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九讲
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八讲 |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 阿含经讲要 第七十讲 |
正文
好,各位居士,各位同學大家好。好,我們繼續來看阿含經。上個禮拜我們談到戒,增上戒。增上戒有提到增上戒學,然後波羅提木叉。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
什麼是增上戒學,這個增上,上禮拜有大概講過,那麼增上戒包括哪些內容呢? 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有沒有? 然後如果你要學習戒,有幾個你要注意:第一個學習波羅提木叉實波羅提木叉,然後還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增上戒學。這些都要做。
我們上禮拜一個一個地講,然後上禮拜有談到所謂的增上戒它的意思,然後波羅提木叉,別別解脫。別別解脫律儀,持一條戒(規範)就從這條戒,所針對對象物件所對的煩惱就是,(由)煩惱解脫出來,所以就可稱為別別解脫,持一條戒就從這一條的煩惱解脫出來,就不會為這一個所困擾。
然後第三個威儀具足,威儀包括哪一個呢? 這個威儀,其實也叫做行具足。「行」,行為的行,所以你看到我們雖然翻成威儀,但實際上是acārā。它的巴利文是acārā,其實acārā就是行,行為、正行重於行為、作為是acārā。其實就是行為了。那一般我們的行為有哪些?上個禮拜說,在家人的行為,在家人的什麼行為呢?行法行、行正行,以是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人間天上都行,那什麼(呢)?
「世尊! 行何等法行、行等正行,身壞命終,得生天上。」佛告婆羅門長者:「離殺生」,有沒有看到?「乃至正見,十善業道」,有沒有看到? 這個離殺生就是持五戒了,然後要正見增上,然後十善業道,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婆羅門長者! 若有行此法行、此正行者,欲求剎利大姓家、婆羅門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 以法行、正行」,意思就是說,如果你要下輩子,要投生天上人間,然後做比較富貴的人家,你五戒十善都要做,這個就是持戒的正行。所以,以你持戒的正行,作為什麼?威儀具足。好,就是要做這些,這個叫做正行。
另外一個呢? 還有一個正行,你看,這個是針對婆羅門長者,有沒有看到?意思就是在家人或大姓居士。那還有一種什麼正行?出世正行。 「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攝杖持鉢」有異婆羅門,什麼叫異婆羅門?有異婆羅門是什麼? 異。對了,有異婆羅,其實它就是有一個婆羅門,這樣你能瞭解嗎?有時候它會說有異比丘,就有一個比丘。但是如果說,它是說,如果它有指名道姓,那它會講誰?目犍連、舍利弗,對不對?比如說: 什麼什麼婆羅門,對不對?什麼什麼婆羅門,它就會指名道姓。但有時候不知道是沒有,名不見經傳的婆羅門,或他只是說有一個比丘,他講異婆羅門、異比丘,就是有一個比丘了這樣,或是有一個婆羅門。
他說有一婆羅門,「攝杖持鉢,家家乞食」,你知道婆羅門他們有幾個階段,師父以前講過,對不對?他們有什麼?四期。四期:有學習期,有沒有? 有成家立業期,然後有離家期,最後要在森林裡面住。這樣圓滿,最後要離開一切到森林裡面住。
這個就是,這個婆羅門是什麼? 「年耆根熟」,也就是意思是什麼?年紀大了。年紀大了,接下來他幹什麼?他要離開他的家,然後過著乞食的生活,其實他這個用意就是說,你年輕的時候學習,然後成家立業。但是他是婆羅門,他年輕的時候學習,後來成家立業,他就要作為婆羅門,他就要開始幫眾生做什麼?做一些儀軌,做一些宗教儀軌、做做宗教儀式,成為一個宗教的代理人這樣子。
那麼他們也有出世的概念,他認為說等到你這些做好了,意思就是說你的任務完成了,接下來你把你的擔子交給你的兒子,然後,對對,自己要做解脫行,所以要出家啦。他們的出家是真的離家,離開家庭。然後離開家庭,就過著乞食的生活,就一個一個去乞食。你看那個師父「佛陀的教示」裡面也有這麼一個故事,就婆羅門跟他的…也是這樣,拿著拐杖,拿著一根拐杖,然後就四處去,這樣子。佛陀就勸他說:你那麼老了,你要回去給你兒女奉養,你不要那麼老了,(還)跑出來這邊。佛陀就跟他講,就說:因為他婆羅門出來之後,他要把一切家業留給他的兒子—兒子、兒子媳婦,然後他自己唯一的就是一根拐杖。這根拐杖可以幹嘛?保護自己啊,趕野狗啊,然後佛陀就講一個偈頌,意思就是說:你從出生到老、到最後,你就一根拐杖,這根拐杖比你兒子還好用,為什麼?你兒子不在你身邊,這根拐杖至少還保護你,趕惡狗,對不對?趕蛇。
他就是,到最後就很淒涼,對不對?到最後就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留給兒孫了,然後就這樣自己拿著個拐杖到處去,還到處被牛追,被野狗追,然後到處去跟人家要飯,這個婆羅門就是這樣。你看,他就說一個婆羅門,年紀很大了,然後攝杖持鉢,所以拿一根錫杖托缽,不是只有佛教出家人而巳,他這個人也是這個樣子的。
然後家家乞食,有沒有?他就真的像乞丐一樣,就到處去嘛,然後婆羅門遙見世尊而作是念,他看到什麼?這婆羅門看到什麼?看到我去托缽乞食,咦,世尊,釋迦牟尼佛也跟著他徒弟也去乞食,然後他看了之後,他說什麼?沙門瞿曇,有沒有看到?瞿曇是什麼?釋迦牟尼佛! 但是他沒有叫釋迦牟尼,他叫沙門瞿曇,瞿曇是他的什麼?家姓,剛剛講到這裡。然後他碰到了佛陀,沙門瞿曇(Gotama),對不對?因為他是外道,所以他不會叫佛陀、世尊什麼的,他叫沙門瞿曇,他說瞿曇攝杖持鉢,家家乞食,我欲攝杖持鉢,家家乞食,我與瞿曇具是比丘,對不對? 他說瞿曇,你也是拿著杖,然後到處去托缽,我也是拿著拐杖,然後到處托缽,所以你是比丘,我也是比丘,對不對?他就這樣說。
那佛陀怎麼說?「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說偈唷 : 「所謂比丘者,非但以乞食」,這樣瞭解嗎?他說比丘不是乞食就叫比丘,你乞食,乞丐也是乞食。他說:「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他說你做的是在家人的事情,並沒有真正像我這樣子—受出家戒,然後真正出家去托缽、去乞食,然後修行。你只是怎麼樣?過在家生活,過到最後,你就是出來乞食,這樣而已,你怎麼會叫做比丘呢? 這樣瞭解嗎?所以,比丘不是說去托缽就叫比丘,這樣瞭解嗎?因為比丘有一個(稱呼)叫做什麼?就是乞士,他只是照字的表面叫做比丘,比丘本來就是乞士的意思。其實就是乞討,就講好聽叫乞士。但是比丘,他只是生活上是家家去托缽而巳,但是呢,事實上他要修行啊,他不是托缽就叫做比丘,這樣瞭解唷。10:56
然後佛陀跟他講說,不是只是乞食就叫做比丘,你受持了在家法,做了在家的事情,怎麼可以叫做比丘呢?真正的比丘就是什麼?「於功德、過惡,俱離修正行,其心無所畏」。於功德、過惡,俱離修正行,這個叫做出世正行。也就是說,你看什麼叫做比丘?簡單講一句話,功德、過惡都要離。什麼叫功德、過惡都要離?
弟子理解就是,功德、過失,就是那種對世間榮譽、地位,那種染著,你應該離這個東西,對,你才能徹底斷煩惱。對對。你不能說表面托缽,但是你的心態跟在家一樣,還有那些煩惱、那些染著的。對,過惡一定要離。
但是一般人離過惡,沒錯,剛剛上面這個是不是離過惡,這是離過惡。但是離過惡只是基本要求,但你連什麼(是)功德…,是不是? 你做好事有功德嘛,你不能執著有功德啊。因為你修的是出世善法,你修的是出世善法,功德這一些有沒有?有,但這是世間的。你要離對功德的貪著,離這樣的煩惱,你才能出世嘛,所以就是說,過惡一定要離。但是呢,修善行的這種功德你也不能執著,這個才是真正的出世善行。所以就是說,於功德、過惡,俱離修正行,所以這個叫做出世正行。前面這個叫做在家正行或是人天正行,有沒有看到? 這個是出世正行,其心無所畏,是則名比丘。13:00
什麼叫做無所畏?其心無所畏,意思就是說,你要離煩惱,對不對?好的,你不會執著;不好的,你也不會害怕,這樣瞭解嗎?什麼叫做不好會害怕?煩惱這一些東西,你不會有害怕。你有煩惱,你就會害怕。有沒有看《心經》裡面講什麼?離一切苦惡,這樣瞭解? 離一切苦卮,那麼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什麼?恐怖顛倒。那你為什麼會恐怖顛倒?因為有罣礙、有煩惱嘛,然後對好壞得失的心很重,所以好的你想要,對不對?然後不好的,還是說失去的,還是說會有危險的,還是說會失去的,你得到的、會失去的,你就很怕。這些就是什麼?恐懼嘛,對不對?你有名利地位的,你覺得很好,但你會不會恐懼名利地位失去了?會啊,你有煩惱就會這樣子;但是如果你沒有煩惱,你就心無所畏。這個就是要出世正行,所以正行有善、在家、人天,這個是在講出世正行,這個叫做持戒的正行,這樣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唷?
