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YQ5:修订间差异

添加1,145字节 、​ 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中道佛学会阿含经讲要-第116讲
 中道佛学会 阿含经 讲要-第116讲


 各位同学大家好 ,阿弥陀佛 ,这个是这一学期最后一次 ,我们上 阿含经, 那么 现在在谈无我法门 讲无我, 里面有很多经文,大家曾经都看过, 有些新来的同学没看过,所以我们就大概解说一下 ,那 重点放在无我,其实很多经文都通无常跟无我的 ,那么,第一个来看一下, 上个礼拜谈到 二、無 我的困惑,无 我的困惑,因为一般的概念里面是有一个我的,那进一步会把这个我加深,变成是说 有一个真常不变的我 很多一般人他就算是 表面上的意识分别,不一定会分别一个真常不变的我,但是在内心与生俱来的,他还是会根深蒂固的,因为这是根本烦恼的我执 ,还会根深蒂固的执著一个我 ,那这个一般来讲,叫做俱生我执 ,那由于执著有一个我,所以不管是外道还是一般人,甚至有些佛弟子,一旦谈到无我的话,他不了解,所以会产生各种的错误跟认知,上个礼拜是在讲,外道不了解无我,所以产生了一些辩论,那这个礼拜,我们从这里来谈一下,不只是外道,很多佛弟子也不了解无我,那么这边有一个经典,闡陀,这个经典有印象吗,谈无常的时候也是谈到这个,那么因为闡陀,他不了解无常无我的法性,他讲无常,他只在无常的表面谈无常,谈无我,他更没有办法深入无我法性来理解无我,所以他就会产生一些歧义还有一些认知,但是,他到最后,谁跟他解说,记得,阿难跟他解说之后,他心开意解,最后也是证阿罗汉,但是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知道说,佛弟子也不一定听一次两次就能知无我,那这个经大家看过,所以我们大概讲一下,他说闡陀语比丘,你们记得吗?这其中一段而已,他之前不是问很多比丘,那比丘跟他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这些,他说这些我都知道,但问题是谈无我,我就很难接受,他说什么,【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95,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但是我不喜欢听到,『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这句话他说什么,有我,不然,谁在听法,我在听法,不然谁在修行,我在修行,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意思是说,他明明就有我,那表面上说无常,什么他都知道,但是我不喜闻,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那意思就是说那为什么真实有我,那你们一直说无我,我没办法去接受这样一个认知,所以他就会产生他的歧见跟歧义,那么这个经的下面,后来他们叫他去问谁?,问阿难,然后阿难跟他开示了什么,开示了有名的中道缘起观,不落有无见,记得吗,世间集,不起世间无见,世间灭,不起世间有见,有跟无的这种认知开示了之后,他终于心开意解,这个经典上次已经说过了,那你就知道说,有些弟子也不一定能够就真的体验无我法性,再来,无我,3、谁作业谁受报,这是一般会问的问题,一般人你跟他讲无我,但是你又说佛教又讲什么轮回造业受报,这也是佛教的道理,那你无我的话那谁造业,谁受报,这个就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那这个亦我相在,我们后面会讲,那之前成佛之道也讲过,但是阿含经里面,好像没讲过,不过这个后面会讲,什么叫做亦我相在,这个叫做计色见我,接下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180,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如果能够依这样的闻思修去修行的话,就可以得漏尽,漏尽就是断烦恼,得涅槃漏尽,其实主要就是在讲这个色,然后当然这个色,其实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样的经文的语句,一直流传下来,到大乘佛教还是一样,心经也是讲什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接下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接下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种经句从阿含经以来,一直到般若经都是这个样子,都是这样讲的,那只是说阿含经讲的是无我,般若经讲的是毕竟空,那他说,这样的话就可以得漏尽、涅槃,【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有一个比丘,顿根无知,这是经文上讲的,鈍根無知,在無,明㲉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这个字是什么字,这个字,这是卵,无明卵,就是在里面孵,无明见,无明卵起恶邪见,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其实这个不是说他特别笨,当然从智慧的角度,他当然是比较无明愚蠢,但是从一般角度来,一般会这样,佛教说无我,佛教也说造业受报,那现在如果讲无我的话,谁当受报,这是一般人常常会有的问题,【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个是这一学期最后一次 阿含经 》的课 ,现在在谈无我法门 讲无我,里面有很多经文,大家曾经都看过,有些新来的同学没看过,所以我们就大概解说一下 重点放在无我,其实很多经文都通无常跟无我的 上个礼拜谈到二、無我的困惑,因为一般的概念里面是有一个我的,那进一步会把这个我加深,变成是说有一个真常不变的我 很多一般人他就算是表面上的意识分别,不一定会分别一个真常不变的我,但是在内心与生俱来的,他还是会根深蒂固的 执著一个我 ,因为这是根本烦恼的我执,那这个一般来讲,叫做俱生我执。


  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8,作無我業,誰當受報?』】,他是想,但是佛陀就知道,因为佛陀当然知道,佛陀讲无我,一定有很多人会有这种无我,谁造业谁受报的问题,所以缘起无我,但是有没有造业受报?,有一个假我,因缘和合的五蕴众生,依行为就会有业果会有受报,然后,烦恼造业润业,就会有生死轮回,所以无我并不妨害,因缘和合的身心生命的一种,无始的轮回,但是你要知道,无我,你才能够断除轮回的根源, 轮回根源是什么,惑业苦,惑的根源,根本惑就是无明,这样了解吗,所以你只要有无明,那无明它是怎么样,无明它的根本是我 ,意思就是说,所谓的无明就是无我,是真理,但是无明就是无我而执我,这就是无明,那你无我而执我, 有一个我 ,那你就会依这个根本的我的烦恼,我执而造业,然后依我执而润业,然后因缘成熟就会受报,那就这样不断的循环跟轮回,但这循环轮回中间,还是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不管你有没有轮回受报,不管你有没有解脱,世俗的跟出世的,就真理来讲,它就是没有一个我,只是我们不知道 ,所以 执我,那执我就是轮回的根本,所以佛陀讲无我,他只是指出一个,指出一个什么,指出一个真理而已,你要了解这个真理,你才可以断除烦恼,才可以真正的离苦得乐,那么现在师父要讲一件事情,师父曾经讲过,但是在座因为新来的很多同学,宗教理论,师父曾经说过,一个称为宗教学的或一个宗教理论,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静能你记得师父讲了什么吗,什么条件吗,(好像师父是 不是 说过,首先要解决人生的几大问题,比如说生死的问题,然后人生的这个目的,就是我到这里来,到底为什么的目的,然后基于此,要能够形成一 理论,然后应该 能够形成一道,类似于行为的这种形式,然后才可以),几个问题,第一个最根本的就 说,生死问题,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解决生死问题,有没有真实解决不知道,但 定会提出解决生死问题,那你要解决生死问题,你必须要说明生死问题 的宗教都是这样 所以 一旦 有一些理论,他不去接触生死问题,就很难被认定为宗教,这是一个,再来就是说,那他解说说明生死问题的时候,他必须要提出一个,对人生,的所谓的正义,就是说为什么我做 这样, 生活这样子受到不公平 对待 ,他 必须提出一个,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所以你 能说我只 决生死问题,人生的这些问题,我不说明不解决,那不行的 ,所以生 死问题必须提出说明解决,还有我们所在世间 不公不义,他的正义到底从哪里来,你要提出一个正义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受到公平的对待 机会,这是一个,还有一 能光讲,那我怎么做,你提出生死的问题,你也提出说什么叫做正义,你是可以得到正义的,那接下来说那我怎么去 生活上的问题 ,以 及去解决这个 死问题,你必须提出我怎么去做,这样各位 解吗,那么现在,提出我怎么去做,所有的宗教在解决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提出 个东西,这个东西,就可以解决这 问题,就是所谓的真理,这样了解吗,所以所有的宗教都会把它的,理 跟真理结合在一起,有没有听过师父讲这个,海澈当然不用,海澈当然一定听过,所有宗教都一定会把上述师父说的这些问题,跟真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宗教建立一个真理观 ,那 么在佛教叫诸法实相,建立一个真理观, 这个 跟真理观必须跟他所有的理论,怎么解决生死说明,生死怎么行为必须结合在一起 这个才能成为一个宗教,所以他一定不会把它跟真理结合在一起,如果他讲的这些东西跟他说的真理没有关系,那 我们 要懂真理要干什么,那很简单一句话,不是很简单,比如说很简单的一个例子, 西方宗教,我不讲具体什么宗教,不然有人会认为师父在批评毁谤其他宗教,从西方宗教 讲,他的真理是什么,他的真理就是上帝,上帝代表 切真理,没错吧,我这可没有瞎说,你是问任何的, 管怎么叫,反正西方宗教他都认为上帝 真理 没错吧,所以 简单,他会把生死的问题,人的来源,生死的解决,生死的问题人的来源,公平正义还有修行,全部归到上帝上面去,我讲的这个我敢保证,我敢负责,你真的去问神父牧师都是这样 讲的,那现在回到一个观念来,佛教有没有把,上述说种种的一切跟真理联合,结合在一起,当然,佛教没有讲一个神,他 会把他都归到上帝,神,他,不会把问题都归到佛陀上面去,因为生死解脱,佛陀说的你自己要修行,佛陀可不敢保证你能 脱,佛教有没有把,所有的这些归到真理上面去,一定有的啦,那跟真理没关系你知道实相干什么,所以缘起 无我 缘起无常,缘起毕竟空,就是佛教的真理 ,那 佛教的真理,记得,缘起无我、缘起毕竟空, 这一 些都可以说明、解决,宗教所必居具备的一些条件,不知缘起无我,因此会有不断的生死轮回,这 就是说明生死的问题,这样了解吗,就是缘起的流转面,就是生死不断的,身心生命不断的流转,已 告诉你的生跟死的怎么来 原因是怎么样,怎么来的,已经说明了生死问题,进一步,他告诉你还灭门,就是说那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还是依于缘起无我,还是依于真理,进一步他告诉你 这个 我们生活当中的公平正义谁来判断,谁给你一个公平正义,因果业报,那因果业报符合什么,符合缘起,这样各位了解 吗, 修行也是缘起啊,所以修行你要符合缘起的还灭门,就是缘起无我,缘起 无常 无我,缘起法性,毕竟空涅槃,就 佛教的真理,所以你依于无我无常的观念去修行,就可以断无明,而得到什么,达到的所谓的还灭, 达解脱,还是用佛教的根本真理来说明我们的一切, 样各位了解 ,那 细节怎 说,那就另当别论去说, 因为 细节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宗派的做 的说明,早上才谈唯识,唯识还是在讲缘起,还是在讲无我,中观也是这样子,阿含经更是这样子,所以一切的真理必须归到,所以为什么 不了解 无我,最多你只能修人天福报,没办法修出世解脱道,出世解脱道必须了解缘起的 无常无我, 这样可以吗,(,前一页,闡陀那个,师父,弟子理解,闡陀说,我已知色 无常, 受、想、行、识 无常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看到这个,弟子想到了上午我们讨论这个,就是关于知识和正见是不一样 ,闡陀,应该是他没有对这个深刻的理解,弟子是这么理解的,因为如果他有深刻理解的话, 无常 想能建立 无我 无常那 一定是无我,弟子记得阿难跟他讲的时候,当然了,他说他不喜,阿难是很有善巧的给他解释,后来他接受了,他马上得法眼净就证果了,那就是说后期因为他对这个法,他并 没有 真正的了解),可以这样讲,他没有真正的了解,但是进一步要讲的说,导师在那个佛 概论里面,也曾经说过,不能只是了解现象上的,而要 深入 到他的 法性 上,才能真正达到,不然现象上的 来去去,大家都知道问题并没有,从无常透到真实的 无我 (这个是不是也就是说,光知识你光知道是没有用的),也可 这样讲,就是你光知道,对你来讲可能 一个知识,00:20:18,760 --> 00:20:20,060你并没有依身心的去体 它,597,(你得如理思维你得抉择,认可这个东西就是这么回事),所以有时候讲 讲只是知识上而已,那这个我们,可以,等到师父再谈,把无我无常做一个,总结的时候会引导师谈的,三法印那个地方我们再来谈一谈,第二个,你还有,( 还有一 个问题,就是这个,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这个弟子能理解,若内若外也能理解,若远若近,如果要是五蕴身心这个色的话,色受想行识的色的话,那怎么理解远和近?),因为在他有解释,当然我们这个身心的色没有所谓的远近, 但是 如果把这个是扩大为一切物质的 那可能就有远近的问题,(那就是说这个诸所有色,就包括五蕴身心的色),以五蕴身心为主,摄一切色法,就是说 是包括所有的物质性的东西,但是以五蕴身心为主,这样可以吗,那这个叫做,谁作业 ,谁 受报,再来,还有一个,这个也是差不多的,还是同样的问题,4、誰活、誰受苦樂,【(佛告摩竭陀王頻鞞娑羅):,这个是摩羯陀国的国王,摩羯陀国叫做什么,频婆沙罗王,佛陀那个时候,有两个大国,两个国王都是皈依佛陀的,一个叫做,摩羯陀国的频婆沙罗王,还有一个,波斯腻王是哪一个国家,乔萨罗国的波斯腻王,这是两个,那么据说后来这个他的儿子,阿瑟斯王打败了乔萨罗国的,那个波斯腻王,统一了,中印度 南印度,那这是当然后面的事情,这个阿含经上面有在谈这些事情, 他说 波斯腻王,第一次打胜仗,然后把 瑟斯王抓到佛陀的面前,佛陀让他不要杀他,不要结怨放他回去,第二次,波斯腻王打输了,跑到佛陀这里来,佛陀 跟他 开示 解说 ,后来阿瑟斯王也皈依佛教,而且,还改邪归正护持第一次结集,这当然就是很长的故事,我们大概知道这么一回事,这里说,【大王!,若族姓子不著,色、不計色、,不染色、不住色、不樂色是我者,】,总 一句话就是不计我,【便,不復更受當來色。,大王!,若族姓子不著覺.想.行.,識,不計識、不染識、不住識、不樂識是我者,便,不復更受當來識。,大王!,此族姓子無量.不可計.無,限,得息寂。,若捨此五陰已,則不更受陰也。」】,这句话,首先族姓子是什么意思,族姓子,其实在 面都翻成善男子善女人,族姓子 就是出自于高贵之家,但 的高贵之家,跟他的种姓还有跟他有钱没钱没有关系,他的 思是什么,出自于善根之家,所以一般后来都翻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叫做族姓子,这样了 他的族姓子是出于高贵种族,但是在印度传统高贵种族,一定是波罗门或刹帝利,但是佛教当然不会这样认为,佛教认为高贵家族的一定是善根深厚的家族,所以族姓子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敬堂,这个怎么解释,这句怎么解释,(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不计着这个色蕴,不计着受想行识蕴是我的话,就得到了解脱),不会再轮回,就是不复更受当来色,就是不会再来轮回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一开始他就先说色,物质身体,下面就是说受想行识),觉是什么,有时候翻成受,有时候翻成觉,一般来讲杂阿含一定翻成受,但是你记得这是中阿含,很多都翻成觉,然 接下来怎么样,(不计着识,不染著识,不记识为实有,不好乐这些识,不把它计着为一个我的话,那当来就不会再来受身),所以叫做【若捨此五陰已,則不更受陰 。】,就是未来世就不会再有无蕴身心了,因为已经止息了,你不执著无蕴为我,那当然就 是证 无我,那无我当然就是,无明灭则行灭,那行灭之后,行灭之后则识灭,一直到纯大苦聚灭,就纯大苦聚灭,就不会再有生跟老死,就不会有下辈子的生跟老死,那当然最后就纯大苦聚灭,这个叫做不受什么,不更受陰,就是不会再有五蕴了,这样了解吗,这样同学们知道,下一句,再给你一个机会,修福修慧,就,先读一遍,【於是,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者,誰活、誰受苦樂 ,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告比丘:,愚癡凡夫不,有所聞,見我是我而著於我,但無我.無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則生,法滅則滅,皆由因緣合會,生苦。,若無因緣,諸苦便滅。眾生因緣會相連續則,生諸法,如來見眾生相連續生已,便作是說,有生,有死」。】, 一句叫做什么,总之它叫做什么,有缘起的流转而无我,无我不妨碍缘起的流转,静能,你来解释这一段,然后等一下,我再请其他人解释后面的,一 一个把它解释清楚,(佛陀说完 后,摩羯陀的善男子善女人,就问佛陀,如果是色无常,受想行识也无常的话,那么请问是谁,在活着,谁又受了苦受和乐受,佛陀 知道 ,摩羯陀人,他心里面想的是什么问题 ,佛 告诉,比丘,没有听过正法的这些愚癡凡夫,他没有听过这个正法,所以他见到我,比如见到这个五蕴身心,而执著于有这个五蕴身心,但是其实是无我无我所,我,其实是空的,然后我所其实也是空的,法生則生,法滅則滅, 弟子 的意译是说,见以见为量,你看见就看见了,然后你不再看见的时候, 再看见了,其实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因为你有执著,所以你 会产生苦的感受,但是如果你 断了,这个苦产生的,这种因缘的话,那么你就不会再感受到这个苦,这个五蕴的众生,因为有因缘的这样的,不断的连续不断的流转,然后就会不断的执着我,然后有这个苦,如来见到众生,是如此这样的流转,于是就说有生有死),所以依你这样看完之后解释一下,为什么说 无我, 但是却可以有觉受,(弟子是,这样理解的,结合师父的这个三个圈,就是我执,无常然后产生苦的,解释来说,就是说因为当你,产生了执着后你就会觉得,任何的事情,见到不是见以见为量,而是把你的执著放进去,然后跟 这个 无常,就是相冲突就会产生苦,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就是从阿含 的角度,他是惑业流转,这个流转门其实它是惑业苦,然后造成了这个轮回,然后它是这个惑业,缘起的这个道理的话 那么你就会放下对 的这种执著,然后产生这种,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所的这种 念),
 那 由于 有一个我,所以不 道还是一 般人 甚至 些佛弟子 ,一旦 我的 ,他不 解,所以 会产 各种 错误 认知。上 礼拜 在讲 外道 我, 生了一些 论,那这个 礼拜 ,我们从 这里 下。 外道 ,很 多佛弟 解无我,那 边有 一个经 闡陀 ,这个 经典有印象 吗, 无常 的时候也 到这 ,那么因为 闡陀, 他不了解无常无我 的法性 他讲 无常, 他只在 无常的 表面谈 无常 、谈 无我,他 没有 法深入 无我 法性来 理解 无我, 就会 产生 些歧义 还有一 些认知。 但是,他 到最后 ,谁跟他 跟他解说之后,他 心开 意解, 后也是证 阿罗汉 这个 地方也可 以知道 ,佛弟子也不 一定听一次两次 就能 无我, 这个经 大家看过 ,我 们大 讲一下。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点,他虽然讲无常,但是无常有他的,因缘,所以无常有他的因缘,所以有他的一个相续性,所以<nowiki><u>无常并不否定无常里面法的作用</u></nowiki>,比如说什么法的作用啊,比如说五蕴是无常的,没错,但是五蕴有相续性,所以在这相续性当中,五蕴每一个蕴就有它的作用,这样了解吗,色蕴那就有它相续的一个作用,所以我们这个身体不会忽然不见,虽然是无常,但是他不会忽然不见,它有一个相续性,受、想、行、识有一个相续性,所以这五蕴虽然没有个本质,没有我,但是这五蕴的相续性里面有它的作用,所以我们就会有什么,会有受的作用,会有取相,会有造作,行,然后会有分别认识就是识,所以无我无常变化有它的相续性,所以就有一个假我的一个存在,所以就相对来讲,有一个五蕴和合的这样一个法,它在受苦,在,活着,轮回受苦,这样了解吗,那么其中这边有讲了一句,00:33:07,660 --> 00:33:10,360【,法生則生,法滅則滅】,975,其实它的意思就是说,因缘和合的就有,条件不具足的它就灭,这样了解吗,法生則生,法滅則滅,00:33:24,320 --> 00:33:26,160其实如果从杂阿含经来讲的话,982,它就是所谓什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它只是讲的比较简单而已啊,因缘具足的它就生起,就有嘛,那因缘不具足的,它就灭嘛,这一辈子因缘具足了,所以来这一辈子投胎,那么他不断的以业力因缘,然后我们就不断的有这一辈子,等到这一辈子的因缘散了,这一辈子就死了,那死了之后,此因灭已,依因相续,为什么?因为你的根没断嘛,所以还有相续嘛,这样各位了解吗,那么从大的来讲的话,此故彼,也可以说,有无明就有不断的轮回循环下去,这个叫做此有故彼有,它就叫做什么,法生则生,有这个,他就一定有后面啦,这样了解吗,那如果从生死的还灭来讲,法灭则灭,什么意思,无明灭则行灭嘛,这样各位了解吗,道理都是一样的,你不要换了一个句子就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了,静能刚刚讲的也七七八八的,差不多了,只是师父再,讲清楚一点而已,这个就是说,无我,但是并不妨碍生死轮回的我,以及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受苦、受乐,这样大概了解吗,所以说无我而有轮回,有缘起、因缘法,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就是对那个,摩羯陀人的问题,他说,谁活,谁受苦乐,师父的解读好像是在,认为他是在问,五蕴都无常的话,到底是谁在活,谁在受苦乐,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重点,你认为是在讨论到底有没有一个我,如果我们不这么理解,换另外一个逻辑是不是也可以,就是说他问的并不是说,是谁在活、谁在受苦,而是说,既然五蕴无常的话,为什么还会有人,
 
'''2、佛弟子不解無我'''
 
这个经你们记得吗?这只是其中一段而已,他之前不是问很多比丘,那比丘们跟他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这些,他说这些我都知道,但问题是谈无我,我就很难接受,他说什么?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 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 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復言:「然我 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 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 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 第三亦如是說。...(雜262)'''
 
这句话他说什么?有我,不然谁在听法?我在听法,不然谁在修行?我在修行。
 
【'''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 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意思是说,他明明就有我,那表面上说无常,什么他都知道,但是我不喜闻,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意思就是说那为什么真实有我,那你们一直说无我,我没办法去接受这样一个认知,所以他就会产生他的歧见跟歧义。那么这个经的下面,后来他们叫他去问谁?问阿难,然后阿难跟他开示了什么,开示了有名的中道缘起观,不落有无见,记得吗?世间集,不起世间无见;世间灭,不起世间有见。有跟无的这种认知开示了之后,他终于心开意解,这个经典上次已经说过了,那你就知道说,有些佛弟子也不一定能够就真的体验无我法性。
 
 
'''3、誰作業受報(无我讲义P6)'''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 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 明㲉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 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 『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 誰當受報?』」(雜58)'''
 
 
谁作业谁受报,这是一般人会问的问题,一般人你跟他讲无我,但是你又说佛教又讲什么轮回造业受报,这也是佛教的道理,那你无我的话那谁造业,谁受报?这个就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佛告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 在;'''】
 
那这个亦我相在,之前成佛之道也讲过,但是《阿含经》里面,好像没讲过,不过这个后面会讲,什么叫做亦我相在,这个叫做计色见我。
 
接下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
 
如果能够依这样的闻思修去修行的话,就可以得漏尽,漏尽就是断烦恼,得涅槃漏尽,其实主要就是在讲这个色,其实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样的经文的语句,一直流传下来,到大乘佛教还是一样。《心经》讲什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接下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种经句从《阿含经》以来,一直到《般若经》都是这样讲的。那只是说《阿含经》讲的是无我,《般若经》讲的是毕竟空。那他说,这样的话就可以得漏尽、涅槃。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 明㲉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 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这个字'''㲉'''是卵,无明卵,就是在里面孵无明见,无明卵起恶邪见。
 
'''【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 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其实这个不是说他特别笨,当然从智慧的角度,他当然是比较无明愚蠢,但是从一般角度来说,佛教说无我,佛教也说造业受报,那现在如果讲无我的话,谁当受报?这是一般人常常会有的问题。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 『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 誰當受報?』」(雜58)】'''
 
