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之道次第 第二講
2、三清淨因:
(1):身心遠離。
1)身離:惡友、惡境
2)心離:不善尋伺。
(2):喜足少欲(無貪為體)
1)喜足:對自己已有的物能夠知足不再多求。
2)少欲:就是對未有者不生大希求。
3)喜足少欲是無貪心所(通三界)但是不喜足、不少欲主要是針對的是欲界的欲貪。
(3):四聖種:
1)衣服喜足:着糞掃
2)飲食喜足:常行乞食
3)臥具喜足:樹下坐
4)樂斷修:樂斷煩惱,樂修聖道。
為生起聖道方便,古稱「聖種」,前三位生活資具,後依為事業。
以上這些相,雖為出家人所列,原則同於一切修行者(其他說法:糞掃衣、常行乞食、依樹下坐、服陳棄藥)。
(1)身心遠離
1)身離:惡友、惡境
那麼這個東西有一個相對性,比如說世間的善惡,這是一種比較客觀一點的善惡,當然你就不能說跟朋友去賭博、打牌、或者是做一些吸毒,當然這些都會影響,這就是客觀上的惡。 另外一種,雖然說它在世間不算惡,但是會影響你向上去修行。早上有同學問師父,我去跳舞唱卡拉OK,這個東西從世間來講,它不算惡。問題是當你出世間想要往上去離貪嗔痴的時候,這個就會造成是干擾,從對你往上會造成干擾來講的話,你就必須要遠離。
比如說你修到初禪,但是現在你要往上修到二禪的時候,你出禪的某些東西你就要捨去、舍離,你才有辦法往上。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身遠離惡友、惡境,第一個是客觀上的惡,那只不過是殺盜淫妄,那就是你要遠離,包括要遠離會殺盜淫妄的朋友,然後會有殺盜淫妄的環境,大家應該都比師父清楚,什麼叫殺盜淫妄的環境?
比如說夜總會,一般有那種什麼唱歌跳舞陪酒的一些,這個就是殺盜淫妄的環境。比如說有些朋友他有些不良的習氣跟嗜好,喜歡賭博,喜歡打麻將,當然打麻將不是打衛生麻將,是喜歡賭。你跟他相處在一起,你不要想我去度他,我跟你講,我們的煩惱貪嗔痴是很重的,你不要被他度過去就已經很阿彌陀佛了,這些惡友、惡境你必須要遠離。
這個就是為什麼當初佛陀要建立僧團,因為僧團他是希望外弘內化,外弘就是用僧團來住持正法、來弘揚佛法。對內,個人來講,他就是要建立一個清淨的地方,讓這些初學者或初出家者,能夠遠離惡友、惡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出家之後入佛學院或入寺院,它的規定很嚴格,它就是在阻斷你,儘量避免碰觸這些惡友、惡境,這對初學者是必備,而且必然的。
初學者一定要遠離惡友、惡境。就好像學功夫,難道你學一兩天功夫,就去找高手挑戰嗎?當然不是這樣子。剛開始一定要給你很嚴格的規定,給你一些形式上的,然後一些具體的規範,等到你很厲害了,你就不用造什麼門派什麼招式的,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現實的修行來講,一定是要身心遠離的,這騙不了人的。
(2):喜足少欲(無貪為體)
喜足少欲,很多是不大會去注意到的,因為修行我現在在講什麼道?解脫道,如果你發大乘心大菩提心那就是菩薩道了。既然是修解脫道的話,那麼我們就是不能照世間一般的要求,這個是我講給你們聽,你們自己要求到哪裏,你要求的越多,做的條件越具足,你的修行就越容易成就。
現在如果你真正想要打好坐,真正要修行的話,喜足少欲是一個很好檢視自己的,記得師父畫三個圈嗎?
