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 第四十講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俱舍論》 第三十九講 本講視頻 Youtube 騰訊 《俱舍論》 第四十一講

前言

阿彌陀佛,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上《俱舍論》。我們煩惱有根本煩惱還有隨煩惱,根本煩惱又可以分成見惑跟思惑,見惑有多少品?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多不多?當然很多,但是實際上,這個是《俱舍論》或是阿毘達摩裏面根據《阿含經》做更微細的區分,在《阿含經》裏面它有談到各種煩惱,但是它並沒有分的細。

《俱舍論》這些阿毘達摩,本來就是一種比較系統化科學化的一種區分,所以它把很多東西談的很詳細,所以把它分的很細,分的很細的作用,最主要還是為了修行可以做觀察,修行做觀察,所以他不是沒事把你弄的很細,然後弄到後面大家很難讀這樣,不是,他是為了修行的觀察。因為你心越細,你可以分析分辨的就越微細,所以煩惱當你去觀察的時候,你就可以發現 ,其實我們煩惱起來的時候,是有各種不同的煩惱,大體上是可以分成貪瞋痴。

但是貪可以分成各種不同的貪?可以,我不要說經典上的,我從日常生活上來講的,我們可以對什麼東西起貪?原則是一樣,財色名食睡,講的簡單有財色名食睡,對財,對色,對名,食,對睡,這最簡單的,還有沒有其他的,財色名食睡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答:世間法,出世間法)一般我們講貪的話,是比較用在世間法,講對出世間法起貪會比較有點問題,因為基本上,出世間法是對治我們世間的一些煩惱的,所以一般我們比較不會說對世間法起貪,一般講貪瞋痴煩惱都是針對世間裏面的世間法來講。

我們的瞋當然也可以分很多種,上次講的忿、恨、惱、怒,這些都是瞋的區分,大體上當然可以講一個瞋,但是問題是發展出來的 當然就會有各種不同的,尤其是你如果常常打坐禪修的話。

所以師父為什麼說在中道,除了教你們講經說法,教你們一些法理教義教理之外,師父還會常常辦打坐然後教你們打坐,為什麼?因為你有打坐,你才可以把師父的東西,除了聞薰習以外,藉由打坐才可以把很多師父所講的東西,轉換成你自己的東西。你如果不打坐,有時候,或是平時也不觀察的話,心太粗的話,其實課堂上的東西歸課堂上的東西,你真正在生活的時候你又是另外一套,來到師父這的時候聽經聞法,但是回去的時候,又是你平時的習慣跟習性在生活,這樣就變成打成兩段了。佛學是佛學,生活是生活,但是這並不是師父所想要的,也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經所想要的,他是希望佛法跟生活是融在一塊的,佛法跟生活怎麼融在一塊?當然就是你要經過觀察,要去把佛法運用在你生活上,第一你要先觀察你自己,自己的什麼?自己的習氣,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的行為造作。

這些行為造作當然是從行為外表,觀察到內心怎麼用,我們起心動念出來的時候,就是我們觀察的時候。心粗觀察不到,心稍微細一點可以觀察的到,更細的話就可以觀察它的不同。除了日常生活這樣的觀察以外,你經過打坐可以讓你的心更細,所以除了日常生活的觀察以外,打坐讓心變的更細,更容易去觀察內心的各種起心動念跟造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根本煩惱講過了,它分為見惑、思惑,見惑什麼時候斷?見道斷,見道是在什麼階位?初果,大乘是初地菩薩,但我們現在先不談大乘,我們先講,初果,斷三結就成初果,而且成了初果就已經是凡聖的一個界線,所以叫做生死關,凡聖是一個界線,初果是個界線。所以很多人學佛學了一大堆很久之後,然後忽然有一天跑來問師父說,師父佛教的聖人怎麼定義?什麼狀況才叫做聖人?斷見惑尤其是《阿含經》講的基本三結斷,是一個凡聖的區隔。所以聖人在小乘是初果,在大乘是初地,以上才能叫聖人。下面都還是凡夫,都還是煩惱,都還是會生死輪迴的,入了初果生死就大概有一個底了。

見惑最根本的、基本的,入初果斷見惑三結,哪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這三結,這三結裏面以哪一個為最根本的?身見是最根本的,身見又叫做薩迦耶,薩迦耶就是「有身」的意思,satkaya,就是有身有身見,這個「身見」,其實它的意思不是只有這個身體而已,它不是,它是一個根本的我執,叫做「有身見」又叫做「薩迦耶見」,不是我只是指我這個身體而已。

我問你,如果只是指這個身體而已,無色界怎麼辦?無色界是無形的,無色界眾生有沒有身見煩惱?有啊,因為沒斷,他沒斷,無色界眾生這些煩惱都在,他沒斷。只是在無色界的眾生,他的欲界還有色界的煩惱是潛伏着,因為被他過去修的定力給伏住了,所以他無色界的眾生,他的欲界煩惱、色界煩惱是潛藏位,他不會現行的,在他這一生中是不會現行的,但是問題是他有沒有斷?沒斷,所以他還是有根本我執見。因為斷了(身見),那就成初果了,所以身見不能把它當成只是這個身體而已,這是基本的定義跟看法,但是我說是在《阿含經》裏面。但是到了阿毘達摩裏面 ,尤其是《俱舍論》的時候,因為他的煩惱分的太多太細了,所以他把這個「身見」放在苦諦裏面,因為他認為這個「身見」只有苦諦,因為是一個果,它造成輪迴的這個身是一個果,所以他放在苦諦裏面,那些細節的煩惱,它其實說好分也好分,說不好分也太多,也不用刻意去記,你只要把根本的講的重點,把它了解一下就好了。

入了初果,斷了三結之後或是斷了身見之後,接下來二果、三果就叫做什麼?要斷的是什麼?思惑,又叫做修所斷,這是很基本的觀念。就是入初果一定要斷身見才能入,一定要斷見惑才能入初果,入了初果之後,接下來這些煩惱就叫做思惑,思惑就要慢慢的修,慢慢的修一點一點的修,到了四果的時候,你要是把這些思惑都斷盡了,見惑本來就斷,三界的思惑都斷盡了之後,你就得阿羅漢了。阿羅漢基本叫做無生,應供,殺賊,無生,他怎麼無生?不再輪迴了,應供,可以做為人天的福田,可以接受供養,這叫應供。殺賊,殺煩惱賊,他已經殺盡所有煩惱賊,殺賊是種比喻,把賊比喻做煩惱。

3. 隨惑

• 共十九種

  1. 小煩惱地法(十): 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
  2. 不定地法(二): 睡眠、惡作
  3. 大煩惱地法(五): 放逸、懈怠、不信、惛沉、掉舉
  4. 大不善地法(二): 無慚、無愧

除了見惑、思惑以外,我們還有一些隨惑,這些隨惑是比較粗重的,比較粗重的意思就是它不是根本的,但是它由根本是很容易現行生起來的,很容易現行生起來的這些叫做隨惑,就像樹枝,樹它有樹幹,樹幹叫做根本惑,樹枝這樣分出來的這些就叫做隨惑,或是叫做枝末煩惱。枝末煩惱,就是這些隨惑,你把它看看,這些隨惑你把它稍微看一下你會發現,其實我們生活上很多這種隨惑,這種隨惑很容易現行,你說根本的貪瞋痴煩惱有時候還比較容易潛伏,你有時候貪會起來,但是你不一定常常會有,你不一定會有很強烈的貪,在任何時候不一定會有強烈的貪,但是這種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生活上 常常會有。還有睡眠惡作。

FY:小煩惱地法第二個「覆」到底指的是什麼?

