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1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21

(2024-9-30)

前面學到22-【佛說精進度,福智之資糧。  無厭心如海,力盡而不止。

精進度是通於福智二資糧的,在這個修行過程中,雖然說有的是側重在智慧道,其實如實的說,福德道和智慧道,都需要精進度來促成。前面是講到這種精進度,能夠完成福德道和智慧道,但這裏就談到他要對治兩種障,我們要對治這兩種障,才能夠完成精進。

己二、障難對治

 庚一、總敘二障

23A-【推延着世樂,自輕心怯弱。

推延着世樂,一個是推延,我們總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的,原因就是我們去貪着這種世間的樂,所以去推延。還有一種沒有自信心,或自信心不夠,有一種自我輕視的心理,有一種怯懦的心理,這兩個都是障礙我們精進的,我們雖然說需要精進,但是還要克服這兩種障礙。這個其實也很現實的,我們無論是做世間事業,還是修行佛道,其實都有這種拖延的懈怠性,和這種心的怯弱性。所以這裏講到:

對於大乘佛法,不能精進修學,不出於二種障:一、不想進修,二、不敢進修。】

不想進修,當然是我們的一種推延,不敢進修,是我們的一種怯懦。

一、不想進修

佛道有這樣的功德,為什麼不想進修呢?不是推延懈怠,就是染着世樂。】

這種不想進修,肯定有這兩方面原因。我們知道,現在生活好了,趁着美好的時光,去享受美好的生活,想趁年輕先享受世間的福樂吧,等我享受完了,然後我再去修行。或者等我年老了沒事兒了,我再去修行。這個可能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心態),染着世間的欲樂,其實這是很現實的。下邊說:

1、有的懈怠成性什麼好事都不能努力去做,總是推延又推延,今天推明天,今年等明年。這樣根機,是難得猛進的。】

有的人確實是懈怠成性,什麼好事都懶得去做,不能努力去做,總是推延又推延,今天推明天,今年推明年,這樣的根基是難得積極努力去做好事的。其實從世間法來說,也有這種惰性,不管什麼事情,反正現在能享受就享受,說那麼努力,那麼拼,那麼辛苦,為了啥呀,不如及時的享樂,這樣就養成一種懈怠的習慣,什麼好事兒都不想去努力,懈怠成性。我們在世間來說,做好事想是想,但是一做的時候就感覺難,因為什麼好事兒想做成功的都不容易。所以,他自然而然的一遇到困難就會退縮,就不再努力,不努力久了其實就是一種懈怠成性的習慣。說等以後再說吧,等以後有這種因緣再做也不遲,如果這樣,就一天一天推延過去了,因為時間不等人,不知不覺,我們就年老了,一轉身,頭髮就白了。

如能多多憶念:人命在呼吸間【1】,死亡是不分老年與少年的,人身難得。多念無常,才能警策修行。】

這裏你看,人命在呼吸間,這是一個法義,這個典故,我們都學過。還有這個死亡不分老年與少年,所謂的黃泉路上不分老少,世間人這種話都很容易說的。再一個就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不要入了寶山,空手而回。我們在學習聞法趣入章也學過,但是往往學過之後,還是不容易憶念起來,遇到這些享受的事兒,可能還是被欲樂所吸引、所誘惑,難以舍掉這種五欲的生活。所以要多念無常。

你看,「念」這幾種法義,一個是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個是黃泉路上不分老少,一個是人身難得,最後就是多念無常,這樣能警策我們去往修道這方面來用功。如果說我們前邊這些學過的東西,在遇到欲樂的這個時候,可能都忘記了,想的都是我要多多的享受那種樂的感受,樂的環境,樂的生活。這個五欲比較吸引我們,對於佛法的這種無常觀,人身難得,人命在呼吸間,可能這個時候不容易想,就會隨着五欲的境界走了,這個就是懈怠成性,就會有這種推延的惰性。

2、有些是貪染世間樂事,專在聲色貨利中過日,忙得不亦樂乎,這也就不想進修佛道。】

人們享受生活也挺忙的,今天想起來去哪裏有美味去吃一吃,明天想起來哪裏有美景去旅遊旅遊,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這種欲樂的事情可能不容易忘,人們在忙碌辛苦之中,也要放鬆放鬆,享受享受。所以這種貪染世樂,如果從世間來說,是人正常的生活。但是在佛法中,它就是我們精進的一種障礙,我們在裏邊都已經懈怠成性了,感覺不出五欲對精進修行所產生的障礙了,感覺五欲生活很正常。