我來畫三個圈,你就知道說為什麼要喜足少欲,這個(圈)是無常,另外這個(圈)當然就無我,這是諸法的實相——無常或是無我,現實世間就是無常無我。我們都是有一個我執,我執去執着無常,造成什麼衝突,這個是世間苦。但是我執叫你去觀察,有時候不一定能觀察得到。你就算是知道,但是你不一定能那麼深刻的去體驗到,所以更好的方法,就是讓我們一般學習的話,因為我執在知情意上表現出來,就是貪嗔痴——三毒。
三毒就是我執從表層上的表現;我執是比較深內在的煩惱,因為這是根本,又叫做薩迦耶見。薩迦耶見也就是有身見,那個身就是根本的我見。從薩迦耶我執表現出來比較浮面的,比較容易觀察的就是貪嗔痴。貪嗔痴就是比較表淺比較容易觀察得到的。你說我有我執,你跟我講我執在哪裏?
你說你貪心很重,它就相對來講容易觀察,但有些貪比較不容易觀察,但畢竟都比直接觀察我執要容易些。所以你既然是修行,那就是在降伏我執,既然是修行,就是在減低我執,其實你的下手處就是貪嗔痴的降伏跟減低。減低貪嗔痴,在觀念上知道我執是根本,然後從貪嗔痴下手,其實就是在相對的減低、降伏,當然沒辦法一下子斷了。
所以現在你要喜足少欲,這裏俱舍論講以什麼為體?無貪為體,也就是說不喜足不少欲就是貪的表現。我們不是常常說你修行要少欲知足,其實少欲知足就是這裏講的喜足少欲,他喜足就是知足,喜足少欲,但具體上怎麼樣?
比如說喜足,有時候很難觀察,因為每個人的環境生活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喜足稍微不一樣。那麼一般來說,我怎麼樣才叫做喜足少欲?那麼其實俱舍論有具體的一個檢視的方法,你只要照這樣去看,你就能夠慢慢的降低你的欲望,而且這裏的喜足少欲無貪為體,他主要對治的是欲界的貪。
欲界的貪以五欲為主就是:色、聲、香、味、觸,重於欲界外來的引誘。你對對治這些,不但是在消除、降伏我執,而且離欲貪,也是禪修一個很重要的入手。因為定是色、無色界的善法。你一定要離欲界的惡不善法,你才能真正得定。如果你對欲界的欲望還非常的執持不舍,你說你要打坐坐到多少,那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你要往上,你就要離開這欲界的惡不善法,就是五欲。你五欲太強,修行相對說困難,打坐那是更困難的。你看我們遇見了很多所謂的壞事,不好的事情,很多不都是因為五欲引起的嗎?都是殺盜淫妄不對治。你看就是貪嗔痴,因貪犯錯,因嗔犯錯,因痴犯錯。
那麼俱舍論,告訴我們怎麼樣叫喜足少欲呢?他講了一個很具體的方法,大家可以回去檢視,你很窮,你也這樣檢視;你很有錢,你也這樣檢視。怎麼檢視?10:28
喜足少欲(無貪為體)
1)喜足:對自己已有的物能夠知足不再多求。
喜足:對自己已有的物,能夠知足不再多求。這樣子清楚嗎?很清楚。(學員:本來就做不到的),那就是你可以開始去檢視,其實這個東西不能理解。我們常常說,柜子裏面永遠少一件衣服,門口永遠是少一雙鞋。這是告訴我們,我們買東西永遠不會知足,而我們常常都是這個樣子的。沒有的時候一直要,有了覺得不夠,有的不喜歡就要再找新的,就不斷的用購物的方式來填足內心的空虛。買了一堆東西,其實到最後都沒有在用,想要再買,就找藉口為了做善事而買,送給好朋友。跟好朋友說:這一件你很適合,我穿不大適合你穿最適合……然後自己繼續買。所以永遠不喜足,所以對自己已有之物能知足,我一個背包就好。(師父說台語……12:39)
很多東西不是說你需不需要,常常是你想要買,不是真的需要,現在你怎麼檢視?從現在開始,如果你要修行,就要降低你的欲望,有的就好了,忍住不買。就不要找任何理由說這個不好,這個不想要,我告訴你,你要覺得一個東西不好,你可以找100個理由,然後找100個理由再去買一個,都是這樣的。
所以你現在,喜足就是說,對自己已經有的東西知足,要買的時候就記得這裏說的話:喜足:已有的東西這樣就好了,我就把它用到天荒地老,夠用就好。你就要慢慢的從持戒開始,從打坐開始,包括從聽經聞法不斷的學習下手,這個叫做喜足。