師父:覆就是一種痴的現行,痴相的現行,不了解道理,然後有時候我們會 反反復復,不了解道理,師父之前有講過很多心心所法, 那個地方,你再回去把它看一看,忿、覆這些其實全部都有,因為師父前面有講小煩惱地法,還有不定地法,這些你回去把前面看一看,不定地法的煩惱跟惡作,它為什麼叫不定?它可好可壞,所以叫不定。

但是我們既然講惑的話,這邊當然是指不好的。睡眠如果好的話當然可以補充體力,正常的睡眠,所以修行需不需要正常的睡眠?修行需要正常的睡眠,你要是睡眠不足的話,很難修行。講一個打坐好了,如果你每天昏昏沉沉睡眠不足 你容不容易打坐?很難,你坐下去就打瞌睡了,所以睡眠是必須要的。人吃五穀雜糧,精神好可以做事可以修行,精神不好難做事,連修行都很困難,所以睡眠是不定的(心所)。但是這裏指,貪睡,因為是煩惱。惡作,對往事的反悔,對往事的反悔也有好有壞,做善事反悔就不好,做惡事我們當然要反省,但是如果你做善事反悔就不好,所以它有好有壞。但是還有一點,哪怕你對過去的惡去反省的話,但是你也不能一直常常放在心裏面,因為會起很重的干擾,depress,是,有些人會是這樣子。所以這個惡作一定要很小心就是,你當然對過去做過的錯的事情,你應該要警覺到要知道那個是不對的,然後要去懺悔,但是不要一直把這個東西 當成一個障礙,放在心裏面,因為你要是一直是這樣子的話,嚴重的會干擾到你的生活,甚至會產生所謂的憂鬱症。

有沒有人因為過去做錯什麼事情,然後一直沒辦法從那邊得到解脫,然後一直放在心裏面動不動起來就干擾?久了之後,精神就開始衰弱了,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干擾。輕微的在生活上不會干擾,但是打坐的時候就會,所以說為什麼惡作是一個對打坐,所以我們說打坐的時候不能掉舉 ,也不能惡作,因為你有時候一打坐心裏集中,開始往事歷歷在目,有好的,那有些人對那些不好的很後悔的就一直很強,一打坐就起來一打坐就起來,那個根本你就變成沒辦法打坐了,所以這些都是要注意的。

所以說惡作有好有壞,好的就是讓我們懺悔,可以知道說過去做錯事不應該繼續做,斷相續心;壞的話,第一個就是對善事後悔,以前做的善事後來覺得,我應該不要幫他才對,我那麼笨去幫他幹嘛?第二個就是,對惡事雖然說有悔悟,但是一直沒辦法放下,變成生活乃至內心很嚴重的干擾。

大煩惱地法的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舉。昏沉就是睡眠的同類,有些人不貪睡但是每天昏昏沉沉的,或是每天晚上太晚睡,然後你看他白天都昏昏沉沉,這樣子的昏沉很難修行的。第一個,昏沉的話,不容易讓你在生活上,或日常生活上做出正確的判斷;第二個,昏沉會障礙你的打坐,所以這兩個都要注意。掉舉也是,掉舉是什麼?掉舉跟昏沉剛好兩個極端,昏沉是心黯昧,昏昏沈沈的,腦筋不容易思考,掉舉是什麼?掉舉是心太散亂,經典上叫心飛揚,什麼叫心飛揚?就整個跑起來,到處跑到處去,西方世界、東方世界、南方世界,到處天馬行空四處想,什麼東西都起來,坐了半個小時打坐,你已經環遊世界好幾圈了,那個叫做掉舉,所以也是一種干擾。(WY:有些小孩子不能集中),他就是心太掉舉,那個已經是很強烈了,對,但是性質跟掉舉是一樣的,有時候我們的心掉舉到 很嚴重的時候,會變成從心掉舉變成什麼?口掉,身掉。師父上次有講過,什麼叫口掉?口掉就是嘴巴動不停,講話講不停或是控制不了,或是反正就一定要嘴巴要動一動,或發出一些聲音才可以。平時如果你是一般居士,你也沒有在修行,無所謂,但是你要修行這個就要注意,有沒有人很喜歡動不動哼些小調?停不下來哼一些小調,反正就是一天到晚碰到他,他嘴巴一定有,不是吃東西,嘴巴就一定在動就對了。沒有人跟他講話他自己哼一些歌曲也好,然後一下子出來有人跟他講話 他一直講,他可以五個人跟他輪流講,他可以講一整天,不會累。人家不跟他講自己也哼一些小調,這個都是因為心太掉舉飛揚,停不下來,然後表現出身口。

身的掉,有些人是坐不住的,搖來搖去動來動去,坐不住,你叫他坐個五分鐘要他的命,有沒有人是這樣子?

WY:像這種情況的話,如果他能修定的話,可能是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父:其實修定以後師父慢慢再跟你們開示。以前師父講過好幾次,修定對現在的,因為我們現在一半的病以上,其實都是因為心理引起的,韓大夫同不同意?至少一半,至少一半沒問題。當然病的各種原因外來的內在的,但是有很多我們現在發現現代人的生活,有一半都是內心引起的,這些內心引起其實就是這些煩惱太過強烈的作用,你沒有去控制他,有時候就會造成這樣子。其實修定,對這些內心的對治跟治療 其實有很好的幫助,但是你不要到很嚴重再來修,這樣子來不及了,因為很嚴重是不好修的。你要人正常的時候,慢慢聽經聞法慢慢就要開始修了,但是很重要一點,修定方法要正確,方法不正確的話達不到效果,而且會引起一些其它不必要的後遺症。修定方法不正確的話,很多,你不要以為沒事,我們最嚴重的說走火入魔以外,還有一些修定不正確造成高血壓,造成糖尿病,都有可能。

是啊,你知道我曾經遇到過,後來師父跟他講的時候,才慢慢改正好一點,不然再下去真的會中風,有一些人修定方法不正確,基本上,我很簡單談一下,基本上修定一定要有一個所緣,聽師父講過嗎?必定絕對心一境性,定的基本觀念叫心一境性,一定要有一個所緣,所以這些所緣。這些論師把它分下來,大體上叫做五停心觀,細節上以後再談,這五停心觀其實講的就是,五種不同的所緣。裏面有一個叫做數息觀,就是注重你的呼吸,所以修定一定要有所緣,不可能沒有所緣的,但是有些人由於觀念知見方法不正確,也不了解。

禪宗本來也不是這樣子講,他把禪宗講的很多東西斷章取義,不是禪宗不對,是人家講的東西他把它斷章取義拿來,然後認為說修定就叫做無相定,然後把金剛經的無相亂用,然後說修定就是無相定,就是說腦筋一片空白都不要去想它,不要去觀它,什麼東西都不要起現行,有沒有可能這樣子?不可能的,有心就會有念,不可能讓他無念,有心就有念不可能讓他無念。

當你用這樣的方法的時候,你以為你沒有念,其實你是在打妄想自己不察覺,不然就是,因為你沒有一個集中的地方,所以有些人其實他集中跑到錯誤的地方了,他不知道。因為他不知道要集中在哪裏,所以他一直在修無念無念,其實他的念可能跑到這裏(腹部)來,或是更嚴重他的念可能跑到這裏(頭部)來,跑到這裏(頭部)來他沒有察覺,久了之後開始頭痛,久了之後會開始頭痛,為什麼?因為經典上確實說,如果你太昏沉掉舉的時候,對治方法:光明想,集中在這裏(頭部),但是不能常用,那個是對治用而已,等到你比較不會昏沉的時候你要拉下來,這裏(人中處)是最好的。你如果有些不懂一直集中在那邊 (腹部)會便秘,所以這些觀念一定要正確,你要是不知道然後用錯誤的方法,其實你的意念一直在這裏(頭部)你一直都不知道,先是頭痛再來就昏沉,再久而久之有可能會有中風的現象出現。為什麼?所緣集中錯誤。

