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之道次第 第一讲

当前项目或页面正在整理中,未经师父校正,仅供个人参考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这次以《俱舍论之道次第》进行一个解释,来跟大家来结个法缘。

    为什么选择《俱舍论之道次第》呢?《俱舍论》其实有八品,最后一品是“破我品”,跟俱舍论本身比较没有关系,但是至少有八品。

   为什么特别选道次第?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个,因为现在学佛的人很多,台湾佛教很兴盛,但大部分的人对佛教的学习,都仅止于把它当成一种信仰,然后做很多的宗教仪式,那就变成好像一种主流,这个当然不是不对,毕竟来讲,佛教有其不同于其他宗教之处,还有其很超越、很殊胜的地方。佛教也有它的根本修行的一个次第,这些容易被一般学佛者所忽略。

    所以我希望借由《俱舍论之道次第》,来让大家了解,其实学佛有它很严格、完整的、严密的一种次第的修行,不是只是泛泛的发发心、做做善事。当然发心做事、诵经都很好,但是毕竟学佛不只是这样子。因为你要去基督教的教堂,你要到其他宗教的地方,他也都是做这些事情的,他也都是有发心帮忙,慈善教育这些他们也都做。


  如果做这些,很好,没错。但是如果只是这样,显现不出佛教的殊胜,还有它的特质跟特色,还有我们到底修行要怎么学、怎么修,这是第一个。


我觉得应该在这个地方,借由这次的讲座,来做一个启发。所以这一次的讲座,师父比较重在由《俱舍论之道次第》,来对大家的修行次第做一个启发。 所以中间有很多很深的地方,如果听不懂怎么办?(学员答:到YouTube上再听),如果听不懂也不用起烦恼,有些人是第一次听,会觉得很新奇,但是不懂没关系,听不懂,你就把它当成反正第一次是学习,未来再复习你就慢慢懂了。听过的,懂的,再听就当成复习。

  大家也比较了解,其实佛法的修行有它的次第,不只是我们讲讲,泛泛的,就是拜拜佛、礼佛、诵经,然后多诵几遍咒之后就开悟了,不是这么简单容易的事情了。

第二个,就是说最近、以前台湾的佛教,比如说净土法门很兴盛,对不对?

  净土法门当然有它的殊胜处,他的殊胜    处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谈。慢慢的由于国际这种社会观,还有这种交通方便,还有资讯慢慢发达,那么现在佛教有三大流派,就会做互相交流,我说的是现在的,古代当然派别很多了。

  现在的佛教的三大流派:南传、藏传、汉传,那么讲汉传当然就狭隘了一点点,没有错,一般我们是讲北传的,当然北传以汉传为主,这没错的。北传以汉传为主,当然汉传就传到日本跟韩国,但是你讲汉传,感觉上就仅指汉地的地方,但实际上它传得蛮广的,其实东亚几乎都是它的范围。它传到包括整个中国大陆,那台湾当然也是属于汉传,有传到日本,韩国都有,甚至比较南洋的,越南,这些也都是。


    那么这是我们讲的所谓的北传、汉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还有藏传教。这些北传已经够复杂的,现在的资讯因为非常发达,所以其他流派的,包括藏传佛教也传进来,然后南传佛教最近也很流行,是不是这样?

  所以会有造成(……听不懂师父的台湾话),我们讲说净土法门,禅宗参禅就打坐,怎么参话头?到底是怎么样?到底是怎么样比较好?应该怎么修学?会不会有点混乱,甚至会认为,怎么会差那么多呢?


   其实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今天我要介绍《俱舍论之道次第》,就是把佛教根本共通的,不管是南传、北传、藏传,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的道次第。这个道次第我们可以在《俱舍论》里面找到,只是大同小异。根本的道次第,其实在《俱舍论》里面,已经体现出来了,只是大同小异。


  比如说,现在南传上座部的一些禅修,还有一些观念,事实上不是很新奇,也不是说在我们北传里面没有,其实北传的阿比达磨还有《俱舍论》里面,其实都已经有,只是大同小异而已。所以你没学过,会以为南传跟我们北传差很多,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学,因为我们的经论太多了,没有学到,所以你会以为好像完全不一样。


  其实戒定慧的修学,没有什么不同,大同小异。这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要讲《俱舍论之道次第》,不是说里面多详细要教大家,今天就把它认知到、可以学到,当然你能这样学到是最好。但是重点在于,通过这样的学习,去启发各位了解修道的次第,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个比较想要传达的一个信息。


第二个,在这里(显示屏),我们所看到:

  本讲座以《俱舍论》“分别贤圣品”为主,摘要性的阐述俱舍论的修道次第。俱舍论虽是以解脱道为主,但其次第清楚严谨,不但能为修解脱道者提供一入道方便,对大乘道修道次第也产生了一定是影响。


   俱舍论虽(传统上来讲)是以解脱道为主,但是解脱道不等于是小乘。如果你发大乘心,然后来修解脱行,这样的一个解脱道的法,就变成所谓的三乘共法。 

  各位了解吧,法是没有不同的,法是一样的。如果你发的只是解脱的心,出离心——我想要断烦恼,那就是所谓的小乘,小乘并不是不对。你们不要听到小,以为那个道是小的,我们都是大的,我们不学习。它的“小”的意思,只是针对佛的究竟菩提,所以称为小而已,它是相对于佛。


  佛那么殊胜那么圆满,当然它就叫小的。所以它的小是相对性,不是绝对性的。相对于佛当然它是小,但是相对我们凡夫,这些也是非常殊胜的。人家能断烦恼你能吗?人家能解脱贪嗔痴,你能吗?这不就是我们学佛的目标吗?  只是说北传是以菩萨道为主。


  北传又称汉传是以菩萨道为根本;南传以解脱道为主;藏传显密都有,但是它有很浓厚的密教色彩。既然我们北传是以菩萨道为主,当然希望大家能够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所以我们当然还是要以大乘佛教作为我们终极的依归。但是虽然大乘佛教发的菩提心,但是你的修学也得要有次第,不能囫囵吞枣,道次第怎么修你搞不清楚,这样是不行的。


  所以 俱舍论虽然是以解脱道为主,但其次第清楚严谨,不但能为修解脱道者提供一入道方便,对大乘道修道次第也产生了一定是影响。比如说唯识学的修道次第,他就受俱舍论很深的影响,比如唯识五位:资粮位、 顺抉择分、见道、修道、究竟。这样的五位,本来是在阿毗达磨里面,而且俱舍论把它立得非常清楚的,但是在唯识学,它把它转成究竟位是佛菩提,但是在解脱道里面的究竟位是阿罗汉。


   所以它这个次第被大乘佛教所吸收,而开展出一个大乘佛教比较清楚的修行次第,你不要以为唯识是这样子而有,其实连中观,到了中期中观,它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修行次第。

