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论 第一讲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佛法概论 第二讲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要开始再来讲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 我这一次为什么要开《佛法概论》呢?为了要让同学对基本的佛法,基础的佛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为了以后我们继续讲《心经》的方便,所以就利用这次文居士所提供的这种网上教学,来跟各位上一下《佛法概论》。《佛法概论》因为上次在佛学班已经讲过了,所以很多旧同学都已经听过,当然愿意再听的就当成是复习也是很好,最主要是针对新同学讲的《佛法概论》。你们要听的话,你们会觉得说,跟你们一般平时所接触到的佛法有点不一样,因为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现在比较流传的很多都是所谓的中国的传统佛教,比如说禅宗、净土法门,还有地藏法门,般若法门,种种。

印順導師之『佛法概論』是「阿含講要」

现在我需要讲的印顺导师《佛法概论》,其实他是在讲阿含经要略,“阿含”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其实阿含经可以说是所有佛教经典里面,目前所存在佛教文献里面最早的经典。如果用佛说来讲,就是说佛开悟之后最早说的经典,那么《佛法概论》它有一个特色,就是说所谓的人间性,人间佛教,或是人间佛陀,比较贴近我们的人间,比较贴近我们现实的生活。而且他所开示的是很多是根本教法,根本佛教的教理。

所以这个不但很重要,而且对我们未来,理解其他不同种种的佛教和佛法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说为什么我要特别在冬天跟新同学开示《佛法概论》。大家有没有看到我的讲义,《佛法概论》讲义-自序。就是说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其实是阿含讲要,对“阿含”这个字你们要特别留意,因为这个是佛教文献中最早的经典。那么所谓的阿含你们看看我的讲义。

『阿含经』之介绍

印顺导师之『佛法概论』是「阿含讲要」

1、『阿含经』之介绍

  • 「阿含」(āgama): 辗转传来的圣教— 经教,不同于律和论
  • 『阿含经』是佛教最早的经典
  • 其内容开示一切佛法中最根本的教理—「缘起」
  • 为三乘所共之经典。三乘:声闻、缘觉、菩萨。

阿含就是辗转传来的圣教,阿含经可以说是最早的最早的经典,那么他内容开示的是一切佛法最根本的教义,也是所谓的也就是我们所有的缘起法,也是所有的缘起法。如果人家问你说,佛法和佛教到底在讲些什么?如果你们学佛的话,一定要了解佛法的最根本中心的教理就是缘起。

看到第一,阿含经的介绍缘起,所以你们要了解说佛教在谈什么,如果说你去寺院拜佛拜那么久,学佛学那么久,到底学些什么?你们要懂佛教讲的就是缘起法,缘起法它很深,以后我们会慢慢解释,整本佛法概论其实都在重点都在解释缘起法。那么阿含经是三乘所共的经典,各位知道什么叫三乘吗?声闻、缘觉、菩萨,我们叫三乘,那么一般我们把声闻缘觉,以前叫做小乘,菩萨当然叫做大乘,所以三乘所共的经典就是阿含经。

你不管是学声闻要求解脱道,或者是独觉或叫缘觉,还是说菩萨修菩萨道要成佛,一定要懂阿含经。因为阿含经是佛教最根本的经典,也是开示佛教基本教理所用的。接下来我们来谈四阿含及内容。

四阿含及內容

四阿含及內容

阿含有4种阿含,我们叫做四阿含 。看讲义,四阿含的内容,所谓的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还有增一阿含。阿含有这四种阿含。其中最根本又最重要的,开示最根本教理,就是杂阿含,所以对这四种阿含,龙树菩萨跟印顺导师都有他不同的是判摄,杂阿含谈的是第一义悉檀,又是最根本的教义。

然后导师是说一切的甚深法,一切的甚深法都是从杂阿含里面出来的,就是说它是在说明最根本的教理。那么接下来我们有中阿含,中阿含谈的叫做对治悉檀,龙树称作对治悉檀,印顺导师说他是分别抉择,分别抉择,就是说杂阿含里面,开示比如说八圣道十二因缘,那么中阿含就会强调说,那么十二因缘到底在讲些什么,八正道讲些什么?应该怎么样才对?做分别抉择。

那么我的说明里面,它有所谓的对治错误,就是说对杂阿含里面,对根本教法有认识错误的,有理解错误的,那么中阿含里面就会提出来说明。所以它是分别抉择,而且又是对治错误我们抉择,而且又是对治错误。

接下来我们有长阿含,长阿含,龙树称作世界悉檀,悉檀有成就的意思,类似有点叫 Principle或是教义-理或是理哲、理条。那么长阿含里面讲的是,在谈说佛陀超越一切的天、魔、梵,里面有谈到很多的天人,梵、魔,然后大梵天,然后有很多的神话故事。这里面我的说明就是说,它是为了适应社会的方便,比如说,它里面会谈到很多婆罗门教的习俗,还有婆罗门教,乃至说当初印度沙门集团,苦修集团的种种。那么这些谈到说适应社会,佛教要在印度的背景文化里面生存、弘扬,它必须要适应印度的文化背景。所以这里面就会谈到很多的天龙八部,天龙八部,所以你看到长阿含的话里面,就谈到了各种的天龙八部,有天魔梵种种总,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当初印度文化的方便。

那么把印度文化融摄进佛法里面,然后把它佛法化,这样子有助于传播佛法。那么其实佛教传到各个文化的背景,传送到各个文化层面的时候,也都这样的适应。比如说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最普遍的就是,比如说你们大家知道三国演义里面最有名的是谁?当然就是关公、关云长。在佛法里面,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把关公、关云长融摄进来,然后关云长就变成佛教里面的一个护法。(传说)他死掉之后被一个禅师所度化,之后它就变成佛教的护法。所以我们你看来,佛教到中国之后也有所谓的适应中国的方便,所以中国里面的很多神都变成了佛教所谓的护法。

接下来我们谈增一阿含,增一阿含叫做各个为人悉檀,那么导师说是教化弟子世间出世间善法,那么我的说明就是说,它是适应一般普遍的教化。就是说杂阿含里面谈的很多很深的教理,很多人可能没办法了解,很多可能人可能没办法了解,怎么办?所以增一阿含里面,用到了很多一般普遍的善法跟教化,比如说五戒十善这些种种来教义我们一般的众生,然后引导他们进来之后,渐渐渐渐的把他们引导向更深的佛法或更根本的佛法,这个就是所谓的杂阿含。

LM:什么叫缘起?