 
他是想,但是佛陀就知道,因为佛陀当然知道,佛陀讲无我,一定有很多人会有这种无我,谁造业谁受报的问题,所以缘起无我,但是有没有造业受报?,有一个假我,因缘和合的五蕴众生,依行为就会有业果会有受报,然后,烦恼造业润业,就会有生死轮回,所以无我并不妨害,因缘和合的身心生命的一种,无始的轮回,但是你要知道,无我,你才能够断除轮回的根源,那轮回根源是什么,惑业苦,惑的根源,根本惑就是无明,这样了解吗,所以你只要有无明,那无明它是怎么样,无明它的根本是我执,意思就是说,所谓的无明就是无我,是真理,但是无明就是无我而执我,这就是无明,那你无我而执我,有一个我,那你就会依这个根本的我的烦恼,我执而造业,然后依我执而润业,然后因缘成熟就会受报,那就这样不断的循环跟轮回,但这循环轮回中间,还是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不管你有没有轮回受报,不管你有没有解脱,世俗的跟出世的,就真理来讲,它就是没有一个我,只是我们不知道,所以执我,那执我就是轮回的根本,所以佛陀讲无我,他只是指出一个,指出一个什么,指出一个真理而已,你要了解这个真理,你才可以断除烦恼,才可以真正的离苦得乐,那么现在师父要讲一件事情,师父曾经讲过,但是在座因为新来的很多同学,宗教理论,师父曾经说过,一个称为宗教学的或一个宗教理论,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静能你记得师父讲了什么吗,什么条件吗,(好像师父是不是说过,首先要解决人生的几大问题,比如说生死的问题,然后人生的这个目的,就是我到这里来,到底为什么的目的,然后基于此,要能够形成一道理论,然后应该还能够形成一道,类似于行为的这种形式,然后才可以),几个问题,第一个最根本的就是说,生死问题,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解决生死问题,有没有真实解决不知道,但一定会提出解决生死问题,那你要解决生死问题,你必须要说明生死问题,所有的宗教都是这样,所以一旦有一些理论,他不去接触生死问题,就很难被认定为宗教,这是一个,再来就是说,那他解说说明生死问题的时候,他必须要提出一个,对人生,的所谓的正义,就是说为什么我做到这样,我生活这样子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他必须提出一个,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所以你不能说我只解决生死问题,人生的这些问题,我不说明不解决,那不行的,所以生死问题必须提出说明解决,还有我们所在世间的不公不义,他的正义到底从哪里来,你要提出一个正义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受到公平的对待跟机会,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说,你不能光讲,那我怎么做,你提出生死的问题,你也提出说什么叫做正义,你是可以得到正义的,那接下来说那我怎么去解决我生活上的问题,以及去解决这个生死问题,你必须提出我怎么去做,这样各位了解吗,那么现在,提出我怎么去做,所有的宗教在解决这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提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所谓的真理,这样了解吗,所以所有的宗教都会把它的,理论跟真理结合在一起,有没有听过师父讲这个,海澈当然不用,海澈当然一定听过,所有宗教都一定会把上述师父说的这些问题,跟真理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宗教建立一个真理观,那么在佛教叫诸法实相,建立一个真理观,这个跟真理观必须跟他所有的理论,怎么解决生死说明,生死怎么行为必须结合在一起,这个才能成为一个宗教,所以他一定不会把它跟真理结合在一起,如果他讲的这些东西跟他说的真理没有关系,那我们要懂真理要干什么,那很简单一句话,不是很简单,比如说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从西方宗教,我不讲具体什么宗教,不然有人会认为师父在批评毁谤其他宗教,从西方宗教来讲,他的真理是什么,他的真理就是上帝,上帝代表一切真理,没错吧,我这可没有瞎说,你是问任何的,不管怎么叫,反正西方宗教他都认为上帝是真理,没错吧,所以很简单,他会把生死的问题,人的来源,生死的解决,生死的问题人的来源,公平正义还有修行,全部归到上帝上面去,我讲的这个我敢保证,我敢负责,你真的去问神父牧师都是这样子讲的,那现在回到一个观念来,佛教有没有把,上述说种种的一切跟真理联合,结合在一起,当然,佛教没有讲一个神,他不会把他都归到上帝,神,他,不会把问题都归到佛陀上面去,因为生死解脱,佛陀说的你自己要修行,佛陀可不敢保证你能解脱,佛教有没有把,所有的这些归到真理上面去,一定有的啦,那跟真理没关系你知道实相干什么,所以缘起无我缘起无常,缘起毕竟空,就是佛教的真理,那佛教的真理,记得,缘起无我、缘起毕竟空,这一些都可以说明、解决,宗教所必居具备的一些条件,不知缘起无我,因此会有不断的生死轮回,这个就是说明生死的问题,这样了解吗,就是缘起的流转面,就是生死不断的,身心生命不断的流转,已经告诉你的生跟死的怎么来,原因是怎么样,怎么来的,已经说明了生死问题,进一步,他告诉你还灭门,就是说那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还是依于缘起无我,还是依于真理,进一步他告诉你,那这个我们生活当中的公平正义谁来判断,谁给你一个公平正义,因果业报,那因果业报符合什么,符合缘起,这样各位了解吗,修行也是缘起啊,所以修行你要符合缘起的还灭门,就是缘起无我,缘起无常无我,缘起法性,毕竟空涅槃,就是佛教的真理,所以你依于无我无常的观念去修行,就可以断无明,而得到什么,达到的所谓的还灭,到达解脱,还是用佛教的根本真理来说明我们的一切,这样各位了解,那细节怎么说,那就另当别论去说,因为细节上可能会有不同的宗派的做他的说明,早上才谈唯识,唯识还是在讲缘起,还是在讲无我,中观也是这样子,《阿含经》更是这样子,所以一切的真理必须归到,所以为什么不了解无我,最多你只能修人天福报,没办法修出世解脱道,出世解脱道必须了解缘起的无常无我,这样可以吗,(,前一页,闡陀那个,师父,弟子理解,闡陀说,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看到这个,弟子想到了上午我们讨论这个,就是关于知识和正见是不一样的,闡陀,应该是他没有对这个深刻的理解,弟子是这么理解的,因为如果他有深刻理解的话,无常想能建立无我想,无常那他一定是无我,弟子记得阿难跟他讲的时候,当然了,他说他不喜,阿难是很有善巧的给他解释,后来他接受了,他马上得法眼净就证果了,那就是说后期因为他对这个法,他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可以这样讲,他没有真正的了解,但是进一步要讲的说,导师在那个佛法概论里面,也曾经说过,不能只是了解现象上的,而要深入到他的法性上,才能真正达到,不然现象上的来来去去,大家都知道问题并没有,从无常透到真实的无我性,(这个是不是也就是说,光知识你光知道是没有用的),也可以这样讲,就是你光知道,对你来讲可能就一个知识,00:20:18,760 --> 00:20:20,060你并没有依身心的去体会它,597,(你得如理思维你得抉择,认可这个东西就是这么回事),所以有时候讲一讲只是知识上而已,那这个我们,可以,等到师父再谈,把无我无常做一个,总结的时候会引导师谈的,三法印那个地方我们再来谈一谈,第二个,你还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这个弟子能理解,若内若外也能理解,若远若近,如果要是五蕴身心这个色的话,色受想行识的色的话,那怎么理解远和近?),因为在他有解释,当然我们这个身心的色没有所谓的远近,但是如果把这个是扩大为一切物质的,那可能就有远近的问题,(那就是说这个诸所有色,就包括五蕴身心的色),以五蕴身心为主,摄一切色法,就是说他是包括所有的物质性的东西,但是以五蕴身心为主,这样可以吗,那这个叫做,谁作业,谁受报,再来,还有一个,这个也是差不多的,还是同样的问题,4、誰活、誰受苦樂,【(佛告摩竭陀王頻鞞娑羅):,这个是摩羯陀国的国王,摩羯陀国叫做什么,频婆沙罗王,佛陀那个时候,有两个大国,两个国王都是皈依佛陀的,一个叫做,摩羯陀国的频婆沙罗王,还有一个,波斯腻王是哪一个国家,乔萨罗国的波斯腻王,这是两个,那么据说后来这个他的儿子,阿瑟斯王打败了乔萨罗国的,那个波斯腻王,统一了,中印度跟南印度,那这是当然后面的事情,这个《阿含经》上面有在谈这些事情,他说波斯腻王,第一次打胜仗,然后把阿瑟斯王抓到佛陀的面前,佛陀让他不要杀他,不要结怨放他回去,第二次,波斯腻王打输了,跑到佛陀这里来,佛陀跟他开示解说,后来阿瑟斯王也皈依佛教,而且,还改邪归正护持第一次结集,这当然就是很长的故事,我们大概知道这么一回事,这里说,【大王!,若族姓子不著,色、不計色、,不染色、不住色、不樂色是我者,】,总之一句话就是不计我,【便,不復更受當來色。,大王!,若族姓子不著覺.想.行.,識,不計識、不染識、不住識、不樂識是我者,便,不復更受當來識。,大王!,此族姓子無量.不可計.無,限,得息寂。,若捨此五陰已,則不更受陰也。」】,这句话,首先族姓子是什么意思,族姓子,其实在后面都翻成善男子善女人,族姓子,就是出自于高贵之家,但他的高贵之家,跟他的种姓还有跟他有钱没钱没有关系,他的意思是什么,出自于善根之家,所以一般后来都翻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叫做族姓子,这样了解吗,他的族姓子是出于高贵种族,但是在印度传统高贵种族,一定是波罗门或刹帝利,但是佛教当然不会这样认为,佛教认为高贵家族的一定是善根深厚的家族,所以族姓子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敬堂,这个怎么解释,这句怎么解释,(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不计着这个色蕴,不计着受想行识蕴是我的话,就得到了解脱),不会再轮回,就是不复更受当来色,就是不会再来轮回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一开始他就先说色,物质身体,下面就是说受想行识),觉是什么,有时候翻成受,有时候翻成觉,一般来讲杂阿含一定翻成受,但是你记得这是中阿含,很多都翻成觉,然后接下来怎么样,(不计着识,不染著识,不记识为实有,不好乐这些识,不把它计着为一个我的话,那当来就不会再来受身),所以叫做【若捨此五陰已,則不更受陰也。】,就是未来世就不会再有无蕴身心了,因为已经止息了,你不执著无蕴为我,那当然就是证无我,那无我当然就是,无明灭则行灭,那行灭之后,行灭之后则识灭,一直到纯大苦聚灭,就纯大苦聚灭,就不会再有生跟老死,就不会有下辈子的生跟老死,那当然最后就纯大苦聚灭,这个叫做不受什么,不更受陰,就是不会再有五蕴了,这样了解吗,这样同学们知道,下一句,再给你一个机会,修福修慧,就,先读一遍,【於是,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者,誰活、誰受苦樂。,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告比丘:,愚癡凡夫不,有所聞,見我是我而著於我,但無我.無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則生,法滅則滅,皆由因緣合會,生苦。,若無因緣,諸苦便滅。眾生因緣會相連續則,生諸法,如來見眾生相連續生已,便作是說,有生,有死」。】,这一句叫做什么,总之它叫做什么,有缘起的流转而无我,无我不妨碍缘起的流转,静能,你来解释这一段,然后等一下,我再请其他人解释后面的,一个一个把它解释清楚,(佛陀说完以后,摩羯陀的善男子善女人,就问佛陀,如果是色无常,受想行识也无常的话,那么请问是谁,在活着,谁又受了苦受和乐受,佛陀知道,摩羯陀人,他心里面想的是什么问题,佛告诉,比丘,没有听过正法的这些愚癡凡夫,他没有听过这个正法,所以他见到我,比如见到这个五蕴身心,而执著于有这个五蕴身心,但是其实是无我无我所,我,其实是空的,然后我所其实也是空的,法生則生,法滅則滅,弟子的意译是说,见以见为量,你看见就看见了,然后你不再看见的时候,也就不再看见了,其实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因为你有执著,所以你就会产生苦的感受,但是如果你能断了,这个苦产生的,这种因缘的话,那么你就不会再感受到这个苦,这个五蕴的众生,因为有因缘的这样的,不断的连续不断的流转,然后就会不断的执着我,然后有这个苦,如来见到众生,是如此这样的流转,于是就说有生有死),所以依你这样看完之后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无我,但是却可以有觉受,(弟子是,这样理解的,结合师父的这个三个圈,就是我执,无常然后产生苦的,解释来说,就是说因为当你,产生了执着后你就会觉得,任何的事情,见到不是见以见为量,而是把你的执著放进去,然后跟这个无常,就是相冲突就会产生苦,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就是从《阿含经》的角度,他是惑业流转,这个流转门其实它是惑业苦,然后造成了这个轮回,然后它是这个惑业,缘起的这个道理的话,那么你就会放下对我的这种执著,然后产生这种,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所的这种概念),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点,他虽然讲无常,但是无常有他的,因缘,所以无常有他的因缘,所以有他的一个相续性,所以<nowiki><u>无常并不否定无常里面法的作用</u></nowiki>,比如说什么法的作用啊,比如说五蕴是无常的,没错,但是五蕴有相续性,所以在这相续性当中,五蕴每一个蕴就有它的作用,这样了解吗,色蕴那就有它相续的一个作用,所以我们这个身体不会忽然不见,虽然是无常,但是他不会忽然不见,它有一个相续性,受、想、行、识有一个相续性,所以这五蕴虽然没有个本质,没有我,但是这五蕴的相续性里面有它的作用,所以我们就会有什么,会有受的作用,会有取相,会有造作,行,然后会有分别认识就是识,所以无我无常变化有它的相续性,所以就有一个假我的一个存在,所以就相对来讲,有一个五蕴和合的这样一个法,它在受苦,在,活着,轮回受苦,这样了解吗,那么其中这边有讲了一句,00:33:07,660 --> 00:33:10,360【,法生則生,法滅則滅】,975,其实它的意思就是说,因缘和合的就有,条件不具足的它就灭,这样了解吗,法生則生,法滅則滅,00:33:24,320 --> 00:33:26,160其实如果从杂 阿含经 来讲的话,982,它就是所谓什么,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它只是讲的比较简单而已啊,因缘具足的它就生起,就有嘛,那因缘不具足的,它就灭嘛,这一辈子因缘具足了,所以来这一辈子投胎,那么他不断的以业力因缘,然后我们就不断的有这一辈子,等到这一辈子的因缘散了,这一辈子就死了,那死了之后,此因灭已,依因相续,为什么?因为你的根没断嘛,所以还有相续嘛,这样各位了解吗,那么从大的来讲的话,此故彼,也可以说,有无明就有不断的轮回循环下去,这个叫做此有故彼有,它就叫做什么,法生则生,有这个,他就一定有后面啦,这样了解吗,那如果从生死的还灭来讲,法灭则灭,什么意思,无明灭则行灭嘛,这样各位了解吗,道理都是一样的,你不要换了一个句子就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了,静能刚刚讲的也七七八八的,差不多了,只是师父再,讲清楚一点而已,这个就是说,无我,但是并不妨碍生死轮回的我,以及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受苦、受乐,这样大概了解吗,所以说无我而有轮回,有缘起、因缘法,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就是对那个,摩羯陀人的问题,他说,谁活,谁受苦乐,师父的解读好像是在,认为他是在问,五蕴都无常的话,到底是谁在活,谁在受苦乐,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重点,你认为是在讨论到底有没有一个我,如果我们不这么理解,换另外一个逻辑是不是也可以,就是说他问的并不是说,是谁在活、谁在受苦,而是说,既然五蕴无常的话,为什么还会有人,


 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不懂得,而仍然在这个世间轮回,在这个世间受苦受乐),也可以这样子,(就是无我,重点是否并不是在讨论,到底有没有一个我,而是在讨论为什么轮回,为什么解脱),可以这样子讲,但是问题就是说,那有没有人在如果无常的话,变化的话,那根本没有一个本质不变的我,无常变化的话,没有一个本质不变的我,那什么在变化,那到底有没有人在受苦,有没有人在受苦,有没有人在觉受,他的意思是这样子,但问题是有没有,(就是弟子,认为就是从平时对自己,一个身心的观察,就是无论是真的有一个,不变的我,还是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我,就是这么来理解的话,好像并不妨碍我,依然还是执著,无论他是一个就是不变的真我,还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我,我一样执著,虽然我在变化,我不断在流转,但我还是执著这个点,我的重点并不在于您告诉我,这是个假我之后我就不执著了),如果他觉得是假我的话,那就没问题了,这样了解吗,如果是觉得是假我,到这个假我也不是说有一个我,他只是说把这个因缘和合,五蕴的不断的变化的身心的作用,整体上称为一个相对性的我,那这个是没问题,那这个相对性的叫做假我,这样就没问题了,但是问题是摩羯陀人,他就不了解这样,他会认为说那无我的话,那就是什么都没有就断灭了,那断灭的话那到底谁在受苦,谁在受乐,他会有这样的认知吗,这个可以吗,这样可以吗,再来,下一个,5、畏無我句,这些都是在谈无我所产生的问题,我看一下,那个字你能念吗,你来念,【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这个他大体上在说什么,(弟子理解是说,佛告比丘:愚癡凡夫,在不应该生畏的地方生恐畏,就是生出害怕,愚癡无闻的凡夫,害怕没有这个色身的我,以及没有我所,就是我所对的这个外境,然后这两个,害怕是不应该发生的),整句话就是说,众生害怕无我无我所,但事实上凡夫害怕无我无我所,但是事实上,是不应该害怕无我无我所,众生到底应该害怕什么,接下来就是说,众生为什么害怕无我无我所,因为众生都执一个我,执我,他们就觉得有一个着落,那下面这个可能没读过,攀缘四识住,(弟子理解是说,之所以无闻凡夫),你有没有听过,师父或是经文或是师父讲,四识住,有听过是不是,四识住是什么,(就是五蕴的识,住于色受想行),对,那你继续讲,(攀缘四识住,就是因为,凡夫对于五蕴当中的前四——色受想行,识于这个四个上面了,所以叫四识住,然后哪四个,就是举例,比如说,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就是对于这个色,产生了攀缘和爱染,然后识在这个色上从而增進廣大,让这个爱乐越来越生长,然后同理,受想行,也是一样的,也是十住于了这个受想行,十上面,产生了攀缘和广大生长),所以这个经它大体上就是说,众生有一个问题跟毛病,害怕无我无我所,但是事实上,这个是不应该害怕无我无我所的,因为无我无我所是什么,是真理,但是后面我也讲,众生为什么害怕无我无我所,因为众生,我执都要有一个东西可以依托,比如说,我执一定跟识相应的,所以叫做有取识,那这个有取识,从五蕴的角度来讲,这个有取识就会执着什么,色受想行,这个住可以说是什么,执著的意思,那当然,其实这个住的意思,它是站立,就是依托,所以众生的识一定会依托,但是这个依托是有执取的意思,就像金刚经讲什么,住什么,住色声音、香、味、触、法,一样的意思,执著于色、受、想、行,因为这个是有取识,是我执相应的识,所以它会执著在色受想行,所以众生的我执,一定要有一个东西,有一个我它才行,但是你现在讲无我,00:03,320 --> 00:05,740他会害怕,会执著,1269,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这个叫做畏无我惧,这是杂阿含,另外一个中阿含,来静修来,这两个是不同的经,这个是杂阿含,这个是中阿含,
 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不懂得,而仍然在这个世间轮回,在这个世间受苦受乐),也可以这样子,(就是无我,重点是否并不是在讨论,到底有没有一个我,而是在讨论为什么轮回,为什么解脱),可以这样子讲,但是问题就是说,那有没有人在如果无常的话,变化的话,那根本没有一个本质不变的我,无常变化的话,没有一个本质不变的我,那什么在变化,那到底有没有人在受苦,有没有人在受苦,有没有人在觉受,他的意思是这样子,但问题是有没有,(就是弟子,认为就是从平时对自己,一个身心的观察,就是无论是真的有一个,不变的我,还是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我,就是这么来理解的话,好像并不妨碍我,依然还是执著,无论他是一个就是不变的真我,还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我,我一样执著,虽然我在变化,我不断在流转,但我还是执著这个点,我的重点并不在于您告诉我,这是个假我之后我就不执著了),如果他觉得是假我的话,那就没问题了,这样了解吗,如果是觉得是假我,到这个假我也不是说有一个我,他只是说把这个因缘和合,五蕴的不断的变化的身心的作用,整体上称为一个相对性的我,那这个是没问题,那这个相对性的叫做假我,这样就没问题了,但是问题是摩羯陀人,他就不了解这样,他会认为说那无我的话,那就是什么都没有就断灭了,那断灭的话那到底谁在受苦,谁在受乐,他会有这样的认知吗,这个可以吗,这样可以吗,再来,下一个,5、畏無我句,这些都是在谈无我所产生的问题,我看一下,那个字你能念吗,你来念,【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这个他大体上在说什么,(弟子理解是说,佛告比丘:愚癡凡夫,在不应该生畏的地方生恐畏,就是生出害怕,愚癡无闻的凡夫,害怕没有这个色身的我,以及没有我所,就是我所对的这个外境,然后这两个,害怕是不应该发生的),整句话就是说,众生害怕无我无我所,但事实上凡夫害怕无我无我所,但是事实上,是不应该害怕无我无我所,众生到底应该害怕什么,接下来就是说,众生为什么害怕无我无我所,因为众生都执一个我,执我,他们就觉得有一个着落,那下面这个可能没读过,攀缘四识住,(弟子理解是说,之所以无闻凡夫),你有没有听过,师父或是经文或是师父讲,四识住,有听过是不是,四识住是什么,(就是五蕴的识,住于色受想行),对,那你继续讲,(攀缘四识住,就是因为,凡夫对于五蕴当中的前四——色受想行,识于这个四个上面了,所以叫四识住,然后哪四个,就是举例,比如说,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就是对于这个色,产生了攀缘和爱染,然后识在这个色上从而增進廣大,让这个爱乐越来越生长,然后同理,受想行,也是一样的,也是十住于了这个受想行,十上面,产生了攀缘和广大生长),所以这个经它大体上就是说,众生有一个问题跟毛病,害怕无我无我所,但是事实上,这个是不应该害怕无我无我所的,因为无我无我所是什么,是真理,但是后面我也讲,众生为什么害怕无我无我所,因为众生,我执都要有一个东西可以依托,比如说,我执一定跟识相应的,所以叫做有取识,那这个有取识,从五蕴的角度来讲,这个有取识就会执着什么,色受想行,这个住可以说是什么,执著的意思,那当然,其实这个住的意思,它是站立,就是依托,所以众生的识一定会依托,但是这个依托是有执取的意思,就像金刚经讲什么,住什么,住色声音、香、味、触、法,一样的意思,执著于色、受、想、行,因为这个是有取识,是我执相应的识,所以它会执著在色受想行,所以众生的我执,一定要有一个东西,有一个我它才行,但是你现在讲无我,00:03,320 --> 00:05,740他会害怕,会执著,1269,这样各位了解吗,所以这个叫做畏无我惧,这是杂阿含,另外一个中阿含,来静修来,这两个是不同的经,这个是杂阿含,这个是中阿含,


 【比丘復問曰:「世尊!云何因內有恐怖也?」,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彼如是見、如是說,憂,慼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癡。比丘!如是因,內,有恐怖也。】,00:55,520 --> 00:56,800(,比丘又问说释尊,1292,为什么恐怖这就是真真实实存在的,释尊说比丘啊,你要这样,如是见如是说,你这样想想看,彼或昔,時無,弟子不太清楚这句话),彼或昔,時無,这句话不容易读,不容易理解,没关系,(你这样想想看,这句话后面请师父解读,彼如是见如是说,就是说你这样想,然后这样理解,然后,憂,慼煩勞,就是觉得很,愁苦,然后,师父弟子下面,说不下去了),有没有人,恩漫你觉得,00:45:07,940 --> 00:45:08,760(,师父,13,我试图,理解一下,我读这段的【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我的理解是,实际上本身是是无的,但是因为我执认为它有,而这个有,我自己又得不到,因为这种看法和想法,以至于自己忧愁烦劳,以至于啼哭椎胸而發狂,这样的一种现象),其他人有没有什么,对这句,静珍你觉得,它这句没关系,你就看着,因为它只是一个片段,所以可能会不太好理解,(弟子的感觉就是说,他说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大概意思就是说,无论它是无还是有,但是我得不到,因为心经说无所得,故心无挂碍,那这个地方正好是他有所执著,那么执著的东西,又令他没有安全感,就是抓不住,所以说他心有恐怖,【比丘復問曰:「世尊!云何因內有恐怖也?,为什么内心有恐怖?,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就是比丘有这样说,【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
 【比丘復問曰:「世尊!云何因內有恐怖也?」,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彼如是見、如是說,憂,慼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癡。比丘!如是因,內,有恐怖也。】,00:55,520 --> 00:56,800(,比丘又问说释尊,1292,为什么恐怖这就是真真实实存在的,释尊说比丘啊,你要这样,如是见如是说,你这样想想看,彼或昔,時無,弟子不太清楚这句话),彼或昔,時無,这句话不容易读,不容易理解,没关系,(你这样想想看,这句话后面请师父解读,彼如是见如是说,就是说你这样想,然后这样理解,然后,憂,慼煩勞,就是觉得很,愁苦,然后,师父弟子下面,说不下去了),有没有人,恩漫你觉得,00:45:07,940 --> 00:45:08,760(,师父,13,我试图,理解一下,我读这段的【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我的理解是,实际上本身是是无的,但是因为我执认为它有,而这个有,我自己又得不到,因为这种看法和想法,以至于自己忧愁烦劳,以至于啼哭椎胸而發狂,这样的一种现象),其他人有没有什么,对这句,静珍你觉得,它这句没关系,你就看着,因为它只是一个片段,所以可能会不太好理解,(弟子的感觉就是说,他说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大概意思就是说,无论它是无还是有,但是我得不到,因为 心经 说无所得,故心无挂碍,那这个地方正好是他有所执著,那么执著的东西,又令他没有安全感,就是抓不住,所以说他心有恐怖,【比丘復問曰:「世尊!云何因內有恐怖也?,为什么内心有恐怖?,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就是比丘有这样说,【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


 你刚才讲什么,他们讨论的是什么东西,可能是我,这个我到底是有还是无,但是我总之就是抓不住它,把握不住它),他如果没有一个我的话,他就不知道要怎么办,不管他有无,如果是真的没有的话,他不知道要怎么办,那这句我们可以回去再讨论看看,这句是确实是,有一点那个比较难懂,但是,总之,是说如果没有我的话,他就是会恐慌,你看,心经里面怎么说,心经说,怎么样才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以无所得故,你才能真的离所谓的,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但是众生凡夫,反过来有所得,他才能觉得不恐怖不恐惧,但是这种有所得,有一个东西,有我,他才会不恐惧,这是他错误的认知,事实上他有我,执着我才是生死轮回,才需要恐怖,才需要害怕的,所以众生在,需要害怕的地方不害怕,在不需要害怕的地方害怕,那真正来讲,你要离开一切的恐怖,唯有怎么样,要无所得,那么在阿含经就叫做,无我,才能离开所有的烦恼颠倒执著,但众生错误的观念是认为,有一个我,他才不会那么的惊慌,这样各位了解吗,(这句话,弟子觉得这个,就是最难理解的就是这个,設有,这两个字,【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那这个设有,弟子可不可以理解为,那种施设有,就是假有),应该他不会讲到这么深,(现在就是设有,然后那个我不得,这个话有点不好懂),这样可以吗,那我们这个可以再看看,他的句子是怎么去断的,这个是师父的一个解说,等一下下课,这一句,师父的那个佛陀的教示里面有,你们等一下去看看,去查一下,那查一下等一下看谁去查一下,回来看一下,那个靖和你现在下课的时候,查一下吧,那个佛陀的教示里面有,(弟子问一下,就是您这个题目叫畏无我惧,就是句子的意思),就是讲无我这样子的一个概念,讲无我这个概念,听了就会害怕,所以第一个他说,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就是在,不需要害怕的地方生害怕,然后,该害怕的地方不害怕,所以叫做畏无我惧,听到无我就会害怕,这样了解,那么这个是师父的那个,佛陀的教示里面的解说,【本经提及了众生在不应生恐惧的地方产生恐惧,凡夫由於無始以來根深蒂固的我執熏習,一听到无我,无我所就产生恐惧】,这是一般的人
 你刚才讲什么,他们讨论的是什么东西,可能是我,这个我到底是有还是无,但是我总之就是抓不住它,把握不住它),他如果没有一个我的话,他就不知道要怎么办,不管他有无,如果是真的没有的话,他不知道要怎么办,那这句我们可以回去再讨论看看,这句是确实是,有一点那个比较难懂,但是,总之,是说如果没有我的话,他就是会恐慌,你看, 心经 里面怎么说, 心经 说,怎么样才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以无所得故,你才能真的离所谓的,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但是众生凡夫,反过来有所得,他才能觉得不恐怖不恐惧,但是这种有所得,有一个东西,有我,他才会不恐惧,这是他错误的认知,事实上他有我,执着我才是生死轮回,才需要恐怖,才需要害怕的,所以众生在,需要害怕的地方不害怕,在不需要害怕的地方害怕,那真正来讲,你要离开一切的恐怖,唯有怎么样,要无所得,那么在 阿含经 就叫做,无我,才能离开所有的烦恼颠倒执著,但众生错误的观念是认为,有一个我,他才不会那么的惊慌,这样各位了解吗,(这句话,弟子觉得这个,就是最难理解的就是这个,設有,这两个字,【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那这个设有,弟子可不可以理解为,那种施设有,就是假有),应该他不会讲到这么深,(现在就是设有,然后那个我不得,这个话有点不好懂),这样可以吗,那我们这个可以再看看,他的句子是怎么去断的,这个是师父的一个解说,等一下下课,这一句,师父的那个佛陀的教示里面有,你们等一下去看看,去查一下,那查一下等一下看谁去查一下,回来看一下,那个靖和你现在下课的时候,查一下吧,那个佛陀的教示里面有,(弟子问一下,就是您这个题目叫畏无我惧,就是句子的意思),就是讲无我这样子的一个概念,讲无我这个概念,听了就会害怕,所以第一个他说,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就是在,不需要害怕的地方生害怕,然后,该害怕的地方不害怕,所以叫做畏无我惧,听到无我就会害怕,这样了解,那么这个是师父的那个,佛陀的教示里面的解说,【本经提及了众生在不应生恐惧的地方产生恐惧,凡夫由於無始以來根深蒂固的我執熏習,一听到无我,无我所就产生恐惧】,这是一般的人


 【,以至不願學習甚深,的教法。】,因为听到无我,【,为了适应引导这一类凡夫和外道,从长阿含经开始,佛教就发展出了适应引导一般众生和外道的法门】,也就是所谓的,各个为人生善悉檀,你们害怕(无我),那佛陀就用一个方便,讲无我你会怕,那佛陀就讲一个方便,有一个真常的我,这个我就叫做佛性,又叫做众生是佛,那听了怎么样,有没有舒服一点,高兴一点,那么为了适应这一类,从长阿含经开始就发展出适应众生,引导一般众生外道的法门,大乘經典中的如來藏思想,就是這一類適應法門,的代表。】,如来藏里面,一个重要的楞伽經,另外一个是宝信论,他两个经跟论都是这样讲的,【開引計我諸外道故,有没有看到,执着我的外道,【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开引外道所以说我,然后说这个我,就把它转成这个我就是如来藏,意思就是说,外道讲一个真我,那佛教讲无我,讲无我会害怕,那我就讲一个相似的,真我的这样东西叫做如来藏,这样的话,【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就是说有一个先引导的方便法门,让你慢慢去学习,但是终究来还是要学什么,到头来要学什么,还是要学无我,那还是要学般若的性空无所得,这样了解吗,【《寶性論》說:「以有怯弱心,輕慢諸眾生,執著虛妄法,謗真如實性,計身有神我,為令,如是等,遠離五種過,故說有佛性」。】,这是宝信论的,所以在佛教里面,本来究竟的诸法实相是缘起无我无常涅槃寂静,那么在大乘佛教就讲般若性空,那么到了中观就讲无自性,但是讲这样的东西,一般人还是没办法一下子契入,那为了引导一些人能够契入正法,所以先讲一个有我,如来藏有佛性的,去引导大家然后慢慢慢慢,进来之后,这个叫做先以欲勾牵,先讲一个你喜欢的可以理解的,进来然后再怎么样,开示正法要,那就进令入佛智,那就是要讲缘起无我无常,缘起性空,我们先讲到这里休息一下,我们等一下再回来,刚刚讲到众生,畏无我惧,以及后来为了引导方便,提出了一个佛性或是如来藏,其实还没讲完,师父后面还有一段,刚刚讲说众生,怕无我,所以甚深教法没办法吸收,所以就讲一个比较引导善根的方便,就讲一个佛性,如来藏本来是佛,所以引了两个,楞伽经还有宝性论,后面师父有一个结论,大家参考一下,【末法時期有許多學佛者大多不願聽經聞,法,学习缘起无我空的根本教义,专在方便适应的法门上着手】
 【,以至不願學習甚深,的教法。】,因为听到无我,【,为了适应引导这一类凡夫和外道,从长 阿含经 开始,佛教就发展出了适应引导一般众生和外道的法门】,也就是所谓的,各个为人生善悉檀,你们害怕(无我),那佛陀就用一个方便,讲无我你会怕,那佛陀就讲一个方便,有一个真常的我,这个我就叫做佛性,又叫做众生是佛,那听了怎么样,有没有舒服一点,高兴一点,那么为了适应这一类,从长 阿含经 开始就发展出适应众生,引导一般众生外道的法门,大乘經典中的如來藏思想,就是這一類適應法門,的代表。】,如来藏里面,一个重要的楞伽經,另外一个是宝信论,他两个经跟论都是这样讲的,【開引計我諸外道故,有没有看到,执着我的外道,【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开引外道所以说我,然后说这个我,就把它转成这个我就是如来藏,意思就是说,外道讲一个真我,那佛教讲无我,讲无我会害怕,那我就讲一个相似的,真我的这样东西叫做如来藏,这样的话,【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就是说有一个先引导的方便法门,让你慢慢去学习,但是终究来还是要学什么,到头来要学什么,还是要学无我,那还是要学般若的性空无所得,这样了解吗,【《寶性論》說:「以有怯弱心,輕慢諸眾生,執著虛妄法,謗真如實性,計身有神我,為令,如是等,遠離五種過,故說有佛性」。】,这是宝信论的,所以在佛教里面,本来究竟的诸法实相是缘起无我无常涅槃寂静,那么在大乘佛教就讲般若性空,那么到了中观就讲无自性,但是讲这样的东西,一般人还是没办法一下子契入,那为了引导一些人能够契入正法,所以先讲一个有我,如来藏有佛性的,去引导大家然后慢慢慢慢,进来之后,这个叫做先以欲勾牵,先讲一个你喜欢的可以理解的,进来然后再怎么样,开示正法要,那就进令入佛智,那就是要讲缘起无我无常,缘起性空,我们先讲到这里休息一下,我们等一下再回来,刚刚讲到众生,畏无我惧,以及后来为了引导方便,提出了一个佛性或是如来藏,其实还没讲完,师父后面还有一段,刚刚讲说众生,怕无我,所以甚深教法没办法吸收,所以就讲一个比较引导善根的方便,就讲一个佛性,如来藏本来是佛,所以引了两个,楞伽经还有宝性论,后面师父有一个结论,大家参考一下,【末法時期有許多學佛者大多不願聽經聞,法,学习缘起无我空的根本教义,专在方便适应的法门上着手】


