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 佛陀的弟子 - 長爪梵志
有一次,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這時,有外道長爪梵志[1]來拜會佛陀。在行完禮後,外道對佛陀說:「瞿曇!我不接受任何見解!」佛陀問外道:「你說『不接受任何見解』,那你接不接受自己的這個見解[2]?」外道回答:「我已經說『不接受任何見解』了,當然也不接受這個見解。」佛陀告訴外道:「你這樣說時,早已經放棄了自己『不接受任何見解』的論題了。放棄了自己的見解,又不接受其他看法。長爪!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無法合理堅持自己的看法,又不願接受其他看法。這種人到處都是,那你和這一類人又有何不同。長爪!真能放棄自己的種種偏見,又不起其他執見,這樣的真正修行人是很少的。」
佛陀繼續說:「一般人常會依於三種見解,即:『接受一切見解』、『不接受一切見解』和『有些接受,有些不接受』。這三種見解都是和貪、瞋、癡相應的,只會徒增煩惱而已。為什麼呢?有智慧的聖弟子們會這樣想:『在這三種見解中,無論主張任何一種見解,都會遭受主張其他兩種見解之人的責難、攻擊、迫害等等。』有智慧的聖弟子們所關注的是這個四大所成的身體,觀察它的無常生滅,對它離欲、滅盡、捨離。如果聖弟子們能做這些觀照的話,就永遠不會對身體起欲、起繫念、起貪愛、起染著。
外道!你要知道,有三種受,即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三種受以什麼為因、依什麼集起、如何產生、如何運作呢?這三種受以觸為因、依觸集起、由觸產生、依觸而運作。種種觸生起,受就生起;種種觸滅,受就滅,如此則寂靜、清涼、永盡。聖弟子們對三受:苦覺知是苦,樂則了知是樂,不苦不樂也明了是不苦不樂。對各種受的生起,消失,對受的味著、對受的過患、出離,全都如實清楚明白。之後,便要觀察受的無常生滅,對它離欲、滅盡、捨離。他們對色身的死亡和生命的終止,都能如實地了知。當身壞命終時,一切受就永遠地終止了。這時,他們便會這樣觀照:身壞命終時,無論是苦受、樂受或不苦不樂受,身體終將是要敗壞的,一切終將是苦。這時便要離繫或不繫著於苦、樂、不苦不樂等種種受。其實就是離於貪、瞋、癡,離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就稱為離苦。」
這時,舍利弗剛受具足戒半個月,在佛後面當侍者,拿扇子為佛扇風。舍利弗想:「世尊開示對身和受等的斷欲、離欲、欲滅盡、欲捨。」之後,他便依佛陀所開示,觀察身和受的無常生滅、對它離欲、滅盡、捨離,因此不起煩惱而得解脫。
同時,長爪外道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長爪外道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無所畏。便起身整理衣服,頂禮佛陀,長跪合掌說:「願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於佛法中修種種梵行!」佛陀告訴長爪外道:「你可在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僧的一份子。」
長爪便依善來比丘而在佛法中出家了[3]。長爪出家後依法思惟,心得解脫,很快就成了阿羅漢了。
【原文】《雜阿含》969經(T2, 249b)
時,有長爪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一切見不忍。」佛告火種:「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長爪外道言:「向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佛告火種:「如是知、如是見,此見則已斷、已舍、已離,餘見更不相續,不起、不生[4]。火種!多人與汝所見同,多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與彼相似。火種!若諸沙門、婆羅門捨斯等見,餘見不起,是等沙門、婆羅門世間亦少少耳。
火種!依三種見,何等為三?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於一忍、一不忍。』火種!若言『一切忍者』,此見與貪俱生,非不貪;與恚俱生,非不恚;與癡俱生,非不癡;繫,不離繫;煩惱,非清淨;樂、取、染著生。若如是見『我一切不忍』,此見非貪俱、非恚俱、非癡俱,清淨,非煩惱;離繫,非繫;不樂、不取、不著生。火種!若如是見『我一忍、一不忍』,彼若忍者,則有貪;乃至染著生;若如是見不忍者,則離貪;乃至不染著生。
