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九讲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阿含经讲要 第六十八讲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阿含经讲要 第七十讲

正文

好,各位居士,各位同学大家好。好,我们继续来看阿含经。上个礼拜我们谈到戒,增上戒。增上戒有提到增上戒学,然后波罗提木叉。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学,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何等为增上戒学?”

什么是增上戒学,这个增上,上礼拜有大概讲过,那么增上戒包括哪些内容呢? 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有没有? 然后如果你要学习戒,有几个你要注意:第一个学习波罗提木叉实波罗提木叉,然后还有具足威仪、行处,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增上戒学。这些都要做。


我们上礼拜一个一个地讲,然后上礼拜有谈到所谓的增上戒它的意思,然后波罗提木叉,别别解脱。别别解脱律仪,持一条戒(规范)就从这条戒,所针对对象物件所对的烦恼就是,(由)烦恼解脱出来,所以就可称为别别解脱,持一条戒就从这一条的烦恼解脱出来,就不会为这一个所困扰。


然后第三个威仪具足,威仪包括哪一个呢? 这个威仪,其实也叫做行具足。“行”,行为的行,所以你看到我们虽然翻成威仪,但实际上是acārā。它的巴利文是acārā,其实acārā就是行,行为、正行重于行为、作为是acārā。其实就是行为了。那一般我们的行为有哪些?上个礼拜说,在家人的行为,在家人的什么行为呢?行法行、行正行,以是因缘故,身坏命终,得生天上。人间天上都行,那什么(呢)?


“世尊! 行何等法行、行等正行,身坏命终,得生天上。”佛告婆罗门长者:“离杀生”,有没有看到?“乃至正见,十善业道”,有没有看到? 这个离杀生就是持五戒了,然后要正见增上,然后十善业道,身坏命终,得生天上。婆罗门长者! 若有行此法行、此正行者,欲求刹利大姓家、婆罗门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 以法行、正行”,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要下辈子,要投生天上人间,然后做比较富贵的人家,你五戒十善都要做,这个就是持戒的正行。所以,以你持戒的正行,作为什么?威仪具足。好,就是要做这些,这个叫做正行。


另外一个呢? 还有一个正行,你看,这个是针对婆罗门长者,有没有看到?意思就是在家人或大姓居士。那还有一种什么正行?出世正行。 “有异婆罗门年耆根熟,摄杖持钵”有异婆罗门,什么叫异婆罗门?有异婆罗门是什么? 异。对了,有异婆罗,其实它就是有一个婆罗门,这样你能了解吗?有时候它会说有异比丘,就有一个比丘。但是如果说,它是说,如果它有指名道姓,那它会讲谁?目犍连、舍利弗,对不对?比如说: 什么什么婆罗门,对不对?什么什么婆罗门,它就会指名道姓。但有时候不知道是没有,名不见经传的婆罗门,或他只是说有一个比丘,他讲异婆罗门、异比丘,就是有一个比丘了这样,或是有一个婆罗门。


他说有一婆罗门,“摄杖持钵,家家乞食”,你知道婆罗门他们有几个阶段,师父以前讲过,对不对?他们有什么?四期。四期:有学习期,有没有? 有成家立业期,然后有离家期,最后要在森林里面住。这样圆满,最后要离开一切到森林里面住。


这个就是,这个婆罗门是什么? “年耆根熟”,也就是意思是什么?年纪大了。年纪大了,接下来他干什么?他要离开他的家,然后过着乞食的生活,其实他这个用意就是说,你年轻的时候学习,然后成家立业。但是他是婆罗门,他年轻的时候学习,后来成家立业,他就要作为婆罗门,他就要开始帮众生做什么?做一些仪轨,做一些宗教仪轨、做做宗教仪式,成为一个宗教的代理人这样子。


那么他们也有出世的概念,他认为说等到你这些做好了,意思就是说你的任务完成了,接下来你把你的担子交给你的儿子,然后,对对,自己要做解脱行,所以要出家啦。他们的出家是真的离家,离开家庭。然后离开家庭,就过着乞食的生活,就一个一个去乞食。你看那个师父“佛陀的教示”里面也有这么一个故事,就婆罗门跟他的…也是这样,拿着拐杖,拿着一根拐杖,然后就四处去,这样子。佛陀就劝他说:你那么老了,你要回去给你儿女奉养,你不要那么老了,(还)跑出来这边。佛陀就跟他讲,就说:因为他婆罗门出来之后,他要把一切家业留给他的儿子—儿子、儿子媳妇,然后他自己唯一的就是一根拐杖。这根拐杖可以干嘛?保护自己啊,赶野狗啊,然后佛陀就讲一个偈颂,意思就是说:你从出生到老、到最后,你就一根拐杖,这根拐杖比你儿子还好用,为什么?你儿子不在你身边,这根拐杖至少还保护你,赶恶狗,对不对?赶蛇。


他就是,到最后就很凄凉,对不对?到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留给儿孙了,然后就这样自己拿着个拐杖到处去,还到处被牛追,被野狗追,然后到处去跟人家要饭,这个婆罗门就是这样。你看,他就说一个婆罗门,年纪很大了,然后摄杖持钵,所以拿一根锡杖托钵,不是只有佛教出家人而巳,他这个人也是这个样子的。


然后家家乞食,有没有?他就真的像乞丐一样,就到处去嘛,然后婆罗门遥见世尊而作是念,他看到什么?这婆罗门看到什么?看到我去托钵乞食,咦,世尊,释迦牟尼佛也跟着他徒弟也去乞食,然后他看了之后,他说什么?沙门瞿昙,有没有看到?瞿昙是什么?释迦牟尼佛! 但是他没有叫释迦牟尼,他叫沙门瞿昙,瞿昙是他的什么?家姓,刚刚讲到这里。然后他碰到了佛陀,沙门瞿昙(Gotama),对不对?因为他是外道,所以他不会叫佛陀、世尊什么的,他叫沙门瞿昙,他说瞿昙摄杖持钵,家家乞食,我欲摄杖持钵,家家乞食,我与瞿昙具是比丘,对不对? 他说瞿昙,你也是拿着杖,然后到处去托钵,我也是拿着拐杖,然后到处托钵,所以你是比丘,我也是比丘,对不对?他就这样说。


那佛陀怎么说?“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说偈唷 : “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这样了解吗?他说比丘不是乞食就叫比丘,你乞食,乞丐也是乞食。他说:“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他说你做的是在家人的事情,并没有真正像我这样子—受出家戒,然后真正出家去托钵、去乞食,然后修行。你只是怎么样?过在家生活,过到最后,你就是出来乞食,这样而已,你怎么会叫做比丘呢? 这样了解吗?所以,比丘不是说去托钵就叫比丘,这样了解吗?因为比丘有一个(称呼)叫做什么?就是乞士,他只是照字的表面叫做比丘,比丘本来就是乞士的意思。其实就是乞讨,就讲好听叫乞士。但是比丘,他只是生活上是家家去托钵而巳,但是呢,事实上他要修行啊,他不是托钵就叫做比丘,这样了解唷。10:56


然后佛陀跟他讲说,不是只是乞食就叫做比丘,你受持了在家法,做了在家的事情,怎么可以叫做比丘呢?真正的比丘就是什么?“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这个叫做出世正行。也就是说,你看什么叫做比丘?简单讲一句话,功德、过恶都要离。什么叫功德、过恶都要离?

弟子理解就是,功德、過失,就是那種對世間榮譽、地位,那種染著,你應該離這個東西,對,你才能徹底斷煩惱。對對。你不能說表面托缽,但是你的心態跟在家一樣,還有那些煩惱、那些染著的。對,過惡一定要離。

但是一般人离过恶,没错,刚刚上面这个是不是离过恶,这是离过恶。但是离过恶只是基本要求,但你连什么(是)功德…,是不是? 你做好事有功德嘛,你不能执著有功德啊。因为你修的是出世善法,你修的是出世善法,功德这一些有没有?有,但这是世间的。你要离对功德的贪著,离这样的烦恼,你才能出世嘛,所以就是说,过恶一定要离。但是呢,修善行的这种功德你也不能执著,这个才是真正的出世善行。所以就是说,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所以这个叫做出世正行。前面这个叫做在家正行或是人天正行,有没有看到? 这个是出世正行,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13:00


什么叫做无所畏?其心无所畏,意思就是说,你要离烦恼,对不对?好的,你不会执著;不好的,你也不会害怕,这样了解吗?什么叫做不好会害怕?烦恼这一些东西,你不会有害怕。你有烦恼,你就会害怕。有没有看《心经》里面讲什么?离一切苦恶,这样了解? 离一切苦卮,那么以无所得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什么?恐怖颠倒。那你为什么会恐怖颠倒?因为有罣碍、有烦恼嘛,然后对好坏得失的心很重,所以好的你想要,对不对?然后不好的,还是说失去的,还是说会有危险的,还是说会失去的,你得到的、会失去的,你就很怕。这些就是什么?恐惧嘛,对不对?你有名利地位的,你觉得很好,但你会不会恐惧名利地位失去了?会啊,你有烦恼就会这样子;但是如果你没有烦恼,你就心无所畏。这个就是要出世正行,所以正行有善、在家、人天,这个是在讲出世正行,这个叫做持戒的正行,这样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唷?