所以要修定方法一定要正確,這個不談,以後我們談到定學的時候再談,這裏面很好,所以讀《俱舍論》很好,它下一章是講什麼,煩惱法接過來是什麼?賢聖品,再來智品,智品最後是定品,定品裏面他就告訴你,禪定要怎麼修,什麼是修禪定,然後禪定的幾禪幾禪他都會跟你講,什麼是色無色定,什麼是八等智,他都會講,講的很清楚,所以你要修定你要讀《俱舍論》。

接下來,大不善地法,無慚、無愧,這個都是隨煩惱,無慚、無愧這個都是隨煩惱,由十種根本煩惱所引起的。

JQ:我只是很好奇想問,睡眠不定地法,像一般的出家人在寺院裏,就是總共有幾小時的睡眠時間?(師父:很難講),十點到了早上兩點就要起來…

師父:我這樣講一下比較那個,以前古代,以前在印度是分晝六時、夜六時,晝六時夜六時就是初、中、後,晝有初、中、後夜,有初、中、後,他只有中夜是睡眠,如果分六時的話,中夜睡眠那只有幾小時可以睡?四個小時。在《遺教經》還有其它很多經典是這樣子講的,中夜可以睡,初夜、中夜、後夜,只有中夜可以睡而已,但是當然古代的那些阿羅漢,還是佛陀他們,他們其它時間都是一直在打坐的。但是為什麼他們睡四個小時夠?因為睡眠無干擾,所以睡眠品質好,第二打坐很多時候可以幫助我們恢復體力,而且甚至比睡眠的休息的品質更好。所以他們多數都是在打坐,然後他們也有足夠的運動量,什麼叫做足夠的運動量?因為他們托缽,他托缽不是出去就托的到,寺院是在城外,為什麼他不在城內?太多干擾,寺院會在城外,但不是在深山裏面,為什麼?因為那時候的生活,他的食衣住行都是靠托缽而來的,你躲到深山去誰去讓你托?沒辦法得到供養。

所以那時候的寺院,一般會在城市的郊區,城市的郊區,經典上怎麼描述?它說牛叫聲聽得到的地方,牛叫聲聽不到那個已經是太遠了,但是牛叫聲真的很大聲,你就算是聽得到,也要走一陣子,來回也有好幾公里,還有比如三弓,什麼叫三弓,他就是引箭拿高射出去一個再拉射出去,這樣要多久?可能至少幾公里,一二公里應該要。

但是在到中國有改變,基本上比如,如果是我們以前像正常,像我們以前的佛學院都是照寺院一般正常的作息,九點四十分熄燈,就表示你要睡了,第二天差不多四點起板,那這樣睡幾個小時?六個小時,因為以前是學生還有要讀書要幹什麼,所以中午又有一個小時可以,一個至一個半小時可以休息。所以一天差不多睡七個小時左右這樣,這樣子我是覺得應該就醫學狀況來講,應該是正常的,不會太少,但是也不至於造成貪睡。

如果太超過了那個就真的太多了,一天睡九個、十個小時,正常如果睡九個十個小時就真的太多了,這樣JQ有沒有回答到你問題?大概的是這樣,有些寺院可能兩點起板的,那個就很特別了,其他同學有沒有什麼問題。

我們繼續來看,當然我們講說根本煩惱、隨煩惱,根本煩惱裏面有見惑思惑,這是一個很根本的區分,當然這也都是從《阿含經》裏面過來的。但是我說過在《阿含經》裏面,其實還有很多不同主類的區分,《俱舍論》裏面也一起把它拿出來講,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不同的分類,並不是說他煩惱不一樣,不同的分類並不是說他煩惱不一樣。比如有一群東西,或是一群人也可以,如果這樣子的狀況之下,你把他分成兩組,這個是一群人,我請你們把他分成兩組。

WY:你可以把他分成黑的跟藍的,也可以把他分成男的女的,或者戴帽子、不戴帽子的,都可以分。

師父:我跟你說,你把他分成兩組,你可能會說,兩組,穿裙子的一組,那就一般是女的,那沒穿裙子男的一組,兩組。但是問題說有人也,我也可以用戴帽子的一組,不戴帽子的一組;你也可以說藍色的一組,黑色的一組。其實分來分去還就是這些人,當你分組不同的時候,是不是人不一樣?人還是這些人,只是說看你用什麼樣的目的,還有看你的出發你的作用去區分而已。

所以我們的煩惱,當然煩惱其實是一個內心潛在的東西,你有時候也很難去區分它到底是怎麼樣,但是現行起來確實有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做不同的說明以外,我們還要去區分、分類,但是分類,你也可以依不同的觀點 或是不同的組合,去做各種不一樣的分類。

4. 煩惱的各種不同分類

• 煩惱因於不同面和層度的顯現可做不同分類

• 各種不同之分類總為說明讓人能了解

• 了解故能觀察進而能伏能斷

• 常見分類有: 三縛、三漏、四取、五蓋

1. 三縛:

  • 縛: 繫縛,煩惱將有情繫縛於三界
  • 貪; 瞋、癡

現在我要講的就是,煩惱的各種分類,不是煩惱有不一樣,只是我們分類的觀點不一樣而已,煩惱因為不同的程度的顯現可做不同的分類,各種不同的分類,總為說明讓人能夠了解。因為佛陀當初遊行講經說法是應機說法,佛陀並沒有像我們這樣開一個佛學班,然後佛陀把所有他要講的東西,從最淺這樣一直組組起來,他沒有這樣子。他是因為他生活是到處去的,他到處去遇到各種不一樣的人,有根基高的有根基低的,各種各式各樣都有,他是應機看怎麼樣的人 他就說什麼樣的法適合他,這樣子來說的。

所以我們的煩惱之所以要各種不同的分類,也是因為各種不同的人,然後為了說明讓人家能夠了解,所以有各種不同的分類,就是這樣而已。了解,所以能夠觀察,觀察所以能伏能斷,我們的修行,師父講過很多次就是,問你,修行功夫的高低有些人說這個人很有修行,這個人相當有修行,修行功夫的高低,如果可以判斷的話怎麼判斷?我想應該是可以判斷的,不可能不能判斷,怎麼判斷修行的高低?身口意的判斷其實很簡單,身口意跟煩惱相應的多少。

也就是說有沒有修行,是看你的身口意跟貪瞋痴相應了多少?越有修行的人,他的身口意的貪瞋痴的相應就越少,也就是說越有修行貪瞋痴心就越薄弱。所以我們的智慧,佛教的東西是這樣子,智慧跟煩惱是怎麼樣?成一個一定的反比的,智慧越高煩惱就越低,你不可能找到一個智慧很高,煩惱也很高的人,沒有這樣的事情。

因為智慧就是了解諸法實相,了解諸法實相的當下,你就能夠去斷或伏住煩惱。因為我們之所以有煩惱, 是因為不了解諸法實相,了解諸法實相煩惱自然就會斷或會伏,所以他是成反比的。當我們說修行的時候,其實是在修我們的身口意,然後讓我們身口意儘量不要跟貪瞋痴相應,所以貪瞋痴越薄弱,這個人越有修行,講的很簡單就是這樣子。

師父這樣講的時候,不是叫你去判斷這個人有沒有修行,師父這樣講的時候是叫你自己去觀察自己,這才是最根本的,所以我說有沒有修行,師父告訴你說怎麼去判斷有沒有修行,或是說去判斷怎麼樣,很多時候不是叫你去判斷別人,很多時候是叫你去觀察自己,大部份的時候都是這樣子。

