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講要 第六十五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阿含經講要 第六十四講 本講視頻 Youtube [|騰訊] 阿含經講要 第六十六講

中道佛學會阿含經第六師父講

今天我們繼續來上阿含經,我們現在在講持戒,對不對?戒增上學,那上個禮拜有講到種種的持戒心,種種的持戒心,雖然它不一定很深很高,境界不一定非常高,但是這些都是我們持戒的一些基本會有的心態。但是這些心態不能說不對,是對的,是應該有的。好,只是說他雖然境界不高,沒有像金剛經講怎麼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當然那個境界比較高,我們可以慢慢要求,但是剛開始持戒必須要有這些基本的心態,這個是對的。

第一個:持戒,

A:深信因果,對不對?持戒行善,就有善報,不持戒做惡就有惡報,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是必須要肯認確信的,所以叫做深信因果而持戒。這種有因果的觀念,這是基本的,是對的。再來

B、求福的心態,修行善就有善報,惡就有惡報。善報一般又叫做福德,這樣了解嗎?善行就有善報,那麼善行就叫做福德。所以你們知道福德又叫做什麼?福德又叫做功德。當然在中國祖師比如說六祖壇經裡面,他把福德跟功德分開,但如果你就阿含經來看的話,他的福德其實就是功德,就是善的行為,就是善的行為。講了一句話,在梵文字,它這個字叫punna,punna也翻成福得,也翻譯成功德,這個「得」=「徳」,福得/徳、功德,還有,還有什麼?還有善行。這樣各位了解嗎?善行。這個字punna跟另外一個字可以對比一下。另外一個就叫做Karma。Karma翻譯成什麼?業,就是造作。師父講過好幾次了,它的字根,它的字根是√kṛ 造作,所以業就是造作的意思。然後這個字一般就翻成什麼?翻成業。這樣了解嗎?

好好,我現在問你們,這兩個字有什麼關係?這兩個字有什麼關係?E你點頭你是怎麼樣你知道是不是?(E:我猜就是善的業,好的業就是福德)好。麥麥克風有在,麥克風有在。來傳過來。

E:我說的話就是善的這樣造作,好的造作就是福德。

師父:你們覺得同意嗎?同意,沒問題,對,因為這個Karma只是造作,它沒有特別是指好的或壞的,只要是造作,有起心動念的造作就叫做業。這樣了解嗎?既然造作了有業,那就會留下來的力用就叫做什麼?業力。造業就會留下業力,業力機緣成熟叫做什麼?業報。對,就叫業報。這樣知道,這樣了解嗎?所以也來講,善的惡的它都叫業,所以有善業、惡業。06:0(師父畫白板圖)

這樣各位了解嗎?有沒有中性的業?有沒有中性的業?有還是沒有?有,你們都認為有?沒有?K認為沒有的,E認為沒有?因為業一定要有起心動念,才叫作業。所以基本上業沒有所謂的中性的,所以業只有什麼?業只有善業跟惡業。

你說師父,我都沒有起善或惡,我只是做個動作,這個不算業?比如說師父看個表看一下,這個不算,這個不造作業,這樣了解嗎?但是如果現在想去偷東西看看時間,他還沒打烊,看一個表,這樣有沒有造業?這樣就有。為什麼?你看表的目的是什麼?等一下要去偷東西,這個就有起心動念了。好,我現在如果看一下下課了沒有,只是這樣而已,或者說時間到了,要不要上班,如果是這種動作就沒有所謂的善惡的問題。

所以業一定要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的那就是有善、惡,那就是業只有善業跟惡業,沒有中性的業。中心的行為,沒有起心動念的,是不造成業的。既然沒有起心動念不造成業,那就沒有什麼?就沒有業力的問題,就沒有業報的問題。這樣各位了解嗎?所以業基本上是處於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談論的。

那punna你?善的業就叫做什麼?punna,就叫做功德,就叫做福德,就叫做善行,這個叫做善的業。這樣各位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既然是善的業,那就有什麼?善的業力,未來就有善的業報,這樣各位可以嗎?所以上次如正法師在講功德回向的時候,這裡講的功德回向一定是指什麼的回向?一定是指善業的回向,那可以嗎?你不能說我去殺生把功德回向給你,沒有這回事的,一定是善的功德,才能討論回向的問題。

既然談討論回向的問題,就不是在什麼東西上討論?既然討論回向的問題,既然是講善的功德對不對?並不是說我造善的行為上,我能不能給你,當然不是在行為上,我都做了,我還給你什麼?能不能跟你分享?而是在什麼?是在業力上,業報上,我能不能跟你分享?所以要先搞清楚他的回向一定是在這兩個(業力、業報)談,不是在造作上談的,這樣了解嗎?

善的造作,接下來的有這樣的一個關係,才能討論討論能不能回向,是在這樣的一個意義上討論的。當然另外一種回向意思是說我做這種行為,我把它歸到我的總目標,那一種回向,就可以在這個地方(造作)談。

我現在所做的目標是什麼?那也是一種回向,但是那一種回向,就可以在這個地方談。比如我這樣子做,是為了我自己,有沒有看到?求福心,還是說我這樣子是布施幫助別人,這個就可以談。發心在做什麼,這一種的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那一種回向就可以在這個行為上談。好,這樣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至於回向的細節,上次如正法師已經講得很清楚,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討論。二師父也曾經在台灣講過兩個小時的回向,也都可以去看一看,以後有機會我們可以再來討論,現在因為今天談的是持戒。來RQ,你有什麼問題是吧?

RQ:剛才你說的只要有起心動念才能造作業?如果說我肚子餓了,我想吃飯。

師父:這種就不能叫起心動念了。因為佛教定義的起心動念不是這樣的起心動念,你餓了想吃飯,沒問題,對不對?但是你想吃飯如果是怎麼樣?如果是去偷飯吃,那就有起心動念善惡的問題,或是去搶東西吃,這個就有起心動念的問題。

RQ:一般佛教裡面所講起心動念是善的起心動念或惡的起心動念,才能夠產生業,而不是說是你有任何起心動念都可以是?

師父:所以任何的其他東西,談所謂的起心動念,一直從道德倫理上來談善跟惡,這樣了解嗎?然後他的目的就是什麼?止惡向善,對,麥克風剛剛來,你再把剛剛問的問題重複一下。

RQ:我問一個問題就是說,剛才您說的只要起心動念,就會產生業力?那麼如果說我想吃飯,按照我們一般的來說是起心動念,對不對?那麼這個時候會不會產生業?

師父:因為你如果純粹的只是說,我想吃飯而已,這沒有業的問題,這樣了解嗎?所以你剛剛最後面講的什麼?你總結的一個什麼東西?

RQ:按照佛教裡面的說法,起心動念必須是善的情況或者是惡的情況才能產生?

師父:對,沒錯,而且只有這樣子才叫做起心動念。佛教的它的特定的是這樣,所以佛教的用意討論這些看法,叫你幹什麼?止惡行善,對不對?止惡向善,它要求的就是這個樣子。如果你去談,我起心動念想吃個飯,我起心動念喝個水什麼的,問題是談這個有什麼意義?就沒有太大意義。這樣了解嗎?所以佛教談的業力一定都是止惡向善,這樣子來討論才有意義。這樣可以嗎?好好,阿彌陀佛,好。最後一個好,來,還有K來,麥克風傳過來給她。

K:師父剛才說,這個善的造作,功德和福德,也就是說如果這個人他做善事,他不信佛,他還是有功德和福德?

師父:當然有,所以佛教的道理是通遍的,不是只有佛教徒,這樣誰要當佛教徒?要求那麼嚴格,然後別人都可以殺盜淫妄,我不行,對不對?

好。這個業力是通遍 的,業報都是通遍 的,不管你是信什麼做什麼,它就是這個樣子。三世輪迴也不是只有佛教徒有,誰敢信佛,對不對?善惡業報也是通遍 的,這樣了解嗎?所以其他宗教如果他符合善的規範,他一樣也怎麼樣?一樣有福德、有功德嘛。如果他做了壞事做的惡事,他一樣怎麼樣?一樣受報,一樣受不好的報,一樣都是這樣子。

你說師父,我學佛是不是可以減輕一點?如果做的不好。不是,是這樣:你學佛,你會警覺到,佛陀跟你講的這一些,善惡有標準,然後你可以警覺到,我怎麼做才是對的。不然其他宗教有些東西,他跟你講的,並不符合宇宙的法則,對不對?我舉一個例子,這個是不容忽略的,我不講是什麼宗教。他說聖戰的時候,你知道古代兩個宗教打來打去的,那麼耶路撒冷,兩個宗教戰來戰去的,我這樣講可能大家知道是吧?

