你的喜乐和初禅的众生(大梵,梵天)的喜乐是一样的。这是上面经典所讲的意思。第二:里面提到说你如果这辈子打坐修到初禅,依这样的一个不动业和定力,你未来死掉会依这股强烈的引业到初禅。如果是修二禅就会到二禅,因为二禅的力量比初禅强,所以修二禅一定要有初禅。你修三禅就会到三禅去。所以你修什么定,到最后定很强,死掉的时候就会被这股引业引到天上色界,无色界天(看修什么定)。
问:您说打坐,能到初禅或者到二禅,那舍报后依这个定力生到初禅或者二禅,那定力不是有退吗?不一定永远都是这样的吧?
师父:我们都觉得修初禅,二禅很简单,当然理论上是会有退,但是因为你要知道很难到达初禅和二禅,一旦你有能力修到初禅和二禅的话就不容易退;第二个不容易退的原因是因为你已经尝到了那一种喜乐,你就会每天不断的修,这样也不容易退。它是比世间的快乐而快乐的。一旦你尝到这种甜头,就不容易退。
问:那色界,无色界这种贪着是叫色贪?
师父:色贪,无色贪(味定),因为欲界的这些东西已经对你来说没有什么好留恋。
问:因为那种快乐已经超胜了欲界的快乐了。
师父:是的。但是有没有可能退?当然也会,因为除了证果以外,其他世间的这些定都会有可能退,机会是会有的。但是因为它很难得,你一旦有办法修到那边,你一定是很多环境等条件都具足,修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旦到达了就不容易退。因为难得到的东西,也难失去。容易得到的东西就容易失去。再来你已经享受了那一种定乐,所以你会每天都去打坐。而且不用人家逼你,就如喜欢打电动游戏成谜的人,你不用逼他,他每天就是关在里面就是玩,不用逼他你有没有上网去玩...他自己就会粘在里面。
问:刚才那位师兄提的问题,这个意行生,强烈的意志,意念而往生,就是你必须有这个强烈的意念。师父您刚才说的引业,在《成佛之道》导师也说过‘引业是往生时强烈的意愿,是很重要的。’
师父:引业不只是强烈的意愿,引业是要有强烈,强大的业力。
往生的三大条件:1)业力一定是先 2)习惯,习气 3)再来才是最后一念,那么最后一念能够主导的状况,一定是你平时没有强大的善恶的强业,再来没有太多的习气,那在这样的前提状况下,最后的念头就会有决定性的。但是如果你已经有强大的善恶业力,那这个一定是排在第一。那这里讲的强烈的意念(定力),是因为这里定力很强,而且它是一股业,是善的业,而且是色无色界的。所以它的力量会很强,会造成你往生的一股强大的引力,就叫作不动业的引业。所以不是说你发愿不发愿,而是你修这种定,这个定的力量就会引导你去投胎。所以这里说的强烈的意念,其实就是指你平时的定力。这强烈的意念其实就是指定力,不要认为是发愿,不是的。
问:如果我们下一世愿意到人世间听经闻法度众生,要想来的话怎么办?
师父:发愿。所以叫作修天不生天。求生在人间,这也是印顺导师《成佛之道》里引《阿含经》所说的‘我们可以修天法,如四无量心或者打坐或修定都没有关系,但是你心里要有一个想法:我下辈子要发愿来人间听闻佛法,才不会被定力所引导...’。所以虽然你修初禅二禅如果你不发愿,你就随着它去,你到时候就是会生到天界去。但是如果你发愿,而且你的发愿是长期的,那这股愿力会配合你的善业,那就会来到人间,所以叫作修天不生天,愿生佛陀前。
不过很多人其实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初禅二禅真的没有那么容易修到,这辈子能够修到未到地定那是很不得了的。你不要说我要是不小心修到初禅二禅呢?没有这个不小心!你不小心得个一千万还比较有可能。
问:未必能够修到初禅二禅,但是平时的这种熏习应该是对人有很大的帮助。在医院里就能看到好多人临死之前真正的能够非常平静的面对,好多都是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的人。有一些越是心里没有定性的人,会发生幻听幻视的情况,那时就会特别痛苦(本身身体非常痛苦),但是我想就像这个说的,如果平常能够熏习定力足够强大,身体的那种疼痛应该影响不太大。
师父:这个就是往生的三个条件:平时的业力,平时的熏习,平时如果熏习佛法,当然你的观念和意念就全部都是佛法,那就不用担心怎么样。平时熏修佛法,平时就会以善业为主。当然贪嗔痴烦恼,多少会造点恶,但是都是小恶。所以大善就变成强烈的引业。还有平常的习惯也是好的,所以你就不用担心最后的那个念头会是怎么样。网上的《成佛之道》都会谈到往生的三个条件,在讲到世间的正见里面的有三世轮回的往生的条件我们都会谈到这一些。
问:其实你的业都是由你的意志力推动的,如果我是善就一直行善业,如果是恶就一直行恶?
