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講要 第二十九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各位同學大家好好,那麼我們接下來看阿含經的道次第了,不是道聖諦,阿含經的道次第,就是說修行一定要有一個次第,尤其是對我們這些初入學者,一定要有一個次第,這個次第在一般我們講,就是戒定慧三個次第,不然就是八正道。

師父要再強調一次,就是說八正道是我們學佛的一個次第,你會說師父,佛教裏面比如說三學八正道,八正道或是三學,是不是說戒持好了我再來修定,那麼修定修好了,我再來怎麼樣再來修慧,是不是這樣子?當然也不是,而是說我們要修的時候一定要全修,但是我們說,如果你要有成就的話,你必須要有這個次第的成就。比如說你打坐或是修定要有一定的成就,你戒要持得好,你戒持不好你很難有定的成就,對不對?你說到了慧學依定發慧,對不對?或者是止觀雙運,那你定一定要有基本的定力跟基礎。那慧學你要再從開始就要學,學到所謂的聞思慧,你才能依定發慧。所以從我們的真相就是基礎上來講,你必須要有次第。

那麼再就八正道來講,你如果要有一定的一個修行的話你要次第,也就是說你正見一定要具足,你接下來的行為才會正確,但不是說我把正見弄到完全都清楚,我再來什麼,再來這裏再來正語、正業、正命,倒不是這樣子,而是說做你還是要全部都想辦法,了解多少做多少,但是你在成就方面你必須知見觀念正確的,你的行為才會一定的正確。這樣各位同學了解嗎?所以這樣的次第是說,你做要同時做,但是在成就以及說在一點一點的增上方面,必須要有這樣的一個過程,這個叫做次第。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次第裏面就告訴你說,如果你的知見觀念還不是那么正確,也就是說你沒有聽經聞法,你知見觀念不是很正確的話,你休想怎麼樣?再往下修,你往下修就會有問題,就會有問題。可能就邪魔外道或是受到一些附佛外道的胡亂瞎說瞎說,然後你就照着這樣去說,就有問題了。所以你沒有正見,你就不要想說你會有正定,這樣各位了解嗎?你知見觀念不對,你就休想說你的打坐會有一定的成就,如果打坐到時候有成就,有可能就是會有問題。什麼叫做會有問題?比如說你坐的並不是佛教真正要的定,還是說你打坐有一點點基礎,有一點還不錯的感覺,你會去執着定,執着定的那種喜悅跟快樂。

你說我執着定的喜悅快樂有什麼問題呢?因為你的觀念不是很正確,你的煩惱也沒有真正的降伏。當你有一點點定的喜悅跟快樂的時候,你一旦執着上了,會障礙你繼續往上修行的那種善法欲。這樣各位可以了解嗎?叫做以少為足,就會變成以少為足,甚至有時候一些觀念錯誤的話,哪怕你有一點點定的一種一點點力量,或者是一點點喜悅的話,你的觀念知見錯誤,你會把定境當成什麼?明心見性,或認為你已經涅磐了,或是認為你已經證幾果了。或是你有一點點感覺而已,比如說很氣很舒暢,打坐到一斷時間之後,發覺我覺得全身好像身體都不見了。師父講過好幾次,其實打坐過程中都有這種狀況,當你感覺到有一點點很舒服,然後身體不見得這種感覺,你就跟人家講你已經證果,很多外面都是這樣子,然後自以為是大師了,所以這一些觀念都要在我們現在的學習裏面弄清楚,然後把它糾正。

你看這整個一個道次第裏面,其實一個狀況來講的話,這兩個都是以八正道為主幹來談。

八正道,它你看有世俗,我們這邊比較好做。

你看八正道裏面有什麼?有世俗八支正道,所以八正道有世俗的八正道,還有什麼?出世間的八正道,世俗的八正道跟出世間的八正道最大的關鍵點的差別是在八正道哪一支,你知道師父的問題在哪裏嗎?

安在你知道師父在問什麼嗎?我在問說這邊有世間八正道,還有出世間八正道對不對?世間八正道跟出世間八正道,它最大的差別是在哪一支?

正見,對。

是嗎?有人講什麼?更堅持剛才有講話的請舉手一下。你說那早知道不要講,每次講還未那不是正見了。你不要問我是我在問你,你覺得是正見嗎?安在我覺得是不是有兩個你那邊是有漏,這邊是無漏的事,就是兩個代表差8支,到底哪一支有差?差別在哪一支?我覺得你的證據你覺得是正見,然後後面有沒有其他同學?肯定是正見,

肯定是正見。

好毫無疑問的,這麼肯定嗎?大家不錯,慢慢上軌道了,確實是正見。

為什麼?因為正見會引導下面所有的,你正見是出世間的,然後依正見引導下面就是出世間的,對不對?你正見如果是世間的,你下面引導的就是世間了,你不要說我的正見是世間的,但是我修到正見變出世間的,沒有這回事,為什麼沒有這回事,你往下看師父教你就知道了。

那麼現在我先講一下,那麼世間正見,我會講內容,出世間正見,你們應該也學過很多了,出世知見正見以什麼內容為主,要知道什麼內容,了解什麼內容為主,你才能出世間?

我想想拿來以前就有學佛的請舉手,不要推,剛才不是現在都不敢舉手,以前沒有學過的請舉手,你看。 And沒有學以前,但來這邊之前沒有學活的請舉手。怎麼那麼多呢?真的嗎?不要怕師父問結果存在,某某你來自來這裏之前沒有學過佛,沒有真正學過,應該是沒有真正學過,但多多少少都聽過了,是不是?好,也沒有有接觸過的,我問你們因為其實佛教在中國發展那麼久,大家多多少少不管沒有學多少都知道有佛教這一回事,甚至有些開始學佛可能也學了幾年了。


現在我要問你一件事情,佛教它雖然是一個整體的,但是裏面還是有它的不同,比如學派的不同,對不對?


比如說有這個宗那個宗的不同,還有什麼?還有你學的是世俗法,世俗的表示就是你學的是什麼?人天善法,你學的是出世善法,你學者是大乘不共法,還有分,還是有分的。有些人可能他學來學去,他只是學一些人天善法而已,那人天善法不是不好了,而是說你既然學佛了,那總是要學什麼?總是要學出世間。出世間最根本的觀念到底是什麼?

這個師父就不指名誰要說?出世間根本觀念所要了解的到底是什麼?你才能真正出世間。那個某某你知道嗎?斷煩惱,但是要了解怎麼樣?要學的到底是什麼?世間一切是苦,是沒錯,世間一切是苦。

接下來,所以要了解,

就要斷了工作這個叫什麼?

就叫緣起四諦,對不對?因為你講四諦其中的一個而已,你說要知道世間是苦,知道世間是苦之後,你又講要去了解苦的原因,那就是苦集。了解苦的原因之後,不能就這樣而已,對不對?他想辦法去解決苦的原因,想辦法去解決苦也苦的原因,到時候就知道說我斷了苦之後就要怎麼樣,那就是四聖諦。 四聖諦它根本的原則是什麼?緣起。緣起,四聖諦,緣起,從它的法則來講,它就是三法印,這樣了解嗎?

那麼緣起用在於身心生命的觀察,以及解決問題上面,那就是四聖諦。所以你要了解出世間法,最根本的不管大小乘,世間法出世間法,世間法所要了解的人天善法,內容我現在慢慢等一下會講。出世間法你要認識的最根本的基礎就是緣起四聖諦,這就是出世間法。

當然出世見法裏面還有分成聲聞法和大乘法,但是還是不管大小乘,離不開什麼?緣起四諦,因為它是基礎,這樣各位了解。由緣起四聖諦所帶出來的正見,從正見開始到後面,那就是出世解脫法,世間法,它不需要你離苦得樂,當然離一般苦了,它不是究竟離苦得樂,它要的是怎麼樣?基本的倫理道德規範,這是世間的人天法。

但是佛陀有講,你如果人天法沒有辦法做到一定的程度,你不要談什麼,你不要休想說你要修出世間法,為什麼?因為出世間法它要求的善法,要求的標準更高,如果你連基礎都做不到,你就很難。但是話說回來,你也不是說我把人天善法做到完美無缺,我再來求出世,那也不是這樣子。因為我們都是凡夫,剛開始的時候學習,我們不能說我不做人間善法,但是你也不能馬上要求說我只做人天善法,我把它做到完美,因為你開始也沒辦法把人天善法做到完美,如果你要求做到完美才能做出世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做出世間。

這樣各位了解,好。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嗎?