14:28

師父,那這個透過婆羅門的這種修行,我們佛教,特別當年這些聲聞弟子來看,它是,就像剛才師父講的,能不能講四期,人生有4個階段?就是你每個階段,幹你能幹的事就行了。當年佛陀就是帶領這些聲聞弟子,就是說你就應該是離開家,跟世俗的東西徹底割斷,你去找一個更適合修行地方,你去認真的修行。


对,你若不能(过)这种四期的话,你说你还成家立业,有的还有经商,到老了你再出家…你类似吧,就类似出家,(但)习气已经养成了,你再去求解脱,这个有点就不一样了。对啊,所以说修行,真正要修行,你从年轻就要开始修行,从你懂事你就要开始修行,对不对?那么出家,其实出家不要等到老了才出家,你这样提出来,其实蛮不错的。


修行不是年纪大再修行。第一个,修行,不管在家出家,你都可以修行,你都可以学佛。不要等年纪大了才学佛,这样了解吗? 因为年纪越大,你的观念僵化固定了,你的习气会越重,所以你就越难修。因为你都认为是这个样子的,人家要改变你的想法很难,所以修行、学佛要趁早。第二个,同样的道理,你如果要出家,出家修行,那这当然是更进一步,你不要等到年纪大。师父以前要出家,师父的父亲跟我说,我不是阻止你,我是想说,想说什么? 你成家立业,有小孩,至少有小孩,对不对?那你以后,等到你四五十岁你想出家你再出去出家。我说,等四五十岁你要给人家养啊? 对不对?你要去僧团给人家养吗?这样了解吗? 所以不是这样,你四五十岁的习气重,年纪大,讲话讲不听,然后教你怎么样你也不愿意,你就以为你自己怎么样,(有)过的社会经验,吃的盐巴多了,你就不愿意听人家教导了,很难的。所以就是修行、学佛趁早,出家也得趁早,不然的话习气太重,很难调,很难调整。


你看,人家做那个树雕,有没有?树雕,是小树好雕?还是大树好雕?盆栽,有没有,你把那个枝弯的很漂亮,那个是不是从小树就要调整?你看,大树,枝干那么硬的,你一雕它就断掉了,所以修行要(趁)年轻。但是你说,“师父,我现在不年轻了”,没关系,你从现在开始都来得及。你不要讲说,我现在不年轻了,那等以后…修行不要等说以后有时间,你现在就要赶快修,所以它就是这样,婆罗门到了这个年纪了,所以佛陀意思就是说,你本来就是做在家人的东西,说什么跟我一样是比丘,根本不是嘛。这样了解吗?这个就是出世正行。来,有问题吗?可以吗?没有。


再来,行处具足,看到,有没有看到?增上戒学,比丘住波罗提木叉讲过;威仪,有没有? 就是行为,有没有看过? 还有行处。这个行处,真的,你要不稍微多看一些经文,然后多懂一些巴文、巴利文、还有梵文,我问你,你光讲“行处”,你知道它在讲什么吗?你光讲“行处具足”,你用猜的,哪怕你中文程度再好,你用猜的,你可以猜得出它行处到底指的是什么?晋祥会不会被挡到? 没有唷,它的行处指什么你知道吗?你怎么猜你都猜不出来,对不对?但是事实上它行处在讲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什么叫做行处,它其实有几个意义:行处具足,行处叫做(gocārā)。你有没有看这个gocārā 叫行处,这个字有没有一点眼熟的地方?acārā。acārā,这是行为,但是有不一样。对,一个是去处,你不要说梵文,这个gocārā叫做行处,你有没有觉得这个字有点眼熟?它的开头是什么?Go,英文的go是什么?去! 这不是巧合,这个不是巧合,这梵文本来就是印欧语系的老祖宗,这样了解吗?欧洲语言本来跟梵文就有很深的关系,梵文可以说是欧洲语言的老祖宗,所以你看,gocārā,去的地方,去的地方,它的gocārā 可以指我们身跟心去的地方。身体去的地方,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去的地方,还有什么?我们心到哪里?我们六根对六境,怎么样?所行境,心所行境,有没有看到?意思就是范围亲近处,这个叫做gocārā。20:33


好,我们来看它的几个意思,你看喔! 佛的行处,佛的行处。“复次,尊! 我见沙门瞿昙着衣、巳着衣,被衣、巳被衣,出房、巳出房。”这个经典在讲什么呢? 这个经典的前提故事是这样,就是说有一个外道,他听说佛陀很有修行,然后跑回去跟他的师长说:“我听说有一个叫瞿昙的释迦的圣人很有修行,我想去跟他修行,我想去拜他当师父去跟他修行。”他师父说,这个外道说:“我告诉你,你不要光听,没错吧?你不要光听人家说有修行就(真)有修行。我告诉你,你去偷偷的观察他。”叫他徒弟去偷偷的观察他。“你躲在一个地方,偷偷的观察他,看他平时行住坐卧,他的威仪是怎么样? 他会不会在人家的面前装作一副很有修行的样子,然后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就随便乱来,爱吃吃什么,爱睡睡什么,然后行为不端,会不会这样子?你去观察,你再来决定。”

好,那个徒弟就很聪明,说好,这样也对,对不对?我只看表面,人家传说不准,对不对?什么圣人、什么神通再来、什么,不准!所以他就偷偷的跑到,佛陀在哪里他探听到他就去。去就躲在附近,然后佛陀穿衣、住、吃,睡觉,因为以前没有什么security,佛陀睡觉也是一个什么?茅房,一个简陋的,然后他就偷偷的在窗旁边,贼头贼脑东张西望,就观察佛陀到底在干什么、做什么,食衣住行都在做什么。


看了之后,他跑回去跟他师父报告,跟他师父报告什么?就是这一段: “复次,尊!”“尊”,就是称呼他的师父,我去看了之后回来跟你报告:“沙门瞿昙着衣、巳着衣”,着衣,巳著好了叫巳着衣。被衣,有没有看到?那你说,师父,被衣和着衣有什么不一样?因为以前的衣,先把这块弄上,这一块再被上,这样了解吗?里面一块,后面这个再被上,所以叫做着衣跟被衣。你看他看得多详细,然后“巳被衣,出房、已出房,出园、已出园,行道至村间”,他在旁边偷偷观察,开始被衣,然后出房,然后什么走出去外面,走到村落,他都把它看得清清楚楚。这个真的是观察的清楚入微。然后呢,入村庄,再像入家、巳入家,正床、巳正床,坐在床上了。托钵完了,然后回来,然后坐在床上,坐,巳坐,澡手、巳澡手,怎么样?这是什么?洗手了!他回来之后要洗手,澡手、巳澡手,受饮食、巳受饮食,就是吃东西。

他托钵回来。从经典上的看法可以分成几种,第一个,托到多,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他就吃。另外一个,托到钵,拿回去吃这样。还有一个,托到钵,拿回去之后,如果人多,有些没托到的,分享著吃。好,据经典,我们《阿含经》里面所看到的,它种种描述,它有这几种状况。因为有一次经典上说,舍利弗也托钵啊,然后托托托到一个地方之后,怎么样?他就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在树下坐下来,然后就开始吃。佛陀这个很明显它是什么?托到之后带回去吃,有没有看到?然后,巳坐,然后澡手、巳澡手,受食、巳受饮食。食,有没有看到? 这个是,什么受饮食?就是人家放在他的钵里面。然后,吃、吃完,吃完之后做什么?澡手。吃完之后要洗手,洗手这个是咒愿。


这个咒愿是什么意思?吃完饭要回向,这样了解吗?佛陀这个咒愿不是念一个咒语。他的咒愿,这个意思就是吃完饭要念一句功德回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巳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足佛法。”当然他可能不是念这样子,但是类似的方向,因为为什么?受众生的供养,所以愿这份供养回向给众生,这样了解喔! 所以这个叫做咒愿,他不是念一段咒语。当然后来也会念咒语,是不是?那也没关系,这个咒语也是回向的一种用意,这样就好了。所以这个咒愿,其实叫做祝愿,很多地方又翻成祝愿,祝福的祝。所以很多时候,佛陀或者弟子去受供的时候,吃完有些会开示。开示啊,那也是祝愿的一种,所以他就是祝愿。26:14


然后从座起,然后又出家,在巷、出巷,已入村,出园、已出园。一样,这些种种动作。“尊!沙门瞿昙”,他把他的行,刚刚已经讲了,然后“沙门瞿昙被衣整齐,不高不下”,意思就是不会穿得零零落落的,然后“衣不近体,风不能令衣远离身。”什么“衣不近体”?对对,不是很紧身。他不会穿紧身裤或那个太小的,然后他包起来不会绑得像粽子一样,这样了解喔!就是都刚刚好,穿的也刚刚好。所以你看,佛陀穿衣、饮食、托钵,很多细节他都注意到,他不会讲说:我没关系,我有修行就好了,我心清净就好了,所以外面都乱七八糟的,然后穿的零零落落,对不对?拿一根扇子扇,然后跳啊跳的,不会这个样子,因为佛陀是具足圆满,身心都圆满的。你看,然后呢,“风不能令衣远离”,意思就是扎得好好,风来也不会吹走,都是该绑的地方绑,该被的地方被,弄的好好的。


“尊,沙门瞿昙常著新衣,随顺于圣,以刀割截,染作恶色。”这什么“常著新衣”?他不是常常去买新的衣服,它意思就是什么?把衣服洗干净,不会啦哩邋遢的。然后“随顺于圣”,就是说圣人修行,衣是怎么样,他衣就是怎么样; 然后“以刀割截,染作恶色”,这个叫做福田衣。“染作恶色”,这个叫做袈裟。染作恶色的叫做染色衣,就叫做袈裟,或者叫做坏色衣。现在你们知道袈裟叫什么了?袈裟就叫做坏色,这样了解吗?或叫做染色。为什么它要染色呢?它不让你在衣上起贪嗔痴,这样你了解吗?他不让你,衣服来,哇,这件好漂亮,哇,纯洁、纯白。然后他要把它染坏色,意思就是说,出家人就是要穿这种旧衣、坏色衣,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到最后就会“点净”,意思就是说,像师父这个衣嘛,这样了解喔!你不能把它染的…所以后来有改变了,你不能把它染的到处都是乱七八糟的,后来就是做个三点,找个地方做个三点,表示染坏色。29:10