  所以俱舍论的修行次第,广为大小乘所接受,这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今天来介绍俱舍论道次第,它有这么大的一个作用跟影响,所以大家如果能从这个地方学习,受到启发,那就是我今天的目的了。


    这样各位大概了解吗?知道今天课程的用意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讲课的一个重点。等一下我会把道次第的一些重点跟各位提一下,让大家学习佛法。有兴趣的人,然后知道怎么样去规范自己的,然后做一个说明。  然后师父要提一下,大部分人大概都知道了,师父的讲课,如果你有任何问题,跟这个课程比较相关的,你现在不要去问唯识中观的内容了,问与这个课程相关性的,你随时可以举手,师父会斟酌回答。15:23

问:这几年在东、西方,台湾欧美可能也都很流行,甚至想要参加、或去拿证照的,有关内观和正念修行,我觉得这部分应该属于南传的系统,感觉很多人花钱去参加。因为后来听了师父的视频之后,师父您说,如果你这些(基本观念)都不懂,你去观什么?有人说有啊!我们也是会讲很多其他的,因为我们也知道怎么观空什么,只是到目前还是做不到,我们也知道缘起四圣谛,都会讲,因为要上课之前,他们都会讲这些基本的观念。

我就想问师父,我听他讲好像也是懂,我说我自己也是做不到,他说:我跟你一样,你基础懂就好了。他们这些,很多都是佛教徒开的,甚至有一些南传的师父,他说我为什么还要再去听俱舍论这些,听那么多干嘛?实修比较多,不就是要实修吗?


师父:很简单回答大家一个问题,修行的次第就是慧学的进程。她刚刚问的问题牵扯到一个错误的观念:学佛学东西,不是你懂不懂、你知不知道(就可以了),你说我也知道、我听过。问题是你知道、你听过——这是知识,这不是知见。


  学佛的进程是闻思修的进程,你知道不等于是闻慧,这就是很多人错误的观念。你知道不一定是闻慧;你知道,但是它没有深入你的内心变成你的人生观。


     举一个例子,师父在卡加利大学的时候,我从大学、硕士到博士,我都要选一个其他宗教。我当然不会去选穆斯林了,但我也接触过,穆斯林多多少少知道。我选的是基督教,基督教很多理论知识我知道,但我知道的那些理论知识,我不会把那些知识变成我的信仰、变成我的人生观,他们的理论我也知道,耶稣、神、神之子,三位一体,我也知道。


   天主教跟罗马东正教的观念哪里不一样?一个是重哲学性,一个重三位一体性的灵性,我都知道。问题是知道,真的成为你的人生观了吗?没有。很多佛教徒八正道、四圣谛,他也知道,问题是你真的是恳认的吗?你真的肯认世间是苦吗?师父常强调的,你对世间的苦真的有体认,真的认为世间就是苦吗?我看大部分没有,只是挂在嘴巴上讲而已。如果恳认世间是苦的话,后面就会有一连串不一样的观念跟动作了。

  这样各位了解吗?如果你认为世间是苦,修行很重要,为什么拿证照对你那么重要呢?(学员:可以当职业,需要这个证照,还可以再去教别人)是。拿证照对你那么重要吗?你的心到底把法当成是什么?把法当成是生意,当成是赚钱的工具,我不觉得他真的对法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已经受到社会的影响,什么东西都要证照,这个就是一个很清楚的区分的。 20:10


问:请问现在的佛学院,基本的课程,要修学分,要求读多少本的书,这是属于汉传还是北传?

师父:这个其实就是各佛学院自己定的一个次第,每个佛学院都不大一样。比如说南传、北传,还有藏传,都有他们佛学院要立的一些方法,但是闻思修的历程跑不掉。

  所以我们要区别,知识上,大家都说我听过,所以师父常说听经闻法,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只是说我懂、我听过,不是这样。从唯识学角度来看,听经闻法,重在不断的熏习,变成你的人生观,变成你的思维、你的观念、你的知见。一旦变成了知见,你的观念、想法,对你的人生观改变就会不一样。怎么样不一样?等一下《俱舍论》后面讲得非常好,可以检视的。我们再来看纲要:


一:入修方便:

1、住戒修三慧

2、三清净因

二:顺解脱分:三贤

三:顺抉择分:四善根

四:见道



第1个:住戒修三慧

第2个:三清净因。你真的要修行,入道方便你必须做好,后面你才能继续做,才能继续谈。

第二个:顺解脱分,就是所谓的三贤,

第三个:顺决择分:就是所谓的四善根。

第四个:见道。


  你说见道之后还有修道,还有究竟道,但问题那个是圣人的事情。我们现在是凡夫,比较重要的次第,就是这里:入道方便、顺解脱分、还有顺决择分。这些比较重要,然后一直到见道、修道、究竟道,当然也有圣人的事情了,这样大概了解了。


所以我们从这样的一个纲要,我们就可以看出《俱舍论的道次第》是怎么样一个方式。我们来看书,大家都有吧?这个是师父上俱舍论的教科书,你回去如果想听俱舍论,把这一本当教科书,这个就比较清楚。

  翻到233页,隔壁有一个图,如果你把这个图的前面加上:住戒修三慧,那就变成它的一个道次第了。所以俱舍论的整个道次第,我这边来画一下,你们大概看一下。

第一个:入修方便

1、住戒修三慧

2、三清净因

二:顺解脱分,顺解脱分就叫外凡位

三:顺抉择分,叫做内凡位

四:见道。


一:入修方便有两个:

   1-住戒修三慧

   2、三清净因。这个就是一个入修方便,意思就是说,你要真正进入顺解脱分的话,这些要做好。


二:顺解脱分里面,一般又叫做资粮位,那么这资粮位里面,有修止,还有修观,修止就叫做五停心观。五停心观都是修止的入修方便。五停心观,师父会大概讲一下,五停心观里面的持息念或叫做数息,我会特重在持息念上面说明;修观,就是四念处。

三:顺抉择分就是所谓的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

四:见道:十六心。


这整个就是《俱舍论》的道次第。一开始,他要强调的是所谓的


一:入修方便:

1、住戒修三慧。这就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因为一般人,尤其是现在很多的禅修营,很多的禅修班或修行的班,他完全忽略了住戒跟三慧,你一去,他就教你怎么坐,一些什么方法,应该怎么样等等,这些不是不好,而是真正的正统佛法的修学来讲,很重要一个,戒有没有持好?


