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如实知见》

《如实知见》,Knowing and Seeing,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第三版)

缅甸 帕奥禅师 讲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来源:https://www.dhammatalks.net/Chinese/Pa_Auk_3.pdf

禅者序

戒、定、慧三无漏学乃是佛教的修学次第,此三无漏学可使凡夫成就圣位。觉音论师所造的南传《清净道论》即是以戒、定、慧三学为大纲,以七清净及十六观智为修学次第。缅甸帕奥禅师指导禅修,不仅依据《清净道论》,还依据巴利圣典及《阿毗达摩》注疏,才有次第分明、内容完整的修学次第。并强调以戒为定慧的基础,保护禅修者的慧命。

帕奥禅林修学的目标是“现见涅槃”。见到涅槃后,行、住、坐、卧,时时刻刻必须继续再修习观禅。观照名色(五蕴身心)皆是无常、苦、无我。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近、远,这十一项都是观照的范围。如此才能慢慢销减烦恼,进而亲证道果。能观察已断那些烦恼、证何种果位,自己很清楚。故要时时检查未断的烦恼令断,最后断尽所有烦恼,证四果阿罗汉,不受后有,才是真正究竟的解脱。

在整个解脱道中,观禅(毗婆舍那)必须以止禅(奢摩他)为基础,才能如实照见真实名色法的生灭、无常、苦、无我。若无禅定力的支持,如何能分析色聚,了知身体只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种色及二十四所造色的组合呢?当我们起心动念时,若无禅定如何观整个心、心所的心路过程呢?若无禅定力,又如何能观过去、照未来,贯穿整个三世的因果关系呢?因此,帕奥禅林修学的次第即是在“戒清净”的基础上,进而修习止禅业处。证得四禅八定时,达到“心清净”。如此才能辨识名色,证得名色识别智即达到“见清净”。以十二因缘观,观三世的前因后果,证得缘摄受智,即所谓“度疑清净”。有见清净、度疑清净,才能慧观三世因果关系名色的生灭、无常、苦、无我,然后证得思惟智、生灭智,达到“道非道智见清净”。从证得坏灭随观智至行舍智,此七种观智,才能达到“行道智见清净”。进而证得种姓智、道智、果智与省察智,才是所谓“智见清净”。是故观禅以止禅为基础,止禅则以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为入门下手处。

在这末法时代,我还能修学整个原始的禅法,实感庆幸,如同回归佛陀时代般令人法喜。感恩禅师多年潜修与智慧的结晶,才能将如此次第分明的禅法教授后学。他有所谓“外现声闻身,内密菩萨行”的风范。这实在是当代难得的禅师与禅法。更庆幸的是,这次(1998年4月至6月)帕奥禅师应台湾新竹壹同寺与桃园双林寺的邀请,首次来台指导禅修。此举必将带动台湾原始佛教禅修风气,裨补以往不足之缺。亦希望禅师精辟的开示及问题解答,能使大家更深入了解此殊胜禅法的修学内容。

愿正法久住,亦愿此书的问世,能使世界各地想破除生死之迷、寻求解脱者有个依凭处。接引更多人真正步入解脱之道,亲自体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三法印。并非空谈理论,而是解行并进,定慧等持,止观双运。亲证有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证者才能享受其中的法乐。

台湾禅修者

净妙比丘尼敬笔

于缅甸帕奥禅林

1998.9.22

原编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本书里的开示乃是缅甸毛淡棉帕奥禅师在台湾新竹壹同寺指导禅修时所讲的。在为期两个月的禅修期间,禅师除了每天给予个别禅修者修行上的指导之外,还对大众开示七次主要的讲座;这些讲稿事先已在帕奥禅林准备就绪。每次讲座之后,各有一次回答问题的开示;这些问题是禅修者写下之后呈交禅师,禅师也同样事先备妥答案。此外,禅师还开示两次讲座:一次是卫塞节(Vesakhaday:佛陀诞生、成道、般涅槃的纪念日)时对一般大众的开示。另一次开示于禅修结束时,乃是传统上接受布施后的开示,给予主要的布施者:壹同寺住持、其它施主、禅修活动的主办人及协助者。十六次的讲稿都使用英文,然后禅师以英语念出。为了闻法者(全部是华人)能够受益,这些讲稿都事先译成中文,伴随在禅师的英语之后以华语念出。