那麼有一次,耶路撒冷又被拿了一個十字的那個東西的宗教又占領回去了。但是它裡面這個村莊有很多是信穆斯林的,有很多是信基督教的。好。他進去,這個十字軍進去,然後說你把穆斯林的都殺掉,這是事實的記載,師父不妄語的。你把穆斯林都殺掉,然後士兵說:隊長,不好意思,我現在問誰信穆斯林,他們要承認嗎?對不對?他臉上又沒有寫我信穆斯林,那裡面還有很多基督教徒,我現在怎麼辦?對不對?你知道這個隊長怎麼回答?全部殺,寧可錯殺,然後不肯放過,全部殺。他說我要殺到基督教徒怎麼辦?這是很有名的故事,你去問他們,他們都知道的。

然後這個以前是在大學討論,那個的時候,確實有這麼一個故事,師父是不打妄語的。阿兵哥就問隊長說,我要殺到基督教徒怎麼辦?他怎麼說?這是神的旨意,對不對?就是這樣子。就是這樣子,所以師父他要表達的是什麼?表達是說,佛教可以告訴你一個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一個通遍 的道理,而不是只是從某一個很狹隘的角度來看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因為如果從那個角度來講,他會認為是什麼?被錯殺的,那是神的旨意。所以神說是對的、那就對,神說是錯、那就錯,這個問題很大的。你有可能是因為這樣的錯知錯認而做了錯事,然後你認為是對的。

你看這世間很多宗教的問題,不是就這樣產生的嗎?我背着炸彈去把你炸死,然後我認為這個是我宗教告訴我,這個是聖戰,被你砸死的那些人不就無辜,那怎麼樣?神的旨意。難道能夠是這個樣子嗎?當然不是。所以佛陀就告訴你說,善惡它有一定的規範,還有一定的審核標準,不是我們隨便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是相對的文化性的。如果是相對的文化性,那有的文化裡面是對的,有的文化裡面同樣的事情是錯的,那怎麼辦?那就沒有一個共通的標準了嗎?

好,這樣各位了解嗎?好,你說師父,我請問你那個時候的善惡的標準在哪裡?對不起,師父現在不討論,你說師父,你在迴避這個問題。不是,成佛之道,師父在成佛之道前面在講五乘共法4大正見裡面的第一個,有善有惡,在裡面就討論得非常清楚,所以你們回去看師父講成佛之道的錄影,裡面花了兩節課或三節課,4個小時的時間專門討論這個問題,所以你們去看。因為師父現在已經在談持戒了,所以基本上就不特別花時間,不然下禮拜最後一堂沒有了,這樣可以。

好,所以新來的同學如果對這個方面有興趣,去看師父的成佛之道,五乘共法裡面第一個,講善惡有一個標準的地方是有特別討論,好不好?好,再來。求福心,所以求福,因為覺得我有持戒,有福報,有功德,我將來持戒,可以不可以?當然可以,沒有錯。沒有錯,這樣知道嗎?可以不可以?跟程度高不高?是兩碼子的事,沒有錯,對不對?你說這個是不是太世俗?對,你先把世俗的照顧好,因為這個東西不是世不世俗的問題,而是怎麼樣?因果業報的宇宙循環法則的問題。這不是你要不要,你不要它也有,對不對?你發心正確,持戒就有福報,你不要,你是有,這樣各位了解嗎?你不要它還是有。但是佛教只是告訴你,你說那金剛經講說,無所得,對不對?布施、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問題是很簡單,那只是站在這個基礎上對不對?要求你的境界怎麼樣?高一點,不要去求福報,不要去執着福報,但不要執着福報跟有沒有福報?這是兩個概念。

所以我們要先肯認:三世因果的法則,你行善,然後發心正確去持戒就有福報。有福報,這些善法福報就可以怎麼樣?對過去的善業作為增上,讓他早點成熟,然後果實又大又甜。那麼對過去的惡業又怎麼樣?抑制的作用,從這樣的意義來講的話,叫做消業/消災。

就叫做諸佛菩薩的保佑,祈求怎麼樣?萬事順利,祈求平安。你把過去的惡報,惡業怎麼樣?減低了,消除了它的力量,還有它的機緣,那不就是等於消業麼?不就是增加平安性,增加福德性嗎?這個是從佛教正統的道理來講消災求福,這樣大概知道嗎?有沒有問題。

所以求福心沒有錯,是應該的,只是說如果再更一步去追求的話,那就要把你的內心的境界再提升,但是在內心境界提升之前,先肯認它是有的。有沒有什麼問題?好來,有問題麥克風給他。22:00

問:我沒有起心動念,我又做了好事或做了壞事都不算?

師父:對,沒有起心動念,無心做好事不算好事,無心做好事不算好事。

HD:舉個例子,他看見一個孩子落水了,他想我要不跳去,這個孩子要死,他就這麼想了一下子就跳下去了,這樣的就成了功德了;如果他想也沒想跳出去了,就不是功德了?

師父:不是,不要急,我想都沒想跳下去,你目的幹嘛?(答:救人)。對,還是有起心動念,我們要了解一件事情,心念都不是幾秒的事情,心念很快,甚至你沒有察覺到的心念,他已經是起心動念了,這樣可以嗎?所以你那個例子,還是有起心動念,為什麼?他救人嘛。

HD:這個例子,即使你自己沒覺得你起心動念,你做了好事,你養成那樣的習慣了,做了其實也是福德。

師父:有一種是沒有起心動念,無意中做了好事的,表面上是好事,但是對他來講,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 ,沒有發心,所以他不算好事。我舉個例子很簡單,我們反過來說,你沒有起心動念的,無心造作的,你也不能說他是惡事,必須受很重的惡報。對。什麼?比如說你今天開車,對不對?開開你守交通規則,對不對?一切該注意的都注意了。那麼有一個人他喝醉酒,忽然間從巷子裡面怎麼樣?衝出來撞死了,你覺得這個人有造殺業嗎?我說他全部都按照規定,該有的時速,該有的什麼,他也沒喝酒也沒什麼,照應該有的規定他都遵守了。結果是這個人自己喝酒,從巷子裡面衝出來撞死了。你覺得他有造殺業嗎?

HD:我覺得就是說他雖然沒有造殺業,但是我認為為啥這個醉漢正好在他車底,不在別人車底?我覺得他們還是過去有因緣的,不可能就是無緣無故的,怎麼不被別人的車子壓死了,被這個人的車子壓死了?

師父:對,所以佛教不談這一些,把什麼東西都把它歸到過去一定是怎麼樣,那就有點變宿命論了。變成是我們的某些主要的方向的命運,我沒辦法掌控,但這就不是佛教要表達的。如果只是一直認為說怎麼樣,那就一定是過去怎麼樣,那就變宿命論,這個會變成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師父其實常常談過:我來搶你,你不能說什麼?我怎麼這麼倒霉,我們過去一定(有什麼因緣),所以我沒錯,不然為什麼我搶你,我不搶別人?

師父的意思是說,不能把意外的兩件事情硬把它扯在一起,說過去一定要怎麼樣,這樣了解嗎?師父的意思是這個樣子,不然會造成故事剛才講的,反正我做了什麼,我都說我們過去一定是怎麼樣,這樣可以嗎?至於說過去有什麼因緣,老實說,所以佛陀說唯有佛或是阿羅漢的這些神通他們才可以知道,但是佛陀要我們要相信因果業報,但是不能去亂匯通,把兩件你完全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相干的問題把它扯在一起,這個是蠻危險的一個問題,所以佛陀也說業異熟報不可思議,這樣可以了解嗎?

