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1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21

(2024-9-30)

前面学到22-【佛说精进度,福智之资粮。  无厌心如海,力尽而不止。

精进度是通于福智二资粮的,在这个修行过程中,虽然说有的是侧重在智慧道,其实如实的说,福德道和智慧道,都需要精进度来促成。前面是讲到这种精进度,能够完成福德道和智慧道,但这里就谈到他要对治两种障,我们要对治这两种障,才能够完成精进。

己二、障难对治

 庚一、总叙二障

23A-【推延着世乐,自轻心怯弱。

推延着世乐,一个是推延,我们总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原因就是我们去贪着这种世间的乐,所以去推延。还有一种没有自信心,或自信心不够,有一种自我轻视的心理,有一种怯懦的心理,这两个都是障碍我们精进的,我们虽然说需要精进,但是还要克服这两种障碍。这个其实也很现实的,我们无论是做世间事业,还是修行佛道,其实都有这种拖延的懈怠性,和这种心的怯弱性。所以这里讲到:

对于大乘佛法,不能精进修学,不出于二种障:一、不想进修,二、不敢进修。】

不想进修,当然是我们的一种推延,不敢进修,是我们的一种怯懦。

一、不想进修

佛道有这样的功德,为什么不想进修呢?不是推延懈怠,就是染着世乐。】

这种不想进修,肯定有这两方面原因。我们知道,现在生活好了,趁着美好的时光,去享受美好的生活,想趁年轻先享受世间的福乐吧,等我享受完了,然后我再去修行。或者等我年老了没事儿了,我再去修行。这个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心态),染着世间的欲乐,其实这是很现实的。下边说:

1、有的懈怠成性什么好事都不能努力去做,总是推延又推延,今天推明天,今年等明年。这样根机,是难得猛进的。】

有的人确实是懈怠成性,什么好事都懒得去做,不能努力去做,总是推延又推延,今天推明天,今年推明年,这样的根基是难得积极努力去做好事的。其实从世间法来说,也有这种惰性,不管什么事情,反正现在能享受就享受,说那么努力,那么拼,那么辛苦,为了啥呀,不如及时的享乐,这样就养成一种懈怠的习惯,什么好事儿都不想去努力,懈怠成性。我们在世间来说,做好事想是想,但是一做的时候就感觉难,因为什么好事儿想做成功的都不容易。所以,他自然而然的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就不再努力,不努力久了其实就是一种懈怠成性的习惯。说等以后再说吧,等以后有这种因缘再做也不迟,如果这样,就一天一天推延过去了,因为时间不等人,不知不觉,我们就年老了,一转身,头发就白了。

如能多多忆念:人命在呼吸间【1】,死亡是不分老年与少年的,人身难得。多念无常,才能警策修行。】

这里你看,人命在呼吸间,这是一个法义,这个典故,我们都学过。还有这个死亡不分老年与少年,所谓的黄泉路上不分老少,世间人这种话都很容易说的。再一个就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要入了宝山,空手而回。我们在学习闻法趣入章也学过,但是往往学过之后,还是不容易忆念起来,遇到这些享受的事儿,可能还是被欲乐所吸引、所诱惑,难以舍掉这种五欲的生活。所以要多念无常。

你看,「念」这几种法义,一个是人命在呼吸之间,一个是黄泉路上不分老少,一个是人身难得,最后就是多念无常,这样能警策我们去往修道这方面来用功。如果说我们前边这些学过的东西,在遇到欲乐的这个时候,可能都忘记了,想的都是我要多多的享受那种乐的感受,乐的环境,乐的生活。这个五欲比较吸引我们,对于佛法的这种无常观,人身难得,人命在呼吸间,可能这个时候不容易想,就会随着五欲的境界走了,这个就是懈怠成性,就会有这种推延的惰性。

