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 第五十四講
《俱舍論》 第五十三講 | 本講視頻: Youtube | 《俱舍論》 第五十五講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阿彌陀佛,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來講,怎麼樣禪修,怎麼樣禪觀,怎麼樣從最剛開始攝心集中,之後慢慢怎麼樣一步一步的,最後到未到地定,接下來進入到初禪。一般來講師父已經一再的提示,一再的提示再強調好幾次,修禪定或是修定根本的意義,修定根本的定義是什麼?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修定的最基本定義,和最基礎的特性。也就是說修定必須要有一個境,這個境就定來講叫所緣object,必須要有一個所緣,你把心集中在一個所緣上,藉由這個所緣來攝你的心,這個就是修定的最基本道理跟原則。所以不管你是持,咒也好,你是念咒也好,念經,還是什麼怎麼樣,當然都可以達到攝心的作用,可以得到攝心的作用,但是第一點,我要講的就是,所緣越單一越能夠集中,如果你想要修到未到地定,乃至轉入初禪的話,一定要單一所緣才可以。所以不管你持咒念經,誦經還是什麼,你當然都可以相似的修定方便都可以,持咒也可以攝心集中,但是包括念佛你都可以攝心集中。比如說你的心緣在佛號上都可以攝心集中,但是很重要一點,如果你想要修到未到地定,乃至入初禪二禪三禪的話,所緣一定要單一,這樣各位知道,所緣要單一。所以有人問我說,師父,那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可以攝心集中,可以到相似未到地定,但是沒辦法真正到未到地定,更沒辦法轉入初禪二禪三禪。為什麼?概念太多,你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好幾個字,包括你說數息,你數息也沒辦法,所以六妙門裏面有「數」,接下來有什麼,要「隨」,再來是什麼,「止」,你連「隨」都還不行,都還要止在這邊才可以,這裏就是單一個境。
所以定的方法叫做心一境性,這是第一點師父要提的。有人問過我說,那我可不可以念阿彌陀佛一直念,念到入初禪?不可能,第一個,概念太多,那你說可不可以攝心?可以,相似到未到地定?可以,但是到未到地定?不可能,初禪更不可能,這是第一點師父要提到的。第二個,定一定是有心,定是一個心所法,也是一個定義,定的定義叫做心一境性,所以絕大多數的定一定都是有心,不可能是無心。佛教裏面談無心定只有二個,但是那也不是一開始修就無心了,修定一定是有心,修定只是把我們的心攝心集中在一個所緣,這是最根本的一個定義。絕對不要想說,我依般若經的那種無相,所以無相就是一切無心,就開始弄一個無相無心是什麼東西,然後在那邊修,這個都是錯誤的方法,外面常常會搞錯這個觀念,這一定要非常注意。
你說那佛教二個無心定,那是 入了初禪二禪三禪之後才起觀的,包括滅盡定,那個都是到了有頂以後再起觀的,那個不是一開始你就可以這樣子修的。FY你以前是不是問過師父,初修的時候不能沒有心,兩個無心定都是起觀而作用,這是第一點非常重要。
現在我們談到,師父上個禮拜說,當你攝心集中開始之後,慢慢你要入初禪要轉觀,但是可能很多同學慢慢,對於定的概念跟修行,已經慢慢又模糊了,或是說有新來的同學,所以這裏師父再強調再說明一下。就是你剛開始修定的時候,你開始攝心集中,從你剛開始攝心集中,一直到未到未到地定之前,中間有九個階段,叫做九住心,中間有九個階段,我們可以檢視我們自己現在開始修定,開始已經到哪一個階段了,這九住心的階段。
基本上師父在這邊教的,師父在這邊教,新來的同學要注意,這邊教不是只有理論而已,師父有時候會辦禪修,以後辦禪修也希望你們可以過來,大家都可以過來。
我簡單講一下師父這邊教的禪修,基本上叫做數息觀,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地方,剛開始你怎麼知道你有沒有集中,你怎麼知道?你現在有沒有在想其它地方?有時候我們胡思亂想自己都不知道。你要知道有沒有集中很簡單,你想辦法去感覺這個(人中)地方,旁邊有沒有氣的出跟入,去感覺有沒有氣的出跟入,你要是慢慢去感覺到氣有出來了,你剛開始絕對感覺不到,因為你沒有學習沒有訓練過,心太粗感覺不到。但是你只要訓練集中的時候,你慢慢會感覺到這邊有氣的出跟入,有感覺到有氣的出跟入,然後進一步,當你感覺到氣的出跟入的時候,你開始數息,你可以數出也可以數入,但是不要同時數,你可以數入息「一」,出息不要數,入息「二」,剛開始訓練數到「五」就好,然後回過來再從「一」開始數,因為這是在攝心集中讓你的心不會胡思亂想跑到別的地方去,你要一旦剛開始感覺有,後來不見了,那表示心已經跑掉。
經過這樣的訓練之後,上次同學在訓練的時候也知道,這個你慢慢會有感覺很強烈會感覺到,你平時都沒有這麼清楚,慢慢你會感覺到氣有粗有細,然後接下來你會感覺到有冷有暖。
WY是不是這樣,有冷有暖,冷氣是怎麼樣,吸進來是冷氣,出去是暖氣,但是你平時絕對不會感覺的到,然後你接下來會知道氣的長跟短,就是會這樣,你只要去練一定會有這樣的一個感覺。
慢慢接下來攝心集中之後,你訓練幾個月或是一年二年慢慢之後,你可以你就可以不用數了,為什麼?因為你「數」數目也是一種干擾,接下來你只要去「隨」,隨息隨氣隨息,就是去感覺氣在這邊出跟入就好了,每一個氣的出入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只要不見了,沒感覺了,心可能就是跑掉了。
「止」,接下來,你只要集中在這一點就好了,集中在這一點這個地方是比較難的,因為有時候你不知道你到底是心妄念,還是你真的集中了?你就是說集中在這一點就好了,但是這個是必須經過訓練的。你就這樣逐步每次這樣訓練之後,到了第三個階段(止)慢慢,我們就會有這種九住心的訓練過程。當然其他方法也是可以,但是師父說數息觀是最方便簡易的,因為每個人都有氣,你隨時坐下來都可以用,其它很多方法是必須要有工具的,或是要有道具。
JH什麼問題
問:可不可以比如說他上來坐在那裏,無所住而一心念佛?
師父:不可能,百分百,我跟你講,佛法講很多東西,我知道你在講誰,佛法有些東西只是一個東西,但是切入點不同,那這個師父就跟你講說可以,但是只是觀念不同,或是切入解說方法不同,有些不行就是不行,錯就是錯。因為師父現在講的是修定,般若經講「無住生心」那個是在講慧,是不一樣的二個概念。那你說定跟慧,不是人家說止觀雙修定慧相應嗎?那個是到什麼?你有未到地定的能力的話,你有聞思慧的能力,最後才能依定來起觀的。怎麼依定起觀師父上次有講過,以後還會再提,所以你不要把無所住、無相,當成那個是修定的方便,修定的方法,不對,這樣絕對是錯誤的。
問:就是說你一定要有一個所緣?
師父:一定要有一個所緣,這個大小經典都是這樣子講的,大乘論小乘論大乘經小乘經,全部都是這樣子講的。但是很多人會把大乘的很多三昧搞混,大乘講很多什麼什麼三昧的時候,他不是在講這種修定,他是在講一種大乘菩薩的神通力,更高的境界大乘菩薩的神通力,這不是我們凡夫所有的能力。什麼百八三昧這一類的東西,你不要國小的跟他講博士的那些理論,
問:普通人要是修能修到那境界嗎?
師父:什麼境界?(問:菩薩那些境界,大乘那個境界),普通人要修當然可以,因為菩薩都是普通人修來的,但是要花很久很久的時間。但是師父這有講一個慢慢的次第,師父在這裏講一個次第就是,修定有修定的次第,然後修慧有修慧的次第,慧就是聞思慧。
慢慢這個你再多聽師父慢慢會解釋,還是回去把這個看一看師父都有講。
所以說絕對沒有一開始就什麼無相、無心,那個是絕對錯誤的。而且師父上次有提過,為什麼絕對錯誤?如果弄不好,輕微一點的徒勞無功,因為你在胡思亂想你自己不知道;糟糕一點的會有很多病出現,腦中風的有可能,瀉肚的。
問:我有一個問題,據說在打坐的過程當中,修道過程當中,很正常會出現一些業力的那個?
