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 苦圣谛 - 蕴与受蕴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杂阿含经 第54经 杂阿含经 第56经

有一次,佛住在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这时,佛陀告诉比丘们:“我现在要为大家解说‘蕴’和‘受蕴’。什么是‘蕴’呢?一切色,无论过去现在未来、粗细、内外、远近、好丑等等,总合这一切就称为‘色蕴’。其他的受、想、行、识等四蕴也是同样的道理。什么又是‘受蕴’呢?如果色是有漏的,是被执取的,对色内心会产生贪、瞋、痴等种种烦恼,对受、想、行、识等四蕴也是一样,就称为‘受蕴’。”

【原文】《杂阿含》55经(T2, 13b)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馀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析辨】

在大多数的佛教经典中,很少区分五蕴和五受蕴的不同。而通常所说的五蕴,一般指的都是有执取的五受蕴。本经中,佛陀清楚地区分了蕴和受蕴的不同。概括地说,无烦恼执取的就是单纯的“蕴”,有烦恼执取的就是“受蕴”,有时又称为“取蕴”。了解了二者的不同,当我们研读经典时,就要注意文中的“蕴”是单纯的“蕴”,还是“受蕴”。

从前述的“身受心不受”到本经的蕴和取蕴的分辨,可以看出凡夫的五蕴就是五受蕴,因为有烦恼执取。圣人(初果以上)则唯有五蕴,而没有五受蕴,因为对自我的五蕴身心不再执取。因此一个证果的圣人,依于五蕴身心生活于世,外在和常人一样,还是有衣、食、住、行等的需求,同样也会有色身的老、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