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論 第一講
本講視頻: Youtube [|騰訊] | 佛法概論 第二講 |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今天要開始再來講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 我這一次為什麼要開《佛法概論》呢?為了要讓同學對基本的佛法,基礎的佛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為了以後我們繼續講《心經》的方便,所以就利用這次文居士所提供的這種網上教學,來跟各位上一下《佛法概論》。《佛法概論》因為上次在佛學班已經講過了,所以很多舊同學都已經聽過,當然願意再聽的就當成是複習也是很好,最主要是針對新同學講的《佛法概論》。你們要聽的話,你們會覺得說,跟你們一般平時所接觸到的佛法有點不一樣,因為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現在比較流傳的很多都是所謂的中國的傳統佛教,比如說禪宗、淨土法門,還有地藏法門,般若法門,種種。
印順導師之『佛法概論』是「阿含講要」
現在我需要講的印順導師《佛法概論》,其實他是在講阿含經要略,「阿含」可能很多人沒有聽過,其實阿含經可以說是所有佛教經典裏面,目前所存在佛教文獻裏面最早的經典。如果用佛說來講,就是說佛開悟之後最早說的經典,那麼《佛法概論》它有一個特色,就是說所謂的人間性,人間佛教,或是人間佛陀,比較貼近我們的人間,比較貼近我們現實的生活。而且他所開示的是很多是根本教法,根本佛教的教理。
所以這個不但很重要,而且對我們未來,理解其他不同種種的佛教和佛法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說為什麼我要特別在冬天跟新同學開示《佛法概論》。大家有沒有看到我的講義,《佛法概論》講義-自序。就是說印順導師的《佛法概論》其實是阿含講要,對「阿含」這個字你們要特別留意,因為這個是佛教文獻中最早的經典。那麼所謂的阿含你們看看我的講義。
『阿含經』之介紹
印順導師之『佛法概論』是「阿含講要」
1、『阿含經』之介紹
- 「阿含」(āgama): 輾轉傳來的聖教— 經教,不同於律和論
- 『阿含經』是佛教最早的經典
- 其內容開示一切佛法中最根本的教理—「緣起」
- 為三乘所共之經典。三乘:聲聞、緣覺、菩薩。
阿含就是輾轉傳來的聖教,阿含經可以說是最早的最早的經典,那麼他內容開示的是一切佛法最根本的教義,也是所謂的也就是我們所有的緣起法,也是所有的緣起法。如果人家問你說,佛法和佛教到底在講些什麼?如果你們學佛的話,一定要了解佛法的最根本中心的教理就是緣起。
看到第一,阿含經的介紹緣起,所以你們要了解說佛教在談什麼,如果說你去寺院拜佛拜那麼久,學佛學那麼久,到底學些什麼?你們要懂佛教講的就是緣起法,緣起法它很深,以後我們會慢慢解釋,整本佛法概論其實都在重點都在解釋緣起法。那麼阿含經是三乘所共的經典,各位知道什麼叫三乘嗎?聲聞、緣覺、菩薩,我們叫三乘,那麼一般我們把聲聞緣覺,以前叫做小乘,菩薩當然叫做大乘,所以三乘所共的經典就是阿含經。
你不管是學聲聞要求解脫道,或者是獨覺或叫緣覺,還是說菩薩修菩薩道要成佛,一定要懂阿含經。因為阿含經是佛教最根本的經典,也是開示佛教基本教理所用的。接下來我們來談四阿含及內容。
四阿含及內容
阿含有4種阿含,我們叫做四阿含 。看講義,四阿含的內容,所謂的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還有增一阿含。阿含有這四種阿含。其中最根本又最重要的,開示最根本教理,就是雜阿含,所以對這四種阿含,龍樹菩薩跟印順導師都有他不同的是判攝,雜阿含談的是第一義悉檀,又是最根本的教義。
然後導師是說一切的甚深法,一切的甚深法都是從雜阿含裏面出來的,就是說它是在說明最根本的教理。那麼接下來我們有中阿含,中阿含談的叫做對治悉檀,龍樹稱作對治悉檀,印順導師說他是分別抉擇,分別抉擇,就是說雜阿含裏面,開示比如說八聖道十二因緣,那麼中阿含就會強調說,那麼十二因緣到底在講些什麼,八正道講些什麼?應該怎麼樣才對?做分別抉擇。
那麼我的說明裏面,它有所謂的對治錯誤,就是說對雜阿含裏面,對根本教法有認識錯誤的,有理解錯誤的,那麼中阿含裏面就會提出來說明。所以它是分別抉擇,而且又是對治錯誤我們抉擇,而且又是對治錯誤。
接下來我們有長阿含,長阿含,龍樹稱作世界悉檀,悉檀有成就的意思,類似有點叫 Principle或是教義-理或是理哲、理條。那麼長阿含裏面講的是,在談說佛陀超越一切的天、魔、梵,裏面有談到很多的天人,梵、魔,然後大梵天,然後有很多的神話故事。這裏面我的說明就是說,它是為了適應社會的方便,比如說,它裏面會談到很多婆羅門教的習俗,還有婆羅門教,乃至說當初印度沙門集團,苦修集團的種種。那麼這些談到說適應社會,佛教要在印度的背景文化裏面生存、弘揚,它必須要適應印度的文化背景。所以這裏面就會談到很多的天龍八部,天龍八部,所以你看到長阿含的話裏面,就談到了各種的天龍八部,有天魔梵種種總,這些都是為了適應當初印度文化的方便。
那麼把印度文化融攝進佛法裏面,然後把它佛法化,這樣子有助於傳播佛法。那麼其實佛教傳到各個文化的背景,傳送到各個文化層面的時候,也都這樣的適應。比如說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最普遍的就是,比如說你們大家知道三國演義裏面最有名的是誰?當然就是關公、關雲長。在佛法裏面,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也把關公、關雲長融攝進來,然後關雲長就變成佛教裏面的一個護法。(傳說)他死掉之後被一個禪師所度化,之後它就變成佛教的護法。所以我們你看來,佛教到中國之後也有所謂的適應中國的方便,所以中國裏面的很多神都變成了佛教所謂的護法。
接下來我們談增一阿含,增一阿含叫做各個為人悉檀,那麼導師說是教化弟子世間出世間善法,那麼我的說明就是說,它是適應一般普遍的教化。就是說雜阿含裏面談的很多很深的教理,很多人可能沒辦法了解,很多可能人可能沒辦法了解,怎麼辦?所以增一阿含裏面,用到了很多一般普遍的善法跟教化,比如說五戒十善這些種種來教義我們一般的眾生,然後引導他們進來之後,漸漸漸漸的把他們引導向更深的佛法或更根本的佛法,這個就是所謂的雜阿含。
LM:什么叫缘起?
