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YQ5:修订间差异

添加73字节 、​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27行: 第127行:
 所以你看,'''無常 苦 無我''',三个概念,三个概念在无常法门里面可以说,在苦法门里面也可以说,在无我法门里面,还是再说一次。那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无常是苦,为什么苦是无我?这个你不能从字面上做逻辑的推论,你要在字面上做逻辑的推论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问题,你必须从经教上做一个整体的认识。师父这个也讲过,如果你在逻辑上做推论的话,会有什么问题?对啊,凡是无常的就是苦,如果你不了解佛法的根本教义,你去乱推的话,那我问你,桌子是不是无常的?是,那桌子是不是苦的?桌子是无我还说得过去,但是桌子是苦,再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怎么会桌子是苦呢?那就会产生这个问题了。
 所以你看,'''無常 苦 無我''',三个概念,三个概念在无常法门里面可以说,在苦法门里面也可以说,在无我法门里面,还是再说一次。那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无常是苦,为什么苦是无我?这个你不能从字面上做逻辑的推论,你要在字面上做逻辑的推论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问题,你必须从经教上做一个整体的认识。师父这个也讲过,如果你在逻辑上做推论的话,会有什么问题?对啊,凡是无常的就是苦,如果你不了解佛法的根本教义,你去乱推的话,那我问你,桌子是不是无常的?是,那桌子是不是苦的?桌子是无我还说得过去,但是桌子是苦,再怎么说都说不过去,怎么会桌子是苦呢?那就会产生这个问题了。


 所以第一个,佛教讲佛法是针对有情众生,尤其是以人为主,所以就不会去谈桌子到底苦不苦的问题
 所以第一个,佛教讲佛法是针对有情众生,尤其是以人为主,所以就不会去谈桌子到底苦不苦的问题。


 再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不是做一个逻辑的推论,它是做一个佛法整体的观察。还有,如果你谈到苦你会想到佛法的哪一个教法?四圣谛,四圣谛的第一谛是苦圣谛,那四圣谛里面告诉你苦的原因,他没有说苦的原因是无常,。以前师父跟某一些其他教派的法师讨论的时候,他跟我说,无常故苦的苦跟四圣谛的苦是不一样的,我说那你就把它打成两段,不会不一样,佛法是一个整体的,你不能把无常故苦的苦跟四圣谛的苦(不一样),打成两半。佛教里面包括我们现在认识的苦,它都是一体的苦,从这一体的苦去分析,不同的角度而已,苦苦、坏苦、行苦还是一体性的苦。
 再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不是做一个逻辑的推论,它是做一个佛法整体的观察。还有,如果你谈到苦你会想到佛法的哪一个教法?四圣谛,四圣谛的第一谛是苦圣谛,那四圣谛里面告诉你苦的原因,他没有说苦的原因是无常,。以前师父跟某一些其他教派的法师讨论的时候,他跟我说,无常故苦的苦跟四圣谛的苦是不一样的,我说那你就把它打成两段,不会不一样,佛法是一个整体的,你不能把无常故苦的苦跟四圣谛的苦(不一样),打成两半。佛教里面包括我们现在认识的苦,它都是一体的苦,从这一体的苦去分析,不同的角度而已,苦苦、坏苦、行苦还是一体性的苦。
第170行: 第170行:




再来,无我与空,这个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师父这次去美国所讲的一个主题,无我与空。印顺导师在《空之探究》里面分析的非常详细。因为很多人觉得,空只是大乘佛教讲的,《阿含经》没有讲空,但是这种说法不是很正确的,虽然《阿含经》偏重讲无我,但是无我的究竟賸义,跟空是是相通的,是相融的。所以在中观的论师他认为,如果了了说,了了说就是一般的讲法,就讲无我;如果究竟说就是讲毕竟空。龙树菩萨认为无我跟空,它的本质上,在破除主宰,还有破除常恒不变上,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用的地方不一样。


