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 第三十二講

當前項目或頁面整理已完成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俱舍論》 第三十一講 本講視頻 Youtube 騰訊 《俱舍論》 第三十三講

前言

阿彌陀佛,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第三章分别世间品今天會講完,接下來要講分别业品,講業。

分別世間品,我們有講世間的形成,世間的成住壞空,有器世間、有情世間,所以講世間不是講物質世界而已,因為佛教的重點在於有情的生死輪迴,所以我們也要談有情世間,但是有情世間跟器世間兩個是相依相成的,這個我講好幾次了,因為這個器世間的形成,就佛教來講,是因為眾生的共業,眾生的共業造就成這個器世間,眾生的共業造就成這個器世間之後,我們生活在裏面,這個器世間的好壞,也同樣的對我們生活造成影響,所以我們對這個器世間,我們必須要好好保護,好好照顧。所以最近很流行很提倡環境保護,為什麼?因為發現我們人類對器世間的破壞,造成器世間慢慢的破壞之後,他反過來對人類造成影響,所以我們就有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各式各樣污染,這是我們看得到的,但是佛教如果光講這些我們看得到的,佛教就沒有他的殊勝之地了,因為這些看得到的科學家都可以看得到,而且看的比我們更深。

我們要講的另外一個是一般物質科學家 —— 我常常講科學科學,以前科學的概念跟現在科學概念不一樣,以前19世紀、20世紀初講的科學,是指物質科學,什麼是物質科學?叫做physical science,就是凡是碰得到摸得到觸得到,然後可以用機器或是用什麼來算出來來衡量的,那個都叫物理科學或是物質科學。但是現在對科學的概念比較進步了,摸不到看不到精神性的東西都可以納入科學的範圍裏面,所以我們大學裏面有social science,什麼叫做social science?社會科學,社會科學裏面有人文科學,人文科學算是科學類,社會科學在探討什麼?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關係形成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門科學是可以研究可以觀察的,但是能不能用機器去衡量他多少?或是去測出他有多少?沒辦法的,我跟你的關係沒辦法用具體的物質或具體的機器去衡量,我們兩個關係到底多好,這種微妙的關係也是一門科學,是不是可以研究?可以。心理學一門科學,心理學可不可以研究?可以,只是怎麼研究,那就另外一回事,所以後來他們把宗教納入一門科學,宗教後來在social science,宗教也算一門科學,所以我們現在的「科學」(的概念)已經比較擴大。

也就是就佛教來講,這個物質世間,實際上是我們的共業所形成,這樣的一個理論跟這樣一個東西,是物質科學所沒辦法探討出來,沒辦法去理解,沒辦法用東西去量的。但是就佛教的宗教科學來講,這個確實千真萬確的,所以我們要環保,要保護這個世間,要保護這個物質環境。兩個方法:第一個看得到的,不要製造破壞,不要製造污染,看不到的要大家做好事,大家做好人,大家守五戒,大家要修行,製造一個善的共業,這樣就能改變這個世間環境。

所以兩條路要同時進行,因為兩條都是因緣,你能不能說沒關係我就做好事做好人,然後造成好的共業,然後讓這個世間變的更美好,但是我可以亂丟紙屑,我可以亂燒東西,我可以亂製造污染?這樣也不行。因為我講過,兩個都是因緣,因為佛教講因緣法。既然講因緣法,就不是單一的條件而已,是多重的條件。所以你要保護這個環境,你要依物理科學來講,我們不要製造污染,現在什麼溫室效應,我們就儘量大家一起共乘車子什麼都好,反正各式各樣的外面很多,要做,儘量做。但是還有一點,我們自己要守五戒,大家製造好的共業,從這兩方面去改變這個環境。

器世間的生住異滅我們講過了,我們現在在講有情世間的生住異滅,這個是佛教的一個中心,也是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對應,以及你產生痛苦的來源,以及解決痛苦。所以我們人就是在惑業苦這樣不斷的循回裏面輪迴,在這個世間的輪迴,我們現在就是在講這個地方,在講世間品裏面的有情世間的輪迴。

如果有新來的同學,沒關係,在網上看一看,我們有《成佛之道》還有 《俱舍論》,《成佛之道》現在講的比較簡單,你可以去看一看,如果你覺得太簡單,你可以看 《俱舍論》,我們網上都有。XL你的朋友,你跟他講一下,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問,我們現在在講的是什麼,師父有時候很囉嗦,不厭其煩的幫你們複習,師父慈悲,謝謝,有人會覺得師父怎麼一直重複太囉嗦,因為你會這樣覺得的原因,就是因為師父沒有考試,所以你會覺得煩(笑),一旦師父哪一天說我們下次來考試,你就師父我們還要再複習一下,我們還不夠,我們都忘記了,你再多複習幾遍(笑)。

講有情的形成,有情是以人為主,因為佛法主要是講給人聽的,以人為主,就是這樣不斷的輪迴,為什麼,因為我們有惑,惑會造業,業力成熟之後,會苦,苦又成為惑的增上緣(YQ問:與力能作因?)去增長惑,惑本來就有了,不是苦才造成的,但是這個苦可以作為惑的增上緣,然後讓惑一直激發出來,有了惑我們又再造業,再造業就受苦,所以我們就這樣三世一直輪迴。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一直在這個世間,一直這樣不停的輪迴輪迴。

不要說過去生中,我們就算是依於現在今生來講,我們也是惑業苦不斷的一直製造,你想想看,你跟你的一個同事,你很討厭他所以,你有煩惱,你不喜歡他,所以常常跟他吵架,造業;你跟他吵架,你罵他或是你去上司前面告狀告他,造業;他會不會一樣用同樣的方法來對付你?會。所以業力成熟之後你就來受苦,有一天你被上司叫去,兩個這樣鬥來鬥去的,你很生氣——受苦了被上司罵了,就是那個同事陷害,我跟你勢不兩立,哪一天找個機會換我去告你一狀。因為你受苦所以增長你的煩惱,瞋恨心起來了,哪一天找到機會了,又去陷害他,就是這樣子沒完沒了,大家都這樣沒完沒了。所以這個東西不只是用到三世輪迴,用到今生今世,我們人還是都是在惑業苦當中一直循環。

當然佛教講的更深,就是講到三世,這個惑業苦,如果從三世的輪迴把它拓展開來,就叫做十二因緣,又叫做十二緣起。所以惑業苦的三支是最簡單的解釋,惑業苦三支,把它擴展開來講的更詳細一點,就是十二緣起,就是十二有支。所以你們不要以為,十二有支跟惑業苦是不同的東西,是一樣的東西,只是佛教在講很多東西的時候,佛陀依於不同人的根基跟因緣,他有時候講的簡單,有時候講的複雜。

问:戒定慧三学跟八正道,是不是不一样的东西?