但是你說,有時候用我們來審核有一些人我們能不能親近,能不能跟他學,也是可以,因為現在外面邪知邪見的很多,有時候我們不了解佛法的時候,有時候也會被迷惑。所以師父跟你講一件事情就是,有沒有修行不在於他信徒有沒有很多,不在於他有沒有很有名氣,甚至不在於說他有沒有神通。很多人以為有修行就一定有神通,以前很多人誤解是認為是說證果了一定有神通,或是說有修行的一定是有神通,很多人是以為修行跟神通是成正比的,其實如果你了解佛教的教理跟經教,不是這樣子的。

一個有修行煩惱貪瞋痴薄的人,他不一定有廣大的神通,有些人有神通的,他不一定是真的貪瞋痴很薄的,外道也很多都可以修都有神通,有些人甚至神通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各位要了解神通跟修行不是成正比,各位一定要了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為很多人對這些誤解不了解,因此會造成很多宗教詐騙集團,宗教的詐騙集團很多時候他引誘你 ,是用什麼引誘你?用神通。用我們這個上師我們這個某某活佛某某什麼,或某某仁波切或某某大法師,他可以神通,他可以知你的過去,看你的宿命,知道你的未來怎麼樣,就是用這些,如果沒用這些吸引不了人,師父就是沒有這些,所以吸引不了。我也沒有,我也不會用這個去吸引人。

所以我們了解煩惱到底是做什麼用?第一個,你要了解所以你才能觀察你的煩惱,你都不了解也不知道,有一個貪有一個瞋有一個痴有一個忿,你都不了解這些,你很難去觀察你自己。了解之後接下來你才能去觀察,觀察了解之後,你才能有方法有機會去能夠降伏煩惱,或是甚至去斷。當然斷比較困難,要斷煩惱基本要到階段?要到初果才能斷煩惱,其他的時候都是降伏而已,我們要先從降伏開始。

你不要想說,我以前都沒有修行煩惱一大堆,有一天醒來忽然斷了,有天睡覺醒來忽然斷,不可能的事情。斷煩惱也不是你一下子就可以斷了,斷煩惱要先從粗的,粗的叫做上品煩惱,上上品煩惱,粗的慢慢去對治,讓它慢慢伏下來。這些細的,講的更清楚一點,粗的上上品煩惱要用強迫的持戒去對治,所以持戒是在對治降伏上上品粗顯的煩惱,而且粗顯的煩惱,你不要以為我持戒不重要,持戒就在對治這些粗顯的煩惱,甚至煩惱太粗的話,會變成一種生活上身口意的習氣,或是身口意的不良的威儀跟舉止。

師父再講一個,比如,為什麼說出家人除了持戒以外,還有一個更粗顯的東西要做?就是要有威儀。你不要以為威儀是好看而已,威儀當然是好看沒錯,也可以吸引一些人,但是威儀對別人來講是一種吸引,看到這師父行住坐臥好有威儀,我對佛法慢慢起信心,但是他不是我讓你起信心而已,一個做好威儀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有啊,對啊,所以威儀是屬於戒裏面的,他不一定影響到重要的戒,但是很多的不好的威儀,是因為煩惱太粗重而跑出來的。

為什麼那些很多不學威儀的,或是說那些習慣很壞的,或是黑社會什麼,為什麼他每次坐、站都不是一個樣子,那是因為很粗顯習氣煩惱現行了,他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所以你不要以為坐沒有坐相、站沒有站相,這沒什麼這無關緊要,其實這是內心粗重的反應,如果一個人站每次都站三七步,你說他這個人修行會有多好,修養會有多好?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為什麼說持戒第一個,除了持戒的同時一定要養成威儀,因為威儀也是在消弭,強制的消弭,或是消除,降伏這些很粗重的煩惱,這些必須長期的培養。 接下來要持戒,持戒也是的對治粗重的煩惱,所以戒跟威儀是一體的,這些粗重煩惱降伏慢慢到微細的時候,你就要去觀察,因為是內心的。觀察可以由聞慧學習佛法來觀察,但是還不夠,還要要修定,微細的觀察才能觀察的到,微細的煩惱才能觀察的到,修定也可以降伏微細的煩惱。你不修定,色、無色界的煩惱你沒辦法降伏的,我說降伏。

你不修定,欲界的這些煩惱,你只是用戒,戒威儀或是慢慢強烈的習慣去降伏它而已,但是欲界很微細內心裏面的,你根本對治不到的。所以修定自然而然可以對治這些欲界比較微細的這些煩惱,尤其是貪跟瞋。

上次師父不是說,修了定之後到了色、無色界,瞋心不會起來,而且欲界的五欲慢慢會降伏,所以你就不用每天在那邊看到東西多好,但是不行,師父說過,這個是貪煩惱,走幾步又一直再想,人已經走了,印象還在裏面。那個雪糕,看到,師父說這個煩惱要對治,今天不買了,走了幾步,又跑出來了,真是痛苦,會這樣子。但是你持戒就是要用這種意志力去克制,然後慢慢養成習慣,但是這種在過程中是很掙扎的,如果你能修定的話,你自然而然對那個不會很有興趣。

我們常見的煩惱,可以有分為三縛,三漏,四取,五蓋,三縛,系縛的縛,就是綁住,三縛就是貪瞋痴,就是煩惱將有情我們眾生系縛於三界,這三縛其實講清楚了就是貪瞋痴,貪瞋痴又叫三毒,這是根本的煩惱。因為從系三界來講就是三縛。

還有叫做三漏。

2. 三漏:

1) 漏: 以身理不淨之流漏比喻煩惱

2) 欲漏: 欲界之煩惱,緣外五欲起。

有漏: 色、無色界之煩惱,以定欲或內心煩惱

無明漏: 無明為根本煩惱

漏以生理不淨的流漏比喻煩惱,就是我們生理會有眼睛耳朵鼻涕,還要尿屎,這樣的流漏,不淨的流漏,用這樣的漏來比喻煩惱,所以叫做漏,它有欲漏,有漏,無明漏。你就把它當成這個漏就是煩惱的意思,它分成欲漏,有漏,無明漏。

欲漏就是欲界的煩惱,它主要是緣外五欲而起,欲漏指的就是欲界的煩惱,欲界的煩惱很多是比較粗重的,是緣外五欲而起的,什麼叫做外五欲?五根對五境,不是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是也講叫做粗五欲,但是問題是佛教很多時候講五欲的時候是指什麼?色聲香味觸,為什麼沒有法?因為法是吸收進來之後內在的內心的去認識的,這色聲香味觸是外來的。所以你們要知道,佛教基本教理上每次談到五欲的時候,他指的不是財色名食睡,當然財色名食睡也是五欲,但是基本很多教理在講五欲的時候,都不是指財色名食睡,因為財色名食睡那個是更粗的,我們講的色聲香味觸,因為財色名食睡還是由色聲香味觸所構成的。所以佛教講五欲的時候,絕大多數尤其是教理的分析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是指欲界外來的色聲香味觸。食,財色名食睡的食,是色聲香味觸的哪一個,味跟觸都有,有沒有色?有沒有講色香味俱全,你要看到一坨,看到都沒有胃口,你看到這個蛋糕做的圓圓嫩嫩,好像一碰就會破那個樣子,看起來口水都快流下來。所以食,外來的食,食慾的食,可以是色;聲,可能沒有聲音,但是有些餐廳會不會有聲音,菜的聲音也可以,或是說很多餐廳會放一些輕音樂,好的聲音確實對胃口有幫助,吵雜的環境讓你很難吃的下飯,工地讓你吃便當很痛苦的。一個很好的環境咖啡廳,放一個柔柔的爵士,喝杯咖啡那個很可口。香,當然一定要的,有的食物很臭但是很好吃,你們有沒有吃過台灣的臭豆腐?你們知道台灣的臭豆腐嗎?大陸有沒有臭豆腐,從大陸過去,但是問題是很有名。