所以【 如能思察世樂的不究竟,多引起未來的苦果,如刀頭蜜一樣,減少世樂的貪染,就會進修法利了。】

其實這個我們在皈依法寶章「丘井空聚落」那個 譬喻里學過,一個人在山路上走,一不小心掉到枯井裏,然後抓着一個枯藤,藤索上面有蜂蜜,一抬頭蜂蜜掉到口裏,他就被這一點的蜂蜜陶醉了,忘乎所以了。下邊有毒蛇,還有這個命根,馬上就要被老鼠給啃斷了。這個時候他也沒有功夫顧慮到這些危險,只是被這小小的甜蜜給陶醉了。人類享受世間的快樂,其實也是這樣的,它會引起這種過患。過患就是刀頭蜜有割舌的危險,因為這種蜜是讓我們忘乎所以,忘乎這種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對佛法的進修產生的懈怠障礙還渾然不覺。

所以在三乘共法章學的這種欲樂,它是壞苦、行苦、還有苦苦。但是這個如果不觀察,我們是體會不出它有什麼過患,都會沉溺在這小小的甜蜜之中,欲樂之中,陷入這種娛樂的深淵,就不能自拔了。因為我們的心本來就是避苦趨樂的,這樣就順從於我們的感受,就很難再從中警覺、覺醒。

這個是「推延著世樂」,一個是懈怠成性,一個是染着世間五欲之樂,從這二方面來談到我們進修佛法的障礙。


二、不敢進修

前面講不想進修,你看這種不想進修的二種原因,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多人都會有的心態,只是這種程度上的不同而已,有的可能程度上比較重一些,有的程度上比較輕一些。不敢進修,這是大多數人有的心理。

【為什麼不敢進修呢?因為自己輕視自己,覺得現在是末法時代,自己是根鈍障重,深廣無邊的佛道,實在無法成功。這樣的心生怯弱,就不敢承當下來,當然不會精進的修學了!這類心性怯弱眾生,容易退取小乘,走那迂迴的路子。】

因為覺得行菩薩道太難了,還是先解脫吧,這樣就是退取小乘,走迂迴的路子,就是回小向大了。但是,這也是一種正常的人性,大多數人所具有的根性。原先我們也談到菩薩道,他歷的世間非常的久遠,要學習的東西就很多很多,要累積福德資糧,要各種的福德道,攝取一切善法,能夠歸向佛道。當然我們要學的法門很多,而且還要生起這種悲憫眾生的悲願之心,生起這種慈悲之心,所以想起來的時候,就感覺到可望而不可及,就像那種望洋興嘆的感覺。

其實這個不敢進修,我們原先也談到,我們修行聖道,有一種畏懼心理,感覺太難,但是我們對生死輪迴,長夜在輪迴之中生死,是從來都沒有感覺難。那我們就等於說對生死輪迴沒有心怯弱,反而對修行產生一種怯弱,這就是我們眾生,由於無明貪愛,認識不到我們輪迴生死中大的苦迫。我們在皈依三寶章的時候也談到過,我們皈依三寶,有沒有這種求救的心情,在無盡的生死之中,有沒有說去尋求一個終究的皈依處。如果說皈依的時候沒有這種心情,那當然對修行佛道來說,這種心情肯定也不是那麼懇切了。所以皈依了三寶,就要有這種求救護的心情。

我們在聞法趣入章的時候也談到,我們要有病想、藥想、醫治想,我們應該認為自己是有病的人。什麼病呢?生死之病,身病是老病死,心病是貪嗔痴,皈依了三寶,那就應該有求治病的這種要求,學法是為了服藥。所以我們學佛,要有聽經聞法,要有病想、藥想、殷重療治想,這樣我們才會有一種求醫生治病的心理。就像身體得了重病,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醫生來解除自己的病,醫生開的藥,也馬上就要去服用。但是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佛法給我們開的這個藥,讓我們去服的時候就難了,背着藥方不去服藥。