2、有些是贪染世间乐事,专在声色货利中过日,忙得不亦乐乎,这也就不想进修佛道。】

人们享受生活也挺忙的,今天想起来去哪里有美味去吃一吃,明天想起来哪里有美景去旅游旅游,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这种欲乐的事情可能不容易忘,人们在忙碌辛苦之中,也要放松放松,享受享受。所以这种贪染世乐,如果从世间来说,是人正常的生活。但是在佛法中,它就是我们精进的一种障碍,我们在里边都已经懈怠成性了,感觉不出五欲对精进修行所产生的障碍了,感觉五欲生活很正常。

所以【 如能思察世乐的不究竟,多引起未来的苦果,如刀头蜜一样,减少世乐的贪染,就会进修法利了。】

其实这个我们在皈依法宝章「丘井空聚落」那个 譬喻里学过,一个人在山路上走,一不小心掉到枯井里,然后抓着一个枯藤,藤索上面有蜂蜜,一抬头蜂蜜掉到口里,他就被这一点的蜂蜜陶醉了,忘乎所以了。下边有毒蛇,还有这个命根,马上就要被老鼠给啃断了。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功夫顾虑到这些危险,只是被这小小的甜蜜给陶醉了。人类享受世间的快乐,其实也是这样的,它会引起这种过患。过患就是刀头蜜有割舌的危险,因为这种蜜是让我们忘乎所以,忘乎这种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对佛法的进修产生的懈怠障碍还浑然不觉。

所以在三乘共法章学的这种欲乐,它是坏苦、行苦、还有苦苦。但是这个如果不观察,我们是体会不出它有什么过患,都会沉溺在这小小的甜蜜之中,欲乐之中,陷入这种娱乐的深渊,就不能自拔了。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避苦趋乐的,这样就顺从于我们的感受,就很难再从中警觉、觉醒。

这个是「推延著世乐」,一个是懈怠成性,一个是染着世间五欲之乐,从这二方面来谈到我们进修佛法的障碍。


二、不敢进修

前面讲不想进修,你看这种不想进修的二种原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心态,只是这种程度上的不同而已,有的可能程度上比较重一些,有的程度上比较轻一些。不敢进修,这是大多数人有的心理。

【为什么不敢进修呢?因为自己轻视自己,觉得现在是末法时代,自己是根钝障重,深广无边的佛道,实在无法成功。这样的心生怯弱,就不敢承当下来,当然不会精进的修学了!这类心性怯弱众生,容易退取小乘,走那迂回的路子。】

因为觉得行菩萨道太难了,还是先解脱吧,这样就是退取小乘,走迂回的路子,就是回小向大了。但是,这也是一种正常的人性,大多数人所具有的根性。原先我们也谈到菩萨道,他历的世间非常的久远,要学习的东西就很多很多,要累积福德资粮,要各种的福德道,摄取一切善法,能够归向佛道。当然我们要学的法门很多,而且还要生起这种悲悯众生的悲愿之心,生起这种慈悲之心,所以想起来的时候,就感觉到可望而不可及,就像那种望洋兴叹的感觉。

其实这个不敢进修,我们原先也谈到,我们修行圣道,有一种畏惧心理,感觉太难,但是我们对生死轮回,长夜在轮回之中生死,是从来都没有感觉难。那我们就等于说对生死轮回没有心怯弱,反而对修行产生一种怯弱,这就是我们众生,由于无明贪爱,认识不到我们轮回生死中大的苦迫。我们在皈依三宝章的时候也谈到过,我们皈依三宝,有没有这种求救的心情,在无尽的生死之中,有没有说去寻求一个终究的皈依处。如果说皈依的时候没有这种心情,那当然对修行佛道来说,这种心情肯定也不是那么恳切了。所以皈依了三宝,就要有这种求救护的心情。

我们在闻法趣入章的时候也谈到,我们要有病想、药想、医治想,我们应该认为自己是有病的人。什么病呢?生死之病,身病是老病死,心病是贪嗔痴,皈依了三宝,那就应该有求治病的这种要求,学法是为了服药。所以我们学佛,要有听经闻法,要有病想、药想、殷重疗治想,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求医生治病的心理。就像身体得了重病,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医生来解除自己的病,医生开的药,也马上就要去服用。但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佛法给我们开的这个药,让我们去服的时候就难了,背着药方不去服药。

