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YQ7:修订间差异

添加648字节 、​ 2024年8月11日 (星期日)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阿含经讲要 第114讲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 今见闻得受持 ,我 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阿含经,我们现在上 阿含经, 阿含经 属于佛陀直接教导的 弟子们教导的 解脱道, 阿含经是以 解脱道 为主 但是师父也说过 如果你是发无上菩提心 成佛来 修解脱道 那就叫做 三乘共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 ,但是 基本上阿含经是, 强调 鼓励 解脱 道的 所以 强调 鼓励 解脱 里面 就有两个特色 一个,从成佛来讲,它 三乘所共的,它就没有积极强调 你要 成佛 但却 积极 强调 你要 解脱, 第二个 因为它积极强调 解脱, 所以在阿含经里面所表达 的, 比较强调出家修行 但是你不 说师父,那我在家居士 ,我 就不适合学,不是 的, 它是强调出家修行解脱,但是你 出家没关系 但是这种修行解脱的精神 过个朴素简单的生活的精神 我们都可以学习的 ,所以 里面 很多 教导,它 要求,相对来讲严格一点 ,比 如说它很注重 自我 观照跟内心 观察 这对 般人来讲都不大容易,一般来讲不是很容易,为 什么, 因为一般居士们,因 毕竟还有家庭 有工作各方面,所以很多时候当 在家居士学 的时候 大部分都是用于比较入门的 或是比较增上善根的 增强善根的,来做 种修 的依托,什么叫做比较入门的 比较 强调 增长善根的来作为修行的依托 比如说,叫你念佛、拜佛、诵经、持咒 ,那这 些,那如果更进一步就可能说, 是第一 个, 行为,强调有功德,可以得保佑,那这个引 人入门 相对来讲容易 ,那这 个也没有什么不对啦,至少是引一些不是佛教徒的人,可以进门,入佛教门,作为增长善根之用,那这些 一般人都比较能够接受 哪怕他不是什么佛教徒,你叫他来寺院拜拜佛、礼礼佛,哪怕说他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你在家里诵个心经、金刚经,地藏经,他可能都愿意,那这些都是有增长善根的作用,所以就没问题,都是很好的 如果 进一步,如果他来寺院一阵子之后,然后听经闻法,他进一步要再往上增上修行的话 ,那就必须要布施持戒 ,那就是真正的要做一些善法善事的,那就是要持戒布施,或是布施持戒,那这就是真正有在进 因为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持戒,但是在持戒之前,相对来讲布施比持戒更容易一点,所以会强调说,那你不是除了诵经拜佛礼佛就好,你要做一些善事增加一点更好的善根,那就是布施 那进一步布施还不行,你必须要止恶,布施是修福报,但是你不能依边修福报一边造恶,进一步要求你要受戒、持戒,那就是真正进入戒定慧 三增上学的第一步,那从持戒开始,阿含经里面就很强调 ,就是 对自己内心的观照,所以说比较严格一点,那进一步你光持戒还不行,你 还要怎么样,如果你真 正要离苦得乐,你对佛法的教理还是得懂,那就要强调的定跟慧 那就要有定,慧学的听经闻法的修行,那进一步可能就要打坐,那如果要 学定跟慧的话,那这一些内心的各种观照,烦恼贪瞋痴的的一些审视审核,那这些都必须要开始做,所以这些就比较要求就比较严格一点 那很多人可能到这里就 不是很有心或是很愿意,进一步去学习跟要求 不过这没关系啦,这个就是说我们能学多少 做多少就到哪里,就是尽可能的去做就好了 所以 就是说,大家 这个阿含经,一方面他没有要求你成佛,要求你解脱,但是 解脱到 老实说 对我们一般人的要求,都是比较严格一点的 所以你不要以为说阿含经怎么每次 讲的都那么严格,而且师父曾经讲过阿含经,相对来讲是比较理性,而且是比较强调 什么, 自我的规范跟规律的,这是阿含经的特质跟特色 那么现在,这个经 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什么事情 就是说我们不是一直讲无常无常,这个经告诉我们 ,有一件事情就是说 ,那我们怎么验证,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接受无常 件事情, 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我们常讲无常无常挂在嘴边,那怎么样才能验证,我们到底对无常的接受度接受了多少 从这个经来讲,它是说它是可以检验的,所以我们叫做 什么, 验证无常,不是验证世间到底是不是真的无常,是验证你对无常到底接受了多少,到底能够体会多少,这个是能验证的 ,undefined ,我们来看这个经怎么说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成就一法, 不復堪任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為一法成就 謂貪欲一法成 就,不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 無常。 】,这 段讲什么 他说 你怎么真正 够了解 接受甚至是体验无常,他说,【以成就一法故,不復堪任知色無常,undefined,知 受、 想、 行、識無常。 何等為一法成就?謂貪欲一法成 不堪能知色無常 知受 識, 常。】,如果你的贪 还很重的话 就表示 还不是 正的 够体验 无常, 就表示 不是真正的能够接受无常 ,所以 接受 无常不是 嘴巴说,也不是知识上认识而已 ,你 真能知无常, 你的贪 嗔痴 少, 所以 你对无常的认 还有体验度到底到 很简单 不是用嘴巴讲 你对于你内心的贪瞋知到底到达什么程度 这就是验证无常,你的贪瞋知越低越少,你对无常的认知接受度就越多,undefined,我们继续来看,等一下师父会再解说,【何等一法成就,謂無貪欲成就 無貪,欲法者,undefined,00:08:45,700 --> 00:08:46,840 堪能知色無常,堪能知受、想、行、識無常。」 ,261,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 所說,歡喜奉行。...】 他说贪欲多,你就没办法真正接受无常,贪欲少,你就能真正接受无常,越少你对无常的认知度是越高的,所以这是可以验证的,而不是凭嘴巴讲而已,但是这个经还没完,后面还有,【如貪,如是恚、癡、瞋、恨、呰(詆毀)、恚就是嗔,癡、瞋、恨、呰,呰就是诋毁,或是可以称作毁、诋毁毁谤,執、嫉、慳、幻、諂、無慙(慚)、無愧,無慙(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憍慢;,这是杂阿含经,这不是阿毗达摩,【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憍慢;】,这全部都是慢,【放逸、矜高、曲偽、相規、利誘、利惡、欲多、欲常、欲不敬;惡口、惡知,識;不忍貪、嗜下貪、惡貪;,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undefined,欲愛、瞋恚、睡眠、掉悔、疑;,惛悴、蹁蹮(走路不正)、贔屓(偏,心);,然后这里面有两个字,谁知道这两个字怎么读,偏,偏谦是不是,是偏谦吗,因为这个,现在的字比较,师父去查了,但是不知道这样子,到底对,偏,谦,你是谦还是谦,undefined,师父查他是这个,看得到这个吗,看不到,他是西安,谦,偏谦,偏谦,这两个字,偏谦,他的意思是走路不正的样子,偏谦,走路不正的样子,他还有这个,偏谦,还有这个,三个贝,偏,心,它是同一个字同一个意思,然后还有,这个三个贝,然后一个尸下面一个贝,我不知道它这个字是怎么来的,但是查确实是查得到的,就叫在这个,好像是,他好像是一种贔屓,驼背的那种乌龟,你们知道那个驼背的,有一种乌龟是驼背的,它就是这个字没错,贔屓,这个叫贔屓,这个贔屓就是,你们知道那个,有一种功德碑有没有,那大碑里面,那个碑下面一只乌龟,乌龟就驮着这个,那只乌龟就是龙的九子之一,那只乌龟就叫做贔屓,那么贔屓,他的意思就是偏心,那这个前面这个字,的意思是走路不正,反正走路不正就是曲扭的意思,那还有,【懶、亂想、不正憶、身濁、不直、不,軟、不異;,欲覺、恚覺、害覺、親覺、國,土覺、輕易覺、undefined,愛他家覺、愁憂惱苦,於,此等一一法,乃至映翳,】,映翳就是妄想,自己想像出来一些东西,【不堪任滅色作證。】,这个是杂阿含经187经,也就是蛮早的一个经典,这一些种种种种都是指对修行有障碍的,这一些种种种种到最后,阿毗达摩里面把它归纳出来的一些不善法,就是阿毗达摩归纳出来的一些不善法,有一些意思大概相近,他就把它归纳在一起,很多啦,但是同本异译或是南传他有多有少,所以他有一些是差不多意思的,有一些他就差不多意思他就把它归纳起来,也就是说阿毗达摩里面,归纳的各种心心所法,还有不善法,还有烦恼法,其实不是他自己编出来的,是阿含经本来就谈了各式各样的,各式各样的这些不善法,那我们比较常看到的,我们比较常看到的哪一些,贪瞋痴,还有诋毁、毁谤,还有怎么样,这执着我们是很平常用的,愤恨恼忌悭,就是阿毗达摩规范的,幻、諂、無慙(慚)、無愧;慢、然后无慚无愧,这个是古字,斩一个心,但是现在的慙是用这个慚,然后,慢,你们记得,你们可能没读过,00:15:03,560 --> 00:15:05,500俱舍论你记得吗,451,00:15:06,040 --> 00:15:07,660俱舍论里面有七个慢,452,有慢,然后什么,过慢、慢过慢,什么慢再讲一次,来来你讲你讲,这个年轻人记忆力比较好,你问师父师父可能记个五六个,来来你讲,阿毗达摩俱舍论把这些慢归纳成七个,来你讲一下,一个是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卑慢、邪慢,还有增上慢,对,还有一个增上慢,这里面有没有慢,有没有慢慢,增慢可能就是指过慢,因为增慢就是多嘛,就是只过慢,增慢就过慢,然后,慢慢就是可能说慢过慢,增慢就是过慢,然后还有一个有没有,我慢,我慢是最微细的我执,是无色界的最微细的我执,还有增上慢、邪慢、卑慢、那骄慢跟慢其实是差不多的,骄慢就是觉得自己了不起的慢,那个慢就是自以为比较厉害过慢好像是跟自己同水平差不多的,然后觉得自己比他厉害,过慢是明明比自己水平高很多的,还觉得我比他厉害,慢慢跟增慢,就是说,有时候我们瞧不起人家那叫做慢,有时候是人家跟我差不多的,我觉得我比他厉害,这个叫过慢,然后慢过慢就是,明明人家比你好很多,你还觉得自己比人家好,这个叫慢过慢,那邪慢就是邪见,那卑慢是自卑产生的傲慢,有时候有些人很傲慢,但是你跟他认识了解之后,发现他的傲慢是出于自卑,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人是这样,因为他自卑怕人家瞧不起他,会看轻他,所以他老是要装出一副自己怎么样,很了不起的样子,但是实际上内心很脆弱,所以叫做又卑又慢,就叫做卑慢,那佛陀讲这些,都是我们现实很多人会有的毛病,然后佛陀把它归纳出来,不是去看别人怎么样,而是去检视自己有没有这些毛病,那有这些毛病,你就要慢慢去修行改过,所以修行就是在怎么样,在克服改过这些问题,那你看这,慢,那这些,曲偽、相規、利誘、利惡、欲多、undefined,这些都是有关于欲,所以欲有很多欲,欲有很多各种欲望,比如说有物质的欲望,还有怎么样,贪人家的东西,有一些是我有欲望,但是我自己去买或是说自己去赚取,但有些是什么,undefined,想不劳而获或者从别人那边去得到,那这些都是种种的恶,还有你看,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undefined,有没有看到,这叫什么,五利使,五钝使,都是见的,还有种种的,你看还有什么,欲覺、恚覺、害覺、親覺、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你看,欲覺、恚覺、害覺,就是对他人有伤害的那种想法,恚覺,就是嗔恚,欲是欲望,恚是嗔恚,害觉是对他人有起伤害,如果你继续嗔恚的话,进一步会不会对他人起不善的,希望他不好,有时候我嗔,对你不高兴,那也是一种事,但是我希望你受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最好你是出去被车撞到,或是坐飞机最好是掉下来,这种叫害觉,还有你看,他有,親覺、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亲觉,什么叫亲觉,对亲人的这一种执著,还有国土觉,对乡里的执着,所以我们都会爱乡思乡,爱乡思乡基本没错,但是再进一步就会对乡里,对自己的家乡会产生执著,那这一些东西在经典上说,如果太强烈会造成修行的障碍,尤其是你在打坐的时候,会现起对家人的思念,对乡土的思念,其实大家都会,但这一些,当然在一般来讲没有什么,但你真正打坐的时候,这些东西太强烈,会让你没办法打坐,所以你就变成是胡思乱想的一种,所以会有亲觉,然后国土觉,还有輕易覺、愛他家覺,什么叫爱他家觉、輕易覺,輕易覺,也是一种胡思乱想,然后还有,愛他家覺,什么叫,愛他家覺,你看,亲觉是亲人,undefined,国土觉,也是自己的家乡,那问题有没有爱他家乡,你们会不会有一种,就是说曾经去过哪一些地方,然后对那个地方念念不忘,希望搬到那边去住,undefined,我也会啦,是啊,这个地方太好了,太美了,四季如春,undefined,真的是太好了,我要搬来这里多好,然后就念念不忘,那当然这是对一般人来说也没什么,但是我说过,阿含经他的要求比较严格,这些东西当你打坐的时候,是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的,比如说你前两天,到哪里去玩,看过哪里很漂亮,四季如春,回来之后,打坐下来,开始想,那个地方多好啊,一边靠山,一边靠海,然后就坐在那边喝着咖啡,看着海,多好,那你这样怎么打坐,那这一些是很现实的问题,是很贴切的,你看一讲大家都知道,undefined,我们常常会这样,不要说你会这样,师父也会这样子,那佛陀就是告诉你说,这一般来讲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问题是打坐修行就会造成障碍,这样各位清楚吗,那这一些种种种种,都是一些所谓障碍的不善法,其实都是要么贪,要么嗔,要么执著,要么傲慢,那这一个经,它跟上面那个经是连在一起的,中间还讲了很多啦,但很多都做了解释啦,但它最后,结论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做验证无常,那么现在师父要告诉大家说,那为什么说我们的烦恼贪,嗔,执,越多,这些种种,全部归范为,简单的就叫做贪,嗔,痴,那么复杂一点的,就是贪里面有很多种贪,嗔也很多种,痴也很多种,就是这边提到的各式各样,那么师父现在问你们一件事,undefined,为什么烦恼多,烦恼重,对无常的认识就是怎么样,就是矛盾冲突的,烦恼越少,你对无常的接受度就越高,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师父不是从前讲过吗,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个跟我有绝对的关系,所以你们记得,师父画的那个三个圈,这个三个圈真的是太好用了,这边讲无常,我们应该有我执,没错吧,有我执,所以我们一,我执,我执是执一个常的我嘛,所以跟无常一定是冲突的嘛,那这两个本来就是冲突的啊,那么我执一般微细,你可能没办法,没办法怎么样,没办法观察得到,因为它很微细,我告诉你说你内心有一个我,你可能说什么我,到底在哪里,很微细,可能你一时观察不到,但是你可以观察到什么,你没办法执接观察到我执,但是你可以观察到什么,你可以观察到,以我执为根本而产生粗重的烦恼贪嗔痴,相对于我执,粗重的烦恼贪嗔痴,贪瞋痴对不对,没错吧,那这样一对不就合理了吗,你的贪瞋痴越重,就表示你的我执越重,你我执越重,当然是越去抗拒无常,那我们修行,你不要说一下子无我,当然一下子无我比较难观察,但是我们一般说,都是从哪里去观察的,你要观察无我,一下子很困难观察不到,其实佛教都叫你从哪里先观察,贪瞋痴先观察,记得吗,贪瞋痴观察,然后修行,我们叫做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其实你修戒定慧,其实就算是没断,但是你已经在慢慢在,消弥这个贪瞋痴的力量,如果你知见观念正确的话,你以戒定慧来消弥贪瞋痴的力量,其实就是在怎么样,减低我执的力量,是不是,那减低我执的力量,相对来讲你就怎么样,你当然更能够接受无常,所以这个经才告诉你说,怎么验证无常,怎么验证你到底对无常的认识多少,你到底对无常能体验多少,很简单嘛,就告诉你,那你对于贪瞋痴,你是很强烈,还是说学佛之后,已经慢慢慢慢有减低改变了,这就是佛教的修行,那你要减低消弥贪瞋痴,那一定得是修戒定慧,跑不了的,你不修戒定慧,你没办法减低贪瞋痴,那问题是,你说师父,我很用功在诵经,那问题是,那我要问你,你诵经的目的是什么,你诵经的目的是什么,诵经多功德大吗,诵经很多功德很大吗,对啊,师父曾经说过,你任何的宗教行为,诵经礼佛拜佛什么,如果你要把它称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修行,你做这些必须跟戒定慧相应,你跟戒定慧相应,那都是修行,如果你跟戒定慧不相应,你也不能说,那个不对,方便来说只能说是入门的方便,培养一些入门的方便,跟增长一些善根,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还不能称作真正的修行,因为如果你对教理不懂,你对持戒不懂,你对打坐降伏内心烦恼都不懂,那你来诵经也不能说不对,也不是说不鼓励你,但是你不能说我这样诵,我到时候诵到最后断烦恼了,不可能,那很简单啊,我问你,如果一个真正懂戒定慧,听经闻法都了解教法的佛教徒,诵心经金刚经,以及一个外道,我跟你讲,undefined,大陆我不知道,台湾那个外道可会诵的,大陆有很多外道啊,他根本不是佛教徒啊,他也很会诵啊,他诵的可能比你们都厉害,因为他每年诵,那你觉得说,那他有正在修行吗,他是外道啊,他观念不对的啊,他是错误的知见的啊,他可能要教说这个经诵了多少遍,就断多少烦恼,这个诵了多少遍就开悟了,他讲的又神又鬼的,玄玄幻幻的,这个经不好,我告诉你一个特别秘密的神咒,这个咒念了就罪灭河沙,讲了一堆这样,然后念了好几年,那如果他对佛法的观念完全没有,那你不能说他在修行啊,而且甚至,他是一种很错误的邪知邪见的来诵经的,都可能有啊,那不然附佛外道哪里来的,所以,如果你没有什么邪知邪见你来诵经,但是你没有跟戒定慧相应,那最多来讲就是入门的一种方便,但是如果你能够跟戒定慧相应,那不管你诵经,你持咒、你礼佛拜佛,因为你都知道你目的是在做什么的,都是跟戒定慧相应的,那就是修行,就是在降伏贪瞋痴,那就是在接受无常,undefined,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可以随时举手,发问讨论,来那个静宽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师父那个最后一行,导师第二行的那个乃至映翳,这个映翳是什么意思),映翳就是胡思乱想,那个映就是投射出来的,翳,一般就是一种病,而且是眼睛的病,没有这个东西你把它看成有,那就是胡思乱想,眼,翳,就是眼睛上的病,眼睛里面看起来好像有毛毛虫,天空有花,所以我们又叫做空花,你知道吗,好像天空一朵花,还是有毛毛虫在动来动去,其实上天空,是没有这个东西,是你眼睛有病才把它看成这个样子,白内障也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曲偽是什么意思,曲是什么,心不正嘛,心不正叫曲嘛,伪,虚伪假装嘛,本来不是这样,但是我就装成这样子,我对你不满,但是我就装作对你好这样子,就是伪嘛,曲,就是心不正,心歪歪扭扭的,我们说直心是道场,就是我们心要直,不要谄谄曲曲的,所以叫做又谄又曲又虚伪,那佛陀就是说这些都是烦恼,再来,看一下,六、種種無常之開示,第一个,礼佛等于观无常,undefined,阿含经是比较理性的,阿含经是说你礼佛很好,但是你礼佛是礼无常,是观无常,undefined,我们来看他怎么说,【如世尊所說偈言: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undefined,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静观,你这一句怎么解说,第一个偈诵怎么解说,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若欲礼佛者,及諸最勝者,(最圣者就是和佛相当像菩萨那一类,),佛没问题嘛,要礼佛的,谁是最圣者,最圣者是佛,那他说,若欲礼佛者,及諸最勝者,意思就是说你要礼现在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前面,什么叫诸最圣者,过去、未来、其他佛,就是叫做,及諸最勝者,最圣就是佛,过去未来无量佛,(如果你要礼佛向佛学习的话,你应该对无常要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你要礼佛,那么礼佛,你要观无常,观什么无常,你不要胡思乱想了啦,上面就已经告诉你了,来,没关系,找一个人帮你,俊虚你知道,陰持入諸種,什么意思吗,其实很好猜啦,恩曼你猜得出来吗,(下面那一句是说,佛的出现实际上也是一个无常,也不是恒定不变的),下面这个(偈诵)是这样子没错,但是这一句,陰持入諸種,皆习观无常,(就是礼佛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观无常的方法),礼佛本身就是要观无常,但是观什么无常,你看这一句,阴是什么,阴就是蕴,是不同的翻译,你记得这是增一阿含经,因就是五蕴又称为蕴,那持入,五蕴一般会跟什么摆在一起,一般会讲什么跟什么摆在一起,六入处,记得吗,那个持入就是入处,这样清楚吗,后面不是已经讲了界了吗,诸种,那个界又翻成因嘛,就是种嘛,界有因有种类嘛,所以它,陰,持,入諸種,就是蕴处界,那你说师父,讲蕴处界为什么要讲(陰持入),记得这是增一阿含,不同人翻译的,你们记得之前讲,五蕴的蕴又翻成阴,因为它是阴译嘛,又翻成阴,你们记得那个六入处,那个入处,有几种翻译,记得吗,有几种意思,可以几种翻译记得吗,有处所、有持,有hold住,持的意思,记得吗,还有那个界有种类,这样清楚吗,所以它翻成这样,它本来翻的就是对的,它没有翻错,它这句就是说,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你要礼现在佛以及过去未来无量佛,你要观蕴处界都是无常,那这句话就告诉你什么,你礼佛不是只是我做一个功德,或做一个仪式,或做一个仪轨,拜佛功德很大,问题是,他告诉你说,你拜佛的当下要观五蕴身心无常,这才是真正的拜佛,意思就是说,师父刚才不是说,你任何的宗教行为你要透入戒定慧,那这个地方它说,拜佛透入什么,透入无常观,那不是就是慧学的吗,undefined,拜佛就是观蕴处界,五蕴身心无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拜佛,不是只是表象意义,佛在这边,我拜了,我今天磕了一百多个大头,哇,功德很大,是啊,我不能说没有功德,功德很大,降伏你自己的我慢,但是你真正要跟法相应,那就是要观五蕴身心无常,这才是拜佛真实的意义,这就是师父说的宗教行为跟戒定慧配合在一起,这样清楚吗,尽量这样知道吗,可以这么理解他,因为佛实际上,不可以音声,求如来,见如来,我们拜的有相的佛,他也是无常的,包括释迦牟尼,他尽管法身不变,肉身最后也是,你这个后面这个是可以的,但是我现在是讲这一句,这一句的,你说佛也是无常,没错,下面也是这样子讲,但是现在第一句他告诉你,礼佛的时候就是透入慧学,真正的礼佛的实际意义,不是只是我拜下去叫礼佛,是观五蕴身心无常,这才是真实的礼佛,(比如说弟子在,undefined,拜佛的时候,你说要观无常),不是说拜佛的时候观无常,而是你要记住说,你现在拜佛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求拜佛功德多大而已,而是对法的遵循跟恭敬,这就是所谓的宗教行为透入戒定慧,比如说你也可以说,那我现在拜佛是什么意思,我拜佛让我忆念,我现在是佛教徒,我是要持戒的,所以师父不是说,为什么你们三皈五戒之后要披衣,有些人说那无所谓,是外相什么,你披了之后你就知道,你现在是三皈五戒的佛教徒,你必须时时保持自己的身观念处,六根对六境要去持戒,就是透入戒学了,(比如说拜佛的时候,就等于说向佛学习),向佛学习,那佛的根本教法是什么,缘起无常,缘起无我,那你这样想观,那就是所谓的真正的拜佛,这边就是告诉你真实的意义,就是这样啊,所以礼佛等于观无常,第二句,恩曼,这一句就是你刚才讲的差不多,来你念一下,【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undefined,00:41:43,050 --> 00:41:45,050曩昔,就是说就算是或是若是,1220,你看到一样这句话很简单,曩昔就是,以前的过去的佛,或是未来的佛,或是现在佛也都是无常的,那这句话就相对简单,还有,【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那这里的空不是般若经的空<nowiki></u></nowiki>,就是无我的意思,所以他叫你观无常、无我,【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所以他是什么,礼佛的时候观,就是要跟无常跟无我相应,这是真实的礼佛,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不好意思师父,刚刚讲礼佛的时候,刚刚是讲戒定慧,那在对无常的时候,就是你在礼佛的时候,你是想知道),就是你不一定是想,就是你要有这个观念,而不单单只是说我礼佛多少功德多大,现在很多人是礼佛多少功德多大,所以过年一定要到寺院去拜佛才有功德,那平时你怎么不拜佛,那有些人是越拜烦恼越重,越拜烦恼越重,有几种表现的方式,比如说他越拜越傲慢,刚才不是有讲慢吗,慢过慢,慢慢,越拜越傲慢,什么叫越拜越傲慢,他就一直觉得自己修行很好,你们都没有在念咒,我咒念的可多了,你们都没有在拜佛,我拜的可多了,师父碰过好几类这样,然后做点善事到处去炫耀,我到哪里去做过义工,我又捐了多少钱,我上个礼拜又到哪里,那些人都没得吃,所以我就跟谁谁,我们弄了一台过去,好像生怕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他在做善事,做善事好,但问题是,那你一直炫耀你就跟我执相应了吗,undefined,不是说你不能说,可以说,但是你不要过分的去夸耀,一直都有这样子,这是一种,另外一些是越拜脾气越大,越拜脾气会越大,越拜越傲慢,undefined,还有越拜越固执,就告诉说,你们读那些经,诵那些都没用,拜佛礼佛最重要,好好拜功德就很大,烦恼自然消除了,你跟他说不是这样子,我们要听经闻法,谁跟你讲的,你们这些就是所知障,师父为什么会这样讲?因为碰过太多了,所以大家听经闻法就是要了解说,那我们礼佛拜佛到底是要做什么用的,undefined,但是你不要反过来,忽略著这些宗教仪式,因为现在人就是两端,有些完全不做宗教仪式的,有些是宗教仪式一做就很执著这些,然后把他夸耀说功德多大,所以我们要了解说,我们现在做这些到底要干什么,这些就是阿含经告诉我们的,礼佛观无常无我,有没有什么问题,再来看,undefined,2、常、無常,常还有无常,【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有沙彌而說偈言:云何名為常?乞食則為常。云何为无常?僧食為無常。云何名為直?唯因陀羅幢。云何名為曲?曲者唯見鉤。」,時,彼比丘作是念:「此沙彌能說斯偈,undefined,我今何,不說偈而答?」即說偈言:云何名為常?常者唯涅槃。云何為無常?謂諸有為法。云何名為直?謂聖八正道。云何名為曲?曲者唯惡徑】,这两个句,这样看下来了解它的意思吗,七七八八的,其实很简单啦,没什么,他说有一个比丘,就是有一个比丘,在拘薩羅,拘薩羅又翻为乔萨罗国,乔萨罗是中印度当初横河流域一个很大的国家,颦婆萨罗王是国王,住一林中,他在林中,听到一个沙彌这样子说偈:他说,【云何名為常?乞食則為常。云何为无常?僧食為無常。】,这个是一句,谁来解说,为什么会解说,那是什么意思,undefined,看得懂吗,来解说一下,没关系说错就算了,00:47:33,890 --> 00:47:35,170(,乞食,因为是,1393,作为一个修行的那种途径嘛,这个我们就应该说一种,经常性的一种事情),你大声一点,(乞食,是在修行),而且他不只是单是修行,古代出家人吃饭一定要吃饭一定要,没有例外,佛陀的时代一定要乞食,那既然一定要乞食,他获得食物的方法就是乞食,所以叫做什么,常,你不能去改变,那你说师父,那不是说诸行无常,他这个无常意思是说是相对性的规定,古代你要得到食物,你就是得托钵乞食,所以他叫做乞食为常,第二句是什么,僧食為無常,就是吃东西要,不看重吃的东西,也没有那么深啦,很简单,你托钵必须是托钵,托钵是一定要这样就叫常,问题是你托到的东西,你今天出去能托到什么,你没有打电话说,进堂,今天师父去,你要煮咖喱给我吃,他出去拿到什么托什么,人家给什么他吃什么,所以他是没办法知道我今天会吃什么,这个叫做僧食為無常,云何名為直?唯因陀羅幢。什么叫直?因陀羅幢,可以说因陀羅柱啦,你们听过师父讲因陀羅柱吗,他们古代在那个城门的前面,会竖一根因陀羅幢,那这个因陀羅幢,又高又粗,然后入地好几丈,它是一个象征,所以它是要很直,不能歪的,因为它是一个权威的象征,叫做因陀羅柱,undefined,说什么叫做直,因陀羅柱就是直,那什么叫做曲,钩是弯的,钓鱼的那个钩是弯的,那什么叫做見鉤,知见扭曲,知见扭曲就叫做曲,知见观念是弯的歪的,是扭曲的所以叫做曲,所以你看,这个沙彌讲的这些,都是非常表象上的东西,所以这个比丘听了觉得这个没有深度,所以他下面又讲了一句,undefined,这一句谁,看得懂吗,我看一下来敬舍来,敬舍可以吗,你看得到吗这一句下面这一句,【云何名為常?常者唯涅槃。云何為無常?謂諸有為法。云何名為直?为圣八正道,云何名為曲?曲者唯惡徑。】,什么意思,什么是常的,你可以站起来在静堂旁边没关系,你这样蹲着也挺行苦的,(法性常的,证得涅槃真相),涅槃法性为常,(什么是无常,就是一切有为法,就是有为法是指一切,就是在世俗谛上的这一切,因缘和合的有为法,云何名為直?为圣八正道,什么是直的,就是我们按照八正道所行所做,那就是直的,云何名為曲?曲者唯惡徑。什么是曲的?就是不正的,不正确的知见观念,就是诸恶都去做,这种行为这种造作,都是曲的),他的惡徑倒不是说一定是坏事,就是说,古代很多外道,他也想要得涅槃,但事实上他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涅槃,为什么,因为他不是正道,不是真正可以达到涅槃的道,所以这个叫做得到真正的涅槃,他恶,到不一定是坏的,是不对的,除了八正道能去向涅槃,其他的都不行,因为观念知见都是偏颇的,所以这就说常跟无常,常是涅槃,无常是一切有为法,直,是八正道,曲,就是八正道以外的外道的各种修行,这个叫做常跟无常,所以佛陀有时候也讲,所以你们要知道说,他在什么地方讲什么是什么意思,我们先休息吧,等一下就十分钟后,,(居士寮即将动,他将会成为,法师再加居士,及善心人士,清净的修行之一,禅灵见色经费,仍需大众慷慨解恼,随喜功德),那么礼佛就是要观无常,那么另外一个叫做常跟无常,那就是对常、无常,的一些,有趣的讲法跟认识,第三个,世间、世间法,这个是很有趣的一个经典,师父来讲来念好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人為卑下業,种种求财活命,而得巨富,世人皆知。】,这个很简单吧,一般人都是什么,做一些工作啦,然后就求财产,求利益求财产,那他为什么叫做卑下业,这卑下业不是骂人,不是一般世俗讲的那种,很卑下的那种下贱工作,不是那个意思,在佛教里面,世间法都称为卑下业,为什么?是没办法解脱的,大家都这样子,【如世人之所知,我亦如是說。所以者何?莫令我異於世人。】,意思就是说,佛陀也知道大家都是这样子,所以佛陀也知道,那佛也不会讲一些很莫名其妙奇奇怪怪的话,接下来我们来看,【「諸比丘!譬如一器,有一處人,名為揵茨,undefined,00:55:06,140 --> 00:55:07,340有名鉢,有名匕匕羅,有名遮留,有名毘悉多,1605,有,名婆闍那,有名薩牢。】,他什么意思,undefined,钵,他意思说比如说有一种器具,有些地方的人就叫做揵茨,有些叫钵,有些叫匕匕羅,有些叫做遮留,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器具,那印度为什么那么多名称,方言,这个是在一个广泛的文化民族里面都是这样子,一个东西他有很多种称法,我相信在大陆一定更多的,每个地方,同样东西他有不同的教法,比如说那个洗脸盆,我们可以叫盆,那个剑堂你哪里来的,江苏,你们这个盆有没有地方化,有没有,对啊,面盆,洗脸盆,不是马桶,那个洗脸盆,你们都知道,有没有方言,叫什么,就叫面盆,你刚刚说,有没有叫铜的,我们那方言就是叫铜的,米东就是叫铜的,面盆啊,这个盆子,我们那方言就叫铜,就是,米东,就叫米东,就是面盆,就是铜,对啊,还有哪里,你们那边叫什么,就广东话,对啊,还有什么,上海话叫什么,对不对,宁钵话那个面盆,你老乡,他是你带过来的,不是,对啊,所以印度也一样啊,他有各式各种方言,然后他接下来佛陀要讲什么,他说,各种各式各样,【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說。所,以者何?莫令我異於世人故。如是,比丘!有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知見而說,世间盲目者不知不见,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我其如之何!】,这一段整个意思就是说,有一些东西是世俗共认的,我就跟着他们称呼就好,我不需要在上面做文章,我们现在有很多修行人,很奇怪,会讲一些奇奇怪怪的,跟人家在那边唱反调的,然后显现出自己,讲到一些大家听不懂,然后显现出自己的高深跟高妙,但是佛陀说什么,佛陀说你们世俗人,用什么吃什么叫什么,我就跟着你们的方言,跟着你们去用去讲去叫,但是有一种东西是世俗人所不知道的,那只有我知道,但是很多世俗人一般都是盲目,就是不知道世俗的真相,那我又能怎么办,这样你知道,佛陀说【「比丘!云何世間世間法,我自知自覺,乃至不,知不見?】,他的乃至不知不见,就是说这个东西,只有我觉悟到,其他人他们是不知道的,一般世俗人是不知道的,它就是什么,【色無常、苦、變易法,是為世間世間法;,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是世間世間,法。比丘!是名世間世間法,我自知自見,乃至盲,無目者不知不見,其如之何!」】,什么叫做其如之何?我又能够拿他们怎么样?我又能待之如何,这一个经文师父有白话,你们看一下白话就知道,【佛陀告訴弟子:「一般人都從事著一些世俗的共識行為,】,什么叫世俗共识行为,刚才他是怎么说的,卑下业,记得吗,他叫卑下业,你看,世人为卑下业种种求财活命,有没有看到,那师父为什么翻成世俗共识行为?因为我是比对解释还有巴利的一些,它不一定叫卑下,它在卑下,师父说过,他就是指不能得解脱的,为什么叫共识,因为他下面就是讲共识的东西,你看【一般人从事世俗的共识行为,以便能过生活,甚至发大财】,你要生活共识,语言什么这些你才能有办法生活,【這些,是世俗的共識,大家都認可。就如大家所共识的,我也随俗而用,我不会在这些共识上,特意和大家唱反调而显出自己的特别,例如吃饭的器具,有些地方称为碗,有些稱為「缽」、「瓫」、「盆」或者「盂」等等。这些都是,师父去查梵文字还有巴利文,刚刚讲的那些都是音译,这些其实都是,它那个真正意思翻过来的,什么盆还有这个盂,这个吐痰用的,以前就是什么痰盂,还有半夜上厕所用的等等,这些世俗的共识,就如大家所知道的,我也是如此的使用,為什麼呢?我不會在這些共識上刻意,和大家唱反調而顯出自,己的特別。】,这个就是一个修行人的直质,不会显隐作怪,不会说为了让人家觉得我很有修行,所以我自己就搞怪,弄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以前印顺导师曾经说过,修行人要忌讳几件事情,因为修行人有很多的不一样,所以会有忌讳几件事情,第一个,修行出家,如果是读书人,读书的,要避免,不是,你们觉得读书人会有什么毛病,故作清高,然后就是傲慢,读书人如果是出家读书的做学问的避免傲慢,因为自己读了一些就全部瞧不起,这些不会研究,这个中观不懂,这个唯识也不懂,什么都不懂就只有他自己懂,如果出家读书的避免傲慢,有一些出家是做佛教事业的,知道做佛教事业吗,就办种种佛教的法会也好,文化事业也好,各式各样的,举办各种活动的,当然佛教也需要这种人来办各种活动,比如说佛教办一些音乐会来吸引一些人,昨天不是谁才说基督教会办这些,其实佛教有时候会办这些,比如说举办一个插花活动,或举办一个毛笔书法赛,这些当然无可厚非,都是吸引一些人进来,佛教有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有些出家人就特别能做这些吸引众生,先于欲勾牵,那没问题,但是这些人做佛教活动,要避免什么你们知道,要避免什么你们知道吗,是,当然,不能跟贪瞋痴相应,当然你这样讲十之八九都会中五六,是没错,不能说不对,但是他有一个很特殊的特点,恩曼你说什么,好大喜功,这也是一种,有些人确实会这样,不过读书人也可能会好大喜功,当然就是针对他做这个东西的特色,避免俗,俗气的俗,为什么要避免俗,俗气,因为你做这些佛教活动,你要跟很多俗里俗气的在家人搞在一起,比如说你今天弄个舞台要办个什么,那你要去找人来赞助,那你找人来赞助就是一些商人,那些商人你要跟这些商人打交道,还有跟各式各业各行,各种世间世俗各种行业,你跟这些人打交道,那你跟他们打交道之后,我告诉你们,这是现实的问题,你会受他们的习气,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讲话感染,然后会越来越俗,师父看过真的是这样子,所以师父都自己一直警惕,自己要警惕自己,师父回台湾就曾经看过这一类的出家人,他确实也办了一些事业,也挺不错的,但是就是那一种俗气的行为,真的会让人家受不了,当然师父也是告诫自己说,不要瞧不起人家,但是他那种行为你就会觉得,他怎么样,那个政治人物,大陆可能你们跟政治人物比较不会接触,台湾的政治人物多,你有什么事他都会出现就对了,你只要人多一点的他就出现,政治人物一出现,出家人看到,喜上眉梢,那个高兴,看到政治人物称兄道弟的,看到师父好像没那么高兴,看到政治人物迎合奉承,只差没有拍马屁而已,眉飞色舞、称兄道弟,你看的时候(觉得)这像出家人吗,但确实他可能长期这样,才可以利用这些政治人物做一些事,师父为什么讲这样子,师父要讲的不是前面这两种,还有一种,出家之后一直强调修行的人,不是三种吗?做学问的、办佛教事业的,还有一种是出家后一直强调修行的,还有一种是闭关头陀行,undefined,一直强调这些的,要避免一件事情,师父以前讲过闭各种关,然后就谈修行、谈头陀,反正就是一直要就是修行就对,一直把修行挂在嘴巴上,然后做各种修行,这种人真的修行很好,但是要避免一种问题,做学问的要避免傲慢,另外一种,做佛教事业要避俗,另外一种修行的,专门谈修行的要避免怪,奇怪的怪,为什么,谈修行弄到很奇怪,弄到莫名其妙的,然后让人家觉得说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但是他就这样显异惑众,觉得自己特别不一样,举个例子,我没有说要毁谤任何人,百纳衣,我就看过,奇怪,你为什么要把衣服搞成这个样子,那真的全身,就这边一块那边一块,不是只是偶尔补一块,他是整件,都很像师父小时候外婆做的那个东西,拼接的,以前外婆做衣服,然后她会把剩下的布料,弄成剪一块一块的,把它剪成一块,然后就拼接成一个毯子,觉得那个毯子就是特别,因为小时候就盖那个觉得特别,怎么这个毯子穿在你身上,他就整件长衫就是这个样子,然后他说称为百纳衣,我说你去哪里买的,没有,特别叫人家去做,不少钱,不便宜,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子,这不是搞怪吗,一件好好的衣服,穿好好的就好,为什么要这样子,那是不是显出比较有修行,很多这种奇奇怪怪的就对了,还有现在有一些他怎么样,他有寺院不睡,好好的他不去睡,他故意跑去睡坟墓,跑去睡大树下,然后在那边胡搞瞎搞,你说你好好的不睡,头陀行就是要这样子就修行,现在已经不需要,古代印度他确实是这样子,但是你现在不需要这样子,那就故意搞这样子,所以这些就是搞怪,然后讲一些言不及义的,那这些言不及义的,好像高深莫测这个样子,但是你把这一经看来,佛陀是不是告诉你,修行不是这样子,这世间怎么用怎么说,这是桌子就是桌子,吃饭就是吃饭,佛陀也是什么,行住坐卧,穿衣、持钵、脱钵,就是这个样子,没有特别显异惑众,弄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佛陀告诉你说,他不会显异惑众,也不会去搞一些奇怪的东西,那个遗教经里面,佛陀也告诉大家说,千万不要显异惑众,显异惑众包括两个,你不要显神通来吸引人,第二个,不要搞怪,所以修行人最怕搞怪,佛陀就说你不要去搞怪,大家怎么说怎么弄,因为我不会在这些世俗的共识上,刻意和大家唱反調而顯出自己的特別,undefined,再来,【然而,世間中一切世俗事物的真相】,世俗事物的真相叫做世间世间法,就是在世间当中的世间法,世间当中的就叫做世俗,世间法在这个地方,因为他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世俗里面真实的东西,这个叫做世间世间法,undefined,师父为了让大家能够了解,让大家知道是真实的意思,是世俗中一切世俗事物的真相,这个世俗中世间世间法的,第一个世间,它是用位格,恩本,你记得师父讲过位格是什么意思,还是师父没讲过,位格就是等于英文用在名词,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名词,前面,叫用at,、in跟on,看你是什么,就是在那个地区,在那个地方或在那个里面,那个在梵文里面,在英文它加介系词,介系词,at,in,on,在中文用什么,之什么,什么与什么,或是我们说在哪里,里面在哪里,上面在哪里外面,比如说在海上,在海里在土里,那么这一些在哪里哪里,在梵文里面全部用位格,意思就是,位格,locative,locative就是location,locative就是location,就是在什么地方,它的第一个世间法是用位格的,所以就是在世俗中间的世间法,意思就是说,世俗里面的世间的真实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所以师父才会翻成,【世間中一切世俗事物的真相,唯有我自,知自覺,並為大家顯示、說明、開導。一般人就像是瞎子一样,对这些真相是完全看不见的,对这些无法见到事物真相的人,我又能拿他怎么样呢】,这就是白话翻译,当然没有完美,但是他的意思就是这样子,【比丘们,什么是我自知自觉,並要說明給,大家知道的世俗事物真相呢?即是色是无常,是苦是变异之物,這就是世間中一切世俗事物,的真相。就像色一样,受、想、行、識也是無常、也是苦、也是变异之物,这就是世间中一切世俗事物的真相,比丘们,这就是我所谓的,世间中一切世俗的真相,唯有我自知自覺,並為大家顯,示、說明、開導。」】,也就是说,这世间里面我们有共识,大家共识就用,没问题,佛陀也不会在这共识里面去唱反调,去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但这世俗里面他有真相,他的真相就是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这些是一般人所没有办法真正体会到的,那你不会说,那无常变化我也知道,但是你真的知道吗,你真的能够体悟吗,刚刚不是说你能体悟无常,那一定是什么,一定是贪嗔痴薄的,佛陀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这个就叫做世间法,有没有什么问题,没问题的话,我们再来看这个,第四,我見常、無常邪見,我见就会有常,无常的邪见,有我见就会有常、无常的邪见,这个字够大吧,undefined,这个字看得到吗,undefined,你来念,【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间非常非无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是非有边非无边,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是不是,undefined,释尊在告诉诸比丘,世间一切的因缘和合,是怎么来的怎么起的,你是怎么去系着的,那么我们都应该以缘起去观,undefined,无常观空观,观无我),其实这里所说的就是十四无记,记得十四无记,那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说法,你们看后面会有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说法,undefined,他说,【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意思就是说,众生为什么会有奇奇怪怪的无记的观念,为什么会讲常无常,一大堆这些奇奇怪怪的,就是因为我见,执著一个我,由我见就会有奇奇怪怪的,世间常世间无常的种种,这些奇异的莫名其妙的想法跟知见,这些种种就叫做十四无记,就叫十四无记,你们看十四无记,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间常是常见,世间无常是断灭见,那你说师父,佛陀不是说无常吗,但是师父,前面有讲过,佛陀讲的无常是什么,相续的变化而不断,无常而不断,相变化而不常,所以叫做不断不常,但是外道不了解世间的,佛陀一定在这个地方,当佛陀到最后一定会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不了解一切的因缘和合,所以他一定,你说常,他就落常见,你说他无常,他就落断见,他要么断,要么常,那他一旦有断有常的话,那他怎么讲都不对,所以怎么样,师父讲一个禅宗的故事,禅宗故事里面有一个,意思就是说,你懂的你怎么做都对,你不懂的,你怎么做都不对,哪怕你完全学你师父,也不对,禅宗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说,有一个禅师跟他的徒弟住在一起,他徒弟一个沙彌,很年轻,然后很多人来问他师父问题,undefined,他师父是禅宗的师父,就是禅意很深,人家来问,他不管问什么他都比一个一,然后有些人懂,有些人不懂,然后他在旁边观,看看看好像很简单,反正人家问什么都比一就对,你们以后来问师父,师父也跟你比,undefined,那么有一天他师父出去了,然后有人来请示佛法,他就学他师父拿着比一,然后刚好他比的时候,他师父回来了,看到就马上拿那个戒刀一割,鲜血直流,他忽然恍然大悟,听说后来就开悟了,师父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是什么,这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不可复制的,你懂的你比一比二,比三比四比十都对,你不懂的,你哪怕跟他比的一模一样都不对,就像是现在来讲,就是论文,你不懂你完全抄人家的你还是不懂啊,你整本都抄,抄的密密麻麻的,写的比他漂亮,你还是不懂啊,所以说你懂的,undefined,你怎么讲都对,因为你怎么讲,讲去你那个观念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不懂的,哪怕你讲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你的观念不对,你不懂你还是怎么讲都不对,所以为什么叫做世间常,世间无常,因为,无常就是断灭,常见跟断见,你后来讲亦常亦无常,非常非常还是都,不对,那问题是在印度的哲学,他很喜欢讲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是存在的四种概念,印度哲学很喜欢去谈,这存在的四种概念,就是说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没有,要么就是亦有亦没有,要么就是非有非没有,那这四种已经涵盖了存在的所有状况,要么有要么没有,那这些就是印度的一种哲学,所以在外道里面,要么常,要么断,要么就是后面两个,佛陀说这些都是无记,你观念一旦错误,这就是无记,所以这已经包含了四个,另外一个叫做,世间有边无边,所以从佛教来讲的话,你问宇宙多大那是无记的问题,你说师父,那现在不是人家在讨论,已经在测出宇宙到底多大了吗,我告诉你,现在的告诉你宇宙这么大,他承认还有外面,那你不是白说的吗,但是我们话要讲回来,这里的世间指的是什么,五蕴世间,六六世间,要记得,他不是指空间,也不是指世间,所以世间有边无边,师父是不是以前讲过,赤马王子,他是用空间的概念,那永远没办法到达世间边,但是佛陀是告诉你,身心生命的生死问题,所以我们的身心生命就叫做世间,所以这里的世间有边无边,他为什么会,这种概念,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他是错误的观念,是用空间来谈世间的问题,那这个永远没有答案,但是佛陀话转回来,佛陀是用什么来定义世间的,用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来定义,那这样的话,定义这个身心生命,定义为世间的话,那就可以到达苦边,记得吗,可以向于苦边,因为这样就是有记之谈,就是合理的谈法,(外道)这个从空间来谈有边无边,是不合理的谈法,所以就永远没办法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还有如来死后,到底是有,也就是无余涅槃之后,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还是亦有亦无,还是非有非非有,是亦有亦非有,还是非有非有,意思就是什么,以前人家就问说,佛陀已经得到究竟解脱涅槃,他不会再来轮回,那佛陀入灭之后,那到底是什么一个状况,到底是有,还是没有,那这些在佛教里面叫做无记,因为涅槃的究竟境界,你没办法是说有,还是无,你讲有,他就落入一种有的概念,你讲没有,他就认为什么都没有的概念,这个就叫做什么,四三十二,十二个无记问题,最后一个叫做,命身一,命身異,这里的命就是我,意思就是什么,我跟我这个身心是一,记得吗,以前之前讲成佛之道,曾经讲我跟这个五蕴到底是一还是异,命身一,就是我跟我的五蕴身心是一,同一个,这个异,就是我跟我的五蕴身心是不同的,那这些为什么是无记,为什么我跟身是一还是异,是无记,一个,我跟身是一,这个就是即蕴我,即蕴计我,即蕴,我这个身心灭了以后就没了,就是断灭见,然后命生异,就是离蕴计我,就是有一个轮回的本体在,然后五蕴灭了,还有一个本体存在,还能够继续轮回或存在,那这些为什么是无记,因为讨论这个问题对解脱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基本上,它是在一个,没有的东西或错误的东西上面,去谈到底是一跟异,为什么,身心是缘起和合的,这没问题,但是这个命等于是我,这个我到底有没有,这个真我是没有的,这真我是没有,是错误的,是自己拟想出来,你把你想出来的一个东西,然后再谈它到底跟身是一还是异,这不是没法谈论的问题吗,所以叫做无记嘛,比如说,我跟你谈说你要不要买我的房子,问题是我根本没有房子,然后我还跟你谈得很高兴,我的房子有,几门几室,然后什么什么,那你的房子到底在哪里,我还在想像当中,我可能要买,那你这不是胡瞎扯吗,我没有房子,根本没有东西,我跟你在谈我的房子要卖你,那不是瞎扯吗,或是说佛教里面曾经讲说,我跟你讲说我有匹马,卖你,那你说,你那匹马是什么样子,我那匹马是中间长了一根角的那种,那这不是在瞎扯吗,这个独角兽,我卖你一只独角兽,那根本没有东西,你在那瞎扯什么,还在跟你谈多少价钱,那不是整个都是在瞎扯吗,所以这个,为什么身命一他是无记,因为这根本是错误的观念,这个命,就是我是没有这样一个东西的,没有一个东西,你怎么在跟他谈一跟异,所以这被列为是无记的问题,因为整个是错误的观念,这整个讲起来就叫做十四无记,在佛教里面比较很有名就是十四无记,谈到这一些,佛陀有时候是告诉你说,他不想跟你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里面,一个,就是说你根本是莫名其妙的,我跟你谈论这个,跟解脱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问题,是你自己你瞎想出来的,有没有什么问题讲到这里,可以吗可以,来我们再来看,undefined,、不断不常,2564,undefined,你来念吧,可以吗,【復次阿難!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道。以此諸,法壞故不常,續故不斷,不常不斷。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則得生。若因不生,則彼不生。是故因,於無明,則有行生。因行故有識,因識故有名色,因名色故有六入,因六入故有觸,因觸故有受,undefined,因,受故有愛,因愛故有取,因取故有『有』,因有故,有生,因生故有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因。是故有,果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undefined,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滅盡,則大苦聚滅。】,这一段其实后面很简单,后面在讲什么,十二缘起支的流转相生,还有十二缘起支的还灭相灭,那十二缘起支的相生相灭,一切都立于因缘的一个流转,以及因缘的一个还灭,那你看,这个东西其实你要一直看,然后不断的听闻,然后你会了解佛陀在讲什么,不然你会以为佛陀讲来讲去,都讲十二因缘,你看,他说,復次阿難!若說有我,】,因为这个经,上面还有一些,那这上面一些其实那个经文,我们上次看过,就是有一个外道来问佛陀,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这个外道问佛陀说,这个身心生命,是不是有我,佛陀不答,然后他说,佛不答有我,那可能是错的,那是不是这个身心生命无我,佛陀也不答,他就很奇怪了,然后这个外道就摸摸鼻子,就觉得这个瞿昙不想跟我说,那就算了,那么,这个外道走了之后,阿难就很奇怪就问世尊说,说有我那当然不对的,那为什么说,世尊不是常常说,无常、无我吗,那为什么他问说世间是不是无我的,那你为什么不直接跟他讲无我,因为我们常常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你为什么不直接跟他讲无我,阿难就觉得说为什么这样子,那么,接下来佛陀就跟阿难回答,他说阿难(他这种人),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undefined,这个经跟上面的要整个合起来看,不然很多人会依这个经,然后来告诉你说,undefined,其实佛教也没有讲无我,因为讲无我就堕断灭见,他会引这个经来说,但事实上,undefined,它全文的的意思是,这个外道他已经是(持)常见、断见的(观点了),所以他讲有我的时候,他是认为有一个常我,所以佛陀如果跟他讲有我,他就会堕常见,但是他并不了解缘起的因缘和合的,一直在推移中,所以当他问佛陀无我的时候,他是断灭的观念,所以一旦佛陀跟他讲说,undefined,是的,是无我,他就落入了断灭见,所以佛陀才会跟他(阿难)讲说,【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就是师父大概讲了一句话,懂得,你怎么说都对,你懂得,你讲有啊,有我啊,懂的人他会认为说,师父讲的一定是什么,五蕴和合的一个假我,一个因缘和合的我,那就是懂的啊,如果师父讲无我,他会觉得说师父讲的其实就是指一个真我,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个叫做无我,是无那个真我,不是无这个假我,那就懂的嘛,但是你不懂的要么就常见、断见,跟你讲有我,你就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灵魂或是阿特曼或是什么东西一直在那边轮回,那我们只是一直换这个衣服,换这个身体,但那个不变的那个灵,或是神识,或什么一直在轮回,他会认为他会落入这种,真我的断灭见里面,那如果你跟他讲无我,他会认为说,那这辈子死掉就什么都没有,因为我就是这个,身心会死啊,undefined,死掉什么都没有了,其实现在宗教很多是常见,很多宗教他是常见,但是现在很多科学,包括医学是断灭见,因为医学他不可能跟你讲有一个下辈子,因为医学他所能够证明的,所能实验出来的就是什么,就是这个物质的身体而已啊,精神怎么样他没办法研究出来,它是物质科学,所以这种物质科学,它只能存在于,这种物理性的物质性的东西,所以他认为说,你的身体跟你的生活就是这个物理性的东西,这个东西死了那就是没有,那你说那我的道德,这些那我要怎么啊,不好意思,医学不跟你谈这些东西,undefined,管你造善造恶,什么轮回业报啊,什么有没有神啊,医学不谈这些东西,所以师父说宗教大部分都是常见,现代的物理科学很多都是断灭见,我不敢说全部,我说很多都是断灭见,因为他们存在物理性的东西,物质性的东西而来探讨,探讨什么,探讨精神的东西,他们认为精神是依物理性而有的,这个叫做常见跟断见,undefined,如果你不懂的,那就会有落入断见或常见,接下来这个讲完,他说,如来说法离二边,undefined,就是离断常两边,会于中道,就是合乎中道,什么叫中道,以此诸法坏故不常,什么叫做诸法坏故不常,因为一切法这个身心一直在变化,所以它不是常,续故不断,所以不断、不常,什么叫续,虽然变化,但是它有前面的因引生后面的果,后面的果针对它的后面又成为因,就是因果这样不断的延续下去,这世间万物都是这样,都是不断的这样延伸下去的,所以叫做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不常不断,所以叫做中道,其实我们现实的,你把它观察,我们现在这个五蕴当下,它,细节上,是不是刹那在变化,但是因为这个变化太快,而且怎么样它不大,所以我们感觉不出来,但事实上它一直在变化,那这个变化当中,它是变化而一直往前推移的,它是以前面的这个五蕴,的变化而产生后面的,这样一段的下去,所以它一直在变化当中,我们感觉不出来,但是这个时间如果把它拉长了,我们就感觉得出来了,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个月两个月可能也看不出来,半年你就感觉得出来了,一年你也感觉出来了,十年那就更不用讲了,这个小孩子这么小,你十年没看他这么大,你可能认不出来,你是那个谁谁谁吗,他说我就是那个时候的谁谁谁,你说不是,他这么小你这么大,不是,不会吧,我们都知道他是什么,从那么小相续而来的,那你说在他的相续上,undefined,是同一个人没错吧,但他是不是真的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没有,他一个这么小,一个这么大,不管是身体上的,心智上的,观念上的,都不一样的,但你是不是在相续的意义上,说他就是谁,我们还是这样讲,比如说,靖长你那个儿子叫什么名字,Ivan,Ivan是不是,Ivan这么小,可能过个十年变大了,我们这边很多小孩子,之前来的时候是四五岁,现在都很大了,那我们也知道说,你就是谁谁谁,我们在一个相续的上面,我们还知道说,这个人就是那个小孩,但是你绝对不会认为说,他还是这么小的,一个那么幼稚,还要拿玩具给他玩,你不会这样子,所以佛陀接下来就是讲说,【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則得生。】,这个句子其实就是在,这个是別譯杂阿含经里面,常常讲的什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是这个句子的翻译,讲完之后,每次都会讲无明而有行,所以我们的身心,就是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这样不断的一直延伸,这中间是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但是有没有这个身心生命不断的延续,有的,所以这个观念是很深的,有时候不容易真正了解,讲一个有我的,有佛性的,这个一般人可能比较容易接受,所以你们要知道,阿含经为什么不断的去强调这样的一件事情,就是告诉你身心生命没有一个不变的我,这个叫做什么,就是不会,落入常见,但是虽然没有一个我,这个身心生命还是不断的缘起和合的一种推移,所以你不会落入断见,这个不断不常,就是佛陀的真正中道的意思,这个观念要一段一段不断的不断的训练,不断的不断的熏习,久了之后,我们就会契合佛陀的中道义,一方面,你会知道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是存在的,你还是会做你应该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要从这个身心生命存在的当下,不断的透过戒定慧位的修行,去降伏那些,我执而引生来的贪瞋痴,让我们的生活得到真正的快乐,到最后得到真正的解脱,那个叫做真正的自在,这样大概了解吗,这个就是说我为什么,一直读阿含经,然后就在阿含经的经文,就不断的重复这个词,此有故彼有,这观念一定要不断的熏习熏习,久了之后就变成你的思维,这就是慧学上的进步了,undefined,01:40:56,210 --> 01:40:57,910因为,我们时间的缘故,2945,无常快讲完了,下个礼拜可以把无常讲完,下礼拜无常讲完之后,我们会讲什么,无我,无我再讲下去结束了,就讲什么,讲那个正解脱学也很快,所以我们这个阿含经,讲完之后会讲佛法概论,所以你们可以去佛法Google看,我们这次佛法概论因为大家有阿含经的基础,所以佛法概论会稍微讲深一点,下礼拜我们来谈无常法性,就总结无常法门接下来再讲无我法门,,
 阿含经讲要- 第114讲
 
