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第四十讲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俱舍论》 第三十九讲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俱舍论》 第四十一讲

前言

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上《俱舍论》。我们烦恼有根本烦恼还有随烦恼,根本烦恼又可以分成见惑跟思惑,见惑有多少品?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多不多?当然很多,但是实际上,这个是《俱舍论》或是阿毘达摩里面根据《阿含经》做更微细的区分,在《阿含经》里面它有谈到各种烦恼,但是它并没有分的细。

《俱舍论》这些阿毘达摩,本来就是一种比较系统化科学化的一种区分,所以它把很多东西谈的很详细,所以把它分的很细,分的很细的作用,最主要还是为了修行可以做观察,修行做观察,所以他不是没事把你弄的很细,然后弄到后面大家很难读这样,不是,他是为了修行的观察。因为你心越细,你可以分析分辨的就越微细,所以烦恼当你去观察的时候,你就可以发现 ,其实我们烦恼起来的时候,是有各种不同的烦恼,大体上是可以分成贪瞋痴。

但是贪可以分成各种不同的贪?可以,我不要说经典上的,我从日常生活上来讲的,我们可以对什么东西起贪?原则是一样,财色名食睡,讲的简单有财色名食睡,对财,对色,对名,食,对睡,这最简单的,还有没有其他的,财色名食睡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答: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我们讲贪的话,是比较用在世间法,讲对出世间法起贪会比较有点问题,因为基本上,出世间法是对治我们世间的一些烦恼的,所以一般我们比较不会说对世间法起贪,一般讲贪瞋痴烦恼都是针对世间里面的世间法来讲。

我们的瞋当然也可以分很多种,上次讲的忿、恨、恼、怒,这些都是瞋的区分,大体上当然可以讲一个瞋,但是问题是发展出来的 当然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尤其是你如果常常打坐禅修的话。

所以师父为什么说在中道,除了教你们讲经说法,教你们一些法理教义教理之外,师父还会常常办打坐然后教你们打坐,为什么?因为你有打坐,你才可以把师父的东西,除了闻熏习以外,借由打坐才可以把很多师父所讲的东西,转换成你自己的东西。你如果不打坐,有时候,或是平时也不观察的话,心太粗的话,其实课堂上的东西归课堂上的东西,你真正在生活的时候你又是另外一套,来到师父这的时候听经闻法,但是回去的时候,又是你平时的习惯跟习性在生活,这样就变成打成两段了。佛学是佛学,生活是生活,但是这并不是师父所想要的,也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经所想要的,他是希望佛法跟生活是融在一块的,佛法跟生活怎么融在一块?当然就是你要经过观察,要去把佛法运用在你生活上,第一你要先观察你自己,自己的什么?自己的习气,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的行为造作。

这些行为造作当然是从行为外表,观察到内心怎么用,我们起心动念出来的时候,就是我们观察的时候。心粗观察不到,心稍微细一点可以观察的到,更细的话就可以观察它的不同。除了日常生活这样的观察以外,你经过打坐可以让你的心更细,所以除了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外,打坐让心变的更细,更容易去观察内心的各种起心动念跟造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根本烦恼讲过了,它分为见惑、思惑,见惑什么时候断?见道断,见道是在什么阶位?初果,大乘是初地菩萨,但我们现在先不谈大乘,我们先讲,初果,断三结就成初果,而且成了初果就已经是凡圣的一个界线,所以叫做生死关,凡圣是一个界线,初果是个界线。所以很多人学佛学了一大堆很久之后,然后忽然有一天跑来问师父说,师父佛教的圣人怎么定义?什么状况才叫做圣人?断见惑尤其是《阿含经》讲的基本三结断,是一个凡圣的区隔。所以圣人在小乘是初果,在大乘是初地,以上才能叫圣人。下面都还是凡夫,都还是烦恼,都还是会生死轮回的,入了初果生死就大概有一个底了。

见惑最根本的、基本的,入初果断见惑三结,哪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这三结,这三结里面以哪一个为最根本的?身见是最根本的,身见又叫做萨迦耶,萨迦耶就是“有身”的意思,satkaya,就是有身有身见,这个“身见”,其实它的意思不是只有这个身体而已,它不是,它是一个根本的我执,叫做“有身见”又叫做“萨迦耶见”,不是我只是指我这个身体而已。

我问你,如果只是指这个身体而已,无色界怎么办?无色界是无形的,无色界众生有没有身见烦恼?有啊,因为没断,他没断,无色界众生这些烦恼都在,他没断。只是在无色界的众生,他的欲界还有色界的烦恼是潜伏着,因为被他过去修的定力给伏住了,所以他无色界的众生,他的欲界烦恼、色界烦恼是潜藏位,他不会现行的,在他这一生中是不会现行的,但是问题是他有没有断?没断,所以他还是有根本我执见。因为断了(身见),那就成初果了,所以身见不能把它当成只是这个身体而已,这是基本的定义跟看法,但是我说是在《阿含经》里面。但是到了阿毘达摩里面 ,尤其是《俱舍论》的时候,因为他的烦恼分的太多太细了,所以他把这个“身见”放在苦谛里面,因为他认为这个“身见”只有苦谛,因为是一个果,它造成轮回的这个身是一个果,所以他放在苦谛里面,那些细节的烦恼,它其实说好分也好分,说不好分也太多,也不用刻意去记,你只要把根本的讲的重点,把它了解一下就好了。

入了初果,断了三结之后或是断了身见之后,接下来二果、三果就叫做什么?要断的是什么?思惑,又叫做修所断,这是很基本的观念。就是入初果一定要断身见才能入,一定要断见惑才能入初果,入了初果之后,接下来这些烦恼就叫做思惑,思惑就要慢慢的修,慢慢的修一点一点的修,到了四果的时候,你要是把这些思惑都断尽了,见惑本来就断,三界的思惑都断尽了之后,你就得阿罗汉了。阿罗汉基本叫做无生,应供,杀贼,无生,他怎么无生?不再轮回了,应供,可以做为人天的福田,可以接受供养,这叫应供。杀贼,杀烦恼贼,他已经杀尽所有烦恼贼,杀贼是种比喻,把贼比喻做烦恼。

3. 随惑

• 共十九种

  1. 小烦恼地法(十): 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㤭
  2. 不定地法(二): 睡眠、恶作
  3. 大烦恼地法(五): 放逸、懈怠、不信、惛沉、掉举
  4. 大不善地法(二): 无惭、无愧

除了见惑、思惑以外,我们还有一些随惑,这些随惑是比较粗重的,比较粗重的意思就是它不是根本的,但是它由根本是很容易现行生起来的,很容易现行生起来的这些叫做随惑,就像树枝,树它有树干,树干叫做根本惑,树枝这样分出来的这些就叫做随惑,或是叫做枝末烦恼。枝末烦恼,就是这些随惑,你把它看看,这些随惑你把它稍微看一下你会发现,其实我们生活上很多这种随惑,这种随惑很容易现行,你说根本的贪瞋痴烦恼有时候还比较容易潜伏,你有时候贪会起来,但是你不一定常常会有,你不一定会有很强烈的贪,在任何时候不一定会有强烈的贪,但是这种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㤭,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生活上 常常会有。还有睡眠恶作。

FY:小烦恼地法第二个“覆”到底指的是什么?