這樣最終有沒有回答到你剛才講的問題?意思是說你無意中的、沒有起心動念造作的,這個不能完全把它歸在說是殺業。同樣的你無意中、感覺上是做了好事的,這個不能算是做好事。這樣子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所以這個要歸納到一個問題來講,佛教很重視你的發心,起心動念,這樣子才能有助於我們討論修行的問題。好,HD你再想想想看沒關係,有什麼問題可以私底下再來問師父。沒關係,慢慢想,來。

RQ: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這樣的,就是說如果說開車無意當中撞死一個人,這應該是叫做業報,而不是叫做造業。

師父:是,我告訴你有可能,但是我不能說一定是。因為我沒有這個能力說一定是。但在某一些故事上有可能,有些故事會有這樣子的無意間而造成的。很多故事裡面說他是業報,因為過去生中曾經怎麼樣,但是他並沒有說所有的這類事件,都一定是。因為在經典上也有說意外,這樣了解嗎?意外也是因緣中的一環,這樣可以嗎?

所以在經典上說我們的命終,我們的生命結束了,有壽盡、有報盡,也有什麼?橫禍,是承認有橫禍的。這樣嗎?這樣可以嗎?橫禍就是無常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好好的,但我們能保證說一切不會發生嗎?無常的變化之下,很多事情還是在我們意料之外的。所以佛教在講修行的時候兩個:第一個多做善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不對?從因果業報的理論來講,你可以達到怎麼樣?避惡趨吉的這樣的一個善惡因果,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更深一層的,我們要去了解諸行無常的變化,所以我們哪怕做的非常多的好事,也幫了非常多的人,但我們都不能保證說,我們不會發生一些無常變化的意外。這時候如果發生了怎麼辦?這個就是要接以佛法的四聖諦的道理,對不對?去接受它,然後怎麼樣去接受之後去應對它,然後再去放下,這個叫做師父常講的隨因緣盡人事,該怎麼做,怎麼去做,但是做了該做的事情之後就要去放下它,叫做隨因緣、盡人事,盡人事之後要怎麼樣?要隨因緣。這樣才能達到佛教的真正比較相對圓滿的理論。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嗎?

HR:說沒有起心動念做了的好事,我怎麼也想不通,有什麼例子可以說明?

師父:沒有起心動念,基本上我們就不能叫好事的了。這樣了解嗎?沒有起心動念做的,就算是不小心之下對人有幫助,也不能算是好事的了。這樣可以嗎?這樣就比較清楚了,所以說沒有其心動現在做的好事。當然在論題上就有點怪怪的了,但是你要知道師父要講的就是說基本上沒有起心中動念的,那就不成為好跟壞,這樣可以了。

有沒有什麼問題?你要師父舉一個例子很簡單,比如說你被偷了6000塊,對不對?偷的人呢?他怕人家要查搜他的身,所以他把它偷偷藏在另外一個同學的書裡面。這樣你知道嗎?他把它夾在這個書裡面,別人的書裡面不是他自己的,他認為說萬一他這樣子的話就不會被抓到。

剛好怎麼樣?他這一本書,另外一個同學的這一本書是怎麼樣?是跟被偷的人借的,所以他把書還他,順便的6000塊錢夾在裡面,還給他。這樣來講,還他的人,他不能算做好事,這樣了解嗎?因為他沒有說我要把錢還給你,這樣子可以知道。你知不知道師父舉的這個例子?

可以嗎?因為他並不知道裡面有錢,他也沒有刻意說我是把錢歸還給你,所以這個就不能叫做做好事。這樣你知不知道事知道師父的例子是什麼?這種事情的機率非常低,我可不認為,我們現見的很多事情是這樣子看到的。甚至有些人想做壞事,但是在某個狀況之下有可能怎麼樣?感覺上變成是好事,但你能說他是做好事嗎?

好,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去偷你的豬,把你的豬偷出來,對不對?但我的目的是什麼?我的目的是偷豬,偷你的豬來賣,對不對?但是剛好這隻豬是被你幹什麼?對,再去要殺的。這樣了解嗎?他不知道你,他在這隻豬要再去哪裡,但是他看沒人把這隻豬偷走了,你不能說你發善心救了這隻豬,這樣子是不是更清楚了?這種有沒有比較容易發生?

但是這人偷豬的目的是說這一隻豬很可憐,早晚會被殺,所以我們就怎麼樣?把它偷走救出來,所以師父說什麼?起心動念。(HD:因為這個人是像他這樣的偷了,他目的肯定是為了吃),是,所以他這樣子是偷,所以他這樣叫偷。他不是要做解救這隻豬。那麼我現在問你,如果他偷了這隻豬之後,在路上不小心被豬跑掉了,你不能說他做善事,因為他當初偷豬的目的是什麼?偷嘛,不管他要幹嘛,要賣要吃要怎麼樣,這樣可以嗎?HD有沒有更清楚一點?

所以起心動念很重要,所以剛剛第一個,拿錢的事情可能比較少發生了,但問題師父舉這一類自己偷豬的這件事情會不會常常發生?有常常發生,類似的,我不是說一定是豬。

SY:他偷着豬本來是要吃,弄着一看豬蠻可憐的,又改了主意的話?

師父:你問的不錯,這兩件事,他偷的時候對,HH不錯來畫,你來講,讓你的師兄供養你。

HH:個人的理解就是說,他這樣的話他就是兩件事,你當時偷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起心動念,就沒有什麼問題,就是沒有什麼造業。(師父:不是,有造惡業,偷的惡業),但是後面你起了善念,就是說這兩個要分開,這兩件事來談。

師父:對,不能混在一起談。我們很多人是這種複雜的心情,對不對?我剛開始偷你的東西,但回去後悔了,拿回去還你,對不對?那是懺悔,但不等於前面就沒事了,兩件事情。你一樣,你偷人家那東西後來拿回去還了,如果被抓到或被告了,他不能說抵消,沒事。對不對?只是刑法一定會一定怎麼樣?一定會減輕,同樣,等於是你有懺悔,所以這種雖然是惡業,剛開始偷是惡業,但是你後來反悔了怎麼樣?他的業報一定會減輕的。

希望各位同學可以嗎?來,E來。

E:我先想分享一個可能看起來不那麼巧合的例子,比如說有一戶人家,他家裡把沒吃完的食物什麼的,他就是扔到垃圾桶里,他並沒有發什麼心說要打算去幫誰,但是有些人卻因為從垃圾桶撿來的食物吃了,然後就活下來了,你不能說這個人是幫了他,造了善業,是吧?

師父:對沒錯,你講的例子很好。

E:然後還有一個問題,佛教裡面說的意外、合作,咱們佛教不是說如是因如是果嗎?(師父:如是因如是果,可以很多果,比如說,凡事有因果,對沒錯,你講),然後從阿賴耶識的角度來說,一切都是唯心,從阿賴耶識的識裡面現起了,那種意外也好,橫禍也好,他是怎麼從這個識而現起?

師父:因為我們一個大因果鏈裡面,這個因果鏈可以講很大。對。但是佛教重什麼因果鏈呢?善惡業報的因果鏈,這樣子來談因果才有意義。

師父為什麼說因果鏈很大?比如說這間房子燒了,對。然後你就要來問說,為什麼房子燒了?你可以叫一個電工來說,因為說電用太久,電這個電線已經太久了,所以怎麼樣跟什麼,他可以解釋一堆,問題是這是我要問的原因嗎?還是一個人死的,你說這個人就死是肺不積水,所以會沒辦法活動什麼,所以他死的是不是因果?當時這是大範圍上來講是因果之一,但問題是如果一個法官來是要問這個問題嗎?他要問的可能是,誰把它推下水,是他自己掉進水裡面,還是有人要謀殺,把他推進水的,對不對?他要的是這一種因果關係。

不是你去醫學上解釋說,所以以前我們常常開玩笑說人為什麼死了,他呼吸停了就死了。我難道是要了解這種,要知道這種類似這類的因果嗎?當然不是。對不對?比如說開車撞死人,法官第一個問的一定說怎麼樣,你有沒有喝酒?是不是?有沒有喝酒,這關係就很大了。我不會去問說為什麼開車撞死了,因為鐵跟人一撞,當然人死。你講這樣可以嗎?這樣E有沒有回答到你,所以很多時候有些因果,是我們應該注意而不注意的,該做的,沒有做好的,而造成了這些意外。

E:也就是說佛教所注重的因果就是討論這個,是為了看能否解決當下的煩惱,當下的問題才有意義,是嗎?

