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订间差异

删除2,826字节 、​ 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41行: 第141行:




这个就是佛教的名词,你们知道这个相续是什么意思吗,这个相续你们在很多经典都会看到,但是他每次谈相续,意义都不太一样,这里的相续指我们的身心,为什么我们的身心叫相续呢,因为我们的身在不断的变化中,相续,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停止,我们的身体一直在变化,我们的心也在相续,他讲的相续就是说不是常,为什么你说我们的身心一直在相续呢,因为在刹那变化生灭中一直相续,我们这个肉体有没有在刹那变化?绝对有的,新陈代谢都是在变化,因为我们这边很多读理工的,你们一定了解这个身体,从我看到你,从你进来的那一刹那到现在,细微上你的身体已经产生变化,只是没有大变化我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有天眼什么眼可以看到某些变化,心有没有变化,绝对有的,至少你现在知道什么叫做五事不具,你刚进来的时候你不知道,至少你现在知道了,有变化,所以一般来讲在很多经典里面,当谈到相续的时候他指的是我们身心相续,所以未成熟相续就是说,没有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不要吓你们,我举个例子,我这个就是把身体调整为,不要紧张,不要怕,举个例子,师父这个样子,就是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身跟心,有没有搞懂师父在讲什么,师父说我这样子,就是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心向于解脱,身也向于解脱。你会问说师父那一定要像你这样剃度出家,才叫身心调整,当然这个是比较好的,但是你在家能不能调整呢?比如说每天在家做功课,起来以后一些宗教活动,这些都是调整身心,比如说我们每天起来礼佛,每天起来念咒或是每天起来诵经,这个就是调整,当然你不要跟我说我只嘴巴念我心不在,那就有身没心了,一定要身心,你心要向于解脱,因为心的发心,身也要趋向,你不要老是谈的又空又妙的,但是落到身心什么都不做。所以第一个持戒,持戒就是心还有身趋向于解脱,比如说你要布施,还有师父常讲的要有宗教行为,要礼佛拜佛诵经这些都好,打坐这些都是身体的,身体表现出你的内心相,这个就是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不是只是在知见上光理解,也不是口里面讲一讲而已,所以我说在身心调整里面。


  以前我在《成 》讲过,为 什么 在三皈依的时候 ,你们 三皈依能不能 家里躺在床上说,我 想皈依 所以我现在发心的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这样,能 能这 子,不可以喔, 样子是没有真正达到皈依 要求,皈依必须是 口意三业 所以叫做 身心的 投入,所以你皈依 时候必须要有出家的法师在 有三宝在 然后你是 、口、意,意念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身体 要拜 要合掌,要忏悔,嘴巴要忏诵: 某某人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某某人断无始贪嗔痴,然后忏悔...,是身口意 调整 所以你们不要以为佛法 学习,只 在认知上这样就好了, 不是 ,是 口意的投入 ,这个 叫做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
  这个就是 教的名词,你们知 这个'''相续'''是 什么 意思吗 这个相续 你们在很 多经典都会看到 但是他每次谈相续 意义都 太一 里的相续指我们 的身 为什么我们的 身心 叫相续呢?因为我们 身在不断 变化中 相续 我们的 体并没有停止 我们的 身体 一直在变化 ,我 心也在相续 他讲 相续就 不是 「常」。为什么你说我们的 心一直在相续呢?因为在刹那变化生灭中一直相续 我们 这个 肉体有没有在刹那变化?绝对有的,新陈代谢都是在变化


  还有我举个例子,如果 学佛之后 每天还非常重视这个外表,当然礼貌 应该要,但是每天在那边抹啊,梳啊,画啊,弄啊,有没有把 身体 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没有,你还是很执着的,但是你说脸洗干净稍微整理一下 ,不 要好像邋邋遢遢的这样子,这样子不礼貌,稍微整理一下,这个是应该要的 ,但是 过份就变成是 什么 身体的执着,就没 调整为出世之身。很多例子都可以举 的, 以前我在佛学院 刚进 的时候 ,很久了二十几年前,我刚进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是在家,进去 到两个月我就剃度出家 后来放假回俗家,有人问我说 学佛就好,很多人 家也学得不错,为什么要出家呢,我说别人的根性,别人怎么做我不 知道, 但是就我 来讲 ,我说,真理的追寻,好像 伟大 不过我 初真 是这样子想,我说真理的追寻,绝对是身心生命的完全投入,我这样子跟 讲,然后那个朋友忽然哑口无言,那个朋友学是很会辩 嘴巴很会辩的,还没出家前两个常常辩来辩去,也不知道谁赢,但 一出家之后学到了一点点东西,拿那个跟他谈一下,他哑口无言, 说别人我不知道,叫我来讲,我说真理的追求,真理的追求就是佛法的学习,是 身心 生命完全的投入,绝对不是只是凭空想像一些东西而已,或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绝对不是这样子 从这边,虽然看起来好像 一些 但是实际上他真的牵扯到我们日常生活上,很多修行的态度跟东西,如果你 没有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 ,《般若经》的一切法空,你真的只是知见上观念上,了解了解,你真的没办法体会到
  进来的那一刹那到现在 细微 你的 身体 已经产生变化 大变化我看 出来 ,但是 如果有天眼 什么 眼可以看到某些变化。心有没有变化?绝 对有的, 刚进 的时候 你不知道五事 至少 在知道 心有变化了。所以一般 来讲 多经典里面 ,当 谈到相续 时候 的是我 身心 相续 所以'''未成熟相续就 ,没有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 心'''


  还有未多修胜 解, 没有学习 法的知见 ,这个 很明显的 就是说没有 多听经闻法 观念 知见上 下功夫 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什么叫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心向于解脱,身也向于 脱。你会问说,师父那一定要像你这样剃度出家才叫身心调整?当然这个是比较好的,但是你在家能不能调整呢?比如说每天在家做功课,做一些宗教活动 这些都是调整身心。比如说我们每天起来礼 ,每天起来念咒或是每天起来诵经 ,这个就是 调整,当然你不要跟我 我只嘴巴念我心不在,那就有身 心了,一定要身心。你心要向于解脱,因为心的发心,身也要趋向,你不要老是谈的又空又妙的,但是落到身心什么都不做。所以第一个持戒,持戒就是心还 身趋向于解脱,你要布施 还有师父常讲的要 宗教行为,要礼佛拜 诵经这些都好,打坐这些都是身体的。身体表现出你 内心相,这个就是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不是只是在 知见上 光理解,也不是口里面讲一讲而已 所以我说在身心调整里面