师父:覆就是一种痴的现行,痴相的现行,不了解道理,然后有时候我们会 反反复复,不了解道理,师父之前有讲过很多心心所法, 那个地方,你再回去把它看一看,忿、覆这些其实全部都有,因为师父前面有讲小烦恼地法,还有不定地法,这些你回去把前面看一看,不定地法的烦恼跟恶作,它为什么叫不定?它可好可坏,所以叫不定。

但是我们既然讲惑的话,这边当然是指不好的。睡眠如果好的话当然可以补充体力,正常的睡眠,所以修行需不需要正常的睡眠?修行需要正常的睡眠,你要是睡眠不足的话,很难修行。讲一个打坐好了,如果你每天昏昏沉沉睡眠不足 你容不容易打坐?很难,你坐下去就打瞌睡了,所以睡眠是必须要的。人吃五谷杂粮,精神好可以做事可以修行,精神不好难做事,连修行都很困难,所以睡眠是不定的(心所)。但是这里指,贪睡,因为是烦恼。恶作,对往事的反悔,对往事的反悔也有好有坏,做善事反悔就不好,做恶事我们当然要反省,但是如果你做善事反悔就不好,所以它有好有坏。但是还有一点,哪怕你对过去的恶去反省的话,但是你也不能一直常常放在心里面,因为会起很重的干扰,depress,是,有些人会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恶作一定要很小心就是,你当然对过去做过的错的事情,你应该要警觉到要知道那个是不对的,然后要去忏悔,但是不要一直把这个东西 当成一个障碍,放在心里面,因为你要是一直是这样子的话,严重的会干扰到你的生活,甚至会产生所谓的忧郁症。

有没有人因为过去做错什么事情,然后一直没办法从那边得到解脱,然后一直放在心里面动不动起来就干扰?久了之后,精神就开始衰弱了,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干扰。轻微的在生活上不会干扰,但是打坐的时候就会,所以说为什么恶作是一个对打坐,所以我们说打坐的时候不能掉举 ,也不能恶作,因为你有时候一打坐心里集中,开始往事历历在目,有好的,那有些人对那些不好的很后悔的就一直很强,一打坐就起来一打坐就起来,那个根本你就变成没办法打坐了,所以这些都是要注意的。

所以说恶作有好有坏,好的就是让我们忏悔,可以知道说过去做错事不应该继续做,断相续心;坏的话,第一个就是对善事后悔,以前做的善事后来觉得,我应该不要帮他才对,我那么笨去帮他干嘛?第二个就是,对恶事虽然说有悔悟,但是一直没办法放下,变成生活乃至内心很严重的干扰。

大烦恼地法的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昏沉就是睡眠的同类,有些人不贪睡但是每天昏昏沉沉的,或是每天晚上太晚睡,然后你看他白天都昏昏沉沉,这样子的昏沉很难修行的。第一个,昏沉的话,不容易让你在生活上,或日常生活上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二个,昏沉会障碍你的打坐,所以这两个都要注意。掉举也是,掉举是什么?掉举跟昏沉刚好两个极端,昏沉是心黯昧,昏昏沈沈的,脑筋不容易思考,掉举是什么?掉举是心太散乱,经典上叫心飞扬,什么叫心飞扬?就整个跑起来,到处跑到处去,西方世界、东方世界、南方世界,到处天马行空四处想,什么东西都起来,坐了半个小时打坐,你已经环游世界好几圈了,那个叫做掉举,所以也是一种干扰。(WY:有些小孩子不能集中),他就是心太掉举,那个已经是很强烈了,对,但是性质跟掉举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们的心掉举到 很严重的时候,会变成从心掉举变成什么?口掉,身掉。师父上次有讲过,什么叫口掉?口掉就是嘴巴动不停,讲话讲不停或是控制不了,或是反正就一定要嘴巴要动一动,或发出一些声音才可以。平时如果你是一般居士,你也没有在修行,无所谓,但是你要修行这个就要注意,有没有人很喜欢动不动哼些小调?停不下来哼一些小调,反正就是一天到晚碰到他,他嘴巴一定有,不是吃东西,嘴巴就一定在动就对了。没有人跟他讲话他自己哼一些歌曲也好,然后一下子出来有人跟他讲话 他一直讲,他可以五个人跟他轮流讲,他可以讲一整天,不会累。人家不跟他讲自己也哼一些小调,这个都是因为心太掉举飞扬,停不下来,然后表现出身口。

身的掉,有些人是坐不住的,摇来摇去动来动去,坐不住,你叫他坐个五分钟要他的命,有没有人是这样子?

WY:像这种情况的话,如果他能修定的话,可能是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父:其实修定以后师父慢慢再跟你们开示。以前师父讲过好几次,修定对现在的,因为我们现在一半的病以上,其实都是因为心理引起的,韩大夫同不同意?至少一半,至少一半没问题。当然病的各种原因外来的内在的,但是有很多我们现在发现现代人的生活,有一半都是内心引起的,这些内心引起其实就是这些烦恼太过强烈的作用,你没有去控制他,有时候就会造成这样子。其实修定,对这些内心的对治跟治疗 其实有很好的帮助,但是你不要到很严重再来修,这样子来不及了,因为很严重是不好修的。你要人正常的时候,慢慢听经闻法慢慢就要开始修了,但是很重要一点,修定方法要正确,方法不正确的话达不到效果,而且会引起一些其它不必要的后遗症。修定方法不正确的话,很多,你不要以为没事,我们最严重的说走火入魔以外,还有一些修定不正确造成高血压,造成糖尿病,都有可能。

是啊,你知道我曾经遇到过,后来师父跟他讲的时候,才慢慢改正好一点,不然再下去真的会中风,有一些人修定方法不正确,基本上,我很简单谈一下,基本上修定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听师父讲过吗?必定绝对心一境性,定的基本观念叫心一境性,一定要有一个所缘,所以这些所缘。这些论师把它分下来,大体上叫做五停心观,细节上以后再谈,这五停心观其实讲的就是,五种不同的所缘。里面有一个叫做数息观,就是注重你的呼吸,所以修定一定要有所缘,不可能没有所缘的,但是有些人由于观念知见方法不正确,也不了解。

禅宗本来也不是这样子讲,他把禅宗讲的很多东西断章取义,不是禅宗不对,是人家讲的东西他把它断章取义拿来,然后认为说修定就叫做无相定,然后把金刚经的无相乱用,然后说修定就是无相定,就是说脑筋一片空白都不要去想它,不要去观它,什么东西都不要起现行,有没有可能这样子?不可能的,有心就会有念,不可能让他无念,有心就有念不可能让他无念。

当你用这样的方法的时候,你以为你没有念,其实你是在打妄想自己不察觉,不然就是,因为你没有一个集中的地方,所以有些人其实他集中跑到错误的地方了,他不知道。因为他不知道要集中在哪里,所以他一直在修无念无念,其实他的念可能跑到这里(腹部)来,或是更严重他的念可能跑到这里(头部)来,跑到这里(头部)来他没有察觉,久了之后开始头痛,久了之后会开始头痛,为什么?因为经典上确实说,如果你太昏沉掉举的时候,对治方法:光明想,集中在这里(头部),但是不能常用,那个是对治用而已,等到你比较不会昏沉的时候你要拉下来,这里(人中处)是最好的。你如果有些不懂一直集中在那边 (腹部)会便秘,所以这些观念一定要正确,你要是不知道然后用错误的方法,其实你的意念一直在这里(头部)你一直都不知道,先是头痛再来就昏沉,再久而久之有可能会有中风的现象出现。为什么?所缘集中错误。