师父:《佛法概论》都是在解说缘起。我现在最简单的讲一下缘起,就是说一切万事万法的产生都是以依种种因缘跟条件所和合而成,这个就是缘起法最根本的教义。这个阿含经里面的缘起法,我们这种种的因缘年条件所谈的,并不是广谈一切的宇宙万事万物,而是用来谈我们身心生命的缘起。

身心生命的缘起,就是告诉我们要谈解释说,我们人的身心生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间?来到这个世间的目的又为何?那么以后我们死掉之后又会往哪里去?这个就是缘起法。应用在我们身心生命上所要谈的,这是往后4个月内我所要谈的种种,所以这个缘起就包括我们今后所有的课程。这样有没有大概了解?

问:请师父简单的讲一下三乘里面的什么是声闻,什么是缘觉,什么是菩萨。

师父:佛弟子为什么叫做声闻?因为比如说舍利弗、目建莲、阿难、大迦叶这些,都叫做声闻,因为他们是闻佛的音声,听佛的开示,然后解脱,这一些都叫做声闻,但是他们并不是修菩萨道,他们是修所谓的解脱道,最后成为阿罗汉,这样子就是解脱三界的轮回,这个叫声闻。

那么缘觉我们又称作独觉,这些人就是说在没有佛的时代,他无师自悟,他过去生中种种因缘已经修了很长的佛法,然后来到今生,因缘成熟了。但是他们(今生)所生的时代没有佛,没有佛讲经说法,所以他是靠自己的长期以来累积的慧根,然后开悟的。比如说看花开花落入悟无常,他这样就开悟了,所以这个叫做缘觉,或叫做独觉。

菩萨当然就是进一步要成佛、广度众生,简单的讲,这个就叫做菩萨。以后这声闻、缘觉这些,我们以后还会做详细的解说。

接下来我们来看我的讲义的自序的第三点,一是阿含经的介绍,二是四阿含的内容。

對『阿含經』誤解

  • 执为原始和唯一,如南传佛教
  • 执为小乘,如传统中国佛教

以前对阿含经都有些误执,比如说有些人把阿含经执为原始佛教和唯一的。比如说南传佛教,比如说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这一些,他们认为说一切的经典就只有阿含经,这是原始的。但是忽略了说,其实佛法一直在演变,也在适应各种文化中一直开展。所以不能拘泥不前, 这是一种误执。

那么另外一种误执就是把阿含经当成是小乘,你们有没有听过小乘?我们修大乘就是学菩萨道,有些人就是说还会把阿含经当成是小乘,比如说传统的中国佛教,会把阿含经认为是小乘,其实这个对也是不大正确的理解。我们应该把阿含经了解为三乘所共的根本教法,这样子的理解才是对的。

那么你们可能对这个阿含经很陌生,不过没关系,一回生、两回熟,你们这4个月听下来,对阿含经一定会有基本的了解,而且这是学佛最根本的。

接下来我们来谈印顺导师的绪言。

緒言

绪言

「佛法」之词义

  1. 根本:
    1. 「佛」(Buddha): 「佛陀」觉者 ,觉悟宇宙世间之真理者→ bodhi: 觉、菩提
    2. 「法」(Dharma): 轨持、不变的定理,即「宇宙世间之真理」→ dhṛ: 持、握、拿。三特性:
      • 「法性」: 本然性。在本质上:本来如此,非佛作亦非余人作
      • 「法住」: 安定性。在时间上:一直如此而不变
      • 「法界」: 普遍性。在空间上:到那里都一样
    3. 佛的法:由「佛」所「创见」(觉)之「法」,称之为佛之法,简称「佛法」。*亦可解说为「通向觉悟之法」,「法」为方法、道路,即八正道。
  2. 竖贯:由引申之二义:
    1. 「诸佛常法」:能创觉「法」者,即为佛。一切佛所悟之法皆同。
    2. 「入佛法相」:契合「佛法」之一切教法。指佛弟子依証出教。
  3. 旁通:世间一切微妙善语。一切真实而正确的事理,在佛法的流行中,融摄释尊本教而不相碍的世间善法。重在适应与融摄。

「佛法」之词义

根本

以前曾经有人问说,“绪”是什么意思?绪就是开始的意思,beginning,开始。我们开始来谈佛法。既然我们谈到是佛法概论,那么我们接下来了解说,那佛法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据印顺导师的解说,佛法应该叫做佛之法。它是有佛还有法两个字所合而成的。

那么佛,我们叫“布达”Buddha ,他的全名应该叫做佛陀,佛陀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做“觉者”,就是觉悟宇宙世间真理的人,我们叫做觉者,我又称作佛陀。其实他就Buddha ,他这个Buddha 是有bodhi演变而来的,就是“觉”,就是叫做觉跟菩提。

你们一定有听过,有一个很有名的,在中国里面很有名的,你们知道是谁吗?跟觉和菩提有相关的。菩提达摩。菩提就是觉意思,达摩就是我们下面的那一个字,叫做(Dharma)。继续,所以佛是由菩提bodhi这个字演变而来的,那么名词化变成人之后就叫做觉者,所以佛叫做觉者或是觉。

那么法叫做(Dharma): 它有轨持的意思,不变或叫做不变的定理,在佛教里面这个就是指宇宙间的真理。这个法有很多种解释,但这里我们特别讲的是指宇宙间的真理,(法)还有其它各种意思,但这里讲佛法的法是指宇宙的真理,尤其是跟佛法的佛连在一起用的时候。那么它是由字根 dhṛ演变而来的,它是有 持、握、拿 的意思。这个宇宙间不变的真理,它不是什么人,这个法不是人,它是一个轨则,一个宇宙的轨则或真理。它具备有三种特质:

  • 「法性」: 本然性。在本质上:本来如此,非佛作亦非余人作
  • 「法住」: 安定性。在时间上:一直如此而不变
  • 「法界」: 普遍性。在空间上:到那里都一样

经典上称法性、法住跟法界法性、法住跟法界或称作本然性安定性还有普遍性。

本然性就是说,这个法它在其本质上是本来如此,这宇宙间的真理,没有人把它制造创造出来,它就一直都如此,它只是一个真理一个理则。那么佛只是发现它而已,佛并没有去创造理则,佛并没有去创造这个法,佛是发现这个法。好像牛顿发现地球的万有引力一样,万有引力本来就存在,那么牛顿只是发现它而已。所以佛陀并没有创造法,佛陀是发现这个法。

