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第三十三讲
俱舍论 第三十二讲 |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 俱舍论 第三十四讲 |
前言
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一个礼拜一个礼拜过的很快,记得好像才二三天前才讲完《成佛之道》,现在又换《俱舍论》,你们会不会听到最后整个搞混掉了?不会啦,还好啦,因为其实佛教讲的内容就是这些,只是解释的细解释的粗一点,或是解释的生活化一点,或是解释的稍为哲学化一点,就这样而已。
《成佛之道》我们现在所讲的,其实也有讲业,但那个讲的比较浅显一点,比较多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俱舍论》也讲业,但是《俱舍论》讲的比较哲学化,它不是告诉你有业就结束了,它告诉你业的体性是什么,它背后应该什么状况,各式各样的业,业的作用是怎么样,它讲的比较细一点。不管讲的粗显,讲的生活化,或是讲的细,或是讲的哲学化。我觉得如果有能力学的话都要学,高深的理论要不要学?要,因为伟大的事业建立在高深的理论上,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伟大的事业。生活化的、浅显的要不要学?要,因为你学了这些才知道生活上怎么用,光学高深的理论,除非说真的很懂,那就知道怎么用,但是如果你不知道,那还是要学。
所以学了《成佛之道》跟《俱舍论》,两个搭配起来,各有各的优点,我们可以学可以用,所以很多人讲那么多理论我听不懂。听不懂没关系,听久了就懂,尤其是听师父讲,因为师父会一次、二次的三次、四次的再跟你复习,再跟你说明。你懂了这些之后,以后你有这些理论,用到一般生活的时候,你才知道怎么去拿捏,不然师父教一就是一,教二就是二,如果你没学这些理论的话,你会常常打电话来跟师父讲,师父我现在碰到这个我该怎么办?师父要怎么回答?师父跟你说,你看着办,挂掉(笑)。
业
我们现在讲第四章——业品。
“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
- 有情及器世间之种种差别是由众生(人)之共业及别业所成。
- 原意karma:
- 1) 作用
- 2) 持法式
- 3) 分别果
- 业性: 思心所。意业:思; 身口: 思所作
上次已经有讲到一些,那我稍为再重复review一下,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就是告诉我们这些世间的种种状况。就佛教来讲是,由众生的共业及别业所成的,众生有共业有别业,大家一起去做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做成之后就是大家的共业。简单的说,共业还有其它意思,我以后会慢慢解释,但是你现在先不要去想太多,现在只要把它想成,所谓的共业就是大家一起去完成一件事情,这个就叫做共业。因为这个世间很多东西,很多事情的完成不是一个人做而已,有的时候是一群人去做。别业:就是个人付出的力量,个人去做的事情,比如,我要举负面的还是要举正面的?师父老是喜欢举负面的,举一个正面的,ZR你有没有什幺正面的?
ZR:共业,比如发生灾难,像前一段时间的飓风,大家群策群力、慷慨解囊,捐助受到灾难的群众们,共同抵御自然灾害。
师父:那是比较大的,但是这个比较不具体明显,因为可能可以来自很多地方的,有没有比较具体一点的?刚才如立师父说,如果我们大家拿过来这边,然后中道统一送过去,那就是大家的共业,不是师父做而已,大家的共业。因为这个比较具体明显,因为这个是从中道拿过去的,中道这些东西哪里来的?大家来的,所以大家一起共同促成这样一件事情。所以这样的一个善业里面,每个人都一份就叫做共业。
别业呢,个人做的不同,虽然大家共同完成这件事情,但是在中每个人付出的、用心的,都不大一样,所以这叫做别业,所以共中有别。大家有别,但是还是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这个就是正面的例子。有没有负面的例子?做坏事的也有,比如五个人去抢银行,就是一起做坏事,很具体的五个人一起做坏事。抢银行里面,抢成了大家钱拿到一起去抢的做了,那就是共业了。坏事里面有没有别业?有,比如主谋的,动手的,还有盯梢的,driving away的,在外面等著开车,进来马上开的,那个罪比较轻。但是一样是参加了抢银行,能不能说没有罪?我没有动手,不行,还是一样。所以我们业就是有这样的共跟别,这些共跟别是我们大概的分析分判,但是当然里面的状况比较复杂一点,但是原则就是这样。
我们常说业,其实我们讲业,但是上次师父说有三个意思:作用,持法式,分别果,业的体性是什么?思心所所成是业的体性,所以业的体性是我们的发心,是业的体性。我们的发心,思考要怎么去做,简单的就叫意业;思考完之后,这个发心推动身体去造作,叫做思所作,所以身口意三业都是思心所的推动。所以无心不成业,要有发心、思考、想要去做,这样才叫做业,无心不成业。有时候我们的反应很快,思考也很快,你会以为我没有思考,其实有,只是我们内心的这种动作思考其实很快。人家要打你的时候马上闪,你还要思考说我要不要闪一下?你说这个有没有,你说我这是自然的反应,是啊,但是这自然的反应是因为你常常熏习而成的,里面还是有在作用。如果没有常常学习没有学武术,人家打你就愣在那边,然后人家打几下才发现,我是不是要闪?所以我们的思考是可以经过训练,可以变成很快的。但是不管快还是慢,确实都有这些思考的作用在。
业 karma
- “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业√kṛ : do (造作) → karma 作用
- 由思心所所推的身、口、意造作称为业
- 由业所留下的力用称为“业力”或“业集”
- 业力成熟所感得的报可分为“可爱”或“不可爱”称为“分别果”,即前异熟果。
我们来解释,从业这个字的梵文本身来解释,业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意思?两个大意思。业它的字根就是用√kṛ,就是造作do,名词化之后就变成karma,就像是英文的act,正在做叫做acting,正在做也叫doing,act名词化之后就变成action。同样的,karma是由√kṛ造作名词化之后,所以它有造作有作用的意思,变成是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包含了几个过程:第一个你造作的过程,你做的当下叫做造业;接下来做完之后会留下力用,这个叫业力;这力用因缘成熟之后会有果报叫业报。所以这三个过程都用karma把它包含在里面,所以karma这个字,其实包含了这样的整个过程。所以由思心所所造作的身口业叫做造业,接下来我们有留下之后的业力或业集,然后有业力成熟之后所得到的果报,可分为可爱、不可爱,称为分别果,这个就叫做业报。业报我们以前讲过叫做异熟果,因为,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变异而熟。
异类而熟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这个果报没有善恶之分,我们心的造作造业有善恶之分,留下来的业力跟力用。之后这个果报,因为有善恶才会留下这个业力,有发心善恶才有留下业力,如果没有善恶的发心,那个就不叫业,也不会留下业力。有善恶的发心,但是你得到的果报,果报本身没有善恶,果报本身只分为可爱不可爱。所以上次有人问我,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就不对了?不是不对,那是一般的说法。更精准的说法是,善业有可爱异熟,可爱不是我长的很可爱那个可爱,是我们接受的时候会产生乐,客观的来讲。我上次在《俱舍论》讲的,就是在《俱舍论》里面,之前讲的很清楚。不可爱就是受的时候,一般来讲你会产生痛苦,肚子饿有饭吃,可爱不可爱?可爱。肚子饿没饭吃,可爱不可爱?不可爱。就是用这样的一般,你不要跟我说,师父我的内心很超然,我船来船去船过水无痕,我都不会去执著。不能用这样的来讲,这个只是讲一般世间的,不是在讲解脱的圣人,或是告诉你解脱的心是什么样。要讲解脱的心在哪里讲?后面苦集灭道的道,告诉你怎么修道,灭就是你已经达到那个境界了,道是告诉你怎么样不执著,灭是告诉你你已经到达了这样的境界。现在我们只是说一般正常的状况是什么这样子,所以我们会有这样的一个东西。
- “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羯磨 karma : 持法式 (仪式的进行)
- 持七众法式(出家五众和在家二众)
- 受戒或僧团运作的各种仪式
- 仪式具有所濳在的力用
但是业还有另外一个意思,翻译成羯磨,就是持法式,特殊仪式的进行也可以叫做业,僧团里面的运作叫karma,所以为了不跟上面的意思混淆在一起,一般经典针对仪式的进行,特殊仪式的进行,会把它称作“羯磨”,翻成羯磨而不翻成业,翻成业一般都是指上面这个意思。
ZR:就是在梵文里karma两个意思是一个字,但是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给持法式的名词叫“羯磨”,是这样吗?
