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95
个编辑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191行: | 第191行: | ||
师父:是,所以饶益有情戒在大乘佛教里面很重要的,所以大乘佛教的那种饶益有情戒不容易做,就是这样。 | 师父:是,所以饶益有情戒在大乘佛教里面很重要的,所以大乘佛教的那种饶益有情戒不容易做,就是这样。 | ||
'''提问=4''' | '''提问=4 ,XXX''' | ||
师父:我简单的回答,因为其实对习气,大乘经教讲的都不太一样。在唯识里面,它认为习气就是所知障,至于哪一些是所知障的,师父的《成唯识论概要》里面,有提到什么叫做所知障。 | 师父:我简单的回答,因为其实对习气,大乘经教讲的都不太一样。在唯识里面,它认为习气就是所知障,至于哪一些是所知障的,师父的《成唯识论概要》里面,有提到什么叫做所知障。 | ||
第199行: | 第199行: | ||
师父:这个时候师父在成佛之道有讲,你看这个二果斯陀含,一往来人天,他是薄欲界的贪嗔痴,间断修道之惑。此又初果断修惑六返人天,什么意思?就是说其实二果来讲它没有断什么。但是初果断三结,二果是薄欲界的贪嗔痴。所以二果真正来讲,他没有断,当然从俱舍论来讲,还有几品断是没问题的,但是从其它就是薄界的贪嗔痴,那就是慢慢在降低欲界的这些修惑。 | 师父:这个时候师父在成佛之道有讲,你看这个二果斯陀含,一往来人天,他是薄欲界的贪嗔痴,间断修道之惑。此又初果断修惑六返人天,什么意思?就是说其实二果来讲它没有断什么。但是初果断三结,二果是薄欲界的贪嗔痴。所以二果真正来讲,他没有断,当然从俱舍论来讲,还有几品断是没问题的,但是从其它就是薄界的贪嗔痴,那就是慢慢在降低欲界的这些修惑。 | ||
'''提问=5''' | '''提问=5 ,XXX''' | ||
师父:不一样,上座部分别说,这个分别说是叫说假部,所以是两个不一样,这是大众,不一样的部派。 | 师父:不一样,上座部分别说,这个分别说是叫说假部,所以是两个不一样,这是大众,不一样的部派。 | ||
'''提问=6 | '''提问=6,《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2)蕴、处、界三科中,唯五蕴是实有,十二处和十八界不是实有的。这是说,在蕴门中,诸法不分所依和所缘,唯是积聚,所以是实有。但在处和界门中,诸法分为所依和所缘,要和合才有用,所以是假施设。”这一段弟子不理解请师父再开示一下。''' | ||
弟子:有几个问题,它讲假法和实法的时候,它讲五蕴是实有,因为它是那个集聚,那十二处和十八界,因为分为所依和所缘,所以它是假法假设施。那如果是处的话,我觉得好像还好理解一点……这一块我不理解。 | 弟子:有几个问题,它讲假法和实法的时候,它讲五蕴是实有,因为它是那个集聚,那十二处和十八界,因为分为所依和所缘,所以它是假法假设施。那如果是处的话,我觉得好像还好理解一点……这一块我不理解。 | ||
第217行: | 第217行: | ||
师父:比较倾向,但这只是部派一些不同的看法而已。但事实上在阿含经里面,它是有横祸的,师父以前曾经举过阿含经的经典,它是会有特殊状况的。但是当然了,这个部派它认为是没有,全部都是有业力,那这就是不同的看法和观念。这样子,那你就知道说,这个派别有这些说法,这样就好。(问:如果要是深究,就觉得很多和我们学的不一样)。因为主要是说,我们现在所能够了解的教法比较多的就是北传,就是说一切有部的教法,它的论着很庞大,所以我们比较能够清楚。那南传就是分别说部的赤同碟部比较清楚,那其它的部分已经都不见了,而且能留下的资料又少,所以我们现在没办法去很细微去讨论他们是怎么样看,只能从说一切有部里面的蛛丝马迹,或是在南传里面的蛛丝马迹有提到的去抉择,这样而已,那细节上到底怎么样,其实我们也不是很清楚。 | 师父:比较倾向,但这只是部派一些不同的看法而已。但事实上在阿含经里面,它是有横祸的,师父以前曾经举过阿含经的经典,它是会有特殊状况的。但是当然了,这个部派它认为是没有,全部都是有业力,那这就是不同的看法和观念。这样子,那你就知道说,这个派别有这些说法,这样就好。(问:如果要是深究,就觉得很多和我们学的不一样)。因为主要是说,我们现在所能够了解的教法比较多的就是北传,就是说一切有部的教法,它的论着很庞大,所以我们比较能够清楚。那南传就是分别说部的赤同碟部比较清楚,那其它的部分已经都不见了,而且能留下的资料又少,所以我们现在没办法去很细微去讨论他们是怎么样看,只能从说一切有部里面的蛛丝马迹,或是在南传里面的蛛丝马迹有提到的去抉择,这样而已,那细节上到底怎么样,其实我们也不是很清楚。 | ||