这三点染坏色的意思就是,叫你不要在衣上、穿衣上起执著,去贪着它的款式、服饰,然后要穿什么形式。在家人会不会这样?会啊,食衣住行都挑,吃也挑,食衣;衣挑,这一件不足,那一件要买一件,今年流行哪一样,明年流行哪一种,对不对?它意思就是说佛陀不会这样子,“彼持衣者,不为财物”,“ 彼持衣者,不为财物,不为贡高,不为自饰,不为庄严 ”,这些应该很容易明白吧?就是穿衣服不是为了财物。不是这一件多少钱,不是你看我穿这件超级好,你这种布料什么都是最好的,喀什米尔毛料的,你们没有,只有我有,不是什么样?哇,看起来非常好看,很漂亮,不是庄严,不是自己弄得很好看,也不是说让人家看起来很好看。 “但为障蔽蚊虻、风日之所触故,及为惭愧,覆其身故。” 知道吗?这个就是衣,衣就是保护我们,然后呢,还有一个就是什么?遮丑陋。所以经典上曾说,动物跟人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人有惭愧心,会去穿衣,动物不会主动去穿衣服,这样了解?所以就有惭愧心。30:48


然后接下来说,“尊!沙门瞿昙,随众说法”,有没有看到?随众说法就是在众中说法,“声不出众外,唯在余众,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你看,“声不出众外”,什么叫声不出众外?这个意义是什么?音量不会太大。多少人,他用多少音量。你看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一些,给我们一些启发,“声不出众外”。你们有没有听过,寺院做法会,然后把它用扩音机往外放送,是不是?然后吵得周遭都是,邻居来抗议。那你说,师父他为什么要把声音(往外)放送?可能因缘很多:吸引信众,再来他觉得这样很好,对不对?他以为越大声越热闹,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有啦,不只是佛教,台湾庙会,台湾那个庙会可以吵三天,你住在的邻居真的是晚上也没办法睡,白天也没办法睡,一有庙会就赶快搬到其他地方去住三天。因为他就放鞭炮啦,人潮啦,(有)人潮他(就)用扩音器给你往外放送,对不对?你这样道德吗?是不道德的,别人就被你妨碍了。所以你看,他声不出众外。佛陀,对谁讲,他声音就在里面,你们听得到,他不需要去吵到别人,所以这个是我们要学习的。有时候经典里面的字字句句,为什么《阿含经》好? 《阿含经》好在这个地方,它给你一些我们一般所不知道的,以为佛教不注重的这一些道德观念,这样了解吗?


“唯在于众,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你成就了这些人欢喜,你不能成就了外面的人不欢喜。你为了讲经,里面的高兴,外面的(嫌)太吵了,这样各位了解喔!来,然后呢,“尊!沙门瞿昙其像如是,但有殊胜复过于是。尊!我欲诣彼沙门”,它意思就是说,你看,沙门瞿昙他就是形像庄严,就是这个样子,“但有殊胜复过于是”,意思是,它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人比他更殊胜,所以“尊!我欲诣彼沙门瞿昙,从学梵行。”所以他师父叫他去观察之后,食衣住行样样都严谨,样样都照规矩来,所以他觉得他(佛陀)是一个好老师,不是只是在人家面前装模作样,所以他觉得他应该要跟佛陀去学习。这样各位了解,这个就是什么?佛的行处。


这个佛的行处,你看,行处俱足,为什么持戒说要行处俱足呢?因为你很多地方注意,你就不会怎么样?因愚痴、因不小心而犯戒。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开车的时候样样都照规矩来,你就不会因忽略、因不小心而伤到别人,而伤到自己,对不对?你开车的时候,人家说不要喝酒,你就不要喝酒;人家说时速多少你就不要超速;你就规规矩矩的守这些规矩,可以降低违反犯规的几率。你把这些做好了,当然我现在不是要求说每个人都像陀佛这么细的,其实出家很多规矩都是在这里面。我们有那么多条戒,你以为师父那么多条戒都在做什么?很多都是有关这方面的。因为你这些做好,你不容易因糊涂,稀里糊涂的,然后粗心大意的而犯了戒。因为小戒犯了,虽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但是威仪不好、这个行为不好,有时候容易犯大戒,这样了解嘛!这个叫做行处,这个第一个行处就是,你的行住坐卧,一切一定要如法,一定要注意,小心一点。这个必须要跟大家鼓励,要了解修行就是要从这些小地方做起。35:49

虽然这些有时候看似无关紧要,但是如果你常常粗心大意的忽略这个,忽略那个,就容易犯大错。来,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吗?讲到这里,再来“自境界 (应有的行处)”,有没有行处?去的地方。这个去的地方也可以包括你的食衣住行,样样,还有六根所行境,范围的亲近处,这个比较容易明白。比较容易明白就要直接,接下来这个要稍微去了解一下它的行处,应有的行处叫做自境界。有没有看过师父的“佛陀的教示”?其中就有这个,这个比喻非常的好,很多人没有看过吧?晋祥有看过这一篇吗?有,有看过。来,晋堂有没有?来,麦克风拿起来,把这个故事讲一下。你可以看着这个,然后照它的,……过来。

前面,我就講故事,這是過去世有一隻鳥,這個鳥被鷹給捉了,然後鳥在空中對這個鷹說,我之所以遭了這個難,因為我離開了父母境界,還自個兒跑其他地方去了。雖然他今天被你捉了,我不得自在,然後……鷹對這個鳥說,你自己有什麼境界?然後鳥說,我在田埂當中,這就是我的境界。然後這個地方我可以免除諸難,這就是我家父母境界。然後這個鷹就起了傲慢心,說:那行,我放你回去,我看你還能夠,我看你能不能再被我給捉住。然後這鷹就把它給放到田埂裡面去了,放上去之後,小鳥就對這個鷹開始挑釁了。然後這個鷹開始起了瞋恨心,直接就飛下去,想把這個鳥給抓起來,結果這個鳥給躲起來了,這個鷹就自個兒給撞到了土堆上,給撞死了。這裡面就是說,這個小鳥,就把這小鳥牠的自境界,以這個比喻來比喻,就是說比丘他所應該有的自境界就是在六根對六塵上面要起正知,要起正知正念,以此來觀照四念處,這就是比丘的自境界,然後比丘到不熟悉的境界就是五欲境界。嗯,差不多就這個故事。39:22


他讲什么大家清楚吗?好,简单的讲就是一只小鸟,它离开父母的保护跑到别的地方去了,结果被一只老鹰抓住了,对不对?然后这只小鸟就很后悔说,跟老鹰说我就是离开父母的保护,离开父母的保护,没有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面,所以现在跑出来被你抓住了,我如果不要离开这个自境界—父母的保护,我就安全了。那这只老鹰就说,你有什么可以安全不安全的,好,你说你有什么自境界,是不是?我放你走,我照样可以把你抓回来,对不对?然后那个鸟说,好,你试试看,然后它(鹰)就把它(小鸟)放走了。这个小鸟就马上飞到田埂的地方,然后(在)这边挑衅老鹰,老鹰很生气,就说我抓你,然后就直接俯冲,对不对?像飞机扫射一样,直接俯冲。它俯冲快到的时候,小鸟就赶快跳进田埂的洞里面躲起来,那老鹰冲的太快,一时刹不住就撞死。这样了解?


它比喻什么?比喻说我们一个修行人,有我们该见闻觉知的,你如果离开你的见闻觉知,不应该看的、不应该听的,你就会产生危险。就像这只鸟一样,离开了自境界叫做行处,你就会产生危险。就像这只老鹰一样,你在天空抓,但是你不要怎么样?做那种危险的动作,这样子的话就危险了。好,那一个修行人的比丘,他这种六根对六境的自境界是什么?你看他说什么?“如等比丘亦因如是,于自境界所行之处,应善守持,离他境界,应当学”,你们看到,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要看,所以你的境界就是你的行处。


“比丘! 他处他境界者”就是五欲境界,“眼见可意受、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可意、受、念妙触,欲心染著, 是名比丘,他处他境界。”五欲,一个修行人,五欲最好是离远一点,这种境妙的色声香味处离远一点,因为这是他境界,就是你不该碰的地方。五欲,境妙的色身香味触本来是中性的,但它为什么叫做五欲?因为这些东西很容易引起我们内心的什么?贪婪跟染著,对不对?钱本来是什么?不是,对了,钱是身外之物。钱本来是中性的,就是用来买卖、过生活,对不对?但是一天到晚把你放在钱堆当中,你自然而然内心会对钱,越来越贪,越来越贪,对不对?问你: 美色,当然美色不只是女众啦,对不对?英俊好看的男众,对某些女众也是美色的,是不是?你要常在那些声色场所里面跑,你不要想说我出污泥而不染,除非你是证果的圣人。问题是证果的圣人,他也不会做这种事情! 不要骗人,我们内心的欲望,就容易被这些外来的境界给引诱,所以呢,我们要注意我们的什么?六根对六境的所对的对象要选择,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要看。43:22


这个五欲就是修行人的他境界,你常在五欲里面染著,你就容易受它影响而去,那么出家人、修行人应该什么是你的自境界呢? “比丘! 自处父母境界者,谓四念处”,身受心法,无时无刻都要关照你的身心,了解你身心的状态是什么状态: 是看到什么起欢喜的,看到什么起忧虑了呢? 你要清楚明白,我内心起的什么样的烦恼,我要清楚明白。那起来之后我要把它归到哪里?起了什么样的正念,起了什么正知,跟什么法怎么相应,你要清楚明白,这个叫做四念处,叫做身受心法。这样了解吗? 这个就是我们持戒的开始。44:20