師父:然後去談善惡的業報問題才有意義。去廣泛談一切的什麼因果,什麼彗星掉下來撞到地球或者是什麼,談這個就不是佛教要談的因果。所以記得佛教談到很多這些因果,是談到我們身心生命的怎麼樣?起心動念身心生命的觀察,這才是重點。這樣可以嗎?好,有關於阿賴耶這個師父慢慢跟你談,它重的也是起心動念。這樣了解嗎?好,不過我慢慢再跟你談了,所以他那也有幾種薰習,你記得,有支薰習,有一切的名言薰習,但他重的是什麼?有支薰習。來,Rachel。

RQ:關於剛才講因果的問題,就是說我們所現在談的因果,實際上也就是佛教里所談的因果實際上是跟善惡有關係,是跟我們的身心生命解脫(師父:去惡向善有關的),其他的有沒有?因果也有,但是不是我們佛教討論的重點。例如說我們剛才說的無常這個事情,它來了就沒辦法了,但是我們自己做惡,不要自己在心中起煩惱,在這是從這個角度來談我們的因果。

師父:是,所以學佛要把這一點掌握住,不然會泛泛的去談,莫名其妙跟善惡沒關係的因果。這樣可以嗎?所以佛佛教談因果,它是有它的重點的。好,有沒有其他什麼問題?不然有時候就會落入錯誤的因果觀念,甚至會落入宿命論。

宿命論跟佛教正確的因果論,有時候差怎麼樣?失之毫米,差之千里。好吧?這個講過。自護護他心,上個禮拜講過,所以有這幾種心持戒,還有再來,我們上個禮拜講到慚愧心慈悲心持戒,你看佛教很注重你,發心,所以你看:

多聞聖弟子離殺斷殺。棄捨刀杖,為什麼?因為什麼?有慈悲心。饒益一切。要繞益一切眾生,然後乃至蜫蟲。 彼於殺生淨除其心,有沒有看到?他持戒,他是有起心動念有目的的,因為要護一切眾生,然後慚愧心慈悲心這樣子的才叫做持戒。所以師父一直講說,你坐在那邊沒事,你叫持什麼戒,你沒有持戒,對不對?要發這樣的心,然後不願意去傷害眾生的生命,這樣子才叫持戒。

這樣可以嗎?好,清楚嗎?我們上個禮拜講到這裡,已經花了多少?快半堂多一點,但是把問題事情釐清楚也好。云何不牢要命,不牢要只在形容命,不然怎麼不牢要命。求於牢要?於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形壽不殺生,不加刀杖,  常知慚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眾生。 這個就是阿含經裡面講的慈悲心,對不對?

所以阿含經,師父常講是什麼?三乘所供,聲聞緣覺菩薩都必須要學的。那麼大乘佛法呢,只不過把這邊所講的慈悲心怎麼樣?更加怎麼樣把它凸顯出來。所以金剛經講什麼?一切眾生包括什麼胎濕卵化,皆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對不對?這裡基本上你要滅度一切眾生,你先不能殺他,先不能殺他。你不要殺他來我度你,你來一邊殺一邊,我度你,沒有意義。所以你不能先殺他,然後再來說,我怎麼樣來解救或是來度你,你要一直是傷害他,對不對?你一方面說我有慈悲心,我要度一切眾生,但是一方面一起是怎麼樣去傷害、惱害眾生,這不就是矛盾嗎?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你要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先要保護他的什麼?財產生命,不能去侵犯他的財產生命。所以他說 善男子、善女人盡形壽不殺生,不加刀杖,  常知慚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眾生,有沒有,跟他講普念一切眾生,他不是只有你周遭的人而已,他普念一切眾生。盡形壽,先是不殺,然後進盡形壽不盜,

這個是阿含經裡面的,他說,你不能去偷人家東西,不但不能偷人家東西,還要怎麼樣?恆念惠施,心無悋相。 這就是怎麼樣從中去克制我們慳貪的煩惱。

盡形壽不淫,亦不他淫。這什麼意思?就是說你自己不能做不好的這些,你也要怎麼樣幫助其他人也不能這樣子做,所以這從中裡面就發展出我們所謂的悲心在裡面。

你不是說我做好最好,你要胡作非為,那你的事,只要是你周遭的朋友,你能講的動的,你能建議的,你要怎麼樣?幫忙,然後

盡形壽不妄語,常念至 誠,不欺世人。盡形壽不飲酒,意不錯亂。看到這個沒有?他不喝酒的目的是什麼?你意不錯亂,因為你意一旦錯亂,就很容易造成傷天害理的事。

持佛禁戒,是謂命不牢要,求於牢要。

這一個經典這樣看下來,你們覺得牢要是什麼意思?這個命是指什麼意思?因為師父沒有把整個(經文)弄出來,命是什麼意思?你們想想看佛教裡面講命,而且他這裡告訴你的是要持戒,不要破戒。法身慧命講的更具體一點。可以這樣子講。對不對?但是他有更具體的。這裡講五戒,這裡的命是指什麼?這裡講的是五戒,這裡師父跟你講,這裡不是簡單的指生命,戒體?已經有很接近的,但是它不是指戒體。這裡指的什麼命,在佛教裡面修行的那個項目裡面有哪一個跟命有關係的?剛才這邊誰講什麼?這種正命,這裡的命是指正命,對不對?是嗎?在家人的正命是什麼?在家人正命是守五戒,對不對?所謂的正命,意思就是說生命維持的依託,在家人生命維持的依託,你要繼續能夠活下去,你必須要去工作賺錢,對不對?那問題是工作賺錢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怎麼樣才有問題?你違反五戒的去工作賺錢,那就有問題,就是叫做邪命。你如果合乎五戒的工作賺錢,那就是正命。所以佛教沒有叫你不要賺錢的,也沒有叫你不要做生意,叫你要不欺不詐不淫,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喝酒,這樣子的去做生意工作賺錢,這樣的話就叫做正命。

這樣子如果是正命的話,所謂的牢要不牢要就清楚了嗎?對不對?

命不牢要,求於牢要。所以這個牢要是什麼?保護,對不對?就像一個城堡保護,對不對?沒有辦法保護正命的,要怎麼樣?想辦法保護正命。所以那什麼叫做沒辦法保護生命?如果你去殺盜淫妄,那就是沒辦法保護生命,如果你能持五戒,那就是什麼?保護正命。

牢要就好像說,一個軍隊敵人要來的時候,你怎麼樣?守住城堡,讓他敵人不要攻進來,這個叫做牢要。那麼如果你住的人是個破破爛爛的房子,那就叫什麼?不牢要。所以怎麼叫正命牢要就是好好地受持五戒,這樣子就叫做正命牢要

如果你不受持五戒,我告訴你隨時有可能會犯,那就叫什麼?正命不牢要。H D這樣清楚嗎?所以你現在牢要了嗎?你今天開始牢要了,你今天受了五戒,這樣知道,對不對?這個叫做牢要,你受了五戒,等於你住了一個怎麼樣?很強固的城堡,把你的正命放在裡面,敵人就很難攻破。但是雖然你有城堡,你還是要防守,你不能城堡住了之後就把它丟在那邊,還是有問題的。

HD:可以這樣理解,師父剛才舉的城堡,我覺得這個挺好,一城堡要牢固,二你還要守住要害,就是說這五戒就屬於是要害的地方,牢要。

師父:所以他說牢要就是根本、重點,然後你要守好它,然後也可以說好好的守護,正命好好的守護,還有什麼叫做😄命不守護?這樣可以嗎?好,有沒有什麼問題?來,沒有問題的話,(K:師父把這句再白話一點?)

什麼叫做不維護正命,而求於維護正命,這樣清楚嗎?什麼叫做不守護正命?然後要求守護正命,這樣就清楚了吧?好,所以這個牢要你可以,因為我們剛剛講的什麼城堡什麼太複雜了,保護、守護,怎麼樣守護正命?從一個不守護正命,然後求於怎麼樣?守護正命。(E:原本不牢固的正命如何去讓他牢固)這樣子也很好。對,這樣可能更清楚了。也或是說從一個不守護正命,怎麼樣去守護正命。

那麼這個要怎麼樣守護正命?他說:

男子、善女人盡形壽不殺生,不加刀杖,不加刀杖就是不拿刀拿棍子去打人或者是打動物。然後  常知慚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以人為主,但是來自什麼昆蟲這些,那麼以高知識的動物為主,然後慢慢的,依你的能力往下推,但要相互的一個平衡,什麼相互一個平衡?

