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第926經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雜阿含經 第925經 雜阿含經 第92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

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1],莫習強良禪[2],如強良馬[3],系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贪欲缠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慾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慾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

「詵陀!若真生馬[4]系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慾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慾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5],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6],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7]

「詵陀!比丘如是修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依何而禪定?』」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禪,而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禪定?云何比丘禪,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依何而禪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何所依而禪?』」

佛說此經時,詵陀迦旃延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跋迦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跋迦利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8]

雜阿含經論會編

  1. 真實禪:真正的禪;見到事物真實面貌的禪。按:「禪」是「禪那」的簡稱,意譯為靜慮、思惟修、功德叢林等,通常指禪定,這邊是採一字多義下的廣義用法。
  2. 強良禪:剛橫、未調伏的禪,在本經中指追隨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而修禪,無法解脫。「強良」通「強梁」,指剛強橫暴。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未調馬禪」。
  3. 強良馬:強橫、未調伏的馬。
  4. 真生馬:出生高貴的駿馬。
  5. 不依地修禪:不依從地大(堅固性)而修真實禪。按:禪定有以地大等對象為所緣(專注的對象)的修法,能提升定力。本段則進一步表示修禪真正重要的是超越各種所緣、不執著一切境界。
  6. 非見、聞、覺、識:不依從看、聽、感覺、知道(而修真實禪)。其中「見」是眼識的作用,「聞」是耳識的作用,「覺」是鼻舌身三識的作用,「識(知)」是意識的作用。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不依見聞,不依識識」,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凡不依止所見、所聞、所覺、所識」。
  7. 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不依從所獲得的、所尋求的、投向的注意力、持續的注意力而修真實禪。按:「得、求、隨覺、隨觀」是由粗到細列舉「意識」相關的造作。其中「得、求」分別是意根緣於過去、未來的法塵而生的意識的造作,「隨覺、隨觀」則分別是意根緣於現在粗、細心相的造作;「覺、觀」新譯為「尋、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是粗的心相,伺是持續的注意力,是細的心相。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不依智知,不依推求心識境界,亦不依止覺知,獲得無所依止禪」,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依止)所得、所求、被意所隨行而修禪」。
  8.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雜阿含經 第926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