  用的地方 如果用在 身心生命作观察 偏重 讲无我 ;如果用 对一切法 观察 重一切法 。所以 布施 你可以 说无我的 布施 那你就 是认为说, 我在布施 时候 没有一个 的观念来布施,那没问题吧?但是 如果讲空 的话,从我能布施来讲,是 无我 但是从受施者 以及布施这件事情 的, 就变成大乘所讲 三轮体空
  再来,'''(三)无我与空''' 是大家很关心 一个问题 也是师父这次去美国所 的一个主题, 无我 与空,印顺导师 《空之探究》里面分析 非常详细。因为很多人觉得 ,空 只是大乘佛教讲的 《阿含经》没有讲空 但是这种 法不是很正确的。<u>虽然《阿含经》偏重讲无我,但是 无我的 究竟賸义,跟空是是相通的 ,是 相融的。所以在中观的论师他 认为 ,如果了了 说, 了了说就是一般 讲法 就讲无 如果 究竟说就是 毕竟 。</u>龙树菩萨认为 无我 跟空 它在破除主宰 还有破除常恒不变上 本质 一样 的, 只是用 地方不一样


 师父再讲一次,它不是说完全不一样,但是它是有点差别,就是说它是可以通的,是用的地方不一样。比如说,《阿含经》讲布施的时候,比较是以无我的精神来布施的,只要无我的精神布施,那你就不会执着了,那就没问题了,那至于你布施的对象它空不空,这件布施法空不空,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阿含经》不去讨论这些东西。当然如果刚才讲六界空那一样,它还是空没错,但《阿含经》比较重视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以无我来破除我执,《阿含经》重视这个。
<u>用的地方,如果用在个人的身心生命作观察,偏重讲无我;如果用在对一切法的观察,重一切法空</u>。
 
所以,布施,你可以说无我的布施,那你就是认为说,我在布施的时候,没有一个我的观念来布施,那没问题吧?但是如果讲空的话,从我能布施来讲是无我的,但是从受施者,以及布施这件事情,都是空的,就变成大乘所讲的三轮体空。
 
 师父再讲一次,它不是说完全不一样,但是它是有点差别,就是说它是可以通的,是用的地方不一样。比如说,<u> 《阿含经》讲布施的时候, 重在 比较是以无我的精神来布施的,只要无我的精神布施,那你就不会执着了,那就没问题了,那至于你布施的对象它空不空,这件布施法空不空,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阿含经》不去讨论这些东西</u>
 
当然如果刚才讲六界空那一样,它还是空没错,但《<u> 阿含经》比较重视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以无我来破除我执</u> ,《阿含经》重视这个。


 如果大乘般若它会认为说,我在布施的时候,无我那叫做我——施者空,对象是受者空,因为受着这个也是因缘和合的,还有布施,不管是东西还是这个动作,还是这件事情,也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也叫做空。所以它变成探讨的比较全面比较多,这时候它就叫做三轮体空。
 如果大乘般若它会认为说,我在布施的时候,无我那叫做我——施者空,对象是受者空,因为受着这个也是因缘和合的,还有布施,不管是东西还是这个动作,还是这件事情,也是因缘和合的,所以也叫做空。所以它变成探讨的比较全面比较多,这时候它就叫做三轮体空。