師父:會有會有,
問:你怎麼樣知道你是走火入魔,還是怎麼樣?
師父:很簡單,你修什麼所緣,什麼所緣必須出現,我的意思知道嗎?就是說比如說有些人是修觀佛像,你觀觀世音菩薩,就是必須你觀的這個觀世音菩薩出現,其他的相出現,都是妄相,不然就是業相,所以你不能去管他
問:那如果我胃疼,是我坐的不好,還是說,
師父:胃疼狀況有很多種,因為你沒跟我談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你常常吃飽就去坐,這樣就不好,或是說你工作太忙忽然間一坐下來,狀況很多種,還有一種,有可能是你的集中錯誤。有些人常常是這樣子,他以為他就是說打坐,就是無相我修的是無相三昧。
我後面等一下會講什麼叫做無相三昧,後面等一下會講,不是一般講的那樣,然後就是我修的就是無相三昧,什麼是無相?無相就是什麼一切法,無相什麼都不想,這很錯誤的,因為你不可能什麼都不想的。什麼都不想就是你在胡思亂想,你自己都不知道,我們有時候胡思亂想自己都沒有察覺,你的心粗的話。再來一種,其實你集中在錯誤的地方,你自己不曉得。
我就曾經看過發生過,他其實每次打坐頭痛,每次打坐頭痛,那他問我說師父,我是不是業障重,我說,不能這樣講,我說我要很清楚明白說,你怎麼打坐的?好我跟他談,結果發現他就是在修無相三昧,什麼無相他說打坐就是一切法無相。我說你錯了,因為你以為無相,以為無想,其實你的集中力已經集中在錯誤的地方,你自己不懂,我說,不信你聽師父的,你現在不要修什麼無相,那個境界太高不要去談那些。
什麼無相三昧師父等一下會講。
你先聽師父講你下次打坐的時候,你把它集中在這裏,去感覺氣的出跟入你保證絕對不會頭痛,他說好,結果二個禮拜過後,再碰到問他說你現在會頭痛嗎?他說師父很好用,現在不會了我就照你說的集中,我說對啊,這不是很好用,是你之前方法錯誤,不是我的方法好用。
問:如果持咒的方法用心念耳聞的話,應該集中在什麼地方?
師父:持咒的話你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集中在你練的咒上面
問:那我是用這個聽還是用這個聽,我是把它從哪來,
師父:咒可以二種,最好可以從開始出聲到最後不出聲,變成心念,剛開始你很難集中,可以出聲,到最後你可以不出聲,用心念,不管出聲還是心念,其實心念比出聲更好,為什麼?因為出聲是剛開始訓練用的,但是你要最後你到最後真正集中,攝心更集中的時候還是要心念,為什麼?你出聲這個進來然後在心裏面,其實這已經有個比較複雜的過程。所以基本上你要是持咒的話,到最後還是心念,心念為主。
問:就是那個心念就是我在聽的時候,這聲音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比如說是我的心在念,那是不是從這上來的,還是怎麼樣?
師父:你說心念怎麼樣,
問:心念那個咒比如說心咒,心念的時候這個聲音是從哪來,
師父:沒有不是聲音,是你變成心念,心裏面沒有聲音,那是一種意念而已,是一種意念而已,因為這個比較細,這個比較細有空師父底下幫你指導,我不敢講指導,就是私底下跟你談談,但是不用像FY一樣要帶便當來,我上次叫FY帶便當,但是FY也沒有來,沒有帶便當來,你不用帶便當來,就是你有空來這邊師父再跟你討論討論,因為你這樣問,其實問題不很清楚,我也不知道你到底是怎麼樣。所以如果有時間你來找師父,師父再好好跟你談一談,其他同學有沒有什麼問題。
其實不管你是念佛也好你念咒持咒什麼,或是你修數息或修什麼,其實理論大同小異,觀念也一樣,入手方便不同,就是這樣而已,但是攝心集中這個是一定的道理。開始攝心集中,我們會有分成九住心,一共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叫內住,把心向內住於所緣,這個東西是出於《瑜伽師地論》的,《俱舍論》沒有講這個,你問我說師父,為什麼《俱舍論》沒講?因為這樣的一個過程在一千多年,或二千年的印度,可能是很普遍,大家都知道,只是一千多年後大家都不知道,《俱舍論》有些地方講的很細,但是有些地方必須要用其它論來輔助,《瑜伽師地論》你看瑜伽師,這是專門修禪觀的所提出來,記錄下來一本佛教的論,裏面對這個記的清清楚楚。
他說第一個是內住的時候,是將心向內住於所緣,這是初階段,也是我們剛開始修的每個人的狀況。這個時候就是在打仗,跟內心打仗,怎麼打仗?跑了拉回來,跑了拉回來,所以以前我們同學裏面,有一個叫做一休大師,我說你為什麼叫一休大師?師父跟他講說數到「五」,他說我每次數到「一」,心就跑了,所以每次都在數一,所以叫做一休大師,這個是很正常,你要是尤其平時沒有常常訓練的,很容易是這樣子。當然你修定不是你坐下來就能修,師父之前講過很多說,還有很多的前方便必須要俱足。
因為師父上禮拜講過,生活上任何的干擾,都會影響到你打坐修定。你本來生活很正常,所以固定的時間打坐,都坐的不錯,忽然間股票一起一漲,你這幾個禮拜你很難坐,不管起不管漲都好,這個很微細的。如果你沒有感覺,那你必須要再訓練,都會有影響,沒有影響,除非你的定力真的很好。所以生活上的一點一滴其實都會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放下一切所緣,專門來打坐,會有這樣子,但是一般在家人當然沒辦法這樣子。所以會有所謂的禪一,禪三,禪七,就是寺院辦的這些,無非就是讓在家人放掉平時的一切萬緣,放下好好的來這邊打坐,無非就是這樣子。
我們現在沒辦法坐,坐到禪一禪三,但是我們可以坐半天禪,以後師父會想辦法辦到禪一,但是半天禪,至少大家都可以做的到,你來這邊不要匆匆忙忙的,你想來,你就把所有的萬緣放下,不要再去想其它東西,不要還帶着手機,然後坐到一半手機又響了,在那邊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接,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這樣子你坐不了的,好以後我們有機會慢慢辦。
第二個階段:你訓練久了之後,心就能持續的住在所緣上,已經一步一步的能在所緣上,也就是說這時候之前是一直跑掉,一休。接下來你可能可以數到五,或是甚至數到十,不要超過十,你不要數到11,12,17,18,19,125,123,那你根本就已經在妄了,妄念已經出來。
第三個叫做安住:妄念一起心一散能夠立即查覺,這個是妄念一起來,你就能夠察覺,不要讓它跑出來就馬上能夠縮進來,好像捉到賊,把他關在房間裏面,他跑還沒到門口你就把他捉進來。
第四,近住:不起妄念,不向外散,能先制伏。
就說這個賊想起來,不用讓他跑到門,他一想動你就開始就把他捉回來了,這個就是我們的心。所以這個第一個階段重在於攝心住心,當然師父講那麼多,你一定要坐,不然你問我一大堆(問題),你如果沒坐的話,我不知道你這是在講什麼。
接下來第二個階段就是五六七開始,重在於降伏煩惱。你要知道禪修尤其是初禪以上,是色界的善法,一定是要離欲界的欲惡不善法,你煩惱越少越能排除煩惱,你越能攝心集中;你煩惱越重,你越不能攝心集中。煩惱在欲界來講,我們有比如五欲,所謂的五欲就是欲界的色聲香味觸,新來的同學如果你不知道五欲是什麼,你就把想成說就是我們平時,很多的物質的欲望,這樣就好了,如果你不知道五欲是什麼,就是物質的欲望,物質的欲望很多,外面吃的啦穿的用的,車,房子,物質欲望太重,很難修定。因為一坐下來,那些東西上來,繞啊繞,繞,我今天一坐下來想起了,上個禮拜那個包包去看了還沒買,是不是等一下坐好之後去買,不知道會不會被買走。一坐下來,今天去看那個房子還不錯,可能是不是可以下個訂金買一下?一坐下來今天那個中介帶我去看的車子,兩台都不錯,喜歡哪一台……反正就是這一些會繞繞繞。
所以為什麼古代出家人生活會比較簡樸一點,禪修好修,打坐好打坐,你慢慢的攝心集中之後,這種降伏欲界煩惱的力量,降伏喔不是斷,慢慢會起來,第一個到了第二階段,就是
