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9
次編輯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
行 228: | 行 228: | ||
'''無我、無我所(世間空)''' | '''無我、無我所(世間空)''' | ||
'''空閑處修行 | '''空閑處修行 —— 空來象徵禪慧的境地''' | ||
'''空=無我 表示了離愛染而清淨的境地''' | '''空=無我 表示了離愛染而清淨的境地''' | ||
行 248: | 行 248: | ||
导师的《空之探究》里面说,所谓的空,在《阿含经》里面,它就是无我的代名词,它的根本重点就是无我,但是虽然是无我,它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无我跟空的关系,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空。 | 导师的《空之探究》里面说,所谓的空,在《阿含经》里面,它就是无我的代名词,它的根本重点就是无我,但是虽然是无我,它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无我跟空的关系,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表达空。 | ||
第一个是最根本的,《阿含经》里面曾说世间空,世间是空的,它这个世间是空什么意思?重点在于《阿含经》讲世间空的时候,它不是讲器世间,也不是讲有情世间。你们知道器世间跟有情世间的差别吗?器世间就是讲我们住的环境,比如说四大洲须弥山,往上有三界有情,是讲六道三界轮回的众生,这个叫做有情世间。另外还有什么世间?五蕴世间,六六世间,这个身心就叫做世间,因为你离开你的身心,你就没办法去谈佛法,佛法就是在解决我们这个身心的问题。所以这里讲世间空,这个世间是什么?六六世间、五蕴,也就是蕴处界。 | 第一个 空''',【無我、無我所(世間空)】''' | ||
是最根本的,《阿含经》里面曾说世间空,世间是空的,它这个世间是空什么意思?重点在于《阿含经》讲世间空的时候,它不是讲器世间,也不是讲有情世间。你们知道器世间跟有情世间的差别吗?器世间就是讲我们住的环境,比如说四大洲须弥山,往上有三界有情,是讲六道三界轮回的众生,这个叫做有情世间。另外还有什么世间?五蕴世间,六六世间,这个身心就叫做世间,因为你离开你的身心,你就没办法去谈佛法,佛法就是在解决我们这个身心的问题。所以这里讲世间空,这个世间是什么?六六世间、五蕴,也就是蕴处界。 | |||
蕴处界空意思就是蕴处界无我、无我所,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叫做世间空。 | 蕴处界空意思就是蕴处界无我、无我所,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这个叫做世间空。 | ||
第二 个空,'''【空閑處修行——空來象徵禪慧的境地】''' | |||
佛陀也常说,比丘们,要在空闲处,空屋中,没有嘈杂的地方打坐修行,这个叫做空寂处,又叫做空旷处,又叫做空处。但是这里的空处是指清净的地方,没有干扰的地方,叫做空闲处,叫做空处。《阿含经》里面,佛陀就用这样的清净处、清闲处,本来是指修行没有干扰的地方 。 | |||
第三个空 ,'''【表示了離愛染而清淨的境地。】''' | |||
佛陀就进一步,用这个来比喻象征禅慧的境地。因为禅跟慧到了一定的境地,就是没有各种烦恼的染污,没有杂染,没有烦扰,就是打坐修行的清净空处,进一步表征为禅修的境界跟境地。 | |||
所以它从空 来 象征禅慧的境地,进一步表示了离染爱而到达清净的境地,所以这'''【空閑處修行】''' 是修行的境界。这个( 離愛染而清淨的境地 )是到达最后面,断一切烦恼的境界。 | |||
