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第三十二讲

当前项目或页面整理已完成
来自磐中觉道 • Wiki
《俱舍论》 第三十一讲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俱舍论》 第三十三讲

前言

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第三章分别世间品今天会讲完,接下来要讲分别业品,讲业。

分别世间品,我们有讲世间的形成,世间的成住坏空,有器世间、有情世间,所以讲世间不是讲物质世界而已,因为佛教的重点在于有情的生死轮回,所以我们也要谈有情世间,但是有情世间跟器世间两个是相依相成的,这个我讲好几次了,因为这个器世间的形成,就佛教来讲,是因为众生的共业,众生的共业造就成这个器世间,众生的共业造就成这个器世间之后,我们生活在里面,这个器世间的好坏,也同样的对我们生活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对这个器世间,我们必须要好好保护,好好照顾。所以最近很流行很提倡环境保护,为什么?因为发现我们人类对器世间的破坏,造成器世间慢慢的破坏之后,他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就有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各式各样污染,这是我们看得到的,但是佛教如果光讲这些我们看得到的,佛教就没有他的殊胜之地了,因为这些看得到的科学家都可以看得到,而且看的比我们更深。

我们要讲的另外一个是一般物质科学家 —— 我常常讲科学科学,以前科学的概念跟现在科学概念不一样,以前19世纪、20世纪初讲的科学,是指物质科学,什么是物质科学?叫做physical science,就是凡是碰得到摸得到触得到,然后可以用机器或是用什么来算出来来衡量的,那个都叫物理科学或是物质科学。但是现在对科学的概念比较进步了,摸不到看不到精神性的东西都可以纳入科学的范围里面,所以我们大学里面有social science,什么叫做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社会科学里面有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算是科学类,社会科学在探讨什么?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门科学是可以研究可以观察的,但是能不能用机器去衡量他多少?或是去测出他有多少?没办法的,我跟你的关系没办法用具体的物质或具体的机器去衡量,我们两个关系到底多好,这种微妙的关系也是一门科学,是不是可以研究?可以。心理学一门科学,心理学可不可以研究?可以,只是怎么研究,那就另外一回事,所以后来他们把宗教纳入一门科学,宗教后来在social science,宗教也算一门科学,所以我们现在的“科学”(的概念)已经比较扩大。

也就是就佛教来讲,这个物质世间,实际上是我们的共业所形成,这样的一个理论跟这样一个东西,是物质科学所没办法探讨出来,没办法去理解,没办法用东西去量的。但是就佛教的宗教科学来讲,这个确实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要环保,要保护这个世间,要保护这个物质环境。两个方法:第一个看得到的,不要制造破坏,不要制造污染,看不到的要大家做好事,大家做好人,大家守五戒,大家要修行,制造一个善的共业,这样就能改变这个世间环境。

所以两条路要同时进行,因为两条都是因缘,你能不能说没关系我就做好事做好人,然后造成好的共业,然后让这个世间变的更美好,但是我可以乱丢纸屑,我可以乱烧东西,我可以乱制造污染?这样也不行。因为我讲过,两个都是因缘,因为佛教讲因缘法。既然讲因缘法,就不是单一的条件而已,是多重的条件。所以你要保护这个环境,你要依物理科学来讲,我们不要制造污染,现在什么温室效应,我们就尽量大家一起共乘车子什么都好,反正各式各样的外面很多,要做,尽量做。但是还有一点,我们自己要守五戒,大家制造好的共业,从这两方面去改变这个环境。

器世间的生住异灭我们讲过了,我们现在在讲有情世间的生住异灭,这个是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对应,以及你产生痛苦的来源,以及解决痛苦。所以我们人就是在惑业苦这样不断的循回里面轮回,在这个世间的轮回,我们现在就是在讲这个地方,在讲世间品里面的有情世间的轮回。

如果有新来的同学,没关系,在网上看一看,我们有《成佛之道》还有 《俱舍论》,《成佛之道》现在讲的比较简单,你可以去看一看,如果你觉得太简单,你可以看 《俱舍论》,我们网上都有。XL你的朋友,你跟他讲一下,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们现在在讲的是什么,师父有时候很啰嗦,不厌其烦的帮你们复习,师父慈悲,谢谢,有人会觉得师父怎么一直重复太啰嗦,因为你会这样觉得的原因,就是因为师父没有考试,所以你会觉得烦(笑),一旦师父哪一天说我们下次来考试,你就师父我们还要再复习一下,我们还不够,我们都忘记了,你再多复习几遍(笑)。

讲有情的形成,有情是以人为主,因为佛法主要是讲给人听的,以人为主,就是这样不断的轮回,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惑,惑会造业,业力成熟之后,会苦,苦又成为惑的增上缘(YQ问:与力能作因?)去增长惑,惑本来就有了,不是苦才造成的,但是这个苦可以作为惑的增上缘,然后让惑一直激发出来,有了惑我们又再造业,再造业就受苦,所以我们就这样三世一直轮回。就是因为这样子,所以我们一直在这个世间,一直这样不停的轮回轮回。

不要说过去生中,我们就算是依于现在今生来讲,我们也是惑业苦不断的一直制造,你想想看,你跟你的一个同事,你很讨厌他所以,你有烦恼,你不喜欢他,所以常常跟他吵架,造业;你跟他吵架,你骂他或是你去上司前面告状告他,造业;他会不会一样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你?会。所以业力成熟之后你就来受苦,有一天你被上司叫去,两个这样斗来斗去的,你很生气——受苦了被上司骂了,就是那个同事陷害,我跟你势不两立,哪一天找个机会换我去告你一状。因为你受苦所以增长你的烦恼,瞋恨心起来了,哪一天找到机会了,又去陷害他,就是这样子没完没了,大家都这样没完没了。所以这个东西不只是用到三世轮回,用到今生今世,我们人还是都是在惑业苦当中一直循环。

当然佛教讲的更深,就是讲到三世,这个惑业苦,如果从三世的轮回把它拓展开来,就叫做十二因缘,又叫做十二缘起。所以惑业苦的三支是最简单的解释,惑业苦三支,把它扩展开来讲的更详细一点,就是十二缘起,就是十二有支。所以你们不要以为,十二有支跟惑业苦是不同的东西,是一样的东西,只是佛教在讲很多东西的时候,佛陀依于不同人的根基跟因缘,他有时候讲的简单,有时候讲的复杂。

问:戒定慧三学跟八正道,是不是不一样的东西?