其实也是这样子的,我们对治我们病的,好像说总想用那种简单容易的,这样怎么能够治好病呢?对这个病,需要我们自己了解到,需要恳切的下一番苦功,才能够把这个深入髓骨的这个贪嗔痴的病根拔除,因为它已经病入膏肓了。但我们对生死不是那么要求强烈治病的时候,肯定我们愿意在轮回之中沉沦,不感觉到怎么恐惧,反而对修行佛道恐惧起来了。这就是我们众生,愿意轮回,不愿意出离,所以我们精进力就不容易生起来。

这一段讲的是对治二个障碍:一是不想修,一个是不敢修。



下边是别说怯障,有三种的怯弱心,因为心生怯弱,就不敢进修了,下边继续详细的解释,这种怯弱分三种:

庚二、别治怯障

  辛一、三退练心(p.303)

23B-【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

因为想达到佛果的圆满太遥远,要达到福德智慧的圆满,确实不容易一下子就能够成就的,要经历多少多少的功德的积累,然后还长时间的处于生死之中。因为修行佛道,要在生死中去修,这样就对长时间的处于生死,产生了一种畏惧。然后所需的资粮又是那么的广大,没有边际的资粮。因为前面学到这种福德资粮,要有无边的善法,无边的功德相应,那我们的发心也好,修行佛道也好,要精进积累无量的资粮。因为大乘的精进和声闻的精进不同,大乘是没有限量的精进,声闻是有限量的。这样无论是智慧还是福德,那都是一切的一切,十方佛,十方世界,无尽的众生,无尽的烦恼,无尽的法门,这些无边的资粮,都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去累积起来,所以这个是资粮无边。然后在久处生死之中,来磨练我们的道心,就需要我们不要退缩。

首先讲到,【心性怯弱,不敢进修深广圆满的大乘佛道,每从三方面怯弱退屈下来。

一、畏怯佛果难得

1、听说圆满的佛果是永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的,就自己觉得不行,我怎能得到那么圆满的佛果呢!这就退屈下来了。

佛陀的圆满的这种成果,那真的需要有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累积才能圆满的,他还要断除一切的过失,只要是你圆满功德的,自然要断一切的过失,才能圆满一切功德。这样对一般人来说就容易心生怯懦,感觉自己不行。就像说我们想争取做一个国王一样,我们现在感觉想做个国王,那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那得那积累多大的功德、智慧呀,想想都很难,宁可不做那个国王,我愿意当一个自由的老百姓。所以,这样我们就感觉到自己不行,就退屈下来了。

【 应该想:十方无量数菩萨,都能修行圆满而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所以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转念,去对治这些怯弱的心理。应该想,十方无量数菩萨,都能修行圆满而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所以说:『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2、从前曾经堕恶道的现在已经成佛,现在在恶道中的,将来也要成佛。恶道众生都会成佛,自己现在难得的生在人间,能知道正理,能奉行善行,为什么反而怕不能成佛呢?

从前曾经堕落恶道的众生,现在已经成佛了。因为佛陀在本生故事里说,佛陀也曾经堕过恶道,他也曾经轮回过,那他现在已经圆满修成佛了。即便现在还在恶道中的,他只要说能够有心修行,将来也能够成就佛道。所以恶道众生都会成佛,自己现在难得的生在人间,还能知道佛法的正理,也知道能够奉行善行,为什么反而怕不能成佛?