《阿含经》里面也讲空诸欲,空诸欲是什么意思?就是降伏或断除各种世俗的这种不好的欲望,叫做空诸欲。空诸欲,可以从欲界的欲望,然后进一步色无界的贪欲,这个贪欲可以分成三界。我问你,哪一界的贪欲会让我们造恶?欲界,为什么色无色界的欲望不会造恶,因为色无色界的欲,基本上它是善法,虽然不究竟,为什么是善法?因为很简单一件事情,修色无色界的定,要离欲界的欲恶不善法。所以,会让我们造恶的是欲界的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太强烈,逾越了我们应该有的克制范围就会造恶。虽然物质欲望太强烈他会造恶,但是物质欲望不一定会造恶,但是它的染著力很强。 | 第四个空:'''【空诸欲】''' | ||
还有, 《阿含经》里面也讲空诸欲,空诸欲是什么意思?就是降伏或断除各种世俗的这种不好的欲望,叫做空诸欲。空诸欲,可以从欲界的欲望,然后进一步色无界的贪欲,这个贪欲可以分成三界。我问你,哪一界的贪欲会让我们造恶?欲界,为什么色无色界的欲望不会造恶,因为色无色界的欲,基本上它是善法,虽然不究竟,为什么是善法?因为很简单一件事情,修色无色界的定,要离欲界的欲恶不善法。所以,会让我们造恶的是欲界的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太强烈,逾越了我们应该有的克制范围就会造恶。虽然物质欲望太强烈他会造恶,但是物质欲望不一定会造恶,但是它的染著力很强。 | |||
比如,有一个人说,师父,我就喜欢买东西,看到这个也买,看到那个也买,很喜欢,但是如果他的很喜欢跟买东西是在他的能力范围里面,合理的范围里面,那你不能说他造恶,但是如果是逾越了他的能力范围,然后用了不该有的手段去取得,那就是造恶。比如说我用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我就不造恶,但是我必须克制他,不然到时候会造恶,那如果说我去偷,那就造恶了。所以只有欲界的欲望太强烈没办法克制,他才会造恶,色无色界的不会。 | 比如,有一个人说,师父,我就喜欢买东西,看到这个也买,看到那个也买,很喜欢,但是如果他的很喜欢跟买东西是在他的能力范围里面,合理的范围里面,那你不能说他造恶,但是如果是逾越了他的能力范围,然后用了不该有的手段去取得,那就是造恶。比如说我用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我就不造恶,但是我必须克制他,不然到时候会造恶,那如果说我去偷,那就造恶了。所以只有欲界的欲望太强烈没办法克制,他才会造恶,色无色界的不会。 | ||
行 262: | 行 275: | ||
所以讲到空诸欲,他的开首的下手处一定是先空什么欲,一定是先降伏哪一种欲望?欲界的欲望,就是五欲。但是你降伏了五欲是善法没问题,然而你要是究竟的话,你还是没办法解脱,所以你要进一步去克服色无色界的欲望。虽然空诸欲是善法,但是是有漏的,不能解脱的,所以空诸欲从欲界的欲望开始降伏,一直到色无色界的欲都要断除,这个叫做空诸欲。 | 所以讲到空诸欲,他的开首的下手处一定是先空什么欲,一定是先降伏哪一种欲望?欲界的欲望,就是五欲。但是你降伏了五欲是善法没问题,然而你要是究竟的话,你还是没办法解脱,所以你要进一步去克服色无色界的欲望。虽然空诸欲是善法,但是是有漏的,不能解脱的,所以空诸欲从欲界的欲望开始降伏,一直到色无色界的欲都要断除,这个叫做空诸欲。 | ||
还有最后面,如果你能这样子修行四无量心以及三三昧,有没有听过四种无量心解脱,还有四无量心?一般我们讲 | 第五个空:'''【空心解脫=貪瞋癡滅——涅槃】''' | ||