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 们继续来看阿含经 ,我 们现在上阿含经 阿含经是属于佛陀直接教导的 对佛弟子们教导的 脱道 ,阿含经 是以解脱道为主。但是师父也说过 如果你 发无上菩提心 要成 来修 解脱道, 那就叫做三乘共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但是基本上阿含经是强调鼓励 解脱道 所以它里面就有两个特色 一个 成佛来 它是 三乘 它就没有积极强调你要成佛 ,但 积极 强调 你要 解脱 ;第二个 因为它积极 强调解脱, 所以在阿含经 里面 所表达的 比较强调出家修行。但 是你 说师父 那我在家居士,我就不适合学,不是的,它 是强调 出家修行 解脱, 但是你不出家没关系 但是这种修行 解脱 的精神 过个朴素简单的生活 精神 我们都可以学习的。所以里面很多教导 它的 相对来讲严格一点。
 
比如说它很注重自 我的 观照跟内心的观察 这对一般人来讲都 大容易 为什么?因为一般居士们 因为毕竟还有家庭 有工作各方面 ,所以很多 时候当你在家居士学佛 时候 大部分都是用于 较入门的 或是比较增上善根 ,增强善根 的, 来做 种修行的依托。 什么 叫做比较入门的 比较强调增长善根的来作 修行的依托?比如说 、拜佛、诵经、持咒 那这些 那如果更进一步就可能说 这是 个宗教 ,强调 有功德 可以得保佑 ,那这 个引人入门相对来讲容易。那 这个 也没有什么不对啦 至少是引一些不是佛 徒的 人入 佛教 ,作为增长善根之用 ,那这 一般人都比较能够接受 哪怕他不是什么佛教徒,你叫他来寺院拜拜佛、礼礼佛,哪怕说他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你 教他 在家里诵个心经、金刚经,地藏经,他可能都愿意,那这些都是有增长善根的作用,所以就没问题,都是很好的
 
那进一步,如果他来寺院一阵子之后,然后听经闻法,他进一步要再往上增上修行的话,那就是真正的要做一些善法善事的,那就是要持戒布施,或是布施持戒,那这就是真正有在进
 
因为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持戒,但是在持戒之前,相对来讲布施比持戒更容易一点,所以会强调说,那你不是除了诵经拜佛礼佛就好,你要做一些善事增加一点更好的善根,那就是布施 那进一步 布施还不行,你必须要止恶,布施是修福报,但是你不能依边修福报一边造恶,进一步要求你要受戒、持戒,那就是真正进入戒定慧 三增上学的第一步,那从持戒开始,阿含经里面就很强调对自己内心的观照,所以说比较严格一点,那进一步你光持戒还不行, 如果 正要离苦得乐,你对佛法的教理还是得懂,那就要强调的定跟慧
 
那就要有定,慧学的听经闻法的修行,那进一步可能就要打坐,那如果要学定跟慧的话,那这一些内心的各种观照,烦恼贪瞋痴的的一些审视审核,那这些都必须要开始做,所以这些就比较要求就比较严格一点 那很多人可能到这里就不是很有心或是很愿意,进一步去学习跟要求 不过这没关系啦,这个就是说我们能学多少做多少就到哪里,就是尽可能的去做就好了
 
所以这个阿含经,一方面他没有要求你成佛,要求你解脱,但是老实说对我们一般人的要求,都是比较严格一点的 所以你不要以为说阿含经怎么每次讲的都那么严格,而且师父曾经讲过阿含经,相对来讲是比较理性,而且是比较强调自我的规范跟规律的,这是阿含经的特质跟特色 那么现在,这个经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什么事情 就是说我们不是一直讲无常无常,这个经告诉我们,那我们怎么验证,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接受无常
 
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我们常讲无常无常挂在嘴边,那怎么样才能验证,我们到底对无常的接受度接受了多少 从这个经来讲,它是说它是可以检验的,所以我们叫做验证无常,不是验证世间到底是不是真的无常,是验证你对无常到底接受了多少,到底能够体会多少,这个是能验证的,我们来看这个经怎么说
 
 
'''五、驗證無常(讲义P34)'''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成就一法
,不復堪任知色無常,知受、想、行、
識無常。何等為一法成就? 謂貪欲一法成
就,不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
無常。'''
 
'''何等 法成就 謂無貪欲成就,無貪 欲法者 知色無常 堪能知 受、 想、  行、識無常。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 所說 歡喜奉行。...'''
 