戒定慧三學跟八正道一不一樣?一樣的東西,只是講的比較詳細,角度不一樣,講的比較詳細或講的比較簡要一點而已,正見,正思惟是什麼學?慧學。接下來正語,正業,正命,什麼學?要有正見不要老是師父一問什麼都,是嗎,正語,正業,正命是什麼學,確定,好不錯,算是有信心了,不要師父問第二次,好像不是好像又是,正語、正業、正命就是對我們身口的規範,第一個正見、正思惟是什麼,慧學,是思想的改造,從不對的改成對的,正語、正業、正命,語是嘴巴講的,正業是你的工作經濟行為,業你的行為,正命是你的工作行為,正語、正業、正命,業是身體所造作的,命就是你的正當的生活經濟,當然都是你的行為上的規範。正念,正定屬於什麼學?定學,很簡單,因為叫做正定。所以佛教在講,他有開展的簡單,有講的比較扼要的,但是講來講去就是這些法門,因為道理就是這樣子,切入的角度不一樣,解說不一樣,但是道理就是這樣子。

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我們上次有講過:

三、十二緣起的含義

1~6支:

1、無明:知的謬誤錯亂,是以我、我所見為攝導的煩惱之總名。

2、行 :與愛相應的,思心所所發動的行為(行業)及其所生之力用(業力)。

3、識:無明和行業之報=入胎識(結生識)。

4、名色:精血和合之後,還是肉團的階段。

5、六處:母胎中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形成人體形態的階段。

6、觸:出胎後,根境相觸而起一般的認識。(無明相應觸)

無明,是煩惱的總稱,我們有無明所以我們會造業,所以無明有行。

行,就是跟愛染相應,愛是一種煩惱的執著,我上次有講過,然後思心所所發動的行為叫做行業,和其後所產生的力用叫業力。上次ZR有問說,這個(十二有支的)「行」跟色受想行識的「行」哪裏不一樣,這個的梵文是karma,karma是什麼?karma是業,就是我們下次要講的,所以這裏的行,它包括你起心動念去做,還有做下來之後所產生的業,這裏行的範圍包括這一些。

色受想行識裏面的「行」,它只注重在內心的想要去推動,內心想要去做的那種意欲跟意志力,想要去做,內心去做的推動力,它並不包括,所謂的做還有後面的業力,它不包括業的概念在裏面,它叫做samskara,是指行為跟造作,是指內心推動,要去推動的行為,那種造作的內心的思力。也就是色受想行識的「行」就比較是思心所的發動,重在思心所的發動,重在這裏而已。但是這裏是指愛染相應發動後的行為,還有行為後所產生的業力,都包括在這個行裏面。

然後我們有行,有造作之後,就會有業,業的產生,就會有識,這個是投胎識,我們的業,業力成熟,形成這個識,就會帶領我們去投胎,投胎之後就會有名色,精血和合之後,還是肉團的階段

所以我上次有講過,這個投胎識還有精神體,是父精母血結合的時候,精神生命體就進去了,不要亂看電視或看一些鬼片亂講一些,要生出來的時候那東西才進來,沒有這種事情,父精母血一混合,識入胎就進去了。進去了之後,這個識跟這個父精母血的肉團就一起,然後互相依附,然後慢慢才能成長。所以如果這個肉團體的營養不夠,或是受到打擊跟傷害,這個識就沒辦法留在裏面;如果說這個識的業力規範不夠,跑掉了,光存這個肉團體也沒有用,所以必須兩個互相作用增長,他才能一直成長茁壯。

接下來有六入,有六入處,母胎中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形成階段,有六處,接下來,六處出胎之後,一直到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有觸。

觸,就是根對境產生認識的識,是色受想行識的,這裏的識是指投胎識。色受想行識的識,是指認識判別的心理作用,意義上不太一樣。這裏的識是指入胎識、結生識。

這裏觸出胎後根境相觸產生識,識之後會有觸,這時候的跟根境識三和合,所謂的識是色受想行識的那個識,是指認識跟分別,有了這個認識分別,我們就會產生觸。觸是一個心所,是對外境的接觸,我們根境產生之後識出來,三個和合在一起,就可以對境界產生認識,這樣的一個觸。

但是一般來講,我上次有講過,我們由於煩惱的無明的作用,所以這個觸,都是無明相應觸,就是會起心動念,我們在接觸外面產生認識之後都會起心動念,都有煩惱的執著附着在裏面。但是我說過,佛法的修行,如果你有佛法的知見跟認識的話,就是在認識境界的那個剎那,雖然我們一定會有煩惱 ,不可能沒有的,但是你要知道,所以不怕念起只怕不覺,你要去察覺到,然後,慢慢去控制,用佛法的智慧去引導,不要隨着我們的無明讓他增長。所以我們上次講要用 明相應不要無明相應,

叫做明相應觸不要無明相應觸,要用佛法的智慧去引導,不要跟隨我們的習氣煩惱去走。其實說起來也是我們一般生活待人處世,因為為什麼,你如果不要讓這個煩惱增長,你就不會再去造無明相應的業,你就不會去受苦,這是原則,師父講的這個是原則,你在事實的運用上,當然是比這個複雜的多,當然事實運用上沒有容易,說用就用,說做就做。所以你問,師父,我怎麼辦?能做多少算多少,總比不做好,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對講的很好,你要聽經聞法來聞思修,不斷的來薰習,你不斷的薰習才能提高智慧,因為你只是聽一次二次力量絕對不夠。

因為佛法的聞薰習,我這個聞薰習講過不知道幾百次了,所以很多人以為聽經聞法沒用,其實錯誤的,聞薰習你不要看他的力量,以為這個只是來聽經講一講而已,聞薰習的作用可大了,因為你不斷聽師父這樣講講講,無形中會把這些觀念灌進潛意識裏面去,是不是一次二次就會?不是,要無時的一直聽聽,聽了一個禮拜二個禮拜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一年二年,慢慢觀念灌輸進去之後,力量慢慢就會出來了。

但是這個力量還不夠,還要這個力量的琢磨,還有這個力量的增長,要把你平時薰習所得到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再去琢磨,再去磨練,然後越磨越亮,就是那個刀,劍客有沒有,拿出來在家裏比一比師父練一練,但是要到外面去訓練,但是你不能說,他都還沒成佛,都還沒佛你把他送出去,那三兩下就被抬回來。所以要在師父這邊磨磨磨,但是不夠,還要有機會就稍為運用,你不要一下子找最高的高手挑戰,你先找那個三腳貓的那種,越練越厲害,你再去找高手挑戰,就是這樣的磨練磨練,磨練到最後,你就成為武林高手了。但是你在磨練當中,你有問題還是要回來找師父,還要一直基本動作都要練。

你們以前有沒有誰是運動員,有沒有打過籃球?沒有。有沒有練過功夫?都沒有奇怪了,你練過功夫。師父雖然不是功夫高手,但是師父在出家前練了十幾年的功夫,這我是沒有騙你們,我從國二就開始練,國二一直練到25歲出家,國二是幾歲,國中二年級,初二,不是國小,我沒那麼厲害,國小二年級那還得了,那就武林高手了(笑)。國中二年級12歲,練到25歲出家,出家後我就沒有再練了,13年,練過跆拳道,練過中國武術,拳擊也練過,摔跤,八卦拳,形意拳都練過,你說,沒有,不可能,我只是講故事給你聽而已,你現在叫我練我連馬步都蹲不好,練了十幾年,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每天去教拳頭的武術師父那邊,每次去的時候他都叫你基本動作要做一次,他不是每次去就叫你開始來打,不是這樣子,他每次去一定花10分鐘20分鐘乃至半小時的時間,做基本動作,為什麼,因為那個是最重要是基礎,每次每次都要做,每次去就是蹲馬步或是基本動作 或是什麼重新練一次。你說我是武林高手,我去比賽都得冠軍,不行,來照樣做,那是什麼,聞薰習。就用到佛教的理論來就是聞薰習,哪怕你今天佛法智慧已經很高,我學了很久了,師父我聽經聽了十年了,五蘊,三學,十二入處,十二因緣,照樣學照樣念。