14:28
師父,那這個透過婆羅門的這種修行,我們佛教,特別當年這些聲聞弟子來看,它是,就像剛才師父講的,能不能講四期,人生有4個階段?就是你每個階段,幹你能幹的事就行了。當年佛陀就是帶領這些聲聞弟子,就是說你就應該是離開家,跟世俗的東西徹底割斷,你去找一個更適合修行地方,你去認真的修行。
對,你若不能(過)這種四期的話,你說你還成家立業,有的還有經商,到老了你再出家…你類似吧,就類似出家,(但)習氣已經養成了,你再去求解脫,這個有點就不一樣了。對啊,所以說修行,真正要修行,你從年輕就要開始修行,從你懂事你就要開始修行,對不對?那麼出家,其實出家不要等到老了才出家,你這樣提出來,其實蠻不錯的。
修行不是年紀大再修行。第一個,修行,不管在家出家,你都可以修行,你都可以學佛。不要等年紀大了才學佛,這樣瞭解嗎? 因為年紀越大,你的觀念僵化固定了,你的習氣會越重,所以你就越難修。因為你都認為是這個樣子的,人家要改變你的想法很難,所以修行、學佛要趁早。第二個,同樣的道理,你如果要出家,出家修行,那這當然是更進一步,你不要等到年紀大。師父以前要出家,師父的父親跟我說,我不是阻止你,我是想說,想說什麼? 你成家立業,有小孩,至少有小孩,對不對?那你以後,等到你四五十歲你想出家你再出去出家。我說,等四五十歲你要給人家養啊? 對不對?你要去僧團給人家養嗎?這樣瞭解嗎? 所以不是這樣,你四五十歲的習氣重,年紀大,講話講不聽,然後教你怎麼樣你也不願意,你就以為你自己怎麼樣,(有)過的社會經驗,吃的鹽巴多了,你就不願意聽人家教導了,很難的。所以就是修行、學佛趁早,出家也得趁早,不然的話習氣太重,很難調,很難調整。
你看,人家做那個樹雕,有沒有?樹雕,是小樹好雕?還是大樹好雕?盆栽,有沒有,你把那個枝彎的很漂亮,那個是不是從小樹就要調整?你看,大樹,枝幹那麼硬的,你一雕它就斷掉了,所以修行要(趁)年輕。但是你說,「師父,我現在不年輕了」,沒關係,你從現在開始都來得及。你不要講說,我現在不年輕了,那等以後…修行不要等說以後有時間,你現在就要趕快修,所以它就是這樣,婆羅門到了這個年紀了,所以佛陀意思就是說,你本來就是做在家人的東西,說什麼跟我一樣是比丘,根本不是嘛。這樣瞭解嗎?這個就是出世正行。來,有問題嗎?可以嗎?沒有。
再來,行處具足,看到,有沒有看到?增上戒學,比丘住波羅提木叉講過;威儀,有沒有? 就是行為,有沒有看過? 還有行處。這個行處,真的,你要不稍微多看一些經文,然後多懂一些巴文、巴利文、還有梵文,我問你,你光講「行處」,你知道它在講什麼嗎?你光講「行處具足」,你用猜的,哪怕你中文程度再好,你用猜的,你可以猜得出它行處到底指的是什麼?晉祥會不會被擋到? 沒有唷,它的行處指什麼你知道嗎?你怎麼猜你都猜不出來,對不對?但是事實上它行處在講什麼?
我們來看一下什麼叫做行處,它其實有幾個意義:行處具足,行處叫做(gocārā)。你有沒有看這個gocārā 叫行處,這個字有沒有一點眼熟的地方?acārā。acārā,這是行為,但是有不一樣。對,一個是去處,你不要說梵文,這個gocārā叫做行處,你有沒有覺得這個字有點眼熟?它的開頭是什麼?Go,英文的go是什麼?去! 這不是巧合,這個不是巧合,這梵文本來就是印歐語系的老祖宗,這樣瞭解嗎?歐洲語言本來跟梵文就有很深的關係,梵文可以說是歐洲語言的老祖宗,所以你看,gocārā,去的地方,去的地方,它的gocārā 可以指我們身跟心去的地方。身體去的地方,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去的地方,還有什麼?我們心到哪裡?我們六根對六境,怎麼樣?所行境,心所行境,有沒有看到?意思就是範圍親近處,這個叫做gocārā。20:33
好,我們來看它的幾個意思,你看喔! 佛的行處,佛的行處。「復次,尊! 我見沙門瞿曇著衣、巳著衣,被衣、巳被衣,出房、巳出房。」這個經典在講什麼呢? 這個經典的前提故事是這樣,就是說有一個外道,他聽說佛陀很有修行,然後跑回去跟他的師長說:「我聽說有一個叫瞿曇的釋迦的聖人很有修行,我想去跟他修行,我想去拜他當師父去跟他修行。」他師父說,這個外道說:「我告訴你,你不要光聽,沒錯吧?你不要光聽人家說有修行就(真)有修行。我告訴你,你去偷偷的觀察他。」叫他徒弟去偷偷的觀察他。「你躲在一個地方,偷偷的觀察他,看他平時行住坐臥,他的威儀是怎麼樣? 他會不會在人家的面前裝作一副很有修行的樣子,然後沒有人看到的時候就隨便亂來,愛吃吃什麼,愛睡睡什麼,然後行為不端,會不會這樣子?你去觀察,你再來決定。」
好,那個徒弟就很聰明,說好,這樣也對,對不對?我只看表面,人家傳說不準,對不對?什麼聖人、什麼神通再來、什麼,不準!所以他就偷偷的跑到,佛陀在哪裡他探聽到他就去。去就躲在附近,然後佛陀穿衣、住、吃,睡覺,因為以前沒有什麼security,佛陀睡覺也是一個什麼?茅房,一個簡陋的,然後他就偷偷的在窗旁邊,賊頭賊腦東張西望,就觀察佛陀到底在幹什麼、做什麼,食衣住行都在做什麼。
看了之後,他跑回去跟他師父報告,跟他師父報告什麼?就是這一段: 「復次,尊!」「尊」,就是稱呼他的師父,我去看了之後回來跟你報告:「沙門瞿曇著衣、巳著衣」,著衣,巳著好了叫巳著衣。被衣,有沒有看到?那你說,師父,被衣和著衣有什麼不一樣?因為以前的衣,先把這塊弄上,這一塊再被上,這樣瞭解嗎?裡面一塊,後面這個再被上,所以叫做著衣跟被衣。你看他看得多詳細,然後「巳被衣,出房、已出房,出園、已出園,行道至村間」,他在旁邊偷偷觀察,開始被衣,然後出房,然後什麼走出去外面,走到村落,他都把它看得清清楚楚。這個真的是觀察的清楚入微。然後呢,入村莊,再像入家、巳入家,正床、巳正床,坐在床上了。托缽完了,然後回來,然後坐在床上,坐,巳坐,澡手、巳澡手,怎麼樣?這是什麼?洗手了!他回來之後要洗手,澡手、巳澡手,受飲食、巳受飲食,就是吃東西。
他托缽回來。從經典上的看法可以分成幾種,第一個,托到多,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他就吃。另外一個,托到缽,拿回去吃這樣。還有一個,托到缽,拿回去之後,如果人多,有些沒托到的,分享著吃。好,據經典,我們《阿含經》裡面所看到的,它種種描述,它有這幾種狀況。因為有一次經典上說,舍利弗也托缽啊,然後托托托到一個地方之後,怎麼樣?他就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在樹下坐下來,然後就開始吃。佛陀這個很明顯它是什麼?托到之後帶回去吃,有沒有看到?然後,巳坐,然後澡手、巳澡手,受食、巳受飲食。食,有沒有看到? 這個是,什麼受飲食?就是人家放在他的缽裡面。然後,吃、吃完,吃完之後做什麼?澡手。吃完之後要洗手,洗手這個是咒願。
這個咒願是什麼意思?吃完飯要回向,這樣瞭解嗎?佛陀這個咒願不是念一個咒語。他的咒願,這個意思就是吃完飯要念一句功德回向。「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飯食巳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當然他可能不是念這樣子,但是類似的方向,因為為什麼?受眾生的供養,所以願這份供養回向給眾生,這樣瞭解喔! 所以這個叫做咒願,他不是念一段咒語。當然後來也會念咒語,是不是?那也沒關係,這個咒語也是回向的一種用意,這樣就好了。所以這個咒願,其實叫做祝願,很多地方又翻成祝願,祝福的祝。所以很多時候,佛陀或者弟子去受供的時候,吃完有些會開示。開示啊,那也是祝願的一種,所以他就是祝願。26:14
然後從座起,然後又出家,在巷、出巷,已入村,出園、已出園。一樣,這些種種動作。「尊!沙門瞿曇」,他把他的行,剛剛已經講了,然後「沙門瞿曇被衣整齊,不高不下」,意思就是不會穿得零零落落的,然後「衣不近體,風不能令衣遠離身。」什麼「衣不近體」?對對,不是很緊身。他不會穿緊身褲或那個太小的,然後他包起來不會綁得像粽子一樣,這樣瞭解喔!就是都剛剛好,穿的也剛剛好。所以你看,佛陀穿衣、飲食、托缽,很多細節他都注意到,他不會講說:我沒關係,我有修行就好了,我心清淨就好了,所以外面都亂七八糟的,然後穿的零零落落,對不對?拿一根扇子扇,然後跳啊跳的,不會這個樣子,因為佛陀是具足圓滿,身心都圓滿的。你看,然後呢,「風不能令衣遠離」,意思就是扎得好好,風來也不會吹走,都是該綁的地方綁,該被的地方被,弄的好好的。
「尊,沙門瞿曇常著新衣,隨順於聖,以刀割截,染作惡色。」這什麼「常著新衣」?他不是常常去買新的衣服,它意思就是什麼?把衣服洗乾淨,不會啦哩邋遢的。然後「隨順於聖」,就是說聖人修行,衣是怎麼樣,他衣就是怎麼樣; 然後「以刀割截,染作惡色」,這個叫做福田衣。「染作惡色」,這個叫做袈裟。染作惡色的叫做染色衣,就叫做袈裟,或者叫做壞色衣。現在你們知道袈裟叫什麼了?袈裟就叫做壞色,這樣瞭解嗎?或叫做染色。為什麼它要染色呢?它不讓你在衣上起貪嗔癡,這樣你瞭解嗎?他不讓你,衣服來,哇,這件好漂亮,哇,純潔、純白。然後他要把它染壞色,意思就是說,出家人就是要穿這種舊衣、壞色衣,這樣各位瞭解嗎?所以到最後就會「點淨」,意思就是說,像師父這個衣嘛,這樣瞭解喔!你不能把它染的…所以後來有改變了,你不能把它染的到處都是亂七八糟的,後來就是做個三點,找個地方做個三點,表示染壞色。29:10
這三點染壞色的意思就是,叫你不要在衣上、穿衣上起執著,去貪著它的款式、服飾,然後要穿什麼形式。在家人會不會這樣?會啊,食衣住行都挑,吃也挑,食衣;衣挑,這一件不足,那一件要買一件,今年流行哪一樣,明年流行哪一種,對不對?它意思就是說佛陀不會這樣子,「彼持衣者,不為財物」,「 彼持衣者,不為財物,不為貢高,不為自飾,不為莊嚴 」,這些應該很容易明白吧?就是穿衣服不是為了財物。不是這一件多少錢,不是你看我穿這件超級好,你這種布料什麼都是最好的,喀什米爾毛料的,你們沒有,只有我有,不是什麼樣?哇,看起來非常好看,很漂亮,不是莊嚴,不是自己弄得很好看,也不是說讓人家看起來很好看。 「但為障蔽蚊虻、風日之所觸故,及為慚愧,覆其身故。」 知道嗎?這個就是衣,衣就是保護我們,然後呢,還有一個就是什麼?遮醜陋。所以經典上曾說,動物跟人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人有慚愧心,會去穿衣,動物不會主動去穿衣服,這樣瞭解?所以就有慚愧心。30:48
然後接下來說,「尊!沙門瞿曇,隨眾說法」,有沒有看到?隨眾說法就是在眾中說法,「聲不出眾外,唯在餘眾,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你看,「聲不出眾外」,什麼叫聲不出眾外?這個意義是什麼?音量不會太大。多少人,他用多少音量。你看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一些,給我們一些啟發,「聲不出眾外」。你們有沒有聽過,寺院做法會,然後把它用擴音機往外放送,是不是?然後吵得周遭都是,鄰居來抗議。那你說,師父他為什麼要把聲音(往外)放送?可能因緣很多:吸引信眾,再來他覺得這樣很好,對不對?他以為越大聲越熱鬧,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有啦,不只是佛教,臺灣廟會,臺灣那個廟會可以吵三天,你住在的鄰居真的是晚上也沒辦法睡,白天也沒辦法睡,一有廟會就趕快搬到其他地方去住三天。因為他就放鞭炮啦,人潮啦,(有)人潮他(就)用擴音器給你往外放送,對不對?你這樣道德嗎?是不道德的,別人就被你妨礙了。所以你看,他聲不出眾外。佛陀,對誰講,他聲音就在裡面,你們聽得到,他不需要去吵到別人,所以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有時候經典裡面的字字句句,為什麼《阿含經》好? 《阿含經》好在這個地方,它給你一些我們一般所不知道的,以為佛教不注重的這一些道德觀念,這樣瞭解嗎?