  最后未 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这 真的是 我们如果现生福智资粮不够 现生马上修集 因为过去积集 不足,现世来赶快再修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智慧就是 多听经闻 法,在 日常生活 多关照 福德就是 持戒、 布施、 忍辱 这些都 这个就 福德资粮 。所以你 看他讲得够 够详细 ,这个 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上必需要去
  以前我在《成佛之道》讲过,你们三皈依能不 在家里躺在床上说 我很想皈依,所以我现在发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能不能 样子?不可以,这样子是没有 正达到皈依 要求。皈依必须 身口意三业 所以叫做身心的投入 所以你皈依 时候必须 有出家的 师在 有三宝 ,然后你是身、口、意。意念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身体 拜, 合掌, 忏悔 嘴巴 忏诵:我某某人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某某人断无始贪嗔痴,然后忏悔... ,是 身口意的调整 。所以你 要以为佛法的学习,只是在认知上这样就好了,是身口意的投入 ,这个 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


  现在的人修行常常有两 极端跟两个毛病 一种就是不听经闻法,不听经闻法他也修行,但是他就只是会做一些身的投入,什么叫做身的投入,他喜欢拜 礼佛,做一些宗教行为,很好没有错,但是心呢,智慧呢,他没有听经闻法,所以他到底做的这些是对是错 ,还 是他是用什么心去做,他完全不知道,在 这个 状况下,他做很多东西的行为,跟其他宗教是很类似的,这是一种极端跟错误;另 一种极端跟错误 就是他喜欢听经闻法 ,但是 他从来没有宗教行为 也不拜佛也不诵经 不布施 也不持戒 什么都不做,你问他,他就说我的根机是高的,这个都是两种极端,这个都是 没有把 ,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放在心里面。既要有福德又要 智慧 不要以为 光诵经就可以开智慧,诵经 累积善根,熏习, 真正要开智慧大大小小的经典都 ,你 定要听经闻法 你绝对 听经闻法,你如果不听经闻法我问你一件事情,你诵《金刚经》,如果你不听经闻法,你知道什么叫四生吗,胎湿卵化,你可能知道胎生是什么,问题是化生呢,你可能搞不清楚,如果你不听经闻法,你知道什么叫做,众生,众生,既非众生是名众生,你如果不听经闻法,你会知道 一句话那才怪,你可能会胡乱解释,如果你从来不听经闻法,《心经》讲舍利 子, 你知道什么叫舍利 我就听过有些人在那边谈论,说舍利子就是佛圣人死掉之后,涅槃,烧掉剩 那个叫做舍利子 也叫舍利子,但不 《心经》里面的舍利子,你不 笑喔,真 有空去看看外面不懂的人,你真的去问,很多人 把这两个搞在一起,你听 人家把那两个舍利子搞在一起的。听过,这不 师父瞎编 的, 是真的 人这样子的,所以就是要听经闻法,才能了解佛教讲的真正意义
  我再举 例子 如果你学 之后 每天 非常重视 这个外 当然礼貌上应该要 ,但是 每天在那边抹啊 梳啊 画啊 弄啊 没有把 身体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没 有,你 很执着的。 是你 脸洗干净稍微整理 好像邋邋遢遢的 子, 这样 不礼貌 稍微整理一 下, 个是 应该 要的 。但 分就变成 对身体 执着 就没 调整为出世之身


  问:三性,三无性 ,实 际上这个东西本身它 是不 在的, 依他起性 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性 实际上 是不 存在的 个方法来教育 我们
  很多例子都可以举的 二十几年前我刚进佛学院的时候其 实是 在家,进去 到两个月我就剃度出家,后来放假回俗家,有人问我说你学佛就好,很多人 家也学得不错,为什么要出家呢?我说别人 根性 别人怎么做我不知道,但是就我来讲 我说 真理的追寻 绝对 身心生命的完全投入,绝对 是只是凭空想像一些东西,或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 绝对不 是这 样子。 我们 日常生活上,很多修行的态度跟东西,如果你没有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般若经》的一切法空,你真的只是知见上观念上了解了解,你真的没办法体会到。


师父:你可以这样讲,是一种应机对应的,但是他有他一定的道理,他不是没有道理,他是应机对应,用这些道理跟方法来解释给我们听,所以从 义谛来讲一切法无自性,你可以说他不存在,但是就我们现在的凡夫来讲,你还是必须依这样来理 ,不然为什么叫做五事不具,如果你五事具的话就当下一切法空就好了,这就是他微妙的所在。根性高的,讲《般若经》讲一切法空,他马上知道,但是可惜我们大部分都是五事不具足,你不要说师父你也是五事不具,对啊,我就是五事不具 ,没有 比你们好多少,所以你讲的也对,但是那个比较从胜义谛上来谈,是没错,一切 毕竟空,依他也是空,圆成也是空,所以依他叫做生无自性,但是五事不具,佛陀就必须用这套道理来跟我们讲,从胜义谛来讲苦集灭道空不空,从最高 胜义谛来讲苦集灭道空不空?当然空,但是就凡夫来讲这四圣谛还是四圣谛,因为我们还在这种妄执当中
'''4)未多修 胜解,没有 学习佛 法的 知见 '''


  问:在印度大乘两种学派主要 唯识还 中观 大乘往往就是一切 无自性空,唯识是不是真 就是叫唯识,唯识是不是实际 还是自性空 我不知道他们 个里面是怎么
  这个很明显的就 说没 多听经闻法 没有在佛 法的 观念知见 下功夫 就会产生 这样 的问题。