因為聞薰習,這樣薰習薰習薰習,這樣久了你力道才會出來,所以佛法的聽聞不是一個知識而已,如果你來聽兩次你知道了,叫你背十二因緣你都背的起來,問題是那個是不是你的知見,不是,所以你要一直薰習,力量才會產生,包括師父現在要告訴你們這個,我自己還要看書,看經,都要啊,我也在薰習當中。所以聞薰習很重要,你不要以為說聽一陣子我懂了,我懶得來了,師父每次都講這個,這個就是基本動作。

7、受:可意觸起喜受、樂受;不可意觸起苦受、憂受;具非觸起舍受。

8、愛:愛着自我,愛着境界。

9、取:我語取(執取自我)、欲取(一般的追求五欲)、見取(執取無意義的戒條)

10、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等三界的生命自體,是能起後世生命的業力,也可說是未來生命的潛在。

11、 生

12、老死。

出胎之後,根境相觸,我們知道要有明相應觸,但是很可惜的就是,我們一般人都是無明相應觸,無明相應觸之後,所產生的,我們就會起可意不可意,所以可意的就是喜,可意我們就會產生喜樂,不可意的不高興的我們就會產生苦憂,憂是指內心的煩惱,內心的憂慮,苦是指身體的,你們會想苦跟憂有不一樣嗎?當然兩個是會相依相附的,但是還是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師父以前在講受心所的時候,有沒有用過例子告訴你,什麼時候狀況之下,身體會樂,但是內心會憂?ZR你還記得嗎?你要不要給大家再複習一下舉一個例子?

问:苦和忧,一个是指身体上的忧,就是你工作一天很累,但是你的心情很愉快,身体苦,但是心情感到愉快,一个天天好日子,天天山珍海味吃著,锦衣玉食穿著,但是他的心里很不愉快,内心很不愉快。

師父:很空虛沒有着落,也沒有朋友,沒有真心朋友,因為很懷疑大家跟他做朋友都是貪他的錢財,他山珍海味吃的很好,也可以洗SPA,可以按摩可以泡溫泉,出門有雙B代步,可是很多人不快樂的。所以這個就是內心憂,但是身體樂。剛才ZR也講了,你工作了一天回來,但是你今天,老闆交待的事情全部都把他做好了,老闆明天開始我升你做manager,你就當我們這間店的經理好了,你真的是很累啦,一天了,但是你還邊開車邊唱歌邊吹口哨,因為心情很高興,會有這樣的。

所以一般來講,我們有觸就會有受。我們的觸都是有煩惱愛染的觸在裏面,只有誰會有明相應觸?解脫的人才會有明相應觸,沒有煩惱。我們一般都是無明相應觸,我們雖然是有無明觸,但是我們可以隨順於明相應觸。什麼叫做隨順?就是你用佛法的智慧來引導,雖然你還沒解脫,但是你用佛法的智慧來引導的時候,你是順於佛法的,順於解脫,順於明的,往那個方向的,就是大致的方向是往那個方向前進,這個叫做隨順。

因為我們一般人是不隨順(明相應觸)的,是隨我們的煩惱的,就是往煩惱的方向去,讓煩惱自己增長,就惑業苦。所以我們一般人是有了受之後,就會起愛染,愛著自我,愛著境界,自我就是我執,境界就是我所,所謂的愛著境界是我的境界。什麼叫我的境界?我的錢財,我的所有物,我的親戚,我的朋友,我的兒女,我的家庭。有我就會有這樣的執著,所以這個叫做愛跟愛染。

问:爱染跟爱有什么区别吗?

師父:一樣的東西,師父上次有講過,是情感方面的,無明比較重在知見上的。我們的煩惱就是這樣一個東西,大致上可以分成兩方面:一個是知上的錯誤,一個是情意上的錯誤。知上的錯誤我們可以叫無明,或是叫愚痴的痴;情感意志上面,我們可以說是貪或愛。但是我說貪跟愛,其實跟瞋是同樣的東西一體兩面的,從這面上看是愛染,從這面看就是瞋恨。所以你們講說由愛生恨,由佛教來講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愛不到就恨,所以在佛教來講,那很自然的事情,我說愛染。

因為你有染著,所以才會產生喜歡的就愛,你染著,你才會討厭他,師父講這句話你們聽的懂嗎?你染着你才會討厭,路上走的人你會不會討厭他?跟你沒關係你討厭他幹嘛?跟你談戀愛的後來背叛你,你會不會討厭他?會啊,愛的越深,很小心喔,這一線間而已,愛的越深就恨的越重,這一體兩面而已。所以如果哪一天失戀了,然後被你情人拋棄,或是說夫妻吵架翻臉反目。

你說你看很多報紙都是這樣子,你想說怎麼會這樣子,以前不是很恩愛嗎,現在為什麼,還對簿上公堂,以前不是很恩愛的夫妻嗎,現在竟然到法庭告到你死我活的,報紙上不是常刊登這種故事?因為就佛教來講,愛染跟瞋本來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所以就會有染著這樣的境界,因為我們有無明跟煩惱在裏面,無明跟煩惱在裏面,無明相應觸,就會有可意不可意受,到了可意不可意受就會有愛染跟執著 愛染境界,有愛之後,染著之後你進一步,你就會想要去

取,我執 ,就會想要去把他納入。就好像說你上街去逛街,看到一個我很喜歡的東西,你想買但是你想買的力道還不足,但是你很喜歡,所以你天天去看,越看越喜歡越看越喜歡,等到力道足了之後,你就會想要買下來佔為己有,你如果不喜歡你去買他幹嘛?所以你先有染著之後,就會有取,取有:我語取:就是取著自我這是根本的;欲取就是對五欲的追求,見取就是錯誤的知見上執著。

因為我們那個愛染跟取,你可以對五欲的追求,色聲香味的追求,但是同時你也可以對我自己的某些觀念很執著。所以這個執著不止是有形的物質的執著,還可以是無形的觀念的,那也是一種煩惱,無形觀念也是一種煩惱。

常常人跟人之間會吵架為什麼,很多都是因為意見不合、意見不同,每個人執着他的意見,意見的執著就是見取。這個見取,如果就佛教來講,運用到修行上,錯誤的修行方法,就叫做無意義的戒條,所以有時候我們修行錯誤觀念偏著的話,也會產生莫名其妙的修行方法。你們有沒有遇到過莫名其妙的修行方法?你們可能接觸比較少,自殘、自殺的,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有些印度教的苦行僧,殘害自己的,不吃不喝的,你有沒有看過印度教,一隻手,一隻腳這樣站着,這樣站好幾年,(問:怎麼站得住?),他就是有辦法站得住,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以站得住,那很厲害的。

錯誤的修行方法,就佛教來講那個達不到解脫的,師父上次有講過說,印度教有一派的觀念跟理念他是認為,我們因為造了很多業,業必須要把它消完才能解脫,要消完這個業就要受更多的苦,所以他們就折磨自己,把自己打到不成人形,確實有這樣的修行方法。以後下次有機會放個錄影帶給你們看,什麼各式各樣的方法都有,還有冬天不穿衣服裸身,跑到喜馬拉雅山山上去的,那種苦行僧,睡在刺上面,好像在表演胸口碎大石,睡覺睡在有刺的床上,各式各樣的都有,當然就佛教佛陀來講,那個都是無意義的苦行,但是你要知道,造成無意義的苦行的原因是因為他的修行的理念,觀念錯誤。

這些觀念錯誤,還是由於我執的而來的,所以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狀況,所以會有我語取就是根本的我執,有這個根本我執會對五欲的追求,除了對五欲的追求以外,還有會對我錯誤的知見的追求,或是我自己認為是對的東西的追求,或是執著這樣的,我們在無形中,都會產生這樣的一些觀念跟一些認知出來,其實這樣的一些錯誤的觀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對任何方面都會有。