第二,法的不变的真理,它在时间上一直如此,所以我们叫做法住,一直如此而不变。

第三点,这个不变的真理,它有具备的普遍性,在空间上它到哪里都一样,这样才能称作宇宙真理不变的规则,这个叫做法。

佛的法

那么佛法就是佛之法,有没有看到第三点?“佛的法:由「佛」所「创见」(觉)之「法」,称之为佛之法,简称「佛法」”,这个就是佛法的真义。

那么我再重复讲一下,就是说宇宙间有一个不变的真理,或是不变的规则,那么这个不变之真理跟不变的规则,佛陀发现它,所以我们叫做创觉,(佛陀)第一个发现它,那么发现它之后,我们就称作佛法。

发现宇宙的真理有什么好处呢?发现宇宙的真理就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上的种种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一般人,由于不了解这个真理,不了解普遍的真理,也就是所谓的缘起法,所以常常会有我执,会有烦恼,那么遇到事情常常会执着,会产生烦恼,很多的种种的天灾人祸就由这样的而开始。

所以我们不了解真理,所以会起执着,所以有烦恼造业,那种种灾难由此而生。那么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个真理,就能破除我执就能放下,那么我们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这是简单的解说,未来的几个月,我要谈的都是这一些。

人由于不了解宇宙世间的真理,也就是缘起,所以又起各种的执着,执着带来痛苦跟烦恼,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佛。我们要学佛,其实我们要讲应该就是说我们要学佛法,学佛法就是要学习去了解、去觉悟,去知道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理,内在的真理,然后这个叫做佛法。23:30

我们来看下一页。那么下一页,这个佛法又可以解说为通向觉悟之法,这个法也可以解说成一种方法、道路,也就是八正道,也就是通向觉悟之法。刚才不是说佛是指觉悟或觉悟的人吗?这个法是一个定理,这个定理,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觉悟。不是说今天我睡觉,睡、睡突然间明天起来我就开悟了,绝对不会是这样。开悟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一定的修行,然后一定的理解,照着这样的一个方法去修、去学,我们才能觉悟。所以法就是方法、道路。通向觉悟之路,那么就是八正道。

这个八正道,古代或经典,又称做古仙人道,解脱之道,是所有的圣人、佛、菩萨都必须要经过的路。你要解脱,乃至要成佛,一定就是要学习这八正道。

豎貫

刚刚是最根本的解释,那么佛法又可以引申出两个意思,引申就第二个是:

2. 竖贯:由引申之二义:

  1. 「诸佛常法」:能创觉「法」者,即为佛。一切佛所悟之法皆同。
  2. 「入佛法相」:契合「佛法」之一切教法。指佛弟子依証出教。

你们如果有看书的话就知道竖贯就是执的意思,有引申成两种意思:

1、「诸佛常法」,也就是说任何人能够创觉到法,他就成佛。所以所有的佛,会成佛,都是悟到这个宇宙万事万物的真理,所以成佛。所以一切佛所悟的法都一样,每一个佛所悟到的都是同样的,没有说这个佛悟的跟那个佛悟的不一样,一切佛所悟的法都是一样,就是万事万物的真理,也就是所谓的缘起法,一切佛都是悟缘起法,然后经过长期的修行而开悟的,所以这个叫做缘起法,所以叫做诸佛常法。

2、「入佛法相」:契合「佛法」之一切教法。指佛弟子依証出教。

第二个叫做「入佛法相」,也就是说契合「佛法」这一切教法,指佛弟子依証出教。比如说佛法,不一定是佛说的才叫佛法。很多佛弟子他依着佛的开示佛的教法,然后去修行之后他有证悟的;或他对佛的教法有了理解,那么理解之后,他依于时代环境的适应,然后讲述出来,这样子也叫做佛法

因为我讲过,时代环境因缘条件一直在变,那么在变的当中,佛法要不断的适应,所以必须要有佛弟子一直不断的去领悟,去修行去证。然后慢慢的,把他所领悟到的佛法依于时代文化融摄之后诠释出来,然后让大家能够了解。因为佛陀他生长的时代是2500年前,而且是在印度靠近尼泊尔的地方,所以他的文化背景跟我们现在文化节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他讲法的时候会有时代背景的限制,比如说语言文化等等,那么这样的状况就是必须有透过每个朝代每个时期,不断有佛弟子依于佛法修行,然后依佛法去了解,了解之后就有他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各种语言状况,然后表达出来,然后讲给我们听,让我们不同时代的人,能够去了解佛陀要讲的根本教义到底是什么。

这个叫做入佛法相,所以说只要契合佛法本义的一切教法,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佛法。所以佛法不一定是佛说的才叫佛法,那些有修有证,乃至说有领悟到真义的弟子所说出来的也可以叫做佛法,也可以叫做佛法[1]

旁通

旁通:世间一切微妙善语 一切真实而正确的事理,在佛法的流行中,融摄释尊本教而不相碍的世间善法。重在适应与融摄。

好,谈到这里各位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话可以随时举手。

佛法另外还可以有旁通,就是说世间一切微妙善法,皆可以称作佛法。也就是说一切真实而正确的事理,在佛法的流行中,融摄释尊本教而不相碍的世间善法,也可以称作佛法,这个重在适应与融摄。因为佛陀当初在印度的时候讲法45年,45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不可能把所有世间的很多善法都讲述出来,所以我们这个世间还有很多的善法。

佛陀有一天,他和着弟子到树林中去经行,树林中很多落叶,然后他就抓起一把落叶跟佛弟子说,我所说的法就像我手中的这一把落叶一样,就是这一些;那么我所未说到的善法,就像树林中的落叶那么多。也就是说佛陀未说到的善法其实很多,但是有一点重点,佛陀说,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我已经说了,就是我手中的这一堆。也就是说佛陀把最重要的东西告诉我们,但是还有很多善法他并没有说。那么我们要了解佛法的根本教义之后,进一步去融摄世间很多佛陀未曾说过的善法,这一点比较难。因为你首先要把佛教的根本教理弄通了,然后再去了解其他的善法,这样才不会搞混,才不会把其他很多东西把它当成是佛法。

比如说中国有儒教,有道教,那么儒教里面有很多,比如说孔子孟子所说的很多法,其实都是很好的善法,这些在佛经里面不一定会有,但是我们可以用佛法的根本教理去融摄它,这些当然就变成是世间的一切微妙善语

但是这一点,我说过比较困难,因为如果没有把佛法的根本教义弄懂的话,有可能就会本末倒置,会把外面的与其他宗教当成是最根本的,然后把佛教的根本教理抛到脑后,所以这些必须要小心。但是也不能因为这样子,然后把世间其他的善法就当成说没有用,或当成是说不去用。所以说一句话就是说,去了解佛教的根本教理,进一步去融摄其他的善法,那么这样可以增进我们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让我们生活得更快乐。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我们有长期的目标,中期的目标,还有短期的目标,学佛长期的目标就是度尽一切众生成佛;中期的目标就是学菩萨,帮助他人度化众生,帮助种种社会上有困难的人;那么最短期的目标,学佛让我们的生活能够快乐一点,让我们的生活跟周遭的人能够更融洽一点,这个就是学佛最短期的目标。所以我希望你们听完这4个月的佛法概论之后,能够去反省我们日常生活上,或是我们个人的人格特质上有什么缺失,或是常常有什么样的困难,那么利用佛法去解决,让我们的生活快乐一点,让我们跟周遭的人能够融洽一点。

闻:缘觉出生在无佛的时代,那他们的悟出来的是跟佛悟出来的是一样的?