所以持戒怎么样才能持得好?第一,一开始除了你的,刚才讲的食衣住行要注意以外,还有就是说你的六根对六境,不要常到不良的场所去,不要常到会引诱你内心的烦恼的地方去,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师父说,你们虽然是在家人,但是这个道理是共通的,你修行要修的好,修行要修行的好,师父讲过一句话,不要有太过精彩的生活,太过靡靡之音,太过于什么爱恨纠缠的。当然看看电视什么的,这个也不能怪你们,偶尔看看一些比较好的,但是这种什么爱欲纠缠、情爱的、杀盗淫妄的这些呢,少熏习一点,少招惹一点,因为这些你看久了、梦久了,你就会受它影响,对不对?这个就是修行嘛。


所以修行不容易,不像有些人讲的,什么? 什么心净何劳持戒,然后什么,什么酒…那个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我告诉你酒肉穿肠过,佛祖永远不会住在你心中; 酒肉穿肠过,魔鬼就在你心中坐,对不对?这些讲那些话都是自欺欺人的,你有看到,这个要求的是这个样子。好,来,有没有其他什么问题?您刚刚是举牌的,还剩几分钟?三分钟! 我们继续来看。这样大家对行处,有没有清楚一点?这个就是所谓的行处,有没有?46:20


第一个,食衣住行,佛陀的行处。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走,所以你的食衣住行你就朴素一点,对不对?朴素一点,以实用安全为主,不要贡高我慢,你买好的车子为安全,师父也不会讲你怎么样,但是你是跟人家比好、比高,你开这个100万,唉,没关系,我比你有钱,我买个150万的跟你比,那这个没有必要。但是你说,我是因为安全、性能好一点,开这个不要起贡高我慢,就是车可以用,那没关系。


因为你们是在家人,不是出家修行的,只是原理是共通的。住,对不对?不要一直在这住上面,去把它弄得非常豪华,这个要用什么做的、这个要琉璃、这个要金银、这个要什么什么做的。朴素一点、好用、避风避雨,这样就好。好,这些都是修行的点点滴滴,这个就是行处嘛 !然后再来就是说,真的修行人就是要注意什么叫自境界,什么是他境界。师父的建议,这个东西就是,你们是在家的修行人,生活不要太精彩,约会少一点,party少一点,生活朴素一点,这样就好了,这样要修行就比较容易。来,再来。47:46

见“微细罪”。见微细罪。好,刚刚是不是有说见微细戒,心生恐惧?有没有看到“时,有异比丘”,有没有看到异比丘?有一个比丘在居萨罗人间,这个人间是指怎么样?坊间。不是天上人间的那个人间,人间就是坊间,就是城市啊、街道里面的。然后,“止一林中。时,彼比丘有眼患 。”他眼睛可能不舒服,然后“受师教”,这个师不是释迦牟尼佛,就是他的老师。这比丘可能他的师父说,“应嗅钵昙摩花”,钵昙摩花就是一种花了,应嗅钵昙摩花,就是怎么样?要闻钵昙摩花的香,对他眼睛有帮助,对不对?中药里面是不是也有?

師父,我是到西藏去,我聽到布達拉宮,他是講那麼個事兒,喇嘛他過去為什麼保健的時候…,因為那時候沒有什麼藥,也沒有什麼醫療設備,保健師他經常要聞他那個尿液、那個氣味來鑒定他的身體狀況。但是這種情況就是說這不是好的,因為尿液它刺激性很強,他那個保健醫,他的眼睛就很早失明,他就不行了。

因为中医也有闻或是薰,对眼睛有帮助; 或是闻什么对眼睛有帮助。就有人跟他讲说,你闻这种花的香味对你的眼疾、眼患会有帮助,时间到了吗?建业,时间到了…到了。那我们休息10分钟再回来。49:50


好,来。他说这个比丘因为有患眼疾,所以他的师父教他,你可以去闻钵昙摩花,听说可以治疗眼疾,就是眼睛的疾病。他听了之后,就到种钵昙摩花的水池旁边,然后就坐在岸上。然后顺风,顺风嘛,顺风坐在那边,然后就闻到花的香味,那这样子就可以治疗眼睛,他就顺风,他也没有靠近唷,他就坐在顺风(处),风这样吹过来,他就坐在这边,然后花香就这样过来,有没有? 花香顺风的,对不对?他就闻。然后这个时候有一个天神,这个时候这个天神,其实是管这个水池的神,这样了解嘛! 管水池的神。那这个管水池的神,看到比丘在闻花香,他就呵斥他,你为什么偷我的花?你现在这样子做法就叫做盗香贼,你们有没有看到? 你这样的做法就叫做盗香贼。


然后这个比丘怎么说?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谁偷你的东西,我坐在这边不行吗?我在这边有碍到你吗?什么时候?我又没有偷摘你的花,也没有拔,也没有靠近,我就坐在这边不行吗?对不对?他的意思,他说什么? 比丘言: “何以盗华? 汝今便是盗香贼也!” 尔时,比丘答,作偈喔,答言:“不坏亦不夺”,花也没有坏掉,我也没有把它拔走,对不对?“远住随嗅香”我只是远远的坐着,然后闻到它的香味,汝今何故言我是盗香贼? 你为什么说我是盗香贼呢?然后这个天神说,用偈说,“不求而不舍”,你没有来跟我说你要,我也没有说我不要,这样了解? 52:04


“不求而不舍”,你没有来跟我要,我也没有说我不要。比如说这个东西你要,你要来跟我说,然后我给你,那就没问题。或者是说我不要了、丢掉了,你去捡没问题,这样了解吗?你把它丢在垃圾桶里面,然后你捡到,觉得这个对你有帮助、有用,你拿走没问题,因为那个人—拥有这个的,他巳经放弃了他的拥有权,意思是他已经不要了,这样了解吗?他这个意思是说,你没有来跟我要,我也没有说我不要,那你拿了,就是偷盗,所以说世间名为贼。我没有说,你没有来跟我要,我也没有说我不要,那这个是你跟我拿了,这个事件就叫做贼。


“汝今人不与”,人家也没有说要给你,有没有看到? 我也没有说要给你,我没有给你,然后你自己去拿,一向取,对不对?“是则名世间,真实盗香贼 ”,他意思说:我没有说我不要,我没有说要给你。那你没有来跟我要,对不对?你自己就拿了,怎么拿? 用什么拿?用鼻子拿! 那你就是盗香贼,有没有看到? 然后这个比丘,“时”,他们两个正在争论的时候,“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负而去”,有没有看到? 这什么意思?他整个花跟藕,就是那个根,整个把它拔走,然后拿走了。对,他们两个正在争论的时候,刚好有一个一般的人来了,把整个花、整个根,整个一拉全部拿走了,“取彼藕根,重负而去”。很重嘛,就把它拿走了。


“尔时,比丘为彼天神而说偈言: 如今彼士夫,断截分陀利,拔根重负去,便是奸狡人,汝何故不遮,而言我盗香。”他说,我闻一下你就骂我,说我偷盗什么,他把你整个都拔走了,你怎么不说他?所以这个故事是说,这是一般人都会发生的事情,对不对?我拔你的苹果你骂我,他把你整个树拿走,你不讲他怎么样,我只是看一看、摸一摸,“你干什么,你想偷”你说没有没有,摸一摸而已,然后旁边一个把整棵树砍了、拿走了,你怎么不说他? 他偷啊,你怎么不说他? 他整颗树把你砍走了,对不对?一般我们人都会,很正常的反应,对不对?你说他怎么说?


时,彼天神说偈答言: “狂乱奸狡人,犹如乳母衣”,“狂乱奸狡人,犹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宜堪以汝语。”什么意思?“狂乱奸狡人,犹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宜堪以汝语。”这句话什么意思?狂乱奸狡人就是说,那个把整个根拔掉的那个人是狂乱奸狡人,这样了解! “犹如乳母衣”,为什么叫乳母衣?因为乳母衣本来就很脏了,你知道吗?本来就很脏。 很脏,你再多一些污垢,怎么样?也看不出什么,所以他说什么? “何足加其言”,所以不需要跟他讲什么。那个人本来就是偷盗,本来就是狂乱人了,他多做一件事情,多做一件坏事,对他来讲,他一直都在做坏事,对他来讲也没有什么,就像乳母衣本来就很脏了,对不对?你再多一些污垢,怎么样?也看不出什么。所以他说什么?“何足加其言”,所以不需要跟他讲什么。就是那个人本来就是偷盗,本来就是狂乱人,他多做一件事情、多做一件坏事,对他来讲他一直都在做坏事,对他来讲也没有什么,就像乳母衣本来就很脏了,对不对?你多一些脏乱他也不会讲什么,所以他说什么?“何足加其言”,所以你不需要跟他讲什么啦,你跟他讲也没有用,这样了解吗?


“宜堪与汝语”,但你不一样,你是今持戒精严的比丘,你是可以说的,你是可以教的,所以我现在要讲你,就是什么?“宜堪与汝语”你是可以说的,意思说那个人已经恶劣到极点了,我都懒得跟他说了,没有什么好说的。但你不一样,你是一个修行人,我是可以跟你讲的,是可以跟你谈论的,这样了解这句话噢?  56:39


接下来呢,“袈裟污不现,黑衣墨不污,奸狡凶恶人,世间不与语。”这个“袈裟”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不懂就说,欸!奇怪袈裟是不是出家人穿的那个?不是。我刚刚讲什么?“坏色”嘛!意思就是说已经被染了、坏色的这些东西呢,“袈裟污不现”,你再给它多弄一些更脏的东西,它也看不出来啊!已经够脏了,你再怎么弄,它就是脏。这样了解吗?所以“袈裟污不现”,很脏的坏色,你再把它多弄脏一点,它也看不出来,因为本来就很脏了。然后呢,“黑衣墨不污”,这个布料本来就黑色的,你再把它用墨弄下去,它就是这样,它也看不出更脏啊,就是这样,已经够脏了。然后呢,“奸狡凶恶人,世间不与语”是吧?意思就是说,这一种人,一般人不会跟他去计较,也不会跟他讲什么,也不会去想跟他谈论。那么恶劣的人,我跟他讲是浪费我的时间,叫做白讲,这样了解它的意思噢?57:57


好,“蝇脚污素帛,明者小过现,如墨点珂贝,虽小悉皆现。”什么意思?对!一张很干净很白的手帕,你一只苍蝇如果沾了墨,有没有?在上面一点一飞一碰,一看就出来了,上面有污点。然后呢,“明者小过现”,有没有看到?一个清白的,只要有一点小过就看得出来了。然后呢,“如墨点珂贝”意思就是说,那个贝壳啊,贝壳白的很干净,对不对?你只要稍微点一点点,是不是很明显?就很明显了,有没有?