还有最后面,如果你能这样子修行四无量心以及三三昧,有没有听过四种无量心解脱,还有四无量心?一般我们讲四无量心是讲慈悲喜舍,其实还有一种叫做四种心解脱 。 第一个叫做无量心解脱,就是我们讲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还有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这四种心解脱,本来指的都是在定中 作 正观,作如实观,观成了是可以解脱的。其中一个是根本而重要的叫做空心解脱,其实就是在定中观察无我 、 无我所,如果能够解脱,那就是贪瞋痴息灭到达究竟,就是涅槃。 | |||
我再讲一次,四无量心解脱、空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还有无相心解脱,这四种心解脱,严格来讲,都是在定中观察诸法賸义,什么叫做定中观察诸法賸义?就是在定中观察无我无我所。但是为什么会分成四个呢?因为人的众生根机不一样,所以入手处会不一样,但是如果你要解脱,它必须有一个共通点,就叫做什么?一定是空性,一定是观察无我无我所。如果定中,你不管是从任何角度入,定中到最后观察无我无我所,观察成功,这个叫做依定作观,或定中作观。如果定中作观成功的话,那它一定是解脱,断除贪瞋痴烦恼,继续下去,经过初果二果三果,那就会到达涅槃,所以叫做空心解脱,是贪瞋痴永灭,得到涅槃。 | 我再讲一次,四无量心解脱、空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还有无相心解脱,这四种心解脱,严格来讲,都是在定中观察诸法賸义,什么叫做定中观察诸法賸义?就是在定中观察无我无我所。但是为什么会分成四个呢?因为人的众生根机不一样,所以入手处会不一样,但是如果你要解脱,它必须有一个共通点,就叫做什么?一定是空性,一定是观察无我无我所。如果定中,你不管是从任何角度入,定中到最后观察无我无我所,观察成功,这个叫做依定作观,或定中作观。如果定中作观成功的话,那它一定是解脱,断除贪瞋痴烦恼,继续下去,经过初果二果三果,那就会到达涅槃,所以叫做空心解脱,是贪瞋痴永灭,得到涅槃。 | ||
现在到目前为止,讲的这个空跟无我 | |||
现在到目前为止,讲的这个空跟无我这几个有一个概念了,但这几个 (一~五) 有没有关系?它是有一定程度的连结跟关系。当然你说有 关系 ,因为它都讲空,我知道它都讲空,但它 在 不同 的 立场上讲空,其实它是有一个连贯性,或一个整体的连结性的。师父讲课或是师父学东西,也可能是优点,可能不是什么优点,可能大家都知道,只是有可能某些人不知道,我提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 |||
师父学东西,可以算是优点,就是说,我一定要学它的整体性,我一定要了解它的整体性,比如说我现在学到这个东西,那我要知道说这个东西在整体里面它是属于哪一部分,我必须把它弄成一个系统。比如说,我学戒定慧,那我必须要了解说,戒定慧在整体的佛教里面到底是摆在哪里,不然我学戒定慧,那我到底要干什么?可能也有人跟你说,其实戒定慧不重要,念佛才重要,那你就说,念佛跟戒定慧什么关系?你不能把它打成两段,念佛是念佛,戒定慧是戒定慧,有些人会这样子。有些人会跟你说,听经不重要,打坐才重要,有没有人这样讲?你说怎么会这样子,那听经跟打坐到底关系在哪里?你是不是要把它连贯起来,是不是有些人更是跟你说,听经闻法不重要,要修行才重要。有些人告诉你先悟而修,那我就有问题问说:我要怎么悟?我就想说,悟不是因为修行才悟了吗,那你说叫我先悟再修,那我不是本末倒置了吗?为什么又有人这样讲,他不会完全没道理的,然后我就知道,原来他这样讲是在什么立场,然后讲法是在怎么样。但是这都是片段的,我必须要了解它整体上是怎么样,然后这些里面它是摆在什么位置才说明的。 | 师父学东西,可以算是优点,就是说,我一定要学它的整体性,我一定要了解它的整体性,比如说我现在学到这个东西,那我要知道说这个东西在整体里面它是属于哪一部分,我必须把它弄成一个系统。比如说,我学戒定慧,那我必须要了解说,戒定慧在整体的佛教里面到底是摆在哪里,不然我学戒定慧,那我到底要干什么?