第五叫做調順:就是不為外境的五欲所誘惑,能夠離五欲,所以剛剛那個JF你不是問說,是你問嗎,你是說所緣,還有說我知道我修的好,修不好,很簡單,你檢視看看你五欲,欲界的欲望五欲的欲望,比以前重還是比以前弱?打坐打的好的,不要騙人,你的五欲欲望一定,我不敢說沒有,不敢說我少欲知足,我兩袖清風,我什麼都,不用到這樣。但是你只要檢視,你的欲望有沒有比以前少,很容易檢視,你要坐了半天,坐了幾年,shopping的時候還是跟人家猛衝,然後哪一天在打折還是跟人家,你說你打坐坐的多好,相當有限。所以這個到了這裏就是不為外境所惑,所以禪修好的人,這個欲望一定比較不會那麼重,會比較隨緣一點
第六,寂靜:以境調伏內心的不善法,不正尋思和五蓋。知道五蓋是什麼嗎?貪慾,瞋恚,惛沈睡眠,惡作掉舉,還有疑,這些都是擾亂的尋思,都一種擾亂。當你慢慢真的攝心了,這種擾亂會慢慢降伏下來,所以常打坐的人,老實說真的學習力會比較強,你學習力會比較強,師父不聰明,腦子平平,不是很難使,還可以,但是小時候讀書,小時候不會讀書,但是後來我長大一點,學佛發現,很多小孩子不是不會讀書,是怎麼樣?心太散亂,坐不住或是坐着課本擺在前面,那是擺好看的,其實心都不在那邊,很難靜的下來。所以當你發現這個小孩不會讀書的時候,你不要以為他笨,他聰明只是他心攝不住而已,這個上次講過了,上次講過,來我們再繼續有沒有什麼問題
近住,不起妄念,不向外散,散亂,那個常打錯,不向外散,那個常打錯,是沒有常是不是,沒有常,謝謝你,這個常常會一方面在想其它東西,一方面在打字就會常常打錯,因為打的時候心是在那個概念上面,其它還有什麼問題嗎,不向外散沒有那個常,新來的同學大概知道師父在講什麼嗎,
如果你們有要修打坐的話,就是照這樣子修,但是一點,師父現在講的是四禪八定,跟禪宗的禪不一樣,不要把它誤解成禪宗的禪,禪宗的禪,師父上次講過,是在修戒定慧的哪一個?慧,不是在修定,一定要搞清楚這一點。般若經講的無相無住是在講什麼?也是在講慧。
第七最寂靜:尋思一起立即調伏,這個已經又更進一步了。
到了第三個階段已經有相似定境出現了,就是第八跟第九,九住心的第八跟第九,
第八叫做專注一趣,心已能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就是說你攝心集中,不是很用功,然後你都可以慢慢的,已經集中在這個所緣上,而且不會心起伏的很大,心不會起伏的很大,然後都能夠一直平穩的,在所緣上面往前進。到了這裏老實說,你的輕安力會慢慢的出現,所謂輕安力講的比較那個就是說,你心裏會有一種無比順暢無比愉快的,那種感覺出現,這種感覺不是外來的,不是外來的因素是內心自然的生起,不是外來。你聽到說我們買的股票漲了,心裏高興的要死,不是那種高興,是內心由集中攝心,排除煩惱跟擾亂之後,興起的那種輕安感,寧靜感。那你說師父,輕安到底是什麼?這樣子身心的輕安我舉一個例子
,看的到嗎,看的到嗎,哪一個字看不到,你照這樣抄就好了,哪一個,臨到是不是,專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亂或是擾動,臨,這個字是臨門一腳那個臨,臨到了,這臨到就是已經接近了,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還沒但是已經快到了這個叫做臨近,臨近接近,剛剛我講到哪裏,輕安,
舉一個例子比如你今天感冒咳嗽很難過,有頭痛就算是沒頭痛,但是頭重重的身體很難過的感覺,你把它想說,忽然間我給你一個藥,你吃了,馬上全部,不可能,但是我是比喻,馬上好了,那個前後的比較,後面好了,這個叫做輕安,那種感覺就叫輕安。我們現在因為受欲界的擾動,還有這個身體這種擾動的不安,所以會有重,累,那種感覺,每天工作很累,常說心也累,但是這種輕安一生起,你就覺得全身舒暢,好像都放鬆了那種感覺。常打坐多多少少在中間,就會有這種感覺,你越用功方法越正確,這種感覺可以持續越長,但是你在用功的過程當中,偶而會出現,偶而不見。但是到了這裏慢慢就越來越強出現頻繁,越來越頻繁而且可以持續。
到最後,我跟你講,又提到一個可以檢視自己的問題,你如果常常打坐,但是從來沒有輕安的感覺,那你只要檢視你的方法到底對不對,剛開始不會輕安,剛開始不會,剛開始你心太亂不會,但是你要是坐了好幾個月還是這樣,坐了一年二年還是這樣,那你不是方法有問題,就是你根本沒有在攝心。照說坐幾個月這種輕安力慢慢都會起來,坐一二年如果方法正確,又夠用功的話,這種輕安力常常會出現而且會持續,所以你說有沒有辦法檢視?有啊,怎麼會沒辦法檢視,問題如果你坐了幾年都沒有感覺,要麼就是方法錯誤,要麼就是說你所認知的方法是對的,但是你沒有真正照着它去做,這個是可以檢視的,不是沒有辦法檢視的,這是經論上告訴我們清清楚楚的。
9、最後等持:專注一趣更進步,功夫成熟不再加功用叫做無作行,而且任運自在無散亂的相續持續住。
就是說其實你剛開始在打坐時候,其實是很累的,為什麼?要跟心做鬥爭所以很累的,拉來拉去跑了拉回來,跑了拉回來是很累的,但是你慢慢越坐越坐越坐,然後你的心越來越集中的時候,你越來越不會累。為什麼?因為已經慢慢習慣了,心已經慢慢能夠集中了,到了這個第九這個階段,你都不用用任何的功用,他可以持續的住在所緣上面。就好像上次師父在講這個時候,用一個騎腳踏車的例子,你剛開始騎腳踏車,是不是要很用力的踩踩踩?等到它的速度到,不要說上坡上坡你永遠要踩,你也不要說下坡下坡你不用踩,你說平地就好,但是你腳踏車踩踩到一個速度的時候,就無功用行,你隨便稍微弄一下它自己就一直跑了,你稍微用一下要用一下它一直跑,你都不用花很多力氣。
這時候就是打坐就是到第九的階段,無功用行,你不用很用力又很累的,你稍微攝心一下他就集中了,而且很平穩,第八還要用一點心,第九幾乎就是稍微一下,它幾乎是等於腳踏車騎到一定的速度,它自己一直跑,那你腳就跟着這樣弄就好很平穩的。
問:念佛會不會有這樣?
師父:念佛也會也可以,持咒也可以,但是不要念太長,你不要從頭到尾一個大悲咒,這樣是沒辦法的。所以你知道西藏人,或是我們常念「唵麼呢叭咪吽」,可以,但是你知道西藏如果念到時候,他們甚至念一個吽,或是念唵阿吽或是念一個吽,念一個吽就更容易集中了,所以你們看很多西藏法師是念唵,就是單一一個音這樣而已。那當然如果就經上來講的話,數息觀也是很平常很常用的一個方法。
接下來到了未到地定:輕安樂,由心輕安生起的身輕安,這個時候就到了未到地定。之前都有一點點的感覺會出現,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但這個時候就很清楚明白的輕安的出現,然後產生身心的順暢跟愉快。而且是很明顯的,不是之前有好像沒有這樣,不是之前是若有若無這樣子,這時候就到未到地定。然後以所緣自在,隨時可以依所緣止心。也就是如果你能到未到地定的話,下次你再一坐很容易就到,下次再坐你說我今天坐到這邊不錯,明天繼續,明天一坐很快,如果你到未到地定這個境界,很快又可以到了,一再坐很快就可以到了。但是會退的,你如果一陣子不坐,或是這陣子太多所緣干擾,或其它東西干擾會退的。
到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這個到這裏就是未到地定,那什麼叫未到地定師父稍微畫一下,這個是三界,這是欲界,然後這是色界這是無色界,色界有四禪一二三四,無色界不是有四無色定嗎?然後這欲界就是我們現在的亂心,每一個定到了要到初禪時候,它會有一個近分定,所謂近分就是臨近,這一二三四都叫做根本定,初禪的這個近分定我們就叫做未到地,為什麼叫未到地?還沒到,還沒到色界的定,但是還沒到,已經很近了。
其實我告訴你,如果你打坐能夠打到這個境界的話,那已經不錯了,你不要以為這個容易,不容易,你打個幾年十年的,如果能夠打到這個境界,相當不錯了也夠了,而且你能夠達到這個境界,老實說,你很多煩惱可以放的下了,你也可以真的隨緣,對五欲的心也不會那麼強。你不用說看到說菩薩的多大的,多高的境界,那不用談,你要是能夠到這個你的,而且怎麼樣,你也不容易起瞋恨心,你的脾氣也會變好。誰告訴我為什麼師父說,為什麼師父說達到這個地方脾氣會變好?
