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9
次編輯
靖远 (Yanque)(對話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靖远 (Yanque)(對話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
第3行: | 第3行: | ||
中道佛学会《阿含经》讲要-第117讲 | |||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上个学期的《阿含经》,《阿含经》应该也很快的就会讲完了,这个已经讲了好几年了,那好几年呢,中间又有因为疫情的问题,所以又停了一年多,一年多前又恢复,所以我们现在继续开始讲。现在讲到无我法门,现在是在讲哪一个学你们知道吗?增上慧学,增上慧学里面有讲无常、讲无我,那现在在讲无我法门,那无我讲完之后就开始进入正解脱学,正解脱学讲完就结束了,结束了长达好几年的《阿含经》。那讲完之后,我们会继续讲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等于是用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把《阿含经》做一个更精要、重要的一个摘要。 | |||
无我法门,从最开始的讲什么是我,然后讲观察无我这些,从什么是我,然后一直到我有几种解说 。 比如说这里,我有几种意思,或是几种不同的名称,包括人 、 众生,那罗nara是原人,摩㝹阇,摩那婆,士夫 ,福伽羅、耆婆、禪頭 ,种种这些都是 「 我 」 的一种 语 义 。 | |||
然后 讲 到 这个 「 我 」 的 概念跟 定义 : | |||
''' 一 、奧義書(Upaniṣad)''' | |||
这个上次有讲过,末法时期有许多学佛者,大多不愿意听经闻法,所以你们能来听经闻法,其实是很不错,至少有这个智慧跟福报,然而师父在这边鼓励大家,也赞叹一下大家,很多学佛者,很可惜的就是他想学佛,然而不愿意听经闻法,觉得佛教跟知识的学习没有关系,这是很多人错误的观念,甚至很多人,把知识的学习,当成是所知障,你们一般有没有这样听过,这种对所知障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佛教对所知障的定义是很高的,一般来讲,我们现在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所知障严格来解释,就是你学得太少,不知道成为障碍,就叫做所知障,就是障碍你的认识,为什么障碍你的认识,因为你认识的少,不懂,所以就变成所知障,不是学得太多成为所知障,这个是有错误的,另外一个就是说,如果大乘佛教来讲,所知障不是凡夫所要担心烦恼的,所知障是谁必须要担心烦恼的,入地的菩萨,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我们现在要担心的是什么,烦恼障,所以你看,很多学者不愿意闻法,学习缘起无我空的根本教义,专门在方便适应的法门上面著手,比如说很简单的,念句佛号,大家都解脱了,弄个什么法门,大家一下子都罪灭河沙了,随便念一个什么咒,或弄一个什么仪轨,很快的就大家都得到了,护佑,都喜欢用这种东西,这些不是不好,师父说过好几次,这些都有方便引导入门的用意跟作用,但是真正学佛,你不能只是在一般的方便适应上,宗教行为上,著手而已,因为你这样子没办法真正学到佛教的真实义,你必须,继续进一步的听经闻法,了解《阿含经》的, | '''1、主宰:「它(梵)是主宰(paribhū) 。」''' | ||
'''2、恒常:「太古的主是常住(nitya)、恒有 (śāśvata) 。」''' | |||
'''3、獨一:「在太初時,只有『有(Sat)』, 唯一無二」;「它(梵)是自存(svayanbhū)。」''' | |||
奥义书:我的定义就是一个主宰,一个常恒,一个独一。 | |||
要记住,这个一般来讲,不只是佛教,就是说外道或是印度其他宗教,认为我就是一个主宰的意思,还有一个叫做恒常不变的,还有叫做独一。所以<u>从它存在的力量来讲,它叫做主宰性,从它的存在的时间来讲,它就是不变的恒常的,那么从它的存在的因缘合而来讲,它是不和合的,它是独一的,不是因缘所成的</u>,这个是「我」的一个定义。 | |||
你看《阿含经》对我的定义: | |||