所以要修定方法一定要正确,这个不谈,以后我们谈到定学的时候再谈,这里面很好,所以读《俱舍论》很好,它下一章是讲什么,烦恼法接过来是什么?贤圣品,再来智品,智品最后是定品,定品里面他就告诉你,禅定要怎么修,什么是修禅定,然后禅定的几禅几禅他都会跟你讲,什么是色无色定,什么是八等智,他都会讲,讲的很清楚,所以你要修定你要读《俱舍论》。

接下来,大不善地法,无惭、无愧,这个都是随烦恼,无惭、无愧这个都是随烦恼,由十种根本烦恼所引起的。

JQ:我只是很好奇想问,睡眠不定地法,像一般的出家人在寺院里,就是总共有几小时的睡眠时间?(师父:很难讲),十点到了早上两点就要起来…

师父:我这样讲一下比较那个,以前古代,以前在印度是分昼六时、夜六时,昼六时夜六时就是初、中、后,昼有初、中、后夜,有初、中、后,他只有中夜是睡眠,如果分六时的话,中夜睡眠那只有几小时可以睡?四个小时。在《遗教经》还有其它很多经典是这样子讲的,中夜可以睡,初夜、中夜、后夜,只有中夜可以睡而已,但是当然古代的那些阿罗汉,还是佛陀他们,他们其它时间都是一直在打坐的。但是为什么他们睡四个小时够?因为睡眠无干扰,所以睡眠品质好,第二打坐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体力,而且甚至比睡眠的休息的品质更好。所以他们多数都是在打坐,然后他们也有足够的运动量,什么叫做足够的运动量?因为他们托钵,他托钵不是出去就托的到,寺院是在城外,为什么他不在城内?太多干扰,寺院会在城外,但不是在深山里面,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生活,他的食衣住行都是靠托钵而来的,你躲到深山去谁去让你托?没办法得到供养。

所以那时候的寺院,一般会在城市的郊区,城市的郊区,经典上怎么描述?它说牛叫声听得到的地方,牛叫声听不到那个已经是太远了,但是牛叫声真的很大声,你就算是听得到,也要走一阵子,来回也有好几公里,还有比如三弓,什么叫三弓,他就是引箭拿高射出去一个再拉射出去,这样要多久?可能至少几公里,一二公里应该要。

但是在到中国有改变,基本上比如,如果是我们以前像正常,像我们以前的佛学院都是照寺院一般正常的作息,九点四十分熄灯,就表示你要睡了,第二天差不多四点起板,那这样睡几个小时?六个小时,因为以前是学生还有要读书要干什么,所以中午又有一个小时可以,一个至一个半小时可以休息。所以一天差不多睡七个小时左右这样,这样子我是觉得应该就医学状况来讲,应该是正常的,不会太少,但是也不至于造成贪睡。

如果太超过了那个就真的太多了,一天睡九个、十个小时,正常如果睡九个十个小时就真的太多了,这样JQ有没有回答到你问题?大概的是这样,有些寺院可能两点起板的,那个就很特别了,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继续来看,当然我们讲说根本烦恼、随烦恼,根本烦恼里面有见惑思惑,这是一个很根本的区分,当然这也都是从《阿含经》里面过来的。但是我说过在《阿含经》里面,其实还有很多不同主类的区分,《俱舍论》里面也一起把它拿出来讲,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不同的分类,并不是说他烦恼不一样,不同的分类并不是说他烦恼不一样。比如有一群东西,或是一群人也可以,如果这样子的状况之下,你把他分成两组,这个是一群人,我请你们把他分成两组。

WY:你可以把他分成黑的跟蓝的,也可以把他分成男的女的,或者戴帽子、不戴帽子的,都可以分。

师父:我跟你说,你把他分成两组,你可能会说,两组,穿裙子的一组,那就一般是女的,那没穿裙子男的一组,两组。但是问题说有人也,我也可以用戴帽子的一组,不戴帽子的一组;你也可以说蓝色的一组,黑色的一组。其实分来分去还就是这些人,当你分组不同的时候,是不是人不一样?人还是这些人,只是说看你用什么样的目的,还有看你的出发你的作用去区分而已。

所以我们的烦恼,当然烦恼其实是一个内心潜在的东西,你有时候也很难去区分它到底是怎么样,但是现行起来确实有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做不同的说明以外,我们还要去区分、分类,但是分类,你也可以依不同的观点 或是不同的组合,去做各种不一样的分类。

4. 烦恼的各种不同分类

• 烦恼因于不同面和层度的显现可做不同分类

• 各种不同之分类总为说明让人能了解

• 了解故能观察进而能伏能断

• 常见分类有: 三缚、三漏、四取、五盖

1. 三缚:

  • 缚: 系缚,烦恼将有情系缚于三界
  • 贪; 瞋、痴

现在我要讲的就是,烦恼的各种分类,不是烦恼有不一样,只是我们分类的观点不一样而已,烦恼因为不同的程度的显现可做不同的分类,各种不同的分类,总为说明让人能够了解。因为佛陀当初游行讲经说法是应机说法,佛陀并没有像我们这样开一个佛学班,然后佛陀把所有他要讲的东西,从最浅这样一直组组起来,他没有这样子。他是因为他生活是到处去的,他到处去遇到各种不一样的人,有根基高的有根基低的,各种各式各样都有,他是应机看怎么样的人 他就说什么样的法适合他,这样子来说的。

所以我们的烦恼之所以要各种不同的分类,也是因为各种不同的人,然后为了说明让人家能够了解,所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就是这样而已。了解,所以能够观察,观察所以能伏能断,我们的修行,师父讲过很多次就是,问你,修行功夫的高低有些人说这个人很有修行,这个人相当有修行,修行功夫的高低,如果可以判断的话怎么判断?我想应该是可以判断的,不可能不能判断,怎么判断修行的高低?身口意的判断其实很简单,身口意跟烦恼相应的多少。

也就是说有没有修行,是看你的身口意跟贪瞋痴相应了多少?越有修行的人,他的身口意的贪瞋痴的相应就越少,也就是说越有修行贪瞋痴心就越薄弱。所以我们的智慧,佛教的东西是这样子,智慧跟烦恼是怎么样?成一个一定的反比的,智慧越高烦恼就越低,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智慧很高,烦恼也很高的人,没有这样的事情。

因为智慧就是了解诸法实相,了解诸法实相的当下,你就能够去断或伏住烦恼。因为我们之所以有烦恼, 是因为不了解诸法实相,了解诸法实相烦恼自然就会断或会伏,所以他是成反比的。当我们说修行的时候,其实是在修我们的身口意,然后让我们身口意尽量不要跟贪瞋痴相应,所以贪瞋痴越薄弱,这个人越有修行,讲的很简单就是这样子。

师父这样讲的时候,不是叫你去判断这个人有没有修行,师父这样讲的时候是叫你自己去观察自己,这才是最根本的,所以我说有没有修行,师父告诉你说怎么去判断有没有修行,或是说去判断怎么样,很多时候不是叫你去判断别人,很多时候是叫你去观察自己,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这样子。