可能也有人跟你说,其实戒定慧不重要,念佛才重要,那你就说,念佛跟戒定慧什么关系?你不能把它打成两段,念佛是念佛,戒定慧是戒定慧,有些人会这样子。有些人会跟你说,听经不重要,打坐才重要,有没有人这样讲?你说怎么会这样子,那听经跟打坐到底关系在哪里?你是不是要把它连贯起来,是不是有些人更是跟你说,听经闻法不重要,要修行才重要。有些人告诉你先悟而修,那我就有问题问说:我要怎么悟?我就想说,悟不是因为修行才悟了吗,那你说叫我先悟再修,那我不是本末倒置了吗?为什么又有人这样讲,他不会完全没道理的,然后我就知道,原来他这样讲是在什么立场,然后讲法是在怎么样。但是这都是片段的,我必须要了解它整体上是怎么样,然后这些里面它是摆在什么位置才说明的。 | ||
行 275: | 行 291: | ||
师父刚刚说的要做什么,所以你们学东西要学整体性,不要只见树不见林,所以师父学了很多棵树,但是我要知道它整个林到底是怎么样。现在师父讲这么多到底要讲什么,就是刚刚讲的无我、空闲处,这些东西,其实它可以做成一个整体性的。什么整体性呢? | 师父刚刚说的要做什么,所以你们学东西要学整体性,不要只见树不见林,所以师父学了很多棵树,但是我要知道它整个林到底是怎么样。现在师父讲这么多到底要讲什么,就是刚刚讲的无我、空闲处,这些东西,其实它可以做成一个整体性的。什么整体性呢? | ||
''' 缘起跟涅槃''' | |||
'''【緣起是有為,是世間 ,是空,所以修空(離卻煩 惱)以實現涅槃。】''' | '''【緣起是有為,是世間 ,是空,所以修空(離卻煩 惱)以實現涅槃。】''' | ||
缘起是有为的,是世间的,所以叫做世间空。世间空现在怎么样呢? | 缘起是有为的,是世间的,所以叫做世间空。世间空现在怎么样呢?所以修空法,要离却烦恼,就是要打坐,象征禅慧,离爱染,空诸欲 , 我们的戒定慧不就是空诸欲吗?以实现涅槃为它的终极目标 。 所以叫做知空、修空、证空,这三个当然都是无我无我所的。 | ||
所以【'''涅槃是無為,是出世間,也是空──出世間空性。】''' | 所以【'''涅槃是無為,是出世間,也是空──出世間空性。】''' | ||
行 285: | 行 301: | ||
涅槃是无为,是出世间的,也是空的,叫做出世间空性。 | 涅槃是无为,是出世间的,也是空的,叫做出世间空性。 | ||
缘起的是有为的,但是它是没有不变本质的,它叫做世间空;涅槃是出世间空。 | 缘起的是有为的,但是它是没有不变本质的, 所以<u>缘起 它叫做世间空;涅槃是出世间空。</u> | ||
'''【阿含經在說這二種甚深法時,就說:「說賢聖出世 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 |||
也就是说,缘起法它是世间的,它是随顺空的,然后向于出世间空相应的。 | |||
'''【透露了「空」是依緣起而貫徹於生死與涅槃的。】'''这样知道它空的意思了吗?1:12 | |||
我把刚才说的再画一遍,这世间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那我们讲的缘起对象,要观察的是什么?身心,这个身心既然是缘起的,那就是世间,所以叫做世间空(一)。这个世间空的意思,就是五蕴身心、六六身心是无我无我所的,所以我们要了解的是世间空,就是缘起性。 | |||
现在师父一再讲说,这世间本来就是如此,它本来就是空的,现在问题在哪里,因为它(五蕴)是空的,我们不知道他空,所以一直有一个我在里面,一直执着。这个世间本来就是空的,就是无常的,就是无我,但是我们觉得他不空,我们需要他常,需要他是我的,所以就会有贪瞋痴各种烦恼在里面打滚作祟。现在就是先在观念认识上,先了解世间的缘起,既然是缘起的,那一定是无常的,一定是无我的,所以叫做世间空。你现在了解了,知道了、认可了,那接下来怎么办?修嘛,所以你必须要修而达到出世间的涅槃,就是贪瞋痴烦恼永尽,这叫做出世间空。 | |||