师父:也一样,也是缘起法,中道正法。因为世间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缘起法,悟道是一样的道理。你一定要悟到缘起法才能开悟,你不悟缘起法绝对没有办法开悟的。所以佛陀在某一个意义上也被定义为一个缘觉,佛陀也是缘觉的一种,只是他是最圆满的这样而已。佛是第一个悟出缘起法的。

Y的问题是说,如果佛是第一个悟道的,那些缘觉为什么还会叫做无师自悟呢?因为我们这个世间有很多的循环,比如说2500年前释迦牟尼悟到缘起法,然后就把佛法流传下来,但是我们要记住一点,佛教讲世事无常,诸行无常,对不对?这个佛法不会在这个世间一直不断的传承下去,因为世事无常,所以有一天佛法会灭亡、会灭掉。比如说佛教在印度在1000年前已经灭亡了。所以当佛法不见的时候,在那个时代就没有佛法,那么也还没有佛。那么比如说有些人他因为慧根强,所以他出生之后,在没有佛法没有佛的时代,他自己悟到了缘起法,这些人就叫缘觉。

所以我们的世间是一直循环的,那么佛教的存在也是循环的,有佛出世,然后建立创觉缘起法,然后把佛法流传下来,但是一阵子一阵子之后不管多久,比如说几千年或是1万2万年之后,佛法就会不见了。不见之后它就会慢慢过不久,或是很长一段时间,就另外一个佛陀会再出现,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现在的佛陀我们叫做释迦摩尼佛,在很久的将来佛法会慢慢灭亡,灭亡之后很久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另外一个佛出现,这个叫做所谓的未来佛,我们叫做当来下生弥勒佛,弥勒佛会再出现。

大概理解了,这个有关佛教的宇宙观,比如说时间的轮回,成住坏空这些,以后我们会再继续做详细的解说,因为在后面佛法概论后面都会有说明,所以我这里就大概解说一下就好。我们继续来谈。

第一章 法与法的创觉者及奉行者(三宝)

第一节 法

现在我们谈法与法的创觉者及奉行者(三宝),其实要谈的就是三宝。法的创觉者叫佛宝,那么法就是法宝,还有奉行者叫做僧宝,就是讲这三宝。那么这三宝以“法”为中心,所以印顺导师就先谈这个法。那么这个法有三种:

文义法

第一个叫做文义法: 语言文字所表现之佛法。佛法经由先语言、后文字而间接表现出来,而流行于世间。广狭两类:

文义法: 语言文字所表现之佛法。佛法经由先语言、后文字而间接表现出来,而流行于世间。广狭两类:

  • 广:表诠佛法的一切语文都可称之为法
  • 狭:单指「经藏」,不包括「律藏」和「论藏」

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佛法,佛陀创觉缘起法之后,他就会教导佛弟子,那么教导佛弟子他必须用语言文字来说明,那么这个语言文字就变成是法。这里我们所讲的文义法,所以这是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所以佛法经由先语言、后文字而间接表现出来,而流行于世间,叫文义法。

我这边特别强调先语言后文字,因为佛陀在讲经的时候,并没有人把它抄录下来,佛陀所讲的都是语言而已,然后佛弟子用记忆把它记下来,脑筋记忆,不是文字的记载。一直到佛灭100年之后慢慢才有文字出现。你们不要以为说这些佛经都是佛世的时候,人家就把它写下来,不是这样子,这是第一点。

文义法有广、狭两种意思。广的意思:法,只要佛的一切语言,佛教的一切语言文字,所有的经典,不管他写什么的,经藏、律藏、论藏,都可以叫做法。狭:单指「经藏」,不包括「律藏」和「论藏」。规定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纪律跟规范,规范我们的行为的就叫做律。然后律典当然很广了,包括有戒跟律。律是规范大众的,戒是规范个人的。包括论,论就是佛弟子所解释佛经而解下来的叫做论。如果是狭义的意思,这个法指经典,不包括「律藏」和「论藏」,这是最根本的解说。

意境法

文义法佛陀讲出来之后,经由我们听经的人,所谓六根的接收,就会产生所谓的意境法,我们的感官接收到佛说乃至说其他法师所说的之后,就会产生对佛法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讲说叫做意境法。

意境法: 心识所认知的境界:内心对外境的认识后,所影现于内心的影像或概念。

  • 意识所对之「法处」-「别法处」
  • 一切法:五根所了知的也成为意识认识的对像。

心识所认知的境界:内心对外境的认识后,所影现于内心的影像或概念。这个我们都可以叫做意境法。比如说我们看到一部电影,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眼睛看着电影,耳朵听到声音,眼睛吸收的影像,进入我们脑袋之后会由我们的脑袋产生分别,之后留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声音也一样。这些我们都可以通称叫做意境法。

那么这里当然是针对佛法所讲的,对法的吸收所讲,所以这里所谈的也就是一种认识过程。那么意境法可以分成两个:a) 意识所对之「法处」-「别法处」,b) 一切法:五根所了知的也成为意识认识的对象

别法处

第一个别法处:我们人有所谓的六根,六根叫做内六入,然后会针对外面的叫做外六处或叫做六境,就是说我们的感官接触到外界的环境之后,就会产生所谓的认识。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产生的眼识……还有意识。

认识的过程

意识所认识到的境界跟对象,这个法,我用红笔写起来(见图),我现在画出来的这里,这个就叫做别法处。因为这个法它有别于其他的一切,特别是指认意识直接认识到的这个叫做别法处,因为这个是精神面的认识,那么其他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到的色身香味触法,这个就叫做物质。

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到的是物质的对象;那么这个意识的是所认识到的这个法是精神对象,是指内在的影像,内在内心的影像。