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世間,還有出世間,你看,那麼世間善法基本上就是一樣是八正道,但是他它的正見就不一樣。你看這邊的正見不一樣,它的內容也可以用十善業道,這是有漏的。十善業道,其實十善你看它可以是有漏的,然後它也可以是無漏的。同樣的,端看你這個知見上是怎麼認知?對不對?如果你修無漏的,那就是苦集滅道。你修有漏了,等一下我們講什麼叫做有漏的知見,有煩惱的知見。

好,他在修學的另外一個角度的次第上,首先你看他要先培養你的三善根,什麼叫三善根呢?分別善惡、慚愧、正勤,這個是佛教兩講的三善根。分別善惡不只是分別善惡的,它有一些內容,我們等一下講。

接下來有一個次第叫做四預流支,要記得,四預流支是什麼?親近善知事,聽聞正法、內正思維、法隨法行,或者法次法向,但是當然這個圖是儘量把它安排了。我問你出世間是不是也要親近善知識,是聽聞正法,是不是要這樣?當然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個四預流支不管出世間還是世間的善法,修學的次第都是這個樣子。

第一個,一定要親近善知識,第二個要聽聞正法,接下來要如理作意就是內正思維。接下來依前面所得到的內容去怎麼樣?實踐。法隨法行。

這四預流支你不要看你看起來簡單,但是你好好的去思維一下,如果你是沒有學佛的,你現在好好的學習這個,如果你以前學過的,你好好的檢視一下,你有沒有親近善知識?很多學佛的親近的是惡知識,他自己不知道,對不對?去學習附佛外道,去接近附佛外道,去去接近什麼活佛再來,什麼誰再來,觀音菩薩再來,什麼再來,對不對?然後什麼跟你摸一摸頂,然後跟你消業,跟你怎麼樣,然後你就業障消除,然後接下來你就荷包失血,你業障消除就是荷包失血,因為你要交很多錢。

師父是不是曾經講過怎麼樣去分辨附佛外道?所以有沒有曾經講過一些觀念,還是你們都已經忘記了?

要分辨附佛外道其實有幾個方法很簡單,第一個,道的修行絕對沒有捷徑,也絕對不會快,也絕對沒有特殊的方法,它無外就是三學八正道。所以如果告訴你有捷徑,有什麼特別的方法,有什麼東西可以很快,別人是要慢慢走,你很快的就可以達到,然後教你什麼捷徑,特別的密法還是怎麼樣,這些你就要注意,修行沒有捷徑,修學絕對沒有捷徑。

你說師父,人家有些密法,還是有些禪宗頓悟很快就開悟,那也不是捷徑,對不對?那是可能某些人根基上上乘非常高,但問題那也不是捷徑,那是人家前輩子修來的,而且那個不是諸佛常法

什麼叫做諸佛常法?不是佛陀教授的一個普遍的次第,所以不能以那個為普遍的學習。那就是因為這一種,所以常常會讓一些有心人士或錯誤的觀念的人去引導這樣子。所以基本上如果教你有什麼特別的方法,人家要修好幾輩子,或者是人家要修怎麼樣修怎麼樣修,要一步一步慢慢走,但是他告訴你有什麼捷徑,有什麼特別方法的,這個一定是有問題。再來,他會告訴你獨一無二,只有我這家有別家沒有了,好像是賣什麼密藥一樣,什麼藥別人都治不好,只有我這一種藥是最有力最有效最靈的。


這樣講最有效最靈的就表示什麼?最貴的。如果賣獨家秘方的,這個一定有問題。所以學習學佛也沒有獨家秘方,你來到師父這裏教師父教什麼?三學八正道,只是內容上懂不懂,充不充裕,正不正確?那就要看你學的怎麼樣了。佛教講六度萬行三學八正道,講的就是這樣,三十七道品講的就是這樣,沒有什麼秘方的。這樣各位大概了解嗎?

還有,師父剛才講你要交很多錢,你要交很多錢,你自己就要考量看看。用什麼秘方,然後什麼密法,然後跟你幫你消災灌什麼頂,你要交很多錢,你自己看看着辦。還有用神通,告訴你這個上師、法師神通廣大,修行境界非常高,然後神通很大,然後你去了之後就可以幫你怎麼樣,這些都有問題。

佛教裏面有沒有談到神通的?當然有,因為這是世間有的東西,這不能說沒有了,有神通,但是佛陀也告訴你,修行不能靠神通,修行跟神通也沒有直接的關係,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一直告訴你強調神通多好,我師父神通廣大,能夠做一些常人所不能的東西的話,一直強調這些的這些,那這些有問題。還有如果告訴你,不重視戒律,告訴你不大需要持戒的,不需要歸依三寶,不需要受五戒的,這些就有問題。這樣了解嗎?

所以從倫理道德的基本規範,三皈五戒開始的強調,一直到師父剛才講的那些內容,你都很容易去判斷他到底是正法、非正法,自己看看。善知識以後師父會慢慢講,基本上如果跟剛剛講的那些不一樣,而且是告訴你一步一腳印的修行的,強調三學八正道修行的,基本上這些可以引導你真正往善法去的這些,基本上就是善知識,善知識內容,師父在往後的課程裏面還會講,這樣大概可以了解嗎?

還有你親近善知識,你確定這個是善知識的,接下來是怎麼樣?聽聞正法,不是跟師父結交朋友,五湖四海。有多少人去寺廟去找師父,但是不是去找師父聽經聞法,不是去討持討論佛法的,是去跟師父套交情。然後說誰那個師父跟我挺好的,跟我交情好的很,跟你交情好的你又從他上面得到什么正法嗎?所以你去一定好,你去寺院去親近善知識,去師父那邊,重點都一定是聽聞正法,這樣了解嗎?但是聽聞正法方式很多,不一定每次來師父都會跟你講法,包括你來做義工對不對?

從做義工,從進退、打掃各個方面的儀軌里,其實都是學習身教聽法的一個部分了。所以有時候去,當然以聽聞正法為主,但是來到寺院很多時候會做義工,會做這個那個幫忙做,其實這個都是什麼?身口意的的薰習了。當然那也是欣薰習正法的一種方式。所以你要了解看看說,你們很多時候結交一些善知識大德,你只是因為說這樣子,我可以有一些內容東西可以談談,這樣子,我跟哪一位地位高的大而上有交情有關係,所以我也無形中好像我的地位也比較高。你看,我告訴你寺院裏面那個地方沒有,一般人是進不去的,我去的話,都是大和尚出來迎接我進去的。那問題是這樣,意義在哪裏?是不是這樣子?這種人多得很,很多居士還以這個為樂,對不對?你們去如源師父那邊,他有沒有泡咖啡給你喝?我去那才有上等的咖啡可以喝(笑)。這樣有意義嗎?當然沒有太大意義,你去喝到師父咖啡,師父絕對不會只是讓你喝咖啡,一定是什麼?希望你在同時能聽聞正法,然後依着佛法的內正思維,然後慢慢去修行,這個才是意義。所以來中道的,師父說你們平時如果沒事的話,當然有事來沒關係,平時沒事的話不要來這邊串門子,對不對?

你說很久沒看看師父,來,那沒關係,向於師父向於法,這沒關係,但是不要動不動今天來坐一坐泡泡茶、聊聊天,聊聊是非、談談政治,這個就沒有必要。但是有正法願意學習佛法的有問題的,你來師父都不會拒絕,有時間師父都不會拒絕。這個是現實的一個現象。不管全世界不管到哪裏,你說在大陸也好,在台灣也好,在哪裏來,有多少人去寺院是跟寺院套交情的,是表示自己地位很高的,是表示自己是怎麼樣的,對不對?這個就要很注意。

以前印順導師以前說過,我也跟各位講過好幾次,大護法,你們聽過大護法嗎?護法是護佛的法護佛教護佛法的。但是導師曾經說過,有些大護法,如果沒有法的話,那就是什麼?大麻煩,那就不是真正的護法。有多少寺院是要花很多時間花很多功夫去討好這些大護法的?有點本末倒置了。你大護法本來是在學法,盡你的力去學法去護法的,本末倒置,反過來變成師父要來護持大護法,要來招待大護法,要花太多功夫在這些沒有太多的意義上面。不管是師父自己還是大家都要知道,親近善知識就是要聽聞正法,講起來簡單,但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是一般現象上,大家都要反省注意的。聽聞正法之後,你必須內正思維,你說師父講的這些我都懂。懂,問題是真的懂了嗎?你對你學習到的佛法有真正在思維過嗎?