「唯在於眾,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你成就了這些人歡喜,你不能成就了外面的人不歡喜。你為了講經,裡面的高興,外面的(嫌)太吵了,這樣各位瞭解喔!來,然後呢,「尊!沙門瞿曇其像如是,但有殊勝復過於是。尊!我欲詣彼沙門」,它意思就是說,你看,沙門瞿曇他就是形像莊嚴,就是這個樣子,「但有殊勝復過於是」,意思是,它整句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人比他更殊勝,所以「尊!我欲詣彼沙門瞿曇,從學梵行。」所以他師父叫他去觀察之後,食衣住行樣樣都嚴謹,樣樣都照規矩來,所以他覺得他(佛陀)是一個好老師,不是只是在人家面前裝模作樣,所以他覺得他應該要跟佛陀去學習。這樣各位瞭解,這個就是什麼?佛的行處。
這個佛的行處,你看,行處俱足,為什麼持戒說要行處俱足呢?因為你很多地方注意,你就不會怎麼樣?因愚癡、因不小心而犯戒。同樣的道理,如果你開車的時候樣樣都照規矩來,你就不會因忽略、因不小心而傷到別人,而傷到自己,對不對?你開車的時候,人家說不要喝酒,你就不要喝酒;人家說時速多少你就不要超速;你就規規矩矩的守這些規矩,可以降低違反犯規的機率。你把這些做好了,當然我現在不是要求說每個人都像陀佛這麼細的,其實出家很多規矩都是在這裡面。我們有那麼多條戒,你以為師父那麼多條戒都在做什麼?很多都是有關這方面的。因為你這些做好,你不容易因糊塗,稀裡糊塗的,然後粗心大意的而犯了戒。因為小戒犯了,雖然沒有什麼太大關係,但是威儀不好、這個行為不好,有時候容易犯大戒,這樣瞭解嘛!這個叫做行處,這個第一個行處就是,你的行住坐臥,一切一定要如法,一定要注意,小心一點。這個必須要跟大家鼓勵,要瞭解修行就是要從這些小地方做起。35:49
雖然這些有時候看似無關緊要,但是如果你常常粗心大意的忽略這個,忽略那個,就容易犯大錯。來,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嗎?講到這裡,再來「自境界 (應有的行處)」,有沒有行處?去的地方。這個去的地方也可以包括你的食衣住行,樣樣,還有六根所行境,範圍的親近處,這個比較容易明白。比較容易明白就要直接,接下來這個要稍微去瞭解一下它的行處,應有的行處叫做自境界。有沒有看過師父的「佛陀的教示」?其中就有這個,這個比喻非常的好,很多人沒有看過吧?晉祥有看過這一篇嗎?有,有看過。來,晉堂有沒有?來,麥克風拿起來,把這個故事講一下。你可以看著這個,然後照它的,……過來。
前面,我就講故事,這是過去世有一隻鳥,這個鳥被鷹給捉了,然後鳥在空中對這個鷹說,我之所以遭了這個難,因為我離開了父母境界,還自個兒跑其他地方去了。雖然他今天被你捉了,我不得自在,然後……鷹對這個鳥說,你自己有什麼境界?然後鳥說,我在田埂當中,這就是我的境界。然後這個地方我可以免除諸難,這就是我家父母境界。然後這個鷹就起了傲慢心,說:那行,我放你回去,我看你還能夠,我看你能不能再被我給捉住。然後這鷹就把它給放到田埂裡面去了,放上去之後,小鳥就對這個鷹開始挑釁了。然後這個鷹開始起了瞋恨心,直接就飛下去,想把這個鳥給抓起來,結果這個鳥給躲起來了,這個鷹就自個兒給撞到了土堆上,給撞死了。這裡面就是說,這個小鳥,就把這小鳥牠的自境界,以這個比喻來比喻,就是說比丘他所應該有的自境界就是在六根對六塵上面要起正知,要起正知正念,以此來觀照四念處,這就是比丘的自境界,然後比丘到不熟悉的境界就是五欲境界。嗯,差不多就這個故事。39:22
他講什麼大家清楚嗎?好,簡單的講就是一隻小鳥,牠離開父母的保護跑到別的地方去了,結果被一隻老鷹抓住了,對不對?然後這隻小鳥就很後悔說,跟老鷹說我就是離開父母的保護,離開父母的保護,沒有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面,所以現在跑出來被你抓住了,我如果不要離開這個自境界—父母的保護,我就安全了。那這隻老鷹就說,你有什麼可以安全不安全的,好,你說你有什麼自境界,是不是?我放你走,我照樣可以把你抓回來,對不對?然後那個鳥說,好,你試試看,然後牠(鷹)就把牠(小鳥)放走了。這個小鳥就馬上飛到田埂的地方,然後(在)這邊挑釁老鷹,老鷹很生氣,就說我抓你,然後就直接俯衝,對不對?像飛機掃射一樣,直接俯衝。牠俯衝快到的時候,小鳥就趕快跳進田埂的洞裡面躲起來,那老鷹衝的太快,一時刹不住就撞死。這樣瞭解?
