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之道次第 第二讲
2、三清净因:
(1):身心远离。
1)身离:恶友、恶境
2)心离:不善寻伺。
(2):喜足少欲(无贪为体)
1)喜足:对自己已有的物能够知足不再多求。
2)少欲:就是对未有者不生大希求。
3)喜足少欲是无贪心所(通三界)但是不喜足、不少欲主要是针对的是欲界的欲贪。
(3):四圣种:
1)衣服喜足:着粪扫
2)饮食喜足:常行乞食
3)卧具喜足:树下坐
4)乐断修:乐断烦恼,乐修圣道。
为生起圣道方便,古称“圣种”,前三位生活资具,后依为事业。
以上这些相,虽为出家人所列,原则同于一切修行者(其他说法:粪扫衣、常行乞食、依树下坐、服陈弃药)。
(1)身心远离
1)身离:恶友、恶境
那么这个东西有一个相对性,比如说世间的善恶,这是一种比较客观一点的善恶,当然你就不能说跟朋友去赌博、打牌、或者是做一些吸毒,当然这些都会影响,这就是客观上的恶。 另外一种,虽然说它在世间不算恶,但是会影响你向上去修行。早上有同学问师父,我去跳舞唱卡拉OK,这个东西从世间来讲,它不算恶。问题是当你出世间想要往上去离贪嗔痴的时候,这个就会造成是干扰,从对你往上会造成干扰来讲的话,你就必须要远离。
比如说你修到初禅,但是现在你要往上修到二禅的时候,你出禅的某些东西你就要舍去、舍离,你才有办法往上。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身远离恶友、恶境,第一个是客观上的恶,那只不过是杀盗淫妄,那就是你要远离,包括要远离会杀盗淫妄的朋友,然后会有杀盗淫妄的环境,大家应该都比师父清楚,什么叫杀盗淫妄的环境?
比如说夜总会,一般有那种什么唱歌跳舞陪酒的一些,这个就是杀盗淫妄的环境。比如说有些朋友他有些不良的习气跟嗜好,喜欢赌博,喜欢打麻将,当然打麻将不是打卫生麻将,是喜欢赌。你跟他相处在一起,你不要想我去度他,我跟你讲,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是很重的,你不要被他度过去就已经很阿弥陀佛了,这些恶友、恶境你必须要远离。
这个就是为什么当初佛陀要建立僧团,因为僧团他是希望外弘内化,外弘就是用僧团来住持正法、来弘扬佛法。对内,个人来讲,他就是要建立一个清净的地方,让这些初学者或初出家者,能够远离恶友、恶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出家之后入佛学院或入寺院,它的规定很严格,它就是在阻断你,尽量避免碰触这些恶友、恶境,这对初学者是必备,而且必然的。
初学者一定要远离恶友、恶境。就好像学功夫,难道你学一两天功夫,就去找高手挑战吗?当然不是这样子。刚开始一定要给你很严格的规定,给你一些形式上的,然后一些具体的规范,等到你很厉害了,你就不用造什么门派什么招式的,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现实的修行来讲,一定是要身心远离的,这骗不了人的。
(2):喜足少欲(无贪为体)
喜足少欲,很多是不大会去注意到的,因为修行我现在在讲什么道?解脱道,如果你发大乘心大菩提心那就是菩萨道了。既然是修解脱道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不能照世间一般的要求,这个是我讲给你们听,你们自己要求到哪里,你要求的越多,做的条件越具足,你的修行就越容易成就。
现在如果你真正想要打好坐,真正要修行的话,喜足少欲是一个很好检视自己的,记得师父画三个圈吗?