师父:如果你这样讲,就叫发心。业只有发心的善恶才能成为业力。中性的不发心的不会成为业力,因为力量不强。所以我们叫起心动念,或者叫发心。因为意志力会有点误解,其实就是说你在造作时候的发心。那发心越强,业力越重。比如说有人杀了人,处心积虑的,那业就会很重。因为你发心一直在想,在设计计划,给予的心念是很强的。所以处心积虑的谋杀这个造作的恶业力会很强。但是如果是你和人家发生车祸吵架,结果打架不小心把人家打死了,那这个也是有业力,但是这股业力和前面处心积虑杀人的业力就没有那么强。还是杀业,还是重,但是和前面的谋杀比起来还是差很多。因为发心是不一样的。
所以发心主宰着主要的业力。过去的《成佛之道》讲过,未来的《成佛之道》还会继续讲。
这个就叫以定力往生天到。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能修到未到地定,基本上不会生到色无色界天。你就是生在欲界,再加上你发心,就再来人间熏修佛法,做人间的富贵人,生在积善之家能够听闻佛法。所以还是要发心。如果你没有佛法的观念,以后喜欢生天,享受天人的快乐,那你就修禅修。如果是从纯福报来讲,天上的福报当然还是比人间大。但是从修学佛法来讲那就不是。
问:您刚才几次用了发心这个词,一个就是说在你起心动念--善恶师父:这个发心是动机。
问:再一个面对死亡时也引用了发心。
师父:面对死亡,我没有说发心。
问:就是说发心到人间?
师父:那是指发愿,我们平时都要发愿,不是到临终的时候才发愿。问:那还有一种说菩萨要发大愿。
师父:那个叫作发大愿,发大心,所以说发愿你要看它是用在哪里,早上讲过的发菩提心是讲你要发五乘的心,还是发解脱的心,是指这样的。那我们现在讲的业力的时候是说你在做事情的时候的动机,这个也叫发心。所以你要分清楚这是在讲发心还是在讲发愿。
问:那这里讲的意行生(强烈的意念),这个是指定力。前面说‘修平等护,专念不忘’这里专念是指在定中吗?
师父:这个不是指定中,而是指对这些平等护要时时刻刻放在心里面。
因为这个地方不是讲修定(指的是前面神通真谛讲的‘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是告诉你这些观念要像这样子的。
2、不生长寿天
• 世尊告诸比丘:“人间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兜率陀天寿四千岁。…人间八百岁是化乐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化乐天寿八千岁。…人间千六百岁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他化自在天寿一万六千岁。
• 愚痴无闻凡夫于彼命终,生地狱、畜生、饿鬼中;多闻圣弟子于彼命终,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中。”(杂861~3)
为什么不要往生天道呢?因为往生天道不生长寿天,因为佛陀告诉你,修定会往生天道。但是你修定没有关系,因为修定可以离五欲五盖,但是一定要发愿来人间。天道会有很大的问题,虽然你在那边享福报。
以下开始解释上经文:
人间四百年是兜率天上一日一夜。所以弥勒菩萨下来在我们看来是很久很久,但是在他们看来就是过个几十年的事情而已。兜率天人可以活4000年(指的是兜率天的年,要是折算成我们这里的年的话那得多久?大家可以算一算。)240多万年?人间八百岁是化乐天的一日一夜,折算下来就是华乐天的8000岁。人间1600岁是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折算下来就是他化自在天16000岁。
所以和我们比起来都是长寿天,活很久很久,等到你上去再下来人间,人间还有没有佛法都很难讲。当然你到弥勒内院去听弥勒菩萨讲经就另当别论。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愚痴无闻凡夫于彼命终(彼是指上面的长寿天,他们都在享乐)因为享乐,所以最终会堕落。佛陀认为这些长寿天是凡夫哦,在享乐完后命终会堕落在地狱、畜生、饿鬼中(因为都在享乐),都没有在真正修行和修福。多闻圣弟子在我们的人间修行,听经闻法命终后,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中。因为多听闻法,然后多修戒定慧,所以依这辈子的善心善愿善业能够下辈子再来人间听经闻法,修行。
但是如果你不小心生到长寿天,你再下来,我看是没有佛法了。不要说最短的人间400年是兜率天的一天一夜,你一上去那(刚才说240多万年)这么久的时间弥勒菩萨都还没下来。我看人间的佛法也不在了。所以为什么佛教讲不生长寿天就是这样。你要是这辈子再活个四五十年吧,师父是不大可能了。死后再来人间,十几年后再来听经闻法,甚至不用等到十几年,你可能就出生在有学佛的人家,从小就有父母亲带你来学佛。看你们很多都带小孩来听经闻法来熏习,那你就生生世世能在人间听经闻法了。也不用怕堕落,或者被人威胁,你要是没有求生净土或者到哪里去,万一堕落,人生难得,怎么办?不用担心,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问:弥勒内院那里还是在六道轮回?
师父:当然还是在六道轮回,但是还可以听经闻法。到时候和弥勒菩萨一起下来。
问:那也是净土?