戒定慧三学跟八正道一不一样?一样的东西,只是讲的比较详细,角度不一样,讲的比较详细或讲的比较简要一点而已,正见,正思惟是什么学?慧学。接下来正语,正业,正命,什么学?要有正见不要老是师父一问什么都,是吗,正语,正业,正命是什么学,确定,好不错,算是有信心了,不要师父问第二次,好像不是好像又是,正语、正业、正命就是对我们身口的规范,第一个正见、正思惟是什么,慧学,是思想的改造,从不对的改成对的,正语、正业、正命,语是嘴巴讲的,正业是你的工作经济行为,业你的行为,正命是你的工作行为,正语、正业、正命,业是身体所造作的,命就是你的正当的生活经济,当然都是你的行为上的规范。正念,正定属于什么学?定学,很简单,因为叫做正定。所以佛教在讲,他有开展的简单,有讲的比较扼要的,但是讲来讲去就是这些法门,因为道理就是这样子,切入的角度不一样,解说不一样,但是道理就是这样子。

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我们上次有讲过:

三、十二缘起的含义

1~6支:

1、无明:知的谬误错乱,是以我、我所见为摄导的烦恼之总名。

2、行 :与爱相应的,思心所所发动的行为(行业)及其所生之力用(业力)。

3、识:无明和行业之报=入胎识(结生识)。

4、名色:精血和合之后,还是肉团的阶段。

5、六处:母胎中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形成人体形态的阶段。

6、触:出胎后,根境相触而起一般的认识。(无明相应触)

无明,是烦恼的总称,我们有无明所以我们会造业,所以无明有行。

行,就是跟爱染相应,爱是一种烦恼的执著,我上次有讲过,然后思心所所发动的行为叫做行业,和其后所产生的力用叫业力。上次ZR有问说,这个(十二有支的)“行”跟色受想行识的“行”哪里不一样,这个的梵文是karma,karma是什么?karma是业,就是我们下次要讲的,所以这里的行,它包括你起心动念去做,还有做下来之后所产生的业,这里行的范围包括这一些。

色受想行识里面的“行”,它只注重在内心的想要去推动,内心想要去做的那种意欲跟意志力,想要去做,内心去做的推动力,它并不包括,所谓的做还有后面的业力,它不包括业的概念在里面,它叫做samskara,是指行为跟造作,是指内心推动,要去推动的行为,那种造作的内心的思力。也就是色受想行识的“行”就比较是思心所的发动,重在思心所的发动,重在这里而已。但是这里是指爱染相应发动后的行为,还有行为后所产生的业力,都包括在这个行里面。

然后我们有行,有造作之后,就会有业,业的产生,就会有识,这个是投胎识,我们的业,业力成熟,形成这个识,就会带领我们去投胎,投胎之后就会有名色,精血和合之后,还是肉团的阶段

所以我上次有讲过,这个投胎识还有精神体,是父精母血结合的时候,精神生命体就进去了,不要乱看电视或看一些鬼片乱讲一些,要生出来的时候那东西才进来,没有这种事情,父精母血一混合,识入胎就进去了。进去了之后,这个识跟这个父精母血的肉团就一起,然后互相依附,然后慢慢才能成长。所以如果这个肉团体的营养不够,或是受到打击跟伤害,这个识就没办法留在里面;如果说这个识的业力规范不够,跑掉了,光存这个肉团体也没有用,所以必须两个互相作用增长,他才能一直成长茁壮。

接下来有六入,有六入处,母胎中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形成阶段,有六处,接下来,六处出胎之后,一直到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触。

触,就是根对境产生认识的识,是色受想行识的,这里的识是指投胎识。色受想行识的识,是指认识判别的心理作用,意义上不太一样。这里的识是指入胎识、结生识。

这里触出胎后根境相触产生识,识之后会有触,这时候的跟根境识三和合,所谓的识是色受想行识的那个识,是指认识跟分别,有了这个认识分别,我们就会产生触。触是一个心所,是对外境的接触,我们根境产生之后识出来,三个和合在一起,就可以对境界产生认识,这样的一个触。

但是一般来讲,我上次有讲过,我们由于烦恼的无明的作用,所以这个触,都是无明相应触,就是会起心动念,我们在接触外面产生认识之后都会起心动念,都有烦恼的执著附著在里面。但是我说过,佛法的修行,如果你有佛法的知见跟认识的话,就是在认识境界的那个刹那,虽然我们一定会有烦恼 ,不可能没有的,但是你要知道,所以不怕念起只怕不觉,你要去察觉到,然后,慢慢去控制,用佛法的智慧去引导,不要随著我们的无明让他增长。所以我们上次讲要用 明相应不要无明相应,

叫做明相应触不要无明相应触,要用佛法的智慧去引导,不要跟随我们的习气烦恼去走。其实说起来也是我们一般生活待人处世,因为为什么,你如果不要让这个烦恼增长,你就不会再去造无明相应的业,你就不会去受苦,这是原则,师父讲的这个是原则,你在事实的运用上,当然是比这个复杂的多,当然事实运用上没有容易,说用就用,说做就做。所以你问,师父,我怎么办?能做多少算多少,总比不做好,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对讲的很好,你要听经闻法来闻思修,不断的来熏习,你不断的熏习才能提高智慧,因为你只是听一次二次力量绝对不够。

因为佛法的闻熏习,我这个闻熏习讲过不知道几百次了,所以很多人以为听经闻法没用,其实错误的,闻熏习你不要看他的力量,以为这个只是来听经讲一讲而已,闻熏习的作用可大了,因为你不断听师父这样讲讲讲,无形中会把这些观念灌进潜意识里面去,是不是一次二次就会?不是,要无时的一直听听,听了一个礼拜二个礼拜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一年二年,慢慢观念灌输进去之后,力量慢慢就会出来了。

但是这个力量还不够,还要这个力量的琢磨,还有这个力量的增长,要把你平时熏习所得到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再去琢磨,再去磨练,然后越磨越亮,就是那个刀,剑客有没有,拿出来在家里比一比师父练一练,但是要到外面去训练,但是你不能说,他都还没成佛,都还没佛你把他送出去,那三两下就被抬回来。所以要在师父这边磨磨磨,但是不够,还要有机会就稍为运用,你不要一下子找最高的高手挑战,你先找那个三脚猫的那种,越练越厉害,你再去找高手挑战,就是这样的磨练磨练,磨练到最后,你就成为武林高手了。但是你在磨练当中,你有问题还是要回来找师父,还要一直基本动作都要练。

你们以前有没有谁是运动员,有没有打过篮球?没有。有没有练过功夫?都没有奇怪了,你练过功夫。师父虽然不是功夫高手,但是师父在出家前练了十几年的功夫,这我是没有骗你们,我从国二就开始练,国二一直练到25岁出家,国二是几岁,国中二年级,初二,不是国小,我没那么厉害,国小二年级那还得了,那就武林高手了(笑)。国中二年级12岁,练到25岁出家,出家后我就没有再练了,13年,练过跆拳道,练过中国武术,拳击也练过,摔跤,八卦拳,形意拳都练过,你说,没有,不可能,我只是讲故事给你听而已,你现在叫我练我连马步都蹲不好,练了十几年,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每天去教拳头的武术师父那边,每次去的时候他都叫你基本动作要做一次,他不是每次去就叫你开始来打,不是这样子,他每次去一定花10分钟20分钟乃至半小时的时间,做基本动作,为什么,因为那个是最重要是基础,每次每次都要做,每次去就是蹲马步或是基本动作 或是什么重新练一次。你说我是武林高手,我去比赛都得冠军,不行,来照样做,那是什么,闻熏习。就用到佛教的理论来就是闻熏习,哪怕你今天佛法智慧已经很高,我学了很久了,师父我听经听了十年了,五蕴,三学,十二入处,十二因缘,照样学照样念。

因为闻熏习,这样熏习熏习熏习,这样久了你力道才会出来,所以佛法的听闻不是一个知识而已,如果你来听两次你知道了,叫你背十二因缘你都背的起来,问题是那个是不是你的知见,不是,所以你要一直熏习,力量才会产生,包括师父现在要告诉你们这个,我自己还要看书,看经,都要啊,我也在熏习当中。所以闻熏习很重要,你不要以为说听一阵子我懂了,我懒得来了,师父每次都讲这个,这个就是基本动作。