这些开示的内容是关于禅师主要采用的修观行道:止观行道。禅师也教导纯观行道,这是为何禅师给予这两种行道的正统指导。

本书的内容并非与禅师在台湾所开示的内容一字不差,因为禅师决定在出书之前讲稿必须经过编辑。为此目的,禅师要求在必要情况下可以更改所用的词语,而且在整个编辑过程中,禅师时常接受编辑们的资询。

编辑工作主要针对表达形式,而非针对内容,也尽力保留禅师在讨论问题与指导修行时独特的讲说英语方式。因为开示的对象多数是台湾以及华裔马来西亚的大乘佛教徒,所以禅师大大地减少他通常会采自上座部三藏与注疏的众多引证。在此必须提到的是,当禅师翻译巴利圣典的引述时,他通常会依照缅甸的传统而加上注疏中的解释。

禅师提到的巴利文名词大部分都已译成英文。当一个专有名词最初出现时,我们将它的巴利原文保留在括号里;后来再出现时则通常将其巴利原文省略。例如:最初用“无常(anicca)”,后来用“无常”。相反地,有些字直接译成英文会很别扭,也就保留巴利原文,不译成英文。例如:kasina(全体?设计?)、deva(上帝?神?)brahma(极高生存界的高等众生?)。《附录二》收录这些巴利名词的定义,而不是它们的直接翻译。

编辑工作优先考虑的是维持必要程度的正确性,以及尝试使本书无论对于初学者、禅修者或学者都同样具有可读性。为此缘故,编辑的完全一致性只得稍作调整。由于多人参与翻译与编辑,内容若有任何瑕疵,参与人员当负全部责任。

编辑者(英文本)于帕奥禅林1998

中译序

本书译自英文本《Knowing and Seeing》,乃是1998年4月17日至6月16日,帕奥禅师在台湾新竹壹同寺的开示与问答。由于禅师开示时经常给予闻法者发问的机会,所以除了事先备妥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少临时提出的问题与禅师当场的答复。本书于翻译英文本之余,也尝试从开示的录音带中选取这些实况问答的数据。写录下来的英文内容经禅师审核之后译成中文,当中少数是原有回答的补充,其余大部分为独立的问答,皆汇集于“即席问答篇”。

然而听写录音带时遇到一个困难:有时听不见禅修者所提的问题,只能听到禅师的回答。对于这种情况,只好根据禅师的回答而拟定可能的问题。这是必须在此说明的。

对于巴利词汇的中译,本书尽量采取前人已译成的字词。遇到一个巴利字有数种译法时,即将其同义词列于括号中,如:rupa色(色法;物质)、nama名(名法;精神)、utu时节(火界;温度)等等。

翻译时优先考虑的原则如下:(一)忠于原意、(二)易读易解、(三)平实无华。本书里有两种脚注:英文本编者的脚注与译者的脚注。编者的脚注以“编者注”标示,其余是译者的脚注。为了方便初学者阅读,遇到佛学专有词汇第一次出现时,即尽量在脚注加以解释。凡是在正文或脚注中解释过的词汇,再度出现时往往不再说明;读者可以利用本书附录后面的正文索引与脚注索引,迅速地找到所需的解释。

本书中,禅师的巴利圣典引证乃是根据(第六次结集的)缅文版三藏。脚注所参考的书名标示在括号内:若是中文书,则写出其全名;若是英文书,则只附上书名的缩写。脚注所参考的英文书有四本,其缩写及全名如下:

1.ComMAbh:AComprehensiveManualofAbhidhamma

THEABHIDHAMMATTHASANGAHA

PaliText,Translation&ExplanatoryGuide

byBHIKKHUBODHI

KANDY,SRILANKA1993

2.EssAbh:THEESSENCEOFBUDDHAABHIDHAMMA

byDR.MEHMTINMON

YANGON,MYANMAR1995

5

3.P-EDict:THEPALITEXTSOCIETY’SPALI-ENGLISHDICTIONARY

byT.W.RHYSDAVIDSandWILLIAMSTED

OXFORD,ENGLAND1992

4.ConP-E:CONCISEPALI-ENGLISHDICTIONARY

byA.P.BUDDHADATTAMAHATHERADELHI,

INDIA1989

本书虽经过多人多次校阅,但疏漏仍恐难免。若有任何需要改进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教。建议事项请与帕奥禅林联络,地址与电话参见本书后的附录三。