我来画三个圈,你就知道说为什么要喜足少欲,这个(圈)是无常,另外这个(圈)当然就无我,这是诸法的实相——无常或是无我,现实世间就是无常无我。我们都是有一个我执,我执去执着无常,造成什么冲突,这个是世间苦。但是我执叫你去观察,有时候不一定能观察得到。你就算是知道,但是你不一定能那么深刻的去体验到,所以更好的方法,就是让我们一般学习的话,因为我执在知情意上表现出来,就是贪嗔痴——三毒。
三毒就是我执从表层上的表现;我执是比较深内在的烦恼,因为这是根本,又叫做萨迦耶见。萨迦耶见也就是有身见,那个身就是根本的我见。从萨迦耶我执表现出来比较浮面的,比较容易观察的就是贪嗔痴。贪嗔痴就是比较表浅比较容易观察得到的。你说我有我执,你跟我讲我执在哪里?
你说你贪心很重,它就相对来讲容易观察,但有些贪比较不容易观察,但毕竟都比直接观察我执要容易些。所以你既然是修行,那就是在降伏我执,既然是修行,就是在减低我执,其实你的下手处就是贪嗔痴的降伏跟减低。减低贪嗔痴,在观念上知道我执是根本,然后从贪嗔痴下手,其实就是在相对的减低、降伏,当然没办法一下子断了。
所以现在你要喜足少欲,这里俱舍论讲以什么为体?无贪为体,也就是说不喜足不少欲就是贪的表现。我们不是常常说你修行要少欲知足,其实少欲知足就是这里讲的喜足少欲,他喜足就是知足,喜足少欲,但具体上怎么样?
比如说喜足,有时候很难观察,因为每个人的环境生活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喜足稍微不一样。那么一般来说,我怎么样才叫做喜足少欲?那么其实俱舍论有具体的一个检视的方法,你只要照这样去看,你就能够慢慢的降低你的欲望,而且这里的喜足少欲无贪为体,他主要对治的是欲界的贪。
欲界的贪以五欲为主就是:色、声、香、味、触,重于欲界外来的引诱。你对对治这些,不但是在消除、降伏我执,而且离欲贪,也是禅修一个很重要的入手。因为定是色、无色界的善法。你一定要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你才能真正得定。如果你对欲界的欲望还非常的执持不舍,你说你要打坐坐到多少,那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你要往上,你就要离开这欲界的恶不善法,就是五欲。你五欲太强,修行相对说困难,打坐那是更困难的。你看我们遇见了很多所谓的坏事,不好的事情,很多不都是因为五欲引起的吗?都是杀盗淫妄不对治。你看就是贪嗔痴,因贪犯错,因嗔犯错,因痴犯错。
那么俱舍论,告诉我们怎么样叫喜足少欲呢?他讲了一个很具体的方法,大家可以回去检视,你很穷,你也这样检视;你很有钱,你也这样检视。怎么检视?10:28
喜足少欲(无贪为体)
1)喜足:对自己已有的物能够知足不再多求。
喜足:对自己已有的物,能够知足不再多求。这样子清楚吗?很清楚。(学员:本来就做不到的),那就是你可以开始去检视,其实这个东西不能理解。我们常常说,柜子里面永远少一件衣服,门口永远是少一双鞋。这是告诉我们,我们买东西永远不会知足,而我们常常都是这个样子的。没有的时候一直要,有了觉得不够,有的不喜欢就要再找新的,就不断的用购物的方式来填足内心的空虚。买了一堆东西,其实到最后都没有在用,想要再买,就找借口为了做善事而买,送给好朋友。跟好朋友说:这一件你很适合,我穿不大适合你穿最适合……然后自己继续买。所以永远不喜足,所以对自己已有之物能知足,我一个背包就好。(师父说台语……12:39)
很多东西不是说你需不需要,常常是你想要买,不是真的需要,现在你怎么检视?从现在开始,如果你要修行,就要降低你的欲望,有的就好了,忍住不买。就不要找任何理由说这个不好,这个不想要,我告诉你,你要觉得一个东西不好,你可以找100个理由,然后找100个理由再去买一个,都是这样的。