'''如貪 如是恚、癡、瞋、恨、呰(詆毀)、 執、嫉、慳、幻 無慙(慚) 、無 愧;慢、 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 憍慢;放逸、矜高、曲偽、相規、利誘、 利惡、欲多、 常、欲不敬;惡口、惡知 識;不忍貪、嗜下貪、惡貪;身見、邊見、 邪見、見取、戒取;欲愛、瞋恚、睡眠、 掉悔、疑;惛悴、蹁蹮(走路不正)、贔屓(偏 心);懶、亂想、不正憶、身濁、不直、不 軟、不異;欲覺、恚覺、害覺、親覺、國 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愁憂惱苦,於 此等一一法,乃至映翳,不堪任滅色作證。 (雜187)'''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成就一法,故不復堪任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為一法成就?謂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
 
这一段讲什么?他说,你怎么真正能够了解,接受甚至是体验无常,他说:
 
【'''「以成就一法,故不復堪任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為一法成就?謂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
 
如果你的贪欲还很重的话,就表示你还不是真正的能够体验无常,就表示你不是真正的能够接受无常。所以接受无常不是嘴巴说,也不是知识上认识而已 ,你真能 无常,你 的贪嗔痴就会少 ,所以 你对 无常 的认可度还有体验度到底到多少, 不是 用嘴巴讲 ,你 对于 内心 的贪 瞋知到底到达什么程度,这 是验证无常。你的贪瞋知越低越 少,你对无常的认 知接受 就越 多, 我们继续来看 等一下师父会再解说。
 
【'''何等一法成就 謂無貪欲成就 無貪 欲法者 ,堪能知色無常,堪能知受、想、 行、識無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 所說,歡喜奉行。...'''
 
 
 