师父:那是一种净土,因为那里有大菩萨在那边。叫作弥勒净土。还在六道里面,但是弥勒菩萨不是。但是对于那些去那里的众生只要没有解脱,你就在六道里面。
修定的功德讲完了,如果有觉得修定的功德很好的话,大家可以慢慢学习打坐。那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打坐的第一步要做些什么准备。所以这个就叫前方便。
师父一直强调打坐不容易,但是更不容易的是先前的准备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没有准备好,你不要想说一坐下来就可以心一境性。所以来看第一个准备条件:
第三节 前方便
一、五种根本准备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复次,比丘!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杂801)
第一个五种根本准备:(以下师父根据上面经文解释)
有五种先决条件可以帮助你修持息观,哪五种呢?
1)住于净戒(持戒清静),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这些是不是似曾相似?这些都是在讲戒的时候出现的)所以说要持戒清静。那怎么样才叫持戒清静?就是你对自己要求越多越严格,打坐就越容易。没有说一定要坐到怎么样,你做的越严格,越严谨,越清静当然你打坐就越容易。因为这是辅助的很强的条件。那如果你越乱来,对五欲的欲望越强,那你打坐就越不容易,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2)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少欲知足,就是你不要太多的社交,太多繁杂的生活,生活太复杂,你的心念一定跟着动荡不安,那这样怎么修定呢?如果事务,业务多,一天到晚手机接不停,一天到晚生意谈不完,做不完的应酬,你不要告诉我你的定能修的多好。那问‘要减少到什么程度’?同样的道理:你越单纯,对你的打坐就越有帮助。那在坐的大部分是在家人,你们要工作,要应酬,这也是难免的,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你们要尽量减少。尽量减少什么?
问:尽量减少各种各样的对事业和对平时生活上五欲上的追求。
师父:就是减少没有必要的社交,没有必要的PARTY,约会,宴会等等。越少当然对你的修学越有帮助。那当然不是说所有的都不要去,就来中道学习就好,毕竟你们还有工作,还有亲人。就是把工作需要的,家庭需要的做好以外,其他没有必要的,比如去逛街,动不动想去买东西,或者去哪里玩一玩,游一游。偶尔去旅行这个是正常应当,但是不要每次有事没事喜欢往外跑。因为往外跑,心就动了。所以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
问:安那般那是数息观吗?
师父:数息观,因为安那般那是修定的一个方法,不管是哪种修定的方法,这些都是必须准备的。你修不净观也要准备这些。
3)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饮食要适当,不要吃太饱也不要饿,饿的话没办法打坐,因为你一坐下来肚子就叽里咕噜的叫,自己没办法打坐,也会影响旁边的人没办法打坐。所以就吃个适中,7分饱就好了,不要吃到打嗝,整个肚子胀着,而且平时要是整天想着吃这个吃那个,这个好吃,那个好吃,你也没办法打坐,因为欲望。
4)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注意:这里讲初夜,后夜,没有讲中夜。中夜要睡觉,所以即使你想打坐,你要睡觉。不要睡太多,整天迷迷糊糊,但是不能不睡。因为你不睡,精神不好,你也没有办法打坐。中夜是休息睡觉4个小时,因为古代的出家人除了托钵,讨论佛法,听闻讲经,打坐,所以他们这样的生活,打坐如果打的好的话,其实4个小时(如果睡得好)对他们来讲就已经足够了。所以现在会有两种极端:一种是睡到不省人事,这样子也很难修,很那打坐,太累,那个另当别论,但是有些人就是好睡,嗜睡,睡到不省人事,像这样贪睡也不行;另外一种是修行非常精严,然后练不倒单,这个不倒单叫作坐着睡觉。其实佛陀教我们怎么睡?(右胁而卧),佛陀没有教你坐着睡觉哦,坐着睡觉是不符合人体休息的。很多练不倒单的,有没有倒我不知道,我看早晚会倒。因为身体不行就倒了,睡觉不倒,但是早晚人会倒。因为我看过好几个例子,练不倒单,整个脸黑了一圈,身体这样不行。一定是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好,然后又硬撑,那你身体器官怎么受得了。以前有人去问印顺导师有关不倒单的问题,导师回答‘人嘛,饿了就得吃饭,累了就得补充睡眠,饿了吃饭,累了睡觉,人本来就需要这样子’。他就淡淡静静的这样讲。所以导师和佛陀讲的一样嘛。中夜就是要睡觉,只是不要睡太过分就好了。那这样子才能禅修,不要说不睡觉哦,不睡觉是不符合人体的,也不合修行。
5)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在不要吵杂的地方,修定。上面几个我不敢讲,但是离诸愦闹,我们禅修中心是真的离诸愦闹,你们有没有听到周围的车声?我们这边离马路100米,而且又加上建筑的隔音设备特别好。所以哪怕外面有车子经过,卡车什么的都听不到。除非飞机炸弹那有可能。所以这里就是很好的地方--离诸愦闹。所以我们禅修中心是非常好打坐的,而且又不会冷也不会热,因为是地暖。所以如果疫情没有那么严重的话,师父这个课如果讲到12月结束,我们打算来办个禅修,就一天的禅修,因为很久没有办,我跟立师父商量一下。但大家报名也不要太多,大概就10到20来个,一边坐9个人,距离是非常大的。到时候大家都要尽量来,你要知道,依一边坐九个人,那场地可以隔很大的。全世界你去找禅修的道场,没有让你隔那么大的。一般都是挤得很小的,人多,但是那一种也不大符合禅修的环境。人多,嘈杂不好,而且空气不好。那这里隔的距离远,10来个,空气充足,而且有新风系统。师父有这样想法和打算,应该也会是在星期天,看是周六还是周天来办禅修,一天的禅修,距离会比现在更宽。
问:佛陀反对不反对午休?