 ,这是目前很多都是这个样子,不愿意听甚深法,觉得甚深法,一方面觉得,最根本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说,不想动脑筋,所以叫做患了思想怠惰症,不愿意去思考,因为思考很痛苦,不愿意去思考,那不愿意去思考,应用到宗教来上之后就是说,不愿意去做,到底这样的信仰,到底这样的学习,到底这样的修行,意义在哪里,所以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动脑筋,所以就不愿意听经闻法,不愿意去听甚深法门,这样了解吗,另外一种就是说,他不一定害怕,但是,他觉得,谈这种无我,空啊,这种实在搞不懂,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因此到最后,佛教会有很多的方便,那么很多人就追寻着方便,那么方便容易啊,告诉你念多少经,就有多少功德,告诉你念多少咒就灭多少烦恼,那这些,讲起来简单扼要,那很多人就喜欢这个样子,所以,专在,方便适应的法门上着手,久而久之,以方便为究竟,竟不知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质是什么了,那么这是从,畏无我惧而引发出来的一些思想跟问题,那么当然,在末法现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众生不想听经闻法,其实这也是,畏无我惧的一种啦,而且也是正常的状况,如果绝大多数众生都愿意听经闻法,那这个就不叫末法了,那师父讲这个是做什么,你们知道,有一件事情要注意,如果大部分的学佛都是学方便法,那真的会以方便为究竟,那佛法真的会提早灭亡,印度到最后就是,大家不研究佛法的核心教义,而专求方便,然后跟印度教结合之后,就没有所谓的佛教,那当然外来的影响就不谈了,就有些些问题那还好,来到汉地之后,千百年来还保持佛教的一个特质跟特色,但是也有很多的方便,那么这些方便如果发展到极端,变成经教不用研究,教法不用去理解,只要念佛,持咒拜佛,就可以得到那么多的功德了,
 ,这是目前很多都是这个样子,不愿意听甚深法,觉得甚深法,一方面觉得,最根本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说,不想动脑筋,所以叫做患了思想怠惰症,不愿意去思考,因为思考很痛苦,不愿意去思考,那不愿意去思考,应用到宗教来上之后就是说,不愿意去做,到底这样的信仰,到底这样的学习,到底这样的修行,意义在哪里,所以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动脑筋,所以就不愿意听经闻法,不愿意去听甚深法门,这样了解吗,另外一种就是说,他不一定害怕,但是,他觉得,谈这种无我,空啊,这种实在搞不懂,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因此到最后,佛教会有很多的方便,那么很多人就追寻着方便,那么方便容易啊,告诉你念多少经,就有多少功德,告诉你念多少咒就灭多少烦恼,那这些,讲起来简单扼要,那很多人就喜欢这个样子,所以,专在,方便适应的法门上着手,久而久之,以方便为究竟,竟不知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质是什么了,那么这是从,畏无我惧而引发出来的一些思想跟问题,那么当然,在末法现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众生不想听经闻法,其实这也是,畏无我惧的一种啦,而且也是正常的状况,如果绝大多数众生都愿意听经闻法,那这个就不叫末法了,那师父讲这个是做什么,你们知道,有一件事情要注意,如果大部分的学佛都是学方便法,那真的会以方便为究竟,那佛法真的会提早灭亡,印度到最后就是,大家不研究佛法的核心教义,而专求方便,然后跟印度教结合之后,就没有所谓的佛教,那当然外来的影响就不谈了,就有些些问题那还好,来到汉地之后,千百年来还保持佛教的一个特质跟特色,但是也有很多的方便,那么这些方便如果发展到极端,变成经教不用研究,教法不用去理解,只要念佛,持咒拜佛,就可以得到那么多的功德了,
第48行: 第94行:
 这个(二)相对来讲是什么,利他的广大道德,所以等于,自利利他,都是必须在建立无我上,所以从无我的还灭来讲的话,可以得到,自利,就是断烦恼得解脱,那么从无我而化为,广大的道德的话,那他就可以得到什么,利他的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在佛教里面不是说,你去帮助别人这样就好了,在佛教里面的要求是,你在积极利他的当下要无私心,那这无私心其实就是无我相应,如果你没有这个无私心作为根本的话,那你很多帮助别人(的行为),第一个,你不是纯粹要帮助别人,你是因为自我的一些私利,而表面上对别人,做一些相对应的帮助,这到最后,很容易,第一个,产生烦恼,第二个,造成大众的破坏以及迫害,我问你一件事情,当官,古代的人不是讲过一句话吗,当官的要怎么样,当官不能贪,要清廉,那你会问说,那当官为什么要贪,因为有私心嘛,很多人刚开始,都讲得很好听,我要为大众,为苦难众生,所以我当了什么什么之后,尤其是选举,选什么东西之后,都说要为大众服务,要为人民服务,讲到最后,有了权力之后,私心很重,那到最后就是贪腐,腐败,那这种贪腐,腐败,一定是对众生不利的,没有那个贪腐腐败是对众生有利的,他会把一切的行为,都向,利于自己的方向去了,表面上不管怎么理由怎么做,到最后都是朝自己,自我私利上面去前进,那到时候就是什么,国家就腐败,那你看世界,这世界有多少国家是腐败,因为怎么样,没有无我的这种根本道德品性为主,这样各位了解,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所以师父曾经画过一个图,画过这几个圈,怎么会有紫色的,你们记得吗,这是我执,这是我对不对,我执,那你对无常的执著就会苦,但是这个我执,还有一点,你必须从贪瞋痴上去观察,而且更重要是,你要有一个基本的道德观念,从五乘的基本道德观念的约束来讲的话,你不一定马上达到无我,但至少你这个我要怎么样,降低控制,降伏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你如果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你的贪嗔痴相对来讲就比较低,你的贪嗔痴,比较低的话,你就容易去遵守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哪怕你根本没有证得,无我,但至少你也知道说,这贪瞋痴上面是要控制的,这样子相对来讲,你就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你不会去突破它,但是你如果不懂得无我的观念,你的贪瞋痴会去增长,那这贪瞋痴增长的话,会随着你的权力,你的能力而扩大,那当你有能力去贪污的时候,那你一定会去贪污,你有能力去杀伐别人,
 这个(二)相对来讲是什么,利他的广大道德,所以等于,自利利他,都是必须在建立无我上,所以从无我的还灭来讲的话,可以得到,自利,就是断烦恼得解脱,那么从无我而化为,广大的道德的话,那他就可以得到什么,利他的这样一个基本的要求,在佛教里面不是说,你去帮助别人这样就好了,在佛教里面的要求是,你在积极利他的当下要无私心,那这无私心其实就是无我相应,如果你没有这个无私心作为根本的话,那你很多帮助别人(的行为),第一个,你不是纯粹要帮助别人,你是因为自我的一些私利,而表面上对别人,做一些相对应的帮助,这到最后,很容易,第一个,产生烦恼,第二个,造成大众的破坏以及迫害,我问你一件事情,当官,古代的人不是讲过一句话吗,当官的要怎么样,当官不能贪,要清廉,那你会问说,那当官为什么要贪,因为有私心嘛,很多人刚开始,都讲得很好听,我要为大众,为苦难众生,所以我当了什么什么之后,尤其是选举,选什么东西之后,都说要为大众服务,要为人民服务,讲到最后,有了权力之后,私心很重,那到最后就是贪腐,腐败,那这种贪腐,腐败,一定是对众生不利的,没有那个贪腐腐败是对众生有利的,他会把一切的行为,都向,利于自己的方向去了,表面上不管怎么理由怎么做,到最后都是朝自己,自我私利上面去前进,那到时候就是什么,国家就腐败,那你看世界,这世界有多少国家是腐败,因为怎么样,没有无我的这种根本道德品性为主,这样各位了解,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所以师父曾经画过一个图,画过这几个圈,怎么会有紫色的,你们记得吗,这是我执,这是我对不对,我执,那你对无常的执著就会苦,但是这个我执,还有一点,你必须从贪瞋痴上去观察,而且更重要是,你要有一个基本的道德观念,从五乘的基本道德观念的约束来讲的话,你不一定马上达到无我,但至少你这个我要怎么样,降低控制,降伏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你如果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你的贪嗔痴相对来讲就比较低,你的贪嗔痴,比较低的话,你就容易去遵守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哪怕你根本没有证得,无我,但至少你也知道说,这贪瞋痴上面是要控制的,这样子相对来讲,你就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你不会去突破它,但是你如果不懂得无我的观念,你的贪瞋痴会去增长,那这贪瞋痴增长的话,会随着你的权力,你的能力而扩大,那当你有能力去贪污的时候,那你一定会去贪污,你有能力去杀伐别人,


 去占取别人的资源,来利益自己的时候,你一定会这样子去做,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基本的,无我的这种道德理念跟规范,这样各位了解,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德规范,所以导师才说从自利上来讲,你可以断你贪瞋痴,从利他上来讲,众生执我所以自私,那这是问题的来源,如果无我的话,就可以化私为公,而为大众谋利,那就是自利跟利他,第三个,3、世間真理—緣起無我,所以佛陀讲无我,第一个,它是世间真理,第二个,它可以离苦得乐,第三个,它可以,重在利他,因为自利就是离苦得乐,是自利利他,我们来看一下,【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沒有真實性,所以生而不起有見,滅而不起無見,生灭都是缘起本空的,缘起法的归于灭,说它是空,这不是因缘离散才是灭,是空,當諸法的生起時,存,在時,由於了無自性可得,所以是如幻如化,空的、寂滅的。】,这句话知道什么意思吗,这是从中观来讲叫做,怎么样,缘起的当下即是空性,即是不生不灭的空性,它不是还灭之后才空,而是因为因缘和合,它本来就没有实体性,这个,在中观叫无自性,在阿含经叫做无我,记得,它由于是无我性,它的无我性是真理,师父刚刚是不是讲,这个无我不是还灭了才叫无我,是当体,你在轮回的当下,还是无我,只是我们执为有我,所以轮回而已,所以它叫做什么,当下的寂灭性,所以是
 去占取别人的资源,来利益自己的时候,你一定会这样子去做,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基本的,无我的这种道德理念跟规范,这样各位了解,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德规范,所以导师才说从自利上来讲,你可以断你贪瞋痴,从利他上来讲,众生执我所以自私,那这是问题的来源,如果无我的话,就可以化私为公,而为大众谋利,那就是自利跟利他,第三个,3、世間真理—緣起無我,所以佛陀讲无我,第一个,它是世间真理,第二个,它可以离苦得乐,第三个,它可以,重在利他,因为自利就是离苦得乐,是自利利他,我们来看一下,【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沒有真實性,所以生而不起有見,滅而不起無見,生灭都是缘起本空的,缘起法的归于灭,说它是空,这不是因缘离散才是灭,是空,當諸法的生起時,存,在時,由於了無自性可得,所以是如幻如化,空的、寂滅的。】,这句话知道什么意思吗,这是从中观来讲叫做,怎么样,缘起的当下即是空性,即是不生不灭的空性,它不是还灭之后才空,而是因为因缘和合,它本来就没有实体性,这个,在中观叫无自性,在 阿含经 叫做无我,记得,它由于是无我性,它的无我性是真理,师父刚刚是不是讲,这个无我不是还灭了才叫无我,是当体,你在轮回的当下,还是无我,只是我们执为有我,所以轮回而已,所以它叫做什么,当下的寂灭性,所以是


 【從無我而深入的本空、本寂滅、本性不生,不滅,即在這緣起的生滅無常中看出。,生滅無,常,即是空無我的;空無我即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这样缘起法的本性空——无我,就贯彻了三法印。】,这个是佛法概论里面的,这个叫做世间真理缘起无我,这里面有一句话,好像在绕口令,但是你们看,生灭无常,生灭无常即是空无我的,有没有看到,就是无我无自性的,那么空无我怎么样,所以生灭无常的,这一些种种现象就是现象而已,所以它没有实生、没有实灭,所以现象上的生灭,其实就实相来讲,它就是如幻如化的,所以你可以说它就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它并不是说现象上它没有,而是指本质上,它没有一个东西,所以没有一个生跟灭这样的一个实体,所以才能说,<nowiki><u>现象上的生生灭灭</u></nowiki>,<nowiki><u>等于究竟意义上的不生不灭</u></nowiki>,讲到这里清楚吗,不生不灭即是生灭无常的,这句话懂吗,有矛盾吗,大明明有矛盾吗,还可以了解,不生不灭即是生灭无常的,什么意思,因为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没有实质的,所以一切法才能依缘起而现起而消失,所以才能这样子,如果一切法本来就有生灭的实体,本来就有了,那就不会不生不灭了,那有,永远是有,无,永远是无,这样了解,正是因为没有实体,所以不生不灭,没有实体的不生不灭,所以一切法才可以依于缘起和合而生,缘起的离散而灭,这样了解吗,所以无我贯彻了三法印,<nowiki><u>(无我)从现象上通无常</u></nowiki>,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变化的,<nowiki><u>从法性上通寂灭涅槃的不生不灭</u></nowiki>,这个就是三法印,通法相、通法性,通法相,它就是生灭变化的现象,通法性,就是当下无自性的不生不灭,所以讲无我,其实就是在讲宇宙世间人生的一个真理,悟无我,你就能得离苦得乐,得涅槃,不悟无我,那你就生死轮回,这样了解吗,还有一点,刚刚其实静和也讲了,如果你真能了解无常的性,法性,不只是无常的相而已,因为你只是了解观察无常的相,那变化可能大家都知道变化,但你知道变化,那你还没有真正办法去真正断烦恼,你如果从无常的现象上,而能观察没有不变的本质,所以无常你弄透了,其实<nowiki><u>无常一定是无我(集谛的惑)</nowiki>
 【從無我而深入的本空、本寂滅、本性不生,不滅,即在這緣起的生滅無常中看出。,生滅無,常,即是空無我的;空無我即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这样缘起法的本性空——无我,就贯彻了三法印。】,这个是佛法概论里面的,这个叫做世间真理缘起无我,这里面有一句话,好像在绕口令,但是你们看,生灭无常,生灭无常即是空无我的,有没有看到,就是无我无自性的,那么空无我怎么样,所以生灭无常的,这一些种种现象就是现象而已,所以它没有实生、没有实灭,所以现象上的生灭,其实就实相来讲,它就是如幻如化的,所以你可以说它就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它并不是说现象上它没有,而是指本质上,它没有一个东西,所以没有一个生跟灭这样的一个实体,所以才能说,<nowiki><u>现象上的生生灭灭</u></nowiki>,<nowiki><u>等于究竟意义上的不生不灭</u></nowiki>,讲到这里清楚吗,不生不灭即是生灭无常的,这句话懂吗,有矛盾吗,大明明有矛盾吗,还可以了解,不生不灭即是生灭无常的,什么意思,因为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没有实质的,所以一切法才能依缘起而现起而消失,所以才能这样子,如果一切法本来就有生灭的实体,本来就有了,那就不会不生不灭了,那有,永远是有,无,永远是无,这样了解,正是因为没有实体,所以不生不灭,没有实体的不生不灭,所以一切法才可以依于缘起和合而生,缘起的离散而灭,这样了解吗,所以无我贯彻了三法印,<nowiki><u>(无我)从现象上通无常</u></nowiki>,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变化的,<nowiki><u>从法性上通寂灭涅槃的不生不灭</u></nowiki>,这个就是三法印,通法相、通法性,通法相,它就是生灭变化的现象,通法性,就是当下无自性的不生不灭,所以讲无我,其实就是在讲宇宙世间人生的一个真理,悟无我,你就能得离苦得乐,得涅槃,不悟无我,那你就生死轮回,这样了解吗,还有一点,刚刚其实静和也讲了,如果你真能了解无常的性,法性,不只是无常的相而已,因为你只是了解观察无常的相,那变化可能大家都知道变化,但你知道变化,那你还没有真正办法去真正断烦恼,你如果从无常的现象上,而能观察没有不变的本质,所以无常你弄透了,其实<nowiki><u>无常一定是无我(集谛的惑)</nowiki>


 这样了解吗,如果有我就不会无常了,所以无常可以直通无我的法性,这样了解吗,所以无常可以直通不生不灭的涅槃,那无我就更不用讲了,这样各位了解吗,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这就是世间真理无我,所以佛陀讲无我,事实上也是讲真理,第一个,真理,第二个,自力的离苦得乐,第三个,除去私心,而能化为大公无私而能够利他,那个静能你有什么问题,38:17,2 --> 38:19,090(师父,弟子想问一个问题,2903,法师对这个词的选择,他选择的这个词),你说导师,对词的选择是不是,哪一个,38:33,550 --> 38:34,850(弟子想问,2911,第二段的第二句话,既在这缘起的生灭无常中看出,缘起,然后他,说,比如说你是有为法的话,就生住异灭,就是说缘起的这种,如果说是从此故彼的角度来说,有生然后无灭,那导师,上一个无常,因为如果,就是弟子的理解,就是咱们说的这个缘起,就是依因待缘,此故彼的话,就是说,其实是有因和缘,然后造成了这个结果,这个弟子读起来,怎么感觉缘起,就是说这个现象是无常的,从法性的角度来说,确实也是即生即灭的,但是这个无常,是不是有点,弟子的理解,此有故彼有,就是这种因果法则的,是不是有,我也不知道这个,为什么,谁能理解我的问题),我知道你的意思,导师这里是在讲法,比较重在讲法性,这样了解吗,所以说是在理上谈此故彼,他当然也通法性,但是此故彼是阿含经所重的,是在身心生命的现象上谈,然后从身心生命的现象谈缘起的法则,这样了解吗,那么从缘起的生灭的法则谈法性,那当然就通向无我,而认为一切法是没有一个本质性,这样了解吗,那这个是师父从佛法概论节录出来的,所以你会有这个问题,是因为导师这里是在谈什么,无我通无常跟无我通涅槃,这样了解吗,那师父只是要表达的是,无我本来就是真理,这样清楚吗,缘起无我就是真理,有没有什么问题,讲到这里,如果没有的话,因为接下来,是另外一个章篇,还是在讲无我,但是这个章篇,是在说的叫作观察无我,是在讲,怎么样在日常生活,或是怎么样在我们的身心上面观察无我,然后,第一个在谈的就是计我的形式,第一个在蕴处界计我,还有,五蕴的二十种我见,这个就是,即蕴计我,然后,色是我、非我,计我、不相在,这样了解吗,然后第三个就是,三世计我,有现在计我,有二世计我的,
 这样了解吗,如果有我就不会无常了,所以无常可以直通无我的法性,这样了解吗,所以无常可以直通不生不灭的涅槃,那无我就更不用讲了,这样各位了解吗,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这就是世间真理无我,所以佛陀讲无我,事实上也是讲真理,第一个,真理,第二个,自力的离苦得乐,第三个,除去私心,而能化为大公无私而能够利他,那个静能你有什么问题,38:17,2 --> 38:19,090(师父,弟子想问一个问题,2903,法师对这个词的选择,他选择的这个词),你说导师,对词的选择是不是,哪一个,38:33,550 --> 38:34,850(弟子想问,2911,第二段的第二句话,既在这缘起的生灭无常中看出,缘起,然后他,说,比如说你是有为法的话,就生住异灭,就是说缘起的这种,如果说是从此故彼的角度来说,有生然后无灭,那导师,上一个无常,因为如果,就是弟子的理解,就是咱们说的这个缘起,就是依因待缘,此故彼的话,就是说,其实是有因和缘,然后造成了这个结果,这个弟子读起来,怎么感觉缘起,就是说这个现象是无常的,从法性的角度来说,确实也是即生即灭的,但是这个无常,是不是有点,弟子的理解,此有故彼有,就是这种因果法则的,是不是有,我也不知道这个,为什么,谁能理解我的问题),我知道你的意思,导师这里是在讲法,比较重在讲法性,这样了解吗,所以说是在理上谈此故彼,他当然也通法性,但是此故彼是 阿含经 所重的,是在身心生命的现象上谈,然后从身心生命的现象谈缘起的法则,这样了解吗,那么从缘起的生灭的法则谈法性,那当然就通向无我,而认为一切法是没有一个本质性,这样了解吗,那这个是师父从佛法概论节录出来的,所以你会有这个问题,是因为导师这里是在谈什么,无我通无常跟无我通涅槃,这样了解吗,那师父只是要表达的是,无我本来就是真理,这样清楚吗,缘起无我就是真理,有没有什么问题,讲到这里,如果没有的话,因为接下来,是另外一个章篇,还是在讲无我,但是这个章篇,是在说的叫作观察无我,是在讲,怎么样在日常生活,或是怎么样在我们的身心上面观察无我,然后,第一个在谈的就是计我的形式,第一个在蕴处界计我,还有,五蕴的二十种我见,这个就是,即蕴计我,然后,色是我、非我,计我、不相在,这样了解吗,然后第三个就是,三世计我,有现在计我,有二世计我的,
 
还有三世计我的,反正就是各式各样讲我执的,那个静雯,你是不是有问题,没有啦,那么观察无我,有离蕴计我的,你观察无我,那当然要先说那到底有几种计我,有离蕴计我的,然后还有什么,即蕴计我的,就是一般常常会有的,那这一些观察无我,那这个等到下学期,我们再来谈,那么下学期,我们可能就是,四月再回来开始上课,那下学期,我们一定会把《阿含经》讲完,那就是下学期,剩下一半的无我,然后再来叫做什么,正解脱学,正解脱学讲完,《阿含经》就结束了,那《阿含经》结束之后,师父会讲佛法概论,佛法概论有点深度,尤其是师父已经讲了好几年《阿含经》了,这时候用佛法概论,来做《阿含经》的一个总结,很多我们没有深入讨论的,那导师在佛法概论里面,提供了我们一个比较深的思考,比如说法相跟法性的东西,我们一般看《阿含经》,可能不会看到那么深,导师把这些东西,用佛法概论,抉择出来,然后我们来做一个好好的研读跟讨论,那就是我们未来的计划,那很感谢各位,这一学期这样子的不断的来学习,听经闻法,感谢各位,那记得下学期,我们四月初开学,继续回来,那么我们星期一天,下礼拜天有打坐,有兴趣还没去报名的,赶快报名。


还有三世计我的,反正就是各式各样讲我执的,那个静雯,你是不是有问题,没有啦,那么观察无我,有离蕴计我的,你观察无我,那当然要先说那到底有几种计我,有离蕴计我的,然后还有什么,即蕴计我的,就是一般常常会有的,那这一些观察无我,那这个等到下学期,我们再来谈,那么下学期,我们可能就是,四月再回来开始上课,那下学期,我们一定会把阿含经讲完,那就是下学期,剩下一半的无我,然后再来叫做什么,正解脱学,正解脱学讲完,阿含经就结束了,那阿含经结束之后,师父会讲佛法概论,佛法概论有点深度,尤其是师父已经讲了好几年阿含经了,这时候用佛法概论,来做阿含经的一个总结,很多我们没有深入讨论的,那导师在佛法概论里面,提供了我们一个比较深的思考,比如说法相跟法性的东西,我们一般看阿含经,可能不会看到那么深,导师把这些东西,用佛法概论,抉择出来,然后我们来做一个好好的研读跟讨论,那就是我们未来的计划,那很感谢各位,这一学期这样子的不断的来学习,听经闻法,感谢各位,那记得下学期,我们四月初开学,继续回来,那么我们星期一天,下礼拜天有打坐,有兴趣还没去报名的,赶快报名。








 中道佛学会阿含经讲要,第117讲,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上个学期,我们继续来看阿含经,阿含经应该也很快的就会讲完了,这个已经讲了好几年,那好几年呢,中间又有因为疫情的问题,所以又停了一年多,一年多前又恢复,所以我们现在继续开始慢慢来讲,现在讲到无我法门,那无我法门讲完我们就会来讲,现在是在讲哪一个学你们知道吗,增上慧学,增上慧学里面有讲无常讲无我,那现在在讲无我法门,那无我讲完之后就开始进入,进入,正解脱学,正解脱学讲完就结束了,结束了长达好几年的阿含经,那讲完之后呢,我们会继续讲佛法概论,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等于是用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把阿含经做一个更精要的,重要的一个摘要,无我法门,从我们最开始的讲什么是我,然后讲观察无我什么这些,今天,从什么是我,然后一直到,我有几种解说,比如说,这个地方我们有人,你看这里有,比如说这里,我有几种意思,或是几种不同的名称,包括人 众生,那罗nara是原人,摩㝹阇,manusya,然后有摩那闍,摩那婆,manava,士夫,种种这些都是我的一种定义,我的定义,然后这个我的概念跟定义,主要就是一个主宰,有没有看到,我的定义就是一个主宰,一个常恒,一个独一,有没有看到,要记住,佛教里面,这个一般来讲,不只是佛教,就是说外道,或是印度其他宗教,认为我就是一个主宰的意思,还有一个叫做恒常不变的,还有叫做独一,所以呢,从它存在的力量来讲,它叫做主宰性,从它的存在的时间来讲,它就是不变的恒常的,那么从它的存在的因缘合而来讲,它是不和合的,它是独一的,不是因缘所成的,这个是我的一个定义,
 中道佛学会 阿含经 讲要,第117讲,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上个学期,我们继续来看 阿含经 阿含经 应该也很快的就会讲完了,这个已经讲了好几年,那好几年呢,中间又有因为疫情的问题,所以又停了一年多,一年多前又恢复,所以我们现在继续开始慢慢来讲,现在讲到无我法门,那无我法门讲完我们就会来讲,现在是在讲哪一个学你们知道吗,增上慧学,增上慧学里面有讲无常讲无我,那现在在讲无我法门,那无我讲完之后就开始进入,进入,正解脱学,正解脱学讲完就结束了,结束了长达好几年的 阿含经 ,那讲完之后呢,我们会继续讲佛法概论,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等于是用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把 阿含经 做一个更精要的,重要的一个摘要,无我法门,从我们最开始的讲什么是我,然后讲观察无我什么这些,今天,从什么是我,然后一直到,我有几种解说,比如说,这个地方我们有人,你看这里有,比如说这里,我有几种意思,或是几种不同的名称,包括人 众生,那罗nara是原人,摩㝹阇,manusya,然后有摩那闍,摩那婆,manava,士夫,种种这些都是我的一种定义,我的定义,然后这个我的概念跟定义,主要就是一个主宰,有没有看到,我的定义就是一个主宰,一个常恒,一个独一,有没有看到,要记住,佛教里面,这个一般来讲,不只是佛教,就是说外道,或是印度其他宗教,认为我就是一个主宰的意思,还有一个叫做恒常不变的,还有叫做独一,所以呢,从它存在的力量来讲,它叫做主宰性,从它的存在的时间来讲,它就是不变的恒常的,那么从它的存在的因缘合而来讲,它是不和合的,它是独一的,不是因缘所成的,这个是我的一个定义,


 你看阿含经,阿含经对我的定义,第一个一样,它是自主自在的,这是我,还有常恒不变的,外道眼是这样讲,阿含经也是这样讲,第三个,有没有看到,独一,差在哪里,我的定义都一样,主宰性自主性,常恒不变易性,还有独一性,印度外道,还有佛教,都是这样子定义我,问题是,都是这样定义我,那印度外道,跟佛教,差别在哪里,因为,印度外道,正是基于,这样子一个常恒不变的我,而成利他们的宗教,也就是印度很多外道,都承认有一个不变主宰的我,这是印度外道,当然也有断灭论的,那就另当别论,佛教是怎么样,否定这样的一个我,但是佛教承认有一个因缘和合,五蕴身心的一个,不断变化运作的我,所以,由于我们的五蕴身心,不断运作变化,所以这个运作变化的假我,是有作用的,正是因为不断的运作跟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这正是阿含经所要讨论的,也是佛教的,基本教法,刚好早上也提到了这个,由于这个无我的教法,很甚深难懂,所以有很多人是,没办法接受的,所以佛陀才另外用一些方便之法,这个就是早上有提到,再来,无我法门,这个谈到,无我的三种观点,不是无我的三种观点,就是说,有三种理论,第一个就是讲有现世的我,第二个是讲有现世跟后世的我,第三个是讲现世后世都无我,那第一种第二种都是外道,只有第三种,讲现世后世都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这是佛陀所讲的,这个是无我法门的
 你看 阿含经 阿含经 对我的定义,第一个一样,它是自主自在的,这是我,还有常恒不变的,外道眼是这样讲, 阿含经 也是这样讲,第三个,有没有看到,独一,差在哪里,我的定义都一样,主宰性自主性,常恒不变易性,还有独一性,印度外道,还有佛教,都是这样子定义我,问题是,都是这样定义我,那印度外道,跟佛教,差别在哪里,因为,印度外道,正是基于,这样子一个常恒不变的我,而成利他们的宗教,也就是印度很多外道,都承认有一个不变主宰的我,这是印度外道,当然也有断灭论的,那就另当别论,佛教是怎么样,否定这样的一个我,但是佛教承认有一个因缘和合,五蕴身心的一个,不断变化运作的我,所以,由于我们的五蕴身心,不断运作变化,所以这个运作变化的假我,是有作用的,正是因为不断的运作跟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这正是 阿含经 所要讨论的,也是佛教的,基本教法,刚好早上也提到了这个,由于这个无我的教法,很甚深难懂,所以有很多人是,没办法接受的,所以佛陀才另外用一些方便之法,这个就是早上有提到,再来,无我法门,这个谈到,无我的三种观点,不是无我的三种观点,就是说,有三种理论,第一个就是讲有现世的我,第二个是讲有现世跟后世的我,第三个是讲现世后世都无我,那第一种第二种都是外道,只有第三种,讲现世后世都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这是佛陀所讲的,这个是无我法门的