感谢禅师慈悲授权翻译、不厌其烦地接受请示及惠予审核。谨愿一切见闻者同得法益、正法久住、众生离苦。

译者

于帕奥禅林1998.12

再版序

《如实知见》第二版乃是就初版原本的内容加以增修,除了删除赘字、修改错别字、矫正不恰当用词、校正索引笔画之外,最后还增添了“书名.人名.地名索引”。

至于巴利文方面,禅师采用的是“第六次圣典结集”所成的缅文版藏经,在某些细节上可能与“巴利圣典协会PALITEXTSOCIETY”出版的巴利藏经略有出入。原则上,译者仍保留缅甸所承袭采用的巴利文,举例而言:“精进”用viriya,而不用viriya。

感谢大家对本书的关心与建议,希望继续提供宝贵的意见,并愿更多人齐来共享法益。

译者谨记于

台湾基隆

月眉山灵泉禅寺1999.5

6

“诸比丘,灭除杂染是如实知见者之事,而非不如实知见者所能。”

佛陀法语

《一切漏经SabbasavaSutta》(M.2)

“自己的意见是最无威信的……”

大德阿奢梨觉音尊者

(BhadantacariyaBuddhaghosa)

《长部经注释Sumavgalavilasini》

(DA.567-8)

“这不是我的禅法。我只是将它从巴利三藏与注疏中提取出来而已。”

帕奥禅师

(VenerablePa-AukSayadaw)

缅甸毛淡棉帕奥禅林

Pa-AukForestMonastery,

Mawlamyine.Myanmar.

7

三版序

第二版的修订在台湾第二届帕奥禅修营期间完成之后,只在中国印行流通,内容加入帕奥禅师在广东乳源云门寺开示的“算数师目连经”。

第三版的修订乃是顺着英文版修订的因缘,而在台湾第三届帕奥禅修营期间完成。英文修订版在征询禅师的同意之后,主要在表达方式上作修改:将冗长繁复之陈述改为直截了当的表达;对于含意隐微之处,则依据禅师的指导而加入适当的解释,使人更易明了。中文第三版除了取法英文修订版之外,还于必要处加入脚注说明。凡此种种努力皆是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更清楚地掌握法义。

感谢弘誓文教基金会的鼎力协助,令译者无一切后顾之忧。其无私为法的精神,使马来西亚亦得以同时印行第三版,也是此次修订工作的催生因缘。

感谢各方面的协助与建议。愿以法施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皆得究竟离苦。

译者谨记于台湾桃园佛教弘誓学院

第三届帕奥禅修营期中2000.5

(正文)

附录一

巴利词汇集

(译者注:正如英文本编者原序中提到的,有些巴利文专有名词很难直接译成英文,所以在英文本正文中保留巴利原文,而将它们的定义或解释收录于此;这部分乃是针对英文读者的需要所做的。在此中译本里,几乎全部的巴利文都已翻成中文,原无另外再作解释的必要;但是一方面考虑到此部分对中文读者也有参考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了翻译工作的完整性,所以仍然将它翻译出来。)

Abhidhamma-阿毗达摩,阿毗昙,胜法,对法:上座部三藏(Tipitaka)当中的第三种藏;比经藏更高深层次的佛法;主要讨论究竟的真实法。在本书观禅部分涉及许多阿毗达摩中的法则。

anapana-安那般那:入息与出息。正念专注于呼吸;止禅与观禅的一种修行法门。

arahant-阿罗汉:上座部佛教修行的最终阶段。阿罗汉已经灭除一切烦恼,在他或她死亡(般涅槃)之后即不会再生死轮回。

bhante-尊者:在家人对比丘,或下座比丘对上座比丘的一种尊称。

bhavavga-有分:同一种心相续不断地生起,只在有心路过程产生时才间断。有分的对象也就是前世临死时最后的对象。有分与其对象都非常微细,唯有以禅定之光才能看见。

bhikkhu / bhikkhuni-比丘 / 比丘尼 :比丘必须遵守二百二十七条波提木叉戒及许多微细戒。在上座部佛教中比丘尼的传承已断。

bodhisatta-菩萨:发愿成佛的人;大乘佛教的理想。在他证悟之前已经于无数生中修习菩萨行;证悟之后则成为佛陀。

brahma-梵天:在佛教的宇宙观当中讲到,梵天神居住在三十一界当中的上二十界;人的肉眼无法看见他们,但可以用禅定之光来看见。梵天界比人界更高超许多。

Buddha-佛陀:没有老师指导而自己达到完全觉悟的人;他发现并教导四圣谛。

deva-天神:居住在紧接于人界之上的天界。人的肉眼无法看见,但借着禅定之光可以看见他们。

Dhamma-法:佛陀的教导;圣谛。

dhamma-法:现象;心的对象。

176

(译者注:法这个字用在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含义,必须依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决定到底法指的是哪一种含义。)