彼多聞聖弟子所學言:『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則為二者所責、所詰。何等二種?謂: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則為此等所責,責故詰,詰故害。彼見責、見詰、見害故,則捨所見,餘見則不復生。如是斷見、捨見、離見,餘見不復相續,不起、不生。』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者,則有二責、二詰。何等為二?謂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如是二責、二詰,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一忍、一不忍」,則有二責、二詰。何等為二?謂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如是二責,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復次,火種!如是身,色麤四大,聖弟子當觀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若聖弟子觀無常、觀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住者,於彼身身欲、身念、身愛、身染、身著永滅不住。
火種!有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種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集,則受集;彼彼觸滅,則受滅、寂靜、清涼、永盡。彼於此三受,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彼彼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出如實知。如實知已,即於彼受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彼於身分齊受覺如實知,於命分齊受覺如實知。若彼身壞[5],即於爾時,一切受永滅無餘。彼作是念:樂受覺時,其身亦壞;苦受覺時,其身亦壞;不苦不樂受覺時,其身亦壞,悉為苦邊。於彼樂覺離繫、不繫;於彼苦覺離繫、不繫;於不苦不樂覺離繫、不繫。於何離繫?離於貪欲、瞋恚、愚癡;離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斯等名為離苦。」
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
時,尊者舍利弗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歎說於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捨。」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於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爾時,長爪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長爪外道出家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願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於佛法中修諸梵行!」佛告長爪外道出家:「汝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即得「善來比丘」出家。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長爪,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析辨】
現實當中,有許多人確實非常傲慢,自以為是,常不自覺地認為自己是最行的。長爪梵志就代表了這一類的人,而且筆者所見以男眾居多。經中佛陀直接指出了這一類人的大毛病:想法主張其實並不高深,常站不住腳,但卻又不願意去接受更好的思想。佛陀直接說:「這種人到處都是,又有什麼好自命不凡的呢?」然而話說回來,這一類人又常是一些聰明、理性、多少能思考,而且不輕易相信宗教的人。所以如果能有機緣讓這些人暫時放下心中的傲慢與偏見,好好地了解佛法,其對正法的契入性反而相對高一些,就像長爪梵志一樣的。重點在於能否暫時放下自己的傲慢與偏見,先了解一下佛法在說些什麼!
- ↑ 「長爪:比丘名,在外道出家時自誓不剪指甲而欲讀盡諸經,因此被人稱為長爪梵志,後隨佛出家。他是舍利弗的舅父。」 引用
- ↑ 「這個見解」,即「不接受任何見解」之見解。
- ↑ 「善來比丘」是佛陀接受弟子出家的最早方式。《十誦律》卷56:「佛在王舍城,語諸比丘:『十種明具足戒。何等十?佛世尊自然無師得具足戒;五比丘得道即得具足戒;老摩訶迦葉自誓即得具足戒;蘇陀隨順答佛論故得具足戒;邊地持律第五得受具足戒;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受八重法即得具足戒;半迦屍尼遣使得受具足戒;佛命善來比丘得具足戒;歸命三寶已三唱『我隨佛出家』即得具足戒;白四羯磨得具足戒,是名十種具足戒。」(T23,410)
- ↑ 「如是知、如是見,此見則已斷、已捨、已離,餘見更不相續,不起、不生。」一句的析譯如下:佛陀告訴他:如果你堅持(「如是智、如是見」)連你自己的命題『我不接受一切見解』都不接受的話,那你等於已經推翻了你自己的命題(「此見則已斷……」)。又因為你早已說不接受一切見解,所以你也不可能去接收其他見解(「餘見更不相續,不起、不生」)。
- ↑ 巴利
Kāya-pariyantika
,指「身的終止」;巴利jīvita-pariyantika
,指「命的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