这一个(作者),那一个(受者),还有这件整体的事,但是它通到最究竟,还是在讲无我,还是讲空,这个就是《阿含经》跟《般若经》偏重点的不一样。
问:因为如果是声闻乘或者说是解脱道的话,它其实主要是观自己的身心生命,所以外在的一切相对来说对他没那么重要,所以只要解脱了,无我就可以。那如果行菩萨道,就是说一切法都要观成毕竟空,意思说它的深度和广度会不一样,但是本质上这个空性是一样?
师父:本质上空性是一样,所以《阿含经》偏重在于观察自己身心,但是你到了大乘佛教,因为要广修一切,广度一切,那它就必须广观一切,但是这个无我跟空通到究竟的本质,是一样的。
所以师父在成佛之道里面画过一个图,但是可能大家忘记了,什么图?
锥形图
这个图,这是一切法,这是身心生命的我,如果你执法、执我,但是它跟法,我跟法没有关系,它只是对象目标而已,但是它的根本问题在于自性执。所以你如果要破除这个自性执,你可以观我、可以观法,但是你观我在《阿含经》里面,比较偏重在我的身心上观察,而且比较容易观察。但是如果你能够知道我是无自性的,破我执你也不会去执法。但是在大乘里面因为他要广观一切,他要广度一切,所以他要我法二空要双观、要并观,所以偏重于空来说明。
现在我们要谈的是,《阿含经》里面的无我跟空,最早它的用是怎么用的。
'''(三) 無我與空''' '''1、引言'''
'''• 語詞:空(śūnya,sūñña),空性(śūnyata, sūññatā)'''
* '''釋尊的原始教說,實際上並沒有以空為主 題來宣揚,但佛法的特性,確乎可以「空」 來表達。'''
* '''所以在佛法中,空義越來越重要,終於成 為佛法甚深的主 要論題。'''
语词:空,叫做 śūnya,śūnya是梵文,'''sūñña'''是巴利文。
空性:上面的字后面加一个TA,所以它叫śūnyatā(梵语的空性),然后,'''sūññatā'''(巴利语的空性)。这个就是巴利跟梵文。
般若波罗蜜Prajñāpāramitā,那个ta常翻译作什么?多,记得吗,般若波罗蜜,然后加一个多。其实这个,不管你有没有加 多,它都是一定Prajñā(般若)pāramitā(波罗蜜)pāramitā,它一定都有那个tā的。师父说过梵文加这个tā,其实它有什么意思?名词化,叫做empty,然后,名词化变什么,emptyness。如果梵文就说,emptytā,它就是名词化啦,但是你不要在空性那边名词化,多一个性,就是什么什么这样子而已,就不要在那边多做太多文章.


'''【釋尊的原始教說,實際上並沒有以空為主 題來宣揚,但佛法的特性,確乎可以「空」 來表達。】'''


这是印顺导师《空之探究》的句子,确实《阿含经》谈空的地方少,谈无我、无我所、无常谈苦的地方多。


  这一个,那一个还有这件,整体 但是它通到最究竟,还是在讲无我,还是讲 ,这个就是《阿含经》跟《般若经》,偏重点的,不一样,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弟子想请问,因为如果是,声闻道或者说是,解脱道的话,它其实主要是观自己的身心生命, 所以 的一切相对来说 对它没那么 重要, 所以只要解脱了无我就可以,那如果行菩萨道,就是说一切 ,一切法就是说,都 观成毕竟空,意思说它的深度和广度,它就是不一样,深度广度会不一样,但是本质上这个空性是一样,本质上空性是一样,
  【'''但佛法 特性 確乎可以「 」 來表達。 所以在 佛法中 空義越來越 重要, 終於成 為佛 甚深的主  論題。】'''


  所以《阿含经》偏重在于 观察身心,但是你到了大乘佛教,因为要广修一切,广度一切,那它就必须广观一切,但是这个无我 ,通到究竟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师父曾 画过一个图 ,在 成佛之道里面画过,但是可能大家忘记了,什么图,靖修什么图,师父您是说,补特伽罗那个图吗,有点像,绝对 是三个圈,你讲的应该是 ,有 印象,这个图,知道,这是一切法,这是身心生命的我,如果你,执法,执我,但是它跟法,我跟法没有关系,它只是对象目标而已,但是它的根本问题在于什么,在于,自性执,所以你如果要破除这个自性执,你可以观我可以观法,但是你观我在《阿含经》里面,比较偏重在我的身心上观察,而且比较容易观察,但是如果你能够知道,我是无自性的破我执,你也 会去执法,但是在大乘里面因为他要广观一切,他要广度一切,所以他要我法,二 要双观 要并观都要看,所以偏重于 ,来说明,1492,偏重于 来说明,那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 阿含 经》 里面的无我跟空,最早它的用,是怎么用的,最早无我跟空是怎么用的,先 语意,语词, ,叫做 śūnya,śūnya是梵文,śūnya,是巴利文,空性, 性,后面加一个TA,
  后来 很多的论师 很多 的经 空与 空中间变来变去谈来谈去 ,有 空、 有不空, 而非 。然后 般若 经》 十八 、二十四 。55:00