它比喻什麼?比喻說我們一個修行人,有我們該見聞覺知的,你如果離開你的見聞覺知,不應該看的、不應該聽的,你就會產生危險。就像這隻鳥一樣,離開了自境界叫做行處,你就會產生危險。就像這隻老鷹一樣,你在天空抓,但是你不要怎麼樣?做那種危險的動作,這樣子的話就危險了。好,那一個修行人的比丘,他這種六根對六境的自境界是什麼?你看他說什麼?「如等比丘亦因如是,於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你們看到,該看的看,不該看的不要看,所以你的境界就是你的行處。
「比丘! 他處他境界者」就是五欲境界,「眼見可意受、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可意、受、念妙觸,欲心染著, 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五欲,一個修行人,五欲最好是離遠一點,這種境妙的色聲香味處離遠一點,因為這是他境界,就是你不該碰的地方。五欲,境妙的色身香味觸本來是中性的,但它為什麼叫做五欲?因為這些東西很容易引起我們內心的什麼?貪婪跟染著,對不對?錢本來是什麼?不是,對了,錢是身外之物。錢本來是中性的,就是用來買賣、過生活,對不對?但是一天到晚把你放在錢堆當中,你自然而然內心會對錢,越來越貪,越來越貪,對不對?問你: 美色,當然美色不只是女眾啦,對不對?英俊好看的男眾,對某些女眾也是美色的,是不是?你要常在那些聲色場所裡面跑,你不要想說我出污泥而不染,除非你是證果的聖人。問題是證果的聖人,他也不會做這種事情! 不要騙人,我們內心的欲望,就容易被這些外來的境界給引誘,所以呢,我們要注意我們的什麼?六根對六境的所對的對象要選擇,該看的看,不該看的不要看。43:22
這個五欲就是修行人的他境界,你常在五欲裡面染著,你就容易受它影響而去,那麼出家人、修行人應該什麼是你的自境界呢? 「比丘! 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身受心法,無時無刻都要關照你的身心,瞭解你身心的狀態是什麼狀態: 是看到什麼起歡喜的,看到什麼起憂慮了呢? 你要清楚明白,我內心起的什麼樣的煩惱,我要清楚明白。那起來之後我要把它歸到哪裡?起了什麼樣的正念,起了什麼正知,跟什麼法怎麼相應,你要清楚明白,這個叫做四念處,叫做身受心法。這樣瞭解嗎? 這個就是我們持戒的開始。44:20
所以持戒怎麼樣才能持得好?第一,一開始除了你的,剛才講的食衣住行要注意以外,還有就是說你的六根對六境,不要常到不良的場所去,不要常到會引誘你內心的煩惱的地方去,這樣各位瞭解嗎?所以師父說,你們雖然是在家人,但是這個道理是共通的,你修行要修的好,修行要修行的好,師父講過一句話,不要有太過精彩的生活,太過靡靡之音,太過於什麼愛恨糾纏的。當然看看電視什麼的,這個也不能怪你們,偶爾看看一些比較好的,但是這種什麼愛欲糾纏、情愛的、殺盜淫妄的這些呢,少薰習一點,少招惹一點,因為這些你看久了、夢久了,你就會受它影響,對不對?這個就是修行嘛。
所以修行不容易,不像有些人講的,什麼? 什麼心淨何勞持戒,然後什麼,什麼酒…那個什麼,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我告訴你酒肉穿腸過,佛祖永遠不會住在你心中; 酒肉穿腸過,魔鬼就在你心中坐,對不對?這些講那些話都是自欺欺人的,你有看到,這個要求的是這個樣子。好,來,有沒有其他什麼問題?您剛剛是舉牌的,還剩幾分鐘?三分鐘! 我們繼續來看。這樣大家對行處,有沒有清楚一點?這個就是所謂的行處,有沒有?46:20
第一個,食衣住行,佛陀的行處。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去走,所以你的食衣住行你就樸素一點,對不對?樸素一點,以實用安全為主,不要貢高我慢,你買好的車子為安全,師父也不會講你怎麼樣,但是你是跟人家比好、比高,你開這個100萬,唉,沒關係,我比你有錢,我買個150萬的跟你比,那這個沒有必要。但是你說,我是因為安全、性能好一點,開這個不要起貢高我慢,就是車可以用,那沒關係。
因為你們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修行的,只是原理是共通的。住,對不對?不要一直在這住上面,去把它弄得非常豪華,這個要用什麼做的、這個要琉璃、這個要金銀、這個要什麼什麼做的。樸素一點、好用、避風避雨,這樣就好。好,這些都是修行的點點滴滴,這個就是行處嘛 !然後再來就是說,真的修行人就是要注意什麼叫自境界,什麼是他境界。師父的建議,這個東西就是,你們是在家的修行人,生活不要太精彩,約會少一點,party少一點,生活樸素一點,這樣就好了,這樣要修行就比較容易。來,再來。47:46
見「微細罪」。見微細罪。好,剛剛是不是有說見微細戒,心生恐懼?有沒有看到「時,有異比丘」,有沒有看到異比丘?有一個比丘在居薩羅人間,這個人間是指怎麼樣?坊間。不是天上人間的那個人間,人間就是坊間,就是城市啊、街道裡面的。然後,「止一林中。時,彼比丘有眼患 。」他眼睛可能不舒服,然後「受師教」,這個師不是釋迦牟尼佛,就是他的老師。這比丘可能他的師父說,「應嗅鉢曇摩花」,鉢曇摩花就是一種花了,應嗅鉢曇摩花,就是怎麼樣?要聞鉢曇摩花的香,對他眼睛有幫助,對不對?中藥裡面是不是也有?
師父,我是到西藏去,我聽到布達拉宮,他是講那麼個事兒,喇嘛他過去為什麼保健的時候…,因為那時候沒有什麼藥,也沒有什麼醫療設備,保健師他經常要聞他那個尿液、那個氣味來鑒定他的身體狀況。但是這種情況就是說這不是好的,因為尿液它刺激性很強,他那個保健醫,他的眼睛就很早失明,他就不行了。
因為中醫也有聞或是薰,對眼睛有幫助; 或是聞什麼對眼睛有幫助。就有人跟他講說,你聞這種花的香味對你的眼疾、眼患會有幫助,時間到了嗎?建業,時間到了…到了。那我們休息10分鐘再回來。49:50
好,來。他說這個比丘因為有患眼疾,所以他的師父教他,你可以去聞鉢曇摩花,聽說可以治療眼疾,就是眼睛的疾病。他聽了之後,就到種鉢曇摩花的水池旁邊,然後就坐在岸上。然後順風,順風嘛,順風坐在那邊,然後就聞到花的香味,那這樣子就可以治療眼睛,他就順風,他也沒有靠近唷,他就坐在順風(處),風這樣吹過來,他就坐在這邊,然後花香就這樣過來,有沒有? 花香順風的,對不對?他就聞。然後這個時候有一個天神,這個時候這個天神,其實是管這個水池的神,這樣瞭解嘛! 管水池的神。那這個管水池的神,看到比丘在聞花香,他就呵斥他,你為什麼偷我的花?你現在這樣子做法就叫做盜香賊,你們有沒有看到? 你這樣的做法就叫做盜香賊。
然後這個比丘怎麼說?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說? 誰偷你的東西,我坐在這邊不行嗎?我在這邊有礙到你嗎?什麼時候?我又沒有偷摘你的花,也沒有拔,也沒有靠近,我就坐在這邊不行嗎?對不對?他的意思,他說什麼? 比丘言: 「何以盜華? 汝今便是盜香賊也!」 爾時,比丘答,作偈喔,答言:「不壞亦不奪」,花也沒有壞掉,我也沒有把它拔走,對不對?「遠住隨嗅香」我只是遠遠的坐著,然後聞到它的香味,汝今何故言我是盜香賊? 你為什麼說我是盜香賊呢?然後這個天神說,用偈說,「不求而不捨」,你沒有來跟我說你要,我也沒有說我不要,這樣瞭解? 52:04
「不求而不捨」,你沒有來跟我要,我也沒有說我不要。比如說這個東西你要,你要來跟我說,然後我給你,那就沒問題。或者是說我不要了、丟掉了,你去撿沒問題,這樣瞭解嗎?你把它丟在垃圾桶裡面,然後你撿到,覺得這個對你有幫助、有用,你拿走沒問題,因為那個人—擁有這個的,他巳經放棄了他的擁有權,意思是他已經不要了,這樣瞭解嗎?他這個意思是說,你沒有來跟我要,我也沒有說我不要,那你拿了,就是偷盜,所以說世間名為賊。我沒有說,你沒有來跟我要,我也沒有說我不要,那這個是你跟我拿了,這個事件就叫做賊。
「汝今人不與」,人家也沒有說要給你,有沒有看到? 我也沒有說要給你,我沒有給你,然後你自己去拿,一向取,對不對?「是則名世間,真實盜香賊 」,他意思說:我沒有說我不要,我沒有說要給你。那你沒有來跟我要,對不對?你自己就拿了,怎麼拿? 用什麼拿?用鼻子拿! 那你就是盜香賊,有沒有看到? 然後這個比丘,「時」,他們兩個正在爭論的時候,「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負而去」,有沒有看到? 這什麼意思?他整個花跟藕,就是那個根,整個把它拔走,然後拿走了。對,他們兩個正在爭論的時候,剛好有一個一般的人來了,把整個花、整個根,整個一拉全部拿走了,「取彼藕根,重負而去」。很重嘛,就把它拿走了。
「爾時,比丘為彼天神而說偈言: 如今彼士夫,斷截分陀利,拔根重負去,便是姦狡人,汝何故不遮,而言我盜香。」他說,我聞一下你就罵我,說我偷盜什麼,他把你整個都拔走了,你怎麼不說他?所以這個故事是說,這是一般人都會發生的事情,對不對?我拔你的蘋果你罵我,他把你整個樹拿走,你不講他怎麼樣,我只是看一看、摸一摸,「你幹什麼,你想偷」你說沒有沒有,摸一摸而已,然後旁邊一個把整棵樹砍了、拿走了,你怎麼不說他? 他偷啊,你怎麼不說他? 他整顆樹把你砍走了,對不對?一般我們人都會,很正常的反應,對不對?你說他怎麼說?
時,彼天神說偈答言: 「狂亂姦狡人,猶如乳母衣」,「狂亂姦狡人,猶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宜堪以汝語。」什麼意思?「狂亂姦狡人,猶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宜堪以汝語。」這句話什麼意思?狂亂姦狡人就是說,那個把整個根拔掉的那個人是狂亂姦狡人,這樣瞭解! 「猶如乳母衣」,為什麼叫乳母衣?因為乳母衣本來就很髒了,你知道嗎?本來就很髒。 很髒,你再多一些污垢,怎麼樣?也看不出什麼,所以他說什麼? 「何足加其言」,所以不需要跟他講什麼。那個人本來就是偷盜,本來就是狂亂人了,他多做一件事情,多做一件壞事,對他來講,他一直都在做壞事,對他來講也沒有什麼,就像乳母衣本來就很髒了,對不對?你再多一些污垢,怎麼樣?也看不出什麼。所以他說什麼?「何足加其言」,所以不需要跟他講什麼。就是那個人本來就是偷盜,本來就是狂亂人,他多做一件事情、多做一件壞事,對他來講他一直都在做壞事,對他來講也沒有什麼,就像乳母衣本來就很髒了,對不對?你多一些髒亂他也不會講什麼,所以他說什麼?「何足加其言」,所以你不需要跟他講什麼啦,你跟他講也沒有用,這樣瞭解嗎?