2)少欲:就是對未有者不生大希求。
不要一直想要買,不要一直想擁有。沒有的你想要,就有求不得苦。你有了之後,你一直怕失去,就有變壞,有壞苦;失去了,那是苦苦。所以人生總是苦,你只要有欲求那總是苦。
這個是針對五欲的欲望而談的,但是很多人會誤解一件事情,說那要是我想修行是不是也是貪慾?15:00不是,是善法欲。你們如果看俱舍論的前面,欲是一種心所,但是它是中性的。跟善法相應的欲,比如說你想多打坐,想布施,想持戒,這些就是善法欲,這些是好的。但是如果觀念不對,觀念不對還是有問題。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尋求正確的觀念,然後依正確的觀念來引導我們的欲,那就是善法欲。
比如說你今天早上,本來人家要找你去爬山或做什麼事,你說今天剛好有俱舍論的課,我想去聽經、去學法,這是一種欲望,但是這種欲望對善法的希求,這個欲望就要多多益善,但是觀念要正確。所以欲是中性的,跟不善的心所、不好的觀念相應,那就是惡法。如果跟善法相應,那就是善法欲,所以這個地方不要搞錯了。所以,少欲,就是對未有者,不生大需求,當然這是對欲界的了。
你說師父,我沒有聽過的,沒有學過的,我能不能生大希求?那個善法欲就拜託你多生大希求,沒有學過的,沒有聽過的,對你有幫助的,儘量學習。但是對五欲的這一些物質欲望,拜託你少欲知足,有的,就好了;沒有的,不要處心積慮的想要去買,想要去擁有,這樣就可以了。
這就是一種檢視,這其實是在檢視我們的貪嗔痴。你一直想買東西的欲望一直增長,是在增長什麼?我執。是不是?所以這三個圈都清楚吧。
3)喜足少欲,是無貪心所(通三界)。
但是不喜足、不少欲,主要是針對的是欲界的欲貪。17:42 因為欲界的欲望是修行最大的障礙。色無色界的欲還可以幫助修行,但是要漸漸舍斷,比如說我們講修禪定,禪定是色無色界的善法,對這個產生希求,剛開始是對的,是應該的。因為你可以用色無色界的定,來降伏欲界的這種不善的欲望,物質的欲望。但是你修到定的時候,佛教也告訴你,不能去執着這個定所帶來的這種喜樂,因為你一旦執着上那叫做味定。
意思就是執着這個定的喜樂,你就會卡在那邊,你就會停住在那邊。雖然它是色無色界的善法,但你卡在那邊,執着在那邊,你要繼續的修解脫,那就很困難。所以修定是必要的,但是觀念知見要清楚,不然就會造成一種定障,因而造成的一種障礙。
這是三清淨因的第二個說明。我們等一下第三個講完之後,我們再來做一個整整體的說明一下。 (師父講台語,略) 所以我們不能說,要求一個很有錢的人,要求他馬上變成清心寡欲。但是如果你真的要想向解脫道去前進,你就必須一步一步的做要求了。
接下來講四聖種,就是變成一種比較高端一點的要求,雖然當初是依出家人所立的,但是他的精神跟他的原則,我們在家人還是可以學習的。還是可以達到淡泊的生活,因為淡泊的生活,意思就是說貪嗔痴少,意思就是我執少,道理就是這樣子。20:00
(3):四聖種:
1)衣服喜足:着糞掃
2)飲食喜足:常行乞食
3)臥具喜足:樹下坐
4)樂斷修:樂斷煩惱,樂修聖道。
為生起聖道方便,古稱「聖種」。前三位生活資具,後依為事業
相雖為出家人所里,原則同於一切修行者(其他說法:糞掃衣、常行乞食、依樹下坐、服陳棄藥)。
四聖種,它是分為:衣、食、住、行,行。以前都是走路了,還有一個叫做樂斷修。
四聖種,是在古代,佛陀對阿蘭若還是頭陀行的一種要求,佛陀剛開始一個人的時候,也是做這樣的一個修行。
什麼叫做衣服喜足呢?衣服穿的糞掃衣。
什麼叫糞掃衣?古代印度是很困苦的,出家人都是撿一些垃圾堆裏面的破舊衣服,洗一洗,甚至去化人場把人家的裹屍布拿來,洗洗弄乾淨,然後作為自己的袈裟,叫做壞色。他以前當然是壞色了,因為東西太糟,把一些破舊衣服拼湊一下,當然就是壞色衣了,這就叫做糞掃衣。你說師父,這個會不會要求太過分了一點?