當然在座的各位很多是有的,師父也知道,但是師父是對一般人講法,包括網絡上的,有真正在內正思維嗎?甚至有些觀念錯誤的認為學佛不需要思維,甚至認為學佛不需要聽經聞法。你們在外面有沒有遇到有人跟你說,其實你不用想那麼,金剛經,你不要去了解內容,你不要想那麼多,你去誦誦到最後你就會悟到裏面到底什麼道理。你有沒有聽過人家這樣講過?我告訴你沒這回事。你如果從來不聽經聞法,不了解金剛經的內容講什麼的話,你從來不聽的話,我問你,胎濕卵化——四生,胎生、濕生、卵生、化生,如果你不聽經聞法,你不了解內容的話,你誦一萬次你也不知道胎濕卵化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你有可能自己亂解釋。

你連聽經聽那麼久,很多觀念你還不是馬上就能懂,更何況你如果不聽經聞法,不學習內容,你怎麼可能知道呢?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去念一萬次,你會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這樣各位了解嗎?你一定要聽經聞法慢慢去了解,從這個了解裏面再把了解之後再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去反省,有一天你才會知道說原來它是什麼意思。

所以這個是佛教次第上講的,一定要內正思維,接下來思維後,就是說你要去實踐,對不對?今天有同學來到這邊,幾個來到這裏跟師父討論佛法的,我覺得有些同學就實踐的不錯,什麼實踐?戒定慧的實踐。你平時要持戒,對不對?然後平時要打坐,平時還要誦經、拜佛、禮佛,這些都要。還有慧的實踐怎麼實踐呢?要不斷日常生活去反省自己,學一滴一點就運用在日常生活去反省一滴一點,這個就是慧學的真正跟進步。

有些人老是觀念點錯誤,就一直覺得說來這邊聽經那就是什麼?只是學問。問題是聽經完之後你要內正思維還要法隨法行。誰告訴你說聽,聽經聞法是學問而已,是不是學問在於你看你要不要去用,人家為什麼同樣來聽經聞法,有的人用得上,有些人就一輩子認為那是學問。如果你把不把聽來的內容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去反省,檢視自己,你聽到的真的就是學問。學問有沒有什麼錯了,至少你還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但是對於自己的進步來講,那就有問題了。

就好像師父常常講一句話,就是說你們聽過所謂的學術嗎?學術並沒有錯,看你怎麼用。如果你只把它用來當成一種什麼?也當成一種我只是了解,那對我的身心沒有太大幫助,這就是純學術。但是你用學術的觀念,還有他的方法,還有他的邏輯應用到佛法的檢視上面,到最後成為你安身立命的一個東西一個法的話,學術沒有錯,因為學術中的就是嚴謹的思辨。你對於修行方法你不用嚴謹的思辨嗎?你不用去考慮到這樣修到底對不對嗎?當然要。

玄奘大師譯經要不要一個很嚴謹的學術方法?不能隨便亂翻一翻,為什麼他這個字必須要這樣翻,為什麼他這句要這樣翻?你後來去比對梵文說,奇怪,明明這個字不是這樣子,他為什麼翻成這樣子?當初他有什麼考量必須翻這樣子?這種考量跟過程,那是很嚴謹的一個過程,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這不是學術的過程,不然這是什麼過程?我們的修行?也是這樣子,你今天來這邊聽師父這樣講,如果你不去思維,你怎麼知道說師父講這樣對不對?這樣子對我們身心應該怎麼運用?有什麼幫助?這些都是一種辯證的學術過程。

這樣大概了解嗎?好。這個就是把法隨法行。當然到了這一邊,其實這個鋪開來,到了這一邊(出世間)就有一定的能力了,後面我們都會講。

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證思維,法隨法行,就叫做四預流支。為什麼叫做四預流支?你們知道什麼叫預流嗎?好像上個禮拜才講過而已。預流,入流,就是初果,也就是說這個是入初果的一個次第跟過程。這樣各位了解嗎?當然了,圖是這樣畫,但是你們要知道方便的應用。師父上次也講過說,這個正見你要養成不容易,正見的養成,你可以把這一整塊(法隨法行)拿到這一邊(正見)來,了解嗎?經過這樣(從分辨善惡~法隨法行)不斷的反復之後,你才能養成正見,對不對?

但正見養成接下來要實踐的時候,當然也可以把這一塊(從分辨善惡~法隨法行)又放到這裏來,所以你們要知道它的次第,雖然次第上,但是你要知道它的靈活運用度。也就是說你要養成所謂的正見,剛聽經聞法不是正見,你現在聽經聞法不是正見,你現在只是想養成正見的一個過程而已,你要養成正見的過程是不是也要這樣的一個次第?對不對?你慢慢正見開始起來的越來越正確,觀念越來越清楚了,之後還是次第,這三個還是要一直保持,你是不是要一直保持親近善知識?你不要想說我來中道已經聽了兩年,夠了,其他我來自己來,

沒有聽經聞法,也沒有聽過的。

聽經聞法是一輩子的事情,所以親近善知識是一輩子的事情,聽經聞法是一輩子的事情。這兩個(內正思維、法隨法行)更是什麼?更是一輩子的事情。所以學佛是一輩子的事情,沒有所謂夠了不夠的問題。

這樣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今天某某請假,難怪好像安靜了許多,沒有人替你們問問題,你們自己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只是

弟子:以前我觉得慧只是学佛法,但是并没有把它和(现实结合起来),师父讲其实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以前我以为慧就是一个知识上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概念还是很重要的。

師父:是,很多人誤解,不然師父這樣講講不是說你們來聽一聽,就是在這裏對不對?出去的就跟你沒有關係了。我講那麼多,而且很多時候運用的是日常生活的很多例子,就是要你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反省了去用,那就叫修行了。如果日常生活中不用,那師父講的永遠是師父講的,永遠不是你的東西。你唯有經過內正思維、法隨法行之後,師父講的東西才是真正有一天變成你的東西。

可以嗎?某某最近這樣聽聽聽,也慢慢比較有感受,慢慢慢學慢慢學,那沒關係,不用急。來其他同學可以嗎?可以的話我們就要換頁了。

道的特性,道的特性很多了,師父把它稍微歸納一些,以便理清一些問題,對道的修學還有它的次第,還有它的整體不了解的人,師父提出來這個問題。

道的特性

一、一貫性(古仙人道)

  •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 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游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 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 我游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 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第一個,道的特性叫做一貫性,一慣性就叫做古仙人道,你不要聽到仙人不要把它弄成是中國的那種仙人的觀念。古代,佛教剛傳進中國的時候,因為中國人對佛教裏面的那些修行的聖人還沒有概念的時候,因為他認為這些講起來有點是宗教性的,但是也不是中國古代認為的那種聖人。他們佛教傳進來,他們會把佛教跟道教或道家哲學拿來比較,認為是比較類似哪一種的,對不對?比較不會拿來跟什麼?跟儒家的思想做一個比對,不是說完全沒有,是在他們的觀念裏面認為說,好像佛教比較屬於在修行內心方面的,所以跟道教會比較像,所以他們很多會用道家的名詞,或是道教的名相,比如說「道」,對不對?後來才用法,對不對?比如說八正道。

以前有一個人來(我們這裏),看到前面寫「中道」,以為我們是一貫道的了,我跟他講說這個「道」,本來就佛教以前就用了,所以依古仙人道,「仙人」,就是我們現在指佛教的聖人的意思,依古仙人道意思就是說,通往修行成聖的方法、的道路,叫做古仙人道,這是佛陀講的。所以他說誰都一樣,一貫性道,大家的修行都是必須依這樣子,依這樣子的修行,你才能達到怎麼樣成為仙人、聖人的這樣的一個境界。36:24

然後他怎麼說呢?