問:因為他不會受外界的干擾,他不會被別人的那個
師父:XT不錯,講的很好,
因為你心定的時候,你不會隨隨便便人家講幾句話,或是外界的什麼你就動怒火動肝火的,這是一點。XT講的不錯,還有,
問:師父那要像有的人他天生脾氣就特別好,也從來沒接觸過佛,說明他天生就有佛心?
師父:有些人天生的個性就很好
問:就是特別好那說明他天生,是不是就是有佛心?
師父:不一定,因為很多人信其它宗教,天生下來也不錯,但是他信其它宗教,因為我們就佛教來講,那過去生中修來薰習來的,都有這樣一個狀況,所以不一定,是這樣不一定不學佛的就是壞人,不學的很多也是好人,個性脾氣也都不錯,也都可以,只是不究竟而已,沒辦法脫離生死,沒辦法往上再上,
問:有沒有可能是他前世就修這個的,
師父:也有可能,各式各樣狀況都有可能,
問:天生就是脾氣特好,甚至有人修了很多年都跟他沒法比,
師父:這個修行真的是有時候,第一個要靠這輩子的努力,第二個要靠過去生中來的善根,上次講十二因緣的時候有講,我們很多的善根因緣乃包括業力,都是會有前輩子這樣帶過來的。
那這個因為師父講過很多了,星期天的課也講過很多,你們要是對這個還有興趣,可以回去把這個看一看,有問題還是可以隨時問,
問:像我剛初在練習我根本都不懂,是一直坐還是要做二十分鐘起來?
師父:你剛開始坐二十分鐘就起來了,繞一下再坐也可以,或是去做其它事情都可以,為什麼師父說二十分鐘,因為初學者你二十分之後的,師父的經驗二十分之後的,很多都是在打妄想,尤其是從你腳麻開始痛的時候,你不要再坐了,我說初學者,但是你久學的你要稍微訓練,因為堅持你就開始你的注意力在哪裏?在腳,什麼時候十分鐘,二十分鐘到了沒有,那時候一分鐘都很痛苦。但是師父的意思說要訓練,是不要一下子勉強,我本來只坐十分鐘,結果一下子勉強四十分鐘,到最後的這後面三十分鐘,根本都是在忍耐而已,意義不大。你要訓練怎麼訓練?漸進式的,你剛開始師父講二十分鐘,二十分坐坐坐,坐到都不錯的時候,我今天二十五分鐘,後面五分鐘麻痛沒關係,五分鐘而已,坐了一陣子之後二十五分鐘也不錯,加,三十分鐘,這樣加才有效。不然你一下子坐下去,本來十分鐘就開始麻了,你一坐半個小時四十分鐘之後,你可能接下來幾個禮拜都不肯坐了。所以修行要中道而行,不要操之過急也不要偷懶懶散。
這樣那個SZ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現在還有一個,
問:像剛才這位師兄講的念佛,是怎麼樣的狀況?
師父:我再慢慢跟你談這比較細節,
問:我現在先學一到五或是一到十,如果我在十五分鐘麻的時候,就停就起來繞繞,
師父:就起來繞繞,然後慢慢把它加到二十分鐘,一步一步來,這個不能太過勉強,但是也不能偷懶
問:那這個腳是一定是這樣子的還是,
師父:隨你的緣這個個人的狀況不一樣,如果是小孩子我就叫他雙盤,年紀大的你甚至坐椅子都沒關係,最主要是你這個心能夠收攝。那我們這個班從幾歲的最小几歲的,七歲到八十都有,所以每個人要求的不一樣,但是你看,小孩子這個身體可以,所以就容易要求,但是小孩子心不容易要他集中。但是年紀慢慢大雖然這個身體沒辦法,但是心比較好訓練可以集中。
好其他同學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
問:小孩子如果要學是怎麼教,也是像我們大人這樣學嗎?
師父:小孩子可能方法,就是說基本攝心的方法是一樣的,但是只是說你要怎麼樣去叫他們來,然後引起他們興趣,這個可能要有些稍微有點懂小孩的專家來,
問:數息能不能喊出來,
師父:不能喊不能喊,不能說出來,你不要像行軍打仗一樣,在那邊喊一二三四,如果是要吸引小孩的話,這些都是方法都是方便都可以,但是一定不要到最後違背打坐的基本原則,這樣就好了。為什麼叫做違背打坐基本原則?因為有些一點點小動作,都有可能影響打坐的一些正常狀況,什麼叫正常狀態?就是說有些人問我說,師父,我在床上打坐可不可以,我會跟他講說,基本上初學者最好不要,為什麼?因為常態以來,床是你睡覺的地方,已經養成一種觀念,這種觀念是薰習在裏面的。所以很多人在床上,我說初學者,當然你久學還是什麼這個另外談,但是你在床上因為潛意識裏面印象,你打坐在床上打坐其實很容易打瞌睡,尤其是坐一坐累了,剛好躺下去最好,如果你常養成這種現象的話,你以後很難打坐的。
還有人說,那我睡不着,能不能躺在床上數息數數睡着,我說最好不要,為什麼?因為你會養成習慣,以後打坐數數就睡着了,所以我說一點點都可能會影響的。所以你說訓練小孩子就是讓他念出來,這個也要注意,
問:才曉得他有沒有散心,不然他在打妄想我也不知道,
師父:是,所以我說這個也要注意,不要讓他養成習慣之後以後你要叫他很難
問:我們家這二個小孩打坐,他們不願意坐墊子,雙盤的時候,會不會有問題,
師父:沒關係只要姿勢正確都好,(問:因為我從網上看到說,雙盤後面稍微墊一下),一般後面會墊一下,但是如果他們不墊然後脊椎沒問題,你稍微注意一下,有些是不墊,他會往前傾,那就不好,稍微注意一下,如果不墊脊椎直就沒問題。有些人喜歡墊有些人不喜歡墊,這我知道,沒有說一定非得,但是一般來講的話,稍微墊一下脊椎會比較直一點。
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沒有的話,
我們繼續來講,如果你坐到未到地定,如果有在打坐的注意,你們了解一下,不懂也沒關係,但是了解一下,到了未到地定,你不要以為,我繼續集中我就可以入初禪,不會的。不管你是持咒,念佛,數息,不淨觀,五停心觀的哪一個觀都好,你如果一直攝心,你就能到未到地定而已,你不要以為我繼續下去可以到初禪二禪,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你要入初禪,你要轉觀,還有剛才一個東西我沒有回答好,XT我就問說,你如果能到未到地定,你的脾氣也變好,瞋心也減弱,為什麼?XT回答了其他的大人們有沒有,大人們聽了那麼多,有沒有人知道告訴我,佛理上一個很具體的什麼原因?
ZR:因為你的煩惱都降伏住了,就是說因為你修的這個是離欲界的善法,所以你欲界的不善法就暫時降伏住了
師父:有一點碰觸到,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字沒有講出來
問:進入色界的時候瞋心就沒了,
師父:對,要記住,色界以上沒有瞋心的,瞋心只有欲界才有,所以臨到色界善法尤其是,剛才HR講的其實也對,他只是沒有把那個東西點出來,降伏欲界的惡不善法,五欲跟瞋心是欲界一個很重要的惡不善法。所以你只要能夠上色界,你的五欲還有你的瞋心絕對要先降伏的,這很重要的,所以我講過好幾次說,所以一個動不動發脾氣人告訴你說,他的禪修功夫很好,動不動就跟你爭跟你吵,他說他禪修功夫好,那個是騙人的。禪修功夫很好的話,他不會動不動發脾氣,因為為什麼?瞋心已經降伏住了,但是不是斷,都有可能會起來,只是說不會像平常頻繁而已。
接下來重點在這裏,師父要講,入色界定,就是怎麼樣入初禪、二禪,師父之前花一個小時都是在複習前面的,因為我想可能前面的你們忘光了,尤其是打坐這方面很重要,也忘光了。再來就是有些新來的同學,有差不多六七個也是新來的同學,可能對這方面不是很通很熟,所以師父稍微講一下。
怎麼樣入色界定,到了未到地定怎麼樣入初禪?