师父:唯识到最后就是现在讲的,他讲空尤其是三无自性来讲一切法空,只是他在这个一切法相上,下了更多的功夫,这个一切法相上下了更多功夫,在解说上,他倾向于用唯识来讲,所以叫做虚妄唯识,这是他切入的点,但是你说他要归究,他到最后还是归究到一切法空,只是说他在讲一切法空的时候,他讲得更细,用三无性来解释一切法空。我是依《解深密经》来讲的
'''5)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


  问: 我们 妄心 假的但 是我们 有一个真心?
 我们 如果现生福智资粮不够,现生马上修集,因为过去积集的不足,现世来赶快再修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智慧就是要多听经闻法,在日常生活上多关照,福德就是要持戒、要布施、要忍辱,这些都要做,这个就 福德资粮。所以你看他讲得够不够详细,这个都 是我们 日常生活上必需要去做的。


  师父 对不起,我们以后再谈真心的问题,唯识不谈真心,你们要记得 件事情,唯识 谈真心 唯识讲转识成智,没有本来的真心,中观唯识都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 后来的真谛三藏, 他是 有讲第九识 的, 真心识 ,但是 一直到世亲菩萨这一段的唯识,不讲真心的,讲转识成 智,所以 唯识也不讲真心 。你说华严经 ,还是 有其 经典,如来藏经典,讲真 心, 那没错 但是唯识学派 学说,一直到世亲菩萨, 不讲真心 的, 以后在《成佛之道》我讲到大乘三系,大乘哪三系,中观,唯识,如来藏,讲到 三系的时候 会谈如来藏的观念 怎么样 ,但是 就学派 讲只 中观 唯识 中观唯识家 ,他 谈真心
  现在的人修行常常有两个极端或错误 :一 种就是 听经闻法 他也修行 ,但是他 就只 会做一些身 投入 什么叫做身的投入?他喜欢做一些宗教行为 这个很好没有错。 但是智 慧呢?他没有听经闻法 ,所以 他做 这些到底是对是错 ,还是他 是用什么 去做 他完全不知道 在这个状况下,他做很多东西 行为跟其 宗教是很类似 的,这 是一种极端跟错误;另外一种极端跟错误 ,就是 他喜欢听经闻法 ,但是 他从 宗教行为 也不拜佛也不诵经 不布施 也不持戒,什么都不做。你问 (为什么 做这些),他就说我的根机是高的


 你 的问题很好,私底下 可以 跟师父多探讨 不过 体上 我们 了解 ,不 管中观还是唯识 就唯识来讲 直到世亲菩萨不谈真心。真心是显 唯识谈转 所以师父在大学课堂上 英文就很容易说明 中观要成佛 叫做 ,accumulation 收集 积集福德智慧资粮功德,唯识叫做transformation,转 ,如来 藏叫做,manifestation 显现出来,所以从英文 就可以 知道, 观念 不大一 样的,真 心讲显
  这个就是两种极端,这个都是没有把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放在心里面。修行既要有福德又要有智慧,不要以为 光诵经就 可以 开智慧,诵经是累积善根、熏习,但真正要开智慧 ,大 大小小的经典都说 你一定要听经闻法,你绝对 听经闻法 你如果 听经闻法 我问你 件事情 你诵《金刚经》 你知道什么叫四生——胎湿卵化吗?你可能知道胎生是什么 ,问 题是化生呢?你可能搞不清楚。如果你不听经闻法 你知道什么 叫做 「众生、众生 既非众生是名众生」?你如果不听经闻法 你会知道这一句话那才怪 你可能会胡乱解释。 果你从 不听经闻法 《心经》讲舍利子 ,你知道 什么叫舍利子吗?我就听过有些人在那边谈论 说舍利子就是佛圣人死掉之后,烧掉剩下那个叫做舍利子。那个也叫舍利子,但不是《心经》里面 舍利子。很多人是把这两 舍利子混在一起说,这不 师父瞎编的,是真的有人这 的, 所以就是要听经闻法,才能了解佛教讲的 正意义


 五事不具足不是理论上的而已,这个真的可以用来 ,思 ,考量, 你现在身心生命的状态 很多时候师父常常遇到一些人 来跟我说,他的根机很高,中观唯识什么他都懂,每次听到这样我就一个头两个头大 如果他真的学过,然后学到一定程度,他不会这样跟我讲的,一般他会这样跟我讲的,就是我执比较重 我执比较重,他一定学一点东西,他就以为什么都通了,一通百通 ,以为什么都通了 ,所以每次碰到这样,我的头都很大。如果我碰到有些同学跟我说,师父我是学过但是我也根机不好,学了一些东西,老实说真的也没有学什么,希望能够来这边好好的、有系统的学习,那个我心里就很高兴。自认为钝根的那真的是根机高的,自认为利根的那个是根机真的不怎么样 当然这个师父不是用来批评谁,自我检讨。
 
问:既然一切法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他是用这个方法来教育我们?
 
师父:你可以这样讲,是一种应机对应的,他不是没有道理,他是应机对应,用这些道理跟方法来解释给我们听。所以从胜义谛来讲一切法无自性,你可以说他不存在,但是就我们现在的凡夫来讲,你还是必须依这样来理解,不然为什么叫做五事不具,如果你五事具的话就当下一切法空就好了,这就是他微妙的所在。根性高的,讲《般若经》讲一切法空,他马上知道,但是可惜我们大部分都是五事不具足,你不要说师父你也是五事不具,对啊,我就是五事不具,没有比你们好多少,所以你讲的也对,但是那个比较从胜义谛上来谈,是没错,一切法毕竟空,依他也是空,圆成也是空。所以依他叫做生无自性,但是五事不具,佛陀就必须用这套道理来跟我们讲,从最高的胜义谛来讲苦集灭道空不空?当然空,但是就凡夫来讲这四圣谛还是四圣谛,因为我们还在这种妄执当中。
 
 
问:在印度大乘两种学派主要是唯识还有中观,大乘往往就是一切法无自性空,唯识是不是真的就是叫唯识,还是唯识实际上还是自性空,我不知道他们这个里面是怎么样的关系?
 