7、受:可意触起喜受、乐受;不可意触起苦受、忧受;具非触起舍受。

8、爱:爱着自我,爱着境界。

9、取:我语取(执取自我)、欲取(一般的追求五欲)、见取(执取无意义的戒条)

10、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界的生命自体,是能起后世生命的业力,也可说是未来生命的潜在。

11、 生

12、老死。

出胎之后,根境相触,我们知道要有明相应触,但是很可惜的就是,我们一般人都是无明相应触,无明相应触之后,所产生的,我们就会起可意不可意,所以可意的就是喜,可意我们就会产生喜乐,不可意的不高兴的我们就会产生苦忧,忧是指内心的烦恼,内心的忧虑,苦是指身体的,你们会想苦跟忧有不一样吗?当然两个是会相依相附的,但是还是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师父以前在讲受心所的时候,有没有用过例子告诉你,什么时候状况之下,身体会乐,但是内心会忧?ZR你还记得吗?你要不要给大家再复习一下举一个例子?

问:苦和忧,一个是指身体上的忧,就是你工作一天很累,但是你的心情很愉快,身体苦,但是心情感到愉快,一个天天好日子,天天山珍海味吃著,锦衣玉食穿著,但是他的心里很不愉快,内心很不愉快。

师父:很空虚没有著落,也没有朋友,没有真心朋友,因为很怀疑大家跟他做朋友都是贪他的钱财,他山珍海味吃的很好,也可以洗SPA,可以按摩可以泡温泉,出门有双B代步,可是很多人不快乐的。所以这个就是内心忧,但是身体乐。刚才ZR也讲了,你工作了一天回来,但是你今天,老板交待的事情全部都把他做好了,老板明天开始我升你做manager,你就当我们这间店的经理好了,你真的是很累啦,一天了,但是你还边开车边唱歌边吹口哨,因为心情很高兴,会有这样的。

所以一般来讲,我们有触就会有受。我们的触都是有烦恼爱染的触在里面,只有谁会有明相应触?解脱的人才会有明相应触,没有烦恼。我们一般都是无明相应触,我们虽然是有无明触,但是我们可以随顺于明相应触。什么叫做随顺?就是你用佛法的智慧来引导,虽然你还没解脱,但是你用佛法的智慧来引导的时候,你是顺于佛法的,顺于解脱,顺于明的,往那个方向的,就是大致的方向是往那个方向前进,这个叫做随顺。

因为我们一般人是不随顺(明相应触)的,是随我们的烦恼的,就是往烦恼的方向去,让烦恼自己增长,就惑业苦。所以我们一般人是有了受之后,就会起爱染,爱著自我,爱著境界,自我就是我执,境界就是我所,所谓的爱著境界是我的境界。什么叫我的境界?我的钱财,我的所有物,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的儿女,我的家庭。有我就会有这样的执著,所以这个叫做爱跟爱染。

问:爱染跟爱有什么区别吗?

师父:一样的东西,师父上次有讲过,是情感方面的,无明比较重在知见上的。我们的烦恼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大致上可以分成两方面:一个是知上的错误,一个是情意上的错误。知上的错误我们可以叫无明,或是叫愚痴的痴;情感意志上面,我们可以说是贪或爱。但是我说贪跟爱,其实跟瞋是同样的东西一体两面的,从这面上看是爱染,从这面看就是瞋恨。所以你们讲说由爱生恨,由佛教来讲那是很正常的事情,爱不到就恨,所以在佛教来讲,那很自然的事情,我说爱染。

因为你有染著,所以才会产生喜欢的就爱,你染著,你才会讨厌他,师父讲这句话你们听的懂吗?你染著你才会讨厌,路上走的人你会不会讨厌他?跟你没关系你讨厌他干嘛?跟你谈恋爱的后来背叛你,你会不会讨厌他?会啊,爱的越深,很小心喔,这一线间而已,爱的越深就恨的越重,这一体两面而已。所以如果哪一天失恋了,然后被你情人抛弃,或是说夫妻吵架翻脸反目。

你说你看很多报纸都是这样子,你想说怎么会这样子,以前不是很恩爱吗,现在为什么,还对簿上公堂,以前不是很恩爱的夫妻吗,现在竟然到法庭告到你死我活的,报纸上不是常刊登这种故事?因为就佛教来讲,爱染跟瞋本来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所以就会有染著这样的境界,因为我们有无明跟烦恼在里面,无明跟烦恼在里面,无明相应触,就会有可意不可意受,到了可意不可意受就会有爱染跟执著 爱染境界,有爱之后,染著之后你进一步,你就会想要去

取,我执 ,就会想要去把他纳入。就好像说你上街去逛街,看到一个我很喜欢的东西,你想买但是你想买的力道还不足,但是你很喜欢,所以你天天去看,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喜欢,等到力道足了之后,你就会想要买下来占为己有,你如果不喜欢你去买他干嘛?所以你先有染著之后,就会有取,取有:我语取:就是取著自我这是根本的;欲取就是对五欲的追求,见取就是错误的知见上执著。

因为我们那个爱染跟取,你可以对五欲的追求,色声香味的追求,但是同时你也可以对我自己的某些观念很执著。所以这个执著不止是有形的物质的执著,还可以是无形的观念的,那也是一种烦恼,无形观念也是一种烦恼。

常常人跟人之间会吵架为什么,很多都是因为意见不合、意见不同,每个人执著他的意见,意见的执著就是见取。这个见取,如果就佛教来讲,运用到修行上,错误的修行方法,就叫做无意义的戒条,所以有时候我们修行错误观念偏著的话,也会产生莫名其妙的修行方法。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莫名其妙的修行方法?你们可能接触比较少,自残、自杀的,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有些印度教的苦行僧,残害自己的,不吃不喝的,你有没有看过印度教,一只手,一只脚这样站著,这样站好几年,(问:怎么站得住?),他就是有办法站得住,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以站得住,那很厉害的。

错误的修行方法,就佛教来讲那个达不到解脱的,师父上次有讲过说,印度教有一派的观念跟理念他是认为,我们因为造了很多业,业必须要把它消完才能解脱,要消完这个业就要受更多的苦,所以他们就折磨自己,把自己打到不成人形,确实有这样的修行方法。以后下次有机会放个录影带给你们看,什么各式各样的方法都有,还有冬天不穿衣服裸身,跑到喜马拉雅山山上去的,那种苦行僧,睡在刺上面,好像在表演胸口碎大石,睡觉睡在有刺的床上,各式各样的都有,当然就佛教佛陀来讲,那个都是无意义的苦行,但是你要知道,造成无意义的苦行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修行的理念,观念错误。

这些观念错误,还是由于我执的而来的,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状况,所以会有我语取就是根本的我执,有这个根本我执会对五欲的追求,除了对五欲的追求以外,还有会对我错误的知见的追求,或是我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的追求,或是执著这样的,我们在无形中,都会产生这样的一些观念跟一些认知出来,其实这样的一些错误的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对任何方面都会有。