要明白佛陀當初規定這些頭陀行着糞掃衣,他的目的是什麼呢?叫你儘量少欲知足,他的意義就是說,你不要在衣服上化太多的心思,在衣服上要去買的、多好的。所以他的精神原則就是說,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在這方面去增長你的貪嗔痴嘛!他的意思是這樣子的,不是只是光在表面上,叫你去撿糞掃衣而已。
我當然不是批評人,我只是說原則上,我看過(師父講台語……)那就不符合糞掃衣的真正原則跟精神,對吧?所以現在來講,我們衣服有端正乾淨,然後就穿、就用,用到真的不能穿不能用為止。不是說我的衣服稍微有一點點破或舊了,或稍微有一點怎麼樣,就丟掉,或把舊的送給人,再去買新的……
所以這個衣服喜足的意思,就是說不要在穿着上起太多的貪嗔痴,不要在上面那樣做太多的功夫了,這個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意思就是你淡泊一些,穿着樸素一點。因此,如果你跟我說你很有修行,你穿着花花綠綠的,花枝招展,不是說叫你一定穿破衣服,你跟我說都有修行,那個是有問題的。因為相由心生,你心裏已經淡泊了,已經少欲知足了,你表現出來的怎麼會是那個樣子。你要修行你就得做檢視。
當有一個人自稱是什麼上師或佛菩薩再來的,還是怎麼樣,然後他要你拜他做上師還要怎麼樣,你就看他的飲食、衣物用具這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因為這個是騙不了人的。就算是裝,裝得了一時,裝不了一世,這個是第一個。當然我不是用來批評別人,是用來檢視修行到底應該怎麼下手。第一個衣服喜足。
2)飲食喜足。吃的東西,色身總是要吃的,但是佛陀也告訴我們,你不要在飲食上面去增長貪嗔痴,吃的營養,吃的健康,吃的夠,這些能保證就好了。所以經典上說,飲食就像是機械輪軸上需要加油,沾點油讓它比較好運轉,就是這樣子而已。在機械裏面加油好運轉,會不會去貪著這種油好吃不好吃?當然不會。只是說能不能達到它的效用而已。
飲食喜足的話,在佛陀當初叫做常行乞食,因為古代的比丘或比丘尼都是托缽乞食的,托缽乞食要有平等觀,意思就是說你托到什麼吃什麼,不能在那裏東挑西挑,為什麼?就是沒有這種貪嗔痴的心,人家給你什麼你吃什麼,只要吃了不生病就好了(……師父說台語)。就是訓練我們吃東西的時候的平等心,不要在飲食上去增長我們的貪慾。
現在很多國家,尤其像台灣,我們的飲食絕對夠,我們的吃都超過了我們應該有的了。然後就浪費,在飲食上起多少的貪嗔痴,更嚴重是產生多少的殺生。你吃一桶雞塊,裏面都是雞腿,要殺多少雞?(師父台語……) 難道你少吃一點就會餓肚子會餓死嗎?不會。你稍微不那麼美味,難道就會發生什麼事嗎?也不會,有多少是大家在貪嗔痴上去增長,所以這是大家共勉,不是說大家一下子要做到這樣。
你說那師父你做得到嗎?師父只能說,我也跟你們一樣,大家儘量去做,儘量去共勉,儘量的學習跟要求。這不僅僅是大家都在學習,而是說你觀念上面要先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不要連觀念不清楚,那就變成邪知邪見。
就像師父剛才講的,(有人講)對你來講那是肉,所以是殺生;對我來講,是平等的。因為你當你有選擇的時候,你就不能去殺眾生來吃。如果你沒有選擇,像古代是托缽的,他托到什麼他就吃什麼,那就是真的平等觀的,因為他沒得選擇。所以當說飲食喜足,意思就是說不要在飲食上面去做太多的分別,產生太多的貪染。29:00