但是你说,有时候用我们来审核有一些人我们能不能亲近,能不能跟他学,也是可以,因为现在外面邪知邪见的很多,有时候我们不了解佛法的时候,有时候也会被迷惑。所以师父跟你讲一件事情就是,有没有修行不在于他信徒有没有很多,不在于他有没有很有名气,甚至不在于说他有没有神通。很多人以为有修行就一定有神通,以前很多人误解是认为是说证果了一定有神通,或是说有修行的一定是有神通,很多人是以为修行跟神通是成正比的,其实如果你了解佛教的教理跟经教,不是这样子的。

一个有修行烦恼贪瞋痴薄的人,他不一定有广大的神通,有些人有神通的,他不一定是真的贪瞋痴很薄的,外道也很多都可以修都有神通,有些人甚至神通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各位要了解神通跟修行不是成正比,各位一定要了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因为很多人对这些误解不了解,因此会造成很多宗教诈骗集团,宗教的诈骗集团很多时候他引诱你 ,是用什么引诱你?用神通。用我们这个上师我们这个某某活佛某某什么,或某某仁波切或某某大法师,他可以神通,他可以知你的过去,看你的宿命,知道你的未来怎么样,就是用这些,如果没用这些吸引不了人,师父就是没有这些,所以吸引不了。我也没有,我也不会用这个去吸引人。

所以我们了解烦恼到底是做什么用?第一个,你要了解所以你才能观察你的烦恼,你都不了解也不知道,有一个贪有一个瞋有一个痴有一个忿,你都不了解这些,你很难去观察你自己。了解之后接下来你才能去观察,观察了解之后,你才能有方法有机会去能够降伏烦恼,或是甚至去断。当然断比较困难,要断烦恼基本要到阶段?要到初果才能断烦恼,其他的时候都是降伏而已,我们要先从降伏开始。

你不要想说,我以前都没有修行烦恼一大堆,有一天醒来忽然断了,有天睡觉醒来忽然断,不可能的事情。断烦恼也不是你一下子就可以断了,断烦恼要先从粗的,粗的叫做上品烦恼,上上品烦恼,粗的慢慢去对治,让它慢慢伏下来。这些细的,讲的更清楚一点,粗的上上品烦恼要用强迫的持戒去对治,所以持戒是在对治降伏上上品粗显的烦恼,而且粗显的烦恼,你不要以为我持戒不重要,持戒就在对治这些粗显的烦恼,甚至烦恼太粗的话,会变成一种生活上身口意的习气,或是身口意的不良的威仪跟举止。

师父再讲一个,比如,为什么说出家人除了持戒以外,还有一个更粗显的东西要做?就是要有威仪。你不要以为威仪是好看而已,威仪当然是好看没错,也可以吸引一些人,但是威仪对别人来讲是一种吸引,看到这师父行住坐卧好有威仪,我对佛法慢慢起信心,但是他不是我让你起信心而已,一个做好威仪对自己有没有帮助?有啊,对啊,所以威仪是属于戒里面的,他不一定影响到重要的戒,但是很多的不好的威仪,是因为烦恼太粗重而跑出来的。

为什么那些很多不学威仪的,或是说那些习惯很坏的,或是黑社会什么,为什么他每次坐、站都不是一个样子,那是因为很粗显习气烦恼现行了,他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所以你不要以为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这没什么这无关紧要,其实这是内心粗重的反应,如果一个人站每次都站三七步,你说他这个人修行会有多好,修养会有多好?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为什么说持戒第一个,除了持戒的同时一定要养成威仪,因为威仪也是在消弭,强制的消弭,或是消除,降伏这些很粗重的烦恼,这些必须长期的培养。 接下来要持戒,持戒也是的对治粗重的烦恼,所以戒跟威仪是一体的,这些粗重烦恼降伏慢慢到微细的时候,你就要去观察,因为是内心的。观察可以由闻慧学习佛法来观察,但是还不够,还要要修定,微细的观察才能观察的到,微细的烦恼才能观察的到,修定也可以降伏微细的烦恼。你不修定,色、无色界的烦恼你没办法降伏的,我说降伏。

你不修定,欲界的这些烦恼,你只是用戒,戒威仪或是慢慢强烈的习惯去降伏它而已,但是欲界很微细内心里面的,你根本对治不到的。所以修定自然而然可以对治这些欲界比较微细的这些烦恼,尤其是贪跟瞋。

上次师父不是说,修了定之后到了色、无色界,瞋心不会起来,而且欲界的五欲慢慢会降伏,所以你就不用每天在那边看到东西多好,但是不行,师父说过,这个是贪烦恼,走几步又一直再想,人已经走了,印象还在里面。那个冰淇淋,看到,师父说这个烦恼要对治,今天不买了,走了几步,又跑出来了,真是痛苦,会这样子。但是你持戒就是要用这种意志力去克制,然后慢慢养成习惯,但是这种在过程中是很挣扎的,如果你能修定的话,你自然而然对那个不会很有兴趣。

我们常见的烦恼,可以有分为三缚,三漏,四取,五盖,三缚,系缚的缚,就是绑住,三缚就是贪瞋痴,就是烦恼将有情我们众生系缚于三界,这三缚其实讲清楚了就是贪瞋痴,贪瞋痴又叫三毒,这是根本的烦恼。因为从系三界来讲就是三缚。

还有叫做三漏。

2. 三漏:

1) 漏: 以身理不净之流漏比喻烦恼

2) 欲漏: 欲界之烦恼,缘外五欲起。

有漏: 色、无色界之烦恼,以定欲或内心烦恼

无明漏: 无明为根本烦恼

漏以生理不净的流漏比喻烦恼,就是我们生理会有眼睛耳朵鼻涕,还要尿屎,这样的流漏,不净的流漏,用这样的漏来比喻烦恼,所以叫做漏,它有欲漏,有漏,无明漏。你就把它当成这个漏就是烦恼的意思,它分成欲漏,有漏,无明漏。

欲漏就是欲界的烦恼,它主要是缘外五欲而起,欲漏指的就是欲界的烦恼,欲界的烦恼很多是比较粗重的,是缘外五欲而起的,什么叫做外五欲?五根对五境,不是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是也讲叫做粗五欲,但是问题是佛教很多时候讲五欲的时候是指什么?色声香味触,为什么没有法?因为法是吸收进来之后内在的内心的去认识的,这色声香味触是外来的。所以你们要知道,佛教基本教理上每次谈到五欲的时候,他指的不是财色名食睡,当然财色名食睡也是五欲,但是基本很多教理在讲五欲的时候,都不是指财色名食睡,因为财色名食睡那个是更粗的,我们讲的色声香味触,因为财色名食睡还是由色声香味触所构成的。所以佛教讲五欲的时候,绝大多数尤其是教理的分析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是指欲界外来的色声香味触。食,财色名食睡的食,是色声香味触的哪一个,味跟触都有,有没有色?有没有讲色香味俱全,你要看到一坨,看到都没有胃口,你看到这个蛋糕做的圆圆嫩嫩,好像一碰就会破那个样子,看起来口水都快流下来。所以食,外来的食,食欲的食,可以是色;声,可能没有声音,但是有些餐厅会不会有声音,菜的声音也可以,或是说很多餐厅会放一些轻音乐,好的声音确实对胃口有帮助,吵杂的环境让你很难吃的下饭,工地让你吃便当很痛苦的。一个很好的环境咖啡厅,放一个柔柔的爵士,喝杯咖啡那个很可口。香,当然一定要的,有的食物很臭但是很好吃,你们有没有吃过台湾的臭豆腐?你们知道台湾的臭豆腐吗?大陆有没有臭豆腐,从大陆过去,但是问题是很有名。