师父:他的午休,很简单--经行。佛陀基本上看这里来讲,你觉得他有午休吗?没有,他就叫我们中夜睡觉。而且也不大可能午休,早期佛陀也不大可能午休,为什么?午休的时候在路上,因为他们出去托钵,在附近找个地方吃一吃,然后就走回来,那要走挺远的。用走路的方式,走个几公里是很远的。
所以打坐的五个重要的方便:1)持戒精严 2)少欲、少事、少务 3)饮食知量 4)初夜、后夜不着睡眠 --中夜休息 5)离诸愦闹。
这五个基本的条件,做的越好,你的前方便越好,你越容易可以打坐。
二、四种修习
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 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暗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闻独住,是名
难陀知量而食。
• “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中夜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想,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经行、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集。
• “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心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杂275)
以下讲解以上经文:
1)佛陀赞叹难陀(佛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实际上难陀长得比阿难更庄严,只是难陀比较重在修行,所以他没有常常跟在佛陀的身边,但是佛陀曾经赞叹难陀‘修行精进,身相庄严,智慧高超’。所以就亲戚关系来讲,难陀比阿难更亲(几乎是亲兄弟了),阿难和提婆达多和佛是堂兄弟而已。‘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经典上还有一个关于难陀的故事:难陀结婚了,当佛回家乡去度众生,他跟着佛陀出来修行,因为结婚对妻子念念不忘,然后就发生了你们常听到的那个故事。比如说带他到天上去见到天女之后,佛问他还想你太太吗?你的太太和天女比起来怎么样?他回答:我太太简直如瞎眼猕猴。然后佛陀就对他说‘你好好修行哦,以后你就可以生天去’。他说真的吗?佛陀说真的可以去享受,但是在享受之前我带你到一个地方。于是佛陀带他到地狱去。难陀看到地狱狱卒在煮油锅,他就问狱卒煮油锅做什么?狱卒说‘未来有一个天人在天上享受之后,就会堕到这个油锅里被煮,现在要给他准备,要不然到时候再准备来不及’
难陀就问佛陀说‘这个天人是谁?’佛陀说‘就是你到天上享受后就掉到这个油锅里’ 所以难陀从此以后就精勤修行...
‘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尽寿(就是尽形寿)。难陀修行是非常精严的。这里面讲到几个:关闭根本、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进、正智成就,这里面讲了四个。和前面大同小异,但是它讲的比较细。
‘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暗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也就是说他在六根对六境的时候非常的注意,他关闭根门不是说不看,而是说他会注意到他看到什么他很明白,然后生起什么心,不好的我要赶快把它降伏。所以眼见色,就不取它的随形好(哇,这个好漂亮哦,在上面分别,东摸西莫,东弄西弄,他不会。)他看到好的东西,他知道好,但是他会马上去降伏贪欲,不起随形好。
如果眼根增不律仪,无明起来的时候,他会想办法赶快去熄灭世间的不善法。所以这些不善法不会污染他的心识,而生起律仪(防护的意思)。所以他会闭护根门,这个闭护不是眼睛闭起来,而是不会受外来的引诱,叫做关闭根门。这个叫不漏其心,生诸律仪。他的防护会生起来,让它不要受外界的这些所影响。关闭根门不是把眼闭起来,不是把耳朵塞起来,不是不要吃东西,而是在眼见色,耳闻声,或鼻闻到香的时候能够不被它所蒙蔽,不会被它所污染,不会随着它跑,这个叫作关闭根门。所以打坐第一个离五欲,最重要就是在六根门头下功夫。
问:关闭根门,从五蕴来说,色,受,到受这里我们就截止它,然后到想行识?
师父:色受想行识都要用,你怎么截止?因为色,受,想,行,一定要有识去产生认知,所以识见到色,眼识见到色,但是五蕴的色包括色声香味触,那还是五蕴六根对六触是通的。
问:到受这里,想着用圣言量对治?(有点听不清75:40分左右)
师父: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不起嗔;乐受不起贪;不苦不乐受不起痴。
问:那这里面还是有想,对吧?