他说贪欲多,你就没办法真正接受无常,贪欲少,你就能真正接受无常,越少你对无常的认知度是越高的,所以这是可以验证的,而不是凭嘴巴讲而已,但是这个经还没完,后面还有,【如貪,如是恚、癡、瞋、恨、呰(詆毀)、恚就是嗔,癡、瞋、恨、呰,呰就是诋毁,或是可以称作毁、诋毁毁谤,執、嫉、慳、幻、諂、無慙(慚)、無愧,無慙(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憍慢;,这是杂阿含经,这不是阿毗达摩,【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憍慢;】,这全部都是慢,【放逸、矜高、曲偽、相規、利誘、利惡、欲多、欲常、欲不敬;惡口、惡知,識;不忍貪、嗜下貪、惡貪;,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undefined,欲愛、瞋恚、睡眠、掉悔、疑;,惛悴、蹁蹮(走路不正)、贔屓(偏,心);,然后这里面有两个字,谁知道这两个字怎么读,偏,偏谦是不是,是偏谦吗,因为这个,现在的字比较,师父去查了,但是不知道这样子,到底对,偏,谦,你是谦还是谦,undefined,师父查他是这个,看得到这个吗,看不到,他是西安,谦,偏谦,偏谦,这两个字,偏谦,他的意思是走路不正的样子,偏谦,走路不正的样子,他还有这个,偏谦,还有这个,三个贝,偏,心,它是同一个字同一个意思,然后还有,这个三个贝,然后一个尸下面一个贝,我不知道它这个字是怎么来的,但是查确实是查得到的,就叫在这个,好像是,他好像是一种贔屓,驼背的那种乌龟,你们知道那个驼背的,有一种乌龟是驼背的,它就是这个字没错,贔屓,这个叫贔屓,这个贔屓就是,你们知道那个,有一种功德碑有没有,那大碑里面,那个碑下面一只乌龟,乌龟就驮着这个,那只乌龟就是龙的九子之一,那只乌龟就叫做贔屓,那么贔屓,他的意思就是偏心,那这个前面这个字,的意思是走路不正,反正走路不正就是曲扭的意思,那还有,【懶、亂想、不正憶、身濁、不直、不,軟、不異;,欲覺、恚覺、害覺、親覺、國,土覺、輕易覺、undefined,愛他家覺、愁憂惱苦,於,此等一一法,乃至映翳,】,映翳就是妄想,自己想像出来一些东西,【不堪任滅色作證。】,这个是杂阿含经187经,也就是蛮早的一个经典,这一些种种种种都是指对修行有障碍的,这一些种种种种到最后,阿毗达摩里面把它归纳出来的一些不善法,就是阿毗达摩归纳出来的一些不善法,有一些意思大概相近,他就把它归纳在一起,很多啦,但是同本异译或是南传他有多有少,所以他有一些是差不多意思的,有一些他就差不多意思他就把它归纳起来,也就是说阿毗达摩里面,归纳的各种心心所法,还有不善法,还有烦恼法,其实不是他自己编出来的,是阿含经本来就谈了各式各样的,各式各样的这些不善法,那我们比较常看到的,我们比较常看到的哪一些,贪瞋痴,还有诋毁、毁谤,还有怎么样,这执着我们是很平常用的,愤恨恼忌悭,就是阿毗达摩规范的,幻、諂、無慙(慚)、無愧;慢、然后无慚无愧,这个是古字,斩一个心,但是现在的慙是用这个慚,然后,慢,你们记得,你们可能没读过,00:15:03,560 --> 00:15:05,500俱舍论你记得吗,451,00:15:06,040 --> 00:15:07,660俱舍论里面有七个慢,452,有慢,然后什么,过慢、慢过慢,什么慢再讲一次,来来你讲你讲,这个年轻人记忆力比较好,你问师父师父可能记个五六个,来来你讲,阿毗达摩俱舍论把这些慢归纳成七个,来你讲一下,一个是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卑慢、邪慢,还有增上慢,对,还有一个增上慢,这里面有没有慢,有没有慢慢,增慢可能就是指过慢,因为增慢就是多嘛,就是只过慢,增慢就过慢,然后,慢慢就是可能说慢过慢,增慢就是过慢,然后还有一个有没有,我慢,我慢是最微细的我执,是无色界的最微细的我执,还有增上慢、邪慢、卑慢、那骄慢跟慢其实是差不多的,骄慢就是觉得自己了不起的慢,那个慢就是自以为比较厉害过慢好像是跟自己同水平差不多的,然后觉得自己比他厉害,过慢是明明比自己水平高很多的,还觉得我比他厉害,慢慢跟增慢,就是说,有时候我们瞧不起人家那叫做慢,有时候是人家跟我差不多的,我觉得我比他厉害,这个叫过慢,然后慢过慢就是,明明人家比你好很多,你还觉得自己比人家好,这个叫慢过慢,那邪慢就是邪见,那卑慢是自卑产生的傲慢,有时候有些人很傲慢,但是你跟他认识了解之后,发现他的傲慢是出于自卑,在这个社会上很多人是这样,因为他自卑怕人家瞧不起他,会看轻他,所以他老是要装出一副自己怎么样,很了不起的样子,但是实际上内心很脆弱,所以叫做又卑又慢,就叫做卑慢,那佛陀讲这些,都是我们现实很多人会有的毛病,然后佛陀把它归纳出来,不是去看别人怎么样,而是去检视自己有没有这些毛病,那有这些毛病,你就要慢慢去修行改过,所以修行就是在怎么样,在克服改过这些问题,那你看这,慢,那这些,曲偽、相規、利誘、利惡、欲多、undefined,这些都是有关于欲,所以欲有很多欲,欲有很多各种欲望,比如说有物质的欲望,还有怎么样,贪人家的东西,有一些是我有欲望,但是我自己去买或是说自己去赚取,但有些是什么,undefined,想不劳而获或者从别人那边去得到,那这些都是种种的恶,还有你看,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undefined,有没有看到,这叫什么,五利使,五钝使,都是见的,还有种种的,你看还有什么,欲覺、恚覺、害覺、親覺、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你看,欲覺、恚覺、害覺,就是对他人有伤害的那种想法,恚覺,就是嗔恚,欲是欲望,恚是嗔恚,害觉是对他人有起伤害,如果你继续嗔恚的话,进一步会不会对他人起不善的,希望他不好,有时候我嗔,对你不高兴,那也是一种事,但是我希望你受到什么不好的事情,最好你是出去被车撞到,或是坐飞机最好是掉下来,这种叫害觉,还有你看,他有,親覺、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亲觉,什么叫亲觉,对亲人的这一种执著,还有国土觉,对乡里的执着,所以我们都会爱乡思乡,爱乡思乡基本没错,但是再进一步就会对乡里,对自己的家乡会产生执著,那这一些东西在经典上说,如果太强烈会造成修行的障碍,尤其是你在打坐的时候,会现起对家人的思念,对乡土的思念,其实大家都会,但这一些,当然在一般来讲没有什么,但你真正打坐的时候,这些东西太强烈,会让你没办法打坐,所以你就变成是胡思乱想的一种,所以会有亲觉,然后国土觉,还有輕易覺、愛他家覺,什么叫爱他家觉、輕易覺,輕易覺,也是一种胡思乱想,然后还有,愛他家覺,什么叫,愛他家覺,你看,亲觉是亲人,undefined,国土觉,也是自己的家乡,那问题有没有爱他家乡,你们会不会有一种,就是说曾经去过哪一些地方,然后对那个地方念念不忘,希望搬到那边去住,undefined,我也会啦,是啊,这个地方太好了,太美了,四季如春,undefined,真的是太好了,我要搬来这里多好,然后就念念不忘,那当然这是对一般人来说也没什么,但是我说过,阿含经他的要求比较严格,这些东西当你打坐的时候,是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的,比如说你前两天,到哪里去玩,看过哪里很漂亮,四季如春,回来之后,打坐下来,开始想,那个地方多好啊,一边靠山,一边靠海,然后就坐在那边喝着咖啡,看着海,多好,那你这样怎么打坐,那这一些是很现实的问题,是很贴切的,你看一讲大家都知道,undefined,我们常常会这样,不要说你会这样,师父也会这样子,那佛陀就是告诉你说,这一般来讲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问题是打坐修行就会造成障碍,这样各位清楚吗,那这一些种种种种,都是一些所谓障碍的不善法,其实都是要么贪,要么嗔,要么执著,要么傲慢,那这一个经,它跟上面那个经是连在一起的,中间还讲了很多啦,但很多都做了解释啦,但它最后,结论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做验证无常,那么现在师父要告诉大家说,那为什么说我们的烦恼贪,嗔,执,越多,这些种种,全部归范为,简单的就叫做贪,嗔,痴,那么复杂一点的,就是贪里面有很多种贪,嗔也很多种,痴也很多种,就是这边提到的各式各样,那么师父现在问你们一件事,undefined,为什么烦恼多,烦恼重,对无常的认识就是怎么样,就是矛盾冲突的,烦恼越少,你对无常的接受度就越高,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师父不是从前讲过吗,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个跟我有绝对的关系,所以你们记得,师父画的那个三个圈,这个三个圈真的是太好用了,这边讲无常,我们应该有我执,没错吧,有我执,所以我们一,我执,我执是执一个常的我嘛,所以跟无常一定是冲突的嘛,那这两个本来就是冲突的啊,那么我执一般微细,你可能没办法,没办法怎么样,没办法观察得到,因为它很微细,我告诉你说你内心有一个我,你可能说什么我,到底在哪里,很微细,可能你一时观察不到,但是你可以观察到什么,你没办法执接观察到我执,但是你可以观察到什么,你可以观察到,以我执为根本而产生粗重的烦恼贪嗔痴,相对于我执,粗重的烦恼贪嗔痴,贪瞋痴对不对,没错吧,那这样一对不就合理了吗,你的贪瞋痴越重,就表示你的我执越重,你我执越重,当然是越去抗拒无常,那我们修行,你不要说一下子无我,当然一下子无我比较难观察,但是我们一般说,都是从哪里去观察的,你要观察无我,一下子很困难观察不到,其实佛教都叫你从哪里先观察,贪瞋痴先观察,记得吗,贪瞋痴观察,然后修行,我们叫做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其实你修戒定慧,其实就算是没断,但是你已经在慢慢在,消弥这个贪瞋痴的力量,如果你知见观念正确的话,你以戒定慧来消弥贪瞋痴的力量,其实就是在怎么样,减低我执的力量,是不是,那减低我执的力量,相对来讲你就怎么样,你当然更能够接受无常,所以这个经才告诉你说,怎么验证无常,怎么验证你到底对无常的认识多少,你到底对无常能体验多少,很简单嘛,就告诉你,那你对于贪瞋痴,你是很强烈,还是说学佛之后,已经慢慢慢慢有减低改变了,这就是佛教的修行,那你要减低消弥贪瞋痴,那一定得是修戒定慧,跑不了的,你不修戒定慧,你没办法减低贪瞋痴,那问题是,你说师父,我很用功在诵经,那问题是,那我要问你,你诵经的目的是什么,你诵经的目的是什么,诵经多功德大吗,诵经很多功德很大吗,对啊,师父曾经说过,你任何的宗教行为,诵经礼佛拜佛什么,如果你要把它称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修行,你做这些必须跟戒定慧相应,你跟戒定慧相应,那都是修行,如果你跟戒定慧不相应,你也不能说,那个不对,方便来说只能说是入门的方便,培养一些入门的方便,跟增长一些善根,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还不能称作真正的修行,因为如果你对教理不懂,你对持戒不懂,你对打坐降伏内心烦恼都不懂,那你来诵经也不能说不对,也不是说不鼓励你,但是你不能说我这样诵,我到时候诵到最后断烦恼了,不可能,那很简单啊,我问你,如果一个真正懂戒定慧,听经闻法都了解教法的佛教徒,诵心经金刚经,以及一个外道,我跟你讲,undefined,大陆我不知道,台湾那个外道可会诵的,大陆有很多外道啊,他根本不是佛教徒啊,他也很会诵啊,他诵的可能比你们都厉害,因为他每年诵,那你觉得说,那他有正在修行吗,他是外道啊,他观念不对的啊,他是错误的知见的啊,他可能要教说这个经诵了多少遍,就断多少烦恼,这个诵了多少遍就开悟了,他讲的又神又鬼的,玄玄幻幻的,这个经不好,我告诉你一个特别秘密的神咒,这个咒念了就罪灭河沙,讲了一堆这样,然后念了好几年,那如果他对佛法的观念完全没有,那你不能说他在修行啊,而且甚至,他是一种很错误的邪知邪见的来诵经的,都可能有啊,那不然附佛外道哪里来的,所以,如果你没有什么邪知邪见你来诵经,但是你没有跟戒定慧相应,那最多来讲就是入门的一种方便,但是如果你能够跟戒定慧相应,那不管你诵经,你持咒、你礼佛拜佛,因为你都知道你目的是在做什么的,都是跟戒定慧相应的,那就是修行,就是在降伏贪瞋痴,那就是在接受无常,undefined,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可以随时举手,发问讨论,来那个静宽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师父那个最后一行,导师第二行的那个乃至映翳,这个映翳是什么意思),映翳就是胡思乱想,那个映就是投射出来的,翳,一般就是一种病,而且是眼睛的病,没有这个东西你把它看成有,那就是胡思乱想,眼,翳,就是眼睛上的病,眼睛里面看起来好像有毛毛虫,天空有花,所以我们又叫做空花,你知道吗,好像天空一朵花,还是有毛毛虫在动来动去,其实上天空,是没有这个东西,是你眼睛有病才把它看成这个样子,白内障也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曲偽是什么意思,曲是什么,心不正嘛,心不正叫曲嘛,伪,虚伪假装嘛,本来不是这样,但是我就装成这样子,我对你不满,但是我就装作对你好这样子,就是伪嘛,曲,就是心不正,心歪歪扭扭的,我们说直心是道场,就是我们心要直,不要谄谄曲曲的,所以叫做又谄又曲又虚伪,那佛陀就是说这些都是烦恼,再来,看一下,六、種種無常之開示,第一个,礼佛等于观无常,undefined,阿含经是比较理性的,阿含经是说你礼佛很好,但是你礼佛是礼无常,是观无常,undefined,我们来看他怎么说,【如世尊所說偈言: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undefined,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静观,你这一句怎么解说,第一个偈诵怎么解说,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若欲礼佛者,及諸最勝者,(最圣者就是和佛相当像菩萨那一类,),佛没问题嘛,要礼佛的,谁是最圣者,最圣者是佛,那他说,若欲礼佛者,及諸最勝者,意思就是说你要礼现在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前面,什么叫诸最圣者,过去、未来、其他佛,就是叫做,及諸最勝者,最圣就是佛,过去未来无量佛,(如果你要礼佛向佛学习的话,你应该对无常要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你要礼佛,那么礼佛,你要观无常,观什么无常,你不要胡思乱想了啦,上面就已经告诉你了,来,没关系,找一个人帮你,俊虚你知道,陰持入諸種,什么意思吗,其实很好猜啦,恩曼你猜得出来吗,(下面那一句是说,佛的出现实际上也是一个无常,也不是恒定不变的),下面这个(偈诵)是这样子没错,但是这一句,陰持入諸種,皆习观无常,(就是礼佛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观无常的方法),礼佛本身就是要观无常,但是观什么无常,你看这一句,阴是什么,阴就是蕴,是不同的翻译,你记得这是增一阿含经,因就是五蕴又称为蕴,那持入,五蕴一般会跟什么摆在一起,一般会讲什么跟什么摆在一起,六入处,记得吗,那个持入就是入处,这样清楚吗,后面不是已经讲了界了吗,诸种,那个界又翻成因嘛,就是种嘛,界有因有种类嘛,所以它,陰,持,入諸種,就是蕴处界,那你说师父,讲蕴处界为什么要讲(陰持入),记得这是增一阿含,不同人翻译的,你们记得之前讲,五蕴的蕴又翻成阴,因为它是阴译嘛,又翻成阴,你们记得那个六入处,那个入处,有几种翻译,记得吗,有几种意思,可以几种翻译记得吗,有处所、有持,有hold住,持的意思,记得吗,还有那个界有种类,这样清楚吗,所以它翻成这样,它本来翻的就是对的,它没有翻错,它这句就是说,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你要礼现在佛以及过去未来无量佛,你要观蕴处界都是无常,那这句话就告诉你什么,你礼佛不是只是我做一个功德,或做一个仪式,或做一个仪轨,拜佛功德很大,问题是,他告诉你说,你拜佛的当下要观五蕴身心无常,这才是真正的拜佛,意思就是说,师父刚才不是说,你任何的宗教行为你要透入戒定慧,那这个地方它说,拜佛透入什么,透入无常观,那不是就是慧学的吗,undefined,拜佛就是观蕴处界,五蕴身心无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拜佛,不是只是表象意义,佛在这边,我拜了,我今天磕了一百多个大头,哇,功德很大,是啊,我不能说没有功德,功德很大,降伏你自己的我慢,但是你真正要跟法相应,那就是要观五蕴身心无常,这才是拜佛真实的意义,这就是师父说的宗教行为跟戒定慧配合在一起,这样清楚吗,尽量这样知道吗,可以这么理解他,因为佛实际上,不可以音声,求如来,见如来,我们拜的有相的佛,他也是无常的,包括释迦牟尼,他尽管法身不变,肉身最后也是,你这个后面这个是可以的,但是我现在是讲这一句,这一句的,你说佛也是无常,没错,下面也是这样子讲,但是现在第一句他告诉你,礼佛的时候就是透入慧学,真正的礼佛的实际意义,不是只是我拜下去叫礼佛,是观五蕴身心无常,这才是真实的礼佛,(比如说弟子在,undefined,拜佛的时候,你说要观无常),不是说拜佛的时候观无常,而是你要记住说,你现在拜佛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求拜佛功德多大而已,而是对法的遵循跟恭敬,这就是所谓的宗教行为透入戒定慧,比如说你也可以说,那我现在拜佛是什么意思,我拜佛让我忆念,我现在是佛教徒,我是要持戒的,所以师父不是说,为什么你们三皈五戒之后要披衣,有些人说那无所谓,是外相什么,你披了之后你就知道,你现在是三皈五戒的佛教徒,你必须时时保持自己的身观念处,六根对六境要去持戒,就是透入戒学了,(比如说拜佛的时候,就等于说向佛学习),向佛学习,那佛的根本教法是什么,缘起无常,缘起无我,那你这样想观,那就是所谓的真正的拜佛,这边就是告诉你真实的意义,就是这样啊,所以礼佛等于观无常,第二句,恩曼,这一句就是你刚才讲的差不多,来你念一下,【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undefined,00:41:43,050 --> 00:41:45,050曩昔,就是说就算是或是若是,1220,你看到一样这句话很简单,曩昔就是,以前的过去的佛,或是未来的佛,或是现在佛也都是无常的,那这句话就相对简单,还有,【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那这里的空不是般若经的空<nowiki></u></nowiki>,就是无我的意思,所以他叫你观无常、无我,【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所以他是什么,礼佛的时候观,就是要跟无常跟无我相应,这是真实的礼佛,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不好意思师父,刚刚讲礼佛的时候,刚刚是讲戒定慧,那在对无常的时候,就是你在礼佛的时候,你是想知道),就是你不一定是想,就是你要有这个观念,而不单单只是说我礼佛多少功德多大,现在很多人是礼佛多少功德多大,所以过年一定要到寺院去拜佛才有功德,那平时你怎么不拜佛,那有些人是越拜烦恼越重,越拜烦恼越重,有几种表现的方式,比如说他越拜越傲慢,刚才不是有讲慢吗,慢过慢,慢慢,越拜越傲慢,什么叫越拜越傲慢,他就一直觉得自己修行很好,你们都没有在念咒,我咒念的可多了,你们都没有在拜佛,我拜的可多了,师父碰过好几类这样,然后做点善事到处去炫耀,我到哪里去做过义工,我又捐了多少钱,我上个礼拜又到哪里,那些人都没得吃,所以我就跟谁谁,我们弄了一台过去,好像生怕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他在做善事,做善事好,但问题是,那你一直炫耀你就跟我执相应了吗,undefined,不是说你不能说,可以说,但是你不要过分的去夸耀,一直都有这样子,这是一种,另外一些是越拜脾气越大,越拜脾气会越大,越拜越傲慢,undefined,还有越拜越固执,就告诉说,你们读那些经,诵那些都没用,拜佛礼佛最重要,好好拜功德就很大,烦恼自然消除了,你跟他说不是这样子,我们要听经闻法,谁跟你讲的,你们这些就是所知障,师父为什么会这样讲?因为碰过太多了,所以大家听经闻法就是要了解说,那我们礼佛拜佛到底是要做什么用的,undefined,但是你不要反过来,忽略著这些宗教仪式,因为现在人就是两端,有些完全不做宗教仪式的,有些是宗教仪式一做就很执著这些,然后把他夸耀说功德多大,所以我们要了解说,我们现在做这些到底要干什么,这些就是阿含经告诉我们的,礼佛观无常无我,有没有什么问题,再来看,undefined,2、常、無常,常还有无常,【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有沙彌而說偈言:云何名為常?乞食則為常。云何为无常?僧食為無常。云何名為直?唯因陀羅幢。云何名為曲?曲者唯見鉤。」,時,彼比丘作是念:「此沙彌能說斯偈,undefined,我今何,不說偈而答?」即說偈言:云何名為常?常者唯涅槃。云何為無常?謂諸有為法。云何名為直?謂聖八正道。云何名為曲?曲者唯惡徑】,这两个句,这样看下来了解它的意思吗,七七八八的,其实很简单啦,没什么,他说有一个比丘,就是有一个比丘,在拘薩羅,拘薩羅又翻为乔萨罗国,乔萨罗是中印度当初横河流域一个很大的国家,颦婆萨罗王是国王,住一林中,他在林中,听到一个沙彌这样子说偈:他说,【云何名為常?乞食則為常。云何为无常?僧食為無常。】,这个是一句,谁来解说,为什么会解说,那是什么意思,undefined,看得懂吗,来解说一下,没关系说错就算了,00:47:33,890 --> 00:47:35,170(,乞食,因为是,1393,作为一个修行的那种途径嘛,这个我们就应该说一种,经常性的一种事情),你大声一点,(乞食,是在修行),而且他不只是单是修行,古代出家人吃饭一定要吃饭一定要,没有例外,佛陀的时代一定要乞食,那既然一定要乞食,他获得食物的方法就是乞食,所以叫做什么,常,你不能去改变,那你说师父,那不是说诸行无常,他这个无常意思是说是相对性的规定,古代你要得到食物,你就是得托钵乞食,所以他叫做乞食为常,第二句是什么,僧食為無常,就是吃东西要,不看重吃的东西,也没有那么深啦,很简单,你托钵必须是托钵,托钵是一定要这样就叫常,问题是你托到的东西,你今天出去能托到什么,你没有打电话说,进堂,今天师父去,你要煮咖喱给我吃,他出去拿到什么托什么,人家给什么他吃什么,所以他是没办法知道我今天会吃什么,这个叫做僧食為無常,云何名為直?唯因陀羅幢。什么叫直?因陀羅幢,可以说因陀羅柱啦,你们听过师父讲因陀羅柱吗,他们古代在那个城门的前面,会竖一根因陀羅幢,那这个因陀羅幢,又高又粗,然后入地好几丈,它是一个象征,所以它是要很直,不能歪的,因为它是一个权威的象征,叫做因陀羅柱,undefined,说什么叫做直,因陀羅柱就是直,那什么叫做曲,钩是弯的,钓鱼的那个钩是弯的,那什么叫做見鉤,知见扭曲,知见扭曲就叫做曲,知见观念是弯的歪的,是扭曲的所以叫做曲,所以你看,这个沙彌讲的这些,都是非常表象上的东西,所以这个比丘听了觉得这个没有深度,所以他下面又讲了一句,undefined,这一句谁,看得懂吗,我看一下来敬舍来,敬舍可以吗,你看得到吗这一句下面这一句,【云何名為常?常者唯涅槃。云何為無常?謂諸有為法。云何名為直?为圣八正道,云何名為曲?曲者唯惡徑。】,什么意思,什么是常的,你可以站起来在静堂旁边没关系,你这样蹲着也挺行苦的,(法性常的,证得涅槃真相),涅槃法性为常,(什么是无常,就是一切有为法,就是有为法是指一切,就是在世俗谛上的这一切,因缘和合的有为法,云何名為直?为圣八正道,什么是直的,就是我们按照八正道所行所做,那就是直的,云何名為曲?曲者唯惡徑。什么是曲的?就是不正的,不正确的知见观念,就是诸恶都去做,这种行为这种造作,都是曲的),他的惡徑倒不是说一定是坏事,就是说,古代很多外道,他也想要得涅槃,但事实上他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涅槃,为什么,因为他不是正道,不是真正可以达到涅槃的道,所以这个叫做得到真正的涅槃,他恶,到不一定是坏的,是不对的,除了八正道能去向涅槃,其他的都不行,因为观念知见都是偏颇的,所以这就说常跟无常,常是涅槃,无常是一切有为法,直,是八正道,曲,就是八正道以外的外道的各种修行,这个叫做常跟无常,所以佛陀有时候也讲,所以你们要知道说,他在什么地方讲什么是什么意思,我们先休息吧,等一下就十分钟后,,(居士寮即将动,他将会成为,法师再加居士,及善心人士,清净的修行之一,禅灵见色经费,仍需大众慷慨解恼,随喜功德),那么礼佛就是要观无常,那么另外一个叫做常跟无常,那就是对常、无常,的一些,有趣的讲法跟认识,第三个,世间、世间法,这个是很有趣的一个经典,师父来讲来念好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人為卑下業,种种求财活命,而得巨富,世人皆知。】,这个很简单吧,一般人都是什么,做一些工作啦,然后就求财产,求利益求财产,那他为什么叫做卑下业,这卑下业不是骂人,不是一般世俗讲的那种,很卑下的那种下贱工作,不是那个意思,在佛教里面,世间法都称为卑下业,为什么?是没办法解脱的,大家都这样子,【如世人之所知,我亦如是說。所以者何?莫令我異於世人。】,意思就是说,佛陀也知道大家都是这样子,所以佛陀也知道,那佛也不会讲一些很莫名其妙奇奇怪怪的话,接下来我们来看,【「諸比丘!譬如一器,有一處人,名為揵茨,undefined,00:55:06,140 --> 00:55:07,340有名鉢,有名匕匕羅,有名遮留,有名毘悉多,1605,有,名婆闍那,有名薩牢。】,他什么意思,undefined,钵,他意思说比如说有一种器具,有些地方的人就叫做揵茨,有些叫钵,有些叫匕匕羅,有些叫做遮留,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器具,那印度为什么那么多名称,方言,这个是在一个广泛的文化民族里面都是这样子,一个东西他有很多种称法,我相信在大陆一定更多的,每个地方,同样东西他有不同的教法,比如说那个洗脸盆,我们可以叫盆,那个剑堂你哪里来的,江苏,你们这个盆有没有地方化,有没有,对啊,面盆,洗脸盆,不是马桶,那个洗脸盆,你们都知道,有没有方言,叫什么,就叫面盆,你刚刚说,有没有叫铜的,我们那方言就是叫铜的,米东就是叫铜的,面盆啊,这个盆子,我们那方言就叫铜,就是,米东,就叫米东,就是面盆,就是铜,对啊,还有哪里,你们那边叫什么,就广东话,对啊,还有什么,上海话叫什么,对不对,宁钵话那个面盆,你老乡,他是你带过来的,不是,对啊,所以印度也一样啊,他有各式各种方言,然后他接下来佛陀要讲什么,他说,各种各式各样,【如彼所知,我亦如是說。所,以者何?莫令我異於世人故。如是,比丘!有世間,法,我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知見而說,世间盲目者不知不见,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我其如之何!】,这一段整个意思就是说,有一些东西是世俗共认的,我就跟着他们称呼就好,我不需要在上面做文章,我们现在有很多修行人,很奇怪,会讲一些奇奇怪怪的,跟人家在那边唱反调的,然后显现出自己,讲到一些大家听不懂,然后显现出自己的高深跟高妙,但是佛陀说什么,佛陀说你们世俗人,用什么吃什么叫什么,我就跟着你们的方言,跟着你们去用去讲去叫,但是有一种东西是世俗人所不知道的,那只有我知道,但是很多世俗人一般都是盲目,就是不知道世俗的真相,那我又能怎么办,这样你知道,佛陀说【「比丘!云何世間世間法,我自知自覺,乃至不,知不見?】,他的乃至不知不见,就是说这个东西,只有我觉悟到,其他人他们是不知道的,一般世俗人是不知道的,它就是什么,【色無常、苦、變易法,是為世間世間法;,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是世間世間,法。比丘!是名世間世間法,我自知自見,乃至盲,無目者不知不見,其如之何!」】,什么叫做其如之何?我又能够拿他们怎么样?我又能待之如何,这一个经文师父有白话,你们看一下白话就知道,【佛陀告訴弟子:「一般人都從事著一些世俗的共識行為,】,什么叫世俗共识行为,刚才他是怎么说的,卑下业,记得吗,他叫卑下业,你看,世人为卑下业种种求财活命,有没有看到,那师父为什么翻成世俗共识行为?因为我是比对解释还有巴利的一些,它不一定叫卑下,它在卑下,师父说过,他就是指不能得解脱的,为什么叫共识,因为他下面就是讲共识的东西,你看【一般人从事世俗的共识行为,以便能过生活,甚至发大财】,你要生活共识,语言什么这些你才能有办法生活,【這些,是世俗的共識,大家都認可。就如大家所共识的,我也随俗而用,我不会在这些共识上,特意和大家唱反调而显出自己的特别,例如吃饭的器具,有些地方称为碗,有些稱為「缽」、「瓫」、「盆」或者「盂」等等。这些都是,师父去查梵文字还有巴利文,刚刚讲的那些都是音译,这些其实都是,它那个真正意思翻过来的,什么盆还有这个盂,这个吐痰用的,以前就是什么痰盂,还有半夜上厕所用的等等,这些世俗的共识,就如大家所知道的,我也是如此的使用,為什麼呢?我不會在這些共識上刻意,和大家唱反調而顯出自,己的特別。】,这个就是一个修行人的直质,不会显隐作怪,不会说为了让人家觉得我很有修行,所以我自己就搞怪,弄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以前印顺导师曾经说过,修行人要忌讳几件事情,因为修行人有很多的不一样,所以会有忌讳几件事情,第一个,修行出家,如果是读书人,读书的,要避免,不是,你们觉得读书人会有什么毛病,故作清高,然后就是傲慢,读书人如果是出家读书的做学问的避免傲慢,因为自己读了一些就全部瞧不起,这些不会研究,这个中观不懂,这个唯识也不懂,什么都不懂就只有他自己懂,如果出家读书的避免傲慢,有一些出家是做佛教事业的,知道做佛教事业吗,就办种种佛教的法会也好,文化事业也好,各式各样的,举办各种活动的,当然佛教也需要这种人来办各种活动,比如说佛教办一些音乐会来吸引一些人,昨天不是谁才说基督教会办这些,其实佛教有时候会办这些,比如说举办一个插花活动,或举办一个毛笔书法赛,这些当然无可厚非,都是吸引一些人进来,佛教有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有些出家人就特别能做这些吸引众生,先于欲勾牵,那没问题,但是这些人做佛教活动,要避免什么你们知道,要避免什么你们知道吗,是,当然,不能跟贪瞋痴相应,当然你这样讲十之八九都会中五六,是没错,不能说不对,但是他有一个很特殊的特点,恩曼你说什么,好大喜功,这也是一种,有些人确实会这样,不过读书人也可能会好大喜功,当然就是针对他做这个东西的特色,避免俗,俗气的俗,为什么要避免俗,俗气,因为你做这些佛教活动,你要跟很多俗里俗气的在家人搞在一起,比如说你今天弄个舞台要办个什么,那你要去找人来赞助,那你找人来赞助就是一些商人,那些商人你要跟这些商人打交道,还有跟各式各业各行,各种世间世俗各种行业,你跟这些人打交道,那你跟他们打交道之后,我告诉你们,这是现实的问题,你会受他们的习气,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讲话感染,然后会越来越俗,师父看过真的是这样子,所以师父都自己一直警惕,自己要警惕自己,师父回台湾就曾经看过这一类的出家人,他确实也办了一些事业,也挺不错的,但是就是那一种俗气的行为,真的会让人家受不了,当然师父也是告诫自己说,不要瞧不起人家,但是他那种行为你就会觉得,他怎么样,那个政治人物,大陆可能你们跟政治人物比较不会接触,台湾的政治人物多,你有什么事他都会出现就对了,你只要人多一点的他就出现,政治人物一出现,出家人看到,喜上眉梢,那个高兴,看到政治人物称兄道弟的,看到师父好像没那么高兴,看到政治人物迎合奉承,只差没有拍马屁而已,眉飞色舞、称兄道弟,你看的时候(觉得)这像出家人吗,但确实他可能长期这样,才可以利用这些政治人物做一些事,师父为什么讲这样子,师父要讲的不是前面这两种,还有一种,出家之后一直强调修行的人,不是三种吗?做学问的、办佛教事业的,还有一种是出家后一直强调修行的,还有一种是闭关头陀行,undefined,一直强调这些的,要避免一件事情,师父以前讲过闭各种关,然后就谈修行、谈头陀,反正就是一直要就是修行就对,一直把修行挂在嘴巴上,然后做各种修行,这种人真的修行很好,但是要避免一种问题,做学问的要避免傲慢,另外一种,做佛教事业要避俗,另外一种修行的,专门谈修行的要避免怪,奇怪的怪,为什么,谈修行弄到很奇怪,弄到莫名其妙的,然后让人家觉得说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但是他就这样显异惑众,觉得自己特别不一样,举个例子,我没有说要毁谤任何人,百纳衣,我就看过,奇怪,你为什么要把衣服搞成这个样子,那真的全身,就这边一块那边一块,不是只是偶尔补一块,他是整件,都很像师父小时候外婆做的那个东西,拼接的,以前外婆做衣服,然后她会把剩下的布料,弄成剪一块一块的,把它剪成一块,然后就拼接成一个毯子,觉得那个毯子就是特别,因为小时候就盖那个觉得特别,怎么这个毯子穿在你身上,他就整件长衫就是这个样子,然后他说称为百纳衣,我说你去哪里买的,没有,特别叫人家去做,不少钱,不便宜,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子,这不是搞怪吗,一件好好的衣服,穿好好的就好,为什么要这样子,那是不是显出比较有修行,很多这种奇奇怪怪的就对了,还有现在有一些他怎么样,他有寺院不睡,好好的他不去睡,他故意跑去睡坟墓,跑去睡大树下,然后在那边胡搞瞎搞,你说你好好的不睡,头陀行就是要这样子就修行,现在已经不需要,古代印度他确实是这样子,但是你现在不需要这样子,那就故意搞这样子,所以这些就是搞怪,然后讲一些言不及义的,那这些言不及义的,好像高深莫测这个样子,但是你把这一经看来,佛陀是不是告诉你,修行不是这样子,这世间怎么用怎么说,这是桌子就是桌子,吃饭就是吃饭,佛陀也是什么,行住坐卧,穿衣、持钵、脱钵,就是这个样子,没有特别显异惑众,弄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佛陀告诉你说,他不会显异惑众,也不会去搞一些奇怪的东西,那个遗教经里面,佛陀也告诉大家说,千万不要显异惑众,显异惑众包括两个,你不要显神通来吸引人,第二个,不要搞怪,所以修行人最怕搞怪,佛陀就说你不要去搞怪,大家怎么说怎么弄,因为我不会在这些世俗的共识上,刻意和大家唱反調而顯出自己的特別,undefined,再来,【然而,世間中一切世俗事物的真相】,世俗事物的真相叫做世间世间法,就是在世间当中的世间法,世间当中的就叫做世俗,世间法在这个地方,因为他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世俗里面真实的东西,这个叫做世间世间法,undefined,师父为了让大家能够了解,让大家知道是真实的意思,是世俗中一切世俗事物的真相,这个世俗中世间世间法的,第一个世间,它是用位格,恩本,你记得师父讲过位格是什么意思,还是师父没讲过,位格就是等于英文用在名词,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名词,前面,叫用at,、in跟on,看你是什么,就是在那个地区,在那个地方或在那个里面,那个在梵文里面,在英文它加介系词,介系词,at,in,on,在中文用什么,之什么,什么与什么,或是我们说在哪里,里面在哪里,上面在哪里外面,比如说在海上,在海里在土里,那么这一些在哪里哪里,在梵文里面全部用位格,意思就是,位格,locative,locative就是location,locative就是location,就是在什么地方,它的第一个世间法是用位格的,所以就是在世俗中间的世间法,意思就是说,世俗里面的世间的真实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所以师父才会翻成,【世間中一切世俗事物的真相,唯有我自,知自覺,並為大家顯示、說明、開導。一般人就像是瞎子一样,对这些真相是完全看不见的,对这些无法见到事物真相的人,我又能拿他怎么样呢】,这就是白话翻译,当然没有完美,但是他的意思就是这样子,【比丘们,什么是我自知自觉,並要說明給,大家知道的世俗事物真相呢?即是色是无常,是苦是变异之物,這就是世間中一切世俗事物,的真相。就像色一样,受、想、行、識也是無常、也是苦、也是变异之物,这就是世间中一切世俗事物的真相,比丘们,这就是我所谓的,世间中一切世俗的真相,唯有我自知自覺,並為大家顯,示、說明、開導。」】,也就是说,这世间里面我们有共识,大家共识就用,没问题,佛陀也不会在这共识里面去唱反调,去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但这世俗里面他有真相,他的真相就是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这些是一般人所没有办法真正体会到的,那你不会说,那无常变化我也知道,但是你真的知道吗,你真的能够体悟吗,刚刚不是说你能体悟无常,那一定是什么,一定是贪嗔痴薄的,佛陀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这个就叫做世间法,有没有什么问题,没问题的话,我们再来看这个,第四,我見常、無常邪見,我见就会有常,无常的邪见,有我见就会有常、无常的邪见,这个字够大吧,undefined,这个字看得到吗,undefined,你来念,【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常無常、世间非常非无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是非有边非无边,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是不是,undefined,释尊在告诉诸比丘,世间一切的因缘和合,是怎么来的怎么起的,你是怎么去系着的,那么我们都应该以缘起去观,undefined,无常观空观,观无我),其实这里所说的就是十四无记,记得十四无记,那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说法,你们看后面会有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说法,undefined,他说,【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意思就是说,众生为什么会有奇奇怪怪的无记的观念,为什么会讲常无常,一大堆这些奇奇怪怪的,就是因为我见,执著一个我,由我见就会有奇奇怪怪的,世间常世间无常的种种,这些奇异的莫名其妙的想法跟知见,这些种种就叫做十四无记,就叫十四无记,你们看十四无记,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間常無常、世間非常非無常,世间常是常见,世间无常是断灭见,那你说师父,佛陀不是说无常吗,但是师父,前面有讲过,佛陀讲的无常是什么,相续的变化而不断,无常而不断,相变化而不常,所以叫做不断不常,但是外道不了解世间的,佛陀一定在这个地方,当佛陀到最后一定会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不了解一切的因缘和合,所以他一定,你说常,他就落常见,你说他无常,他就落断见,他要么断,要么常,那他一旦有断有常的话,那他怎么讲都不对,所以怎么样,师父讲一个禅宗的故事,禅宗故事里面有一个,意思就是说,你懂的你怎么做都对,你不懂的,你怎么做都不对,哪怕你完全学你师父,也不对,禅宗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说,有一个禅师跟他的徒弟住在一起,他徒弟一个沙彌,很年轻,然后很多人来问他师父问题,undefined,他师父是禅宗的师父,就是禅意很深,人家来问,他不管问什么他都比一个一,然后有些人懂,有些人不懂,然后他在旁边观,看看看好像很简单,反正人家问什么都比一就对,你们以后来问师父,师父也跟你比,undefined,那么有一天他师父出去了,然后有人来请示佛法,他就学他师父拿着比一,然后刚好他比的时候,他师父回来了,看到就马上拿那个戒刀一割,鲜血直流,他忽然恍然大悟,听说后来就开悟了,师父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是什么,这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不可复制的,你懂的你比一比二,比三比四比十都对,你不懂的,你哪怕跟他比的一模一样都不对,就像是现在来讲,就是论文,你不懂你完全抄人家的你还是不懂啊,你整本都抄,抄的密密麻麻的,写的比他漂亮,你还是不懂啊,所以说你懂的,undefined,你怎么讲都对,因为你怎么讲,讲去你那个观念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不懂的,哪怕你讲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你的观念不对,你不懂你还是怎么讲都不对,所以为什么叫做世间常,世间无常,因为,无常就是断灭,常见跟断见,你后来讲亦常亦无常,非常非常还是都,不对,那问题是在印度的哲学,他很喜欢讲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是存在的四种概念,印度哲学很喜欢去谈,这存在的四种概念,就是说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没有,要么就是亦有亦没有,要么就是非有非没有,那这四种已经涵盖了存在的所有状况,要么有要么没有,那这些就是印度的一种哲学,所以在外道里面,要么常,要么断,要么就是后面两个,佛陀说这些都是无记,你观念一旦错误,这就是无记,所以这已经包含了四个,另外一个叫做,世间有边无边,所以从佛教来讲的话,你问宇宙多大那是无记的问题,你说师父,那现在不是人家在讨论,已经在测出宇宙到底多大了吗,我告诉你,现在的告诉你宇宙这么大,他承认还有外面,那你不是白说的吗,但是我们话要讲回来,这里的世间指的是什么,五蕴世间,六六世间,要记得,他不是指空间,也不是指世间,所以世间有边无边,师父是不是以前讲过,赤马王子,他是用空间的概念,那永远没办法到达世间边,但是佛陀是告诉你,身心生命的生死问题,所以我们的身心生命就叫做世间,所以这里的世间有边无边,他为什么会,这种概念,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他是错误的观念,是用空间来谈世间的问题,那这个永远没有答案,但是佛陀话转回来,佛陀是用什么来定义世间的,用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来定义,那这样的话,定义这个身心生命,定义为世间的话,那就可以到达苦边,记得吗,可以向于苦边,因为这样就是有记之谈,就是合理的谈法,(外道)这个从空间来谈有边无边,是不合理的谈法,所以就永远没办法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还有如来死后,到底是有,也就是无余涅槃之后,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还是亦有亦无,还是非有非非有,是亦有亦非有,还是非有非有,意思就是什么,以前人家就问说,佛陀已经得到究竟解脱涅槃,他不会再来轮回,那佛陀入灭之后,那到底是什么一个状况,到底是有,还是没有,那这些在佛教里面叫做无记,因为涅槃的究竟境界,你没办法是说有,还是无,你讲有,他就落入一种有的概念,你讲没有,他就认为什么都没有的概念,这个就叫做什么,四三十二,十二个无记问题,最后一个叫做,命身一,命身異,这里的命就是我,意思就是什么,我跟我这个身心是一,记得吗,以前之前讲成佛之道,曾经讲我跟这个五蕴到底是一还是异,命身一,就是我跟我的五蕴身心是一,同一个,这个异,就是我跟我的五蕴身心是不同的,那这些为什么是无记,为什么我跟身是一还是异,是无记,一个,我跟身是一,这个就是即蕴我,即蕴计我,即蕴,我这个身心灭了以后就没了,就是断灭见,然后命生异,就是离蕴计我,就是有一个轮回的本体在,然后五蕴灭了,还有一个本体存在,还能够继续轮回或存在,那这些为什么是无记,因为讨论这个问题对解脱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基本上,它是在一个,没有的东西或错误的东西上面,去谈到底是一跟异,为什么,身心是缘起和合的,这没问题,但是这个命等于是我,这个我到底有没有,这个真我是没有的,这真我是没有,是错误的,是自己拟想出来,你把你想出来的一个东西,然后再谈它到底跟身是一还是异,这不是没法谈论的问题吗,所以叫做无记嘛,比如说,我跟你谈说你要不要买我的房子,问题是我根本没有房子,然后我还跟你谈得很高兴,我的房子有,几门几室,然后什么什么,那你的房子到底在哪里,我还在想像当中,我可能要买,那你这不是胡瞎扯吗,我没有房子,根本没有东西,我跟你在谈我的房子要卖你,那不是瞎扯吗,或是说佛教里面曾经讲说,我跟你讲说我有匹马,卖你,那你说,你那匹马是什么样子,我那匹马是中间长了一根角的那种,那这不是在瞎扯吗,这个独角兽,我卖你一只独角兽,那根本没有东西,你在那瞎扯什么,还在跟你谈多少价钱,那不是整个都是在瞎扯吗,所以这个,为什么身命一他是无记,因为这根本是错误的观念,这个命,就是我是没有这样一个东西的,没有一个东西,你怎么在跟他谈一跟异,所以这被列为是无记的问题,因为整个是错误的观念,这整个讲起来就叫做十四无记,在佛教里面比较很有名就是十四无记,谈到这一些,佛陀有时候是告诉你说,他不想跟你回答这些问题,因为这里面,一个,就是说你根本是莫名其妙的,我跟你谈论这个,跟解脱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问题,是你自己你瞎想出来的,有没有什么问题讲到这里,可以吗可以,来我们再来看,undefined,、不断不常,2564,undefined,你来念吧,可以吗,【復次阿難!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道。以此諸,法壞故不常,續故不斷,不常不斷。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則得生。若因不生,則彼不生。是故因,於無明,則有行生。因行故有識,因識故有名色,因名色故有六入,因六入故有觸,因觸故有受,undefined,因,受故有愛,因愛故有取,因取故有『有』,因有故,有生,因生故有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因。是故有,果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undefined,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滅盡,則大苦聚滅。】,这一段其实后面很简单,后面在讲什么,十二缘起支的流转相生,还有十二缘起支的还灭相灭,那十二缘起支的相生相灭,一切都立于因缘的一个流转,以及因缘的一个还灭,那你看,这个东西其实你要一直看,然后不断的听闻,然后你会了解佛陀在讲什么,不然你会以为佛陀讲来讲去,都讲十二因缘,你看,他说,復次阿難!若說有我,】,因为这个经,上面还有一些,那这上面一些其实那个经文,我们上次看过,就是有一个外道来问佛陀,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这个外道问佛陀说,这个身心生命,是不是有我,佛陀不答,然后他说,佛不答有我,那可能是错的,那是不是这个身心生命无我,佛陀也不答,他就很奇怪了,然后这个外道就摸摸鼻子,就觉得这个瞿昙不想跟我说,那就算了,那么,这个外道走了之后,阿难就很奇怪就问世尊说,说有我那当然不对的,那为什么说,世尊不是常常说,无常、无我吗,那为什么他问说世间是不是无我的,那你为什么不直接跟他讲无我,因为我们常常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你为什么不直接跟他讲无我,阿难就觉得说为什么这样子,那么,接下来佛陀就跟阿难回答,他说阿难(他这种人),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undefined,这个经跟上面的要整个合起来看,不然很多人会依这个经,然后来告诉你说,undefined,其实佛教也没有讲无我,因为讲无我就堕断灭见,他会引这个经来说,但事实上,undefined,它全文的的意思是,这个外道他已经是(持)常见、断见的(观点了),所以他讲有我的时候,他是认为有一个常我,所以佛陀如果跟他讲有我,他就会堕常见,但是他并不了解缘起的因缘和合的,一直在推移中,所以当他问佛陀无我的时候,他是断灭的观念,所以一旦佛陀跟他讲说,undefined,是的,是无我,他就落入了断灭见,所以佛陀才会跟他(阿难)讲说,【若說有我,即墮常見,若說無我,即,墮斷見】,就是师父大概讲了一句话,懂得,你怎么说都对,你懂得,你讲有啊,有我啊,懂的人他会认为说,师父讲的一定是什么,五蕴和合的一个假我,一个因缘和合的我,那就是懂的啊,如果师父讲无我,他会觉得说师父讲的其实就是指一个真我,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这个叫做无我,是无那个真我,不是无这个假我,那就懂的嘛,但是你不懂的要么就常见、断见,跟你讲有我,你就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灵魂或是阿特曼或是什么东西一直在那边轮回,那我们只是一直换这个衣服,换这个身体,但那个不变的那个灵,或是神识,或什么一直在轮回,他会认为他会落入这种,真我的断灭见里面,那如果你跟他讲无我,他会认为说,那这辈子死掉就什么都没有,因为我就是这个,身心会死啊,undefined,死掉什么都没有了,其实现在宗教很多是常见,很多宗教他是常见,但是现在很多科学,包括医学是断灭见,因为医学他不可能跟你讲有一个下辈子,因为医学他所能够证明的,所能实验出来的就是什么,就是这个物质的身体而已啊,精神怎么样他没办法研究出来,它是物质科学,所以这种物质科学,它只能存在于,这种物理性的物质性的东西,所以他认为说,你的身体跟你的生活就是这个物理性的东西,这个东西死了那就是没有,那你说那我的道德,这些那我要怎么啊,不好意思,医学不跟你谈这些东西,undefined,管你造善造恶,什么轮回业报啊,什么有没有神啊,医学不谈这些东西,所以师父说宗教大部分都是常见,现代的物理科学很多都是断灭见,我不敢说全部,我说很多都是断灭见,因为他们存在物理性的东西,物质性的东西而来探讨,探讨什么,探讨精神的东西,他们认为精神是依物理性而有的,这个叫做常见跟断见,undefined,如果你不懂的,那就会有落入断见或常见,接下来这个讲完,他说,如来说法离二边,undefined,就是离断常两边,会于中道,就是合乎中道,什么叫中道,以此诸法坏故不常,什么叫做诸法坏故不常,因为一切法这个身心一直在变化,所以它不是常,续故不断,所以不断、不常,什么叫续,虽然变化,但是它有前面的因引生后面的果,后面的果针对它的后面又成为因,就是因果这样不断的延续下去,这世间万物都是这样,都是不断的这样延伸下去的,所以叫做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不常不断,所以叫做中道,其实我们现实的,你把它观察,我们现在这个五蕴当下,它,细节上,是不是刹那在变化,但是因为这个变化太快,而且怎么样它不大,所以我们感觉不出来,但事实上它一直在变化,那这个变化当中,它是变化而一直往前推移的,它是以前面的这个五蕴,的变化而产生后面的,这样一段的下去,所以它一直在变化当中,我们感觉不出来,但是这个时间如果把它拉长了,我们就感觉得出来了,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个月两个月可能也看不出来,半年你就感觉得出来了,一年你也感觉出来了,十年那就更不用讲了,这个小孩子这么小,你十年没看他这么大,你可能认不出来,你是那个谁谁谁吗,他说我就是那个时候的谁谁谁,你说不是,他这么小你这么大,不是,不会吧,我们都知道他是什么,从那么小相续而来的,那你说在他的相续上,undefined,是同一个人没错吧,但他是不是真的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没有,他一个这么小,一个这么大,不管是身体上的,心智上的,观念上的,都不一样的,但你是不是在相续的意义上,说他就是谁,我们还是这样讲,比如说,靖长你那个儿子叫什么名字,Ivan,Ivan是不是,Ivan这么小,可能过个十年变大了,我们这边很多小孩子,之前来的时候是四五岁,现在都很大了,那我们也知道说,你就是谁谁谁,我们在一个相续的上面,我们还知道说,这个人就是那个小孩,但是你绝对不会认为说,他还是这么小的,一个那么幼稚,还要拿玩具给他玩,你不会这样子,所以佛陀接下来就是讲说,【因是有是,因,是生故,彼則得生。】,这个句子其实就是在,这个是別譯杂阿含经里面,常常讲的什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是这个句子的翻译,讲完之后,每次都会讲无明而有行,所以我们的身心,就是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这样不断的一直延伸,这中间是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但是有没有这个身心生命不断的延续,有的,所以这个观念是很深的,有时候不容易真正了解,讲一个有我的,有佛性的,这个一般人可能比较容易接受,所以你们要知道,阿含经为什么不断的去强调这样的一件事情,就是告诉你身心生命没有一个不变的我,这个叫做什么,就是不会,落入常见,但是虽然没有一个我,这个身心生命还是不断的缘起和合的一种推移,所以你不会落入断见,这个不断不常,就是佛陀的真正中道的意思,这个观念要一段一段不断的不断的训练,不断的不断的熏习,久了之后,我们就会契合佛陀的中道义,一方面,你会知道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是存在的,你还是会做你应该要做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要从这个身心生命存在的当下,不断的透过戒定慧位的修行,去降伏那些,我执而引生来的贪瞋痴,让我们的生活得到真正的快乐,到最后得到真正的解脱,那个叫做真正的自在,这样大概了解吗,这个就是说我为什么,一直读阿含经,然后就在阿含经的经文,就不断的重复这个词,此有故彼有,这观念一定要不断的熏习熏习,久了之后就变成你的思维,这就是慧学上的进步了,undefined,01:40:56,210 --> 01:40:57,910因为,我们时间的缘故,2945,无常快讲完了,下个礼拜可以把无常讲完,下礼拜无常讲完之后,我们会讲什么,无我,无我再讲下去结束了,就讲什么,讲那个正解脱学也很快,所以我们这个阿含经,讲完之后会讲佛法概论,所以你们可以去佛法Google看,我们这次佛法概论因为大家有阿含经的基础,所以佛法概论会稍微讲深一点,下礼拜我们来谈无常法性,就总结无常法门接下来再讲无我法门,,