 一个观念,173,你看这个表,有没有看到,第一个是讲现世后世,现世有一个我,命终之后不知道,这个叫做断见,第二个是现世有一个真实的我,死后有一个真实的我,去投胎轮回,这个叫做常见,那么佛陀说,现世没有真实的我,命中也没有真实的我,唯一缘起的怎么样,缘起变化的五蕴身心,以及死后依于业力而投胎,这个叫做什么,不常不断的一个变化的我,这才是佛教的正观,再来,由无常,无我,心离我慢得涅槃,虽然是无我,但是佛教里面常讲,修行的观察都是从无常,由无常观察而得无我,得无我就心里能怎么样,破执着然后得涅槃,那么为什么,无常就会无我呢,以前曾经讨论过,为什么得无常就会得无我,得无常一定会得无我,无常的一定是无我的,你能正观无常的深入的,一定是无我的,还有经教也曾经说,你看,无常苦无我,涅槃,刚刚说无常的一定是无我的没问题,但是从现实的人生观察里面,无常的一定是苦的,苦的一定是无我的,为什么苦一定是无我,有我就不苦了吗,为什么有我就不苦了,第一个我有主宰性,你记得吗,我有主宰性,如果我是存在的,是可以主宰的,你今天,我这个身体你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但是我们这个身体,是不受我们控制的,牙痛了你不能叫它不要痛,肚子痛了你不能叫它不要痛,二师父岁的时候,是人生正当年华,你不能叫他不要变老,我就停止在二师父岁就好了,如果我问你们,如果在人生里面,可以让你选择,你可以长期的停在一个年纪上,你想停在几岁,二师父岁,我想大部分的人不会想说,我停留在十二岁就好,那一般很多人也不会说,我停留在,看起来就是四十岁的样子,没有不好,但是有人的我执,一般来讲说,我最好是永远停在,十八岁或二师父岁,但是问题是,不可能,因为是什么,你没办法主宰,所以是无我的,无我的,如果你能主宰那就不苦了,因为一直都不是我们在主宰的,你想要怎么样就不可能是怎么样,所以我们才痛苦,还有一个,由于我执,所以我们都希望恒常不变,都是一直希望如此,但可惜,怎么样,我有一个不变性,还有一个什么,独一性,可惜就不是,所以就会苦,所以无常故苦,苦那就一定是无我的,如果有我就真的不苦了,因为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今天如果,你没钱了,那么你,也不用工作也没有什么,然后家里有一个聚宝盆,随时哪都有钱,那你就,不苦了,你爱多少有多少,可惜就不是这样子,所以就是无主宰性,变化性,那么刚好跟我们的执着是相反的,所以无常故苦,记得那三个圈吗,所以能得无我者,那就是能得涅槃,当然中间要经过修行,无我的困惑,这是说,无我听起来好像觉得很容易,但是我跟你讲,我跟各位讲一些事情,你看,外道不解无我,有没有看到,无我的困惑,外道不了解无我,外道不了解无我,那就算了,怎么样,你看这里,连佛弟子很多,也不了解无我,所以佛灭以后,开始在佛教里面,佛弟子里面,开始有那个,常恒我的那种思想跟观念,开始出现,师父要这里,跟大家谈一件事情就是说,因为你们一直在听师父讲课,所以无我的观念,还有空的观念,觉得很正常,觉得佛教就是这样子,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子,但是我告诉你,如果不是学佛的,或是乃是虽然学佛,但是没有真正听经闻法,不了解佛教的教理的话,那个观念是很难改变的,那个有我,执我的观念,有时候,不要说有没有修证,那是另当别论,连这个知识上,无我这种观念,都很难改变的,而大部分会去认为,有一个我,有一个真常不变的东西,把它解释为,真常不变的佛性,或是怎么样,都可以,但是就是必须要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你会觉得说,师父一直讲课讲课,不管讲,中观讲唯识,讲成佛之道,或是讲什么,本来就是无我,是啊,你常这样听,所以观念,知识上,或是观念上,你容易知道眼接受,但是如果不是的话,是很难改变的,认为这样就是这样子,所以,就算是知识上,要认识到无我,也不,容易,不过这是,第一步,所以,不但外道,不能了解佛教的无我,连佛弟子,都常常会有,对无我的错认,跟误认,这就是我们之前,就,有讲的,那么有人就提出疑问,你们早上看成佛之道,楞伽经里面是不是这样写,无我,到底那谁受报,谁造业,无我谁作业受报,无我了,那就没人造业了,没人受报了,但问题是,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变成什么论,断灭论,所以,有人就一定要成立一个,有谁在造业,有谁在受报,但事实上呢,佛教讲无我,并不否定有一个什么,因缘和合,相续而不断的我,叫做缘起的假我,依于这个缘起的假我,就成立因果业报,所以就会有三世轮回,所以有造业,有受报,这样各位了解,这个叫做,谁作业谁受报,那只要慢慢去了解,其实,唯有成立一个,什么,缘起和合的假我,一切才能成立,那如果成为一个真常的,那很多东西不成立,因为有的就永远有,没有的就永远没有,这样就不成为因缘果报,就没有办法成立所谓的什么,世俗缘起的和合的,再来,谁活谁受苦,受乐,一样的一个问题,这个,我们这个上学期都有谈了,大家有印象吗,都有,不要一副好像很陌生的样子,你这个有印象,我们这个,上学期都说了,有一点印象,你不要一副好像,完全没听过没看过的样子,不过新来的同学,没关系,慢慢听,畏无我句,记得吗,我们,这个,很重要,我们来看一下,愚痴无闻凡夫,我们来看一下,他说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怕无我跟无我所,但是,这一种是不应该产生的,攀缘四识住,我们众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要增进广大,于受想行识攀缘,还要增进广大,意思就是说,众生其实都是有我执着我执,所以我们,这个我执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的识,相应在一起,所以识,是我执相应的,所以会去执着什么,受想行,还有从六根对六境产生的六识来讲,六识也是有取识,所以,眼对色,只是认识,但是,他的识不是单单认识这么简单,他是取识,执取,眼对色,就会执取,他说你看,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内有恐怖也,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彼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彼如是见如是说,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内有恐怖也,意思就是说,如果过去没有的话,那应该怎么办,所以一闻到过去是,没有实我的,现在也没有实我,未来没有实我,他们就很难接受,所以叫做垂胸啼哭发狂,这可以,想到,就可以见到说,不要说现在,哪怕佛陀那个时代,很多人还是对无我没办法理解,没办法接受,所以你看,这个是早上说的,本经提及了,无始众生在不应生恐惧,的地方生恐惧,为了适应引导这一类的凡夫外道,从长阿含经开始,佛教发展出了适应引导,一般众生和外道的法门,大乘经典中的如来藏思想,就是这一类适应的法门,刚好我们今天早上在讲如来藏,楞伽经说,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还有宝性论说,已有怯懦心,轻慢诸众生,执着虚妄法,谤真如实性,计身有神我,为令如是等,远离五种过,故说有佛性,这个是宝性论上面讲的,就是因为无我太难理解了,所以佛教渐渐方便度化,开始说有我的一些方便法门,后来就发展成为如来藏,这个是阿含经里面比较清楚一点,末法时期,这个跟大家再分享,
 一个观念,173,你看这个表,有没有看到,第一个是讲现世后世,现世有一个我,命终之后不知道,这个叫做断见,第二个是现世有一个真实的我,死后有一个真实的我,去投胎轮回,这个叫做常见,那么佛陀说,现世没有真实的我,命中也没有真实的我,唯一缘起的怎么样,缘起变化的五蕴身心,以及死后依于业力而投胎,这个叫做什么,不常不断的一个变化的我,这才是佛教的正观,再来,由无常,无我,心离我慢得涅槃,虽然是无我,但是佛教里面常讲,修行的观察都是从无常,由无常观察而得无我,得无我就心里能怎么样,破执着然后得涅槃,那么为什么,无常就会无我呢,以前曾经讨论过,为什么得无常就会得无我,得无常一定会得无我,无常的一定是无我的,你能正观无常的深入的,一定是无我的,还有经教也曾经说,你看,无常苦无我,涅槃,刚刚说无常的一定是无我的没问题,但是从现实的人生观察里面,无常的一定是苦的,苦的一定是无我的,为什么苦一定是无我,有我就不苦了吗,为什么有我就不苦了,第一个我有主宰性,你记得吗,我有主宰性,如果我是存在的,是可以主宰的,你今天,我这个身体你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但是我们这个身体,是不受我们控制的,牙痛了你不能叫它不要痛,肚子痛了你不能叫它不要痛,二师父岁的时候,是人生正当年华,你不能叫他不要变老,我就停止在二师父岁就好了,如果我问你们,如果在人生里面,可以让你选择,你可以长期的停在一个年纪上,你想停在几岁,二师父岁,我想大部分的人不会想说,我停留在十二岁就好,那一般很多人也不会说,我停留在,看起来就是四十岁的样子,没有不好,但是有人的我执,一般来讲说,我最好是永远停在,十八岁或二师父岁,但是问题是,不可能,因为是什么,你没办法主宰,所以是无我的,无我的,如果你能主宰那就不苦了,因为一直都不是我们在主宰的,你想要怎么样就不可能是怎么样,所以我们才痛苦,还有一个,由于我执,所以我们都希望恒常不变,都是一直希望如此,但可惜,怎么样,我有一个不变性,还有一个什么,独一性,可惜就不是,所以就会苦,所以无常故苦,苦那就一定是无我的,如果有我就真的不苦了,因为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今天如果,你没钱了,那么你,也不用工作也没有什么,然后家里有一个聚宝盆,随时哪都有钱,那你就,不苦了,你爱多少有多少,可惜就不是这样子,所以就是无主宰性,变化性,那么刚好跟我们的执着是相反的,所以无常故苦,记得那三个圈吗,所以能得无我者,那就是能得涅槃,当然中间要经过修行,无我的困惑,这是说,无我听起来好像觉得很容易,但是我跟你讲,我跟各位讲一些事情,你看,外道不解无我,有没有看到,无我的困惑,外道不了解无我,外道不了解无我,那就算了,怎么样,你看这里,连佛弟子很多,也不了解无我,所以佛灭以后,开始在佛教里面,佛弟子里面,开始有那个,常恒我的那种思想跟观念,开始出现,师父要这里,跟大家谈一件事情就是说,因为你们一直在听师父讲课,所以无我的观念,还有空的观念,觉得很正常,觉得佛教就是这样子,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子,但是我告诉你,如果不是学佛的,或是乃是虽然学佛,但是没有真正听经闻法,不了解佛教的教理的话,那个观念是很难改变的,那个有我,执我的观念,有时候,不要说有没有修证,那是另当别论,连这个知识上,无我这种观念,都很难改变的,而大部分会去认为,有一个我,有一个真常不变的东西,把它解释为,真常不变的佛性,或是怎么样,都可以,但是就是必须要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你会觉得说,师父一直讲课讲课,不管讲,中观讲唯识,讲成佛之道,或是讲什么,本来就是无我,是啊,你常这样听,所以观念,知识上,或是观念上,你容易知道眼接受,但是如果不是的话,是很难改变的,认为这样就是这样子,所以,就算是知识上,要认识到无我,也不,容易,不过这是,第一步,所以,不但外道,不能了解佛教的无我,连佛弟子,都常常会有,对无我的错认,跟误认,这就是我们之前,就,有讲的,那么有人就提出疑问,你们早上看成佛之道,楞伽经里面是不是这样写,无我,到底那谁受报,谁造业,无我谁作业受报,无我了,那就没人造业了,没人受报了,但问题是,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变成什么论,断灭论,所以,有人就一定要成立一个,有谁在造业,有谁在受报,但事实上呢,佛教讲无我,并不否定有一个什么,因缘和合,相续而不断的我,叫做缘起的假我,依于这个缘起的假我,就成立因果业报,所以就会有三世轮回,所以有造业,有受报,这样各位了解,这个叫做,谁作业谁受报,那只要慢慢去了解,其实,唯有成立一个,什么,缘起和合的假我,一切才能成立,那如果成为一个真常的,那很多东西不成立,因为有的就永远有,没有的就永远没有,这样就不成为因缘果报,就没有办法成立所谓的什么,世俗缘起的和合的,再来,谁活谁受苦,受乐,一样的一个问题,这个,我们这个上学期都有谈了,大家有印象吗,都有,不要一副好像很陌生的样子,你这个有印象,我们这个,上学期都说了,有一点印象,你不要一副好像,完全没听过没看过的样子,不过新来的同学,没关系,慢慢听,畏无我句,记得吗,我们,这个,很重要,我们来看一下,愚痴无闻凡夫,我们来看一下,他说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怕无我跟无我所,但是,这一种是不应该产生的,攀缘四识住,我们众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要增进广大,于受想行识攀缘,还要增进广大,意思就是说,众生其实都是有我执着我执,所以我们,这个我执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的识,相应在一起,所以识,是我执相应的,所以会去执着什么,受想行,还有从六根对六境产生的六识来讲,六识也是有取识,所以,眼对色,只是认识,但是,他的识不是单单认识这么简单,他是取识,执取,眼对色,就会执取,他说你看,比丘复问曰,世尊云何因内有恐怖也,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见如是说,彼或昔时无,设有我不得,彼如是见如是说,忧戚烦劳,啼哭椎胸而发狂痴比丘,如是因内有恐怖也,意思就是说,如果过去没有的话,那应该怎么办,所以一闻到过去是,没有实我的,现在也没有实我,未来没有实我,他们就很难接受,所以叫做垂胸啼哭发狂,这可以,想到,就可以见到说,不要说现在,哪怕佛陀那个时代,很多人还是对无我没办法理解,没办法接受,所以你看,这个是早上说的,本经提及了,无始众生在不应生恐惧,的地方生恐惧,为了适应引导这一类的凡夫外道,从长 阿含经 开始,佛教发展出了适应引导,一般众生和外道的法门,大乘经典中的如来藏思想,就是这一类适应的法门,刚好我们今天早上在讲如来藏,楞伽经说,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还有宝性论说,已有怯懦心,轻慢诸众生,执着虚妄法,谤真如实性,计身有神我,为令如是等,远离五种过,故说有佛性,这个是宝性论上面讲的,就是因为无我太难理解了,所以佛教渐渐方便度化,开始说有我的一些方便法门,后来就发展成为如来藏,这个是 阿含经 里面比较清楚一点,末法时期,这个跟大家再分享,


 这个上次有讲过,末法时期有许多学佛者,大多不愿意听经闻法,所以你们能来听经闻法,其实是很不错,至少有这个智慧跟福报,然而师父在这边鼓励大家,也赞叹一下大家,很多学佛者,很可惜的就是他想学佛,然而不愿意听经闻法,觉得佛教跟知识的学习没有关系,这是很多人错误的观念,甚至很多人,把知识的学习,当成是所知障,你们一般有没有这样听过,这种对所知障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佛教对所知障的定义是很高的,一般来讲,我们现在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所知障严格来解释,就是你学得太少,不知道成为障碍,就叫做所知障,就是障碍你的认识,为什么障碍你的认识,因为你认识的少,不懂,所以就变成所知障,不是学得太多成为所知障,这个是有错误的,另外一个就是说,如果大乘佛教来讲,所知障不是凡夫所要担心烦恼的,所知障是谁必须要担心烦恼的,入地的菩萨,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我们现在要担心的是什么,烦恼障,所以你看,很多学者不愿意闻法,学习缘起无我空的根本教义,专门在方便适应的法门上面著手,比如说很简单的,念句佛号,大家都解脱了,弄个什么法门,大家一下子都罪灭河沙了,随便念一个什么咒,或弄一个什么仪轨,很快的就大家都得到了,护佑,都喜欢用这种东西,这些不是不好,师父说过好几次,这些都有方便引导入门的用意跟作用,但是真正学佛,你不能只是在一般的方便适应上,宗教行为上,著手而已,因为你这样子没办法真正学到佛教的真实义,你必须,继续进一步的听经闻法,了解阿含经的,
 这个上次有讲过,末法时期有许多学佛者,大多不愿意听经闻法,所以你们能来听经闻法,其实是很不错,至少有这个智慧跟福报,然而师父在这边鼓励大家,也赞叹一下大家,很多学佛者,很可惜的就是他想学佛,然而不愿意听经闻法,觉得佛教跟知识的学习没有关系,这是很多人错误的观念,甚至很多人,把知识的学习,当成是所知障,你们一般有没有这样听过,这种对所知障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佛教对所知障的定义是很高的,一般来讲,我们现在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所知障严格来解释,就是你学得太少,不知道成为障碍,就叫做所知障,就是障碍你的认识,为什么障碍你的认识,因为你认识的少,不懂,所以就变成所知障,不是学得太多成为所知障,这个是有错误的,另外一个就是说,如果大乘佛教来讲,所知障不是凡夫所要担心烦恼的,所知障是谁必须要担心烦恼的,入地的菩萨,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我们现在要担心的是什么,烦恼障,所以你看,很多学者不愿意闻法,学习缘起无我空的根本教义,专门在方便适应的法门上面著手,比如说很简单的,念句佛号,大家都解脱了,弄个什么法门,大家一下子都罪灭河沙了,随便念一个什么咒,或弄一个什么仪轨,很快的就大家都得到了,护佑,都喜欢用这种东西,这些不是不好,师父说过好几次,这些都有方便引导入门的用意跟作用,但是真正学佛,你不能只是在一般的方便适应上,宗教行为上,著手而已,因为你这样子没办法真正学到佛教的真实义,你必须,继续进一步的听经闻法,了解 阿含经 的,


 缘起,四圣谛,无我,无我所,或是般若经的一切法毕竟空,或是阿含经的三性三无性,你必须要这样学习,然后慢慢慢慢了解佛教的真实义,这样子才能得到佛法的究竟真实,才不会一直都在世间的共性上,世间的共法上去执着,或是一直在世间的共法上学习,虽然可以种一点善根,但是得不到诸法的究竟意义,讲到这里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翻到前一页,这里面,宝性论里面有个谤,真如实性,它这里要表达什么意思,真如实性在宝性论里面就讲无我空性,就叫做真如实性,怎么诽谤这个真如实性,谤真如实性,这个谤它有诽谤真如实性,怎么来表达,怎么诽谤,怎么诽谤就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真实,或不变的我,那就是谤真如实性,真如实性是空性,所以他说,如果已有怯懦心,轻慢诸众生,执着虚妄法,谤真如实性,计身由我,为令这些人,执着有我的人,远离五种过失,故说有佛性,为了这些人,然后他们能够引导出一些善根,00::59,540 --> 00:23:01,860就说有真如实性,698,有佛性,但是真如实性,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空性,无我性,谢谢师父,师父要谈一下,可能师父在其他地方,或我们这个地方也曾经说过,我们,很多人,学,佛,会把佛教当宗教,因为如果问很多一般的人,佛教是不是宗教,很多人会讲佛教是宗教,很多人的认定里面佛教是宗教,因为佛教有很多的宗教性,就是跟其他宗教一样,有很多的宗教性,比如说什么宗教性呢,佛教从建筑,从外到内,一般来讲,有没有代表佛教的特殊建筑,有,我们先不要讲其他的,我问你,在中国佛教有没有它的特色建筑,当然你要盖一个奇奇怪怪的,当然现在也可以,但传统以来不会这样子,会盖一个比较传统式的,中国古建筑,不管是现在盖的,古代盖的,它有一定的建筑代表,教堂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穆斯林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比如说教堂一般看到是,高高的尖尖的,上面放一个十字架,这就是它的建筑代表,那你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什么,教堂,那么穆斯林的也是,比如说你看到一个,顶上是圆的,放一个什么,
 缘起,四圣谛,无我,无我所,或是 般若经 的一切法毕竟空,或是 阿含经 的三性三无性,你必须要这样学习,然后慢慢慢慢了解佛教的真实义,这样子才能得到佛法的究竟真实,才不会一直都在世间的共性上,世间的共法上去执着,或是一直在世间的共法上学习,虽然可以种一点善根,但是得不到诸法的究竟意义,讲到这里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翻到前一页,这里面,宝性论里面有个谤,真如实性,它这里要表达什么意思,真如实性在宝性论里面就讲无我空性,就叫做真如实性,怎么诽谤这个真如实性,谤真如实性,这个谤它有诽谤真如实性,怎么来表达,怎么诽谤,怎么诽谤就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真实,或不变的我,那就是谤真如实性,真如实性是空性,所以他说,如果已有怯懦心,轻慢诸众生,执着虚妄法,谤真如实性,计身由我,为令这些人,执着有我的人,远离五种过失,故说有佛性,为了这些人,然后他们能够引导出一些善根,00::59,540 --> 00:23:01,860就说有真如实性,698,有佛性,但是真如实性,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空性,无我性,谢谢师父,师父要谈一下,可能师父在其他地方,或我们这个地方也曾经说过,我们,很多人,学,佛,会把佛教当宗教,因为如果问很多一般的人,佛教是不是宗教,很多人会讲佛教是宗教,很多人的认定里面佛教是宗教,因为佛教有很多的宗教性,就是跟其他宗教一样,有很多的宗教性,比如说什么宗教性呢,佛教从建筑,从外到内,一般来讲,有没有代表佛教的特殊建筑,有,我们先不要讲其他的,我问你,在中国佛教有没有它的特色建筑,当然你要盖一个奇奇怪怪的,当然现在也可以,但传统以来不会这样子,会盖一个比较传统式的,中国古建筑,不管是现在盖的,古代盖的,它有一定的建筑代表,教堂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穆斯林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比如说教堂一般看到是,高高的尖尖的,上面放一个十字架,这就是它的建筑代表,那你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什么,教堂,那么穆斯林的也是,比如说你看到一个,顶上是圆的,放一个什么,


 那这个有可能就是穆斯林,那你要是看到一个,中国传统式的,要么它就是佛教,要么它,就是道教,传统信仰的,这一般都会有它的建筑代表,那你说师父那其他的环境的呢,有啊,泰国的佛教,它有没有它的特殊代表建筑,有,西藏也有,所以第一个,佛教有它跟其他宗教一样,有它特别的代表建筑,有没有它特别,看起来不一样的宗教师,有,像师父看起来就是,出家人,南传,看起来有出家人,藏传也是一样,所以会有,那神或牧师呢,有,它至少会有穿着一个代表性的,每个宗教都一样,道教也有它的道观,所以它会有它不一样的宗教师,所显现出来的,那么有没有它们的,仪轨,有,一定会有仪轨的,佛教也有一些仪轨,还有有没有它们的宗教行为,有,不管它是祈求,祈祷各方面,全部都有这些仪轨,那你这样看一看,我问你,其他宗教有没有求神保佑的,其他宗教有没有烧香的,你不要光道教有烧香,我告诉你基督教也烧香的,只是烧香的形式可能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看过一些中世纪的电影,或电视,或什么的,他们烧香跟我们烧得有点不一样,有没有看到他们拿一个香炉在那边晃啊晃,甩啊甩的,没看过,他们是挂了一个香炉,挂一个,铁链,然后甩啊甩的,所以你不要听那些,有一些人是不懂,在那边说只有佛教在烧香,我们是不烧,我告诉你,烧香是所有宗教都会烧的,因为那是一个共信根普遍性,有没有圣水,当然有,基督教,圣水可以除魔,我们也有嘛,大,悲,咒,水,不是大小杯那个杯,是悲心的悲,以前,在寺院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他到寺庙来,然后他也不懂,第一次来,直到要走的时候,然后有一个老菩萨就跟他讲说,年轻人那边有大悲水,要不要拿一些回去,我们,吃得很饱喝不下,能不能有小杯一点,太大杯喝不下,有没有小杯一点,是大悲咒水,都有,各式各样的祈福,祈求都有,那你会觉得说师父,那这样的话,佛教跟其他宗教,哪里有差别,一定有差别的,不然为什么要信佛教呢,一定有它的殊胜处,它的殊胜处,我们现在都在讲,但是师父现在要讲一件事情,
 那这个有可能就是穆斯林,那你要是看到一个,中国传统式的,要么它就是佛教,要么它,就是道教,传统信仰的,这一般都会有它的建筑代表,那你说师父那其他的环境的呢,有啊,泰国的佛教,它有没有它的特殊代表建筑,有,西藏也有,所以第一个,佛教有它跟其他宗教一样,有它特别的代表建筑,有没有它特别,看起来不一样的宗教师,有,像师父看起来就是,出家人,南传,看起来有出家人,藏传也是一样,所以会有,那神或牧师呢,有,它至少会有穿着一个代表性的,每个宗教都一样,道教也有它的道观,所以它会有它不一样的宗教师,所显现出来的,那么有没有它们的,仪轨,有,一定会有仪轨的,佛教也有一些仪轨,还有有没有它们的宗教行为,有,不管它是祈求,祈祷各方面,全部都有这些仪轨,那你这样看一看,我问你,其他宗教有没有求神保佑的,其他宗教有没有烧香的,你不要光道教有烧香,我告诉你基督教也烧香的,只是烧香的形式可能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看过一些中世纪的电影,或电视,或什么的,他们烧香跟我们烧得有点不一样,有没有看到他们拿一个香炉在那边晃啊晃,甩啊甩的,没看过,他们是挂了一个香炉,挂一个,铁链,然后甩啊甩的,所以你不要听那些,有一些人是不懂,在那边说只有佛教在烧香,我们是不烧,我告诉你,烧香是所有宗教都会烧的,因为那是一个共信根普遍性,有没有圣水,当然有,基督教,圣水可以除魔,我们也有嘛,大,悲,咒,水,不是大小杯那个杯,是悲心的悲,以前,在寺院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他到寺庙来,然后他也不懂,第一次来,直到要走的时候,然后有一个老菩萨就跟他讲说,年轻人那边有大悲水,要不要拿一些回去,我们,吃得很饱喝不下,能不能有小杯一点,太大杯喝不下,有没有小杯一点,是大悲咒水,都有,各式各样的祈福,祈求都有,那你会觉得说师父,那这样的话,佛教跟其他宗教,哪里有差别,一定有差别的,不然为什么要信佛教呢,一定有它的殊胜处,它的殊胜处,我们现在都在讲,但是师父现在要讲一件事情,
第79行: 第126行:
 一定都是在身心上面,只有宗教理论,才会在离开这个身心上,去谈外在的一个,我才会有这样的状况,如果不是受宗教影响,一般人的我执,一般都是在,身心里面,佛教讲这个身心,有生理的,还有心理的,从五蕴来讲,色是生理的,受想行识,是心理的,一般就会在五蕴上面,执着有一个我,所以佛教才会说,一般沙门婆罗门,一般如果有计著我的,都是在蕴处界上面,就是在,身心上面执着我,他执着我,怎么执着呢,他说,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五蕴,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中,色在我中,我在色中,色在我中,其他经文都是讲什么,相,在,所以会讲,色在我中,我在色中,他会讲,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相在,有没有看过这样的经文,相在意思就是,要么我在色中,要么色在我中,这个我们等一下会说明,所以,如果在五蕴身心里面,执着有我的话,那佛陀就会问说,五蕴里面,你执哪一个是我,如果你,执色,是我,叫做,即色计我,就是色是我,那你说,色不是我,色不是我,剩下还有什么,受想行识,那就是其中一个,这个我们等一下会再说明分析,这个叫做,二十种身见,跟计著我的形式,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无明,就是,十二缘起支的最根无明,无明,可以是狭义的,可以是广义的,有没有听师父讲过,无明可以是狭义的广义的,广义的无明,包括所有贪瞋痴的一切烦恼,狭义的,无明,专指认知知见上的我执,但是,就算是,广义的无明,它的根源,还是在于,我执,由我执,所以会引生出,其他的各种烦恼,所以种种不同烦恼,它的根源还是在什么,我执,然后由我执,会引发所谓的贪瞋痴,然后进一步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所以它的根源都在于我执,
 一定都是在身心上面,只有宗教理论,才会在离开这个身心上,去谈外在的一个,我才会有这样的状况,如果不是受宗教影响,一般人的我执,一般都是在,身心里面,佛教讲这个身心,有生理的,还有心理的,从五蕴来讲,色是生理的,受想行识,是心理的,一般就会在五蕴上面,执着有一个我,所以佛教才会说,一般沙门婆罗门,一般如果有计著我的,都是在蕴处界上面,就是在,身心上面执着我,他执着我,怎么执着呢,他说,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五蕴,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中,色在我中,我在色中,色在我中,其他经文都是讲什么,相,在,所以会讲,色在我中,我在色中,他会讲,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相在,有没有看过这样的经文,相在意思就是,要么我在色中,要么色在我中,这个我们等一下会说明,所以,如果在五蕴身心里面,执着有我的话,那佛陀就会问说,五蕴里面,你执哪一个是我,如果你,执色,是我,叫做,即色计我,就是色是我,那你说,色不是我,色不是我,剩下还有什么,受想行识,那就是其中一个,这个我们等一下会再说明分析,这个叫做,二十种身见,跟计著我的形式,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无明,就是,十二缘起支的最根无明,无明,可以是狭义的,可以是广义的,有没有听师父讲过,无明可以是狭义的广义的,广义的无明,包括所有贪瞋痴的一切烦恼,狭义的,无明,专指认知知见上的我执,但是,就算是,广义的无明,它的根源,还是在于,我执,由我执,所以会引生出,其他的各种烦恼,所以种种不同烦恼,它的根源还是在什么,我执,然后由我执,会引发所谓的贪瞋痴,然后进一步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所以它的根源都在于我执,