所以學佛,如果學的正確的話,有一個好的現象就是說你會自我反省。比如,如果你沒有學過佛的人,或是有些人很執著的話,他認為教育孩子就是一定有一個方法,叫做嚴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鐵不打不成鋼,玉不琢不成器,鐵不打不成鋼,棒棍底下出孝子,當然在某些狀況之下,這些是可以用的,但是問題是,如果你一直執著說,這個就是古今正確的方法,一直非認為非得這樣不可,這就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有些孩子不一定是要用打的,有些孩子可以用講的,有些孩子就必須要稍為偶而動動藤條一下,因為孩子的個性千百種,千百種不是只有一個方法而已。如果你學了佛之後,你可以自我反省可以自我檢討之後,你就可以有更彈性的方法,就我來講的話,我當然某些狀況之下,我小時候你不稍為動點藤條的話,因為我皮比較厚,你光用講的我,師父從小的個性比較懶散一點,你講道理我懂,我也很容易就了解這樣是對的,「態度良好堅決不改」,你這句話講的很好(笑),態度良好堅決不改,很多人都這樣,就是你講我,我知道你這樣講是對的,而且我也知道這樣做錯,不應該是這樣子,但是就是堅決不改,堅決不改是因為意志力堅強或是習氣太重,下次碰到了還是照樣這樣子做,你在做的時候知不知道這樣錯?知道,比如我小時候去偷人家的蕃薯,挖人家的蕃薯。

蕃薯,你們是叫蕃薯嗎,山芋,甜的,地瓜,我每次去挖人家地瓜的時候,我知不知道這個是偷,知道,回去被發現會不會被打一頓?會,但是被打的時候,我知道了我以後絕對不會,但是態度良好堅決不改。所以有些小孩子你必須要動點藤條,但是有些小孩子你必須要跟他講道理,你不能說光是愛的教育,有些男孩子是沒有用的,他也知道,像我講說我也知道,但是有時候你要稍為用點手段。

這個我意思就告訴你,不是哪一種對,也不是哪一種錯,是告訴你佛教講的緣起法,你要了解的話,你就知道每個人的個性習氣行為都不一樣,包括小孩子都是,你就必須要自我反省跟檢討,必須要用智慧去怎麼用,把什麼東西用到恰到好處,這個就是正確的知見。當然這個我不講太多,我講原則跟原理,為什麼,因為師父沒有孩子,目前也還沒有徒弟,出家的,所以講這些,我只是用佛法的道理跟你們分享,在座的很多孩子都很大了,所以我一講,應該你們就有很多更多的經驗 可以拿來套用,這個叫做取。有了取之後,取就是一種造作。

(40:38視頻停止了)…因為你會去對五欲的追求,然後會在意見上的執著,就是一種行為跟造作,行為造作之後就會產生業,這個有就是業。(以上內容為上次課的)

有,是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是這三界的生命自體,是能起後世生命的業力,也可以說是未來生命的潛在,因為你造作之後,就會有業力的存在,業力就會規範你到三界去投胎,取的結果,取是造業,然後這個就是業果,有就是業,新的業,有本身也可以引起後面的。十二因緣都是一個緣一個,一個緣一個,一個起一個,一個起一個,然後他是三世的,等一下我會講。

你有了這個業之後,業成熟之後,你就會生,然後就會老死,這個11的生和我們那個前面講的名色,就是那個過程,因為這個是比較籠統一點,生就是包括這裏,同樣的東西講的籠統一點,為什麼要分開兩個講?這樣就完成一個三世,三世一個輪迴,等一下用圖出來你就知道,有生就必有老死,你要記住這一點。

你看一個緣一個,你有無明就一定會造作,一定會有行,你有行就一定有造業 就會有業力規範的存在,因為你造作還有無明的存在,所以無明這個煩惱,第一個,對業有兩個作用,造業跟潤業,他會生業跟潤業,所以你們一定要記得這個觀念,這個惑,就是煩惱,他對業會生會滋潤,然後造業,業不一定會成熟,你再潤他就有報就會成熟,就會有果,就會果報,所以你看,有無明在他就一定會造業,你造了業這個無明繼續潤,就會有業力的產生,業力的果報,他就是識,有了識他就會入胎,沒有識不入胎的,有投胎識,他就一定機緣巧合,他的因緣和合他就一定會入胎,入胎之後就會這樣的形成,在胎裏面,如果正常的作用的話,他就會有六根,然後出胎之後,就會有觸,觸在我們的煩惱還存在的話,就是無明相應觸,一定是無明相應觸,接下來就會有受,有受有無明的話,就會有愛染取著,如果你不學佛的話,有了愛染取著,你就會去執著會去造業,造了業就會有業力規範的存在,成熟了之後就會生,有了生就一定有老死。

所以佛教告訴你,有生一定有老死,就是告訴你不要無知到想要去追尋長生不老,想要去追尋長生不老的藥,那是無知到極點的。所以人生在世,只要生一下來就是往死的方向去,所以不要去追求長生不老,長生不死,不要去追求那個東西,而去追求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裏,去找尋當我們面臨死亡那一刻,我們是不是能坦蕩蕩的去面臨,去面對而心無憂懼。

所以,人生在世,兩個,(第一個)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再來(第二個),當你要面對死亡的那一剎那,你能不能心無憂懼,這就是我們要追尋的東西,這也是師父在追尋的東西。你問師父你現在能不能面對死亡毫無恐懼,我敢說我目前還沒有那個把握,但是師父是朝那個方向去的,師父不敢跟你講的我,我是一切無執著無罣礙,我遇到事情,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我不能這樣吹牛。師父只能跟你講說,師父這20年當中,已經儘量慢慢的跟隨經教,往那個地方去熏去修行去訓練,也在20年當中,去找尋生命的意義跟真諦在哪裏,師父做的就是這些,比你們好還是比你們不好,我不知道,說不定你們裏面有本來過去就修了好幾輩子,來到這邊善根深厚的,也有啊,我不能說沒有。但不管你善根多厚多不深厚,總是這兩點,你總是要面對,這兩點你總是要去追尋,我相信大家來大部分都是煩惱重的凡夫,善根深厚的畢竟是少之又少,善根深厚的大菩薩畢竟少之又少。

三世二重因果

對這十二緣起的內容解釋是依「分位緣起」,我們有幾種緣起,剎那緣起,連縛緣起,然後講前後因果的,有這幾種,但是我們是以分位緣起為主,講分位緣起,就是把這十二有支,分成三世二重因果來談,這就是我們在講的,三世,這個是十二有支,三世哪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就是一直輪迴,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我們有無明緣行,無明就是惑,行就是業,這是過去的因,無明緣行是過去的因,由於有過去的無明,無明其實現在都還在,這是把他推到過去,所以我們造業,造業就有業力的存在,業力存在熟了之後,就會有投胎識,投胎識入了胎就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然後慢慢就增長六根,出胎之後,就會有觸跟受,由於過去這樣的惑業苦 就規範現在的苦,投胎以及到我們人生的各式各樣的生活跟接觸,無非就是苦,因為有無明在,有我執在,會去執著,會對受產生染愛,所以就會有現在的苦,所以一直到受為止,是指現在的苦,所以有過去因現在果,到受,因為你受苦,受是現在的苦,現在的果,你有了受之後,你進一步會去愛,會去取,這個愛取我講過都是煩惱,所以又是現在的業,現在的煩惱,愛取就會產生有是業,有業,有就是業,所以因惑而造業所以叫做現在的因,你有了現在的因,現在有煩惱然後造業,就會有未來的生跟老死,就會有未來的生跟老死,所以生老死就是苦,未來的果這叫做三世,因為只要有過去因果還有現在因果。

问:什么是二重?