jhana-禅那:对于特定对象高度与微妙的专注状态;心保持觉知并且愈来愈清净。

kalapa-色聚:微细粒子;世俗谛所见到的色法最小单位。人的肉眼无法看见;用禅定之光则能看见。

kamma-业:行为。做善行的动机之力量能产生善报;做恶行的动机之力量能产生恶报。

kasina-遍,遍处,一切的,全部的:止禅的修行对象;每一种各代表世俗谛所认为的一种实质。如:地、色、空、光等。

Mahayana-大乘:盛行于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蒙古、尼泊尔、不丹与西藏的佛教传统。(这次禅修的听法者大多数是大乘的比丘与比丘尼)

Mahathera-大上座,大长老:出家受比丘戒后戒腊二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资深比丘。

Nibbana-涅槃:最后的证悟。寂灭界。究竟真实法的一种,在辨识与超越真实名色之后所证悟到的。当观智成熟之后就能透视到;它是无我而独一恒常与寂静的。不是一个地方(言语无法描述涅槃,因为涅槃超越言语所依靠的观念领域之上。)

nimitta-相,禅相:征象。禅修者专注的影像。依靠想与专注的程度而由心产生。

parikamma-nimitta-遍作相:修行的准备相。

uggaha-nimitta-取相:与修行对象完全相同的内心影像(内心复制的相)。

patibhaga-nimitta-似相:取相经过净化与清晰化的变体;当想与专注稳定时出现。

Paccekabuddha-辟支佛:没有老师指导而自己觉悟的人。他发现四圣谛,但不能教导别人。

Pali-巴利:佛陀所用的印度古代语言。上座部所有的教典都是以巴利文记载;除此之外的巴利文已不存在。

parami-波罗蜜:十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出离、般若、精进、忍辱、实语、决意、慈心、舍心。经常为他人利益而修习的德行。

Parinibbana-般涅槃:佛陀、辟支佛或所有其它阿罗汉的死亡。般涅槃之后不再有生死轮回,不再有名色。

177

peta-饿鬼:居住于比人界低,但比畜生界高的生存界。人的肉眼无法看见;在禅定之光中可以看见。

rupa / arupa-色 / 无色。

samatha-奢摩他,止禅:宁静。禅定的修行法门。将心专注于一个对象,并培育愈来愈高的专注程度;心借此而变得宁静。

savgha-僧伽,僧团:众;群集。过去、现在、未来全世界的所有比丘当作一个僧团;或个别的一群比丘,如:住在同一所寺院内的所有比丘。

sila-戒,尸罗:八圣道分当中道德行为的部分:正语、正业、正命。是所有不同身份佛教徒都必须遵守与培育的。

sutta-经,契经,修多罗:巴利三藏第二种藏当中的单一部圣典(单一部经)。佛陀就现实层次的教导;涉及世俗谛与胜义谛。

Tathagata-如来:如是而去(或来)之人;佛陀自称时所用到的一种名号。

Theravada-上座部:盛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寮国(老挝)、柬埔寨(高棉)的佛教传统。(帕奥禅师是上座部的比丘)

(译者注:不少大乘的佛教徒认为上座部是小乘。事实上,上座部与小乘是不同的两回事,理由如下:(一)、根据历史的证据,在佛教分裂成大乘与小乘之前数百年,上座部就已经从印度传到斯里兰卡;所以在上座部的典籍当中并无大乘与小乘的名称。在印度后来分裂出来的小乘早已不存在。(二)、在上座部圣典中,佛陀也教导修行菩萨道的一套完整方法。(三)、尽管大多数上座部佛教徒追求解脱道,但从古至今仍不乏发心真实修行菩萨道的人。基于此三项理由可知,将上座部认定为小乘并不恰当。)

vipassana-毗婆舍那;观禅:辨识真实名色与因果的自性相,以及它们无常、苦、无我的共相之修法。

附录二

帕奥禅修中心

缅甸MYANMAR

帕奥禅林(总部)(出家众或在家众皆可至此修行)

Pa-Auk Tawya Meditation Centre,

Mawlamyine, Myanmar.