师父:对,因为这两个意思有相关,但是意义不一样,你如果把这个(持法式)也翻成“业”的话,有时候会搞不清楚你指的是什么意思。所以一般我们讲说造业受报,我们都把它翻成“业”,如果是仪式的进行的时候,那一种的特殊,我们就把它翻成“羯磨”,但它们梵文字都是同一个字,叫做karma。这种法式的进行,除了僧团的运作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仪式,比如持七众的法式,受三皈依,受五戒,然后受菩萨戒也算,还有最重要就是出家的戒,这些都可以算是羯磨。因为这样仪式运作就叫做羯磨,我等一下会解释,它到底具备了有什么特殊意义,跟什么力量在里面?所以它特别是指七众的法式,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一个叫做式叉摩那,我上次有解释过。
业体和表像
接下来我们要讲新的东西:
业体和表像
业体: 思心所
- 思心所: 造作,指内心的起心动念
- 意业: 审虑思、决定思
- 身、语业: 动发思
- 身口意由思心所的推力去造作,即成为业。
业体和表象,业体是指思心所,业的本体、本性、本质是思心所,指内心的起心动念,所以要有起心动念要有发心,有心才能叫做业,意业就是审虑思、决定思。师父讲过好几次,审虑思是在思考要不要做,但是当你起心动念想要去做,去思考要不要做的时候已经有业了,但是还不是重。接下来更重的是你决定要去做,再下来这个心推动身口去做,这个叫做动发思。所以身心造作的时候有业,什么引起的?还是内心的思,思心所动发思所造成的,所以我们造业是这样子,如果没有心就不成业,没有心是不成业的。
上次我举过一个例子,你正常的开车,你很小心你正常开车开过去,刚好不小心有一粒石头这么大在那边,轮子一压弹过去打死一个人,就佛教的这个理论来讲,你不造什么业。你如果是正常的开车,在能够防范的范围,你也没有刻意想要做什么,照佛教来讲你没有杀业,不是你这样要下地狱了,没有这样的事情。跟你酒醉撞死人是完全不一样,因为酒醉撞死人,是你本身是可以预防的,你知道喝酒本来就会出问题的,这么粗心大意之下就有犯杀业的问题,虽然跟蓄意谋杀还是不一样。因为喝酒撞死人是由粗心的起心动念而成的,该防备不防备所产生的也有业力,但是跟蓄意谋杀不能同日而语的,当然蓄意谋杀是很严重的。
所以佛教讲的起心动念,是很重要的一个根据,我问你,本来没想杀这个人,但是忽然间发生问题跟他吵架,不小心把他打死了,以及你想要他的200万,蓄意制造一些什么东西,然后把他害死了,两种哪种业比较重?蓄意。因为你有很深思的审虑思,还要很深思的决定思,然后很强烈的动发思。如果你是一时吵架,一时脾气起来,当然也是造业,也是杀业,但是两种比较起来的话,蓄意谋杀经过深思细密的策划的,那种当然重很多。他是审虑思决定思还有动发思,延续的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这样的杀业是很重的,身口意由思心所推动去造作那就是业。
所以上次我们讲《成佛之道》的时候,《成佛之道》里面说善不善,好事还是坏事,第一个,要看起心动念你发什么心,来判断好事坏事的第一个原则,你说谁来判断?当然是你自己,难道师父来判断?学了你就要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些骗不了人。因为业就是个法则,不管你相不相信它就是这样子,不是我不相信就没有业,你不相信业还是这样子,你相信业还是这样子,只是相信你会更小心,不相信你可能就粗心大意,造了很多业可能你自己也觉得没什么。
接下来进一步我们要来讲,业体既然是思心所的话,业的表相有表业和无表业,上次《俱舍论》有没有听过师父解释表色和无表色?有一种叫无表色,回去把师父前面的听一听,很多同学《俱舍论》第一天就来上的,有听过无表色吗?没有听过的没关系,现在师父就解释给你们听。
表相: 表业、无表业
- 意业: 没有表、无表业
- 身业→ 表业: 身形; 无表业:大种所造
- 语业→ 表业: 声; 无表业:大种所造
表业
意业没有表跟无表的分别,因为意业本来就看不到。但是身口业有表业、无表业,表业就是造作(之后),人家可以看得到的,可以触碰得到的;无表业就是这种业力,在表业之后留下了一股力量,这个是看不到的。我再讲一次:表业就是表现出来,人家看得到的;无表业,直接的解释就是,是业,但是显现不出来,(人家)看不到。表业跟无表业怎么回事?就是我们造作表业之后,表业马上就不见了,但是它会留下来无表业,继续一种影响,这也是一股业,但是这个业,因为看不到,所以叫做无表业。无表业的体性是无表色,是色法,但是它是无表,就是你看不到的。
继续来讲。身业它的表业是身形,无表业,四大种:地、水、火、风,佛教来讲,地水火风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元素,地水火风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元素,是一种哲学范畴的思考的理论。所以你们如果到这边以前没有听过师父讲的,你必须回去把过去的录影带调过来再看一看,把这些复习复习,不然你到这边会搞不清楚。
所谓的身表业就是身形,身表业所留下来的,会有无表业,它也是大种所造;语表业是声,它所留下来的无表业也是大种所造,讲到这里有没有清楚师父在讲什么?摇头的表示正常的,因为如果讲到这里你以前都没有听过,然后你说我很清楚师父在讲什么的,只有两个,一个你过去真的听过,第二个你真的很聪明,过去世有学有听过,所以现在一点马上通了,那就是你很聪明,过去种的善根,不然就是你在跟周公见面,然后你在跟周公下棋,然后师父讲什么你都说是,师父讲的好,不错(笑)。
什么是表业,身表业跟语表业?我问你,如果我现在恶意的,Ken在这边我打他一下,然后就装作不知道,我这种身形,打了之后马上这样子不见了,这种身表业马上就不见了,我不会连续一直捶他,我打一下就装作没事,这种动作是不是一下子完了、不见了?这种动作,忽然间被ZR看到,所以我打他的时候,就是说能不能显现出来给人家看到,只要你有注意你就看得到,这个叫做身表,叫做表业。因为表现出来(人家)可以看得到。我打它你们大家注意看我打它,看得到吗?看得到,表现出来吗?表现。如果我是恶意的,就造作了身表业,但是这样造作之后,并不是没事了,因为你只要有发心,善意和恶意的去做一件事情,它除了有业力留下来之后,它还会有后续的一种力量。除了业力以外,跟业力不同,它还会有一股力量持续下来,这股力量就叫做无表业,等一下我继续会讲这股力量到底是什么,你慢慢就会清楚。它不是业力,它是叫做无表业,也是一种业。除了业力留下之外,它还会有无表业的留下,等一下我会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子。
所以你要记着:因为我们身形和口形所造的,一下子就过了,比如我今天骂你,骂完了就没了。但是我要是恶意的骂你就造口业,造口业之后就会有一股业力留下来,但是除了这样之外,还会有无表业没办法表示出来,因为看不到,我骂完之后过去了。“心灵造成影响”,也可以这样子讲,这个不算是业力,这也是业,所以我们不是说无表业力,我们是说无表业。所以业有两种:一种叫表业,一种叫做无表业。
ZR:比如我语言攻击他人,然后骂完就算了,然后这个表业就结束了,但是你恶毒的语言,人家心里老不痛快,类似于这种感觉就是无表业?