 所以他说,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相在,就是我在色中,色在我中,相在,然后说言,我真实,然后会不捨,会告诉人家说,我是真实的,既然他认为我是真实,他就是不舍我,就是执着有我,以不捨故,诸根增长,诸根长已,增诸触,诸根增长,增诸触,六入处(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何等为六,谓眼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讲,六根对六境,然后会产生六识,六识会有六触,这时候的触,是接触的触,这时候的触,又称作,无明相应触,有无明相应触,就会起什么,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其实这就是在讲什么,十二缘起支,师父是不是之前,讲缘起的时候,分析过,十二缘起支,十二缘起支,有无明,有行,无明行,无明行,识,名色,会有六入,无明识,名色六入,然后会有什么,触,触会有什么,受,这个触是无明相应触,然后会产生受,就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么苦受,会产生什么,瞋,是因为无明所相应的,乐受产生,贪,不苦不乐受,还是有我的痴,所以他就是在讲这个,十二缘起支,里面的,认识的一个执着跟过程,这个十二缘起支,可以做胎生学的分析,但是,在杂阿含经里面,他更多的是做什么分析,认识论的分析,有听过师父在之前,讲缘起的时候吗,听过,智蕾你那时候来了吗,你怎么比他清楚,智蕾你有听过吗,我是去年四月份开始听的,你去年三四月开始听的,你有听过缘起十二有支,师父在讲,然后分析胎生学,以及分析认识论,你还记得那不错,它可以做胎生学的分析,比如说名色,名色如果做胎生学的分析,他是在,肚子里面,肉胎,然后出生,无明行识名色,然后出生就有六根,会触外境,但是如果做认识论的,名色,就是识的对象,就是六根对六境的对象,这个地方就是告诉你说,如果有无明相应的认识,就会产生苦受乐受,然后就开始执着,这个就是六根对六境的触,就开始有执着,这个叫做,无明相应触,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然后,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无明相应触,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
 所以他说,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相在,就是我在色中,色在我中,相在,然后说言,我真实,然后会不捨,会告诉人家说,我是真实的,既然他认为我是真实,他就是不舍我,就是执着有我,以不捨故,诸根增长,诸根长已,增诸触,诸根增长,增诸触,六入处(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何等为六,谓眼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讲,六根对六境,然后会产生六识,六识会有六触,这时候的触,是接触的触,这时候的触,又称作,无明相应触,有无明相应触,就会起什么,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其实这就是在讲什么,十二缘起支,师父是不是之前,讲缘起的时候,分析过,十二缘起支,十二缘起支,有无明,有行,无明行,无明行,识,名色,会有六入,无明识,名色六入,然后会有什么,触,触会有什么,受,这个触是无明相应触,然后会产生受,就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么苦受,会产生什么,瞋,是因为无明所相应的,乐受产生,贪,不苦不乐受,还是有我的痴,所以他就是在讲这个,十二缘起支,里面的,认识的一个执着跟过程,这个十二缘起支,可以做胎生学的分析,但是,在杂 阿含经 里面,他更多的是做什么分析,认识论的分析,有听过师父在之前,讲缘起的时候吗,听过,智蕾你那时候来了吗,你怎么比他清楚,智蕾你有听过吗,我是去年四月份开始听的,你去年三四月开始听的,你有听过缘起十二有支,师父在讲,然后分析胎生学,以及分析认识论,你还记得那不错,它可以做胎生学的分析,比如说名色,名色如果做胎生学的分析,他是在,肚子里面,肉胎,然后出生,无明行识名色,然后出生就有六根,会触外境,但是如果做认识论的,名色,就是识的对象,就是六根对六境的对象,这个地方就是告诉你说,如果有无明相应的认识,就会产生苦受乐受,然后就开始执着,这个就是六根对六境的触,就开始有执着,这个叫做,无明相应触,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然后,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无明相应触,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


 为什么这里会说,都是由六入触呢,因为这里,六入触是因为无明相应,如果不是无明相应,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如果,是,明相应触,你就不会取,有觉无觉,就是因为是无明相应触,触了之后,才会有这种有觉无觉,这些问题,所以他说,一切,皆由六触入故,这个触是无明相应触,我现在来讲,看这边,他说,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尽量,这句话,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这一句话,你觉得,哪几句比较好解释,哪几句,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有觉无觉,贪瞋痴慢疑相应,有觉无觉,有无觉是一句,这就是贪瞋痴吧,当然一定都是贪瞋痴的,我说这个意思,他是在指什么,有觉无觉,有无觉,我先问你比较简单的,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是什么意思,我賸觉,是慢心生起来了吗,我賸觉,是慢心生起来,我等觉,我卑觉,就字面上意思就好了,这个真不知道怎么解释,其实很简单,字面上意思,我賸觉是,我觉得我比你好,我超过你,叫我賸觉,我等觉,跟你一样,我跟你差不多,你没比我好看,我也没有比你有钱,二个差不多,我们二个叫做半斤八两,我卑觉,我比你差,你颜值高,所以我比不上你,但是我有钱,你比不上我,这个就是什么,我的作祟,老是要比,
 为什么这里会说,都是由六入触呢,因为这里,六入触是因为无明相应,如果不是无明相应,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如果,是,明相应触,你就不会取,有觉无觉,就是因为是无明相应触,触了之后,才会有这种有觉无觉,这些问题,所以他说,一切,皆由六触入故,这个触是无明相应触,我现在来讲,看这边,他说,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尽量,这句话,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这一句话,你觉得,哪几句比较好解释,哪几句,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有觉无觉,贪瞋痴慢疑相应,有觉无觉,有无觉是一句,这就是贪瞋痴吧,当然一定都是贪瞋痴的,我说这个意思,他是在指什么,有觉无觉,有无觉,我先问你比较简单的,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賸觉,我等觉,我卑觉,是什么意思,我賸觉,是慢心生起来了吗,我賸觉,是慢心生起来,我等觉,我卑觉,就字面上意思就好了,这个真不知道怎么解释,其实很简单,字面上意思,我賸觉是,我觉得我比你好,我超过你,叫我賸觉,我等觉,跟你一样,我跟你差不多,你没比我好看,我也没有比你有钱,二个差不多,我们二个叫做半斤八两,我卑觉,我比你差,你颜值高,所以我比不上你,但是我有钱,你比不上我,这个就是什么,我的作祟,老是要比,
第87行: 第134行:
 就不会有这样的一些问题,所以呢,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这个就是修行的一个关键,就是明相应触,跟无明相应触,那这个地方在讲我的,形式呢,从五蕴计我,到,意界,法界,然后计我,一直到什么,六入处计我,这个叫做,蕴处界上计我,就是在蕴处界上,执着一个我,这个经文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弟子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意界法界无明界,这三者的关系是啥,意界法界,我问你,六根跟六境,还有六识,十八界,那是不是里面有一个意界,然后还有一个法界,它就是从前跟后全部包起来,这意界法界就,包括十二界了,那这十二界里面,本来,也没谈无明,但是问题是,他接下来谈什么,这个认识不是纯粹的认识,是因为,十八界的认识里面有一个无明,是无明相应的,意界可,不可以理解是根,法界是尘,无明界就是,在这个根尘境相认识的时候,就会有无明相应,所以它多了一个无明界出来,合起来,就是十八界,但是这十八界不是一般的十八界,这十八界里面,他已经把六六触的认识,无明相应的,已经放到里面去了,把无明放进去了,所以他不是谈一般的认识,他是谈无明相应的认识,师父,弟子再问一个问题,最后一句话,就是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
 就不会有这样的一些问题,所以呢,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这个就是修行的一个关键,就是明相应触,跟无明相应触,那这个地方在讲我的,形式呢,从五蕴计我,到,意界,法界,然后计我,一直到什么,六入处计我,这个叫做,蕴处界上计我,就是在蕴处界上,执着一个我,这个经文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弟子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意界法界无明界,这三者的关系是啥,意界法界,我问你,六根跟六境,还有六识,十八界,那是不是里面有一个意界,然后还有一个法界,它就是从前跟后全部包起来,这意界法界就,包括十二界了,那这十二界里面,本来,也没谈无明,但是问题是,他接下来谈什么,这个认识不是纯粹的认识,是因为,十八界的认识里面有一个无明,是无明相应的,意界可,不可以理解是根,法界是尘,无明界就是,在这个根尘境相认识的时候,就会有无明相应,所以它多了一个无明界出来,合起来,就是十八界,但是这十八界不是一般的十八界,这十八界里面,他已经把六六触的认识,无明相应的,已经放到里面去了,把无明放进去了,所以他不是谈一般的认识,他是谈无明相应的认识,师父,弟子再问一个问题,最后一句话,就是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


 这个明肯定相对无明而言,所以叫做,转无明相应触而成为,明相应触嘛,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认识里面,都有我执的错误在里面,但你现在学佛开始,要知道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你现在开始认识的时候,要去省察观察,我认识的时候,有,没有贪瞋痴在里面,如果有,那就,无明相应触,那就要赶快把这个,无明相应的我,降伏,然后,起正觉,或叫做正念,这样的话就叫做,明相应触,明是智慧的意思啦,当然你还没真正转,你也可以说转识成智,但这里比较重在说,你现在开始的过程,应该必须要做什么,所以阿含经里面,都不是从结果论上来谈,都谈你现在必须要做什么,你现在可以做什么,你在修行上要做什么,很多时候都是在谈这些,如果还不清楚,师父,佛陀的教示里面,有讲什么灭炽燃,还有讲什么,六六门头好修行,讲白牛系黑牛,这些全部都是在讲,明相应触的一个过程,有没有什么问题,谢谢师父,那么基本上师父,最后几分钟讲一下,他的方式在灭炽燃,那个部分,灭炽燃的那个经,他这个无明相应触,到明相应触,在这个经里面,他是这样讲,他说你要眼见色,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第一个要正知,怎么正知呢,你要确认到底,你有没有看到东西,你不是刚睡起来,眼睛迷迷糊糊的,然后看到一条绳子,当成是蛇,所以你要先确认,我是不是看到这个东西,这个叫正知,
 这个明肯定相对无明而言,所以叫做,转无明相应触而成为,明相应触嘛,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认识里面,都有我执的错误在里面,但你现在学佛开始,要知道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你现在开始认识的时候,要去省察观察,我认识的时候,有,没有贪瞋痴在里面,如果有,那就,无明相应触,那就要赶快把这个,无明相应的我,降伏,然后,起正觉,或叫做正念,这样的话就叫做,明相应触,明是智慧的意思啦,当然你还没真正转,你也可以说转识成智,但这里比较重在说,你现在开始的过程,应该必须要做什么,所以 阿含经 里面,都不是从结果论上来谈,都谈你现在必须要做什么,你现在可以做什么,你在修行上要做什么,很多时候都是在谈这些,如果还不清楚,师父,佛陀的教示里面,有讲什么灭炽燃,还有讲什么,六六门头好修行,讲白牛系黑牛,这些全部都是在讲,明相应触的一个过程,有没有什么问题,谢谢师父,那么基本上师父,最后几分钟讲一下,他的方式在灭炽燃,那个部分,灭炽燃的那个经,他这个无明相应触,到明相应触,在这个经里面,他是这样讲,他说你要眼见色,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第一个要正知,怎么正知呢,你要确认到底,你有没有看到东西,你不是刚睡起来,眼睛迷迷糊糊的,然后看到一条绳子,当成是蛇,所以你要先确认,我是不是看到这个东西,这个叫正知,


 第一步,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你确认你看到了,接下来你要去观察,我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是不是起了不善心,好的我是不是起了贪,不好的我是不是起了瞋,还有我是不是有,我执的错误在里面,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再把这个不好的,烦恼或是贪或瞋,把它降伏,这个叫做灭炽燃,这个,其实就是这里讲的,从无明相应触的观察,然后转成明相应触,那个经是讲的比较细,但是这个的重点就是,讲一个大方向上的一个过程,所以有人问说,师父那十二有支里面,从哪一支去破,其实从这个经来讲就是说,从触,把无明相应触,转成什么,明相应触,但这个时候是在,认识的过程上面的第一步,谈怎么样修行,我们先休息一下,十分钟后回来,五蕴做说明,就会有二十种形式的我见,四种即蕴计我,就是计我异我相在,相在就是我在色中,或是色在我中,那每一种都有四个,那就是四五二十,这二十个其实就是,计我的一些形式,并不是说真的有,二十种我见还是怎么样,第,一个,计我,即色,计我,如果你从五蕴上面来,觉得五蕴有我的话,因为它是五蕴,你如果说,这整个五蕴都是我,那五蕴是和合的,是五个东西的,
 第一步,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你确认你看到了,接下来你要去观察,我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是不是起了不善心,好的我是不是起了贪,不好的我是不是起了瞋,还有我是不是有,我执的错误在里面,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再把这个不好的,烦恼或是贪或瞋,把它降伏,这个叫做灭炽燃,这个,其实就是这里讲的,从无明相应触的观察,然后转成明相应触,那个经是讲的比较细,但是这个的重点就是,讲一个大方向上的一个过程,所以有人问说,师父那十二有支里面,从哪一支去破,其实从这个经来讲就是说,从触,把无明相应触,转成什么,明相应触,但这个时候是在,认识的过程上面的第一步,谈怎么样修行,我们先休息一下,十分钟后回来,五蕴做说明,就会有二十种形式的我见,四种即蕴计我,就是计我异我相在,相在就是我在色中,或是色在我中,那每一种都有四个,那就是四五二十,这二十个其实就是,计我的一些形式,并不是说真的有,二十种我见还是怎么样,第,一个,计我,即色,计我,如果你从五蕴上面来,觉得五蕴有我的话,因为它是五蕴,你如果说,这整个五蕴都是我,那五蕴是和合的,是五个东西的,
第121行: 第168行:




 中道佛学会阿含经讲要,第 118 讲
 中道佛学会 阿含经 讲要,第 118 讲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阿含经,所讲的内容,我们现在是在讲,无我法门,我们讲的这种法门,所谓的法门,跟一般你们认知的法门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法门,都只是一种分类,就是说其实佛陀讲法,修行,它是一个整体的,但是这整体里面,他有谈到一些修行的重要元素,一些组合的元素,我们如果说,把它分析开来,特重在讲哪一方面的,我们就把它称为法门,不是说只有修这个,这样就好了,比如佛陀说,缘起四圣谛,阿含经里面讲缘起四圣谛,我们就可以讲缘起法门,我们就叫缘起法门,比如说讲蕴处界,我们就讲蕴法门处法门戒法门,比如说我们讲无我无常,我们就要分开来,讲无我它的重点是什么,无常的重点是什么,就叫无常法门跟无我法门,不是说就只有修这一门,我们现在已经在讲,无我了,已经讲到后面了,无我的话,有分几个,一个是无我的内涵,跟要义是什么,接下来就是观察无我,现在已经讲到观察无我的里面,有蕴处界观察无我,还有现在就在讲,蕴跟处,蕴跟处观察无我,是上个礼拜已经讲了,我们今天,开始讲,六界观察无我,佛告罗睺罗,看这里经文,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睺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地界是什么,地大,色的地水火风,就叫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近若远,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意思就叫你观察,观察六界里面的地界,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叫做地界观察无我,接下来的水界,火界风界空界,地界还有识界,亦复如是,所以地水火风,空识,就叫做六界,那么这个六界观,六界观比较重在,物质上的分析,因为前面的,地水火风,还有空,都比较重视在物质性上的分析,那识,是比较精神的,所以你们看,如果讲蕴处界的话,蕴处界的观察,佛教里面叫做,三科,观察蕴,蕴是五蕴,五蕴是哪五蕴,色,当成一个,然后后面有受,想行,还有识,这几个,都是属于什么,心理的,色统括为一个,那受想行识,是心理的,所以当我们观察蕴的时候,观察五蕴的蕴的时候,比较偏重在什么,作观察,在心的精神上,作观察,那么更微细的分析来讲的话,受想行,在阿毗达摩后代的论师里面,叫做什么,叫做心所,识叫什么,就是心,或是叫做心王,这个心王,它是统筹整体的认识,心所,是做个别的认识,那么这个就叫做,偏重在心理上的分析,那么蕴还有处,处就是什么,十二入处,这个之前讲,我现在只是做一个比较简要的分析,内六,入,接触外,外六处,当然入处都可以,这以前分析过,然后产生什么,产生六识,产生,应该是从这里产生六识,那边看得到吗,这个,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这个比较重在什么分析,认识论上的分析,就是我们的内心,怎么去接触到外境,然后会产生什么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作为认识论,这个可以称之为什么,心理分析,这个是认识论,这个受、想、行、识,来讲,这个是心王,一般来讲,我们讲这个识,有几种识,六识,这个识不是只有一个而已,它有六识,六识里面以哪一个识为最根本重要的,意识,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 阿含经 ,所讲的内容,我们现在是在讲,无我法门,我们讲的这种法门,所谓的法门,跟一般你们认知的法门不一样,我们现在的法门,都只是一种分类,就是说其实佛陀讲法,修行,它是一个整体的,但是这整体里面,他有谈到一些修行的重要元素,一些组合的元素,我们如果说,把它分析开来,特重在讲哪一方面的,我们就把它称为法门,不是说只有修这个,这样就好了,比如佛陀说,缘起四圣谛, 阿含经 里面讲缘起四圣谛,我们就可以讲缘起法门,我们就叫缘起法门,比如说讲蕴处界,我们就讲蕴法门处法门戒法门,比如说我们讲无我无常,我们就要分开来,讲无我它的重点是什么,无常的重点是什么,就叫无常法门跟无我法门,不是说就只有修这一门,我们现在已经在讲,无我了,已经讲到后面了,无我的话,有分几个,一个是无我的内涵,跟要义是什么,接下来就是观察无我,现在已经讲到观察无我的里面,有蕴处界观察无我,还有现在就在讲,蕴跟处,蕴跟处观察无我,是上个礼拜已经讲了,我们今天,开始讲,六界观察无我,佛告罗睺罗,看这里经文,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睺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地界是什么,地大,色的地水火风,就叫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近若远,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意思就叫你观察,观察六界里面的地界,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叫做地界观察无我,接下来的水界,火界风界空界,地界还有识界,亦复如是,所以地水火风,空识,就叫做六界,那么这个六界观,六界观比较重在,物质上的分析,因为前面的,地水火风,还有空,都比较重视在物质性上的分析,那识,是比较精神的,所以你们看,如果讲蕴处界的话,蕴处界的观察,佛教里面叫做,三科,观察蕴,蕴是五蕴,五蕴是哪五蕴,色,当成一个,然后后面有受,想行,还有识,这几个,都是属于什么,心理的,色统括为一个,那受想行识,是心理的,所以当我们观察蕴的时候,观察五蕴的蕴的时候,比较偏重在什么,作观察,在心的精神上,作观察,那么更微细的分析来讲的话,受想行,在阿毗达摩后代的论师里面,叫做什么,叫做心所,识叫什么,就是心,或是叫做心王,这个心王,它是统筹整体的认识,心所,是做个别的认识,那么这个就叫做,偏重在心理上的分析,那么蕴还有处,处就是什么,十二入处,这个之前讲,我现在只是做一个比较简要的分析,内六,入,接触外,外六处,当然入处都可以,这以前分析过,然后产生什么,产生六识,产生,应该是从这里产生六识,那边看得到吗,这个,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这个比较重在什么分析,认识论上的分析,就是我们的内心,怎么去接触到外境,然后会产生什么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作为认识论,这个可以称之为什么,心理分析,这个是认识论,这个受、想、行、识,来讲,这个是心王,一般来讲,我们讲这个识,有几种识,六识,这个识不是只有一个而已,它有六识,六识里面以哪一个识为最根本重要的,意识,


 其他五识其实都是,依意识而作用的,只是依根不同而已,受、想、行、叫做心所,我问你们一件事,我们心所可以说是心的心理,各种作用,各种种种种种的作用,比如说,愤恨,爱情绪,嫉妒,这些种种都叫做,心所,所以你可知道心所其实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就是,受想行,那你说师父,其他的种种的各式各样的心所,是属于哪一个范围,里面的呢,比如说愤恨,恼惭愧,想要做好事,想要做坏事,欲,这一些,既然都是色跟心,属于哪一个里面的,一定不是识一定是心所,是属于受想行的哪一个里面,都有是最容易的回答,我们现在要有,师父现在讲的是经论上的根据,当然你说都有,确实都含有一点成分,其实我跟各位讲一下,受跟想,受是一个想是一个,其他的种种,都含在,行蕴里面,就叫做,心相应行法,跟心理相应的,是属于心理的,所以不管其他的再多种心所,各式各样的,你可以分多少,比如说在,俱舍有五位,七十五法,里面有一大半都是心所法,唯识有五位百法,里面有五十一个全部都是心所法,都是属于行蕴所摄,那六根,对六境产生,这个就是认识论,在阿含经分析这五蕴里面,他要谈的一个就是说,五蕴身心,唯是苦,再来五蕴身心,是苦所以是无我,这是佛教讲,蕴处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来讲十二入处,同样的,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取识是执着,所以取识是苦,所以六根对六境是无我,这是阿含经所要讲的,那之前的蕴处都已经讲完了,而且讲得蛮多的,分析了一大堆,现在再讲什么,界,但是在佛教里面讲,
 其他五识其实都是,依意识而作用的,只是依根不同而已,受、想、行、叫做心所,我问你们一件事,我们心所可以说是心的心理,各种作用,各种种种种种的作用,比如说,愤恨,爱情绪,嫉妒,这些种种都叫做,心所,所以你可知道心所其实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就是,受想行,那你说师父,其他的种种的各式各样的心所,是属于哪一个范围,里面的呢,比如说愤恨,恼惭愧,想要做好事,想要做坏事,欲,这一些,既然都是色跟心,属于哪一个里面的,一定不是识一定是心所,是属于受想行的哪一个里面,都有是最容易的回答,我们现在要有,师父现在讲的是经论上的根据,当然你说都有,确实都含有一点成分,其实我跟各位讲一下,受跟想,受是一个想是一个,其他的种种,都含在,行蕴里面,就叫做,心相应行法,跟心理相应的,是属于心理的,所以不管其他的再多种心所,各式各样的,你可以分多少,比如说在,俱舍有五位,七十五法,里面有一大半都是心所法,唯识有五位百法,里面有五十一个全部都是心所法,都是属于行蕴所摄,那六根,对六境产生,这个就是认识论,在 阿含经 分析这五蕴里面,他要谈的一个就是说,五蕴身心,唯是苦,再来五蕴身心,是苦所以是无我,这是佛教讲,蕴处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来讲十二入处,同样的,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取识是执着,所以取识是苦,所以六根对六境是无我,这是 阿含经 所要讲的,那之前的蕴处都已经讲完了,而且讲得蛮多的,分析了一大堆,现在再讲什么,界,但是在佛教里面讲,


 界,它有两种,这两种经典里面都有,界,第一种,叫做什么界,你们一般谈到蕴处界的界,会想到什么界,十八界,一个叫做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上面讲的,六根,六境,六,识,加起来刚好是十八,所以叫做十八界,另外一个,叫做六界,六界就是,地,水,火,风,空,还有一个识,地水火风空识,地水火风,是什么法,色法,地水火风就是什么,这里讲的色,也就是,六根,对六境,里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是不是色法,没错,六根是色法,六处呢,色声香味,触,法界不是色法,只有色身香味,触是色法,00:12:13,600 --> 00:12:15,100所以,338,十二入处里面只有十一个是色法,法处不是色法,法处是内心,吸收进来内心的认识,就是想的取相作用,所以地水火风是色,那么空呢,空从最简单的解说,就是说它虽然不属于色,但是跟色有绝对关系,因为没有色的地方,就是什么,相对于没有物质的东西,它就是空,那么识呢,识就是我们的精神作用,所以这里的识,可以含括,五蕴的识,含括五蕴的识,有了心王,它就一定有什么,心所,所以你可以说地水火风空识的识,它是以心王为主,
 界,它有两种,这两种经典里面都有,界,第一种,叫做什么界,你们一般谈到蕴处界的界,会想到什么界,十八界,一个叫做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上面讲的,六根,六境,六,识,加起来刚好是十八,所以叫做十八界,另外一个,叫做六界,六界就是,地,水,火,风,空,还有一个识,地水火风空识,地水火风,是什么法,色法,地水火风就是什么,这里讲的色,也就是,六根,对六境,里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是不是色法,没错,六根是色法,六处呢,色声香味,触,法界不是色法,只有色身香味,触是色法,00:12:13,600 --> 00:12:15,100所以,338,十二入处里面只有十一个是色法,法处不是色法,法处是内心,吸收进来内心的认识,就是想的取相作用,所以地水火风是色,那么空呢,空从最简单的解说,就是说它虽然不属于色,但是跟色有绝对关系,因为没有色的地方,就是什么,相对于没有物质的东西,它就是空,那么识呢,识就是我们的精神作用,所以这里的识,可以含括,五蕴的识,含括五蕴的识,有了心王,它就一定有什么,心所,所以你可以说地水火风空识的识,它是以心王为主,
第131行: 第178行:
 含摄所有的心理作用,那么这个地方你就可以看到,它把色又分成,地水火风来说,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比较偏重,在物质上的分析,那么这个地水火风,又叫做四大,又叫做四大界,又叫做四界,界就是种类的意思,物质的四大种类,就叫做地水火风,那色法的根本元素,就是地水火风,所形成的,所以六根,六根还有,六处的前五处,都是色法,比较粗色,都是由这种四大的细色,所构成的,那你说,佛陀讲这些分析这些,要告诉我们是怎么样呢,我们的,身心生命,无外乎就是,蕴,处 界,然后刹那生,灭相续,不断的相续下去,就是这种心理跟物质的,一种作用不断的往前,这一个,在佛教里面就叫做我,但是这个我呢,是一个怎么样,蕴处界的,总和的一个称呼,而已,真正的运作就是,蕴处界的运作,这个叫做我又叫做,假名我,那既然都是蕴处界的,不断的在运作在变化当中,所以你要认识,这个我就是一个假名我,没问题,但是我们众生凡夫的问题,错误在哪里,在这个蕴处界里面,执着为有一个不变的,常住的反正这个,不管他叫什么都好,叫灵魂,叫神识叫阿特曼,叫什么什么都好,如果你认为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这个身心生命中,然后,身心生命的外在在变化,这个东西不变,有这么一个东西,在佛教里面叫做我,这个东西佛教认为是不存在的,是要破除的,我们的凡夫的,烦恼还有一切的痛苦,根源就是这个一个东西的,执着,所以佛陀分析蕴处界,就要告诉我们蕴处界,
 含摄所有的心理作用,那么这个地方你就可以看到,它把色又分成,地水火风来说,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比较偏重,在物质上的分析,那么这个地水火风,又叫做四大,又叫做四大界,又叫做四界,界就是种类的意思,物质的四大种类,就叫做地水火风,那色法的根本元素,就是地水火风,所形成的,所以六根,六根还有,六处的前五处,都是色法,比较粗色,都是由这种四大的细色,所构成的,那你说,佛陀讲这些分析这些,要告诉我们是怎么样呢,我们的,身心生命,无外乎就是,蕴,处 界,然后刹那生,灭相续,不断的相续下去,就是这种心理跟物质的,一种作用不断的往前,这一个,在佛教里面就叫做我,但是这个我呢,是一个怎么样,蕴处界的,总和的一个称呼,而已,真正的运作就是,蕴处界的运作,这个叫做我又叫做,假名我,那既然都是蕴处界的,不断的在运作在变化当中,所以你要认识,这个我就是一个假名我,没问题,但是我们众生凡夫的问题,错误在哪里,在这个蕴处界里面,执着为有一个不变的,常住的反正这个,不管他叫什么都好,叫灵魂,叫神识叫阿特曼,叫什么什么都好,如果你认为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这个身心生命中,然后,身心生命的外在在变化,这个东西不变,有这么一个东西,在佛教里面叫做我,这个东西佛教认为是不存在的,是要破除的,我们的凡夫的,烦恼还有一切的痛苦,根源就是这个一个东西的,执着,所以佛陀分析蕴处界,就要告诉我们蕴处界,


 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真常的我,但是呢,你不能去否定什么,否定蕴处界的,刹那变化,相续的存在,这个叫做什么,不偏空不偏有,能够了解有,是无常变化相续的有,能怎么样,能了解空,就是,没有一个不变常住的我,这个叫做无我,也可以叫做空,所以呢,佛教佛法,阿含经,师父讲过好几次,长期以来在中佛教界不大被重视,然而它是,佛陀的根本教法,从这一边,你深入的去研究探讨,以及修行之后,就可以了解到,这个根本教法,到最后的,般若经,其实就是什么,阿含经,无我的一种往,更宽更深,更广的去诠释,跟阐明,所以无我跟空,般若的无相跟空是相通的,00:17:12,840 --> 00:17:13,800这样了解吗,488,这样你才能知道说,佛法的究竟殊胜义,到底是什么,所以阿含经,很重要就是这个样子,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经,看到的是在谈什么,前面蕴处都讲完了,它是在讲六界无我,现在这个经又表达了,一个东西,它说六界整合的,一个身心是无我的,但是它说各个的地水,火风各个的,比如说地,有没有我,地还是无我,但这种地的无我性指的是,地还是变化的,不是常住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哪怕它是构成,色法的元素,这种元素也就是把它,分析的稍微细一点而已,并不是说它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么佛教呢,在长期的,你看佛教从佛陀开始教法,在印度传了,一千多年,然后在中国传了两千年,佛教从佛陀开始,公元前,四百多年,一直到公元一千年,在印度传了将近,一千五百年的时间,在公元一千年的时候,大概是,宋朝的时候,在印度灭亡了,
 无我,没有一个不变真常的我,但是呢,你不能去否定什么,否定蕴处界的,刹那变化,相续的存在,这个叫做什么,不偏空不偏有,能够了解有,是无常变化相续的有,能怎么样,能了解空,就是,没有一个不变常住的我,这个叫做无我,也可以叫做空,所以呢,佛教佛法, 阿含经 ,师父讲过好几次,长期以来在中佛教界不大被重视,然而它是,佛陀的根本教法,从这一边,你深入的去研究探讨,以及修行之后,就可以了解到,这个根本教法,到最后的, 般若经 ,其实就是什么, 阿含经 ,无我的一种往,更宽更深,更广的去诠释,跟阐明,所以无我跟空,般若的无相跟空是相通的,00:17:12,840 --> 00:17:13,800这样了解吗,488,这样你才能知道说,佛法的究竟殊胜义,到底是什么,所以 阿含经 ,很重要就是这个样子,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经,看到的是在谈什么,前面蕴处都讲完了,它是在讲六界无我,现在这个经又表达了,一个东西,它说六界整合的,一个身心是无我的,但是它说各个的地水,火风各个的,比如说地,有没有我,地还是无我,但这种地的无我性指的是,地还是变化的,不是常住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哪怕它是构成,色法的元素,这种元素也就是把它,分析的稍微细一点而已,并不是说它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么佛教呢,在长期的,你看佛教从佛陀开始教法,在印度传了,一千多年,然后在中国传了两千年,佛教从佛陀开始,公元前,四百多年,一直到公元一千年,在印度传了将近,一千五百年的时间,在公元一千年的时候,大概是,宋朝的时候,在印度灭亡了,