所以你现在,喜足就是说,对自己已经有的东西知足,要买的时候就记得这里说的话:喜足:已有的东西这样就好了,我就把它用到天荒地老,够用就好。你就要慢慢的从持戒开始,从打坐开始,包括从听经闻法不断的学习下手,这个叫做喜足。
2)少欲:就是对未有者不生大希求。
不要一直想要买,不要一直想拥有。没有的你想要,就有求不得苦。你有了之后,你一直怕失去,就有变坏,有坏苦;失去了,那是苦苦。所以人生总是苦,你只要有欲求那总是苦。
这个是针对五欲的欲望而谈的,但是很多人会误解一件事情,说那要是我想修行是不是也是贪欲?15:00不是,是善法欲。你们如果看俱舍论的前面,欲是一种心所,但是它是中性的。跟善法相应的欲,比如说你想多打坐,想布施,想持戒,这些就是善法欲,这些是好的。但是如果观念不对,观念不对还是有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寻求正确的观念,然后依正确的观念来引导我们的欲,那就是善法欲。
比如说你今天早上,本来人家要找你去爬山或做什么事,你说今天刚好有俱舍论的课,我想去听经、去学法,这是一种欲望,但是这种欲望对善法的希求,这个欲望就要多多益善,但是观念要正确。所以欲是中性的,跟不善的心所、不好的观念相应,那就是恶法。如果跟善法相应,那就是善法欲,所以这个地方不要搞错了。所以,少欲,就是对未有者,不生大需求,当然这是对欲界的了。
你说师父,我没有听过的,没有学过的,我能不能生大希求?那个善法欲就拜托你多生大希求,没有学过的,没有听过的,对你有帮助的,尽量学习。但是对五欲的这一些物质欲望,拜托你少欲知足,有的,就好了;没有的,不要处心积虑的想要去买,想要去拥有,这样就可以了。
这就是一种检视,这其实是在检视我们的贪嗔痴。你一直想买东西的欲望一直增长,是在增长什么?我执。是不是?所以这三个圈都清楚吧。
3)喜足少欲,是无贪心所(通三界)。
但是不喜足、不少欲,主要是针对的是欲界的欲贪。17:42 因为欲界的欲望是修行最大的障碍。色无色界的欲还可以帮助修行,但是要渐渐舍断,比如说我们讲修禅定,禅定是色无色界的善法,对这个产生希求,刚开始是对的,是应该的。因为你可以用色无色界的定,来降伏欲界的这种不善的欲望,物质的欲望。但是你修到定的时候,佛教也告诉你,不能去执着这个定所带来的这种喜乐,因为你一旦执着上那叫做味定。
意思就是执着这个定的喜乐,你就会卡在那边,你就会停住在那边。虽然它是色无色界的善法,但你卡在那边,执着在那边,你要继续的修解脱,那就很困难。所以修定是必要的,但是观念知见要清楚,不然就会造成一种定障,因而造成的一种障碍。
这是三清净因的第二个说明。我们等一下第三个讲完之后,我们再来做一个整整体的说明一下。 (师父讲台语,略) 所以我们不能说,要求一个很有钱的人,要求他马上变成清心寡欲。但是如果你真的要想向解脱道去前进,你就必须一步一步的做要求了。
接下来讲四圣种,就是变成一种比较高端一点的要求,虽然当初是依出家人所立的,但是他的精神跟他的原则,我们在家人还是可以学习的。还是可以达到淡泊的生活,因为淡泊的生活,意思就是说贪嗔痴少,意思就是我执少,道理就是这样子。20:00
(3):四圣种:
1)衣服喜足:着粪扫
2)饮食喜足:常行乞食
3)卧具喜足:树下坐
4)乐断修:乐断烦恼,乐修圣道。
为生起圣道方便,古称“圣种”。前三位生活资具,后依为事业
相虽为出家人所里,原则同于一切修行者(其他说法:粪扫衣、常行乞食、依树下坐、服陈弃药)。
四圣种,它是分为:衣、食、住、行,行。以前都是走路了,还有一个叫做乐断修。
四圣种,是在古代,佛陀对阿兰若还是头陀行的一种要求,佛陀刚开始一个人的时候,也是做这样的一个修行。
什么叫做衣服喜足呢?衣服穿的粪扫衣。
什么叫粪扫衣?古代印度是很困苦的,出家人都是捡一些垃圾堆里面的破旧衣服,洗一洗,甚至去化人场把人家的裹尸布拿来,洗洗弄干净,然后作为自己的袈裟,叫做坏色。他以前当然是坏色了,因为东西太糟,把一些破旧衣服拼凑一下,当然就是坏色衣了,这就叫做粪扫衣。你说师父,这个会不会要求太过分了一点?