师父:不是他人的感觉,是留下来的一股力量。这种恶毒的攻击对它造成这种心里上的影响,这种慢慢的影响叫做无表业,你暂时可以这样先理解,等一下我会讲它是怎么回事,因为我继续慢慢用些例子讲下去,讲讲讲你就会知道。这个无表业它是有影响的,尤其对你自己是会有影响的,对它人怎么影响的话,就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最重要是对自己会有影响,善的会对自己有善的影响,恶的对自己有恶的影响。这样各位知道?
我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如果你常常做一件事情,会不会养成一种习惯?我问你,那这习惯哪里来的?就是无表业的力量。这样你知道吗?因为你会想,如果用哲学的思考说,我虽然常常做,但是每次这个一做完就没了,为什么会养成习惯?各位同学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吗?比如你很喜欢骂人,但是一骂就没了,为什么会堆积成习惯?就这个理论,就《俱舍论》就是讲,因为它有无表业留下来,久而久之堆积,就会对你产生影响,就变成(你的)一种习惯,善的会对你产生好的影响,恶的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就是谈到受戒、守戒的问题,谈到仪式的问题。
问:润业是不是跟这个力量也有关系?
师父:润业是特指烦恼对业的润发,跟这个东西又不大一样,这个是持续(造作的)影响造成(自己)一种习惯。
问:无表业是不是像唯识里面说的种子?
师父:当然《俱舍论》没有讲到第七第八识,后来经部师就用种子来解释这个无表业,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情会有种子,形成一种习惯,熏习在我们深一层的第六识里面,变成一种种子。接下来唯识就说,种子生长在阿赖耶识里面,所以种子的存在越累积越多,这种力量越来越强,所以它不时的就会产生,因缘到它就会产生,因缘激发它就产生,因为它力量很强,这个就变成唯识的种子思想之一。所以经部师跟唯识师就是用种子的熏习,来解释无表业的存在。
比如你这个人,常常遇到什么事就用三字经骂人,什么叫三字经知道吗,不是人之初性本善那种,就是那些恶口,骂人家的祖宗十八代那一类,他说这种子熏习进去久了之后,你会不会越来越喜欢骂人?只要那个境一现前,你这个字就出来了,为什么?它是说种子熏习了那么久,力量很强,只要一个简单的因缘一激发,它就现行了。相对的如果你用好言好语常常训练自己,说好话,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是你的师公常常告诉我们的。你们的师公真华长老常常勉励我们的,心要发好心,口要说好话,然后身要做好事,如果你常常这样的话,同样的一个因缘,它会让你这些好的动作好的业出来,这就是唯识后来所建立的理论。
但是,我们现在在讲《俱舍论》的时候,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不用种子,它是告诉你,是无表色,无表色是四大所成的。因为你的身还有口,声音是四大所成,所以它留下来的虽然看不到,但是它还是四大所成的。
ZR:我们写下的东西,比如写一篇文章,恶毒的东西去攻击别人,这是身业还是口业?
师父:如果你写下来给人家看,算身业,如果你写下来念给人家听,算口业。
ZR:因为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在网上聊天打字不说话…
师父:打字就算身业,可以这样子讲,可以说它介在身业和口业之间,你要怎么界定都可以,反正它就是不好的,如果依这个标准来讲的话,语表业是指声,发声才算,发音才算,所以如果你在打字给人家看的话,算是身业;如果他看不懂,你打英文我看不懂英文,我把它翻成中文念给你听,就是口业。所以你们要记得,身口意,意业没有表、无表,因为意业本身就是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它不能分有表、无表。
问:意业没有表现可以理解,没有表业也可以形成一种习惯呢?无表业就是持续发生,然后形成习惯。意业也应该可以(形成一种习惯吗)?
师父:也可以,不是说意业不可以,意业也可以,但是只是它不叫无表业,因为意业本来它就看不到的,所以就不能去分它有表、无表。因为意业你的发心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但是身跟口,我们一般是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就)身口特别分成表跟无表。所以你要特别知道,身业跟语业,有表业无表业,表业就是造作的当下,看的到的、听得到的,就叫做表业,过了之后,所留下来的那个,不是业力,留下来会持续对(自己)某些状况造成影响的,就叫做无表业。
问:也就是这个审虑思、决定思,它应该也是有一种影响的,熏习在里面,它称为无表业吗?
师父:它不能叫做无表业,它就是意业的熏习,但是所以从这边来看,虽然心也会留下来熏习,但是身口的造作更强。所以身口的无表业,虽然心也会熏习成一种习惯,但是如果常常付诸于身口的动作,无表业留下来的更强。你常常想偷人家东西和常常偷人家东西,哪一种比较强?当然是常常去偷人家东西比较强。我不是说,常常想就不会留下一些不好的影响,常常想,想久了有一天你会去做,但是比起来跟常常偷,当然不能同日而语。
相反的,光是整天想做好事但不做,也是好啦,心里想想但是如果不做,没有去做熏习来的强,所以这个等一下我们进一步就会讲,要不要透过仪式去受戒,就会有这个问题,所以就会产生你要不要去受戒。
ZR:如果走在路上念经,不发出声音但是你是在默念,这个是算意业还是算身业?
师父:如果你光内心在想的话,是意业。
ZR:如果我想念经就意业,如果我在心里念比如念《心经》,我只是没有把它念出来,没有发出声音,但我还是一个字一个字这么过,这个这个算不算?
