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訂間差異

移除 1,020 位元組 、​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行 234: 行 234:
 师父:看你透入什么心,还有你的认知到底怎么认知的,(问:布施也是一件好事,)当然是好事,如果你不了解无我,还有很强烈的执著,那当然就是世间的善法,也是善事,但是是世间善法,是轮回法。但是如果你布施的时候能够跟无我相应,能够跟大悲心相应,能够跟菩提心相应,然后回向一切众生,这个就是大乘佛法。这个就是随顺解脱,随顺大乘,你虽然目前还没有办法真的做得到,因为你还没证悟,但是你已经在学习上有这种观念透进去了,这个叫做随顺的,是顺著这个方向去的。
 师父:看你透入什么心,还有你的认知到底怎么认知的,(问:布施也是一件好事,)当然是好事,如果你不了解无我,还有很强烈的执著,那当然就是世间的善法,也是善事,但是是世间善法,是轮回法。但是如果你布施的时候能够跟无我相应,能够跟大悲心相应,能够跟菩提心相应,然后回向一切众生,这个就是大乘佛法。这个就是随顺解脱,随顺大乘,你虽然目前还没有办法真的做得到,因为你还没证悟,但是你已经在学习上有这种观念透进去了,这个叫做随顺的,是顺著这个方向去的。


 布施到底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看你透入什么样的教义在里面,看你透入什么心在里面,看你透入怎么样的理解在里面。最有名的故事师父常讲,梁武帝跟菩提达摩对话,梁武帝说我铺桥造路修建那么多寺庙,度那么多人出家,我有没有功德?菩提达摩说没有功德。菩提达摩的意思是说你这个不是出世间法,因为你还很执著你到底有多少功德。你不能说梁武帝没有功德,他是有福报有功德的,但是菩提达摩他是在找大乘根机的,所以他是从大乘的胜义谛告诉他,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毕竟空你还执著什么功德呢?所以他说功德本空。所以叫做:「功德功德,既非功德,是名功德」,不过我们这里不讲那个。
 布施到底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看你透入什么样的教义在里面,看你透入什么心在里面,看你透入怎么样的理解在里面。最有名的故事师父常讲,梁武帝跟菩提达摩对话,梁武帝说我铺桥造路修建那么多寺庙,度那么多人出家,我有没有功德?菩提达摩说没有功德。菩提达摩的意思是说你这个不是出世间法,因为你还很执著你到底有多少功德。你不能说梁武帝没有功德,他是有福报有功德的,但是菩提达摩他是在找大乘根机的,所以他是从大乘的胜义谛告诉他,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毕竟空你还执著什么功德呢?所以他说功德本空。所以叫做:「功德功德,既非功德,是名功德」 ,这个是《金刚经》 ,不过我们这里不讲那个。


【知义的程度有闻思修慧三种差别】,这个是师父依《解深密经》还有《瑜伽师地论》的,其它不同经典也有解释,那些解释的方法师父常常强调,但这里就是依这个为主,我大概讲一下它的定义是怎么样。


首先,闻所成慧:


  内心的真实朝圣 向于大乘向于佛道 这个是菩提心相应 这个不但 出世间 且是大乘相应 布施 这个 叫做六波罗蜜 布施波罗蜜 布施跟布施波罗蜜 不一样的 布施 可能是 一般世间的布施 如果 你能 够把佛法这边认识 教理透进去, 去执著布施的人我众生,这个就 波罗蜜 ,以 后我再讲《般若经》时候会再重复
  【'''依语言文字听受'''】 记得 闻所成慧依语言文字听受 所以 依听经闻法 ;再来,【'''唯依教法之义'''】 ,就 是了解教法 内容 依于教法的内容。但 他可能【'''未能通达教理深义或完全融通'''】 意思就是说你 可能 会养成某些观念知见,但 你并没有完全融通 因为 熏习 够。但 闻所成慧你要熏习成也不容易 你不要 为很容易


  知义的程度有闻思修慧三种差别,这个是师父依《解深密经》还有瑜伽师地论的,其他不同经典也有解释,那些解释的方法师父常常强调,但这里就是依这个为主,我大概讲一下他的定义是怎么样,首先闻所成慧依语言文字听受,记得闻所成慧依语言文字听受,所以是依听经闻法而成的,再来,唯依教法之义,就是了解教法的内容,依于教法的内容而已,但是他未能通达教理深义或完全融通,意思就是说你可能会养成某些观念知见,但是你并没有完全融通,因为你可能熏习的还不够,但是闻所成慧你要熏习成也不容易,你不要以为很容易, 未得定影相,就是你还没真正去修定,不是定相应的,所以闻所成慧不用定相应,就是你不用在定里面 去作观,所以闻所成慧不是依修定而成的,是依听经闻法,然后对教理的不断思维,然后去了解 他的 义理道理到底是什么 但是 能随顺解脱, 的观念是随顺于解脱 这个是讲出世法,不是讲世间法, 是可以随顺解脱的,但是 不能真解脱, 不能依这个解脱,还没到这个程度 ,不能依这个而解脱 ,但是这个却是基础 所以你没办法依闻所成慧解脱,但是闻所成慧是基础。
  【''' 未得定影相'''】 ,就是你还没真正去修定,不是定相应的,所以闻所成慧不用定相应,就是你不用在定里面去作观,所以闻所成慧不是依修定而成的,是依听经闻法,然后对教理的不断思维,然后去了解义理道理到底是什么 但是 【'''它 能随顺解脱'''】 的观念是随顺于解脱 这个是讲出世法,不是讲世间法, 是可以随顺解脱的,但是不能依这个解脱,还没到这个程度,但是这个却是 解脱 基础 所以你没办法依闻所成慧解脱,但是闻所成慧是基础。


 比如 你现在要爬楼梯, 你现在要爬楼梯到二楼,你不能依第一阶而到二楼,但问题是你没有第一阶有办法到第二阶吗 当然不可能 比如你现在要从一楼到三楼,一楼当然没办法让你到三楼,但是一楼是三楼的基础,你必须借由二楼才能到达三楼 所以闻所成慧没办法达到真解脱,但是 是基础, 是随顺解脱的, 不是依定而得的, 是依听经闻法,然后对教理的不断熏习思惟、简择 这样而来的,当然还是必须要日常生活去运用 ,这个后面等一下会讲
 比如你现在要爬楼梯到二楼,你不能依第一阶而到二楼,但问题是你没有第一阶有办法到第二阶吗 当然不可能 比如你现在要从一楼到三楼,一楼当然没办法让你到三楼,但是一楼是三楼的基础,你必须借由二楼才能到达三楼 所以 【''' 闻所成慧没办法达到真解脱'''】 ,但是 是基础, 是随顺解脱的, 不是依定而得的, 是依听经闻法,然后对教理的不断熏习思惟、简择这样而来的,当然还是必须要日常生活去运用。