师父:当然,想就是我们看到什么东西,取其像进来,然后产生分别。比如说你看到颜色,像会跑进来,那没问题的,因为这是眼根的作用。跑进来会形成一个影像,那你对它认识到之后,你接下来会对其起贪,起嗔,那你要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正确明白你现在有见到色,确实是色而不是迷迷糊糊看到什么东西,你要清楚明白,但是我起的什么心,我要清楚明白。不好的心我要把它降伏掉,好的心善法的心,佛法的心念你要让它增长。
问:那就是除受之后,想和行完全以佛陀的圣言量来对治它,不会以世俗的做法去做?
师父:对,完全以佛法来对治,不要随着世俗走。
问:所以想的心还是有。
师父:一定是作用的,这是我们心念的过程,不可能不作用。
好,这个叫作难陀关闭根门,比前面多讲了一个关闭根门。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闻独住,是名
难陀知量而食’
饮食知节量,刚刚安那般那五法里也有。你要吃饭,不是吃一次,就算每天吃一次,也得每天吃。他不会去看菜好吃不好吃,看菜色漂不漂亮,我们不是说色香味具足嘛,但是他是色香味他都不会在乎,不会在上面起贪染,因为饮食只是维持我们这个身体能够运作而已。那现在佛教讲到一个问题:因为从佛学院这样过来之后,师公非常要求佛学院大寮的主厨。为什么呢?你自己可以这样子,但是你供养别人的时候,你不要随便弄一弄,煮一煮,说不要贪染...那是你自己在偷懒,但是你不要叫别人不要贪染。所以我们供养人家的时候,经典上也说,我们要用我们能力所及的,当然超过能力另外说。供养人家的时候要尽量让人家欢喜,能力所及的,不管是持戒的,说经的,还是法师,论师,要以我们能力所及的去供养,让人家起欢喜心。这是针对自己哦,不要把拿来针对自己的,用在针对别人身上哦。比如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那人家出事,或者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在那说:没关系,五蕴皆空。但是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什么都不空。大家要明白,这一些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你不要用这个来要求师父啊,这个师父会要求自己。或者说换你当执事,你随便煮一煮,偷懒,然后人家说你怎么煮成这样,这个东西没熟呀。然后你说,不要起贡高我慢心,不要起分别心... 哈哈。大家这样分得清楚吗?
饮食知节量,有没有吃东西自高的?怎么样傲慢自高?
问:比如说挑食,挑剔觉得自己做的好,在哪个星级酒店做过,别人一做就觉得做的不好。
师父:专挑那个最高档的,然后一副觉得自己多高贵,出来就瞧不起那些吃大排档的,吃得比较低档的,或者在旁边要饭的,就一副贡高我慢,我自己了不起的样子。
问:他就吃这一种食材,觉得只有我能吃到这种少量的稀有的食材。
师父:这表现出他的身份特殊,高贵嘛,学佛的人千万不要这样。经上有一个比喻:有一群羊,一般的羊就吃草,但有一只羊就很特别,它就跑跑跑,跑到别的地方去,然后去吃牛粪,吃了牛粪回来之后,
它就觉得牛粪很特别,回来之后就向大家说‘我吃到什么东西很特别’
它这样就表示自己多么高贵,觉得自己特殊。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其实有些东西它不是特别好,但是它特别贵,他就是喜欢去用那个特别贵的,表现出自己身份不一样,表现出自己高人一等。学佛的人,尤其是要打坐的人切记这一条。你一旦心傲慢,你很难打坐,坐不来的。
‘任其所得’为什么?因为他托钵嘛,人家给什么吃什么,不挑。
‘修梵行故...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他对于这些苦乐,对于吃的这些东西,不管是好吃还是不好吃,他都不会在里面起贪起嗔。他有他的目标,这一些只是为了达到他的目标而已。
‘气力安乐,无闻独住故’他的无闻是默默无闻,他的名气不是很大,他也不会想要去得大名声,而且它独住。
‘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就像乘车,在车轮上涂油只是为了跑得动,我们人吃东西为了让我们能够健康一点存活下来,目的就是这样子,就好像汽车就是要加润滑油,古代没有汽油,就是为了让它顺利地跑而已。
问:托钵,别人给什么吃什么,盛多少拿多少,但万一有居士给了好多,那他吃不了怎么办呢?