師父:《佛法概論》都是在解說緣起。我現在最簡單的講一下緣起,就是說一切萬事萬法的產生都是以依種種因緣跟條件所和合而成,這個就是緣起法最根本的教義。這個阿含經裏面的緣起法,我們這種種的因緣年條件所談的,並不是廣談一切的宇宙萬事萬物,而是用來談我們身心生命的緣起。
身心生命的緣起,就是告訴我們要談解釋說,我們人的身心生命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間?來到這個世間的目的又為何?那麼以後我們死掉之後又會往哪裏去?這個就是緣起法。應用在我們身心生命上所要談的,這是往後4個月內我所要談的種種,所以這個緣起就包括我們今後所有的課程。這樣有沒有大概了解?
问:请师父简单的讲一下三乘里面的什么是声闻,什么是缘觉,什么是菩萨。
師父:佛弟子為什麼叫做聲聞?因為比如說舍利弗、目建蓮、阿難、大迦葉這些,都叫做聲聞,因為他們是聞佛的音聲,聽佛的開示,然後解脫,這一些都叫做聲聞,但是他們並不是修菩薩道,他們是修所謂的解脫道,最後成為阿羅漢,這樣子就是解脫三界的輪迴,這個叫聲聞。
那麼緣覺我們又稱作獨覺,這些人就是說在沒有佛的時代,他無師自悟,他過去生中種種因緣已經修了很長的佛法,然後來到今生,因緣成熟了。但是他們(今生)所生的時代沒有佛,沒有佛講經說法,所以他是靠自己的長期以來累積的慧根,然後開悟的。比如說看花開花落入悟無常,他這樣就開悟了,所以這個叫做緣覺,或叫做獨覺。
菩薩當然就是進一步要成佛、廣度眾生,簡單的講,這個就叫做菩薩。以後這聲聞、緣覺這些,我們以後還會做詳細的解說。
接下來我們來看我的講義的自序的第三點,一是阿含經的介紹,二是四阿含的內容。
對『阿含經』誤解
- 執為原始和唯一,如南傳佛教
- 執為小乘,如傳統中國佛教
以前對阿含經都有些誤執,比如說有些人把阿含經執為原始佛教和唯一的。比如說南傳佛教,比如說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這一些,他們認為說一切的經典就只有阿含經,這是原始的。但是忽略了說,其實佛法一直在演變,也在適應各種文化中一直開展。所以不能拘泥不前, 這是一種誤執。
那麼另外一種誤執就是把阿含經當成是小乘,你們有沒有聽過小乘?我們修大乘就是學菩薩道,有些人就是說還會把阿含經當成是小乘,比如說傳統的中國佛教,會把阿含經認為是小乘,其實這個對也是不大正確的理解。我們應該把阿含經了解為三乘所共的根本教法,這樣子的理解才是對的。
那麼你們可能對這個阿含經很陌生,不過沒關係,一回生、兩回熟,你們這4個月聽下來,對阿含經一定會有基本的了解,而且這是學佛最根本的。
接下來我們來談印順導師的緒言。
緒言
緒言
「佛法」之詞義
- 根本:
- 「佛」(Buddha): 「佛陀」覺者 ,覺悟宇宙世間之真理者→ bodhi: 覺、菩提
- 「法」(Dharma): 軌持、不變的定理,即「宇宙世間之真理」→ dhṛ: 持、握、拿。三特性:
- 「法性」: 本然性。在本質上:本來如此,非佛作亦非餘人作
- 「法住」: 安定性。在時間上:一直如此而不變
- 「法界」: 普遍性。在空間上:到那裏都一樣
- 佛的法:由「佛」所「創見」(覺)之「法」,稱之為佛之法,簡稱「佛法」。*亦可解說為「通向覺悟之法」,「法」為方法、道路,即八正道。
- 豎貫:由引申之二義:
- 「諸佛常法」:能創覺「法」者,即為佛。一切佛所悟之法皆同。
- 「入佛法相」:契合「佛法」之一切教法。指佛弟子依証出教。
- 旁通:世間一切微妙善語。一切真實而正確的事理,在佛法的流行中,融攝釋尊本教而不相礙的世間善法。重在適應與融攝。
「佛法」之詞義
根本
佛
以前曾經有人問說,「緒」是什麼意思?緒就是開始的意思,beginning,開始。我們開始來談佛法。既然我們談到是佛法概論,那麼我們接下來了解說,那佛法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根據印順導師的解說,佛法應該叫做佛之法。它是有佛還有法兩個字所合而成的。
那麼佛,我們叫「布達」Buddha ,他的全名應該叫做佛陀,佛陀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叫做「覺者」,就是覺悟宇宙世間真理的人,我們叫做覺者,我又稱作佛陀。其實他就Buddha ,他這個Buddha 是有bodhi演變而來的,就是「覺」,就是叫做覺跟菩提。
你們一定有聽過,有一個很有名的,在中國裏面很有名的,你們知道是誰嗎?跟覺和菩提有相關的。菩提達摩。菩提就是覺意思,達摩就是我們下面的那一個字,叫做(Dharma)。繼續,所以佛是由菩提bodhi這個字演變而來的,那麼名詞化變成人之後就叫做覺者,所以佛叫做覺者或是覺。
法
那麼法叫做(Dharma): 它有軌持的意思,不變或叫做不變的定理,在佛教裏面這個法就是指宇宙間的真理。這個法有很多種解釋,但這裏我們特別講的是指宇宙間的真理,(法)還有其它各種意思,但這裏講佛法的法是指宇宙的真理,尤其是跟佛法的佛連在一起用的時候。那麼它是由字根 dhṛ演變而來的,它是有 持、握、拿 的意思。這個宇宙間不變的真理,它不是什麼人,這個法不是人,它是一個軌則,一個宇宙的軌則或真理。它具備有三種特質:
- 「法性」: 本然性。在本質上:本來如此,非佛作亦非餘人作
- 「法住」: 安定性。在時間上:一直如此而不變
- 「法界」: 普遍性。在空間上:到那裏都一樣
經典上稱法性、法住跟法界,法性、法住跟法界或稱作本然性 、安定性還有普遍性。
本然性就是說,這個法它在其本質上是本來如此,這宇宙間的真理,沒有人把它製造創造出來,它就一直都如此,它只是一個真理一個理則。那麼佛只是發現它而已,佛並沒有去創造理則,佛並沒有去創造這個法,佛是發現這個法。好像牛頓發現地球的萬有引力一樣,萬有引力本來就存在,那麼牛頓只是發現它而已。所以佛陀並沒有創造法,佛陀是發現這個法。
第二,法的不變的真理,它在時間上一直如此,所以我們叫做法住,一直如此而不變。
第三點,這個不變的真理,它有具備的普遍性,在空間上它到哪裏都一樣,這樣才能稱作宇宙真理不變的規則,這個叫做法。
佛的法
那麼佛法就是佛之法,有沒有看到第三點?「佛的法:由「佛」所「創見」(覺)之「法」,稱之為佛之法,簡稱「佛法」」,這個就是佛法的真義。
那麼我再重複講一下,就是說宇宙間有一個不變的真理,或是不變的規則,那麼這個不變之真理跟不變的規則,佛陀發現它,所以我們叫做創覺,(佛陀)第一個發現它,那麼發現它之後,我們就稱作佛法。
發現宇宙的真理有什麼好處呢?發現宇宙的真理就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上的種種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一般人,由於不了解這個真理,不了解普遍的真理,也就是所謂的緣起法,所以常常會有我執,會有煩惱,那麼遇到事情常常會執着,會產生煩惱,很多的種種的天災人禍就由這樣的而開始。