【「我時作是念:】

我是指佛陀,我這樣子想,

【『我得古仙人道、】

這個意思就是說,他當時還未真正成佛的時候,但是他找到了什麼?修行體悟成佛的方法,或是開悟成聖的方法。所以他說我得古仙人道,我已經摸到了這樣子一個方法。

【古仙人逕、 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

這個句子很容易理解吧?古代的聖人都是依這樣子去修行,而證入解脫的,我現在已經找到的這樣的路,所以我也隨着這樣的路去修行。古代的人隨着這樣路去修行得解脫成聖,不會隨着這樣的路,照這樣次第,隨着這一條,不能亂跑,不能人家路是這樣子,你跑到旁邊看有沒有捷徑,沒有,你就是照這樣的路去,你就可以達到他的目的。佛陀舉一個例子:

【譬如有人游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

他在荒野裏面摸索,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什麼意思?找到以前的人走過的行跡。

【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 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

那個人隨着這條路的一起行跡去走,漸漸前進,見故城邑,古代的城池,然後故王 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他找到了古代的一個城鎮,一個宮殿一個皇宮。

【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

那個人就這樣想,我要告跑回去告訴我的國王,跟國王講他找到了什麼?古代的宮殿。

【『大王當知, 我游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

某某禪師有本書叫什麼?『故道白雲』,就是指佛陀的故事,佛陀的修行,從這裏來的。白雲當然是自己家,但是故道就是古仙人道,古道就是佛陀的修行的道跡,我們也依這樣的道跡去修行,所以叫做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所以師父以後寫本書叫做『故道古人行』,其實講來講去只是一個噱頭一個名稱,講的還是這個內容,還是你們以後可以寫一首『故道古人行』。


【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

他就告訴說,我找到了一個皇宮,非常好的一個皇宮,那麼你現在可以到那個皇宮去住,他可能本來國王可能很窮,為什麼?就是一個小小的,你現在可以搬到大的區域,因為他找到了。

【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它在比喻什麼?他找到了這條路,他也去過了,他回來告訴國王,然後讓他的人民大家全部一起去那個地方。土壤肥沃,資源豐富,要什麼有什麼。他意思是告訴你怎麼樣?他達到了涅槃,知道涅槃的方法,知道成聖的方法,他現在回來告訴大家,希望大家跟他一起去,到那個地方你就無憂無慮了,解決一切的苦。而他強調的是什麼?這個道跡,不是說他自己開創出來,這個道跡是本來就有,他找到。所以佛是覺者,不是創造者,不是創造者,覺什麼?覺到宇宙的真理,通往真理的路徑,這個叫做覺者。

然後後面還有:

  •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  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 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 在家、出家, 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雜 287)

他剛才是個比喻,現在拿回來,這個比喻現在放到佛陀的身上。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


佛陀是說他憶往昔,以前他還沒真正成佛的時候,他就是找到這樣,所以他說我必須要隨着這樣去,我才能得到成佛、涅槃或是成聖這樣子。

你看,我得隨去,這個是什麼道呢?

【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

正方便就是什麼?正精進,所以精進有時候要叫做方便,是一種方法,這裏的方便指的是一種方法。

然後【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 在家、出家, 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老病死指什麼?苦集滅道的苦。

然後【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

【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 在家、出家, 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對不對?八正道就是告訴你說可以這樣子修行。

【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

當然這個是指十二因緣,對不對?怎麼樣扭轉,怎麼樣滅,怎麼樣把生死流轉惑業的滅。

【我於此法自知自覺,】

他的自知自覺不是說他自己創出來的,是他怎麼樣?找到的。然後也不是說只有他一個,以前已經有了,也有人這樣子做過。所以佛有過去未來佛。這樣了解,

【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 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意思說他依這樣的一個方法,他已經得道成佛了,或是說已經滅苦得樂了。他現在,等於是那個人回來,要告訴你什麼?要告訴你這樣子古仙人道,要告訴你這樣修行的方法,如果你們大家都這樣子做,就可以得到同樣的解脫,所以這個叫道的一貫性,或是道的一個古仙人道。意思就是說你只要照着這個方法做,大家都可以得到跟佛一樣的境界跟境地。所以這個叫做道的一貫性,而不是說只是用在某些人身上,所以有句話叫做方便有多門,下一句叫什麼?歸元無二路。

就是你到最後真正要解脫,你必須要依着八正道,依的這樣的緣起四聖諦去修行,你才能真正的解脫。所以你說我剛開始入門,我開始入門,很多種,你可以喜歡念咒,你可以喜歡拜佛,對不對?你可以喜歡誦經,種種你都可以喜歡,我可以喜歡做志工,對不對?我喜歡到寺院去幫忙都可以。但慢慢入門之後,你學習無外乎就是三學八正道能入於涅槃,這個叫做古仙人道,叫做道的一慣性,叫做歸元無二路。這樣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所以現在你們知道了,判斷有沒有辦法往解脫之道,沒有其他什麼特殊的,如果有提出其他的,那個都是一種方便,對不對?都是入門的方便,到最後如果要教導你解脫,一定就是照着八正道的方法,這經上已經跟你告訴你清清楚楚,沒有其他的什麼特別支道,沒有什麼捷徑什麼的。所以三學八正道這是大小乘所共,是出世法,是大小乘所共。

後面會解釋什麼名涉事,行,當然了這後面

因為師父才剛開始,這個是只要講道的一貫性而已。八正道的內容,還有比如說十二因緣的內容,還有什麼?因為這些就是什麼無明緣行,然後是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什麼。它為什麼把它倒講回來了?因為他要滅,這樣了解嗎?它這個道是可以滅的,滅這些煩惱,然後煩惱產生的行,這樣了解。

弟子:它这里倒过来写,是不是也有一个次第,一个方法?

師父:它主要就是告訴你說從入手之後,但是到最後還是要滅無明了。這樣了解嗎?我們相生的時候是無明緣行,識、名色……就這樣起來,對不對?它倒回來就講說,到最後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什麼什麼滅這樣子。每一個經它不一定把十二 十二因緣全部都列出來,他它說有時候列出這幾支,有時候列出那幾支,當然十二緣因緣面的不同的幾支,它的說明還是有一點點不大一樣。但是大體的方向跟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你們有空有興趣的話,去看看導師《唯識學探源》裏面,他有特別去探討,十二因緣裏面不同的幾支,或是在某些阿含經的經典裏面講的列出幾支,它的用意到底是什麼?有些是從認識論上來談,有時候是在談惑業苦,這樣各位了解。這細節以後師父都可以有空慢慢談,有沒有什麼問題?

弟子:四众,包括哪四众?

師父:這裏有講了,這個般來講的,是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意思就是說在家、出家各二眾。

一般講的四重之子四重,

但是如果是指什麼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什麼,這些是指八眾。這樣可以了。一般四眾的話是指在家、出家各二眾,出家有比丘,比丘尼,在家有優婆塞、優婆夷,指這四眾,主要是指在家出家的佛教徒。這樣可以嗎?那裏面有很多不是佛教徒,但是問題是阿含經裏面有講,你就算是不是佛教徒,你想來學,佛陀都樂意教導。

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嗎?再來。你這是

第二、整體性。這個圖(三十七道品的圖)上次已經畫過了,但是這裏要強調的是說它的道有一個整體性,有一個整體性。48:56

所以有人問說,師父,三十七道品那麼多,是不是要全部學,當然要全部學了。三十七道品並不不是跟八正道有什麼特別不一樣,或是八正道以外再開出一個三十七道品,不是。你把它看一看,三十七道品都只是說在整體的道裏面,它以某些原因,它在強調某一些部分而已。這樣可以了解嗎?比如說整個來講,還是以八正道為基礎。比如說信、進、念、定、慧,五根、五力,它特別在強調什麼?信,但是這個信,這個信是從正見到正命,這個信說不是一般的我相信佛教,我也是信佛的,不是這樣而已。

是一種智信,一種經過一斷的修行之後,對佛教教理深入明白之後所產生的真實信仰,這個叫智信,不是仰信,所以這個是理智的信仰,這樣的信仰才能產生真正怎麼樣?不動的情操。你有這個信之後,接下來就是怎麼樣?會精進,你看精進有正勤,正勤就是正精進,接下來一樣,信、進、念,什麼念?正念,然後正念才會有正定,對不對?正定之後才能一定發慧,對不對?它只是在強調這樣的一個過程。但你會說,那這個裏面怎麼沒有沒有這個正見?因為後面有慧,前面這個信是以正見而產生的信。

只是在這個裏面沒有特別去強調這五個(正見~正命),因為這五個(正見~正命)是在什麼?是在八正道裏面談的,所以它整個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的。每一個,比如說四正勤,它只是在精進裏面叫你怎麼斷惡修善,你說我能不能只修四正勤?如果你不懂,那你不能,但是你這些都清楚都懂了,四正勤可以包括所有的,斷惡修善一句話,可以包括所有的,修行都斷惡修善,是不是這樣子?但你不能說我其他都不懂,我就來斷惡修善,你都不懂你怎麼斷惡修善呢?


你如果沒有知見上的認知,你怎麼知道什麼是惡,什麼是善呢?你不要想說師父,怎麼會善惡不分,我跟你講要分辨善惡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是必須要分辨,但是有時候還不是那麼容易。你會覺得懷疑,師父,真的不容易嗎?