補充 3:入色界定
- 六行觀:依未到地定作六行觀。欣上界的勝、妙、離,厭下界的苦、粗、障。
- 入初禪:作意初禪之好處---五禪支,厭欲界的五欲五蓋為苦、不善(障)、粗(心無禪支)。
- 入二禪:作意二禪之禪支更勝妙,離尋伺之粗,禪之不強。
- 入三禪:作意三禪之禪支妙樂,一心更靜。離二禪喜的擾動,二禪離尋伺近。
- 入四禪:作意四禪之行舍、受舍、一心,離樂之擾動。
他是要轉觀的,不是說你繼續坐下去就可以了。一般經典上叫做欣上厭下的六行觀,欣上厭下的六行觀,依未到地定作六行觀,欣就是喜歡,厭就是排除,叫做欣上厭下的六行觀,什麼六行?欣就喜好喜樂,喜樂上界的勝、妙、離,然後厭下界的苦、粗、障,要做這樣的六行觀,也就是說你從未到地定要入初禪的時候,欲界是下界,初禪是上界,所以你坐到這裏的時候,你要轉所緣這時候叫做觀,這時候就不是攝心了,因為你已經有定力集中未到地定的定力,所以你這時候用定力來起觀,觀什麼?觀欲界的苦、粗、障,觀上界的勝、妙、出,或是叫勝妙離,勝妙出勝妙離都可以。
比如說你要入初禪的時候你要作意,你到了未到地定開始作意,這個作意就是起觀的意思,觀什麼?觀初禪的好處。50:00
初禪有五禪支,這上個禮拜,就是花了一整堂課在講這個,觀初禪的五禪支,然後厭欲界的五欲五蓋是苦的,是不善的,是粗的。因為,比如說你坐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你的那種輕安現上來了,這個未到地定,雖然五禪支沒有完全出現,但是你可以相似的去知道去模擬,比如說離生喜樂出來的定,它有微細的形式,還有心一境性,還有喜跟樂,這種就是你在未到地定的時候所產生的輕安,你就去觀那麼上界初禪這樣的喜樂一定更強盛,是我們所追求的。下界五欲的那種色聲香味觸,還有五蓋,還有瞋,是擾亂的,是不好的,是不善的,是內心的一種強烈的擾動,你有這樣的一個想法跟意念,然後在未到地定起這樣觀想的時候,再攝心集中,就可以。當然這個要訓練,不是嘴巴講一講就可以了,當然你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你這樣作觀,你要一次又一次,每次一次又一次,那看個人,什麼時候會成功很難講,但是就是必須要這樣子做。
這樣做訓練到成熟度的時候,你就可以入初禪,那初禪生起的那種禪支,那跟未到地定又差很多,初禪的禪支,師父上次講過,有哪五禪支?尋、伺、喜、樂、一心,那個一心的集中一定是比未到地定的,更攝心,更集中。
問:師父我們前面講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你就提起慧觀了嗎,那慧觀的觀和這個觀,
師父:這個不一樣,慧觀的觀是,
問:觀你的呼吸是四大所造嗎,
師父:是觀無我無常的這種諸法共相,這是可以斷我執的那個叫慧觀,這裏是叫做定觀,是為了進入上界定所做的觀,所以二種是不一樣的,二種都可以起觀,但是二種觀的方向跟作用都不一樣。慧觀是為了修慧斷煩惱的,這裏是要入初禪用的(問:這是通外道的),這個是共世間的共世間,通外道的,但是起無常無我的那個作用,那個是不共的。
這樣你知道師父講什麼嗎,為什麼你好像一副還是不明白的,可以,知道,
問:未到地定就能作禪觀了,為什麼還要往上修,
師父:因為四禪是最容易起觀的,而且,
問:你有這時間,你就把這個時間去做慧觀了麼,你不能同時觀麼,你可以同時作慧觀和作定觀嗎?
師父:不可以,這一次只能觀一種而已不可以同時作,你不可能一心兩用,
問:那他為什麼還要往上,就是你到未到地定已經可以起慧觀,就是說更高的定更容易起慧觀是這意思?
師父:四禪是最容易起,第四禪是最容易起慧觀的,所以有人願意修到第四禪來起慧觀,未到地定可以,但是不容易,一定要記住這一點。師父上次講過,阿羅漢如果俱解脫那更好。
這裏因為時間到了,我們等一下再講,現在是八點半,八點四十分敲罄我們回來,我們會休息十分鐘,
剛才講到欣上厭下的六行觀可以入初禪,欣上面的勝妙離,勝妙離都是一種抽象的表達,抽象描述,就是描述說上界的這種禪支,還有這種喜樂,還有這種平靜,是勝於下界的,所以我們要欣上要厭下。觀上界的什麼勝?是上界的比較殊勝,上面是比較微妙,可以離下界的這些煩惱,下界,要厭下界的什麼?下界苦,下界是粗,煩惱很粗重或是五欲很粗重,下界這些煩惱是我們心平靜的障礙,這樣觀,然後就能慢慢的就由未到地定到初禪,初禪你還是攝心繼續集中,這種禪支出現,接下來如果你要入二禪怎麼辦?還是一樣欣上厭下,第二禪要作意二禪的禪支更勝更妙,然後要離初禪的尋伺,因為初禪的尋伺會擾亂,他的禪支不強,這是這樣的話就能入二禪。
要入三禪就是要作意三禪禪支的妙樂,只有妙而已,然後他的一心更寂靜,離二禪喜的動亂,擾動。因為二禪離尋伺還是很近的,如果能夠這樣觀的話,你就能入三禪。
接下來作意如果要入四禪,就要作意四禪的行舍,這個四禪的禪支行舍,師父已經講過,之前講過,還有受舍,然後一心,離第三禪樂的擾動。
問:一心是什麼意思?
師父:一心就是心一境性,心集中在一個境上,也就是說他每一個禪,每一禪他的攝心集中的那個力量,會越來越強,然後每一禪比每一禪力量更強。
問:師父是不是他這個就是你入更高的禪,就是你要觀你現在修的這個已經成就,這個定還有不足的地方,粗重的地方,你越往上你越細,就是你要往上修的話,你要觀現在修這個定的粗重,他會影響到你心一境性,然後想像,因為你不知道,你不修二禪你就不知道二禪究竟是怎麼樣,所以說你就要心生嚮往
師父:心生嚮往但是他有相似的,比如說三禪有樂,二禪也有樂,但是你會想像這種樂到三禪更樂,因為喜不見了,
問:反正就是修這個禪定不能執著於,執著這個喜啊樂都不能執著
師父:二禪還有,二禪還有喜樂,那你就是不能執著二禪的喜樂,也就是說你三禪會更樂,所以你要欣求三禪的這種樂,然後你要放棄二禪這種比較粗重的東西,(問:四禪又對樂不能執著,)對,因為四禪是舍,連樂都沒有了,他是一心的清淨,所以他是舍一禪,往上,舍一禪,往上,(問:喜和樂也是一種干擾,)也是一種干擾,對三禪來講喜是干擾,對四禪來講樂也是干擾,所以他一個一個舍掉,一個一個舍掉。比如說我現在人家告訴你說Banff很漂亮,你就有想要去,那你想要去你就要離開Calgary到Banff去,去到Banff在那邊,哇不錯,然後人家跟你講說往北邊Jasper更漂亮,或是說Lake,Louise更漂亮,是嗎,真的嗎?但是這不是說Banff不好,是說還有更欣樂更好的地方。你不離開Banff你有辦法到Lake,Louise嗎?沒辦法,所以你必須舍然後往上,到了Lake,Louise,有人跟你說Jasper更漂亮,93號道路轉上去,你就有那種欣樂,想要去的欲樂,好。就走,往上,所以他就是一層一層這樣子上去。
基本上你到了四禪的話,真的是境界就已經很高了。
問:在初禪的時候,本來就是在未到地定的時候,我們是在定的狀態,到了初禪反而是有觀,
師父:不是在初禪有觀,是你要依未到地定起觀才能入初禪,不是在初禪中有,
問:是不是說我們在初禪的狀態下,反而是所緣更多一些,
師父:沒有沒有沒有,不會不會,一樣同一個所緣,沒有所緣更多了,同一個所緣,
問:他就是起觀的這個東西不是,
師父:起觀是另外起觀,你定的時候是定,二個概念是不一樣,你可以依定起觀,但是起觀的時候,就已經不是定了,你只是依定力起觀而已。未到地定也可以起觀,不是未到地定不能起觀,未到地定也可以起觀,從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三禪都可以起觀,四禪是最好的,但是到了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都還可以起觀,但是力量很弱,非想非非想就沒辦法起觀,因為完全沒有慧力,這樣你知道師父要表達的狀況。
問:就是我起觀會不會影響定力?