'''1、自主、自在''' | |||
'''2、常、恒、不變易''' | |||
'''3、獨一 (長15、21)''' | |||
第一个一样,它是自主自在的,这是我;还有第二,常恒不变的,外道也是这样讲,《阿含经》也是这样讲;第三个,独一。 | |||
我的定义都一样,主宰性、自主性,常恒不变易性,还有独一性,印度外道还有佛教,都是这样子定义「我」。问题是都这样定义我,那印度外道跟佛教差别在哪里?因为印度外道是基于这样子一个常恒不变的我,而成立他们的宗教。也就是印度很多外道都承认有一个不变主宰的我,当然也有断灭论的,那就另当别论。佛教是否定这样的一个我,但是佛教承认有一个因缘和合,五蕴身心的不断变化运作的我,由于我们的五蕴身心不断运作变化,所以这个运作变化的假我是有作用的。正是因为不断的运作跟变化,所以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这正是《阿含经》所要讨论的,也是佛教的基本教法。刚好早上也提到了这个,由于这个无我的教法,很甚深难懂,所以有很多人是没办法接受的,所以佛陀才另外用一些方便之法。 | |||
無我法門 | |||
一、「無我」概說 | |||
1、「我」的三種觀點 | |||
无我法门,这个谈到无我有三种理论,第一个就是讲有现世的我,第二个是讲有现世跟后世的我,第三个是讲现世后世都无我。那第一种第二种都是外道的,只有第三种,讲现世后世都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这是佛陀所讲的,这个是无我法门的一个观念。 | |||
图讲义P8 | |||
你看这个表,第一个是讲现世有一个我,命终之后不知道,这个叫做断见;第二个是现世有一个真实的我,死后有一个真实的我去投胎轮回,这个叫做常见。那么佛陀说,现世没有真实的我,命中也没有真实的我,唯一缘起变化的五蕴身心,以及死后依于业力而投胎,这个叫做不常不断的一个变化的我,这才是佛教的正观。 | |||
'''2、本末如來之說''' | |||
'''3、無常——無我——心離我慢——得涅槃''' | |||
再来,由无常,无我,心离我慢得涅槃,虽然是无我,但是佛教里面常讲,修行的观察都是从无常入,由无常观察而得无我,得无我就心里能破执着然后得涅槃。那么为什么无常就会无我呢?以前曾经讨论过,得无常一定会得无我,无常的一定是无我的,你能正观无常的深入的,一定是无我的。还有经教也曾经说: | |||
'''4、無常——苦——無我----涅槃。''' | |||
刚刚说无常的一定是无我的,没问题,但是从现实的人生观察里面,无常的一定是苦的,苦的一定是无我的,为什么苦一定是无我?有我就不苦了吗?为什么有我就不苦了? | |||
第一个,我有主宰性,如果我是存在的,是可以主宰的,你今天这个身体你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但是我们这个身体是不受我们控制的,牙痛了你不能叫它不要痛,肚子痛了你不能叫它不要痛。师父二十五岁的时候,是人生正当年华,你不能叫他不要变老,我就停止在二十五岁就好了。问你们,如果在人生里面,可以让你选择,你可以长期的停在一个年纪上,你想停在几岁?我想大部分的人不会想说,我停留在十二岁就好。一般很多人也不会说,我停留在看起来就是四十岁的样子,没有不好,但是有人的我执,一般来讲说,我最好是永远停在十八岁或二十五岁,但是问题是,不可能。因为你没办法主宰,所以是无我的,如果你能主宰那就不苦了。因为一直都不是我们在主宰的,你想要怎么样就不可能是怎么样,所以我们才痛苦。 | |||
还有一个,由于我执,所以我们都希望恒常不变,都是一直希望如此,但可惜,我有一个不变性,还有一个独一性,所以就会苦。所以无常故苦,苦那就一定是无我的,如果有我就真的不苦了,因为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今天如果你没钱了,你也不用工作,家里有一个聚宝盆,随时哪都有钱,那你就不苦了,你爱多少有多少,可惜就不是这样子,所以就是无主宰性,有变化性,那么刚好跟我们的执着是相反的,所以无常故苦。 | |||
记得那三个圈吗?所以能得无我者,那就是能得涅槃,当然中间要经过修行。 | |||
'''二、無我的困惑''' | |||
'''1、外道不解無我''' | |||
无我的困惑,无我听起来好像觉得很容易,但是我跟各位讲一些事情,你看,外道不了解无我,有没有看到,外道不了解无我,那就算了。 | |||
