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YQ1

出自思辨与信仰

    師父答疑

(2024-6-9)

4、在導師成佛之道第四章偈誦「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導師說這個是古德(《阿毗達磨品足論》)裏面的分類,叫四無記根,是有覆無記的;

在導師《佛法概論》第八章善噁心所裏面,導師也講到「但上座系的學者,以三不善根為欲界粗重的不善,於是乎別立三無記根或四無記根,其實無記根不是經文所說的。」

但我也聽有人講解說,見、愛、慢、無明,就是色無色界的煩惱,叫四無記根,是阿羅漢要斷的煩惱,是屬於五上分結的。這四無記根是微細煩惱,是阿羅漢要斷的煩惱,這個可以理解,但是說它是色無色界的煩惱,我有點不太理解,所以請師父就此給我們進一步作開示!


師父:不能這樣子說,因為四無記根它涵蓋的範圍很大,四無記根可以包含那個見惑跟思惑。很明顯,見是見惑 ,當然它也包含五上分結,但是你不能說它就是五上分結。它也涵蓋了色無色界煩惱,比如愛,貪有三界貪,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三界貪都涵蓋在這個愛裏面 。所以你只能說它是煩惱的根本,(問:而且是微細的煩惱?)不只是微細的,當然可以有微細的煩惱,但是它也涵蓋有三界的煩惱,包括欲界煩惱在裏面,你不能說它是色無色界的。它既然叫根 ,那就包含三界煩惱都在裏面。(問:所以師父在俱舍精要裏面講的是四根本煩惱,沒有把他說成四無記根。)為什麼它後來會叫四無記根?因為在說一切有部裏面,煩惱分為睡眠跟煩惱,煩惱是現行 叫煩惱,但是沒現行它叫睡眠,那它就不需要去用一個無記。 因為那個睡眠就等於是無記的意思,因為他是認為說這個煩惱我們都在,所以我們沒辦法解脫,但是它並沒有隨時作用。沒作用的時候,它就潛伏着,就叫做睡眠,那等到他現行的時候,它就是會讓我們去做壞事。但是它潛藏的時候,它就是無記。但是在大乘佛教的時候,他沒有像說一切有部用一個睡眠跟煩惱。所以他就把這根本煩惱叫做四無記根。為什麼?它是煩惱會障礙我們解脫,但是它不等於會去做壞事,所以就變成無記。

那它既然叫做根,是煩惱根,所以它就包含三界煩惱,所以你不能說它是色無色界的。(問:那你也不能說他是五上分結,因為五上分結,那就涉及到果位了。),是,你不能說它是五上分結,因為見是見惑,那見惑入道的時候就斷了。

問:不是說在五上分結裏面,最後有一個我慢是最微細的我執嗎?

師父:慢也分三界,也是遍三界的。最微細的就是色無色界的慢,但是還有粗的慢,在欲界本來就有粗的慢。

問:因為如果說他是五上分結,五上分結裏面都是思惑沒有見惑的。

師父:你那個見就是見惑,他入道已經斷了,所以你不能說它是五上分結。


5. 眾生慈、法緣慈、無緣慈,都是針對大乘行人說的嗎?人天乘和聲聞乘有沒有眾生慈、法緣慈?有人說聲聞乘人沒有慈悲心,對嗎?能否說他們沒有大乘的那種大悲心,但小的慈悲心還是有的?

師父:這裏面有個問題,應該這樣講,是能力上的問題,凡夫的能力他只能有眾生緣慈,也就是他的慈悲心是緣眾生的,是有眾生可渡,有眾生可緣的。也就是說眾生緣慈,是針對凡夫眾生的。就是說我們凡夫一般人,我們起的慈心是緣眾生,有眾生可渡的,這叫眾生緣慈。 眾生緣慈,就是有眾生可渡,有眾生可緣,有眾生可緣就叫眾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這些,理論跟理解上,我們一般凡夫也可以去理解,眾生真能做得到嗎?我們現在真能做得到的,以及它的概念定義就是眾生緣慈,就是有眾生可渡,有眾生可緣,這個叫做眾生緣慈。

問:請問一下,是不是不管師父學佛的,他都可以有眾生緣慈?