师父:一般会阻止,比如会说多少就够了,还有如果真的太多吃不完,他们会把食物施给众生。(不能把食物留到过夜)。因为在印度某些观念和我们不一样,在中国会认为太浪费了,所以吃不完的东西留到明天,但是在古代,尤其佛陀时期,托钵里面的食物有的是拿回去分,有的是自己在外面吃一吃,因为要是走回去就超过时间了。要是有剩的就舍给众生。他不会说这个好吃就多要一点,然后把这些留到明天再吃,这个就是贪染心。所以在戒律里面有持不吃隔夜食。两个原因:1)起贪染心 2)隔夜食容易坏,可能会吃出胃病或者其他比如拉肚子等问题,因为印度没有冰箱,而且天气热,所以隔夜食容易坏。所以为了不起贪染心;为了健康着想。古时候很注意健康的,佛陀那时吃饭托的钵,有铁的,瓦的,瓷的,但是唯独就是不能是木钵,为什么?因为木容易发霉,生细菌,洗也洗不干净,晒也晒不干净,所以不能用木钵。
‘“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中夜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想,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经行、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集。’
解释: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行,白天经行,坐禅,除去内心的障碍,以净其身。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内心障碍,以净其身。当然白天还要去托钵。于中夜时,房外洗脚,在室中右胁而卧,两个脚叠在一起,作光明想(观想这边有光),这样的话就算睡着了,觉照度也非常够,所以时间到了,就会起来。不会一睡真个人摊开来,然后又流口水,睡到第二天太阳都起来了,师兄弟们在旁跑来跑去的都不知道,就不会有这种情形。所以睡觉的时候就作光明想。但是说实在的,这个境界是很高,师父不建议你们这样子做,因为很多人他失眠,他能睡觉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要再叫他做光明想。所以有人问师父说‘那我做光明想可以吗?’我说你睡眠怎么样?他说睡眠不大好。我说你睡眠不大好,就不要作光明想,因为你本来就很难睡,你再作光明想,那你根本就不要睡了。所以你们好好睡觉就好,不要睡到太过头。要作光明想,狮子卧,实际上那是不大容易的。佛陀和难陀是非常有修行的人,所以那样做没问题。
于后夜时(2点过后)慢慢起来,不要时间到了马上翻起来。你要记得只要是想锻炼打坐,做什么都不能太快,动作尽量的不要太快,因为太快心容易躁动。所以有人问师父,为什么汉传佛教,尤其是念佛的,你知道他们念佛,跑佛七,跑的很快的。事实上如果就禅修来讲,那个是不对的,但是人家是念净土法门的,他们这样跑的用意是什么,知道吗?是告诉你是日已过,时间很快,我们求净土的话,要快,要赶得上,不要蹉跎。但是如果就禅修的理论来讲,千万不要快。
问:念佛号也是,阿弥陀经讲‘心一境性’那心是很散的,那方向就相反,效果差。
师父:是,到最后就是给众生来训练的一个方便,鼓励他们赶快走,精进一点,是日已过。他有这个用意,当然也不能说这个不对。所以你们要分清楚不同修法,不要跑来问师父说,为什么人家跑很快,为什么我们走这么慢?所以只要是禅修的,经行就是慢的,不能走快,因为心容易躁动。经行就是慢慢走,不是走快。所以难陀起来后就经行,因为刚睡完起来,是很科学的。
问:什么叫经行?
师父:经行就是慢走,走路慢慢的走。眼观鼻,鼻观心,心观脚,也是训练一种专注力,然后慢慢的走,这个叫作经行。绕着大殿,绕着佛转,那个叫经行。
问:那边走边念佛念咒吗?
师父:基本上不会这样,基本上是身观念住,专注在你的身体的动作,因为你经行的时候最多的动作是脚,所以你就关注脚的动作,也是训练集中。那当然你要念咒念什么都可以,但问题是经行念咒要注意,不要撞到墙。所以经行不是闭眼睛,是要看前面的。
问:这个经行有没有时间长度的限制,或者是说必须要走一个圆圈吗,还是可以来回的这样走?
师父:其实没有很严格的限制,只是说每个禅修地方会安排的不大一样。那一般来讲我们至少会绕三圈,因为佛教的礼仪,到佛陀那边都是绕佛右绕三匝,然后顶礼佛足。所以一般至少会绕三圈,就看每个带禅修的状况。立师父在带的话,我们至少会带着绕三圈。师父为什么做这个大殿内有回栏,外有回栏?早就想好了,都是设计好的。其实就是要给你们修行,里面有个拉门,从那里进去再出来,等于就是绕佛一圈了。(师父这里在现场介绍了一下大殿适合经行),以后可以带着大家来经行。
问:一般都是右绕吗?