所以学佛,如果学的正确的话,有一个好的现象就是说你会自我反省。比如,如果你没有学过佛的人,或是有些人很执著的话,他认为教育孩子就是一定有一个方法,叫做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铁不打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铁不打不成钢,棒棍底下出孝子,当然在某些状况之下,这些是可以用的,但是问题是,如果你一直执著说,这个就是古今正确的方法,一直非认为非得这样不可,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有些孩子不一定是要用打的,有些孩子可以用讲的,有些孩子就必须要稍为偶而动动藤条一下,因为孩子的个性千百种,千百种不是只有一个方法而已。如果你学了佛之后,你可以自我反省可以自我检讨之后,你就可以有更弹性的方法,就我来讲的话,我当然某些状况之下,我小时候你不稍为动点藤条的话,因为我皮比较厚,你光用讲的我,师父从小的个性比较懒散一点,你讲道理我懂,我也很容易就了解这样是对的,“态度良好坚决不改”,你这句话讲的很好(笑),态度良好坚决不改,很多人都这样,就是你讲我,我知道你这样讲是对的,而且我也知道这样做错,不应该是这样子,但是就是坚决不改,坚决不改是因为意志力坚强或是习气太重,下次碰到了还是照样这样子做,你在做的时候知不知道这样错?知道,比如我小时候去偷人家的蕃薯,挖人家的蕃薯。

蕃薯,你们是叫蕃薯吗,山芋,甜的,地瓜,我每次去挖人家地瓜的时候,我知不知道这个是偷,知道,回去被发现会不会被打一顿?会,但是被打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以后绝对不会,但是态度良好坚决不改。所以有些小孩子你必须要动点藤条,但是有些小孩子你必须要跟他讲道理,你不能说光是爱的教育,有些男孩子是没有用的,他也知道,像我讲说我也知道,但是有时候你要稍为用点手段。

这个我意思就告诉你,不是哪一种对,也不是哪一种错,是告诉你佛教讲的缘起法,你要了解的话,你就知道每个人的个性习气行为都不一样,包括小孩子都是,你就必须要自我反省跟检讨,必须要用智慧去怎么用,把什么东西用到恰到好处,这个就是正确的知见。当然这个我不讲太多,我讲原则跟原理,为什么,因为师父没有孩子,目前也还没有徒弟,出家的,所以讲这些,我只是用佛法的道理跟你们分享,在座的很多孩子都很大了,所以我一讲,应该你们就有很多更多的经验 可以拿来套用,这个叫做取。有了取之后,取就是一种造作。

(40:38视频停止了)…因为你会去对五欲的追求,然后会在意见上的执著,就是一种行为跟造作,行为造作之后就会产生业,这个有就是业。(以上内容为上次课的)

有,是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是这三界的生命自体,是能起后世生命的业力,也可以说是未来生命的潜在,因为你造作之后,就会有业力的存在,业力就会规范你到三界去投胎,取的结果,取是造业,然后这个就是业果,有就是业,新的业,有本身也可以引起后面的。十二因缘都是一个缘一个,一个缘一个,一个起一个,一个起一个,然后他是三世的,等一下我会讲。

你有了这个业之后,业成熟之后,你就会生,然后就会老死,这个11的生和我们那个前面讲的名色,就是那个过程,因为这个是比较笼统一点,生就是包括这里,同样的东西讲的笼统一点,为什么要分开两个讲?这样就完成一个三世,三世一个轮回,等一下用图出来你就知道,有生就必有老死,你要记住这一点。

你看一个缘一个,你有无明就一定会造作,一定会有行,你有行就一定有造业 就会有业力规范的存在,因为你造作还有无明的存在,所以无明这个烦恼,第一个,对业有两个作用,造业跟润业,他会生业跟润业,所以你们一定要记得这个观念,这个惑,就是烦恼,他对业会生会滋润,然后造业,业不一定会成熟,你再润他就有报就会成熟,就会有果,就会果报,所以你看,有无明在他就一定会造业,你造了业这个无明继续润,就会有业力的产生,业力的果报,他就是识,有了识他就会入胎,没有识不入胎的,有投胎识,他就一定机缘巧合,他的因缘和合他就一定会入胎,入胎之后就会这样的形成,在胎里面,如果正常的作用的话,他就会有六根,然后出胎之后,就会有触,触在我们的烦恼还存在的话,就是无明相应触,一定是无明相应触,接下来就会有受,有受有无明的话,就会有爱染取著,如果你不学佛的话,有了爱染取著,你就会去执著会去造业,造了业就会有业力规范的存在,成熟了之后就会生,有了生就一定有老死。

所以佛教告诉你,有生一定有老死,就是告诉你不要无知到想要去追寻长生不老,想要去追寻长生不老的药,那是无知到极点的。所以人生在世,只要生一下来就是往死的方向去,所以不要去追求长生不老,长生不死,不要去追求那个东西,而去追求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去找寻当我们面临死亡那一刻,我们是不是能坦荡荡的去面临,去面对而心无忧惧。

所以,人生在世,两个,(第一个)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再来(第二个),当你要面对死亡的那一刹那,你能不能心无忧惧,这就是我们要追寻的东西,这也是师父在追寻的东西。你问师父你现在能不能面对死亡毫无恐惧,我敢说我目前还没有那个把握,但是师父是朝那个方向去的,师父不敢跟你讲的我,我是一切无执著无罣碍,我遇到事情,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我不能这样吹牛。师父只能跟你讲说,师父这20年当中,已经尽量慢慢的跟随经教,往那个地方去熏去修行去训练,也在20年当中,去找寻生命的意义跟真谛在哪里,师父做的就是这些,比你们好还是比你们不好,我不知道,说不定你们里面有本来过去就修了好几辈子,来到这边善根深厚的,也有啊,我不能说没有。但不管你善根多厚多不深厚,总是这两点,你总是要面对,这两点你总是要去追寻,我相信大家来大部分都是烦恼重的凡夫,善根深厚的毕竟是少之又少,善根深厚的大菩萨毕竟少之又少。

三世二重因果

对这十二缘起的内容解释是依「分位缘起」,我们有几种缘起,刹那缘起,连缚缘起,然后讲前后因果的,有这几种,但是我们是以分位缘起为主,讲分位缘起,就是把这十二有支,分成三世二重因果来谈,这就是我们在讲的,三世,这个是十二有支,三世哪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就是一直轮回,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我们有无明缘行,无明就是惑,行就是业,这是过去的因,无明缘行是过去的因,由于有过去的无明,无明其实现在都还在,这是把他推到过去,所以我们造业,造业就有业力的存在,业力存在熟了之后,就会有投胎识,投胎识入了胎就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然后慢慢就增长六根,出胎之后,就会有触跟受,由于过去这样的惑业苦 就规范现在的苦,投胎以及到我们人生的各式各样的生活跟接触,无非就是苦,因为有无明在,有我执在,会去执著,会对受产生染爱,所以就会有现在的苦,所以一直到受为止,是指现在的苦,所以有过去因现在果,到受,因为你受苦,受是现在的苦,现在的果,你有了受之后,你进一步会去爱,会去取,这个爱取我讲过都是烦恼,所以又是现在的业,现在的烦恼,爱取就会产生有是业,有业,有就是业,所以因惑而造业所以叫做现在的因,你有了现在的因,现在有烦恼然后造业,就会有未来的生跟老死,就会有未来的生跟老死,所以生老死就是苦,未来的果这叫做三世,因为只要有过去因果还有现在因果。

问:什么是二重?