師父:會,所以一般是這樣子,此消彼長,就是你攝心集中到一定定力的時候,你開始轉所緣,就是起觀,你觀觀久的時候那個定力會慢慢弱下來,這時候你必須再攝心集中,讓他定力再上去,然後依這樣的定力再觀,觀久了這個力量會慢慢再下來。但是他定力下來時候他慧觀,因為你慢慢在訓練,你一次一次的慧觀就會越來越強。所以他是同一個所緣,可以起觀,可以攝心。
問:我們從未到地定進初禪的時候,做這個定中的觀的時候他,他是觀,他是觀不是定,不是定,
師父:但是他是為了往上更高禪定的一種觀,不是斷三界的那種慧觀,
問:那就是說這種為了上更高層次的定的觀,你做的時候你的定力也會慢慢減,
師父:你在觀的時候還是會,所以你觀完了之後,你必須再回來再攝心集中,問:如果你到一定程度的話你就能進入,
師父:對,這樣子做的話,因為經上是說依於之前的觀力跟願力的話,因為你這種欣樂力的話就會上去,當然不是你做一次二次就可以上了,
問:你初禪你的所緣,
師父:還是單一個所緣,
問:還是數息不是做這些,
師父:不是不是你的所緣,不是變,這個不是所緣變,你觀完了還是要攝心集中回來的時候,然後他會上去,上去你還是攝心同一個所緣,還是在同一個所緣。
問:這個所緣是什麼意思?
師父:所緣就是心想的對象叫所緣,就是心集中的對象就叫做所緣,這裏就叫做所緣,比如你觀一個佛像,你集中在那個佛像,眼睛閉起來觀那個佛像,那個佛像就叫做所緣,佛像不容易修,佛像也不是一下子就觀一尊。師父上次講過,佛像要從這一條毫光一點開始觀起,上次有人跟我說,我打坐很久,我說你打坐什麼,他說我觀像念,什麼觀?我就觀一尊佛像,但是師父很奇怪,我老是觀不出來,我說你當然這樣觀不出來,人家經典上是告訴你從一個部份,一點先觀觀觀觀,然後擴大,擴大,擴大,沒有叫你說一下子一尊的,如果你觀的出來,那我也真的很羨慕你。
問:真的沒有來上課不知道,不然就是整尊的,菩薩也是整尊的,
師父:是啊很多人都,好幾個人已經這樣問過我了,是啊對啊,所以你不要以為修行容易,修行一點一滴都是有學問的,不是隨隨便便弄一弄,你隨隨便便弄一弄,你弄了幾年還是那個樣子。
問:入三禪的時候二禪離尋伺什麼意思,離尋伺
師父:尋跟伺,師父以後慢慢跟你解釋,因為這個師父上次前二個禮拜已經,或是之前花很多時間在解釋這個,這個師父可以慢慢,以後可以慢慢再跟你解釋。
問:觀,實際上應該是一個主觀的心念,實際上就是說這個定的時候,二個實際上是不是一樣的,
師父:觀跟攝心集中是不一樣的東西,一個是攝心集中,一個在觀,所以二個是不一樣的,
問:但是就是說他怎麼樣都是我們的心意,
師父:都是心意,都是心念,
問:他們這樣子的話,就是說可能結果不一樣,但是就是說這個心力的作用,師父:心力的作用一樣,但是做的特性不同,一個攝在集中,一個攝在慧上的,
問:就是說如果,這個是慧,就是說你現在是欣上界的厭下界的,他怎麼跟慧?
師父:這裏的觀不是慧觀,這裏的觀叫做定觀,就是為了欣上界的定所起的觀不叫慧觀,這樣你明白,跟我們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那種慧觀特性還是不一樣的,但是還是叫做觀,
問:就是如果說我們觀到是慧觀的時候,觀諸法無常怎麼就跟那個慧就相應了?
師父:就跟慧相應了,怎麼觀師父之前在講四念處的時候,就已經講的很明白,四念處怎麼樣從數息,然後藉由這個息觀息的四大,然後慢慢慢慢觀息的五蘊,然後從五蘊轉入,五蘊的無我無常,那上次已經講。
你可以,你那時候可能回中國去是不是,還是你有聽到嗎,你回去再把師父的錄影帶看一看,師父那時候在講,怎麼樣依定起慧觀的時候,講的非常清楚,而且不是我講清楚,是《俱舍論》寫的很清楚,他怎麼樣從數息然後依息的氣,然後轉成觀氣的這種四大所成,無常的變化,這個就是所謂的數隨止,觀轉淨或是觀還滅。
FY你真的你很有悲心每天在看病人,你不在,你在嗎,在,
你不清楚回去再把師父的錄影帶,你一定要花時間再把這些看一看,(問:怎麼相應?)因為你平時聞思的時候,你就要很細心很專注的,不然的話你定中沒辦法起慧觀的,平時像這種聽經聞法這種慧力,慢慢就要培養,不然的話你有定,你沒有辦法起慧觀
問:我的意思就是說你在觀的是定觀,然後就是在這裏慢慢產生慧,就是他這個慧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就是說我們可能這個人,可能就沒有這個慧力
師父:所以師父說平時的聽經聞法,就是產生慧的一個來源,師父慢慢再跟你談,因為你這個問題,可能要花時間再跟你了解一下,總之一句話就是說你定中要起慧觀,你平時的聞思慧就是要俱足。
剛才這位居士有什麼問題,
問:止觀雙運?
師父:剛剛講的九住心就是修止,然後起慧觀的時候叫做觀,依定來起觀就叫做觀叫做vipasyana,止叫做samatha,剛才講的九住心就是在修止。
你要是有興趣回去把師父的錄影帶,其實這個《俱舍論》你一定要重頭開始看,它是一套系統,你如果有時間看,有什麼問題你隨時來這邊都可以問師父,你提前來跟師父一起吃飯,然後問師父也可以,FY我這個慢慢再跟你談,你這個問題可能要知道你的一些思考模式,還有方法才有辦法跟你談。
問:作觀就從止到觀,數隨止然後觀還滅,這個還滅,是因為定力慢慢會消失了?