电话:032-22853(国际电话请拨:00-95-32-22853)

信件请寄:

Pa-Auk Tawya Meditation Centre,

c/o Major Kan Saing (Rtd.)

653, Lower Main Road, Mawlamyine, Myanmar.

仰光分部

Thanlyin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

( Pa-Auk Tawya Branch )

Silawah Road, Phayagone Thanlyin, Yangon, Myanmar.

电话:056-21927(00-95-56-21927)(办公室):056-21830(00-95-56-21830)(住宿处)

仰光联络人:

1. U Thet Tin(通英语)

30, Myananda Lane, Yankin P.O. Yangon, Myanmar. 179

电话:01-577213(00-95-1-577213)

2. U Khin Maw & Daw Tin Aye Kyaw(通英语)

No.59, 11 Street, Lanemadaw Township, Yangon,Myanmar.

电话:01-224352(00-95-1-224352)

3. U Ba Wan郑育源老师(通英语、华语)

No.120, 3rd floor, Bo Ywe Street, Latha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电话:01-274424(00-95-1-274424)

斯里兰卡SRI LANKA

请联络:

The Venerable N. Ariyadhamma Mahathera,

Sri Gunawardana Yogasramaya,

Galduwa, Kahawa, 80312,

Sri Lanka.

帕奥禅师简介

法名阿钦纳(Acinna 意为“惯行”)。

一九三四年出生于缅甸中南部兴达塔镇(Hinthada Township)雷钟(Leigh Jhyaung)村庄。

一九四三年(九岁)于同村的萨林寺(Sa Lin Monastery)依止乌 叟衲(U Sona)长老披剃出家受沙弥戒。

一九五四年(二十岁)在兴达塔镇内的耶吉寺(Ye Gyi Monastery)依乌 班尼亚(U Pabba)长老受比丘戒。

一九五六年(二十三岁)参加僧伽会考,取得Dhammacariya(法师)的资格。

一九六四年(三十岁)时曾跟随数位当代长老学习四界分别观、出入息念、观禅等业处多年,随后于塔东镇(Thaton)尼明达拉山(Nemindara Hill)达温居(Tawaing Gyi)森林、召特隆山(Kyauk

180

Talon )乐心寺(Citta Sukha Monastery),以及叶镇(Ye Township)附近的阿馨丛林寺(Ahsin Tawya)等,渡过十余年的潜修时光 兼习头陀行(dhutavga)。在这期间,依据巴利圣典及其相关注疏,深入研究禅修理论以配合止观实践。

一九八一年(四十七岁)应乌 阿伽尼亚(U Aggabba)长老之邀接任帕奥禅林住持,开始教授内部住众禅修,因其教法殊胜,目前依止学众已增至数百人,其中不乏来自世界各国之僧伽及爱好禅修人士。现于缅甸国内,除了毛淡棉帕奥禅林本部之外,于首都仰光,北缅曼德里及东枝等市亦设有分部。

所授禅法乃依据《清净道论》中三学、七清净及十六观智之次第,强调禅修者应以“戒清净”为定、慧二增上学之基础。因人之根器与需要,一般由“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或“四界分别观”入门,遍修入禅业处,例如:三十二身份、白骨观、十遍、四护卫禅(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四无色禅,得色、无色界八定之后,进而转修色业处、名业处、缘起、诸究竟法之“相、作用、现起与近因”及观禅(毗婆舍那)。

禅师更于教学之余,以八年时间完成五本共约三千六百页之钜著《趣向涅槃之道》(Nibbanagaminipatipada),其内容为 一 “出入息念”与“色业处”二 “名业处”三 “缘起”四 “相、作用、现起与近因”五 “观禅”(附“止禅”)

禅师于一九九六年受到缅甸政府肯定,获颁 Mahakammatthanacariya (大业处阿黎,即大禅师)的荣誉。于一九九九年再受颁布 Aggamahakammatthanacariya(最高大禅师)的荣誉。

近年广受台湾、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国邀请教授止观禅法。

帕奥禅师已经汉译的著作

《观察缘起》《去尘除垢》《转正法轮》《如实知见》《菩提资粮》《正念之道》《智慧之光》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资料来源 觉悟之路网站

国际域名:http://www.dhamma.org.cn

镜像站1:http://dhamma.meibu.com

镜像站2:http://sss2002.vic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