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 緣起法 - 喪子
雜阿含經 第1177經 | 雜阿含經 第1179經 |
3.06 預知未來 | 3.08 中道(不有不無) |
有一次,佛住在彌絺羅國菴羅園中。這時,有一個叫做婆四吒的婆羅門婦女,有七個子女。前些時候,其中六個接連死亡,她因過度憂傷和想念,以致精神失常,裸體散髮到處亂跑。有一天,無意間跑來菴羅園中。這時,佛的許多弟子正圍繞著佛陀,專注聽聞佛陀的說法開示。婆羅門婦女一見到佛陀,忽然醒了過來,恢復正常。看見自己全身一絲不掛,一時羞愧無地自容,全身蜷縮在一邊。佛陀看見了之後,便叫阿難拿大衣幫她披上,讓她聽經聞法。在聽聞佛陀的開示之後,婆羅門婦女心開意解,心得歡喜,便受三歸依。
不久後,婆羅門婦女的第七個兒子也忽然死了。這一次這位婆羅門婦女非常淡定自若,不再悲傷,也不像以往的嚎啕大哭。婦女的丈夫覺得很奇怪,怎麼反常了。便問婆羅門婦:「之前兒女不幸死亡時,妳都會極度傷心,茶不思飯不想,甚至精神錯亂。這次連最後一個小孩都死了,妳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這時,這位婆羅門婦依於佛的教說而回答道:「有再多的兒孫,也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最終都是要離開的,你和我也是一樣。宗族和子孫雖無限的繁衍,但他們所生的地方無不是相互殘殺的苦處。了解這樣的真相,生亦何喜,死亦何憂!我心已出離了,不會再為生死存亡表相而生憂喜了,因為我已入佛陀正法的原故。」
【原文】《雜阿含》1178經(T2, 317b)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彌絺羅國菴羅園中。
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有六子相續命終,念子發狂,裸形被發,隨路而走,至彌絺羅菴羅園中。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圍繞說法,婆四吒婆羅門尼遙見世尊,見已,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斂身蹲坐。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取汝郁多羅僧[1]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尊者阿難即受佛教,取衣令著。
時,婆羅門尼得衣著已,至於佛前,稽首禮佛,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說法次第,乃至信心清淨,受三自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彼婆四吒優婆夷於後時,第七子忽復命終,彼優婆夷都不啼哭憂悲惱苦。時,
婆四吒优婆夷
夫說偈而告婆四吒優婆夷言:「先諸子命終,念子生憂苦,
晝夜不飲食,乃至發狂亂。
今喪第七子,而不生憂苦?」
婆四吒優婆夷即復說偈答其夫言:
「兒孫有千數,因緣和合生,
長夜遷過去,我與君亦然。
子孫及宗族,其數無限量,
彼彼所生處,更互相殘食。
若知生惡者,何足生憂苦?
我已知出離,生死存亡相,
不復生憂苦,入佛正教故。」
時,婆四吒優婆夷夫說偈嘆言:
「未曾所聞法,而今聞汝說,
何處聞說法,不念子憂悲?」
婆四吒優婆夷說偈答言:
「今日等正覺,在彌絺羅國,
菴羅樹園中,永離一切苦,
演說一切苦、苦習、苦寂滅、
賢聖八正道,安隱趣涅槃。
則是我大師,深樂其正教。
我已知正法,能開子憂苦。」
其夫婆羅門復說偈言:
「我今亦當往,彌絺菴羅園,
彼世尊亦當,開我子憂苦。」
優婆夷復說偈言:
「當觀等正覺,柔軟金色身;
不調者能調,廣度海流人。」
爾時,婆羅門即嚴駕乘於馬車,詣彌絺羅菴羅園。遙見世尊,轉增信樂,詣大師前。
彼時,大師即為說偈,開其法眼,苦、習、滅、道,正向涅槃。彼即見法,成無間等。既知法已,請求出家。
時,婆羅門即得出家,獨靜思惟,乃至得阿羅漢。世尊記說:「於第三夜,逮得三明。」得三明已,佛即告之:「命遣御者乘車還家,告婆四吒優婆夷,令發隨喜,語言:『婆羅門往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即為說法,為開法眼,見苦聖諦、苦集、苦滅、賢聖八道,安趣涅槃,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彼御者奉教疾還。時,婆四吒優婆夷遙見御者空車而還。即遙問言:「婆羅門為見佛不?佛為說法,開示法眼,見聖諦不?」