 然后,它最早的时候是在,东汉明谛,那是公元元年的时候传到中国,那么到现在还一直传着,那叫做汉传佛教,传了多久,两千,年,中间一定会有一些变化,会有适应的,会有世俗的,会有为了适应中国,一些文化习俗各方面的,这些变化当中,还有这些适应当中,我们必须从中去了解说,哪一些才是佛陀,根本核心的教法,根本核心的教法,也就是说,我们要从阿含经里面,去探讨佛陀当初教的,到底是什么,根本的教义,到底是什么,从这个经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讲这种元素,它都说这个是无我的,这样了解,那似乎说佛教传了,两千多年到现在,如果这个宗教,它不是究竟的,我们现前的科学越发达,科学都不是,瞎蒙的,哪怕是现代的科学,有它的一定的,长期的经验研究,各方面它都不是瞎蒙的,虽然它不究竟,但是它都会碰到真实的某一部分,所以不能完全否定现在的科学,现在科学越发达,其实有一些宗教,它是站不住脚的,但是相反的,科学,00:20:31,900 --> 00:20:33,040越发达,587,反而证明佛教是越真实的,以前,传统的物理科学,是不是都要找一个,物质的最微细元素,没错吧,也因此有很多人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佛教的般若跟中观,乃至阿含经就告诉你什么,没有这种,最根本不变的元素,早就告诉你了,物质有没有元素,有的,但这元素只是更细微的去分析它而已,没有最终不变的元素,所以这个经里面已经告诉你什么,哪怕是分析色法的地水火风,地,也是什么,无我的,这个经就告诉你很清楚,而且是杂阿含经,它没有告诉你地有我,它没有告诉你地是不变的,等一下我们再看下去会更清楚,你看罗睺罗,为汝说,若比丘若于,所有地界,这个地界当然你可以说,那个大地是粗的,但还有细的是什么,就是地界就是元素,所以他说,若粗若细,粗的就是我们看到的摸到的这个地,硬的东西地,细的就是元素,就是坚性,这样了解,他说若粗若细若远若近若好若坏,彼一切,非我,然后不异我不相在,这个就是什么,是我异我相在的,反过来就是没有一个我,然后他说,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识,也没有一个我,但是没有一个我,不否定识的什么,认识作用,所以识是有认识作用的,既然有认识作用,所以在阿含经里面说,
 然后,它最早的时候是在,东汉明谛,那是公元元年的时候传到中国,那么到现在还一直传着,那叫做汉传佛教,传了多久,两千,年,中间一定会有一些变化,会有适应的,会有世俗的,会有为了适应中国,一些文化习俗各方面的,这些变化当中,还有这些适应当中,我们必须从中去了解说,哪一些才是佛陀,根本核心的教法,根本核心的教法,也就是说,我们要从 阿含经 里面,去探讨佛陀当初教的,到底是什么,根本的教义,到底是什么,从这个经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讲这种元素,它都说这个是无我的,这样了解,那似乎说佛教传了,两千多年到现在,如果这个宗教,它不是究竟的,我们现前的科学越发达,科学都不是,瞎蒙的,哪怕是现代的科学,有它的一定的,长期的经验研究,各方面它都不是瞎蒙的,虽然它不究竟,但是它都会碰到真实的某一部分,所以不能完全否定现在的科学,现在科学越发达,其实有一些宗教,它是站不住脚的,但是相反的,科学,00:20:31,900 --> 00:20:33,040越发达,587,反而证明佛教是越真实的,以前,传统的物理科学,是不是都要找一个,物质的最微细元素,没错吧,也因此有很多人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佛教的般若跟中观,乃至 阿含经 就告诉你什么,没有这种,最根本不变的元素,早就告诉你了,物质有没有元素,有的,但这元素只是更细微的去分析它而已,没有最终不变的元素,所以这个经里面已经告诉你什么,哪怕是分析色法的地水火风,地,也是什么,无我的,这个经就告诉你很清楚,而且是杂 阿含经 ,它没有告诉你地有我,它没有告诉你地是不变的,等一下我们再看下去会更清楚,你看罗睺罗,为汝说,若比丘若于,所有地界,这个地界当然你可以说,那个大地是粗的,但还有细的是什么,就是地界就是元素,所以他说,若粗若细,粗的就是我们看到的摸到的这个地,硬的东西地,细的就是元素,就是坚性,这样了解,他说若粗若细若远若近若好若坏,彼一切,非我,然后不异我不相在,这个就是什么,是我异我相在的,反过来就是没有一个我,然后他说,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识,也没有一个我,但是没有一个我,不否定识的什么,认识作用,所以识是有认识作用的,既然有认识作用,所以在 阿含经 里面说,


 一般,人类的,识的分别了别认识,是比其他,众生,其他道的众生更怎么样,更微细更灵敏,而且更能够分析,所有因为有这个识的,辨别跟了别,所以可以分别东西的,不同甚至分别善,恶的不同,甚至可以去学习,世间还有出世间的,法,这个就是阿含经里面所讲的,我们继续看下去,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意思就是说比丘们要在,地水火风空识六界里面,了解无我,你要这样能够了解,无我的话就是,内也是无我的,我所认识到的外也是无我的,这样的话,外境一切相就无有我,这样的话,无有我 无有我所见,我慢系著使,这一些都是,虚妄错误的,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蕴处界的身心,生命中没有一个不变的我,现在,他为什么后面讲我见,然后,还有我慢系著使,为什么呢,其实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法没问题,存在的它本身,就是法尔如是的这样的存在,那谁有问题,因为我们把,没有我的这样的一个,因缘合成的,种种的,不管是我的身心,或是种种的这些东西,他本来就是因缘法,他本来就是无自性无我的,我们的错误认知把它当成是我,我们把它当成是我,基本上从阿含经里面,你不会把它当成外在的东西是我,你一定会执着我这个身心,为我,这是最根本的执着,不管你有没有察觉到,都是以我这个身心执着为个体的我,然后,当我面对所有的这个一切叫做我所,那这种执着跟观念,就是这里讲,我慢系著使,使是什么意思,知道师父现在在讲哪一个吗,我慢系著使,使,就是烦恼,又称作结,惑,又称为烦恼,我慢系著使就是说,这种烦恼就是属于,我慢细著的这种烦恼,它的同义,词就是结,结束的结,惑,还有烦恼,还有吗,障,没错,烦恼障所知障,还有吗,漏,还有什么,无明,无明当然可以统括一切烦恼,明跟无明,所以,他说罗睺罗,若比丘于此识身,什么识身,以识这个身心,及外境一切相,什么叫外境一切相,我这个身心所面对的这一切,无有我,无有我所见,然后没有我慢系著使,是名断爱缚,断爱,断诸结,诸结就是各种烦恼,断诸爱,正慢无间等,正慢无间等什么意思,现观,abhisamaya,同样这个字,靖能想起来了吗,你再讲一次,这个现观是abhisamaya,想起来了,还有一个意思是涅槃漏尽,断除,移除,这样记得吗,无间等,它是abhisamaya,它有两个意思,但是两个字是不同的组合,不是说这个字两个意思,abhisamaya,它是两个字的不同组合,但是组起来,都叫做abhisamaya,一个叫做现观,比如说要于四谛现观,于四谛无间等,就是现观四谛,但是这里讲的正慢无间等,其实是要怎么样,断除正慢,这个正不是正确的正,这个正慢的正,some是等慢,就是最微细的慢,就是最微细的我,正慢无间等,然后,究竟苦边,这师父讲过了,究竟苦边怎么解释,到苦的边界了,究竟苦边,或是向于苦边,就是到了苦的边界了,那就是什么,苦快结束了,有时候他会说向于苦边,向于苦边一样,到苦的边际了,究竟苦边跟向于苦边是同样一个,究竟苦边就是,已经到了苦的边际了,向于苦边一样到了苦的边际,到了苦的边际就已经怎么样,就准备要解脱了,以前不知道,都会觉得说,怎么修一修变成向于苦边呢,本来是乐的这边,他跑到苦的这边去了,那就完全是,依文解义,上次我回去还有一个学弟跟我说,他去讨论阿含经,人家问他说师父为什么修行修一修,变成向于苦边,不是要快乐吗,越修越快乐,怎么越修越向于苦边,像现在你们知道吗,向于苦边的边,是边际,是向于苦的边际,
 一般,人类的,识的分别了别认识,是比其他,众生,其他道的众生更怎么样,更微细更灵敏,而且更能够分析,所有因为有这个识的,辨别跟了别,所以可以分别东西的,不同甚至分别善,恶的不同,甚至可以去学习,世间还有出世间的,法,这个就是 阿含经 里面所讲的,我们继续看下去,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意思就是说比丘们要在,地水火风空识六界里面,了解无我,你要这样能够了解,无我的话就是,内也是无我的,我所认识到的外也是无我的,这样的话,外境一切相就无有我,这样的话,无有我 无有我所见,我慢系著使,这一些都是,虚妄错误的,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蕴处界的身心,生命中没有一个不变的我,现在,他为什么后面讲我见,然后,还有我慢系著使,为什么呢,其实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法没问题,存在的它本身,就是法尔如是的这样的存在,那谁有问题,因为我们把,没有我的这样的一个,因缘合成的,种种的,不管是我的身心,或是种种的这些东西,他本来就是因缘法,他本来就是无自性无我的,我们的错误认知把它当成是我,我们把它当成是我,基本上从 阿含经 里面,你不会把它当成外在的东西是我,你一定会执着我这个身心,为我,这是最根本的执着,不管你有没有察觉到,都是以我这个身心执着为个体的我,然后,当我面对所有的这个一切叫做我所,那这种执着跟观念,就是这里讲,我慢系著使,使是什么意思,知道师父现在在讲哪一个吗,我慢系著使,使,就是烦恼,又称作结,惑,又称为烦恼,我慢系著使就是说,这种烦恼就是属于,我慢细著的这种烦恼,它的同义,词就是结,结束的结,惑,还有烦恼,还有吗,障,没错,烦恼障所知障,还有吗,漏,还有什么,无明,无明当然可以统括一切烦恼,明跟无明,所以,他说罗睺罗,若比丘于此识身,什么识身,以识这个身心,及外境一切相,什么叫外境一切相,我这个身心所面对的这一切,无有我,无有我所见,然后没有我慢系著使,是名断爱缚,断爱,断诸结,诸结就是各种烦恼,断诸爱,正慢无间等,正慢无间等什么意思,现观,abhisamaya,同样这个字,靖能想起来了吗,你再讲一次,这个现观是abhisamaya,想起来了,还有一个意思是涅槃漏尽,断除,移除,这样记得吗,无间等,它是abhisamaya,它有两个意思,但是两个字是不同的组合,不是说这个字两个意思,abhisamaya,它是两个字的不同组合,但是组起来,都叫做abhisamaya,一个叫做现观,比如说要于四谛现观,于四谛无间等,就是现观四谛,但是这里讲的正慢无间等,其实是要怎么样,断除正慢,这个正不是正确的正,这个正慢的正,some是等慢,就是最微细的慢,就是最微细的我,正慢无间等,然后,究竟苦边,这师父讲过了,究竟苦边怎么解释,到苦的边界了,究竟苦边,或是向于苦边,就是到了苦的边界了,那就是什么,苦快结束了,有时候他会说向于苦边,向于苦边一样,到苦的边际了,究竟苦边跟向于苦边是同样一个,究竟苦边就是,已经到了苦的边际了,向于苦边一样到了苦的边际,到了苦的边际就已经怎么样,就准备要解脱了,以前不知道,都会觉得说,怎么修一修变成向于苦边呢,本来是乐的这边,他跑到苦的这边去了,那就完全是,依文解义,上次我回去还有一个学弟跟我说,他去讨论 阿含经 ,人家问他说师父为什么修行修一修,变成向于苦边,不是要快乐吗,越修越快乐,怎么越修越向于苦边,像现在你们知道吗,向于苦边的边,是边际,是向于苦的边际,


 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六界观察无我,再来,没问题再来看下一个,由苦观察无我,这个在,苦法门里面已经有讲了,我们只是说,苦法门刚好跟无我法门,是结合在一起的,由无常故苦,苦过无我,见无常法门,所以你看,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三个概念,无常 苦 无我,三个概念,三个概念在无常法门里面,可以说,在苦法门里面也可以说,在无我法门里面,怎么样,还是再说一次,那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无常,是苦,为什么苦是无我,清楚吗,都听清楚,这个你不能从,字面上做逻辑的推论,你要在字面上做逻辑的推论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问题,你必须从,经教上做一个整体的认识,师父这个也讲过,如果你在逻辑上,做推论的话,会有什么问题,对啊,凡是无常的,就是苦,如果你不了解佛法,佛法的根本教义,你去乱推的话,那我问你,桌子是不是无常的,那桌子是不是苦的,是,桌子是无我还说得过去,但是桌子是苦,再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怎么会桌子是苦呢,那就会产生这个问题了,所以第一个,佛教讲,佛法是针对,有情众生,尤其是以人为主,所以就不会去谈,桌子到底苦不苦的问题,再来,无常故苦 苦故无我,不是做一个逻辑的推论,它是做一个,佛法整体的观察,所以无常故苦,师父说,它必须跟苦,还有,如果你谈到苦你会想到,佛法的哪一个教法,四圣谛,四圣谛的第一谛,是苦圣谛,那四圣谛里面告诉你,苦的原因,他还没有说原因是无常,以前师父跟某一些其他,教派的法师讨论的时候,他跟我说,无常故苦的苦跟四圣谛的苦是不一样,我说那你就把它打成两段,不会不一样,佛法是一个整体的,你不能把无常故苦的苦,跟四圣谛的苦,打成两半,
 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六界观察无我,再来,没问题再来看下一个,由苦观察无我,这个在,苦法门里面已经有讲了,我们只是说,苦法门刚好跟无我法门,是结合在一起的,由无常故苦,苦过无我,见无常法门,所以你看,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三个概念,无常 苦 无我,三个概念,三个概念在无常法门里面,可以说,在苦法门里面也可以说,在无我法门里面,怎么样,还是再说一次,那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无常,是苦,为什么苦是无我,清楚吗,都听清楚,这个你不能从,字面上做逻辑的推论,你要在字面上做逻辑的推论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问题,你必须从,经教上做一个整体的认识,师父这个也讲过,如果你在逻辑上,做推论的话,会有什么问题,对啊,凡是无常的,就是苦,如果你不了解佛法,佛法的根本教义,你去乱推的话,那我问你,桌子是不是无常的,那桌子是不是苦的,是,桌子是无我还说得过去,但是桌子是苦,再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怎么会桌子是苦呢,那就会产生这个问题了,所以第一个,佛教讲,佛法是针对,有情众生,尤其是以人为主,所以就不会去谈,桌子到底苦不苦的问题,再来,无常故苦 苦故无我,不是做一个逻辑的推论,它是做一个,佛法整体的观察,所以无常故苦,师父说,它必须跟苦,还有,如果你谈到苦你会想到,佛法的哪一个教法,四圣谛,四圣谛的第一谛,是苦圣谛,那四圣谛里面告诉你,苦的原因,他还没有说原因是无常,以前师父跟某一些其他,教派的法师讨论的时候,他跟我说,无常故苦的苦跟四圣谛的苦是不一样,我说那你就把它打成两段,不会不一样,佛法是一个整体的,你不能把无常故苦的苦,跟四圣谛的苦,打成两半,
第145行: 第192行:
 但是并不是说你不会痛苦,你还是会痛苦,还是会难受,除非说你证悟了开悟了,至少初果你真的是不会的,那你说那师父,我跟别人怎么不一样,恩曼你已经来了半学期,一年了,你觉得如果学佛的也会,不学佛的也会,那差别在哪,我就觉得,如果学佛的话,可能人就不会那么多的,执着在那个苦处上面,然后也能减少内耗,不要把这些精力,全都用在,沉浸在这种苦的痛苦,对,因为不学佛的,他会一直内耗,把所有的注意力一直专注在那边,比如说得忧郁症,整个世界观改变了,整个世界毁灭了,因为你把你的所有的生活,都专注在某一个点而已,一旦变化你的世界观就,世界整个毁灭了,你就一直内耗在这里,如果你天生乐观一点的,可能一年两年,或是几个月一年两年,你要是天生悲观或比较执着,更执着一点的可能好几年,都没有办法从中走出来,世间太多这种东西,不只是人跟人的感情,包括你投资做生意,包括亲情包括友情,有没有人父母亲走了之后,好几年都没办法走出来的,有啊,很多师父看过的,那一天有一个居士,他跑来跟我说,他很好的朋友往生了,可能是意外往生,他哭了好几天,至少会哭,但是这整个人像是忧郁一样,我说那你连朋友都这样,以后如果是自己的亲人,那不得了,你的生活就像恩曼用的,内耗在里面,那学佛的呢,意思就是说,这个过度,你学佛学得越好,修行越好,不是说不会,而是说这个过度相对会比较快,你会很快的就走出来,尤其是比较执着的那一种,更是应该要听经闻法,所以学佛的好处不是说,你马上好像境界很高,所以那天师父跟他讲,师父面对无常,我也是会有一些情绪上的变化,不可能没有,师父你也会,我还是凡夫,只是学佛那么多年,我不要跟别人比,我跟师父以前自己比起来,怎么样,这种内耗少了,这种情绪的变化也短了,谈到这里有没有问题,谈到我的话,他的恒常性,弟子可以理解,但是他这种主宰性我一直想不通,他的主宰性,为啥我就是有主宰性,你看之前,回到无我法门的最早的定义,我,在印度宗教里面,或是在外道里面,这个我他就定位为能够主宰的意思,所以佛教拿他这个东西过来,就定义我一个是不变性,恒常性一个是主宰性,但是佛教认为这两个,都怎么样,都是不存在的,这样清楚吗,两个当然是有关系的,因为你是没有不变性,所以你绝对不会具有主宰性,你说什么是主宰性呢,因为在印度外道,他认为有两个东西,可以是主宰性,一个是大我,就叫做梵,他是完全的主宰性的,另外一个小我又叫做阿特曼,这个阿特曼,他是可以主宰的,不过他们认为说,虽然表面上你的这个东西,一直在变幻,但这个阿特曼自己是不变的,所以他就变成主宰我们的生死轮回,而且变成不但是主宰生死轮回
 但是并不是说你不会痛苦,你还是会痛苦,还是会难受,除非说你证悟了开悟了,至少初果你真的是不会的,那你说那师父,我跟别人怎么不一样,恩曼你已经来了半学期,一年了,你觉得如果学佛的也会,不学佛的也会,那差别在哪,我就觉得,如果学佛的话,可能人就不会那么多的,执着在那个苦处上面,然后也能减少内耗,不要把这些精力,全都用在,沉浸在这种苦的痛苦,对,因为不学佛的,他会一直内耗,把所有的注意力一直专注在那边,比如说得忧郁症,整个世界观改变了,整个世界毁灭了,因为你把你的所有的生活,都专注在某一个点而已,一旦变化你的世界观就,世界整个毁灭了,你就一直内耗在这里,如果你天生乐观一点的,可能一年两年,或是几个月一年两年,你要是天生悲观或比较执着,更执着一点的可能好几年,都没有办法从中走出来,世间太多这种东西,不只是人跟人的感情,包括你投资做生意,包括亲情包括友情,有没有人父母亲走了之后,好几年都没办法走出来的,有啊,很多师父看过的,那一天有一个居士,他跑来跟我说,他很好的朋友往生了,可能是意外往生,他哭了好几天,至少会哭,但是这整个人像是忧郁一样,我说那你连朋友都这样,以后如果是自己的亲人,那不得了,你的生活就像恩曼用的,内耗在里面,那学佛的呢,意思就是说,这个过度,你学佛学得越好,修行越好,不是说不会,而是说这个过度相对会比较快,你会很快的就走出来,尤其是比较执着的那一种,更是应该要听经闻法,所以学佛的好处不是说,你马上好像境界很高,所以那天师父跟他讲,师父面对无常,我也是会有一些情绪上的变化,不可能没有,师父你也会,我还是凡夫,只是学佛那么多年,我不要跟别人比,我跟师父以前自己比起来,怎么样,这种内耗少了,这种情绪的变化也短了,谈到这里有没有问题,谈到我的话,他的恒常性,弟子可以理解,但是他这种主宰性我一直想不通,他的主宰性,为啥我就是有主宰性,你看之前,回到无我法门的最早的定义,我,在印度宗教里面,或是在外道里面,这个我他就定位为能够主宰的意思,所以佛教拿他这个东西过来,就定义我一个是不变性,恒常性一个是主宰性,但是佛教认为这两个,都怎么样,都是不存在的,这样清楚吗,两个当然是有关系的,因为你是没有不变性,所以你绝对不会具有主宰性,你说什么是主宰性呢,因为在印度外道,他认为有两个东西,可以是主宰性,一个是大我,就叫做梵,他是完全的主宰性的,另外一个小我又叫做阿特曼,这个阿特曼,他是可以主宰的,不过他们认为说,虽然表面上你的这个东西,一直在变幻,但这个阿特曼自己是不变的,所以他就变成主宰我们的生死轮回,而且变成不但是主宰生死轮回


 ,更是在生死轮回里面,有一个不变的我,这个叫阿特曼,这样清楚了吗,这个就是佛陀针对当初印度外道,或是某一些外道提出来,错误的观念,给予纠正跟指正,跟做一些调整,再来,无我与空,这个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师父这次去美国,所讲的一个主题,无我与空,印顺导师在,空之探究里面分析的非常详细,因为很多人觉得,空只是大乘佛教讲的,阿含经没有讲空,但是这种说法是怎么样,不是很正确的,虽然,阿含经偏重讲,无我,但是无我的究竟賸义,跟空是,是相通的,是相融的,所以在中观的论师,他认为,如果,了了说,了了说就是一般的讲法,就讲无我,如果究竟说就是讲什么,毕竟空,龙树菩萨认为,无我跟空,它的本质上,在破除主宰还有破除,常恒不变上,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用的地方不一样,用的地方,如果用在,个人的身心生命作观察,偏重,偏重讲无我,如果用在对一切法的观察,重什么,一切法空,所以,布施,你可以说无我的布施,那你就是认为说,我在布施的时候,没有一个我的观念来布施,那没问题吧,
 ,更是在生死轮回里面,有一个不变的我,这个叫阿特曼,这样清楚了吗,这个就是佛陀针对当初印度外道,或是某一些外道提出来,错误的观念,给予纠正跟指正,跟做一些调整,再来,无我与空,这个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师父这次去美国,所讲的一个主题,无我与空,印顺导师在,空之探究里面分析的非常详细,因为很多人觉得,空只是大乘佛教讲的, 阿含经 没有讲空,但是这种说法是怎么样,不是很正确的,虽然, 阿含经 偏重讲,无我,但是无我的究竟賸义,跟空是,是相通的,是相融的,所以在中观的论师,他认为,如果,了了说,了了说就是一般的讲法,就讲无我,如果究竟说就是讲什么,毕竟空,龙树菩萨认为,无我跟空,它的本质上,在破除主宰还有破除,常恒不变上,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用的地方不一样,用的地方,如果用在,个人的身心生命作观察,偏重,偏重讲无我,如果用在对一切法的观察,重什么,一切法空,所以,布施,你可以说无我的布施,那你就是认为说,我在布施的时候,没有一个我的观念来布施,那没问题吧,


 但是如果讲空的话,从我能布施来讲,是无我的,但是从受施者,以及布施这件事情,都是空的,就变成,大乘所讲的三伦体空,所以你看,师父再讲一次,它不是说完全不一样,但是它是有点差别,就是说,它是可以通的,但是用的地方不一样,比如说,我再讲一次,阿含经比较重在于讲,布施的时候,是以无我的精神来布施的,只要无我的精神布施,那你就不会执着了,那就没问题了,那至于,你布施的对象它空不空,这件布施法空不空,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阿含经不去讨论这些东西,当然如果刚才讲六界空那一样,它还是空没错,但阿含经比较重视,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以无我,来破除我执,阿含经重视这个,如果大乘般若它会认为说,我在布施的时候,无我那叫做我,施者空,对象是什么,受者空,因为受这个也是因缘和合的,还有布施,不管是东西还是这个动作,还是这件事情,也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也叫做空,所以它变成探讨的比较,全面比较多,这时候它就叫做三轮体空,这一个,那一个还有这件,整体的事,但是它通到最究竟,还是在讲无我,还是讲空,这个就是阿含经跟般若经,偏重点的,不一样,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弟子想请问,因为如果是,声闻道或者说是,解脱道的话,它其实主要是观自己的身心生命,所以外在的一切相对来说,对它没那么重要,所以只要解脱了无我就可以,那如果行菩萨道,就是说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说,都要观成毕竟空,意思说它的深度和广度,它就是不一样,深度广度会不一样,但是本质上这个空性是一样,本质上空性是一样,
 但是如果讲空的话,从我能布施来讲,是无我的,但是从受施者,以及布施这件事情,都是空的,就变成,大乘所讲的三伦体空,所以你看,师父再讲一次,它不是说完全不一样,但是它是有点差别,就是说,它是可以通的,但是用的地方不一样,比如说,我再讲一次, 阿含经 比较重在于讲,布施的时候,是以无我的精神来布施的,只要无我的精神布施,那你就不会执着了,那就没问题了,那至于,你布施的对象它空不空,这件布施法空不空,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阿含经 不去讨论这些东西,当然如果刚才讲六界空那一样,它还是空没错,但 阿含经 比较重视,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以无我,来破除我执, 阿含经 重视这个,如果大乘般若它会认为说,我在布施的时候,无我那叫做我,施者空,对象是什么,受者空,因为受这个也是因缘和合的,还有布施,不管是东西还是这个动作,还是这件事情,也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也叫做空,所以它变成探讨的比较,全面比较多,这时候它就叫做三轮体空,这一个,那一个还有这件,整体的事,但是它通到最究竟,还是在讲无我,还是讲空,这个就是 阿含经 般若经 ,偏重点的,不一样,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弟子想请问,因为如果是,声闻道或者说是,解脱道的话,它其实主要是观自己的身心生命,所以外在的一切相对来说,对它没那么重要,所以只要解脱了无我就可以,那如果行菩萨道,就是说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说,都要观成毕竟空,意思说它的深度和广度,它就是不一样,深度广度会不一样,但是本质上这个空性是一样,本质上空性是一样,


 所以阿含经偏重在于,观察身心,但是你到了大乘佛教,因为要广修一切,广度一切,那它就必须广观一切,但是这个无我跟空的,通到究竟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师父曾经画过一个图,在成佛之道里面画过,但是可能大家忘记了,什么图,靖修什么图,师父您是说,补特伽罗那个图吗,有点像,绝对不是三个圈,你讲的应该是,有没有印象,这个图,知道,这是一切法,这是身心生命的我,如果你,执法,执我,但是它跟法,我跟法没有关系,它只是对象目标而已,但是它的根本问题在于什么,在于,自性执,所以你如果要破除这个自性执,你可以观我可以观法,但是你观我在阿含经里面,比较偏重在我的身心上观察,而且比较容易观察,但是如果你能够知道,我是无自性的破我执,你也不会去执法,但是在大乘里面因为他要广观一切,他要广度一切,所以他要我法,二空要双观,要并观都要看,所以偏重于空,来说明,这样了解,1492,偏重于空来说明,那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阿含经里面的无我跟空,最早它的用,是怎么用的,最早无我跟空是怎么用的,先谈语意,语词,空,叫做 śūnya,śūnya是梵文,śūnya,是巴利文,空性,空性,后面加一个TA,
 所以 阿含经 偏重在于,观察身心,但是你到了大乘佛教,因为要广修一切,广度一切,那它就必须广观一切,但是这个无我跟空的,通到究竟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师父曾经画过一个图,在成佛之道里面画过,但是可能大家忘记了,什么图,靖修什么图,师父您是说,补特伽罗那个图吗,有点像,绝对不是三个圈,你讲的应该是,有没有印象,这个图,知道,这是一切法,这是身心生命的我,如果你,执法,执我,但是它跟法,我跟法没有关系,它只是对象目标而已,但是它的根本问题在于什么,在于,自性执,所以你如果要破除这个自性执,你可以观我可以观法,但是你观我在 阿含经 里面,比较偏重在我的身心上观察,而且比较容易观察,但是如果你能够知道,我是无自性的破我执,你也不会去执法,但是在大乘里面因为他要广观一切,他要广度一切,所以他要我法,二空要双观,要并观都要看,所以偏重于空,来说明,这样了解,1492,偏重于空来说明,那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 阿含经 里面的无我跟空,最早它的用,是怎么用的,最早无我跟空是怎么用的,先谈语意,语词,空,叫做 śūnya,śūnya是梵文,śūnya,是巴利文,空性,空性,后面加一个TA,