所以我們不了解真理,所以會起執着,所以有煩惱造業,那種種災難由此而生。那麼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個真理,就能破除我執就能放下,那麼我們就能得到真正的快樂。這是簡單的解說,未來的幾個月,我要談的都是這一些。
人由於不了解宇宙世間的真理,也就是緣起,所以又起各種的執着,執着帶來痛苦跟煩惱,這個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佛。我們要學佛,其實我們要講應該就是說我們要學佛法,學佛法就是要學習去了解、去覺悟,去知道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理,內在的真理,然後這個叫做佛法。23:30
我們來看下一頁。那麼下一頁,這個佛法又可以解說為通向覺悟之法,這個法也可以解說成一種方法、道路,也就是八正道,也就是通向覺悟之法。剛才不是說佛是指覺悟或覺悟的人嗎?這個法是一個定理,這個定理,也就是說我們要通過一定的方法才能覺悟。不是說今天我睡覺,睡、睡突然間明天起來我就開悟了,絕對不會是這樣。開悟要通過一定的方法,一定的修行,然後一定的理解,照着這樣的一個方法去修、去學,我們才能覺悟。所以法就是方法、道路。通向覺悟之路,那麼就是八正道。
這個八正道,古代或經典,又稱做古仙人道,解脫之道,是所有的聖人、佛、菩薩都必須要經過的路。你要解脫,乃至要成佛,一定就是要學習這八正道。
豎貫
剛剛是最根本的解釋,那麼佛法又可以引申出兩個意思,引申就第二個是:
2. 豎貫:由引申之二義:
- 「諸佛常法」:能創覺「法」者,即為佛。一切佛所悟之法皆同。
- 「入佛法相」:契合「佛法」之一切教法。指佛弟子依証出教。
你們如果有看書的話就知道豎貫就是執的意思,有引申成兩種意思:
1、「諸佛常法」,也就是說任何人能夠創覺到法,他就成佛。所以所有的佛,會成佛,都是悟到這個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理,所以成佛。所以一切佛所悟的法都一樣,每一個佛所悟到的都是同樣的,沒有說這個佛悟的跟那個佛悟的不一樣,一切佛所悟的法都是一樣,就是萬事萬物的真理,也就是所謂的緣起法,一切佛都是悟緣起法,然後經過長期的修行而開悟的,所以這個叫做緣起法,所以叫做諸佛常法。
2、「入佛法相」:契合「佛法」之一切教法。指佛弟子依証出教。
第二個叫做「入佛法相」,也就是說契合「佛法」這一切教法,指佛弟子依証出教。比如說佛法,不一定是佛說的才叫佛法。很多佛弟子他依着佛的開示佛的教法,然後去修行之後他有證悟的;或他對佛的教法有了理解,那麼理解之後,他依於時代環境的適應,然後講述出來,這樣子也叫做佛法。
因為我講過,時代環境因緣條件一直在變,那麼在變的當中,佛法要不斷的適應,所以必須要有佛弟子一直不斷的去領悟,去修行去證。然後慢慢的,把他所領悟到的佛法依於時代文化融攝之後詮釋出來,然後讓大家能夠了解。因為佛陀他生長的時代是2500年前,而且是在印度靠近尼泊爾的地方,所以他的文化背景跟我們現在文化節背景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他講法的時候會有時代背景的限制,比如說語言文化等等,那麼這樣的狀況就是必須有透過每個朝代每個時期,不斷有佛弟子依於佛法修行,然後依佛法去了解,了解之後就有他的不同的時代背景、各種語言狀況,然後表達出來,然後講給我們聽,讓我們不同時代的人,能夠去了解佛陀要講的根本教義到底是什麼。
這個叫做入佛法相,所以說只要契合佛法本義的一切教法,我們都可以稱之為佛法。所以佛法不一定是佛說的才叫佛法,那些有修有證,乃至說有領悟到真義的弟子所說出來的也可以叫做佛法,也可以叫做佛法[1]。
旁通
旁通:世間一切微妙善語 一切真實而正確的事理,在佛法的流行中,融攝釋尊本教而不相礙的世間善法。重在適應與融攝。
好,談到這裏各位同學有沒有什麼問題?有問題的話可以隨時舉手。
佛法另外還可以有旁通,就是說世間一切微妙善法,皆可以稱作佛法。也就是說一切真實而正確的事理,在佛法的流行中,融攝釋尊本教而不相礙的世間善法,也可以稱作佛法,這個重在適應與融攝。因為佛陀當初在印度的時候講法45年,45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不可能把所有世間的很多善法都講述出來,所以我們這個世間還有很多的善法。
佛陀有一天,他和着弟子到樹林中去經行,樹林中很多落葉,然後他就抓起一把落葉跟佛弟子說,我所說的法就像我手中的這一把落葉一樣,就是這一些;那麼我所未說到的善法,就像樹林中的落葉那麼多。也就是說佛陀未說到的善法其實很多,但是有一點重點,佛陀說,最根本的最重要的我已經說了,就是我手中的這一堆。也就是說佛陀把最重要的東西告訴我們,但是還有很多善法他並沒有說。那麼我們要了解佛法的根本教義之後,進一步去融攝世間很多佛陀未曾說過的善法,這一點比較難。因為你首先要把佛教的根本教理弄通了,然後再去了解其他的善法,這樣才不會搞混,才不會把其他很多東西把它當成是佛法。
比如說中國有儒教,有道教,那麼儒教裏面有很多,比如說孔子孟子所說的很多法,其實都是很好的善法,這些在佛經裏面不一定會有,但是我們可以用佛法的根本教理去融攝它,這些當然就變成是世間的一切微妙善語。
但是這一點,我說過比較困難,因為如果沒有把佛法的根本教義弄懂的話,有可能就會本末倒置,會把外面的與其他宗教當成是最根本的,然後把佛教的根本教理拋到腦後,所以這些必須要小心。但是也不能因為這樣子,然後把世間其他的善法就當成說沒有用,或當成是說不去用。所以說一句話就是說,去了解佛教的根本教理,進一步去融攝其他的善法,那麼這樣可以增進我們生活上的種種不便,讓我們生活得更快樂。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我們有長期的目標,中期的目標,還有短期的目標,學佛長期的目標就是度盡一切眾生成佛;中期的目標就是學菩薩,幫助他人度化眾生,幫助種種社會上有困難的人;那麼最短期的目標,學佛讓我們的生活能夠快樂一點,讓我們的生活跟周遭的人能夠更融洽一點,這個就是學佛最短期的目標。所以我希望你們聽完這4個月的佛法概論之後,能夠去反省我們日常生活上,或是我們個人的人格特質上有什麼缺失,或是常常有什麼樣的困難,那麼利用佛法去解決,讓我們的生活快樂一點,讓我們跟周遭的人能夠融洽一點。
闻:缘觉出生在无佛的时代,那他们的悟出来的是跟佛悟出来的是一样的?