第一個要守戒,不傷害眾生,還有你自己要活得下去,要有智慧要活得下去。如果家裡有老鼠要怎麼樣?把它抓走趕走,你不要(說)老鼠也是眾生,我讓你搬好,你到時候你搬出來讓老鼠住。這樣了解這樣可以嗎?所以要兩個達到一定的平衡。54:39

第一個悲心不殺,但是佛教講,佛教是人性的宗教,你必須在基本的你的生活上,對不對?你的生活的保障上能夠活得下去的,你才能,這個要達到平衡。如果你老鼠不抓不弄,你到時候鼠疫橫行,你不但傷害到自己怎麼樣?影響到他人了。這難道是佛教叫你要做的嗎?當然不是,對不對?毒蚊蟲那些,有病毒的這些東西,你難道說眾生可憐,所以我不,那問題是你都活不下去了,然後瘧疾到處延生(蔓延開來),這個就怎麼樣?學佛學得不是很正確,就有點歪了。

好,這樣可以嗎?

E:我想到一個比較好的表達方式,這個命我們把它理解為生活方式,就是我們普通人沒有受五戒的人,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沒有防護的作用的,就是不牢固,怎樣才能以有一種牢固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持五戒。

師父:對,保護我們的正命。一般人不受五戒,不持五戒,很容易就會犯的,所以就不牢固。我們受持五戒那就牢固了。這樣可以嗎?好好,我們先,你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這樣很清楚知道這個的,好,我們先修行10分鐘,值日生10分鐘,記得時間 10分鐘後回來,從現在開始算10分鐘,謝謝你們。

E 、自通之法.自他互換心.己所不欲忽施於人的一個心態跟態度,來我們來看這個:

•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 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 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  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我若不喜人盜 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 不樂於盜……。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 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淫戒……。   (雜1044)


這什麼意思?這個叫做自通之法,對不對?或是叫做自他互換心。西藏就叫做自他互換心,在蓮花戒的修學裡面,它就叫做自他互換心。然後中國(儒家)也講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你不喜歡人家這樣對待你,你也不可以這樣去對待他。

所以這兩個(自通之法.自他互換心)是佛教的,這個(己所不欲忽施於人)是怎麼樣?儒教的,這個是基本的善法,都是有這樣共同的意思,對不對?所以他說什麼?

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什麼叫做自通?自己要能夠領悟到這樣子的一個道理,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什麼道理?就是說如果聖弟子做這樣學,如果有人要殺我,我很高興嗎?我當然不喜歡。對不對?我那不喜歡不高興,會難過會痛苦,對,會驚駭會驚怕。

如果我不喜歡,我如果不喜歡這樣的話怎麼樣?別人也不行,他亦如是,別人也不喜歡這樣子。既然你不喜歡,別人也不喜歡你這樣對待他,所以為什麼要殺人家呢?你為什麼要這樣子加害別人呢?所以作是覺  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這個叫做自通之法。所以佛教很多時候不是只是光是出於自己有沒有什麼好處,而是出於一種自他和樂。自他和樂,人家這樣對我,我不喜歡,我同樣的也不要這樣去對待別人,對不對?

有沒有說人家這樣對我很喜歡,所以我也要這樣去對待別人,有沒有這樣子?有。

HD:假如說到一個地方了,我加入一個新的集體,有人對我特和善,她有什麼都幫我,我就感覺如沐春風,所以我也想多親近她,也想這樣子對待她。

師父:所以這個完全叫做自通之法。如果一個人,他就一直罵你,一直嫌恨你,然後一直找你麻煩,你會不會喜歡這個人?我們說一般的話,你不要光說我悲心很重,所以我什麼什麼,先不要講那麼高,一般的凡夫就是什麼?不會嘛。既然不會的話,我們能不能這樣去對待別人?當然不能去這樣對待別人,對不對?我們都喜歡人家和善的對待我們,如果我們到一個團體,或是剛移民過來或到一個地方我們都懂,我希望這裡的人能夠幫我能夠和善的對待我,對不對?

如果你這樣子的話,當你在這邊已經成為老移民的,有人過剛來你是不是一樣要很和善地來幫他,這個叫做什麼?自通之法。所以有時候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如果我們大家都能有這種自通之法的心,相對來講這個社會會變得祥和,那就是一個良善祥和的社會。所有的人,老實說你不要抬槓,相對來講,所有的人都喜歡生活在這種祥和的社會,這種祥和的團體,是嗎?是不是這樣子?

既然是的話你怎麼辦?你從今天起持戒,從今天起對人和善,從今天起學習自通之法,對不對?師父不是誇耀讚嘆你們,有一點師父真的要夸要讚嘆你們,什麼樣誇耀讚嘆你們呢?因為師父從很多人得來的回饋反饋,很多人都說到中道像一個大家庭,很喜歡到中道來,因為不管你是哪裡來的,進來之後,這些中道的師兄弟們,不管你是新來第一次來以前來過,沒來過其實都可以。這些中道的師兄弟們都會怎麼樣?以禮待之,把你當自己人,有什麼問題,什麼困難還是怎麼樣,都會儘量的招待幫忙,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大家都說來到中道這,中道的師兄師兄弟或這些信徒們大家都很和善,所以喜歡來,這師父要讚嘆你們。但是你們想說,為什麼都會這樣子?為什麼中道的這些師兄弟或是師父的這些信徒也好,聽經聞法的也好,還是你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從經典上的理解聽經聞法而得來的,然後內心生起了慚愧,內心有了慈悲,然後能夠依自通之法來對待大家,對不對?所以我們很多人先不要唱高調,說我要怎麼樣,只要讓社會達到什麼世界和平什麼,世界和平很好了,這是大家共同的理想,對不對?

那問題是你光談嗎?光講嗎?不是。你能做嗎?你能做什麼?從你周遭的開始做起,從你參加的團體開始做起,這就是第一步。對不對?師父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什麼讓世界和平什麼,但師父有一點點還可以說的就是,我先讓這一個中道的團體,大家學習自通之法,達到一個良善和諧的團體,讓大家都願意來嗎?對不對?先實現你周遭能夠做得到的,這個就是一種實踐,所以第一個先持戒,持戒是自通之法,是讓一個團體達到良善的第一步。對。

持了戒之後再進一步,我們主動的去幫忙,我先不要傷害別人,第一步來主動的去幫忙。剛才不是有講,不偷盜,以後還要什麼?恆念惠施,布施的意思,不但不能偷盜,而且要布施,這樣的話就達到了一種自通之法,而達到的自他的和樂,這就是佛教出發的一個基本的用意。有沒有什麼問題?所以在座如果還沒皈依的趕快皈依,如果還沒受戒的趕快受戒,你不要想說,一直考慮到說我受了萬一我什麼,你也不用說考慮到我怎麼樣,你考慮到說我受到這樣子戒之後,我能夠在怎麼樣?我去的團體裡面保護自己,保護他人,而達到一個和諧的良善的團體、社會。你如果出發這一種話,你怎麼樣犧牲自己多一點,然後成就和善的社會,難道不行嗎?也是可以,怎麼不行?是不是?所以持戒不是光只是為了自己,是自通之法,也是保護他人幫助他人。有沒有什麼問題?來,1:05

K:這裡強調了慚愧心、慈悲心,其實慈悲心大家很容易理解,這裡的慚愧心的作用是,師父能不能再解釋?

師父:慚愧心主要就是什麼?能夠覺察到自己的不足,這就是慚愧心。比如說別人做的好,但是我們自己卻沒辦法像別人這樣子,然後就醒覺到說,其實自己也應該向他學習。另外一個就是說,人家都做的那麼好,但是我不但沒有做好,我反而怎麼樣?做了一大堆不好的事情,那麼警覺到說,這些是不好的,然後要向好的去學習,只要察覺到自己的不足,那就是慚愧心。

所以師父常說,學佛是向佛陀學習,那麼佛是什麼意思?佛陀是覺,對不對?你學佛的第一步叫什麼?警覺、察覺。先察覺到自己的不足,自己這樣是不對的,然後會傷害到別人的,從這樣的一個警覺開始,這個就是慚愧心的第一步。K這樣問的不錯,而且你要更進一步去了解的話,那個師父俱舍論裡面有講,慚愧它是一個心所法,它裡面有更深刻的定義,但是大概的方向就是像師父這樣講好,這樣可以嗎?好。好。其他有沒有什麼問題?好,這個叫做自通之法。

自通之法,我如果不想人家偷我的東西,我就不要偷人家東西,我不想人家老是欺騙我,讓我的感情受傷害,我也不要動不動去欺騙人家,達到自己的利益跟目的,對不對?我希望我的家庭和諧,我希望我的家庭和諧,對不對?