以前如立法师,第一次去台湾跟我们去餐厅吃饭,他一进到餐厅说,奇怪这个餐厅卫生怎么差,我说没有,很干净,他说都没有打扫,我说为什么会,厕所味道跑到这里来,然后我们几个台湾的法师就在那边,用一种很怎么样,似笑不笑的那种笑法,说你等一下就知道了,因为那不是厕所味道,那个是臭豆腐。因为新加坡,现在可能有了,新加坡以前没有,而且那种臭豆腐不能用炸的要用蒸的,加毛豆,那味道真的是。但是有些人真的不习惯这样子,它真的跟厕所味道一模一样。

所以色声香,一般是要香,但是很特殊的情况下会臭,但是臭的好吃。有人不敢吃榴梿,喜欢吃榴梿的会觉得榴梿味道很香,不喜欢吃榴梿的会觉得榴梿味道 真的闻了会想吐。师父以前没有吃过榴梿,所以闻到那个味道,第一次闻到真的那个味道真是有够恐怖的,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第一次进去市场,人家买榴梿 打开的时候,那个味道真是受不了。后来被强迫吃了两个之后,上瘾了,不是,因为它很贵,那时候台湾榴梿很贵,法师他不知道,他不知道我们没吃过,打开买了之后,因为法师那时候,我还是在家人,法师请吃的而且很贵,你又觉得真的不吃又很可惜,人家法师又有意,我就捏著鼻子吃,吃了之后就上瘾了,从此以后闻到榴梿味道,那真的是变成很香。

所以色声香,味是一定要好吃的,那没话讲,那个跟香不一样,色声香味触。所以你说外五欲,粗五欲财色名食睡,其实还是由这个细五欲,色声香味触所构成的,都是这样。欲漏是指欲界的烦恼。

有漏是指色无色界的烦恼,以定力或内心的烦恼为主。不是欲界那种外来的引诱,是禅定的执著或是享受禅定的境界,还有是内心起来的烦恼,不是外界引起来的烦恼,所以是属于色、无色界的烦恼。

最后无明漏就是根本的烦恼。

所以他把烦恼分成欲漏、有漏、无明漏,当然欲漏有漏无明漏,你如果从我们刚刚讲的见惑思惑,或是三界烦恼去分它还是一样,还是可以把很多烦恼放在里面,把它分类这样子。

3. 四取:

1) 取: 执取,执取业和业果

2) 欲取: 取著欲界五欲

我语取: 取著自我

见取: 见取见

戒禁取

还有四取,取是执取,是执取业和业。欲取取著五欲欲界的五欲,你看欲界的五欲多糟糕,每一个烦恼几乎都会谈到欲界的五欲,为什么一定会谈到欲界的五欲?因为我们现在就在欲界,欲界五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挑战。所以所有经典都会一定会提到欲界的五欲,修行离不开对欲界五欲的对抗跟控制,所以欲界的五欲很重要。

还有我语取就是取著自我;

见取就是见取见,还有戒禁取。

就一二三四就这四取,我语取就取著自我,这个就等于是身见,根本烦恼,还有见取见,还有戒禁取见,这是欲界的。

ZR:如果追求舒适享受,比如有一个木头凳子有一个沙发你坐沙发,你站着,有一个床有你就躺着。有汽车坐车不走路,等等类似于这样追求舒适享受的,这种属于什么烦恼?

师父:很多种,贪烦恼、痴烦恼都有可能,贪图享受然后不了解福报业报因果,当然你追求舒适的话,依个人的能力,还有环境的状况,适可而止,但是很多人是不知道适可而止的。学佛的人对这些烦恼的察觉之后,他会知道到哪里适可而止。比如车子,你应该要到怎么样的舒适法,要到多好的等级,你自己要审核考量看看。吃,你要吃多好的东西,吃多贵的东西,会不会浪费福报?会不会在上面起贪著,你就要自己审核了。因为各种状况不同,我很难实际上给你一个具体到底是怎么样。

佛陀时代,有时候人家供养好的东西 佛陀也会接受,为什么?他不是喜欢那个东西,而是他会审核当初的状况是怎么样,需不需要用得到?然后还有审核到信施的一个心念,有时候他不会拒绝,但是很多时候他会拒绝,所以这个要看不同的状况。

很简单的,比如师父现在用这个中道佛学中心,然后要盖一个禅修中心,但不是你们所有拿过来供养师父都会接受,有些状况下师父当然很多时候说不恰当,比如你现在急需要钱,家里根本还缺很多需要用,你才刚移民过来你各方面都,然后你拿了一大笔来,这样师父可能就会讲说,你先把你自己的家里安顿好,这个比较重要一点,以后的供养长长远远。所以这个也是要看情形,如果你拿来的是心不甘情不愿是被逼来的,昨天跟谁打赌,赌输了拿过来,师父说你这个不要拿过来。还是上次有同学跟我说,师父我来买那个乐透买彩券,如果中的话就拿来,我说你先不要发这个愿。我说你发这个愿给师父带来困扰,对你自己也很麻烦,你没中的时候什么愿都敢发,万一你真的中了时候反悔怎么办?你跟师父讲好了,结果你中了你反悔了,难道师父要跑去跟你讲说“你上次发愿的?”,我就说你不要制造困扰,你不要来跟师父讲这些,制造师父的困扰,而且这个也不恰当,你要买师父不会阻止你,你有这个福报你要买反正不是赌博,你要买师父没有办法阻止你,但是更微细的烦恼会引起的, 以后慢慢再谈,但是你要买师父不能阻止你,但是你要发这个愿,师父就跟你说你最好不要发,太多麻烦跟困扰。而且这个愿也不是很清净,这几个应该都知道,师父大概都讲过。

还有就是五盖。

4.五盖: 遮盖善心

1) 唯欲界有(专指欲界)

2) 修定必离此五盖

3) 五盖

a) 贪欲: 指贪著欲界之五欲

b) 瞋恚: 为欲界有

c) 惛沉睡眠

d) 掉举恶作

e) 疑

这个五盖是遮盖善心,这个盖是遮盖善心的意思,这五盖,唯欲界有,是专指遮盖欲界善心,也是专门指的是欲界的烦恼,这五盖很重要,因为这修定必须离此五盖。修定基本一个观念,方法好了后摄心集中之后,要慢慢离这五欲五盖,离这五盖,不离这五盖,你没办法修成定。

因为这五盖是专指欲界的烦恼,专指欲界的烦恼,这五盖指的是专门是指欲界的烦恼,

哪五盖?贪欲盖是指贪著欲界的五欲,你看又来了,贪著欲界的五欲,你贪著欲界的五欲的话,五欲欲望太重的话,你根本没办法入定,也没办法修禅定。因为你眼睛一闭起来,一坐下来,色声香味触的哪一个,如果你太执著的话烦恼都会起来的。以前师父曾经到Kelowna,你们知道kelowna在哪里吗?是在BC省,在温哥华跟Calgary的大概中间的地方。以前有一个寺院,他们在kelowna买了一个教堂,去那边开始教一些洋人打坐,因为他们不大会讲英文,然后可能也不大会教,语言上的,所以就请如立师父跟师父一起去。然后,我就开始教他们打坐,有一个洋人跟我说,师父,为什么要打坐要准备打坐?我就跟他讲说对这个五欲要降伏。然后这个洋人因为他很喜欢去舞厅跳舞,很喜欢跳Disco,或是跳Rock Roll,那些东西,他也很喜欢听音乐,他是属于那种什么你知道吗?有没有看过那种有一些年轻洋人,开车喜欢把音乐放到很大,然后弄到整台车好像会震动,有没有看过那种?他就属于那种的。然后他跟我说,问为什么我要打坐我来学打坐,为什么师父叫我尽量不要 有太执著的音乐?因为他觉得没有音乐他很难过,很痛苦很难打坐。