'''2、佛弟子不解無我''' | |||
你看这里,连佛弟子很多也不了解无我,所以佛灭以后,在佛教里面,佛弟子里面,开始有那个常恒我的那种思想跟观念出现。师父要这里跟大家谈一件事情就是说,因为你们一直在听师父讲课,所以听到无我的观念,还有空的观念,觉得很正常,觉得佛教就是这样子,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子。但是我告诉你,如果不是学佛的,或是乃是虽然学佛,但是没有真正听经闻法,不了解佛教的教理的话,那个观念是很难改变的。那个有我,执我的观念,有时候,不要说有没有修证,那是另当别论,连这个知识上,无我这种观念都很难改变的。 | |||
而大部分会去认为有一个我,有一个真常不变的东西,把它解释为真常不变的佛性,或是怎么样都可以,就是必须要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你会觉得说,师父一直讲课讲课,不管讲中观讲唯识,讲成佛之道,或是讲什么,本来就是无我啊,你常这样听,所以知识上或是观念上,你容易知道跟接受。但是如果不是的话,是很难改变的,认为就是这样子。所以,就算是知识上要认识到无我,也不容易,不过这是第一步。 | |||
所以,不但外道不能了解佛教的无我,连佛弟子都常常会有对无我的错解跟误认,这就是我们之前就有讲的。 | |||
'''3、誰作業受報''' | |||
你们早上看成佛之道,《楞伽经》里面是不是这样写,那么有人就提出疑问,无我到底那谁受报,谁造业?无我了,那就没人造业了,没人受报了。但问题是,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变成什么论,断灭论?所以,有人就一定要成立一个有谁在造业,有谁在受报(的理论)。但事实上,佛教讲无我,并不否定有一个因缘和合、相续而不断的我,叫做缘起的假我,依于这个缘起的假我而成立因果业报,所以就会有三世轮回,所以有造业,有受报。这个叫做谁作业谁受报,那只要慢慢去了解,唯有成立一个缘起和合的假我,一切才能成立,那如果成为一个真常的,那很多东西不成立。 | |||
因为有的就永远有,没有的就永远没有,这样就不成为因缘果报,就没有办法成立所谓的世俗缘起的和合的假我了。 | |||
'''4、誰活、誰受苦樂''' | |||
谁活谁受苦受乐,一样的问题,这个,我们上学期都有谈了。 | |||
'''5、畏無我句(无我讲义P18)''' | |||
*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 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 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 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 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雜64)''' | |||
* '''比丘復問曰:「世尊!云何因內有恐怖也?」世 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彼或昔 時無,設有,我不得。』彼如是見、如是說,憂 慼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癡。比丘!如是因,內 有恐怖也。」(中200)''' | |||
这个很重要,我们来看一下。 | |||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 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 二俱非當生。】''' | |||
怕无我跟无我所,但是,这一种是不应该产生的畏惧。 | |||
【'''攀缘四识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 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 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 |||