以前如立法師,第一次去台灣跟我們去餐廳吃飯,他一進到餐廳說,奇怪這個餐廳衛生怎麼差,我說沒有,很乾淨,他說都沒有打掃,我說為什麼會,廁所味道跑到這裏來,然後我們幾個台灣的法師就在那邊,用一種很怎麼樣,似笑不笑的那種笑法,說你等一下就知道了,因為那不是廁所味道,那個是臭豆腐。因為新加坡,現在可能有了,新加坡以前沒有,而且那種臭豆腐不能用炸的要用蒸的,加毛豆,那味道真的是。但是有些人真的不習慣這樣子,它真的跟廁所味道一模一樣。

所以色聲香,一般是要香,但是很特殊的情況下會臭,但是臭的好吃。有人不敢吃榴槤,喜歡吃榴槤的會覺得榴槤味道很香,不喜歡吃榴槤的會覺得榴槤味道 真的聞了會想吐。師父以前沒有吃過榴槤,所以聞到那個味道,第一次聞到真的那個味道真是有夠恐怖的,以前從來沒有吃過,第一次進去市場,人家買榴槤 打開的時候,那個味道真是受不了。後來被強迫吃了兩個之後,上癮了,不是,因為它很貴,那時候台灣榴槤很貴,法師他不知道,他不知道我們沒吃過,打開買了之後,因為法師那時候,我還是在家人,法師請吃的而且很貴,你又覺得真的不吃又很可惜,人家法師又有意,我就捏著鼻子吃,吃了之後就上癮了,從此以後聞到榴槤味道,那真的是變成很香。

所以色聲香,味是一定要好吃的,那沒話講,那個跟香不一樣,色聲香味觸。所以你說外五欲,粗五欲財色名食睡,其實還是由這個細五欲,色聲香味觸所構成的,都是這樣。欲漏是指欲界的煩惱。

有漏是指色無色界的煩惱,以定力或內心的煩惱為主。不是欲界那種外來的引誘,是禪定的執著或是享受禪定的境界,還有是內心起來的煩惱,不是外界引起來的煩惱,所以是屬於色、無色界的煩惱。

最後無明漏就是根本的煩惱。

所以他把煩惱分成欲漏、有漏、無明漏,當然欲漏有漏無明漏,你如果從我們剛剛講的見惑思惑,或是三界煩惱去分它還是一樣,還是可以把很多煩惱放在裏面,把它分類這樣子。

3. 四取:

1) 取: 執取,執取業和業果

2) 欲取: 取著欲界五欲

我語取: 取著自我

見取: 見取見

戒禁取

還有四取,取是執取,是執取業和業。欲取取著五欲欲界的五欲,你看欲界的五欲多糟糕,每一個煩惱幾乎都會談到欲界的五欲,為什麼一定會談到欲界的五欲?因為我們現在就在欲界,欲界五欲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挑戰。所以所有經典都會一定會提到欲界的五欲,修行離不開對欲界五欲的對抗跟控制,所以欲界的五欲很重要。

還有我語取就是取著自我;

見取就是見取見,還有戒禁取。

就一二三四就這四取,我語取就取著自我,這個就等於是身見,根本煩惱,還有見取見,還有戒禁取見,這是欲界的。

ZR:如果追求舒適享受,比如有一個木頭凳子有一個沙發你坐沙發,你站着,有一個床有你就躺着。有汽車坐車不走路,等等類似於這樣追求舒適享受的,這種屬於什麼煩惱?

師父:很多種,貪煩惱、痴煩惱都有可能,貪圖享受然後不了解福報業報因果,當然你追求舒適的話,依個人的能力,還有環境的狀況,適可而止,但是很多人是不知道適可而止的。學佛的人對這些煩惱的察覺之後,他會知道到哪裏適可而止。比如車子,你應該要到怎麼樣的舒適法,要到多好的等級,你自己要審核考量看看。吃,你要吃多好的東西,吃多貴的東西,會不會浪費福報?會不會在上面起貪著,你就要自己審核了。因為各種狀況不同,我很難實際上給你一個具體到底是怎麼樣。

佛陀時代,有時候人家供養好的東西 佛陀也會接受,為什麼?他不是喜歡那個東西,而是他會審核當初的狀況是怎麼樣,需不需要用得到?然後還有審核到信施的一個心念,有時候他不會拒絕,但是很多時候他會拒絕,所以這個要看不同的狀況。

很簡單的,比如師父現在用這個中道佛學中心,然後要蓋一個禪修中心,但不是你們所有拿過來供養師父都會接受,有些狀況下師父當然很多時候說不恰當,比如你現在急需要錢,家裏根本還缺很多需要用,你才剛移民過來你各方面都,然後你拿了一大筆來,這樣師父可能就會講說,你先把你自己的家裏安頓好,這個比較重要一點,以後的供養長長遠遠。所以這個也是要看情形,如果你拿來的是心不甘情不願是被逼來的,昨天跟誰打賭,賭輸了拿過來,師父說你這個不要拿過來。還是上次有同學跟我說,師父我來買那個樂透買彩券,如果中的話就拿來,我說你先不要發這個願。我說你發這個願給師父帶來困擾,對你自己也很麻煩,你沒中的時候什麼願都敢發,萬一你真的中了時候反悔怎麼辦?你跟師父講好了,結果你中了你反悔了,難道師父要跑去跟你講說「你上次發願的?」,我就說你不要製造困擾,你不要來跟師父講這些,製造師父的困擾,而且這個也不恰當,你要買師父不會阻止你,你有這個福報你要買反正不是賭博,你要買師父沒有辦法阻止你,但是更微細的煩惱會引起的, 以後慢慢再談,但是你要買師父不能阻止你,但是你要發這個願,師父就跟你說你最好不要發,太多麻煩跟困擾。而且這個願也不是很清淨,這幾個應該都知道,師父大概都講過。

還有就是五蓋。

4.五蓋: 遮蓋善心

1) 唯欲界有(專指欲界)

2) 修定必離此五蓋

3) 五蓋

a) 貪欲: 指貪著欲界之五欲

b) 瞋恚: 為欲界有

c) 惛沉睡眠

d) 掉舉惡作

e) 疑

這個五蓋是遮蓋善心,這個蓋是遮蓋善心的意思,這五蓋,唯欲界有,是專指遮蓋欲界善心,也是專門指的是欲界的煩惱,這五蓋很重要,因為這修定必須離此五蓋。修定基本一個觀念,方法好了後攝心集中之後,要慢慢離這五欲五蓋,離這五蓋,不離這五蓋,你沒辦法修成定。

因為這五蓋是專指欲界的煩惱,專指欲界的煩惱,這五蓋指的是專門是指欲界的煩惱,

哪五蓋?貪慾蓋是指貪著欲界的五欲,你看又來了,貪著欲界的五欲,你貪著欲界的五欲的話,五欲欲望太重的話,你根本沒辦法入定,也沒辦法修禪定。因為你眼睛一閉起來,一坐下來,色聲香味觸的哪一個,如果你太執著的話煩惱都會起來的。以前師父曾經到Kelowna,你們知道kelowna在哪裏嗎?是在BC省,在溫哥華跟Calgary的大概中間的地方。以前有一個寺院,他們在kelowna買了一個教堂,去那邊開始教一些洋人打坐,因為他們不大會講英文,然後可能也不大會教,語言上的,所以就請如立師父跟師父一起去。然後,我就開始教他們打坐,有一個洋人跟我說,師父,為什麼要打坐要準備打坐?我就跟他講說對這個五欲要降伏。然後這個洋人因為他很喜歡去舞廳跳舞,很喜歡跳Disco,或是跳Rock Roll,那些東西,他也很喜歡聽音樂,他是屬於那種什麼你知道嗎?有沒有看過那種有一些年輕洋人,開車喜歡把音樂放到很大,然後弄到整台車好像會震動,有沒有看過那種?他就屬於那種的。然後他跟我說,問為什麼我要打坐我來學打坐,為什麼師父叫我儘量不要 有太執著的音樂?因為他覺得沒有音樂他很難過,很痛苦很難打坐。