那我就跟他讲说,你慢慢学习你不要说一下子,但是原则上师父要跟你讲,你不要在音乐上太执著,因为声,他说为什么?我说很简单,我说你静下来的时候,你这样静下来的时候,都不要想什么东西的时候,什么东西会出现在你脑海里面?他就跟我说他最近最喜欢的一首歌就出现了,我说对,就是这样子。你平时对色声香味触里面什么最执著,对什么最喜欢的,一打坐一静下来时候,那种烦恼就起来了。

喜欢吃的,平时你没打坐,不会觉得肚子饿,你一打坐坐下来,奇怪肚子又开始咕噜,好像开始在抗议一样。喜欢听音乐的就是这样,那个声音,一坐下去,那个声音就开始起来了,什么声音都有什么歌都跑出来了。同样的,所以师父说,很多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修定就是色声香味触,我不是说叫你们平时就离开这些都不要去,而是说适可而止,不要再贪著,太贪著那个东西影像都会现前。因为你生活不可能离开这些东西的,但是师父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控制,一定的控制力量到一定的程度,不要再太贪著于什么东西,你太贪著于这些的什么东西,你打坐什么东西烦恼就会起来,这五欲任何一欲都会很强烈的现行。

有没有听过师父讲卖豆腐的故事,很多人可能没听过,有些听过没关系,以前有一间寺院都在教打坐,那个寺院每天在教,然后有一个卖豆腐的,卖豆腐每天卖完豆腐收摊回来,都会经过那个寺院,那寺院就一群人在里面打坐,然后卖豆腐经过好几次,他觉得很奇怪,奇怪一群人在里面坐着,动也不动然后也什么声音都没有,他就觉得很好奇,因为他说,奇怪我经过其它寺院,人家很多寺院要么拜佛做法会诵经,声音都很大,都有敲锣打鼓敲木鱼敲钟,为什么这一家每次,他卖完豆腐回来 经过,就看一群人坐在里面安安静静的,他就很好奇。有一天,他就等到大家打完坐之后,大家回去,法师起来,他就问师父说,你们在干嘛?师父说这个叫做打坐,修定,然后他说很好吗?他说很好很有帮助,他说我可以来试试看?好,你可以来试试看,然后后来他第二天他就真的来了。

来了,师父就说,你现在坐下来,然后就教他一些方法,数息集中在这边,不要想其它东西,他说好,开始坐,坐坐他跟人家坐,坐了一个多小时之后,结束了,回来,然后师父说,新来的你还好吗?他说师父真的是太棒了!想不到打坐的,打坐作用这么的好,师父说,你第一天就可以马上体验到打坐的乐趣,还有打坐的用处,太好了,你真的很有善根,你的感觉是怎么样你可以讲给师父听吗?他说这一个小时里面的打坐,十年来,谁欠我钱没还的,我全部都记起来了,好用!

所以我说,五欲,你一静坐下来,什么东西什么烦恼,你每天在想什么的,那东西就跑出来了,根本没办法集中,这叫做五欲。

至少没有昏睡,对,一般都会昏睡比较多,但问题就五欲都会跑来。

再来就是瞋恚欲界特有的,昏沉睡眠刚才有了,这五盖,贪欲指五欲,然后昏沉、睡眠,还有掉举恶作。刚刚那个卖豆腐的在干嘛?他是在掉举,他根本没有集中,他心根本在想过去十年来的,谁欠他到底欠了多少钱。

还有疑,对三宝四谛的疑,为什么一直说对三宝四谛的疑是很不好的烦恼?因为你没办法起信,你打坐一直在怀疑说师父最近讲的不知道到底对不对?现在叫我这样打坐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用?我现在坐在那边是不是浪费时间,你这样根本没办法入定,没办法修定,你一直觉得坐在这边是在浪费时间,有些人是真的以为坐在那边,整天打妄想浪费时间。

以前我一个同学师兄弟很好笑,他在佛学院,我们早上都要打坐,诵经诵完中间要打坐,然后每次打坐他就跑掉,因为那时候我们都出家不久 ,对这些都不知道。然后人家发现奇怪,他每次打坐他就跑掉,有人就开始跟上面的师长报告,为什么他每次打坐都跑掉?他竟然回答什么你知道吗?他说我去烧柴、烧热水,早上的开水,人家说你为什么不打坐?他说反正我坐在那边也是浪费时间。然后那个老师很生气,什么叫做你坐在那边浪费时间?这个是打坐禅修你坐在那边浪费时间!那个就是对定,他对三宝没有怀疑,但是对戒定慧的定有怀疑,实际上你说对定怀疑, 其实戒定慧是一体的,也就是说他对三宝四谛,还有对佛法的认知,其实还不是很深,如果对三宝四谛缘起修行的认知比较深刻的话,他不可能不打坐的,他一定会找机会打打坐,坐一坐摄心一下都好。

所以疑也是欲界的很重的烦恼之一,尤其是如果你不将疑除掉,你对这些如果没有对治的话,你要打坐很难打坐的。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问题?

ZR:师父我有一个问题,打坐不是为了对治这些烦恼吗?

等一下,现在9点了,今天怎么快,我记得是十分上,我们休息,卖臭豆腐的,太专心,我们先休息一下。

ZR:我们修定是为了对治烦恼,我们都把这烦恼降伏住了我们修定…

师父:就是相辅相成,我们一方面要想办法在平时日常生活里面,去克制这些,对这些的烦恼,持戒,为什么说戒定慧三增上学?因为增上的意思就是以它为基础,以戒为基础我们可以进修定。这些五欲的烦恼,不是我打坐的时候我再来降伏,你平时就要持戒,或是平时就要去观察,就要去克制它。你对这些五欲的欲望,平时克制观察越弱的话,你要打坐修定就越容易,越容易坐的话,相对回来,你慢慢有些相似的境界出现的时候,相对回来,你对欲界的欲望慢慢不会那么强。在日常生活上,你就比较不会对这些五欲起强的贪著,你再用尽量的持戒养成的好习惯 再去克制,所以它是这样一直,我们叫做辗转增上。

先持戒把这些粗重的克服之后,我们来打坐,打坐慢慢有点功夫的时候,返回来又可以去克制这些欲界的烦恼;烦恼低了之后,你在日常生活上你就不会那么痛苦,常常要很用心的去克制,所以你就会做的比较容易;那做的越容易你打坐越容易坐,所以就是这样子的辗转。所以戒叫做增上学,因为持戒对定有增上的作用。这样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

ZR:我们不是持戒跟修定要同时进行吗?