58:47


“虽小悉皆现”虽然很小,但是呢,怎么样?很明显。“常从彼求净,无结离烦恼,如毛发之恶,人见如泰山。”如果你是个求清净型的人,想要脱离烦恼,这个“结”是烦恼。想要没有烦恼,脱离烦恼,“如毛发之恶,人见如泰山”,你对自己就要有很高的要求,因为你是修行人,你不要拿你自己跟那些凶恶的歹徒去比,比看谁好、谁坏,这样知道它的意思吗?意思就是说,那个鬼徒把根都拔走了,我好怎么跟他讲,他本来就很恶劣啊,我跟他讲没有意义啊!白讲。但是你不一样,你是一个修行人,要求出世无烦恼的,所以你对自己一点点小过恶,你都要怎么样?“见如泰山”,都不能很轻易的就去放松,很轻易就把它放过,意思就是叫你自己要洁身自好,要用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你是想要修行出世的人,这样各位了解吗?这个叫做什么?见微细罪而能知改进。(参考: 见微细罪,能生怖畏) 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1:00:20


这个故事,在这个师父的书里面也有,书里面也有,谁有看过?对,盗香。对,它后面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只是说因为这个故事重点已经表达到这里,但是后面还有。谁知道后面讲什么?谁有看过这个故事的完整版?很有趣啊!有吗?有看过吗?敬堂(人名)!有印象吗?后面讲什么?书上有,我知道,你有看吗?书上到这里就结束?没有吧?后面还有。对啊,就有很多偈颂啊,对!但是后面偈颂是有故事的。不不不⋯后面还有,后面还有,后面还有⋯谁记得?后来呢,后面是什么故事呢?后面说,这个比丘啊⋯对对,想起来了,那个麦克风。


那个比丘后来就认识到自己错了,就说希望你经常提醒我,然后这个花神就说,你是个修行人,你应该自己经常检视你自己,我没有责任经常来监督你,大概就这意思。 

1:01:50


这个天神好像有点得过不饶人的样子、得理不饶人的样子。后来这个比丘说:嗯,你讲得很好。我是一个修行人,所以我要见小过,对不对?而不能放过,所以很感谢你,希望你以后常常提醒我,然后这个花神得理不饶人。他说什么?拜托!我又不是你的小婢,我也不是你请的啊!对不对?我凭什么要常常来提醒你,你自己有过,你不会自己多注意一点吗?还要人家来常常提醒你吗?最后很有趣,所以这个叫做见小过而畏惧。那么他的意思,总之一句话就是说,既然你要修行,对自己要求要高一点,标准要稍微高一点,你不要跟一般人或老是比那个凶恶之徒⋯欸,他怎么可以!我怎么不行?他是什么人,你什么人,你为什么要跟他比呢!这样各位了解哦!既然要修行,自己的道德要求高一点,这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因为就不容易犯。因为常犯小错而犯大过,到了犯大过,已经养成不好的习惯,已经来不及,这个大家共勉。来,有没有什么问题?1:03:07


来,没有问题的话,我们再来看。

“学戒”,学戒,这里讲学戒,有没有看到?看到这里—“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最后一个受持学戒。什么叫做受持学戒呢?学戒Sikkha-Pada ,Sikkha-Pada称为、翻为学戒又翻为学处,学习的地方。那个 Sikkha:teaching,learning。teaching或learning学习或教授学习。Prada:foot有足、有足迹、有足处,还有place处所、reason、cause有这些意思。那这些意思翻成什么?学习的什么?因学习的地方立脚,学习立脚的地方,如果依现在比较白话一点叫做学习的下手处。了解噢?所以它的意义叫做学习的下手处,学习的下手处。经律上,常指具体的规范条约就叫做“戒条”。


我现在要修行,那师父你告诉我,我具体上我应该怎么做,对不对?不是说⋯修行哦!好好修、好好行善、好好做事!师父,我怎么做?你就好好做善事。那我善事怎么做?对不对?要具体的话,好!你从现在开始三皈受一个仪式,受五戒就是什么?不杀、盗、淫、妄、酒,是不是具体的?这个叫做“学处”,意思就是说学习的下手处,经律上常指具体的规约、戒条,所以学处就是戒条,意思就是说你现在要开始学习了,我给你一个很具体、很明显的要遵守、要做的事情,这个叫做学处。在家人的学戒的学处就是从五戒开始,所以五戒又叫做五学处,这样了解吗?那比丘二百五十条戒,二百五十几条就是你想要出家,具体的做法就从这二百五十多条来开始下去实践、开始下去做。


来,“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此城中有一长者名黑鹿子”。有一个人叫黑鹿子,“于佛法僧深生敬信。归依三宝”有没有受什么?“五学处”,这一般我们叫做受五戒。但是问题是受五戒的那个戒的意义很大,对不对?那它其实就叫做受五学处,意思就是说你要归依三宝开始修行,从这五个地方下手开始去做,具体的去做。受五学处是什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根有律》里面的,这个叫做学处,这样明白吗?以戒条,学处也就是所谓的戒条、戒相来分,所以你记得戒有法、体、形、相,这前面有说,前面再去复习一下法、体、形、相。   1:06:55


这个一般我们讲戒条是指戒相,有没有看到?以学处戒条、戒相,这个相就是很明显具体的告诉你,你现在要做什么,这个叫做戒相,又叫做学处。出家人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左右,比丘尼三百五十条戒左右,有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沙弥、沙弥尼是十条,然后有式叉摩那,这个是沙弥尼要往比丘尼的中间,这个是出家要学习的学处,再加五戒十善、八关斋戒,这个是在家人的学处,这样了解吗?   1:07:37


你说,师父那菩萨戒呢?不好意思,我们现在在讲《阿含经》,以解脱为主。那么讲大乘菩萨戒以后有机会或是有〈成佛之道〉的地方,你们可以去听一听,这个就叫做学处。这样基本上都了解学戒要包括哪一些吗?波罗提木叉,记得吗?波罗提木叉,然后有什么?别别解脱。波罗提木叉就是别别解脱,然后还要学什么?行处、威仪对不对?然后还有微小戒,然后还有什么?学处。这一些,你把它好好做、好好看就是修行持戒的一个基本的规范,从这里开始下手开始做。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敬业,差不多二点三十五分举牌,好。)

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建祥,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喔!同学们其他都可以喔!来,没问题,我们来继续来看下面。   1:08:50


“活命遍净戒”,活命遍净戒也是戒。其实活命遍净戒就是我们八正道里面的“正命”,八正道里面的正命,活命遍净戒。活命遍净戒,它为什么叫做活命遍净呢?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活着,那我们要食衣住行,得到食衣住行的这些方法要合乎规范,合乎道德的规范,这个叫做活命,对不对?如果你合乎道德的规范而来活命,这个就叫做“活命遍净戒”。   1:09:35


第一、两种正命

合乎活命遍净戒,就是合乎道德规范的经济生活来源。经济来源要合乎道德规范,这个叫做“活命遍净戒”,又叫做八正道的“正命”。好,八正道的正命。何谓“道谛”?谓八正道。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精进、然后正定。何谓正见?正见有二:有俗,然后有道。这个正命有没有看到?这从正见,然后正命亦有二,正命有二是什么?“求财以道,不贪苟得,不诈怠心于人,是为世间正命;以离邪业,舍世占候,不犯道禁。”是为怎么样?“道正命”,有没有看到?他说什么?正命有二:“一个是求财”,这个后面应该有。他说什么?正命有二:ㄧ个是“求财以道,不贪苟得”,不要欺骗于人,这个叫做“世间正命”。然后“出世间正命”叫做“以离邪业”,等一下我会讲细节,后面会有细节,然后“舍世占候”,意思就是不要用世间的方法。然后“不犯道禁”就是戒,不犯戒这叫做“道正命”。意思就是怎么样?“出世正命”。1:11:21


正命有两个,一个是世间的,一个叫做出世的。我等一下⋯这个大概有这么一个说法,有两种,后面我会讲得详细一点。第一个,我们先来看看“世间正命”,世间的道德规范、经济生活是什么?这个抄了吗?我这个会放在我们网络上都有,网络上有。好,刚刚有讲这个,我们来看世间正命是什么?他说“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为方便具足?你看,这个是佛陀教在家人怎么样过正当的经济生活。他说什么?“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䟽、算划,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这一段应该很容易理解吧?意思就是说,他当然其他地方会说,在不违反五戒的规范之下,你在家人可以做种种⋯有没有?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什么叫种种工巧业处?种田,做生意、买卖。什么叫王事?净地(人名),你知不知道什么叫王事?(回答:不知道)不知道喔!这个猜得出来吗?从事公家事业啦。古代的王事,当然你一切公家事业都是国王,都是跟国王有关系的嘛!因为古代是国王掌控一切,所有的下面的官员都是国王指派的,所以在古代的公家事业就叫做王事。那现代当然没有国王了,就是做政府工作的公务员。对,就是什么?就是“王事”。   1:13:48