  你知道有时候唯识所现的力量很大,以前我在工作的时候,有一片玻璃擦得非常的干净,那玻璃其实是很硬的,他真的就这样穿过去,玻璃当然破了如果没破那就很夸张了,没破还有办法穿过来那真的是神人,但是破了他没受伤,我就看他远远那一个东西走走走,走进来,他认为那个地方是没有玻璃的,他就这样砰一声人已经在里面了,我一看,人没有受伤,他唯识所现,他认为那是没有东西的。 师父要补充一下,虽然说你诵经不是那么专心,或是你不了解,当然没有办法熏很强,但是那也是初入门的一种方法,因为诵经在某些状况下,可以提升一定的宗教情操 师父说过 一般我们凡夫在知见没有真正养成,也没有定力的时候,你遇到一些灾难的时候,你确实要靠很多宗教行为来护持你的信念,但是这个不是长远之计,不过在治标上非常有效 所以刚开始的诵经是一种初入门的方法,也是很有用的当然他是一个基础,不能说那个没用,师父的意思是说 你不能停止在那边而已,一定要更上一层楼,这是师父要表达的意思
 师父要补充一下,虽然说你诵经不是那么专心,或是你不了解,当然没有办法熏很强,但是那也是初入门的一种方法,因为诵经在某些状况下,可以提升一定的宗教情操 师父说过 一般我们凡夫在知见没有真正养成,也没有定力的时候,你遇到一些灾难的时候,你确实要靠很多宗教行为来护持你的信念,但是这个不是长远之计,不过在治标上非常有效 所以刚开始的诵经是一种初入门的方法,也是很有用的当然他是一个基础,不能说那个没用,师父的意思是说 你不能停止在那边而已,一定要更上一层楼,这是师父要表达的意思 。1:00


思所成慧
''' 思所成慧'''


也依語言文字聽受
''' 也依語言文字聽受'''


不但能依教法之義,更能深入思惟深義
''' 不但能依教法之義,更能深入思惟深義'''


能通達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
''' 能通達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


未得定影像
''' 未得定影像'''


能更勝隨順解脫
''' 能更勝隨順解脫'''


 不能真達解脫
'''不能真達解脫'''
 
刚才闻所成慧讲完了,思所成慧还是【'''依语言文字听受'''】,他的重点是【'''不但能依教法之义,更能深入思惟深义'''】,就是甚深的义理经过不管是哲学式的思考,辩证式的思考,严密性的思考都好,反正就是透过这样的严密思考之后,能够深入并且完全融通教理。所以说【'''能通达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对教理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在其它经教上会说,这是一种佛法行为模式的养成。师父说过这种融通度不是说我懂得很深,我可以写很多论文,不是这样而已,是真的能够自然而然付诸于实践,这个才是真正的融通。所以要记住一句话,我说佛法的学习绝对是身心生命的完全投入,绝对不是嘴巴讲一讲或脑筋思考思考,他每一次都说语言的听受是第一步。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佛法的学习,不要去读书,不要去听经,那个都是世智辩聪,那个都是没有用的,佛法不是这样,千万不要有这样错误的。
 
这个东西是《解深密经》讲的,不是师父讲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第一步都是依语言文字的听受,第二步才深入它的教义,第三步通达甚深义理还有融通,这个都是它的差别。思所成慧的融通,他是身心生命的投入,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佛法的行为模式,前面是一种思维的模式,这里是一种行为的模式。所以'''闻所成慧也可以说正见养成,思所成慧可以说戒行养成。'''
 
【'''未得定影相'''】,因为思所成慧也不需要依禅定来开发,后面的修所成慧才需要,所以叫做未得定影相。也就是说你还没有把这样的教理,拿到定中来观察,这种教理是无始的听经闻法,然后去做去实践,然后不断地磨练跟熏习思考而来的。
 
  【能更胜的随顺于解脱】,也就是说这种随顺的解脱力更强,前面已经有了,这里更强了,但是还是【'''不能达到真解脱'''】。还是 不能 依思所成慧达到 解脱,这就是思所成慧。这是有阶段的,你不要以为没有闻所成慧可以跳到思所成慧,没有闻思你可以修,没有那种事情。
 
 
'''修所成慧'''
 
'''可依語言文字,也可不用(定心中)'''
 
'''不但能依教法之義,更能深入思惟深義'''
 
'''能通 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
 
'''得定影像(止觀)'''
 
'''極隨順解脫:由定慧伏煩惱'''
 
'''能成就 解脫'''


刚才闻所成慧讲完了,思所成慧还是依语言文字听受,他的重点是不但能依教法之义,更能深入思惟深义,就是甚深的义理经过不管是哲学式的思考,辩证式的思考,严密性的思考都好,反正就是透过这样的严密思考之后,能够深入并且完全融通教理,所以说能通达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所以对教理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在其他经教上会说,这是一种佛法行为模式的养成,师父说过这种融通度不是说,我懂得很深,我可以写很多论文,不是这样而已,他是真的能够付诸于实践,自然而然付诸于实践,这个才是真正的融通,所以要记住一句话,我说佛法的学习绝对是身心生命的完全投入,绝对不是嘴巴讲一讲或脑筋思考思考,他每一次都说语言的听受是第一步,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佛法的学习,不要去读书,不要去听经,那个都是资智辩聪,那个都是没有用的,佛法不是这样,千万不要有这样错误的,这个东西是《解深密经》讲的,不是师父讲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第一步都是依语言文字的听受,都是《解深密经》讲的,第二步才深入他的教义,第三部通达甚深义理还有融通,这个都是他的差别,思所成慧的融通,他是身心生命的投入,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佛法的行为模式,前面是一种思维的模式,这里是一种行为的模式,所以闻所成慧也可以说正见养成,思所成慧可以说戒行养成,未得定影相,因为思所成慧也不需要依禅定来开发,后面的修所成慧才需要,所以叫做未得定影相,也就是说你还没有把这样的教理,拿到定中来观察,这种教理是无时的听经闻法,然后去做去实践,然后不断地磨练跟熏习思考而来的,然后更胜的随顺于解脱,也就是说这种随顺的解脱力更强,前面已经有了,这里更强了,但是还是不能达到真解脱,还是不能依思所成慧达到真解脱,这就是思所成慧。这是有阶段的你不要以为,没有闻所成慧可以跳到思所成慧,没有闻思你可以修,没有那种事情。


 修所成慧
 修所成慧


 可依 言文字,也可不用(定心中)
  修所成慧不一样,【''' 可依 言文字,也可不用(定心中)'''】,因为修所成慧,很多时候是定中相应,定里面当然没有语言文字,定里面是离语言文字相的。
 