其實也是這樣子的,我們對治我們病的,好像說總想用那種簡單容易的,這樣怎麼能夠治好病呢?對這個病,需要我們自己了解到,需要懇切的下一番苦功,才能夠把這個深入髓骨的這個貪嗔痴的病根拔除,因為它已經病入膏肓了。但我們對生死不是那麼要求強烈治病的時候,肯定我們願意在輪迴之中沉淪,不感覺到怎麼恐懼,反而對修行佛道恐懼起來了。這就是我們眾生,願意輪迴,不願意出離,所以我們精進力就不容易生起來。

這一段講的是對治二個障礙:一是不想修,一個是不敢修。



下邊是別說怯障,有三種的怯弱心,因為心生怯弱,就不敢進修了,下邊繼續詳細的解釋,這種怯弱分三種:

庚二、別治怯障

  辛一、三退練心(p.303)

23B-【滿果亦難行,久處於生死,

因為想達到佛果的圓滿太遙遠,要達到福德智慧的圓滿,確實不容易一下子就能夠成就的,要經歷多少多少的功德的積累,然後還長時間的處於生死之中。因為修行佛道,要在生死中去修,這樣就對長時間的處於生死,產生了一種畏懼。然後所需的資糧又是那麼的廣大,沒有邊際的資糧。因為前面學到這種福德資糧,要有無邊的善法,無邊的功德相應,那我們的發心也好,修行佛道也好,要精進積累無量的資糧。因為大乘的精進和聲聞的精進不同,大乘是沒有限量的精進,聲聞是有限量的。這樣無論是智慧還是福德,那都是一切的一切,十方佛,十方世界,無盡的眾生,無盡的煩惱,無盡的法門,這些無邊的資糧,都需要我們一點點的去累積起來,所以這個是資糧無邊。然後在久處生死之中,來磨練我們的道心,就需要我們不要退縮。

首先講到,【心性怯弱,不敢進修深廣圓滿的大乘佛道,每從三方面怯弱退屈下來。

一、畏怯佛果難得

1、聽說圓滿的佛果是永盡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就自己覺得不行,我怎能得到那麼圓滿的佛果呢!這就退屈下來了。

佛陀的圓滿的這種成果,那真的需要有無量的功德,無量的智慧累積才能圓滿的,他還要斷除一切的過失,只要是你圓滿功德的,自然要斷一切的過失,才能圓滿一切功德。這樣對一般人來說就容易心生怯懦,感覺自己不行。就像說我們想爭取做一個國王一樣,我們現在感覺想做個國王,那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來說,那得那積累多大的功德、智慧呀,想想都很難,寧可不做那個國王,我願意當一個自由的老百姓。所以,這樣我們就感覺到自己不行,就退屈下來了。

【 應該想:十方無量數菩薩,都能修行圓滿而成佛,我為什麼不能!所以說:『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轉念,去對治這些怯弱的心理。應該想,十方無量數菩薩,都能修行圓滿而成佛,我為什麼不能!所以說:『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2、從前曾經墮惡道的現在已經成佛,現在在惡道中的,將來也要成佛。惡道眾生都會成佛,自己現在難得的生在人間,能知道正理,能奉行善行,為什麼反而怕不能成佛呢?

從前曾經墮落惡道的眾生,現在已經成佛了。因為佛陀在本生故事裏說,佛陀也曾經墮過惡道,他也曾經輪迴過,那他現在已經圓滿修成佛了。即便現在還在惡道中的,他只要說能夠有心修行,將來也能夠成就佛道。所以惡道眾生都會成佛,自己現在難得的生在人間,還能知道佛法的正理,也知道能夠奉行善行,為什麼反而怕不能成佛?