師父:也一樣,也是緣起法,中道正法。因為世間真理只有一個,那就是緣起法,悟道是一樣的道理。你一定要悟到緣起法才能開悟,你不悟緣起法絕對沒有辦法開悟的。所以佛陀在某一個意義上也被定義為一個緣覺,佛陀也是緣覺的一種,只是他是最圓滿的這樣而已。佛是第一個悟出緣起法的。
Y的問題是說,如果佛是第一個悟道的,那些緣覺為什麼還會叫做無師自悟呢?因為我們這個世間有很多的循環,比如說2500年前釋迦牟尼悟到緣起法,然後就把佛法流傳下來,但是我們要記住一點,佛教講世事無常,諸行無常,對不對?這個佛法不會在這個世間一直不斷的傳承下去,因為世事無常,所以有一天佛法會滅亡、會滅掉。比如說佛教在印度在1000年前已經滅亡了。所以當佛法不見的時候,在那個時代就沒有佛法,那麼也還沒有佛。那麼比如說有些人他因為慧根強,所以他出生之後,在沒有佛法沒有佛的時代,他自己悟到了緣起法,這些人就叫緣覺。
所以我們的世間是一直循環的,那麼佛教的存在也是循環的,有佛出世,然後建立創覺緣起法,然後把佛法流傳下來,但是一陣子一陣子之後不管多久,比如說幾千年或是1萬2萬年之後,佛法就會不見了。不見之後它就會慢慢過不久,或是很長一段時間,就另外一個佛陀會再出現,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現在的佛陀我們叫做釋迦摩尼佛,在很久的將來佛法會慢慢滅亡,滅亡之後很久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有另外一個佛出現,這個叫做所謂的未來佛,我們叫做當來下生彌勒佛,彌勒佛會再出現。
大概理解了,這個有關佛教的宇宙觀,比如說時間的輪迴,成住壞空這些,以後我們會再繼續做詳細的解說,因為在後面佛法概論後面都會有說明,所以我這裏就大概解說一下就好。我們繼續來談。
第一章 法與法的創覺者及奉行者(三寶)
第一節 法
現在我們談法與法的創覺者及奉行者(三寶),其實要談的就是三寶。法的創覺者叫佛寶,那麼法就是法寶,還有奉行者叫做僧寶,就是講這三寶。那麼這三寶以「法」為中心,所以印順導師就先談這個法。那麼這個法有三種:
文義法
第一個叫做文義法: 語言文字所表現之佛法。佛法經由先語言、後文字而間接表現出來,而流行於世間。廣狹兩類:
文義法: 語言文字所表現之佛法。佛法經由先語言、後文字而間接表現出來,而流行於世間。廣狹兩類:
- 廣:表詮佛法的一切語文都可稱之為法
- 狹:單指「經藏」,不包括「律藏」和「論藏」
語言文字所表現出來的佛法,佛陀創覺緣起法之後,他就會教導佛弟子,那麼教導佛弟子他必須用語言文字來說明,那麼這個語言文字就變成是法。這裏我們所講的文義法,所以這是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所以佛法經由先語言、後文字而間接表現出來,而流行於世間,叫文義法。
我這邊特別強調先語言後文字,因為佛陀在講經的時候,並沒有人把它抄錄下來,佛陀所講的都是語言而已,然後佛弟子用記憶把它記下來,腦筋記憶,不是文字的記載。一直到佛滅100年之後慢慢才有文字出現。你們不要以為說這些佛經都是佛世的時候,人家就把它寫下來,不是這樣子,這是第一點。
文義法有廣、狹兩種意思。廣的意思:法,只要佛的一切語言,佛教的一切語言文字,所有的經典,不管他寫什麼的,經藏、律藏、論藏,都可以叫做法。狹:單指「經藏」,不包括「律藏」和「論藏」。規定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紀律跟規範,規範我們的行為的就叫做律。然後律典當然很廣了,包括有戒跟律。律是規範大眾的,戒是規範個人的。包括論,論就是佛弟子所解釋佛經而解下來的叫做論。如果是狹義的意思,這個法指經典,不包括「律藏」和「論藏」,這是最根本的解說。
意境法
文義法佛陀講出來之後,經由我們聽經的人,所謂六根的接收,就會產生所謂的意境法,我們的感官接收到佛說乃至說其他法師所說的之後,就會產生對佛法的認識,這樣的認識,我們就可以講說叫做意境法。
意境法: 心識所認知的境界:內心對外境的認識後,所影現於內心的影像或概念。
- 意識所對之「法處」-「別法處」
- 一切法:五根所了知的也成為意識認識的對像。
心識所認知的境界:內心對外境的認識後,所影現於內心的影像或概念。這個我們都可以叫做意境法。比如說我們看到一部電影,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眼睛看着電影,耳朵聽到聲音,眼睛吸收的影像,進入我們腦袋之後會由我們的腦袋產生分別,之後留在我們的內心裏面,聲音也一樣。這些我們都可以通稱叫做意境法。
那麼這裏當然是針對佛法所講的,對法的吸收所講,所以這裏所談的也就是一種認識過程。那麼意境法可以分成兩個:a) 意識所對之「法處」-「別法處」,b) 一切法:五根所了知的也成為意識認識的對象。
別法處
第一個別法處:我們人有所謂的六根,六根叫做內六入,然後會針對外面的叫做外六處或叫做六境,就是說我們的感官接觸到外界的環境之後,就會產生所謂的認識。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所以產生的眼識……還有意識。
意識所認識到的境界跟對象,這個法,我用紅筆寫起來(見圖),我現在畫出來的這裏,這個就叫做別法處。因為這個法它有別於其他的一切,特別是指認意識直接認識到的這個叫做別法處,因為這個是精神面的認識,那麼其他眼耳鼻舌身意所認識到的色身香味觸法,這個就叫做物質。
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所認識到的是物質的對象;那麼這個意識的是所認識到的這個法是精神對象,是指內在的影像,內在內心的影像。
我們現在在談認識過程,我們為什麼要談認識過程?因為我們很多的煩惱跟執着都是在認識過程裏面產生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在認識過程上做一些了解,然後去發現問題在哪裏,我們就能夠慢慢去理解。