 阿含经讲要,第115讲,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 来看今天的课程,无常法门其实大概已经讲完了,上个礼拜无常法门,本来师父想用导师的佛法概论里面的,一个讲法来做一个总结,就是无常法性,无常法门,本来想用导师佛法概论里面的一段话,来做一个总结,但后来师父想一想,因为印顺导师这段话是在讲三法印和一法印,就是说三法印其实与一实相印相应,所以这里印顺导师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這是似,乎如此,而並不恰當的。『阿含經』與聲聞學者,確乎多說三法印;,大乘經與大乘學者, 也確乎多 說一法印。這三印與一印,好像是大乘、小乘截 然不同的。其實,這不 過多說而已。佛法本無大 小, ,佛法的真理也没有两样,也不应该有两样。】,因为这样子整个来讲,其实是在讲三法印跟一實相印,三法印里面已经包括了什么,无常无我,还有法性的涅槃,所以师父觉得说,既然他已经都谈了无常无我了,所以师父觉得说,把这一段的解说,拿到无我法门之后,再来做总结会比较好一点,其实他这个地方就是在讲说,无常跟无我不是现象上的无常跟无我而已,而是要到法性上的无有常性和无有我性,那无有常性无有我性,一切法如果是无有常性无有我性,那当下就是什么,涅槃寂静性,就是诸法不生不灭性,细节上我们就慢慢再谈,所以无常的概念就基本上大概讲完了,那导师的这几段话,那我们等到无常法门讲完之后,我们再来 以导师的这个话来做一个总结,所以今天要讲的就是无我法门,无常已经讲完了,那我们接下来,这个礼拜跟下个礼拜都来讲无我法门,那很快的阿含经就快要讲完了,无我讲完就会讲正解脱学,那正解脱学内容不多,讲完了之后,阿含经讲了好几年也就结束了,那我们接下来来讲,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佛法概论是阿含经的要略,阿含要略,那我们再从佛法概论来做一个对阿含经的总结,我们来看一下  (第七節 無我法門),语意 ,首先 什么是我,你要谈无我,那我们现在谈,那什么是我,那佛教要讲的无,要否定那个我到底是什么,首先,语意,我,在那个梵文里面,或是印度里面最常用的是这个字,阿,长音,Ᾱtman,叫做Ᾱtman,是印度或是梵文或佛教里面最常指涉的,就是用这个Ᾱtman,那这个Ᾱtman 是两个字的结合,是a(aham我)+ta此=此我,aham 就是一般我们语句上用的 我,比如说 我今天早上九点起床,我等一下要到中道去听经,我等一下听完经之后要去买菜,这个时候呢,在梵文字里面,我都用什么,都用aham,他不会用Ᾱtman,他不会用Ᾱtman去买菜,Ᾱtman 九点起床,不会,他用aham,aham就是那个英文的a 的意思,所以他是aham,然后 加上ta,ta就是英文的that或this,他会变化,他会根据他指涉的是什么,他就是等于英文的that或this,所以这个aham的a还有ta两个加起来,那当然ta有变化,就变成Ᾱtman,就翻译成此我,就翻译成,这个我,此我,那这个我 此我呢它在印度宗教或文化里面,他慢慢慢慢怎么用呢,这个Ᾱtman本来就是指自身,这个Ᾱtman本来就是用在指自身,这样的一个东西,自身的一个东西,比如说,我到底是什么,他就是说,自身是我这个东西,但是自身我到底是什么呢,后来就把它用为自我的躯干,就是这个身体就叫做我,但进一步 我这个概念,他们慢慢也知道说,不能只是指这个躯干叫做我,还有内在的精神,内在的精神为我,所以就变成是指精神气息,到最后这个Ᾱtman ,被印度宗教拿来指涉真我,拿来指涉真我,所以一旦他们在宗教在哲学上,一旦用在指真我的话,就会用这个Ᾱtman,那么在佛教里面呢,取这个真我(作为)我的同义语,取我的同义语呢,就是说,这个Ᾱtman还有指这个我呢,因为它的一个大方向,一个我的话,它有不同的同义语,那这个同义语 在佛教常用,只是说佛教会认为说,这只是一般我们来用而已,你不能把它当成是,有真的我不变的我 ,这样的一个观念,比如说我的同义语,这个我或是人,或是什么的同义语,你们在什么经典里面都会读到,金刚经里面,金刚经里面有讲几种我的同义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人、众生、寿者,其实都有指涉这么一个,众生的我的这样一个意思,但是它的意义,都有一点点不一样,金刚经只 简单的讲四个,其实般若经里面讲到有十六个之多,有十六个之多,那这个阿含经里面这个地方讲了七八个,你看它说,【爾時,世尊告彼比丘:「諦聽!善思!當 為汝說。有二法,何等為二?眼、色為二...... ,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 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 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它说什么,它说三事和合觸,然后产生认识,那产生认识之后呢,我们会觉得说,【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此四無色陰 ,然后加上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意思就是说什么,五蕴,五蕴的前面,有色的加无色的,有色的就是什么,色是什么,色就包括,眼根 对色境,这些都是色嘛,然后再加上 四無色陰,那这个整个加起来此名为人,就是五蕴和合的是人,就叫做人,然后【於 斯等法作人想、】,有没有看到,这个就是金刚经讲什么,我相人相的人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然后它说,于此合名为人,有没有看到,於 斯等法作人想,那和合成为一个个体的这样一个我,或一个人,然后我们对这个东西,就会产生人的这个概念,或是我的概念,包括呢,於 斯等法作人想、眾生 、那羅、摩㝹闍、321,00:10:26,020 --> 00:10:27,260 摩那婆、 士夫 、福伽羅、耆婆、禪頭。】你要是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你会真的,你猜死的都猜不到他真的在讲什么,尤其这个禅头,如果不知道,问说师父,禅头是什么,禅宗 的参话头,禅宗 参话头叫做禅头,说不定会这样去猜,你要是依文解义,可能会去猜这样,反而把它猜成这个样子,众生 比较容易猜,那罗他本来有那个龙的意思,那还有一个你比较熟的是士夫,士夫也是人的意思,但是他有,比如说调御丈夫,佛的十号之一,他的丈夫 就用士夫这个字,只是他又翻成丈夫,其实比较倾向他是指人,但是是人里面的男人,他就叫做士夫或叫做丈夫,所以这几个字,全部都是用来指涉,相同于我或人的这样的同义语,但是他用的每一个,都有一点点不一样,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因为五蕴和合的这个身心,我们就称他为,如果是对自己,就认为这是我或认为就是人、众生、寿者,那他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这里,看得到吗,首先第一个,他翻成人的话,他这个人是 (pravartana):生者、動者,意思就是说能出生、会动的,是主动会动的,不是被动会动的,什么叫做主动会动的,我问你  风吹树动,树是主动会动还是被动会动,被动会动,它不是自己主动会动,风吹石头跑,这个水会流,那水会往下流,那如果没有状况的话,水 自己不会自己动的,那会动的到底是什么,自己会动的是有情众生,所以就是有情物跟无情物,无情物它是不会动的,它都是被动的,有情物他才会自己动,所以这个人又是指有情,是从能动 、生者、动者上面来讲,另外一个叫做眾生 ,就是众生相,我相、人相、众生相的众生相,这个众生就叫做Sattva,就又叫做什么有情、情识、心,又翻成众生,所以这个Sattva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BodhiSattva,BodhiSattva叫菩萨,那菩萨就是什么,一般翻成觉有情,那就是这里指的有情,就是有情识的众生,所以五蕴和合他不只是色,他还要有内在的情识,有精神体,这个才能叫做众生,那么佛教在区分有情无情的时候,就是说六道轮回的是有情众生,那花草树木 是不会轮回的,这个是没有情识的,但是有人说师父,它有生命,它这种有机生命跟有情识,概念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动物,六道的猪羊牛马狗,这些不但有生命而且有情识,这个是属于六道众生,是属于有情,花草树木,如果你要说它有是有机的生命,那是没问题,它是会活的,自己会生长的,没问题,但是在佛教里面,它被认为没有情识,没有情识,所以就不是Sattva,所以Sattva是指有情识的众生,有情、情識、心,还有一个叫做 那羅(nara),Nara你看 ,他说  aman,a male,a person、原人我们常常呢,在宗教里面常翻为原人,这个原人,你说他是原始人也可以,但是他指的就是什么,最早的人,佛教里面指的这个就是最早的人,所以他也 通用 指涉有情和我的这个人,但他的意义,有一个最原始,最早的人的意思,还有叫做 摩㝹闍(manuṣya),叫做Manushya,manuṣya 什么意思呢,他有human,manly, ,所以他在有情里面特指什么,人类,而且他这个字也有祖先的意思,因为 宗教传说里面人类的祖先从哪里来,然后会跟其他众生有情区分,所以这个字呢,叫做manuṣya,就是human或是manly,他也有祖先的意思,所以他特指人类,还有一个叫做摩那婆(māṇava),这个摩纳婆呢,佛教翻成童子,但是事实上,童子不是小孩,你们在传说里面,童子在中国字是小孩对不对,所以观世音菩萨,有什么,小龙女跟善财童子,那善财童子是从华严经里面入法界品里面拿出来,然后跟观世音摆在一起,就是一个小龙女,一个善财童子,所以叫做金童玉女,所以我们做雕像的时候 ,观世音菩萨会做(成)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坐在旁边,但是事实上,童子小孩子也可以,但是他不一定是小孩子,所以善财童子,他不是善财小孩,他是什么,你看,他叫做 ayouth,lad,youngster,童子,年轻人,可以说是青年,所以导师曾经写了一个青年的佛教,就是指善财童子,他年轻,然后为了追求真理到处去寻找,所以他其实是指有活力的年轻人,所以他不是指小孩,这里讲的不是children,也不是child,他是讲什么,youngster年轻人,年轻的人,他不是讲小孩,所以这个叫做摩那婆(māṇava),这个字很常用,士夫(puruṣa):aman,male,humanbeing,所以这个士夫跟这个manuṣya有点像,有没有看到,那你说,师父,那为什么那么多字,都有指涉男人的意思呢,其实这个跟文化有关系,印度本来就是一个极端重男轻女的社会,而且他的很多神话跟文化还有宗教里面,本来都是以男性为主的,他不但有四姓,而且他 男性女性的差别很大,印度古代很多的宗教,我现在不是说佛教,我说印度古代有很多的宗教团体他是没有女众的,他是不允许有女众的,那佛陀是允许有女众出家的,那当然中间也有一些过程,大家都知道,但到最后佛陀是允许女众出家的,那么佛陀也说,如果女众能够好好修行有助于正法的增长、延长,那这是印度一个文化的特色跟现象,所以也不用去想太多,这个就叫做士夫,然后还有 福伽羅(pudgala):補特伽羅、數取趣,福伽羅就是我们一般讲的pudgala:補特伽羅,那么我们常常翻成數取趣,其实他指的就是一个,身心和合的这么一个东西,那么从身心和合来讲的话,这个东西他是怎么来,他是不断轮回而来的,所以他就叫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有时候又翻成什么,人我,人我有两种,一个叫做人我,一个叫做法我,那人我的这个人,他就翻成补特伽罗我,我们翻成人,所以这些里面的翻译,有时候翻成人、众生,他有时候会对调的,比如说有情众生,他有时候会翻成人,这个补特伽罗也会翻成人,还有一个,耆婆(jīva):living,existing,alive,命者、壽者,齐婆叫做Jiva,这个Jiva叫做living,existing,alive,所以他 翻成命者、寿者,所以金刚经有没有讲寿者相,有吗,我相、人相、众生相,还有最后要讲寿者相,寿者相指的就是这个Jiva,意思就是说有生命的东西,但这里不是指花草树木那种有生命,他是指有情众生这种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活着的,这个叫做Jiva,还有叫做禪頭(jantu):人趣,这个禅 驼特别指的是什么,人道 众生,或叫做人趣,人道众生,所以你看这种种种种,无非 指的都是一个身心生命的结合整体,就可以叫做我,可以叫做人,叫做众生,叫做寿者,叫做生者,叫做命者,又叫做士夫,有种种种种的称呼,那么在佛教里面,他认为说,如果他是一个假名的因缘合而的,这个我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把它当成是不变的真我,那就是佛教要破的,这就是我、人、寿者、众生的种种意思,种种语义跟不同的名词,再来,「我」的定義與概念,前面已经讲了这个名称,我的这个与那个名相跟名称,那么我的定义跟概念,在佛教跟印度教里面,他真正对我是赋予怎么样的定义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一、奧義書(Upaniṣad)这个奥义书,你们知道奥义书是指什么,没听过,听过但不知道,基本上,婆罗门教 在古圣典时期,他有三大时期的圣书,我说婆罗门,婆罗门是三千年前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白种人所创立的宗教,因为以信大梵为根本,那梵叫做Brahman,所以这一类的他们就称为婆罗门教,因为是信大梵的,大梵就叫做Brahman,所以这些人也称为婆罗门教,那么最早他们进来的时候,三千年前雅利安人入印度的时候,他们最早的信仰叫做吠陀信仰,那吠陀信仰里面有四种吠陀,就叫做四大吠陀,这是最早的,但是它并不是印度文明的开端,其实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时候,印度已经有很高的文明了,所以印度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文明,那在三千年前雅利安人从西北入侵,然后这些是白人 入侵之后,他带进来的信仰,就是所谓的吠陀信仰,那么吠陀信仰里面最早的叫做,离祭(?)吠陀,离祭(?)吠陀里面所讲的其实没有很深的东西,跟很多宗教一样,都是一种祈祷,祈祷用语,祈祷的书,那这些祈祷的书是怎么样呢,比如说今天孕妇难产,那你要干什么,你要怎么办,祈祷神希望她能够平安,所以离祭吠陀里面就告诉你说,如果要解决孕妇难产,所以要念这些咒语,这些咒语就叫祈祷语,那这些咒语到底里面写什么,其实你不需要去了解它的意思,你只要照着念,而且越标准越好,而且不是随便人都可以念,必须是婆罗门祭师这一类的,最高等的这些祭师他才能念,而且他念才能跟天神做感应,这就是其中一个祈求,还有不管是求雨,求六畜兴旺,求谷稻丰收,求什么,反正所有 祈求的这些,都是这些吠陀里面所告诉你的,所以他们是祈求神的一种信仰,所以他并没有很深的这些内容,都是祈求的,其实这样的一个特色在原始宗教都有,在中国一定都有,你去看民间信仰里面,也有很多这一类的咒语,这就是印度教咒语最早的来源,所以咒语也不用去了解它内容是什么,你咒语只要念得音越相近那就越好,那我问你说,那为什么声音越相近越好,因为神才听得懂,不然你该卷舌没卷舌,不该卷舌你卷舌,神听不懂,听不懂就达不到效果,那你要求神,第一个,你至少要跟神 讲说你到底要干什么,所以神才会保佑你,第二个,你不能光念咒语还要做什么  仪式,做仪式,那仪式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仪式,就叫做火供,没错,火供其实讲白了干什么用的,贿赂用的,比如说某一个地方,其他我不知道,政治人物,你要拜托他做事,你去拜托他,我那块地,不能变更,你帮我变更一下,能不能请你,那你跟人家讲讲清楚 ,问题是那他为什么要帮你,你得贿赂,带一点东西,带一箱水果过去,那这样就可以了,这样知道吗,当然水果你不要想得太单纯,水果盒里面装的不是水果,钱包里面没有钱,太阳饼里面没有太阳,所以就是贿赂,那这个一样,你要经过仪式跟火供,把你要给神的东西献出来,那么献出来,你怎么保证神可以收到呢,就是透过火供透过仪式,然后把贿赂神的东西烧掉,那这样子神收到东西满意了,要满意,你不要求的东西很多,给了一点点,那可不行,所以要满意了神就会保佑你,这样 很明显,我们说来讲去,其实这是什么思维,这是人的思维,这跟到底有没有神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这是什么思维,这是人的思维,只是把人的思维给宗教化了,然后祈求一个无比的力量来帮助我们而已,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所以离聚吠陀,吠陀书,它都是这一类的,祈求的一些东西,第二个戒腊,慢慢慢慢发展了几百年之后,产生了所谓的梵书,梵就是大梵天 的梵,书,那个读书的书,梵书就是后来的婆罗门教的这些婆罗门,他们慢慢慢慢在发展当中,把吠陀的神话思想仪式思想把它理论化,所以他会弄出一套理论,然后告诉你,为什么吠陀里面讲的东西,是有道理的是有用的,比如有人会渐渐怀疑说,为什么一定要烧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念这些,不念不行吗,他渐渐要弄出一套理论,来说明吠陀的东西是合理,是有效的,他当然不会告诉你那是贿赂,他会告诉你神的理论,讲了一堆,这个就变成了梵书时代,经过了差不多两三百年,就变成梵书时代,这是第二个戒腊,所以第一个戒腊是三千年前,那是吠陀时代,然后慢慢经过了两三百年,就变成是梵书时代,就是把吠陀的神话给理论化了、系统化了,再经过两百多年,到了佛陀那个时代,佛陀的同一时代,又进化了,梵书的这些婆罗门,进一步已经把他求神的这种观念已经把它淡化了,然后把这个神的理论进一步去求神,到最后把他反馈回来祈求自身,祈求自身干什么,求修行求解脱,求梵我合一,这样清楚吗,所以他们到最后变成是说,你求神是可以得到保佑没错,但是没办法得到永久的离苦得乐,所以他从对神的祈求到一套理论,到最后变成是说,你如果要求神的真实保佑,那就是要永久的离苦得乐,不能只光靠求神,而是要求自己的修行,所以奥义书里面呢,已经有很强的轮回解脱的这种概念了,只是毕竟他们还是婆罗门信仰的婆罗门教,所以他的最后达到的究竟,一定透过自己的修行,但是到最终还是祈求什么,梵我合一,这个叫做奥义,所以奥义书里面有讲大梵有讲我,这是他们一个很重要的,因为奥义书的修行理论,他是说,无始以前不知道哪一个时候,本来一切的东西都是大梵,大梵是一切的来源,一切的本质,但是 不知道为什么,跑出了很多小Ᾱtman,这些Ᾱtman就是真我,这是我,这些Ᾱtman不了解他们的本质,就是大梵、就是大我,所以 Ᾱtman,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本质就是大我,所以Ᾱtman就一直不断的轮回,轮回再轮回,如果你要回到大梵去,你就要先知道我们 本质的这个我,其实他就是大梵,他的法性本质无二无别,听起来如果搞不清楚的话,有可能会跟佛教混在一起,所以很多人学佛学到最后,是在学奥义书里面的东西,他说如果你要修行,所以他们才会叫做梵我合一,你要先知道,Ᾱtman的本质换句佛教的话叫做法性,他的本质跟大梵就是一个东西,你先要知道这样一件事情,然后透过修行,那接下来怎么修,那就这样各样各类的,但是他最终目的到最后都是,把Ᾱtman回到大梵去,然后结合之后,你就可以得到永生不再轮回,这就是他们的理论,所以他对于大梵这些东西,他就有一套他的根本的思想,这样大概了解了,所以在奥义书里面,他说我是什么概念,他的我,记得,不管是Ᾱtman或是那个 大梵,他的本质是一的,所以他说。1、主宰:「它(梵)是主宰(paribhū) 。」,我就是主宰性,这里面这个就是奥义书的文,它就是指大梵,是主宰 paribhū,就是主宰性,就是主宰性,这个bhū,师父曾经讲过,有印象吗,BHU,BHU,有没有人记得师父在讲,可能没讲过,有可能讲过,我忘记了,有没有人知道,自性的梵文是什么,你已经提到一点了,SVA,SVA后面是Bhava,SVA Bhava,就是自性,SVA是自己,Bhava,Bhava记得吗,SVA Bhava,那个BHAVA,它的 字根就是这个bhū,它就是存在,也就是等于英文的B动词,存在的意思,所以SVA Bhava自性,它的梵文直接解释过来叫做自我存在,然后它就是这个存在的意思,就是bhū,这个V变过来就变成Bhava,就是存在,所以它是paribhū,就是说它是主宰,还有 ,2、恒常:「太古的主是常住(nitya)、恒有 (śāśvata) 。」,这个太古的主,这个主是什么,大梵,所以它说太古的主是常住,这个太古意思是说很久以前,反正没有一个最终到底是什么,它就有一个主,它就是常住的,所以这个常住 发音叫做nitya,这个T不要发太重,anitya是无常的,nitya是常,所以它说太古是常,还有叫做恒有 (śāśvata) 。」,这个S上面一撇是SH的音,就是常、恒常、恒有,所以你刚刚那个我有一个主宰性,还有一个恒常性,3、獨一:「在太初時,只有『有(Sat)』, 唯一無二」;  第,这个Sat,也是有,身见,谁记得? 萨迦耶见,Kaya 身,然后萨Sat是什么,有嘛,就是叫做什么,Satkaya,Satkaya就是有身,记得吗,这个有身见的身见,后来简译为身见,其实它应该是Satkaya叫做有身见,所以这个Sat是有,还有谁记得,这个Sat,还有,说一切有部的 有 也是这个有,所以它叫做什么,只有『有(Sat)』, 唯一無二」;,「它(梵)是自存(svayanbhū)。」,sva自己,svayanbhū 就是自己存在的,所以 你看,从梵书里面的这个我,它有大我的意思,但是哪怕只是大我,但是它从大我分出来的小我,跟大我的特质是一样的,它有主宰性、恒常性跟独一无二性,这个就是我的三个根本概念,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是长阿含里面对于婆罗门教的描述,长阿含里面对于婆罗门教思想的描述,【復有餘眾生命.行.福盡。】,有众生的命,还有他的行,还有他的福尽,就是有众生死掉了,【於光音天命 終,來生空梵天中。】,就是从某一天(界) 死掉了来到梵天,怎么回事呢,他说,【來生空梵天中。其先生眾生便作是念:】,什么叫做先生众生?先来的众生,他福报很大,所以他是第一个来到这个地方的,他是天,而且他这个天界是指初禅,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於此處是梵.大梵,我自然有,無能 造我者。】,有没有看到,这个自然有就是自己存在,自己生成了,他就是说 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所以佛教这个长阿含,已经把奥义的大梵这种思想,已经都把它表示出来了,当然佛陀不认为是这样子,但是他认为说,因为这个众生他福报太大,他先生到这里之后,他就认为我就是最大的,就是我自己就有的,因为他对于宇宙真理缘起法则他不懂,所以他会依我现在状况,认为我就是最大的,你看,【我盡知諸義典,】,就是说我知道一切事情,【千世界於中自在,最為尊貴】,一千个小世界的上面是初禅,你们去看师父的俱舍论,所以他可以知道,他可以看到,看到什么,他可以知道,看到下面的那么多的小世界,所以他以为他就是最大的,但是他不知道他上面还有,这个叫做什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是他不知道,所以他以为人外就是我最大,天上面没有的,就是我最大,因为他的认识有限,所以他就说,【我盡知諸義典,千世界於中自在,最為尊貴,能為變化,微妙第一,為眾生 父。】,有没有看到,他认为说,一切众生都是他变化出来的,【我獨先有,餘眾生後來。】,我是最第一个的,其他众生都是后面来的,【後來眾生, 我所化成。】,有没有看到,【其後眾生復作是念:】,后面来的众生就会做这样想,【『彼是大 梵,彼能自造,無造彼者。盡知諸義典, 千世界於中自在,最為尊貴,能為變化, 微妙第一,為眾生父。彼獨先有,後有我 等,我等眾生,彼所化成』」】,你看,佛教这样的描述,就是在描述佛罗门的大梵思想,那这种佛罗门的大梵思想,这种佛罗门的思想,在其他地区慢慢慢慢演化,也有这种思想,这个跟我们一般所谓的基督教,天主教的的创造者也是一样的,这些创造者,我们这个阿含经翻译的很早,你看,他说为众生父,天父,基督教就是讲说上帝就是天父,上帝是独一无二的,自己而有的,没有人可以造他生他的,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什么,我们众生都是他创造的,所以他叫天父他叫天主,我们既然是他创造的,所以我们就是他的小孩,所以我们就要怎么样,听从他、赞叹他,这阿含经很久以前就翻译进来了,从这个地方就知道,其实佛教早期就一直在描述这些东西,那这些其实在印度教里面,他就是这样信仰的,这样各位清楚吗,所以这里面就有什么,主宰、自然而有、恒常,而且一切众生都是从他变化而来的,所以师父刚才不是说,在奥义里面他说,因为我们都是从这个创造主而来的,所以真正修行到最后就是梵我合一,回到那边去,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修行得解脱,是这样的得解脱的方法,这是长阿含所讲的,讲到这里也没有什么问题,中阿含里面对这种东西描述的特别多,包括对世界的生成,不同宗教的看法,描述的非常多,(师父,他这个阿含经里面讲最多,他的目的是啥,是对其他外道的一种介绍,还是要表达一个佛教的什么思想),你等一下,你要问什么,(这段究竟要表达什么意义),要表达的意义,他是在说婆罗门大梵是这样的思想,他要先说明婆罗门大梵的思想,外道怎么认为我,以及怎么认为梵,到最后呢,佛陀当然会否定外道的这些东西,铺垫,那杂阿含经里面比较少去描述这些,杂阿含经里面 他就是大概讲一下而已,他没有做很详细的描述,因为杂阿含经里面他比较重视什么,你当下应该怎么修行比较重要,但是到了中阿含 长阿含,对这些描述的慢慢就特别多了,二、阿含經,1、自主、自在,阿含经怎么描述我 ,这是杂阿含经,这个110经蛮长的,但是他其中有一个可以表现出,阿含经里面对我的这样的一个定义,【佛告火種居士:「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这个火種居士为什么叫火種居士,火供的婆罗门啦,他问【火種居士,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譬如,國王,於自國土有罪過者,若殺、若縛、若擯、若 鞭、斷絕手足;,若有功者,賜其象馬、車乘、城邑、  財寶,悉能爾不?」 ,答言:「能爾。瞿曇!」】,他意思是说,这个国王他可以主宰这个国家 ,那这里面如果有人犯罪,有人做了什么什么,他是不是可以把他抓来,然后不管是鞭行,或是砍手砍脚,或是关个几年,如果有人有功,那我就可以赏赐给他,像古代的国王或君王这样,国王是不是可以主宰这样子,然后这个火種居士说:能爾。瞿曇!是的,可以这样子,【佛告火種居士:「凡,是主者,悉得自在不?」,答言:「如是,瞿曇!」】,如果你是主宰的,你对于这个东西可以控制的,是不是可以像国王这样子,如果有一个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像国王这样,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说你是不是可以 凡,是主者,这个就是主宰者,悉得自在不? ,他说是的,没问题,【答言:「如是,瞿曇!」,佛告火種居士,汝言色是我,受、想、行、識即是我,得隨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耶?」,時,薩遮尼犍子默然而住。】,这个火種居士就是薩遮尼犍子,默然而住,他的默然而住是怎么样,哑口无言,答不出来,因为你说你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是我,因为这个婆罗门他是认为有我的,他说是我对不对,那是我的话,我有一个义叫做主宰或是叫做自主自在义,我,记得,有一个主宰自主自在义,既然是这样的话,既然有我的话,那你既然是主宰自在义,你是不是能够让他要怎么样就怎样,不让他要不怎么样就不怎么样,是吗?可以啊,如果是主宰自在义的话是可以的,有我的话是可以这样子,就像一个国王,他掌控一个国家,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婆罗门本来讲说是啊没错,接下来佛陀就问说,如果五蕴是我的话,你是不是可以让我这个五蕴身心,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这个婆罗门他也知道不可能,是不是不可能,你觉得可以吗,你可以让你的五蕴身心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吗,很简单,大家都觉得不可以,我们先不要说受、想、行、识,你 受、想、行、识不得控制以外,先讲色好了,你长怎么样你能控制吗,不行吗,你能长怎么样,你说你再怎么样去美容,再怎么样去什么,去这边东挖一块,那边西割一个的,割来割去,一定不如你怎么样,而且他会变化,你要让他 永驻青春,不要老可以吗,不可能的,你今天生病,你让他不生病,可以吗,不可能的,我们是没办法主宰他,我们是绝对没办法自主主宰他的,我们可以相对性的用他,但是你没办法绝对性的主宰他,所以呢,这个婆罗门才会默然而住,哑口无言,因为他也知道不可能,可见五蕴无我,所以我的第一个就是什么,自主义、主宰义,他的主宰义是说,我五蕴身心是我,所以我可以主宰他,那是我的意思,但是事实上是无我,所以我们没办法主宰我们这个五蕴,那你说师父,我可以控制我的思想,行吗,对啦,你们都摇头,是啊,我告诉你 ,要控制思想是要训练的,但是如果你没有跟真实的智慧相应的话,其实你是被什么牵着走的,被五欲、五盖、贪嗔痴,然后被环境所影响的,你要不要试试看,你到一个Mall里面去逛,本来我是不想买什么的,笑那么大声是,你是不是有这个经验,还是我本来都不买,禁言逼着我买,我本来去看看都不买什么,结果到最后逛了回来他买最多,看到什么都买,那你觉得你能主宰吗,不可能,因为受到的外在的诱惑,内在的贪瞋痴,所以我们实际上是不能主宰的,所以是无我的,这是所谓的一个 自主,所以我有自主的意思,或是主宰自在的意思,这是我的一个意义,再来,2、常、恒、不變易,是比丘晡時從禪起,往詣佛所,这个是杂阿含264经,可能你们读过,【是比丘晡時從禪起,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禪中思惟,作是念:『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这句话其他不要管 ,管这句,他说【作是念 :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这句话什么意思,(色法它是恒常不变的吗),有没有色是常的,恒常的不变的,正住呢,(不会灭,一直这样子),正住就是一直这样子,所以这句话是一个疑问句,他说,有没有色是常恒不变异,正住意思是说,有没有色是是常的是恒的,是不变异的,是一直如此的,有没有这样子的呢,【如是受、想、 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就是有没有这个五蕴它是常住不变的,有没有这样子的,这是一个问句,【今世尊,頗 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因为他是说,我在家里打坐 的时候,做这样的胡思乱想,所以现在他跑到佛陀那边,他说有没有,然后他就问世尊说,有没有这样子可以常恒的呢,【爾時,世尊手 執小土摶,告彼比丘言:「汝見我手中土摶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比丘!