那我就跟他講說,你慢慢學習你不要說一下子,但是原則上師父要跟你講,你不要在音樂上太執著,因為聲,他說為什麼?我說很簡單,我說你靜下來的時候,你這樣靜下來的時候,都不要想什麼東西的時候,什麼東西會出現在你腦海裏面?他就跟我說他最近最喜歡的一首歌就出現了,我說對,就是這樣子。你平時對色聲香味觸裏面什麼最執著,對什麼最喜歡的,一打坐一靜下來時候,那種煩惱就起來了。

喜歡吃的,平時你沒打坐,不會覺得肚子餓,你一打坐坐下來,奇怪肚子又開始咕嚕,好像開始在抗議一樣。喜歡聽音樂的就是這樣,那個聲音,一坐下去,那個聲音就開始起來了,什麼聲音都有什麼歌都跑出來了。同樣的,所以師父說,很多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修定就是色聲香味觸,我不是說叫你們平時就離開這些都不要去,而是說適可而止,不要再貪著,太貪著那個東西影像都會現前。因為你生活不可能離開這些東西的,但是師父就是說,你必須要有一定的控制,一定的控制力量到一定的程度,不要再太貪著於什麼東西,你太貪著於這些的什麼東西,你打坐什麼東西煩惱就會起來,這五欲任何一欲都會很強烈的現行。

有沒有聽過師父講賣豆腐的故事,很多人可能沒聽過,有些聽過沒關係,以前有一間寺院都在教打坐,那個寺院每天在教,然後有一個賣豆腐的,賣豆腐每天賣完豆腐收攤回來,都會經過那個寺院,那寺院就一群人在裏面打坐,然後賣豆腐經過好幾次,他覺得很奇怪,奇怪一群人在裏面坐着,動也不動然後也什麼聲音都沒有,他就覺得很好奇,因為他說,奇怪我經過其它寺院,人家很多寺院要麼拜佛做法會誦經,聲音都很大,都有敲鑼打鼓敲木魚敲鐘,為什麼這一家每次,他賣完豆腐回來 經過,就看一群人坐在裏面安安靜靜的,他就很好奇。有一天,他就等到大家打完坐之後,大家回去,法師起來,他就問師父說,你們在幹嘛?師父說這個叫做打坐,修定,然後他說很好嗎?他說很好很有幫助,他說我可以來試試看?好,你可以來試試看,然後後來他第二天他就真的來了。

來了,師父就說,你現在坐下來,然後就教他一些方法,數息集中在這邊,不要想其它東西,他說好,開始坐,坐坐他跟人家坐,坐了一個多小時之後,結束了,回來,然後師父說,新來的你還好嗎?他說師父真的是太棒了!想不到打坐的,打坐作用這麼的好,師父說,你第一天就可以馬上體驗到打坐的樂趣,還有打坐的用處,太好了,你真的很有善根,你的感覺是怎麼樣你可以講給師父聽嗎?他說這一個小時裏面的打坐,十年來,誰欠我錢沒還的,我全部都記起來了,好用!

所以我說,五欲,你一靜坐下來,什麼東西什麼煩惱,你每天在想什麼的,那東西就跑出來了,根本沒辦法集中,這叫做五欲。

至少沒有昏睡,對,一般都會昏睡比較多,但問題就五欲都會跑來。

再來就是瞋恚欲界特有的,昏沉睡眠剛才有了,這五蓋,貪慾指五欲,然後昏沉、睡眠,還有掉舉惡作。剛剛那個賣豆腐的在幹嘛?他是在掉舉,他根本沒有集中,他心根本在想過去十年來的,誰欠他到底欠了多少錢。

還有疑,對三寶四諦的疑,為什麼一直說對三寶四諦的疑是很不好的煩惱?因為你沒辦法起信,你打坐一直在懷疑說師父最近講的不知道到底對不對?現在叫我這樣打坐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用?我現在坐在那邊是不是浪費時間,你這樣根本沒辦法入定,沒辦法修定,你一直覺得坐在這邊是在浪費時間,有些人是真的以為坐在那邊,整天打妄想浪費時間。

以前我一個同學師兄弟很好笑,他在佛學院,我們早上都要打坐,誦經誦完中間要打坐,然後每次打坐他就跑掉,因為那時候我們都出家不久 ,對這些都不知道。然後人家發現奇怪,他每次打坐他就跑掉,有人就開始跟上面的師長報告,為什麼他每次打坐都跑掉?他竟然回答什麼你知道嗎?他說我去燒柴、燒熱水,早上的開水,人家說你為什麼不打坐?他說反正我坐在那邊也是浪費時間。然後那個老師很生氣,什麼叫做你坐在那邊浪費時間?這個是打坐禪修你坐在那邊浪費時間!那個就是對定,他對三寶沒有懷疑,但是對戒定慧的定有懷疑,實際上你說對定懷疑, 其實戒定慧是一體的,也就是說他對三寶四諦,還有對佛法的認知,其實還不是很深,如果對三寶四諦緣起修行的認知比較深刻的話,他不可能不打坐的,他一定會找機會打打坐,坐一坐攝心一下都好。

所以疑也是欲界的很重的煩惱之一,尤其是如果你不將疑除掉,你對這些如果沒有對治的話,你要打坐很難打坐的。

同學們有沒有什麼問題?

ZR:師父我有一個問題,打坐不是為了對治這些煩惱嗎?

等一下,現在9點了,今天怎麼快,我記得是十分上,我們休息,賣臭豆腐的,太專心,我們先休息一下。

ZR:我們修定是為了對治煩惱,我們都把這煩惱降伏住了我們修定…

師父:就是相輔相成,我們一方面要想辦法在平時日常生活裏面,去克制這些,對這些的煩惱,持戒,為什麼說戒定慧三增上學?因為增上的意思就是以它為基礎,以戒為基礎我們可以進修定。這些五欲的煩惱,不是我打坐的時候我再來降伏,你平時就要持戒,或是平時就要去觀察,就要去克制它。你對這些五欲的欲望,平時克制觀察越弱的話,你要打坐修定就越容易,越容易坐的話,相對回來,你慢慢有些相似的境界出現的時候,相對回來,你對欲界的欲望慢慢不會那麼強。在日常生活上,你就比較不會對這些五欲起強的貪著,你再用儘量的持戒養成的好習慣 再去克制,所以它是這樣一直,我們叫做輾轉增上。

先持戒把這些粗重的克服之後,我們來打坐,打坐慢慢有點功夫的時候,返回來又可以去克制這些欲界的煩惱;煩惱低了之後,你在日常生活上你就不會那麼痛苦,常常要很用心的去克制,所以你就會做的比較容易;那做的越容易你打坐越容易坐,所以就是這樣子的輾轉。所以戒叫做增上學,因為持戒對定有增上的作用。這樣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ZR:我們不是持戒跟修定要同時進行嗎?