御者白言:「婆羅門已見世尊,得淨信心,奉事大師,為開法眼,說四聖諦,成無間等。既知法已,即求出家,專精思惟。世尊記說:『於第三夜,具足三明。』」
時,優婆夷心即隨喜,語御者言:「車馬屬汝,加復賜汝金錢一千,已汝傳信言:『婆羅門宿闍諦,已得三明。』令我歡喜故。」
御者白言:「我今何用車馬金錢為?車馬金錢還優婆夷,我今當還婆羅門所,隨彼出家。」
優婆夷言:「汝意如此,便可速還。不久亦當如彼所得,具足三明,隨後出家。」
御者白言:「如是,優婆夷!如彼出家,我亦當然。」
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2],我今不久亦當隨去。如空野大龍,乘虛而游,其餘諸龍、龍子、龍女悉皆隨去,我亦如是,執持衣缽,易養易滿。」
御者白言:「優婆夷!若如是者,所願必果,不久當見優婆夷少欲知足,執持衣缽,人所棄者,乞受而食,剃髮染衣,於陰、界、入斷除愛欲,離貪系縛,盡諸有漏[3]。」
彼婆羅門及其御者、婆四吒優婆夷、優婆夷女孫陀槃梨,悉皆出家,究竟苦邊。
【析辨】
世間最悲慘之事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現實世間中,我們常見到父母親失子的悲痛,因失去子女而精神異常甚而發瘋也時有所聞。一般在遇到這種事時,我們常用緣份已盡,或者死者會投生善道等,來安慰家屬們。但是佛陀在本經中,針對婆羅門婦喪子又是如何開示教導的呢?我們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學習:即世間的真相和生命的意義。就世間真相而言,就如婆羅門婦所說,一切都是緣起和合的,再親再不捨,早晚終是要分離,現在只不過早了幾年而已。這是從緣起無常的真諦來理解世間苦難的。再從生命的意義上來說:人生於世,不外是煩惱痛苦的不斷延續,這樣的人生就是一大苦聚。從這個角度來說,那真的是生亦何喜,死亦何憂了。然而若能依於佛法而追尋生命的真實意義,人生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
有很多學佛人對佛教的緣起無常無我觀多少也學習接受了一些,可是當生活中遇到災難無常時,難免還是會憂悲苦惱,痛苦難捨。究其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人並沒有將緣起無常的道理學通、學透,沒有和自己的三觀(即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相結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熏習養成佛法的正見。佛法對其而言,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知識而已,所以一旦遇到現實生活中的挫折,就力不從心、憂悲苦痛了。由此可以看出,養成佛法的正見對於我們學佛人是多麼的重要啊!
- ↑ 鬱多羅僧(梵
uttarāsavga
),即上衣、中價衣,又稱入眾衣,為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用,由七條布片縫製而成,故又稱七條衣。 - ↑ 優婆夷言,汝父出家,汝隨出家:《雜阿含經》本句之前疑似經文有闕漏。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在本句之前有一段記載:「婆私吒言:「汝若如是,實為甚善。若汝出家,速能獲得阿羅漢道。」婆私吒語其女言:「汝善治家,受五欲樂,我欲出家。」女孫陀利即白母言:「我父尚能捨五欲樂,出家求道,我今亦當隨而出家,離念兄弟眷戀之心,如大象去,小象亦隨,我亦如是,當隨出家,執持瓦鉢而行乞食。我能修於易養之法,不作難養。」婆私吒言:「汝所欲者,真為吉善,所願必成。我今觀汝不久必當得盡於欲,離諸結使。」時,婆羅門婆羅闍、婆私吒、並孫陀利,悉共相隨,俱時出家,皆得盡於諸苦邊際。」獅子吼站
- ↑ 陰、界、入:五陰、十八界(或六界)、六入處。其中「界」是「差別、分界、種類」的意思,「十八界」為: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有人將此處的「界」解為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則此段經文指觀五陰、觀六界(界分別觀)、觀六入處,而解脫執著。獅子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