就是过去是因现在果;现在因是未来果,这个就二重,就叫做三世二重因果。就「说一切有部」尤其是 《俱舍论》的引用,对于十二缘起支的解说,所以现在惑业苦三个,它就是在讲,我们人尤其是有情,尤其是人,就是惑业苦这样的生生轮回不息。这样的成住坏灭,就是这样的一直轮回一直轮回。

问:未来的生,实际上生的过程一直到老死的过程,就又重复前面的这个过程?

师父:就是一直是这样子。所以你看,识、名色,其实从识到名色都是在,其实细节都是在讲生,生就是指(投胎识)进去之后在里面,然后出生,其实还是在讲这些,所以他讲的就是三世二重因果。这三世二重因果,就是讲我们有情世间的生住异灭,你有,生下来之后在这个世间()一阵子,然后慢慢就衰老,老就是,然后死掉就是。然后(又是)中有身,中有不久之后投胎(生),然后又生住异灭,这个就是有情世间,就是我们有情的轮回。

这个因为讲到一半会比较深一点,但是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星期天有成佛之道,讲的最基础的佛法,如果你没时间,你也可以来很欢迎你过来,星期天是七点,晚上,早上七点是早课,早上八点是早课,你当然可以来,如果你时间没办法的话,可以上网中道佛学网站,问一下同学就知道,你都可以往前去听,把这些东西连上,但是你现在既然来了,有任何问题你都可以问,各位同学讲到这里 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的话,ZR有问题吗?

问:我的问题就是,名色和六入,为什么也是苦?

师父:因为我们有苦苦,坏苦,行苦,我们一生下来就是苦,(问:这个还没生下来),还没生下来就是苦,因为这是未来的苦,未来的苦叫什么苦?未来的苦叫坏苦,苦苦就是当前的苦,坏苦就是未来会失去,失去之后你就会苦,行苦就是五蕴炽盛,刹那无常的变化,你随时都在苦,只是你没有感觉到的。

苦苦就是你当前的苦,什么是当前的苦?比如你失恋了,这就当前的苦,你现在谈恋爱,两个如胶似漆的,苦不苦,你表面上感觉不苦,其实这个叫做坏苦,为什么?未来一定会变坏,因为关系绝对是无常,你现在能这样,不保证你明天能这样,也不保证你后天会这样子,所以随时都会无常变化的,所以苦就等著你,苦等著你,这个叫做坏苦。所以你说还在入胎,他入胎就规定未来就是受苦,是坏苦。

问:就是他是因为有无明引起入胎对吧,如果没有无明的人,解脱的人,如果他也投胎,他就没有苦?

师父:比如阿罗汉,他证了三果,然后投胎再来的话,或过去证了初果,然后由于的什么原因再来的话,他就不会有这样的苦,因为他没有无明在了。

问:就是他也有名色和六入但是他就不苦了?

师父:他就不苦了。我们这个是就一般凡夫的无始轮回来讲的,不是就圣人。

问:就是讲只要有烦恼就苦,没有烦恼就不苦。

师父:有烦恼就一定苦,因为你现在,一定要把我现在讲经的位置在哪里,你一定要弄清楚。

问:我们苦的原因,终极原因还是因为有烦恼,如果有烦恼不管什么都是苦。

师父:对,没错。

问:如果没有烦恼,不管以前有烦恼的那些行为,如果没有烦恼之后那些行为也就不苦了?

师父:所以如果已经这一次是断了烦恼的圣人,比如阿罗汉,他身受心不受,因为他烦恼已经断了,他遭受到任何的困扰或对待,他烦恼不起,所以他不会苦,但是身体会不会苦?会,身体比如痛冷饿都会,但是他不起烦恼,所以他心不苦,因为他没有烦恼了。

问:也就是说只要你还有烦恼的话,你就绝对是苦,一定是苦,现在不苦你以后也会苦。

师父:没错,你讲的就对,我们现在讲的缘起,这十二有支是在讲缘起的流转,相生的流转,流转面就是讲四谛的苦跟集,我们现在是在讲这个东西。这个集是什么?惑跟业,所以叫做惑业苦。你刚才讲圣人,这个是在下面的,这个叫做还灭,还灭当然要先从哪里断?无明,要先破这个无明,你能破无明,触的时候就明相应触,就不会苦,有明相应触,不管你什么受,你是身受心不受。身受就是说你饿了,你当然没东西吃你还是会胃痛还是会苦,但是你不起烦恼,你不会再三世轮回,你就不会去爱染,不会去执著。所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所以你就不会再来三世轮回,但是这个必须要到还灭去讲,就是我们这个书的后面,灭和道,灭就是我们的「分别贤圣品」。

你们看书的第六页,有没有写第三篇,断证论,写贤位的次第,然后贤位,四善根圣位,这些都是在讲圣果的,讲灭谛的。接下来有修行的,后面的第五,然后第七诸定,这些都是在讲智跟定的,就是在讲怎么修行,就是在讲道,告诉你怎么修行。先告诉你问题在哪里,然后告诉你怎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以后是怎么样,他是在灭里面告诉你,问题解决是什么样子,让你有这样的意欲,想要去修行的时候,就告诉你现在怎么做,给你一个曙光,曙光之后告诉你,我要怎么做。

分别业品

我们现在40分,回来的话你们来看一下书,看到书目录,目录里面讲业惑论,书目录第五页,业惑论,看到业惑论,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其实他是 《俱舍论》第四章分别业品,前面是分别世间品,(第三章)分别世间品是在讲苦,这边是在讲业,所以叫做分别业品。

我们会继续再讲他是怎么回事,他是讲业惑论,其实他是分别业品,你没有书等一下我再拿给你,业感论,对,应该又叫业感论,我可能现在老花,他是讲业感论,但是实际上,在《俱舍论》里面他是叫分别业品,业感论,因为惑是在后面,惑是在更后面讲的,他讲业惑论是分别业品,业感,他不是惑,业感那个字是感,我这个老花有时候看字会看错,他这本书叫做业感论,《俱舍论》本身他叫做分别业品,他就是在讲业的,你看刚才世间品在讲什么?世间品在讲苦,现在在讲业;惑,再往后面就会讲惑,所以在讲苦跟集,为什么要讲业品?