師父:當然要同時進行,我說的同時是…

ZR:我說同時就是說,比如在一天生活當中,你只有在一定的時間,你不可能隨時隨地在修定,但是你可以隨時隨地在持戒…

師父:你可以隨時,但是我們要分別說,持戒一般來講平時要有觀念,但是真正持戒是對境發戒,有違犯的因緣你可以持住不違犯,這樣才是一個真正訓練,所以我們持戒叫對境持戒,所以也不是你一天24小時都在持戒。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因為對境持戒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不然有些人如果他天生下來物質環境什麼都好的話,他當然不需要去偷拐搶騙,你能說這種人是持戒嗎?不能。因為他沒有發心,他沒有發心要去做,再來他沒有境出現,所以根本遇不到這樣的問題,所以你不能說他持戒。

斷惑要旨

接下來我們要談斷惑要旨。

5. 斷惑要旨

• 斷惑四因:

  • 1. 遍知所緣
  • 2. 斷彼能緣
  • 3. 斷彼所緣
  • 4. 對治起故斷

• 前三為斷見惑因,第四為斷思惑因

這個又是一個複雜的觀念,但是師父講過說,你們能學儘量知儘量學,但是如果這邊不懂其實沒有很大的關係,未來我們還有很多機會會慢慢提。

斷惑要旨,首先我們要談到就是斷惑四個因,依於這四個因所以我們可以斷惑。第一個叫做遍知所緣,第二個就是斷彼能緣,第三個叫做斷彼所緣,第四個叫做對治起故斷,叫做對治斷。

斷惑要旨

前三個是斷見惑的因,第四個是斷思惑的因。前三個,等一下有圖,一二三是斷見惑的因,對治起這個是斷思惑的因,思惑會斷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斷,所以他會有遍知所緣,斷彼能緣,斷彼所緣,對治斷,前面三個是斷見惑,後面這個是斷思惑,這個書在哪裏?其實你們書上有圖你們看一下(《俱舍精要》P212),242頁它從這邊講斷惑要旨,然後到了244頁它有一個圖,這個圖後面師父也會畫,你們這個有寫下來了,因為這個如果沒寫下來書上有,後面有這樣的一個圖,這個圖因為它是黑白的,所以有時候看起來會比較花一點,所以師父用彩色的,這個其實就是244頁,你們課本上244頁是同樣一個圖,所以你要畫也可以,你要在筆記上畫也可以,你不畫也可以,你可以寫一下你的頁數,就這樣就可以了。這個圖,我們見惑,上次師父不是講,你們如果翻開書它說見惑是因為迷於四諦之理,對緣起四聖諦不了解,所以迷惑了,所以會有這些煩惱產生,所以他的斷惑,見惑也分為苦集滅道來分,然後這邊有自界他界。

什麼叫自界、他界,這個界是指三界的意思,自界比如欲界煩惱對於欲界來講叫自界,欲界煩惱對上二界煩惱,上二界煩惱對他叫他界,所以叫做欲界對自己叫自界,他界就是上二界,所以這個界是指三界的意思。

所以這個見惑,我們先來講,見惑有分為苦集滅道,苦集滅道上次的煩惱又分成三界來分,如果不記得其實也沒關係,分三界來分,然後加上苦集滅道,然後有的地方十惑,十種根本煩惱,比如在集滅有些有身見,邊見沒有,到了色無色界,瞋煩惱沒有,所以這樣分一分加一加見惑88品。然後所以說它這樣分,你看它有自界他界,所以它有這樣分,苦集滅道來分的話,苦諦所要斷的煩惱,有分為自界緣惑有分為他界緣惑;集諦要斷的煩惱有分為自界緣惑,他界緣惑。

自界緣惑跟他界緣惑就是說,自界緣惑就是欲界的煩惱,他界緣惑就是,欲界的煩惱也會緣他界, 對上二界的煩惱,會觀上二界的煩惱,等一下師父在下面會做更詳細的,你大概了解一下。

滅道有無漏緣惑、有漏緣惑,無漏緣惑就是緣無漏起煩惱,有漏緣惑就是緣有漏起煩惱,以無漏為緣,或是叫做以有漏為緣,然後有它這樣的分之後,剛剛不是講說遍知所緣?一二三四,遍知所緣斷,能緣斷,所緣斷,對治斷。

遍知所緣斷,它專門斷的是自界緣惑,苦諦的自界緣惑,集諦的自界緣惑,滅諦的無漏緣惑,道諦的無漏緣惑,所以這紅色的這幾個,都是你只要遍知所緣,這幾個就能斷,而且它是根本最重要的。這個圖,你們大概看一下,接下來師父會做一個比較詳細的解說,現在我做一個詳細的解說,這個圖在你們書本上有,你可以畫一畫,也可以依課本上的把它加寫一些註解。

現在接下來我們要講第一個叫做:遍知所緣斷,遍知所緣斷的話,它對治的話,就是你只要遍知什麼所緣,四諦所緣,苦集滅道下面的這些自界緣惑,還有滅道二諦的無漏緣惑,他就會斷,所以苦集滅道這一些都是煩惱,你要是有了這個(遍知所緣)之後,這四種煩惱會斷,等一下我們還會來這個圖。

先來講一下第一個,你們記得嗎,四個:遍知,斷彼能緣,斷彼所緣,這個對治,這個是思惑的,前面三個(1、2、3)是見惑的,所以就會跳到這個圖來,遍知所緣,能緣斷,所緣斷,然後這個是思惑的叫做對治斷。那遍知所緣它在斷哪些?斷苦諦的自界緣惑,然後無漏緣惑還有無漏緣惑,它在斷這些的,所以我們從這邊看過來就比較清楚了,因為為什麼?因為見惑是迷於四諦的,對四諦不了解,所以會對四諦會有這些煩惱。

苦下面有這些,集下面有這些,滅道都有這些,那遍知能緣還有所緣斷,這三個,分別對治的是不同的煩惱,我們先來講遍知所緣斷。

1) 遍知所緣: 遍知四諦真理;所緣: 四諦真理

2) 遍知: 無漏智(由聞思修而來)

3) 所斷: 迷於四諦之惑

• 11遍行惑:苦諦下之:身、邊、邪、見取、戒禁、疑、無明+集諦下:邪、 見取、無明

• 斷苦集二諦之自界緣惑

▪自界緣惑— 能緣自界之煩惱:11遍行惑(身見、

邊見只緣自界) • 斷滅道二諦之無漏緣惑

▪無漏緣惑—以無漏為緣而起之惑: 邪見、疑、 無明

遍知所緣就是說,遍知四諦真理,這裏所緣,什麼是所緣?所緣就是指四諦真理,所以遍知所緣這個所緣是指四諦真理的意思,遍知所緣就是真正的了解,或是證悟了四諦的真理。所以你們學佛學佛,學佛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師父講過,佛法的根本核心是緣起,緣起更微細的你們要了解四諦,不管大小乘都一樣,大乘只是依緣起四諦談的更深更廣而已,但是還是離不開四諦緣起,所以我們之所以會輪迴沒辦法解脫,就是不了解緣起,你要了解緣起,當然就是微細上就是要從四諦開始下手,你要是能夠了解四諦,證悟了四諦之後,你就是叫做遍知所緣,就是遍知四諦的真理。

所緣是指四諦真理,遍知的意思叫做無漏智,無漏智至少初果的智慧,真正的證悟到真理,但是問題是這個無漏智的生起之前必須要聞思修,到最後才能證,證得無漏智,你們現在是在什麼階段?還沒到聞慧,是在培養聞慧的階段,我們現在都是在培養聞慧的階段,你們不要以為現在聽經已經聽一年多,我應該到修慧了吧?還沒,那差得遠。