所以你可以种田,可以做商事买卖,可以什么?做公务员,然后可以做什么?会计啊!有没有“书䟽”,可以专门帮人家写东西,写东西做那个什么?代书写东西。也可以怎么样?做会计,有没有⋯种种的这些都可以,只要不违反五戒的都可以,他有没有叫你打猎?没有吧?他有叫你捕鱼,没有吧?做的这些都不是杀盗淫妄的,所以不能杀盗淫妄,他有没有叫你卖酒?没有。所以这个从事商贾里面不能卖酒,对不对?也不能做什么?特殊行业。特殊营业,什么特殊营业?卖枪、卖毒品、开什么妓院、什么那些都不行,对不对?这些都是社会正常的职业,不违反五戒的社会正常职业都可以。1:14:50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有没有?就是五戒“能极守护”。“不令”意思就是说,你前面要赚钱,后面要能够把它守好,保护好,那现在保护好放哪里?一般的,好,一般放哪里?放银行,对不对?你不要把它放在床下,不要把它埋在后花园里面,所以它说“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好好的保护如法而得,这上面的“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什么?“王、贼”,不要被政府随便破坏,把你拿走了,不令什么?贼、水、火,有没有?这个是那天讲的五家所共,不要被这些给拿(走) ,还有“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这边有王、有贼、有水、有火,这个叫做四嘛!。然后“不善守护者亡失”,就是你没有守好让它丢掉了。还有一个叫做“不爱念者辄取”这什么意思?“不爱念者辄取”?对,让不孝子孙随便来把你拿走了,或是不孝子孙把你继承走了,这个叫做“不爱念者辄取”,不要给二代跟你的儿女,或是子孙给你糟蹋掉了。所以说“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具足。”有没有看到?   1:16:33


好,你说不让这一些跟你拿走,不让你的这些继承人、这些不孝子跟你破坏掉,那你说:师父,我早晚总要走,对不对?那钱财是身外之物,没错吧?钱财能不能为你赚福报,让你把福报带着走?钱财是身外之物,能不能把钱财换成⋯我们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对不对?万般,钱财是万般其中之一,能不能把这个钱财的万般换成可以随你去的业?怎么做?多布施、多行善,多累积功德。这个师父的《佛陀的开示》里面有一个经,有没有看到?那个经,佛陀说什么?欸!累积资粮作为长途之用,不要把这些钱财留给子孙去糟蹋,要看得开啦,对不对?我们的儿女子孙,子孙根本轮不到你去烦恼啦!我们的儿女,你生他,你就有养育他、教育他的责任。但是到了一定的什么?年龄,你该给他的给他,该教育的教育他,接下来他要懂得自己去什么?对,他自己要知道怎么去过生活,怎么去养活自己,是不是?你不要为他操劳一辈子,接下来你有任何的什么东西呢?开始累积你的资粮、你的福报,因为生死是一场很长远的路途,对不对?     1:18:40


经典上说,如果你在长远的路途里面,你没有准备足够的资粮,你常常就会产生问题。但是在这个生死的长远路途里面,你要能够不断的累积资粮、勤修福报,就是足够的资粮,你这个旅途就会平顺、平安、舒适。所以要了解,不要只看眼前的,不要只在乎自己的,而你一定要把它弄一辈子。到了五六十岁了,你还把他当小孩子一样,你干嘛这样子跟自己过意不去呢?你何不把钱财的这个身外之物,把它转换为你死后能带去的善业、资粮、福德,这样各位了解喔?这一些就奈你没有办法,你这些善业、福德、资粮,王也拿不去,贼也夺不走,水火都飘不走,对不对?更何况什么?不孝子孙也拿不走,所以人要学得聪明,多累积福德,多累积福德,这个叫做“善男子善守护”。1:19:56


好了,再来。“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这个“不落度、不放逸”叫做不解怠、不放逸。“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我告诉你,这个重点就是要告诉你,要有好朋友、善良的朋友。你不要有一个朋友跟你乱指导,给你乱叫你去投资,然后跟你讲这个、讲那个,然后弄到最后,你什么都没有。就是交人、交朋友要懂得分辨,要懂得学习善知识,不要被一些人给带坏了,对不对?有些人不懂啊,跟你讲说,你投资什么哪个股票,怎么样弄一弄,弄到最后,他不骗你都很阿弥陀佛了,弄到最后投资失败,对不对?他跟你乱讲乱说一通,我们就招太多这种人,本来还蛮善良的,本来还蛮不错的,都是被一些人给带坏。师父上次是不是有告诉你,有人到pachinko(柏青哥日本小钢珠赌博电玩)里面去看那个牌子,有没有看到,对不对?然后他来问师父可不可以,师父跟他讲绝对不行!好,他没去,其他人去了,三个月三栋房子不见了,是不是交了坏朋友了?坏朋友是不是很可怕?是的。这个要注意,叫做“善知识具足”。要能够分辨,能劝你布施、劝你行善、劝你不要喝酒、劝你什么守五戒,这些才是善知识,告诉你怎么行善、怎么修行的。1:21:55

还有最后,“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有没有看到“钱财出内”?这个叫做出入,这样了解喔。所有的钱财出入要称量,意思就是要相互平衡。然后“周圆掌护”就是要面面俱到,能够保护“不令多入少出也”,也不可以“多出少入”。他说,嗯!师父他多入少出难道不好吗?我存很多钱难道不好吗?不好,为什么不好?来,这个麦克风。我们一般说,多出少入会有问题,对不对?那多入少出会不会有问题?来。

就是說也不能太吝嗇。 


呐!不能太吝啬啦。明明很有钱,三餐吃花生,搞到营养不良,那就太吝啬了。明明都不错,衣服可以穿好一点,不要奢侈,你整天穿得破破烂烂,人家以为你是乞丐,对不对?不必要这样子。台湾曾经以前,师父小时候有一个现象,每次都看一些人年纪蛮大的。年纪蛮大怎么样?在捡破烂。那你以为他很可怜,结果家里三栋楼房。有些人就是习惯这样子啊!很有钱,他都是喜欢穿着破破烂烂像乞丐一样,然后去捡破烂来卖,后来死掉也没子孙,也没子孙啊。然后没子孙,政府就来看他的房子什么⋯怎么样,他捡破烂一辈子,居然钱全部藏在床底下,几百万。   1:24:07


那如果是这个样子,来,他就是什么样?我们来看。你看,“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就是说如果有少的话,只要想办法赚钱,多的话就不要存太多钱。“知平而舍”有没有?要知道它的平衡,知道存点钱,但是不要太吝啬。“如是,善男子秤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入多出少,就是刚才讲的不要太吝啬。“出多入少”那这个更严重,你花到连赚的钱都不够。“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你没有钱,但是你却很大方,大手大脚的。“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这个就是什么?只懂得花钱,每次赚那么一点点,花了一大堆就欠了一大堆,这个生活早晚会出问题的。   1:25:15


这个为什么叫做“优昙钵罗果”?它有几种解释,一个就是说你只吃果实,不种什么?不种种子。那你吃完了就没有了,这是一个解释。另外一个就是说,这种优昙钵罗果啊,有些人要吃的时候,他就树上摇一下,然后就掉一堆下来,但是呢,(这)一堆他不是全部吃,因为那种东西不能吃太多,掉ㄧ堆他就吃一两个,那其他的呢?其他就浪费掉了,你多摇几次,树上就没了。   1:25:50


这样了解喔,他意思就是说什么?你如果没有赚那么多钱,你不要大手大脚的猛花钱,这样生活都会出问题,这个就要告诉你愚痴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这样明白吗?钱一大堆,但是很吝啬又不肯花;你不想花,拿来给我花,他又不想给你花,他自己也不愿意花。然后呢,这种人也很奇怪,他也不给儿子女儿子孙去花,反正他就是只入不出就对了。悭贪无比,那就如,到时候饿死的就如饿死狗。所以有些人很可怜,怎么很可怜?有没有听过穷得只剩下钱,对不对?如饿死狗,到时候死了,没人跟你埋葬、没有人跟你什么,所以要懂得智慧。有多,多布施,你要是没有那么多,多存一点,不要胡乱无度的花用,这个叫做什么?“正命具足”。     1:27:05


在家人对于钱财好好把这个看一看,好好把它看一看,其中有一点,不要交到坏朋友。佛陀那个时候就跟你讲,不要交到坏朋友。交到坏朋友会让你倾家荡产,有人好好的把他带去赌博,好好的把他带去搞这个搞那个的,很多富二代就这样被搞垮了,要注意!这个叫做在家人世间的正命具足,有没有看到?世间正命。佛陀这个经,《杂阿含九十一经》对不对?这个时候就告诉我们在家人应该怎么做,好好把这一经看一看,少欲知足,然后把这些该做的做一做,基本上你的生活不会有太多问题;然后有能力的,多布施多护持。布施护持不是只叫你护持三宝而已,其他的那些鳏寡孤独,社会上的福利事业,只要你够相信的,你觉得你可以相信的,都可以帮忙,当然能护持三宝那也是非常好的,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没有问题喔。1:28:24


刚刚是在家吗?现在叫什么?“出家乞食正命”。所以在家人你可以做生意,对不对?你可以做生意,但是你的生意要合乎五戒,你的生意要合乎五戒,你要懂得怎么量入节出,你要懂得多布施,你要懂得交好朋友,这些种种你都要注意,但是你是可以工作,做生意来赚钱,没问题的,只是要把那一些条件都注意。出家人呢?出家人乞食是正命的。“信施护持”,他的乞食意思就是信施护持,所以他没有叫你出家人去做生意,他也没有叫你去卖钻石,这样清楚吗?    1:29:20