【'''不但能依教法之义,更能深入思惟深义'''】,这个跟思所成慧差不多。
 
【'''能通达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这个跟思所成慧一样,接下来不一样:
 
【'''得定影相'''】,就是修所成慧必须止观相应,就是在定中起观,是跟定配合的,把得来的慧跟定配合,所以叫做得定影相,也就是这里修止观了。因为在定中开始观诸法实相,所以
 
【'''能极随顺解脱:由定跟慧伏烦恼'''】,前面闻思只是用一种思维,或是养成模式的力量,来降伏烦恼而已,但是那种东西有时候力量薄弱,一旦遇到一些天灾人变,常常会产生一些烦恼出现。但是这里是由定慧来降伏烦恼的,尤其是以定来降伏五欲烦恼,这样的力量就非常大,就不大会起动摇。你不但有慧的力量,知见观念正确,更有定的力量,当你这两种力量都有的时候,老实说,你很难被撼动的,哪怕发生什么天灾人变,你都不大会被撼动。
 
我们人有时候是这个样子,平时没事的时候你都可以知见正确,发生大事的时候你就知见常常会动摇,就算你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你还是想说:没办法,先这样子做吧,因为你的知情意没办法克服,你的情感意志超胜了你的理智。你平时是由理智来引导情感意志的,比如说你平时比较喜欢听经闻法,有一些观念的佛教徒,平时是由理智、智慧来引导他的情感意志的,他会知道这样不对,不能这样,但是遇到大事情或灾变的时候,这时候才是真正的考验,尤其是生病,是最容易动摇知见的。
 
你自己生病当然容易动摇知见,但是有时候更容易动摇知见的是你最关心的人生重病,更容易动摇你的知见。师父常常讲说佛教讲的是诸行无常,告诉你外面的一切变化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能想要去改变外面这个环境,你必须要了解学习训练,怎么去接受这个无常性。我们常常是自己生病,我自己想办法去处理,但是我们常常是因为自己所最关心的人,比如父母亲,自己的太太或先生,更重要的可能是自己的儿女,生了重病,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老实说你的考验就在这里,你的知见到底对不对,正不正确就在这里。你会不会开始去信一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哪里有什么神医,他把你的头摸一摸,或是持个什么咒,马上咒到病除,让你喝个什么东西做个什么法,他什么病就马上好了。
 
我告诉你,得病有得病的因缘,治疗有治疗的因缘,但是我们如果不了解佛法的根本真义谛,我们常常会去相信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信念很容易动摇的,甚至伦理规范道德的理念,在那个时候老实说,信念也变得很薄弱。上次师父不是说过,如果你一个最亲爱的儿子和女儿,或是你的父母还是什么,肾脏已经都不行,必须要换肾。上次师父讲过,换肾两个方法,一个排队等人家捐赠,另外一个去买。去买,大家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不但是违法而且是不合道德行为的,这时候就考验你的知见到底多正确、多深,你的知见稳固到什么程度。有时候很多是我死没关系,但是我希望我周遭的人我最关爱的人能够好好的活下来,我们常常是这样子的。
 
所以平时没事的时候大家都可以讲大话,那要看看发生事情的时候,知见是怎么样,你还能够提起这些正知正念吗?你不要说,师父修行有多高。师父是这样的,我常常在读这些经教的时候,常常会问说:万一我遇到的时候我会怎样。你就这样去反省,万一我遇到的时候,我会做哪一方面的决定。你只要记得一件事情,这世间是无常的,我们对外在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你不要常常想要去改变它,你可以尽力,但是不要在去上面太去琢磨。因为外在无常的变化是世间的真理,我们最亲爱的人,不管多久,不管多长,能跟我们一直在一起吗?能够多久真的不一定的,今天好好的可能明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小孩从小到大,你不要想说他什么时候会离开你,他随时可能会离开你,现在不离开你,以后长大也会离开你。最亲爱的父母亲,我们当然都希望能够长命百岁,但是真能长命百岁就好吗?那也要身体健康才可以。
 
但是问题是,身体健康你必须要有一个想法:生老病死是大家都必须历经的,而且随时可能会发生的,那我们对我们的父母亲所应该尽的孝道,真正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你必须去思考。包括父母对小孩,不是一直把他留在身边,然后用世俗的观念去对待这样就叫做孝,有时候真的会搞到(家庭不和)。有些我们自己认为的,别人不一定是这样的想法,有时候要依比较宽广更高的来理解,我们周遭人事物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就是佛法的学习。
 
【'''得定影相,极随顺解脱'''】,这个在修所成慧的阶段就是止观相应。一方面你慧学至少要有思所成慧的能力,定学要有未到地定的能力,然后两个合在一起叫做止观相应,怎么相应其实师父前面都有讲,这个就叫做修所成慧,一旦成就了就叫做现证慧,小乘至少证初果,在大乘就是初地,所以这个就叫做
 
【能成就解脱】,这个才能成就解脱,这个是解脱的直接因,前面两个都是间接因,但是却是基础。所以就是必须要由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然后最后修所成慧,这样的前进,才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次第跟历程。1:13:00
 
'''三喻'''
 
'''如無三慧則無法見真如'''
 
'''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
 
'''濁水器:混濁之水不能當鏡照'''
 
'''不淨鏡:不淨之鏡也不能照'''
 
'''撓泉:撓動的水池'''
 
 
三慧讲完之后,释迦牟尼佛提出三个比喻:
 
【'''如果没有闻思修三慧则无法见真如'''】,就是没办法悟实相,什么叫做三喻?
 
弥勒菩萨说【'''如世尊说,浊水器喻,不净镜喻,挠泉池喻,不任观察自面影相,浊水器喻】'''
 
就是当你要把一面水,当成镜子来照自己的时候,下面三种不能产生,你不能照到自己。
 
1、首先,'''浊水器''':你要把一摊水来照自己的面,但问题是这一摊水不能是脏的,你这摊肮脏的水没有办法清楚的看到自己。混浊的水是没办法反射然后照到自己的,这个就是告诉你说,如果没有闻思修慧话,你是没办法真正觉悟、开悟的。
 
2、'''不净镜''':不清净的镜子,镜子上面染了一层灰,你有没有办法照到自己,没办法,这不堪用。
 
3、'''挠泉''':挠动的水池,一滩水被风吹得到处乱飘,波浪很大动来动去的,你没办法清楚的照到自己。


 不 但能依教 之義 更能深入 惟深義
  佛陀就用这三个例子来说没有闻思修三慧,我们虽然有具备了觉的性,但是没有闻思修三慧去开发去修行,你是没办法真正见到真如的。也就是说当这个水 干净,或是镜子有灰尘,还是水是扰动的时候,你是没办 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他是用一个例子 所以没有闻 修三慧,是没办法开发真正觉悟的。1:15:45


能通達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


得定影像(止觀)
'''五.除遣諸相作意'''


  極隨順解脫: 定慧伏煩惱
'''世尊! 修奢摩他毘鉢舍那諸菩薩眾, 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


能成就解脫
'''修止觀者:要作意(觀)什麼?要遺除什麼?如何遺除?'''