聞慧可能要聞很久?聞慧的階段是怎麼樣?簡單講,聞慧的階段在培養正知正見,對佛法的正知正見,什麼叫佛法的正知正見,講的更細一點或是講的更白話一點,培養佛法的正知正見意思就是在培養你佛法的思考模式,讓你的思維模式,讓你的思考模式,是依循着佛法在思維的。以前你們在學英文的時候,我們學英文的時候或是在講英文,你們現在不會了,以前常常會,我們以前在學英文在寫英文,或是在講英文的時候,我們嘴巴講的是英文,但是我們腦子思考的是什麼,中文模式,所以講出來的叫做Chinaenglish,這個很難的,但是要慢慢培養。所以一個長期在中文思考模式下的人,英文再好,其實如果洋人來看,知道這個人一定不是native的,你不是有文法錯還是有哪裏錯還是怎麼樣,問題是你還是維持着中文的表達,還是中文的思考模式來寫英文的,所以以前我們常常講說,你們的思考學英文要用英文來思考,我以前都聽不懂什麼講英文用英文的思考,來了十幾年英文也來這邊弄了十幾年,我慢慢最近一二年,在弄博士論文的時候,我才知道什麼叫做用英文的思考。

但是印象還不夠深,我最深的是什麼叫英文思考的時候,是我這兩年回去台灣然後跟那些小孩子,或是那一些表弟表妹還是那些小孩子,他們拿一些英文考卷給我看,還是他們在看一些中文翻成英文的時候,我慢慢才發現什麼叫做英文的思考,因為他拿一個句子,他把它翻成英文的時候,我一看我想,如果是我,我不會這樣子講,後來我才發現,我現在有一半慢慢英文的思考。然後他們問我說,我這樣子翻不對嗎?我說不是不對,只是沒人這麼說,也沒人這麼寫,那這個東西就不是誰教你的,這個東西是什麼,環境,時間,慢慢泡、慢慢熏,熏出來的,所以我這兩年才發覺我的英文有進步。因為我會發現,他們的英文是用中文模式在思考的,那我的英文已經有一半一半了,有時候還是中文有時候還是英文,我以前真的很難體會什麼叫用英文的模式思考,來講英文來寫英文,現在我回去看他們以後,我才發覺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現在我要講到聞思修,聞慧是什麼?聞慧就是,我們當然用佛教的術語 叫做培養正知正見,你們聽師父一句很簡單的話,聞慧的養成就是用佛法的模式來思維,來引導你的生活就叫做聞慧的養成,你們會不會很難體會,什麼叫做佛法的思考模式?還是你們大概其實可以了解,如果有人欠你錢,你可以用佛法佛教的思維模式來考慮這件事情嗎,佛法的思維模式不是叫你說,欠錢不用還沒關係,絕對不是那麼簡單的就叫做佛法的思維模式,黑社會會用黑社會的思維模式,律師會用律師的思維模式,政治人物會用政治人物的思維模式,都不是一句話:不用還了,不是這樣子。

我問你黑社會會不會告訴你,欠錢不用還沒關係,你們想想看,會不會?不會,那個還是比較粗的黑社會,收買利用,沒關係不用還,小事小事,如果這樣的話你就很麻煩了,你可能到時候他要你還的就是大事,他要你還可能不是錢還是什麼東西而已。你是一個公務員你欠他錢,他說不用還沒關係,小事,哥們,他到時候需要你的時候,可能叫你用一些你公務員的職務上的,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黑社會的思考模式。政治人物的思考模式也差不多,更細更奸。

佛法的思維模式,你們就好好思考看看,佛法的思維就是怎麼樣,如果大乘佛教就是,菩提心、大悲心,還要一個無所得,但是無所得裏面還有包括了般若還有波羅蜜,波羅蜜,般若以外智慧以外還要波羅蜜,圓滿的善巧,所以絕對不是說你欠我錢,不要還,什麼都不用,沒有那麼容易的事情。你會不會想,他每次借錢欠錢不用還,久了他會不會起一些不好的觀念跟意念?會啊,這個也是佛法的波羅蜜的思考模式。

一個孩子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什麼都滿足他嗎?不是,姑息養奸,不是,所以絕對不是一句話說欠錢不用還,絕對不是容易的,不是這樣子叫做佛法的思考模式。那什麼叫佛法的思考模式?你們來聽經聞法一年二年三年下來,慢慢慢慢有一天你發現,你對事情的思考跟 其他人不一樣的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做佛法的思維模式了,現在很多時候,其實你已經慢慢在養成佛法的思維模式,只是你可能沒有什麼察覺。或是你來這邊聽經幾年,忽然有一天你回到中國去,發現你的思維模式都跟他們不大一樣的時候,你再去反省思考你就知道,沒錯,我現在真的是養成佛法的思維模式,這些當然是長期慢慢培養下來。

所以我說聞思修慧,聞慧是佛法的思維思考模式,修慧是佛法的行為模式,修,當然有日常生活的觀,還有配合禪定的觀。這個以後師父慢慢再講。

聞思修慧,所以我們由無漏智來證悟四諦的真理,這個叫做遍知所緣,你知道四諦的真理的時候,會斷什麼,斷迷於四諦的煩惱,迷於四諦之惑,首先,要提到有一些根本的惑,叫做十一遍行惑,很多都是認知知見上的。

师父在讲这个具体讲之前我有个疑问,刚刚讲无漏智的时候,你得到无漏智你至少要有初果证无漏智,你有了这个无漏智你才能断这些惑,我的疑问就是,他有没有一个先后顺序,就是因为这些还是属于我们前面讲的见惑中的那个属于见惑是吗,你是断见惑以后你就证初果了,还是你证初果才断见惑?这是有没有一个顺序?

一般是這樣子,智生起斷惑,然後證果,說明上可以這樣子說明,但是實際上他是根本沒辦法分剎那的,智生起智,智生起斷惑,然後證果,說明上可以有這種次第,為什麼我說智生起先呢,因為你的智本來就是在,本來你的智就在聞思修慧已經慢慢起來了,你的這個無漏智不是忽然間才產生的,你之前這個智已經起來了,已經在聞思修的時候已經慢慢在培養,那中間的怎麼樣配合禪定,然後什麼叫做四加行,這些我們在後面會講,中間在斷惑的過程上他分的很細,我們會講,但是基本上為什麼師父會講說智先,因為聞思修本來就有智,這些智已經慢慢在降伏煩惱了,等到在定中起觀證無漏智斷煩惱,證初果,這樣子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我的问题就更详细就是说,我们在降伏烦恼最终朝著断烦恼的方向修行的时候,我们一开始是先用所有能用的手段去降伏烦恼,这些东西跟我们还很遥远……

但是這個聞慧不遙遠,先用我們任何的辦法去降伏煩惱,但是任何方法降伏煩惱的第一步,你要了解事情的道理是怎麼回事,你不了解你怎麼降伏煩惱,你有時候不了解你根本不知道那個是不是煩惱,有些人認為說煩惱沒有問題啊,怎麼會有問題,我一切都很好,有人跑來告訴我,師父我沒有問題,我現在什麼都很好,根本沒有指出問題在哪裏。

所以我們還是要培養智慧第一步,所以在聞慧,有了這些東西你當然就知道說其實我有很多煩惱,所以師父才會講說先培養智起,智慧的智,智起然後降伏或斷煩惱,然後會有結果出現,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時間很快,我們下次會繼續講這裏,這裏比較複雜一點,師父盡我可能,盡我這個凡夫的能力(笑),儘量講給你們聽,但是如果第一次,這個聽不懂正常的,師父很清楚,聽不懂正常的,我們以前在佛學院老師法師第一次講完,也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到底什麼東西,也搞不清楚,因為很複雜沒關係,你只要耐心慢慢聽,師父盡我能力講給你聽,但是未來一次又一次,你慢慢對這些會有一些概念,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裏。記得,下禮拜五禮拜天都沒有上課,星期五的早上9點開始誦金剛經,你們8點半左右8點40就可以過來了,好那我們先來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