「宜堪與汝語」,但你不一樣,你是今持戒精嚴的比丘,你是可以說的,你是可以教的,所以我現在要講你,就是什麼?「宜堪與汝語」你是可以說的,意思說那個人已經惡劣到極點了,我都懶得跟他說了,沒有什麼好說的。但你不一樣,你是一個修行人,我是可以跟你講的,是可以跟你談論的,這樣瞭解這句話噢? 56:39
接下來呢,「袈裟污不現,黑衣墨不污,姦狡兇惡人,世間不與語。」這個「袈裟」是什麼意思?如果你不懂就說,欸!奇怪袈裟是不是出家人穿的那個?不是。我剛剛講什麼?「壞色」嘛!意思就是說已經被染了、壞色的這些東西呢,「袈裟污不現」,你再給它多弄一些更髒的東西,它也看不出來啊!已經夠髒了,你再怎麼弄,它就是髒。這樣瞭解嗎?所以「袈裟污不現」,很髒的壞色,你再把它多弄髒一點,它也看不出來,因為本來就很髒了。然後呢,「黑衣墨不污」,這個布料本來就黑色的,你再把它用墨弄下去,它就是這樣,它也看不出更髒啊,就是這樣,已經夠髒了。然後呢,「姦狡兇惡人,世間不與語」是吧?意思就是說,這一種人,一般人不會跟他去計較,也不會跟他講什麼,也不會去想跟他談論。那麼惡劣的人,我跟他講是浪費我的時間,叫做白講,這樣瞭解它的意思噢?57:57
好,「蠅腳污素帛,明者小過現,如墨點珂貝,雖小悉皆現。」什麼意思?對!一張很乾淨很白的手帕,你一隻蒼蠅如果沾了墨,有沒有?在上面一點一飛一碰,一看就出來了,上面有污點。然後呢,「明者小過現」,有沒有看到?一個清白的,只要有一點小過就看得出來了。然後呢,「如墨點珂貝」意思就是說,那個貝殼啊,貝殼白的很乾淨,對不對?你只要稍微點一點點,是不是很明顯?就很明顯了,有沒有?
58:47
「雖小悉皆現」雖然很小,但是呢,怎麼樣?很明顯。「常從彼求淨,無結離煩惱,如毛髮之惡,人見如泰山。」如果你是個求清淨型的人,想要脫離煩惱,這個「結」是煩惱。想要沒有煩惱,脫離煩惱,「如毛髮之惡,人見如泰山」,你對自己就要有很高的要求,因為你是修行人,你不要拿你自己跟那些兇惡的歹徒去比,比看誰好、誰壞,這樣知道它的意思嗎?意思就是說,那個鬼徒把根都拔走了,我好怎麼跟他講,他本來就很惡劣啊,我跟他講沒有意義啊!白講。但是你不一樣,你是一個修行人,要求出世無煩惱的,所以你對自己一點點小過惡,你都要怎麼樣?「見如泰山」,都不能很輕易的就去放鬆,很輕易就把它放過,意思就是叫你自己要潔身自好,要用高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因為你是想要修行出世的人,這樣各位瞭解嗎?這個叫做什麼?見微細罪而能知改進。(參考: 見微細罪,能生怖畏) 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 1:00:20
這個故事,在這個師父的書裡面也有,書裡面也有,誰有看過?對,盜香。對,它後面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只是說因為這個故事重點已經表達到這裡,但是後面還有。誰知道後面講什麼?誰有看過這個故事的完整版?很有趣啊!有嗎?有看過嗎?敬堂(人名)!有印象嗎?後面講什麼?書上有,我知道,你有看嗎?書上到這裡就結束?沒有吧?後面還有。對啊,就有很多偈頌啊,對!但是後面偈頌是有故事的。不不不⋯後面還有,後面還有,後面還有⋯誰記得?後來呢,後面是什麼故事呢?後面說,這個比丘啊⋯對對,想起來了,那個麥克風。
那個比丘後來就認識到自己錯了,就說希望你經常提醒我,然後這個花神就說,你是個修行人,你應該自己經常檢視你自己,我沒有責任經常來監督你,大概就這意思。
1:01:50
這個天神好像有點得過不饒人的樣子、得理不饒人的樣子。後來這個比丘說:嗯,你講得很好。我是一個修行人,所以我要見小過,對不對?而不能放過,所以很感謝你,希望你以後常常提醒我,然後這個花神得理不饒人。他說什麼?拜託!我又不是你的小婢,我也不是你請的啊!對不對?我憑什麼要常常來提醒你,你自己有過,你不會自己多注意一點嗎?還要人家來常常提醒你嗎?最後很有趣,所以這個叫做見小過而畏懼。那麼他的意思,總之一句話就是說,既然你要修行,對自己要求要高一點,標準要稍微高一點,你不要跟一般人或老是比那個兇惡之徒⋯欸,他怎麼可以!我怎麼不行?他是什麼人,你什麼人,你為什麼要跟他比呢!這樣各位瞭解哦!既然要修行,自己的道德要求高一點,這對我們都是有幫助的,因為就不容易犯。因為常犯小錯而犯大過,到了犯大過,已經養成不好的習慣,已經來不及,這個大家共勉。來,有沒有什麼問題?1:03:07
來,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再來看。
「學戒」,學戒,這裡講學戒,有沒有看到?看到這裡—「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最後一個受持學戒。什麼叫做受持學戒呢?學戒Sikkha-Pada ,Sikkha-Pada稱為、翻為學戒又翻為學處,學習的地方。那個 Sikkha:teaching,learning。teaching或learning學習或教授學習。Prada:foot有足、有足跡、有足處,還有place處所、reason、cause有這些意思。那這些意思翻成什麼?學習的什麼?因學習的地方立腳,學習立腳的地方,如果依現在比較白話一點叫做學習的下手處。瞭解噢?所以它的意義叫做學習的下手處,學習的下手處。經律上,常指具體的規範條約就叫做「戒條」。
我現在要修行,那師父你告訴我,我具體上我應該怎麼做,對不對?不是說⋯修行哦!好好修、好好行善、好好做事!師父,我怎麼做?你就好好做善事。那我善事怎麼做?對不對?要具體的話,好!你從現在開始三皈受一個儀式,受五戒就是什麼?不殺、盜、淫、妄、酒,是不是具體的?這個叫做「學處」,意思就是說學習的下手處,經律上常指具體的規約、戒條,所以學處就是戒條,意思就是說你現在要開始學習了,我給你一個很具體、很明顯的要遵守、要做的事情,這個叫做學處。在家人的學戒的學處就是從五戒開始,所以五戒又叫做五學處,這樣瞭解嗎?那比丘二百五十條戒,二百五十幾條就是你想要出家,具體的做法就從這二百五十多條來開始下去實踐、開始下去做。
來,「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此城中有一長者名黑鹿子」。有一個人叫黑鹿子,「於佛法僧深生敬信。歸依三寶」有沒有受什麼?「五學處」,這一般我們叫做受五戒。但是問題是受五戒的那個戒的意義很大,對不對?那它其實就叫做受五學處,意思就是說你要歸依三寶開始修行,從這五個地方下手開始去做,具體的去做。受五學處是什麼?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根有律》裡面的,這個叫做學處,這樣明白嗎?以戒條,學處也就是所謂的戒條、戒相來分,所以你記得戒有法、體、形、相,這前面有說,前面再去複習一下法、體、形、相。 1:06:55
這個一般我們講戒條是指戒相,有沒有看到?以學處戒條、戒相,這個相就是很明顯具體的告訴你,你現在要做什麼,這個叫做戒相,又叫做學處。出家人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左右,比丘尼三百五十條戒左右,有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沙彌、沙彌尼是十條,然後有式叉摩那,這個是沙彌尼要往比丘尼的中間,這個是出家要學習的學處,再加五戒十善、八關齋戒,這個是在家人的學處,這樣瞭解嗎? 1:07:37
你說,師父那菩薩戒呢?不好意思,我們現在在講《阿含經》,以解脫為主。那麼講大乘菩薩戒以後有機會或是有〈成佛之道〉的地方,你們可以去聽一聽,這個就叫做學處。這樣基本上都瞭解學戒要包括哪一些嗎?波羅提木叉,記得嗎?波羅提木叉,然後有什麼?別別解脫。波羅提木叉就是別別解脫,然後還要學什麼?行處、威儀對不對?然後還有微小戒,然後還有什麼?學處。這一些,你把它好好做、好好看就是修行持戒的一個基本的規範,從這裡開始下手開始做。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
(敬業,差不多二點三十五分舉牌,好。)
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建祥,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喔!同學們其他都可以喔!來,沒問題,我們來繼續來看下面。 1:08:50
「活命遍淨戒」,活命遍淨戒也是戒。其實活命遍淨戒就是我們八正道裡面的「正命」,八正道裡面的正命,活命遍淨戒。活命遍淨戒,它為什麼叫做活命遍淨呢?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活著,那我們要食衣住行,得到食衣住行的這些方法要合乎規範,合乎道德的規範,這個叫做活命,對不對?如果你合乎道德的規範而來活命,這個就叫做「活命遍淨戒」。 1:09:35
第一、兩種正命
合乎活命遍淨戒,就是合乎道德規範的經濟生活來源。經濟來源要合乎道德規範,這個叫做「活命遍淨戒」,又叫做八正道的「正命」。好,八正道的正命。何謂「道諦」?謂八正道。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精進、然後正定。何謂正見?正見有二:有俗,然後有道。這個正命有沒有看到?這從正見,然後正命亦有二,正命有二是什麼?「求財以道,不貪苟得,不詐怠心於人,是為世間正命;以離邪業,捨世占候,不犯道禁。」是為怎麼樣?「道正命」,有沒有看到?他說什麼?正命有二:「一個是求財」,這個後面應該有。他說什麼?正命有二:ㄧ個是「求財以道,不貪苟得」,不要欺騙於人,這個叫做「世間正命」。然後「出世間正命」叫做「以離邪業」,等一下我會講細節,後面會有細節,然後「捨世占候」,意思就是不要用世間的方法。然後「不犯道禁」就是戒,不犯戒這叫做「道正命」。意思就是怎麼樣?「出世正命」。1:11:21
正命有兩個,一個是世間的,一個叫做出世的。我等一下⋯這個大概有這麼一個說法,有兩種,後面我會講得詳細一點。第一個,我們先來看看「世間正命」,世間的道德規範、經濟生活是什麼?這個抄了嗎?我這個會放在我們網路上都有,網路上有。好,剛剛有講這個,我們來看世間正命是什麼?他說「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為方便具足?你看,這個是佛陀教在家人怎麼樣過正當的經濟生活。他說什麼?「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䟽、算劃,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這一段應該很容易理解吧?意思就是說,他當然其他地方會說,在不違反五戒的規範之下,你在家人可以做種種⋯有沒有?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什麼叫種種工巧業處?種田,做生意、買賣。什麼叫王事?淨地(人名),你知不知道什麼叫王事?(回答:不知道)不知道喔!這個猜得出來嗎?從事公家事業啦。古代的王事,當然你一切公家事業都是國王,都是跟國王有關係的嘛!因為古代是國王掌控一切,所有的下面的官員都是國王指派的,所以在古代的公家事業就叫做王事。那現代當然沒有國王了,就是做政府工作的公務員。對,就是什麼?就是「王事」。 1:13:48
