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 緣起法 - 喪子
雜阿含經 第1177經 | 雜阿含經 第1179經 |
3.06 預知未來 | 3.08 中道(不有不無) |
有一次,佛住在彌絺羅國菴羅園中。這時,有一個叫做婆四吒的婆羅門婦女,有七個子女。前些時候,其中六個接連死亡,她因過度憂傷和想念,以致精神失常,裸體散髮到處亂跑。有一天,無意間跑來菴羅園中。這時,佛的許多弟子正圍繞著佛陀,專注聽聞佛陀的說法開示。婆羅門婦女一見到佛陀,忽然醒了過來,恢復正常。看見自己全身一絲不掛,一時羞愧無地自容,全身蜷縮在一邊。佛陀看見了之後,便叫阿難拿大衣幫她披上,讓她聽經聞法。在聽聞佛陀的開示之後,婆羅門婦女心開意解,心得歡喜,便受三歸依。
不久後,婆羅門婦女的第七個兒子也忽然死了。這一次這位婆羅門婦女非常淡定自若,不再悲傷,也不像以往的嚎啕大哭。婦女的丈夫覺得很奇怪,怎麼反常了。便問婆羅門婦:「之前兒女不幸死亡時,妳都會極度傷心,茶不思飯不想,甚至精神錯亂。這次連最後一個小孩都死了,妳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時,這位婆羅門婦依於佛的教說而回答道:「有再多的兒孫,也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最終都是要離開的,你和我也是一樣。宗族和子孫雖無限的繁衍,但他們所生的地方無不是相互殘殺的苦處。了解這樣的真相,生亦何喜,死亦何憂!我心已出離了,不會再為生死存亡表相而生憂喜了,因為我已入佛陀正法的原故。」
【原文】《雜阿含》1178經(T2, 317b)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弥𫄨罗国菴罗园中。
时,有婆四吒婆罗门尼,有六子相续命终,念子发狂,裸形被发,随路而走,至弥𫄨罗菴罗园中。尔时,世尊无量大众围绕说法,婆四吒婆罗门尼遥见世尊,见已,即得本心,惭愧羞耻,敛身蹲坐。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取汝郁多罗僧[1]与彼婆四吒婆罗门尼,令著听法。”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时,婆罗门尼得衣著已,至于佛前,稽首礼佛,退坐一面。尔时,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说法次第,乃至信心清净,受三自归,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彼婆四吒优婆夷于后时,第七子忽复命终,彼优婆夷都不啼哭忧悲恼苦。时,
婆四吒优婆夷
夫说偈而告婆四吒优婆夷言:“先诸子命终,念子生忧苦,
昼夜不饮食,乃至发狂乱。
今丧第七子,而不生忧苦?”
婆四吒优婆夷即复说偈答其夫言:
“儿孙有千数,因缘和合生,
长夜迁过去,我与君亦然。
子孙及宗族,其数无限量,
彼彼所生处,更互相残食。
若知生恶者,何足生忧苦?
我已知出离,生死存亡相,
不复生忧苦,入佛正教故。”
时,婆四吒优婆夷夫说偈叹言:
“未曾所闻法,而今闻汝说,
何处闻说法,不念子忧悲?”
婆四吒优婆夷说偈答言:
“今日等正觉,在弥𫄨罗国,
菴罗树园中,永离一切苦,
演说一切苦、苦习、苦寂灭、
贤圣八正道,安隐趣涅槃。
则是我大师,深乐其正教。
我已知正法,能开子忧苦。”
其夫婆罗门复说偈言:
“我今亦当往,弥𫄨菴罗园,
彼世尊亦当,开我子忧苦。”
优婆夷复说偈言:
“当观等正觉,柔软金色身;
不调者能调,广度海流人。”
尔时,婆罗门即严驾乘于马车,诣弥𫄨罗菴罗园。遥见世尊,转增信乐,诣大师前。
彼时,大师即为说偈,开其法眼,苦、习、灭、道,正向涅槃。彼即见法,成无间等。既知法已,请求出家。
时,婆罗门即得出家,独静思惟,乃至得阿罗汉。世尊记说:“于第三夜,逮得三明。”得三明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乘车还家,告婆四吒优婆夷,令发随喜,语言:‘婆罗门往见世尊,得净信心,奉事大师,即为说法,为开法眼,见苦圣谛、苦集、苦灭、贤圣八道,安趣涅槃,成无间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记说:“于第三夜,具足三明。”’”
时,彼御者奉教疾还。时,婆四吒优婆夷遥见御者空车而还。即遥问言:“婆罗门为见佛不?佛为说法,开示法眼,见圣谛不?”