  所以它叫śūnyatā,然后,śūnyatā,śūnyatā,这个就是巴利更梵文,所以,后面加一个tā,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那个ta常翻译作什么,多,记得吗,般若波罗蜜,然后加一个多,其实这个,不管你有没有加多,它都是一定Pāramitā,波罗蜜itā,它一定都有那个tā的,师父说过梵文加这个tā,其实它有什么意思,tā,恩曼你说什么,对,名词化,叫做empathy,然后,名词化变什么,emptiness,那,如果梵文就说,empathytā,它就是,名词化啦,但是你不要在空性那边,名词化,多一个性,就是什么什么这样子而已,就不要在那边多做太多文章,世尊的原始教说,实际上并没有,以空为主题来宣扬,这是印顺导师空之探究的句子,确实《阿含经》谈空的地方少,谈无我无我所谈,无常谈苦的地方多,但佛法的特性,却乎可以空来表达,这是没问题的,所以在佛法中,空义越来越重要,终于成为佛法,甚深的主要论题,后来,很多的论师跟很多的经典,就在空与不空中间,变来变去谈来谈去,有空有不空,似空而非空,然后《般若经》还谈,十八空二十四空,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继续来看,无我与空,空跟无我,无我与空,空跟无我来看一下,空之探究里面说,所谓的空,在《阿含经》里面,它就是无我的代名词,它的根本重点就是无我,但是虽然是无我,它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无我跟空的关系,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空,第一个是最根本的,《阿含经》里面曾说,世间空,有没有印象,《阿含经》曾经说世间空,《阿含经》里面曾经说世间空,世间是空的,它这个,世间是空什么意思,重点在于,《阿含经》讲世间空的时候,它不是讲器世间,也不是讲,有情世间,你们知道器世间,跟有情世间的差别吗,器世间就是讲我们住的环境,比如说什么,四大洲须弥山,往上有三界,有情,是讲,六道,三界轮回的众生,这个叫做有情世间,另外还有什么世间,五蕴世间,六六世间,这个身心就叫做世间,因为你离开你的身心,你就没办法去谈佛法,佛法就是在解决,我们这个身心的问题,所以这里讲世间空,这个世间是什么,六六,五蕴也就是蕴处界,蕴处界空意思就是,蕴处界无我无我所,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叫做世间空,另外一个空,佛陀也常说,比丘们,要在,空闲处,空屋中,没有嘈杂的地方,打坐,修行,这个叫做,空寂处,又叫做空旷处,又叫做空处,但是这里的空处,
 继续来看,无我与空,空跟无我,无我与空,空跟无我来看一下,空之探究里面说,所谓的空,在《阿含经》里面,它就是无我的代名词,它的根本重点就是无我,但是虽然是无我,它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无我跟空的关系,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空,第一个是最根本的,《阿含经》里面曾说,世间空,有没有印象,《阿含经》曾经说世间空,《阿含经》里面曾经说世间空,世间是空的,它这个,世间是空什么意思,重点在于,《阿含经》讲世间空的时候,它不是讲器世间,也不是讲,有情世间,你们知道器世间,跟有情世间的差别吗,器世间就是讲我们住的环境,比如说什么,四大洲须弥山,往上有三界,有情,是讲,六道,三界轮回的众生,这个叫做有情世间,另外还有什么世间,五蕴世间,六六世间,这个身心就叫做世间,因为你离开你的身心,你就没办法去谈佛法,佛法就是在解决,我们这个身心的问题,所以这里讲世间空,这个世间是什么,六六,五蕴也就是蕴处界,蕴处界空意思就是,蕴处界无我无我所,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叫做世间空,另外一个空,佛陀也常说,比丘们,要在,空闲处,空屋中,没有嘈杂的地方,打坐,修行,这个叫做,空寂处,又叫做空旷处,又叫做空处,但是这里的空处,