所以你可以種田,可以做商事買賣,可以什麼?做公務員,然後可以做什麼?會計啊!有沒有「書䟽」,可以專門幫人家寫東西,寫東西做那個什麼?代書寫東西。也可以怎麼樣?做會計,有沒有⋯種種的這些都可以,只要不違反五戒的都可以,他有沒有叫你打獵?沒有吧?他有叫你捕魚,沒有吧?做的這些都不是殺盜淫妄的,所以不能殺盜淫妄,他有沒有叫你賣酒?沒有。所以這個從事商賈裡面不能賣酒,對不對?也不能做什麼?特殊行業。特殊營業,什麼特殊營業?賣槍、賣毒品、開什麼妓院、什麼那些都不行,對不對?這些都是社會正常的職業,不違反五戒的社會正常職業都可以。1:14:50
「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有沒有?就是五戒「能極守護」。「不令」意思就是說,你前面要賺錢,後面要能夠把它守好,保護好,那現在保護好放哪裡?一般的,好,一般放哪裡?放銀行,對不對?你不要把它放在床下,不要把它埋在後花園裡面,所以它說「有錢穀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好好的保護如法而得,這上面的「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什麼?「王、賊」,不要被政府隨便破壞,把你拿走了,不令什麼?賊、水、火,有沒有?這個是那天講的五家所共,不要被這些給拿(走) ,還有「不善守護者亡失,不愛念者輒取」,這邊有王、有賊、有水、有火,這個叫做四嘛!。然後「不善守護者亡失」,就是你沒有守好讓它丟掉了。還有一個叫做「不愛念者輒取」這什麼意思?「不愛念者輒取」?對,讓不孝子孫隨便來把你拿走了,或是不孝子孫把你繼承走了,這個叫做「不愛念者輒取」,不要給二代跟你的兒女,或是子孫給你糟蹋掉了。所以說「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具足。」有沒有看到? 1:16:33
好,你說不讓這一些跟你拿走,不讓你的這些繼承人、這些不孝子跟你破壞掉,那你說:師父,我早晚總要走,對不對?那錢財是身外之物,沒錯吧?錢財能不能為你賺福報,讓你把福報帶著走?錢財是身外之物,能不能把錢財換成⋯我們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對不對?萬般,錢財是萬般其中之一,能不能把這個錢財的萬般換成可以隨你去的業?怎麼做?多布施、多行善,多累積功德。這個師父的《佛陀的開示》裡面有一個經,有沒有看到?那個經,佛陀說什麼?欸!累積資糧作為長途之用,不要把這些錢財留給子孫去糟蹋,要看得開啦,對不對?我們的兒女子孫,子孫根本輪不到你去煩惱啦!我們的兒女,你生他,你就有養育他、教育他的責任。但是到了一定的什麼?年齡,你該給他的給他,該教育的教育他,接下來他要懂得自己去什麼?對,他自己要知道怎麼去過生活,怎麼去養活自己,是不是?你不要為他操勞一輩子,接下來你有任何的什麼東西呢?開始累積你的資糧、你的福報,因為生死是一場很長遠的路途,對不對? 1:18:40
經典上說,如果你在長遠的路途裡面,你沒有準備足夠的資糧,你常常就會產生問題。但是在這個生死的長遠路途裡面,你要能夠不斷的累積資糧、勤修福報,就是足夠的資糧,你這個旅途就會平順、平安、舒適。所以要瞭解,不要只看眼前的,不要只在乎自己的,而你一定要把它弄一輩子。到了五六十歲了,你還把他當小孩子一樣,你幹嘛這樣子跟自己過意不去呢?你何不把錢財的這個身外之物,把它轉換為你死後能帶去的善業、資糧、福德,這樣各位瞭解喔?這一些就奈你沒有辦法,你這些善業、福德、資糧,王也拿不去,賊也奪不走,水火都飄不走,對不對?更何況什麼?不孝子孫也拿不走,所以人要學得聰明,多累積福德,多累積福德,這個叫做「善男子善守護」。1:19:56
好了,再來。「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這個「不落度、不放逸」叫做不解怠、不放逸。「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我告訴你,這個重點就是要告訴你,要有好朋友、善良的朋友。你不要有一個朋友跟你亂指導,給你亂叫你去投資,然後跟你講這個、講那個,然後弄到最後,你什麼都沒有。就是交人、交朋友要懂得分辨,要懂得學習善知識,不要被一些人給帶壞了,對不對?有些人不懂啊,跟你講說,你投資什麼哪個股票,怎麼樣弄一弄,弄到最後,他不騙你都很阿彌陀佛了,弄到最後投資失敗,對不對?他跟你亂講亂說一通,我們就招太多這種人,本來還蠻善良的,本來還蠻不錯的,都是被一些人給帶壞。師父上次是不是有告訴你,有人到pachinko(柏青哥日本小鋼珠賭博電玩)裡面去看那個牌子,有沒有看到,對不對?然後他來問師父可不可以,師父跟他講絕對不行!好,他沒去,其他人去了,三個月三棟房子不見了,是不是交了壞朋友了?壞朋友是不是很可怕?是的。這個要注意,叫做「善知識具足」。要能夠分辨,能勸你布施、勸你行善、勸你不要喝酒、勸你什麼守五戒,這些才是善知識,告訴你怎麼行善、怎麼修行的。1:21:55
還有最後,「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有沒有看到「錢財出內」?這個叫做出入,這樣瞭解喔。所有的錢財出入要稱量,意思就是要相互平衡。然後「周圓掌護」就是要面面俱到,能夠保護「不令多入少出也」,也不可以「多出少入」。他說,嗯!師父他多入少出難道不好嗎?我存很多錢難道不好嗎?不好,為什麼不好?來,這個麥克風。我們一般說,多出少入會有問題,對不對?那多入少出會不會有問題?來。
就是說也不能太吝嗇。
吶!不能太吝嗇啦。明明很有錢,三餐吃花生,搞到營養不良,那就太吝嗇了。明明都不錯,衣服可以穿好一點,不要奢侈,你整天穿得破破爛爛,人家以為你是乞丐,對不對?不必要這樣子。臺灣曾經以前,師父小時候有一個現象,每次都看一些人年紀蠻大的。年紀蠻大怎麼樣?在撿破爛。那你以為他很可憐,結果家裡三棟樓房。有些人就是習慣這樣子啊!很有錢,他都是喜歡穿著破破爛爛像乞丐一樣,然後去撿破爛來賣,後來死掉也沒子孫,也沒子孫啊。然後沒子孫,政府就來看他的房子什麼⋯怎麼樣,他撿破爛一輩子,居然錢全部藏在床底下,幾百萬。 1:24:07
那如果是這個樣子,來,他就是什麼樣?我們來看。你看,「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就是說如果有少的話,只要想辦法賺錢,多的話就不要存太多錢。「知平而捨」有沒有?要知道它的平衡,知道存點錢,但是不要太吝嗇。「如是,善男子秤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入多出少,就是剛才講的不要太吝嗇。「出多入少」那這個更嚴重,你花到連賺的錢都不夠。「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你沒有錢,但是你卻很大方,大手大腳的。「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鉢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這個就是什麼?只懂得花錢,每次賺那麼一點點,花了一大堆就欠了一大堆,這個生活早晚會出問題的。 1:25:15
這個為什麼叫做「優曇鉢羅果」?它有幾種解釋,一個就是說你只吃果實,不種什麼?不種種子。那你吃完了就沒有了,這是一個解釋。另外一個就是說,這種優曇鉢羅果啊,有些人要吃的時候,他就樹上搖一下,然後就掉一堆下來,但是呢,(這)一堆他不是全部吃,因為那種東西不能吃太多,掉ㄧ堆他就吃一兩個,那其他的呢?其他就浪費掉了,你多搖幾次,樹上就沒了。 1:25:50
這樣瞭解喔,他意思就是說什麼?你如果沒有賺那麼多錢,你不要大手大腳的猛花錢,這樣生活都會出問題,這個就要告訴你愚癡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這樣明白嗎?錢一大堆,但是很吝嗇又不肯花;你不想花,拿來給我花,他又不想給你花,他自己也不願意花。然後呢,這種人也很奇怪,他也不給兒子女兒子孫去花,反正他就是只入不出就對了。慳貪無比,那就如,到時候餓死的就如餓死狗。所以有些人很可憐,怎麼很可憐?有沒有聽過窮得只剩下錢,對不對?如餓死狗,到時候死了,沒人跟你埋葬、沒有人跟你什麼,所以要懂得智慧。有多,多布施,你要是沒有那麼多,多存一點,不要胡亂無度的花用,這個叫做什麼?「正命具足」。 1:27:05
在家人對於錢財好好把這個看一看,好好把它看一看,其中有一點,不要交到壞朋友。佛陀那個時候就跟你講,不要交到壞朋友。交到壞朋友會讓你傾家蕩產,有人好好的把他帶去賭博,好好的把他帶去搞這個搞那個的,很多富二代就這樣被搞垮了,要注意!這個叫做在家人世間的正命具足,有沒有看到?世間正命。佛陀這個經,《雜阿含九十一經》對不對?這個時候就告訴我們在家人應該怎麼做,好好把這一經看一看,少欲知足,然後把這些該做的做一做,基本上你的生活不會有太多問題;然後有能力的,多布施多護持。布施護持不是只叫你護持三寶而已,其他的那些鰥寡孤獨,社會上的福利事業,只要你夠相信的,你覺得你可以相信的,都可以幫忙,當然能護持三寶那也是非常好的,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沒有問題喔。1:28:24
剛剛是在家嗎?現在叫什麼?「出家乞食正命」。所以在家人你可以做生意,對不對?你可以做生意,但是你的生意要合乎五戒,你的生意要合乎五戒,你要懂得怎麼量入節出,你要懂得多布施,你要懂得交好朋友,這些種種你都要注意,但是你是可以工作,做生意來賺錢,沒問題的,只是要把那一些條件都注意。出家人呢?出家人乞食是正命的。「信施護持」,他的乞食意思就是信施護持,所以他沒有叫你出家人去做生意,他也沒有叫你去賣鑽石,這樣清楚嗎? 1:29:20