其實這一塊就是能夠想,別人都能夠成就,我為什麼不能?世間其實也有這種思想,馬雲能夠作一個億萬的財富家,我為什麼不能呢?我也不比他差,我也能夠爭取做一番大事業,也做一個企業的創造者。其實世間有這樣的人的,他在做生意,他可以去競爭,他可以去學習成功人士的經驗,但是能不能成,還是需要去拼搏一把。對我們修行佛道來說,其實也是應該這樣的,既然這些十方菩薩他們都能夠修行,都能圓滿成就了,我為什麼不能?也會不比他們差,經過一番的用功、精勤、修學,也可能能夠達到這個結果。

我們原先學到理佛性,行佛性,只要說我能夠發心,就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發這種願,雖然說沒有必然性,但是你要不發心,連成就的機會都沒有。當然這個還需要我們這樣的去激勵自己,這在《雜阿含經》中,有的經文也是這樣,《雜阿含經》有一經說:依愛斷愛,還有一經說:依慢斷慢,為什麼依慢能斷慢?這不就是矛盾嗎?不可能呀,本來慢是我們修行要去斷除的東西,為什麼還要依慢來斷慢?我記得是阿難給一個比丘尼講的一經,他就說為什麼依慢能斷慢呢?

依慢就說,你看其他的比丘,他們經過了自己刻苦的用功,他們都能夠得到三學增上,能夠斷除自己的我見,自己的煩惱,他們都能夠降服自己,我為什麼不能呢?這也是一種慢心。就是說你要能修行聖道,我也不比你差,我也能做到的。其實我們的慢心在世間來說,你有能力,我也不比你差,我也比你低不了哪去,其實就是一種用慢來激勵自己,激勵自己,然後你可以激發自己,可以去聞法,去修戒定慧。因為人家都能夠修成就,修戒、修定,能夠成就聖道,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就是他因為去和人家比,不比別人差,依這樣激發自己的潛能,這樣他就因此而斷除了煩惱,最後斷除了煩惱也得了聖道。這樣就是因慢而斷了自己的這個我慢,就是我見,然後得了聖果。

大乘法其實也是這種意思,無量的菩薩都成佛了,我為什麼不能成佛?所以『彼既丈夫我亦爾』我也是一個大丈夫,我也不應該自己輕視自己而退屈。就像我們一般講的,我也不比你差,你也不比我高到哪裏去。當然這種慢,用在修道上,它是一種自我激勵,那用在增長我慢心,那種世俗的我慢,當然它是一種障礙了。所以,這個就是自我激勵的一種方法。


(不服輸的心態是一種慢心,那可以用這個慢心斷自己的我慢,就是我見,然後得聖果?)

二、畏怯難行苦行

1、聽說菩薩要修難行苦行,施捨手足頭目等,覺得太難太苦,自己做不到,就不敢進修而退屈了。這也不對。】

這個怎麼去對治?這種畏懼需要轉我們的念頭來對治。我們應該這樣想:

【從無量世以來,每墮落在惡道中,說不盡的苦都受了,為什麼為佛道而修行,反而怕起苦來。】

我們在無盡的生死輪迴之中,很多很多惡道之苦我們都受過了,不過我們有隔陰之謎,再投一生忘了而已。這個就牽扯到我們因果業報的思想,我們在五乘共法章,其實談到這種因果業報,我們這個業,其實只要你造了惡業,百千萬劫都不會失去的,因緣匯聚,他一定會受報,不它有現報、生報、後報的差別而已,只要你沒解脫,我們無始以來積累的這些業,它早早晚晚要報的。

為什麼有輪迴,就算我們修善,你升到了天,在人間你不再去接着修行,再修人天功德,那肯定,你這種善業報盡,那剩下來的就是惡報,就是惡業會現前的。在五乘共法章,對我們這個有業有報的世間正見,就已經對這方面有了一種深刻的認知。對修行菩薩道,如果說我們沒有一個長遠的一種信願,其實難免還會在以往的輪迴之中延續不止,永遠在長夜輪迴之中不知道出離。

所以,感覺到修行難,但是這種無盡的輪迴生死為什麼就不難?沒有這種困難的一種心理,那麼多的苦都受了,反而不知道害怕,修行聖道卻怕苦。

下邊兒做個譬喻 :

【 如長病痛苦不堪,受一次手術,就能徹底治療,因受手術而來的小苦,難道都不能忍受嗎?】

當然了,大多數人為了保命,可能再苦他都會去忍受手術的,但是,在我們修行聖道來說,這種因為無量劫的這種長夜的輪迴之苦,和這種修菩薩道這個相比,菩薩道還是有量的有限度的,菩薩道修行讓我們受點苦,但最後達到出離,達到成佛,從無盡的輪迴生死來說,就相當於受一次手術一樣。但是問題是說,我們在這種時間的觀念里,就把時間觀念,就真的看得那麼遙遠,也確實在我們凡夫的觀念之中吧,時間確實是非常非常遙遠的,非常非常漫長的,都說大劫大劫的。