来,“尊者舍利弗”,这个就是师父刚刚讲的故事。这个尊者舍利弗他去托钵,然后托钵呢,就吃饭,托完就吃。然后有一个外道,有一个外道就问他说,诶!像你这样子修行,那也不工作,你靠什么生活?你是靠仰口、下口食呢?还是靠仰口食、还是靠方食、还是靠四维口食呢?他说都不是。他说,诶!怎么样?那不是,那你怎么活?对不对?他说我都不是,我就是靠乞食。好,什么叫做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四维口食呢?现在讲的是出家人,因为他遇到了舍利弗,尊者舍利弗说“姐妹”,他为什么叫他姊妹?因为对方是女众。再来,对方是一个外道的出家修行人,这样了解喔。不然如果是在家,他这样善男子善女人,这样清楚吗?后来这个女众她也出家了,跟着佛陀出家了。  1:30:48


好,他说什么?“诸所有沙门、婆罗门明于事者,明于横法,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下口食也。”他这个明明是邪命求法的意思呢,在经典的解释或其他地方解释,就是说了解怎么样农耕,农耕种田,这个叫做“明于横法”,“明于事者,明于横法”对吧?知道农作的知识,甚至去从事农耕,种东西来卖,这样了解吗?这个叫做“下口食”。为什么叫下口?因为你种东西的时候要低头,这个叫下口食,意思就是说从事农作,然后来卖,卖了之后拿钱,然后以这样子来养活,这个叫做“下口食”,这样明白嘛!      1:31:55



所以事实上印度的规矩,出家人是不可以耕种的。那你说,师父,如果是寺院里面种一种自己吃,其实这个比较没关系,也是不是那么具足圆满啦!但是这个不是拿去卖就比较没关系,这样了解吗?就是自己不能去做农夫,然后种田拿去卖。你们会想说,师父为什么呢?自己种田拿去卖,有什么不对呢?对啊,当然不是正命。为什么不是正命?对,我告诉你,你要种田,你给农夫去种,这样了解嘛!每个人有他的职业,有他要做的事情,出家修行,跟着佛陀修行是很难得的,这样了解嘛!很难得的,佛法是非常尊贵的。  1:32:51


你既然能够随着三宝去出家修行,你的工作就是要花大把的时间在戒定慧上,然后花大把的时间把戒定慧这个佛法给传播,自己研究得透彻、自己修行,然后把佛法给传导出去,这个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这样了解吗?如果你去种田搞东搞西的,这会影响你的慧命,这样各位清楚吗?因为种田可以花掉你很多时间的,何况是你种来要卖的,这个可以花掉你很多时间,而且会影响你的知见,还有什么?你的情感意志。因为你整天想着我要种这一些东西来卖,要卖多少,然后要拿去哪里卖,这些就种种的世间俗事,是不是这样? 1:33:50


所以每个人要有他的工作,不要出家人老是去做在家人的工作,然后在家人老是想做出家人的工作。像这样做,就是出家人做在家,做这些,都是出家人做在家人的工作,那有没有在家人想做出家人的工作?有啊,哪一些?来,那个麦克风。


有些可能就是居士他的知见不是太正确,但是他要在家里讲法,然后还要收信徒这样子。


是啊!现在很多在家人又不想出家,对不对?你说他修行,他又离不开世俗的五欲生活,离不开他的财产、他的家业,离不开他的什么⋯先生或妻子、或是儿女,想要享受在家的这种快乐,对不对?但是他又要成为一代大师,所以搞得僧不僧、俗不俗的一群。一些在家人老是喜欢当上师,老是喜欢穿的僧不僧、俗不俗的,老是喜欢人家叫他老师、叫他大师。你如果想修行,你好好的出家,舍弃这些,好好的出家,好好的修行,你要成为一代大师没问题。你不要又想要世俗五欲的快乐,又要,哇!人家站在那边讲经说法,人家崇拜为大师,对不对?    1:35:26


所以在家很多就是这个样子的,然后骗财骗钱骗色,因为它很容易十之八九就落入这样子的。因为一旦有钱财利益,它就会跟着来,因为为什么?因为凡夫烦恼具足,容易受这种诱惑,然后这种在家人他又没有戒律的规范。因为像师父这样很明白啊!做错什么或是有什么不对,你们大家都知道,多多少少都知道啊,对不对?师父在那边胡作非为,大家都知道。有戒律的规范,现在在讲戒律。出家人有戒律的规范,有妄语的规范,对不对?有未证言证的严重规范,再怎么样多多少少有惭有愧,都不敢太乱来,也都不敢离太远,但是这种在家呢?不僧不俗的,他没有戒律的规范,他可以胡作非为,反正没有人管他,也没有师父,也没有戒律,佛也不在了,出家人也管不了他,在家人也管不了他,叫做三不管。所以这种才是真正的无法无天,不是和尚打伞,那种才是真正的无法无天。   1:36:41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这种在家自称上师、自称什么的,十之八九都是非常有问题的,我不敢说百分之百,但是十之八九都非常有问题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ㄧ定要注意!好,我们来看,第一个他不能农耕。“诸沙门、婆罗门仰观星历,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仰口食也。”什么叫仰观星宿?算命。他“仰观星宿”就代表什么?因为印度古代有看星宿,然后算你的命,对不对?它《遗教经》里面有仰观星宿、算相吉凶,对不对?什么看相、看手相、看风水,这些完全都不行。但是我们传统以来会有很多错误的观念,以为会看风水、会看相、帮人家占相吉凶的,都是出家人的工作。有没有这样的误解?有喔,很多!    1:37:44


师父在大学时候,有人曾经跑来问师父说,诶!你不要到我家去看ㄧ看?我说到你家去看一看? 我说: “哦!那我看看,找个时间,你买了新房子我去看一看。”我看ㄧ看是说看这个房子怎么样啦,对不对?就是你找我去就看一下,他的意思是叫我去帮他看风水。后来讲清楚才知道,我跟他讲我没有看风水,这个不是我要做的。那你出家人不看风水,那你干嘛?诶!我说我出家人要看风水吗?他说不是吗?在看风水不是都出家人的责任吗?我说谁告诉你的?他说,反正故事小说,然后什么电影电视都这样演的,然后掐指一算,嗯!你有大凶,来这里做做法会超度超度,掐指一算,嗯!没问题了,这ㄧ些都是错误的观念,出家人绝对不能看风水,更不能以看风水来换取什么?温饱。这个叫做下口(口误),这个叫做什么?“仰口食”。


还有“婆罗门、沙门为他使命,邪命求食者”,这个叫做什么?是为“方口食”。“为他使命”这个是做什么?

理解就是給人家當差跑腿的。

当差跑腿。对!你说什么?

說客

说客,也不完全是说客。主要就是帮人家,做人家的什么?工作,帮人家跑腿对不对?比如说我替谁工作,然后送货,替谁工作…,反正意思就是出家人不能做这种工作,不管是替政府工作,或是替一般的人工作。我让你聘请对不对?然后替你工作,来换温饱,这个是不行的。我做你的会计对不对,然后来求温饱,不可以的。如果你是,这个叫做“通致使命”、“为他使命”或叫做通致使命。就是你命令我,我去做,那你给我钱,这样了解吗?这个不可以的,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1:40:15


最后,“若有沙门、婆罗门为诸医方,种种治病,邪命求死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四维口食也。”这个叫做怎么样?学医看病,学医看病这个是不可以的。你会说,师父那为什么很多出家人有时候懂一些医学,懂什么?懂一些医学必要的时候救人命,这没问题。但这里讲的是什么?为了养家活口,为了温饱,然后你(#师父口误~帮人家看命,那不是看命)帮人家治病,然后来医治,求换得钱财来生活,这样了解吗?等于你变成医生了。这样各位了解吗?这不是说你有一些医学常识,然后需要的时候,赶快救人家一命,帮一下这个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把它当成是你自己生活的职业,那不行的。   1:41:25


所以你有一些医学的知识常识没问题,现在都是要必备一点的,但是你不要成为专业的医生,这样了解吗?好,那为什么不可以?对,其实同样一个道理嘛,对不对?你要做一个专业的医生,对不对,要考取执照,要有很丰富的医学背景,要不要花很多时间?要成为这样的专业,尤其是救人的,要不要花很多时间?没错吧!救一般的生命,我说救一般的生命,给世间的医生去做,这不是你的工作。救人的法身慧命,才是你出家人的工作,你不要本末倒置。回到同样的原理跟问题,专业给世间的专业人去做,这样了解吗?你出家人的职业是什么?你就是救命,救什么命?慧命,法身慧命。你是医生,但是你不是世俗的医生,你是什么?佛陀是大医王,你就是小医王。你是救人家法身慧命的,所以世俗的医生要花很多时间,做一个有执照专业的医师,就要花很多时间了,对不对?那你是出世的法身慧命的,你要不要花很多时间?也是要嘛!对不对?你不要荒废正业,这样各位同学了解吗?这就是说为什么不能做这些?因为这会妨害你的法身慧命,让你不务正业,甚至破坏僧团的规矩,这样了解吗?你这一些都不是你应该做的。他说,舍利弗说:“姊妹!我不堕此四种邪命而求食也,然我,姊妹!但以法求食而自活也。”它的“以法”就是如法。然后呢,“是故,我说不为四种食也”就是说,你平时好好修行,然后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然后靠信众的护持。   1:43:54

这样清楚嘛?因为现在印度的环境是托钵,现在的环境也不大可能去托钵了,但是他的意思是一样的。现在在中国,住在汉传北传汉传佛教里面,大部分都是信众来寺院里面怎么样?护持。这样各位同学了解吗?师父虽然不是做得非常好,但是一直都秉持着这样一个观念,都秉持着这样的一个观念。师父认真的修行,虽然也不是修的多好,师父认真的研究佛法,然后认真的弘法利生;虽然也不是研究得多好,也没有说弘法得多好,但是这是师父的责任。那么中道靠的就是什么?我也不做什么贩卖贸易⋯什么这些都不做,靠的就是说是信众的自动自发的,觉得佛法很好,三宝很好,自动自发的护持,一直以来都是这个样子。好,这样各位了解吗?好,有没有什么问题?来。1:45:15