我希望我的家庭和諧,人都是這樣,妻子不希望老公在外面拈花惹草,對不對?先生也不要妻子動不動就有點講得難聽一點,就好像跟人家外面勾三搭四的這樣子。這樣你家庭才會和諧。家庭是善法的一切本位,你家庭不和諧,你說要修的怎麼樣?很困難的。你既然要這樣的話怎麼樣?你自己不管你是男的還是女的,你自己就不要在外面胡搞亂來,是不是這樣?

你看現在為什麼家庭有很多糾紛跟問題,家庭的很多糾紛跟問題,一半以上是來自於什麼?男女在外面有不正常的關係,我說一半不是說全部,可能是夫妻之間,兒女之間,這些都會有一些問題跟爭吵。但是家庭的和諧很多都是因為外因什麼?男主人或女主人有在外面不正常的關係嗎?你這樣不正常關係,家庭會和諧嗎?一定不會的。

所以你看,為什麼佛教團體很強調五戒,師父也強調五戒,告訴各位要能夠授三皈五戒,能夠受儘量受,能夠持儘量持,然後在這樣的監督下,大家願意去做,這樣才能成一個和善的團體。因為師父畢竟讀經典學佛那麼久了,可以預見到一些人或某些團體都會發生的事情,什麼團體會發生的事情,師父現在要講什麼你們知道嗎?我要談的是邪淫的問題,什麼團體會發生的事情?如果沒有把這些尺度應該遵守的拿捏好,你去參加一些團體很可能發生問題。

我舉個例子,是師父親眼碰到,以前在台灣,就有朋友跑來跟我講,講什麼呢?講他的朋友,不是他自己,是不是他自己我不知道,當然他不能講他自己,他說他的朋友的太太去參加一個跳國際交際舞的。

接下來師父要講什麼你應該知道吧?他去參加一個跳國際交際舞的,本來是一個什麼?好的活動,跳舞健健身,都反正就是一種社交。他說結果跳國際交際舞,他的太太去跳國際交際舞,東跳西跳跟老師談戀愛。我相信這不是單一,你們在外面看的很多都是,那問題是這樣一個團體,它本身就不是一個(重)道德倫理的團體,它就沒有那麼嚴格的去規範這些東西,所以容易什麼?產生問題。這在生活上都可以碰得到的。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持戒,不是只是自身,也沒有造業什麼問題,它可以保護一個團體,讓這個團體能夠健健康康的持續下去。

所以你們來這裡,師父強調五戒、強調正知正見,強調你們要依法結緣,成為佛法的這些師兄弟,在這樣的一個佛法的保護之下,這個團體就能健健康的一直持續走下去,不然人都是怎麼樣?貪嗔痴煩惱未斷之前,你要是沒有具體的這些規範或是這一些觀念之間的話,會出什麼問題誰都不敢保證,對不對?這樣各位大家了解嗎?持戒是何等的重要。自護記得嗎?自護什麼?自護護他,自護護他,自通之法。

好。接下來可以嗎?好。來,再來。

2 、律儀• Saṃvara :keeping back , stopping  、 restraint , forbearance

(1)波羅提木叉律儀(Pratimokṣa- saṃvara)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種良馬,王所服乘。何等為三?謂良馬色具足、力具足、 捷疾具足。如是於正法、律有三種善男子,  世所奉事、供養、恭敬,為無上福田。何等  為三?謂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   「何等為色具足?謂善男子住於淨戒波羅提 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 怖畏,受持學戒 ,是名色具足。(continune)

戒,之前講的是śīla,尸羅,記得,要養成好的習慣,叫做善性、善習。由於出發於內心的,願意去養成好習慣,然後保護自己,保護他人,形成一個團體的和善,這個叫做戒的śīla,善性善習。

這一邊律儀也叫做戒,但是這個時候常常翻成律儀,叫做三巴軟叫 Saṃvara  。

keeping back , stopping  、 restraint , forbearance。這一些是什麼意思?

Saṃvara梵文,它有怎麼樣?止住,止住讓你不要去做,還有怎麼樣?停止、止住,讓你不要去做,一樣。這些都是止住,這後面幾個字都是「止住」,讓你不要去做。K是不是?這幾個字的意思都差不多。

這些都叫做Saṃvara,意思就叫你到此有一個限度,不要再超過去,有一個限度不要再超過去。所以在佛教裡面又翻成律儀、等護。哪一個「等護」知道嗎? 平等、保護,讓你到達那個狀況,遇到那個狀況就不會再去做。

比如說,之前不是說持戒,對不對?善性、善習嗎?當你把一個好的行為習慣養成一種善性善習之後,你遇到了會違犯的,會破戒的,會做應該不應該做的事情,這時候因為你的好的習慣怎麼樣?產生的力量,所以到這邊stopping為止,我不會再超過去做了。這樣的一個狀況就叫做什麼?就叫做律儀,就叫做Saṃvara, Keeping back或者是stopping,讓你不會去造惡,這個就叫做律儀。這樣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所以一個(戒)是養成好習慣,一個(律儀)是不會去做壞事,śīla 是養成好習慣,律儀是讓你不會做壞事,這樣可以嗎?有沒有什麼問題?好。

K:律儀,是說一些規則嗎?那些法規嗎?

師父:可以這樣子講,後來就衍生成法規,更具體的就衍生成一些法規。這樣了解,但是它最早的意思就是說,讓你不會違犯、做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所以他跟借śīla 兩個合在一起講,就是說當你養成好習慣的時候,你就可以防非止惡,防非止惡就叫做什麼?律儀。這樣了解嗎?後來這個律儀就衍生為怎麼樣?具體的各種條款或是項目,比如說五戒,每一條戒,不殺生不偷盜,一條一條就叫做什麼?律儀。

K:戒和律儀的關係,剛剛是不是說戒是善性、善習,因為有善習,那律儀是等於是戒的一個的結果?

師父:可以一個結果,所以它比較重在於規範,具體的規範;戒比較重於自發的善行,這樣可以了。

那麼自發的善行,到最後養成的結果就會自動自發的去規範,所以它可以有因果的關係,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談,來談什麼?一個是自發的善性善行,另外一個是怎麼樣?從不會去做,不會去違犯來講,不會去做就變成具體的怎麼樣?條規。所以你講說持戒,如果你講五戒的話,終於養成善性善習,叫做śīla ,重於五條,一條一條的不違犯,它叫做怎麼樣?律儀  Saṃvara  這樣各位可以了解有什麼問題嗎?好了,我們再來看:

(1)第一個叫做波羅提木叉,這個叫做木叉戒。因為律儀很多時候要翻成戒,所以叫做波羅提木叉,又叫做木叉戒。好,這個叫做(Pratimokṣa- saṃvara)我們來看:1:17:48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種良馬,王所服乘。何等為三?謂良馬色具足、力具足、 捷疾具足。如是於正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世所奉事、供養、恭敬,為無上福田。何等 為三?謂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這個故事是佛陀說,佛陀告訴比丘說,世有三種良馬,王所服乘,哪三種良馬色具足 。什麼叫色具足 ?你聽了好看長得好看,對不對?不管會不會跑了,反正它看起來就雄赳赳氣洋洋的,白馬王子做的那一種,對不對?好,再來。

什麼叫做力具足 ?健康有力,所以拉車很好,對不對?載貨物再重不用怕。

什麼叫做 捷疾具足?跑得很快的。

他說這三種都是良馬如是於正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他說在佛法裡面,這個正法還有律,正法是什麼?佛法律就是什麼?戒律。正法律裡面也有三種善男子,這三種善男子就三種好的修行人,世間可以奉事、供養、恭敬為無上福田何等為三?謂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師父,長得好看,大力士,他又跑的很快,這不就是第一個現在叫什麼顏值高,他這個是什麼?力氣大。不就健美先生嗎?然後跑得快,不是運動員嗎?這三種是佛陀講的,當然不是,佛陀只是比喻而已了。

他說:何等為色具足?什麼叫色具足 ?

