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5

   師父答疑

(2024-6-9)


7、《成佛之道》63集37:08

佛陀講說他在講《華嚴經》的時候,500阿羅漢聽不懂起來走了。  因為什麼?不對機。

《法華經》中佛開始講大乘法的的時候,有5000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退席,他們退席的原因也是因為不對機嗎?這其中有阿羅漢嗎?

師父:對,也是不對機。

問:其中有沒有阿羅漢?

師父:應該是有,這裡邊也有阿羅漢,因為前面講《華嚴經》都五百阿羅漢,這裡面應該也是有,主要是不契機,所以在佛教裡面說,法再好如果不契機,那對他根本就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要契機。


8、成佛之道第五章講到信願入的時候,導師說:重信願而從信願門入的,也可有種種;信願修學淨土易行道的,是其中的一類,如說:『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 這是信增上菩薩,如聲聞的信行人一樣。

請問:【信增上菩薩,如聲聞的信行人一樣】,不是說菩薩和聲聞不一樣嗎?為什麼這裡說是一樣的?


師父:不是啦,他是說原理一樣,不是說兩個完全一樣,這樣了解嗎?什麼意思?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現在教你佛法,然後我叫你要背,但是你要問我說為什麼要背,因為我說這是基本功夫,所以你必須要去背。然後師父會舉一個例子;就像打籃球一樣,你要把基本功夫做好,那我是不是說就像打籃球一樣,那你不能說,師父怎麼說打電腦跟打籃球一樣?師父怎麼會說學佛跟學籃球一樣?我的意思是什麼?原理一樣!不是兩個完全一樣,這樣了解嗎?導師這裡說,信僧上菩薩如聲聞的信行人,意思就是說,這一類的菩薩跟聲聞的信行人,在以信入門的原理上是一樣的,這樣了解嗎?不是說他兩個完全一樣。(發心是不一樣的)發心當然不一樣,但是從信這種特質入門來講,這類的人差不多都是以信為主的。


8、另外,在這個圖表中,初發心菩薩有這三位菩薩,能夠因此說釋迦牟尼佛是悲增上佛?


師父:那不是講佛,佛都是圓滿具足的,這都是講入門,菩薩修行增上,到了佛的話都是畢竟圓滿的,佛都是究竟圓滿的,圓滿具足的,我們這是講入門,菩薩修行的增上,到了佛的話都是畢竟圓滿的,這個是在因地上怎麼樣入門,怎麼修,但是在果德上都是圓滿的,師父在前面也有講佛有三德;佛三德都是等究竟的。


8、彌勒佛的初發心並不是穢土成佛,那他屬於什麼增上的菩薩呢?


師父:那要看他是怎麼樣,(因為信就是剛才說的那幾種,他好像都不是一樣。)不是啊,這只是說他入門的時候發心會有這幾種,因為兩類是不一樣的重點,你不能說他不在穢土成佛,他是屬於哪一類,因為兩個概念是不一樣的,你不能說他在穢土還是淨土,把他列為哪一種,兩種的討論是不一樣的,這樣了解嗎?(那就是彌勒佛的初發心不在這個討論的範圍之內。)是啊,他是另外一種討論的,比如說;因為我們在討論某些東西,會在某一個範圍,在某一個特質的範圍裡面去談,應該怎麼講呢?因為兩個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概念,這樣了解嗎?如果你要談穢土成佛,那你就是在概念,有一些是發願在淨土成佛,有一些發願在穢土成佛,有些發願是在沒有佛土的地方成佛,那這個跟我們談所謂的信願行那個是不一樣的概念。


9、有智無信長邪見。智增上,怎麼能長邪見呢?

師父:不是;他是說有智無信,智增上其他的也會配合,智是那個智慧的智。

問:導師這裡說;「因為沒有信心,雖整年整月的研究佛法,而結果只能增加邪知邪見」。他有抉擇判斷的能力呀?

師父:這個就是說鼓勵大家,那這個智,就不是真實的智了。

問:不是真實的智是什麼意思?

師父:他不是說智增上,他是說有智,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只是追求表面上的智慧,而不是真實的有信念的話,那當然就會成為邪見。但這種不能叫做智增上。智增上是說;從比較偏重上來講,但是如果你只是喜歡聽經聞法,但是你並沒有任何的宗教信念的話,那就會有問題。(就是說;他整年整月研究佛法,但是他不相信佛理。)不是真實的要去應用,也不是真實的要去實踐,或是他根本不是很相信的,那就有問題了。他只是要強調他的一些,如果只是只做某一個,那就有他的缺失,所以我們一般講說,信願行要同時去做;你可以偏重,但是不能偏廢,偏廢就會出這類的問題,那有信無智就長愚痴。這樣了解嗎?那信就不是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