就是過去是因現在果;現在因是未來果,這個就二重,就叫做三世二重因果。就「說一切有部」尤其是 《俱舍論》的引用,對於十二緣起支的解說,所以現在惑業苦三個,它就是在講,我們人尤其是有情,尤其是人,就是惑業苦這樣的生生輪迴不息。這樣的成住壞滅,就是這樣的一直輪迴一直輪迴。

问:未来的生,实际上生的过程一直到老死的过程,就又重复前面的这个过程?

師父:就是一直是這樣子。所以你看,識、名色,其實從識到名色都是在,其實細節都是在講生,生就是指(投胎識)進去之後在裏面,然後出生,其實還是在講這些,所以他講的就是三世二重因果。這三世二重因果,就是講我們有情世間的生住異滅,你有,生下來之後在這個世間()一陣子,然後慢慢就衰老,老就是,然後死掉就是。然後(又是)中有身,中有不久之後投胎(生),然後又生住異滅,這個就是有情世間,就是我們有情的輪迴。

這個因為講到一半會比較深一點,但是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們星期天有成佛之道,講的最基礎的佛法,如果你沒時間,你也可以來很歡迎你過來,星期天是七點,晚上,早上七點是早課,早上八點是早課,你當然可以來,如果你時間沒辦法的話,可以上網中道佛學網站,問一下同學就知道,你都可以往前去聽,把這些東西連上,但是你現在既然來了,有任何問題你都可以問,各位同學講到這裏 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問題的話,ZR有問題嗎?

问:我的问题就是,名色和六入,为什么也是苦?

師父:因為我們有苦苦,壞苦,行苦,我們一生下來就是苦,(問:這個還沒生下來),還沒生下來就是苦,因為這是未來的苦,未來的苦叫什麼苦?未來的苦叫壞苦,苦苦就是當前的苦,壞苦就是未來會失去,失去之後你就會苦,行苦就是五蘊熾盛,剎那無常的變化,你隨時都在苦,只是你沒有感覺到的。

苦苦就是你當前的苦,什麼是當前的苦?比如你失戀了,這就當前的苦,你現在談戀愛,兩個如膠似漆的,苦不苦,你表面上感覺不苦,其實這個叫做壞苦,為什麼?未來一定會變壞,因為關係絕對是無常,你現在能這樣,不保證你明天能這樣,也不保證你後天會這樣子,所以隨時都會無常變化的,所以苦就等着你,苦等着你,這個叫做壞苦。所以你說還在入胎,他入胎就規定未來就是受苦,是壞苦。

问:就是他是因为有无明引起入胎对吧,如果没有无明的人,解脱的人,如果他也投胎,他就没有苦?

師父:比如阿羅漢,他證了三果,然後投胎再來的話,或過去證了初果,然後由於的什麼原因再來的話,他就不會有這樣的苦,因為他沒有無明在了。

问:就是他也有名色和六入但是他就不苦了?

師父:他就不苦了。我們這個是就一般凡夫的無始輪迴來講的,不是就聖人。

问:就是讲只要有烦恼就苦,没有烦恼就不苦。

師父:有煩惱就一定苦,因為你現在,一定要把我現在講經的位置在哪裏,你一定要弄清楚。

问:我们苦的原因,终极原因还是因为有烦恼,如果有烦恼不管什么都是苦。

師父:對,沒錯。

问:如果没有烦恼,不管以前有烦恼的那些行为,如果没有烦恼之后那些行为也就不苦了?

師父:所以如果已經這一次是斷了煩惱的聖人,比如阿羅漢,他身受心不受,因為他煩惱已經斷了,他遭受到任何的困擾或對待,他煩惱不起,所以他不會苦,但是身體會不會苦?會,身體比如痛冷餓都會,但是他不起煩惱,所以他心不苦,因為他沒有煩惱了。

问:也就是说只要你还有烦恼的话,你就绝对是苦,一定是苦,现在不苦你以后也会苦。

師父:沒錯,你講的就對,我們現在講的緣起,這十二有支是在講緣起的流轉,相生的流轉,流轉面就是講四諦的苦跟集,我們現在是在講這個東西。這個集是什麼?惑跟業,所以叫做惑業苦。你剛才講聖人,這個是在下面的,這個叫做還滅,還滅當然要先從哪裏斷?無明,要先破這個無明,你能破無明,觸的時候就明相應觸,就不會苦,有明相應觸,不管你什麼受,你是身受心不受。身受就是說你餓了,你當然沒東西吃你還是會胃痛還是會苦,但是你不起煩惱,你不會再三世輪迴,你就不會去愛染,不會去執著。所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所以你就不會再來三世輪迴,但是這個必須要到還滅去講,就是我們這個書的後面,滅和道,滅就是我們的「分別賢聖品」。

你們看書的第六頁,有沒有寫第三篇,斷證論,寫賢位的次第,然後賢位,四善根聖位,這些都是在講聖果的,講滅諦的。接下來有修行的,後面的第五,然後第七諸定,這些都是在講智跟定的,就是在講怎麼修行,就是在講道,告訴你怎麼修行。先告訴你問題在哪裏,然後告訴你怎麼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以後是怎麼樣,他是在滅裏面告訴你,問題解決是什麼樣子,讓你有這樣的意欲,想要去修行的時候,就告訴你現在怎麼做,給你一個曙光,曙光之後告訴你,我要怎麼做。

分別業品

我們現在40分,回來的話你們來看一下書,看到書目錄,目錄裏面講業惑論,書目錄第五頁,業惑論,看到業惑論,這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其實他是 《俱舍論》第四章分別業品,前面是分別世間品,(第三章)分別世間品是在講苦,這邊是在講業,所以叫做分別業品。

我們會繼續再講他是怎麼回事,他是講業惑論,其實他是分別業品,你沒有書等一下我再拿給你,業感論,對,應該又叫業感論,我可能現在老花,他是講業感論,但是實際上,在《俱舍論》裏面他是叫分別業品,業感論,因為惑是在後面,惑是在更後面講的,他講業惑論是分別業品,業感,他不是惑,業感那個字是感,我這個老花有時候看字會看錯,他這本書叫做業感論,《俱舍論》本身他叫做分別業品,他就是在講業的,你看剛才世間品在講什麼?世間品在講苦,現在在講業;惑,再往後面就會講惑,所以在講苦跟集,為什麼要講業品?