但是首先我們必須要認識,去了解到我們認識是怎麼樣的過程,這個是佛教裏面所講的。意識所直接認識到的層面,這個叫做別法處。
我再講一次,當我們的五根認識到外界的時候,五識吸收進來的資訊,我們的意識會產生一些影像,然後去接收它,這個意識所直接認識到影像,我們就叫做法,又叫做別法處,因為這個法跟其他的法不一樣,是指意識特別接受到的。
一切法
然後接下來我們來談第二個,「一切法」。五根所了知的也成為意識認識的對象,這個叫做一切法。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認識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的時候,把外境吸收進來,這個眼、耳、舌、身識,認識到外界的對象之後,其實眼識、鼻識、舌識、身識,也成為意識所認知的對象。
有沒有看到我(講義)意識畫了五個箭頭。也就是說意識是能夠認識的,眼、耳、鼻、舌、身識是所被認識的,意識也能認識到這其他的五識,其他五識就變成所謂的一切法。所以說五根所了知的,你看到五根接受色聲香味觸之後所產生的眼耳鼻舌身識,也成為意識所認知的對象,這個就叫做一切法。
那麼如果要更細一點去分析,就是說這個意識所認識到法的時候,這個意識叫做獨頭意識;這個去認識到眼耳鼻舌身識的這個意識,我們叫做五俱意識。所以意思可以分成兩個,一個是獨頭意識,就是認識到法,接受受想行這個法;那麼另外一個五俱意識,是跟眼耳鼻舌身識同時存在,去認識眼耳鼻舌身識,幫助這五個去認識外界的色聲香味觸,這個叫做一切法。
這個就是我們認識的對象,所以我們的認知的對象映現在內心裏面也稱做法,但是這個法叫做意境法,跟語言文字就不大一樣。色聲香味觸法,叫做意境法,繼續來講第三頁。
歸依法
a) 境: 真諦法(真實) — 緣起、四諦(苦、集、滅、道)
b) 行: 中道法(善行) — 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c) 果: 解脫法(淨妙) —涅槃
第三頁,我們講的最根本的,印順導師把它叫做皈依法。也就是說佛用音聲所講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我們聽到的內容到底又是什麼,這個就是第三個「皈依法」。 皈依法裏面,印順導師把它分成所謂的三個:境、行、果,這個都是我們要學習的一個過程。
- 境:比如說我們要學佛,我們必須要知道說,學佛,佛法內容到底談了些什麼,我們必須要去先去了解,這個叫做境。
- 行:我們了解佛法內容之後,那麼我們接下來要怎麼去做?這個叫做行。
- 果:我們做了之後能夠有怎麼樣的結果,能夠獲得什麼?這個叫做果。
所以一件事情必須分成境、行、果。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因為你做一件事情,如果你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內容到底是什麼,你怎麼去做,你做的一定是錯的,那麼做錯了,當然就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所以境、行、果非常的重要。
比如說我現在要去一個地方,那麼你先要去了解那個地方是什麼,你為什麼要去?我去那邊要做什麼?你就要開始去研究,研究應該怎麼去搭車走路,還是自己開車,你就問人,然後去到那邊有什麼好玩的,有什麼可看的。你研究之後,你接下來就要去行動,你不能說只是在這邊做研究。那麼接下來行動就是要去,最後到了之後,你就能看到那麼美麗的風景,這個叫做果。所以你學佛也是一樣的,必須要有境、行、果。去了解佛法到底是什麼,了解之後,接下來要知道說我怎麼修行,接下來才能夠得到所修行的果。
境叫做真諦法(真實),行叫做中道法(善行),果叫做解脫法(淨妙)。
不管是境的真諦法,行的中道法,果的解脫法,其實都是被緣起所歸攝起來。那麼所謂的境就是告訴你們,學佛要學什麼,佛法裏面講的是什麼。佛法要告訴我們,根本的教義就是緣起就是四聖諦。你了解緣起四聖諦,苦集滅道之後,接下來怎麼做?就是中道法,所謂的善行——八正道,最後你能夠得到的就是解脫、涅槃。當然,就目前的狀況我們當然是不會達到解脫涅槃,但是我說過,如果你能夠好好學佛的話,短期間之內就能夠讓你生活更快樂,然後讓你跟周遭的人更融洽,這個就是我們學佛的目的。
首先我們來談四聖諦,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就是談緣起。我之前講過,緣起就是種種的因緣條件,依因待緣而成,但是把緣起應用到我們身心生命上的時候,就會分成兩個面:一個面叫做流轉,一個面叫做還滅。
流轉告訴我們說,為什麼我們人會一直在輪迴?那麼世間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所以就流轉面來講就是苦集。接下來我們知道苦集之後,我們要怎麼去解決?那就是要學佛,就達到了還滅面,那就是滅道。所以四聖諦就是所謂的苦集滅道。
簡單的講,這個世間一切皆苦,這個是我們要必須要了解的。那麼有人會說,師父不對,世間有苦有樂,像我最近中的獎就得了2000塊,所以我就很高興,所以你師父講的不對,這個世間應該有苦有樂才對,是不是?
學佛來講,實際上我們要認清一件事情,這個世間唯是苦。這個是就我們一般凡夫的層面來講,不是就佛的層面來講,也不是就最高的勝義諦來講,就我們一般凡夫的真實狀況來講,因為佛法當然是針對我們的凡夫、一般人來講的,因為我們現在在聽課的大部分都是凡夫,對於凡夫一般人來講,這個世間唯是苦,所以四聖諦的第一個諦叫做苦。
這個苦呢,它的意義很深,它並不是像我們一般所談的所謂的世間的一般的苦樂這樣子,我今天聖誕節,所以家人相聚很快樂;今天我車被撞到了,我要花一筆錢很痛苦,我生病了很痛苦。
佛教講的苦,並不是在粗層面上講,佛教講的苦是在更深層面上講的,講的我們人生的真實面,從人生的深層面來講,一切唯苦,尤其針對凡夫來講一切為苦,為什麼一切為苦呢?