师父:一定都是右绕,因为印度习惯就是这样。那要问一定不行吗?那你为什么要去挑战这个问题?习惯上,文化上就是这样子。古代对圣人,一进来就是这样右绕三圈,然后顶礼佛足。所以后来都是依右绕为主。很多习俗它就是一种习惯和文化。
好,再来看,难陀起来之后,不是先打坐,而是先让身体稍微动一动,所以他先经行,再坐禅。
所以打坐这个前方便的准备如果没有做好,那就知道为什么打坐做不好。
‘“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心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
彼善男子难陀正知正念。为什么要观察东方?又为什么要观察南、西北方?他是早上没事,到处东看看,西看看,是不是北方有流星?不是这样的!所以有时候翻译经典也没办法,去比照南传的讲法是说,当他往东看的时候正念具足,当他往西看的时候也是正念具足,意思是说不管他往哪个方向看,他都正念具足,不是说特别去观察东方,有些不懂就在那边乱揣测,因为观察东方所以降伏其心,观察北方又怎么样...所以比较难降伏心,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当你经行的时候,会看到四方,不管他看到哪一方,他都是正念而住。而不会随着你看到什么心就跟着它跑去了,走着怎么看到那边有油田,这边有一群牛在干什么...他不会这样子。他了解他的心正在起什么心,起什么感受,都清楚明白,这个就是在讲正知正念。目前自己在干什么心里清楚明白,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起了什么心念清楚明白,这个叫作正知正念。这是修定的根本,其实日常生活上也是要正知正念的训练。记得师父不是说其实在日常生活上都要去训练啦,开车注意开车,听课注意听课,工作注意工作。那么现在一般人都不是正知正念,都喜欢一心多用。以前有一个笑话,一群年轻人在玩手机,喜欢用手机沟通,一群人在麦当劳聚集,点了一些饮料什么的放着,然后大家就坐着同一桌,然后每个人都不讲话,都在玩手机,然后有一个人很好奇说,你在弄手机做什么?他说我在跟他聊天(指同一桌的对面人)。
你们两个不是坐对面吗?为什么不直接说话?我也不知道,反正他微信给我,我就微信回他...哈哈... 那你们在聊什么?我们在说我们下次什么时候到哪里再去聚会...哈哈.. 那现在聚会到底在干嘛呢?所以你知道师父要讲什么?我们现在人很奇怪,当你在做这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不好好做,你在想那一件事情;当你真正去做那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心又放不下,又在想这件事情,我们常常是这样子。刚刚要出门的时候,该做的没有把它做好,乒乒嘭嘭的,等开车出来才想到,啊,煤气没关,门没关,什么东西没带...常常是这样子,这个叫忘念!所以禅修要坐的好的话,要时时刻刻去注意到你的心念,你现在在干什么,集中,不要训练一心多用,要训练一心的集中!那现在人为什么难坐呢?因为现在的生活都是把我们的心训练成一心多用,所以现在要反回来相对来讲,比较难。这一段就是在讲正知正念,平时就要训练,等到平时养成习惯了,你真正要坐下来打坐的时候你很快就能把心安住在所缘上,如果你平时没有训练正知正念去练习习惯,你坐下来坐一个小时,里面50分钟都在打妄想。不过有坐总比没有坐好,50分钟打妄想,总比你不坐整天总是糊里糊涂的好。
我们现在来看,把前面两个经文加起来,所以你要禅修打坐基本上要准备的功夫就有下面这七件事情。当然每一件里面还包括挺多的内容,但是大方向是把这七件事情具备。那具备了之后你要打坐接下来你就容易摄心。哪七件事情呢?
1,持戒精严:如增上戒学所说
2,关闭根门:六根--修行的根本要求 (六根就是修行上的根本要求,就如刚才经文上所讲难陀比丘闭护根门,就是在我们六根对六境的时候要能够知道我们看到什么,清楚明白我们起善还是起恶)
3,少欲、少事、少务:
1)生活单纯 (尽量生活单纯,不要太多的外交杂务,尽量避免社交,完成一个简单的生活,生活越简单,你要打坐就越容易。)
2)工作适度 (不要让工作太繁忙,太繁累,太操烦,因为如果这样你的心思都在工作上,你一旦坐下来或休息的时候,你想的东西都是工作上的事情,想着明天这个工作没做,昨天老板交代我这个事情忘了做,明天还要签约,那笔生意很大不能睡过头...这样的话你怎么坐呢?很难!那你说又不能不工作,所以你要修行,工作得尽量适度,不要太操烦。这也不是谁规定的,这是法尔如是。因为你太操烦你的心思就动的越大,动的越大你坐下来心要静下来就越难。法尔如是的道理,所以在某些状况有一些辅助摄心,念咒就是一个很好的辅助,诵经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
问:(讲早课跟打坐的关系),早课的时候我们一开始,我们就要把心慢慢静下来做准备,立师父也要求我们10分钟在那不要讲话了,然后对面排班,然后把眼睛闭起来,就是不要看那么多,想那么多,就跟那个六六法门修行是一样的,然后等到师父敲罄了,我们就开始准备,准备了以后我们就开始唱,唱的时候很慢。如果一开始不习惯做早课的人可能会有点心烦意乱,就会觉得为什么那么慢?但是慢慢你唱了以后,你就开始进入那个状态就开始静下来了。静下来了后我们就念三遍《心经》,第一遍时有点慢,但是后来我们就会快,为什么会快?《心经》从慢到快,一开始静下来,你会适应那个速度,然后可能心就会跑掉,这个时候加快后就像提醒了你,你的精神注意力又回来了,回来了后心就不会跑掉,这样慢慢就会摄心,摄心后,念完三遍《心经》后我们又开始念其他的,又开始慢下来,就是有一种节奏感,然后称赞菩萨也好,皈敬三宝也好,普贤十大愿王也好,这些和我们平时的修行息息相关的。我们就会提醒自己,也会去反思,我们修行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些?比如说,皈敬三宝时,我们到底有没有做到?还是只是口头上念一念?(师父补充:是真诚的皈敬三宝,还是只是念念了事,顶礼三拜之后没事,还是真的忆念三宝?),然后还有普贤十大愿王里有十大,我觉得那个非常好,其实也是一个修行次第。一开始就是礼敬诸佛,我们的恭敬心有没有?还是只是随便拜一拜?第二就是忏悔业障,我们做的那么多事,我们到底有没有去反省自己?还是每天就这样迷迷糊糊就过去了?(师父补充:是不是就把它当成一个功课,应付过去就算了),然后还有后面那些顺下来的,我们都要一 一 的去反思,去观照自己,最后我们还要回向,回向的时候我们也要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个慈悲心(师父补充:是啊,有没有慈悲心要把功德回向去帮助众生。包括请佛住世,我们现在没办法请佛住世,但是有人讲经说法有没有来听?大家愿不愿意把这样的正法让它来长久住世,然后来护持?不要等到没人了,才说请佛住世。当年就是没有请佛住世)
问:记得《大智度论》讲过,我们愿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那我们现在不亲近三宝,不真实的发心来做,那你怎么能相应呢?这也不符合缘起,你要是经常亲近三宝,到寺院,平时也愿意护持寺院,这也跟佛菩萨相应呀,相应了将来才有可能生生世世见佛闻法,不然的话,离那么远,你怎么相应啊?