師父:不是不是,觀還滅那個都是在做慧觀的。這個地方不是在講慧觀,這個是在講欣上厭下的六行觀,是在怎麼樣入更高禪定的觀法,
問:這個觀他的觀慢慢定也就會開始,也會,我是說這個跟那個慧觀都會有這種現象,(師父:也會有現象),他最後觀成了是不是因為他常常練,他一開始有可能退的比較下面,後來慢慢越退越少到最後,
師父:當然你不能讓他退到太低啊,
問:我的意思就是說就在這過程中,他是不是就慢慢下去,然後上來然後下的,少最後就能夠,
師父:不是這樣,就是說你觀久了之後他力量會慢慢下來,所以你不能觀太久你知道,你觀比如說你觀了一陣子之後,你定力慢慢下來的時候,你就不能再觀了,你就必須再回來集中,然後他定力會慢慢再生起來。你這樣做,做到純熟了之後,你有一次就是觀完了之後,集中,這時候就會上去了,就是入初禪或二禪上去,前面是量,後面是質的變化。就是你這樣訓練,觀完了回來攝心觀完了回來攝心,到了純熟之後,有一次觀完回來一攝心,就上去了。不是說他越來越越來越然後到最後,不是這樣
問:我的意思是說當他下去的時候,因為人家有警覺性才知道你現在要重新再,
師父:因為他下去是你觀的越久,他的定力會越來越低,所以你作觀不能觀太久,
問:可是他得自己也要知道,他現在要再重新心一境性這個,他得自己要有,有警覺性啦,
師父:因為作意的警覺性,這個定都會有的,警覺性會有的,
FY:整個打坐過程就是一定要很警覺,你沒有這個警覺性,你怎麼知道自己可能,
JQ:可是我是說你就練習的過程中,你就會下的太就越來越,
FY:但是你要一步一步上去的話,你其實你應該有這個過程,如果你熟練了以後你自己會很敏感,會很敏感的,
JQ:是啊我就是說因為你一敏感,你就不會下的太低,但是我的意思就是說一開始這樣,然後慢慢最後到那個,
師父:你自己不會讓他下的太低的,
FY:而且我覺得跟其它東西都是一樣的,如果你練習的多了以後,你很自然的會掌握這種方法,這種節奏跟方法,
師父:這種節奏跟方法你是要靠自己揣摩,慢慢去琢磨慢慢去想,因為師父跟你講一個方向,但是實際上在裏面你要自己揣摩琢磨,但是方向就是這樣,方向不要跑到別的地方去,沒錯,是這樣。
在R:就是說你會自己知道你的定力,
師父:你的感覺度很敏感的,因為你坐到那個時候,你輕安不見了,或是怎麼樣干擾你很清楚的,所以你不會讓他下到變成很亂的,不會這樣子。開始一有變化你就知道了,你就要開始再攝心集中不要再觀了,然後到了一定程度你就再觀,觀的時候他定力會慢慢,到一定程度,你自己就回來再繼續攝心,就是這樣的觀跟止,止跟觀這樣子互用。但我現在在講的,道理都同樣的,不管是定的觀,還是慧的觀,道理都是一樣的。
問:他這種是心緣一處的觀嗎?
師父:這種觀的時候已經不是一處了,已經不叫一處了,一處是止,因為這裏是觀是有慧一種簡擇性,這裏不是止了。
沒關係不懂的話,這個因為他們都聽的,反正你不要想到說要入初禪二禪三禪,但是師父講《俱舍論》是必須要講的。我不能說你沒辦法入初禪,那我不講了,老實說我還沒到達那種能力,但是問題是《俱舍論》,既然各式經論這樣講的話,師父既然講《俱舍論》就有責任要跟各位講。你不要說我不懂,你不懂聽,以後有可能有機會用的上。因為這個是整套的,你如果懂上面的東西,你再操作下面的時候,其實會比較容易一點,因為你都知道怎麼操作。你不要以為說這都用不到,我不學我不管,但是以後在哪一天你會用的到很難講,你不要那時候再來,有沒有師父的email,師父跑去哪裏了,你大概知道,你剛剛沒舉手
JQ:我的意思就是說其實,照這樣講說就是觀的時間也就越來越長,
師父:我意思就是說你觀的越長他定力會慢慢一直降下來,所以不要觀太長,但是這個就是一直一直不斷的操作
問:師父觀到底是在觀什麼?
師父:觀有很多東西你先不要管觀是什麼,你先止就好了,先止一到五,你不要觀,觀,有這種觀,還有一種叫做六妙門的觀轉淨,當然這不容易做。,不過現在你們能夠做的二件事情:第一個打坐數息一到五或一到十,這是大家現在都能夠做的;第二個聽經聞法培養正知正見,最重要。你要是沒有正知正見的話,你不要想說你定中能觀什麼,不可能的,因為你觀念都模模糊糊的,都不知道這樣是對是錯,你要觀什麼?所以二點,修止打坐慢慢培養,未到地定的能力,如果你能培養到未到地定,那恭喜你了;第二個聽經聞法,然後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運用思維,養成正知正見。
如果你能養成正知正見,正見俱足了,更恭喜你了,為什麼?正見俱足叫做假使百千劫,終不墮惡道。
有問題都可以儘量問沒關係,師父會想辦法,但是如果師父覺得,如果會就是說可能會離的太遠還是什麼,或是說這個可能是你私人,比較要面對面私人談的,師父會跟你講說私下慢慢談,其他有沒有什麼問題,我們接下來。
1:17:25
八等至
三摩缽底 (samāpatti):等至,平等能至 coming together,身心平等攝持。重身心平等。
八等至:四禪+四無色定
由性質
1、味等至:得定後,貪着於定樂,
1)上二界貪。
2)但唯緣自地有漏,而不味下地。
3) 亦不緣上地
2、淨等至:世間的善定,為離下界之不善而修。
3、無漏等至:
1)定慧相應而發無漏慧之定。
2)能斷惑
3)非想非非想無此特性。
禪定有時候又叫做等至,在佛教裏面有八等至,而且這些基本上都是用禪定來起觀的,等至叫做三摩缽底samapatti,叫等至,平等能至,是身心平等攝持,重在身心的平等,一般來講有八等至,四禪加四無色定就叫做八等至,所以所有的定都可以叫做等至,但是只有色界的四個禪可以叫做禪。所以你不要去跟人家講說無色界禪,沒有無色界禪的。可不可以叫無色界等至?可以。
問:師父我們以前講到三摩地是samadhi,
師父:samadhi也可以稱為所有的定,
問:這有什麼不同嗎?
師父:你前二個禮拜沒來,回去把師父的錄像看一看,前二個禮拜師父都是在講這些,
所以八等至就是四禪加四無色定,由性質來分可以分成三種
1、味等至,得定後貪於定樂叫做上二界貪,但唯緣自地有漏,而不味下地,亦不緣上地。這個怎麼講,簡單一句就是說你如果得到禪定之後,你貪著於禪定的樂,這個叫做味等至。為什麼不能貪禪定的樂?因為這樣會障礙你修出世法的,而且也會障礙你往上修的,你如果染著了初禪,你染著了初禪會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你可能會變成獨來獨往,不大理凡世間的事情,這樣子也不好
第二個,他會阻礙你往上再修,二禪三禪四禪,這也是個問題,因為你不是要欣上厭下嗎?如果你染著了,你沒辦法
第三個,更嚴重的問題,我們本來修定不是目的,定叫做增上定學,戒叫做增上戒學,我們持戒不是目的,持戒是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讓我們成為一個好人,不夠,持戒作為修定的基礎,還有進修定,修定也不是目的,什麼才是目的?依定發慧斷煩惱才是目的,這樣才能脫離三界之苦。因為定還是共世間的,你如果味着了,你沒有想說,我再上去修慧觀,去修什麼這些,那定就變成一種障礙了。所以你剛開始修定目的是什麼,持戒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修慧?這些都要弄的清清楚楚的。
這些你要弄清楚,要從哪裏來?怎麼弄清楚,你要怎麼弄清楚?聞思修,聞,聽經聞法,你不聽經聞法,你怎麼知道這些是對的還是錯的?你怎麼知道應該怎麼做?所以剛剛SZ說的,沒錯,不要把修行看的很容易,因為我說過,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步驟都是有學問的,都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了。所以不要以為我靜下來,打個手印念個咒,我就可以開悟,如果開悟的話,這樣滿天神佛到處都是,世親還不用寫《俱舍論》寫到那麼辛苦,三十卷,寫出來是三十卷,但是他要花多少時間?先不要談開悟,先把正知正見,知見弄正確了,觀念弄通了,其它以後什麼都好談。
這個叫做味等至,味等至當然你不會去執著上界的,但唯緣自地有漏,不味下地。因為你到了初禪,你不會去執著欲界的東西,你到了初禪你也不會去執著二禪的東西,因為你還沒到,所以你到了初禪,你只會執著初禪的定樂。
然後還有淨等至,淨等至叫做世間善定,是為離下界之不善而修的,就是說他為了離下界的不善,然後往上修的。但是他沒有去執著。
還有一個叫做無漏等至,就是定慧相應發無漏慧的定,能斷惑,但是非想非非想定沒有這種特性。這個應該很好理解,
問:這個是不是已經進入佛道了
師父:不是,這個是在修定,無漏等至是進入佛道了,沒錯,是依定起無漏慧觀叫做無漏等至,這個不是一般的定而已,是有了這個定,比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依他來起無漏慧觀,就是定慧相應、止觀雙修的境界。但是你要到達這種境界的話,你的定能力至少要到未到地定,你的慧學能力要到思慧,二個才能配合,所謂的思慧就是你知見觀念非常清楚,對世間無我無常空的這種觀念也明明白白,而且不是知識上的,是身心行為上的都能夠配合。
問:是不是在開悟的基礎上?