'''提问=7 | '''提问=7,《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p.120“...“自性”梵文svabhāva,是由表示“自己”之意思的接头词sva+√bhū(存在)所构成,有着自己存在的意思。“自性”也可说是一种特性,是指现象物内在质素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请问这里的“自己存在的意思”是不是就是中观要破的“自性三相”中一相?2、““自性”也可说是一种特性,是指现象物内在质素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请问这一句和唯识说的“自性”以及中观说的一切法都有区别于他法的自己的特性的“自性”有什么区别?''' | ||
师父:所以中观破的教内的主要的对象就是说一切有部,所以你们读中观一定要先学有部的东西,不然你不知道中观到底在做什么。中观它有破外道的,那它也有破佛教里面自己的,那破佛教里面的当然很广了,但是它主要的对象就是破有部的观点。因为龙树菩萨最早就是在有部出家,后来从有部跳出来,然后接受大乘般若的思想,之后慢慢慢慢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跟看法。所以他做中论的时候,他的破的对象就是有部。反正这个就是不同的学派的看法,那么就上座部来讲,很多部派都是认为法是自性有的,像南传也是这样子。 | 师父:所以中观破的教内的主要的对象就是说一切有部,所以你们读中观一定要先学有部的东西,不然你不知道中观到底在做什么。中观它有破外道的,那它也有破佛教里面自己的,那破佛教里面的当然很广了,但是它主要的对象就是破有部的观点。因为龙树菩萨最早就是在有部出家,后来从有部跳出来,然后接受大乘般若的思想,之后慢慢慢慢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跟看法。所以他做中论的时候,他的破的对象就是有部。反正这个就是不同的学派的看法,那么就上座部来讲,很多部派都是认为法是自性有的,像南传也是这样子。 | ||
第243行: | 第243行: | ||
师父:…… | 师父:…… | ||
'''提问= | '''提问=8 ,摄大乘论 第29讲和30讲 ,一意识论者认为,对内外六处是一个意识在作用,而多识论者,眼等六识都有六识种子的自体显现。这个两个论点,是不同角度在谈呢?还是深浅粗细来谈呢?哪个更加正确,或者更加有道理?在修行上,是否一意识更有说明?这两个论师讲的是一个事情,还是讲的不同的事情,我们应该偏向于哪一个?''' | ||
师父:是同一个事情,但是理论不同。就是说唯识比较重视六识种子的自体显现,唯识比较重视六识的不同。但是一意识师是从部派佛教延伸过来。所以唯识里面也有认为一意识的理论的,那后来的唯识是比较重视六识不同。一意识是比较早期的,那么多识论是比较属于后期唯识所重视。 | 师父:是同一个事情,但是理论不同。就是说唯识比较重视六识种子的自体显现,唯识比较重视六识的不同。但是一意识师是从部派佛教延伸过来。所以唯识里面也有认为一意识的理论的,那后来的唯识是比较重视六识不同。一意识是比较早期的,那么多识论是比较属于后期唯识所重视。 | ||
第257行: | 第251行: | ||
师父:这种不一定的,看个人,因为两种它都有说,所以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是对哪一种错,是说你觉得某些理论上,你比较认可或是比较相应就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问:那么从修行上来讲,哪一个方式是最有帮助的?)两种其实都可以。 | 师父:这种不一定的,看个人,因为两种它都有说,所以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是对哪一种错,是说你觉得某些理论上,你比较认可或是比较相应就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问:那么从修行上来讲,哪一个方式是最有帮助的?)两种其实都可以。 | ||
'''提问= | '''提问=9,师父您在成佛之道课程刚开始时 ,提 到您的四句偈“......正觉无上,不逆缘起”。当时虽然知道缘起是一切的真理,也理解有为世俗均是缘起的一合相,但不确定是否也包括无为的境界。现在好像对偈子有多一分的理解,请师父指正是否正确:无为境界也不逆缘起法,是因为无明烦恼已断,不再“发业润生”,所以没有缘生缘灭的“躁动” , 也因此涅槃“寂静”?''' | ||