  最后,修所成慧,修所成慧不一样,可依语言文字,也可不用,因为修所成慧,很多时候是定中相应,定里面当然没有语言文字,定里面是离语言文字相的,不但能依教法之义,更能深入思惟深义,这个跟思所成慧差不多,能通达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这个跟思所成慧一样,接下来不一样,得定影相,就是修所成慧必须 止观相应, 就是 定中起观,是跟定配合的,把得来的慧跟定配合,所以叫做得定影相也就是这里 止观 了, 因为在定中开始观诸法实相,所以能极随顺解脱,能由定跟慧伏烦恼,前面闻思只是用一种思维,或是养成模式的力量,来降伏烦恼而已,但是那种东西有时候薄弱,一旦遇到一些天灾人变,常常会产生一些烦恼出现,但是这里是由定慧来降伏烦恼的,尤其是以定来降伏五欲烦恼,这样的力量就非常大,就不大会起动摇,你不但有慧的力量, 见观念正确,更有定的力量,当你这两种力量都有的时候,老实说,很多你很难被撼动的,哪怕发生什么天灾人变,你都不大会被撼动,我们人有时候是这个样子,师父常讲一句话就是,平时没事的时候你都可以知见正确,发生大事的时候你就知见常常会动摇,就算你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你还是想说:没办 ,先这样子做吧,因为你的 情意没办法克服,你的情感意志超胜 你的理智 你平时是由理智来引导情感意志的,比如说你平时比较喜欢听经闻法,有一些观念的佛 徒,平时是由 智、智慧来引导他的情感意志的,他会知道这样不对,不能这样,但是最怕就是遇到大事情或灾变的时候,这时候才是真正的考验,尤其是生病,是最容易动摇知见的,你自己生病当然容易动摇知见,但是有时候更容易动摇知见的是:你最关心的人生重病,更容易动摇你的知见,师父常常讲说佛教讲的是诸行无常,告诉你外面的一切变化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能想要去改变外面这个环境,你必须要了解学习训练,怎么去接受这个无常性,我们常常是自己生病,那就算了,我自己想办 法去 处理,但是我们常常是因为自己所最观心的人,比如父母亲,自己的太太或先生,更重要的,可能是自己的儿女,生 重病 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老实说 的考验就在这里,你的知见到底对不对,正不 确就在这里,你会不会开始去信一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哪里有什么神医,他把你的头摸一摸,或是持个什么咒,马上咒到病除,让你喝个什么东西做个什么法,他什么病就马上好了,我告诉你,得病有得病的因缘,治疗有治疗的因缘,但是我们 如果 不了解佛法的根本真义谛,我们常常会去相信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很容易动摇的,甚至伦理规范道德的理念,在那个时候老实说,也变得很薄弱,上次师父不是说过,如 你一个最亲爱的儿子和女儿,或是你的父母还是什么都好,今天 洗肾,肾脏已经都不行,必须要换肾,换肾上次师父讲过两个方法,一个排队等人家捐赠,另外一个去买,当然去买,大家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完全都是不合道德行为的,不但是违法而且是不合道德行为的,这时候就考验你,你的知见到底多正确、多深,你的知见稳固到什么程度,有时候很多是我死没关系,但是我希望我周遭的人我最关爱的人,能够好好的活下来,我们常常是这样子的,这时候考验你的知见到底有多深,你的观念到底有多正确,所以平时没事 时候大家都可以讲大 话, 看看发生事情的时候,知见是怎么样,你还能够提起这些正知正念吗,你不要说,那师父 行有多高,师父 这样的,我一直在反省,常常在读这些经教的时候,常常会问说:万一我遇到的时候我会怎样,你就这样去反省,万一我遇到 的时候 我会怎么决定,我会做哪一方面的决定 ,你 只要记得一件事情,这世间是无常的,我们对外 在的 力量是相 有限的,你不要常常想要去改变他,你可以尽力,但是不要在去上面太去琢磨,因为外在这些无常的变化,是世间的真理,我们 亲爱的人,不管多久,不管多长,能跟我们 直在一起吗 能够多久,真的不 定的 今天好好的可能明天就不是 这个 样子了,小孩从小到大,你不要想说他什么时候会离开你,他随时可能会离开你,现在不离开你,以后长大也会离开你,最亲爱的父母亲,我们当然都希望能够长命百岁,但是真能长命百岁就好吗,那也要身体健康才可以,但是问题是,身体健康你必须要有一个想法:生老病死是大家都必须历经的,而且随时可能会发生的,那我们对我们的父母亲所应该尽的孝道,真正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你必须去思考,不是想,包括小孩,还是父母,不是一直把他留在身边,然后用世俗的 念去对待这样就 叫做 孝,不然有时候会搞到,我们自己认为的,别人不一定是这样的想法,有时候要依比较宽广更高的来理解,我们周遭人事物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就是佛法的学习。 得定影 ,极随顺,这个在修所成慧 阶段就是止 相应 我说一方面你至少要有思所成慧的能力,慧学,定学要有未到地定的能力,然后两个合在一起 叫做 止观 应,怎么相应其实师父前面都有讲 这个就 叫做 修所成慧,一旦成就了就叫做现证慧,是可 至少证初果,在大乘就是初地,所以这个就叫做能成就解脱,这个才能成就解脱,这个是解脱的直接因,前面两个都是间接因,但是却是基础,所以就是必须要由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然后最后修所成慧,这样的前进,才是我们修行的一个次第跟历程
  我们现在讲说 止观相应, 开始 在修了, 然后 知法知 了, 然后依 教理法 义慢慢进 了,你 正如果 要证悟到初 果要 开悟 的话,要修 所成慧或 现证慧 的时候,你在 作观 的当 下到 要作 种观 ,这个观叫''' 遣除诸 相的观''' 或是 叫做 遣除诸 作意 ,叫做以 契出契


  三喻
  也就是说,我们比如说要到对岸去,你坐了一个竹筏过去,到了对岸,你不能拿著竹筏不放,你一直拿著竹筏不放,这样你没办法上岸的。也就是说你要上岸你必须要离开那个竹筏。你坐了一艘船要到对岸去,到了对岸你必须要离开这艘船,你才能到达对岸,你一直觉得,这船是带我的过来的,然后你一直执著那艘船,你没办法到对岸。