「世別由業生,思及思所作」

有情及器世間之種種差別是由眾生(人)之共業及別業所成。

原意karma:

  • 1) 作用  
  • 2) 持法式  
  • 3) 分別果

業性: 思心所。意業:思; 身口: 思所作

《俱舍論》第一句話講的很明顯,他說世別由業生,思及思所作,這句話怎麼解釋?就是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我們剛才不是講了嗎,世間的生住異滅就是所謂的苦,只要生長在這個世間,除非斷了煩惱,不然一般凡夫就是苦,他是由什麼來的?由業而來的,不管是有情世間還是器世間,都是由業所造成的,這個業的體性是什麼?叫做思心所及思所作。所以它就是說,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的種種差別 是怎麼來的,是由眾生,也就是以人為主之共業及別業所成的。這是我剛才上課之前就告訴各位的。

有情的生死輪迴,還有器世間物質世間的形成,都是由我們的業力造作所感召的,所以說感應或感召,所以這本書才叫做業感,才叫做業感論,當然業感論是可以的,但是《俱舍論》是講分別業品,共業就是大家所共同製作造作的業,別業就是個人各自造作的業,以後我會更詳細的解說。共業就是幾個人或是一群人,或是大家所共同造作完成的一件事情 叫做共業,別業就是個人各自造作的就叫做別業。

比如,今天,比如有哪裏大地震,我們大家說,我們捐錢去幫忙,所以中道學會來募款,以中道學會的名義,請各位同學捐錢來募款,幫助那些地震傷亡的或是沒房子住,所以大家就籌款,結果中道佛學會籌了一百萬,假設,一百萬去幫助是一個善業,這樣的一個善業是誰做的,不是師父做的,是大家共同做的,所以這個叫做共業,這共業都有大家的一份在,共中有沒有別?有啊,因為每個人做的捐的還是不一樣,所以共業中有別業,你可不可以,我除了在中道捐以外,我覺得那邊的人真的很可憐,所以我自己又跑去捐,這個叫做別業。

所以我們的世間有情乃至器世間,都是由各式各樣的眾生造作,各式各樣的共業跟別業所形成的,所以業是造成我們苦的直接原因,煩惱是根本原因。我再講一次,煩惱是苦的根本原因,因為追根究底還是因為有煩惱,業是直接原因,因為煩惱造業才會產生受苦,煩惱有造業跟潤業的作用,所以各位一定要弄清楚。

我上次有講到過,以前台灣有一陣子在討論一件事情就是,比如往生淨土還是西方極樂世界或是到其他淨土去,是消業往生,還是帶業往生?當然是帶業,可能消業嗎?不可能啊,我們要消的是消什麼?消煩惱,消惑,不是消業,所以講消業往生的是對佛法的教理根本不懂,是帶業往生。每個人無始以來都帶了很多業,是看什麼時候成熟,看你要不要去潤它而已,看你煩惱重不重,你煩惱重就潤得強,煩惱不重就潤得弱,所以我們無始以來都很多業。

所以我常常講,你學佛來聽經聞法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對很多東西你可以更精確的去定義 —— 有人常常告訴我,「師父,我業障深重」,有沒有聽過這句話?常常「師父,我業障深重,你能不能幫我消消災?」,然後師父跟他說「我業障比你重,你不要叫我幫你消,我自己都消不完了」(笑)。所以上過佛學班的同學都不會跑來問師父,「師父我業障重,你能不能幫我消消災?」,如果你這樣講,我說「師父比你業障更重,我幫你消,誰要幫我消?」外面會不會常常會有人跑來跟師父這樣講?會啊!外面很多學佛,學的比較不徹底的或是沒有聽經聞法就跑來,「師父你一定是修行很高的得道高人,來幫我消消災」,我說我什麼道都沒有得(笑)。

karma

karma

業 √ kṛ : do (造作) → karma 作用

由思心所所推動的身、口、意造作稱為業

由業所留下的力用稱為「業力」或「業集」

業力成熟所感得的報可分為「可愛」或「不可愛」稱為「分別果」,即前異熟果。

羯磨 karma : 持法持 (儀式的進行)

持七眾法式(出家五眾和在家二眾)

受戒或僧團運作的各種儀式

  儀式具有所濳在的力用

接下來我們來講,業他本來的原意叫做karma,知道嗎,karma,這個等一下我會有,karma就叫做業,他的原意有作用,作用或是造作,還有持法式,持法式就是儀式的進行,持法式,你們一定不知道這是什麼字,簡單的講,法式是指儀式,各式各樣的宗教儀式,儀式的進行叫做持法式,還有分別果,什麼叫分別果?就是受報,所以你看karma,它有三個:一個造作以及作用,儀式的進行也叫做karma,所以你們受三皈依的時候在進行儀式,那個叫做karma,那個也叫做業,但是這裏的業是指「持法式」的意思,就是儀式的進行也叫做業。

然後接下來,業報,受果報,分別果報也是業,也是karma的意思,所以karma基本上有這三個意思,但這三個意思不是不相關,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再接下去就會講,業本身體性是什麼呢,思心所推動所成的造作就叫做業,所以業他的本性就是思心所,意業是思,思心所,身口業叫做思所作,這個我們在後面會講的更清楚更詳細,所以這個叫做業。同學們講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剛剛師父講,有人跑來問師父說,師父我業障深重,我要問你,哪一個不業障深重,每一個凡夫每一個人過去無始以來都造作,大小善惡,各式各樣不同的業,所以哪一個不業障深重,唯一不業障深重只有誰?開悟證果的聖人業障就不深重,為什麼?因為他煩惱斷了,因為煩惱有造業跟潤業的功能,煩惱斷了就不會再去潤業,所以業障就不深重,當然還沒斷煩惱之前,每個人業障都深重,都在三界六道裏面輪沉。只是雖然都在紅塵裏面打滾,但是學佛的人有目標,滾對方向,沒有學佛的人就在原地打滾了,我講這個我不是亂講,這個是《四十二章經》裏面講的,他說牛在田裏爛泥巴裏面打滾,但是懂得的人,他知道往哪一個方向滾,可以到達清淨的地方或乾淨的地方,不懂的牛就在原地一直滾,滾來滾去,我們學佛的人就是有方向可以滾,滾到乾淨的水槽水塘裏面去洗澡,沒有學佛的人不知道,就是在原地裏面滾來滾去,滾一輩子滾10天20天,滾來滾去都一直在那邊滾,所以我們已經離開了泥沼了嗎?沒有,還是在裏面打滾,但我們有沒有方向?有,我們知道滾往哪裏去,所以叫做「滾蛋」,我們知道怎麼滾,滾到那裏去,所以我們叫做滾蛋,從哪裏滾蛋,從三界六道輪迴裏面去滾蛋,叫做Get out of here。

首先我們就字意來講,karma就是業,梵文字叫做karma,karma我已經講了不下數十次了,你們要記得,他的字根,是由kr,k,r下面一點,r下面一點要捲舌,叫ri,不是r是ri,ri的音然後要捲舌叫ri,叫kr,這個我們來發會很困難,叫印度人來發他一定很會發的,kr,他的根本意思就叫做do,就叫做造作。然後kr的r變成ar,然後加ma名詞化,就叫做作用,就變成karma,所以這樣的變化,其實在英文字裏面還是可以找到這樣的變化,我們有沒有把動詞變成名詞化的?有,當然他是do,但是有時候我們這個「做」,有一個英文叫什麼,叫act,act也是造作的意思,也是有行為動作意思,然後他的名詞化是什麼?action,所以它有名詞化的,act,action,acting,意義上有沒有不一樣,acting跟action,意義上有沒有不一樣?有。誰說有來跟我講一下哪裏不一樣?

