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缘起法 - 不实来去
杂阿含经 第272经 | 杂阿含经 第274经 |
3.11 大空法经(不一不异) | 4.01 三转四圣谛 |
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时,有一位比丘思考着:“‘我’是什么意义?‘我’的存在又有什么目的?什么是‘我’?‘我’住在哪里?”等等种种有关‘我’的问题。于是,他便去参见佛陀,如礼问安后,就上述的种种问题请示佛陀。
佛陀告诉他:“我现在就为你解说,注意听!用心思考!什么是二呢?眼和色境是二,耳和声境、鼻和香境、舌和味境、身和触境、意和法境等等,都是两种法。……比丘啊!就如两手拍击时,会有声音产生。同样的道理,以眼和色和合为因缘,就会产生眼识,以眼、色和眼识等三事和合为因缘,就会产生触,有了触就会有受、想、思等等连锁的心理反应。在这一连串的身心作用中,一切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但却可以说有一个无常的假我,即有一个非恒常、不稳定、一直变化的我。为什么呢?比丘啊!常见的生、老、死、没等等生命现象,其过程就如幻化、阳炎一般,刹那消失,不是真实的有什么东西在来或去。
所以,比丘!一定要了知一切行是空,且心生欢喜,应当随时忆念,即:‘一切诸行空,没有所谓的常、恒、不变易的东西,一切是无我、无我所的。’……”
【原文】《杂阿含》273经(T2, 72b)
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1],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
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2]。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
“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3]、是因缘、是坚、是受[4],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5]、受生[6]之法。
“比丘!诸行如幻、如炎[7],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
“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为非常耶?”
答言:“非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多闻圣弟子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时,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8]。
【析辨】
从前述的第一义空经到本经,一共四经(九、十、十一、十二),都是在说明缘起无我的根本教法。第一义空经从身心的和合上分析,其次是从作者受者来破斥,大空经从生命于时间的流变上来分析,本经则从认识的生起和引发的一连串心理作用来说明无我。佛说我们认识中的一切称为世间,而认识则从根对境产生识开始,有了识就会引生如受、想、思等一系列的心理作用。从这些身心不断变化的作用中,可以成立一个无常变化的假我,但并没有一个不变的真我。在生命的流变中,认识其真实的样貌,否认真我破常见,建立假我破断见,这即是离于断常的中道正义。本经可视为破真我而立假我的代表经典。
- ↑ 禅坐完毕之后。
- ↑ 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这只是空话,如果去问他,他就回答不出来了,只会愈来愈迷惑,因为他其实没有相关经验。其中“言数”又译为“言说”。引用
- ↑ 内:在自身内的。
- ↑ 受:能有感受的。
- ↑ 没:消失、终了。
- ↑ 受生:(陷于轮回而)投生。
- ↑ 佛教经典中,常用许多现实的事物来比喻似有而无实,本经以幻、阳炎来比喻,其他如芭蕉、水泡、野马、鹿爱等等也常被经论所举用。这其中的阳炎和鹿爱是同一个意思。即天气晴朗炎热时,阳光照在远方上升的水汽,看起来就像一滩水一样。如慧远《大乘义章》:“如人远观阳炎为水,近观本无,不但无性,水相亦无。”(T44,483a)
- ↑ http://buddhaspace.org/agama/sub/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