意思就是说,众生其实都是有我执,所以我们的这个我执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的识相应在一起,所以识是我执相应的,会去执着色受想行。还有从六根对六境产生的六识来讲,六识也是有取识,所以,眼对色只是认识,但是他的识不是单单认识这么简单,他是取识,眼对色就会执取。 | |||
他说你看,【'''比丘復問曰:「世尊!云何因內有恐怖也?」世 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彼或昔 時無,設有,我不得。』彼如是見、如是說,憂 慼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癡。比丘!如是因,內 有恐怖也。」(中200)】''' | |||
意思就是说,如果过去没有的话,那应该怎么办?所以一闻到过去是没有实我的,现在也没有实我,未来没有实我,他们就很难接受,所以叫做垂胸啼哭发狂。这可以说,<u>不要说现在,哪怕佛陀那个时代,很多人对无我也是没办法理解,没办法接受</u>。 | |||
* '''本經提及了眾生在不應生恐懼的地方產生恐懼。 凡夫由於無始以來根深蒂固的我執熏習,一聽到 無我、無我所就會產生恐懼,以至不願學習甚深 的教法。''' | |||
* '''為了適應引導這一類凡夫和外道,從長阿含開始, 佛教就發展出了適應引導一般眾生和外道的法門。 大乘經典中的如來藏思想,就是這一類適應法門 的代表。''' '''– 《楞伽經》說:「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 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 '''– 《寶性論》說:「以有怯弱心,輕慢諸眾生, 執著虛妄法,謗真如實性,計身有神我,為令 如是等,遠離五種過,故說有佛性」。''' | |||
这个是《宝性论》上面讲的,就是因为无我太难理解了,所以佛教渐渐方便度化,开始说有我的一些方便法门,后来就发展成为如来藏,这个是《阿含经》里面比较清楚一点。 | |||
这个上次有讲过, | |||
【末法時期有許多學佛者大多不願聽經聞 | |||
法,學習緣起、無我、空的根本教義,專 | |||
在方便適應的法門上著手。久而久之,以 | |||
方便為究竟,竟不知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 | |||
是什麼了。 | |||
】 | |||
末法时期有许多学佛者,大多不愿意听经闻法,所以你们能来听经闻法,其实是很不错,至少有这个智慧跟福报,然而师父在这边鼓励大家,也赞叹一下大家,很多学佛者,很可惜的就是他想学佛,然而不愿意听经闻法,觉得佛教跟知识的学习没有关系,这是很多人错误的观念,甚至很多人,把知识的学习,当成是所知障,你们一般有没有这样听过,这种对所知障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佛教对所知障的定义是很高的,一般来讲,我们现在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所知障严格来解释,就是你学得太少,不知道成为障碍,就叫做所知障,就是障碍你的认识,为什么障碍你的认识,因为你认识的少,不懂,所以就变成所知障,不是学得太多成为所知障,这个是有错误的,另外一个就是说,如果大乘佛教来讲,所知障不是凡夫所要担心烦恼的,所知障是谁必须要担心烦恼的,入地的菩萨,才需要去管所知障的问题,我们现在要担心的是什么,烦恼障,所以你看,很多学者不愿意闻法,学习缘起无我空的根本教义,专门在方便适应的法门上面著手,比如说很简单的,念句佛号,大家都解脱了,弄个什么法门,大家一下子都罪灭河沙了,随便念一个什么咒,或弄一个什么仪轨,很快的就大家都得到了,护佑,都喜欢用这种东西,这些不是不好,师父说过好几次,这些都有方便引导入门的用意跟作用,但是真正学佛,你不能只是在一般的方便适应上,宗教行为上,著手而已,因为你这样子没办法真正学到佛教的真实义,你必须,继续进一步的听经闻法,了解《阿含经》的, | |||