师父:当然要同时进行,我说的同时是…

ZR:我说同时就是说,比如在一天生活当中,你只有在一定的时间,你不可能随时随地在修定,但是你可以随时随地在持戒…

师父:你可以随时,但是我们要分别说,持戒一般来讲平时要有观念,但是真正持戒是对境发戒,有违犯的因缘你可以持住不违犯,这样才是一个真正训练,所以我们持戒叫对境持戒,所以也不是你一天24小时都在持戒。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因为对境持戒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不然有些人如果他天生下来物质环境什么都好的话,他当然不需要去偷拐抢骗,你能说这种人是持戒吗?不能。因为他没有发心,他没有发心要去做,再来他没有境出现,所以根本遇不到这样的问题,所以你不能说他持戒。

断惑要旨

接下来我们要谈断惑要旨。

5. 断惑要旨

• 断惑四因:

  • 1. 遍知所缘
  • 2. 断彼能缘
  • 3. 断彼所缘
  • 4. 对治起故断

• 前三为断见惑因,第四为断思惑因

这个又是一个复杂的观念,但是师父讲过说,你们能学尽量知尽量学,但是如果这边不懂其实没有很大的关系,未来我们还有很多机会会慢慢提。

断惑要旨,首先我们要谈到就是断惑四个因,依于这四个因所以我们可以断惑。第一个叫做遍知所缘,第二个就是断彼能缘,第三个叫做断彼所缘,第四个叫做对治起故断,叫做对治断。

断惑要旨

前三个是断见惑的因,第四个是断思惑的因。前三个,等一下有图,一二三是断见惑的因,对治起这个是断思惑的因,思惑会断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断,所以他会有遍知所缘,断彼能缘,断彼所缘,对治断,前面三个是断见惑,后面这个是断思惑,这个书在哪里?其实你们书上有图你们看一下(《俱舍精要》P212),242页它从这边讲断惑要旨,然后到了244页它有一个图,这个图后面师父也会画,你们这个有写下来了,因为这个如果没写下来书上有,后面有这样的一个图,这个图因为它是黑白的,所以有时候看起来会比较花一点,所以师父用彩色的,这个其实就是244页,你们课本上244页是同样一个图,所以你要画也可以,你要在笔记上画也可以,你不画也可以,你可以写一下你的页数,就这样就可以了。这个图,我们见惑,上次师父不是讲,你们如果翻开书它说见惑是因为迷于四谛之理,对缘起四圣谛不了解,所以迷惑了,所以会有这些烦恼产生,所以他的断惑,见惑也分为苦集灭道来分,然后这边有自界他界。

什么叫自界、他界,这个界是指三界的意思,自界比如欲界烦恼对于欲界来讲叫自界,欲界烦恼对上二界烦恼,上二界烦恼对他叫他界,所以叫做欲界对自己叫自界,他界就是上二界,所以这个界是指三界的意思。

所以这个见惑,我们先来讲,见惑有分为苦集灭道,苦集灭道上次的烦恼又分成三界来分,如果不记得其实也没关系,分三界来分,然后加上苦集灭道,然后有的地方十惑,十种根本烦恼,比如在集灭有些有身见,边见没有,到了色无色界,瞋烦恼没有,所以这样分一分加一加见惑88品。然后所以说它这样分,你看它有自界他界,所以它有这样分,苦集灭道来分的话,苦谛所要断的烦恼,有分为自界缘惑有分为他界缘惑;集谛要断的烦恼有分为自界缘惑,他界缘惑。

自界缘惑跟他界缘惑就是说,自界缘惑就是欲界的烦恼,他界缘惑就是,欲界的烦恼也会缘他界, 对上二界的烦恼,会观上二界的烦恼,等一下师父在下面会做更详细的,你大概了解一下。

灭道有无漏缘惑、有漏缘惑,无漏缘惑就是缘无漏起烦恼,有漏缘惑就是缘有漏起烦恼,以无漏为缘,或是叫做以有漏为缘,然后有它这样的分之后,刚刚不是讲说遍知所缘?一二三四,遍知所缘断,能缘断,所缘断,对治断。

遍知所缘断,它专门断的是自界缘惑,苦谛的自界缘惑,集谛的自界缘惑,灭谛的无漏缘惑,道谛的无漏缘惑,所以这红色的这几个,都是你只要遍知所缘,这几个就能断,而且它是根本最重要的。这个图,你们大概看一下,接下来师父会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解说,现在我做一个详细的解说,这个图在你们书本上有,你可以画一画,也可以依课本上的把它加写一些注解。

现在接下来我们要讲第一个叫做:遍知所缘断,遍知所缘断的话,它对治的话,就是你只要遍知什么所缘,四谛所缘,苦集灭道下面的这些自界缘惑,还有灭道二谛的无漏缘惑,他就会断,所以苦集灭道这一些都是烦恼,你要是有了这个(遍知所缘)之后,这四种烦恼会断,等一下我们还会来这个图。

先来讲一下第一个,你们记得吗,四个:遍知,断彼能缘,断彼所缘,这个对治,这个是思惑的,前面三个(1、2、3)是见惑的,所以就会跳到这个图来,遍知所缘,能缘断,所缘断,然后这个是思惑的叫做对治断。那遍知所缘它在断哪些?断苦谛的自界缘惑,然后无漏缘惑还有无漏缘惑,它在断这些的,所以我们从这边看过来就比较清楚了,因为为什么?因为见惑是迷于四谛的,对四谛不了解,所以会对四谛会有这些烦恼。

苦下面有这些,集下面有这些,灭道都有这些,那遍知能缘还有所缘断,这三个,分别对治的是不同的烦恼,我们先来讲遍知所缘断。

1) 遍知所缘: 遍知四谛真理;所缘: 四谛真理

2) 遍知: 无漏智(由闻思修而来)

3) 所断: 迷于四谛之惑

• 11遍行惑:苦谛下之:身、边、邪、见取、戒禁、疑、无明+集谛下:邪、 见取、无明

• 断苦集二谛之自界缘惑

▪自界缘惑— 能缘自界之烦恼:11遍行惑(身见、

边见只缘自界) • 断灭道二谛之无漏缘惑

▪无漏缘惑—以无漏为缘而起之惑: 邪见、疑、 无明

遍知所缘就是说,遍知四谛真理,这里所缘,什么是所缘?所缘就是指四谛真理,所以遍知所缘这个所缘是指四谛真理的意思,遍知所缘就是真正的了解,或是证悟了四谛的真理。所以你们学佛学佛,学佛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师父讲过,佛法的根本核心是缘起,缘起更微细的你们要了解四谛,不管大小乘都一样,大乘只是依缘起四谛谈的更深更广而已,但是还是离不开四谛缘起,所以我们之所以会轮回没办法解脱,就是不了解缘起,你要了解缘起,当然就是微细上就是要从四谛开始下手,你要是能够了解四谛,证悟了四谛之后,你就是叫做遍知所缘,就是遍知四谛的真理。

所缘是指四谛真理,遍知的意思叫做无漏智,无漏智至少初果的智慧,真正的证悟到真理,但是问题是这个无漏智的生起之前必须要闻思修,到最后才能证,证得无漏智,你们现在是在什么阶段?还没到闻慧,是在培养闻慧的阶段,我们现在都是在培养闻慧的阶段,你们不要以为现在听经已经听一年多,我应该到修慧了吧?还没,那差得远。