师父:基本上是这样子,我们要这样子讲的话就是,基本上你要发出声音,才算是口业,基本上要发出声音,默念不算,默念算意业,但是我不是说意业不造成影响,而是说意业久了也会造成影响。所以为什么说我们常常口诵经,为什么,诵了之后那股力量,还有我们熏习之后那股力量,基本上在某些状况下可能更大更强,但是每个人状况不一样。你有口无心,那个可能就不能这样子讲。我说你一定要有心的,有时候你虽然念很大声、念到很高兴,但是心不在焉,就不能这样子讲了。所以你专心的意业,很用心的在心里面默念,强不强?很强,总比你虽然念的一大堆,但是没心,更强。
ZR:但是就念出来还是比在心里念…
师父:如果依这个来讲,念出来的熏习会比较强,所以,有一部《楞严经》叫做“耳根圆通章”,所以叫你还是要念出来,我们会熏习进去。
ZR:小声点不要紧,但是念出来。
JQ:还有一种是叫金刚持,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我根本不出声音,可是我的嘴都在动,这样就跟声音有关系。
师父:那个我跟你讲,如果要照这个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唯一的标准,这是我们参考一个很具体很基本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大乘当然在某些方面说,大乘讲说要有心。所以依这个标准来讲,是要出声音的才算。
ZR:就是声音不大,但是小声,自己能听见的声音也算,出声了也算。针对念经这件事情,就是默念的效果虽然强,但是没有念出来,哪怕只有一点点小的声音自己能听到,这种熏习比较强。
师父:如果照这个理论来讲是这样没错,路上没人当然你可以念,但是有时候自己要注意一点,不要让人家误以为你在骂它(笑)。你坐在C-train,或是火车然后对面坐着人,你在那.....,然后那人要走的时候,你从刚才到现在一直在骂我(笑),开玩笑。念经是很好,但是有时候要看场合。我一个师兄弟,每次人家都不大喜欢他,为什么?他无时无刻嘴巴都不知道在念什么,我说,你能不能停一下,他说,我在持咒,我每天要持多少。我说,你吃饭你就好好吃饭,大家坐在这边你好好吃饭,你不要一边吃一边在那边....,然后站在他排班对面,一看就是他嘴巴不知道在念什么。
所以诵经当然有它的意业跟存在,但是不要把诵经本身当成一种功德,诵经的熏习是很好,但是你要有心。再来就是你要有心,依著经教里面所说的东西去做,所以我说发心,但是不是发心诵经,是发心修行,诵了经之后要发心了解经典的意义,然后依经所讲的作为规范,照经所说的去依教奉行,是要发这种心。不是我发心要念多少遍,发心诵经之后要依经教所讲的去做,发这种心的身业更重要,力量更强。但是我不是说诵经不重要,师父也每天在诵。
问:师父无表业跟业力有什么分别?
师父:因为无表业也是业,不是业力,它也会留下力用,到最后也会产生受报,业力本身就是持续的受报,就是持续变成后面会受报,所以是不一样,它是属于业,不是属于业力,我等一下会讲,继续讲下去你们可能会比较清楚一点。
问:人做梦,你不是说意没有表吗?(师父:意无表,对),但是他做梦的时候,那个梦有时候还能回忆起来,那个算表吗?
师父:没,因为那个没办法表示出来,还是无表,自己知道。
问:如果这个人其实心里挺黑暗的,白天都挺好的,但是晚上就做杀人的梦。
师父:那还是无表,因为我们心里想要做坏事,都可以回忆起来,不算,要表现出来,别人能看到。(问:比如瞪人一眼就算?)瞪人一眼算,就是身表,但是你要有恶意的。(答:肯定是恶意的,才会叫瞪),师父这个词语上,因为恶意才叫瞪,然后好意的叫欣赏一下,瞪人属于身,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无表,眼耳鼻,声是口,(问:身是指口吗?)不是,眼、耳,耳朵所对的色,应该是这样,色声香味触,色、声,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那个声音是有表,其它的全部都是属于身业。眼除了耳朵以外。
问:眼鼻舌身,身体的身,耳是对著声,口所讲的,为什么要单单把这个口分出来?
师父:因为我们的造作本来就分成你动作去做,还有我们嘴巴去讲,很简单。
问:还有就是一个眼睛没单独分出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师父:因为眼睛就包括在身业里面了,你全身怎么做,除了嘴巴讲以外。因为很明显的就是,你去动作和你去讲是两回事,我一直在那边东讲西讲,以及我动手去打你,那是两回事。所以有些说动口不动手,但是动口不是叫你去咬,是讲话,所以跟你身体真的去做,你一直威胁一个人说,我杀你、我杀你,以及我真的动手要拿刀去,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它就特别分出来。
无表业
无表业,我们现在特别来谈无表业:
无表业
- 由思心所推动身口业,身口以身形和声而表现为可见闻,称为有表业。
- 强烈的善恶身口业刹那灭后,所留下来的余力,因无法表现令人见闻,故称“无表业”
无表业由思心所所推动的身跟口,特别指身口,身口以身形和声而表现为可见闻,称为有表业。思心所一定要有这种起心动念,然后表现为身体的动作,包括你说的眼睛瞪人,如果你用嘴巴不发出声音还算是身,以其声音而表现为可看见的、可听闻到的。因为你瞪人也可以看得见,你瞪我我看得到,挺可怕的,有时候那种瞪,会让人家有威胁感。身是以身形,口是以声,然后而表现为可见的、可看得到的,身形看得到嘛;声音可闻,这样的话就称为有表。因为它可见可闻,就是看得到、听得到,就是有表,所以产生表业。强烈的善恶身口业刹那灭后,所留下来的余力,因为无法表现令人见闻故,称为无表业。但是它不是指业力,业力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如果要这样画的话(师父画白板图),就是我们有心,心就会造作意业,或心其实就是思心所,我们有身,还有口,然后身口会有表业,这个意业就是业而已,它没有表无表,这个表业留下来会有第一个,会有业力;第二个,它会造成无表,所以这两个(业力和无表色)是不一样的概念。那无表会不会产生业力?它也会。这个(表业)也是有业力,它(意业)有业,它就是有业力,当然会有,一定会有的,因为有业它就有业力,如果没有起心动念就不造成业了。
这个表业当然会留下业力,一定会的,但是它还会留下无表业。无表业要形成的条件:第一个,由善恶的身口所产生的,身口业一定要有善恶嘛,(问:没有善恶呢?),没有善恶的话就不成业。(问:有的事情是没有善恶的),当然,那就中性,那就不成业,我们讲业一定要有善恶的发心,才能叫做业。我不是说所有动作都一定有善恶,我是说动作或身口有善恶、还有中性的,但只有善恶会造成业力,只有强烈的善恶才会产生表、无表。
问:小孩子蹦蹦跳跳不好的习惯,它要下楼梯,它到最后总是要用跳的,它总有一天出了麻烦,(师父: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这个没有善恶),没有表没有表业,是不是,最后把腿给扭了或摔断了。
师父:那个只是习惯上会造成某些影响,因为他没有善跟恶,不过这其实是不好的习惯,这种不好的习惯,并没有发心对人产生恶念或恶意,(问:这是掉举或什么东西?)对,我不是说他没有烦恼,它也是烦恼所成,但是因为有烦恼不一定,就是说烦恼不一定,烦恼可以是有恶有善的。就一般世间,烦恼有恶有善吗,当然啦,烦恼相应浮现上来的有恶有善,比如你现在要做善事,你是不是完全没有烦恼才做善事?我们凡夫都是有烦恼的,你做善事也是有烦恼。
问:烦恼也分有善有恶,不是烦恼都是恶的,所以好人不长命。
师父:不能这样讲,我们一般凡夫发善恶心,都一定跟烦恼相应,只要发心就一定是有烦恼相应,有无明相应,就上次讲的,发心就跟无明相应,就会造成轮回。(问:不管你发什么心都是,善心也好、不善心也好都是在…),我们凡夫一定都是跟烦恼相应,因为有无明在里面。
问:什么都不做,昏沉也是一种烦恼?
