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 佛陀的弟子 - 大迦旃延
杂阿含经 第547经 | 杂阿含经 第549经 |
9.05 佛陀的弟子 - 富楼那 - 为法忘躯 | 9.07 佛陀的弟子 - 阿难 - 不为色诱 |
1、有德不在年高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迦旃延尊者在婆罗那乌泥池旁,为了受持三衣的问题,和大家聚集在食堂。这时,有位年老婆罗门拿著拐杖,也来到食堂,倚靠著柱子而站。等大家安静了之后,老婆罗门告诉大家:“各位长老!你们见到老年宿士为什么不问候,也不恭敬地请老年宿士就座?”
这时,大迦旃延尊者就回答这位老婆罗门:“在我们这里,一旦有耆年尊老来,我们一定都会问候,并恭敬地请就坐。”老婆罗门问:“我看了一下,在座的人群中,根本没有人比我年纪大的,你们也没有恭敬地请我就坐。你为什么会说你们都会恭敬地请老年宿士就座?”
大迦旃延尊者回答:“婆罗门!如果有老年人头发苍白,牙齿掉落,却成就年少法,这就不是宿士了。但如果是一个年轻人,虽才二十五岁上下,头发黑美,身强体壮,却成就了耆年法,就是宿士。”婆罗门问:“这是什么意思?”
迦旃延尊者回答:“有五种欲贪:眼见色,起贪爱、喜乐、想念;耳听到声音、鼻闻到味道、舌头尝到东西、身体碰到外物,起贪爱、喜乐、想念。如果对这五欲的吸引作用,无法离贪、无法离欲、无法离爱、无法离念、无法离渴望,这样的话,就算年纪很大了,也可称为成就年少法。相反的,如果能不被五欲所吸引,能离贪、欲、爱、念、渴望的话,哪怕才二十五、六岁上下,也算成就了老年法,可称为宿士。”
老婆罗门听了之后说:“听了尊者所说的道理,自我省察后发觉:我虽年纪大但行为却是年少幼稚,你们年纪虽没有我大,但确实是成就了耆年法。我还有很多事要忙,得告辞了。”迦旃延尊者说:“是时候了,请便!”老婆罗门便欢喜地离开了。
【原文】《杂阿含》547经(T2, 141c)
尊者摩诃迦旃延在婆罗那乌泥池侧,与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持衣事[1]。
时,有执杖梵志年耆根熟,诣食堂所,于一面拄杖而住。须臾默然已,语诸比丘:“诸长老!汝等何故见老宿士不共语问讯,恭敬命坐?”
时,尊者摩诃迦旃延亦在众中坐。时,尊者摩诃迦旃延语梵志言:“我法有宿老来,皆共语问讯,恭敬礼拜,命之令坐。”梵志言:“我见此众中无有老于我者,不恭敬礼拜、命坐,汝云何言:‘我法见有宿老,恭敬礼拜,命其令坐。’?”
摩诃迦旃延言:“梵志!若有耆年八十、九十,发白齿落,成就年少法者,此非宿士;虽复年少年二十五,色白发黑,盛壮美满,而彼成就耆年法者,为宿士数。”
梵志问言:“云何名为八十、九十,发白齿落,而复成就年少之法;年二十五,肤白发黑,盛壮美色,为宿士数?”
尊者摩诃迦旃延语梵志言:“有五欲功德[2],谓:眼识色,爱、乐、念,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爱、乐、念。于此五欲功德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梵志!若如是者,虽复八十、九十,发白齿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虽年二十五,肤白发黑,盛壮美色,于五欲功德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若如是者,虽复年少年二十五,肤白发黑,盛壮美色,成就老人法,为宿士数。”
尔时,梵志语尊者摩诃迦旃延:“如尊者所说义,我自省察,虽老则少;汝等虽少,成耆年法。世间多事,令便请还。”尊者摩诃迦旃延言:“梵志!汝自知时。”
尔时,梵志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还其本处。
【析辨】
“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是许多佛教徒耳熟能详的励志语,本经恰能作为此语的根本依据。人生的价值确实不在于空活多久,而在于能否从难得的人生中学习到真实的智慧。何谓真实的智慧?从世俗的角度看,世间也有许多可学习增长智慧的方法,如各种知识、技巧、专业,各种宗教家、哲学家、文学家等等提出的各种经典名句和待人处事的道理,甚至可到全世界去旅游,增广见闻。虽然这林林总总都可让我们学习成长、增长见识、增加智慧,然就真实的正觉来说,这些都不过是世间知识,而佛法的学习才能称为真实的智慧。学习佛法运用的第一步就是日常生活的自制力––自我克制。自制力的修习即是所谓的正知正念。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当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接触到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时,能否察觉(正知)五境的诱惑,进而能依佛法的正念排除这些诱惑。如能做到这种正知正念,那么无论年纪大小,便是有德有智者;如若不能,就真是空长百岁了[3]。
现代有许多学佛人由于较少听经闻法,常会有一些非常错误的观念,如认为不需要排斥五欲,要去接受它、随顺它,到最后自然能看破它。这实在是非常自欺欺人的,因为这些人是完全忽视了我们是烦恼具足的凡夫。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因为容易诱发我们内在的烦恼,去贪染、爱著、追求,因此才会称为五欲。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样的道理,而去接受它、随顺它,等于是随顺我们的烦恼走,到最后只会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又如何能够轻易看破呢。