问:acting现在分词,正在做,action,是个名词,已经完成的动作。

沒有,已經完成的話是叫acted,有沒有叫acted?acted是形容但是也有完成的意思,acted也是有形容詞的意思嗎?沒有吧,acted是過去造作完成的,acting是指正在造作,action是指一個狀態,所以這裏的action是指一個狀態。它不是指你正在造作,它是指一個造作的狀態,它沒有強調你正在的意思,這個karma也是有這樣,action包含意思更大,包含做,正在做,還有做的狀態,整個都包含在裏面了,action是指一個狀態,它可以講做,正在做,做完,他就是指那個狀態。

所以karma也是一樣,karma就是名詞化之後,是指一個狀態,如果你說有action,你有沒有特別指說哪一件事情?沒有,就是指你這樣的行為狀態,或是你做哪一件事情的狀態。所以karma是由作所遺留下來的,一個成為名詞之後的狀態,所以你要知道,它本來就是指造作的意思,所以它也有作用的意思。它的本質是什麼?由思心所所推動的。

身口意之造作就稱為業,佛教特別給予業一個意義就是,你必須要由思心所所推動的身口意才能叫做業,無心的動作,沒有特別的什麼用意的,那個就不叫做業。比如你喝口水,喝杯水,還是我想沒有特別的,我想做什麼,我今天上完課我要上樓去了,就上樓去了,那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沒有特別的思心所想要什麼目的的,那就不叫做業,所以必須要有思心所,就是要有intention,有特別用意的心所,有特別用意的發心的,要去造作什麼的,這樣推動的身口意,才能叫做業。

由業力所留下來的力用,稱為業力或叫做業集。你造作之後,身口意造作之後剎那滅,你造作之後剎那滅,你身口意的造作會維持很久嗎?有時候哪怕讓你維持一二個小時早晚會不見了,但是不見之後是不是表示沒事了?不是,它會留下業力,會留下一股餘力或力用,這股力量就叫做業力。比如我常常講的,你偷人家東西,你晚上潛進一個人的家裏,然後把他的珠寶收一收拿走了,可能就是20分鐘10分鐘,最多一小時的動作跟行為而已,過了之後,(動作)沒了,你不是一直在那邊偷,偷了一整天偷了一個月,動作一完就沒了,你動作的時候叫做造業,結束了之後,就佛教來講沒有那麼簡單,你有留下業力,或叫做業集。

業力成熟之後,所感得的果報,可分為可愛或不可愛,就叫做分別果,也就是前面我們講的異熟果,異類而熟,異時而熟,變異而熟,所以業包含了造作以及分別果,它的造作就是作用跟業力,分別果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業力成熟之後會造成果報,果報就叫做分別果,為什麼叫分別果?因為有可愛、不可愛或是可樂、不可樂。

造惡業不是受惡報,造善業不是受善報,造惡業叫做受不可愛報,造善業受可愛報或可樂之報,所以做異熟果,因跟果異類,因為因有善惡,果無善惡,果有可愛不可愛而已,或是可樂不可樂,造成你身心疲憊破壞的就是不可愛,造成你身心順暢的就叫做可愛,這個只能以一般的客觀的來講,這個就是業的第一個意思。

他有作用還有分別果的意思,業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叫做羯磨,有沒有聽過羯磨?有,你們以前一定不知道羯磨到底是什麼意思,羯磨就叫做儀式的進行,所以你看一樣是karma,特別指業跟業力時是用業來說明,是翻成業,在僧團的造作儀式的進行翻成羯磨。同樣一個karma,特別在講三世輪迴的果報時是用業,但是特別在講儀式的進行時,包括出家,怎麼出家,剃度,你受三皈依,受三皈依,你要受五戒的儀式怎麼進行,這樣的種種儀式的進行都叫做karma,叫做羯磨。

所以翻成「業」的時候,是指我們三世造作的這種業報,會受到輪迴會受到果報的業報,翻成「羯磨」的時候是指儀式的進行,出家五眾是哪五眾?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還有一個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就是學法女,學法女就是沙彌尼要正式受戒當比丘尼時,要有兩年的訓練,這兩年訓練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因為懷孕生孩子10個月,懷胎10月,再怎麼樣一年,因為不能等你受完正式大戒的時候才發現,你怎麼肚子一天一天大了,問題就很大。所以她會有這兩年的我們講「試孕期」。還有就是,從沙彌尼轉化成比丘尼,這樣的一個過程跟狀態,要受過正式的訓練,當然也不是公不公平的問題,因為這個就是業力不同,所形成的因緣的差別。

问:现在还有吗?

師父:現在比較少了,因為現在科學發達,要找出這樣的問題是很容易的,古代就必須要有這樣的學習,當然這兩年也是在試驗跟學習,考驗跟學習,雖然沙彌尼也算是出家人,但是受完具足戒的意義更不一樣,也就是說,從沙彌尼要成為正式比丘尼的這兩年,各方面都要訓練,包括你的意志力堅不堅定,還有你家人到底會不會來寺院要人。

问:台湾现在还有吗?

師父:現在沒有了,其實這個我後面會講。所以你看,karma羯磨持法式儀式的進行,它有各種儀式,比如說持七眾的法式,出家五眾在家二眾,出家五眾就剛才我講的,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沙彌尼跟比丘尼中間有一個叫做式叉摩那,我們等一下會講,後面會講,這個叫做出家五眾,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近住男,近住女,還有受戒或僧團運作的各種儀式 也叫karma。

受戒,你要去受戒,比如師父要點三個戒疤,這個過程的儀式種種進行可以叫karma,受三壇大戒這個叫karma,僧團的運作也叫karma,僧團怎麼運作,僧團比如要開會,僧團每半個月要開會一次,比如半個月到了大家集眾,然後主持人說各位大德,因為我們最近信施送來的饅頭太多了,所以我們吃不完,吃不完不能丟掉,太可惜了,我要問大家說,那我們怎麼辦?然後有人舉手說,不然這樣子,我們留我們能夠吃多少的,剩下的送到寺院山上的那間孤兒院,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提議,然後,還有沒有其他什麼意見,沒有,好我們就問說,各位大德要同意,同意把這個剩下的饅頭送到上面的孤兒院的請舉手,在座有40個,38個舉手,另外一個在睡覺,沒有聽到,一個就是我,因為我是主持人,我是主持法會議的我不能舉手,在座有40個,一個在睡覺其他38個舉手,通過。所以從明天開始,只要多餘的饅頭就送到孤兒院去,這樣的一個進行,雖然不是什麼儀式,但是我講過僧團的運作,如果你硬要嚴格來講,那是一個儀式,也算,也可以這樣子,所以僧團的運作還有各種特別儀式,都可以叫做karma,都可以叫做羯磨。

還有,當然就是比較特殊的儀式,比如受三皈依受五戒出家這些儀式都是karma,我以前講過,在部派佛教裏面,尤其是早期的佛教理論裏面,他認為儀式具有潛在的力用跟功能,我們上次在討論的時候討論過,我們在討論說,你要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受三皈依?你受三皈依是不是要有儀式,儀式有沒有作用,到底什麼作用?我們上次有討論,我們後面就會講說,其實在宗教尤其在佛教的理論裏面,儀式有一個很具體而且很重要的作用。

问:我们平时做早课诵经拜佛,这也算仪式吗?

師父:這種東西也比較不算儀式,儀式也算宗教行為,但是儀式一般來講,它有特殊的用途,比較重大的,然後對某些事情來講,它可能就是一次,比如受三皈依,受五戒,出家剃度受三壇大戒,你不能沒事就跑去受一下,這個為什麼會這樣,我後面會講,它有的一定的那個佛教理論在裏面。

问:师父那个受戒,受戒三师其中一个羯磨师他是负责法会?