「世別由業生,思及思所作」

有情及器世間之種種差別是由眾生(人)之共業及別業所成。

原意karma:

  • 1) 作用  
  • 2) 持法式  
  • 3) 分別果

業性: 思心所。意業:思; 身口: 思所作

《俱舍论》第一句话讲的很明显,他说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这句话怎么解释?就是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我们刚才不是讲了吗,世间的生住异灭就是所谓的苦,只要生长在这个世间,除非断了烦恼,不然一般凡夫就是苦,他是由什么来的?由业而来的,不管是有情世间还是器世间,都是由业所造成的,这个业的体性是什么?叫做思心所及思所作。所以它就是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的种种差别 是怎么来的,是由众生,也就是以人为主之共业及别业所成的。这是我刚才上课之前就告诉各位的。

有情的生死轮回,还有器世间物质世间的形成,都是由我们的业力造作所感召的,所以说感应或感召,所以这本书才叫做业感,才叫做业感论,当然业感论是可以的,但是《俱舍论》是讲分别业品,共业就是大家所共同制作造作的业,别业就是个人各自造作的业,以后我会更详细的解说。共业就是几个人或是一群人,或是大家所共同造作完成的一件事情 叫做共业,别业就是个人各自造作的就叫做别业。

比如,今天,比如有哪里大地震,我们大家说,我们捐钱去帮忙,所以中道学会来募款,以中道学会的名义,请各位同学捐钱来募款,帮助那些地震伤亡的或是没房子住,所以大家就筹款,结果中道佛学会筹了一百万,假设,一百万去帮助是一个善业,这样的一个善业是谁做的,不是师父做的,是大家共同做的,所以这个叫做共业,这共业都有大家的一份在,共中有没有别?有啊,因为每个人做的捐的还是不一样,所以共业中有别业,你可不可以,我除了在中道捐以外,我觉得那边的人真的很可怜,所以我自己又跑去捐,这个叫做别业。

所以我们的世间有情乃至器世间,都是由各式各样的众生造作,各式各样的共业跟别业所形成的,所以业是造成我们苦的直接原因,烦恼是根本原因。我再讲一次,烦恼是苦的根本原因,因为追根究底还是因为有烦恼,业是直接原因,因为烦恼造业才会产生受苦,烦恼有造业跟润业的作用,所以各位一定要弄清楚。

我上次有讲到过,以前台湾有一阵子在讨论一件事情就是,比如往生净土还是西方极乐世界或是到其他净土去,是消业往生,还是带业往生?当然是带业,可能消业吗?不可能啊,我们要消的是消什么?消烦恼,消惑,不是消业,所以讲消业往生的是对佛法的教理根本不懂,是带业往生。每个人无始以来都带了很多业,是看什么时候成熟,看你要不要去润它而已,看你烦恼重不重,你烦恼重就润得强,烦恼不重就润得弱,所以我们无始以来都很多业。

所以我常常讲,你学佛来听经闻法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对很多东西你可以更精确的去定义 —— 有人常常告诉我,“师父,我业障深重”,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常常“师父,我业障深重,你能不能帮我消消灾?”,然后师父跟他说“我业障比你重,你不要叫我帮你消,我自己都消不完了”(笑)。所以上过佛学班的同学都不会跑来问师父,“师父我业障重,你能不能帮我消消灾?”,如果你这样讲,我说“师父比你业障更重,我帮你消,谁要帮我消?”外面会不会常常会有人跑来跟师父这样讲?会啊!外面很多学佛,学的比较不彻底的或是没有听经闻法就跑来,“师父你一定是修行很高的得道高人,来帮我消消灾”,我说我什么道都没有得(笑)。

karma

karma

業 √ kṛ : do (造作) → karma 作用

由思心所所推动的身、口、意造作稱為業

由業所留下的力用稱為「業力」或「業集」

業力成熟所感得的報可分為「可愛」或「不可愛」稱為「分別果」,即前異熟果。

羯磨 karma : 持法持 (儀式的進行)

持七眾法式(出家五眾和在家二眾)

受戒或僧團運作的各種儀式

  儀式具有所濳在的力用

接下来我们来讲,业他本来的原意叫做karma,知道吗,karma,这个等一下我会有,karma就叫做业,他的原意有作用,作用或是造作,还有持法式,持法式就是仪式的进行,持法式,你们一定不知道这是什么字,简单的讲,法式是指仪式,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仪式的进行叫做持法式,还有分别果,什么叫分别果?就是受报,所以你看karma,它有三个:一个造作以及作用,仪式的进行也叫做karma,所以你们受三皈依的时候在进行仪式,那个叫做karma,那个也叫做业,但是这里的业是指“持法式”的意思,就是仪式的进行也叫做业。

然后接下来,业报,受果报,分别果报也是业,也是karma的意思,所以karma基本上有这三个意思,但这三个意思不是不相关,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再接下去就会讲,业本身体性是什么呢,思心所推动所成的造作就叫做业,所以业他的本性就是思心所,意业是思,思心所,身口业叫做思所作,这个我们在后面会讲的更清楚更详细,所以这个叫做业。同学们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刚刚师父讲,有人跑来问师父说,师父我业障深重,我要问你,哪一个不业障深重,每一个凡夫每一个人过去无始以来都造作,大小善恶,各式各样不同的业,所以哪一个不业障深重,唯一不业障深重只有谁?开悟证果的圣人业障就不深重,为什么?因为他烦恼断了,因为烦恼有造业跟润业的功能,烦恼断了就不会再去润业,所以业障就不深重,当然还没断烦恼之前,每个人业障都深重,都在三界六道里面轮沉。只是虽然都在红尘里面打滚,但是学佛的人有目标,滚对方向,没有学佛的人就在原地打滚了,我讲这个我不是乱讲,这个是《四十二章经》里面讲的,他说牛在田里烂泥巴里面打滚,但是懂得的人,他知道往哪一个方向滚,可以到达清净的地方或干净的地方,不懂的牛就在原地一直滚,滚来滚去,我们学佛的人就是有方向可以滚,滚到干净的水槽水塘里面去洗澡,没有学佛的人不知道,就是在原地里面滚来滚去,滚一辈子滚10天20天,滚来滚去都一直在那边滚,所以我们已经离开了泥沼了吗?没有,还是在里面打滚,但我们有没有方向?有,我们知道滚往哪里去,所以叫做“滚蛋”,我们知道怎么滚,滚到那里去,所以我们叫做滚蛋,从哪里滚蛋,从三界六道轮回里面去滚蛋,叫做Get out of here。

首先我们就字意来讲,karma就是业,梵文字叫做karma,karma我已经讲了不下数十次了,你们要记得,他的字根,是由kr,k,r下面一点,r下面一点要卷舌,叫ri,不是r是ri,ri的音然后要卷舌叫ri,叫kr,这个我们来发会很困难,叫印度人来发他一定很会发的,kr,他的根本意思就叫做do,就叫做造作。然后kr的r变成ar,然后加ma名词化,就叫做作用,就变成karma,所以这样的变化,其实在英文字里面还是可以找到这样的变化,我们有没有把动词变成名词化的?有,当然他是do,但是有时候我们这个“做”,有一个英文叫什么,叫act,act也是造作的意思,也是有行为动作意思,然后他的名词化是什么?action,所以它有名词化的,act,action,acting,意义上有没有不一样,acting跟action,意义上有没有不一样?有。谁说有来跟我讲一下哪里不一样?