我们现在在谈认识过程,我们为什么要谈认识过程?因为我们很多的烦恼跟执着都是在认识过程里面产生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认识过程上做一些了解,然后去发现问题在哪里,我们就能够慢慢去理解。

但是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去了解到我们认识是怎么样的过程,这个是佛教里面所讲的。意识所直接认识到的层面,这个叫做别法处

我再讲一次,当我们的五根认识到外界的时候,五识吸收进来的资讯,我们的意识会产生一些影像,然后去接收它,这个意识所直接认识到影像,我们就叫做法,又叫做别法处,因为这个法跟其他的法不一样,是指意识特别接受到的。

一切法

然后接下来我们来谈第二个,“一切法”。五根所了知的也成为意识认识的对象,这个叫做一切法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认识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的时候,把外境吸收进来,这个眼、耳、舌、身识,认识到外界的对象之后,其实眼识、鼻识、舌识、身识,也成为意识所认知的对象。

有没有看到我(讲义)意识画了五个箭头。也就是说意识是能够认识的,眼、耳、鼻、舌、身识是所被认识的,意识也能认识到这其他的五识,其他五识就变成所谓的一切法。所以说五根所了知的,你看到五根接受色声香味触之后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识,也成为意识所认知的对象,这个就叫做一切法。

那么如果要更细一点去分析,就是说这个意识所认识到法的时候,这个意识叫做独头意识;这个去认识到眼耳鼻舌身识的这个意识,我们叫做五俱意识。所以意思可以分成两个,一个是独头意识,就是认识到法,接受受想行这个法;那么另外一个五俱意识,是跟眼耳鼻舌身识同时存在,去认识眼耳鼻舌身识,帮助这五个去认识外界的色声香味触,这个叫做一切法。

这个就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所以我们的认知的对象映现在内心里面也称做法,但是这个法叫做意境法,跟语言文字就不大一样。色声香味触法,叫做意境法,继续来讲第三页。

归依法

a) 境: 真谛法(真实) — 缘起、四谛(苦、集、灭、道)

b) 行: 中道法(善行) — 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c) 果: 解脱法(净妙) —涅槃

第三页,我们讲的最根本的,印顺导师把它叫做皈依法。也就是说佛用音声所讲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我们听到的内容到底又是什么,这个就是第三个“皈依法”。 皈依法里面,印顺导师把它分成所谓的三个:境、行、果,这个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过程。

  • :比如说我们要学佛,我们必须要知道说,学佛,佛法内容到底谈了些什么,我们必须要去先去了解,这个叫做境。
  • :我们了解佛法内容之后,那么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去做?这个叫做行。
  • :我们做了之后能够有怎么样的结果,能够获得什么?这个叫做果。

所以一件事情必须分成境、行、果。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你做一件事情,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你怎么去做,你做的一定是错的,那么做错了,当然就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所以境、行、果非常的重要。

比如说我现在要去一个地方,那么你先要去了解那个地方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去?我去那边要做什么?你就要开始去研究,研究应该怎么去搭车走路,还是自己开车,你就问人,然后去到那边有什么好玩的,有什么可看的。你研究之后,你接下来就要去行动,你不能说只是在这边做研究。那么接下来行动就是要去,最后到了之后,你就能看到那么美丽的风景,这个叫做果。所以你学佛也是一样的,必须要有境、行、果。去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了解之后,接下来要知道说我怎么修行,接下来才能够得到所修行的果。

境叫做真谛法(真实),行叫做中道法(善行),果叫做解脱法(净妙)。

四圣谛

不管是境的真谛法,行的中道法,果的解脱法,其实都是被缘起所归摄起来。那么所谓的境就是告诉你们,学佛要学什么,佛法里面讲的是什么。佛法要告诉我们,根本的教义就是缘起就是四圣谛。你了解缘起四圣谛,苦集灭道之后,接下来怎么做?就是中道法,所谓的善行——八正道,最后你能够得到的就是解脱、涅槃。当然,就目前的状况我们当然是不会达到解脱涅槃,但是我说过,如果你能够好好学佛的话,短期间之内就能够让你生活更快乐,然后让你跟周遭的人更融洽,这个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

首先我们来谈四圣谛,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就是谈缘起。我之前讲过,缘起就是种种的因缘条件,依因待缘而成,但是把缘起应用到我们身心生命上的时候,就会分成两个面:一个面叫做流转,一个面叫做还灭。

流转告诉我们说,为什么我们人会一直在轮回?那么世间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所以就流转面来讲就是苦集。接下来我们知道苦集之后,我们要怎么去解决?那就是要学佛,就达到了还灭面,那就是灭道。所以四圣谛就是所谓的苦集灭道。

简单的讲,这个世间一切皆苦,这个是我们要必须要了解的。那么有人会说,师父不对,世间有苦有乐,像我最近中的奖就得了2000块,所以我就很高兴,所以你师父讲的不对,这个世间应该有苦有乐才对,是不是?

学佛来讲,实际上我们要认清一件事情,这个世间唯是苦。这个是就我们一般凡夫的层面来讲,不是就佛的层面来讲,也不是就最高的胜义谛来讲,就我们一般凡夫的真实状况来讲,因为佛法当然是针对我们的凡夫、一般人来讲的,因为我们现在在听课的大部分都是凡夫,对于凡夫一般人来讲,这个世间唯是苦,所以四圣谛的第一个谛叫做苦。

这个苦呢,它的意义很深,它并不是像我们一般所谈的所谓的世间的一般的苦乐这样子,我今天圣诞节,所以家人相聚很快乐;今天我车被撞到了,我要花一笔钱很痛苦,我生病了很痛苦。

佛教讲的苦,并不是在粗层面上讲,佛教讲的苦是在更深层面上讲的,讲的我们人生的真实面,从人生的深层面来讲,一切唯苦,尤其针对凡夫来讲一切为苦,为什么一切为苦呢?