這有一個問題,就是第二個,「若諸沙門、婆羅門仰觀星曆、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門為仰口食。」但是現在,在寺廟裡邊有一些就是他經常去寺廟,我看國內有就是什麼,但是他不是出家人,他這個成天神神叨叨的,你像這種的,他們因為不是出家人,他們好像就拿著這個過日子,這個也⋯)

他们不是出家人。(对!)因为他们不是出家人,所以他们就没有这个四食的邪命,这样了解嘛!但是有诈骗的嫌疑。(对!)这样了解吧!他就有世俗诈骗的嫌疑。虽然他不是出家人,他可能没有犯到这四口食的戒律。因为他不是出家人,所以基本上他不需要去遵守这样子的。这个是针对出家人说的,这样了解吗?但是他可能有诈骗的嫌疑。

對,他們可願意說我在哪寺廟裡邊,你看看我在布施這些功德。)


那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算他不是出家人,但是他不能在寺庙里面做这些事情。这样了解吗?虽然他不是出家人对不对?他不受这个规范,但是你寺院要跟他划清界线,你不要让他在寺院里面做这种事。因为你让他在寺院里面做这种事情,人家会以为是你寺院在搞的,所以谁要⋯你看师父跟立师父都知道,谁要来这边讲一些神神叨叨的,有什么算命的什么,师父是不允许的,因为人家会把你跟他们连在一起,以为他是你们里面的人,这样子清楚吗?(嗯!)1:47:07

好,还有问题吗?(没有。)所以这种在家或是不僧不俗的,虽然做的这些事情,他不受这个规范,但是第一个,他有可能(有)诈骗的嫌疑,第二个你不要让他在寺院里面做,这样子明白嘛!好,那么我们今天讲到这里,下个礼拜我们继续来讲“不受杀生供养”,这个也是一种正命,然后“资具依止戒”,这个就要讲说我们的衣服用具啦,这一些出家人或是在家的精神应该是怎么样,我们下礼拜继续来谈这一些。


好,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


三、波罗提木叉律仪(Pratimokṣa-saṃvara)(续)

威仪具足

出世正行[1]

异婆罗门年耆根熟,摄杖持钵,家家乞食。彼婆罗门遥见世尊而作是念:“沙门瞿昙摄杖持钵,家家乞食,我亦摄杖持钵,家家乞食,我与瞿昙俱是比丘。”尔时,世尊说偈答曰:

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

受持在家法[2]。是何名比丘?

于功德、过恶[3],俱离修正行,

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杂阿含经 第97经)

行处具足

• 行处(gocara):去的地方、(六根)所行境、范围、亲近处。

佛的行处[4]

复次,尊!我见沙门瞿昙着衣、已着衣,被衣、已被衣,出房、已出房,出园、已出园,行道至村间,入村、已入村,在巷,入家、已入家,正床、已正床,坐、已坐,澡手、已澡手,受饮食、已受饮食,食、已食,澡手咒愿[5],从座起,出家、已出家,在巷,出村、已出村,入园、已入园,入房、已入房。

尊!沙门瞿昙被衣齐整,不高不下,衣不近体,风不能令衣远离身。

尊!沙门瞿昙常著新衣[6],随顺于圣,以刀割截,染作恶色[7],如是,彼圣染作恶色。彼持衣者,不为财物,不为贡高,不为自饰,不为庄严,但为障蔽蚊虻、风日之所触故,及为惭愧,覆其身故。…

尊!沙门瞿昙随众说法,声不出众外[8],唯在于众,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

尊!沙门瞿昙其像如是,但有殊胜复过于是。尊!我欲诣彼沙门瞿昙,从学梵行。”(中161)

自境界(应有的行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鸟,名曰罗婆,为鹰所捉,飞腾虚空,于空鸣唤言:‘我不自觉,忽遭此难,我坐舍离父母境界(gocare)而游他处,故遭此难。如何今日为他所困,不得自在。’

鹰语罗婆:‘汝当何处自有境界而得自在?’

罗婆答言:‘我于田耕垅中自有境界,足免诸难,是为我家父母境界。’

鹰于罗婆起㤭慢言:‘放汝令去,还耕垅中,能得脱以不?’于是罗婆得脱鹰爪,还到耕垅大块之下,安住止处,然后于块上欲与鹰斗。

鹰则大怒:‘彼是小鸟,敢与我斗’。瞋恚极盛,骏飞直搏,于是罗婆入于块下,鹰鸟飞势,臆冲坚块,碎身即死。…

如是,比丘!如彼鹰鸟,愚痴自舍所亲父母境界,游于他处,致斯灾患。汝等比丘亦应如是,于自境界所行之处,应善守持,离他境界,应当学。比丘!他处他境界者,谓五欲境界,眼见可意受、念妙色,欲心染著,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可意、受、念妙触,欲心染著,是名比丘他处他境界。比丘!自处父母境界者,谓四念处。(杂阿含经 第617经)

见微细罪

时,有异比丘在拘萨罗人间,止一林中。时,彼比丘有眼患,受师教,应嗅钵昙摩花。时,彼比丘受师教已,往至钵昙摩池侧,于池岸边,迎风而坐,随风嗅香。时,有天神,主此池者,语比丘言:“何以盗华?汝今便是盗香贼也!”尔时,比丘说偈答言:“不坏亦不夺,远住随嗅香,汝今何故言,我是盗香贼?”

尔时,天神复说偈言:“不求而不舍,世间名为贼,汝今人不与,而自一向取,是则名世间,真实盗香贼。”

时,有一士夫取彼藕根,重负而去。尔时,比丘为彼天神而说偈言:“如今彼士夫,断截分陀利,拔根重负去,便是奸狡人,汝何故不遮,而言我盗香。”

时,彼天神说偈答言:“狂乱奸狡人,犹如乳母衣,何足加其言,宜堪与汝语。袈裟污不现,黑衣墨不污,奸狡凶恶人,世间不与语。蝇脚污素帛,明者小过现, 如墨点珂贝,虽小悉皆现。常从彼求净,无结离烦恼,如毛发之恶,人见如泰山。”(杂阿含经 第1338经)

学戒

  • Sikkhā-pada:学戒、学处
  • Sikkhā:teaching、learning
  • Pada:foot(足)、foot step(足迹、足处)、place(处)、reason、cause。
  • 意义:学习的下快处,经律上常指具体的规范条约(戒条)。
  • 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此城中有一长者名黑鹿子,于佛法僧深生敬信。归依三宝受五学处,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妄语、不饮诸酒。(根有律)
  • 以学处、戒条、戒相来分:
    • 出家
      • 比丘(250左右)
      • 比丘尼(350左右)
      • 式叉摩那
      • 沙弥
      • 沙弥尼
    • 在家
      • 五戒(戒十善)
      • 八关斋戒

活命遍净戒(正命)

  • 合于道德规范的经济生活(来源)

两种正命

何谓道谛,谓八直道,正见、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何谓正见。正见有二有俗有道。…正命亦有二:求财以道不贪苟得,不诈怠心于人,是为世间正命;以离邪业,舍世占候,不犯道禁。是为道正命。(阿含部-阿律那八念经)

世间正命

佛告婆罗门: “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䟽、算划,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善守护具足。

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9],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

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杂阿含经 第91经)

出家乞食正命(信施护持)

尊者舍利弗言:

“姊妹!诸所有沙门、婆罗门明于事者,明于横法,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下口食也。

若诸沙门、婆罗门仰观星历,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仰口食也。

若诸沙门、婆罗门为他使命,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方口食也。

若有沙门、婆罗门为诸医方,种种治病,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四维口食也。

姊妹!我不堕此四种邪命而求食也,然我,姊妹!但以法求食而自活也,是故,我说不为四种食也。”(杂阿含经 第500经)

不受为杀生供养

长生婆罗门:…“瞿昙!我今欲作邪盛大会,以七百特牛行列系柱,……乃至小小诸虫皆悉系缚,为邪盛大会故,种种异道从诸国国皆悉来至邪盛会所,又闻瞿昙从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我今故来请问瞿昙邪盛大会法诸物分数,莫令我所作邪盛大会诸分数之中有所短少。”

佛告婆罗门: “或有一邪盛大会主行施作福而生于罪,为三刀剑之所刻削,得不善果报,何等三?谓:身刀剑、口刀剑、意刀剑。

何等为意刀剑生诸苦报?如一会主造作大会,作是思惟:‘我作邪盛大会,当杀尔所少壮特牛,尔所水特、水牸,尔所羊犊及种种诸虫。’是名意刀剑生诸苦报,如是,施主虽念作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实生于罪。

云何为口刀剑生诸苦报?有一会主造作大会,作如是教:‘我今作邪盛大会,汝等当杀尔所少壮特牛,……乃至杀害尔所微细虫。’是名口刀剑生诸苦报,大会主虽作是布施、供养,实生于罪。云何为身刀剑生诸苦报?谓:有一大会主造作大会,自手伤杀尔所特牛,……乃至杀害种种细虫,是名身刀剑生诸苦报,彼大会主虽作是念种种布施、种种供养,实生于罪。(杂阿含经 第93经)

资具依止戒

云何有漏从用断耶?比丘!若用衣服,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蚊虻、风雨、寒热故,以惭愧故也。

若用饮食,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令身久住,除烦恼、忧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无病故也。

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疲倦得止息故,得静坐故也。

若用汤药,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除病恼故,摄御命根故,安隐无病故。若不用者,则生烦恼、忧戚;用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用断也。(中10)

  1. 侧重出家众。
  2. 更多关于“受持在家法”的讨论可参考讨论页。
  3. 过恶:过失、恶行。
  4. 行处:行住坐卧。
  5. 咒愿:受众生供养,将功德回向给众生。
  6. 新衣:洗干净的衣服。
  7. 恶色:为了不在衣服上染著。
  8. 音量适中,不会过大。
  9. 不令多入少出:即不要太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