要明白佛陀当初规定这些头陀行着粪扫衣,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叫你尽量少欲知足,他的意义就是说,你不要在衣服上化太多的心思,在衣服上要去买的、多好的。所以他的精神原则就是说,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这方面去增长你的贪嗔痴嘛!他的意思是这样子的,不是只是光在表面上,叫你去捡粪扫衣而已。
我当然不是批评人,我只是说原则上,我看过(师父讲台语……)那就不符合粪扫衣的真正原则跟精神,对吧?所以现在来讲,我们衣服有端正干净,然后就穿、就用,用到真的不能穿不能用为止。不是说我的衣服稍微有一点点破或旧了,或稍微有一点怎么样,就丢掉,或把旧的送给人,再去买新的……
所以这个衣服喜足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在穿着上起太多的贪嗔痴,不要在上面那样做太多的功夫了,这个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意思就是你淡泊一些,穿着朴素一点。因此,如果你跟我说你很有修行,你穿着花花绿绿的,花枝招展,不是说叫你一定穿破衣服,你跟我说都有修行,那个是有问题的。因为相由心生,你心里已经淡泊了,已经少欲知足了,你表现出来的怎么会是那个样子。你要修行你就得做检视。
当有一个人自称是什么上师或佛菩萨再来的,还是怎么样,然后他要你拜他做上师还要怎么样,你就看他的饮食、衣物用具这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这个是骗不了人的。就算是装,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这个是第一个。当然我不是用来批评别人,是用来检视修行到底应该怎么下手。第一个衣服喜足。
2)饮食喜足。吃的东西,色身总是要吃的,但是佛陀也告诉我们,你不要在饮食上面去增长贪嗔痴,吃的营养,吃的健康,吃的够,这些能保证就好了。所以经典上说,饮食就像是机械轮轴上需要加油,沾点油让它比较好运转,就是这样子而已。在机械里面加油好运转,会不会去贪著这种油好吃不好吃?当然不会。只是说能不能达到它的效用而已。
饮食喜足的话,在佛陀当初叫做常行乞食,因为古代的比丘或比丘尼都是托钵乞食的,托钵乞食要有平等观,意思就是说你托到什么吃什么,不能在那里东挑西挑,为什么?就是没有这种贪嗔痴的心,人家给你什么你吃什么,只要吃了不生病就好了(……师父说台语)。就是训练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的平等心,不要在饮食上去增长我们的贪欲。
现在很多国家,尤其像台湾,我们的饮食绝对够,我们的吃都超过了我们应该有的了。然后就浪费,在饮食上起多少的贪嗔痴,更严重是产生多少的杀生。你吃一桶鸡块,里面都是鸡腿,要杀多少鸡?(师父台语……) 难道你少吃一点就会饿肚子会饿死吗?不会。你稍微不那么美味,难道就会发生什么事吗?也不会,有多少是大家在贪嗔痴上去增长,所以这是大家共勉,不是说大家一下子要做到这样。
你说那师父你做得到吗?师父只能说,我也跟你们一样,大家尽量去做,尽量去共勉,尽量的学习跟要求。这不仅仅是大家都在学习,而是说你观念上面要先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不要连观念不清楚,那就变成邪知邪见。
就像师父刚才讲的,(有人讲)对你来讲那是肉,所以是杀生;对我来讲,是平等的。因为你当你有选择的时候,你就不能去杀众生来吃。如果你没有选择,像古代是托钵的,他托到什么他就吃什么,那就是真的平等观的,因为他没得选择。所以当说饮食喜足,意思就是说不要在饮食上面去做太多的分别,产生太多的贪染。29:00