  如無三慧則無 見真如
  以契出契:师父上次不是说,一根管子里面塞了一个东西,你拿一根东西把它塞进去,把那个东西弄出来,你那个东西能不能留在里面/你得要把这个东西遣除拿掉,这个叫做遣除诸相作意。也就是说你刚开始观的这些 ,有帮助你降伏烦恼的作业,甚至到最后断了烦恼,你也必须要把刚才观的这些法遣除掉,不然又变成一个执著了。


  世尊 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 不任觀察自面影
  但是这个不是在义理或者是在哲学上讲,这是告诉你在止观最后的关键怎么做。 弥勒菩萨说:【''' 世尊, 修奢摩他毘婆舍那诸菩萨众,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诸 ?】'''


  濁水器:混濁之水 能當鏡照
  弥勒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这些修止观的菩萨们,【'''要作意什么,要观什么?要遣除什么,要怎么遣除?'''】也就是说你修观修到最后,要进入开悟了,到最后的这一步你要观什么,最后的什么东西要把它遣除掉,怎么去遣除,这就是他的问题,细 细?细。1:19:00


不淨鏡:不淨之鏡也不能照


撓泉:撓動的水池
'''所除遣之相'''


三喻,三慧讲完之后释迦牟尼 提出三个比喻,如果没有闻思修三慧则无法见 真如 ,就是没办 悟实 ,什么叫做三喻,弥勒菩萨说如世尊说,浊水器喻,不净镜喻,挠泉池喻,不任观察自面影 ,浊水器喻,就是当你要把一面水,当成镜子来照 己的时候 下面三种 能产生,不然你不能照到自己,首先浊水器,你要把一摊水来照自己的面,但问题是这一摊水不能是脏的,你这摊肮脏的水没有办法清楚的看到自己,浑水里面有混的泥土,混浊的水是没办法反射然后照到自己的,这个就是告诉你说 ,如 果没有闻思修慧话,你 没办法真正觉悟的,开悟的。不净镜,不清净的镜子,镜子上面染了一层灰,你有没有办法照到自己,没办法,这不堪用,挠泉,挠动的水池,一滩水被风吹得到处乱飘,波浪很大动来动去的,你没办法清楚的照到自己
''' 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 真如 作意』除遣『 法相 』及與『義 』。若於其名及名、(句、文) 性無所得時 觀彼所依之相 ,如是 除遣 '''


佛陀就用这三个例子来说没有闻思修三慧,我们虽然有具备了觉的性,但是没有闻思修三慧去开发去修行,你是没办法真正见到 真如 的,也就是说当这个水不干净,或是镜子有灰尘,还是水是扰动的时候,你是没办法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他是用一个例子,所以没有闻思修三慧,是没办法开发真正觉悟的。
''' 真如 作意'''


五. 除遣 作意
''' 除遣 『法 』及『義相』'''


五.除遣諸 作意
'''觀法 自性不可得,其所依之相亦不可得'''


世尊! 修奢摩他毘鉢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


  觀者
  怎么遣除?他说,佛告弥勒菩萨,当最后我们要开悟的时候,就是 观相应到最后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要由做真如作意又叫做真如观,或叫做实相观或叫做实相作意,然后除遣法相及义相。什么是法相、义相?就是前面讲的,【五法知法相,十法五法、四法、三法知义相】,这些本来的教理是在起观的观相,但到最后你真正要开悟的时候,要把这些在内心的这种相,要把它遣除掉。因为法相义相的这些教理,就像是渡你过河的那个竹筏一样,你没有那个竹筏你没有办法过河,但是真正到了对岸的时候,临那一刹那你要跳到岸上去,你就要离开这个筏才可以。


 要 作意(觀)
  也就是说刚开始你 遣除烦恼的时候,你必须要借由这个法理教理然后起观,但是到最后临那一刹那,你要把这些法理教理相对的安立相,把它遣除掉,你才能真正的悟诸法实相。它包括所谓的名及名自性,为 么他讲名,名自性 你们记得刚刚讲法跟义吗?从第一个是名句文,从第一个名句文到最后一个界义,就是要把这些全部遣除,不管你依哪一个到最后都要全部遣除。


 要 除什
  佛教经典常常这样讲,都去拿最前面一个,所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然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拿五蕴里面的色来做解释,其实就是讲说后面的每个都一样。所以这里讲名及名自性,无所得的时候,也不观彼所依的相,就是 这样遣 ,遣除名及名自性还有名所依的这个相,都要遣除掉,都不能去执著它。包括文及文自性,也必须要遣除。什么叫做名及名自性?名就是名称,名的自性是什么,名的自性就是语言相,名称所依的相就是外在的那个东西,名称要遣除,必须要这样子做。由 么来观才能遣除呢 观真如作意。


  如何遺除?
  这里三个重点:


  除遣诸相作意,我们现在讲说止观相应,开始在修了,然后知法知义了,然后依教理法义慢慢进去修了,你真正如果要证悟到初果要开悟的话,要修所成慧或是现证慧的时候,你在作观的当下到最后 步,要作一种观,这 观叫做遣除诸相的观 或是叫做遣除诸相作意,叫做以契出契,也就是说,我们比 说要到对岸去,你坐了一个竹筏过去,到了对岸,你不能拿著竹筏不放,这样你没办法上岸的,你一直拿著竹筏不放,你没办法上岸的,也就是说你要上岸你必须要,离开那个竹筏,你坐了一艘船要到对岸去,到了对岸你必须要离开这艘船,你才能到达对岸,你一直觉得,这船是带我的过来的,然后你一直执著那艘船,你没办法到对岸,你以契出契,师父上次不是说,里面塞了一个东西,你拿一根东西把它塞进去,把那个东西弄出来,你那个东西能不能留在里面,你得要把这个东西遣除拿掉,这个叫做遣除诸相 作意 ,也就是说你刚开始观的这些法,有帮助你降伏烦恼,甚至到最后断了烦恼,你也必须要把刚才观的这些法遣除掉,不然又变成一个执著了,但是这个不是在义理或者是在哲学上讲,这是告诉你在止观最后的关键做。 弥勒菩萨说:世尊,修奢摩他毘婆舍那诸菩萨众,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诸相?弥勒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这些修止观的菩萨们,要作意什么,简单的讲就是要观什么,要遣除什么,要怎么遣除,也就是说你修观修到最后,要进入开悟了,到最后的这一步你要观什么,最后的什么东西要把它遣除掉,怎么去遣除,这就是他的问题,细不细?细。
  一个,'''真 如作意'''


  除遣
  第二个,'''要 除遣 跟义相''',就是前面讲的几个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 法相 』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句、文) 自性 無所 觀彼 所依 ,如是除遣
  第三个,'''要观 法相自性 不可 ''' 这个法相本身的自相 可得,还要'''他 所依 的那个 也不可得'''


