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 苦聖諦 - 六六法门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雜阿含經 第303經 雜阿含經 第305經
5.16 苦聖諦 - 毒蛇 6.0 集聖諦 - 大要介紹

有一次,佛住在拘留搜調牛聚落。這時,佛陀告訴比丘們:「我現在要為大家開示,注意聽,並好好思考。有六六法門。什麼是六六法門呢?即是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等等。六內入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六外入處就是色等六境;六識身就是眼識等六識;六觸身就是眼觸乃至意觸等六觸;六受身就是眼觸所生的受等六種;六愛身就是眼觸所生的愛等六種。執著有我的人如果認為眼根是我,那是不對的。為什麼呢?因為眼根是生滅的,如此我就有生滅了。我有生滅的話,那就跟「我」的定義衝突了,因為「我」的定義是不生滅的。同樣的,如果執著上列各種六六的一切法是我的話,那也是不對的,因為這一切都是生滅的。比丘們!如果能如實地認知眼等的無我性,生起解脫的智慧,就能導向涅槃了。那第一步要如何做呢?先要觀察上述一切六六法都是無我。如眼根不是我,無論是色、眼根和色境生的眼識、眼觸、以眼觸為因緣所生的受,乃至內心感受到的苦、樂、不苦不樂等等,都是無我的。這樣如實地正觀,最終就能導向涅槃。

【原文】《雜阿含》304經(T2, 86c)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有六六法。何等为六六法?谓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何等为六内入处?谓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何等为六外入处?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云何六识身?谓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云何六触身?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云何六受身?谓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云何六爱身?谓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

“若有说言眼是我,是则不然。所以者何?眼生灭故,若眼是我者,我应受生死,是故说眼是我者,是则不然。如是若色、若眼识、眼触、眼触生受若是我者,是则不然。所以者何?眼触生受是生灭法,若眼触生受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说眼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是故眼触生受非我。如是耳、鼻、舌、身、意触生受非我。所以者何?意触生受是生灭法,若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意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是故意触生受非我。”

“如是,比丘!当如实知眼所作、智所作、寂灭所作,开发神通,正向涅槃。云何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非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是名六六法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析辨】

本經的六六法門是對根塵境做一種無我的立體觀察,正好可做為本章的一個小結。本章一開始的圖解說明了苦的原因:苦是由我執與外在無常世界的一種矛盾衝突所引生的。離苦得樂的方法就是去除我執接受無常。本經具體說明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觀照無我,接受一切的因緣變化。

綜合本章各經和本經所說,可以作以下的概述:六根對六境時會產生六識,所以六識是指對外境的認識作用。凡夫的六識並非單純的認識作用,是與無明我執相應的。與無明我執相應的識就成為了觸。[1]無明相應觸就是前面圖解中,我執對外在一切無常法的執取。從觸的可意不可意,當下就能生起受,即內心的情感、情緒作用;可意的起喜樂受,不可意的起憂苦受,非可意不可意的起捨受。對受的情感行為反應就是愛染,等於五蘊的行蘊[2]。對喜樂受起貪,對憂苦受起瞋,對捨受有癡的我執相應[3],所以其結果就如經上常說的一切唯大苦聚。

本經中佛陀告訴我們,正觀的方法是:在六根對境產生認識的當下觀察無我,即明相應觸(不與無明相應的觸)。從六根的眼根開始了解眼根無我,眼所認識的色境也是無我的,認識本身也是無我的,情緒的各種苦樂作用也是無我的等等。從根塵識的認識開端就進行無我相應的觀照,這是修行解脫的第一步。就修行的根本之道來談,無論是持戒、修定、修慧,都是要以這種無我的觀照為基礎的。

  1. 只有凡夫有“触”吗,还是说圣人也有“触”,但是是“明相应触”,凡夫是“无明相应触”呢?俱舍精要里讲到有部师则认为根境识三和合生“触”,“触”是一个心所法,是认识作用的开端,“触”之后就会有“受”、“想”、“思”等各种心所的现起,所以圣人当然应该是有“触”的,但不会起执着烦恼,所以是“明相应触”。ywsz, 3-1-2021
  2. 色 → 受 → 想 → ...
  3. "对舍受有痴的我执相应"应该如何理解和实践呢?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对治乐受和苦受,暂时把“舍受”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可以吗?Paul, 2-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