因為我們有內心的我執跟執着,這個我執跟執着,面對外在無常的環境(的變化,會)造成的一種衝突,這種衝突就會造成苦迫。所以就凡夫來講,一切世間唯是苦,只是說你有沒有去察覺到這樣子而已。如果這個世間很快樂的話,你今天不用來學佛了。
佛教講的苦它有三種,它有三種,一個叫做苦苦,一個叫做壞苦,一個叫做行苦。苦苦、壞苦、行苦。苦苦就是說當前的苦已經發生了,我現在在受苦,這個叫做苦苦。就是兩個苦放在一起現前苦;壞苦就是說未來變壞之後的苦,也就是未來潛藏會存在的苦。你現在雖然樂,但是這個樂不久就會失去,失去之後你就會痛苦。
另外一個叫做五蘊熾盛苦叫做行苦。我剛才講的由於我們一直有煩惱我執的存在,有我執的存在,就會不想去接受這個世間無常的變化,所以會產生苦。但這個苦一直都是存在的。所以佛教講的苦,有這三個層面的苦。
比如說我們現在肚子痛,我現在很難過。我現在親人離別了,我的父母親或是我的兒女,離開我啦,我很難過,這個叫做苦苦。壞苦,就是說我現在目前沒有感到什麼痛苦,而且很快樂,但是快樂不久將會失去,失去的時候,我沒辦法去接受,這個叫做壞苦。
比如說我剛才講了,有一個人買了獎券,得了2000塊,他很高興,但問題是這2000塊是不是永遠是你的?你有沒有可能說,我這2000塊帶在身上,結果明天要出去買東西的時候,東西還沒買,皮包掉了2000塊就沒了,有沒有可能?很有可能的。所以說壞苦就是說未來會產生的,未來會產生的,還沒發生,但是會發生,有可能發生,而且這種快樂很快就會失去,任何的快樂都一定會失去,不可能是永遠快樂。但這些快樂的東西失去的時候,我們就會痛苦,這個叫做壞苦。
所以我要告訴各位,就是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快樂,是永遠的,我們永遠可以保持這個快樂。只要我們的我執存在,沒辦法去接受這個世間的無常變化,這個苦就一定在。那麼這個苦一定在,我們就要談到接下來的集。
這個苦為什麼會一直在呢?就是這個集,集就是苦的原因,煩惱。我們由最根本的我執而產生的貪、嗔、痴,這個貪嗔痴沒辦法去接受這個世間無常變化的結果,所以會造業,造業會受報,那麼就會有苦。
所以我們要離苦得樂,最重要就是要去除掉苦的原因就是集,這個集最根本的就是我執煩惱。就是對我的執着,就希望說我能夠控制萬事萬物,希望外面的一切能夠照我的意願去執行,順應我的思想生活的想法,但很不幸,外面的一切不如我意的,人生十之有八九,對不對?
因為外面的世界一切是無常的變化,為什麼世界一切無常變化?因為外面世界一切依於緣起而成的,我們是沒辦法去控制外在的一切的,但是我們內心的我執卻一直潛意識裏面去推動,我們去控制它在一起。所以當內心的我執是跟外在無常的變化產生衝突的時候,苦就會產生。所以學佛的第一件事,一定要去了解這個世間,表面上是有苦有樂。那麼就我們凡夫實際深一層的來講,凡夫還沒解脫煩惱之前一定都是苦,只是有沒有發生,是現在發生還是未來發生。還有更深一層的我們的執着,所以要去了解到這些。
那麼既然知道說原因在哪裏,那麼佛教就是告訴我們方法,這個道就叫做中道正法,中道正法就是所謂的八正道,告訴我們去除我執、離苦得樂的根本方法。那麼你這樣做了之後,解脫法就是能夠去除我執,達到涅槃快樂。但是我是說過,這個要去除我執,達到涅槃快樂,不是那麼容易,但是我們能夠做到就是說,你在學佛的過程當中,能夠把我執一點一滴的去除,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很快樂。那麼這個道就是八正道,從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這個正見,就是說我們學佛第一個要有正知正見,先去了解四聖諦,告訴我們人生的問題在哪裏,然後進一步正志、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持戒修行;正志,就是把這些知見在內心養成一種人生觀;然後這裏正語、正業、正命就是一種實踐,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去實踐;然後正精進就是要努力去實踐;正定正定就是定的修行。未來我會慢慢再講,因為要開悟,一定要定慧等持,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實踐當中,就能夠讓我們慢慢離苦得樂。
為什麼我講說,就我們凡夫的世間真實面來講,一切皆苦,知道了嗎?但是如果就勝義諦來講,這個世間是所無所謂的苦樂的,這世間的一切,因為我們眾生的執着,才會有苦樂的產生。那麼至於八正道、四聖諦,這些詳細的內容,也就是我這4個月佛法概論主要談的。
问:师父,您现在到了无苦无乐的境地了吗?
師父:我的答案是當然還沒有到,還差得遠,如果要到那個境界,至少,真正來講要到阿羅漢,或是最圓滿的就是成佛,才有辦法到達那個境界。 那麼要到達最初成的境界,也要到達初果,所以我絕對還沒到達那個境界。那麼同學會說,師父你還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你還說那麼多?對不起,因為我也在學習當中,那麼我只是說對教義方面下的功夫多,下了一些功夫,那麼也在把佛法用到我的人生的修行跟生活上面,所以把我懂的這些跟各位拿出來分享,就是這樣子,那麼我也在學習在前進,那麼就是引導各位一起學習一起前進。
你們要知道一件事情:要開悟不是那麼容易,經典上說要到達阿羅漢,從發心開始修行至少要六十劫;那麼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所以你們不要在外面聽很多人說(開悟),外面很多人是騙人的,動不動就說他已經是開悟,他是什麼活佛,一大堆。所以你們要注意,我不是說沒有人開悟,而是說開悟不是那麼簡單,但現在外面很多騙子,都自稱是什麼活佛一大堆,然後就說自己開悟,這些你們都要注意。我們繼續來講。
剛才法已經講了,講到了有所謂的文義法,然後有意境法,然後皈依法。這個皈依法就是佛法的緣起四聖諦,緣起四聖諦的內容,經過佛陀用語言文字表達,然後我們聽話的人就是這樣吸收進來,語言文字表達的就叫文義法,然後吸收進來的在我們腦筋裏面就叫做意境法。它的內容就是皈依法,就有真諦法、中道法還有解脫法。
第二節 佛
釋迦牟尼佛小傳
- Śākyamuni: Śākya 族名。muni 聖人。來自釋迦族的聖人。
- 本名 Siddhartha (一切義成 ) Gautama (姓)
- 出生於迦毗羅衞國(Kapilavastū),今尼泊爾南部。
- 生於公元前 470 年。29 出家,修行六年,35 成道,說法 45 年,元前 390 年入滅。
繼續來講佛。首先釋迦摩尼佛小傳,我們在講的是歷史上的佛陀,我們一般叫做釋迦摩尼佛,他的梵文叫做Śākyamuni。但是我們一般可能會誤解,因為釋迦摩尼佛不是他的名字,不是他的本名。其實Śākya 族名,叫做釋迦族,那個muni 是聖人的意思,或是修行人的意思。所以Śākyamuni釋迦摩尼,其實他指的是說釋迦族的聖人或是說來自釋迦族的聖人。其實他的本名叫做Siddhartha Gautama,這是他的本名,他的名字叫Siddhartha ,他的姓叫做Gautama,Siddhartha我們一般都把它翻成一切義成,或是一切成就。
那麼他出生2500 年前左右的出生於迦毗羅衞國(Kapilavastū),今尼泊爾南部,他大概是在現今尼泊爾的南部左右跟印度的邊境附近,那麼一般我們都把它稱作是印度,因為古代尼泊爾是被劃分在印度的範圍裏面,只是說依現在的地理位置來講,它是在靠近尼泊爾南部的地方跟印度的邊境,那麼他的出生出生大概在公元前470年,然後29歲出家,休習六年,35歲成道,說法45年,所以他活到80歲。在西元前390年入涅槃,大概就是這樣。
這是歷史上的佛陀,叫做佛陀小傳。我這個是根據印順導師依據南北傳各種經典資料所記載研究出來的,我就以他的資料為主。
那麼佛陀是覺悟,他到底覺悟的什麼呢? 我們分成三點來講,第一個覺苦、覺樂與覺中道,第二個即人成佛,第三個自覺覺他。他覺悟了什麼呢?