因为我们有内心的我执跟执着,这个我执跟执着,面对外在无常的环境(的变化,会)造成的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就会造成苦迫。所以就凡夫来讲,一切世间唯是苦,只是说你有没有去察觉到这样子而已。如果这个世间很快乐的话,你今天不用来学佛了。

佛教讲的苦它有三种,它有三种,一个叫做苦苦,一个叫做坏苦,一个叫做行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说当前的苦已经发生了,我现在在受苦,这个叫做苦苦。就是两个苦放在一起现前苦;坏苦就是说未来变坏之后的苦,也就是未来潜藏会存在的苦。你现在虽然乐,但是这个乐不久就会失去,失去之后你就会痛苦。

另外一个叫做五蕴炽盛苦叫做行苦。我刚才讲的由于我们一直有烦恼我执的存在,有我执的存在,就会不想去接受这个世间无常的变化,所以会产生苦。但这个苦一直都是存在的。所以佛教讲的苦,有这三个层面的苦。

比如说我们现在肚子痛,我现在很难过。我现在亲人离别了,我的父母亲或是我的儿女,离开我啦,我很难过,这个叫做苦苦。坏苦,就是说我现在目前没有感到什么痛苦,而且很快乐,但是快乐不久将会失去,失去的时候,我没办法去接受,这个叫做坏苦。

比如说我刚才讲了,有一个人买了奖券,得了2000块,他很高兴,但问题是这2000块是不是永远是你的?你有没有可能说,我这2000块带在身上,结果明天要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东西还没买,皮包掉了2000块就没了,有没有可能?很有可能的。所以说坏苦就是说未来会产生的,未来会产生的,还没发生,但是会发生,有可能发生,而且这种快乐很快就会失去,任何的快乐都一定会失去,不可能是永远快乐。但这些快乐的东西失去的时候,我们就会痛苦,这个叫做坏苦。

所以我要告诉各位,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快乐,是永远的,我们永远可以保持这个快乐。只要我们的我执存在,没办法去接受这个世间的无常变化,这个苦就一定在。那么这个苦一定在,我们就要谈到接下来的集。

这个苦为什么会一直在呢?就是这个集,集就是苦的原因,烦恼。我们由最根本的我执而产生的贪、嗔、痴,这个贪嗔痴没办法去接受这个世间无常变化的结果,所以会造业,造业会受报,那么就会有苦。

所以我们要离苦得乐,最重要就是要去除掉苦的原因就是集,这个集最根本的就是我执烦恼。就是对我的执着,就希望说我能够控制万事万物,希望外面的一切能够照我的意愿去执行,顺应我的思想生活的想法,但很不幸,外面的一切不如我意的,人生十之有八九,对不对?

因为外面的世界一切是无常的变化,为什么世界一切无常变化?因为外面世界一切依于缘起而成的,我们是没办法去控制外在的一切的,但是我们内心的我执却一直潜意识里面去推动,我们去控制它在一起。所以当内心的我执是跟外在无常的变化产生冲突的时候,苦就会产生。所以学佛的第一件事,一定要去了解这个世间,表面上是有苦有乐。那么就我们凡夫实际深一层的来讲,凡夫还没解脱烦恼之前一定都是苦,只是有没有发生,是现在发生还是未来发生。还有更深一层的我们的执着,所以要去了解到这些。

那么既然知道说原因在哪里,那么佛教就是告诉我们方法,这个道就叫做中道正法,中道正法就是所谓的八正道,告诉我们去除我执、离苦得乐的根本方法。那么你这样做了之后,解脱法就是能够去除我执,达到涅槃快乐。但是我是说过,这个要去除我执,达到涅槃快乐,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们能够做到就是说,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能够把我执一点一滴的去除,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快乐。那么这个道就是八正道,从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个正见,就是说我们学佛第一个要有正知正见,先去了解四圣谛,告诉我们人生的问题在哪里,然后进一步正志、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持戒修行;正志,就是把这些知见在内心养成一种人生观;然后这里正语、正业、正命就是一种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去实践;然后正精进就是要努力去实践;正定正定就是定的修行。未来我会慢慢再讲,因为要开悟,一定要定慧等持,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实践当中,就能够让我们慢慢离苦得乐。

为什么我讲说,就我们凡夫的世间真实面来讲,一切皆苦,知道了吗?但是如果就胜义谛来讲,这个世间是所无所谓的苦乐的,这世间的一切,因为我们众生的执着,才会有苦乐的产生。那么至于八正道、四圣谛,这些详细的内容,也就是我这4个月佛法概论主要谈的。

问:师父,您现在到了无苦无乐的境地了吗?

师父:我的答案是当然还没有到,还差得远,如果要到那个境界,至少,真正来讲要到阿罗汉,或是最圆满的就是成佛,才有办法到达那个境界。 那么要到达最初成的境界,也要到达初果,所以我绝对还没到达那个境界。那么同学会说,师父你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你还说那么多?对不起,因为我也在学习当中,那么我只是说对教义方面下的功夫多,下了一些功夫,那么也在把佛法用到我的人生的修行跟生活上面,所以把我懂的这些跟各位拿出来分享,就是这样子,那么我也在学习在前进,那么就是引导各位一起学习一起前进。

你们要知道一件事情:要开悟不是那么容易,经典上说要到达阿罗汉,从发心开始修行至少要六十劫;那么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所以你们不要在外面听很多人说(开悟),外面很多人是骗人的,动不动就说他已经是开悟,他是什么活佛,一大堆。所以你们要注意,我不是说没有人开悟,而是说开悟不是那么简单,但现在外面很多骗子,都自称是什么活佛一大堆,然后就说自己开悟,这些你们都要注意。我们继续来讲。

刚才法已经讲了,讲到了有所谓的文义法,然后有意境法,然后皈依法。这个皈依法就是佛法的缘起四圣谛,缘起四圣谛的内容,经过佛陀用语言文字表达,然后我们听话的人就是这样吸收进来,语言文字表达的就叫文义法,然后吸收进来的在我们脑筋里面就叫做意境法。它的内容就是皈依法,就有真谛法、中道法还有解脱法

第二节 佛

释迦牟尼佛小传

  1. Śākyamuni: Śākya 族名。muni 圣人。来自释迦族的圣人。
  2. 本名 Siddhartha (一切义成 ) Gautama (姓)
  3. 出生于迦毗罗衞国(Kapilavastū),今尼泊尔南部。
  4. 生于公元前 470 年。29 出家,修行六年,35 成道,说法 45 年,元前 390 年入灭。

继续来讲佛。首先释迦摩尼佛小传,我们在讲的是历史上的佛陀,我们一般叫做释迦摩尼佛,他的梵文叫做Śākyamuni。但是我们一般可能会误解,因为释迦摩尼佛不是他的名字,不是他的本名。其实Śākya 族名,叫做释迦族,那个muni 是圣人的意思,或是修行人的意思。所以Śākyamuni释迦摩尼,其实他指的是说释迦族的圣人或是说来自释迦族的圣人。其实他的本名叫做Siddhartha Gautama,这是他的本名,他的名字叫Siddhartha ,他的姓叫做Gautama,Siddhartha我们一般都把它翻成一切义成,或是一切成就

那么他出生2500 年前左右的出生于迦毗罗衞国(Kapilavastū),今尼泊尔南部,他大概是在现今尼泊尔的南部左右跟印度的边境附近,那么一般我们都把它称作是印度,因为古代尼泊尔是被划分在印度的范围里面,只是说依现在的地理位置来讲,它是在靠近尼泊尔南部的地方跟印度的边境,那么他的出生出生大概在公元前470年,然后29岁出家,休习六年,35岁成道,说法45年,所以他活到80岁。在西元前390年入涅槃,大概就是这样。

这是历史上的佛陀,叫做佛陀小传。我这个是根据印顺导师依据南北传各种经典资料所记载研究出来的,我就以他的资料为主。

那么佛陀是觉悟,他到底觉悟的什么呢? 我们分成三点来讲,第一个觉苦、觉乐与觉中道,第二个即人成佛,第三个自觉觉他。他觉悟了什么呢?