  这当然不是说,从小戒到大戒,以至于微细的戒,持到什么程度,不是这样的。是根本的五戒,你到底持到什么程度?这是最重要的。你到底在不在乎戒?为什么戒那么重要?你的戒不持好,你绝对没办法打坐,没办法入定,这是天经地义,因为增上三学:戒定慧。

  戒修到一定的程度,它叫做增上,就是说你要修定,要以戒为基础,你才能把定修好。你要修慧,要把定修好,你的修慧才有可能会成就,这是跑不掉的,不然为什么佛要讲戒定慧为三学?但是现在的禅修营都不强调持戒,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再来,如果你是佛法的学习,你的慧学,就是所谓的闻思修三慧,有没有到达一定的程度?师父刚才讲了,我们闻思修三慧的思慧跟修慧暂时不讲,我们先讲闻慧。闻慧不是你知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知识,你有这个知识不叫做闻慧。那闻慧是什么?师父讲的,四圣谛的苦圣谛,有没有变成你的人生观?真的变成你的人生观,可能就有差不多的闻慧。所以(听不清)他不谈人生是苦,那不谈人生之苦,为什么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是圣谛?你连这一点都不恳认的话,没办法修行。


   不但是解脱道要恳认人生是苦,大乘佛教也必须很深刻的恳认人生是苦,你才能真正发菩提心。(师父讲台语)你要发什么菩提心,发不了菩提心。你要是觉得这世间不错,有好、有坏,你这样怎么发出离心?你出离心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说还要拿证照? 30:52


  你是世间法,拿证照没话讲。但是你连出世间法,你要拿证照,这就觉得奇怪,你的目的,到底是恳认人生,然后恳切佛法的重要性,还是我去训练训练,当一个什么师,然后就可以教人,哪一个比较重要?法的恳认性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所以这个叫做住戒修三慧。


2、三清净因:很重要。因为你如果没有握住,我们很多讲的其实都是空谈。因为你的知识跟你真正的实践你做不到,这个就是我们的一个次第。


    接下来,这个(持戒、修三慧)做好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慢慢进入止跟观。但是这个止,不是说你这个(入修)没有做好,你不能做,而是说你也必须两个都要做。因为这个观跟三慧有决定绝对的关系。


所以为什么你这个(入修)做好了,后面两个(止观)就容易了?不是说你这个(入修)没做好,我这个(止观)不能做,不是说完全不行了。而是说你虽然这个(入修)还没做好,你还是多少要打坐,只是说你打坐要有成就,这个(入修)没做好,打坐很难有成就,只能说方便坐一坐而已。你这个(入修方便)做好了,我来修止跟观,那就相对来讲是有基础的。


   再来,如果你能够开始做止观的话,进一步那就是所谓的四加行了。四加行很重要的就是定中做观了,四加行叫做定中作观,又叫做止观相应,又叫做定慧双修。这句话是常常听到、耳熟能详。止观怎么相应?


  我们都讲止观相应、定慧双修,定慧怎么双修?定慧双修或许比较明白一点,你要打坐你要听经闻法。但止观相应,怎么相应呢?怎么应?定中做观,定中怎么观呢?俱舍论里面,它有一定的规定,而且一定的规定,不是只有俱舍论这样,而是说它是普遍性的,它背后的这道理是普遍性的,所以大家必须要清楚。


  当然在俱舍论里面它会进一步跟我们谈,四加行里面到底要怎么坐?要观什么,然后进一步就是见道。见道,大概讲一下就好了,因为见道离我们很遥远,当然你做到你就证悟初果,不然就证初地了。


  但是你说,师父,我们做不到为什么要学?你们觉得呢?我目前做不到,为什么要学?当成一个终极的目标,不然我怎么知道我现在做的是哪个阶段?苦集灭道是四圣谛,灭,你现在做得到吗?做不到。做不到佛陀为什么叫我们要学?终极的目标!终极的目标是什么,你总要清楚吧?我问你,我的目标是考上台大,你进去的吗?你读了的吗?你现在考得上吗?我是说你当年、小的时候。现在很多人台大已经毕业当教授。


  我是举个例子,当年我很想,但是很渺茫,问题是你能告诉小孩子(……师父说的是台语,听不懂)不能这样子,这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目标。你总要知道,你为什么要进去读书,它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我们要去到那边?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我为什么要以它为目标,你总要知道吧?


  所以说,见道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你总要知道,你修的是什么,你到达的目标,还有到达的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佛的境界你懂不懂?不懂。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相似的从经典里面可以知道,原来大方向上是怎么回事?所以那是我的目标。你有不懂,如果人家问你:你不懂,你怎么要成佛呢?那是会成很大的问题了,所以那是我们要了解的一个目标。


第二个,这个目标就是告诉你,不断的熏习,熏染,不断的告诉你,这个就是我们终极的目标。所以你要不断的发愿,你要清楚地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知识上越清楚是越好的,所以必须要懂,必须要了解。

  还有一个,知道了这个东西不会上当受骗,会变聪明,所以叫做《俱舍论》,古称聪明论,为什么台湾的附佛外道那么兴盛?台湾的附佛外道跟佛教的兴盛有很深的关系,为什么?因为佛教兴盛佛教徒多,但是佛教徒多,大部分都不读经教,似懂非懂,所以很容易被所谓的附佛外道。


  你说外道那就算了,外道就是佛教以外的,外道容易辨识,附佛外道不容易辨识。所以佛教越兴盛,佛教徒越多,附佛外道在旁边跟着茁壮长大,吸取佛教的奶水,所以他也跟着长大。因为不容易辨认,他不容易被辨认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很多佛教徒,他仅有一种对佛教的信仰,他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这些修道次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甚至止观加行的这些他完全不懂,那不懂你就容易被那些糊弄了。


你学了这些,你就知道说没有那么容易,你连四圣谛都不知道,然后这些都不懂,你跟我讲你是开悟的,这是有问题的。所以学习这样的一个次第对你有帮助,就算是你没有办法做得很好,但至少你能够分辨,分辨那些应该是真正的佛法,还是只是附佛外道。


这个叫做暖、顶、忍、世第一叫做四加行,然后见道,这个就是我们修道一个次第。39:00看PPT


一:入修方便:


1、住戒修三慧  

1)住戒:持戒调伏粗重烦恼

2)三慧:闻、思、修


(1)闻所成慧:

1)听闻圣教,生起随顺无漏慧

2)由语言文字生起对教法正确的了解

3)正确观念的初成


(2)思所成慧:对教义深入了解,正见养成,不变坚定的观念 。

(3)修所成慧:依定起观之慧。


入修之前,这是共通的。

1、住戒修三慧

1)住戒:持戒调伏粗重烦恼

    刚刚师父讲过,就是戒定慧为三学,又称为三增上学, “增上”是什么意思呢?基础。这个增上是基础,当然它有辅助的意思,但它主要是基础。他的基础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你五戒持好了,可以作为修定的基础,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戒没有持好,你修定就没基础。但是不是说你戒持好自然会有定,不是这个样子的。你戒持好,还要另外做定的修行跟训练,你才能有定的产生。定怎么修?我们下午会谈。