3)臥具喜足:樹下坐。
古代佛陀當初開始度眾生的時候,並沒有地方可以去住,沒有阿蘭若,他們很多時候就是破屋破房子,甚至是樹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就可以了,這個叫做樹下坐了。這個要告訴我們的精神是什麼?臥具喜足,什麼叫臥具?睡覺,臥就是你一定要躺下來的。古代的出家人都會隨身帶有一塊布,那塊布既可以打坐用,又可以鋪在地上,你就可以睡覺了。出家人都有那塊布,這個叫做臥具,還有一些生活的東西,這些都是臥具,那麼臥具喜足的意思就是說,你拿一塊布,在樹下鋪着打坐或者睡覺都可以。
那麼誰告訴我臥具喜足的精神應該指的是什麼?(學員答:隨遇而安。)
當然這上面幾個都是隨遇而安,你說衣服、飲食、臥具,你看到我們很容易在衣服上下功夫,我們容易在飲食上下功夫。我們會不會在我們的房子上下功夫?很多人是把房子裝修得像皇宮一樣,花那麼多錢,馬桶用黃金做的,馬桶用黃金做,意義在哪裏呢?不過是炫耀自己有錢而已,炫富。那炫富不就是我執貪嗔痴的增長嗎?跟人炫耀:我這個柱子是怎麼做的, 這個椅子從哪裏進口的,那個家具是最好的木頭,怎麼雕刻的,……說這樣的房子住起來比較舒服。為這個房子花了很多錢,這個意義到底在哪裏呢?不是唯識所現嗎?我們的貪嗔痴之所現的,對不對?
現在我告訴你們的是修行,不是告訴你一般世間的娛樂,連世間人大家都知道不應該這樣浪費,更何況是出世間。出世間更是要在這方面去下功夫,去克制它,意思就是說,在住的方面要喜足少欲。(師父說台語……)不要欲求不足,整天那邊改這邊弄個什麼,那邊加一個什麼。有錢的就這樣不斷的買,不斷的浪費。你買那麼多化那麼多錢,時間到了,眼睛一閉,你買的那麼多房子,誰拿走都很難講。你千萬不要以為你的子孫就可以享受了,子孫享受是沒有太大意義的,更何況不是子孫享受的。
所以很多人,努力了一輩子,買了一大堆房地產,到最後眼睛一閉誰拿走的?自己都沒辦法控制的,變成國家的,變成誰的,變成哪裏的,不知道啊!所以在阿含經裏面佛陀就告訴我們,我們人活到了一定的時間,要累積福德,作為我們未來長期旅遊的資本。依正確的觀念,多布施、多造福、多行善。你不要以為表面上是給別人,實際上是累積自己的福德。累積福德做什麼?作為我們未來能夠生生世世修行的資糧。
因為未來的生生世世,佛陀告訴我們,那是一場長遠的旅行,你要帶足夠的資糧。你們把兒女養大了,這是責任盡了,但是接下來,就要開始為自己累積福德,然後進一步,把佛法的善法能夠盡能力的弘揚出去。弘揚佛法,不是只有像師父這樣講經說法,護持,那也是弘揚佛法的一種。你為未來累積福德,那就是自利,沒有錯。你把這份累積福德的願望跟願力,還有這份的道理幫忙宣揚出去,讓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利他。自利、利他,那就是大乘佛教。
所以大家一定要在這邊好好的去思考,你們兒子女兒都養大了,接下來你到底要做什麼?累積自己長遠修行的資糧跟福德,這才是智慧的選擇。36:00
4)樂斷修:樂斷煩惱,樂修聖道。 為生起聖道方便,古稱「聖種」
樂斷煩惱,樂修聖道。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因為師父今天講的比較扼要,因為是俱舍論的道次第。所以你們回去以後要反問:我為什麼要斷煩惱,我為什麼修聖道?