3)卧具喜足:树下坐。
古代佛陀当初开始度众生的时候,并没有地方可以去住,没有阿兰若,他们很多时候就是破屋破房子,甚至是树下,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就可以了,这个叫做树下坐了。这个要告诉我们的精神是什么?卧具喜足,什么叫卧具?睡觉,卧就是你一定要躺下来的。古代的出家人都会随身带有一块布,那块布既可以打坐用,又可以铺在地上,你就可以睡觉了。出家人都有那块布,这个叫做卧具,还有一些生活的东西,这些都是卧具,那么卧具喜足的意思就是说,你拿一块布,在树下铺着打坐或者睡觉都可以。
那么谁告诉我卧具喜足的精神应该指的是什么?(学员答:随遇而安。)
当然这上面几个都是随遇而安,你说衣服、饮食、卧具,你看到我们很容易在衣服上下功夫,我们容易在饮食上下功夫。我们会不会在我们的房子上下功夫?很多人是把房子装修得像皇宫一样,花那么多钱,马桶用黄金做的,马桶用黄金做,意义在哪里呢?不过是炫耀自己有钱而已,炫富。那炫富不就是我执贪嗔痴的增长吗?跟人炫耀:我这个柱子是怎么做的, 这个椅子从哪里进口的,那个家具是最好的木头,怎么雕刻的,……说这样的房子住起来比较舒服。为这个房子花了很多钱,这个意义到底在哪里呢?不是唯识所现吗?我们的贪嗔痴之所现的,对不对?
现在我告诉你们的是修行,不是告诉你一般世间的娱乐,连世间人大家都知道不应该这样浪费,更何况是出世间。出世间更是要在这方面去下功夫,去克制它,意思就是说,在住的方面要喜足少欲。(师父说台语……)不要欲求不足,整天那边改这边弄个什么,那边加一个什么。有钱的就这样不断的买,不断的浪费。你买那么多化那么多钱,时间到了,眼睛一闭,你买的那么多房子,谁拿走都很难讲。你千万不要以为你的子孙就可以享受了,子孙享受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更何况不是子孙享受的。
所以很多人,努力了一辈子,买了一大堆房地产,到最后眼睛一闭谁拿走的?自己都没办法控制的,变成国家的,变成谁的,变成哪里的,不知道啊!所以在阿含经里面佛陀就告诉我们,我们人活到了一定的时间,要累积福德,作为我们未来长期旅游的资本。依正确的观念,多布施、多造福、多行善。你不要以为表面上是给别人,实际上是累积自己的福德。累积福德做什么?作为我们未来能够生生世世修行的资粮。
因为未来的生生世世,佛陀告诉我们,那是一场长远的旅行,你要带足够的资粮。你们把儿女养大了,这是责任尽了,但是接下来,就要开始为自己累积福德,然后进一步,把佛法的善法能够尽能力的弘扬出去。弘扬佛法,不是只有像师父这样讲经说法,护持,那也是弘扬佛法的一种。你为未来累积福德,那就是自利,没有错。你把这份累积福德的愿望跟愿力,还有这份的道理帮忙宣扬出去,让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利他。自利、利他,那就是大乘佛教。
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这边好好的去思考,你们儿子女儿都养大了,接下来你到底要做什么?累积自己长远修行的资粮跟福德,这才是智慧的选择。36:00
4)乐断修:乐断烦恼,乐修圣道。 为生起圣道方便,古称“圣种”
乐断烦恼,乐修圣道。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因为师父今天讲的比较扼要,因为是俱舍论的道次第。所以你们回去以后要反问:我为什么要断烦恼,我为什么修圣道?