  所以第一个,你要先持戒,把戒持好,你才有可能打坐坐的好,如果你戒持不好,你也可以去打坐,每天花一两个小时的去坐都可以,但是绝对坐不好,为什么?因为一个关键很重要:戒,是由一种外来的暂时的、强迫的一个方法,让我们去调伏我们粗重外露的烦恼。我们烦恼很重,重到我们没办法克制的时候,它就外现为身口,那就是所谓的外露的粗重的烦恼。


  怎么样叫做重到可以变成外露的身跟口?比如说你的嗔心很重,动不动心里就不舒服,动不动就不高兴,对不对?不高兴到一个程度,刚开始你会忍,但是你忍到一个程度,你会不会表现于身口?会。所以表现你身口的时候,就表示说你的烦恼,已经重到你自己都不能克制的。比如说你心里对这个人很不满,不满到了一个程度,你会不会想骂他?一定会的!你骂他之后他又骂骂你,你又骂他,骂到最后你会不会想动手?会。


  这个就是所谓的粗重烦恼,这个粗重烦恼,你虽然学佛,但是你的观念还没很清楚,你的能力还没有到的时候,必须要有一种方式来克制它,这个方式就是由外来的加给你的,然后发自内心的愿意修行的持戒。持戒就是一种半强迫的方式,来克服压制,它的重点重在压制,压制降伏我们粗重的烦恼。所以你说师父,我烦恼很轻。或许你是真的天生慧根深厚,像慧能大师那一种,那一种的你就不用听师父的方法,你就去另找明师。43:01

  但是佛教的修学,既然我们讲道次第,就是针对一般人,你就不要跟我说,你是根机很高、再来人,因为那个境界超过我们,你就另外想办法。因为我这个既然是讲俱舍论,讲道次第,就表示是针一般人,我们一般人都必须这样子修。一般人烦恼很粗重,所以持戒降伏粗重的烦恼,你把身口的这种粗重烦恼,能够降伏到一定的程度,烦恼比较轻了,这样来打坐就容易坐,就容易上手。不然的话,你一坐下来整个人心浮气躁的,心里胡思乱想的,整个内心都是贪嗔痴在作祟。你就坐在你那边两个小时,打妄想两个小时,然后有时候越想越生气,因为本来已经忘记的东西被你想起来。会不会这样?多!

  有些人为什么打坐越打坐脾气越差,因为你没持戒,你对佛法的道理又不懂,然后直接就到那边坐,然后你的坐势很好笑,你看你的隔壁或者是你旁边的那位,他坐那么久,你说:奇怪,他平时应该比我差的,他为什么可以坐?然后你就用什么去坐?你用你的意志力,用你的不服输的心硬坐在那边,然后越坐越生气,但是你又觉得不服输,又坐。坐到最后怎么样?起座之后跑到外面去,谁碰了你一下,就破口大骂,所以会造成这种问题。你说怎么会这样子?很简单,你根本没有把粗重的烦恼调伏,你对佛法也根本不懂,只是人家修、人家坐,你觉得很好,人家跟你很好,你也跟着去,这个就问题就很大,所以戒没持好,定、慧都会有问题。尤其是打坐,一定要把戒持好,降伏粗重的烦恼,接下来打坐就容易上手。


  为什么要住戒修三慧?因为你的打坐,两个观念:一个降伏粗重的烦恼,第二个更重要——观念要正确。你观念不正确,你都不知道你打坐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人打坐为了神通的?有。一大堆。有没有人打坐是由于跟风流行?有。很多流行,现在人家在打坐,我没坐也不行,打坐变流行,因为大家都做,很多人打坐是因为现在的一股潮流。


  因为他搞不清楚,打坐跟一般现在讲的瑜伽有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很多瑜伽班也有打坐,反正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样。不然的话好像自己跟不上潮流,所以有人就是这个样子。

  有没有人打坐是认为我有打坐,你没有打坐,所以我这个修行特别好,你的修行特别不好,我看过很多是这样子。有人问:你在修什么?我在听经闻法,你那个不是修行,你知道我在修什么,我都念什么咒,然后每天练几百遍……


  如果观念不正确,不管你修什么,越修越贡高我慢,打坐本来是要降伏五欲,五盖,降伏嗔心的,但是如果你观念不正确,你坐的稍微有一点点感觉,你就觉得不得了了:四禅八定自己都有了。甚至有些坐到有一点点小小的境界,他以为自己证初果,或者以为自己断烦恼了,有没有?多的是!这些都是由于观念不正确导致的,没有三慧嘛!住戒修三慧,根本不听经闻法,哪怕是听经闻法都不是好好地熏习。


      我在加拿大,《成佛之道》讲过两遍,很多人是几年前听《成佛之道》,几年后又听,发现师父那时候有讲,说我那时候有听,怎么没有注意到师父那时候有讲这个问题?后来再问师父这个问题,才发现说自己那时候问的问题很笨。48:09  他说其实师父都有讲,奇怪,我为什么那时候都没有听到呢?为什么?因为你那时候刚入门,你也搞不清楚到底什么跟什么。但是你之后几年,又再用功之后,又听师父这些都有讲过,而且观念都有,为什么我当初没有听到呢?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样子! 随着你的学习,还有你的内心的观照越细,你一次一次听,真的都会不一样。所以这是看你熏习到什么程度。


  所以住戒修三慧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戒持好才能办法打坐,而且才能真正的进入所谓的修行。然后听经闻法养成三慧,接下来才能真正的去打坐,这个叫做住戒修三慧。


  我再讲一下,戒有两个意思。戒的根本是什么意思?善习、善性。

戒:sila,中文音译:尸罗。在印度这个字梵文字,就是习惯、习性。但是佛教讲的戒,它是指好习惯、好习性。所以戒是好习惯、好习性,好习惯、好习性怎么来?


  日常生活不断的去训练,不断去养成。好习惯不是天生的,天生那种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现在讲是后天去养成的习惯。所以戒是好习惯、好习性,所以所谓的持戒,刚才有讲,重在克服外来的烦恼。重在克服烦恼,不是一次、两次,你就可以伏得住。长期的训练而来的,那你要不要去受戒?(有答说: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


学员:我觉得受戒只是一个形式,我一样可以照师父讲的每天去做就可以了。51:00

师父:他这样讲对不对?不是批判。讨论。理论上可能(师父讲的台语,)。51:30. 现实上很难,没有外来的压力,很难。比如:你这个小孩子,从此以后,妈妈不叫你起床,你自己想办法6点起床,7点我早饭煮好,你自己起来吃,吃完7点准时去学校,妈妈从此不管你,爸爸从此不管你。


一个国小一、二年级的小孩,你要他自爱,自己起床,他会说什么?好,没问题,明天一定起来。你给他自由,对他放手,你看看,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睡到9点才起来。完全是现实是吧?有没有少数会很自爱很自制的?有,但是不是大部分的人。