我問你,中國古代傳統習俗,拜祖先要殺雞宰羊,已經變成很普遍的,你說沒什麼,本來殺只雞宰只羊,什麼來,你可能沒有宰羊了,殺雞殺鴨殺豬的,這個習俗就一直這樣,這有什麼不對?對不對?一般人不懂,會覺得這有什麼不對。但是就佛教來講,殺生來供養做宗教儀式本來就是錯誤的。你不要想說殺雞宰羊來拜神,你可以得到什麼福報,如果這樣想那就是錯誤的觀念。所以我問你就是說有時候分辨善惡不大容易,是不是這樣?所以佛教才會特別強調什麼?不是說吃素叫什麼?不食眾生肉,長養大悲心。如果你能這樣學習,那就是正確的,那就是正確的學習。有多少一般的世俗宗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但是因為我們沒學佛,所以不知道這個觀念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

比如說身體不好,身體不好就需要補,對不對?需要補,那就去找一些,用一般的雞鴨也還不大能補,所以去找一些比較特殊的,比如說去抓鱉,用龜鱉,然後來什麼藥什麼加在一起,然後來燉來什麼,這樣來補身。在世俗的某些可能中醫的還是某些世俗的,我不知道中醫是不是認同這樣子,但是好像很多認同藥膳。對不對?對不對?好像在世俗的某些法上,好像也確實可以補到某些東西,但問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的上因果業報來講的話,這是一個很錯誤的觀點。


這樣了解,等於你去搶劫而有錢,等你告訴沒可能

告訴你沒錢很簡單,去搶劫,最快了,對不對?一搶幾千萬就有了,是不是?因為他不知道因果業報,背後的這種殺業的的這種嚴重後果。

當然你說古代很多時候,民智未開的時候,更為開會什麼東西,什麼時候更嚴重的?茹毛飲血的,喝生血的,以為這樣是更補。(答:以前魯迅寫的人血饅頭)對。這些,你說在他們的觀念裏面,他覺得這樣,他覺得這沒什麼問題,這是對的。所以有時候在某些習俗文化之下,你要認清善惡的真實的狀況,還不是很容易。古代更嚴重的,有沒有帝王死的時候,把人抓去陪葬的,活祭陪葬的,民智未開的時候很多是這個樣子。但在那個氛圍跟觀念之下會不會認為這不對?他認為這是對的。

有沒有說古代長久不下雨,所以為了要請神下雨,殺豬宰羊就算了。在某些文化裏面還有什麼?用活人來活祭。所以你不要以為一開始的分辨善惡那麼容易的,但是佛陀當初就提出來,你要先有觀念知見,要有善惡是非的分辨,所以整體上來講,這個是一個道的整體性。


師父一直在強調說,很多人常常說,我打坐,認為打坐很好是很好,但是他就一味的強調打坐好,但是不強調什麼?不強調你前面還有這些東西,對不對?你前面這些沒有弄好,你想要有正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人認為說我做人好就好,我行為對就對了,我為什麼要跟你去聽經?有沒有人這樣子認為?有。我好人,我也沒有問題,你們這些聽經都是人有問題,你就覺得。很簡單,你知見如果沒有的話,沒有親近善知識,沒有知見的話,你怎麼知道你後面做的這些事是對的?

說不定確實某些人生下來,什麼性情秉善,有,不是沒有。但是問題是性情秉善不保證他在某些特殊狀況下不會犯大錯,是不是這樣子?如果他沒有知見觀念的很強烈的養成,性情秉善他平時不偷人家東西,但不保證他撿到錢的時候會老實交出來。對不對?或是他人很好,他這個人一向都很好,但是有一天不小心開車把人撞到了,他一下子慌了,對不對?他沒有經過特別的正見的培養,是不是這樣子?他有沒有可能逃掉?或是不知道怎麼辦的狀況之下,不敢去面對?都有可能的。

好人不擔保他不會在某些他們狀況之下犯出什麼大錯,這就是說為什麼我們要知見觀念養成,不能是random的,什麼叫random?你生來是好人就好人,你生來是壞人就壞人,沒有這回事,不能是這個樣子的,對不對?所以它有一定的次第跟它的訓練,做相對性的一種保證。

如果他持不殺生戒,持的酒戒持的好,在相對的一個狀況下,習以成性,他不管面對什麼樣特殊的狀況或突發,怎麼樣,他相對來講,不會犯大錯的力道比較強,也相對的保險,所以好人就佛教來講是訓練出來的。修行人相對來講也是訓練出來的。

你說天生多修到怎麼樣,或天生過去生中再來,那種我們不談,那種我們不談,我們談的是我們一般人,一般人好壞就必須靠訓練出來的,也就是學佛的修行而來的。

這樣各位可以嗎?好,有沒有什麼問題?

這些師父後面都慢慢會講,八正道也會講,這些七覺支還有這些,都會慢慢一點一點講。

所以道有一個整體性,你不要想說我懶一點,我三十七道品要找一個比較少的來學,三學就好,三學你真了要細節好好的去學,那就是三十七道品,戒定慧。有沒有?戒、定,然後正解脫跟慧解脫跟正見前面所引導的就是慧對不對?你不要以為好像三個是比較容易一點,三十七道品比較難一點,其實是一樣的東西。


你們有什麼問題可以嗎?好來再來。


三、道的次第性

  • 我不說一切諸比丘得究竟智,亦復不說一切諸比丘初(即)得究竟智,然漸漸習學趣跡,受教受訶, 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云何漸漸習學趣跡。…或有信者便往詣,往詣已便奉習,奉習已便一心聽法,一心聽法已便持法,持法已便思惟,思惟已便平量,平量已便觀察。賢聖弟子觀察已,身諦作證,慧增上觀。彼作是念,此諦我未曾身作證。 亦非慧增上觀,此諦今身作證,以慧增上觀。如是漸漸習學趣跡,受教受訶,然後諸比丘得究竟 智,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中.阿濕貝經)


佛陀在經裏面說:【我不說一切諸比丘得究竟智,】

我不會一下子說所有的比丘得到究竟智,就是得到涅盤的智慧。

【亦復不說一切諸比丘初(即)得究竟智,】

意思是說沒有所謂的頓悟的,馬上開悟的

【然漸漸習學趣跡,受教受訶,】

這個跡是什麼?道跡,受教受訶。什麼叫受教受訶?記得:教:教學教導,受師父或者是說佛陀的教導;:指正。你有錯的時候指正,你不懂的時候教導你就要教,你錯誤的時候,不對的時候就指正你,這個叫,甚至佛陀也會喝斥的。

是這個訶,因為這個訶是怎麼樣?不是為了罵你而罵你,是因為你錯了,為了教導你而嚴厲的講你。佛陀也常呵斥某一些眾生是愚蠢凡夫,這麼錯誤的行為告訴你多少遍,你還是這樣子做,對不對?受訶,然後

【 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對不對?意思就是要四諦學習,最後才能得到。


【…云何漸漸習學趣跡。】

怎麼叫做慢慢地學習,次第的學習呢?

【…或有信者便往詣,】

就是說有些,你覺得你想要學習,想要相信,你就要去學習。

【往詣已便奉習,】

去請示指教,之後要怎麼樣?就要開始學習,

【奉習已便一心聽法,】一心聽法,你開始學習就要好好的受教,好好的聽聽,好好的聽教。

【一心聽法已便持法,】

持法,什麼叫持法?憶持不忘,然後還要實踐。對不對?

【持法已便思惟,】

有沒有,這個還是什麼?如理思維對不對?思法一心不忘,然後開始要思維,也要【思惟已便平量,平量已便觀察。】

平量跟觀察都是什麼?平量就是思量、思考,到底是怎麼回事,應該是這樣嗎?還是應該這樣子?對不對?就是對法的思考,對法思考以後還要怎麼?觀察,觀察不是觀察別人,觀察自己,對不對?觀察自己有沒有把法運用到日常生活,有沒有在日常生活裏面去照見自己。所以《心經》講什麼?照見五蘊皆空,這樣子你可以把整體的佛法給弄通了。所以這裏面整個講的過程,其實就是怎麼樣去照見五蘊皆空,或是去照見五蘊無我,對不對?所以這個叫觀察。當然這只是作為一個大概的過程跟解釋的,當然它的次第還是得剛才三十七道品整體的。對不對?