当然我现在没办法跟你直接讨论太多了,因为你们要先垦认一件事情,我为什么要修?我为什么要断烦恼,为什么要修圣道?因为修圣道可以断烦恼,断烦恼的目的呢?(学员答:可以解脱)我为什么要解脱?人生是苦。(学员:其实世间还是有很多乐的),你这样认为,那就是对四圣谛没有真实的恳认。
肯认人生是苦,这是第一步,因为四圣谛的第一圣谛,就是恳认人生之苦。你要能恳认人生是苦,你才会很愿意的去面对它。很多人以为佛教很悲观,以为佛教说人生是苦,好像觉得很悲观,其实这一点都不悲观,这是真实的去面对现实,你真实的面对现实之后,你才能产生勇猛的精进力,愿意去面对它,愿意去解决它。
当你一直不承认的时候,你哪来的动力? 如果你要修行,你告诉人家说,我打坐多好,我修的多好。就佛教来讲,你要是不恳认人生之苦,你的修行不会真的很用功。当你真的承认人生是苦,而且不是只是说道理上懂,而且是观察,而且是从真实的法理上去认识到。什么叫真实的法理?这个(俱舍论的解脱道)就是真实的法理。
不管你怎么讲,表面上,人生是有苦有乐没错,但是佛陀不只是讲表面的。因为你表面上的有苦有乐,那只是受心所而已,受有哪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是不是有乐受?有。所以当你说人生有苦有乐,那只是从受心所上来讲,那只是一般浅层面的。但是当佛陀讲佛法的心要,讲我们真实的人生道理时候,他是从更深层的人生的真实相上,去谈人生里面的实相是什么样,那就是什么样。
无常能不能改变?不能改变。无常不能改变,我们又有我执,我执可不可以改变?我执可以改变。但是我们不懂,我们就不会去想改变它,我们就一直依我们的我执,想要去面对、控制无常,所以我执跟无常一直以来都在起冲突,没错吧?
因为我执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控制一切,但是这个东西(无常)能不能让你做绝对性的主控?没办法,你越是想去控制它,它就越跟你作对。我们如果没学佛的话,我们从小到大,成长、学习、走上社会,是不是都一直在无常处下手,想要去控制它?我们日常的生活的矛盾是不是都是来自于这里?年轻人或许还观察不到,你到了一定的年纪,你去观察你的人生,是不是都是跟无常一直做斗争、起冲突嘛!这种斗争冲突,是不是就会造成我们的苦呢?
不管你观察不到,不管是内心的,不管是你现在有没有浮到上面来的,那就是终究是苦,所以叫做无常故苦。叫做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这在《阿含经》里面,佛陀就是这样告诉阿难的,他说,我讲人生是苦,我讲诸行无常都是苦,是从无常上面来讲,那是人生的真实。所以我问你,你为什么要修道,为什么要断烦恼?
所以师父才说苦圣谛是第一谛。你要先知道,因为有烦恼,这个(我执)就是烦恼,所以(跟无常)一直冲突,所以就是苦。这样的话,你烦恼怎么断?所以你必须去解决,这个地方(我执)是可以解决的,这个(无常)就是诸法实相。这个(我执)是可以解决的,你只要好乐修圣道,才能好乐断烦恼。知道真的是苦,你才能够乐断烦恼,乐修圣道嘛!你这个一定是来自于体验到人生的真实是苦嘛。
如果你不觉得人生是苦,你断什么烦恼?如果你不觉得人生是苦,你修什么佛法呢?所以学习佛法不是跟随潮流,学习佛法是真正体验人生的真相,体验到佛法讲的确实是真的是如此。所以佛说的真实不虚,因为你这样子,你真的从法理上认知的,真实是这个样子,而且确实是苦,所以我说你学佛一定要认识人生的真相是苦嘛。你不恳认,你大小乘都没办法修的,你最多熏习熏习善法而已。
你说师父,我这样开始熏习点善法,可以吗?可以,为什么不行?但是师父现在要讲什么?我现在讲解脱道,所以你必须恳认苦圣谛,肯定说苦,那问题在哪里?问题不是无常,问题是什么?集—烦恼。我执贪嗔痴嘛,怎么去解决?修圣道才能解决,解决了你才能达到真实的快乐。真实的快乐就是什么?苦集灭道的灭,灭就是烦恼永灭,贪嗔痴永灭的意思,就是说永远再没有我执了,那就是说,冲突等于0,那这个苦就等于0.