覺苦樂與覺中道
世間唯是苦 → 找尋離苦得樂之法
- a) 在家- 欲樂
- b) 出家- 定樂或苦行
- c) 出家- 中道行
覺苦、覺樂與覺中道,因為我講過世間為是苦,因此釋迦摩尼佛他悟到世間唯是苦之後,他就要找尋離苦得樂的方法。現在也一樣,當初一般來講,我們在家重欲樂,享受五欲之樂,眼耳舌身意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法,然後吸收進入我們意識裏面的,我們一般都是在追求這種色聲香味觸的了,這是在家人。比如說要看好的東西,要聽到好的聲音,然後要有觸感,要吃好的東西了,我們一般在人不外乎就在五欲當中去尋找樂。這種樂是非常無常的,而且當失去之後,我們就會有非常的痛苦。那麼有些人就會開始出家去修行,在以前佛陀的時代也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但是出家之後如果沒有找對方法,沒有找對真正的真理,那麼也沒辦法解決真正的苦。
那麼在印度出家有兩種方法,在那個時候有兩種沒有辦法解決真正苦的方法,有的是定樂,就是修禪定,然後從禪定裏面得到定樂,然後去享受這種禪定之樂。我告訴各位,這種禪定之樂是比我們世間的欲樂快樂很多,但是它並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沒辦法解決真正的痛苦。他出定之後,這種內心根本的煩惱都還在。所以說雖然在禪定裏面雖然能夠享受到禪定的快樂,人家說禪樂為食,但是他根本的我執煩惱還在沒有斷,苦永遠都一直存在。
另外一種就是修苦行,印度的某些宗教認為,我們的痛苦是因為業力而來,所以說只要修苦行修的越苦,就可以把業力磨掉,把業力磨掉了之後,(到)有一天沒有業力之後,就可以離苦得樂。但是這種觀念當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在印度古代,就有享受禪定之樂或者修苦行兩種,因為我這次講經只有短短的幾個月,所以很多地方沒辦法講太細,我把重點講就好。那麼我的上次講佛法概論的時候,很多地方都講的比較細,這次沒辦法,所以我只是講挑重點講。
所以釋迦摩尼佛出家之後,他定樂苦行,他都修過。但釋迦摩尼發現,這一些定樂跟苦行,沒辦法解決我們內心的根本的問題,所以他就提出了中道行。他悟到了中道行,就是我們上面講的緣起法四聖諦,一切世間都是依於緣起,我們身心生命也是依於緣起而來的。由於我們不了解種種世間的緣起,所以我們也會有我執。
那麼由於這個我執跟外面的無常變化就會造成苦。釋迦摩尼發現釋迦這個之後,所以就是尋找出中道正行,這個中不是說在中間這個中,是正確的正的意思,中道又叫做正道,對緣起四聖諦的了解,所以他就覺悟到中道正行,覺悟到緣起法。所以我告訴你,人家說佛教講什麼?緣起法;佛陀覺悟到什麼?緣起法,那麼緣起法解釋我們身心生命的流轉就是四聖諦。
即人成佛
a) 人間覺者:重人間修行而反對神教的啟示
b) 人性與佛性的融合:
- 「生身」: 生、老、病、死、食、住等
- 「法身」: 正覺緣起而解脫
- 融合:佛性是人性的淨化與究竟
接下來我們來談,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尤其在阿含經裏面,阿含經裏面強調的是即人成佛,我們很多經典談的佛好像都遙不可及。但是阿含經裏面講的佛,他是人,他是人間的覺者。所以它這裏面講的佛,他是一個人,父母所生身,然後受盡千盡萬難,去尋找解脫之道。然後經過六年的苦,各種修行之後,最後他終於覺悟了,所以它重在人間的修行,所以叫做即人成佛。他不是什麼神,也不是什麼超越的現象,他更不是什麼神,什麼創造者,也不是說什麼神派來的啟示者,也不是神派來的,他是一個人。然後依人發現人的種種問題之後去修行,然後去解決、去改變,然後慢慢最後就成佛。
所以我們要重視佛陀的人間性,因為這樣子我們才能夠把佛陀當成我們的一種可以追尋的目標,一個sample,這樣子去學習,這樣叫做學佛。也就是說,佛陀是人,他做得到,你可以慢慢一點一滴去學習,早晚一天我們也可以慢慢做得到。
所以第二點,我們要談的是人性與佛性的結合。佛陀他有父母生身,所以他身體會有生老病死,然後他也要喝也要走也要住,所以他完全是一個人,他是由父母所生的,對不對?所以這個叫做人性。
但是他有法身,因為這個佛陀他是以這個人,去正覺緣起而解脫,這個叫做法身。所以由生身跟法身,人性跟佛性的融合之後,就變成佛性是人性的淨化與究竟。佛是由人去修行而成的,所以佛性是人性的淨化,最後到究竟。
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一點,不要把佛想的很高很遠,好像遙不可及,把佛當成只是放在佛桌上供拜的一種對象。不要這樣想而已,因為佛是很貼切的,現實人間的去修行的,是我們可以學習模仿的對象。
问:我们这信主就得救了,你什么时候才能成佛?而且你死了以后也不知道是变人、变猪、变狗还是变鬼,你这没希望了。人是即人成佛,是这么说,师父您到现在您这修行都好像还离得很远,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成佛,这太遥远了。
師父:我現在先回答你一個問題,剛才他們說成佛太難了,對不對?如果我就問他們說,我們學佛,我們有一天還是會成佛,你們學基督教信天主教,你們有一天會成為上帝嗎?(答:他們不需要成為上帝,我們到天堂了就全都永生了)。這樣子的話我們永遠是上帝的奴隸,是不是這樣?