问:很多人也去受戒了,他也是经常犯戒,还是在偷看别的东西,还是偷东西,或做的很差呢。

师父:所以现在问题就是说,你连去受戒,有人盯着你,你都会做不好的,更何况,如果不管你,你做的更差,这样了解吗?所以说受戒本来是自通之法,是自己要养成好习惯——戒,本来没错,理论上、道理上,是你要自己养成好习惯。但现实就来说,大部分的人自制力都很差,尤其是对修行的自制力都不好,所以才要透过受戒、由师父、由僧团,由师兄弟们大家一起来督促,由外来的力量来强迫你去学习,这个就叫做受戒。


   所以你讲自己愿意发心,很好。问题是这种人相对来讲,少。你说有些人受了戒还是这个样子,因为他们自己如果不愿意去养成好习惯,谁逼都没有办法。师父只能用增上的方法,用僧团的力量,但是如果还不行,那就没办法了。这样都没办法,更何况让他自己去(持戒),那更惨。


   所以这就是受戒,为什么说理论上本来是不需要受的,但是就大部分的人来讲,他的自制力差,尤其是对修行的贪嗔痴的这种控制力很差,所以必须要透过形式。你讲的没错,形式,但是形式有没有对某些人没有一定的效果?有。但是不是绝对,是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就会养成好习惯。


  所以从好习惯的意义上来讲的话,做不到。做不到,是正常的嘛。问题是你有没有想要去做?做不到,跟你想不想去做,是两件事情。我现在做不到,你有没有想要去做?你有想要去做,那就努力,你现在做不到没关系,你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做得到吗? 我想要考好学校,但是我现在没能力,做不到,你想不想?想,你就要努力。同样的,你愿不愿意把戒持好,我现在暂时没办法,你想不想做?有心想做好,那就受戒。


  所以你没有做好,不是什么多丢人的事情了,只是在过程当中跌倒而已,这个叫做受戒持戒。如果把这个观念弄清楚了之后,问你要不要受戒?你就很容易知道为什么要做了。56:00

戒又有一个意思,叫做等护,又叫做律仪,叫做防非止恶的力量。就叫律仪或者叫做等护的。什么叫做防非止恶的力量?当你把sila持好了之后,具备了sila,意思就是说,当你把好的行为养成一种习惯之后,你内心自然而然会有防非止恶的力量。


    你长期的持不偷盗、不杀生,当你到了一定的状况之后,你碰到的会偷盗的因缘,会杀生的因缘,你自然而然会不愿意去都偷盗,不愿意去杀生,这个叫做防非止恶的力量,就能防护你的身口意。你看到钱,捡到钱,有一半的人会交出来,有一半的人会占为己有。 为什么会这样子?有些人会很犹豫,到底是把它交出来,还是要占为己有?因为内心有一些道德理念,但内心又有一些贪嗔痴在作怪,我们都会有这种情形嘛。

  但是如果你长期持戒,然后变成一种直接的反应跟习惯。这时候你就不会犹豫,我到底要是把它占为己有,还是要交出去,为什么?你已经养成不偷盗的习惯,养成不是你的,你就不会去拿的观念。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会防止你造作身口意的不善,这个就变成等护,保护的意思。等就平等的等,护就是保护的护,就会保护你的身口意,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戒体。这就是所谓的住戒。你如果能够养成这样的话,你再来修定,因为你的烦恼相对轻,再来修定就容易打坐,也容易入定了59:02

(问:有没有讲尸罗行的……略59:50)

师父:如果经典上的描述,尸罗意思就是说持戒的行为,就是持戒的行为。


问:之前有听过一位好像是南传的师父讲过, 从巴利文翻译成中文,戒好像就是“美德”?

师父:对。问题是说这些美德哪里来,怎么来的?透过日常行业,如果只是一件好事情,是好的。但是现在的戒的意思是说,你不是只有今天做好,也不是说明天做好,你是一直以来都要把它做好,那不就自然而然就变成一种美德了嘛,也是变成好的习惯,善性、善习,就是这样的意思。1:01:27所以为什么我们受五戒的话,就是要尽形寿,菩萨戒的话就是要尽未来际。你要一直养成好习惯,不是你今天做好事,明天做好事,接下来就不用了,不是这个样子。


2)、三慧:闻、思、修

(1)闻所成慧:

1)、听闻圣教,生起随顺无漏慧

2)、由语言文字生起对教法正确的了解

3)、正确观念的初成

(2)思所成慧:

对教义深入了解,正见养成,不变坚定的观念 。

(3)修所成慧:依定起观之慧。


入修之前,这是共通的。

        闻、思、修三慧,其实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进程。佛教的学习、修行,不外乎都是智慧的培养,智慧的培养跟持戒有关系吗?是绝对有关系的。 佛教的智慧的培养的另一方面,就是烦恼的减低。佛教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也不是(……略,师父说的台语,)不是这样子。佛教的智慧一定是对诸法实相、真理的体悟跟理解。另一方面相对的,你的烦恼就会减低,到中期的智慧那就是断烦恼。所以佛教的智慧跟烦恼的降伏是一体两面的,是等比例的,它们一个增高,一个就下降。


所以佛教智慧的栽培,我问你:持戒是不是也在降伏五欲?是降伏粗重的烦恼,对不对?所以你观念正确来持戒,那也是慧学的一种修学。修定是不是也在降伏内心微细的烦恼?你要修定的观念正确,那是不是也是一种智慧的培养?所以戒定慧三学配合起来,其实都是智慧的培养,其实就是闻思修慧的。


所以佛教智慧的养成过程,佛教的修学过程,就是智慧的增长的一个过程。这个智慧的增长的过程,就是所谓的闻、思、修、三慧。闻思修三慧的差别在哪里?它的内容都一样。如果依俱舍论或佛法的普遍道理来讲话,那就是你要对缘起三法印、四圣谛的深刻的学习理解,都是这个内容。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只要是出世间的,佛教出世法都是这个内容。缘起与四谛,离不开,只是你的体悟深到哪里?闻所成慧,不是你听一听,我懂得,有这样回事就好了。


(1)闻所成慧:必须变成你的人生观,然后恳切的认为,就是这个样子,才能成为闻慧,不是你听一听那就差不多了。

  就像师父常讲的,如果你对人生是不是苦,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你还模模糊糊的,不是很恳认的话。那佛法的观念,还有佛法的四圣谛,对你来讲,那还只是知识而已。你说,师父我肯定人生是苦。如果你真的认为人生是苦,会不会对你的人生有改变呢?当然就一定会有改变。


  你对世间的看法,对世间的价值判断,三观:人生观、宇宙观、金钱观(笑),会不会有改变?会。你肯定人生是苦,你对金钱观会不会改变?你就不会一味的是去赚多少钱,你就不会一味的去追求我在社会上有多大的地位。如果你知道人生是苦,你知道人生的实相,你知道说我这一辈子我要做什么?你是不是会越来越清楚?你对于金钱名利地位,你会不会相对看淡一点?会吗?会。


  你知道人生之苦,那你要追求什么呢?追求人生的快乐跟不苦嘛!但问题是,佛教告诉你人生的快乐跟不苦,因为苦有它的原因,你要真正对症下药找到它的原因嘛!而不是在世间追求名利地位,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世间的名利地位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如果你的心,还很重、很深的在世俗的名利地位上打滚,你根本没有对佛法养成正见,你根本没有闻慧,是不是这样子?师父为什么说,如果你还一直打坐修定,有人一直觉得我要去考个证照,然后短期内就要去当老师去干什么,我就说你这学佛不是真正的恳认四圣谛,不是说不行,而是说你的心到底在哪里。觉得戒定慧重要,还是觉得证照比较重要?1:07:30


学员:两个都重要,要修行也要赚钱,要不然怎么生活?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别人,那有什么不对?