謂善男子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 ,是名色具足。(continune)

這樣知道了嗎?所以佛教講色具足不是你長得好看了,是指什麼?你威儀好。威儀好是從哪裡來的?持戒受戒,行為端正而養成的。他這裡的威儀具足是說沒有不好的習慣,對不對?隨地吐痰是不是好習慣?隨地吐痰是壞習慣,是不是?

講話粗暴,動不動就三字經或是粗俗惡鄙的話,這個也不能叫什麼?也不能叫做什麼威儀具足

所以你要知道,為什麼出家人要求那麼多威儀呢?因為一句話很簡單,你威儀要是不好的話,是因為內在粗重的煩惱,重到外顯於你的行為,所以行為很差勁的行為很粗暴的那一些人,其實你不要想說我就是大大咧咧(慣了)。我告訴你,其實這些都是煩惱,相對來講重,沒有覺察到這樣子行為其實不好。要麼就是觀念不對,要麼就是已經養成壞習慣了,你自己都沒有察覺到,那這些壞習慣哪裡來?就是內心煩惱重,而外露出來的,所以我們持戒不但要持好,甚至進一步連你的威儀都要求。

所以你要知道像他們說常常說比丘250條戒,其實後面的100多條都是在要求什麼?都是在要求威儀的,所以有時候只是比較微細而已。比如說是比如說有一些條款,比如說以前比丘門或是出家人是批那個衣,對不對?他說你沒事的話,要去居士那邊拜訪的時候,你不能把頭包起來,然後用跳跳跳進去人家家裡,什麼叫跳進去?不是那種什麼,不像殭屍那樣跳了。是像小孩子這樣子,有沒有?小孩子這樣蹦蹦跳跳,然後把頭包起來,跳進人家家裡這樣子。

你說這樣子,這樣破壞威儀,沒威儀,對不對?這樣你說你修行多好,那就值得討論的。你不要說我修行好什麼都沒關係,我不在乎這些小節。佛陀就告訴你,所以我們很多佛教徒,沒有真正學佛,沒有真正讀經典,對佛教都有產生很大的誤會,對不對?什麼誤會?尤其電影小說,聽有沒有看過濟公的小說?

贓贓的、破破的,然後拿一個扇子抖啊摔,隨地吐痰,這些都是什麼?小說。電影裡面根本不了解真正佛教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弄出來只是讓大家覺得有趣這樣子而已。真正的出家人能夠是這個樣子?你覺得師父是現在這樣子比較好,還是扇子破破爛爛的,然後全程然後跳這樣子?很有問題。你家也不錯,是不是?所以你們要了解這些微細的地方,很多好壞都是在微細的地方可以看得出來的。

你們外面不是流行一句話嗎?魔鬼藏在哪裡?有人說心裡,當然魔鬼是在心裡沒錯,但是顯露於哪裡?細節里。很多你細節不注意,他就出大亂子,為什麼?佛都已經告訴你了:

謂善男子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 ,是名色具足

當然,這有時候可能是對比丘講的,有沒有看到?你說師父,這是對你們出家人講的,跟我沒事,你要修行就有事,你不修行那無所謂。所以出家人要儘可能的要求,你們這家人怎麼樣?能做的儘量做,因為這些都是外顯的煩惱。這些都是修行的每一角,戒定慧都要做,但是他都有做的每一角跟條件。比如說打坐,打坐也有,它必須很多具足 的大家不注意的地方,比如說很多人說打坐只強調,我進去之後怎麼坐,其實那已經是很後面必須要求。其實打坐它有很多必要的要求條件,其實是平時必須要做的,這個叫做每角。

就很多微細上你必須要去注意,如果你平時生活太凌亂,對不對?生活不正常,作息不正常,平時稀里糊塗的,做事也不專心不集中,你有辦法打坐嗎?絕對沒辦法了。因為這些習慣會讓你一坐下來整個怎麼樣?胡思亂想。所以你平時就得要求平時要求什麼?要求生活習慣正常,睡眠充足,然後生活某一些行為要固定,然後平時要求保持正知正念,這一些平時如果不要求好,我告訴你,打坐絕對打不好的。

所以你不要想說,師父我去哪裡10天我都在那邊坐,回來發光,整個全身。不可能的,師父一看就知道你平時在幹什麼,你去那邊在幹什麼,怎麼可能平時稀里糊塗的,生活作息都不正常,然後也沒有在保持正知正念,然後去這邊10天忽然回來變超人,那有可能?

凡事剛才講,有它的因跟果,因具足 的越完整怎麼樣?果就會越圓滿。這樣各位了解嗎?要去注意這些細節。

K:我這裡稍微稍微分享一下。幾年前剛剛來中道給師父做飯的時候,我就是比較粗的一個人,比如說在很多地方,比如說在收拾東西,或者比如抽油煙機或者爐頭,做完事情那都是一塌糊塗的。如立師父他在這方面就非常注意,他會身教言行就告訴我,在這些細微的事情上面也要注意,其實有時候就是說,親近善知識,一個,不僅僅是交流佛法了,還有一個,在生活的言行中慢慢也是要注意這些事。

師父:沒錯,K這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很多人聽經聞法是很好,但是很多人來師父這邊經過之後會覺得說,其實這些聽經聞法你理解之後,事實上如果跟師父相處,其實當然你來幫助師父,師父也受益良多,但是其實誰更受益?是你們自己真的是更受益的。

以前海澈在出家之前,來這邊她不是住在這裡,她還住在其他地方,但是每天早上我們7點用齋,她六點就來準備。這樣子做了一年,這一年當然老實說,你們在座的都被如立師父檢討過,但是你們其實都是小case,被檢討最多的是誰?

海澈師父。對,他是被如立師父檢討最多的,但是檢討到最後怎麼樣?對,人家出家人,對不對?出家了到嚴格道場去,更受進一步的訓練跟學習,這對誰有益,到最後她自己受益最多。如果他當初被立師父念幾句就不來了,來這邊做事還要被你罵,對不對?我幹嘛自己自討苦吃。那這樣就沒辦法了,就ending了。到最後損失的對不對?當然損失的還是自己,所以來師父這邊,到寺院來要抱着一個心,就是什麼?修學學習。

師父如果不教導不講,其實嚴格來講,在某一個意義上,不大是好師父了。以前師公多嚴,師父已經跟你講過多少次了。當然了老實說大家都想當好人,對不對?我跟你好了,我記得我幹嘛生氣呢?師父好慈悲,我喜歡,我幹嘛跟你生氣?但是這樣可以嗎?不行。所以立師父有時候會更辛苦,為什麼?他要扮黑臉。師父扮白臉就好,因為我講經講一講,大家覺得大師父很慈悲,攝受我們都不會生氣,大家願意來。但你一個團體不能只是這樣子,這樣子會怎麼樣?很容易出亂子,出差錯的,還是得有人要嚴格的管理教導,二師父就扮演這種角色,這樣可以了解嗎?這是必然的。

K就現身說法,所以K,老實說,除了海澈師父以外,被二師父念最多的其實是誰?怎麼可能是你?偶爾來一次,你常來就會被念的,你不常來念你幹嘛?HH還沒有那麼嚴重,其實念得最多是K了,因為K在幹嘛?工作思想在做事。對。他第三個有可能是HH了,但是K是排名第二,他想說第三沒有人敢承認第二,對不對?當然接下來是HH,因為海化最近來的比較頻繁,就是在開工之前,來的都一定被念得多了,他師父不會無緣無故找麻煩,這是一個根本原則,我不會無緣無故找麻煩,一定是教導學習才需要,對不對?

S你要不要被師父多念一點?被多念有福報的,你要被多念一點,你就多來一點,進步才會快,對不對?尤其是年輕的是最好的,對不對?罵不走這樣是最好的。好來,其他有什麼?這個還沒講完,再來。

何等力具足?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這個欲是好的欲。 精勤方便,攝受增長;這樣了解嗎?就是斷惡向善,這個叫做什麼?四正勤。然後

未生惡不善法不起, 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

意思就是說讓善法增長了,然後

未生善法令  起,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已生善 法住不忘失,生欲、精勤方便,攝受增長, 是名力具足。

所以力具足叫做斷惡向善,這個叫做四正勤。

未生惡令其不起,已生惡要令其阻斷。未生善要令其生,已生善要怎麼樣?增長。護持保護讓它越來越增長,這個叫做四正勤。也就是這裡講的力具足

「何等為捷疾具足?謂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 是名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後面捷疾具足的話,就告訴你怎麼樣,要更進一步修出世間善法,所以叫做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得阿羅漢,意思就說四聖諦如實知,然後知道四聖諦,知道初果二果三果,乃至知道阿羅漢有這麼一回事。所以我們不但只是世間的斷惡向善,還要怎麼樣?出世間的解脫法也得學習,這個叫做三種具足 。

所以有些人是不錯,這種人需要讚嘆,因為他持戒,對不對?1:34:15

他持戒,但是持戒重在於相對來講,重在於斷惡;那麼第二種,他不但要斷惡,而且怎麼樣?增長善法,這是第二種;第三種,他不但具備了前兩種,而且他要進一步去具備解脫法,這個就更難得。所以這個叫做三種善男子善女人,也就是之前比喻的三種良馬。

色具足,很奇怪,師父現在問你們,為什麼持戒叫色具足 ?來K?