其實時間它也不是確定的,我們原先算計過,天道,它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50年,就是最低的天,越往上,人間的時間就越長,到上邊兜率天,它一天是我們人間的400年。再往上的時候,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可能那就更長,它那一天等於人間上萬年,你說他那個一念是我們人間多長時間?其實這個時間它不是絕對性的,它是相對性而有的,因為天道越往上,時間在它來說是八萬大劫,這是我們人間的時間,按我們人間的時間來算是八萬大劫,但是在天道,它有八萬大劫這個概念嗎?沒有的,它那一天我們人間幾萬年都過去了,甚至說幾十萬年就過去了。

那你說他們的一念,就像說大梵天,他心裏起那麼一個念頭,他從光音天落到初禪天的時候,世間還沒有成立,這個世界還沒有。他轉一念說,如果有個世界多好,他這麼一個念頭,那下邊世界就成了。然後他又一轉念頭,下邊兒要有人類多好,要是有情多好,他一個念頭,下邊這個人就誕生了。但是我們從經文上感覺不可思議,天上一個念頭,我們人間其實就幾萬年就過去了。

所以我們這個時間是在相對中產生的,這個在《中觀精論》裏講得比較細,如果說我們有禪定的話,時間就是很快,一念的功夫,幾天就過去了,這個是對治法,用轉念對治我們不敢進修菩薩行,太難行了,經歷這麼長時間,就像人的長久的病痛,經過一個手術就好轉了,我們修行佛道,在無盡的生死輪迴,就相當於一次手術。

2、況且,菩薩的難行與外道的苦行不同。菩薩修行,有方便善巧,次第學習。忍力成就,悲心增勝,有利益時才施捨身分,並非專以受苦為修道的。】

三、畏怯生死漫長,無邊資糧難集

1、聽說菩薩修行要長久的處在生死海中度眾生,時間這樣的長,要積集的資糧,又那麼的廣大無邊,覺得自己修不了,也就不敢進修了,這是更不應該的。】

這又是一種轉念,怎麼去對治這種思想,怯弱的心理。

能夠想,【菩薩能通達生死如幻,才能長在生死中度眾生,並非長在生死中墮落受苦。】

2、而且,無邊資糧是無邊的功德,還會嫌多嗎?誰會聽說財富多而怕計算的麻煩呢?

這就是我們這種觀念上的轉換,你看菩薩,他能夠對時間,對生死,有一個如幻的一種正知見。當然了,菩薩他要修我們這種世俗的,緣起有的這一邊,和空義的這一邊,他都能夠觀到這種世俗的假象,所以生死如幻的。假想沒有真實的一種有情、眾生、時間、空間,這個空間、時間,都是我們世俗的一種約定俗成的一種觀念而已。但如果說菩薩,要看透這個緣起的現象和緣起的法性,他不會在相上去執着實有,就會看到它深徹的這種法性的如幻性,法性就是它沒有真實性,它這種變化虛妄性,因為它這種因緣和合,才幻現出的時間相和空間相。當然這個菩薩,他需要對佛法的一個深徹的觀察,才能有這種常在生死中度眾生的一種正確的觀念,他不是長時間在生死中墮落受苦,因為墮落受苦,就是我們一般凡夫的一種觀念。菩薩他已經超越了那種生忍,達到無生法忍的時候,他就完全看到的是法是在幻生幻滅,空法生空法滅,沒有一個真實的眾生在生死之中受苦了,苦就是眾生的一種幻覺,顛倒。

所以菩薩他能夠有悲心,才能夠不去取涅槃,也不畏生死,沒有一個真實的生死,也沒有一個涅磐可取。這樣,他就知道了是在生死中度眾生,不是在生死中去受苦。

2、而且,無邊資糧是無邊的功德,還會嫌多嗎?誰會聽說財富多而怕計算的麻煩呢?】

像我們世間,我們再辛苦再累,我們賺的是財富,有了財富我們還會嫌苦嗎?我們還會嫌棄我們財富多嗎?你還會嫌棄去計算財富的麻煩嗎?