问:acting现在分词,正在做,action,是个名词,已经完成的动作。

没有,已经完成的话是叫acted,有没有叫acted?acted是形容但是也有完成的意思,acted也是有形容词的意思吗?没有吧,acted是过去造作完成的,acting是指正在造作,action是指一个状态,所以这里的action是指一个状态。它不是指你正在造作,它是指一个造作的状态,它没有强调你正在的意思,这个karma也是有这样,action包含意思更大,包含做,正在做,还有做的状态,整个都包含在里面了,action是指一个状态,它可以讲做,正在做,做完,他就是指那个状态。

所以karma也是一样,karma就是名词化之后,是指一个状态,如果你说有action,你有没有特别指说哪一件事情?没有,就是指你这样的行为状态,或是你做哪一件事情的状态。所以karma是由作所遗留下来的,一个成为名词之后的状态,所以你要知道,它本来就是指造作的意思,所以它也有作用的意思。它的本质是什么?由思心所所推动的。

身口意之造作就称为业,佛教特别给予业一个意义就是,你必须要由思心所所推动的身口意才能叫做业,无心的动作,没有特别的什么用意的,那个就不叫做业。比如你喝口水,喝杯水,还是我想没有特别的,我想做什么,我今天上完课我要上楼去了,就上楼去了,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没有特别的思心所想要什么目的的,那就不叫做业,所以必须要有思心所,就是要有intention,有特别用意的心所,有特别用意的发心的,要去造作什么的,这样推动的身口意,才能叫做业。

由业力所留下来的力用,称为业力或叫做业集。你造作之后,身口意造作之后刹那灭,你造作之后刹那灭,你身口意的造作会维持很久吗?有时候哪怕让你维持一二个小时早晚会不见了,但是不见之后是不是表示没事了?不是,它会留下业力,会留下一股馀力或力用,这股力量就叫做业力。比如我常常讲的,你偷人家东西,你晚上潜进一个人的家里,然后把他的珠宝收一收拿走了,可能就是20分钟10分钟,最多一小时的动作跟行为而已,过了之后,(动作)没了,你不是一直在那边偷,偷了一整天偷了一个月,动作一完就没了,你动作的时候叫做造业,结束了之后,就佛教来讲没有那么简单,你有留下业力,或叫做业集。

业力成熟之后,所感得的果报,可分为可爱或不可爱,就叫做分别果,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异熟果,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变异而熟,所以业包含了造作以及分别果,它的造作就是作用跟业力,分别果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业力成熟之后会造成果报,果报就叫做分别果,为什么叫分别果?因为有可爱、不可爱或是可乐、不可乐。

造恶业不是受恶报,造善业不是受善报,造恶业叫做受不可爱报,造善业受可爱报或可乐之报,所以做异熟果,因跟果异类,因为因有善恶,果无善恶,果有可爱不可爱而已,或是可乐不可乐,造成你身心疲惫破坏的就是不可爱,造成你身心顺畅的就叫做可爱,这个只能以一般的客观的来讲,这个就是业的第一个意思。

他有作用还有分别果的意思,业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叫做羯磨,有没有听过羯磨?有,你们以前一定不知道羯磨到底是什么意思,羯磨就叫做仪式的进行,所以你看一样是karma,特别指业跟业力时是用业来说明,是翻成业,在僧团的造作仪式的进行翻成羯磨。同样一个karma,特别在讲三世轮回的果报时是用业,但是特别在讲仪式的进行时,包括出家,怎么出家,剃度,你受三皈依,受三皈依,你要受五戒的仪式怎么进行,这样的种种仪式的进行都叫做karma,叫做羯磨。

所以翻成“业”的时候,是指我们三世造作的这种业报,会受到轮回会受到果报的业报,翻成“羯磨”的时候是指仪式的进行,出家五众是哪五众?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还有一个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就是学法女,学法女就是沙弥尼要正式受戒当比丘尼时,要有两年的训练,这两年训练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因为怀孕生孩子10个月,怀胎10月,再怎么样一年,因为不能等你受完正式大戒的时候才发现,你怎么肚子一天一天大了,问题就很大。所以她会有这两年的我们讲“试孕期”。还有就是,从沙弥尼转化成比丘尼,这样的一个过程跟状态,要受过正式的训练,当然也不是公不公平的问题,因为这个就是业力不同,所形成的因缘的差别。

问:现在还有吗?

师父:现在比较少了,因为现在科学发达,要找出这样的问题是很容易的,古代就必须要有这样的学习,当然这两年也是在试验跟学习,考验跟学习,虽然沙弥尼也算是出家人,但是受完具足戒的意义更不一样,也就是说,从沙弥尼要成为正式比丘尼的这两年,各方面都要训练,包括你的意志力坚不坚定,还有你家人到底会不会来寺院要人。

问:台湾现在还有吗?

师父:现在没有了,其实这个我后面会讲。所以你看,karma羯磨持法式仪式的进行,它有各种仪式,比如说持七众的法式,出家五众在家二众,出家五众就刚才我讲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沙弥尼跟比丘尼中间有一个叫做式叉摩那,我们等一下会讲,后面会讲,这个叫做出家五众,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近住男,近住女,还有受戒或僧团运作的各种仪式 也叫karma。

受戒,你要去受戒,比如师父要点三个戒疤,这个过程的仪式种种进行可以叫karma,受三坛大戒这个叫karma,僧团的运作也叫karma,僧团怎么运作,僧团比如要开会,僧团每半个月要开会一次,比如半个月到了大家集众,然后主持人说各位大德,因为我们最近信施送来的馒头太多了,所以我们吃不完,吃不完不能丢掉,太可惜了,我要问大家说,那我们怎么办?然后有人举手说,不然这样子,我们留我们能够吃多少的,剩下的送到寺院山上的那间孤儿院,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然后,还有没有其他什么意见,没有,好我们就问说,各位大德要同意,同意把这个剩下的馒头送到上面的孤儿院的请举手,在座有40个,38个举手,另外一个在睡觉,没有听到,一个就是我,因为我是主持人,我是主持法会议的我不能举手,在座有40个,一个在睡觉其他38个举手,通过。所以从明天开始,只要多馀的馒头就送到孤儿院去,这样的一个进行,虽然不是什么仪式,但是我讲过僧团的运作,如果你硬要严格来讲,那是一个仪式,也算,也可以这样子,所以僧团的运作还有各种特别仪式,都可以叫做karma,都可以叫做羯磨。

还有,当然就是比较特殊的仪式,比如受三皈依受五戒出家这些仪式都是karma,我以前讲过,在部派佛教里面,尤其是早期的佛教理论里面,他认为仪式具有潜在的力用跟功能,我们上次在讨论的时候讨论过,我们在讨论说,你要学佛是不是一定要受三皈依?你受三皈依是不是要有仪式,仪式有没有作用,到底什么作用?我们上次有讨论,我们后面就会讲说,其实在宗教尤其在佛教的理论里面,仪式有一个很具体而且很重要的作用。

问:我们平时做早课诵经拜佛,这也算仪式吗?

师父:这种东西也比较不算仪式,仪式也算宗教行为,但是仪式一般来讲,它有特殊的用途,比较重大的,然后对某些事情来讲,它可能就是一次,比如受三皈依,受五戒,出家剃度受三坛大戒,你不能没事就跑去受一下,这个为什么会这样,我后面会讲,它有的一定的那个佛教理论在里面。

问:师父那个受戒,受戒三师其中一个羯磨师他是负责法会?