你了解缘起空,然后你的目标就是达到涅槃,所以叫做出世间相应缘起,有没有看到 这句叫什么?【'''出世间空相应缘起随顺法'''】,就是<u>缘起法(世间空)是随顺向于出世间空(涅槃)的</u>,所以这个(一)叫做世间空,五蕴身心空,这个(五)叫做涅槃出世间空。中间的修行叫做什么?空诸欲,就讲的(二~四),空闲处修行,象征禅慧的净地,表示了离爱染而清净的净地,然后接下来你就是要空诸欲,这诸欲当然是包括三界,所以叫做空诸欲,离爱染,这就达到了一个完整性。 | |||
这里面,空无我、无我所,贯彻了一切,从缘起世间的观察,观察无我无我所,然后依无我无我所的观念,就是空的观念,贯彻了无我无我所的观念来修行,而离一切的烦恼,最后证得无我无我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我们现在在学习的这样一个认知,就是要想办法养成闻所成慧,你才能在知见认识上,真正了解缘起世间空,我们现在还没有,如果你有的话,下课来找师父。 | |||
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现在是朝这个目标,在观念知见上确认,确认这个缘起世间空,然后经过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最后是现证,那当然涅槃是最究竟的。但是你要达到涅槃之前要先初果,但初果已经是涅槃的一分了,这个就是闻思修的一个过程。 | |||
图-2 | |||
这个就是《空之探究》,导师从《 阿含 经》里面所说的 ,世 间 空 跟《阿含经》的无我无我所的一个 相 应处 。 | |||
问:大乘一般讲 说是, 小乘 是 证了人无我 , 没有证得法无我 , 师父刚才讲《阿含经》里面他 是 强调五蕴和六六法门 , 是不是跟 这 个有点关系 ? | |||
师父:其实是这样子,人无我、法无我,在佛教跟经典里面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唯识学或是如来藏的经典,或是后期某一些大乘经典的人无我法无我,是不一样的。然而,如果从般若中观来讲,它人无我、法无我本质是一样的,因为都是一个无我,叫做无自性空,如果用在身心生命叫做我空,用在一切法叫做法空,不管我空、法空,都是一个无自性空。为什么会产生那种小乘是我空,大乘是法空的概念呢?因为确实《阿含经》偏重讲身心生命,所以偏重在讲我空,但他偏重讲我空,不一定他认为法有。大乘偏重在什么,刚才不是说广观一切法吗?所以他叫一切法空,所以会造成以为《阿含经》跟二乘只认为我空而已。其实如果就《般若经》来讲,《金刚经》讲得够清楚吧,《金刚经》讲,如果你还是执着有相,不管是法相还是人相还是什么相,那你连初果都得不到的。 | |||
初果,除了破我执以外,也要破法执嘛,所以我法毕竟空才能真正证得果位。之前不是讲了一堆吗,讲我空跟法空,它的不同跟它的共同处。因为《阿含经》确实偏重讲我空,因为观察身心,所以会造成某一些经论认为说,二乘人只证我空不证法空,确实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如果就《阿含经》跟《般若经》来讲,应该不会有这个问题。1:20:30 | |||
'''2、無 我= 空''' | |||
'''• 焰摩迦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 安隱想、不病想、 我 想、 我 所想 , 於此五受陰 保持護惜 , 終為此五受陰怨家 所 害。如彼長者 , 為詐親怨家 所 害而 不 覺知。焰摩迦!多聞聖弟 子於此五受陰 , 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 , 無常、苦、 空 、非 我 、非 我所, 於此五受陰不 著、 不 受、 不 受故 不 著 ,不 著故 自 覺涅槃: 『 我生 已盡 ,...』( 《 雜 阿含 》104)''' | |||