缘起,四圣谛,无我,无我所,或是《般若经》的一切法毕竟空,或是《阿含经》的三性三无性,你必须要这样学习,然后慢慢慢慢了解佛教的真实义,这样子才能得到佛法的究竟真实,才不会一直都在世间的共性上,世间的共法上去执着,或是一直在世间的共法上学习,虽然可以种一点善根,但是得不到诸法的究竟意义,讲到这里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翻到前一页,这里面,宝性论里面有个谤,真如实性,它这里要表达什么意思,真如实性在宝性论里面就讲无我空性,就叫做真如实性,怎么诽谤这个真如实性,谤真如实性,这个谤它有诽谤真如实性,怎么来表达,怎么诽谤,怎么诽谤就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真实,或不变的我,那就是谤真如实性,真如实性是空性,所以他说,如果已有怯懦心,轻慢诸众生,执着虚妄法,谤真如实性,计身由我,为令这些人,执着有我的人,远离五种过失,故说有佛性,为了这些人,然后他们能够引导出一些善根,00::59,540 --> 00:23:01,860就说有真如实性,698,有佛性,但是真如实性,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空性,无我性,谢谢师父,师父要谈一下,可能师父在其他地方,或我们这个地方也曾经说过,我们,很多人,学,佛,会把佛教当宗教,因为如果问很多一般的人,佛教是不是宗教,很多人会讲佛教是宗教,很多人的认定里面佛教是宗教,因为佛教有很多的宗教性,就是跟其他宗教一样,有很多的宗教性,比如说什么宗教性呢,佛教从建筑,从外到内,一般来讲,有没有代表佛教的特殊建筑,有,我们先不要讲其他的,我问你,在中国佛教有没有它的特色建筑,当然你要盖一个奇奇怪怪的,当然现在也可以,但传统以来不会这样子,会盖一个比较传统式的,中国古建筑,不管是现在盖的,古代盖的,它有一定的建筑代表,教堂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穆斯林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比如说教堂一般看到是,高高的尖尖的,上面放一个十字架,这就是它的建筑代表,那你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什么,教堂,那么穆斯林的也是,比如说你看到一个,顶上是圆的,放一个什么, | 缘起,四圣谛,无我,无我所,或是《般若经》的一切法毕竟空,或是《阿含经》的三性三无性,你必须要这样学习,然后慢慢慢慢了解佛教的真实义,这样子才能得到佛法的究竟真实,才不会一直都在世间的共性上,世间的共法上去执着,或是一直在世间的共法上学习,虽然可以种一点善根,但是得不到诸法的究竟意义,讲到这里可以吗,有没有什么问题,翻到前一页,这里面,宝性论里面有个谤,真如实性,它这里要表达什么意思,真如实性在宝性论里面就讲无我空性,就叫做真如实性,怎么诽谤这个真如实性,谤真如实性,这个谤它有诽谤真如实性,怎么来表达,怎么诽谤,怎么诽谤就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真实,或不变的我,那就是谤真如实性,真如实性是空性,所以他说,如果已有怯懦心,轻慢诸众生,执着虚妄法,谤真如实性,计身由我,为令这些人,执着有我的人,远离五种过失,故说有佛性,为了这些人,然后他们能够引导出一些善根,00::59,540 --> 00:23:01,860就说有真如实性,698,有佛性,但是真如实性,它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空性,无我性,谢谢师父,师父要谈一下,可能师父在其他地方,或我们这个地方也曾经说过,我们,很多人,学,佛,会把佛教当宗教,因为如果问很多一般的人,佛教是不是宗教,很多人会讲佛教是宗教,很多人的认定里面佛教是宗教,因为佛教有很多的宗教性,就是跟其他宗教一样,有很多的宗教性,比如说什么宗教性呢,佛教从建筑,从外到内,一般来讲,有没有代表佛教的特殊建筑,有,我们先不要讲其他的,我问你,在中国佛教有没有它的特色建筑,当然你要盖一个奇奇怪怪的,当然现在也可以,但传统以来不会这样子,会盖一个比较传统式的,中国古建筑,不管是现在盖的,古代盖的,它有一定的建筑代表,教堂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穆斯林有没有它的建筑代表,有,比如说教堂一般看到是,高高的尖尖的,上面放一个十字架,这就是它的建筑代表,那你看到这个就知道这是什么,教堂,那么穆斯林的也是,比如说你看到一个,顶上是圆的,放一个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