师父:羯磨师就是负责这个会议的进行跟主持,所以有一个叫羯磨师,那个就叫羯磨师,这个羯磨师就是负责,比如我是主持人,我就叫做羯磨师,所以他不是名称只是取好看的,他确实有他的作用在,羯磨师就是负责监督或是主持仪式的进行,就叫做羯磨师。羯磨师跟得戒和尚意思不大一样,替僧团出面来接受你的,跟主持人不一样,主持人叫做羯磨和尚,负责主持一切的运作这样子。

问:像他们请出家人做佛事,或者中元放焰口…

师父:那个是仪式,但是那个不算是这里所讲的持法式,这个持法式我讲过,比较重在有特殊意义跟目的的,而且是可能是一生中只做一次,这样的一个过程,但你那个东西变成是一种,可以说是一种routine,就是一种修行,固定的一种修行就比较不能算。这里的持法式仪式的进行是指什么样,是指特殊仪式,不是你每天或每个月都可以做的那一种的。

有一种仪式当然可以常常做,比如受八关斋戒,那个是常常可以做的,八关斋戒以后我会慢慢讲,所以这里指的是有特殊作用的仪式,不是你每天在做的仪式。比如受三皈依,就是一个仪式,因为你一辈子可能,如果没有特殊状况就受一次而已。外面世间的也有,比如有一种叫做成人礼,也是一个仪式,那个也可以算,因为他一生就这么一次,而且有特殊目的跟意义的。还有没有其他什么问题?没有,因为有的话我们后面还会讲,JQ这样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

问:持七众法式就是受三皈依或者受沙弥戒?

师父:对,所以特别指持七众,因为在家二众必须要受三皈依,然后持五戒,在家二众;然后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要受沙弥十戒,式叉摩那有另外再六条戒,比丘250戒,丘尼350戒,然后要透过仪式。不是我自己跑去,今天从此以后头剃一剃我决定要(出家),不能这样子,有特定的出现的人,然后过程都是有的,这样才能算。没有问题我们继续,各位同学听到这里都知道,所以我们讲业的时候是有这几个意思。累不累?DZ会不会累?可以。

业体跟表象

我们大概讲一下,你们就可以回家了,业体跟表象,就是业他的体性是什么,然后他表现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样,

業体: 思心所

思心所: 造作,指內心的起心動念

意業: 審慮思、決定思

身、語業: 動發思

身口意由思心所的推力去造作,即成為業

表相: 表業、無表業

意業: 沒有表、無表業

身業→ 表業: 身形; 無表業:大動所造

語業→ 表業: 聲; 無表業:大動所造

业体我们刚才讲过,就是思心所,思心所的造作就是指内心的起心动念,就叫做思心所,然后起心动念,他会想去造作会想去做些什么事情。你们记得师父说过吗?思心所可以分成三种思,由它的程度叫做审虑思,决定思,动发思,有三个。审虑思跟决定思就是意业。审虑思,就是要造作一件事情之前,你先去思考我要不要这样做,我能不能这样做,我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然后去思考,审细的前思后思、左思右思之后,你决定,我必须得去做,那个就叫做决定思,你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整个叫做审虑思。你决定之后,你要付诸于身口的行动,你付诸身口的行动的当下,带起这个身口去做的这样的一个意念,这个就叫做动发思,叫做身语业。所以身语业它的业性跟体性就是动发思,就是已经去做了。

问:动发思,它实际上还是一种思,还是一种思,促使你去行动的那个?

师父:促使你去行动的,带动你去行动,实际上如果是有身和语,动发思是已经行动了,身语已经在造作了。

问:就是在行动这个过程中,引导你去行动的那个思?

师父:审虑思跟决定思还没真正去行动,(问:也有可能有决定思但没有发动思),也有可能,我刚才讲过,比如我在这边上课,我看到他放在桌上的很漂亮,我一直想把它据为己有,我一直在想,上个礼拜来看它很漂亮,我就想把它占为己有,我在想这样子对不对?但是问题是他的笔是绝版很漂亮的东西,那你思考思考,后来思考到就是,我这个礼拜来,我决定,隔壁那个同学的漂亮的笔,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占为己有,把它拿过来。中间休息大家跑到旁边去喝茶的时候,你就手就伸过来,刚好要拿的时候,但是还没拿,刚好要拿,或是说你就决定要拿,然后刚好要动的时候,刚好有人来了,你就赶快停止,所以说你有决定思,但是因为其他原因,动发思就没有产生,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去行动,但是你这时候是有,你这时候有决定思,有审虑思跟决定思,而且决定思已经有了,但是那时候就是你有意业,身口业还没造作,业,界定的业就是,你如果去拿去拿了,他说举离本处,拿了,拿开了,就身业了,身业就造作了,就动发思了,拿了放进去就动发思。因为你去这样拿的时候,这个业的体性虽然是你的身体去动的,但是是动发思在引导你,启动你去拿的,所以他业的体系还是思,是动发思。你拿了放进口袋之后,身业造作完成,偷业,后来那个同学跑进来,找不到,问你说,你有没有拿我的笔?没有,我一身清白,从来不拿人家东西也不说谎——口业,这时候口业他的体性是什么?也是动发思,当然你可以审虑思,之前你可以审虑,你可以想说我要不要告诉他实话,还是我要骗他?你当然可以,但是这个刹那可能是很快的,只要有动发思你就应该,一定有审虑,只是他可能作用是很快的。

问:但是有审虑就不一定有决定和动发。

师父:对,审虑你可能审虑到最后,你觉得说我不可以这样子做。

问:你觉得这是件坏事我不应该做,这有没有业?

师父:业有但是轻微,很小。

问:就你发现他是错了但是你及时的制止这个。

师父:你及时的制止,而且他可能不受什么大报的,因为没有很强烈,当然你不能一直累积累积。

问:就是如果说我们发现经常会有不善的心所,因为有烦恼就经常产生不善心所,你经常的给他压制…

师父:用智慧去引导他,去引导他或是压制都可以,就让他这种恶念不要起来。

问:也是有业,但是业力就小。

师父:尤其你有佛法的引导,所以他没有烦恼去润他,所以那个其实微乎其微的,极小的,我们还会再讲,有些它会堆积会累积的,你不停的去想去弄他就会累积,甚至会造成一股力量让你到最后去做,不停的化解最后,你想要去做的力量就越来越小,到最后慢慢就消弥掉了,就不会再去想。所以我就是说,你要正法熏习,因为正法熏习是一个压制力量,会是一种引导力量,让你的恶念不要常常起来,就算是起来也能在快速或是极快,极快可能个人不一样,在极快的时间里面就慢慢引导掉或消弥掉,就看你烦恼重不重,你要是以前从来没有学,然后脾气又暴躁,贪心欲望又重,但是你来学之后,小一点,你可能没办法像别人这样子,但是跟以前比起来有进步,以前一个礼拜才会消弥掉才化解掉,现在六天半,那也是进步。你不要想说,以前一个礼拜现在两个小时,那你可能是大菩萨再来,只是一时被蒙蔽而已。所以进步,不要好高骛远,但是也不要不求长进,所以要中道而行,你不要好高骛远。

有些人来师父这边听了两天经之后,回去猛追猛跑猛做,每天用很大的石头压在身上,然后每天在这样说,师父,我每天都这样起心动念,我很糟糕我怎么样...,每天跑来这边跟师父忏悔,忏悔到师父说看到他都不想让他进来(笑),这样也不好,这样子很容易退堕心,我看过很多人一开始,勇猛精进比谁都努力,但是几个月过后就太累了,“我受不了了”。但是也不要不求长进,每天来师父看了你三年,你还是那个样子,来听经听了五年,师父看你还是那个样子,这个也是不求长进,所以两个极端都不对。你要进步可以一步一步慢慢来,总是要进步,这个就是学佛。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我们这个下礼拜还会继续再讲,我们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