 是指,清净的地方,没有干扰的地方,叫做空闲处,叫做空处,这样子的话,进一步,《《阿含经》》里面,佛陀就用这样的清净处,清闲处,本来是指修行没有干扰的地方,佛陀就进一步,用这个来比喻象征,禅慧的境地,因为禅跟慧,到了一定的境地,就是没有各种烦恼的染污,没有杂染,没有烦扰,就是从打坐,修行的清净处,的空处,进一步表征为禅修的境界,跟境地,从这个地方,另一步它叫做空诸欲,也表示了离染爱,而清净的境地,所以它从空的,象征禅慧的境地,进一步表示了离染爱,而到达清净的境地,所以这是修行的境界,这个是到达最后面,断一切烦恼的境界,还有《《阿含经》》里面,也讲空诸欲,空诸欲是什么意思,就是降伏,或断除,各种世俗的,这种不好的欲望,叫做空诸欲,空诸欲,可以从,欲界的,欲望,然后进一步,色无色界的欲,色无界的贪欲,这个贪欲可以分成三界,我问你,哪一界的贪欲,会让我们造恶,欲界,为什么色无色界,欲望不会造恶,因为色无色界的欲,基本上,它是善法,虽然不究竟,为什么是善法,因为很简单一件事情,修色无色界,必须要离什么,五欲叫做欲恶不善法,所以基本上,修色无色界的定,要离欲界的欲恶不善法,所以,会让我们造恶的,是欲界的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太强烈,师父不是说吗,然后,逾越了我们应该有的克制范围,就会造恶,但是物质欲望,太强烈他会造恶,但是物质欲望不一定会造恶,但是它的染著力很强,比如,有一个人说师父,物质欲望很强我就喜欢买东西,看到这个也买,看到那个也买,很喜欢,但是如果,他的很喜欢跟买东西,是在他的,能力范围里面,合理的范围里面,那你不能说他造恶,但是如果是逾越了他的能力范围,然后用了不该有的手段去取得,那就是什么,就是造恶,比如说我用钱去买,那我就不造恶,但是我必须克制他,不然到时候会造恶,那如果说我去偷,那就造恶了,所以只有欲界的欲望,太强烈没办法克制,他会造恶,色无色界的不会,你说师父那我要色无色界的,这种禅定的寂静,那我应该怎么办,去偷,不好意思,这种东西你偷不到,你反而是要,道德伦理规范,要规范得更高,不只这样子,还要让内心更清净,排除物质欲望,物质欲望越低,你才有可能到达什么,色无色界的善法,我们继续来,所以空诸欲,讲到空诸欲,空诸欲,他的开首的下手处,一定是先空什么欲,一定是先降伏哪一种欲望,欲界的欲望,就是五欲,但是你降伏的五欲,还是善法没问题,然而你要是究竟的话,你还是没办法解脱,所以你要进一步去克服,色无色界的欲望,虽然是善法,但是是有漏的,不能解脱的,所以空诸欲从欲界的欲望开始降伏,一直到色无色界的,要断除,这个叫做空诸欲,还有最后面,如果你能这样子修行,四无量心,以及三三昧,有没有听过,四种无量心解脱,还有四无量心,一般我们讲,四无量心是讲慈悲喜舍,其实还有一种叫做,四种,心解脱,第一个叫做无量心解脱,就是我们讲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有什么,空心解脱,还有吗,无相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这四种心解脱,全部本来指的,都是在定中做,正观,坐如实观,观成了是可以解脱的,其中一个是根本而重要的,叫做空心解脱,其实就是在,定中观察,无我无我所,如果能够解脱,那就是怎么样,