師父:是,都可以有眾生緣慈。所以眾生緣慈,就是五乘共法,就是一般的善。但是出世的那就是法緣慈跟無緣慈,那法緣慈就是說二乘人,這是一般的定義。二乘人他覺得眾生是五蘊和合的,所以沒有實質的眾生,但是五蘊的一蘊,這個是存在的,這個叫做有法可緣,但是眾生是沒有的,就是無眾生相,但是它有法相,就是有蘊處界的法。所以它就叫做什麼?法緣慈。那一般經上是說,二乘的慈就是法緣慈。出世解脫二乘人,聲聞緣覺的慈,因為他不會執着有眾生,但是他們會有法的概念,就是蘊處界一一法的概念,所以這個叫做法緣慈。那到了大乘是講一切法畢竟空,渡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可渡,就是緣畢竟空性,那這個叫做無緣。對象是無自性的,是一切畢竟空的,這個叫做無緣大慈。這個就是三種慈的意義。

問:那大乘行人來講,他前面兩種,他有沒有?

師父:因為前面兩種是有程度的差異的,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大乘佛教,就算是我們這些凡夫發心學大乘的時候,你必須在聞思上知道一切眾生是畢竟空的。雖然你沒有辦法證入到,也沒有辦法做到,但在勝解上、概念上,你要有這樣的認知。一般凡夫,如果你不學佛,他執眾生有,那個就叫眾生緣慈。那你如果你是學出世解脫法的,你不執着有眾生,但是還有法有,那就叫法緣辭。但是如果你是發大菩提心的,學般若的、學五自性的,雖然你還沒有辦法做到那樣,但在你的認知、知見,還有觀念上,你可以勝解學習無緣慈,你必須去學習無緣慈,所以無緣辭是針對大乘說的。不管你是凡夫菩薩,還是什麼菩薩,大菩薩不講,凡夫菩薩還是得無緣慈。道是一回事,但是在概念上必須是這樣子。比如說,我們現在佛法學苦集滅道,「無我」,你做不到,但問題是你必須在聞思上朝着那方面去做。你現在說我做不到,然後概念上也不願去勝解,那你永遠做不到。這是三個慈的定義。

問:關於聲聞乘人能否說他沒有慈悲心?

師父:不能這樣講,不能說沒有慈悲心。跟大乘發的那種大慈大悲,也就是說他沒有發這樣子的,但是不能說他沒有慈悲心,一個無我的人怎麼可能沒有慈悲心?這個都有點誤解。(問:他沒有那種大悲心,他的小悲心應該還是有的吧?)當然一定有,他只是說從大乘來講你要久遠劫,不斷的不入涅槃度眾生,他只是沒有發這種心,但是在他有生之年他遇到人,他都能度儘量度。

問:那像他那種「外現聲聞身,內密菩薩行」的聲聞修行人,那個就是菩薩的,而且屬於直入的菩薩,不屬於回入的菩薩?

師父:對,那種是直入的,他還是菩薩,只要是菩薩他就是直入的。(問:不是說二乘他也有回入嗎?)你要知道,他既然是「外現聲聞身,內密菩薩行」,他還是菩薩,他就是直入的菩薩。外要現什麼相,那是另當別論。真實的是發什麼心,比如說,我們沒有現出家相,我們也沒有現什麼,但是凡夫也可以發大菩提心。


6、成佛之道的註解裏面,《大智度論》卷30裏面有講五不可思議:眾生、業果報、坐禪人力,諸龍力,諸佛力。

請問師父:這裏面為什麼說「眾生,坐禪人力,諸龍力」不可思議?

師父:是這樣子,他是說眾生數量量不可思議,就是到底有多少眾生你是沒辦法算的出來。

第二坐禪人力,就是說坐禪產的人,他能夠發揮的神通力以及他能依定發揮的這種能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叫不可思議。那諸龍力,因為龍的神通力很大,不是我們一般人能比的。龍可以說是代表其他,或是天以外的其他那一些有大神通的那一些眾生,他的力量當然不是我們可以去想像的。(問:這個龍我不能把它想像,真的像我們中國的那個龍一樣?)因為印度的龍他的概念很多,他們甚至也把大象稱作龍。所以我們一旦翻成這個字「龍」的時候,因為這個象形,就會讓這個字把它想像成中國的那種龍,但是印度的龍他的概念是很多的,是很多不同的。

業異熟報不可思議,因為我們沒有神通,也沒有聖人的能力,所以不知道現在受的果報是什麼時候造的,然後什麼時候弄的,不能去亂穿鑿附會,我們只能大方向說善因緣成熟有善報,惡因緣成熟有惡報。大方向上我們必須去肯認,但是細節上我們不知道哪一個跟哪一個是湊在一起。所以不能去亂會通。


問:剛剛在講眾生慈、法緣慈、無緣慈,是不是說他切進去的點不同?

師父:有眾生象。(問:法緣乘就是當你是二乘的時候,你的那個可能更細一點,就是切進去的是從法?)是有蘊處界法,但是沒有集合的眾生的概念。(問:如果到無緣大乘的時候,他是切進去,就是法性了?)那就是畢竟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