師父:羯磨師就是負責這個會議的進行跟主持,所以有一個叫羯磨師,那個就叫羯磨師,這個羯磨師就是負責,比如我是主持人,我就叫做羯磨師,所以他不是名稱只是取好看的,他確實有他的作用在,羯磨師就是負責監督或是主持儀式的進行,就叫做羯磨師。羯磨師跟得戒和尚意思不大一樣,替僧團出面來接受你的,跟主持人不一樣,主持人叫做羯磨和尚,負責主持一切的運作這樣子。

问:像他们请出家人做佛事,或者中元放焰口…

師父:那個是儀式,但是那個不算是這裏所講的持法式,這個持法式我講過,比較重在有特殊意義跟目的的,而且是可能是一生中只做一次,這樣的一個過程,但你那個東西變成是一種,可以說是一種routine,就是一種修行,固定的一種修行就比較不能算。這裏的持法式儀式的進行是指什麼樣,是指特殊儀式,不是你每天或每個月都可以做的那一種的。

有一種儀式當然可以常常做,比如受八關齋戒,那個是常常可以做的,八關齋戒以後我會慢慢講,所以這裏指的是有特殊作用的儀式,不是你每天在做的儀式。比如受三皈依,就是一個儀式,因為你一輩子可能,如果沒有特殊狀況就受一次而已。外面世間的也有,比如有一種叫做成人禮,也是一個儀式,那個也可以算,因為他一生就這麼一次,而且有特殊目的跟意義的。還有沒有其他什麼問題?沒有,因為有的話我們後面還會講,JQ這樣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问:持七众法式就是受三皈依或者受沙弥戒?

師父:對,所以特別指持七眾,因為在家二眾必須要受三皈依,然後持五戒,在家二眾;然後出家五眾,沙彌、沙彌尼要受沙彌十戒,式叉摩那有另外再六條戒,比丘250戒,丘尼350戒,然後要透過儀式。不是我自己跑去,今天從此以後頭剃一剃我決定要(出家),不能這樣子,有特定的出現的人,然後過程都是有的,這樣才能算。沒有問題我們繼續,各位同學聽到這裏都知道,所以我們講業的時候是有這幾個意思。累不累?DZ會不會累?可以。

業體跟表象

我們大概講一下,你們就可以回家了,業體跟表象,就是業他的體性是什麼,然後他表現出來的到底是什麼樣,

業體: 思心所

思心所: 造作,指內心的起心動念

意業: 審慮思、決定思

身、語業: 動發思

身口意由思心所的推力去造作,即成為業

表相: 表業、無表業

意業: 沒有表、無表業

身業→ 表業: 身形; 無表業:大動所造

語業→ 表業: 聲; 無表業:大動所造

業體我們剛才講過,就是思心所,思心所的造作就是指內心的起心動念,就叫做思心所,然後起心動念,他會想去造作會想去做些什麼事情。你們記得師父說過嗎?思心所可以分成三種思,由它的程度叫做審慮思,決定思,動發思,有三個。審慮思跟決定思就是意業。審慮思,就是要造作一件事情之前,你先去思考我要不要這樣做,我能不能這樣做,我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然後去思考,審細的前思後思、左思右思之後,你決定,我必須得去做,那個就叫做決定思,你在思考的過程當中,整個叫做審慮思。你決定之後,你要付諸於身口的行動,你付諸身口的行動的當下,帶起這個身口去做的這樣的一個意念,這個就叫做動發思,叫做身語業。所以身語業它的業性跟體性就是動發思,就是已經去做了。

问:动发思,它实际上还是一种思,还是一种思,促使你去行动的那个?

師父:促使你去行動的,帶動你去行動,實際上如果是有身和語,動發思是已經行動了,身語已經在造作了。

问:就是在行动这个过程中,引导你去行动的那个思?

師父:審慮思跟決定思還沒真正去行動,(問:也有可能有決定思但沒有發動思),也有可能,我剛才講過,比如我在這邊上課,我看到他放在桌上的很漂亮,我一直想把它據為己有,我一直在想,上個禮拜來看它很漂亮,我就想把它佔為己有,我在想這樣子對不對?但是問題是他的筆是絕版很漂亮的東西,那你思考思考,後來思考到就是,我這個禮拜來,我決定,隔壁那個同學的漂亮的筆,趁他不注意的時候佔為己有,把它拿過來。中間休息大家跑到旁邊去喝茶的時候,你就手就伸過來,剛好要拿的時候,但是還沒拿,剛好要拿,或是說你就決定要拿,然後剛好要動的時候,剛好有人來了,你就趕快停止,所以說你有決定思,但是因為其他原因,動發思就沒有產生,因為你還沒有真正去行動,但是你這時候是有,你這時候有決定思,有審慮思跟決定思,而且決定思已經有了,但是那時候就是你有意業,身口業還沒造作,業,界定的業就是,你如果去拿去拿了,他說舉離本處,拿了,拿開了,就身業了,身業就造作了,就動發思了,拿了放進去就動發思。因為你去這樣拿的時候,這個業的體性雖然是你的身體去動的,但是是動發思在引導你,啟動你去拿的,所以他業的體系還是思,是動發思。你拿了放進口袋之後,身業造作完成,偷業,後來那個同學跑進來,找不到,問你說,你有沒有拿我的筆?沒有,我一身清白,從來不拿人家東西也不說謊——口業,這時候口業他的體性是什麼?也是動發思,當然你可以審慮思,之前你可以審慮,你可以想說我要不要告訴他實話,還是我要騙他?你當然可以,但是這個剎那可能是很快的,只要有動發思你就應該,一定有審慮,只是他可能作用是很快的。

问:但是有审虑就不一定有决定和动发。

師父:對,審慮你可能審慮到最後,你覺得說我不可以這樣子做。

问:你觉得这是件坏事我不应该做,这有没有业?

師父:業有但是輕微,很小。

问:就你发现他是错了但是你及时的制止这个。

師父:你及時的制止,而且他可能不受什麼大報的,因為沒有很強烈,當然你不能一直累積累積。

问:就是如果说我们发现经常会有不善的心所,因为有烦恼就经常产生不善心所,你经常的给他压制…

師父:用智慧去引導他,去引導他或是壓制都可以,就讓他這種惡念不要起來。

问:也是有业,但是业力就小。

師父:尤其你有佛法的引導,所以他沒有煩惱去潤他,所以那個其實微乎其微的,極小的,我們還會再講,有些它會堆積會累積的,你不停的去想去弄他就會累積,甚至會造成一股力量讓你到最後去做,不停的化解最後,你想要去做的力量就越來越小,到最後慢慢就消彌掉了,就不會再去想。所以我就是說,你要正法薰習,因為正法薰習是一個壓制力量,會是一種引導力量,讓你的惡念不要常常起來,就算是起來也能在快速或是極快,極快可能個人不一樣,在極快的時間裏面就慢慢引導掉或消彌掉,就看你煩惱重不重,你要是以前從來沒有學,然後脾氣又暴躁,貪心欲望又重,但是你來學之後,小一點,你可能沒辦法像別人這樣子,但是跟以前比起來有進步,以前一個禮拜才會消彌掉才化解掉,現在六天半,那也是進步。你不要想說,以前一個禮拜現在兩個小時,那你可能是大菩薩再來,只是一時被蒙蔽而已。所以進步,不要好高騖遠,但是也不要不求長進,所以要中道而行,你不要好高騖遠。

有些人來師父這邊聽了兩天經之後,回去猛追猛跑猛做,每天用很大的石頭壓在身上,然後每天在這樣說,師父,我每天都這樣起心動念,我很糟糕我怎麼樣...,每天跑來這邊跟師父懺悔,懺悔到師父說看到他都不想讓他進來(笑),這樣也不好,這樣子很容易退墮心,我看過很多人一開始,勇猛精進比誰都努力,但是幾個月過後就太累了,「我受不了了」。但是也不要不求長進,每天來師父看了你三年,你還是那個樣子,來聽經聽了五年,師父看你還是那個樣子,這個也是不求長進,所以兩個極端都不對。你要進步可以一步一步慢慢來,總是要進步,這個就是學佛。

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我們這個下禮拜還會繼續再講,我們來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