其实这一块就是能够想,别人都能够成就,我为什么不能?世间其实也有这种思想,马云能够作一个亿万的财富家,我为什么不能呢?我也不比他差,我也能够争取做一番大事业,也做一个企业的创造者。其实世间有这样的人的,他在做生意,他可以去竞争,他可以去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但是能不能成,还是需要去拼搏一把。对我们修行佛道来说,其实也是应该这样的,既然这些十方菩萨他们都能够修行,都能圆满成就了,我为什么不能?也会不比他们差,经过一番的用功、精勤、修学,也可能能够达到这个结果。

我们原先学到理佛性,行佛性,只要说我能够发心,就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发这种愿,虽然说没有必然性,但是你要不发心,连成就的机会都没有。当然这个还需要我们这样的去激励自己,这在《杂阿含经》中,有的经文也是这样,《杂阿含经》有一经说:依爱断爱,还有一经说:依慢断慢,为什么依慢能断慢?这不就是矛盾吗?不可能呀,本来慢是我们修行要去断除的东西,为什么还要依慢来断慢?我记得是阿难给一个比丘尼讲的一经,他就说为什么依慢能断慢呢?

依慢就说,你看其他的比丘,他们经过了自己刻苦的用功,他们都能够得到三学增上,能够断除自己的我见,自己的烦恼,他们都能够降服自己,我为什么不能呢?这也是一种慢心。就是说你要能修行圣道,我也不比你差,我也能做到的。其实我们的慢心在世间来说,你有能力,我也不比你差,我也比你低不了哪去,其实就是一种用慢来激励自己,激励自己,然后你可以激发自己,可以去闻法,去修戒定慧。因为人家都能够修成就,修戒、修定,能够成就圣道,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就是他因为去和人家比,不比别人差,依这样激发自己的潜能,这样他就因此而断除了烦恼,最后断除了烦恼也得了圣道。这样就是因慢而断了自己的这个我慢,就是我见,然后得了圣果。

大乘法其实也是这种意思,无量的菩萨都成佛了,我为什么不能成佛?所以『彼既丈夫我亦尔』我也是一个大丈夫,我也不应该自己轻视自己而退屈。就像我们一般讲的,我也不比你差,你也不比我高到哪里去。当然这种慢,用在修道上,它是一种自我激励,那用在增长我慢心,那种世俗的我慢,当然它是一种障碍了。所以,这个就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方法。


(不服输的心态是一种慢心,那可以用这个慢心断自己的我慢,就是我见,然后得圣果?)

二、畏怯难行苦行

1、听说菩萨要修难行苦行,施舍手足头目等,觉得太难太苦,自己做不到,就不敢进修而退屈了。这也不对。】

这个怎么去对治?这种畏惧需要转我们的念头来对治。我们应该这样想:

【从无量世以来,每堕落在恶道中,说不尽的苦都受了,为什么为佛道而修行,反而怕起苦来。】

我们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很多很多恶道之苦我们都受过了,不过我们有隔阴之谜,再投一生忘了而已。这个就牵扯到我们因果业报的思想,我们在五乘共法章,其实谈到这种因果业报,我们这个业,其实只要你造了恶业,百千万劫都不会失去的,因缘汇聚,他一定会受报,不它有现报、生报、后报的差别而已,只要你没解脱,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这些业,它早早晚晚要报的。

为什么有轮回,就算我们修善,你升到了天,在人间你不再去接着修行,再修人天功德,那肯定,你这种善业报尽,那剩下来的就是恶报,就是恶业会现前的。在五乘共法章,对我们这个有业有报的世间正见,就已经对这方面有了一种深刻的认知。对修行菩萨道,如果说我们没有一个长远的一种信愿,其实难免还会在以往的轮回之中延续不止,永远在长夜轮回之中不知道出离。

所以,感觉到修行难,但是这种无尽的轮回生死为什么就不难?没有这种困难的一种心理,那么多的苦都受了,反而不知道害怕,修行圣道却怕苦。

下边儿做个譬喻 :

【 如长病痛苦不堪,受一次手术,就能彻底治疗,因受手术而来的小苦,难道都不能忍受吗?】

当然了,大多数人为了保命,可能再苦他都会去忍受手术的,但是,在我们修行圣道来说,这种因为无量劫的这种长夜的轮回之苦,和这种修菩萨道这个相比,菩萨道还是有量的有限度的,菩萨道修行让我们受点苦,但最后达到出离,达到成佛,从无尽的轮回生死来说,就相当于受一次手术一样。但是问题是说,我们在这种时间的观念里,就把时间观念,就真的看得那么遥远,也确实在我们凡夫的观念之中吧,时间确实是非常非常遥远的,非常非常漫长的,都说大劫大劫的。