师父您在成佛之道课程刚开始时,提到您的四句偈“......正觉无上,不逆缘起”。当时虽然知道缘起是一切的真理,也理解有为世俗均是缘起的一合相,但不确定是否也包括无为的境界。现在好像对偈子有多一分的理解,请师父指正是否正确:无为境界也不逆缘起法,是因为无明烦恼已断,不再“发业润生”,所以没有缘生缘灭的“躁动”,也因此涅槃“寂静”? | 师父您在成佛之道课程刚开始时,提到您的四句偈“......正觉无上,不逆缘起”。当时虽然知道缘起是一切的真理,也理解有为世俗均是缘起的一合相,但不确定是否也包括无为的境界。现在好像对偈子有多一分的理解,请师父指正是否正确:无为境界也不逆缘起法,是因为无明烦恼已断,不再“发业润生”,所以没有缘生缘灭的“躁动”,也因此涅槃“寂静”? | ||
第265行: | 第257行: | ||
师父:我问你,很简单一件事情,无为是本来都如此,但是问题是那我们人都是烦恼、造业。我用最简单的就是说,我们要成为无上正等觉,它不是只有无为就好,从解脱来讲,要从有为到达无为,那你必须依于缘起的流转而达到缘起的还灭,那还是不是缘起?因为它是缘起的流转,然后还是以缘起的流转达到缘起的还灭,所以从有为到无为,所以你不会无缘无故的现在就达到无为了。你还是依于缘起的流转,然后依缘起而去修行,然后断无明,这些过程都还是缘起的,都还是因果的。那你成佛不只是悟无为法而已,你成佛还是要渡一切众生。那度一切众生,那还是缘起。另外一个来讲的话,那我们度一切众生是不是要有因有缘?你不能我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那还是缘起的。众生有缘无缘,那还是缘起的。 | 师父:我问你,很简单一件事情,无为是本来都如此,但是问题是那我们人都是烦恼、造业。我用最简单的就是说,我们要成为无上正等觉,它不是只有无为就好,从解脱来讲,要从有为到达无为,那你必须依于缘起的流转而达到缘起的还灭,那还是不是缘起?因为它是缘起的流转,然后还是以缘起的流转达到缘起的还灭,所以从有为到无为,所以你不会无缘无故的现在就达到无为了。你还是依于缘起的流转,然后依缘起而去修行,然后断无明,这些过程都还是缘起的,都还是因果的。那你成佛不只是悟无为法而已,你成佛还是要渡一切众生。那度一切众生,那还是缘起。另外一个来讲的话,那我们度一切众生是不是要有因有缘?你不能我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那还是缘起的。众生有缘无缘,那还是缘起的。 | ||
'''提问=10, 对于打坐初学者,师父建议从短时间开始,再慢慢增加。请问师父,打坐时间包括内心和妄想间的拉锯战?不是只指已能专注于息的时间,对吗?''' | |||
弟子:以前的误解,就觉得看到人家讲打坐,好像就是很放松很美好的那种感觉,现在要说其实是头脑里头在打混战。 | 弟子:以前的误解,就觉得看到人家讲打坐,好像就是很放松很美好的那种感觉,现在要说其实是头脑里头在打混战。 | ||
师父:那个是训练之后的结果,不是一开始就能这样子 | 师父:那个是训练之后的结果,不是一开始就能这样子 。 | ||
弟子 :所以就是慢慢从这个九住心,一步一步慢慢慢去就好。 | |||
师父:对。 | |||
'''提问=11, 摄大乘论第33讲中提到,无间灭意不是第七识。是否可以这么说,意根不一定是第七识?如果意根指的是染末那,才是第七识。''' | |||
师父:我们这样讲,意根在摄大乘论或是在那个唯识里面有两个都可以称为意根,第一个,无间灭意,第二个第七识,两个都可以称为意根。无间灭意通六识,都可以称为前六识的根。但是第七识唯是第六识的根。 | 师父:我们这样讲,意根在摄大乘论或是在那个唯识里面有两个都可以称为意根,第一个,无间灭意,第二个第七识,两个都可以称为意根。无间灭意通六识,都可以称为前六识的根。但是第七识唯是第六识的根。 | ||
'''提问= | '''提问=12,摄大乘论第33讲第六识有染著,我们凡夫在正闻熏习的时候,熏回去的种子,会有一分清净,那么第八识中的种子多了一分清净,这样是否也让第六识的种子少一分染著,或者是否可以说,未来第六识的现行的时候,第六识染著会减少一分呢?或者还有就是自我觉知到染著,并予以对治呢?''' | ||
摄大乘论第33讲第六识有染着:我们凡夫在正闻熏习的时候,熏回去的种子,会有一分清净,那么第八识中的种子多了一分清净,这样是否也让第六识的种子少一分染着。或者是否可以说,未来第六识的现行的时候,第六识染着会减少一分呢?或者还有就是自我觉知到染着,并予以对治呢? | 摄大乘论第33讲第六识有染着:我们凡夫在正闻熏习的时候,熏回去的种子,会有一分清净,那么第八识中的种子多了一分清净,这样是否也让第六识的种子少一分染着。或者是否可以说,未来第六识的现行的时候,第六识染着会减少一分呢?或者还有就是自我觉知到染着,并予以对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