师父:对,但为什么要拿这个去赚钱呢?


学员:不一定赚钱,你也可以当成方便。

师父:所以就说你有没有恳认它的重要性,它的重要性难道只是用方便就可以讲了吗?因为修行跟方便,跟你的贪嗔痴的降伏,是有很深的关系的,这是很微细的。因为你做了很多事情,你的贪嗔痴就在里面,你根本观察不到的,所以就变成你的人生观了,这必须要好好的思考的。为什么说,像我们出家修行、讲经说法,重点不在你的名利地位多大,重点在于你能不能把佛法的弘扬出去,这才是根本重要的。


  但是你就要去考虑到其它的问题了,这个问题你去做了,你表面上可以很冠冕堂皇的说我是在弘扬佛法,但是里面呢?你的名利,你的地位,你的这种贪嗔痴有没有已经加到这里面去的?(学员:参杂在里面了),而且你是利用这样来增长你的贪嗔痴,但是冠冕堂皇的,你可以讲很漂亮的话。那就是你的闻慧没有养成,你能不能在这里面的细节里面去观照?师父不是说你去审核别人,是说学来的,是在审核自己,这样了解吗?这里面就牵扯到很微细的一些问题了。


  等一下我们还讲三清净因,你们就会看到,你怎么去检视你的生活了,这些就是修行了。当然不是说只是表象,等一下我们讲三清净因的时候就会知道。闻慧,闻慧养成不是那么简单的。你一定要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这样的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对你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颠覆性,会有影响,而且一定会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刚开始或许会造成一些冲突,然而,慢慢的它会让你的生活,让你的周遭向上向善。刚开始会冲突,一定会冲突,但这种冲突并不是不好,因为这种冲突,是会跟我们以前不好的习惯产生对立的。


  讲一点,你之前抽烟,你抽了一辈子,现在觉得,我不应该再抽烟了,我是为了身体为了什么,我不抽了。刚开始会不会冲突?会很难过吗?当然会。但这种冲突是不是好的?是。比如说你常喝酒,跟朋友常喝酒一起,没什么问题,觉得很快乐。你现在不喝酒了,会不会在社交里面产生一些问题?会。会不会冲突?人家会找你,但是现在觉得你怪怪的,会不会产生冲突?会,问题是,这是必然的。你要改变,当然会有冲突,但是慢慢的,能不能趋于平静?你只要坚持下去那就平静了。


  这种平静比对以前的生活,这种冲突跟平静,虽然里面有一些挫折,但到最后是好的还是不好?当然是好的。为什么?因为师父就是这样过来的。师父当年出家,会不会跟家人、跟社会产生一些冲突?会。刚开始也很多人不谅解,家人也不谅解,亲人也不谅解,慢慢随着你的贪嗔痴慢慢减少,随着你戒定慧的一点点增加,还有你的表现,到最后大家觉得这是应该的,有你真好,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会产生冲突、冲击,还有一些挑战的。这些本来就是改变,你想改变,你就会有造成冲突。你要做坏事会不会造成冲突?也会,你以前不赌博,现在赌博会不会造成冲突?也会,但那些到最后怎么样?大家都习惯于赌博,但是你到时候倾家荡产。以前不吸毒,现在吸毒会不会造成冲突?也会。但那些,你不能说人家终归于平静,是终归于平静,到时候你就变成一个吸毒过量露尸街头的人,是不是这样子?所以好坏都会造成冲突。


我们就记得,我们是向上向善的追求的,这过程上我们必须去克服它的,所以闻慧的养成,必须要知道,这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们现在,都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前进,因为你的观念要改变。1:13


  相对来讲,闻慧与思慧的差别在哪里呢?闻慧:属于观念的改变,相对;不是说行为不改变,观念改变,行为相对会改变。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观念跟行为没办法一时马上配合在一起。


(2)思所成慧:它更进一步,是行为上的改变。这个“思”,不是思考,这个“思”就是八正道的正思维,古代翻为“正志”。其实它是内心推动于实践的这种起心动念跟力量,这个叫做思慧的“思”。所以有时候翻成中文,会造成一些字义上的误解了,所以会有落差,刚才你提的本来那个是美德、习惯,但是当我们把它翻成“戒”的时候,就会造成我们误解:(以为)戒是叫你这个不要做,那个不要做,做了就下地狱,做了就万劫不复,会造成这样的一个观念跟误解。

  但是实际上戒本来就是什么美德,就是善性善习,它就是学习训练而来的,你这样理解之后,你就容易去学习的,就容易去做的。

  同样的,闻慧不是只是听经闻法,闻慧他自己是正见养成;思慧他不是思考而已,是内心付诸于行动的意志力跟推动力,那就比闻慧更进一步的。也就是说,你对佛教的缘起四圣谛,不但养成所谓的人生观,而且一定程度的、非常高程度,能够配合到你的日常生活去的,这就是所谓的思慧的养成。


  这些都是要透过前面的,要先持戒,然后不断的听经闻法。闻慧的第一步,一定要听经闻法,然后在不断的听经闻法当中,去作观照跟检视。意思就是,你要把听来的东西不断的再听,再熏习,然后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观照你的身口意,在六根触六尘中去做反省,这个就是闻慧的养成过程,然后持戒、听经闻法做正当的熏修,唯识学叫做最清净法界正闻等流熏习。1:15:56

问:我们在经典上经常看到胜解就是定解,它是不是就是属于思所成慧?