其实时间它也不是确定的,我们原先算计过,天道,它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50年,就是最低的天,越往上,人间的时间就越长,到上边兜率天,它一天是我们人间的400年。再往上的时候,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可能那就更长,它那一天等于人间上万年,你说他那个一念是我们人间多长时间?其实这个时间它不是绝对性的,它是相对性而有的,因为天道越往上,时间在它来说是八万大劫,这是我们人间的时间,按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八万大劫,但是在天道,它有八万大劫这个概念吗?没有的,它那一天我们人间几万年都过去了,甚至说几十万年就过去了。

那你说他们的一念,就像说大梵天,他心里起那么一个念头,他从光音天落到初禅天的时候,世间还没有成立,这个世界还没有。他转一念说,如果有个世界多好,他这么一个念头,那下边世界就成了。然后他又一转念头,下边儿要有人类多好,要是有情多好,他一个念头,下边这个人就诞生了。但是我们从经文上感觉不可思议,天上一个念头,我们人间其实就几万年就过去了。

所以我们这个时间是在相对中产生的,这个在《中观精论》里讲得比较细,如果说我们有禅定的话,时间就是很快,一念的功夫,几天就过去了,这个是对治法,用转念对治我们不敢进修菩萨行,太难行了,经历这么长时间,就像人的长久的病痛,经过一个手术就好转了,我们修行佛道,在无尽的生死轮回,就相当于一次手术。

2、况且,菩萨的难行与外道的苦行不同。菩萨修行,有方便善巧,次第学习。忍力成就,悲心增胜,有利益时才施舍身分,并非专以受苦为修道的。】

三、畏怯生死漫长,无边资粮难集

1、听说菩萨修行要长久的处在生死海中度众生,时间这样的长,要积集的资粮,又那么的广大无边,觉得自己修不了,也就不敢进修了,这是更不应该的。】

这又是一种转念,怎么去对治这种思想,怯弱的心理。

能够想,【菩萨能通达生死如幻,才能长在生死中度众生,并非长在生死中堕落受苦。】

2、而且,无边资粮是无边的功德,还会嫌多吗?谁会听说财富多而怕计算的麻烦呢?

这就是我们这种观念上的转换,你看菩萨,他能够对时间,对生死,有一个如幻的一种正知见。当然了,菩萨他要修我们这种世俗的,缘起有的这一边,和空义的这一边,他都能够观到这种世俗的假象,所以生死如幻的。假想没有真实的一种有情、众生、时间、空间,这个空间、时间,都是我们世俗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一种观念而已。但如果说菩萨,要看透这个缘起的现象和缘起的法性,他不会在相上去执着实有,就会看到它深彻的这种法性的如幻性,法性就是它没有真实性,它这种变化虚妄性,因为它这种因缘和合,才幻现出的时间相和空间相。当然这个菩萨,他需要对佛法的一个深彻的观察,才能有这种常在生死中度众生的一种正确的观念,他不是长时间在生死中堕落受苦,因为堕落受苦,就是我们一般凡夫的一种观念。菩萨他已经超越了那种生忍,达到无生法忍的时候,他就完全看到的是法是在幻生幻灭,空法生空法灭,没有一个真实的众生在生死之中受苦了,苦就是众生的一种幻觉,颠倒。

所以菩萨他能够有悲心,才能够不去取涅槃,也不畏生死,没有一个真实的生死,也没有一个涅磐可取。这样,他就知道了是在生死中度众生,不是在生死中去受苦。

2、而且,无边资粮是无边的功德,还会嫌多吗?谁会听说财富多而怕计算的麻烦呢?】

像我们世间,我们再辛苦再累,我们赚的是财富,有了财富我们还会嫌苦吗?我们还会嫌弃我们财富多吗?你还会嫌弃去计算财富的麻烦吗?

