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23行: | 第23行: | ||
佛告 | (这段经文师父未开示,可能师父以为上次讲过了。) | ||
'''4、六界觀無我''' | |||
''' 佛告 羅睺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羅 睺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 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 在如實知。 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亦復如是。''' | |||
'''羅 睺 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 , 於我此識 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 著使。 羅睺羅!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 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是名斷 愛縛、諸結、斷諸愛,正慢無間等 , 究竟苦 邊。」(雜456)''' | |||
'''【佛告羅睺羅:「諦聽! 善思!當為 汝 說。 羅 睺 羅! 若比丘 於 所有地界, 】''' | |||
地界是什么,地大,色的地水火风,就叫地界 。 | |||
'''【 若 過 去 、 若未 來、 若 現 在 , 若 內、 若外,若 麁、 若 細 ,若好 、 若 醜 ,若 遠、 若近,彼一切非我 、不異 我 、 不相 在如 實 知 。 】''' | |||
意思就叫你观察六界里面的地界,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叫做地界观察无我 。 | |||
接下来的 【''' 水界,火界 ,風 界 , 空界, 識 界 亦 復 如是 。'''】 | |||
所以地水火风空识,就叫做六界,那么这个六界观比较重在物质上的分析,因为前面的地水火风还有空,都比较重视在物质性上的分析,那识是比较精神的 。 | |||
所以你们看,如果讲蕴处界的话,蕴处界的观察,佛教里面叫做,三科,观察蕴,蕴是五蕴,五蕴是哪五蕴,色,当成一个,然后后面有受,想行,还有识,这几个,都是属于什么,心理的,色统括为一个,那受想行识,是心理的,所以当我们观察蕴的时候,观察五蕴的蕴的时候,比较偏重在什么,作观察,在心的精神上,作观察,那么更微细的分析来讲的话,受想行,在阿毗达摩后代的论师里面,叫做什么,叫做心所,识叫什么,就是心,或是叫做心王,这个心王,它是统筹整体的认识,心所,是做个别的认识,那么这个就叫做,偏重在心理上的分析,那么蕴还有处,处就是什么,十二入处,这个之前讲,我现在只是做一个比较简要的分析,内六,入,接触外,外六处,当然入处都可以,这以前分析过,然后产生什么,产生六识,产生,应该是从这里产生六识,那边看得到吗,这个,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这个比较重在什么分析,认识论上的分析,就是我们的内心,怎么去接触到外境,然后会产生什么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称作为认识论,这个可以称之为什么,心理分析,这个是认识论,这个受、想、行、识,来讲,这个是心王,一般来讲,我们讲这个识,有几种识,六识,这个识不是只有一个而已,它有六识,六识里面以哪一个识为最根本重要的,意识, | |||
其他五识其实都是,依意识而作用的,只是依根不同而已,受、想、行、叫做心所,我问你们一件事,我们心所可以说是心的心理,各种作用,各种种种种种的作用,比如说,愤恨,爱情绪,嫉妒,这些种种都叫做,心所,所以你可知道心所其实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就是,受想行,那你说师父,其他的种种的各式各样的心所,是属于哪一个范围,里面的呢,比如说愤恨,恼惭愧,想要做好事,想要做坏事,欲,这一些,既然都是色跟心,属于哪一个里面的,一定不是识一定是心所,是属于受想行的哪一个里面,都有是最容易的回答,我们现在要有,师父现在讲的是经论上的根据,当然你说都有,确实都含有一点成分,其实我跟各位讲一下,受跟想,受是一个想是一个,其他的种种,都含在,行蕴里面,就叫做,心相应行法,跟心理相应的,是属于心理的,所以不管其他的再多种心所,各式各样的,你可以分多少,比如说在,俱舍有五位,七十五法,里面有一大半都是心所法,唯识有五位百法,里面有五十一个全部都是心所法,都是属于行蕴所摄,那六根,对六境产生,这个就是认识论,在《阿含经》分析这五蕴里面,他要谈的一个就是说,五蕴身心,唯是苦,再来五蕴身心,是苦所以是无我,这是佛教讲,蕴处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来讲十二入处,同样的,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取识是执着,所以取识是苦,所以六根对六境是无我,这是《阿含经》所要讲的,那之前的蕴处都已经讲完了,而且讲得蛮多的,分析了一大堆,现在再讲什么,界,但是在佛教里面讲, | 其他五识其实都是,依意识而作用的,只是依根不同而已,受、想、行、叫做心所,我问你们一件事,我们心所可以说是心的心理,各种作用,各种种种种种的作用,比如说,愤恨,爱情绪,嫉妒,这些种种都叫做,心所,所以你可知道心所其实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就是,受想行,那你说师父,其他的种种的各式各样的心所,是属于哪一个范围,里面的呢,比如说愤恨,恼惭愧,想要做好事,想要做坏事,欲,这一些,既然都是色跟心,属于哪一个里面的,一定不是识一定是心所,是属于受想行的哪一个里面,都有是最容易的回答,我们现在要有,师父现在讲的是经论上的根据,当然你说都有,确实都含有一点成分,其实我跟各位讲一下,受跟想,受是一个想是一个,其他的种种,都含在,行蕴里面,就叫做,心相应行法,跟心理相应的,是属于心理的,所以不管其他的再多种心所,各式各样的,你可以分多少,比如说在,俱舍有五位,七十五法,里面有一大半都是心所法,唯识有五位百法,里面有五十一个全部都是心所法,都是属于行蕴所摄,那六根,对六境产生,这个就是认识论,在《阿含经》分析这五蕴里面,他要谈的一个就是说,五蕴身心,唯是苦,再来五蕴身心,是苦所以是无我,这是佛教讲,蕴处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来讲十二入处,同样的,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取识是执着,所以取识是苦,所以六根对六境是无我,这是《阿含经》所要讲的,那之前的蕴处都已经讲完了,而且讲得蛮多的,分析了一大堆,现在再讲什么,界,但是在佛教里面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