问:他们愿意当,不管是怎么叫,但是天堂,他们觉得很有保证。你看信则得救,对吧?这一信上帝,死活就铁定上天堂,这有保障。
師父:這是他們講的。但是如果就佛法來講,所謂的上帝,跟印度教的大梵天是同一個等級的。只是初禪天的大梵天而已,就是他們所謂的上帝,所以他們上到天堂,或是我們所謂的天道,如果福報享盡的話,還是照樣會掉下來,所以,天下沒有那麼好吃的午餐。你想說靠一個信,然後上去的就永遠不會掉下來,就永遠這樣子,這樣的信仰的話,老是說真的很不牢靠。
至於說不同宗教間的各種想法,各種觀念,當然談都談不完了。佛教當然就會認為說所謂的上帝等於就是大梵王,那只是初禪天的一個眾生而已。他是因為修禪定,然後第一個出生在初禪天,然後他以為這個世界都是他造的,但實際上沒有那麼好的事情。所以說這個就是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
至於說你要學基督教,很簡單的就是信者就得永生了,還是說要學佛教,慢慢的去修行,然後向人性的弱點去挑戰,那就靠個人自己覺得怎麼樣。但是我告訴各位,世間很多事情解決,不是靠一個信上帝這麼容易就解決的,如果這麼容易就解決的話,那人生不會有那麼多的痛苦。
问:你要说人生的痛苦,这信上帝还真能够解决。为什么?因为我认为修行,学佛法不是为了解决人间的痛苦,你要说解决人的痛苦,基督教足够,为什么?因为基督教说了,你死后就上天堂了,那行了,我也就不用烦恼了,这什么事都交给主。说出了车祸了,主在考验你,你拿了好工作了,主是祝福你了。反正我这个人已经死了,我都交给主了,这也是一种解决痛苦的很好的办法。
師父:你覺得這樣痛苦解決了嗎?問你出車禍了,受傷的,半身不遂的,誰在半身不遂,誰在受傷,誰在就受痛苦,還是我們,對不對?出車禍的車壞了,誰要出錢去修理,誰在煩惱這些錢,還是我們人,問題有解決的沒有?
问:人家就说了,我这人肉身已经是以基督同钉十字架流,活着的已经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头活着。这就是有点像身受心不受。
師父:沒有那麼簡單的,什麼身受心不受,問你半身不遂,被車撞到,痛還是痛?如果你這樣有解決。
问:他觉得不是那么执着于那个痛,他说比方说我这已经都交付给上帝了。
師父:其實我跟你講,這個是他們嘴巴在說的,如果這樣的話,那些信基督教、信天主教的人,都不會吵架的,都沒有煩惱了。我舉一個例子,為什麼中古世紀,不要說中古世紀,包括現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宗教戰爭?宗教戰爭都是誰引起的?都是那些天主教跟穆斯林的引起的,還有誰引起的?如果他們真的都沒有痛苦的,都沒關係的,還會去打人家嗎?還要去殺的家嗎?都沒有問題的,他們還會吵架嗎?所以說他們是嘴巴講,但是實際上根本沒有這樣做,嘴巴我可以講得很漂亮,對不對?
所以嘴巴講,我可以講說,我學佛了,我無我了,我自在了,我解脫了,但是這些都是欺騙人。不但是騙人,那只是騙自己的話,也就是說用這種話來麻醉自己。如果那麼簡單的話,那些信基督教的人都沒有煩惱啦,他們那些信基督教的國家都應該很平和的,都不會有戰爭。但是古代中古世紀一大半以上戰爭都是他們引起的,所以話都可以講得很漂亮,但實際上可不是這樣子的。
问:我说你看我一个佛教徒跟你们的基督徒坐在一起,我就不会劝你信佛教,因缘到的时候,你自然的会有选择,但是基督教跟我坐在一起,他是使劲儿要劝我一路。
師父:所以說你看,他們自己有沒有得到安詳,有沒有得到平和,我們不談,但是他們已經造成人家很多困擾了,是不是這樣子?
问:他们信基督教之后,这人他们的整个状态的确是有了巨大的改变,比原来祥和多了。
師父:問題是他本人是好像感覺上我不知道,有些人剛開始是會這樣子,比如說有些佛教徒,剛開始學佛之後很清淨,人家不是說剛開始學佛,什麼見山不是山,但是問題是一陣子之後,要長期來看,要看他對周遭的人,然後態度各方面的觀念到底是怎麼樣。我不說他們是變祥和多了,問題它是造成你的困擾跟煩惱,他是不是不尊重你的宗教跟信仰?硬是要勸你來皈依他們的宗教,就是這樣子的。沒關係,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常常在談,因為我在大學當然也學過西方宗教,從大學碩士到博士,每一個我都要去修他們的西方宗教。所以他們這種種的這些,我是蠻清楚的。以後要談宗教也是可以談。
JQ:其实这种宗教的信仰真的就像心理治疗,因为他们这种信不信的问题,就像我们接触佛法,我们信不信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有些事情我们自己没有证到,但是你愿意信的话你就会接受。信基督教、信回教都是一样,他们真的信到心里去的时候,他们遇到大苦难的时候,他们确实比一般人能够放得下,就是说自怨自爱的那种情绪,可能会比一般人轻很多,所以这一点来说确实是有受用,在这个情绪上都会得到很大的受益。我当初是先受基督教,受洗了。可是后来一听佛法,就是究竟跟不究竟之间是差太多,我觉得佛法是真的很究竟的。所以当然佛教都说随缘,有些人他因缘不到的话,就不去勉强人家,是像我们家的话,我先生是基督徒,他上教堂我也很高兴,他对我学佛他也很高兴,所以我说这个应该都是要随缘。
師父:就是這樣子。我跟你講,所以信什麼宗教,有時候就是佛教講要隨個人的因緣,如果相應的話,你就去信什麼教。但是就佛教來講,當然最根本能夠解脫痛苦之道的,當然就是佛教。我講過很多宗教行為或者信仰,多多少少可以改變人的某些不好的特質,當然都是會的。我們不能說不會,因為當然基督教裏面,也勸人要博愛,要幫助人要服務社會,當然也是有。那麼就像是佛教講的,那問題是在於到底就究不究竟,這個究竟不究竟,那就見仁見智了。其他宗教講的究竟,他們教信神就究竟。但是佛教最根本的要破除我執,才能叫做究竟。至於這些宗教比較,因為比較談的遠一點,我們現在就不談,以後有機會再跟各位談一談。
現在這裏我要特別講的就是說,我們這邊講即人成佛,就是說要把佛跟我們人拉近,不要把佛當成很遙遠,而是要把佛當成說他也是一個人,那麼他能夠破除這種內心的我執跟煩惱。好我們來回向。
- ↑ 此處可以思考關於「大乘非佛說」的大論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