师父:胜解有几个意思,闻、思、修慧都可以称为这种胜解。看它的程度到什么,其实闻所成慧都可以当成是一种胜解,只是说它的程度越来越深。最后面,如果你有思所成慧的话,接下来进入的所谓的止观相应,那就所谓的


(3)修所成慧。所以修慧,跟前面两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必须依定做观,要有定的能力,依定作观才能成为修慧。

  所以这个修慧,不是我们一般泛泛讲的,不只是那么简单的观念,而是必须依定做观,才能称作所谓的修慧。 依定,定有很多,四禅八定。但是依俱舍论,还有说一切有部所立的,你不需要修到四禅八定,你用未到地定。也就是说初禅前面的近分定,你就可以作观了。所以要求到未到地定,怎么样叫未到地定?等一下下午我会做大概的讲解。


问:思所成慧的“思”跟触、作意、受、想、思的“思”是否一样?1:17:51

      师父: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内容有一点点不大一样,两个都是心所,但“触、作意、受、想、思”的“思”比较快,它是一个比较快的运作的过程。但这里的“思”,它不是讲的那么细或者那么快,它的重点在于,就是推动内心去造作的这样的一个内心的动力,他的重点在这里。


问:那思所成慧的“思”,能否跟身口意的“意”划等号?

师父:是这样子的,不能完全划等号,不能完全,但是我们要知道,不管是闻所成为,思所成慧,都是我们意识的一种认知推动出来的。那么以前在这里讲过,我们的思心所又分为两种:三种思:审虑思、决定思、动发思。我们的那个思所成慧的思,是属于审虑思、决定思后面的这个“动发思”,所以说是内心付诸于实践的推动的力量。

   我们的意识,属于身口意的意,属于审虑跟决定。你审虑跟决定之后,你一定你会付诸于行动嘛,那个叫做动发思。


   所以一般思所成慧,它经过前面两种“思”,而动发,有一种强烈的推动内心去付诸于身口的实践。它又跟戒的清净会配合在一起,因为戒比较重在你的身口,所以当你的思所成慧成就之后,你会付诸于身口,相对来讲都是比较清净,而且是比较善的。

(学员问……略)

师父:修慧成就——现观,就是见道。从这里开始都是修慧,这一边(外凡、内凡)都是修慧。这一边(入修方便)是属于闻思慧,你说为什么?这边不是叫做住戒修三慧吗?它意思是说,你要有次第的这样,修过来。


问:就是说我们真正开始进入所谓的定中作观,修慧的时候,才真正进入所谓的资粮道了。

师父:那个是顺决择分。这边(入修方便)还算是资粮道,但是到这边(内凡、外凡)的话,就是真正的止观相应,就是顺抉择分的。


问:如果从资粮道来说就从哪边切开?

师父:要从这里切开,这边(入道方便)都算是资粮道,但中间这个地方(外凡),是属于通两边的,它是从这边(入道方便)过渡到这边(外凡)来。因为你到了暖顶忍世第一,那已经是非常高的了。我们一般开始修的时候,都是还是在这里(外凡),所以这个(外凡)还不是说非常高。这个只是要从闻思(入道方便)要转成修的时候就在这个(外凡)的地方。所以严格来讲,资粮道前面这一部分入道方便,一直到顺解脱分,都算是资粮道。


    我们来谈三清净因。我觉得这三清静因,对于我们学佛的实践,尤其是对出家人是很重要的,但是对大家也很重要。因为这是入修道的一个很重要的,为什么师父说重要?因为常常会被忽略。

  因为三清净因,它常常是造成我们愿意学佛之后的一些冲突。就是我刚才讲的,你要开始远离恶友,由想要开始不喝酒,会不会造成冲突?会。但是这些却都是三清净因的根本。为什么说常会被忽略?因为我们都不愿意这样去做。很多人不愿受五戒,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受五戒?

  他说,不能喝酒,我不是喜欢喝,因为我要应酬,我有朋友,这一些多多少少会犯戒,这样子就没办法跟朋友相处,没有办法跟朋友相处,我就很难度他们。我们的idea都很高,找一大堆理由,对不对?你就自己要调整的。所以师父说,你有很多借口,表面上冠冕堂皇,但是里面的贪嗔痴,你必须要慢慢的去观照,你才观照得到。

  还没出家前,都觉得当好人、做好事非常容易,出家之后觉得很困难。是不是出家退步了?不是,是出家后,受到佛法的熏习之后,你的心更微细,你的观察会更多。

  所以当你的观察更多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发现了更多的问题,你就会觉得修行不容易。以前是迷迷糊糊的,我们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去了解之前,你都觉得什么都很简单,真正你去做的时候,会发现什么东西都是一门学问,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么简单。看别人做都很简单,你在旁边指导都非常容易,自己做的什么都不容易。所以当你要开始真正去实现的时候,那就是挑战的开始。三清净因其实就是你实践的第一步,而且有助于你持戒、修定。1:27


2、三清净因:


(1):身心远离。

1)身离:恶友、恶境

2)心离:不善寻伺。


(2):喜足少欲(无贪为体)

1)喜足:对自己已有的物能够知足不再多求。

2)少欲:就是对未有者不生大希求。

3)喜足少欲是无贪心所(通三界)但是不喜足、不少欲主要是针对的是欲界的欲贪。


(3):四圣种:

1)衣服喜足:着粪扫

2)饮食喜足:常行乞食

3)卧具喜足:树下坐

4)乐断修:乐断烦恼,乐修圣道。


为生起圣道方便,古称“圣种”,前三位生活资具,后依为事业

以上这些相虽为出家人所列,原则同于一切修行者(其他说法:粪扫衣、常行乞食、依树下坐、服陈弃药)。


(1):身心远离。

1)身离:恶友、恶境,就比较具体了。

2)心离:不善寻伺。相对来讲没有那么具体,很简单的就是说,你要不断的听闻正法,你就会有善寻伺。寻、伺,讲的简单点就是微细的思考了。这里就讲思考,不是思所成慧的时候,这里就比较重在思考,就是说你脑袋里面想的都是什么?你脑袋里面是想的,我明天怎么去投资股票,去赚更多的钱,这是一种寻伺,我先不讲这个是善是不善,这就是一种寻伺。


  那么你每天听经闻法,你在想的是我今天怎么去检视我自己。我今天这样骂人或者是做的什么事情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我应该改正。我今天又在抱怨了,其实不需要这样抱怨,其实我应该转一个观念,能够这样子其实已经不错了——这个就是一种寻伺。由不善寻伺改成善的寻伺。这种寻伺,其实就是听经闻法不断的熏习,不断的检视,所以这个叫做生活上的检视。心里不断寻伺,然后依佛法来考量观察,然后纠正,这个叫做善的寻伺。


    如果你一直以世间的观念来思维,很多时候是贪嗔痴相应,那就是不善的寻伺。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体两面的,看你平时熏修的都是什么。

师父举一个例子,4个人坐一台车子,开车经过郊外,看到一间很大很漂亮的别墅,你会想什么?(学员:想住进去;变成你的)(师父讲台语……略)有没有考量这些:这一栋盖的很舒适,是用什么材质?雕梁画栋的,这些都是罗马进口的……。有没有心理比较淡薄一点的:不就是一间房子,能够遮风避雨嘛,有时候也不需要太过享受嘛……