正見、正思維,然後什么正語,然後到正業正命,然後正念接下來,接下來才能正定,還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它只是告訴你必須有次第的。

然後【賢聖弟子觀察已,身諦作證,慧增上觀。彼作是念,此諦我未曾身作證。 亦非慧增上觀,此諦今身作證,以慧增上觀。如是漸漸習學趣跡,受教受訶,然後諸比丘得究竟 智,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

這個地方什麼意思?他必須經過這樣的不斷觀察學習,慢慢比如說,當然三十七道品八正道這樣學習,之後,他才能怎麼樣?觀察已,身諦作證,什麼意思? 身諦作證還不是實踐,他已經真正的證道了。叫做身諦作證,意思就是說他親自證見,所以叫做身諦作證,身作證。

身作證有兩種意思,一般你要是聽到身坐身,就是這個身作證有兩種意思,一個意思在阿含經裏面講的是親自證到,不是聽人家講,對不對?也不是只是眼睛看到,他是親自證到,比如說他證初果,斷三結,他是證了,斷了三結,親證初果,這個叫做身作證,這樣了解嗎?這是一個意思。

在阿毗達磨裏面,它對身作證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禪定裏面,有了禪定的真實經驗,也可以叫身作證。


但是阿毗達磨裏面還有一個身作證,特別的意思就是,當你入滅盡定或你入無想定的時候,因為那時候沒心,所以是以身來證得,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意思。


某某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弟子:那个时候没有心,然后以身来证得?

師父:但是不是這裏講的。這個是阿毗達磨裏面對身作證一個比較特殊的解釋,就是說,我們不是一般打坐禪修,依攝心集中為主,初禪二禪三禪這個都是心的境界。但現在有兩個狀況,一個是滅盡定,一個是無想定。你入了(這兩種定)之後因為沒心,對不對?心停止了,心、心所法停止的,停止了你還叫禪定嗎?它意思是說(心)雖然停止了,但是你身體還在,所以叫做以身作證。這是阿毗達磨裏面比較特殊的一個說法。但是一般就阿含經來講,它的意思就是說,親身體會到就叫做身作證,而不是聽人說。這樣了解了。

比如說你聽人家說佛法很好,你這些人好像都不錯,你也來學,有一天你得到了佛法的好處跟用意,終於證了,很好,你就在一個意義上,因為你是親自體驗到的,你不是聽人家說的,所以這個叫身作證。


比如說你聽人家說禪修很好,打坐可以怎麼樣,可以得到身心的輕安,可以得到心的平靜。當你這樣子聽的時候,你是怎麼?聽聞而已,你自己沒有親身體驗到,對不對?然後你再去聽經聞法,你也認為說真的是這樣子的,但這裏是證了是這樣子,還不是親自的體會到。當你慢慢才去打坐,然後不斷的去依於打坐的方式正確的去修行,然後經過一斷長時間,有一天身心的輕安忽然起來了,慢慢起來了,然後達到了這樣的一個身心輕安的境界,這時候你可以說怎麼樣?身作證,不是只是聽聞而已。

所以這裏的意思是說,你必須要經過次第這樣子的,比如說先覺得這個善知識不錯,真了懂,值得你去學習,學習之後的慢慢然後一心,然後專心,然後持法,然後思維,然後觀察,不斷的這樣的學習之後,你慢慢才可以真正體會到就是證悟到,這個叫做身作證。所以它說

如是漸漸習學趣跡,這裏要強調的是什麼?你要身作證,你必須經過次第的學習,所以佛陀說,我不說一切諸比丘得就究竟智,亦復不說一切諸比丘初(即)得究竟智

就是說不是說所有的比丘或者是佛弟子都一定得到證果解脫了,也不是說你剛開始學你就馬上可以得到究竟智,不是這樣子,而是要次第學習,有次第的學習才是諸佛長法。

我們把我們講到8:20再回來,不能師父分好了。我們先修行一下,8:25我們敲定回來。好,先修行一下,一起來上。

這個是道的次第性。然後再來,另外一個,這個也是次第性的: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 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慾、瞋恚、 愚痴。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雜 749)
  • 四聖諦的次第現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

明跟無明剛好是相反的。生諸善法,以後細節上會再講,就是說觀念慢慢清楚了,觀念慢慢正確的,就會生諸善法

這個時候【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 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這裏當然就是八正道了。你看次第而起,也就是說你必須先有正見,你才能夠有正思維。正思維 是正志,這個不是只是思維而已,這是行動的力量。你如果知見觀念還沒有到達一定的程度的話,你怎麼會有行動的力量?對不對?你要有行動力量,你才能正語、正業、正命,是真正去行動。你如果沒有行動力量,怎麼可能真正去行動?真正去行動你才會更精進,更加用心。這樣的一個行為,觀念知見正確,行為持戒也正確,你才能真正怎麼樣?打坐修定了,你才能真正有這個功夫了。所以現在師父一再要強調說,你現在當然你都可以做,你可以打坐可以什麼,你不能說我現在不坐,你都可以坐,但是你要清楚一件事情,你在做的當下,你必須第一個想辦法聽經聞法,觀念要慢慢正確。再來,觀念正確,你要持戒。因為你看這裏,正語、正業、正命,這不都是戒的基本法則嗎?

正語是什麼?口要持戒,不得妄語,不得胡說八道,不得騙人這些;正業,正確的行為,那就是持戒不殺生不偷盜這些。這也是戒嗎?正命,職業,你不能是殺道淫妄的職業,對不對?你這些都比較用心去做的,那麼還要精進嗎?精進用心去做的這些怎麼樣?你的煩惱相對來講會比較減少,對不對?因為師父不是說,第一個觀念正確,你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然後慢慢會引導,你持戒慢慢比較清淨,是習以成性,比較清靜的時候,可以把粗重的這些煩惱怎麼樣?給降伏。你相對來講,這樣子來打坐會怎麼樣?會比較容易,不然你煩惱那麼重,對不對?煩惱習氣那麼重,你一坐下來就是胡思亂想,一坐下來就是生意。就是忙這個,就是明天要幹什麼?星期天我要去哪裏玩,或是哪裏的享受或去哪裏喝酒,跟朋友約好要去哪裏交際應酬什麼,一大堆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你說你怎麼打坐呢?所以師父常常講說打坐不是說坐下來多困難,而是前方便要具足很困難。那師父我為什麼一直坐不好?有時候你們問我,師父為什麼坐不好,不是說教你怎麼數息觀什麼方法,這些方法對都好,問題是你前方便並沒有,你一直生活在五欲的快樂當中。

你坐下來一直在想,我過兩天放長周末,那麼我要跟朋友約着要去打牌,或者是要到卡西諾去完一下,或是要到哪裏去怎麼,你都知道一天到晚是在這些,因為你煩惱他很粗重,你說要什麼坐,對不對?怎麼會有效果?就算有效果也不彰,這樣各位了解嗎?所以你說你看這次第地告訴你了,你很簡單,你如果連善惡都不知道,你還一直在殺生,還一直在喝酒,還一直在從事這些一般人常常做的這種行為,在享受吃肉多好。


你看: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慚愧隨生,當然師父不是說每個人都一定要吃素,而是說你不能好吃肉,畢竟是跟殺生相關的,對不對?師父不是說你不能享受美食,但你不能一直很執着精專在美食上面,你說師父會不會有一些想吃喜歡吃的東西?會,但是你要適可而止,要有節制適可而止的。不然你的煩惱欲望那麼強,你怎麼可能說慚愧隨生,能起正見呢?你對是非善惡要明白,不然怎麼會有慚愧隨生呢?對。對不對?

如果你連這些觀念都沒有,你不要想說你打坐會坐的多好,因為為什麼?記得道的次第性,但是師父現在講的是道的完整性。你打坐的好,不是單一的打做坐下來這件事情而已,而是前方便跟周遭的很多因緣,這些善法你要配合好,你不配合好,當然你坐的效果就不好。

這樣子同學們大概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如果一直只是說強調戒學,以為持戒就可以達到怎麼樣?持戒是必定要,但是持戒有它在道次第裏面的一個位置,而不能把它誇張到一切,對不對?定學,你得要慧學跟戒學的配合,你不聽經聞法,你就想說你打坐可以坐到怎麼樣,哪怕你做打坐坐得好,你的觀念知見不正確,那等同於外道的定,那就有很多的危險性,對不對?

慧學,比如說我聽經聞法,聽經聞法,你不能光聽經聞法而已,你得明相生起,你聽經聞法得到明相,有沒有?明為前相,有沒有?觀念知見知道。知道的時候你得生諸善法,然後要有慚愧隨生,而不是聽經歸聽經,跟人家談可以談到又玄又妙。你有沒有談一大堆,但是你有沒有什麼樣慚愧隨生的?你有沒有正見,然後起正語正業正命?