师父:什么都不做,昏沉也是一种烦恼,不作行也是一种懈怠烦恼。上次有五位七十五法,惛沈也是一种不善法,不作行、不修善、懈怠,也是一种烦恼恶,也是一种不善,不作恶不修善也是,也是一种烦恼,也是不善心所,你不要以为我不做事,那就是懒,行尸走肉,那也是不善行,你也不要以为这样就。所以说你不要,也不是说善与不善(答:就是可惜了),你可以说可惜,但问题说你的烦恼还是潜在的。你不作善,到时候就没有善业引导你到善道,这辈子就昏昏沉沉的过,这样子很危险,就看你上一辈子或前一辈子哪一辈子,有造了什么善或造了什么恶。但问题是你昏昏沈沈的,每次过著行尸走肉的日子,因为是与不善心所相应,所以有可能会引发过去的不善法,然后到时候引导你到一些,就算不下地狱,我看饿鬼道也逃不了,相应。
问:孩子从小没有人教,他就不庄重或这孩子就叫放逸,那还是属于不善,我们不是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师父:但是这是一种习惯,但是问题是他并没有发心,你要造成这样强烈的善恶业,要有善的发心跟恶的发心,如果没有善恶发心那就不算。当然我们刚开始凡夫一定要有分别的,不可能一开始就没分别。
问:掉举这些都属于大烦恼地法。
师父:那也是一种烦恼没错,但是问题就是说我们发心的善恶,在我们凡夫的时候,都会有这些东西跟随著。那这些要告诉你就是,现在要继续告诉你就是,未来我们在修道的时候,怎么样在发心的当下,要把这些东西尽量的减少,这是我们在修道里面要讲的。我讲过,我们要做善恶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些强烈善恶的发心,善恶发心才会产生业力。所以你要知道什么叫做有覆无记,什么叫做无覆无记,以前我解释过。不是有烦恼你就一定会做恶事,你做善事,有烦恼你还是可以做善事,只是我们的修行就是说,你在做善事的当下,尽量让烦恼减少一点,如果有烦恼就没办法做善事,我们凡夫就完全没办法做善事了。
问:我原来就有这个烦恼:有的人假装是乞丐,捐不捐钱给他?给他钱就起烦恼了。
师父:这个你就可以用你的智慧去判断,你们自己看怎么办,你可以用各式各样的思考,因为这些例子,师父没办法一个一个举给你听,但是师父告诉你的某些原则,你们可以回去自己思考,遇到的时候想看怎么用。
就是我们讲的要期心,要发心要做的,但是发心要做的预期的,也要有智慧的相应,不是盲目的。比如我现在发心要捐款给这个慈善机构,但我后来发现这是骗人的,你当然就…,对啊。所以佛教讲智慧第一,所以三心里面有大悲心有般若,有般若无所得心,般若是般若波罗蜜是圆满的智慧,它包括了空相应的智慧以外,它还告诉你,世间很多事情你要怎么去判断的。不是愚痴,忽然间乱做一通,所以有些人会愚痴到怎么样,不行,我发心我管它骗不骗人,你不管它骗不骗人是你不知道的状况之下,已经做了,那这时候你就不要。但是你明明知道,你就不要用这些莫名其妙,所以如果有些佛教徒善恶不分,有时候反而会造作了一些不好的事情。
ZR:助恶,这种歪风邪气去助长它,本身也是一种。
师父:本身也是一种愚痴,所以贪瞋痴嘛,(ZR:但是你不确定,还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判断),所以我们人生在世就是学习,就是修行,乞丐也有是骗人的很多(发言……)这个东西,你们个人去判断,因为这个东西讨论其实没有太大意业。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遇到乞丐状况不一样,有些东西可以讨论,有些东西讨论下去没有意业,因为每个状况不一样。你说乞丐是真的假的,就自己看你生活上怎么去判断。
(……)因为它不是恶意的,他没有心要影响你上课,他并不是说我刚好师父要讲的时候,我把它定在8点50分刚好师父要开始,没有这样的用意。而且善恶业有时候要看强弱,不是说所有的善恶业都一样,强弱,你知道吗,有时候骂人也有轻重的,你讲一句stupid,以及你恶毒的诅咒人家祖宗十八代,那个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我们继续来讲,无表业形成有条件,由无表业形成有条件,还有就是它形成之后,会有一些作用。
- 形成条件:
- 必有由善恶之身口业产生
- 有“要期心”,即“誓愿”
- 具妨善妨恶之功能,能造就后天性格
第一个,它要由善恶的身口所产生的,第二个,这个我等一下会具体再解说,就是有要期心,要期心就叫做誓愿,誓愿,什么叫誓愿?就是我发心、我发愿要这样做,然后一直都这样做,有关这个誓愿,等一下要期心会具体的再说明,因为这个我现在只是简单说而已,等一下这还有比较稍微细节一点的东西。要期心就是誓愿,比如什么叫誓愿?你说,我受五戒,受五戒是尽形寿,终此一生我不杀生,你经过这样的仪式,然后师父念,你跟着念:我尽形寿不杀生,我尽形寿不偷盗,这样有没有誓愿?有誓愿。那么你走着走着,本来看到一只老鼠在那走过,你本来要把它打死,后来想说,不行,我不要这样子,你有没有誓愿?你没有誓愿。
誓愿,是表示我从此以后都不这样做,你只是偶尔某些状况之下做,或偶尔状况之下不做而已,你并没有誓愿。(ZR:你是讲我们受戒之前),我说两个状况,一个状况是:在受戒的时候,你说我从此发心不杀生,这个有没有誓愿?有。另外一个状况就是说,你忽然看到一个老鼠,要把它打死,忽然想:我还是不杀生好了,这个没有誓愿,你只是刚好遇到,忽然发心我不杀生。这是另外的。
ZR:不是说受戒之后?