其實這個就是轉念,無邊的資糧,它是我們的功德,它不是我們這個苦。可能我們一般人都會感覺,我們修行要獲得這種功德,你要受那麼多苦,其實菩薩你看要布施頭顱、臟腑、身體、其實那是菩薩在修到一定程度才能夠去做,對他來說,那些都是小菜一碟,就像舍利佛一樣,要眼睛,挖給你,就像身體拔個毫毛一樣,但是凡夫沒修到那個程度,肯定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修菩薩道應該知道,菩薩要修到那種程度的時候,是不覺得苦的,我們現在之所以苦,是因為我們的觀念上還沒有修到位。所以下面說

【對這些,如由於心性怯弱而有退屈心,應以上面的理論,多多訓練自心,讓自心堅強起來,精進的荷擔佛道,而勿使退屈才是。】

這就是一種讓自己轉念,來對治這種負面的心理,這種沒有自信心。所以一般來說,我們要相信自己,要鼓勵自己,鼓勵自己就往好處想,你要是總往那個負面想的時候,它就會增加我們負面情緒,有的時候負面情緒累積多了,你就不能自拔了。當然了,我們要激勵自己的時候,也是需要從負面的心態轉念過來,讓我們有一種樂觀的,積極的,向上的一種態度。有一種積極的精神態度,可能會生起一種勇氣,這樣會戰勝一些困難。如果說我們總是負面心理,可能是小小的困難就會給擊垮了,打敗了。

其實這種心理,也在我們生活之,能夠積極樂觀地來生活,讓我們能具備這種抗壓的能力。在佛法中,也要培養這種抗壓的能力,所以不怕困難,這樣才能夠磨練自己,人都是在困難之中才能磨練,才能成就自己,就是應該這樣轉念。因為修行也不是一帆風順,不是一般都給你開綠燈的,甚至越修行越精進吧,這種障難就越多,不精進吧,可能還好一點兒。

其實,我們越精進,說明會衝擊到我們的懈怠性,由於懈怠性造成的障礙,我們就感覺修行很困難。有了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遇到再大的困難,他會克服它,就不會當成了困難。你要是常常處在那種負面情緒中,可能小小的困難,就相當於大山一樣,擋在你面前就過不去了。所以修行菩薩道,其實也要鍛煉我們的信心,所以佛法中講《大乘起信論》,對大乘法一個起信,所以就要這麼來激勵自己。

【不過,世間也有把成佛看得輕易的,以為修習微少功德,就會成佛【3】。】

因為自己以前也有這樣這種思想,修行成佛哪有那麼難,我就「一聲南無佛,究竟成佛道!」我們原先也學過,一句佛號就可以成佛,哪怕說在關鍵的時候受到危險,脫口而出「南無佛」,就有了成佛的一個種子了,就究竟要成佛了。

【 這或是從怯弱懈怠中來,或是不知天高地厚,如『初生犢兒不怕虎』一樣。如自以為然,等到覺得不是這麼一會事,也許要懊悔不及了!】

確實,佛法的這種方便引導,說你本來就是佛,你念佛就會成佛,對於我們鼓勵他的信心,也不失為一種善巧方便的。但是這是我們增上的一種方便引導,如果說把它當作究竟,真正的究竟之道不要了,它就變成了我們修行的障礙,就是成佛道的一種障礙了。

可以說多少的妙方便,沒有起到方便的作用,是產生佛法的一種障礙,這樣就感覺非常的惋惜了。所以佛法的這種方便,知道它方便的妙用,不失為它的價值,如果說把它當作究竟的佛法,然後把究竟就不要了,那真的是顛倒了。所以我們還是需要從菩薩的正常道,正常的菩薩行,這種累積資糧來成就佛道,不要菩薩道不要,我一步就可以成佛。所以,方便法知道它是方便,不能把這個當做究竟法。

這一段講到了二種障礙。特別是其中的不敢進修,有三種怯懦的心,就是【滿果亦難行,久處於生死,資糧廣無邊,練心勿退屈!】,所以,就是要用這種轉念的方法來對治。不要怯弱畏懼不前,這樣才能在佛道上精進下去,因為我們精進也不容易,它也會有這種障礙,障礙精進。

這一段就是在講的,對治精進中的障礙,大致就是這些內容。



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