有些人是,聽經聞法來聽一聽,把它當成一種知識可以大家聊一聊,講也可以講一大套,但是他的行為還是一樣,過去到現在行為並沒有改變,他還是我行我素。甚至今天有同學跟師父講說,很多時候你觀念知道這樣不行,但是因為怎麼樣?你的正語正業正命這些沒有配合,所以你當想要做你要做的事情,你找一大堆理由來和讓它合法,對不對?某某是不是這樣?你要找一大堆理由來讓它合法。

你說我聽師父這樣講,知道這樣子是不對的,但當你碰到你需要的時候,你就找一大堆理由來讓它合法。薰習的不夠,思維的還是不夠,如理作意不夠,聽經聞法的發心用意薰習都還不夠。


慚愧是對自己的反省,不是否定了,你要看俱舍論講說,崇重賢善、輕拒暴惡。

就是在自我檢討裏面,我能不能對於對的事情去做去堅持,對不對的事情我能不能堅持不做,然後堅持的去反省,是不是這樣子?我們常常會是這樣找一大堆理由給自己,該做的,然後沒辦法做,不願意做,然後找一大堆理由說是是因為這些種種理由,所以我沒辦法做,不是我不做。你看這個修行就是這樣,這是整體性,這個就是師父要講的。這些有它的次第的作用在,你看

【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慾、瞋恚、 愚痴。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這個是得阿羅漢的一個句子,這樣了解嗎?所以你看,現在告訴你的這一些,你一定要信受是這個樣子,有多少人不談明相為先,不談諸善法,不談慚愧心,動不動就閉口開口明心見性,閉口開口證悟。對不對?有些人你看他那種宗教遍子,那行為上什麼幾個老婆幾個什麼的,然後告訴你,他是活佛再來他是什麼的,他有沒有一點這種明相為先,慚愧隨身?沒有。那種很可能就是附佛外道,不然就是宗教騙子。

一般人,如果師父說,你要正見生起要持戒,如果他告訴你,心淨何勞持戒,這個人一定有問題,怎麼可能不持戒?阿含經明明叫你要持戒是什麼?要正語、正業、正命了。尤其是正命,很多人是因為要賺錢,我現在敢講我敢保證。

有一本書叫做什麼?《當和尚遇到鑽石》。有沒有聽過這本書?有的沒有。當和尚遇到鑽石,那個觀念絕對都是錯誤的,是鼓勵人家(出家人)從事(非正命),你是在家人你做生意不管,但是你出家就有出家的行為跟規範,你不能出家是和尚又要做生意,然後為了自己要做生意,就把錯誤的行為把它合法化,用一大堆道理來支持你可以做這種事情。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這本書的存在,這本書在以前台灣還蠻流行過一陣子,然後搞到大家似是而非。他就是某一類的出家人,他出了家,但是他以前是做珠寶生意的,做鑽石生意的,對不對?然後他是想說,我現在這樣修行,但是修行的過程或是說很多寺院還有很多地方必須要大量的錢來護持,而且他認為說,沒錢你沒辦法做很多善事,對不對?或者(沒有辦法)做很多好事,後來他就說,他師父就鼓勵他說「你的心有在道上、在法上,所以你依這樣的發心,你可以去再回去從事珠寶生意」,但是他是一個現出家相的人了,那個時候還沒有(還俗),現在有沒有還俗我不知道。所以他意思就是說可以用出家相去做生意,這個就是什麼?沒有「明相為先」,沒有「慚愧隨生」。

僧俗要分得清楚,出家人該做出家人的「生意」,在家人該做家人的生意,生意也可以的,出家人的「生意」就是弘法利生。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戒條要守,要做的東西,在家人有在家人要做的東西,雖然在家人可以賺錢,做生意做買賣都可以,這是在家人,但是要符合什麼?五戒的規範,這個就要搞清楚。而不能因為自己想要,所以找一大堆理由來合法化。對不對?在家人是這樣,很多出家人也是這樣,為了某些世俗的利益,找一大堆理由來合法化,然後說這個也是在行菩薩道。菩薩道也得要守戒律,出家菩薩就要守出家的戒律,在家菩薩也得要守在家菩薩的一些規範。不是說菩薩你就可以什麼?任意妄作、胡作非為,然後一切都以菩提心利益眾生為藉口,那就非常的錯誤。這樣大家明白嗎?

所以觀念知見如果不清楚的話,就容易被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給搞混了。剛才師父講的那個要搞清楚,我是說不能用出家的身份去做那一份工作,如果你還俗要去做,那是你家的事情,但是你要守五戒就好。好,其他有什麼事有什麼問題嗎?

弟子:明为前相,这个前相是?

師父:前相,就是好像黎明黑暗,對不對?但是它現在有一點光開始出現了,也就是說你,以前不知道應該是對還是錯,應該是怎麼樣。現在由於聽經聞法,講知見正確的,已經開始給你一個引導的方向,以前面做一個引導了。這樣可以嗎?

若起明為前相,作為前相了,這個不是一個專有名詞,是生起這個明為前相。這樣了解,這個明是針對無明而講的,也就是說觀念上開始慢慢聽經聞法,點撥了你一些什麼是錯,對什麼是錯的一個觀念,這個已經慢慢起來了。你聽到這個之後就會產生什麼?善法的心就會慢慢起來,就知道什麼是善法,接下來知道說原來以前不可以這樣子做,你現在慢慢開始就有慚愧心生起。


所以我們剛剛要講的前面的,有沒有看到這裏?(道次第圖片)分別善惡,接下來就有慚愧、正勤,這個是三善根具足。

你會看到分別善惡,到慚愧,接下來就正勤,這個叫三善根。

所以道的特性講完之後,我們要講分辨善惡,這個就要慢慢講。好,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嗎?

弟子:正志可以理解成是思呢?

師父:這個正志是以前定翻譯,現在翻為正思維。但是正思維絕對不是思維而已。也不是如理作意,它已經是法隨法行。當然如果你作為把它當成是一種推動以實踐的內心的動力,所以這個正志是正思維,它不是思維而已,它是內心以正見而產生付諸於行動的推動力。

這樣子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

這是師父一再強調,正思維那個不是思維而已,因為一般的思維,它已經在正見的前面,你是經過不斷的思維然後實踐,然後各方面之後才慢慢養成知見觀念的正確性。知見觀念正確到了一定符合佛法的思維模式之後,你才能有內心推動在日生活上去符合佛法的這種行為。這樣子可以嗎?所以要記着:正思維或正志,是付諸於行動的內心的推動力,這樣子可以嗎?一定要記住。

弟子:正思维是不是可以叫深忍乐欲?

師父:對,可以這樣子講,深忍樂欲,深忍,就是深刻正確而且很清楚很深刻的這種認知,對不對?樂欲,就是說你有這種認知之後怎麼樣?會有善法欲想去實踐,可以這樣子講,就是深忍樂欲,而且比較重在後面的樂欲。深忍是比較屬於正見的。

弟子: 我生已尽的“生”,具体是指什么?

師父:我生,具體就是下輩子不會再來受生,這一輩這一生已經結束了,因為經煩惱斷盡了,阿羅漢他不會再來三界受生。從煩惱上來講,不會再來到三界六道受生,所以叫做我生已盡,這輩子是最後一生;然後梵行已立就清淨行已經成就了;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該學的都學了,他是從煩惱來講,該學的東西都學了,他不會再輪迴投胎受報了。

呵呵。這樣子可以嗎?今天講的比較深一點。


還有【四聖諦的次第現觀

這上次講過沒有?是不是?什麼叫四聖諦的次第現觀?你對苦聖諦沒有深刻的認知,不了解,怎麼可能真正去了解集聖諦?什麼意思?你如果不肯認世間是苦,你怎麼會積極的想要去尋找苦的原因?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對苦,覺得這世間其實還好,你如果覺得世間還好,你怎麼會想想說,你根本不認為是苦,你怎麼可能會去想找苦的原因,對不對?你不想去找苦的原因,你怎麼會去找苦解決苦的方法嗎?所以你要是不承認有苦聖諦,你就不可能會去承認集聖諦,就不可能會去承認道聖諦。


如果苦集道都沒有,你怎麼可能會有什麼滅聖諦?可能會開悟,可能會有可能會明心見性,會開悟?所以很多人講明心見性,講開悟講什麼?你問他說你對這個世間的認知是怎麼樣?如果他不認知世間是苦,他怎麼會開悟呢?因為這開悟最根本最開始的都是來自哪裏?來自於苦聖諦。

這樣各位同學可以大概了解了,

所以道有它的一個次第性,所以叫做四聖諦的次第現觀


還記得這個經嗎?師父沒有列出來,是因為師父上前面講過,誰記得四聖諦的次第現觀這個經文?誰記得?然後它用了一個例子,說什麼無有四處,你們是記得還是完全沒有印象還是不是?這樣我就說,好像有講過。