师父:不是,我现在是举两个不同的例子,所以一个是有誓愿的,一个是没有誓愿的,等一下我会特别就有誓愿所造成的无表业,以及没有誓愿所造成的无表业,会特别讲这个。所以这里应该不能叫做形成条件,应该是说几个特点,无表业的几个特点,讲形成条件好像怪怪的,应该说无表业的几个特点。
还有无表业的特点也有作用就是,具妨善妨恶的功能,能造就后天的性格,你做了善业,强烈的善业它延续之后的无表业,善的无表业就强。那这样的无表业强,会阻止你以后去造恶业;你如果做恶的事情很强,形成恶的不好的无表业,这样的无表业会阻止未来你去做善事。但是我并不是说,你从此不会再做善事,是说会造成你做善事时的一种妨碍的力量,细节上我慢慢越讲你就越清楚。所以为什么,我们受戒时要发愿尽形寿不杀生,如果你这样子做,产生这样强烈的无表业之后,你接下来继续这样去做,有这样的一股强力的无表业,在未来,你杀心起来的时候,这股无表业就会去抵触,去妨碍你起杀心。但是并不表示说,你这样做以后就完全不会杀人,要看你的起心动念各方面的因缘跟条件,只是我是说,它会造成一股力量,阻止你去做坏事。
你做坏事,坏的无表业会产生一股力量,未来阻止你去做好事,所以它叫做:具妨善妨恶的功能,所以会造就后天的性格,妨碍造善、妨碍造恶的功能。
ZR:善的无表业是妨恶的,恶的无表业是妨善的。
师父:对,所以不是防备是妨碍,善的无表业会妨碍你。我重讲一次刚刚没录到,师父再重讲一次:
- 有部认为体为无表色,四大所造,但非极微
- 世亲菩萨采经部说,认为是“思种子”
后来的唯识,它就用阿赖耶识,种子种进阿赖耶识里面;经部师,他还没有阿赖耶识的概念出现,但是他认为有细意识,微细的意识,所以他认为这个思种子,就是跟着微细的意识一直跑。我们如果要讲白话一点,就是形成一种习惯,造成是一种习惯,只是说这些理论是会对我们的习惯,做更详细的解释它到底是什么这样子而已。
你们要知道一件事情就是,后来产生的第七、第八识,我们不是有六识吗,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叫做六识,后来我们会发现在讨论,尤其是论师们在讨论说,我们意识主思考、主判断,由意识才能推动前面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人是不是有记忆?我们能思考以外能辨别外,我们人是不是有记忆?这些记忆体就像电脑的data一样,应该会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哪一个里面?当然是在意里面才合理。所以它们就把意识用表意识潜意识,当然他们不是用这样的名称,他是用细意识。
我现在再讲一下就是,我们不是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吗,在早期的经典里面或是论师里面,他们就只讲六识,因为早期的经典讲六识,大乘的经典才有讲到七八识。现在论师会觉得,那怎么回事?因为你看这个意(师父画白板图),除了能够认识、能够判断以外,我们是不是能够记忆?记忆是不是有data,如果就这六个来讲的话,当然最有可能,这个data就是在意识里面。所以他们就认为意识应该有二层,一个表层的主判断跟认识;还有下一层的是主记忆,就是我们认知到的一些资料,都会跑到这里面来。所以我们有表意识有潜意识,论师或是经典把潜意识叫做细意识,比较微细的,察觉不到的;那这个表意识,我们是察觉的到,因为可以认识,然后东西进来就可以判断。进一步,其实这以前我都讲过,(弟子名)师父以前有讲过,但是因为跟你同期的都毕业了,所以留级也是有好处,可以听到更多东西(笑)。
进一步会讲说,经典上告诉我们说,我们的起心动念,不管做好事做坏事都有烦恼相应,都有无明相应。所以他们会进一步想说,那这个潜意识里面,除了有表示data资料以外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烦恼,所以烦恼本身就染污这些东西,所以它们会分开来。细意识里面,有一个是data,有一个是烦恼;那这个表意识,就是一般的意识,就产生所谓的前面五识。表相的就是第六识,烦恼是第七识,data是第八识。
所以第六识,六、七、八,为什么要有第七第八,其实就是第六识更微细的说明跟讲解而已,才会产生这样子。烦恼就是第七识,(ZR:我们对善的种子也在第七识?)第七识只有烦恼而已,那我们不管善的还是无记种子都全部在细意识里面,只是一般我们正常状况来讲,这两个是合在一起的,我们把它分开来只是说明而已。阿赖耶识就变成第八了,就是data,所以唯识来讲阿赖耶识是中性的,是可以熏习的,善恶都在里面的,但是只是它被染污了而已。
ZR:种的善的种子越多它就变的越善。
师父:它就是转换像filter(过滤)一样,恶的出去你要把它熏习善的回来,你起心动念,恶念出去,但是因为依于听经闻法、佛法的熏习,你要把它熏成善的回来。但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太多,所以修行要慢慢改。
ZR: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会产生恶念,但是出来之后我们马上意识到这是恶念,是不对的,我们要用善法,要用善法或是听闻的佛法把它转,转换成善法,压制它或者转化,压制也好转化什么都好,然后它又会回到第八识变成,变成比较清净一点,就是稍为向善靠近一点。
师父:就好像水很脏,然后过滤,你不可能一下子过滤干净,你要一点一点一直过滤、过滤、过滤,到最后就完全清净。FY你要问这个问题吗?我看看,因为如果我们继续讲这个下去就变成在讲唯识,唯识可能是好几学期以后的事情。
FY:就是既然恶的出去,要用什么东西来熏习它?
师父:外面有善法佛法的熏习,不是你靠你自己熏习。
FY:比如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一定要去听闻到佛法,我们要知道了这个念头是恶的,然后我们要去改正,这个就是我们知道要去改正这个念头?
师父:这念头就是你过去比如哪一天听师父讲的时候熏习下来的,然后由那个来起作用,以后讲唯识的时候再慢慢分析,因为你一直很细的问下去,我们可能就变成要讲唯识了。唯识讲叫做法界熏习,善法的熏习,是外面的熏习来的。
TY:都是从阿赖耶识还是另外有?
师父:另外有,叫做法界熏习,那个叫清净法界,这个会影响阿赖耶种子出来之后,所带到的什么会影响会进来,以后我再慢慢跟你讲,因为再讲下去可能要变成讲唯识了。因为我们讲《俱舍论》讲到最后,接下来就是要讲唯识,如果你把这些东西建立好之后,以后我讲唯识就容易,不然很多人会把一些基本的问题,重新再问师父一遍。
问:可不可以空第八识?