當然我現在沒辦法跟你直接討論太多了,因為你們要先墾認一件事情,我為什麼要修?我為什麼要斷煩惱,為什麼要修聖道?因為修聖道可以斷煩惱,斷煩惱的目的呢?(學員答:可以解脫)我為什麼要解脫?人生是苦。(學員:其實世間還是有很多樂的),你這樣認為,那就是對四聖諦沒有真實的懇認。
肯認人生是苦,這是第一步,因為四聖諦的第一聖諦,就是懇認人生之苦。你要能懇認人生是苦,你才會很願意的去面對它。很多人以為佛教很悲觀,以為佛教說人生是苦,好像覺得很悲觀,其實這一點都不悲觀,這是真實的去面對現實,你真實的面對現實之後,你才能產生勇猛的精進力,願意去面對它,願意去解決它。
當你一直不承認的時候,你哪來的動力? 如果你要修行,你告訴人家說,我打坐多好,我修的多好。就佛教來講,你要是不懇認人生之苦,你的修行不會真的很用功。當你真的承認人生是苦,而且不是只是說道理上懂,而且是觀察,而且是從真實的法理上去認識到。什麼叫真實的法理?這個(俱舍論的解脫道)就是真實的法理。
不管你怎麼講,表面上,人生是有苦有樂沒錯,但是佛陀不只是講表面的。因為你表面上的有苦有樂,那只是受心所而已,受有哪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那是不是有樂受?有。所以當你說人生有苦有樂,那只是從受心所上來講,那只是一般淺層面的。但是當佛陀講佛法的心要,講我們真實的人生道理時候,他是從更深層的人生的真實相上,去談人生裏面的實相是什麼樣,那就是什麼樣。
無常能不能改變?不能改變。無常不能改變,我們又有我執,我執可不可以改變?我執可以改變。但是我們不懂,我們就不會去想改變它,我們就一直依我們的我執,想要去面對、控制無常,所以我執跟無常一直以來都在起衝突,沒錯吧?
因為我執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控制一切,但是這個東西(無常)能不能讓你做絕對性的主控?沒辦法,你越是想去控制它,它就越跟你作對。我們如果沒學佛的話,我們從小到大,成長、學習、走上社會,是不是都一直在無常處下手,想要去控制它?我們日常的生活的矛盾是不是都是來自於這裏?年輕人或許還觀察不到,你到了一定的年紀,你去觀察你的人生,是不是都是跟無常一直做鬥爭、起衝突嘛!這種鬥爭衝突,是不是就會造成我們的苦呢?
不管你觀察不到,不管是內心的,不管是你現在有沒有浮到上面來的,那就是終究是苦,所以叫做無常故苦。叫做諸行無常,諸受皆苦。這在《阿含經》裏面,佛陀就是這樣告訴阿難的,他說,我講人生是苦,我講諸行無常都是苦,是從無常上面來講,那是人生的真實。所以我問你,你為什麼要修道,為什麼要斷煩惱?
所以師父才說苦聖諦是第一諦。你要先知道,因為有煩惱,這個(我執)就是煩惱,所以(跟無常)一直衝突,所以就是苦。這樣的話,你煩惱怎麼斷?所以你必須去解決,這個地方(我執)是可以解決的,這個(無常)就是諸法實相。這個(我執)是可以解決的,你只要好樂修聖道,才能好樂斷煩惱。知道真的是苦,你才能夠樂斷煩惱,樂修聖道嘛!你這個一定是來自於體驗到人生的真實是苦嘛。
如果你不覺得人生是苦,你斷什麼煩惱?如果你不覺得人生是苦,你修什麼佛法呢?所以學習佛法不是跟隨潮流,學習佛法是真正體驗人生的真相,體驗到佛法講的確實是真的是如此。所以佛說的真實不虛,因為你這樣子,你真的從法理上認知的,真實是這個樣子,而且確實是苦,所以我說你學佛一定要認識人生的真相是苦嘛。你不懇認,你大小乘都沒辦法修的,你最多薰習薰習善法而已。
你說師父,我這樣開始薰習點善法,可以嗎?可以,為什麼不行?但是師父現在要講什麼?我現在講解脫道,所以你必須懇認苦聖諦,肯定說苦,那問題在哪裏?問題不是無常,問題是什麼?集—煩惱。我執貪嗔痴嘛,怎麼去解決?修聖道才能解決,解決了你才能達到真實的快樂。真實的快樂就是什麼?苦集滅道的滅,滅就是煩惱永滅,貪嗔痴永滅的意思,就是說永遠再沒有我執了,那就是說,衝突等於0,那這個苦就等於0.