其实这个就是转念,无边的资粮,它是我们的功德,它不是我们这个苦。可能我们一般人都会感觉,我们修行要获得这种功德,你要受那么多苦,其实菩萨你看要布施头颅、脏腑、身体、其实那是菩萨在修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去做,对他来说,那些都是小菜一碟,就像舍利佛一样,要眼睛,挖给你,就像身体拔个毫毛一样,但是凡夫没修到那个程度,肯定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修菩萨道应该知道,菩萨要修到那种程度的时候,是不觉得苦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苦,是因为我们的观念上还没有修到位。所以下面说

【对这些,如由于心性怯弱而有退屈心,应以上面的理论,多多训练自心,让自心坚强起来,精进的荷担佛道,而勿使退屈才是。】

这就是一种让自己转念,来对治这种负面的心理,这种没有自信心。所以一般来说,我们要相信自己,要鼓励自己,鼓励自己就往好处想,你要是总往那个负面想的时候,它就会增加我们负面情绪,有的时候负面情绪累积多了,你就不能自拔了。当然了,我们要激励自己的时候,也是需要从负面的心态转念过来,让我们有一种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一种态度。有一种积极的精神态度,可能会生起一种勇气,这样会战胜一些困难。如果说我们总是负面心理,可能是小小的困难就会给击垮了,打败了。

其实这种心理,也在我们生活之,能够积极乐观地来生活,让我们能具备这种抗压的能力。在佛法中,也要培养这种抗压的能力,所以不怕困难,这样才能够磨练自己,人都是在困难之中才能磨练,才能成就自己,就是应该这样转念。因为修行也不是一帆风顺,不是一般都给你开绿灯的,甚至越修行越精进吧,这种障难就越多,不精进吧,可能还好一点儿。

其实,我们越精进,说明会冲击到我们的懈怠性,由于懈怠性造成的障碍,我们就感觉修行很困难。有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会克服它,就不会当成了困难。你要是常常处在那种负面情绪中,可能小小的困难,就相当于大山一样,挡在你面前就过不去了。所以修行菩萨道,其实也要锻炼我们的信心,所以佛法中讲《大乘起信论》,对大乘法一个起信,所以就要这么来激励自己。

【不过,世间也有把成佛看得轻易的,以为修习微少功德,就会成佛【3】。】

因为自己以前也有这样这种思想,修行成佛哪有那么难,我就「一声南无佛,究竟成佛道!」我们原先也学过,一句佛号就可以成佛,哪怕说在关键的时候受到危险,脱口而出「南无佛」,就有了成佛的一个种子了,就究竟要成佛了。

【 这或是从怯弱懈怠中来,或是不知天高地厚,如『初生犊儿不怕虎』一样。如自以为然,等到觉得不是这么一会事,也许要懊悔不及了!】

确实,佛法的这种方便引导,说你本来就是佛,你念佛就会成佛,对于我们鼓励他的信心,也不失为一种善巧方便的。但是这是我们增上的一种方便引导,如果说把它当作究竟,真正的究竟之道不要了,它就变成了我们修行的障碍,就是成佛道的一种障碍了。

可以说多少的妙方便,没有起到方便的作用,是产生佛法的一种障碍,这样就感觉非常的惋惜了。所以佛法的这种方便,知道它方便的妙用,不失为它的价值,如果说把它当作究竟的佛法,然后把究竟就不要了,那真的是颠倒了。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从菩萨的正常道,正常的菩萨行,这种累积资粮来成就佛道,不要菩萨道不要,我一步就可以成佛。所以,方便法知道它是方便,不能把这个当做究竟法。

这一段讲到了二种障碍。特别是其中的不敢进修,有三种怯懦的心,就是【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所以,就是要用这种转念的方法来对治。不要怯弱畏惧不前,这样才能在佛道上精进下去,因为我们精进也不容易,它也会有这种障碍,障碍精进。

这一段就是在讲的,对治精进中的障碍,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