师父:唯识到最后就是现在讲的,他讲空尤其是三无自性来讲一切法空,只是他在这个一切法相上下了更多的功夫,在解说上,他倾向于用唯识来讲,所以叫做虚妄唯识,这是他切入的点。但是他到最后还是归究到一切法空,只是说他在讲一切法空的时候,他讲得更细,用三无性来解释一切法空,现在我是依《解深密经》来讲的。
 
 
问:有人讲法说,我们妄心是假的,但是我们有一个真心,这个怎么理解?
 
师父:对不起,我们以后再谈真心的问题,唯识不谈真心,你们要记得一件事情,唯识不谈真心,唯识讲转识成智,没有本来的真心,中观唯识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后来的真谛三藏,他是有讲第九识的,那是真心识,但是一直到世亲菩萨这一段的唯识不讲真心的,讲转识成智,所以唯识也不讲真心的。你说《华严经》还有其他经典,如来藏经典讲真心,那没错。但是唯识学派的学说,一直到世亲菩萨,他不讲真心的,以后在《成佛之道》我讲到大乘三系——中观、唯识、如来藏,讲到这三系的时候,我就会谈如来藏的观念是怎么样。但是就学派来讲只有中观、唯识,中观唯识不谈真心。我们要了解,不管中观还是唯识,就唯识来讲一直到世亲菩萨不谈真心。真心是显,唯识谈转,所以师父在大学课堂上,用问英文就很容易说明,中观要成佛叫做,accumulation,收集,积集福德智慧资粮功德;唯识叫做transformation,转;如来藏叫做,manifestation,显,显现出来。所以从英文你就可以知道,他的三个观念是不大一样的,真心讲显。
 
 五事不具足不是理论上的而已,这个真的可以用来考量你现在身心生命的状态 很多时候师父常常遇到一些人来跟我说,他的根机很高,中观唯识什么他都懂,每次听到这样我就一个头两个头大 如果他真的学过,然后学到一定程度,他不会这样跟我讲的,一般他会这样跟我讲的,就是我执比较重 我执比较重,他一定学一点东西,他就以为什么都通了,一通百通,所以每次碰到这样,我的头都很大。如果我碰到有些同学跟我说,师父我是学过但是我也根机不好, 断断续续 学了一些东西,老实说真的也没有学什么,希望能够来这边好好的、有系统的学习,那个我心里就很高兴。 为什么? 自认为钝根的那真的是根机高的,自认为利根的那个是根机真的不怎么样 当然这个师父不是用来批评谁, 是用来 自我检讨


 问:还有自认为是利根的老说自己是钝根的,假谦虚的那算哪一类?
 问:还有自认为是利根的老说自己是钝根的,假谦虚的那算哪一类?


 师父:如果真的是利根的话,他也不会告诉你他自己是利根,他是真的会很谦虚不是假谦虚 老实说 钝利, 除非你是大菩萨不然谁是利根,或是修行到快开悟了那个才是真利根,不然谁敢说他自己利根,真利根是我执很弱他也不需要骗你什么。
 师父:如果真的是利根的话,他也不会告诉你他自己是利根,他是真的会很谦虚不是假谦虚 老实说除非你是大菩萨不然谁是利根,或是修行到快开悟了那个才是真利根,不然谁敢说他自己利根,真利根是我执很弱 他也不需要骗你什么 。59:15
 
下一个主题《解深密经》讲的非常有趣,但是如果有跟你心里想的有点冲突,思考看看,一乘与三乘,太妙了,这里牵扯到到一些问题,各位同学可能要好好思考了解一下。先问你们什么叫一乘,什么叫三乘?有没有看过《法华经》,没看过没关系,《法华经》里面有两个重点,没有其他什么乘就是一乘,但是关键点还不在这里。《法华经》有两个重点,一个叫做“开迹显本”,一个叫做“开权显实”。
 
第一个重点,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成佛他是示现的,其实释迦牟尼佛本来就已经成佛,久远劫前已经成佛了,这个是他叫做开迹显本。迹就是轨迹看得到的,他说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成佛那个是看得到的,但是那个只是示现一个迹相而已,他实际上是给我们看的,但是释迦牟尼佛久远劫以前已经成佛了,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个重点,一乘思想,一乘道,什么叫一乘道?简单的讲,所有众生皆当成佛,不管你修什么,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不是信基督教,信耶稣得,信什么,不管你信小乘大乘什么乘,不管你证阿罗汉,证不证什么都没关系。皆共成佛道,所有有情众生,最终必成佛——一乘思想。
 
三乘思想是什么?声闻,缘觉,菩萨,菩萨就是成佛。三乘思想他告诉你,有些人会成为阿罗汉,有些人会成为辟支佛,有些人会成佛,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会成佛,这个叫做三乘思想。这个就是我们一般所认知到的,一乘跟三乘的想法。
 
如果从《法华经》的立场跟观念来讲,如果像舍利弗、目键莲、大迦叶那一类的,他们成为阿罗汉之后有没有机会再成佛?从《法华经》来讲,有。因为他认为说阿罗汉的涅槃是化城。什么叫化城?就是暂时给他们休息的地方,有没有解脱烦恼?有,有没有究竟?没有,因为成佛才是究竟。所以不管怎么样,他们最终会自己起来继续往前走,不需要人家去叫他,到最后他自己必定会往前再走,最终那些人还是会成佛。
 
但是有些经典讲说,某些人证了阿罗汉、辟支佛,他就是到那边为止,那些人就没办法成佛了。所以他就鼓励说,我们刚开始就要发大乘心,修大乘法,发大乘愿,行菩萨道,这样才有机会成佛,另外有些经典是这样讲的。你不要问我说,哪一种比较好,暂时先不谈这些,我只告诉你有这样的状况


(五)一乘与三乘


(五)一乘与三乘
'''(五)一乘与三乘'''


两种一乘道义:
''' 两种一乘道义:'''


因上说:指方法,三乘同一解脱方法,三乘究竟
''' 因上说:指方法,三乘同一解脱方法,三乘究竟'''