师父:护持正法,护持道场,就是建设人间净土,所以(某弟子)说,她早课完之后,接下来打坐,她比其他时间更容易进入状态。在家里可能花半小时左右,慢慢心才静下来,但是你现在早课完之后,除了静心以外,当然还有其他作用,但是专就把心静下来这一块,会得到很大的方便。
问:师父说的没错,而且弟子觉得每次早课完,它对我们的信心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人始终是情感意志类,其实我们真的不要高估自己的理性,我们也要重视自己的情感意志的提升,这是一种宗教情操的训练,事实上这是非常有用的,有时候我们自己在家里做就觉得够了,但事实上,来道场和师父以及其他的道友一起做一次,对比一下就知道这个效果是怎么样的了。
师父:所以共修的力量大,共修可以抵你一个人自己做一个礼拜。当然自己做也很好,但是共修的力量一定是超越自己做。因为是那个情境,善知识还有周遭的这些同参道友。
问:而且我们亲近师父,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因为师父的身口意我们都是在学习的,因为如果我们自己在家修,真的就是知识,你就没有Practice to life. 不光是跟着师父学,你还可以跟着其他师兄一起学。
师父:对呀,其他师兄也是你们的善知识,有好的我们就学习,不好的我们就当作镜子。最后就以这位弟子勉励的,如果因缘可以,师父还是鼓励大家除了听经闻法以外,早课还是必备的,打坐也是很重要的。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
备注:后续4点下节课再讲。
第十一章 增上定学(续)
第二节 修定功德(续)
五、引发神通
1、六通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1],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能种种变化,…
•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
• 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宿命智证[2],…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𣽈、调伏、住无动处,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3],彼天眼净…
• 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𣽈、调伏、住不动地,一心修习无漏智证[4]:彼如实知苦圣谛,… (长20)
2、神通真谛
•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神足证。神足证者,诸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便入定意三昧[5],随三昧心作无数神力,能变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合为一身,石壁无碍,于虚空中结跏趺坐犹如飞鸟,…。
• 若沙门、婆罗门称是神足者,当报彼言:‘有此神足,非为不有[6]。此神足者,卑贱下劣,凡夫所行,非是贤圣之所修习。若比丘于诸世间爱色不染,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为贤圣神足;于无喜色亦不憎恶,舍离此已,如所应行,斯乃名曰贤圣神足;于诸世间爱色、不爱色二俱舍已,修平等护,专念不忘,斯乃名曰贤圣神足。’(长18)
六、往生天道
1、以定力往生
• 佛言: “云何意行生?若有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梵身天中。诸梵身天者,生彼、住彼,受离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初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梵身天中,如是,意行生。(中168)
2、不生长寿天
• 世尊告诸比丘:“人间四百岁是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兜率陀天寿四千岁。…人间八百岁是化乐天上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化乐天寿八千岁。…人间千六百岁是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一月,十二月一岁,他化自在天寿一万六千岁。
• 愚痴无闻凡夫于彼命终,生地狱、畜生、饿鬼中;多闻圣弟子于彼命终,不生地狱、畜生、饿鬼中。”(杂阿含经 第861经,杂阿含经 第862经,杂阿含经 第863经)
第三节 前方便
一、五种根本准备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 住于净戒①,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饮食知量③,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初夜、后夜不着睡眠④,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空闲林中,离诸愦闹⑤,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杂阿含经 第801经)
二、四种修习
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
增不律儀
,无明暗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
起苦覺令息滅
,未起苦覺令不起
故,成其崇向故[9]。气力安乐,无闻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闻独住,是名难陀知量而食。“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10],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11]、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中夜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想,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12],经行、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集。
“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13]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14]。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心住,不令散亂,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
。(杂阿含经 第275经)
1. 持戒精严:如增上戒学所说
2. 关闭根门:六根—修行的根本要求
3. 少欲、少事、少务:
- 生活单纯
- 工作适度
- 少交际应酬(朋友、亲友)
- 资具适当:
- 旅行:不要常让生活变动
- 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