如是少土, 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正 住法。」】,意思是什么,如果是我的话,那就是恒常不变异的,所以我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什么,常恒,是我的第二个意思,那么第三个意思呢,就是独一,这个独一呢,在长阿含经的15、21经里面都有描述,那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这个长阿含21经有谈到,我就是独一的意思,那么还有一个15经也有提到,可见婆罗门认为有我,所以他认为有主宰,有恒常、有独一,不过婆罗门所描述的都是重在于大我的描述,佛教讲无我,也是重在那个,我是自主性 ,主宰性,不变性,还有独一性,这个是我的根本意思,但是佛教是把这个 真我给否定掉的,五蕴变化和合的假我没问题,里面是没有一个主宰的,恒常的,独一的,如果这个东西的我,就是要否定的,这样各位清楚 ,师父曾经画过一个这样子的我,有没有看到,有主宰义、自主义,我还有一个什么,自性义,有没有看到,自性,自性对不对,如果从存在来讲,记得吗,自身,没有人生他自身的,如果从时间轴来讲叫做什么,常,如果从横面的组合来讲的话,他叫做什么,独一,有没有看到,这个就是自性的意思,在般若经或是中观里面,他要破的就是这个自性,这两个有相关性,般若中观比较重在这样子的,那么阿含经相对,我说相对,他比较重在这个主宰义,那当然他会讲到自身独一,但是阿含经比较重在这个主宰义,那这两个合起来就是这个我的意思,这任何一个破掉了,下面都不会存在,这个就是我的根本的定义,以及佛教要否定的,我到底是哪一个,就是这个不变的这个我,我们先休息十分钟,我们继续回来看下面,我们继续来看,无我法门,刚刚都已经把我的观点都讲了,我的怎么定义都讲清楚了,那么现在我们来讲无我,就是讲佛教里面要否定那个主宰,自身 独存 常驻不变的这个我,是佛教要否定的,那么我们再来看,我们先来看  1、「我」的三種觀點,这些都是师父把它节录比较重要的,很多前面的一些铺陈,我们就没有讲了,有一个人这个叫做仙尼,【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則生,疑。仙尼!當知有三種師。何等為三?】,这三种师,你也可以说是古代的三种理论,或是三种宗教师所提出来的三种理论,【何等為三?有一師, 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而無能知命終後 事,是名第一師出於世間。 】,这第一类讲什么,有一师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而無能知命終後事,是名第一師出於世間。 】,他说什么,他说,有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因他这一辈子,能够见闻觉知能够生活,所以他认为我是有的,就是这个身心就是我,是真有我,这个身心就是有我,但是他对于死后怎么样他不知道,所以他就不讲,那这有可能就落入断灭见了,这是第一种,他只看到现在,然后就认为我活着,我是现在的,死后我怎么会知道,他就不讲,但是这种有可能就落入断灭见,但是你不要想说没有,现在很多人是这种观念,我这辈子过得快乐就好,我怎么知道我死后到底有没有,所以我这辈子我就尽情的享受,人家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他就会有这样子,所以就会变成有点断灭论的这种观念在,这是第一师,第二个,【復次,仙尼!有一師, 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如所知  說。】,现在有真我,死后这个我还是会继续下去,这个叫做常见,所以第一类是断见,第二类是常见,所以他说这辈子有一个我,这个我死后不管他是什么,他还会继续下去,所以这就变成我一直是不变的,这个就会变成常见,就是第二师,【復次,先尼!有一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你看 ,他说 ,【不见现在是真实是我,亦復不見命終之後真實是我。第三个,现是讲无我,没有真实不变的我,死后也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他是肯定死后,但是死后没有这样的一个东西,现在也没有这样一个东西,那我们继续来看,【仙尼!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名曰斷見。】,因为他说 ,我只是这个五蕴身心,这个死后五蕴身心没了,那就一了百了,这是很多人现在会有的,因为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我现见看的就是,我这样子能用能吃能喝,能见闻觉知,我怎么知道死后是怎样,既然不知道死后是怎么样,那有些就认为死后就没有了,师父也曾经讲过现在的医学,他也不会跟你讲三世轮回,纯医学的理论,他不会跟你讲三世轮回,医学他只用于,现在的医学是用于什么,物质所产生的功能,他不认为有一个非物质的精神,哪怕心理学,心理学家他都不会认为有一个非物质的精神,他认为心理还是依物质而有的作用,那这些死后,既然精神作用是依物质的,那物质体死掉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一了百了,那这个叫做断灭见,那你说你觉得有断灭见的人,会怎么样,如果他没有宗教信仰,哪怕他信一个耶稣都好,信一个上帝都好,如果他完全是这样的理念,没有宗教信仰的话,既然只有一次,死了什么都没有,那一般人合理的思维会及时行乐,能用的用,能拿的拿,能赶快做,就会变成很功利主义,为什么,很简单嘛,死了就没有了,那我不趁着这几十年的时间赶快能用,能享乐的赶快用,不然还要怎么样呢,就会变成这种极端的享乐主义者,第二个,【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undefined,如所知說者,則是常見。】,这个就是印度外道常有的,所以印度外道很多是断见,有些是常见,断见、常见的,【彼第三師不見現在世真實 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所以第三个讲无我的,是谁说的,佛陀说的,现在是没有真我,但是有五蕴和合的这样的运作,未来是没有真我,但是由无明缘行,不断的这样子持续下去,这个叫做不常不断的我的假我,但是常的真我,主宰的真我是没有的,为什么佛陀会来讲这个,因为如果你能够知道,认知而且理解无我,和为是假我在作用,那当然可以断除烦恼,那你要知道无我唯有假我,那你必须要知道什么,缘起四圣谛,然后从缘起的法性上去了解,然后从缘生四相上去达到流转跟还灭,从流转达到还灭,那这样的话就可以达到离欲涅槃,那这个表只是大概看一下知道就好了,现世后世,第一种,现世真实有我,不知命中后事,怎么见,断见,现世真实有我,命終亦有我,常见,現世無真實我,命終亦無有我,怎么见,正见,这是这三种,这三种见,这就是所谓的无我,我的三种观点,2、本末如來之說,这个经看过,有没有印象,【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什么叫做本末,就是佛陀一直都这样子说,不但是他教法根本,也是他未来最后面交代的,从开始他就是这样说,到最后他还是这样子说,叫做本末之所说,【云何為四: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苦, 是謂第二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一切諸行無我,是 謂第三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涅槃為永寂,是謂第 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是謂,諸賢! 四法本末如來 之所說。】,记得吗,这个经看过,四事之教,杂阿含经叫四事之教,这里叫做什么,这是真一行,这个叫本末之所说,也叫做四事之教,诸行无常,然后说诸受皆苦,也可以讲诸法无我,或是也可以讲诸行无我,然后最后面涅槃为寂静,这个是四事之教,或是四法本末之所说,这个叫做如来本末之所说,再来,3、無常無我心離我慢得涅槃,这个是非常 常 有的逻辑顺序,也是一般修行的一个次第,但是师父上次在讲三解脱门的时候,你可以从无常到无我,但是你要真从法性入的话,无常可以直达涅槃,因为无常就是无常法性,那不可能再执著为我了,但是次第上来讲,现象的无常比较容易观,我们来看,無常無我心離我慢得涅槃,【諸比丘!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 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就是说如果修习无常,能够断一切 ,欲爱色爱无色爱,然后掉举、慢还有最根本的无明,【若比丘 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 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 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 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 慢,順得涅槃。」】,这个地方是说,你无常想之所以能够得涅槃,是由无常而通往无我,因为一般来讲就是无常容易观察,但是无我比较不容易,所以如果一般的根机来讲的话,都是由无常而观苦,然后进一步能知无常,能知苦的因,然后最后达到无我,从闻思修达到真正的无我,最后 那就是真的证无我,那证无我就断烦恼,就达到烦恼的断,从初果然后一直到四果,这个就是从无常入观,然后到达无我,这个经是讲这样的一个次第,你看,他说【若比丘 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 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 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这些都是烦恼,三界的烦恼,尤其是这个掉慢无明是色无色界的烦恼,这样子断的话,为什么可以这样子,因为从无常观能建立什么,无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 慢,順得涅槃。这是由次第而入的,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再来讲,5、無常苦無我----涅槃,刚刚是不是直接讲无常固什么,无常固无我,无我固涅槃,这边多了一个无常故苦,【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识无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这个就是观什么,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则无我无我所,那这样的观就叫做正观,【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 想、行、識,厌固不乐,不乐固解脱,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这个是最后面得四果才会这样讲,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先观五蕴的无常,那五蕴无常的话,那有这个五蕴之身,就一定是什么,就一定会苦,色是无常,所以我们的色是苦,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是无常,所以我们的受、想、行、识是什么,苦,所以叫做五蕴炽盛,记得吗,八苦里面是不是最后一个是五蕴炽盛,就是五蕴炽盛苦,这样知道五蕴炽盛苦了,那苦的话,就是怎么样,非我,刚才讲,那个我的自主性、主宰性,现在讲说苦就非我,逻辑上串的起来 ,逻辑上是可以啦,修行上也可以,只是我们还没办法修到那个地方,但是你要先知道道理上是这样子,为什么说苦就非我,因为如果是我的话,是主宰的嘛,你就不会苦的嘛,为什么主宰就不苦呢,因为我们现在的苦都是不顺我意,你要是主宰的话,那就什么都顺你意,你就快乐了啊,我长这样子觉得不大好,能不能让我长成什么样子的,一看,对啊就这样子,过两天又腻了,鼻子太尖了也不好,让我鼻子稍微扁一点,看像谁这样子,看的不错啊,过了十年变老了,我相信,包括师父偶尔做梦,或偶尔在胡思乱想的时候,看到相片都会想说,哇!这时候这么年轻,二十五六岁真好,又不会生病,然后又可以到处去,然后这个世界又充满了新奇,等着我们去探索,是不是这样子,想说多好啊,问你说,如果人生可以让你暂停的话,你要停在几岁,二十五是不是,停在三十,为什么你会觉得停在三十?一定有你自己的某些想法,你觉得三十停在三十?二十五岁太嫩没钱,二十五跟三十呢,颜值没有差多少,成熟一点对不对,二十五岁太嫩,三十岁成熟一点,这还其次,我三十岁事业有成,多好啊 ,又不老又算年轻,跟现在比起来三十岁年轻多了,然后那时候又有钱又有事业,多好啊,那当然我们都有这样想法,年轻一点,那时候变成怎么样,你能主宰那你就不苦了,可惜无我,所以我们不能主宰,但是我们不能主宰 ,如果你能接受那还好,可惜我们不能主宰,但是我们却一直想主宰,为什么一直想主宰,因为我执嘛,我们都会,你想我可以主宰啊,我都会想说有一天我变成超人多好,有一天如果我会飞变成超人多好,怎么样变成超人多好,我可以礼拜天在这边讲经,我礼拜天也可以在台湾讲经,因为差一天,台湾比较早,台湾讲课讲完了,结束了下午就飞回来,然后睡一下休息一下,差几小时,我睡个七八小时没问题,差个十几小时,第二天又是星期天,我又可以在这边讲课了,多好啊,两边都可以讲,两边不耽误,可惜,世间就不是这样子,所以这样大概知道说,为什么主宰性跟苦,两者不能同时并存的,你要是主宰,你就不会苦了,你会苦,就表示你没有主宰性,那既然没有主宰性就表示无我,所以叫无常故苦,苦故什么,非我非我所,如果你能知道,正知非我非我所,然后经过这样的闻思修,然后到最后 不断不断的再去修行,最后就能达到四果,从诸果到四果,那这个就是所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样可以吗 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弟子其实也经常有一个困惑,既然我和主宰性是这么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一种可能性,比如说张三有一个我,他有主宰,然后李四有一个我,他主宰,但是李四的他的力度更大于张三,这个时候他有一种,主宰性的冲突呀,就是这个论述弟子还没有完全搞通),等一下,(现在是反推嘛,但是就是说,这个主宰性和和我这个关系还是),主宰性,就是说对我自己不是去主宰,主宰别人也可以啦,主要在我对我这个自我的身心,我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你明白吗,(比如说我想怎么样,但是我的父母想我怎么样,那如果他是有互相影响的,那这个时候,就说是因为我不能主宰我想怎么样,所以就没有我),是啊,因为自主性跟主宰性,你的问题到底是在,(我的问题就是说,如果是两个人,他都有我的话,其实他的主宰性也可能有一个是super power另外一个,那这时候他作为一个弱者,他还是不,就是说这两边都有一个我的意愿在那里),你讲的那个可能只是,暂时的操控还不是真正的主宰性,我只能暂时的操控逼你怎么样,但没有真正让你真的要怎么样,比如说父母要你怎么样,那意思就是父母要主宰你,但问题是你觉得可能吗,主宰性跟暂时的操控那是不一样的,因为主宰性就是我要怎么样,他必定会怎么样,这样清楚吗,那个 你说什么,对啊,就是自性就是主宰义啊,要怎么样他就能怎么样,这样你都明白吗,我们现在说,我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不是主宰性,这样你了解吗,我说你把笔拿给我,然后你把笔拿给我,这个不叫主宰性,这只是暂时的操控而已,或是暂时的顺 意而已,只是这样而已,这不叫主宰性,这样清楚吗,这是不是你的问题,(因为这个,我现在联想到上面那堂课说的梵天,他说他是他,因为他前面他不意识到,上面还有个天外有天,那他以为他是第一人,因为他下面的世界的所有众生,是他造出来的,这个时候他就认为,他有主宰性),但这是完全误解,他没有真实的理解到,那个东西不是他创造出来,他是错误的认识,以为那个东西是他创造出来,所以他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但是事实上那些根本不是他创造出来的,你再想想看,我们慢慢可以,慢慢想,这当然中间有一些问题,再来,无常苦无我涅槃,这个讲过了,这个是不是讲过了,下一个,二、無我的困惑,因为一般人对这个无我的,教法比较无法认识,而且也比较难理解,一般人会认为有我,那一般人认为的有我,其实比较像刚才所说三种师的第一师,因为一般人如果没有受过宗教训练,或是做过一些比较深的思维的话,他一定就现前的理解,因为现前的理解就是,你、他、我,所以他一定会现前就认为说有一个我,但这个我到底是不是常?恒?他不会想那么多,他就是认为有一个我,那至于你问他说,那死后怎么样,一般人也不知道说那死后怎么样,我怎么知道死活到底怎么样,所以一般人,你只要不要去谈什么宗教家或是哲学家,一般人的直觉认识都是现世会有一个我,那么现在你跟他讲无我,但是这个无我是有一些深度跟概念,必须去厘清的,他如果一下子没办法理解那么多,他就对这个无我会产生疑惑,因为不了解,他明明有一个我啊,你怎么会说无我呢,所以你跟他讲无我的话,他就没办法去接受,会产生一些困惑,这个叫做无我的困惑,佛陀讲出无我,跟印度很多的宗教是不相搭的,因为印度有很多宗教,宗教都是讲什么,讲一个常我,因为当初印度婆罗门教的主流思想,就是有一个我,所以佛陀提出(无我的观点)之后,跟婆罗门教 是矛盾的冲突的,哪怕你讲无我,对一般人来讲,都是很难理解或是马上接受的,这就是佛教不容易让一般人能够理解 ,或是接受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后面会讲,所以才会有什么样,会有方便适应的法门出现,会有方便适应的理论跟教法出现,知道吗,我们先来看这个,这个就是刚才火种居士那个整个经,杂阿含110经,我们来看,外道不了解无我,就是刚才讲那个火种居士,我请个人来念,敬堂你来念念第一段,然后要大概做一个书面上的解说,字面上的解说,【毘舍離國有尼揵子,聰慧明哲,善解諸論,有,聰明慢。所廣集諸論,妙智入微,為眾說法,超,諸論師,每作是念:諸沙門、婆羅門無敵我者,乃至如來亦能共論。諸論師輩,聞我名者,頭額,津腋下汗,毛孔流水;,我論議風,能偃草折樹,摧破金石,伏諸龍象,何況人間諸論師輩,能當 我者!」 】,就是能挡我者,这个当跟挡是古字同义,来大概解释一下,这个字面的意思应该很清楚,解释一下,(毗舍离国的尼揵子,自我觉得辩论才无碍,世间没有人能够跟他去论议,能够赢得了他),意思就是说,这个人他自认为很聪明,辩才无碍,而且读了很多当初的各种经论,然后他每作是念 ,就是他会自己这样想,反正这几句话,现在的话叫做自我感觉不是良好而已,超级良好,他自我感觉超级良好,他这个真的已经不是良好而已,这是超级良好,很多沙门婆罗门,无敌啊 没有人可以跟我敌对的,没有人可以跟我辩论的,乃至如來亦能共論,他讲的如来是什么,他不一定是指释迦摩尼佛,因为如来本来就是最圆满的人,乃至最圆满的圣人,他说不定不认为释迦摩尼佛是如来,但是如来这样的一个title,在印度本来就有就是最完美的圣人,他的意思是什么,他几乎跟如来是一样的,如来都可以跟他谈一谈到底谁比较厉害,这个人真的是蛮厉害的,諸論師輩,聞我名者, ,这个真的也厉害,他说 如来都可以跟他论,一般的论师如果听闻到我的名字,这个以后你们可以,额头跟腋下冒汗,有没有这个经验,碰到一个很厉害的,忽然间额头汗都流出来,腋下汗都流出来,师父有这个经验,吃到wasabi的时候,知道wasabi是什么吗,芥末,有一次芥末酱沾太多的时候,吃下去满脸通红,额头流汗腋下都流汗,有可能有这样的状况,然后他说什么呢,闻他的名字,毛孔流水,我论义风,能偃草折樹,  ,把草盖下来,折树,把树折断,这个描述的有点夸张,【摧破金石,伏諸龍象,何況人間諸論師輩,能當,我者!」】,就没有人可以比他厉害的,反正这个人意思就是很厉害就对了,敬堂 你描述也太简单一点,反正是太厉害就对了,那我们来看第二段,他讲什么,第二段,恩曼你来念一下,【時,有比丘名阿濕波誓,晨朝著衣持鉢,威儀,詳序,端視平涉,入城乞食。爾時,薩遮尼揵子,  有少緣事,詣諸聚落,從城門出,遙見比丘阿濕,波誓,即詣其所,問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云 何說法?以何等法教諸弟子,令其修習?」】,什么意思,大概解释一下,这个很简单,( 有一个名叫阿濕波誓的比丘),他这里讲的比丘是指什么,是指佛弟子,我们讲比丘一定是指佛弟子,如果不是他就会讲外道义学什么的,(说他早晨持钵去乞食,走路的时候非常有威仪,非常平稳的走路,这个时候,薩遮尼揵子,本来他是要出城门去,到其他的部落,遥遥看到这个比丘,薩遮尼揵子就到他的场所问他说,沙門瞿曇,是怎么样为弟子说法),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你看,这个只是阿濕波誓,比丘,不管他是不是阿罗汉,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比丘,也没有说他是阿罗汉还是什么,但这里你看他的描述他是什么,威儀詳序,威仪就是很有威仪的意思,就是不急不徐这样慢慢走,不会东张西望,然后呢,端視平涉,有没有看到,他就是这样看着前面,不会这样东张西望的,托钵著衣 进城,从这里你要知道,这跟我们很多小说电视剧的稗官野史,以及对很多的那种比丘的描述是不一样的,因为很多大乘经 为了要表法,他会做很多的阿罗汉像,但这些阿罗汉 各式各样都有,他要表现出阿罗汉还有习气,但这种习气不是烦恼习气,他是说他还没成佛,还有一些(习气)未断,他是一种表法的意思,导致会让,我们觉得怎么样,我们觉得这些阿罗汉,好像习气很重,所以走路没有走像,站没有站像,坐没有坐像,其实不是这个样子,你从阿含经里面所表示的,这些早期跟着佛陀的  ,这些比丘大部分都是必须是这个样子,所以叫做三千威仪,这是必须要知道的,这个是一个,这个很长,静舍来念一下,【阿濕波誓言:「火種居士!世尊如是说法教诸弟子,令随修学,言:『諸比丘!於色當觀無我, ,受、想、行、識當觀無我。 ,此五受陰勤方便觀,如 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这一段意思很清楚,赶快讲一下,(阿濕波誓 说 :火種居士,世尊是这样教导我们这些弟子的,让我们按这种方式来修学,说诸比丘啊,我们当观到色的时候,应当以这个色境来观无我,同时受、想、行、识,也是要当观无我,以五蕴为入手作方便观如,病、如癰、如刺、如殺,无常苦空非我,就是说我们 观五蕴身心的时候,好像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然后做无常观,做苦观,做空观,这些都是,在这个入手来观,都是非我),意思就是不能黏着不能执著,如,病、如癰、如刺、如殺,意思就是说不能去执着我,还有这里,方便观,这里的方便不是正常跟方便那个观,那你说师父,那这个叫方便,那正常是什么,不是,他的方便是方法,要有这个作为方法而入观,他就是说无常无我,接下来这一段,靖和来念一下,【薩遮尼揵子聞此語,心不喜,作是言:「阿濕 波誓!汝必誤聽,沙門瞿曇終不作是說。若沙門瞿 曇作是說者,則是邪見我當詣彼難詰令止。」】,什么意思,(这个外道听到这个话以后,心里挺不高兴,就说 阿濕 波誓比丘,你肯定听错了,沙門瞿曇他不会这么说,沙門瞿曇要是这么说的话,那就是邪见,我就要去问他),因为他听到佛陀教导弟子讲无我,但是他是一个外道,他是真我的外道,所以他会认为说,你一定是听错了,瞿曇绝对是教有我,绝对不会是教无我,如果瞿曇真的是教无我的话,我去跟他会一会,跟他辩一辩,因为他自己很厉害,他说他什么?能偃草折樹,什么额头流汗,腋下流汗,所以他就想要去跟他会一会,中间有一大段先省略,因为这一大段都是在描述,描述他叫阿濕波誓回去跟佛陀讲,他说他要去见佛陀,他就说好,佛陀就说要见他,他就去找佛陀,就开始跟佛陀对论,开始谈起来,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他说,【薩遮尼犍子白佛言:】,这个就跟佛陀开始对论起来,对论起来之后,我来看一下,谁要念,来敬畏,你早上没来,今天看到你,从哪里开始念你知道吗,从这里,【薩遮尼犍子白佛言:「瞿曇!我今當說譬。」,佛告薩遮尼犍子:「宜知是時」。譬如世間一切所作皆依於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惡從生;,受、想、行、識是我人,善惡從生。又,復譬如人界、神界、藥草、樹木,皆于依地而得生长,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他什么意思,他跟佛陀谈,薩遮尼犍子白佛言:「瞿曇!我今當說譬。」 ,佛告薩遮尼犍子:「宜知是時」。他说什么,他说有我,然后他现在要用比喻来说明有我,那接下来他讲了一堆,敬畏这一堆,大意思是什么,(他说世间一切所作的皆是有地,因为地的话就应该是一种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会有我人的这种相,所以 善恶就从生了,那么受、想、行、識, ,3038,01:39:22,580 --> 01:39:24,720,也是一种我的存在,所以 就有世间的话就有善恶,他又推演,依这个逻辑来推演的话,那么人界、神界、藥草、樹木, ,都是依于地这种色而得生长,那么如此的推演的话呢,这种色的话就会有各种我相人相,那么 五蕴里边的受、想、行、識,也是一种我的存在,大概是这样吧),他的比喻大概就是说什么,一切的生长依靠大地,那么善恶从哪里而来,善恶的种种行为是依什么而有,依五蕴和合,依五蕴的受、想、行、識而有,意思就是说,既然这样的话,那五蕴一定有一个我,所以才能够造作善恶,所以 一切的行为善恶一定依什么东西,如果没所依,那就不会有善恶,不会有任何的造作,既然有善恶有任何的造作,那就是依一个什么东西,那既然是依色,那就色是我,依受、想、行、識就是我,就像大地一切的花草,树木如果没有一个依托,这些东西不得生,那大地的一切花草,树木万物依什么而生,依大地而生,所以他认为说,有东西就一定又有个依托,所以依这个大地而生长一切,所以我们一切行为的,善恶这一些也一定有所依,这个所依的东西,就叫做我,所以有我才有善恶,才有种种的行为跟造作,所以 就叫做有我,这样大概了解吗,你想想说,他好像也不怎么样,还说什么他是大论师什么什么,不过我们现在讲的比较简单,那可能就是古代有一些这些理论,这样大概知道他所讲的大义了吗,可以,是火种居士没错,他是连下来的,这一段,师父直接讲比较快,因为时间不多了,佛告火種居士: ,就是刚才那个,因为他是婆罗门,汝言色是我人,他刚才说一切善恶都是依五蕴,所以要么就是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佛陀说,你说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你是这样说的吗,【答言:「如是,瞿曇!色是我人, ,受、想、行、识是我人 ,此等諸眾悉作是說。】,他说是的,就是这样子说,而且很多人也是这样子说,因为佛陀要先问他问清楚,不然他等一下又在那边狡辩,他说,你说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没错吗,他说是的,是没错,【佛告火種居士:「且立汝論本,用引眾人為。」】,意思就是说什么呢,你要先把你的论本讲清楚,大家都听好,你是这样子说的,你不要等一下又跟我在那边瞎辩,大家都听到了,大家都听到你说 ,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且立汝論本,用引眾人為,】,就是说大家都 听到你这样子说的,你等一下不要狡辩了,【薩遮尼犍子白佛言:「色實是我人。」,佛告火種,居士:「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譬如國王,】,这个就回到了刚刚那个经,他说如果是我的话, ,那就像国王一样有主宰性,国王要杀你、打你、剐你,要论功行赏,国王是可以自主的,这个才是我的自主义,然后他说,他是问说, 国王可以这样子吗,因为国王有主宰性,他说 能爾。瞿曇!可以的,没错,然后 ,【佛告火種,居士:「凡是主者,悉得自在不?」,答言:「如,是,瞿曇!」 】,跟刚才一模一样,其实那段就从这段出来,接下来【佛告火種居士:「汝言色是我,受、想、行、識即是我,得隨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耶?」】,意思就是说,你可以完全控制你的,色、受、想、行、识吗,佛陀就这样问他,既然你说我,那我刚才说我是有主宰 主控的意思,就像国王,他在他国内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觉得 我 是这样的主宰义吗,他说是的 那佛陀问他说,那这样的话你说,五蕴是我你能够自在主宰五蕴吗,这样知道他问的了吗,佛陀问他,什么令如是不令如是,就要他这样,要他不要这样子,可以这样子吗,接下来,【時,薩遮尼犍子默然而住。】,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回答,说是 不对,说不是也不对,【佛告火種居,士:「速說!速說!何故默然?」】,赶快说,你不要在那边不回答,因为他已经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回答比较好,想来想去,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不是,【如是再,三,薩遮尼犍子猶故默然。】,佛陀说,请你说请你说,他就一直都不说,就一直立在那边,哑口无言就不说,【時,有金剛力鬼神持金剛杵,猛火熾然,在虛空中臨薩遮尼犍子頭上,作是言:「世尊再三問,汝何故不答?】,然后这个金刚神出现了,世尊已经问了三次,已经一直问你,为什么不答呢,【我當以金剛 杵碎破汝頭,令作七分。」,佛神力故,唯 令薩遮尼犍子見金剛神,餘眾不見。薩遮 尼犍子得大恐怖,白佛言:「不爾。瞿 曇!」】,别人没看到,只有他看到金刚神在他上面而已,那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就是说他太害怕所以出现幻觉,不过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个主题叫什么,无我的困惑,外道不理解无我,因为婆罗门外道一般都是主张有我,记得吗,有我然后修行,到最后小我跟梵我合一,这就是外道的理论,那这是一段,佛陀跟外道的一个辩论跟说法,这个就是杂阿含110经,但是你先不要去管,师父,怎么会有金刚神,那佛陀真的会让金刚神去打他吗,你先不要去管这些,你要知道说,从中里面可以了解到,婆罗门当初讲的真我以及佛陀讲的无我,中间它的差距在哪里,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下礼拜是最后一次,我们继续把无我继续讲下去,我们下礼拜会讲无我的话,谁作业谁受报,这也是讲无我,很多人会提出来的一个问题,那无我,还有谁作业,谁受报,不过是这样子,你们一定会想说那很简单,师父已经讲了,但是你们已经很多人听过很多课了,甚至连成佛之道都听了,对这个谁作业谁受报,应该不会比较有问题,但是我们在讲这个经,还有很多人在听,网络上的很多人,他不一定听过成佛之道,也不一定听过很多的阿含经,或对佛法的教义有很深的了解,所以会有这个谁作业谁受报的问题,我们下礼拜来谈,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