觉苦乐与觉中道

世間唯是苦 → 找尋離苦得樂之法

  • a) 在家- 欲樂
  • b) 出家- 定樂或苦行
  • c) 出家- 中道行

觉苦、觉乐与觉中道,因为我讲过世间为是苦,因此释迦摩尼佛他悟到世间唯是苦之后,他就要找寻离苦得乐的方法。现在也一样,当初一般来讲,我们在家重欲乐,享受五欲之乐,眼耳舌身意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吸收进入我们意识里面的,我们一般都是在追求这种色声香味触的了,这是在家人。比如说要看好的东西,要听到好的声音,然后要有触感,要吃好的东西了,我们一般在人不外乎就在五欲当中去寻找乐。这种乐是非常无常的,而且当失去之后,我们就会有非常的痛苦。那么有些人就会开始出家去修行,在以前佛陀的时代也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但是出家之后如果没有找对方法,没有找对真正的真理,那么也没办法解决真正的苦。

那么在印度出家有两种方法,在那个时候有两种没有办法解决真正苦的方法,有的是定乐,就是修禅定,然后从禅定里面得到定乐,然后去享受这种禅定之乐。我告诉各位,这种禅定之乐是比我们世间的欲乐快乐很多,但是它并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没办法解决真正的痛苦。他出定之后,这种内心根本的烦恼都还在。所以说虽然在禅定里面虽然能够享受到禅定的快乐,人家说禅乐为食,但是他根本的我执烦恼还在没有断,苦永远都一直存在。

另外一种就是修苦行,印度的某些宗教认为,我们的痛苦是因为业力而来,所以说只要修苦行修的越苦,就可以把业力磨掉,把业力磨掉了之后,(到)有一天没有业力之后,就可以离苦得乐。但是这种观念当然是不正确的。

所以在印度古代,就有享受禅定之乐或者修苦行两种,因为我这次讲经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所以很多地方没办法讲太细,我把重点讲就好。那么我的上次讲佛法概论的时候,很多地方都讲的比较细,这次没办法,所以我只是讲挑重点讲。

所以释迦摩尼佛出家之后,他定乐苦行,他都修过。但释迦摩尼发现,这一些定乐跟苦行,没办法解决我们内心的根本的问题,所以他就提出了中道行。他悟到了中道行,就是我们上面讲的缘起法四圣谛,一切世间都是依于缘起,我们身心生命也是依于缘起而来的。由于我们不了解种种世间的缘起,所以我们也会有我执。

那么由于这个我执跟外面的无常变化就会造成苦。释迦摩尼发现释迦这个之后,所以就是寻找出中道正行,这个中不是说在中间这个,是正确的的意思,中道又叫做正道,对缘起四圣谛的了解,所以他就觉悟到中道正行,觉悟到缘起法。所以我告诉你,人家说佛教讲什么?缘起法;佛陀觉悟到什么?缘起法,那么缘起法解释我们身心生命的流转就是四圣谛。

即人成佛

a) 人间觉者:重人间修行而反对神教的启示

b) 人性与佛性的融合:

  • 「生身」: 生、老、病、死、食、住等
  • 「法身」: 正觉缘起而解脱
  • 融合:佛性是人性的净化与究竟

接下来我们来谈,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尤其在阿含经里面,阿含经里面强调的是即人成佛,我们很多经典谈的佛好像都遥不可及。但是阿含经里面讲的佛,他是人,他是人间的觉者。所以它这里面讲的佛,他是一个人,父母所生身,然后受尽千尽万难,去寻找解脱之道。然后经过六年的苦,各种修行之后,最后他终于觉悟了,所以它重在人间的修行,所以叫做即人成佛。他不是什么神,也不是什么超越的现象,他更不是什么神,什么创造者,也不是说什么神派来的启示者,也不是神派来的,他是一个人。然后依人发现人的种种问题之后去修行,然后去解决、去改变,然后慢慢最后就成佛。

所以我们要重视佛陀的人间性,因为这样子我们才能够把佛陀当成我们的一种可以追寻的目标,一个sample,这样子去学习,这样叫做学佛。也就是说,佛陀是人,他做得到,你可以慢慢一点一滴去学习,早晚一天我们也可以慢慢做得到。

所以第二点,我们要谈的是人性与佛性的结合。佛陀他有父母生身,所以他身体会有生老病死,然后他也要喝也要走也要住,所以他完全是一个人,他是由父母所生的,对不对?所以这个叫做人性。

但是他有法身,因为这个佛陀他是以这个人,去正觉缘起而解脱,这个叫做法身。所以由生身跟法身,人性跟佛性的融合之后,就变成佛性是人性的净化与究竟。佛是由人去修行而成的,所以佛性是人性的净化,最后到究竟。

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一点,不要把佛想的很高很远,好像遥不可及,把佛当成只是放在佛桌上供拜的一种对象。不要这样想而已,因为佛是很贴切的,现实人间的去修行的,是我们可以学习模仿的对象。

问:我们这信主就得救了,你什么时候才能成佛?而且你死了以后也不知道是变人、变猪、变狗还是变鬼,你这没希望了。人是即人成佛,是这么说,师父您到现在您这修行都好像还离得很远,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成佛,这太遥远了。

师父:我现在先回答你一个问题,刚才他们说成佛太难了,对不对?如果我就问他们说,我们学佛,我们有一天还是会成佛,你们学基督教信天主教,你们有一天会成为上帝吗?(答:他们不需要成为上帝,我们到天堂了就全都永生了)。这样子的话我们永远是上帝的奴隶,是不是这样?