  作意
 如 果你还不是很清楚,没关系,这个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就是慢慢来,但是这个师父一定要讲,你们一定要听。你不要因为不懂,就不听,那你永远没有熏习的机会。


 除 遣『 法相 』及『義
  真如作意是一种禅观,你观真如作意要做什么?要遣除法相跟义相,所以下面这个是真如作意之后要铲 的东西,真如作意是方法, 法相 是要铲除的东西。为什么师父拿了这三点?因为这三点你弄清楚,就知道这句话在讲什么。


  法相自性不可得, 其所 之相亦 不可得
  我们先回到前面,这一句不是弥勒菩萨问说,那我们要观什么,就是作意什么;然后要遣除什么,然后要怎么遣除,不是问了这三个问题吗?释迦牟尼佛就说,要做真如作意,要遣除 法相 跟义相,然后要观 自性不可得,依 的法也 不可得 。佛陀不是回答了前面三个问题吗?他是有回应的,弥勒菩萨问了三个问题,然后释迦牟尼佛就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佛告慈氏 菩萨 善男子 由真如作意除 法相及义相,这个语句清楚吗,若于其名及名自性包括名句文,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 ,怎么遣除? 他说, 告弥勒菩萨,当最后我们要开悟的时候, 是止观相应到最后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 做真如作意 又叫做真如观 或叫做实相观或叫做实相作意,然后 法相及义相, 什么是 相义相就是前面讲的 五法知法相,十法五法四法三法知义相,是这些本来的教理是在起观的观相,但到最 你真正要开悟 时候,要把这些观 ,在内心的这种相,要把它遣除掉,因为法相义相的这些教理,就像是渡你过河的那个竹筏一样,你没有那个竹筏你没有办法过河,但是真正到了对岸的时候,临那一刹那你要,跳到岸上去,你就要离开 个筏才可以,也就 说刚开始你要遣除烦恼的时候,你必须要借由这个 理教理,然后起 ,但是到最后临那一刹那,你要把这些 理教理相对的安立相,把它遣除掉,你才能真正的悟诸法实相,它包括所谓的名及名 自性 ,为什么他讲名,名自性,你们记 刚刚讲法跟义吗,第一个是名句文,从第一个名句文到最后一个界义,就是要把这些全部遣除,不管你依哪一个到最后都要全部遣除,佛教经典常常这样讲,都去拿最前面一个,所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然后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拿五蕴里面的色来做解释,其实就是讲说后面的每个都一样, 以这里讲名及名自性,无所得 时候, 也不 观彼所依的相 要这样 遣除 ,遣除名及名自性还有名所依 这个 ,都要遣除掉,都不能去执著他,包括文 文自性,也必须要遣除,什么叫做名及名自性?名就是名称,名的自性是什么,名的自性就是语言 相, 名称所依的相就 外在的那个东西,名称要遣除,名称所依 那个相也要把它遣除掉,必须要这样子做,由什么来观才能遣除呢, 观真如 作意。
  弥勒 菩萨 问说要用什么做观 要观什么 然后要 遣除 什么 ,怎么遣除? 释迦牟尼 佛就 要做真如作意, 除法相及义相, 要观 自性不可得 所依 的相 也不可得。 这是 观法自性 不可 得,然后所 也不 可得) 是遣除的 对象(法 相及 的观 真如 )1:26:08


  这里三个重点第一个要真如作意,要 法相 义相 ,就是 面讲的几个,第三个要观法相自性不可得,这个法相本身的自相不可得,还要他所依的那个相也不可得,如果你还不是很清楚,没 关系 ,这个本来就不 容易,就是慢慢来,但是至少这个师父一定要讲,你们一定要听,你不要因为不懂,所以师父就不讲,不懂就不听,那你永远没有熏习的机会。
  问:遣 除法相 义相 与开悟的 关系是


  真如作意是一种观,等一下我会讲,一种禅观, 观真如作意要做什么,要遣除法相跟义相,所以下面 这个 是真如作意之后,要铲除的东西,真如作意是方 法,法 相义相是要铲除的东西 为什么 师父 拿了这三点,因为这三点你弄清楚,就知道这句话在讲什么,我们先回到上面,前面这一句 不是 弥勒菩萨问 说, 那我们要观什么,就是作意什么,然后要遣除什么,然后要怎么遣除,不是问了 三个问题吗,释迦牟尼佛就说,要做真如作意 要遣除 法相 义相, 然后要怎么做,要观自性不可得,他说依的法也不可得,他不是回答了前面三 问题吗 他是有辉映的,弥勒菩萨问 三个问题 然后释迦牟尼佛就回答了这三个 问题 ,他说要用什么做观,要观什么,然后要遣除什么,怎么遣除,他说要做真 作意,遣除法相及义相,要观法自性 可得 然后所依的相也不可得,这是方 ,这是遣除 对象, 是做的观。
  师父: 不抛弃 这个法, 你没办 开悟 。师父不是说,这 条河 ,法相义相 就是教理 你乘这 船这样过来 到这里快到 了,问题 果你 离开这个筏 你有没有办 到达 里?


  你没有 抛弃这个 你没办法 开悟 师父 这条河,法相义相就是教理,你乘这个船这样过来,过来到这里快到了,问题是:如果你不离开这个筏,你有没有办法真的到达这里。 这种观不是你现在能够思维,这已经到达观的最后境界了,在《俱舍论》讲说煖、顶、忍,已经到世第一了,是在那个刹那的,这个刹那你如果没有抛开的话,你还有东西在,那还是一种执
  问:我 抛弃 这个 那我怎么知道自己 开悟 了?
 
师父 :那 一种观 ,这种观不是你现在能够思维,这已经到达观的最后境界了,在《俱舍论》讲说煖、顶、忍,已经到世第一了,是在那个刹那的,这个刹那你如果没有抛开的话,你还有东西在,那还是一种执


 问:他的意思是说我怎么知道我就要到岸了?
 问:他的意思是说我怎么知道我就要到岸了?