你少一分的我執,我們現在還沒斷我執,你的貪嗔痴,想想辦法去對治之後,表面上還會有衝突。但是真正來講,你的我執慢慢減少了之後,你這個衝突就慢慢減少的,你的衝突慢慢減少,苦也就慢慢減少。所以你能接受無常一分,你的苦少一分,你的快樂就多一分。
所以才會告訴你說,為什麼要樂斷煩惱,樂修聖道了。你一定要對這樣的一個人生的真理有一定的體悟了,不再只是說薰習薰習,因為師父今天講的是解脫道,所以要告訴你有這麼一回事,你們自己回去斟酌的看,斟酌的做,慢慢一步一步的去做,那就是從三皈五戒,然後戒定慧三學慢慢去做好。
因為前面是四個是四聖種其中一種說法,下面那個是另外一種(四聖種)立出來的。有些經典他把第一種的(糞掃衣、常行乞食、依樹下坐、樂斷修),最後一個改成服陳棄藥,就是說你要生病的話,去用一些人家用過的藥或是采一些藥,不要用那種太高貴的藥。他也是說希望你少欲知足的意思的。但是因為這個(第一種說法)會比這(後一種)4個更完整,因為服陳棄藥跟上面的(前三種)意思是差不多的。
第四個是總結。
所以前三個是生活資具,最後一個是事業。意思是說,前三個的要求都是依最後的第四點作為他的真實的引導,你前三個所做的都是為了最後的這個——樂斷修,要斷煩惱。
這些相——四聖種,雖然當初佛陀都是為出家人所立的,但是它的精神跟原則,通於一切修行人。意思就是說,就算你不是出家人,如果你以在家人身份,覺得佛法很好,你也想要一點佛法的利益跟好處,你想修行的話,你是可以照這樣一個精神跟原則去做的。你不需要要求都很高,但是你能夠要求一點一滴,過一個樸素的生活,等到久了之後你會覺得很坦然、很自在。
很多修行人或是說在家居士,尤其男眾女眾都有了,我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一些居士:有修行的居士-女眾,她後來就剪的比較短的頭髮,就跟師父說,我聽你講法,講到這種怎麼樣過淡泊的生活之後,我忽然有一天覺得,過去我每天在頭髮上花太多時間了。因為有些人喜歡化妝,有些人化妝還好,很在意她的頭髮,所以東吹西弄,每天一出門要花一個多小時。雖然上班需要了,但是可以簡單一點的,其實它的重點在於少欲知足、淡泊一點,樸素一點。她說我現在把它剪短一點,整潔端莊,就不用花那麼多的心思,稍微弄一下就好了。以前要花一個多小時,我現在就整齊、清潔、乾淨就好了,這樣可以省下很少時間,而且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過去內心的那種不足、空虛,現在再也不會有了。這個供你們參考。
也有居士-男眾,來跟我說,師父,我以前動不動就換車,開個車一兩年就換,有些車其實很好,換了真的很可惜。他自己後來檢視他自己,就跟我講,之前是找一大堆理由,然後去換車,他不知道換了多少輛車,現在我這一輛,我就打算把它用到壞掉為止了。
這個就是一種樸素淡泊的生活,樸素淡泊的生活,是修行的第一個要件跟要求。
問:這就是修止觀了嗎?
師父:這個離止觀還很遙遠,但是這是修止觀的必要條件。因為如果你過太複雜的生活,就是五欲很重,你根本不可能修止觀的。 49:33
問:那是不是就是戒律的了?