师父:不是空,转,可不可以空,不可以空,转,因为第八识一定有种子在里面的,所以一个人脑袋不可能空空的。要转,把不好的转成善的,所以叫做转识成智,转前面的五个,然后转六、七、八,这个师父以前讲过。转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第七识是平等性智,有转八识成四智,我们不要再讲这个,这个讲下去师父可能讲整个把唯识的东西又全套再搬出来。反正就是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哪里来?法界熏习,外面圣法熏习听闻而来的,简单的讲就是这样子,你就知道有外面的善法熏习就好了。除了唯识以外,对这个还有什么问题?师父要针对这一点,要期心和誓愿来谈无表色。
无表业之性质
无表业之性质
律仪无表
- 依誓愿再由具体仪式所成之善习、善性
- 具防非止恶之功能
不律仪无表
- 依誓愿再由具体仪式所成之恶习、恶性
- 具防善止善之功能
处中无表
- 无要期心之善恶行为所引生
无表业的性质分成三种:叫做律仪无表,不律仪无表,处中无表,三个特质,三个特性。什么叫律仪无表?基本上就是合乎道德规范的叫做律仪,依誓愿再由具体仪式所熏成的善习、善性,叫做律仪无表,它具备防非止恶的功能。这个防是预防的防,防非止恶的功能。
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律仪无表就是合乎道德规范的,依誓愿,必须要有誓愿,然后具体的仪式所成的善性善习,它就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比如你受五戒说你要(发誓):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然后尽形寿不怎么样...,你有没有誓愿?有。因为我不是说我现在这样而已,我尽未来的一生我都要这样子,如果心里想一想算不算?只是心里想一想不算,要把它透过身口,专门的仪式。所以说仪式很多不是你坐在那边,打坐算不算仪式?打坐不算仪式,打坐是修行不算仪式,我们讲羯磨,对羯磨,不算,打坐根本就不是仪式,打坐是修行,但是不是仪式。有些仪式是修行,但是修行并不一定是仪式。你到外面去帮助人算不算仪式?不算,但是不是修行,对,没错。
它这里的仪式就是特别指特种的仪式,比如七众仪式,受三皈,受五戒,仪式很多都是牵扯到,不但是意而已,而且是身跟口。身合掌礼拜,口唱诵或口跟着师父念。所以师父说:我某某人尽形寿不杀生,你不能就,嗯,点点头。师父要你念出来,我谁谁谁尽形寿不杀生,愿能持否?能持。要经过这样的仪式,强烈的。
问:师父,我有个问题,要是这个人是哑巴怎么办?
师父:这个人是哑巴,就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哑巴的人 ——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就只好身体,内心的熏发然后透过身体,身体的动作。听得懂,你要是听不懂那就问题就大了,听得懂,对,听得懂然后透过身体去动作,透过身体的动作。我讲过,因为他是身跟口,身体也算。
问:因为很多人都是暗下决心,这个挺厉害的,有人是有口无心,他的身口跟他的动作但是他没往心里去,但有的人,“咬人的狗不叫”,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办这件事。
师父:这样子的话就是有誓愿,但是他没有身口,所以如果照这样的话,不透过身口仪式,这样的力量强,但是没有像透过身口仪式那么强,还是这样强。我问你,比如我下定决心,我痛恨这个人,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报仇,他不说,但是如果他今天下定决心后跑到,什么神啊还是什么面前,每天那边我(发誓)...,我一定要报仇...,然后希望这位关公或什么神保护我继续,或是去找一个巫师,然后在前面许咒愿什么什么,我问你,哪一种比较强?(答:第一种,第二种他愿说出来,劲以后就泄了),不一定,因为他会这样,表示他会强烈到这样子,表示他心里真的是,他不是我默默的想一想而已。(答:这个我保留意见),你可以保留,但是问题是如果他就这样的(教理)话,也就是说它要强调仪式的功能,它要强调仪式的功能到底在哪里。(答:一般的大恶人都是不动声色),当然他跑去诅咒或跑去那个的时候,他不会登报纸。
问:所以意业想一想,有没有无表业?
师父:意业想一想它没有无表业,意业它没有无表业,一定是身口表现出来的才有无表业。所以这里就要告诉你,如果你只是想一想说我要三皈,我想一想说我以后可能要不杀生。但是这样他认为他的力量不强大,他没有办法成为律仪无表。我继续讲下来你就会知道。
所以必须要有誓愿然后具体的仪式,透过身或口或是身口,这样产生的善才会造成善性、善习。因为他透过这样的仪式,他会产生一股防非止恶的力量,这个力量会持续下去。不过如果就佛教来讲,这股力量的持续的强跟弱,还要靠你未来的实际的造作,延续它的力量。所以变成这里会强调仪式,尤其仪式对一个人造成的行为跟影响。我刚才举的例子,就讲到后面这个 —— 不律仪无表。
律仪无表是合乎道德规范的;不律仪无表是违反道德规范的,也算,你诅咒,小纸人扎,然后去发愿在某寺院说,以后我看到老鼠我就把它打死,这就不善的,不律仪无表,依誓愿再由具体仪式所形成的恶性恶习。律仪和不律仪都有无表,都有无表,所以叫做律仪无表,不律仪无表,所以不能你光心里想一想而已,一定要透过具体的仪式所形成的。
ZR:比如恨一个人,你就心里想想,只要不付诸身口,它的力量都不很强,你还有希望把它这个恶的心所压下去,一旦付诸身口你就……
师父:应该是这样子讲,不是心里想想力量不强,心里想想的力量也很强,但是要是造成这样的无表的话,力量更强,但是必须要由这样的心透过具体的仪式。比如你正式进入黑社会,如果你真正要加入,要不要透过一个仪式?你如果觉得我只是小混混我不参加什么。但是如果你入社团、参加黑社会,它会不会要你做一些仪式?会,如果你加入黑社会做了这个仪式,你就变成有不律仪无表。所以你们现在要把一个东西分清楚,不是说内心想一想不强、不重要,我现在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内心除了想以外,你还发愿誓愿,除了誓愿以外,还透过一个仪式,这样所造成的一个力量就叫做律仪或不律仪无表。一个是善的,一个是恶的,都举行仪式。但是这个是善的,道德规范的;这个是不道德的,坏事的。
ZR:不是说只要是口业和身业就有无表业吗?不进行仪式也是有无表业的,这是更强烈的一种无表业?
师父:等一下你先不要问,师父接下来告诉你,还有一种叫做处中无表,这个处中无表,就是没有要期心的善恶行为,所产生的就叫做处中无表,没有誓愿所产生的善恶无表。无要期心就是没有誓愿,比如你今天忽然间去偷了人家东西,但是你并没有发愿说我以后就是以当楚留香或是当什么(笑),以前台湾有一个叫做,不是卡门,那个侠盗叫什么,台湾有一个廖添丁,你们听过廖添丁吗,廖添丁是日据时代台湾的一个侠盗,他就是劫富济贫,当然说是侠盗但是还是盗。如果发愿以后都要靠这样来做,我们大家来结拜,变成六义侠,我们就是经过仪式,往后都是劫富济贫这样,那你的就不律仪无表就产生了。但是如果我只是忽然起心动念看到你的东西拿了,就走了,偷盗,但是我有处中无表,为什么?我没有要期心,我没有说以后都要以偷盗为我的职业。所以无表业有三种性质,但是前面二种必须要有发愿,我以后都这样子做;第三个是你忽然间做了,但是并没有发愿,哪怕你常常做但是你并没有发愿我未来要一直这样子做。
ZR:师父,这个无表,比如我皈依受戒之后所行的善事也是属于律仪无表?
师父:之后所行的善事,一般来讲是处中无表。
ZR:因为我没有特别发愿做这一件善事,是这意思吗?