2、四姓平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大迦旃延住在稠林中。这时,摩陀罗国王是西方人,特别来拜访大迦旃延[4]。在行完礼后,退到旁边去,并问大迦旃延:“婆罗门自己宣称:‘我们第一,其他种姓卑劣;我们皮肤白,其他种姓黑;婆罗门清净,其他种姓不清净;婆罗门是大梵天王之子,从梵天口中生,是梵天所变化来的,为大梵所有。’尊者,请问您对这种说法有何看法。”大迦旃延对国王说:“这只是一般世俗的说法而已。要知道这并不是真实的。依所作所行的业果感招才是真实的。”
国王对尊者说:“你说得太笼统,我不大明白,能不能说清楚一点。”摩诃迦旃延说:“我问你一些问题,你直接回答我。大王!你是婆罗门的王,你将你国内的四种阶级的人都找来,用财力物力雇用做为侍卫,安排他们的生活起居工作等一切,他们是不是会听你的命令?”国王回答:“当然会!”尊者再问:“那么四姓中无论谁做王,国王把国内的四种阶级的人都找来,用财力物力雇用做为侍卫,安排他们的生活起居工作等一切,他们是不是会听国王的命令?”国王回答:“当然会!”尊者说:“大王!依这样的状况来说,四种姓都是平等的,有任何差别吗?所以四姓是平等的,是没有谁比较高级的。”
尊者再问:“大王!如果你的国土中有婆罗门犯了偷盗罪,你要怎么办?”国王回答:“当然是依法就办,看是否要鞭打、捆绑、赶出国或罚钱,重一点的就断手断脚、割鼻子或耳朵,最重的就处死刑。只要是偷盗,就算是婆罗门,也称为贼。”尊者问:“大王!那么其他种姓的如果犯了同样的罪,又应该如何处置?”国王回答:“也一样!”尊者问国王:“那不就是四姓是平等的吗?有什么差别吗?”国王回答:“依这种情况来说,确实是平等而无差别。”尊者又说:“所以说,四姓的差别只是习俗,不是真实的,依所作所为的业报才是真实的。”
尊者再问国王:“如果有婆罗门造了杀生等十恶业,死后是堕恶道还是生善道?你们圣人是怎么讨论这个问题的?”国王回答:“婆罗门造了杀生等十恶业会堕恶道,这是我从圣人那里听来的。对其他种姓的说法也一样。”尊者又问:“那么如果有婆罗门造了离杀生等十善业,死后是堕恶道还是生善道?你们圣人是怎么讨论这个问题的?”国王回答:“婆罗门造了离杀生等十善业会生善道,死后会往生善道,这是我从圣人那里听来的,对其他种姓也是同样的说法。”尊者问国王:“那不就是四姓是平等的吗?有什么差别吗?”国王回答:“依这种情况来说,确实是平等而无差别。”
尊者最后总结说:“所以说大王!当知:四姓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的差别,种种阶级的差别只是社会的习俗。就实而言,一切都是依个人行为的业果。”国王听了以后,很欢喜地行礼离开了。
【原文】《杂阿含》548经(T2, 142a)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摩诃迦旃延在稠林中住。
时,摩偷罗国王是西方王子,诣尊者摩诃迦旃延所,礼摩诃迦旃延足,退坐一面,问尊者摩诃迦旃延:“婆罗门自言:‘我第一,他人卑劣;我白,馀人黑;婆罗门清净,非
非婆羅門
;是婆罗门子,从口生,婆罗门所化,是婆罗门所有。’尊者摩诃迦旃延!此义云何?”尊者摩诃迦旃延语摩偷罗王言:“大王!此是世间言说耳。世间言说,言:‘婆罗门第一,馀人卑劣;婆罗门白,馀人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是婆罗门从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所化,是婆罗门所有。’大王当知,业真实者,是依业者。”王语尊者摩诃迦旃延:“此则略说,我所不解,愿重分别。”
尊者摩诃迦旃延言:“今当问汝,随问答我。”即问言:“大王!汝为婆罗门王,于自国土诸婆罗门、刹利、居士、长者,此四种人悉皆召来,以财以力,使其侍卫,先起后卧及诸使令,悉如意不?”答言:“如意。”复问:“大王!刹利为王,居士为王,长者为王,于自国土所有四姓,悉皆召来,以财以力,令其侍卫,先起后卧及诸使令,皆如意不?”答言:“如意。”复问:“大王!如是四姓悉皆平等,有何差别?当知,大王!四种姓者,皆悉平等,无有胜如差别之异。”摩偷罗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实尔,尊者!四姓皆等,无有种种胜如差别。”“是故,大王!当知四姓世间言说为差别耳,乃至依业真实,无差别也。”
“复次,大王!此国土中有婆罗门有偷盗者,当如之何?”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婆罗门中有偷盗者,或鞭,或缚,或驱出国,或罚其金,或截手、足、耳、鼻,罪重则杀,及其盗者,然婆罗门则名为贼。”复问大王:“若刹利、居士、长者中有偷盗者,当复如何?”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亦鞭、亦缚,亦驱出国,亦罚其金,亦复断截手、足、耳、鼻,罪重则杀。”“如是,大王!岂非四姓悉平等耶?为有种种差别异不?”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是义者,实无种种胜如差别。”尊者摩诃迦旃延复语王言:“当知,大王!四种姓者,世间言说,言:‘婆罗门第一,馀悉卑劣;婆罗门白,馀人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当依业真实、业依耶?”