  你什么样的习惯,做什么样的寻伺,你自己就要去检视,这个叫做心里善不善寻伺。这个善不善,其实师父的《俱舍论精要》前面部分,在讲心、心所法的地方讲到,有很多的善法、不善法、恶法、烦恼法。它前面都已经告诉你五位75法,里面有善有恶,它就是让你去做检视的,只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关系,没有办法把这些全部解释。

  但是你可以回去看视频,或者其他法师有在讲的,你可以从头看,这些就是一种寻伺。你就要知道,先检视我在寻思什么,再去检视这样的寻伺,是有利于修行,还是不利于修行。


  一句话,增长贪嗔痴的寻伺都不利修行,消灭贪嗔痴的寻伺都是有利于修行。这是讲的一句比较简单的,但是细节上当然也没那么容易,细节上你就回去看师父的视频,一些细节上有说到。原则上就是有贪嗔痴相应或是无贪无嗔无痴相应,这就是一种心离不善寻伺的方法。

还有我们来讲前面

1)身离:恶友恶境,重不重要?重要。有时候我们是不自觉的,交一些朋友喝酒有什么关系?关系很大。因为现在我要谈的是修行,我不是说只是做一般世间的好人而已,因为我现在谈的是修解脱道。如果你在世俗里面太过于世俗,跟这些人混在一起,你很多的观念,很多的想法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因为大家都这样习惯之后,你会觉得他喝酒也没怎么样,喝酒也是素我是喝酒,吃喝茶了。


问:如果不是喝酒,是参加茶会,唱歌跳舞,可以吗?

师父:只是喝茶没关系。如果唱歌跳舞,那你就要去思考了,我现在是讲解脱道。


问:如果这样都不行,那以后都会没有朋友的。

师父:你会有朋友的,你会觉得师父没有朋友吗?


问:做生意需要、社交那些,还是需要的。

师父:那你要看看,其实这个东西,是你要不要而已的,也可以很好的远足、郊游。我现在是教解脱道,唱歌跳舞,唱一些靡靡之音,把我们贪嗔痴勾引起来。当然有些歌也不是那么不好了,你要检视,我现在要求的,不是让你马上就达到这个样子。但是你要知道,这一些会有影响的,那就是微细的地方。


     举一个例子,师父还没有出家前我是个业务员,不是什么大生意人,就是年轻人,一个业务员。台湾的业务就是要喝酒唱歌,因为这样才招揽到生意。所以整个公司的氛围,就是要去喝酒、去舞厅去什么。但是我自从受了五戒之后,我就坚持不喝酒,刚开始会不会有冲突?人家就说你现在怎么样了,看不起我们吗?你要去坚持,你就是要承受,慢慢去解释,解释不通,那就暂时先不用解释了,解释的通的,有没有人能理解的?有。


    我改变之后,整个公司的氛围改变了,经销商也改变了,我去到经销商那边,他们的老婆都感谢我。比较少喝花酒了,不是说完全没有的,是少的,他们的太太很感谢我了。整个公司的人去反省:其实那么样喝酒也不大好,而且也安全了。因为那时候酒驾没有抓得很紧,所以常常酒驾出车祸,你出去喝酒,家里的母亲,家里的太太,那些的经销商都会担心,所以人家很感谢我。


  你觉得我没有朋友吗?我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不会受到某些不良观念的一些冲突?会。你知道是对的,你就要坚持嘛。后来不但五戒持到不喝酒,我还吃素,到最后,整个公司的人说,你去买素食便当能不能帮我买一个?素食也蛮好吃的,慢慢很多氛围都改变了。刚开始我就吃素,他们看到我吃素,有些人也会说:我也偶尔跟你吃素,初一十五吃个素,我说很好啊,这个氛围是不是在改变?所以真的一句话:事在人为,对的事情只要你能够去坚持,你要能够去承受。但是话讲回来,对的东西你就要去坚持,但是要有善巧方便。


问:我们在修解脱道,那听流行歌会障碍我们的解脱吗?

师父:其实严格来讲,我是说严格,但是我不是要求你们一下子就这样,其实流行歌很多都是靡靡之音。那些古典音乐,严格来讲,也是会让我们的心性散乱。如果依解脱道的严格要求的话,其实这些都是会影响、干扰我们的。


问:心灵音乐呢?

师父:现在你要知道师父讲一件事情了,我们要求的越严格,你的修行就越容易,但是可能刚开始,你没办法做到这样子,所以佛教里面会有一些方便之道,慢慢引导你进去,所以会有佛教歌曲。佛教歌曲对一般人来讲,当然是好的,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你真正要打坐的时候,那些就不行了,这是相对性的,所以要求越来越严格。


  所以佛教没有叫你一定马上就吃素。从五戒开始,他持五戒就是不杀生吗?没叫你一下子吃素嘛。但是当你修菩萨道的时候,你就是要怜悯众生、不食众生肉了,所以这是一种不同程度的要求嘛!你说为什么不能听这些歌曲?这些歌曲很好听。


  举例:以前我在加拿大教打坐的时候,有一个洋人说为什么不能听歌?我昨天去跳Tesco,我今天能够来打坐。我说很简单,这个不用欺骗别人,你去听歌,听很喜欢的什么歌,一直听,然后去跳舞什么的。你今天坐下来,你心里面现前的是什么?昨天的声音、那个歌就起来了,然后更严重就开始哼歌了。这就是什么?心的不善寻伺,造成我们的掉举,掉举有口掉、心掉。口掉里面,就是你常常听一首歌,然后你煮饭的时候就会口掉。为什么会口掉?心掉。因为心不专注、不集中。


  当然我现在是讲解脱道的次第,对一般人我当然不能要求这样,但你要把修行修得好,照着这样次第修下去,你这个就必须要去克制。所以平时生活这些方便没有做好,跟我说他打坐坐得很好,不可能。

  你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道理就是这个样子的,他自己的身心没有要求淡薄,身心不要求淡薄,不好好持戒,你跟我说你修定修的多好,不可能。因为道理很清楚明白。你说我要坐好,你就要牺牲世俗的一些娱乐,打坐、禅定修法,就是要离五欲、五盖。五欲:色、声、香、味、触, 听歌、看美色、吃美食,对打坐也会有绝对的影响。

师父的那本《佛陀的教示》里面,就有佛陀教导弟子的,里面就有关于四食的粗抟食,应该怎么去避免。里面就说,你吃东西,要是太享受它的美味,你对于戒定慧就会有影响的。

但是这是次第的,不是要求你们一下子马上就做到很好的样子,而是说你如果真的要修行的话,你世俗的这些享受你就是得去克制。

  现在的人很奇怪,他一方面要当大师,一方面又放弃不了世俗的这种五欲。所以他就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肉,你吃下去是吃肉,我吃下去是帮它业。那就造成这种邪知邪见了,这样各位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