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5
次編輯
小無編輯摘要 |
小無編輯摘要 |
||
行 59: | 行 59: | ||
| | | | ||
|<small>用三法印来印证所说的是不是佛法,那修多罗相应,不违法性,不越毘尼,是来印证或者说明什么的 ?这个是佛说的吗?</small> | |<small>用三法印来印证所说的是不是佛法,那修多罗相应,不违法性,不越毘尼,是来印证或者说明什么的 ?这个是佛说的吗?</small> | ||
|40:57 | |<small>40:57</small> | ||
| | | | ||
|- | |- | ||
行 67: | 行 67: | ||
| | | | ||
|<small>凡夫看圣人是有果位区别,那圣人之间是怎么看这种区别,是属于无记的问题吗?</small> | |<small>凡夫看圣人是有果位区别,那圣人之间是怎么看这种区别,是属于无记的问题吗?</small> | ||
|40:57 | |<small>40:57</small> | ||
| | | | ||
|- | |- | ||
| | | | ||
|Paul | |<small>Paul</small> | ||
| | | | ||
| | | | ||
|<small>有人说,成佛是要二个标准:福慧双修,慧是无为法,那对于初地菩萨而言,此时修福累积成佛资粮是属于无为法还是有为法?</small> | |<small>有人说,成佛是要二个标准:福慧双修,慧是无为法,那对于初地菩萨而言,此时修福累积成佛资粮是属于无为法还是有为法?</small> | ||
|48:01 | |<small>48:01</small>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阿含经 | |<small> 阿含经</small> | ||
| | | | ||
|<small>打坐时一安静下来就感觉到呼吸。吸呼感觉微凉的空气由鼻窦到咽喉到支气管,呼时感觉经过鼻窦。因为很清晰,间或失去所缘(人中)约 一、两秒。阿含经说要知息⻑短、冷暖,应该如何能够同时不失所缘?</small> | |<small>打坐时一安静下来就感觉到呼吸。吸呼感觉微凉的空气由鼻窦到咽喉到支气管,呼时感觉经过鼻窦。因为很清晰,间或失去所缘(人中)约 一、两秒。阿含经说要知息⻑短、冷暖,应该如何能够同时不失所缘?</small> | ||
|54:40 | |<small>54:40</small> | ||
| | | | ||
|- | |- | ||
行 92: | 行 92: | ||
|<small>1. 在阿含经有没有讲过如何修神通? 修神足通,一身变无数身,在汉传和藏传佛教中,有种修法是观想以无数身来礼敬诸佛菩萨,这样可以消除我执吗? 会未来引发神足通吗?</small> | |<small>1. 在阿含经有没有讲过如何修神通? 修神足通,一身变无数身,在汉传和藏传佛教中,有种修法是观想以无数身来礼敬诸佛菩萨,这样可以消除我执吗? 会未来引发神足通吗?</small> | ||
<small>2. 不生⻑寿天,由于修未到地定还是 欲界定,是不是也会升到六欲界天?那么要来投身人道,是否只靠愿 力?</small> | <small>2. 不生⻑寿天,由于修未到地定还是 欲界定,是不是也会升到六欲界天?那么要来投身人道,是否只靠愿 力?</small> | ||
|59:53 | |<small>59:53</small> | ||
| | | | ||
|- | |- | ||
| | | | ||
|靖 | |<small> 靖</small> | ||
<small> 善</small> | |||
|佛陀的教⽰俱 | |<small> 佛陀的教⽰ , 俱舍精要 , 摄⼤乘论 , 阿含经</small> | ||
|<small> 依据【佛陀的教⽰】 第366 、 367 ⾴析辨的内容、对 照282 ⾴的图表,来提出下列问题</small> | |||
|依据【佛陀的教 | |||
|<small>1. 择法觉支,如观四念住后,是否可以衔接【俱舍精要】第 251页的四 念住表: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来操作?</small> | |<small>1. 择法觉支,如观四念住后,是否可以衔接【俱舍精要】第 251页的四 念住表: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来操作?</small> | ||
<small>2. 择法觉支是否也可以依据【摄大 乘论】的四寻思(名、义、自性、差别)来做观? 与上题以四念住来做观的 差别及关联?</small> | <small>2. 择法觉支是否也可以依据【摄大 乘论】的四寻思(名、义、自性、差别)来做观? 与上题以四念住来做观的 差别及关联?</small> | ||
行 124: | 行 110: | ||
<small>6.七觉支与八正道是否有循 环运用或是先后顺序的关系?</small> | <small>6.七觉支与八正道是否有循 环运用或是先后顺序的关系?</small> | ||
|01:08:55 | |<small>01:08:55</small> | ||
| | | | ||
|- | |- | ||
| | | | ||
|卢 | |<small> 卢</small> | ||
<small> 融</small> | |||
| | | | ||
|<small>在 5月7日的答疑 中,一位师兄问如 果我们被人欺骗遭 受财产损失,是不 是我们的果报成熟现前,师父说,” 我们受骗是对方造业 但不是我们受报 “。这好像和弟子之前 听师父讲的《成佛 之道》有出入,</small> | |<small>在 5月7日的答疑 中,一位师兄问如 果我们被人欺骗遭 受财产损失,是不 是我们的果报成熟现前,师父说,” 我们受骗是对方造业 但不是我们受报 “。这好像和弟子之前 听师父讲的《成佛 之道》有出入,</small> | ||
|<small>弟子以为,我们在世间的一切遭遇都可以用因缘果报来解释,今天我们 受的苦报乐报不苦不乐报都是我们今生或者过去世造业的结果,在受骗 等不公正的遭遇时,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勇敢地争取自己的合理合法权 益,一方面也要用因缘果报的理念来破除我执化解自己的烦恼。弟子进 一步以为,如果对方故意伤害了我们,要么是我们对对方造的业果报成 熟现前,要么是对方对我们造的恶业,以后对方也会因此受报,待因缘成熟时“还”给我们。不知道弟子这样理解是否可以,请师父开示。</small> | |<small>弟子以为,我们在世间的一切遭遇都可以用因缘果报来解释,今天我们 受的苦报乐报不苦不乐报都是我们今生或者过去世造业的结果,在受骗 等不公正的遭遇时,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勇敢地争取自己的合理合法权 益,一方面也要用因缘果报的理念来破除我执化解自己的烦恼。弟子进 一步以为,如果对方故意伤害了我们,要么是我们对对方造的业果报成 熟现前,要么是对方对我们造的恶业,以后对方也会因此受报,待因缘成熟时“还”给我们。不知道弟子这样理解是否可以,请师父开示。</small> | ||
|01:24:14 | |<small>01:24:14</small>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