御者白言:“婆罗门已见世尊,得净信心,奉事大师,为开法眼,说四圣谛,成无间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专精思惟。世尊记说:‘于第三夜,具足三明。’”
时,优婆夷心即随喜,语御者言:“车马属汝,加复赐汝金钱一千,已汝传信言:‘婆罗门宿阇谛,已得三明。’令我欢喜故。”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车马金钱为?车马金钱还优婆夷,我今当还婆罗门所,随彼出家。”
优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还。不久亦当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随后出家。”
御者白言:“如是,优婆夷!如彼出家,我亦当然。”
优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随出家[2],我今不久亦当随去。如空野大龙,乘虚而游,其馀诸龙、龙子、龙女悉皆随去,我亦如是,执持衣钵,易养易满。”
御者白言:“优婆夷!若如是者,所愿必果,不久当见优婆夷少欲知足,执持衣钵,人所弃者,乞受而食,剃发染衣,于阴、界、入断除爱欲,离贪系缚,尽诸有漏[3]。”
彼婆罗门及其御者、婆四吒优婆夷、优婆夷女孙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边。
【析辨】
世間最悲慘之事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現實世間中,我們常見到父母親失子的悲痛,因失去子女而精神異常甚而發瘋也時有所聞。一般在遇到這種事時,我們常用緣份已盡,或者死者會投生善道等,來安慰家屬們。但是佛陀在本經中,針對婆羅門婦喪子又是如何開示教導的呢?我們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學習:即世間的真相和生命的意義。就世間真相而言,就如婆羅門婦所說,一切都是緣起和合的,再親再不捨,早晚終是要分離,現在只不過早了幾年而已。這是從緣起無常的真諦來理解世間苦難的。再從生命的意義上來說:人生於世,不外是煩惱痛苦的不斷延續,這樣的人生就是一大苦聚。從這個角度來說,那真的是生亦何喜,死亦何憂了。然而若能依於佛法而追尋生命的真實意義,人生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
有很多學佛人對佛教的緣起無常無我觀多少也學習接受了一些,可是當生活中遇到災難無常時,難免還是會憂悲苦惱,痛苦難捨。究其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人並沒有將緣起無常的道理學通、學透,沒有和自己的三觀(即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相結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熏習養成佛法的正見。佛法對其而言,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知識而已,所以一旦遇到現實生活中的挫折,就力不從心、憂悲苦痛了。由此可以看出,養成佛法的正見對於我們學佛人是多麼的重要啊!
- ↑ 鬱多羅僧(梵
uttarāsavga
),即上衣、中價衣,又稱入眾衣,為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用,由七條布片縫製而成,故又稱七條衣。 - ↑ 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雜阿含經》本句之前疑似經文有闕漏。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在本句之前有一段記載:「婆私吒言:「汝若如是,實為甚善。若汝出家,速能獲得阿羅漢道。」婆私吒語其女言:「汝善治家,受五欲樂,我欲出家。」女孫陀利即白母言:「我父尚能捨五欲樂,出家求道,我今亦當隨而出家,離念兄弟眷戀之心,如大象去,小象亦隨,我亦如是,當隨出家,執持瓦鉢而行乞食。我能修於易養之法,不作難養。」婆私吒言:「汝所欲者,真為吉善,所願必成。我今觀汝不久必當得盡於欲,離諸結使。」時,婆羅門婆羅闍、婆私吒、并孫陀利,悉共相隨,俱時出家,皆得盡於諸苦邊際。」狮子吼站
- ↑ 陰、界、入:五陰、十八界(或六界)、六入處。其中「界」是「差別、分界、種類」的意思,「十八界」為: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有人將此處的「界」解為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則此段經文指觀五陰、觀六界(界分別觀)、觀六入處,而解脫執著。狮子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