师父:对,你在皈依的时候所发的所做的,那个就会有律仪无表,(ZR:只有就是我皈依和受戒就是类似,或者受戒皈依这样的仪式才属于?)才属于律仪无表。所以它前面讲特别指的是七众法式,你后面所做的这些,虽然是加强前面的这个,但是还是属于处中的。(ZR:就是在律仪无表的影响下做了处中无表?)对,那这些处中无表不是没有作用,因为它可以增加前面的、延续它的力量,只要是无表就是有力量,它就是有那股力量,就会有防非止恶的力量。
FY:有时候有些人他自己人生观的认识,比如曹操一样说宁可我负天下人.....,这个他也不恶,你不能完全说他的什么誓愿……
师父:如果他没有具体的发愿,没有身心的具体发愿,只是心里想想而已。宁可我负天下人这个其实有点模糊,很难讲说它是不是具体要怎么样,如果你说他只是说说,或是心里想一想,或是他有说出来,但是他并没有很明显的说我要怎么样,这样有可能就是形成一些处中无表。
FY:或者就像黑社会的人说,你要是动了我的家人我就要怎么样?
师父:这个东西就算,这个东西就有算,就有誓愿,而且他有具体的说我要怎么样,这个就有算。反正不管你未来怎么做,你现在有发这个誓愿以后都要这样子,那个就算,未来怎么做那就另外一回事。有没有人三皈依或是五戒说说未来不做的,也是有啊。(问:比如说打死蚊子)不是说打死蚊子,而是说你可能没有办法守的或受的很好,但是这个细节上,另外我慢慢再跟你谈。但是我意思就是,现在发愿会产生这样一股力量,但是并不保证你未来自己本身一定会这样做,未来还是一个学习,未来还是会一个学习。但是这样的发愿以及这样一个仪式,重不重要?会不会影响?会啊,很重要的影响。
问:就是说从这角度讲,律仪无表和处中无表这种强烈,我想起一个比方来了,其实有一个比方,比方两个人关系不错,一般都是说结拜为兄弟,从此以后感觉就不一样了。咱们再用科学的来比方,比方就这块铁,一块普通的铁是没有方向的,但是一旦跟一个磁铁相合以后,这个铁就变成了磁铁,东转西转它总是有一个方向,我觉得我至少,我虽然受了五戒之后经常破戒,但是我还是认为有大体方向。
师父:基本上不能叫破戒,你们对五戒,以后我会慢慢跟你讲,五戒它有它的轻重,不是你犯了一些什么叫做破戒。有些地方叫做学处,必须学,以及破重戒那个是不一样的概念,你不要以为我受了五戒,我打死蚊子破戒了,这是很错误的概念,你只能说没有学好。但是如果你受了五戒之后,你杀了人,那真的就破重戒。所以你们不要以为我受了五戒踩死蚊子叫破戒,这概念不是这样子,不是这样子讲。
你骂人两句或稍为撒个谎这样就破重戒,破妄语的重戒?妄语的重戒是,大妄语是未证言证才叫做大妄语,我如果今天根本不是,我告诉你说我是某某活佛再来,我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话,这个大妄语,就未证言证。或是我没有初禅我跟你说我已经证了初禅,或是我根本不是初果我跟你讲我证了初果了,这个叫做大妄语。这严重的破戒,破根本戒。所以破戒以及说学处,应该学没有学好,这个是不同的概念。
问:反正我的观念还是,破了就是破了,不要找借口,不要原谅自己,我有的时候把蚊子轰出去,有的时候就把它打死了,这怎么弄呢?
师父:当然你能这样要求自己是很好,你能高标准要求自己很好,但是不要要求的最后,那我干脆这些我不管了,我就能轰尽量轰。你有这种心,师父赞叹很好,师父也讲过,刚才我跟同学们讲过说,受戒,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学习,你如果不给这个机会学习,你永远没有学习的机会。那么既然是学习,我们就要有心,然后一步一步的去学,不是说你受了戒之后,就把自己要求成为完人,这样会造成身心生活很大的障碍和烦恼。
问:是有一阵子我挺烦恼,后来也就无所谓了。
师父:这个就是师父接下来要讲的,当你身心造成很大的烦恼之后,你最后会想说我干脆不做了。比如你去大学读书,你不要说我一下子就要当第一名,什么东西都要求最好的,你弄到最后就变成说我干脆算了,我干脆就不读了。所以说受戒也是一个观念,因为最后短短时间我还是讲一下,它会这样子是比较理论性的东西。但是,因为它这个已经很具体明显的提到有关受戒、持戒的问题了,这个是一个很理论的东西,告诉你背后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样子一股力量?
师父最后要告诉你们各位就是,戒,师父讲过好几次了,叫做善性或叫做善习,善性、善习,性格跟习气,善性跟善习,这个叫做戒的本来意业。戒不是只是那戒条,我不杀生我不怎么样...,戒叫做好习惯,善性跟善习,这些善性从哪里来?从善习,善习从哪里来?从每次做、每天做、常常做,就养成你的习惯,好习惯,好习惯久了就变成你的天性。既然是好习惯,从哪里来?常常做、天天做,做久了(就变成你的天性)。
我们先不要谈无表业的问题,我们先回来告诉你说,戒是基本上是什么意思?那你天天做常常做久了之后,就变成你的习惯,变成你的习惯久了之后就变成你的天性。你要常常做,每次做,必须要有一股力量来约束你,所以你要受戒。一般人都必须要经过这样的状况,如果你说你是再来的程度多高,那这个我不管,佛教讲的是针对一般的凡夫来讲。既然一般人都有天生的怠惰性,所以我们就必须要透过一个仪式跟受戒,借由这样一股力量来规范我们,让我们去学习。所以受戒不是说,我都懂了我都做到很好我才来受,你都做到很好你受什么?你都已经变成善习、善性了,所以受戒我讲过,是外来一个力量跟规范,让你愿意遵循这样去学习,让你遵循去做,既然是做是学习,能不能马上做的很好?不会啊,不可能马上的。所以我们就要常常忏悔、改过、反省,所以你要讲说,(等)我都做的很好啦,我都不会犯了我再来受,那你永远没有机会(受戒)。因为你永远没有给自己这样的一个机会。
所以受戒、守戒,并不怕你犯错还是怎么样?最怕就是你不给你自己机会,就是受戒以后也会发生一些错误,会当然会错误,师父受了比丘戒,难道我是完美的一个很好出家人我再去受两百五十戒吗?没有,我发心愿意去学习,我去受了这样的戒,然后慢慢在20年几十年当中去学习,向它靠拢。但是你必须要有这样的心,你不能没心,所以为什么说要有要期心,要有誓愿?你不能随便做,然后我根本都没这个心,那这样又不对,逼到自己身心起烦恼也不对,完全没有心,每天混日子,虽然受了戒,那也不对。这是“中道”,讲的很好,所以师父就是要取中道(答:我从此以后释怀了、踏实多了),踏实多了,没关系,有问题还可以跟师父讨论。
师父会给你一个比较可行的中道,我们因为时间有超过了,以后我们下礼拜还会继续针对这个来讨论,我们今天先到这里,请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