果上说: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一切究竟
''' 果上说: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一切究竟'''


本经意趣


  因上说 三乘同一解脱方法( 性)
  刚刚师父讲的是一般一乘道的说法,但是在《解深密经》里面,他提出另外一种一乘道的不同说法,他说其实一乘道有两种,一种是在 因上说 是指方法, 三乘同一解脱方法 乘都是究竟,修行的这个路或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这个叫做一乘,是在修行的方法上面说;


  三乘 究竟 :声闻、独觉、如来种性
  另外一种是果上说,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一切 究竟 ,一切众生皆会成佛,这个是在果上说


 一 向趣寂声闻:无法 成佛
  所以刚才讲的《法华经》那种观念,是在因上说,还是在果上说?果上说。因为在果上讲 乘,是指所有的众生都 成佛 果,这叫果上说。因上说是说,三乘的修行理论道理,走的路,道理是一样的,叫做三乘同一解脱床。三乘要解脱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路走得长跟近而已。


  回向 声闻 :能回小向大
  怎么说呢?就《解深密经》来讲三性三无性,是不是只用于 萨道?如果阿罗汉辟支佛要解脱,是不是也需要依三性三无性的道理?绝对。所以三性三无性的道理,是通三乘的,从这个道理来讲,这个道理的理论跟修行叫做一乘道。他不是说所有人都会成佛,他是说,不管你要修 声闻 ,修缘觉,要成为阿罗汉,还是辟支佛,还是成菩萨,理论上都是这个样子的,都是依三性三无性的来修行来了解的,都是依三学八正道来修的,讲的具体一点,都是依三学八正道来修的。所以他说菩萨要不要三学八正道?要。声闻辟支佛是不是学三学八正道?对。三学八正道,依唯识的三性三无性来修三学八正道,这个道理是共通普遍的,所以这个叫做一乘道。所以他的一乘道是从修行的因上/理论上来谈的,不是说所有的众生都成佛。


  个主题《解深密经》讲 非常 如果有跟你心里想的有点冲突 思考看看,一乘与 三乘 ,太妙了,这里牵扯到到 些问题,各位同学可能要好好思考了 解一 先问你们什么 叫一 乘,什么叫三乘,有没有看过《《法华经》》,没看过没关系, 《法华经》 里面有两个重点,没有其他什么乘就 一乘,但是关键点还不 在这 里,关键点 ,《 法华 经》 有两个重点,一个叫做“开迹显本”,一个叫做“开权显实”,你不要听师父一讲又 是这 种绕口令,讲简单一点,一 重点告诉你,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成佛他是示现的,其实释迦牟尼佛本 就已经成佛,久远劫前已经成佛了,这个是他叫做开迹显本,迹就是形相轨迹看得到的,他说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成佛那个,是看得到的,但是那个只是示现一个迹相而已,他实际上是给我们看的,但是释迦牟尼佛久远劫以前已经成佛了,这是第一个重点
  所以在 乘道 说法上 两种说法 一个因上说 指方法 三乘 一解 脱的方法;另外 个是在果上说 ,叫 切众生皆当成佛道。 《法华经》是 在这 个(果)立场上来讲的 解深密 经》是 站在 这个(因)立场上


第二个重点一乘思想,一乘道,什么叫一乘道,简单的讲,所有众生皆当成佛,不管你修什么,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不是信基督教,信耶稣得,信什么,不管你信小乘大乘什么乘,不管你证阿罗汉,证不证什么都没关系,皆共成佛道,所有众生,有情众生,最终必成佛,一乘思想。


三乘思想是什么,声闻,缘觉,菩萨,菩萨就是成佛,三乘思想他告诉你,有些人会成为阿罗汉,有些人会成为辟支佛,有些人会成佛,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会成佛,这个叫做三乘思想,这个就是我们一般所认知到的,一乘跟三乘的想法,简单的说,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每个人都会成佛,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有些人成为声闻,就是最终成为阿罗汉,有些会成为辟支佛,有些会成为佛。如果从《法华 》的立场跟观念来讲,如果像舍利弗目键莲那一些,大迦叶,他们成为阿罗汉之后有没有机会再成佛?从《法华经》来讲,有,因为他认为那个是化城,不管你有没有读过《法华经》我大概讲一下,他说阿罗汉的涅槃是化城。什么叫化城?就是暂时给他们休息的地方,有没有解脱烦恼?有。有没有究竟?没有。因为成佛才是究竟,所以不管怎么样,他们最终会自己起来继续往前走,不需要人家去叫他,到最后他自己必定会往前再走,最终那些人还是会成佛。但是有些经典他讲三乘,就是说某些人证了阿罗汉,辟支佛,他就是到那边为止,那些人就没办法成佛了,所以他就鼓励说,我们刚开始就要发心修大乘佛法,这样才有机会成佛,修大乘法,发大乘愿,行菩萨道,这样才有机会成佛,另外有些经典是这样讲的。
'''本 意趣'''


你不要问我说,哪一种比较好,暂时先不谈这些,我只告诉你有这样的状况,这里一乘与三乘,《解深密经》是这样讲的,刚刚师父讲的是一般一乘的说法,但是在《解深密经》里面,他提出另外一种一乘道的不同说法,他说其实一乘道有两种,一种是在 因上说 是指方法, 三乘同一解脱方法 乘方法究竟,三乘都是究竟,修行的这个路或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这个叫做一乘,是在修行的方法上面说;另外一种是果上说,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一切究竟,一切众生皆会成佛,这个是在果上说,所以刚才讲的《法华经》那种观念,是在因上说,还是在果上说?果上说,因为果上说,在果上讲一乘是指所有的果都成佛果,这叫果上说。因上说是说,三乘的修行理论道理,走的路,道理是一样的,叫做三乘同一解脱床。三乘同一解脱床,三乘要解脱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路走得长跟近而已。
'''从 因上说 三乘同一解脱方法( 性)'''