師父:這是戒律的基本出發,因為你淡薄一點的話持戒容易,你看你喜足少欲的話,持戒就容易持了。如果你的生活複雜,然後太多的在這些名利中打滾,你很難持戒的。(學員:這個都很適合退休再來修行)那不一定。(學員:那你這樣子的在工作上都是這種心理,那你怎麼賺錢、你怎麼玩,你社會怎麼進步?)你們斟酌看看,這個以後我們可以討論。
學員:我也想修,但以後你自己年紀長了沒有錢,難道你要等人家來布施我們嗎?
師父:我不是說叫你不要賺錢,也不是說叫你可以過沒有錢的生活。師父的要求就是說,基本的條件滿足了,這樣就可以了。
問:有多出來的錢,可以護持道場,可以供養法師啊,社會捐款,布施醫藥費呀。
師父:這一些我們可以慢慢的再來討論。現在我要求的是,你們對於這些物質欲望的基本態度,不是叫你們不要有(欲望)。而是你的基本態度是什麼樣,先把基本態度擁有了,你能夠過很平淡的生活,你可以很有錢,你很有錢不一定要過奢華的生活。這樣了解嗎?
現在我的要求是說,教你要少欲知足,是降低我們自己的貪嗔痴的要求。你有錢你可以過得很奢華的生活,你有錢學佛之後,你也可以過得很平淡的生活。至於這些怎麼做,我現在是在講解脫道,你這樣了解嗎?我這個是在講解脫道,不管你要求解脫,還是你要修行菩薩道,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
有很多居士很有錢,但是你看他開的車,他用的東西,他不一定很奢華、華麗。他就穿着短褲,穿着一雙拖鞋,他開着一輛好像看起來是不知道多古老的車子,他還是照樣過,你一看其實他是很有錢的。
但是如果你依菩薩道來講,他的這種淡泊少欲也是對的,但是就菩薩道來說,他的錢可以做什麼?做布施做資具,修福德、修福報。前面不是講過嗎?累積資糧。
你的問題很好,但是把解脫道的這些基本自我的要求,現在師父講的是基本的自我要求,把它做好,然後接下來我們才能再談菩薩道,更進一步應該怎麼做。
我告訴你們,沒關係,剛開始都會有一些衝突的,但這些衝突隨着你們學習進步之後,你們可以是把工作賺錢,和少欲知足,慢慢的把它們結合起來。當然這在過程上是不容易的。
問:師父說我們要少欲知足,那有些大功德主,或一些社會高層的人士,他們就是攀援這些利益的關係,跟解脫道、菩薩道有什麼分別?53:34
師父:還是有分別,因為這是在貪嗔痴裏面作祟,不是真的為國家、為眾生了。不是在降伏自己的煩惱,也不是在為眾生的真實利益着想,他只是在自己的貪嗔痴上面在打滾。你想想看到,如果社會上很多的人都能夠做到這樣子,然後相對來講都能夠受五戒,少殺盜淫妄,社會是不是能夠更和諧一些?我們雖然沒有辦法說要求所有人都是這個樣子,但是如果很多人都能夠這樣子的話,這個社會來講,相對的安全、平和。正常的競爭會有,不應該的鬥爭相對來少,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社會,都是貪嗔痴在作祟,這個社會就不平衡了。
學員: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的,沒有貪嗔痴,這個社會怎麼發展?
師父:不能是這樣說的。我們慢慢再談好不好?社會的發達可以依貪嗔痴而發展,可以依無貪無嗔無痴而發展。你們是希望依貪嗔痴來發展,還是依相對來講的無貪無嗔無痴來發展?當然是後者!而且你們也知道,如果這個社會,大家都依貪嗔痴來發展的話,你不要以為不會影響到自己。當有一天你有難,大家都袖手旁觀的時候,那就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那個同學(剛才提問的),我知道你學佛不久了,有一些觀念,沒關係,你提出來,因為師父在這邊是很短的時間,我是在以解脫道為主的,有空你去聽聽師父講大乘佛教的時候,可能很多問題你會得到更好的答案,這樣可以嗎?有問題那是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