你少一分的我执,我们现在还没断我执,你的贪嗔痴,想想办法去对治之后,表面上还会有冲突。但是真正来讲,你的我执慢慢减少了之后,你这个冲突就慢慢减少的,你的冲突慢慢减少,苦也就慢慢减少。所以你能接受无常一分,你的苦少一分,你的快乐就多一分。
所以才会告诉你说,为什么要乐断烦恼,乐修圣道了。你一定要对这样的一个人生的真理有一定的体悟了,不再只是说熏习熏习,因为师父今天讲的是解脱道,所以要告诉你有这么一回事,你们自己回去斟酌的看,斟酌的做,慢慢一步一步的去做,那就是从三皈五戒,然后戒定慧三学慢慢去做好。
因为前面是四个是四圣种其中一种说法,下面那个是另外一种(四圣种)立出来的。有些经典他把第一种的(粪扫衣、常行乞食、依树下坐、乐断修),最后一个改成服陈弃药,就是说你要生病的话,去用一些人家用过的药或是采一些药,不要用那种太高贵的药。他也是说希望你少欲知足的意思的。但是因为这个(第一种说法)会比这(后一种)4个更完整,因为服陈弃药跟上面的(前三种)意思是差不多的。
第四个是总结。
所以前三个是生活资具,最后一个是事业。意思是说,前三个的要求都是依最后的第四点作为他的真实的引导,你前三个所做的都是为了最后的这个——乐断修,要断烦恼。
这些相——四圣种,虽然当初佛陀都是为出家人所立的,但是它的精神跟原则,通于一切修行人。意思就是说,就算你不是出家人,如果你以在家人身份,觉得佛法很好,你也想要一点佛法的利益跟好处,你想修行的话,你是可以照这样一个精神跟原则去做的。你不需要要求都很高,但是你能够要求一点一滴,过一个朴素的生活,等到久了之后你会觉得很坦然、很自在。
很多修行人或是说在家居士,尤其男众女众都有了,我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一些居士:有修行的居士-女众,她后来就剪的比较短的头发,就跟师父说,我听你讲法,讲到这种怎么样过淡泊的生活之后,我忽然有一天觉得,过去我每天在头发上花太多时间了。因为有些人喜欢化妆,有些人化妆还好,很在意她的头发,所以东吹西弄,每天一出门要花一个多小时。虽然上班需要了,但是可以简单一点的,其实它的重点在于少欲知足、淡泊一点,朴素一点。她说我现在把它剪短一点,整洁端庄,就不用花那么多的心思,稍微弄一下就好了。以前要花一个多小时,我现在就整齐、清洁、干净就好了,这样可以省下很少时间,而且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过去内心的那种不足、空虚,现在再也不会有了。这个供你们参考。
也有居士-男众,来跟我说,师父,我以前动不动就换车,开个车一两年就换,有些车其实很好,换了真的很可惜。他自己后来检视他自己,就跟我讲,之前是找一大堆理由,然后去换车,他不知道换了多少辆车,现在我这一辆,我就打算把它用到坏掉为止了。
这个就是一种朴素淡泊的生活,朴素淡泊的生活,是修行的第一个要件跟要求。
问:这就是修止观了吗?
师父:这个离止观还很遥远,但是这是修止观的必要条件。因为如果你过太复杂的生活,就是五欲很重,你根本不可能修止观的。 49:33
问:那是不是就是戒律的了?