 师父:你就多听经闻法,经过闻思修,就有那个能力跟程度了 你问一个医生你怎么知道我有癌症,人家读了多久 之后 ,然后经过多少临床实验之后, 因为 经过好长时间训练过来的 师父为什么可以回答你这些问题,我也是好长时间训练过来,所以我知道,所以师父一直说必须要经过闻思修。
 师父:你就多听经闻法,经过闻思修,就有那个能力跟程度了 你问一个医生你怎么知道我有癌症,人家 读书 读了多久,然后经过多少临床实验之后,经过好长时间训练过来的 师父为什么可以回答你这些问题,我也是好长时间训练过来,所以我知道,所以师父一直说必须要经过闻思修。


 问:到时候是自然的?
 问:到时候是自然的?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就是说,经过闻思修然后在止观里面运作,这种力量跟认知就会越来越清楚了 所以你不经过闻思修没有用的,因为你不懂,经过闻思修然后教理慢慢懂,懂到那个地方经过止观再运作,你到时候就知道你要怎么抛了 如果遇到一个你从来没有碰过的东西,你问一个专家,他很难跟你讲,他只能说你要从头开始 比如你跟师父把脉,然后说师父你最近肝不好,我问你说你怎么知道我肝不好 你怎么跟我解释 因为我把脉来的 我问你跟我说脉怎么样,我都没有学过,你跟我讲也是白讲,那我怎么办 我真的要学,我就从头开始学,因为就我来讲,我也很难去理解说 你摸摸我这里,你就知道,我哪里不好,肝不好,肾不好,哪里不好 因为你现在没有闻思修,所以你现在会很疑惑说,会这样子吗 师父是相信你把脉没有错,但是老实说真正去思考的话,我会想真的是这样吗,你这样摸一摸就真的知道 但是如果你真的去学习过来,你就了解 为什么人家会知道。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就是说,经过闻思修然后在止观里面运作,这种力量跟认知就会越来越清楚了 所以你不经过闻思修没有用的,因为你不懂,经过闻思修然后教理慢慢懂,懂到那个地方经过止观再运作,你到时候就知道你要怎么抛了 如果遇到一个你从来没有碰过的东西,你问一个专家,他很难跟你讲,他只能说你要从头开始 比如你跟师父把脉,然后说师父你最近肝不好,我问你说你怎么知道我肝不好 你怎么跟我解释 ?你说 因为我把脉来的
 
我问你跟我说脉怎么样,我都没有学过,你跟我讲也是白讲,那我怎么办 我真的要学,我就从头开始学,因为就我来讲,我也很难去理解说你摸摸我这里,你就知道,我哪里不好,肝不好,肾不好,哪里不好 因为你现在没有闻思修,所以你现在会很疑惑说,会这样子吗 师父是相信你把脉没有错,但是老实说真正去思考的话,我会想真的是这样吗,你这样摸一摸就真的知道 但是如果你真的去学习过来,你就了解 为什么人家会知道
 
 
问:遣除法相就是破法执吗?
 
师父:不是破法执而已,法执我执都破,这里甚至是我执要破。因为这里一过去就是开悟的,就中观来讲我执法是同一执,但是这里法跟义,跟我执法执的观念意义不一样,他不在谈我执法执,他这里倒是没有去分那么多。如果有法执就是有我执,这里的法相跟义相,你可以说是一种法执,但是跟我们讲我执法执那个观念不大一样,反正你有法相义相就是还有一分的执著。如果你把法执我执又带进来,那又把东西弄混了,因为就中观来讲有法执就有我执,有我执就有法执,它重点在那个执,法相义相还是那个执,不管你执法执义还是那个执著。如果不懂没关系,师父还是会继续讲下去,你慢慢就会清楚,这个观念会慢慢建立起来。1:32:14
 
 
'''1. 作意:真如作意'''
 
'''勝解作意:謂修靜慮者, 隨其所欲,於諸事相增益作意。'''
 
'''真如作意:謂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
 
'''觀諸法自相:色性、受性…'''
 
'''觀諸法共相:無常、無我、無自性空'''
 
'''觀諸法真如相:涅槃、自性空'''
 
 
什么叫做真如作意?我们讲作意的时候有两种作意,有胜解作意还有真如作意。
 
禅观有一种叫做胜解作意,还有一种真如作意。
 
'''真如作意''':观法的实际状况;
 
'''胜解作意:修静虑者,随其所欲,于诸事相增益作意。'''
 
这个就是师父常常讲的,比如不净观,不净观到最后把很多东西观成白骨,但是你现实的实际状况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你是把它扩大观的。比如修观佛,观到最后是十方都充满佛,一起现出说法,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就是跟现实不符的,是你把他增加出来的,这个叫做胜解作意。比如上次师父举例,有人把地观成是水,对他是水,但是跟实际状况不合,那个是你增益出来的,实际上是地,只是你把它观成水而已,这一类的就叫做胜解作意。是你依定的很强的力量把他了解成这个样子,这个叫做胜解作意,这个也是一个修定的方法,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真如作意:谓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诸法作意。'''
 
就是观法他本来如此,这个法本来是这样你就观他就是这样子,什么叫做自相作意,共相作意?
 
自相作意:就是每个法,他本身的特质到底是什么,这个叫做自相。比如说色法以质碍为性,色法会变坏,会阻碍,占有空间,这个就叫做色,物质的自相。在世间共通法上来讲它确实是如此,你观它如此就是如此,所以这个叫做真如作意里面的观自相。
 
第一个,'''观诸法自相''':比如观色性,观受性。
 
受是领纳为性,受心所,情绪;观想,想是取像,把一个外境东西取进来,摄在我们心里面,这个是想的作用,这个也是想的自性或叫做自相,所以想就是以取像为性。这些就是不同法各个的别相或叫做自相,就世间来讲它确实是如此的,你没有增益也没有把它减损,它确实是如此,所以他也是真如作意的一种,但是这种观只能降伏烦恼,不能断烦恼


  遣除 法相是 执吗?
  第二个,'''观诸法共相 '''比如无常,无我,无自性空,这个叫做诸法共相。一切法的共通相就是无常相,就是无我相,无自性相,这个就是诸法共相。观诸 的修行 能断烦恼的,所以三法印叫做诸行无常、诸 无我,这个是可以断烦恼的。


  师父:不是破法执而已,法执我执都破 甚至是我执要破,因为这里过去就是开悟的,就中 来讲我执 是同一执,但是这里法跟义,跟我执法执 观念意义不一样,他不在谈我执法执,他这里倒是没有去分那么多, 果有法执就是有我执,这里的法相跟义相,你可以说是一种法执,但是跟我们讲我执法执,那个观念不大一样,反正你有法相义 相就是 还有一分的执著,如果你把法执我执又带进来,那又把东西弄混了,因为就中 来讲有法执就有我执,有我执就有法执,他只是那个执而已,重点在那个执,法相义相还是那个执,不管你执法执义还是那个执著
  第三个 ''' 法的 如相''': 就是观 涅槃


  如果不懂没关系 师父还 会继续讲下去 你慢慢 会清楚, 这个 观念会慢慢建立起来
  其实后面两个是观三法印 观诸法共相 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观诸法的真如相 ,就 是观一切法涅槃寂静。后面的 这个 共相跟真如相,是可以断烦恼的


