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辯中邊論講記》

印度唯識學的發展大體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可說為無相唯識時代,以唯識三祖即彌勒、無著和世親為主;後期以有相唯識為主,即十大論師時代。唯識三祖的唯識學,彌勒唯識為初創,理論樸直,重三乘所共,但系統不夠完整。無著繼承並發展彌勒的唯識學,強調大乘不共,為唯識理論的大成者。世親則對於無著的唯識學給予更嚴縝的敘述,其理論成為了後期唯識發展的開端。彌勒的唯識學可以《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和《解深密經》作為代表。彌勒另外還有《分別中邊論》、《分別法法性論》和《分別瑜伽論》等稱為「分別」(辨)的三論,這三論則是在三乘所共的基礎上成立唯識。

有關彌勒菩薩的論著,一般而言漢傳和藏地都有五論的傳說,但是兩邊所傳有些不同。依據漢傳,五部論分別是:《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金剛般若經論頌》。藏傳則分別是:《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辨法法性論》、《現觀莊嚴論》和《寶性論頌》。這樣漢藏所傳一共有八論。這其中,《辯中邊論》無論是漢傳或藏傳都說為彌勒菩薩所造,所以本論可確認為彌勒菩薩的論著無誤。然而,本論現存有偈頌與長行,長行是世親菩薩的解釋,偈頌才是彌勒菩薩所造。

今本講記是依世親菩薩的解釋為根本,漢譯有玄奘和真諦三藏二譯本。參考其他的相關經論如《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分別法法性論》、《攝大乘論》等。漢傳註疏則以窺基《辨中邊論述記》為主,並參考其他相關解釋。此外,對安慧注釋的參考,主要是引用Richard S. A study of the Madyāntavibhāga-bhāṣya-ṭikā.;現代著作則參考太虛大師講稿、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談錫永《辨中邊論釋校疏》等。必要之時,會引用偈頌的梵文做簡要分析。本書並非純學術的著作,主要對偈頌做白話的解說,讓大家對《辯中邊論》能有一基本的認識。

此分類目前未包含頁面或媒體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