 所以它叫śūnyatā,然后,śūnyatā,śūnyatā,这个就是巴利更梵文,所以,后面加一个tā,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那个ta常翻译作什么,多,记得吗,般若波罗蜜,然后加一个多,其实这个,不管你有没有加多,它都是一定Pāramitā,波罗蜜itā,它一定都有那个tā的,师父说过梵文加这个tā,其实它有什么意思,tā,恩曼你说什么,对,名词化,叫做empathy,然后,名词化变什么,emptiness,那,如果梵文就说,empathytā,它就是,名词化啦,但是你不要在空性那边,名词化,多一个性,就是什么什么这样子而已,就不要在那边多做太多文章,世尊的原始教说,实际上并没有,以空为主题来宣扬,这是印顺导师空之探究的句子,确实阿含经谈空的地方少,谈无我无我所谈,无常谈苦的地方多,但佛法的特性,却乎可以空来表达,这是没问题的,所以在佛法中,空义越来越重要,终于成为佛法,甚深的主要论题,后来,很多的论师跟很多的经典,就在空与不空中间,变来变去谈来谈去,有空有不空,似空而非空,然后般若经还谈,十八空二十四空,我们先休息十分钟,继续来看,无我与空,空跟无我,无我与空,空跟无我来看一下,空之探究里面说,所谓的空,在阿含经里面,它就是无我的代名词,它的根本重点就是无我,但是虽然是无我,它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无我跟空的关系,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空,第一个是最根本的,阿含经里面曾说,世间空,有没有印象,阿含经曾经说世间空,阿含经里面曾经说世间空,世间是空的,它这个,世间是空什么意思,重点在于,阿含经讲世间空的时候,它不是讲器世间,也不是讲,有情世间,你们知道器世间,跟有情世间的差别吗,器世间就是讲我们住的环境,比如说什么,四大洲须弥山,往上有三界,有情,是讲,六道,三界轮回的众生,这个叫做有情世间,另外还有什么世间,五蕴世间,六六世间,这个身心就叫做世间,因为你离开你的身心,你就没办法去谈佛法,佛法就是在解决,我们这个身心的问题,所以这里讲世间空,这个世间是什么,六六,五蕴也就是蕴处界,蕴处界空意思就是,蕴处界无我无我所,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叫做世间空,另外一个空,佛陀也常说,比丘们,要在,空闲处,空屋中,没有嘈杂的地方,打坐,修行,这个叫做,空寂处,又叫做空旷处,又叫做空处,但是这里的空处,
 所以它叫śūnyatā,然后,śūnyatā,śūnyatā,这个就是巴利更梵文,所以,后面加一个tā,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那个ta常翻译作什么,多,记得吗,般若波罗蜜,然后加一个多,其实这个,不管你有没有加多,它都是一定Pāramitā,波罗蜜itā,它一定都有那个tā的,师父说过梵文加这个tā,其实它有什么意思,tā,恩曼你说什么,对,名词化,叫做empathy,然后,名词化变什么,emptiness,那,如果梵文就说,empathytā,它就是,名词化啦,但是你不要在空性那边,名词化,多一个性,就是什么什么这样子而已,就不要在那边多做太多文章,世尊的原始教说,实际上并没有,以空为主题来宣扬,这是印顺导师空之探究的句子,确实 阿含经 谈空的地方少,谈无我无我所谈,无常谈苦的地方多,但佛法的特性,却乎可以空来表达,这是没问题的,所以在佛法中,空义越来越重要,终于成为佛法,甚深的主要论题,后来,很多的论师跟很多的经典,就在空与不空中间,变来变去谈来谈去,有空有不空,似空而非空,然后 般若经 还谈,十八空二十四空,我们先休息十分钟,继续来看,无我与空,空跟无我,无我与空,空跟无我来看一下,空之探究里面说,所谓的空,在 阿含经 里面,它就是无我的代名词,它的根本重点就是无我,但是虽然是无我,它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无我跟空的关系,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空,第一个是最根本的, 阿含经 里面曾说,世间空,有没有印象, 阿含经 曾经说世间空, 阿含经 里面曾经说世间空,世间是空的,它这个,世间是空什么意思,重点在于, 阿含经 讲世间空的时候,它不是讲器世间,也不是讲,有情世间,你们知道器世间,跟有情世间的差别吗,器世间就是讲我们住的环境,比如说什么,四大洲须弥山,往上有三界,有情,是讲,六道,三界轮回的众生,这个叫做有情世间,另外还有什么世间,五蕴世间,六六世间,这个身心就叫做世间,因为你离开你的身心,你就没办法去谈佛法,佛法就是在解决,我们这个身心的问题,所以这里讲世间空,这个世间是什么,六六,五蕴也就是蕴处界,蕴处界空意思就是,蕴处界无我无我所,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叫做世间空,另外一个空,佛陀也常说,比丘们,要在,空闲处,空屋中,没有嘈杂的地方,打坐,修行,这个叫做,空寂处,又叫做空旷处,又叫做空处,但是这里的空处,


 是指,清净的地方,没有干扰的地方,叫做空闲处,叫做空处,这样子的话,进一步,《阿含经》里面,佛陀就用这样的清净处,清闲处,本来是指修行没有干扰的地方,佛陀就进一步,用这个来比喻象征,禅慧的境地,因为禅跟慧,到了一定的境地,就是没有各种烦恼的染污,没有杂染,没有烦扰,就是从打坐,修行的清净处,的空处,进一步表征为禅修的境界,跟境地,从这个地方,另一步它叫做空诸欲,也表示了离染爱,而清净的境地,所以它从空的,象征禅慧的境地,进一步表示了离染爱,而到达清净的境地,所以这是修行的境界,这个是到达最后面,断一切烦恼的境界,还有《阿含经》里面,也讲空诸欲,空诸欲是什么意思,就是降伏,或断除,各种世俗的,这种不好的欲望,叫做空诸欲,空诸欲,可以从,欲界的,欲望,然后进一步,色无色界的欲,色无界的贪欲,这个贪欲可以分成三界,我问你,哪一界的贪欲,会让我们造恶,欲界,为什么色无色界,欲望不会造恶,因为色无色界的欲,基本上,它是善法,虽然不究竟,为什么是善法,因为很简单一件事情,修色无色界,必须要离什么,五欲叫做欲恶不善法,所以基本上,修色无色界的定,要离欲界的欲恶不善法,所以,会让我们造恶的,是欲界的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太强烈,师父不是说吗,然后,逾越了我们应该有的克制范围,就会造恶,但是物质欲望,太强烈他会造恶,但是物质欲望不一定会造恶,但是它的染著力很强,比如,有一个人说师父,物质欲望很强我就喜欢买东西,看到这个也买,看到那个也买,很喜欢,但是如果,他的很喜欢跟买东西,是在他的,能力范围里面,合理的范围里面,那你不能说他造恶,但是如果是逾越了他的能力范围,然后用了不该有的手段去取得,那就是什么,就是造恶,比如说我用钱去买,那我就不造恶,但是我必须克制他,不然到时候会造恶,那如果说我去偷,那就造恶了,所以只有欲界的欲望,太强烈没办法克制,他会造恶,色无色界的不会,你说师父那我要色无色界的,这种禅定的寂静,那我应该怎么办,去偷,不好意思,这种东西你偷不到,你反而是要,道德伦理规范,要规范得更高,不只这样子,还要让内心更清净,排除物质欲望,物质欲望越低,你才有可能到达什么,色无色界的善法,我们继续来,所以空诸欲,讲到空诸欲,空诸欲,他的开首的下手处,一定是先空什么欲,一定是先降伏哪一种欲望,欲界的欲望,就是五欲,但是你降伏的五欲,还是善法没问题,然而你要是究竟的话,你还是没办法解脱,所以你要进一步去克服,色无色界的欲望,虽然是善法,但是是有漏的,不能解脱的,所以空诸欲从欲界的欲望开始降伏,一直到色无色界的,要断除,这个叫做空诸欲,还有最后面,如果你能这样子修行,四无量心,以及三三昧,有没有听过,四种无量心解脱,还有四无量心,一般我们讲,四无量心是讲慈悲喜舍,其实还有一种叫做,四种,心解脱,第一个叫做无量心解脱,就是我们讲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有什么,空心解脱,还有吗,无相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这四种心解脱,全部本来指的,都是在定中做,正观,坐如实观,观成了是可以解脱的,其中一个是根本而重要的,叫做空心解脱,其实就是在,定中观察,无我无我所,如果能够解脱,那就是怎么样,
 是指,清净的地方,没有干扰的地方,叫做空闲处,叫做空处,这样子的话,进一步, 《阿含经 》里面,佛陀就用这样的清净处,清闲处,本来是指修行没有干扰的地方,佛陀就进一步,用这个来比喻象征,禅慧的境地,因为禅跟慧,到了一定的境地,就是没有各种烦恼的染污,没有杂染,没有烦扰,就是从打坐,修行的清净处,的空处,进一步表征为禅修的境界,跟境地,从这个地方,另一步它叫做空诸欲,也表示了离染爱,而清净的境地,所以它从空的,象征禅慧的境地,进一步表示了离染爱,而到达清净的境地,所以这是修行的境界,这个是到达最后面,断一切烦恼的境界,还有 《阿含经 》里面,也讲空诸欲,空诸欲是什么意思,就是降伏,或断除,各种世俗的,这种不好的欲望,叫做空诸欲,空诸欲,可以从,欲界的,欲望,然后进一步,色无色界的欲,色无界的贪欲,这个贪欲可以分成三界,我问你,哪一界的贪欲,会让我们造恶,欲界,为什么色无色界,欲望不会造恶,因为色无色界的欲,基本上,它是善法,虽然不究竟,为什么是善法,因为很简单一件事情,修色无色界,必须要离什么,五欲叫做欲恶不善法,所以基本上,修色无色界的定,要离欲界的欲恶不善法,所以,会让我们造恶的,是欲界的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太强烈,师父不是说吗,然后,逾越了我们应该有的克制范围,就会造恶,但是物质欲望,太强烈他会造恶,但是物质欲望不一定会造恶,但是它的染著力很强,比如,有一个人说师父,物质欲望很强我就喜欢买东西,看到这个也买,看到那个也买,很喜欢,但是如果,他的很喜欢跟买东西,是在他的,能力范围里面,合理的范围里面,那你不能说他造恶,但是如果是逾越了他的能力范围,然后用了不该有的手段去取得,那就是什么,就是造恶,比如说我用钱去买,那我就不造恶,但是我必须克制他,不然到时候会造恶,那如果说我去偷,那就造恶了,所以只有欲界的欲望,太强烈没办法克制,他会造恶,色无色界的不会,你说师父那我要色无色界的,这种禅定的寂静,那我应该怎么办,去偷,不好意思,这种东西你偷不到,你反而是要,道德伦理规范,要规范得更高,不只这样子,还要让内心更清净,排除物质欲望,物质欲望越低,你才有可能到达什么,色无色界的善法,我们继续来,所以空诸欲,讲到空诸欲,空诸欲,他的开首的下手处,一定是先空什么欲,一定是先降伏哪一种欲望,欲界的欲望,就是五欲,但是你降伏的五欲,还是善法没问题,然而你要是究竟的话,你还是没办法解脱,所以你要进一步去克服,色无色界的欲望,虽然是善法,但是是有漏的,不能解脱的,所以空诸欲从欲界的欲望开始降伏,一直到色无色界的,要断除,这个叫做空诸欲,还有最后面,如果你能这样子修行,四无量心,以及三三昧,有没有听过,四种无量心解脱,还有四无量心,一般我们讲,四无量心是讲慈悲喜舍,其实还有一种叫做,四种,心解脱,第一个叫做无量心解脱,就是我们讲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有什么,空心解脱,还有吗,无相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这四种心解脱,全部本来指的,都是在定中做,正观,坐如实观,观成了是可以解脱的,其中一个是根本而重要的,叫做空心解脱,其实就是在,定中观察,无我无我所,如果能够解脱,那就是怎么样,


 贪瞋痴息灭,到达究竟,就是涅槃,我再讲一次,四种心解脱,四无量心解脱,空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还有无相心解脱,这四种心解脱,严格来讲,都是在,定中观察诸法,賸义,什么叫做定中观察诸法賸义,就是在定中观察,无我无我所,但是为什么会分成四个呢,因为人的众生根机,不一样,所以,入手处会不一样,但是,如果你要解脱,它必须有一个共通点,就叫做什么,一定是空性,一定是观察无我无我所,如果定中,你不管是从任何角度入,定中到最后观察无我无我所,观察成功,这个叫做依定作观,或定中作观,如果定中作观成功的话,那它一定是什么,解脱,断除贪瞋痴烦恼,继续下去,经过初果二果三果,那就会到达什么,涅槃,各位同学了解吗,所以叫做空心解脱,是贪瞋痴永灭,得到涅槃,现在到目前为止,讲的这个空跟无我,这几个,有一个,概念了,但这几个呢,有没有关系,它是有一定程度的,连结跟关系,当然你说有空性,因为它都讲空,我知道它都讲空,但它不同在立场上,讲空,其实它是有一个连贯性,或一个整体的连结性的,师父,讲课或是师父学东西,可能是优点,也可能不是什么优点,可能大家都知道,只是有可能某些人不知道,我提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师父学东西,有一个,可能是可以算是优点,就是说,我一定要学它的整体性,我一定要了解它的整体性,比如说我现在学到这个东西,那我要知道说这个东西,在整体里面它是属于哪一部分,我必须把它弄成一个系统,比如说,我学戒定慧,那我必须要了解说,戒定慧在整体的佛教里面,到底是摆在哪里,不然我学戒定慧,那我到底要干什么,可能也有人跟你说,其实戒定慧不重要,念佛才重要,那你就说,念佛跟戒定慧什么关系,你不能把它打成两段,念佛是念佛,戒定慧是戒定慧,有些人会这样子,有些人会跟你说,听经不重要,打坐才重要,有没有人这样讲,你说那怎么会这样子,那听经跟打坐到底关系在哪里,你是不是要把它连贯起来,是不是,有些人更是跟你说,听经闻法不重要,要修行才重要,但你怎么修,有些人告诉你,先悟而修,那我就有问题,我要怎么悟,我就想说,悟不是因为修行才悟了吗,那你说叫我先悟再修,那我不是本末倒置了吗,为什么又有人这样讲,他不会完全没道理的,然后我就知道,原来他这样讲是在什么立场,然后讲法是在怎么样,
 贪瞋痴息灭,到达究竟,就是涅槃,我再讲一次,四种心解脱,四无量心解脱,空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还有无相心解脱,这四种心解脱,严格来讲,都是在,定中观察诸法,賸义,什么叫做定中观察诸法賸义,就是在定中观察,无我无我所,但是为什么会分成四个呢,因为人的众生根机,不一样,所以,入手处会不一样,但是,如果你要解脱,它必须有一个共通点,就叫做什么,一定是空性,一定是观察无我无我所,如果定中,你不管是从任何角度入,定中到最后观察无我无我所,观察成功,这个叫做依定作观,或定中作观,如果定中作观成功的话,那它一定是什么,解脱,断除贪瞋痴烦恼,继续下去,经过初果二果三果,那就会到达什么,涅槃,各位同学了解吗,所以叫做空心解脱,是贪瞋痴永灭,得到涅槃,现在到目前为止,讲的这个空跟无我,这几个,有一个,概念了,但这几个呢,有没有关系,它是有一定程度的,连结跟关系,当然你说有空性,因为它都讲空,我知道它都讲空,但它不同在立场上,讲空,其实它是有一个连贯性,或一个整体的连结性的,师父,讲课或是师父学东西,可能是优点,也可能不是什么优点,可能大家都知道,只是有可能某些人不知道,我提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师父学东西,有一个,可能是可以算是优点,就是说,我一定要学它的整体性,我一定要了解它的整体性,比如说我现在学到这个东西,那我要知道说这个东西,在整体里面它是属于哪一部分,我必须把它弄成一个系统,比如说,我学戒定慧,那我必须要了解说,戒定慧在整体的佛教里面,到底是摆在哪里,不然我学戒定慧,那我到底要干什么,可能也有人跟你说,其实戒定慧不重要,念佛才重要,那你就说,念佛跟戒定慧什么关系,你不能把它打成两段,念佛是念佛,戒定慧是戒定慧,有些人会这样子,有些人会跟你说,听经不重要,打坐才重要,有没有人这样讲,你说那怎么会这样子,那听经跟打坐到底关系在哪里,你是不是要把它连贯起来,是不是,有些人更是跟你说,听经闻法不重要,要修行才重要,但你怎么修,有些人告诉你,先悟而修,那我就有问题,我要怎么悟,我就想说,悟不是因为修行才悟了吗,那你说叫我先悟再修,那我不是本末倒置了吗,为什么又有人这样讲,他不会完全没道理的,然后我就知道,原来他这样讲是在什么立场,然后讲法是在怎么样,


 但是这都是片段的,我必须要了解它整体上是怎么样,然后这些里面,它是摆在什么位置才说明的,成佛之道,就是印顺导师,用了他几十年,高度的智慧,很多的时间,还有很专心的用功,还有广摄,三藏,各种教典,而安立出来的一整套系统,我们不敢说它完全圆满,完全都怎么样,但是就现在的学佛者来说,可作为一个,很好的,依止方向,现在师父刚刚说的,要做什么,所以你们学东西要学整体性,不要只见树不见林,所以师父学了很多棵树,但是我要知道它整个林到底是怎么样,现在师父讲这么多,到底要讲什么,就是,刚刚讲的无我空闲处,这些东西,其实它可以做成一个整体性的,什么整体性呢,就是缘起跟涅槃,缘起是有为的,是世间的,是空的,所以修空,离却烦恼以实现涅槃,这样清楚吗,缘起是有为的,是世间的,所以叫做世间空,世间空现在怎么样呢,你要修,所以修空法,要,离却,烦恼,就是要打坐,象征禅慧,离爱染,空诸欲,我们的戒定慧不就是空诸欲吗,以实现涅槃,为它的终极目标,所以叫做,知空修空,证空,这三个,当然都是无我无我所的,所以涅槃是无为的,是出世间的,也是空的,叫做出世间空性,缘起的是有为的,但是它是什么,缘起是没有不变本质的,它叫做世间空,涅槃是出世间空,阿含经在说这两种,甚深法时就说出了,说贤圣出世间,出世空相应,随顺缘起法,也就是说,缘起法它是世间的,它是随顺空的,然后向于出世间空相应的,透露了空是,依缘起而贯彻于生死与涅槃的,这样知道它空的意思了吗,用画的比较快,
 但是这都是片段的,我必须要了解它整体上是怎么样,然后这些里面,它是摆在什么位置才说明的,成佛之道,就是印顺导师,用了他几十年,高度的智慧,很多的时间,还有很专心的用功,还有广摄,三藏,各种教典,而安立出来的一整套系统,我们不敢说它完全圆满,完全都怎么样,但是就现在的学佛者来说,可作为一个,很好的,依止方向,现在师父刚刚说的,要做什么,所以你们学东西要学整体性,不要只见树不见林,所以师父学了很多棵树,但是我要知道它整个林到底是怎么样,现在师父讲这么多,到底要讲什么,就是,刚刚讲的无我空闲处,这些东西,其实它可以做成一个整体性的,什么整体性呢,就是缘起跟涅槃,缘起是有为的,是世间的,是空的,所以修空,离却烦恼以实现涅槃,这样清楚吗,缘起是有为的,是世间的,所以叫做世间空,世间空现在怎么样呢,你要修,所以修空法,要,离却,烦恼,就是要打坐,象征禅慧,离爱染,空诸欲,我们的戒定慧不就是空诸欲吗,以实现涅槃,为它的终极目标,所以叫做,知空修空,证空,这三个,当然都是无我无我所的,所以涅槃是无为的,是出世间的,也是空的,叫做出世间空性,缘起的是有为的,但是它是什么,缘起是没有不变本质的,它叫做世间空,涅槃是出世间空, 阿含经 在说这两种,甚深法时就说出了,说贤圣出世间,出世空相应,随顺缘起法,也就是说,缘起法它是世间的,它是随顺空的,然后向于出世间空相应的,透露了空是,依缘起而贯彻于生死与涅槃的,这样知道它空的意思了吗,用画的比较快,


 我把刚才说的再画一遍,这世间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那我们讲的缘起,目标是什么,我们的身心,不是目标 我们的对象,用词不大正确,我们的缘起对象,要观察的是什么,身心,这个身心既然是缘起的,那就是什么,这个缘起的身心,就是世间,所以叫做什么,世间空,这个世间空的意思,就是五蕴身心,六六身心是无我无我所的,所以我们要了解的是世间空,就是缘起性,那么现在师父一再讲说,这世间本来就是如此,它本来就是空的,没问题嘛,问题是,现在问题在哪里,因为它是空的,我们不知道它空,所以一直有一个我在里面,一直执着,这个世间本来就是空的,就是无常的,就是无我,但是我们觉得它不空,我们需要它常,需要它是我的,所以就会有贪瞋痴各种烦恼,在里面打滚作祟,现在就是先在观念认识上,先,了解世间的缘起,既然是缘起的,那一定是无常的,一定是无我的,所以叫做世间空,你现在了解了,知道了 认可了 那接下来怎么办,修嘛,所以你必须要修而达到怎么样,出世间的涅槃,就是贪瞋痴烦恼,永尽,这叫做什么,出世间,空,你了解缘起空,然后你的目标,就是达到什么,涅槃,所以叫做出世间,相应,缘起,有没有看到 这句叫什么,出世间空相应,缘起随顺法,就是缘起法是,随顺向于出世间空的,所以这个叫做世间空,五蕴身心空,这个叫做涅槃出世间空,中间的修行,叫做什么,空诸欲,就那边讲的,空诸欲 空闲处,象征禅慧的净地,表示了离爱染而清净的净地,然后接下来你就是要空诸欲,这诸欲当然是包括三界,所以叫做,空,诸,欲,离,爱染,这就达到了一个完整性,这里面,空无我无我所,贯彻了一切,从缘起世间的观察,观察无我无我所,然后依无我无我所的观念,就是空的观念,贯彻了无我无我所的观念,来修行而离一切的烦恼,最后证得,真正的无我无我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如果要进一步来讲,我们现在在学习的这样,一个认知,就是要想办法养成,
 我把刚才说的再画一遍,这世间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那我们讲的缘起,目标是什么,我们的身心,不是目标 我们的对象,用词不大正确,我们的缘起对象,要观察的是什么,身心,这个身心既然是缘起的,那就是什么,这个缘起的身心,就是世间,所以叫做什么,世间空,这个世间空的意思,就是五蕴身心,六六身心是无我无我所的,所以我们要了解的是世间空,就是缘起性,那么现在师父一再讲说,这世间本来就是如此,它本来就是空的,没问题嘛,问题是,现在问题在哪里,因为它是空的,我们不知道它空,所以一直有一个我在里面,一直执着,这个世间本来就是空的,就是无常的,就是无我,但是我们觉得它不空,我们需要它常,需要它是我的,所以就会有贪瞋痴各种烦恼,在里面打滚作祟,现在就是先在观念认识上,先,了解世间的缘起,既然是缘起的,那一定是无常的,一定是无我的,所以叫做世间空,你现在了解了,知道了 认可了 那接下来怎么办,修嘛,所以你必须要修而达到怎么样,出世间的涅槃,就是贪瞋痴烦恼,永尽,这叫做什么,出世间,空,你了解缘起空,然后你的目标,就是达到什么,涅槃,所以叫做出世间,相应,缘起,有没有看到 这句叫什么,出世间空相应,缘起随顺法,就是缘起法是,随顺向于出世间空的,所以这个叫做世间空,五蕴身心空,这个叫做涅槃出世间空,中间的修行,叫做什么,空诸欲,就那边讲的,空诸欲 空闲处,象征禅慧的净地,表示了离爱染而清净的净地,然后接下来你就是要空诸欲,这诸欲当然是包括三界,所以叫做,空,诸,欲,离,爱染,这就达到了一个完整性,这里面,空无我无我所,贯彻了一切,从缘起世间的观察,观察无我无我所,然后依无我无我所的观念,就是空的观念,贯彻了无我无我所的观念,来修行而离一切的烦恼,最后证得,真正的无我无我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如果要进一步来讲,我们现在在学习的这样,一个认知,就是要想办法养成,


 闻所成慧,你才能在知见认识上,真正了解,缘起世间空,我们现在还没有,如果你有的话,下课来找师父,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现在是朝这个目标,在观念知见上确认,确认这个缘起世间空,然后经过,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最后是什么,现证,那当然涅槃是最究竟的,但是你要达到涅槃之前要先初果,但初果已经是什么,涅槃的一分了,这个就是闻思修的一个过程,这是跑不掉的,这个就是所谓的空之探究,导师从《阿含经》里面,所说的,世间,空,跟《阿含经》的无我无我所,的一个相应触,到这里有没有问题,大乘一般讲说是,小乘是证了人无我,没有证得法无我,是不是因为,师父刚才讲《阿含经》里面,他是强调,五蕴和六六法门,唯心唯识界,是不是跟这个有点关系,其实是这样子,人无我法无我,在,佛教跟经典里面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唯识学,或是如来藏的经典,或是后期某一些大乘经典,人无我法无我,是不一样的,然而,如果从般若中观来讲,它人无我,法无我都是一样的,本质是一样的,因为都是一个无我,叫做无自性,无自性空,如果用在身心生命叫做我空,用在一切法叫做法空,不管我空法空,都是一个无自性空,这样,了解吗,为什么会产生那种,小乘是我空大乘是法空的概念呢,因,为,确实阿含经偏重讲什么,身心生命,所以偏重在讲我空,但他偏重讲我空,不一定他认为法有,大乘偏重在什么,刚才不是说广观一切法吗,
 闻所成慧,你才能在知见认识上,真正了解,缘起世间空,我们现在还没有,如果你有的话,下课来找师父,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现在是朝这个目标,在观念知见上确认,确认这个缘起世间空,然后经过,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最后是什么,现证,那当然涅槃是最究竟的,但是你要达到涅槃之前要先初果,但初果已经是什么,涅槃的一分了,这个就是闻思修的一个过程,这是跑不掉的,这个就是所谓的空之探究,导师从 《阿含经 》里面,所说的,世间,空,跟 《阿含经 》的无我无我所,的一个相应触,到这里有没有问题,大乘一般讲说是,小乘是证了人无我,没有证得法无我,是不是因为,师父刚才讲 《阿含经 》里面,他是强调,五蕴和六六法门,唯心唯识界,是不是跟这个有点关系,其实是这样子,人无我法无我,在,佛教跟经典里面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唯识学,或是如来藏的经典,或是后期某一些大乘经典,人无我法无我,是不一样的,然而,如果从般若中观来讲,它人无我,法无我都是一样的,本质是一样的,因为都是一个无我,叫做无自性,无自性空,如果用在身心生命叫做我空,用在一切法叫做法空,不管我空法空,都是一个无自性空,这样,了解吗,为什么会产生那种,小乘是我空大乘是法空的概念呢,因,为,确实 阿含经 偏重讲什么,身心生命,所以偏重在讲我空,但他偏重讲我空,不一定他认为法有,大乘偏重在什么,刚才不是说广观一切法吗,


 所以他叫一切法空,所以会造成以为,阿含经跟二乘,只认为我空而已,其实如果就般若经来讲,金刚经讲得够清楚吧,金刚经讲,如果,你还是执着有相,不管是法相还是人相还是什么相,那你连初果都得不到的,初果,除了破我执以外,也,要破法执嘛,所以我法毕竟空才能真正证得果位,之前不是讲了一堆吗,讲我空跟法空,它的不同跟它的共同处,确实你的问题在于说,因为阿含经确实偏重讲我空,因为观察身心,所以会造成某一些经论认为说,二乘人,只证我空不证法空,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如果就阿含经跟般若经来讲,应该不会有这个问题,再来看,无我,等于空,焰摩迦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穏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这句话应该很清楚了吧,所以从某个意义上来讲,最大的怨家,最会害你的,是谁,我们自己的执着,我们对五蕴的执着,是我们最大的怨家,所以师父不是说,世间相对来讲,可能有些害你的,是外来的,但是到了终极的究竟,会害你万劫不复的,是我们自己的执着,所以他说,如果凡夫众生在,五受阴上,五受阴就叫五蕴,常作常想,安穏想,我觉得这五蕴,就是一直是这样不会变的安穏,我现在身心年轻,过得蛮滋润的,所以就觉得不错,很好,不会去未雨绸缪,但是我们这个五蕴身心会变化的,你们有没有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快半年过去了,师父,今年,五十六岁,有人说五十七,
 所以他叫一切法空,所以会造成以为, 阿含经 跟二乘,只认为我空而已,其实如果就 般若经 来讲,金刚经讲得够清楚吧,金刚经讲,如果,你还是执着有相,不管是法相还是人相还是什么相,那你连初果都得不到的,初果,除了破我执以外,也,要破法执嘛,所以我法毕竟空才能真正证得果位,之前不是讲了一堆吗,讲我空跟法空,它的不同跟它的共同处,确实你的问题在于说,因为 阿含经 确实偏重讲我空,因为观察身心,所以会造成某一些经论认为说,二乘人,只证我空不证法空,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如果就 阿含经 般若经 来讲,应该不会有这个问题,再来看,无我,等于空,焰摩迦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穏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这句话应该很清楚了吧,所以从某个意义上来讲,最大的怨家,最会害你的,是谁,我们自己的执着,我们对五蕴的执着,是我们最大的怨家,所以师父不是说,世间相对来讲,可能有些害你的,是外来的,但是到了终极的究竟,会害你万劫不复的,是我们自己的执着,所以他说,如果凡夫众生在,五受阴上,五受阴就叫五蕴,常作常想,安穏想,我觉得这五蕴,就是一直是这样不会变的安穏,我现在身心年轻,过得蛮滋润的,所以就觉得不错,很好,不会去未雨绸缪,但是我们这个五蕴身心会变化的,你们有没有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快半年过去了,师父,今年,五十六岁,有人说五十七,