怎么说呢?就《解深密经》来讲三性 无性,是不是只用于菩萨道,如果阿罗汉辟支佛要解脱,是不是也需要依三性三无性的道理,绝对,所以三性三无性的道理,是通三乘的,从这个道理来讲,这个道理的理论跟修行叫做一 道,他不是说所有人都会成佛,他是说,不管你要修 声闻 ,修缘 ,要成为阿罗汉,还是辟支佛,还是成菩萨,理论上都是这个样子的,都是依三性三无性的 修行来了解的,都是依三学八正道来修的,讲的具体一点,都是依三学八正道来修的,所以他说菩萨要不要三学八正道?要。声闻辟支佛是不是学三学八正道?对。三学八正道,依唯识的三性三无 来修三学八正道,这个道理是共通普遍的,所以这个叫做一乘道。所以他的一乘道是从修行的因上,还有理论上来谈的,不是说所有的众生都成佛,所以在一乘道的说法上有两种说法,一个因上说是指方法,是三乘同一解脱的方法,另外一个是在果上说,叫做一切众生皆当成佛道,《法华经》是站在这个(果)立场上来讲的,很可惜,《解深密经》是站在这个(因)立场上来讲
''' 三乘 究竟: 声闻 、独 、如 性。'''


  接下来本经的意 ,因上说三乘同一解脱方法,叫做三性三 性,所以《解深密经》他讲的一乘道,他也同意有一乘道,但是他同意是说三乘都是修同样方 ,同样的理论,但是他说三乘等究竟,他认为声闻、独觉、如来证悟到都是真实的,他认为阿罗汉跟独觉证到的不是化城而已,他们证到的是真实的,他是真实解脱自我的,他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说其实我们的根性,有三种种性,一个叫做声闻种性,一个叫做独觉种性,一个叫做如来种性。
'''A 一向 寂声闻: 无法 成佛'''


  简单解释有馀涅槃,无馀涅槃,涅槃的基本定义叫做贪嗔痴永尽,当你断了贪瞋痴以后,这个业报身还在,这个叫做有馀依,有馀涅槃;但是如果你涅槃之后,不久之后连这个身体都死了,这个叫做无馀涅槃,无馀依涅槃,这是最根本的解释。
'''B 回向菩提声闻:能回小向大'''


他说三乘究竟就是说,声闻缘觉如来种性是三乘种性的,其中有一种就是一向趣寂声闻,就是说他只能修声闻只能成阿罗汉,他是没办法成佛的,所以声闻有两种,一种叫做一向趣寂声闻,一种叫做回向菩提声闻,有没有看到这个,如来种性就不管了,如来种性就绝对成佛,他就绝对修菩萨道,你不要讲他他都会修菩萨道,所以这个叫做如来种性,但是有一种叫做声闻跟独觉种性,这种种性是有两种,一个叫做一向趣,一个叫做回向,一向趣,就是这种你怎么劝他都没用,他就是只能修小乘,只能修声闻乘,最后只能成阿罗汉或辟支佛,你劝他都没用,佛来跟他讲都没用,他到最后就是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还有一种就叫做回向菩提声闻,只要有足够的人,有德行够的,比如佛,其他大菩萨来劝他,他就会回小向大,这个叫做回向菩提声闻。所以《解深密经》实际上他是有种性说的,就是说有些人是没办法成佛的。


  三乘究竟就是 ,声闻辟支佛也是真正究竟,就是停止的,到这边为止,他不是化城而已,所以这里指的 三乘 究竟是指 向趣寂声闻,他跟《 华经》的意趣有点不大一样 所以我说本经的意趣,《法华经》有他的意趣,《解深密经》有他的意趣,因为有不同的意趣所以来到中国之后,中国的祖师就会有判教的思想产生,但是你不要问我哪一个比较好,这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讲的。不是我的能力范围
  因上 三乘 解脱方 法, 叫做三性三无性


  问: 三乘 是声闻 菩萨 声闻缘 觉他们是 小乘?
  所以《解深密经》他讲的一乘道,他也同意有一乘道,但是他同意的(一乘道)是说 三乘 修同样方法,同样的理论而说三乘等究竟。他认为 声闻 、独 、如来证悟到都是真实的 他认为阿罗汉跟独 证到的不是化城而已, 他们 证到的 真实的,他是真实解脱自我的,他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说其实我们的根性,有三种种性,一个叫做声闻种性,一个叫做独觉种性,一个叫做如来种性。


  师父:在某 立场可 以这样讲。
  他说三乘究竟就是说,声闻、缘觉、如来种性是三乘种性的。声闻有两种,一种叫做一向趣寂声闻,一种叫做回向菩提声闻。
 
'''A、一向趣寂声闻'''。就是说他只能修声闻只能成阿罗汉,他是没办法成佛的。就是这种你怎么劝他都没用,他就是只能修小乘,只能修声闻乘,你劝他都没用,佛来跟他讲都没用,他到最后就是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
 
B、还有一种就叫做'''回向菩提声闻'''。只要有德行足够的,比如佛,其他大菩萨来劝他,他就会回小向大,这 叫做回向菩提声闻。
 
《解深密经》实际上他是有种性说的,就是说有些人是没办法成佛的。
 
 
三乘究竟就是说,声闻、辟支佛也是真正究竟,到 边为止,他不是化城而已,所以这里指的三乘究竟是指'''一向趣寂声闻''',他跟《法华经》的意趣有点不大一 。所以我说《法华经》有他的意趣,《解深密经》有他的意趣,因为有不同的意趣,所以来到中国之后,中国的祖师就会有判教的思想产生,但是你不要问我哪一个比较好,这不是我的能力所能


 问:小乘大乘的区别是不是就在能不能利他,这是唯一的区别吗?
 问:小乘大乘的区别是不是就在能不能利他,这是唯一的区别吗?


