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 集圣谛 -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杂阿含经 第1226经 | 杂阿含经 第1228经 |
6.2.01 如影随形 | 6.2.03 苦行不能消业 |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时,波斯匿王的祖母忽然死了。波斯匿王对他的祖母一向非常敬重孝顺,在办完了丧事后,由于太难过所以衣装不整,来拜见佛陀。佛陀见他衣著不整,认为一定有什么事发生,便问他:“大王!发生什么事了,为何衣装不整,头发凌乱?”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我最敬爱的祖母死了,办完丧事后,心里难过,所以来拜见佛陀。”
佛陀问:“爱重到什么程度?”国王回答:“愿意以一切的宝藏甚至是王位来换取。虽然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祖母了,就非常难过痛苦。以前曾经听世尊说:‘一切生命,下到蝼蚁,上到天神,终将逃不过一死。’现在才真能体会到世尊法语的真谛。”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大王!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一切众生,无论是最低等的蝼蚁,或各种不同地位的人,乃至最高的天神,终难逃一死。就算是已断尽烦恼的阿罗汉或辟支佛,最后也得舍报身而死。乃至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有十力四无所畏等大能力,到最后也得舍身取般涅槃。”说完后,世尊又以偈颂重说:
“一切的生命,终将会死亡,随业去投胎,善恶果自受。
恶业堕地狱,行善升天上,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
无论是佛陀,缘觉或声闻,也终将一死,何况是凡夫。”
【原文】《杂阿含》1227经(T2, 335b)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有祖母,极所敬重,忽尔命终。出城阇维,供养舍利毕[1],弊衣乱发,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大王!从何所来,弊衣乱发?”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我亡祖母,极所敬重,舍我命终,出于城外阇维,供养毕,来诣世尊。”
佛告大王:“极爱重敬念祖亲耶?”波斯匿王白佛:“世尊!极敬重爱恋。世尊!若国土所有象马七宝,乃至国位,悉持与人,能救祖母命者,悉当与之。既不能救,生死长辞,悲恋忧苦,不自堪胜!曾闻世尊所说:‘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皆死,无不穷尽,无有出生而不死者。’今日乃知世尊善说。”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生者辄死,终归穷尽,无有一生而不死者。”佛告大王:“正使婆罗门大姓、刹利大姓、长者大姓,生者皆死,无不死者。正使刹利大王灌顶居位,王四天下,得力自在,于诸敌国无不降伏,终归有极,无不死者。若复,大王!生长寿天,王于天宫,自在快乐,终亦归尽,无不死者。若复,大王!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离诸重担,所作已作,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彼亦归尽,舍身涅槃。若复缘觉善调善寂,尽此身命,终归涅槃,诸佛世尊十力具足,四无所畏,胜师子吼,终亦舍身,取般涅槃。以如是比,大王当知,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有生辄死,终归磨灭,无不死者!”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
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槃。
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
佛说此经已,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析辨】
本经中,佛陀的开示有几个重点,即:有生无不死,唯有业随身,漏尽得解脱。波斯匿王对祖母去世后的不舍与悲伤,代表著世间的现实。然而佛陀告诉我们,生必有老死,无论地位多高,权力多大,从古至今谁都无法避免。不但凡夫无法避免,连已证得涅槃的阿罗汉,乃至无上菩提的佛陀,其肉身都无法免去无常的消逝。虽然生命终究难免一死,但是并非死后一了百了,未漏尽解脱前,死后会随生前所造的业力去投生。太重的恶业会让我们堕入恶道,相对的,善业则会引导我们投生善道。所以如何避免造恶,死后堕入恶道,如何行善而能投生善道,便成为人生的重要课题和意义之一。更进一步说,人生的根本意义,并不是单纯的避恶扬善,而是必须去追寻终极的意义––漏尽得解脱(自他)。唯有如此,才能究竟解决生死不断的问题。
至于至亲的远离,则是大家都会有的经历。尤其对关系特别密切的亲人的逝去,更是痛苦难舍,就如波斯匿王对祖母的爱重与过世的悲伤一样。也因此,才常有人很难摆脱亲人离去的悲伤。对于这种心理创伤的治疗,除了现代的心理治疗外,更多的人则会去寻找宗教的慰藉。
而现实中,宗教的慰藉形形色色。好一点的借由宗教行为来渡过创伤期,夸张的甚或寄托于怪力乱神,如观落阴[2]、扶乩、问鬼神等等。选择用何种方法来应对,这是个人的自由。但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对于至亲的过世应有怎样的态度呢?佛陀在本经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有生无不死,唯有业随身,漏尽得解脱。
首先,一个佛教徒应该将无常变化、生必有死的基本观念熏修成为自己的知见。这样一旦面临生死别离时,才能有足够的知见力量去从容面对。而许多人学佛一辈子,或许也读过不少经论,但却始终没有将基本教法熏习成正见。遇到生死关头,不免手忙脚乱,忧悲苦恼,无法通过生死的大考验。
其次,对于所爱的至亲,与其离别后再来痛苦难舍,倒不如在世时就能帮助其熏修“唯有业随身”的正确因果观念,多修集善业福德,免得以后堕入恶道。
最后,如果能进一步引导至亲眷属学习佛法,种下出世的种子,那更将是报真恩、尽大孝。阿含经上有这么一个实例。有一次,佛的乳母大爱道亲手做了一件金缕衣要供养佛陀,佛陀再三拒而不受。阿难以乳母养育佛陀有大恩为由,劝说佛陀接收。佛陀告诉阿难,他引导大爱道受三归五戒,种下出世善根,对其恩德更甚于前,不能同日而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