1. 作意 真如 作意
  他刚才说依真如 作意 可以遣除法相跟义相,他讲的是哪一个?当然第三个一定是可以的,第二个也可以。当然不是第一个,第一个只能降伏烦恼而已,其实第二个第三个都可以遣除诸相,因为无我相,无常相,无自性空相,观诸法的共相还有观诸法的 真如 相,都是可以遣除烦恼,可以遣除法相及义相。


勝解作意:謂修靜慮者, 隨其所欲,於諸事相增益作意。


  真如作意 謂以自 、共 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
'''2. 所除遣 和義 '''


觀諸 :色性、受性…
''' 法相'''


觀諸 共相:無常、無我、無自性空
'''名(名稱);句(句子);文(字母);別(緣別 );總(緣總法)'''


觀諸法真如 :涅槃、自性空
'''義 '''


什么叫做真如作意,什么叫做真如作意,我们讲作意的时候有两种作意,有胜解作意还有真如作意,禅观有一种叫做胜解作意,还有一种真如作意,真如作意就是观法的实际状况,胜解作意就是修静虑者,随其所欲,于诸事 增益作意,就是师父常常讲的,比如不净观,不净观到最后把很多东西观成白骨,但是你现实的实际状况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你是把它扩大观的,比如修观佛,观到最后是十方都充满佛,一起现出说法,但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就是跟现实不符的,是你把他增加出来的,这个叫做胜解作意,比如上次师父举例,有人把地观成是水,对他是水,但是跟实际状况不合,那个是你增益出来的,实际上是地,只是你把它观成水而已,这一类的就叫做胜解作意,是你依定的力量把他了解,很强的力量把他了解成这个样子,这个叫做胜解作意,这个也是一个修定的方法,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修定的方法。
'''十 '''


另外一种作意就叫做真如作意,谓以自 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诸法作意,就是观法他本来如此,这个法本来是这样你就观他就是这样子,什么叫做自相作意,共相作意,
'''五 '''


作意就是每个法,他本身的特质到底是什么,这个叫做自相,比如说色以变碍为相或以变碍为性,色法以质碍为性,色法会变坏,会阻碍,占有空间,这个就叫做色,物质的自相,他确实是如此,在世间共通法上来讲他确实是如此,你观他如此就是如此,所以这个叫做真如作意里面的观自相,第一个叫做观诸法自相,比如观色性,观受性,受是领纳为性,受心所,情绪,想是取像,把一个外境东西取进来,摄在我们心里面,这个是想的作用,这个也是想的自性或叫做自相,所以想就是以取像为性,这些就是不同法各个的别相或叫做自相,就世间来讲它确实是如此的,你没有增益也没有把它减损,它确实是如此,所以他也是真如作意的一种,但是这种只能降伏烦恼,你这样观只能降伏烦恼,不能断烦恼。
'''四 '''


另外还有观诸法共 ,比如无常,无我,无自性空,这个叫做诸法共相,一切法的共通相就是无常相,就是无我相,无自性相,这个就是诸法共相,观诸法共相的修行是能断烦恼的,所以三法印叫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是可以断烦恼的。
'''三 '''


最后还有一种叫做观诸法的真如相,就是观涅槃,其实后面两个是观三法印,观诸法共相是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观诸法的真如相,就叫做观一切法涅槃寂静,后面的共相跟真如相,是可以断烦恼的。


  刚才讲说依真如作意 ,这 三个里 讲的是 哪一 ,他刚才说依真如作意可以遣除法 跟义 ,他 讲的是 哪一个,当然第 可以的 第二个也可以,当然 不是 第一 个, 第一 降伏烦恼而已,其实第二个第三个都可以 遣除 诸相,因为无我相,无常相,无自性空相 ,观 诸法 共相还有 诸法的 真如相, 是可以 遣除烦恼 可以 遣除 法相及义相
  所遣除的法相和义相是什么?法相就是名句文,缘别法,缘总法 ,这 面讲的 这些。还有义相就 十相、五相、四相、三相,知道师父讲这 十相、五相、四 、三 吗?就是前面 讲的 ,义相不 由十相、五相、四相、三相来解释吗?义相 相的最后 什么?界义 就是界。界义 不是 有器世间、有情界…五 个, 主要遣除的就是这几 能遣除 能作 观的 ,就是 观真如相, 包括可以 诸法共相——无常、无我; 可以 是涅槃相 到时候要 遣除 的就是这些


2. 遣: 法相 和義相
  中观里面有讲说,就算你观诸法空相,到最后连那个空相都要遣 。观诸 的时候,因为你以空破一切法,但是你到最后连这个空都不能执著,后面会讲。


 法
  你会觉得说这个目前好像我们没办 做,没关系,没办法做的东西可以熏习,而且可以加深你对佛法的概念。我们叫做法乎中则得其下,法乎下则得其下下,我们学习要学高一点的,高不是好高骛远那个高。我意思是你要了解深透一点的,这样才能对佛法真正的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你不要想,没关系,我大概就好了,大概就好了,以后你真正在起修的时候,很多观念就有问题,或是平时的观念就会有问题。你懂的深,平时的这些一般观念绝对没问题,你如果懂得不够深很多时候,遇到事情你很多观念就开始弄不出来,我应该要怎么办,你常常会有这样的状况。


  名(名稱);句(句子);文(字母);別(緣別法);總(緣總法)
  回向!


義相


十相


五相


四相


三相


所遣除的法相和义相是什么,法相就是名句文,缘别法,缘总法,这前面讲的这些,还有义相就是十相五相四相三相,知道师父讲这个十相五相四相三相,就是前面讲的,义相不是由十相五相四相三相来解释吗,义相三相的最后一相是什么,十相五相四相三相,三相的最后一个是什么,界义,就是界,界不是有:有情界…,主要遣除的就是这几个,能遣除的,能作观的,就是观真如相,包括可以是诸法共相:无常、无我,可以是涅槃相,观这个东西,到时候要遣除的就是这些。中观里面有讲说就算你观诸法空相,到最后连那个空相都要遣除,观诸法空相的时候,因为你以空破一切法,但是你到最后连这个空都不能执著,后面会讲。你会觉得说这个目前好像我们没办法做,没关系,没办法做的东西可以加深熏习,而且可以加深你对佛法的概念,我们有时候叫做法乎中则得其下,法乎下则得其下下,我们学习要学高一点的,高不是好高骛远那个高,我意思是你要了解深透一点的,这样才能对佛法真正的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你不要想,没关系,我大概就好了,大概就好了,以后你真正在起修的时候,很多观念就有问题,或是平时的观念就会有问题,你懂的深,平时的这些一般观念绝对没问题,你如果懂得不够深很多时候,遇到事情你很多观念就开始弄不出来,我应该要怎么办,你常常会有这样的状况,


 《解深密经》-17
 《解深密经》-17
editor、​limited
3,6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