 师父:可以利他,成的果不一样,小乘就是乘声闻辟支佛果,大乘就是利他究竟就是成佛。
 师父:可以利他,成的果不一样,小乘就是乘声闻辟支佛果,大乘就是利他究竟就是成佛。


 缘起流转还灭,缘起通染净那个图,三乘都包括,但是他后面会讲佛是最圆满究竟的,佛是完全的清净,声闻辟支佛是断了见思惑,但是阿赖耶里面还有很多种子还没完全转,要到佛才能完全转清净,但是声闻辟支佛由于他的根本烦恼断了,有漏种子不再作用,所以他不会再来三界轮回了。
 缘起流转还灭,缘起通染净那个图,三乘都包括,但是他后面会讲佛是最圆满究竟的,佛是完全的清净,声闻辟支佛是断了见思惑,但是阿赖耶里面还有很多种子还没完全转,要到佛才能完全转清净,但是声闻辟支佛由于他的根本烦恼断了,有漏种子不再作用,所以他不会再来三界轮回了。
第321行: 第354行:
 强调智慧的是哪些经典?当然般若系统的全部在强调智慧,《中论》,大智度论,都在强调智慧,包括这个《解深密经》,他在强调智慧跟定,他的智慧是什么,三性三无性,了解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是三无自性,一切法有就是三性,还是在强调智慧跟定的,我等一下会讲。强调悲心的经典是什么?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强调他的大悲愿,当然你也可以说大愿地藏王菩萨,也是在强调他的悲心也是有,强调信的呢?阿弥陀经这一类的经典,强调某些信愿的,但是我不是说信愿他就没有智慧的部分,只是他偏重来讲比较强调信愿,但是在某些地方他有没有提到,八正道,四圣谛,还是有,只是在偏重上那不是他的偏重,他比较偏重在你要依怎么样的信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样子的,所以在偏重上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经典。但是就般若来讲的话,他认为必须要归向于一切法空。
 强调智慧的是哪些经典?当然般若系统的全部在强调智慧,《中论》,大智度论,都在强调智慧,包括这个《解深密经》,他在强调智慧跟定,他的智慧是什么,三性三无性,了解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是三无自性,一切法有就是三性,还是在强调智慧跟定的,我等一下会讲。强调悲心的经典是什么?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强调他的大悲愿,当然你也可以说大愿地藏王菩萨,也是在强调他的悲心也是有,强调信的呢?阿弥陀经这一类的经典,强调某些信愿的,但是我不是说信愿他就没有智慧的部分,只是他偏重来讲比较强调信愿,但是在某些地方他有没有提到,八正道,四圣谛,还是有,只是在偏重上那不是他的偏重,他比较偏重在你要依怎么样的信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样子的,所以在偏重上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经典。但是就般若来讲的话,他认为必须要归向于一切法空。


 在中观学者要看他是哪一部分,因为你讲《法华经》,华严经的话,他很大部头,你要知道《法华经》,华严经这些大部头,都有他不同的部分,你要看《法华经》那后面的菩萨那些,是在强调悲愿的,前面是在强调他的方便,还有他的究竟所显的,所以有时候要谈要看细节上是看哪一部份,你要看(论师),比如龙树菩萨,他是取哪一部分来认为的,因为我们现在说法华,华严,都是太笼统的概念,古代他不是那么庞大的一大部分,包括《般若经》,玄奘大师翻译600卷大般若,他也不是本来就是那么一大套的般若,他里面还是有不同的小部分经,所以当我们在讲华严,他是一个经典的系,讲法华他也是一个部头,全部加在一起,讲般若他也是一个系,很多《般若经》加在一起,有些像般若,他会比较统一,他大部分在讲般若把它集在一起,但是有些系的经典不一定,他的主题都有不大一样,所以你很笼统的讲说哪一部经,如果是单一小部的,比如说阿弥陀经,比如说《金刚经》,这样子就明白讲,但是如果说华严经,那六十华严四十华严,他一大套里面有不同不同的意趣,那我们可以分开来说明。
 在中观学者要看他是哪一部分,因为你讲《法华经》, 华严经 的话,他很大部头,你要知道《法华经》, 华严经 这些大部头,都有他不同的部分,你要看《法华经》那后面的菩萨那些,是在强调悲愿的,前面是在强调他的方便,还有他的究竟所显的,所以有时候要谈要看细节上是看哪一部份,你要看(论师),比如龙树菩萨,他是取哪一部分来认为的,因为我们现在说法华,华严,都是太笼统的概念,古代他不是那么庞大的一大部分,包括《般若经》,玄奘大师翻译600卷大般若,他也不是本来就是那么一大套的般若,他里面还是有不同的小部分经,所以当我们在讲华严,他是一个经典的系,讲法华他也是一个部头,全部加在一起,讲般若他也是一个系,很多《般若经》加在一起,有些像般若,他会比较统一,他大部分在讲般若把它集在一起,但是有些系的经典不一定,他的主题都有不大一样,所以你很笼统的讲说哪一部经,如果是单一小部的,比如说阿弥陀经,比如说《金刚经》,这样子就明白讲,但是如果说 华严经 ,那六十华严四十华严,他一大套里面有不同不同的意趣,那我们可以分开来说明。


 龙树菩萨是中观学者,他说的空是究竟空义,究竟一切毕竟空,龙树菩萨在哪里有很明显的说,这是了不了义,当然他在《中论》里面就这样认为,《中论》里面广扩一切有任何一点点的执着,《中论》里面有提到种子这些东西,因为唯识学家是在他后面的,但是种子论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所以他有在扩种子论,我们谈到这里就好了,因为同学会晕,上次我们说《解深密经》大概在300多年,龙树菩萨是在150年到250年左右的人物,但是种子论很早就已经有了,所以龙树菩萨是中国八大宗派的祖师,是我们这样认为的,是因为龙树菩萨有提到种子说的概念,但是这个比较复杂一点,你们暂时先不要去了解这一些。
 龙树菩萨是中观学者,他说的空是究竟空义,究竟一切毕竟空,龙树菩萨在哪里有很明显的说,这是了不了义,当然他在《中论》里面就这样认为,《中论》里面广扩一切有任何一点点的执着,《中论》里面有提到种子这些东西,因为唯识学家是在他后面的,但是种子论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所以他有在扩种子论,我们谈到这里就好了,因为同学会晕,上次我们说《解深密经》大概在300多年,龙树菩萨是在150年到250年左右的人物,但是种子论很早就已经有了,所以龙树菩萨是中国八大宗派的祖师,是我们这样认为的,是因为龙树菩萨有提到种子说的概念,但是这个比较复杂一点,你们暂时先不要去了解这一些。
第337行: 第370行:
 问:对学生来讲没有必要太区分了不了义?
 问:对学生来讲没有必要太区分了不了义?