 没有五十六而已,那时候刚出家,二十五岁,刚出家二十五岁,那时候,常常碰到一些老和尚,就是师公那种年纪的,那时候老和尚都差不多七十几岁,七十几岁的老和尚,我跟你讲,那些老和尚都是,抗战跟国共内战过来的,师父还碰过国共内战的人,还有,抗日的国共内战,师公就是经历过抗日,北华他应该没见过,北华那时候他可能还小,七八岁而已,抗日的时候他已经是二十几岁了,国共内战他三十岁左右,师父刚出家那时候,他们都七十出头,七十几岁,然后老和尚,碰面的时候,这些老和尚都是那个时候,很多,都是一九四九年五零年从大陆过来的,那时候他们都是,二十几岁,还有十几的也有,十几二十岁三十出头而已,年轻嘛,然后他们去回想,就像师父现在去回想,一九,五零,到一九九三,四十几年,那时那些老和尚是七十出头,四十年前他们那个时候,就是二十几岁,他们回想四十年前,他们逃难过来的,过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们大家都很年轻,在他们印象里面,他就是那种二十几岁的出家人,就跟着这样逃难啊什么过来的,所以他们碰面的时候,有时候会说,你老年轻有为啊,那时候确实很多老和尚,都是很有作为的,那个山头都是独霸一方的大山头,然后,另外一个老和尚就说老了,老了,那时候奇怪,他们不是年纪很大的,为什么说老了,但是他们在谈论这个时候,
 没有五十六而已,那时候刚出家,二十五岁,刚出家二十五岁,那时候,常常碰到一些老和尚,就是师公那种年纪的,那时候老和尚都差不多七十几岁,七十几岁的老和尚,我跟你讲,那些老和尚都是,抗战跟国共内战过来的,师父还碰过国共内战的人,还有,抗日的国共内战,师公就是经历过抗日,北华他应该没见过,北华那时候他可能还小,七八岁而已,抗日的时候他已经是二十几岁了,国共内战他三十岁左右,师父刚出家那时候,他们都七十出头,七十几岁,然后老和尚,碰面的时候,这些老和尚都是那个时候,很多,都是一九四九年五零年从大陆过来的,那时候他们都是,二十几岁,还有十几的也有,十几二十岁三十出头而已,年轻嘛,然后他们去回想,就像师父现在去回想,一九,五零,到一九九三,四十几年,那时那些老和尚是七十出头,四十年前他们那个时候,就是二十几岁,他们回想四十年前,他们逃难过来的,过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们大家都很年轻,在他们印象里面,他就是那种二十几岁的出家人,就跟着这样逃难啊什么过来的,所以他们碰面的时候,有时候会说,你老年轻有为啊,那时候确实很多老和尚,都是很有作为的,那个山头都是独霸一方的大山头,然后,另外一个老和尚就说老了,老了,那时候奇怪,他们不是年纪很大的,为什么说老了,但是他们在谈论这个时候,
第171行: 第218行:
 而不觉知,就是说被欺骗,被亲怨家所害,就是跟你,最亲的,但是呢,却是害你的,从意义上来讲,最亲的,从修行解脱来讲,真的是越害你的,他不是我们一般世间意义的害,而是你自己执着他,你一执着他,那就变成最大的害处了,我问你,小孩最亲吧,如果有儿女的,很亲吧,你要是能够放下一点,那就比较不会那么害,但是如果你放不下,你被他害得可惨了,长大了,奇怪小时候那么可爱黏着我,现在怎么叫他不理我,叫他吃饭,好像跟他有什么冤仇一样,很有感触,那五蕴生心,是我们最亲的,五蕴生心害我们最惨,所以放下一点,该做的做好了,其他的放下一点,师父讲经说法给你们听,我也得放下,听不懂就尽力,讲了半天,怎么一直这样子,然后呢,也不懂恭敬师父,买什么好吃的也不会带一些来给师父,去哪里玩玩得很高兴,也不会想说要不要带师父去看看,所以讲经说法,尽能力,要随因缘,尽能力,尽了力度,能讲尽量讲尽量度,但是真的,不能说师父常常有一个观念,慢慢在调整,我告诉你,你能度多少,因缘太多了,不是你的口才多好,不是你懂得多好,因为因缘太多了,这些因缘和合就是现前的这个样子,你只能,随因缘尽能力去做而已,有时多,有时少,你不能因多而高兴,因少而跳脚,这个就是因缘法,所以你们也得要这样子,这个经告诉你们,就是这个样子,为怨家所害而不自觉,焰摩迦,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于五受阴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觉涅槃,自觉涅槃就叫做,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这就是阿罗汉的通常语,定语,所以这个叫做,无我等于空,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刚刚那个是杂阿含一零四经,这个是增一阿含三十二经,世尊告曰,
 而不觉知,就是说被欺骗,被亲怨家所害,就是跟你,最亲的,但是呢,却是害你的,从意义上来讲,最亲的,从修行解脱来讲,真的是越害你的,他不是我们一般世间意义的害,而是你自己执着他,你一执着他,那就变成最大的害处了,我问你,小孩最亲吧,如果有儿女的,很亲吧,你要是能够放下一点,那就比较不会那么害,但是如果你放不下,你被他害得可惨了,长大了,奇怪小时候那么可爱黏着我,现在怎么叫他不理我,叫他吃饭,好像跟他有什么冤仇一样,很有感触,那五蕴生心,是我们最亲的,五蕴生心害我们最惨,所以放下一点,该做的做好了,其他的放下一点,师父讲经说法给你们听,我也得放下,听不懂就尽力,讲了半天,怎么一直这样子,然后呢,也不懂恭敬师父,买什么好吃的也不会带一些来给师父,去哪里玩玩得很高兴,也不会想说要不要带师父去看看,所以讲经说法,尽能力,要随因缘,尽能力,尽了力度,能讲尽量讲尽量度,但是真的,不能说师父常常有一个观念,慢慢在调整,我告诉你,你能度多少,因缘太多了,不是你的口才多好,不是你懂得多好,因为因缘太多了,这些因缘和合就是现前的这个样子,你只能,随因缘尽能力去做而已,有时多,有时少,你不能因多而高兴,因少而跳脚,这个就是因缘法,所以你们也得要这样子,这个经告诉你们,就是这个样子,为怨家所害而不自觉,焰摩迦,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于五受阴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不著故自觉涅槃,自觉涅槃就叫做,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这就是阿罗汉的通常语,定语,所以这个叫做,无我等于空,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刚刚那个是杂阿含一零四经,这个是增一阿含三十二经,世尊告曰,


 汝今云何见闻佛法,89,而无狐疑,就是见佛闻法而没有任何疑惑,沙弥白佛言,就有一个沙弥,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所,无常是苦 苦无我无我所,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其他没问题,可能这一句,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什么意思,非有非不有叫中道,为什么叫中道,什么是非有,非有非的是什么有,非有就是没有,什么是没有,常恒,不变的,我或常恒不变的,法,是没有的,什么叫非不有,意思就是必须要有的,什么是必须要有,缘起的种种法,是缘起有的,这个叫做非不有,亦复无我,意思就是说,总之,如果能够知有其有,空其空,这个叫做真正的了解无我,所以无我不能落入断灭,这个叫做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这个就是有智慧人所觉知的,痛,这个痛是受,这是不同的翻译,想行识,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无我,无我者,就是空,这是北传杂阿含经常说的,无我者就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此智者所觉知,此圣渊,这个圣渊就是五渊之圣,无常、苦、空、无我非有,多诸苦恼不可疗治,何在臭处不可久保,习观无我,今日观察此法,便伪见如来矣,所以见如来,现见如来,就是见法,见诸法,见诸法无我,见诸法缘起,见诸法无我,见诸法空性,就叫做见如来,那么其他同样的经典,又叫做不磅如来,不毁如来,就是真实了解空性,就是真的见如来,所以叫做见法,见缘起即见法,对不对,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什么,即见如来,那个故事,应该都知道吧,什么故事,不是佛陀,听说到,都到那个道立天去讲经吗,回来之后不是大家,排队吗,然后大家不是想第一个见佛,见佛闻法见佛的吗,对不对,那莲花社,莲花社比丘尼他用神通,变成转轮圣王,不是排到第一个吗,然后下来之后他就跟佛陀说,我是你最忠诚的弟子,因为我第一个见到,然后佛陀说,不是,北传说胥菩提,南传说舍利弗,他说,我们以舍利弗好了,或是胥菩提也行,
 汝今云何见闻佛法,89,而无狐疑,就是见佛闻法而没有任何疑惑,沙弥白佛言,就有一个沙弥,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所,无常是苦 苦无我无我所,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其他没问题,可能这一句,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什么意思,非有非不有叫中道,为什么叫中道,什么是非有,非有非的是什么有,非有就是没有,什么是没有,常恒,不变的,我或常恒不变的,法,是没有的,什么叫非不有,意思就是必须要有的,什么是必须要有,缘起的种种法,是缘起有的,这个叫做非不有,亦复无我,意思就是说,总之,如果能够知有其有,空其空,这个叫做真正的了解无我,所以无我不能落入断灭,这个叫做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这个就是有智慧人所觉知的,痛,这个痛是受,这是不同的翻译,想行识,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无我,无我者,就是空,这是北传杂 阿含经 常说的,无我者就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此智者所觉知,此圣渊,这个圣渊就是五渊之圣,无常、苦、空、无我非有,多诸苦恼不可疗治,何在臭处不可久保,习观无我,今日观察此法,便伪见如来矣,所以见如来,现见如来,就是见法,见诸法,见诸法无我,见诸法缘起,见诸法无我,见诸法空性,就叫做见如来,那么其他同样的经典,又叫做不磅如来,不毁如来,就是真实了解空性,就是真的见如来,所以叫做见法,见缘起即见法,对不对,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什么,即见如来,那个故事,应该都知道吧,什么故事,不是佛陀,听说到,都到那个道立天去讲经吗,回来之后不是大家,排队吗,然后大家不是想第一个见佛,见佛闻法见佛的吗,对不对,那莲花社,莲花社比丘尼他用神通,变成转轮圣王,不是排到第一个吗,然后下来之后他就跟佛陀说,我是你最忠诚的弟子,因为我第一个见到,然后佛陀说,不是,北传说胥菩提,南传说舍利弗,他说,我们以舍利弗好了,或是胥菩提也行,


 他说胥菩提是第一个见我的,为什么,因为他在家里,打坐观诸法缘起,观诸法空性,所以他是见法,即见如来,见空性 见缘起 即见如来,他是第一个见我的,那也叫做不傍如来,因为你,不傍如来,你真的知道,如来的教法吗,不会以方便为究竟,叫做不傍如来,在真常的,唯心的经典里面,到最后他讲如来藏字空性的时候,又叫做不傍,不傍什么,真如法性,以空为有而执着有,就叫做傍如来,就傍真如法性,所以能知诸法,毕竟空,缘起无我无我所,叫做见如来,叫做不傍如来,不傍真如法性,这个经已经讲完了,法空我空,法空我空,其实后代有在争论,阿阿含经到底有没有讲法空,事实上你从阿阿含经,阿阿含经很多经典里面,其实你要知道,他确实有讲法空,何使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泽,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他就是法空,色是空,但是能生色的因缘,不管是增上的条件,或是组成色的事大,也必须是什么,必须是无常无我的,也必须是空的,也就是说无常无我的法,组成,现象上的,因缘和合的这样一个我的东西,这些组成的要素,必须是无常无我的,组成这个东西,它才是无常无我,如果这个是无常无我的,背后组成的,它也一定是无常无我,它的意思是说,你不可能说,组成的这个东西,是无常无我,结果背后的这个东西,是常恒的,这样子说不通,背后这个东西,它是无常无我的,变化的,组成的东西,它一定是变化的,这样子才能说得通吗,就是这个经要表达的意思,如是,有没有,受、想、行、是、无、常,
 他说胥菩提是第一个见我的,为什么,因为他在家里,打坐观诸法缘起,观诸法空性,所以他是见法,即见如来,见空性 见缘起 即见如来,他是第一个见我的,那也叫做不傍如来,因为你,不傍如来,你真的知道,如来的教法吗,不会以方便为究竟,叫做不傍如来,在真常的,唯心的经典里面,到最后他讲如来藏字空性的时候,又叫做不傍,不傍什么,真如法性,以空为有而执着有,就叫做傍如来,就傍真如法性,所以能知诸法,毕竟空,缘起无我无我所,叫做见如来,叫做不傍如来,不傍真如法性,这个经已经讲完了,法空我空,法空我空,其实后代有在争论,阿 阿含经 到底有没有讲法空,事实上你从阿 阿含经 ,阿 阿含经 很多经典里面,其实你要知道,他确实有讲法空,何使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泽,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他就是法空,色是空,但是能生色的因缘,不管是增上的条件,或是组成色的事大,也必须是什么,必须是无常无我的,也必须是空的,也就是说无常无我的法,组成,现象上的,因缘和合的这样一个我的东西,这些组成的要素,必须是无常无我的,组成这个东西,它才是无常无我,如果这个是无常无我的,背后组成的,它也一定是无常无我,它的意思是说,你不可能说,组成的这个东西,是无常无我,结果背后的这个东西,是常恒的,这样子说不通,背后这个东西,它是无常无我的,变化的,组成的东西,它一定是变化的,这样子才能说得通吗,就是这个经要表达的意思,如是,有没有,受、想、行、是、无、常,


 它都告诉你了,不只是,受、受、想、行、是,组成的这个五蕴和合的,这个我是无常的,连一一的,受、受、想、行、是,每一个,它都是无常变化的,但是是因缘和合,所以有作用,不过都是无常变化,所以这个东西也是无我的,这个叫做什么,法无我,所以,法必定是空,所以人才空,人必既然是空,我必既然是空,法也必定是空,不然如果两个,有一个常一个是空,那就合不来的,就都不在一起了,所以这个叫做法空,如是诸比丘,受、受、想、行、是,无常,无常则是苦,苦则非我,非我则,则非我所,这个叫做,法空正我空,那反回来,我既然是空,组成的也必定是空,所以叫做我空正法空,法空正我空,所以叫做,恶空,叫做恶空,这不是恶曲,是恶空,我们把,无我法门给结束,我法恶空,有没有看到,好,比丘,必如两手和合作身,如是,圆眼,射,身眼识,三和合,怎么样,有触,触俱身,受,想,是,此等诸法非我非,非常,是无常之我,有没有看到,我,是五蕴和合的,叫做我,我,是六根六境,产生的认识,对不对,我的认识叫我所,我这个六根六境和合的,就是我,这样了解,那这个我,是无常,非常的我,非粉,非安,安稳,变异之我,遂则合,比丘,谓生老病死,莫受生之法,也就是说,不管是蕴处界,和合的这个我,是有的,但这个我,是怎么样的有,因缘和合,无常变化的,和合我,这纯粹就是和合的一个东西而已,那么,我问你们,眼识,这一些东西,构成了和合的这一些条件,也是什么,无常变化的,这个叫做法无我,和合的这个东西是,
 它都告诉你了,不只是,受、受、想、行、是,组成的这个五蕴和合的,这个我是无常的,连一一的,受、受、想、行、是,每一个,它都是无常变化的,但是是因缘和合,所以有作用,不过都是无常变化,所以这个东西也是无我的,这个叫做什么,法无我,所以,法必定是空,所以人才空,人必既然是空,我必既然是空,法也必定是空,不然如果两个,有一个常一个是空,那就合不来的,就都不在一起了,所以这个叫做法空,如是诸比丘,受、受、想、行、是,无常,无常则是苦,苦则非我,非我则,则非我所,这个叫做,法空正我空,那反回来,我既然是空,组成的也必定是空,所以叫做我空正法空,法空正我空,所以叫做,恶空,叫做恶空,这不是恶曲,是恶空,我们把,无我法门给结束,我法恶空,有没有看到,好,比丘,必如两手和合作身,如是,圆眼,射,身眼识,三和合,怎么样,有触,触俱身,受,想,是,此等诸法非我非,非常,是无常之我,有没有看到,我,是五蕴和合的,叫做我,我,是六根六境,产生的认识,对不对,我的认识叫我所,我这个六根六境和合的,就是我,这样了解,那这个我,是无常,非常的我,非粉,非安,安稳,变异之我,遂则合,比丘,谓生老病死,莫受生之法,也就是说,不管是蕴处界,和合的这个我,是有的,但这个我,是怎么样的有,因缘和合,无常变化的,和合我,这纯粹就是和合的一个东西而已,那么,我问你们,眼识,这一些东西,构成了和合的这一些条件,也是什么,无常变化的,这个叫做法无我,和合的这个东西是,
第179行: 第226行:
 人无我,这样了解,比丘,诸行如幻,如厌,煞那时请尽朽,不实来,不实来时去,叫做煞那时尽朽,这个就师父常说的,煞那生煞那灭,没有一个常恒的,煞那生所以不会断,煞那灭所以不会长,所以煞那生灭,所以这是什么,不实来不时去,事故比丘,于空诸行当之,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亦法,是空的,无我无我所空,这个经就告诉你,就像是怎么样,第一个他说,两手和合做声,有没有看到,什么叫两手和合做声,拍就有声,那这个声音从哪里来,手拍对不对,是这只手吗,是这只手吗,不是,两个手一拍,但是问题是,你还得有听的声音,你还有其他条件,所以这个声有没有,有,你不能说没有,明明有声音你说没有,但这声的有是什么,因缘合而的有,对不对,所以必须要有这个这个,但是这个这个也是怎么样,缘起合而变化的,所以这样子的一个组合,然后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产生了之后,也一直在什么,刹那变化,为什么刹那变化,因为组合的这个东西,也是刹那变化,所以叫做什么,这句话叫什么,刹那使尽情尽朽,就是这个意思,刹那过去了,但是条件如果还存在的话,那刹那虽然过去,但是现在刹那又生起,所以就不断了,但是条件要不见了,这个东西就什么,不见了,比如说我一直讲话,声音就一直在,但实际上它是断续,断断续续的,但是如果我今天不讲了,下课了不讲,我的声音就怎么样,消失了,这是因为,因缘合而它就有,因缘没有它就没有,一切都是因缘条件,所以这些当中,我们了解的话,就是没有长寒不变异的法,但是我们就是一直执着,所以怎么样,就是生死不尽的痛苦,这个叫做我法二空,
 人无我,这样了解,比丘,诸行如幻,如厌,煞那时请尽朽,不实来,不实来时去,叫做煞那时尽朽,这个就师父常说的,煞那生煞那灭,没有一个常恒的,煞那生所以不会断,煞那灭所以不会长,所以煞那生灭,所以这是什么,不实来不时去,事故比丘,于空诸行当之,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亦法,是空的,无我无我所空,这个经就告诉你,就像是怎么样,第一个他说,两手和合做声,有没有看到,什么叫两手和合做声,拍就有声,那这个声音从哪里来,手拍对不对,是这只手吗,是这只手吗,不是,两个手一拍,但是问题是,你还得有听的声音,你还有其他条件,所以这个声有没有,有,你不能说没有,明明有声音你说没有,但这声的有是什么,因缘合而的有,对不对,所以必须要有这个这个,但是这个这个也是怎么样,缘起合而变化的,所以这样子的一个组合,然后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产生了之后,也一直在什么,刹那变化,为什么刹那变化,因为组合的这个东西,也是刹那变化,所以叫做什么,这句话叫什么,刹那使尽情尽朽,就是这个意思,刹那过去了,但是条件如果还存在的话,那刹那虽然过去,但是现在刹那又生起,所以就不断了,但是条件要不见了,这个东西就什么,不见了,比如说我一直讲话,声音就一直在,但实际上它是断续,断断续续的,但是如果我今天不讲了,下课了不讲,我的声音就怎么样,消失了,这是因为,因缘合而它就有,因缘没有它就没有,一切都是因缘条件,所以这些当中,我们了解的话,就是没有长寒不变异的法,但是我们就是一直执着,所以怎么样,就是生死不尽的痛苦,这个叫做我法二空,


 从《阿含经》里面,确实是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因此师父讲一下,后代弟子们在讨论,到底是我空还是法空,还是我法俱空,到了般若中观,它是怎么样,般若中观,就是说,深入,把《阿含经》的教义,给探究出来之后,谈一切法必竟空,中观也是依这个,所以中观的根本论叫中论, 中论里面都没有引般若经,以后师父讲中论的时候,就会跟你们讲,中论引的都是阿含经,尤其是杂阿含,像这个经就是,它引的一个很重要的,这个就可以见识,诸法的真实义到底是怎么样, 
 从 《阿含经 》里面,确实是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因此师父讲一下,后代弟子们在讨论,到底是我空还是法空,还是我法俱空,到了般若中观,它是怎么样,般若中观,就是说,深入,把 《阿含经 》的教义,给探究出来之后,谈一切法必竟空,中观也是依这个,所以中观的根本论叫中论, 中论里面都没有引 般若经 ,以后师父讲中论的时候,就会跟你们讲,中论引的都是 阿含经 ,尤其是杂阿含,像这个经就是,它引的一个很重要的,这个就可以见识,诸法的真实义到底是怎么样, 




第191行: 第238行:




31 12,3 --> 14,010 这个观念一定要弄清楚,32 14,870 --> 16,350 外道讲有我,33 16,350 --> ,370 是非缘起之常一主宰的真我,34 ,370 --> 24,090 外道讲我,35 24,090 --> 26,210 是讲非缘起的,36 26,210 --> 27,890 本来存在的一个常,37 28,590 --> 29,910 一个非和合的,38 29,910 --> 32,270 还有一个主宰的真我,39 33,3 --> 34,010 ,40 34,010 --> 34,890 这是外道的我,41 34,890 --> 36,390 外道讲无我,42 37,410 --> 40,0 非缘起的断灭尽,43 40,8 --> 41,690 就是,44 42,950 --> 44,150断灭见,45 45,070 --> 46,410 这是外道讲的无我,46 46,410 --> 48,0 所以外道讲无我,47 48,0 --> 49,370 是错的,48 49,370 --> 51,4 讲有我也是错的,49 51,4 --> 53,770 师父以前曾经给大家看,50 53,770 --> 54,870 阿含经的经典,51 56,5 --> 58,3 阿含经不是有一个经典吗,52 58,3 --> 59,910 外道来问佛陀说,53 59,910 --> 45:01,790 有我佛陀说不对,54 45:02,470 --> 45:03,8 无我佛陀说不对,55 45:04,790 --> 45:06,590 亦有我亦无我不对,56 45:07,170 --> 45:08,450 非有我非无我不对,57 45:09,090 --> 45:10,150 他就很生气说,58 45:10,150 --> 45:11,050 我怎么说都不对,59 45:12,650 --> 45:13,950 弟子问佛陀说,60 45:14,310 --> 45:15,870 你为什么跟他讲无我不对,61 45:15,870 --> 45:16,6 因为佛陀说,62 45:16,6 --> 45:18,370 因为他讲有我是一个真常我,63 45:18,370 --> 45:19,910 他讲无我变成断灭我,64 45:20,690 --> 45:,370 所以他的观念完全都不对,65 45:,370 --> 45:24,690 所以不对的怎么讲都不对,66 45:,850 --> 45:28,070 对的怎么讲都对,67 45:,670 --> 45:32,470 师父是禅宗的,68 45:32,990 --> 45:33,950 不是祖师,69 45:35,470 --> 45:36,5 什么叫做,70 45:36,5 --> 45:37,750 懂的讲都对,71 45:37,750 --> 45:38,650 不懂的讲都不对,72 45:38,650 --> 45:40,190 佛教是这样讲的,73 45:40,190 --> 45:42,510 有我是对的,74 45:43,050 --> 45:43,650 为什么呢,75 45:43,650 --> 45:45,850 因为懂的人讲有我是,76 45:45,850 --> 45:49,150 随顺世俗缘起假名和合之我,77 45:49,950 --> 45:51,410 是一个轮回的我,78 45:51,410 --> 45:53,7 这轮回我不是一个不变的,79 45:53,7 --> 45:55,610 是因缘和合的,80 45:55,610 --> 45:56,350,81 45:56,810 --> 45:57,690 此蕴灭,82 45:58,210 --> 46:00,270 下蕴刹那相续的我,83 46:00,270 --> 46:00,7 这样了解,84 46:01,170 --> 46:02,950 这个叫做佛教讲的假我,85 46:02,950 --> 46:03,850 是有我的,86 46:03,850 --> 46:04,870 有这个假我,87 46:05,7 --> 46:08,450 但是佛教讲无我也是对的,88 46:08,450 --> 46:10,550 因为它是否定一个非缘起的,89 46:10,550 --> 46:12,650 常一主宰的我,90 46:12,650 --> 46:14,2 而能向于涅槃,91 46:16,410 --> 46:17,910 所以佛教懂的,92 46:17,910 --> 46:19,190 讲我也对,93 46:19,190 --> 46:20,770 讲无我也对,94 46:20,770 --> 46:,0 因为它的观念正确,95 46:,770 --> 46:,470 这个就叫我与无我,96 46:27,3 --> 46:28,390 ,97 46:29,110 --> 46:29,6,98 46:31,170 --> 46:32,550 我们来回向,99 46:33,270 --> 46:36,870 下礼拜开始讲正解脱学,3100 46:36,870 --> 46:38,870 然后可能讲两三个礼拜,3101 46:38,870 --> 46:40,1 结束,3102 46:40,950 --> 46:41,910 结束,3103 46:44,690 --> 46:47,210 讲佛法,3104 46:47,210 --> 46:48,650 概论,3105 46:49,210 --> 46:51,3 早上的成佛之道讲完了,3106 46:51,3 --> 46:53,1 讲学佛三要,3107 46:53,1 --> 46:54,490 我们来回向,
31 12,3 --> 14,010 这个观念一定要弄清楚,32 14,870 --> 16,350 外道讲有我,33 16,350 --> ,370 是非缘起之常一主宰的真我,34 ,370 --> 24,090 外道讲我,35 24,090 --> 26,210 是讲非缘起的,36 26,210 --> 27,890 本来存在的一个常,37 28,590 --> 29,910 一个非和合的,38 29,910 --> 32,270 还有一个主宰的真我,39 33,3 --> 34,010 ,40 34,010 --> 34,890 这是外道的我,41 34,890 --> 36,390 外道讲无我,42 37,410 --> 40,0 非缘起的断灭尽,43 40,8 --> 41,690 就是,44 42,950 --> 44,150断灭见,45 45,070 --> 46,410 这是外道讲的无我,46 46,410 --> 48,0 所以外道讲无我,47 48,0 --> 49,370 是错的,48 49,370 --> 51,4 讲有我也是错的,49 51,4 --> 53,770 师父以前曾经给大家看,50 53,770 --> 54,870  阿含经 的经典,51 56,5 --> 58,3  阿含经 不是有一个经典吗,52 58,3 --> 59,910 外道来问佛陀说,53 59,910 --> 45:01,790 有我佛陀说不对,54 45:02,470 --> 45:03,8 无我佛陀说不对,55 45:04,790 --> 45:06,590 亦有我亦无我不对,56 45:07,170 --> 45:08,450 非有我非无我不对,57 45:09,090 --> 45:10,150 他就很生气说,58 45:10,150 --> 45:11,050 我怎么说都不对,59 45:12,650 --> 45:13,950 弟子问佛陀说,60 45:14,310 --> 45:15,870 你为什么跟他讲无我不对,61 45:15,870 --> 45:16,6 因为佛陀说,62 45:16,6 --> 45:18,370 因为他讲有我是一个真常我,63 45:18,370 --> 45:19,910 他讲无我变成断灭我,64 45:20,690 --> 45:,370 所以他的观念完全都不对,65 45:,370 --> 45:24,690 所以不对的怎么讲都不对,66 45:,850 --> 45:28,070 对的怎么讲都对,67 45:,670 --> 45:32,470 师父是禅宗的,68 45:32,990 --> 45:33,950 不是祖师,69 45:35,470 --> 45:36,5 什么叫做,70 45:36,5 --> 45:37,750 懂的讲都对,71 45:37,750 --> 45:38,650 不懂的讲都不对,72 45:38,650 --> 45:40,190 佛教是这样讲的,73 45:40,190 --> 45:42,510 有我是对的,74 45:43,050 --> 45:43,650 为什么呢,75 45:43,650 --> 45:45,850 因为懂的人讲有我是,76 45:45,850 --> 45:49,150 随顺世俗缘起假名和合之我,77 45:49,950 --> 45:51,410 是一个轮回的我,78 45:51,410 --> 45:53,7 这轮回我不是一个不变的,79 45:53,7 --> 45:55,610 是因缘和合的,80 45:55,610 --> 45:56,350,81 45:56,810 --> 45:57,690 此蕴灭,82 45:58,210 --> 46:00,270 下蕴刹那相续的我,83 46:00,270 --> 46:00,7 这样了解,84 46:01,170 --> 46:02,950 这个叫做佛教讲的假我,85 46:02,950 --> 46:03,850 是有我的,86 46:03,850 --> 46:04,870 有这个假我,87 46:05,7 --> 46:08,450 但是佛教讲无我也是对的,88 46:08,450 --> 46:10,550 因为它是否定一个非缘起的,89 46:10,550 --> 46:12,650 常一主宰的我,90 46:12,650 --> 46:14,2 而能向于涅槃,91 46:16,410 --> 46:17,910 所以佛教懂的,92 46:17,910 --> 46:19,190 讲我也对,93 46:19,190 --> 46:20,770 讲无我也对,94 46:20,770 --> 46:,0 因为它的观念正确,95 46:,770 --> 46:,470 这个就叫我与无我,96 46:27,3 --> 46:28,390 ,97 46:29,110 --> 46:29,6,98 46:31,170 --> 46:32,550 我们来回向,99 46:33,270 --> 46:36,870 下礼拜开始讲正解脱学,3100 46:36,870 --> 46:38,870 然后可能讲两三个礼拜,3101 46:38,870 --> 46:40,1 结束,3102 46:40,950 --> 46:41,910 结束,3103 46:44,690 --> 46:47,210 讲佛法,3104 46:47,210 --> 46:48,650 概论,3105 46:49,210 --> 46:51,3 早上的成佛之道讲完了,3106 46:51,3 --> 46:53,1 讲学佛三要,3107 46:53,1 --> 46:54,490 我们来回向,






editor、​limited
3,68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