 阿含经讲要,第115讲,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 来看今天的课程,无常法门其实大概已经讲完了,上个礼拜无常法门,本来师父想用导师的佛法概论里面的,一个讲法来做一个总结,就是无常法性,无常法门,本来想用导师佛法概论里面的一段话,来做一个总结,但后来师父想一想,因为印顺导师这段话是在讲三法印和一法印,就是说三法印其实与一实相印相应,所以这里印顺导师说,【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這是似,乎如此,而並不恰當的。『阿含經』與聲聞學者,確乎多說三法印;,大乘經與大乘學者, 也確乎多 說一法印。這三印與一印,好像是大乘、小乘截 然不同的。其實,這不 過多說而已。佛法本無大 小, ,佛法的真理也没有两样,也不应该有两样。】,因为这样子整个来讲,其实是在讲三法印跟一實相印,三法印里面已经包括了什么,无常无我,还有法性的涅槃,所以师父觉得说,既然他已经都谈了无常无我了,所以师父觉得说,把这一段的解说,拿到无我法门之后,再来做总结会比较好一点,其实他这个地方就是在讲说,无常跟无我不是现象上的无常跟无我而已,而是要到法性上的无有常性和无有我性,那无有常性无有我性,一切法如果是无有常性无有我性,那当下就是什么,涅槃寂静性,就是诸法不生不灭性,细节上我们就慢慢再谈,所以无常的概念就基本上大概讲完了,那导师的这几段话,那我们等到无常法门讲完之后,我们再来 以导师的这个话来做一个总结,所以今天要讲的就是无我法门,无常已经讲完了,那我们接下来,这个礼拜跟下个礼拜都来讲无我法门,那很快的阿含经就快要讲完了,无我讲完就会讲正解脱学,那正解脱学内容不多,讲完了之后,阿含经讲了好几年也就结束了,那我们接下来来讲,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佛法概论是阿含经的要略,阿含要略,那我们再从佛法概论来做一个对阿含经的总结,我们来看一下  (第七節 無我法門),语意 ,首先 什么是我,你要谈无我,那我们现在谈,那什么是我,那佛教要讲的无,要否定那个我到底是什么,首先,语意,我,在那个梵文里面,或是印度里面最常用的是这个字,阿,长音,Ᾱtman,叫做Ᾱtman,是印度或是梵文或佛教里面最常指涉的,就是用这个Ᾱtman,那这个Ᾱtman 是两个字的结合,是a(aham我)+ta此=此我,aham 就是一般我们语句上用的 我,比如说 我今天早上九点起床,我等一下要到中道去听经,我等一下听完经之后要去买菜,这个时候呢,在梵文字里面,我都用什么,都用aham,他不会用Ᾱtman,他不会用Ᾱtman去买菜,Ᾱtman 九点起床,不会,他用aham,aham就是那个英文的a 的意思,所以他是aham,然后 加上ta,ta就是英文的that或this,他会变化,他会根据他指涉的是什么,他就是等于英文的that或this,所以这个aham的a还有ta两个加起来,那当然ta有变化,就变成Ᾱtman,就翻译成此我,就翻译成,这个我,此我,那这个我 此我呢它在印度宗教或文化里面,他慢慢慢慢怎么用呢,这个Ᾱtman本来就是指自身,这个Ᾱtman本来就是用在指自身,这样的一个东西,自身的一个东西,比如说,我到底是什么,他就是说,自身是我这个东西,但是自身我到底是什么呢,后来就把它用为自我的躯干,就是这个身体就叫做我,但进一步 我这个概念,他们慢慢也知道说,不能只是指这个躯干叫做我,还有内在的精神,内在的精神为我,所以就变成是指精神气息,到最后这个Ᾱtman ,被印度宗教拿来指涉真我,拿来指涉真我,所以一旦他们在宗教在哲学上,一旦用在指真我的话,就会用这个Ᾱtman,那么在佛教里面呢,取这个真我(作为)我的同义语,取我的同义语呢,就是说,这个Ᾱtman还有指这个我呢,因为它的一个大方向,一个我的话,它有不同的同义语,那这个同义语 在佛教常用,只是说佛教会认为说,这只是一般我们来用而已,你不能把它当成是,有真的我不变的我 ,这样的一个观念,比如说我的同义语,这个我或是人,或是什么的同义语,你们在什么经典里面都会读到,金刚经里面,金刚经里面有讲几种我的同义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人、众生、寿者,其实都有指涉这么一个,众生的我的这样一个意思,但是它的意义,都有一点点不一样,金刚经只 简单的讲四个,其实般若经里面讲到有十六个之多,有十六个之多,那这个阿含经里面这个地方讲了七八个,你看它说,【爾時,世尊告彼比丘:「諦聽!善思!當 為汝說。有二法,何等為二?眼、色為二...... ,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 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 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它说什么,它说三事和合觸,然后产生认识,那产生认识之后呢,我们会觉得说,【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此四無色陰 ,然后加上眼、色,此等法名為人,意思就是说什么,五蕴,五蕴的前面,有色的加无色的,有色的就是什么,色是什么,色就包括,眼根 对色境,这些都是色嘛,然后再加上 四無色陰,那这个整个加起来此名为人,就是五蕴和合的是人,就叫做人,然后【於 斯等法作人想、】,有没有看到,这个就是金刚经讲什么,我相人相的人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然后它说,于此合名为人,有没有看到,於 斯等法作人想,那和合成为一个个体的这样一个我,或一个人,然后我们对这个东西,就会产生人的这个概念,或是我的概念,包括呢,於 斯等法作人想、眾生 、那羅、摩㝹闍、321,00:10:26,020 --> 00:10:27,260 摩那婆、 士夫 、福伽羅、耆婆、禪頭。】你要是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你会真的,你猜死的都猜不到他真的在讲什么,尤其这个禅头,如果不知道,问说师父,禅头是什么,禅宗 的参话头,禅宗 参话头叫做禅头,说不定会这样去猜,你要是依文解义,可能会去猜这样,反而把它猜成这个样子,众生 比较容易猜,那罗他本来有那个龙的意思,那还有一个你比较熟的是士夫,士夫也是人的意思,但是他有,比如说调御丈夫,佛的十号之一,他的丈夫 就用士夫这个字,只是他又翻成丈夫,其实比较倾向他是指人,但是是人里面的男人,他就叫做士夫或叫做丈夫,所以这几个字,全部都是用来指涉,相同于我或人的这样的同义语,但是他用的每一个,都有一点点不一样,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因为五蕴和合的这个身心,我们就称他为,如果是对自己,就认为这是我或认为就是人、众生、寿者,那他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这里,看得到吗,首先第一个,他翻成人的话,他这个人是 (pravartana):生者、動者,意思就是说能出生、会动的,是主动会动的,不是被动会动的,什么叫做主动会动的,我问你  风吹树动,树是主动会动还是被动会动,被动会动,它不是自己主动会动,风吹石头跑,这个水会流,那水会往下流,那如果没有状况的话,水 自己不会自己动的,那会动的到底是什么,自己会动的是有情众生,所以就是有情物跟无情物,无情物它是不会动的,它都是被动的,有情物他才会自己动,所以这个人又是指有情,是从能动 、生者、动者上面来讲,另外一个叫做眾生 ,就是众生相,我相、人相、众生相的众生相,这个众生就叫做Sattva,就又叫做什么有情、情识、心,又翻成众生,所以这个Sattva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BodhiSattva,BodhiSattva叫菩萨,那菩萨就是什么,一般翻成觉有情,那就是这里指的有情,就是有情识的众生,所以五蕴和合他不只是色,他还要有内在的情识,有精神体,这个才能叫做众生,那么佛教在区分有情无情的时候,就是说六道轮回的是有情众生,那花草树木 是不会轮回的,这个是没有情识的,但是有人说师父,它有生命,它这种有机生命跟有情识,概念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动物,六道的猪羊牛马狗,这些不但有生命而且有情识,这个是属于六道众生,是属于有情,花草树木,如果你要说它有是有机的生命,那是没问题,它是会活的,自己会生长的,没问题,但是在佛教里面,它被认为没有情识,没有情识,所以就不是Sattva,所以Sattva是指有情识的众生,有情、情識、心,还有一个叫做 那羅(nara),Nara你看 ,他说  aman,a male,a person、原人我们常常呢,在宗教里面常翻为原人,这个原人,你说他是原始人也可以,但是他指的就是什么,最早的人,佛教里面指的这个就是最早的人,所以他也 通用 指涉有情和我的这个人,但他的意义,有一个最原始,最早的人的意思,还有叫做 摩㝹闍(manuṣya),叫做Manushya,manuṣya 什么意思呢,他有human,manly, ,所以他在有情里面特指什么,人类,而且他这个字也有祖先的意思,因为 宗教传说里面人类的祖先从哪里来,然后会跟其他众生有情区分,所以这个字呢,叫做manuṣya,就是human或是manly,他也有祖先的意思,所以他特指人类,还有一个叫做摩那婆(māṇava),这个摩纳婆呢,佛教翻成童子,但是事实上,童子不是小孩,你们在传说里面,童子在中国字是小孩对不对,所以观世音菩萨,有什么,小龙女跟善财童子,那善财童子是从华严经里面入法界品里面拿出来,然后跟观世音摆在一起,就是一个小龙女,一个善财童子,所以叫做金童玉女,所以我们做雕像的时候 ,观世音菩萨会做(成)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坐在旁边,但是事实上,童子小孩子也可以,但是他不一定是小孩子,所以善财童子,他不是善财小孩,他是什么,你看,他叫做 ayouth,lad,youngster,童子,年轻人,可以说是青年,所以导师曾经写了一个青年的佛教,就是指善财童子,他年轻,然后为了追求真理到处去寻找,所以他其实是指有活力的年轻人,所以他不是指小孩,这里讲的不是children,也不是child,他是讲什么,youngster年轻人,年轻的人,他不是讲小孩,所以这个叫做摩那婆(māṇava),这个字很常用,士夫(puruṣa):aman,male,humanbeing,所以这个士夫跟这个manuṣya有点像,有没有看到,那你说,师父,那为什么那么多字,都有指涉男人的意思呢,其实这个跟文化有关系,印度本来就是一个极端重男轻女的社会,而且他的很多神话跟文化还有宗教里面,本来都是以男性为主的,他不但有四姓,而且他 男性女性的差别很大,印度古代很多的宗教,我现在不是说佛教,我说印度古代有很多的宗教团体他是没有女众的,他是不允许有女众的,那佛陀是允许有女众出家的,那当然中间也有一些过程,大家都知道,但到最后佛陀是允许女众出家的,那么佛陀也说,如果女众能够好好修行有助于正法的增长、延长,那这是印度一个文化的特色跟现象,所以也不用去想太多,这个就叫做士夫,然后还有 福伽羅(pudgala):補特伽羅、數取趣,福伽羅就是我们一般讲的pudgala:補特伽羅,那么我们常常翻成數取趣,其实他指的就是一个,身心和合的这么一个东西,那么从身心和合来讲的话,这个东西他是怎么来,他是不断轮回而来的,所以他就叫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有时候又翻成什么,人我,人我有两种,一个叫做人我,一个叫做法我,那人我的这个人,他就翻成补特伽罗我,我们翻成人,所以这些里面的翻译,有时候翻成人、众生,他有时候会对调的,比如说有情众生,他有时候会翻成人,这个补特伽罗也会翻成人,还有一个,耆婆(jīva):living,existing,alive,命者、壽者,齐婆叫做Jiva,这个Jiva叫做living,existing,alive,所以他 翻成命者、寿者,所以金刚经有没有讲寿者相,有吗,我相、人相、众生相,还有最后要讲寿者相,寿者相指的就是这个Jiva,意思就是说有生命的东西,但这里不是指花草树木那种有生命,他是指有情众生这种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活着的,这个叫做Jiva,还有叫做禪頭(jantu):人趣,这个禅 驼特别指的是什么,人道 众生,或叫做人趣,人道众生,所以你看这种种种种,无非 指的都是一个身心生命的结合整体,就可以叫做我,可以叫做人,叫做众生,叫做寿者,叫做生者,叫做命者,又叫做士夫,有种种种种的称呼,那么在佛教里面,他认为说,如果他是一个假名的因缘合而的,这个我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把它当成是不变的真我,那就是佛教要破的,这就是我、人、寿者、众生的种种意思,种种语义跟不同的名词,再来,「我」的定義與概念,前面已经讲了这个名称,我的这个与那个名相跟名称,那么我的定义跟概念,在佛教跟印度教里面,他真正对我是赋予怎么样的定义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一、奧義書(Upaniṣad)这个奥义书,你们知道奥义书是指什么,没听过,听过但不知道,基本上,婆罗门教 在古圣典时期,他有三大时期的圣书,我说婆罗门,婆罗门是三千年前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白种人所创立的宗教,因为以信大梵为根本,那梵叫做Brahman,所以这一类的他们就称为婆罗门教,因为是信大梵的,大梵就叫做Brahman,所以这些人也称为婆罗门教,那么最早他们进来的时候,三千年前雅利安人入印度的时候,他们最早的信仰叫做吠陀信仰,那吠陀信仰里面有四种吠陀,就叫做四大吠陀,这是最早的,但是它并不是印度文明的开端,其实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时候,印度已经有很高的文明了,所以印度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文明,那在三千年前雅利安人从西北入侵,然后这些是白人 入侵之后,他带进来的信仰,就是所谓的吠陀信仰,那么吠陀信仰里面最早的叫做,离祭(?)吠陀,离祭(?)吠陀里面所讲的其实没有很深的东西,跟很多宗教一样,都是一种祈祷,祈祷用语,祈祷的书,那这些祈祷的书是怎么样呢,比如说今天孕妇难产,那你要干什么,你要怎么办,祈祷神希望她能够平安,所以离祭吠陀里面就告诉你说,如果要解决孕妇难产,所以要念这些咒语,这些咒语就叫祈祷语,那这些咒语到底里面写什么,其实你不需要去了解它的意思,你只要照着念,而且越标准越好,而且不是随便人都可以念,必须是婆罗门祭师这一类的,最高等的这些祭师他才能念,而且他念才能跟天神做感应,这就是其中一个祈求,还有不管是求雨,求六畜兴旺,求谷稻丰收,求什么,反正所有 祈求的这些,都是这些吠陀里面所告诉你的,所以他们是祈求神的一种信仰,所以他并没有很深的这些内容,都是祈求的,其实这样的一个特色在原始宗教都有,在中国一定都有,你去看民间信仰里面,也有很多这一类的咒语,这就是印度教咒语最早的来源,所以咒语也不用去了解它内容是什么,你咒语只要念得音越相近那就越好,那我问你说,那为什么声音越相近越好,因为神才听得懂,不然你该卷舌没卷舌,不该卷舌你卷舌,神听不懂,听不懂就达不到效果,那你要求神,第一个,你至少要跟神 讲说你到底要干什么,所以神才会保佑你,第二个,你不能光念咒语还要做什么  仪式,做仪式,那仪式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仪式,就叫做火供,没错,火供其实讲白了干什么用的,贿赂用的,比如说某一个地方,其他我不知道,政治人物,你要拜托他做事,你去拜托他,我那块地,不能变更,你帮我变更一下,能不能请你,那你跟人家讲讲清楚 ,问题是那他为什么要帮你,你得贿赂,带一点东西,带一箱水果过去,那这样就可以了,这样知道吗,当然水果你不要想得太单纯,水果盒里面装的不是水果,钱包里面没有钱,太阳饼里面没有太阳,所以就是贿赂,那这个一样,你要经过仪式跟火供,把你要给神的东西献出来,那么献出来,你怎么保证神可以收到呢,就是透过火供透过仪式,然后把贿赂神的东西烧掉,那这样子神收到东西满意了,要满意,你不要求的东西很多,给了一点点,那可不行,所以要满意了神就会保佑你,这样 很明显,我们说来讲去,其实这是什么思维,这是人的思维,这跟到底有没有神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实这是什么思维,这是人的思维,只是把人的思维给宗教化了,然后祈求一个无比的力量来帮助我们而已,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所以离聚吠陀,吠陀书,它都是这一类的,祈求的一些东西,第二个戒腊,慢慢慢慢发展了几百年之后,产生了所谓的梵书,梵就是大梵天 的梵,书,那个读书的书,梵书就是后来的婆罗门教的这些婆罗门,他们慢慢慢慢在发展当中,把吠陀的神话思想仪式思想把它理论化,所以他会弄出一套理论,然后告诉你,为什么吠陀里面讲的东西,是有道理的是有用的,比如有人会渐渐怀疑说,为什么一定要烧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念这些,不念不行吗,他渐渐要弄出一套理论,来说明吠陀的东西是合理,是有效的,他当然不会告诉你那是贿赂,他会告诉你神的理论,讲了一堆,这个就变成了梵书时代,经过了差不多两三百年,就变成梵书时代,这是第二个戒腊,所以第一个戒腊是三千年前,那是吠陀时代,然后慢慢经过了两三百年,就变成是梵书时代,就是把吠陀的神话给理论化了、系统化了,再经过两百多年,到了佛陀那个时代,佛陀的同一时代,又进化了,梵书的这些婆罗门,进一步已经把他求神的这种观念已经把它淡化了,然后把这个神的理论进一步去求神,到最后把他反馈回来祈求自身,祈求自身干什么,求修行求解脱,求梵我合一,这样清楚吗,所以他们到最后变成是说,你求神是可以得到保佑没错,但是没办法得到永久的离苦得乐,所以他从对神的祈求到一套理论,到最后变成是说,你如果要求神的真实保佑,那就是要永久的离苦得乐,不能只光靠求神,而是要求自己的修行,所以奥义书里面呢,已经有很强的轮回解脱的这种概念了,只是毕竟他们还是婆罗门信仰的婆罗门教,所以他的最后达到的究竟,一定透过自己的修行,但是到最终还是祈求什么,梵我合一,这个叫做奥义,所以奥义书里面有讲大梵有讲我,这是他们一个很重要的,因为奥义书的修行理论,他是说,无始以前不知道哪一个时候,本来一切的东西都是大梵,大梵是一切的来源,一切的本质,但是 不知道为什么,跑出了很多小Ᾱtman,这些Ᾱtman就是真我,这是我,这些Ᾱtman不了解他们的本质,就是大梵、就是大我,所以 Ᾱtman,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本质就是大我,所以Ᾱtman就一直不断的轮回,轮回再轮回,如果你要回到大梵去,你就要先知道我们 本质的这个我,其实他就是大梵,他的法性本质无二无别,听起来如果搞不清楚的话,有可能会跟佛教混在一起,所以很多人学佛学到最后,是在学奥义书里面的东西,他说如果你要修行,所以他们才会叫做梵我合一,你要先知道,Ᾱtman的本质换句佛教的话叫做法性,他的本质跟大梵就是一个东西,你先要知道这样一件事情,然后透过修行,那接下来怎么修,那就这样各样各类的,但是他最终目的到最后都是,把Ᾱtman回到大梵去,然后结合之后,你就可以得到永生不再轮回,这就是他们的理论,所以他对于大梵这些东西,他就有一套他的根本的思想,这样大概了解了,所以在奥义书里面,他说我是什么概念,他的我,记得,不管是Ᾱtman或是那个 大梵,他的本质是一的,所以他说。1、主宰:「它(梵)是主宰(paribhū) 。」,我就是主宰性,这里面这个就是奥义书的文,它就是指大梵,是主宰 paribhū,就是主宰性,就是主宰性,这个bhū,师父曾经讲过,有印象吗,BHU,BHU,有没有人记得师父在讲,可能没讲过,有可能讲过,我忘记了,有没有人知道,自性的梵文是什么,你已经提到一点了,SVA,SVA后面是Bhava,SVA Bhava,就是自性,SVA是自己,Bhava,Bhava记得吗,SVA Bhava,那个BHAVA,它的 字根就是这个bhū,它就是存在,也就是等于英文的B动词,存在的意思,所以SVA Bhava自性,它的梵文直接解释过来叫做自我存在,然后它就是这个存在的意思,就是bhū,这个V变过来就变成Bhava,就是存在,所以它是paribhū,就是说它是主宰,还有 ,2、恒常:「太古的主是常住(nitya)、恒有 (śāśvata) 。」,这个太古的主,这个主是什么,大梵,所以它说太古的主是常住,这个太古意思是说很久以前,反正没有一个最终到底是什么,它就有一个主,它就是常住的,所以这个常住 发音叫做nitya,这个T不要发太重,anitya是无常的,nitya是常,所以它说太古是常,还有叫做恒有 (śāśvata) 。」,这个S上面一撇是SH的音,就是常、恒常、恒有,所以你刚刚那个我有一个主宰性,还有一个恒常性,3、獨一:「在太初時,只有『有(Sat)』, 唯一無二」;  第,这个Sat,也是有,身见,谁记得? 萨迦耶见,Kaya 身,然后萨Sat是什么,有嘛,就是叫做什么,Satkaya,Satkaya就是有身,记得吗,这个有身见的身见,后来简译为身见,其实它应该是Satkaya叫做有身见,所以这个Sat是有,还有谁记得,这个Sat,还有,说一切有部的 有 也是这个有,所以它叫做什么,只有『有(Sat)』, 唯一無二」;,「它(梵)是自存(svayanbhū)。」,sva自己,svayanbhū 就是自己存在的,所以 你看,从梵书里面的这个我,它有大我的意思,但是哪怕只是大我,但是它从大我分出来的小我,跟大我的特质是一样的,它有主宰性、恒常性跟独一无二性,这个就是我的三个根本概念,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是长阿含里面对于婆罗门教的描述,长阿含里面对于婆罗门教思想的描述,【復有餘眾生命.行.福盡。】,有众生的命,还有他的行,还有他的福尽,就是有众生死掉了,【於光音天命 終,來生空梵天中。】,就是从某一天(界) 死掉了来到梵天,怎么回事呢,他说,【來生空梵天中。其先生眾生便作是念:】,什么叫做先生众生?先来的众生,他福报很大,所以他是第一个来到这个地方的,他是天,而且他这个天界是指初禅,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於此處是梵.大梵,我自然有,無能 造我者。】,有没有看到,这个自然有就是自己存在,自己生成了,他就是说 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所以佛教这个长阿含,已经把奥义的大梵这种思想,已经都把它表示出来了,当然佛陀不认为是这样子,但是他认为说,因为这个众生他福报太大,他先生到这里之后,他就认为我就是最大的,就是我自己就有的,因为他对于宇宙真理缘起法则他不懂,所以他会依我现在状况,认为我就是最大的,你看,【我盡知諸義典,】,就是说我知道一切事情,【千世界於中自在,最為尊貴】,一千个小世界的上面是初禅,你们去看师父的俱舍论,所以他可以知道,他可以看到,看到什么,他可以知道,看到下面的那么多的小世界,所以他以为他就是最大的,但是他不知道他上面还有,这个叫做什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是他不知道,所以他以为人外就是我最大,天上面没有的,就是我最大,因为他的认识有限,所以他就说,【我盡知諸義典,千世界於中自在,最為尊貴,能為變化,微妙第一,為眾生 父。】,有没有看到,他认为说,一切众生都是他变化出来的,【我獨先有,餘眾生後來。】,我是最第一个的,其他众生都是后面来的,【後來眾生, 我所化成。】,有没有看到,【其後眾生復作是念:】,后面来的众生就会做这样想,【『彼是大 梵,彼能自造,無造彼者。盡知諸義典, 千世界於中自在,最為尊貴,能為變化, 微妙第一,為眾生父。彼獨先有,後有我 等,我等眾生,彼所化成』」】,你看,佛教这样的描述,就是在描述佛罗门的大梵思想,那这种佛罗门的大梵思想,这种佛罗门的思想,在其他地区慢慢慢慢演化,也有这种思想,这个跟我们一般所谓的基督教,天主教的的创造者也是一样的,这些创造者,我们这个阿含经翻译的很早,你看,他说为众生父,天父,基督教就是讲说上帝就是天父,上帝是独一无二的,自己而有的,没有人可以造他生他的,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什么,我们众生都是他创造的,所以他叫天父他叫天主,我们既然是他创造的,所以我们就是他的小孩,所以我们就要怎么样,听从他、赞叹他,这阿含经很久以前就翻译进来了,从这个地方就知道,其实佛教早期就一直在描述这些东西,那这些其实在印度教里面,他就是这样信仰的,这样各位清楚吗,所以这里面就有什么,主宰、自然而有、恒常,而且一切众生都是从他变化而来的,所以师父刚才不是说,在奥义里面他说,因为我们都是从这个创造主而来的,所以真正修行到最后就是梵我合一,回到那边去,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修行得解脱,是这样的得解脱的方法,这是长阿含所讲的,讲到这里也没有什么问题,中阿含里面对这种东西描述的特别多,包括对世界的生成,不同宗教的看法,描述的非常多,(师父,他这个阿含经里面讲最多,他的目的是啥,是对其他外道的一种介绍,还是要表达一个佛教的什么思想),你等一下,你要问什么,(这段究竟要表达什么意义),要表达的意义,他是在说婆罗门大梵是这样的思想,他要先说明婆罗门大梵的思想,外道怎么认为我,以及怎么认为梵,到最后呢,佛陀当然会否定外道的这些东西,铺垫,那杂阿含经里面比较少去描述这些,杂阿含经里面 他就是大概讲一下而已,他没有做很详细的描述,因为杂阿含经里面他比较重视什么,你当下应该怎么修行比较重要,但是到了中阿含 长阿含,对这些描述的慢慢就特别多了,二、阿含經,1、自主、自在,阿含经怎么描述我 ,这是杂阿含经,这个110经蛮长的,但是他其中有一个可以表现出,阿含经里面对我的这样的一个定义,【佛告火種居士:「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这个火種居士为什么叫火種居士,火供的婆罗门啦,他问【火種居士,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譬如,國王,於自國土有罪過者,若殺、若縛、若擯、若 鞭、斷絕手足;,若有功者,賜其象馬、車乘、城邑、  財寶,悉能爾不?」 ,答言:「能爾。瞿曇!」】,他意思是说,这个国王他可以主宰这个国家 ,那这里面如果有人犯罪,有人做了什么什么,他是不是可以把他抓来,然后不管是鞭行,或是砍手砍脚,或是关个几年,如果有人有功,那我就可以赏赐给他,像古代的国王或君王这样,国王是不是可以主宰这样子,然后这个火種居士说:能爾。瞿曇!是的,可以这样子,【佛告火種居士:「凡,是主者,悉得自在不?」,答言:「如是,瞿曇!」】,如果你是主宰的,你对于这个东西可以控制的,是不是可以像国王这样子,如果有一个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像国王这样,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说你是不是可以 凡,是主者,这个就是主宰者,悉得自在不? ,他说是的,没问题,【答言:「如是,瞿曇!」,佛告火種居士,汝言色是我,受、想、行、識即是我,得隨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耶?」,時,薩遮尼犍子默然而住。】,这个火種居士就是薩遮尼犍子,默然而住,他的默然而住是怎么样,哑口无言,答不出来,因为你说你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是我,因为这个婆罗门他是认为有我的,他说是我对不对,那是我的话,我有一个义叫做主宰或是叫做自主自在义,我,记得,有一个主宰自主自在义,既然是这样的话,既然有我的话,那你既然是主宰自在义,你是不是能够让他要怎么样就怎样,不让他要不怎么样就不怎么样,是吗?可以啊,如果是主宰自在义的话是可以的,有我的话是可以这样子,就像一个国王,他掌控一个国家,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婆罗门本来讲说是啊没错,接下来佛陀就问说,如果五蕴是我的话,你是不是可以让我这个五蕴身心,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这个婆罗门他也知道不可能,是不是不可能,你觉得可以吗,你可以让你的五蕴身心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吗,很简单,大家都觉得不可以,我们先不要说受、想、行、识,你 受、想、行、识不得控制以外,先讲色好了,你长怎么样你能控制吗,不行吗,你能长怎么样,你说你再怎么样去美容,再怎么样去什么,去这边东挖一块,那边西割一个的,割来割去,一定不如你怎么样,而且他会变化,你要让他 永驻青春,不要老可以吗,不可能的,你今天生病,你让他不生病,可以吗,不可能的,我们是没办法主宰他,我们是绝对没办法自主主宰他的,我们可以相对性的用他,但是你没办法绝对性的主宰他,所以呢,这个婆罗门才会默然而住,哑口无言,因为他也知道不可能,可见五蕴无我,所以我的第一个就是什么,自主义、主宰义,他的主宰义是说,我五蕴身心是我,所以我可以主宰他,那是我的意思,但是事实上是无我,所以我们没办法主宰我们这个五蕴,那你说师父,我可以控制我的思想,行吗,对啦,你们都摇头,是啊,我告诉你 ,要控制思想是要训练的,但是如果你没有跟真实的智慧相应的话,其实你是被什么牵着走的,被五欲、五盖、贪嗔痴,然后被环境所影响的,你要不要试试看,你到一个Mall里面去逛,本来我是不想买什么的,笑那么大声是,你是不是有这个经验,还是我本来都不买,禁言逼着我买,我本来去看看都不买什么,结果到最后逛了回来他买最多,看到什么都买,那你觉得你能主宰吗,不可能,因为受到的外在的诱惑,内在的贪瞋痴,所以我们实际上是不能主宰的,所以是无我的,这是所谓的一个 自主,所以我有自主的意思,或是主宰自在的意思,这是我的一个意义,再来,2、常、恒、不變易,是比丘晡時從禪起,往詣佛所,这个是杂阿含264经,可能你们读过,【是比丘晡時從禪起,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禪中思惟,作是念:『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这句话其他不要管 ,管这句,他说【作是念 :頗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这句话什么意思,(色法它是恒常不变的吗),有没有色是常的,恒常的不变的,正住呢,(不会灭,一直这样子),正住就是一直这样子,所以这句话是一个疑问句,他说,有没有色是常恒不变异,正住意思是说,有没有色是是常的是恒的,是不变异的,是一直如此的,有没有这样子的呢,【如是受、想、 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耶?』】,就是有没有这个五蕴它是常住不变的,有没有这样子的,这是一个问句,【今世尊,頗 有色常、恒、不變易、正住耶?】,因为他是说,我在家里打坐 的时候,做这样的胡思乱想,所以现在他跑到佛陀那边,他说有没有,然后他就问世尊说,有没有这样子可以常恒的呢,【爾時,世尊手 執小土摶,告彼比丘言:「汝見我手中土摶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比丘!