 师父:你可以区分了不了义,但是你不要太认为有一个专门不变的定义,去定义什么叫做了不了义,因为这里的了不了义是有一点应机而讲的,对某些人来讲某些经典就是了义,对你来讲《般若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解深密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华严经就是了义,对不同的根机他有不同了义的意义,所以师父说没有一个最好的最了义的法门,完全是看根机。
 师父:你可以区分了不了义,但是你不要太认为有一个专门不变的定义,去定义什么叫做了不了义,因为这里的了不了义是有一点应机而讲的,对某些人来讲某些经典就是了义,对你来讲《般若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解深密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 华严经 就是了义,对不同的根机他有不同了义的意义,所以师父说没有一个最好的最了义的法门,完全是看根机。


 《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这个还不完全是《金刚经》讲的意思,《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他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为什么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没有不变的本质,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缘起而成的,所以你不能把他设定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个叫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就没有决定性。
 《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这个还不完全是《金刚经》讲的意思,《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他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为什么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没有不变的本质,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缘起而成的,所以你不能把他设定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个叫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就没有决定性。
第399行: 第432行:
 “五时教”,华严天台都有他的判教,某一个宗派他的判教,你讲的那个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为什么中国祖师要判教,华严有五时,天台也有他的藏通别圆,这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判,佛陀在印度的时候,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讲不同的教法,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这些祖师在研究这些经典发现,很多经典讲的其实有些矛盾,有的讲空,有的讲不空,有的讲我们有一个真性,有的讲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他认为那都是佛陀讲的,怎么办,简单,判教,依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立场来判教,所以你刚刚举的那些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我们现在不谈对不对的问题,只谈他遇到的困难跟他当时候遇到的状况,所以他必须要判教,不判教,你会说通通融在一起,为什么有些这样讲有些那样讲,他就解决矛盾,所以他会认为,有些了义有些不了义,所以他就会依时间、特性来判教,判教的问题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师父再谈。
 “五时教”,华严天台都有他的判教,某一个宗派他的判教,你讲的那个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为什么中国祖师要判教,华严有五时,天台也有他的藏通别圆,这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判,佛陀在印度的时候,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讲不同的教法,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这些祖师在研究这些经典发现,很多经典讲的其实有些矛盾,有的讲空,有的讲不空,有的讲我们有一个真性,有的讲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他认为那都是佛陀讲的,怎么办,简单,判教,依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立场来判教,所以你刚刚举的那些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我们现在不谈对不对的问题,只谈他遇到的困难跟他当时候遇到的状况,所以他必须要判教,不判教,你会说通通融在一起,为什么有些这样讲有些那样讲,他就解决矛盾,所以他会认为,有些了义有些不了义,所以他就会依时间、特性来判教,判教的问题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师父再谈。


 所以同一个意义来讲,这个也是判教,这是经典自己的判教,不是祖师的判教。判教原则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分判,一个叫做判摄,分判就是依某一个特性,依时间也好,特色也好,把同类的经典归纳在一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给他究竟不究竟,了义不了义,叫做evaluate,有价值批判在里面,所以我们先把那么多庞杂的教法,然后我们到底要怎么分,可以依主题来分,可以依时间来分,可以依他的特性来分,分好了之后说有五大类,怎么排?他就说依教义的究竟不究竟,开始排起,也可以依时间来排,但是不管依教义依时间,他都有他的批判价值在里面。简单的讲,华严宗当然以华严经的教法,为最圆顿,最究竟的;天台宗以法华涅槃经,没有天台经这种东西,讲到这里就好再下去很多人会晕了。因为师父现在在大学上课也在教判教,跟你们用中文讲太容易了,用英文讲有时候我也不大懂我在讲什么,他也听不大懂我在讲什么。
 所以同一个意义来讲,这个也是判教,这是经典自己的判教,不是祖师的判教。判教原则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分判,一个叫做判摄,分判就是依某一个特性,依时间也好,特色也好,把同类的经典归纳在一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给他究竟不究竟,了义不了义,叫做evaluate,有价值批判在里面,所以我们先把那么多庞杂的教法,然后我们到底要怎么分,可以依主题来分,可以依时间来分,可以依他的特性来分,分好了之后说有五大类,怎么排?他就说依教义的究竟不究竟,开始排起,也可以依时间来排,但是不管依教义依时间,他都有他的批判价值在里面。简单的讲,华严宗当然以 华严经 的教法,为最圆顿,最究竟的;天台宗以法华涅槃经,没有天台经这种东西,讲到这里就好再下去很多人会晕了。因为师父现在在大学上课也在教判教,跟你们用中文讲太容易了,用英文讲有时候我也不大懂我在讲什么,他也听不大懂我在讲什么。


 “三时教”也不见得就是从时间的顺序来说,因为他也没有讲得很明白,智者大师他就有别五时,通五时,六道也可以有别六道通六道,但是《解深密经》并没有讲得很明白,所以我也没办法说,因为从他的意义上来讲,他好像是说有这样时间安排的意义,这个是别,但是有没有通,因为他没有讲得很清楚我也不敢乱讲,但是就发挥的意义来讲,能不能讲通,可以。也没有什么不行,但是为什么师父不特别讲,因为我不能自己乱发挥。
 “三时教”也不见得就是从时间的顺序来说,因为他也没有讲得很明白,智者大师他就有别五时,通五时,六道也可以有别六道通六道,但是《解深密经》并没有讲得很明白,所以我也没办法说,因为从他的意义上来讲,他好像是说有这样时间安排的意义,这个是别,但是有没有通,因为他没有讲得很清楚我也不敢乱讲,但是就发挥的意义来讲,能不能讲通,可以。也没有什么不行,但是为什么师父不特别讲,因为我不能自己乱发挥。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