复问大王:“婆罗门杀生、偷盗、邪淫、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贪、恚、邪见,作十不善业迹已,为生恶趣耶?善趣耶?于阿罗呵所为何所闻?[5]”
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婆罗门作十不善业迹,当堕恶趣,阿罗呵所作如是闻。刹利、居士、长者亦如是说。”复问大王:“若婆罗门行十善业迹,离杀生,乃至正见,当生何所?为善趣耶?为恶趣耶?于阿罗呵所为何所闻?”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若婆罗门行十善业迹者,当生善趣,阿罗呵所作如是闻。如是,刹利、居士、长者亦如是说。”复问:“云何?大王!如是四姓为平等不?为有种种胜如差别?”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如是义者,则为平等,无有种种胜如差别。”
“是故,大王当知,四姓悉平等耳,无有种种胜如差别。世间言说故有‘婆罗门第一,馀人卑劣[6];婆罗门白,馀者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作,婆罗门化,婆罗门所有。’当知:业真实、业依。”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实如所说,皆是世间言说,故有‘婆罗门胜,馀者卑劣;婆罗门白,馀者悉黑;婆罗门清净,非非婆罗门;婆罗门生,生从口生,婆罗门化,婆罗门所有。’皆是业真实、依于业。”尔时,摩偷罗王闻尊者摩诃迦旃延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析辨】
“歧视”是人类和善共处的一大障碍,按佛教来说就是“我慢”的作祟,其根源是来自于根本的我执见。这种由我慢而来的歧视,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不自觉的存在。“歧视”的影响可大可小,小到家庭的不和睦,大到引发世界战争。在印度,三千多年来以雅利安白种人为主的种姓制度,除了体现他们的种族优越感以及少数统治多数的政治手段外,更深层的是“我慢”在作祟,依此而歧视其他种族。当年佛陀打破种姓制度,希望创造一个平等和乐的社会团体,其深意即在破除人类根深蒂固的我慢、我见。
在加拿大,当然也有华人和当地白人互相歧视的问题(不像美国那么严重)。同是华人,由于地域的不同,如大陆、台湾、香港、越南等等,也都有相互之间的隔阂。这些隔阂现象、这种我慢,当然也都会反映于佛教寺院和团体。就如来自不同地区的华侨、华裔信徒之间,也时常会有相互隔阂、排挤的现象。再如寺院里的大护法,因为自己有钱,就贡高我慢,看不起其他信众。受过高等教育的,能多听经闻法,知识水平高的,也容易看不起他人。
这种我慢的歧视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并不奇怪。关键在于寺院或佛教团体的法师、负责人,能否意识到这个问题,能否依于佛陀的教导去消弭这种隔阂,还是依于自我的烦恼再去扩大它。我常教导中道佛学会的学员们:地不问西东北南,普天之下无非佛国净土;人不分黑白红黄,踏进中道皆是释迦佛子。如本经所说,无论贫富贵贱,生死未解脱前,都是随业常流转;无论贫富贵贱,精进常用功,都有生死解脱的可能。如此来说,人人平等,有什么好看不起他人、歧视别人的呢?希望大家能常依本经迦旃延尊者教导的方式去省思,使寺院僧团能成为一个平等和乐的净土,一起共勉!
- ↑ “持衣事”指如何分配受持三衣之事,这是说明此次在食堂集合大众的目的。
- ↑ 五欲功德的“功德”是巴利
guṇa
,为种类、品质、特质等等,所以五欲功德指的是五种欲。但一般所谓的“功德”指的是“福德”(巴利puñña
)为善行、善德、品德、善业的意思。 - ↑ 根对境正知正念的细节,可参考本书第五章,“六根门头好修行”一文。
- ↑ 大迦旃延(梵文
Mahākātyāyana
)为西印度阿磐提国(Avantī
)婆罗门种姓,为佛弟子中论议第一。学佛后回阿磐提弘法,据说为二十亿耳的剃度师,并因阿磐提比丘少,所以要求佛陀能否答应边地受戒五师为证即可。《十诵律》卷二十五(T23,181a),《四分律》卷五十三(T22,961c),《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中(T2,848b)。 - ↑ 南传作:“我从阿罗汉那里听来的”。“阿罗呵”是阿罗汉的意思。因为这位婆罗门王并非佛教徒,所以他所说的阿罗汉可能只是泛指不再轮回的圣人而已。
- ↑ “馀人卑劣”一句,原译本无,依上文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