K:我覺得持戒是基本的,而且是相對來說,比較表面的一個表象。

師父:一個最重要的是說,我們常說佛教常講人長得好不好看,莊不莊嚴。對。長得好不好看,漂不漂亮?英俊不英俊,然後還有叫做什麼?你們現在叫什麼?剛才講的那句叫什麼?顏值高不高?其實這種東西是相對性的,是不是?每個文化不太一樣。據說唐朝喜歡胖的,對不對?我也不知道到底是真,但是聽說有這樣說明。今天誰在禪修中心跟師父說,現在的人有一點病態,喜歡瘦到很誇張的,這不是只是說男眾喜歡,喜不喜歡不知道,但是很多女眾自我要求這樣子,是不是?很多是這樣,這有點病態,所以師父意思是說這種表象漂不漂亮好不好?顏值高不高?其實是很多是相對的。

但佛陀告訴你的是什麼?真正的身相莊嚴,是要用什麼來莊嚴自己?用持戒用威儀來莊嚴自己,威儀好那就不是只是相對好而已,威儀好那就是真的好。是不是?威儀好你到哪裡它就是好,守規矩到哪裡大家都喜歡呢?你威儀好,不亂吐痰,到哪裡大家都喜歡他,我不相信一個地方說,你亂吐痰很好,儘量吐,對不對?

到一個地方講話輕聲細語,是不是?遵守這裡的規矩,大家都喜歡,這個叫做什麼?叫做色相莊嚴,所以叫做色具足 。這樣可以有沒有什麼問題?沒問題。好,沒問題,我們繼續來,剩下幾分鐘我們再來。

(2) 六根律儀

六根律儀,六根也叫律儀,但這是很基本的律儀,他講什麼?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 受苦報。「何等為六根?眼根不調伏、不關 閉、不守護、不修習、不執持,於未來世必受 苦報;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愚痴 無聞凡夫眼根見色,執受相,執受隨形好,任 彼眼根趣向,不律儀執受,住世間貪、愛、惡 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執持律儀,防護 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如 是於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 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

這個叫六根律儀。所以祖師說六根門頭好修行,有沒有聽師父講過六六法門,對不對?所以要受戒持戒,要受律儀要從第一步要從哪裡開始?要從哪裡開始?從六根開始。對。他開始怎麼樣,他說以眼根,怎麼叫做:

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 受苦報。「何等為六根?眼根不調伏、不關 閉、不守護、不修習、不執持,於未來世必受 苦報;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愚痴 無聞凡夫眼根見色,執受相,執受隨形好,任 彼眼根趣向,不律儀執受,

好像有點繞口,有點文言文,很簡單的,它意思就是說,你不能讓六根去放逸,他喜歡怎麼樣你就隨他怎麼樣,這樣早晚會出問題的。是不是這樣子?是不是這樣會早晚會出問題?眼睛看到什麼?很喜歡的多好的,你就要是怎麼樣?都攝我們的眼根。知道說,這個東西不就是我們看到東西而已?我們看到東西,為什麼對這個東西覺得好漂亮,執之不舍?是因為我們的愚痴凡夫內心的煩惱表露出來,對他產生執着。

記得六六法門,黑牛對白牛記記得嗎?它就是在講這個,那麼你就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就要去怎麼樣?注意到,我起的貪慾,或是我起的嗔心,我起了好——喜歡,或者我起了不喜歡,不好,厭惡。如果你在這樣的根門,我們的感官對於這樣東西的時候不去察覺,不去感受,不去了解他的問題的時候,你隨他去,那早晚就會出問題。這裡是在講這樣子的,為什麼會早晚會出問題?因為你會一直增長我們自己的煩惱,所以叫做五欲。你一直會去增長我們自己煩惱,本來就在內心的,但是你要是不去察覺它,不去遏制它的話,它會越來越重的。

你說師父,問題是我們的煩惱本來就有,難道你這樣去一直克制克制,有用嗎?當然了這是初步,你不能說沒用,雖然它還是在,但是一定有用的,至少讓它不要變成那麼強烈,你那麼強烈早晚就出問題了。就好像 ,

你們家裡以後有花園種草嗎,對不對?雜草要不要除?當然要。你是不是處理一次雜草,它就不再生了?它還在嘛。你的朋友能不能跟你說,草反正除的都會在長,你就算了,管它的,讓他去長。如果你算了,管它的,讓它去長,到最後怎麼樣?全是雜草,你連除都沒辦法除了,對不對?這比喻,知道,你有辦法讓他不再生長,那很好。你就照這樣子做,如果不照這樣做,那你的辦法都不是辦法。對不對?你要得怎麼樣,你得它一有,一出來,它不是很多的時候你就要去怎麼樣?你就要去除掉它。當然了這只是,師父說這個是初步,這是我們眼見色是根門初步,到最後你要透過怎麼樣?緣起四聖諦八正道的修行,然後到最後除根,那才是根本的方法。但是如果你這個不做,你休想說後面要去除煩惱,我們更進一步講你連煩惱你都沒有察覺,你就休想說你要去降伏煩惱,要去除煩惱。

除煩惱的第一步,要先能降伏煩惱,對不對?要能降伏煩惱第一步,要先察覺煩惱,要察覺煩惱的第一步在哪裡去察覺?在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的當下去,察覺我們的煩惱是怎麼起的,是不是這樣子?現代的科學,現在的醫學也有研究到這樣子,他說你一個東西你看的喜歡,如果你縱容他一直去看,一直是這樣,它會一直增加,它會一直增加,然後到最後你會對它產生非常喜歡,然後想要去擁有它。事實上是如此。其實這些你們日常生活裡面,都其實都可以碰得到,自己去想一想。師父講師父小時候的例子。

對,你們兩個要注意,小時候什麼例子呢?所以我小時候喜歡玩具:模型小兵,有一天看到一個這麼大的傘兵,這麼大的,然後擺在櫥窗,多喜歡,但是沒錢買。沒錢買你知道嗎?我看你看算的。沒錢,但是第二天去繞,特別去學校繞過去看一看,心裡都舒服,對不對?

第三次看看,看到最後我才開始在想說怎麼樣,把它弄到手?你小孩子沒錢,你只有兩個方法,(答:搶)沒有,像JP這麼大去搶,你不被打死才怪。兩個方法要麼去偷,要麼去搞錢,但是又沒有那麼多錢怎麼辦?要麼偷錢,要麼借錢要麼?跟父母偷,父母不可能給你那麼多錢。師父要告訴你的是什麼?當你不遏制這樣的一個問題,然後一直去,每天去看看,看到你就會很喜歡想要把它占為己有,這個叫做什麼?後面就要講就會講什麼?苦。有沒有什麼?於未來世,不是說下一輩子,是不久的將來,你要是搞出了什麼,那就受苦報了,是不是這樣子?兩位年輕的修行者,是不是這樣子?覺得不好。如果說什麼東西都買給他,那什麼?永無止境的。他那天我跟你說要一輛真的坦克車,這樣子今天我們講到這裡,這樣各位大概了解,所以這個叫做什麼?

六根律儀。從六根上面知道說,我現在已經開始起貪起嗔了,我現在就要制止,不要再隨我們的怎麼樣?根門再去追尋的。其實很多社會事件都是因為這樣產生的,所以不良場所、不好的地方,還有什麼不好的這些聲色影像影片記錄什麼這一些,正面的沒關係,但是這些不好的影響儘量避免,儘量避免。好。如果有什麼問題,我們下禮拜最後一堂了,我們再來討論,好,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