 是指,清净的地方,没有干扰的地方,叫做空闲处,叫做空处,这样子的话,进一步,《《阿含经》》里面,佛陀就用这样的清净处,清闲处,本来是指修行没有干扰的地方,佛陀就进一步,用这个来比喻象征,禅慧的境地,因为禅跟慧,到了一定的境地,就是没有各种烦恼的染污,没有杂染,没有烦扰,就是从打坐,修行的清净处,的空处,进一步表征为禅修的境界,跟境地,从这个地方,另一步它叫做空诸欲,也表示了离染爱,而清净的境地,所以它从空的,象征禅慧的境地,进一步表示了离染爱,而到达清净的境地,所以这是修行的境界,这个是到达最后面,断一切烦恼的境界,还有《《阿含经》》里面,也讲空诸欲,空诸欲是什么意思,就是降伏,或断除,各种世俗的,这种不好的欲望,叫做空诸欲,空诸欲,可以从,欲界的,欲望,然后进一步,色无色界的欲,色无界的贪欲,这个贪欲可以分成三界,我问你,哪一界的贪欲,会让我们造恶,欲界,为什么色无色界,欲望不会造恶,因为色无色界的欲,基本上,它是善法,虽然不究竟,为什么是善法,因为很简单一件事情,修色无色界,必须要离什么,五欲叫做欲恶不善法,所以基本上,修色无色界的定,要离欲界的欲恶不善法,所以,会让我们造恶的,是欲界的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太强烈,师父不是说吗,然后,逾越了我们应该有的克制范围,就会造恶,但是物质欲望,太强烈他会造恶,但是物质欲望不一定会造恶,但是它的染著力很强,比如,有一个人说师父,物质欲望很强我就喜欢买东西,看到这个也买,看到那个也买,很喜欢,但是如果,他的很喜欢跟买东西,是在他的,能力范围里面,合理的范围里面,那你不能说他造恶,但是如果是逾越了他的能力范围,然后用了不该有的手段去取得,那就是什么,就是造恶,比如说我用钱去买,那我就不造恶,但是我必须克制他,不然到时候会造恶,那如果说我去偷,那就造恶了,所以只有欲界的欲望,太强烈没办法克制,他会造恶,色无色界的不会,你说师父那我要色无色界的,这种禅定的寂静,那我应该怎么办,去偷,不好意思,这种东西你偷不到,你反而是要,道德伦理规范,要规范得更高,不只这样子,还要让内心更清净,排除物质欲望,物质欲望越低,你才有可能到达什么,色无色界的善法,我们继续来,所以空诸欲,讲到空诸欲,空诸欲,他的开首的下手处,一定是先空什么欲,一定是先降伏哪一种欲望,欲界的欲望,就是五欲,但是你降伏的五欲,还是善法没问题,然而你要是究竟的话,你还是没办法解脱,所以你要进一步去克服,色无色界的欲望,虽然是善法,但是是有漏的,不能解脱的,所以空诸欲从欲界的欲望开始降伏,一直到色无色界的,要断除,这个叫做空诸欲,还有最后面,如果你能这样子修行,四无量心,以及三三昧,有没有听过,四种无量心解脱,还有四无量心,一般我们讲,四无量心是讲慈悲喜舍,其实还有一种叫做,四种,心解脱,第一个叫做无量心解脱,就是我们讲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有什么,空心解脱,还有吗,无相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这四种心解脱,全部本来指的,都是在定中做,正观,坐如实观,观成了是可以解脱的,其中一个是根本而重要的,叫做空心解脱,其实就是在,定中观察,无我无我所,如果能够解脱,那就是怎么样,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