闻慧可能要闻很久?闻慧的阶段是怎么样?简单讲,闻慧的阶段在培养正知正见,对佛法的正知正见,什么叫佛法的正知正见,讲的更细一点或是讲的更白话一点,培养佛法的正知正见意思就是在培养你佛法的思考模式,让你的思维模式,让你的思考模式,是依循着佛法在思维的。以前你们在学英文的时候,我们学英文的时候或是在讲英文,你们现在不会了,以前常常会,我们以前在学英文在写英文,或是在讲英文的时候,我们嘴巴讲的是英文,但是我们脑子思考的是什么,中文模式,所以讲出来的叫做Chinaenglish,这个很难的,但是要慢慢培养。所以一个长期在中文思考模式下的人,英文再好,其实如果洋人来看,知道这个人一定不是native的,你不是有文法错还是有哪里错还是怎么样,问题是你还是维持着中文的表达,还是中文的思考模式来写英文的,所以以前我们常常讲说,你们的思考学英文要用英文来思考,我以前都听不懂什么讲英文用英文的思考,来了十几年英文也来这边弄了十几年,我慢慢最近一二年,在弄博士论文的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用英文的思考。

但是印象还不够深,我最深的是什么叫英文思考的时候,是我这两年回去台湾然后跟那些小孩子,或是那一些表弟表妹还是那些小孩子,他们拿一些英文考卷给我看,还是他们在看一些中文翻成英文的时候,我慢慢才发现什么叫做英文的思考,因为他拿一个句子,他把它翻成英文的时候,我一看我想,如果是我,我不会这样子讲,后来我才发现,我现在有一半慢慢英文的思考。然后他们问我说,我这样子翻不对吗?我说不是不对,只是没人这么说,也没人这么写,那这个东西就不是谁教你的,这个东西是什么,环境,时间,慢慢泡、慢慢熏,熏出来的,所以我这两年才发觉我的英文有进步。因为我会发现,他们的英文是用中文模式在思考的,那我的英文已经有一半一半了,有时候还是中文有时候还是英文,我以前真的很难体会什么叫用英文的模式思考,来讲英文来写英文,现在我回去看他们以后,我才发觉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现在我要讲到闻思修,闻慧是什么?闻慧就是,我们当然用佛教的术语 叫做培养正知正见,你们听师父一句很简单的话,闻慧的养成就是用佛法的模式来思维,来引导你的生活就叫做闻慧的养成,你们会不会很难体会,什么叫做佛法的思考模式?还是你们大概其实可以了解,如果有人欠你钱,你可以用佛法佛教的思维模式来考虑这件事情吗,佛法的思维模式不是叫你说,欠钱不用还没关系,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就叫做佛法的思维模式,黑社会会用黑社会的思维模式,律师会用律师的思维模式,政治人物会用政治人物的思维模式,都不是一句话:不用还了,不是这样子。

我问你黑社会会不会告诉你,欠钱不用还没关系,你们想想看,会不会?不会,那个还是比较粗的黑社会,收买利用,没关系不用还,小事小事,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很麻烦了,你可能到时候他要你还的就是大事,他要你还可能不是钱还是什么东西而已。你是一个公务员你欠他钱,他说不用还没关系,小事,哥们,他到时候需要你的时候,可能叫你用一些你公务员的职务上的,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黑社会的思考模式。政治人物的思考模式也差不多,更细更奸。

佛法的思维模式,你们就好好思考看看,佛法的思维就是怎么样,如果大乘佛教就是,菩提心、大悲心,还要一个无所得,但是无所得里面还有包括了般若还有波罗蜜,波罗蜜,般若以外智慧以外还要波罗蜜,圆满的善巧,所以绝对不是说你欠我钱,不要还,什么都不用,没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你会不会想,他每次借钱欠钱不用还,久了他会不会起一些不好的观念跟意念?会啊,这个也是佛法的波罗蜜的思考模式。

一个孩子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什么都满足他吗?不是,姑息养奸,不是,所以绝对不是一句话说欠钱不用还,绝对不是容易的,不是这样子叫做佛法的思考模式。那什么叫佛法的思考模式?你们来听经闻法一年二年三年下来,慢慢慢慢有一天你发现,你对事情的思考跟 其他人不一样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做佛法的思维模式了,现在很多时候,其实你已经慢慢在养成佛法的思维模式,只是你可能没有什么察觉。或是你来这边听经几年,忽然有一天你回到中国去,发现你的思维模式都跟他们不大一样的时候,你再去反省思考你就知道,没错,我现在真的是养成佛法的思维模式,这些当然是长期慢慢培养下来。

所以我说闻思修慧,闻慧是佛法的思维思考模式,修慧是佛法的行为模式,修,当然有日常生活的观,还有配合禅定的观。这个以后师父慢慢再讲。

闻思修慧,所以我们由无漏智来证悟四谛的真理,这个叫做遍知所缘,你知道四谛的真理的时候,会断什么,断迷于四谛的烦恼,迷于四谛之惑,首先,要提到有一些根本的惑,叫做十一遍行惑,很多都是认知知见上的。

师父在讲这个具体讲之前我有个疑问,刚刚讲无漏智的时候,你得到无漏智你至少要有初果证无漏智,你有了这个无漏智你才能断这些惑,我的疑问就是,他有没有一个先后顺序,就是因为这些还是属于我们前面讲的见惑中的那个属于见惑是吗,你是断见惑以后你就证初果了,还是你证初果才断见惑?这是有没有一个顺序?

一般是这样子,智生起断惑,然后证果,说明上可以这样子说明,但是实际上他是根本没办法分刹那的,智生起智,智生起断惑,然后证果,说明上可以有这种次第,为什么我说智生起先呢,因为你的智本来就是在,本来你的智就在闻思修慧已经慢慢起来了,你的这个无漏智不是忽然间才产生的,你之前这个智已经起来了,已经在闻思修的时候已经慢慢在培养,那中间的怎么样配合禅定,然后什么叫做四加行,这些我们在后面会讲,中间在断惑的过程上他分的很细,我们会讲,但是基本上为什么师父会讲说智先,因为闻思修本来就有智,这些智已经慢慢在降伏烦恼了,等到在定中起观证无漏智断烦恼,证初果,这样子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

我的问题就更详细就是说,我们在降伏烦恼最终朝著断烦恼的方向修行的时候,我们一开始是先用所有能用的手段去降伏烦恼,这些东西跟我们还很遥远……

但是这个闻慧不遥远,先用我们任何的办法去降伏烦恼,但是任何方法降伏烦恼的第一步,你要了解事情的道理是怎么回事,你不了解你怎么降伏烦恼,你有时候不了解你根本不知道那个是不是烦恼,有些人认为说烦恼没有问题啊,怎么会有问题,我一切都很好,有人跑来告诉我,师父我没有问题,我现在什么都很好,根本没有指出问题在哪里。

所以我们还是要培养智慧第一步,所以在闻慧,有了这些东西你当然就知道说其实我有很多烦恼,所以师父才会讲说先培养智起,智慧的智,智起然后降伏或断烦恼,然后会有结果出现,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

时间很快,我们下次会继续讲这里,这里比较复杂一点,师父尽我可能,尽我这个凡夫的能力(笑),尽量讲给你们听,但是如果第一次,这个听不懂正常的,师父很清楚,听不懂正常的,我们以前在佛学院老师法师第一次讲完,也没有几个人知道这到底什么东西,也搞不清楚,因为很复杂没关系,你只要耐心慢慢听,师父尽我能力讲给你听,但是未来一次又一次,你慢慢对这些会有一些概念,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记得,下礼拜五礼拜天都没有上课,星期五的早上9点开始诵金刚经,你们8点半左右8点40就可以过来了,好那我们先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