无我,等于空,焰摩迦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五受阴,作常想,安穏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于此五受阴,保持护惜,终为此,五受阴,怨家所害,这句话应该很清楚了吧,所以从某个意义上来讲,最大的怨家,最会害你的,是谁,我们自己的执着,我们对五蕴的执着,是我们最大的怨家,所以师父不是说,世间相对来讲,可能有些害你的,是外来的,但是到了终极的究竟,会害你万劫不复的,是我们自己的执着,所以他说,如果凡夫众生在,五受阴上,五受阴就叫五蕴,常作常想,安穏想,我觉得这五蕴,就是一直是这样不会变的安穏,我现在身心年轻,过得蛮滋润的,所以就觉得不错,很好,不会去未雨绸缪,但是我们这个五蕴身心会变化的,你们有没有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快半年过去了,师父,今年,五十六岁,有人说五十七, | |||
没有五十六而已,那时候刚出家,二十五岁,刚出家二十五岁,那时候,常常碰到一些老和尚,就是师公那种年纪的,那时候老和尚都差不多七十几岁,七十几岁的老和尚,我跟你讲,那些老和尚都是,抗战跟国共内战过来的,师父还碰过国共内战的人,还有,抗日的国共内战,师公就是经历过抗日,北华他应该没见过,北华那时候他可能还小,七八岁而已,抗日的时候他已经是二十几岁了,国共内战他三十岁左右,师父刚出家那时候,他们都七十出头,七十几岁,然后老和尚,碰面的时候,这些老和尚都是那个时候,很多,都是一九四九年五零年从大陆过来的,那时候他们都是,二十几岁,还有十几的也有,十几二十岁三十出头而已,年轻嘛,然后他们去回想,就像师父现在去回想,一九,五零,到一九九三,四十几年,那时那些老和尚是七十出头,四十年前他们那个时候,就是二十几岁,他们回想四十年前,他们逃难过来的,过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们大家都很年轻,在他们印象里面,他就是那种二十几岁的出家人,就跟着这样逃难啊什么过来的,所以他们碰面的时候,有时候会说,你老年轻有为啊,那时候确实很多老和尚,都是很有作为的,那个山头都是独霸一方的大山头,然后,另外一个老和尚就说老了,老了,那时候奇怪,他们不是年纪很大的,为什么说老了,但是他们在谈论这个时候, | 没有五十六而已,那时候刚出家,二十五岁,刚出家二十五岁,那时候,常常碰到一些老和尚,就是师公那种年纪的,那时候老和尚都差不多七十几岁,七十几岁的老和尚,我跟你讲,那些老和尚都是,抗战跟国共内战过来的,师父还碰过国共内战的人,还有,抗日的国共内战,师公就是经历过抗日,北华他应该没见过,北华那时候他可能还小,七八岁而已,抗日的时候他已经是二十几岁了,国共内战他三十岁左右,师父刚出家那时候,他们都七十出头,七十几岁,然后老和尚,碰面的时候,这些老和尚都是那个时候,很多,都是一九四九年五零年从大陆过来的,那时候他们都是,二十几岁,还有十几的也有,十几二十岁三十出头而已,年轻嘛,然后他们去回想,就像师父现在去回想,一九,五零,到一九九三,四十几年,那时那些老和尚是七十出头,四十年前他们那个时候,就是二十几岁,他们回想四十年前,他们逃难过来的,过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们大家都很年轻,在他们印象里面,他就是那种二十几岁的出家人,就跟着这样逃难啊什么过来的,所以他们碰面的时候,有时候会说,你老年轻有为啊,那时候确实很多老和尚,都是很有作为的,那个山头都是独霸一方的大山头,然后,另外一个老和尚就说老了,老了,那时候奇怪,他们不是年纪很大的,为什么说老了,但是他们在谈论这个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