如是少土, 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正 住法。」】,意思是什么,如果是我的话,那就是恒常不变异的,所以我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什么,常恒,是我的第二个意思,那么第三个意思呢,就是独一,这个独一呢,在长阿含经的15、21经里面都有描述,那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这个长阿含21经有谈到,我就是独一的意思,那么还有一个15经也有提到,可见婆罗门认为有我,所以他认为有主宰,有恒常、有独一,不过婆罗门所描述的都是重在于大我的描述,佛教讲无我,也是重在那个,我是自主性 ,主宰性,不变性,还有独一性,这个是我的根本意思,但是佛教是把这个 真我给否定掉的,五蕴变化和合的假我没问题,里面是没有一个主宰的,恒常的,独一的,如果这个东西的我,就是要否定的,这样各位清楚 ,师父曾经画过一个这样子的我,有没有看到,有主宰义、自主义,我还有一个什么,自性义,有没有看到,自性,自性对不对,如果从存在来讲,记得吗,自身,没有人生他自身的,如果从时间轴来讲叫做什么,常,如果从横面的组合来讲的话,他叫做什么,独一,有没有看到,这个就是自性的意思,在般若经或是中观里面,他要破的就是这个自性,这两个有相关性,般若中观比较重在这样子的,那么阿含经相对,我说相对,他比较重在这个主宰义,那当然他会讲到自身独一,但是阿含经比较重在这个主宰义,那这两个合起来就是这个我的意思,这任何一个破掉了,下面都不会存在,这个就是我的根本的定义,以及佛教要否定的,我到底是哪一个,就是这个不变的这个我,我们先休息十分钟,我们继续回来看下面,我们继续来看,无我法门,刚刚都已经把我的观点都讲了,我的怎么定义都讲清楚了,那么现在我们来讲无我,就是讲佛教里面要否定那个主宰,自身 独存 常驻不变的这个我,是佛教要否定的,那么我们再来看,我们先来看  1、「我」的三種觀點,这些都是师父把它节录比较重要的,很多前面的一些铺陈,我们就没有讲了,有一个人这个叫做仙尼,【佛告仙尼:「汝莫生疑。以有惑故,彼則生,疑。仙尼!當知有三種師。何等為三?】,这三种师,你也可以说是古代的三种理论,或是三种宗教师所提出来的三种理论,【何等為三?有一師, 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而無能知命終後 事,是名第一師出於世間。 】,这第一类讲什么,有一师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而無能知命終後事,是名第一師出於世間。 】,他说什么,他说,有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因他这一辈子,能够见闻觉知能够生活,所以他认为我是有的,就是这个身心就是我,是真有我,这个身心就是有我,但是他对于死后怎么样他不知道,所以他就不讲,那这有可能就落入断灭见了,这是第一种,他只看到现在,然后就认为我活着,我是现在的,死后我怎么会知道,他就不讲,但是这种有可能就落入断灭见,但是你不要想说没有,现在很多人是这种观念,我这辈子过得快乐就好,我怎么知道我死后到底有没有,所以我这辈子我就尽情的享受,人家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他就会有这样子,所以就会变成有点断灭论的这种观念在,这是第一师,第二个,【復次,仙尼!有一師, 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見是我,如所知  說。】,现在有真我,死后这个我还是会继续下去,这个叫做常见,所以第一类是断见,第二类是常见,所以他说这辈子有一个我,这个我死后不管他是什么,他还会继续下去,所以这就变成我一直是不变的,这个就会变成常见,就是第二师,【復次,先尼!有一師,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你看 ,他说 ,【不见现在是真实是我,亦復不見命終之後真實是我。第三个,现是讲无我,没有真实不变的我,死后也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他是肯定死后,但是死后没有这样的一个东西,现在也没有这样一个东西,那我们继续来看,【仙尼!其第一師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如所知說者,名曰斷見。】,因为他说 ,我只是这个五蕴身心,这个死后五蕴身心没了,那就一了百了,这是很多人现在会有的,因为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我现见看的就是,我这样子能用能吃能喝,能见闻觉知,我怎么知道死后是怎样,既然不知道死后是怎么样,那有些就认为死后就没有了,师父也曾经讲过现在的医学,他也不会跟你讲三世轮回,纯医学的理论,他不会跟你讲三世轮回,医学他只用于,现在的医学是用于什么,物质所产生的功能,他不认为有一个非物质的精神,哪怕心理学,心理学家他都不会认为有一个非物质的精神,他认为心理还是依物质而有的作用,那这些死后,既然精神作用是依物质的,那物质体死掉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一了百了,那这个叫做断灭见,那你说你觉得有断灭见的人,会怎么样,如果他没有宗教信仰,哪怕他信一个耶稣都好,信一个上帝都好,如果他完全是这样的理念,没有宗教信仰的话,既然只有一次,死了什么都没有,那一般人合理的思维会及时行乐,能用的用,能拿的拿,能赶快做,就会变成很功利主义,为什么,很简单嘛,死了就没有了,那我不趁着这几十年的时间赶快能用,能享乐的赶快用,不然还要怎么样呢,就会变成这种极端的享乐主义者,第二个,【彼第二師見今世後世真實是我,undefined,如所知說者,則是常見。】,这个就是印度外道常有的,所以印度外道很多是断见,有些是常见,断见、常见的,【彼第三師不見現在世真實 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所以第三个讲无我的,是谁说的,佛陀说的,现在是没有真我,但是有五蕴和合的这样的运作,未来是没有真我,但是由无明缘行,不断的这样子持续下去,这个叫做不常不断的我的假我,但是常的真我,主宰的真我是没有的,为什么佛陀会来讲这个,因为如果你能够知道,认知而且理解无我,和为是假我在作用,那当然可以断除烦恼,那你要知道无我唯有假我,那你必须要知道什么,缘起四圣谛,然后从缘起的法性上去了解,然后从缘生四相上去达到流转跟还灭,从流转达到还灭,那这样的话就可以达到离欲涅槃,那这个表只是大概看一下知道就好了,现世后世,第一种,现世真实有我,不知命中后事,怎么见,断见,现世真实有我,命終亦有我,常见,現世無真實我,命終亦無有我,怎么见,正见,这是这三种,这三种见,这就是所谓的无我,我的三种观点,2、本末如來之說,这个经看过,有没有印象,【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什么叫做本末,就是佛陀一直都这样子说,不但是他教法根本,也是他未来最后面交代的,从开始他就是这样说,到最后他还是这样子说,叫做本末之所说,【云何為四: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苦, 是謂第二法本末如來之所說。 ,一切諸行無我,是 謂第三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涅槃為永寂,是謂第 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是謂,諸賢! 四法本末如來 之所說。】,记得吗,这个经看过,四事之教,杂阿含经叫四事之教,这里叫做什么,这是真一行,这个叫本末之所说,也叫做四事之教,诸行无常,然后说诸受皆苦,也可以讲诸法无我,或是也可以讲诸行无我,然后最后面涅槃为寂静,这个是四事之教,或是四法本末之所说,这个叫做如来本末之所说,再来,3、無常無我心離我慢得涅槃,这个是非常 常 有的逻辑顺序,也是一般修行的一个次第,但是师父上次在讲三解脱门的时候,你可以从无常到无我,但是你要真从法性入的话,无常可以直达涅槃,因为无常就是无常法性,那不可能再执著为我了,但是次第上来讲,现象的无常比较容易观,我们来看,無常無我心離我慢得涅槃,【諸比丘!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 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就是说如果修习无常,能够断一切 ,欲爱色爱无色爱,然后掉举、慢还有最根本的无明,【若比丘 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 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 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 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 慢,順得涅槃。」】,这个地方是说,你无常想之所以能够得涅槃,是由无常而通往无我,因为一般来讲就是无常容易观察,但是无我比较不容易,所以如果一般的根机来讲的话,都是由无常而观苦,然后进一步能知无常,能知苦的因,然后最后达到无我,从闻思修达到真正的无我,最后 那就是真的证无我,那证无我就断烦恼,就达到烦恼的断,从初果然后一直到四果,这个就是从无常入观,然后到达无我,这个经是讲这样的一个次第,你看,他说【若比丘 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 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 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这些都是烦恼,三界的烦恼,尤其是这个掉慢无明是色无色界的烦恼,这样子断的话,为什么可以这样子,因为从无常观能建立什么,无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 慢,順得涅槃。这是由次第而入的,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再来讲,5、無常苦無我----涅槃,刚刚是不是直接讲无常固什么,无常固无我,无我固涅槃,这边多了一个无常故苦,【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识无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这个就是观什么,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则无我无我所,那这样的观就叫做正观,【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 想、行、識,厌固不乐,不乐固解脱,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这个是最后面得四果才会这样讲,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能够先观五蕴的无常,那五蕴无常的话,那有这个五蕴之身,就一定是什么,就一定会苦,色是无常,所以我们的色是苦,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是无常,所以我们的受、想、行、识是什么,苦,所以叫做五蕴炽盛,记得吗,八苦里面是不是最后一个是五蕴炽盛,就是五蕴炽盛苦,这样知道五蕴炽盛苦了,那苦的话,就是怎么样,非我,刚才讲,那个我的自主性、主宰性,现在讲说苦就非我,逻辑上串的起来 ,逻辑上是可以啦,修行上也可以,只是我们还没办法修到那个地方,但是你要先知道道理上是这样子,为什么说苦就非我,因为如果是我的话,是主宰的嘛,你就不会苦的嘛,为什么主宰就不苦呢,因为我们现在的苦都是不顺我意,你要是主宰的话,那就什么都顺你意,你就快乐了啊,我长这样子觉得不大好,能不能让我长成什么样子的,一看,对啊就这样子,过两天又腻了,鼻子太尖了也不好,让我鼻子稍微扁一点,看像谁这样子,看的不错啊,过了十年变老了,我相信,包括师父偶尔做梦,或偶尔在胡思乱想的时候,看到相片都会想说,哇!这时候这么年轻,二十五六岁真好,又不会生病,然后又可以到处去,然后这个世界又充满了新奇,等着我们去探索,是不是这样子,想说多好啊,问你说,如果人生可以让你暂停的话,你要停在几岁,二十五是不是,停在三十,为什么你会觉得停在三十?一定有你自己的某些想法,你觉得三十停在三十?二十五岁太嫩没钱,二十五跟三十呢,颜值没有差多少,成熟一点对不对,二十五岁太嫩,三十岁成熟一点,这还其次,我三十岁事业有成,多好啊 ,又不老又算年轻,跟现在比起来三十岁年轻多了,然后那时候又有钱又有事业,多好啊,那当然我们都有这样想法,年轻一点,那时候变成怎么样,你能主宰那你就不苦了,可惜无我,所以我们不能主宰,但是我们不能主宰 ,如果你能接受那还好,可惜我们不能主宰,但是我们却一直想主宰,为什么一直想主宰,因为我执嘛,我们都会,你想我可以主宰啊,我都会想说有一天我变成超人多好,有一天如果我会飞变成超人多好,怎么样变成超人多好,我可以礼拜天在这边讲经,我礼拜天也可以在台湾讲经,因为差一天,台湾比较早,台湾讲课讲完了,结束了下午就飞回来,然后睡一下休息一下,差几小时,我睡个七八小时没问题,差个十几小时,第二天又是星期天,我又可以在这边讲课了,多好啊,两边都可以讲,两边不耽误,可惜,世间就不是这样子,所以这样大概知道说,为什么主宰性跟苦,两者不能同时并存的,你要是主宰,你就不会苦了,你会苦,就表示你没有主宰性,那既然没有主宰性就表示无我,所以叫无常故苦,苦故什么,非我非我所,如果你能知道,正知非我非我所,然后经过这样的闻思修,然后到最后 不断不断的再去修行,最后就能达到四果,从诸果到四果,那这个就是所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样可以吗 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弟子其实也经常有一个困惑,既然我和主宰性是这么密切的关系,如果有一种可能性,比如说张三有一个我,他有主宰,然后李四有一个我,他主宰,但是李四的他的力度更大于张三,这个时候他有一种,主宰性的冲突呀,就是这个论述弟子还没有完全搞通),等一下,(现在是反推嘛,但是就是说,这个主宰性和和我这个关系还是),主宰性,就是说对我自己不是去主宰,主宰别人也可以啦,主要在我对我这个自我的身心,我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你明白吗,(比如说我想怎么样,但是我的父母想我怎么样,那如果他是有互相影响的,那这个时候,就说是因为我不能主宰我想怎么样,所以就没有我),是啊,因为自主性跟主宰性,你的问题到底是在,(我的问题就是说,如果是两个人,他都有我的话,其实他的主宰性也可能有一个是super power另外一个,那这时候他作为一个弱者,他还是不,就是说这两边都有一个我的意愿在那里),你讲的那个可能只是,暂时的操控还不是真正的主宰性,我只能暂时的操控逼你怎么样,但没有真正让你真的要怎么样,比如说父母要你怎么样,那意思就是父母要主宰你,但问题是你觉得可能吗,主宰性跟暂时的操控那是不一样的,因为主宰性就是我要怎么样,他必定会怎么样,这样清楚吗,那个 你说什么,对啊,就是自性就是主宰义啊,要怎么样他就能怎么样,这样你都明白吗,我们现在说,我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不是主宰性,这样你了解吗,我说你把笔拿给我,然后你把笔拿给我,这个不叫主宰性,这只是暂时的操控而已,或是暂时的顺 意而已,只是这样而已,这不叫主宰性,这样清楚吗,这是不是你的问题,(因为这个,我现在联想到上面那堂课说的梵天,他说他是他,因为他前面他不意识到,上面还有个天外有天,那他以为他是第一人,因为他下面的世界的所有众生,是他造出来的,这个时候他就认为,他有主宰性),但这是完全误解,他没有真实的理解到,那个东西不是他创造出来,他是错误的认识,以为那个东西是他创造出来,所以他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但是事实上那些根本不是他创造出来的,你再想想看,我们慢慢可以,慢慢想,这当然中间有一些问题,再来,无常苦无我涅槃,这个讲过了,这个是不是讲过了,下一个,二、無我的困惑,因为一般人对这个无我的,教法比较无法认识,而且也比较难理解,一般人会认为有我,那一般人认为的有我,其实比较像刚才所说三种师的第一师,因为一般人如果没有受过宗教训练,或是做过一些比较深的思维的话,他一定就现前的理解,因为现前的理解就是,你、他、我,所以他一定会现前就认为说有一个我,但这个我到底是不是常?恒?他不会想那么多,他就是认为有一个我,那至于你问他说,那死后怎么样,一般人也不知道说那死后怎么样,我怎么知道死活到底怎么样,所以一般人,你只要不要去谈什么宗教家或是哲学家,一般人的直觉认识都是现世会有一个我,那么现在你跟他讲无我,但是这个无我是有一些深度跟概念,必须去厘清的,他如果一下子没办法理解那么多,他就对这个无我会产生疑惑,因为不了解,他明明有一个我啊,你怎么会说无我呢,所以你跟他讲无我的话,他就没办法去接受,会产生一些困惑,这个叫做无我的困惑,佛陀讲出无我,跟印度很多的宗教是不相搭的,因为印度有很多宗教,宗教都是讲什么,讲一个常我,因为当初印度婆罗门教的主流思想,就是有一个我,所以佛陀提出(无我的观点)之后,跟婆罗门教 是矛盾的冲突的,哪怕你讲无我,对一般人来讲,都是很难理解或是马上接受的,这就是佛教不容易让一般人能够理解 ,或是接受的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后面会讲,所以才会有什么样,会有方便适应的法门出现,会有方便适应的理论跟教法出现,知道吗,我们先来看这个,这个就是刚才火种居士那个整个经,杂阿含110经,我们来看,外道不了解无我,就是刚才讲那个火种居士,我请个人来念,敬堂你来念念第一段,然后要大概做一个书面上的解说,字面上的解说,【毘舍離國有尼揵子,聰慧明哲,善解諸論,有,聰明慢。所廣集諸論,妙智入微,為眾說法,超,諸論師,每作是念:諸沙門、婆羅門無敵我者,乃至如來亦能共論。諸論師輩,聞我名者,頭額,津腋下汗,毛孔流水;,我論議風,能偃草折樹,摧破金石,伏諸龍象,何況人間諸論師輩,能當 我者!」 】,就是能挡我者,这个当跟挡是古字同义,来大概解释一下,这个字面的意思应该很清楚,解释一下,(毗舍离国的尼揵子,自我觉得辩论才无碍,世间没有人能够跟他去论议,能够赢得了他),意思就是说,这个人他自认为很聪明,辩才无碍,而且读了很多当初的各种经论,然后他每作是念 ,就是他会自己这样想,反正这几句话,现在的话叫做自我感觉不是良好而已,超级良好,他自我感觉超级良好,他这个真的已经不是良好而已,这是超级良好,很多沙门婆罗门,无敌啊 没有人可以跟我敌对的,没有人可以跟我辩论的,乃至如來亦能共論,他讲的如来是什么,他不一定是指释迦摩尼佛,因为如来本来就是最圆满的人,乃至最圆满的圣人,他说不定不认为释迦摩尼佛是如来,但是如来这样的一个title,在印度本来就有就是最完美的圣人,他的意思是什么,他几乎跟如来是一样的,如来都可以跟他谈一谈到底谁比较厉害,这个人真的是蛮厉害的,諸論師輩,聞我名者, ,这个真的也厉害,他说 如来都可以跟他论,一般的论师如果听闻到我的名字,这个以后你们可以,额头跟腋下冒汗,有没有这个经验,碰到一个很厉害的,忽然间额头汗都流出来,腋下汗都流出来,师父有这个经验,吃到wasabi的时候,知道wasabi是什么吗,芥末,有一次芥末酱沾太多的时候,吃下去满脸通红,额头流汗腋下都流汗,有可能有这样的状况,然后他说什么呢,闻他的名字,毛孔流水,我论义风,能偃草折樹,  ,把草盖下来,折树,把树折断,这个描述的有点夸张,【摧破金石,伏諸龍象,何況人間諸論師輩,能當,我者!」】,就没有人可以比他厉害的,反正这个人意思就是很厉害就对了,敬堂 你描述也太简单一点,反正是太厉害就对了,那我们来看第二段,他讲什么,第二段,恩曼你来念一下,【時,有比丘名阿濕波誓,晨朝著衣持鉢,威儀,詳序,端視平涉,入城乞食。爾時,薩遮尼揵子,  有少緣事,詣諸聚落,從城門出,遙見比丘阿濕,波誓,即詣其所,問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云 何說法?以何等法教諸弟子,令其修習?」】,什么意思,大概解释一下,这个很简单,( 有一个名叫阿濕波誓的比丘),他这里讲的比丘是指什么,是指佛弟子,我们讲比丘一定是指佛弟子,如果不是他就会讲外道义学什么的,(说他早晨持钵去乞食,走路的时候非常有威仪,非常平稳的走路,这个时候,薩遮尼揵子,本来他是要出城门去,到其他的部落,遥遥看到这个比丘,薩遮尼揵子就到他的场所问他说,沙門瞿曇,是怎么样为弟子说法),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你看,这个只是阿濕波誓,比丘,不管他是不是阿罗汉,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比丘,也没有说他是阿罗汉还是什么,但这里你看他的描述他是什么,威儀詳序,威仪就是很有威仪的意思,就是不急不徐这样慢慢走,不会东张西望,然后呢,端視平涉,有没有看到,他就是这样看着前面,不会这样东张西望的,托钵著衣 进城,从这里你要知道,这跟我们很多小说电视剧的稗官野史,以及对很多的那种比丘的描述是不一样的,因为很多大乘经 为了要表法,他会做很多的阿罗汉像,但这些阿罗汉 各式各样都有,他要表现出阿罗汉还有习气,但这种习气不是烦恼习气,他是说他还没成佛,还有一些(习气)未断,他是一种表法的意思,导致会让,我们觉得怎么样,我们觉得这些阿罗汉,好像习气很重,所以走路没有走像,站没有站像,坐没有坐像,其实不是这个样子,你从阿含经里面所表示的,这些早期跟着佛陀的  ,这些比丘大部分都是必须是这个样子,所以叫做三千威仪,这是必须要知道的,这个是一个,这个很长,静舍来念一下,【阿濕波誓言:「火種居士!世尊如是说法教诸弟子,令随修学,言:『諸比丘!於色當觀無我, ,受、想、行、識當觀無我。 ,此五受陰勤方便觀,如 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这一段意思很清楚,赶快讲一下,(阿濕波誓 说 :火種居士,世尊是这样教导我们这些弟子的,让我们按这种方式来修学,说诸比丘啊,我们当观到色的时候,应当以这个色境来观无我,同时受、想、行、识,也是要当观无我,以五蕴为入手作方便观如,病、如癰、如刺、如殺,无常苦空非我,就是说我们 观五蕴身心的时候,好像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然后做无常观,做苦观,做空观,这些都是,在这个入手来观,都是非我),意思就是不能黏着不能执著,如,病、如癰、如刺、如殺,意思就是说不能去执着我,还有这里,方便观,这里的方便不是正常跟方便那个观,那你说师父,那这个叫方便,那正常是什么,不是,他的方便是方法,要有这个作为方法而入观,他就是说无常无我,接下来这一段,靖和来念一下,【薩遮尼揵子聞此語,心不喜,作是言:「阿濕 波誓!汝必誤聽,沙門瞿曇終不作是說。若沙門瞿 曇作是說者,則是邪見我當詣彼難詰令止。」】,什么意思,(这个外道听到这个话以后,心里挺不高兴,就说 阿濕 波誓比丘,你肯定听错了,沙門瞿曇他不会这么说,沙門瞿曇要是这么说的话,那就是邪见,我就要去问他),因为他听到佛陀教导弟子讲无我,但是他是一个外道,他是真我的外道,所以他会认为说,你一定是听错了,瞿曇绝对是教有我,绝对不会是教无我,如果瞿曇真的是教无我的话,我去跟他会一会,跟他辩一辩,因为他自己很厉害,他说他什么?能偃草折樹,什么额头流汗,腋下流汗,所以他就想要去跟他会一会,中间有一大段先省略,因为这一大段都是在描述,描述他叫阿濕波誓回去跟佛陀讲,他说他要去见佛陀,他就说好,佛陀就说要见他,他就去找佛陀,就开始跟佛陀对论,开始谈起来,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他说,【薩遮尼犍子白佛言:】,这个就跟佛陀开始对论起来,对论起来之后,我来看一下,谁要念,来敬畏,你早上没来,今天看到你,从哪里开始念你知道吗,从这里,【薩遮尼犍子白佛言:「瞿曇!我今當說譬。」,佛告薩遮尼犍子:「宜知是時」。譬如世間一切所作皆依於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惡從生;,受、想、行、識是我人,善惡從生。又,復譬如人界、神界、藥草、樹木,皆于依地而得生长,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他什么意思,他跟佛陀谈,薩遮尼犍子白佛言:「瞿曇!我今當說譬。」 ,佛告薩遮尼犍子:「宜知是時」。他说什么,他说有我,然后他现在要用比喻来说明有我,那接下来他讲了一堆,敬畏这一堆,大意思是什么,(他说世间一切所作的皆是有地,因为地的话就应该是一种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会有我人的这种相,所以 善恶就从生了,那么受、想、行、識, ,3038,01:39:22,580 --> 01:39:24,720,也是一种我的存在,所以 就有世间的话就有善恶,他又推演,依这个逻辑来推演的话,那么人界、神界、藥草、樹木, ,都是依于地这种色而得生长,那么如此的推演的话呢,这种色的话就会有各种我相人相,那么 五蕴里边的受、想、行、識,也是一种我的存在,大概是这样吧),他的比喻大概就是说什么,一切的生长依靠大地,那么善恶从哪里而来,善恶的种种行为是依什么而有,依五蕴和合,依五蕴的受、想、行、識而有,意思就是说,既然这样的话,那五蕴一定有一个我,所以才能够造作善恶,所以 一切的行为善恶一定依什么东西,如果没所依,那就不会有善恶,不会有任何的造作,既然有善恶有任何的造作,那就是依一个什么东西,那既然是依色,那就色是我,依受、想、行、識就是我,就像大地一切的花草,树木如果没有一个依托,这些东西不得生,那大地的一切花草,树木万物依什么而生,依大地而生,所以他认为说,有东西就一定又有个依托,所以依这个大地而生长一切,所以我们一切行为的,善恶这一些也一定有所依,这个所依的东西,就叫做我,所以有我才有善恶,才有种种的行为跟造作,所以 就叫做有我,这样大概了解吗,你想想说,他好像也不怎么样,还说什么他是大论师什么什么,不过我们现在讲的比较简单,那可能就是古代有一些这些理论,这样大概知道他所讲的大义了吗,可以,是火种居士没错,他是连下来的,这一段,师父直接讲比较快,因为时间不多了,佛告火種居士: ,就是刚才那个,因为他是婆罗门,汝言色是我人,他刚才说一切善恶都是依五蕴,所以要么就是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佛陀说,你说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你是这样说的吗,【答言:「如是,瞿曇!色是我人, ,受、想、行、识是我人 ,此等諸眾悉作是說。】,他说是的,就是这样子说,而且很多人也是这样子说,因为佛陀要先问他问清楚,不然他等一下又在那边狡辩,他说,你说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没错吗,他说是的,是没错,【佛告火種居士:「且立汝論本,用引眾人為。」】,意思就是说什么呢,你要先把你的论本讲清楚,大家都听好,你是这样子说的,你不要等一下又跟我在那边瞎辩,大家都听到了,大家都听到你说 ,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且立汝論本,用引眾人為,】,就是说大家都 听到你这样子说的,你等一下不要狡辩了,【薩遮尼犍子白佛言:「色實是我人。」,佛告火種,居士:「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譬如國王,】,这个就回到了刚刚那个经,他说如果是我的话, ,那就像国王一样有主宰性,国王要杀你、打你、剐你,要论功行赏,国王是可以自主的,这个才是我的自主义,然后他说,他是问说, 国王可以这样子吗,因为国王有主宰性,他说 能爾。瞿曇!可以的,没错,然后 ,【佛告火種,居士:「凡是主者,悉得自在不?」,答言:「如,是,瞿曇!」 】,跟刚才一模一样,其实那段就从这段出来,接下来【佛告火種居士:「汝言色是我,受、想、行、識即是我,得隨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耶?」】,意思就是说,你可以完全控制你的,色、受、想、行、识吗,佛陀就这样问他,既然你说我,那我刚才说我是有主宰 主控的意思,就像国王,他在他国内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觉得 我 是这样的主宰义吗,他说是的 那佛陀问他说,那这样的话你说,五蕴是我你能够自在主宰五蕴吗,这样知道他问的了吗,佛陀问他,什么令如是不令如是,就要他这样,要他不要这样子,可以这样子吗,接下来,【時,薩遮尼犍子默然而住。】,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回答,说是 不对,说不是也不对,【佛告火種居,士:「速說!速說!何故默然?」】,赶快说,你不要在那边不回答,因为他已经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回答比较好,想来想去,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不是,【如是再,三,薩遮尼犍子猶故默然。】,佛陀说,请你说请你说,他就一直都不说,就一直立在那边,哑口无言就不说,【時,有金剛力鬼神持金剛杵,猛火熾然,在虛空中臨薩遮尼犍子頭上,作是言:「世尊再三問,汝何故不答?】,然后这个金刚神出现了,世尊已经问了三次,已经一直问你,为什么不答呢,【我當以金剛 杵碎破汝頭,令作七分。」,佛神力故,唯 令薩遮尼犍子見金剛神,餘眾不見。薩遮 尼犍子得大恐怖,白佛言:「不爾。瞿 曇!」】,别人没看到,只有他看到金刚神在他上面而已,那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就是说他太害怕所以出现幻觉,不过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个主题叫什么,无我的困惑,外道不理解无我,因为婆罗门外道一般都是主张有我,记得吗,有我然后修行,到最后小我跟梵我合一,这就是外道的理论,那这是一段,佛陀跟外道的一个辩论跟说法,这个就是杂阿含110经,但是你先不要去管,师父,怎么会有金刚神,那佛陀真的会让金刚神去打他吗,你先不要去管这些,你要知道说,从中里面可以了解到,婆罗门当初讲的真我以及佛陀讲的无我,中间它的差距在哪里,这样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下礼拜是最后一次,我们继续把无我继续讲下去,我们下礼拜会讲无我的话,谁作业谁受报,这也是讲无我,很多人会提出来的一个问题,那无我,还有谁作业,谁受报,不过是这样子,你们一定会想说那很简单,师父已经讲了,但是你们已经很多人听过很多课了,甚至连成佛之道都听了,对这个谁作业谁受报,应该不会比较有问题,但是我们在讲这个经,还有很多人在听,网络上的很多人,他不一定听过成佛之道,也不一定听过很多的阿含经,或对佛法的教义有很深的了解,所以会有这个谁作业谁受报的问题,我们下礼拜来谈,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
editor、​limited
3,68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