师父:这是戒律的基本出发,因为你淡薄一点的话持戒容易,你看你喜足少欲的话,持戒就容易持了。如果你的生活复杂,然后太多的在这些名利中打滚,你很难持戒的。(学员:这个都很适合退休再来修行)那不一定。(学员:那你这样子的在工作上都是这种心理,那你怎么赚钱、你怎么玩,你社会怎么进步?)你们斟酌看看,这个以后我们可以讨论。
学员:我也想修,但以后你自己年纪长了没有钱,难道你要等人家来布施我们吗?
师父:我不是说叫你不要赚钱,也不是说叫你可以过没有钱的生活。师父的要求就是说,基本的条件满足了,这样就可以了。
问:有多出来的钱,可以护持道场,可以供养法师啊,社会捐款,布施医药费呀。
师父:这一些我们可以慢慢的再来讨论。现在我要求的是,你们对于这些物质欲望的基本态度,不是叫你们不要有(欲望)。而是你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样,先把基本态度拥有了,你能够过很平淡的生活,你可以很有钱,你很有钱不一定要过奢华的生活。这样了解吗?
现在我的要求是说,教你要少欲知足,是降低我们自己的贪嗔痴的要求。你有钱你可以过得很奢华的生活,你有钱学佛之后,你也可以过得很平淡的生活。至于这些怎么做,我现在是在讲解脱道,你这样了解吗?我这个是在讲解脱道,不管你要求解脱,还是你要修行菩萨道,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
有很多居士很有钱,但是你看他开的车,他用的东西,他不一定很奢华、华丽。他就穿着短裤,穿着一双拖鞋,他开着一辆好像看起来是不知道多古老的车子,他还是照样过,你一看其实他是很有钱的。
但是如果你依菩萨道来讲,他的这种淡泊少欲也是对的,但是就菩萨道来说,他的钱可以做什么?做布施做资具,修福德、修福报。前面不是讲过吗?累积资粮。
你的问题很好,但是把解脱道的这些基本自我的要求,现在师父讲的是基本的自我要求,把它做好,然后接下来我们才能再谈菩萨道,更进一步应该怎么做。
我告诉你们,没关系,刚开始都会有一些冲突的,但这些冲突随着你们学习进步之后,你们可以是把工作赚钱,和少欲知足,慢慢的把它们结合起来。当然这在过程上是不容易的。
问:师父说我们要少欲知足,那有些大功德主,或一些社会高层的人士,他们就是攀援这些利益的关系,跟解脱道、菩萨道有什么分别?53:34
师父:还是有分别,因为这是在贪嗔痴里面作祟,不是真的为国家、为众生了。不是在降伏自己的烦恼,也不是在为众生的真实利益着想,他只是在自己的贪嗔痴上面在打滚。你想想看到,如果社会上很多的人都能够做到这样子,然后相对来讲都能够受五戒,少杀盗淫妄,社会是不是能够更和谐一些?我们虽然没有办法说要求所有人都是这个样子,但是如果很多人都能够这样子的话,这个社会来讲,相对的安全、平和。正常的竞争会有,不应该的斗争相对来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都是贪嗔痴在作祟,这个社会就不平衡了。
学员: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没有贪嗔痴,这个社会怎么发展?
师父:不能是这样说的。我们慢慢再谈好不好?社会的发达可以依贪嗔痴而发展,可以依无贪无嗔无痴而发展。你们是希望依贪嗔痴来发展,还是依相对来讲的无贪无嗔无痴来发展?当然是后者!而且你们也知道,如果这个社会,大家都依贪嗔痴来发展的话,你不要以为不会影响到自己。当有一天你有难,大家都袖手旁观的时候,那就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那个同学(刚才提问的),我知道你学佛不久了,有一些观念,没关系,你提出来,因为师父在这边是很短的时间,我是在以解脱道为主的,有空你去听听师父讲大乘佛教的时候,可能很多问题你会得到更好的答案,这样可以吗?有问题那是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