问:他们愿意当,不管是怎么叫,但是天堂,他们觉得很有保证。你看信则得救,对吧?这一信上帝,死活就铁定上天堂,这有保障。

师父:这是他们讲的。但是如果就佛法来讲,所谓的上帝,跟印度教的大梵天是同一个等级的。只是初禅天的大梵天而已,就是他们所谓的上帝,所以他们上到天堂,或是我们所谓的天道,如果福报享尽的话,还是照样会掉下来,所以,天下没有那么好吃的午餐。你想说靠一个信,然后上去的就永远不会掉下来,就永远这样子,这样的信仰的话,老是说真的很不牢靠。

至于说不同宗教间的各种想法,各种观念,当然谈都谈不完了。佛教当然就会认为说所谓的上帝等于就是大梵王,那只是初禅天的一个众生而已。他是因为修禅定,然后第一个出生在初禅天,然后他以为这个世界都是他造的,但实际上没有那么好的事情。所以说这个就是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

至于说你要学基督教,很简单的就是信者就得永生了,还是说要学佛教,慢慢的去修行,然后向人性的弱点去挑战,那就靠个人自己觉得怎么样。但是我告诉各位,世间很多事情解决,不是靠一个信上帝这么容易就解决的,如果这么容易就解决的话,那人生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

问:你要说人生的痛苦,这信上帝还真能够解决。为什么?因为我认为修行,学佛法不是为了解决人间的痛苦,你要说解决人的痛苦,基督教足够,为什么?因为基督教说了,你死后就上天堂了,那行了,我也就不用烦恼了,这什么事都交给主。说出了车祸了,主在考验你,你拿了好工作了,主是祝福你了。反正我这个人已经死了,我都交给主了,这也是一种解决痛苦的很好的办法。

师父:你觉得这样痛苦解决了吗?问你出车祸了,受伤的,半身不遂的,谁在半身不遂,谁在受伤,谁在就受痛苦,还是我们,对不对?出车祸的车坏了,谁要出钱去修理,谁在烦恼这些钱,还是我们人,问题有解决的没有?

问:人家就说了,我这人肉身已经是以基督同钉十字架流,活着的已经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头活着。这就是有点像身受心不受。

师父:没有那么简单的,什么身受心不受,问你半身不遂,被车撞到,痛还是痛?如果你这样有解决。

问:他觉得不是那么执着于那个痛,他说比方说我这已经都交付给上帝了。

师父:其实我跟你讲,这个是他们嘴巴在说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些信基督教、信天主教的人,都不会吵架的,都没有烦恼了。我举一个例子,为什么中古世纪,不要说中古世纪,包括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宗教战争?宗教战争都是谁引起的?都是那些天主教跟穆斯林的引起的,还有谁引起的?如果他们真的都没有痛苦的,都没关系的,还会去打人家吗?还要去杀的家吗?都没有问题的,他们还会吵架吗?所以说他们是嘴巴讲,但是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做,嘴巴我可以讲得很漂亮,对不对?

所以嘴巴讲,我可以讲说,我学佛了,我无我了,我自在了,我解脱了,但是这些都是欺骗人。不但是骗人,那只是骗自己的话,也就是说用这种话来麻醉自己。如果那么简单的话,那些信基督教的人都没有烦恼啦,他们那些信基督教的国家都应该很平和的,都不会有战争。但是古代中古世纪一大半以上战争都是他们引起的,所以话都可以讲得很漂亮,但实际上可不是这样子的。

问:我说你看我一个佛教徒跟你们的基督徒坐在一起,我就不会劝你信佛教,因缘到的时候,你自然的会有选择,但是基督教跟我坐在一起,他是使劲儿要劝我一路。

师父:所以说你看,他们自己有没有得到安详,有没有得到平和,我们不谈,但是他们已经造成人家很多困扰了,是不是这样子?

问:他们信基督教之后,这人他们的整个状态的确是有了巨大的改变,比原来祥和多了。

师父:问题是他本人是好像感觉上我不知道,有些人刚开始是会这样子,比如说有些佛教徒,刚开始学佛之后很清净,人家不是说刚开始学佛,什么见山不是山,但是问题是一阵子之后,要长期来看,要看他对周遭的人,然后态度各方面的观念到底是怎么样。我不说他们是变祥和多了,问题它是造成你的困扰跟烦恼,他是不是不尊重你的宗教跟信仰?硬是要劝你来皈依他们的宗教,就是这样子的。没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常常在谈,因为我在大学当然也学过西方宗教,从大学硕士到博士,每一个我都要去修他们的西方宗教。所以他们这种种的这些,我是蛮清楚的。以后要谈宗教也是可以谈。

JQ:其实这种宗教的信仰真的就像心理治疗,因为他们这种信不信的问题,就像我们接触佛法,我们信不信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有些事情我们自己没有证到,但是你愿意信的话你就会接受。信基督教、信回教都是一样,他们真的信到心里去的时候,他们遇到大苦难的时候,他们确实比一般人能够放得下,就是说自怨自爱的那种情绪,可能会比一般人轻很多,所以这一点来说确实是有受用,在这个情绪上都会得到很大的受益。我当初是先受基督教,受洗了。可是后来一听佛法,就是究竟跟不究竟之间是差太多,我觉得佛法是真的很究竟的。所以当然佛教都说随缘,有些人他因缘不到的话,就不去勉强人家,是像我们家的话,我先生是基督徒,他上教堂我也很高兴,他对我学佛他也很高兴,所以我说这个应该都是要随缘。

师父:就是这样子。我跟你讲,所以信什么宗教,有时候就是佛教讲要随个人的因缘,如果相应的话,你就去信什么教。但是就佛教来讲,当然最根本能够解脱痛苦之道的,当然就是佛教。我讲过很多宗教行为或者信仰,多多少少可以改变人的某些不好的特质,当然都是会的。我们不能说不会,因为当然基督教里面,也劝人要博爱,要帮助人要服务社会,当然也是有。那么就像是佛教讲的,那问题是在于到底就究不究竟,这个究竟不究竟,那就见仁见智了。其他宗教讲的究竟,他们教信神就究竟。但是佛教最根本的要破除我执,才能叫做究竟。至于这些宗教比较,因为比较谈的远一点,我们现在就不谈,以后有机会再跟各位谈一谈。

现在这里我要特别讲的就是说,我们这边讲即人成佛,就是说要把佛跟我们人拉近,不要把佛当成很遥远,而是要把佛当成说他也是一个人,那么他能够破除这种内心的我执跟烦恼。好我们来回向。

  1. 此处可以思考关于“大乘非佛说”的大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