在講四聖諦的,第一個開始講三轉四聖諦,然後接下來就講是四聖諦的次第現觀。 你有沒有聽過師父上次講說,那時候你也不知道有沒有來,古代的人用一個荷花葉很大,然後可以裝水。有印象,師父講過這個嗎?這個沒有印象。還是你那個時候可能沒來?你們記得師父說,古代荷花葉很大可以裝水,佛陀說用這個來裝水,這個是合乎道理的。如果你用細葉子,然後想要裝水,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的。他的比喻就是說,如果說四聖諦是次第現觀的,這個是合乎道理的。

如果四聖諦,你不知道它的次第現觀,他認為說沒有苦集,你可以證到滅諦,你可以開悟解脫,那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對苦集沒有概念的人,他告訴你他開悟解脫,騙人的,這樣容不容易分辨宗教遍子還是外面胡說八道?很容易,通過這一點。對不對?外面如果他知道這樣,他就不會像胡搞瞎搞。現在外面附佛外道太多了,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他說他修到多好,道行多高多怎麼樣,問題是如果他真正開悟到了,他對苦集聖諦它到底理解到怎麼樣?如果沒有的話,那就非常可疑了。

你們沒有找到?(答:有,雜阿含436經),你筆記上面有嗎?有了,那時候是在講次第,所以講四諦的必然次第,這裏講的是道的次第,道是必須有這樣的一個次第的,要先知苦,然後才能去找到他的集,然後才能修道,然後斷集,然後證滅。一定是這樣的一個次第的。


好,再來。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嗎?是不是我問你一個問題

弟子:这块也说到现观,但是前两天也讲现观

師父:如果要講的話,它基本上定義是一樣。但這裏可以不用定的那麼嚴格,如果嚴格來定是一樣。

問:就是說對四聖諦的認識,如果沒有很深的這種對止觀相應的這種定的認識

師父:意思就不能真正的解脫了。這樣可以嗎?好,其他同學沒有什麼問題。


四、相依性

縈發目揵連白佛言:「瞿曇!諸弟子有法 ,修習多修習,令明、解脫、福利滿足者不?」佛告縈 發目犍連:「有七覺分,修習多修習,明、解脫、福利滿足。」 縈發目揵連白佛言:「有法修習, 能令七覺分滿足不?」佛告縈發目揵連:「有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縈發目揵連白佛:「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四念處滿足 不?」佛告縈發目揵連:「有三妙行,修習多修習,能令四念處滿足。」 縈發目揵連白佛言: 「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不?」佛告 目揵連:「有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雜 281)

相依性就是說三十七道品,互相幫助,互相扶持,互相增上。

縈發目揵連白佛言:「瞿曇!】

這個縈發目揵連就告訴你是什麼?他不是佛弟子目鍵的,這樣了解,不然他不會講縈發,這個縈發是把發綁起來。有一種叫做縈發婆羅門,這些婆羅門他們一般來講不剃髮,頭髮太長不行了,頭髮太長了變成頭陀行,他們也不支持頭陀行。所以有些婆羅門他長發之後,他會把發綁起來,綁成辮子或者是梳起來綁成什麼都好,他會有這樣子。

所以你看還有印度古代神話,或者是他們有些婆羅門頭的裝扮跟中國古代人很像,他還是綁起來,然後綁一挽還是綁成辮子什麼都會的。所以有一次,我很久以前不知道哪裏看到,印度的神話片。那個叫什麼?我也忘記了他印度的神話片,他裏面的神跟中國的神仙長得也夠像的,衣服有點不像而已,但是問題是中國一些神仙也有佛教的影響,他穿的跟印度人也好像有點相似,哈哈哈哈哈。


好,所以這個指的是外道,他說:

瞿壇!諸弟子有法 ,修習多修習,令明、解脫、福利滿足者不?」】他說,你們那些弟子有沒有什麼法,修行,多修行,令明解脫,福利滿足,這個就是向於解脫了。他說有沒有什麼法,你修行多修行可以讓你得到解脫,有沒有這樣子的?

【佛告縈 發目犍連:「有七覺分,修習多修習,明、解脫、福利滿足。」 縈發目揵連白佛言:「有法修習, 能令七覺分滿足不?」】

有七覺支,所以有七覺支修習多修習,可以得到明,明就是針對無明,然後解脫,福利滿足。那麼縈發目揵連又問佛說,有沒有什麼法修行多修行,能令七覺支滿足?你說修七覺支可以,有沒有東西可以幫助修七覺支的呢?


【佛告縈發目揵連:「有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縈發目揵連白佛:「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四念處滿足不?」佛告縈發目揵連:「有三妙行,修習多修習,能令四念處滿足。」 】


什麼三妙行?身口意三妙行,對不對?然後他又問說

【縈發目揵連白佛言:「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不?」佛告 目揵連:「有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雜 281)

對不對?

你從這邊說回來,你可以這樣子,我們身口意要怎麼樣才能得到所謂的善的身口意,對不對?這三妙行是指身口意,對不對?他為什麼特別說六觸入處律儀?律儀,合乎法的、好的,這叫律儀,對不對?不好的叫不律儀。對不對?


你看,為什麼特別講六觸入處律儀?來誰跟我解釋,為什麼這邊特別講六觸入處律儀、不律儀,而他要講是六入處的,合於律儀,才能夠令三妙行滿足。我已經跟你講三妙行是身口意的,誰能解釋為什麼他特別講六入處律儀?這六入處,就是十二入處,內六入外六處。某某你再講。

弟子:我就在想,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平常的日常生活当中要合符律仪的这种方式的熏习,才能够导致我们身口意的三妙行,要以此来。

師父:對,就是這樣子。你怎麼去解釋你的身口意到底合不合律儀的?問題是你身口意是從哪裏來?六根怎麼去檢視?六根對六處產生六識,認識的當下你產生了什麼?師父不是講六六法門門?當下對不對?我們根對境產生的識的認識的時候,你是產生什麼想法,然後你是做了什麼事情,你是講了什麼話?這不就是身口意的檢視嗎?身口你從哪裏檢視?從六根對六境當下產生的認識去檢視的嗎?是不是這樣子?

這個叫做六根門頭好修行,師父不是說六六法門是一切的法門?是當下檢視我們身口意到底是怎麼回事的最好的一個檢視方法。眼對色產生的眼識,對色的認知,你心裏產生了什麼想法?你產生想法之後,講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這就是檢視。

弟子: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受和想,通过六根和六境导致受和想的这种,是一种思的能力?

師父:是,它當然講得比較簡單一點了,當然這整套的。

弟子:因为我个人在想,其实这个受对我们的影响日常生活修行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说是贪着有哪一种感受,他就会执着于这种思,导致行动。


師父:因為我們十二因緣不是有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然後會有什麼?愛、取、有,你去感受這個受的時候你當然會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你對樂受是不是起貪,對不對?你對苦受是有起嗔,你對不苦不樂的時候是不是起痴?這個就是一種檢視。

弟子:尽可能的在比较好的环境?

師父:對,剛開始儘可能以善的方面去引導

弟子:这样可以减少受上的一些。

師父:對,今天人家罵你,你的感受情緒當然不好,對不對?但你不好的當下你能不能六根對六處這樣,你不能察覺到。師父說,以前說什麼?人家是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但是問題是,師父是說剛開始也不要你做到先知先覺,念一定會起,因為我們都是凡夫,煩惱一定會有,人家罵你,你一定會起不好的感受跟想法。但是接下來你要怎麼樣?所以師父說不怕覺遲,只怕不覺你覺遲都沒關係。今天人家罵你,你很生氣,人家講你什麼,你很不高興很生氣,你怕你當下沒有察覺我這樣不好的心態。至少你回到家之後你要反省知道說,我今天起的這樣的心態,我是不是應該要糾正?你可能沒有辦法當下,但至少你要察覺,但一般人是沒有察覺的。他隨着他的情緒維持好幾天,一直是這個樣子,對不對?這個就是什麼?六根門頭上面的。

你要知道,這本身已經外六處內六處觸到的時候,對不對?然後你已經有受、有想、有行,慢慢都在裏面了,你從這裏面就要開始是察覺到,對受到底是取愛,對不對?還是進一步的取,這個取可以是貪,取可以是嗔,嗔的取也是取,因為取是執着的意思。

來有沒有什麼問題?

弟子:这个“福利”是什么意思?

師父:這個「福利」,不是我們一般的福德了,這只是說好處、優點,對不對?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我們得到解脫,然後讓我們這種解脫的資糧可以達到滿足,這樣子可以嗎?不是我們一般講的福利社的那種福利。

9點的剛剛好,如果師父沒看到的話,又等一下又過了, 我們相依性講到這裏。下個禮拜還要講中道性,然後接下來就進入第一章,增上善學,建立世間的善良的道的觀念,那裏面就會有這些。好,謝謝。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