來,「尊者舍利弗」,這個就是師父剛剛講的故事。這個尊者舍利弗他去托缽,然後托缽呢,就吃飯,托完就吃。然後有一個外道,有一個外道就問他說,誒!像你這樣子修行,那也不工作,你靠什麼生活?你是靠仰口、下口食呢?還是靠仰口食、還是靠方食、還是靠四維口食呢?他說都不是。他說,誒!怎麼樣?那不是,那你怎麼活?對不對?他說我都不是,我就是靠乞食。好,什麼叫做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四維口食呢?現在講的是出家人,因為他遇到了舍利弗,尊者舍利弗說「姐妹」,他為什麼叫他姊妹?因爲對方是女眾。再來,對方是一個外道的出家修行人,這樣瞭解喔。不然如果是在家,他這樣善男子善女人,這樣清楚嗎?後來這個女眾她也出家了,跟著佛陀出家了。 1:30:48
好,他說什麼?「諸所有沙門、婆羅門明於事者,明於橫法,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下口食也。」他這個明明是邪命求法的意思呢,在經典的解釋或其他地方解釋,就是說瞭解怎麼樣農耕,農耕種田,這個叫做「明於橫法」,「明於事者,明於橫法」對吧?知道農作的知識,甚至去從事農耕,種東西來賣,這樣瞭解嗎?這個叫做「下口食」。為什麼叫下口?因為你種東西的時候要低頭,這個叫下口食,意思就是說從事農作,然後來賣,賣了之後拿錢,然後以這樣子來養活,這個叫做「下口食」,這樣明白嘛! 1:31:55
所以事實上印度的規矩,出家人是不可以耕種的。那你說,師父,如果是寺院裡面種一種自己吃,其實這個比較沒關係,也是不是那麼具足圓滿啦!但是這個不是拿去賣就比較沒關係,這樣瞭解嗎?就是自己不能去做農夫,然後種田拿去賣。你們會想說,師父為什麼呢?自己種田拿去賣,有什麼不對呢?對啊,當然不是正命。為什麼不是正命?對,我告訴你,你要種田,你給農夫去種,這樣瞭解嘛!每個人有他的職業,有他要做的事情,出家修行,跟著佛陀修行是很難得的,這樣瞭解嘛!很難得的,佛法是非常尊貴的。 1:32:51
你既然能夠隨著三寶去出家修行,你的工作就是要花大把的時間在戒定慧上,然後花大把的時間把戒定慧這個佛法給傳播,自己研究得透徹、自己修行,然後把佛法給傳導出去,這個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這樣瞭解嗎?如果你去種田搞東搞西的,這會影響你的慧命,這樣各位清楚嗎?因為種田可以花掉你很多時間的,何況是你種來要賣的,這個可以花掉你很多時間,而且會影響你的知見,還有什麼?你的情感意志。因為你整天想著我要種這一些東西來賣,要賣多少,然後要拿去哪裡賣,這些就種種的世間俗事,是不是這樣? 1:33:50
所以每個人要有他的工作,不要出家人老是去做在家人的工作,然後在家人老是想做出家人的工作。像這樣做,就是出家人做在家,做這些,都是出家人做在家人的工作,那有沒有在家人想做出家人的工作?有啊,哪一些?來,那個麥克風。
有些可能就是居士他的知見不是太正確,但是他要在家裡講法,然後還要收信徒這樣子。
是啊!現在很多在家人又不想出家,對不對?你說他修行,他又離不開世俗的五欲生活,離不開他的財產、他的家業,離不開他的什麼⋯先生或妻子、或是兒女,想要享受在家的這種快樂,對不對?但是他又要成為一代大師,所以搞得僧不僧、俗不俗的一群。一些在家人老是喜歡當上師,老是喜歡穿的僧不僧、俗不俗的,老是喜歡人家叫他老師、叫他大師。你如果想修行,你好好的出家,捨棄這些,好好的出家,好好的修行,你要成為一代大師沒問題。你不要又想要世俗五欲的快樂,又要,哇!人家站在那邊講經說法,人家崇拜為大師,對不對? 1:35:26
所以在家很多就是這個樣子的,然後騙財騙錢騙色,因為它很容易十之八九就落入這樣子的。因為一旦有錢財利益,它就會跟著來,因為為什麼?因爲凡夫煩惱具足,容易受這種誘惑,然後這種在家人他又沒有戒律的規範。因為像師父這樣很明白啊!做錯什麼或是有什麼不對,你們大家都知道,多多少少都知道啊,對不對?師父在那邊胡作非為,大家都知道。有戒律的規範,現在在講戒律。出家人有戒律的規範,有妄語的規範,對不對?有未證言證的嚴重規範,再怎麼樣多多少少有慚有愧,都不敢太亂來,也都不敢離太遠,但是這種在家呢?不僧不俗的,他沒有戒律的規範,他可以胡作非為,反正沒有人管他,也沒有師父,也沒有戒律,佛也不在了,出家人也管不了他,在家人也管不了他,叫做三不管。所以這種才是真正的無法無天,不是和尚打傘,那種才是真正的無法無天。 1:36:41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這種在家自稱上師、自稱什麼的,十之八九都是非常有問題的,我不敢說百分之百,但是十之八九都非常有問題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ㄧ定要注意!好,我們來看,第一個他不能農耕。「諸沙門、婆羅門仰觀星曆,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則為仰口食也。」什麼叫仰觀星宿?算命。他「仰觀星宿」就代表什麼?因為印度古代有看星宿,然後算你的命,對不對?它《遺教經》裡面有仰觀星宿、算相吉凶,對不對?什麼看相、看手相、看風水,這些完全都不行。但是我們傳統以來會有很多錯誤的觀念,以為會看風水、會看相、幫人家占相吉凶的,都是出家人的工作。有沒有這樣的誤解?有喔,很多! 1:37:44
師父在大學時候,有人曾經跑來問師父說,誒!你不要到我家去看ㄧ看?我說到你家去看一看? 我說: 「哦!那我看看,找個時間,你買了新房子我去看一看。」我看ㄧ看是說看這個房子怎麼樣啦,對不對?就是你找我去就看一下,他的意思是叫我去幫他看風水。後來講清楚才知道,我跟他講我沒有看風水,這個不是我要做的。那你出家人不看風水,那你幹嘛?誒!我說我出家人要看風水嗎?他說不是嗎?在看風水不是都出家人的責任嗎?我說誰告訴你的?他說,反正故事小說,然後什麼電影電視都這樣演的,然後掐指一算,嗯!你有大凶,來這裡做做法會超度超度,掐指一算,嗯!沒問題了,這ㄧ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出家人絕對不能看風水,更不能以看風水來換取什麼?溫飽。這個叫做下口(口誤),這個叫做什麼?「仰口食」。
還有「婆羅門、沙門為他使命,邪命求食者」,這個叫做什麼?是為「方口食」。「為他使命」這個是做什麼?
理解就是給人家當差跑腿的。
當差跑腿。對!你說什麼?
說客
說客,也不完全是說客。主要就是幫人家,做人家的什麼?工作,幫人家跑腿對不對?比如說我替誰工作,然後送貨,替誰工作…,反正意思就是出家人不能做這種工作,不管是替政府工作,或是替一般的人工作。我讓你聘請對不對?然後替你工作,來換溫飽,這個是不行的。我做你的會計對不對,然後來求溫飽,不可以的。如果你是,這個叫做「通致使命」、「為他使命」或叫做通致使命。就是你命令我,我去做,那你給我錢,這樣瞭解嗎?這個不可以的,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1:40:15
最後,「若有沙門、婆羅門為諸醫方,種種治病,邪命求死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則為四維口食也。」這個叫做怎麼樣?學醫看病,學醫看病這個是不可以的。你會說,師父那為什麼很多出家人有時候懂一些醫學,懂什麼?懂一些醫學必要的時候救人命,這沒問題。但這裡講的是什麼?為了養家活口,為了溫飽,然後你(#師父口誤~幫人家看命,那不是看命)幫人家治病,然後來醫治,求換得錢財來生活,這樣瞭解嗎?等於你變成醫生了。這樣各位瞭解嗎?這不是說你有一些醫學常識,然後需要的時候,趕快救人家一命,幫一下這個沒問題,但是如果你把它當成是你自己生活的職業,那不行的。 1:41:25
所以你有一些醫學的知識常識沒問題,現在都是要必備一點的,但是你不要成為專業的醫生,這樣瞭解嗎?好,那為什麼不可以?對,其實同樣一個道理嘛,對不對?你要做一個專業的醫生,對不對,要考取執照,要有很豐富的醫學背景,要不要花很多時間?要成為這樣的專業,尤其是救人的,要不要花很多時間?沒錯吧!救一般的生命,我說救一般的生命,給世間的醫生去做,這不是你的工作。救人的法身慧命,才是你出家人的工作,你不要本末倒置。回到同樣的原理跟問題,專業給世間的專業人去做,這樣瞭解嗎?你出家人的職業是什麼?你就是救命,救什麼命?慧命,法身慧命。你是醫生,但是你不是世俗的醫生,你是什麼?佛陀是大醫王,你就是小醫王。你是救人家法身慧命的,所以世俗的醫生要花很多時間,做一個有執照專業的醫師,就要花很多時間了,對不對?那你是出世的法身慧命的,你要不要花很多時間?也是要嘛!對不對?你不要荒廢正業,這樣各位同學瞭解嗎?這就是說為什麼不能做這些?因為這會妨害你的法身慧命,讓你不務正業,甚至破壞僧團的規矩,這樣瞭解嗎?你這一些都不是你應該做的。他說,舍利弗說:「姊妹!我不墮此四種邪命而求食也,然我,姊妹!但以法求食而自活也。」它的「以法」就是如法。然後呢,「是故,我說不為四種食也」就是說,你平時好好修行,然後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弘法利生,然後靠信眾的護持。 1:43:54
這樣清楚嘛?因為現在印度的環境是托缽,現在的環境也不大可能去托缽了,但是他的意思是一樣的。現在在中國,住在漢傳北傳漢傳佛教裡面,大部分都是信眾來寺院裡面怎麼樣?護持。這樣各位同學瞭解嗎?師父雖然不是做得非常好,但是一直都秉持著這樣一個觀念,都秉持著這樣的一個觀念。師父認真的修行,雖然也不是修的多好,師父認真的研究佛法,然後認真的弘法利生;雖然也不是研究得多好,也沒有說弘法得多好,但是這是師父的責任。那麼中道靠的就是什麼?我也不做什麼販賣貿易⋯什麼這些都不做,靠的就是說是信眾的自動自發的,覺得佛法很好,三寶很好,自動自發的護持,一直以來都是這個樣子。好,這樣各位瞭解嗎?好,有沒有什麼問題?來。1:45:15
這有一個問題,就是第二個,「若諸沙門、婆羅門仰觀星曆、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為仰口食。」但是現在,在寺廟裡邊有一些就是他經常去寺廟,我看國內有就是什麼,但是他不是出家人,他這個成天神神叨叨的,你像這種的,他們因為不是出家人,他們好像就拿著這個過日子,這個也⋯)
他們不是出家人。(對!)因為他們不是出家人,所以他們就沒有這個四食的邪命,這樣瞭解嘛!但是有詐騙的嫌疑。(對!)這樣瞭解吧!他就有世俗詐騙的嫌疑。雖然他不是出家人,他可能沒有犯到這四口食的戒律。因為他不是出家人,所以基本上他不需要去遵守這樣子的。這個是針對出家人說的,這樣瞭解嗎?但是他可能有詐騙的嫌疑。
對,他們可願意說我在哪寺廟裡邊,你看看我在布施這些功德。)
那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算他不是出家人,但是他不能在寺廟裡面做這些事情。這樣瞭解嗎?雖然他不是出家人對不對?他不受這個規範,但是你寺院要跟他劃清界線,你不要讓他在寺院裡面做這種事。因為你讓他在寺院裡面做這種事情,人家會以為是你寺院在搞的,所以誰要⋯你看師父跟立師父都知道,誰要來這邊講一些神神叨叨的,有什麼算命的什麼,師父是不允許的,因為人家會把你跟他們連在一起,以為他是你們裡面的人,這樣子清楚嗎?(嗯!)1:47:07
