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 道聖諦 - 二種八正道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重新導向自雜阿含經 第785經
雜阿含經 第784經 雜阿含經 第786經
8.03 道聖諦 - 水流大樹喻 8.05 道聖諦 - 道的發起

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時,世尊對比丘們開示八正道:「什麼是正見呢?正見有兩種:一種是世間有漏的、執取的、導向善道的;另一種是聖、出世間、無漏的、無執取的、滅苦的、導向離苦的。什麼是世間正見呢?如果肯定世間有布施、有聞法,甚至肯定世間有阿羅漢等等,就是世間正見,可引導到善道。什麼又是出世間正見能離苦呢?聖弟子們思惟四聖諦,無漏思惟相應,對法能抉擇、推求,得寂靜智慧,就是出世間正見。

什麼又是正志?正志有兩種:世間有漏的和出世間無漏的。世間有漏的就是要有離欲、無瞋、無害的想法或思考。出世間的正志就是對四聖諦做推理、思索、思惟、專注、發心等的內心操作。

正語也有兩種:世間和出世間。世間正語就是離於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出世間正語就是四聖諦相應下,除邪命以外,離於四種邪語和其他種種惡語,心不好樂,任何時候執守不犯,就是出世正語。

正業也有世間和出世間兩種。世間正業是離於殺生、偷盜和婬。出世間正業就是在四聖諦相應下,除邪命外,離於殺、盜、婬和其他各種惡行等,心不好樂,任何時候都執守不犯,即是出世間正業。

正命也有世間和出世間兩種。世間正命是要如法求得衣食、臥具、湯藥等生活資具(反之則是邪命)。出世間正命就是四聖諦相應下,離於各種邪命,心不好樂,任何時候都執守不犯,即是出世間正命。

正方便有兩種,即世間和出世間。世間的正方便即是對斷惡揚善的欲求、堅固的信心、堪耐力、勇猛無休息,是精進心所法所攝。出世間的正方便是四聖諦相應下,向於無漏法的欲求、堅固的信心、堪耐力、勇猛無休息,是精進心所法所攝。

正念有兩種:世間和出世間正念。世間正念即是對一所緣隨念、重念、憶念,不忘,這就是世間正念。出世間正念是對四聖諦的思惟,無漏相應的思惟,並隨念、重念、憶念,不忘,即是出世間正念。

正定也分世間和出世間兩種。若攝心於一境,不動、不亂、寂止而得三昧(定),即是世間正定。如果是思惟四聖諦,與無漏相應的心所法,攝心於一境,不動、不亂、寂止而得三昧,就是出世間正定。

【原文】《雜阿含》785經(T2, 203a)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1]。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2],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志?謂正志有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3],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4],是名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念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5],不越限防,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離殺、盜、婬,是名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念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着,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着,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踴,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為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析辨】

本經所說的世間和出世間兩種八正道,其關鍵點在於正見的內容。緣起四聖諦相應的是出世間正見,所以緣起四諦是出世間解脫道的總綱,依此修學才能真正得出世、得解脫。此外本經也提出了世間正見的內容,雖講得簡要,但在雜阿含的其他經裏有詳細的說明[6]。依於阿含經的說明,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歸納為世間四大正見: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三世輪迴;有凡有聖[7]。依世間正見引導的世間善法經上又稱為端正法,端正法是出世善法的基礎,修學者必須盡可能地完善端正法才能進一步向於解脫之道。

  1. 「如上所說」指《雜阿含》784經,此經對世間正見的內容有詳盡的描述:「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婬。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T2,203a)
  2. 這裏的有「有說」,《中阿含》作「有咒說」(T735c),是指祝願的意思。據十誦律卷四十一載:古代印度婆羅門於受食畢,為施主祝願讚歎,後釋尊沿用此法為沙門之制。(T23,299a)
  3. 《阿毘曇毘婆沙論》第二十三卷:「有三善覺,謂:離欲覺、無恚覺、無害覺。問曰:『此三覺體性是何?』答曰:『離欲覺者是心數法,是心相應對治欲覺。無恚覺、無害覺,說亦如是。』」「覺」的巴利語是saṅkappa,有想法、意圖、目的等意思。
  4. takko推理;vitakko思索;saṅkappo思惟;appanā專注;vyappanā入定;cetaso發心、心的;abhiniropanā放在心上; vacīsaṅkhāra 語行(心的尋伺)。
  5. 「不度時節」應是雜阿含經常說的「不待時節」(akālika),指即時的、隨時的、馬上的。
  6. 見上述《雜阿含》784經
  7.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