好,還有問題嗎?(沒有。)所以這種在家或是不僧不俗的,雖然做的這些事情,他不受這個規範,但是第一個,他有可能(有)詐騙的嫌疑,第二個你不要讓他在寺院裡面做,這樣子明白嘛!好,那麼我們今天講到這裡,下個禮拜我們繼續來講「不受殺生供養」,這個也是一種正命,然後「資具依止戒」,這個就要講說我們的衣服用具啦,這一些出家人或是在家的精神應該是怎麼樣,我們下禮拜繼續來談這一些。
好,回向,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
三、波罗提木叉律仪(Pratimokṣa-saṃvara)(续)
威仪具足
出世正行[1]
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攝杖持鉢,家家乞食。彼婆羅門遙見世尊而作是念:「沙門瞿曇攝杖持鉢,家家乞食,我亦攝杖持鉢,家家乞食,我與瞿曇俱是比丘。」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所謂比丘者,非但以乞食,
受持在家法[2]。是何名比丘?
於功德、過惡[3],俱離修正行,
其心無所畏,是則名比丘。」(雜阿含經 第97經)
行處具足
• 行處(gocara):去的地方、(六根)所行境、範圍、親近處。
佛的行處[4]
復次,尊!我見沙門瞿曇著衣、已著衣,被衣、已被衣,出房、已出房,出園、已出園,行道至村間,入村、已入村,在巷,入家、已入家,正床、已正床,坐、已坐,澡手、已澡手,受飲食、已受飲食,食、已食,澡手咒願[5],從座起,出家、已出家,在巷,出村、已出村,入園、已入園,入房、已入房。
尊!沙門瞿曇被衣齊整,不高不下,衣不近體,風不能令衣遠離身。
尊!沙門瞿曇常著新衣[6],隨順於聖,以刀割截,染作惡色[7],如是,彼聖染作惡色。彼持衣者,不為財物,不為貢高,不為自飾,不為莊嚴,但為障蔽蚊虻、風日之所觸故,及為慚愧,覆其身故。…
尊!沙門瞿曇隨眾說法,聲不出眾外[8],唯在於眾,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
尊!沙門瞿曇其像如是,但有殊勝復過於是。尊!我欲詣彼沙門瞿曇,從學梵行。」(中161)
自境界(應有的行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一鳥,名曰羅婆,為鷹所捉,飛騰虛空,於空鳴喚言:『我不自覺,忽遭此難,我坐捨離父母境界(gocare)而遊他處,故遭此難。如何今日為他所困,不得自在。』
鷹語羅婆:『汝當何處自有境界而得自在?』
羅婆答言:『我於田耕壠中自有境界,足免諸難,是為我家父母境界。』
鷹於羅婆起憍慢言:『放汝令去,還耕壠中,能得脫以不?』於是羅婆得脫鷹爪,還到耕壠大塊之下,安住止處,然後於塊上欲與鷹鬪。
鷹則大怒:『彼是小鳥,敢與我鬪』。瞋恚極盛,駿飛直搏,於是羅婆入於塊下,鷹鳥飛勢,臆衝堅塊,碎身即死。…
如是,比丘!如彼鷹鳥,愚癡自捨所親父母境界,遊於他處,致斯災患。汝等比丘亦應如是,於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比丘!他處他境界者,謂五欲境界,眼見可意受、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可意、受、念妙觸,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處他境界。比丘!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雜阿含經 第617經)
見微細罪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止一林中。時,彼比丘有眼患,受師教,應嗅鉢曇摩花。時,彼比丘受師教已,往至鉢曇摩池側,於池岸邊,迎風而坐,隨風嗅香。時,有天神,主此池者,語比丘言:「何以盜華?汝今便是盜香賊也!」爾時,比丘說偈答言:「不壞亦不奪,遠住隨嗅香,汝今何故言,我是盜香賊?」
爾時,天神復說偈言:「不求而不捨,世間名為賊,汝今人不與,而自一向取,是則名世間,真實盜香賊。」
時,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負而去。爾時,比丘為彼天神而說偈言:「如今彼士夫,斷截分陀利,拔根重負去,便是姦狡人,汝何故不遮,而言我盜香。」
時,彼天神說偈答言:「狂亂姦狡人,猶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宜堪與汝語。袈裟污不現,黑衣墨不污,姦狡兇惡人,世間不與語。蠅脚污素帛,明者小過現, 如墨點珂貝,雖小悉皆現。常從彼求淨,無結離煩惱,如毛髮之惡,人見如泰山。」(雜阿含經 第1338經)
學戒
- Sikkhā-pada:學戒、學處
- Sikkhā:teaching、learning
- Pada:foot(足)、foot step(足跡、足處)、place(處)、reason、cause。
- 意義:學習的下快處,經律上常指具體的規範條約(戒條)。
-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時此城中有一長者名黑鹿子,於佛法僧深生敬信。歸依三寶受五學處,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妄語、不飲諸酒。(根有律)
- 以學處、戒條、戒相來分:
- 出家
- 比丘(250左右)
- 比丘尼(350左右)
- 式叉摩那
- 沙彌
- 沙彌尼
- 在家
- 五戒(戒十善)
- 八關齋戒
活命遍淨戒(正命)
- 合於道德規範的經濟生活(來源)
兩種正命
何謂道諦,謂八直道,正見、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何謂正見。正見有二有俗有道。…正命亦有二:求財以道不貪苟得,不詐怠心於人,是為世間正命;以離邪業,捨世占候,不犯道禁。是為道正命。(阿含部-阿律那八念經)
世間正命
佛告婆羅門: 「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䟽、算劃,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不善守護者亡失,不愛念者輒取,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具足。
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也[9],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鉢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
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雜阿含經 第91經)
出家乞食正命(信施護持)
尊者舍利弗言:
「姊妹!諸所有沙門、婆羅門明於事者,明於橫法,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下口食也。
若諸沙門、婆羅門仰觀星曆,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則為仰口食也。
若諸沙門、婆羅門為他使命,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則為方口食也。
若有沙門、婆羅門為諸醫方,種種治病,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婆羅門則為四維口食也。
姊妹!我不墮此四種邪命而求食也,然我,姊妹!但以法求食而自活也,是故,我說不為四種食也。」(杂阿含经 第500经)
不受為殺生供養
長生婆羅門:…「瞿曇!我今欲作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諸蟲皆悉繫縛,為邪盛大會故,種種異道從諸國國皆悉來至邪盛會所,又聞瞿曇從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今故來請問瞿曇邪盛大會法諸物分數,莫令我所作邪盛大會諸分數之中有所短少。」
佛告婆羅門: 「或有一邪盛大會主行施作福而生於罪,為三刀劍之所刻削,得不善果報,何等三?謂:身刀劍、口刀劍、意刀劍。
何等為意刀劍生諸苦報?如一會主造作大會,作是思惟:『我作邪盛大會,當殺爾所少壯特牛,爾所水特、水牸,爾所羊犢及種種諸蟲。』是名意刀劍生諸苦報,如是,施主雖念作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
云何為口刀劍生諸苦報?有一會主造作大會,作如是教:『我今作邪盛大會,汝等當殺爾所少壯特牛,……乃至殺害爾所微細蟲。』是名口刀劍生諸苦報,大會主雖作是布施、供養,實生於罪。云何為身刀劍生諸苦報?謂:有一大會主造作大會,自手傷殺爾所特牛,……乃至殺害種種細蟲,是名身刀劍生諸苦報,彼大會主雖作是念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雜阿含經 第93經)
資具依止戒
云何有漏從用斷耶?比丘!若用衣服,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蚊虻、風雨、寒熱故,以慚愧故也。
若用飲食,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令身久住,除煩惱、憂慼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斷,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隱無病故也。
若用居止房舍、床褥、臥具,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疲倦得止息故,得靜坐故也。
若用湯藥,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除病惱故,攝御命根故,安隱無病故。若不用者,則生煩惱、憂慼;用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用斷也。(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