師父:沒有,這個還沒,如果你能這樣的話那就是開悟了,這樣的話就已經是開悟的方法了,這個之前師父在講,在講分別賢聖品的時候,講的很清楚,修到一定的定力之後,怎麼樣起慧觀,那個就是無漏等至。反正依一般世間定配合無漏慧,就變成無漏等至,那它的特性就是定慧相應,它能斷煩惱,但是記住;非想非非想定沒有這樣的特性。
問:師父味等至是味道的味,還是沒有那個口字旁,
師父:味道的味,這個味是執著的意思,味着,不是未來的未,那個是味着,執著的意思。1:25:20
三三昧:空、無相、無願
三解脫門:為無漏定,能為入涅槃解脫之門
《阿含經》:
依三法印起觀,一一觀都能證實相得解脫
空解脫門:依無我起觀,觀一切法無我無我所,心離我執
無相解脫門:依涅槃起觀,一切法無相,心離一切執
無願解脫門:依無常起觀,一切法無常,一切無所欲求
- 次第入:由空(無我) 為先導,再進修無相和無願
- 對治入:無法依空得解脫,則修無相…無願
- 空:無我、無我所,觀五蘊苦、空、無常
- 無相:六根對六境之六想無常滅壞,法所攝之空想也不再起,外離六塵內離三毒
- 無願:若微思的我慢思願為觀識所依,亦無常滅壞。
今天還可以講到一些,三三昧又叫做三解脫門,是無漏定能為入涅槃之門解脫之門,三三昧在《阿含經》裏面很普遍,又叫做三解脫門,三三昧叫空,無相,無願。JF這就是你剛才要問的,無相三昧,你剛才是不是有問一個說,能不能一開始就無相三昧什麼什麼,師父說不行,為什麼?這邊會講的很清楚。
基本上這三三昧都不是一種起修的方法,都是在定中跟無漏慧觀相應的,這個是本身已經有定了,然後依慧相應的一種觀門。所以你沒有定力,你的聞思修慧也沒有,你不要想說你有三三昧,你不要想說你會有什麼無相三昧,不可能的事情。《阿含經》裏面的三三昧怎麼講,因為《阿含經》跟《俱舍論》有一點差異,我們來講一下
三三昧是一種無漏定,能入涅槃的解脫之門,這是必須至少要到未到地定的能力,四禪,有到四禪更好,然後依他起無漏慧觀,基本上就是無漏定。那什麼無漏慧觀,《阿含經》是說依三法印起觀,一一觀都能證實相得解脫,三法印知道是什麼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你可以依諸行無常來起觀,可以;以諸法無我來起觀,可以;觀一切法寂靜涅槃,可以。但是你必須要有未到地定的能力,你對三法印的這種世間無常的概念,無我的概念,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知見觀念要正確。
他三三昧不是空無相無願嗎?空解脫門是依無我起觀的,觀一切法無我,無我所,心離我執,這個叫空解脫門。你要有無我這個觀念的話,你平時要怎麼樣?要聞思修,要聽經聞法,然後要從日常生活中去觀照自己,把無我的觀念通徹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你這個觀念才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如果你平時還常常跟人家吵架,你有沒有無我/沒有,你平時脾氣還很壞,然後欲望很重,有沒有無我?沒有,你這樣觀怎麼能觀的起來?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不可能動不動就有無我起觀的,沒有那麼容易,定力你至少要到未到地定的能力。
無相解脫門:依涅槃起觀,一切法無相心離一切執,當然《金剛經》講的確實就是,但是這個是指無相慧觀是指慧觀,你平時要有這樣的觀念,要知道一切法空寂,一切法無相,你要有這樣的想法跟概念,不然你定中怎麼起觀?沒得觀。
還有無願解脫門:依無常起觀,一切法無常,一切無所欲求,這個叫做無願解脫門。
這個就依三法印起觀的,觀的成每一個法印,你只要觀,因為三法印都是相通的。你們記得師父講過三法印是緣起的三相,所以它三法印只是入的方便不同,但是其實通到裏面是一樣。三法印是緣起的三相,如果我們畫一個三角形的話,中間這個是緣起,緣起的時間流轉面就是叫做諸行無常,緣起上的諸法的複合面,一切法的形成都是各種組合的,就叫做諸法無我,所以這個叫做時間面,這個叫空間面,空間上物體的複合面複合來講,緣起的無常無我的一切法當下,涅槃寂靜,一切法本來就是無生無滅的,生滅都是現象而已。
這三個其實就是三三昧,但是這些都是慧,這三個都是慧解,都是慧力,是依定力所起的慧力,這些觀念你哪裏來?平時聽經聞法日常生活的觀照應用而來的,你平時不聽經聞法這個觀念模模糊糊的,無我,無我嗎?好像什麼是無我,師父,什麼是無我,你要在那邊模模糊糊的,你怎麼觀?這樣子JF有沒有看到無相三昧,
無相三昧是要對緣起的三法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觀諸法的不生不滅,但是這種要觀諸法的不生不滅,不是說我剛開始修可以這樣子,是你有到了未到地以上的能力,然後你的觀念平時的聽經聞法,對佛法的觀念非常正確,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慢慢用,這種慧觀慧能力,排除某些煩惱,養成正知正見,到最後二個配在一起才可以的。所以師父才跟你百分之百說,剛開始不可能,因為中間有太多學問,一關一關要打破,這個就是第一個,《阿含經》講的三三昧,無願解脫門,如果你能夠真正悟解,到能真正體會到諸行無常,你的欲望還會很重嗎?你還會在欲望五欲上求啊求,為什麼?諸行無常。告訴你什麼,一切都是在變化的,你擁有的一定會失去,你失去的有可能還會再有還會再回來,再回來有可能再不見,那你還有求,求什麼?什麼也抓不住,你還要要什麼?你還在世間有啊有追啊追撞啊撞弄啊弄,在求什麼?就是這樣子,還有短短五分鐘我們再把後面的。《阿含經》裏面有講三法印,每一法印都有一通,第二個他還講可以次第入的,三解脫門是可以次第入的,什麼次第入?由空就是無我為先導,然後再進修無相和無願,這個是次第入的意義,也就是說以無我以空為,這裏的空可以通中觀,但是這裏的空比較重在無我,中觀的空講一大乘一切法空,無願就是無求,剛才講的,就是沒有追求紅塵五欲各種東西的欲望,對世間的這些沒有貪慾的好求了,因為諸行無常世事變化,這個叫做次第入。
還有對治入,無法依空得解脫的就要修無相,無法依無相得解脫的就要修無願,《阿含經》裏面有這樣不同的說法。
問:這跟我們前面講的,總相念住、別相念住的時候,這是屬於哪一部份?
師父:這道理共通的,比如說總相念住觀四諦十六行相,你不是要觀什麼?,苦諦下面要觀什麼,對啊,道理是想通的,只是《阿含經》裏面沒有《俱舍論》講的細,沒有講到四諦十六行相那麼細。
問:他這個跟我們講,四諦十六行相裏面的空無我無常,是一樣的道理,
師父:東西就是那些道理也是那些,空,他沒有那麼分細。
空無我無我所是觀五蘊苦空無常,這個是空,對治入的時候;無相,剛剛你不是問了無相,對治入的時候,這裏的對治入講的跟剛剛有點不大一樣,但這都是《阿含經》上面所講的,他講的無相是,六根對六境之六想無常滅壞,法所攝之空想也不再起,外離六塵,內離三毒。這裏無相比較重在什麼?因為我們六根對六塵所取的都是外相,你會把它攝進來,然後去執著,這裏就是告訴你說六根對六塵攝取的這些東西,都是無常滅壞,它只是講的更細。
剛才不是講說依無常入無願解脫門嗎?這裏告訴你更細,就是無相解脫門告訴你說,六根對六境所起的六想是無常滅壞的,連空想也不能有,這樣的話就是外離六塵,內離三毒,三毒就是貪嗔痴。
無願就是若微細的我慢思願為觀識所依,亦無常滅壞。所以他這個地方有類似這樣子,一個一個進來的意思,到了這個無願是破這個最微細的我慢,我現在講的這個三三昧,是《阿含經》裏面列出來,有一點不同的說法,但是是共通的,都是可以入觀可以修觀的。
這裏有沒有什麼問題,新來的同學如果,對這個完全沒概念沒關係,因為我們這個《俱舍論》講了多久,二年多了,是從最基礎的這樣慢慢開起來,但是成佛之道應該會比較簡單,比較基礎一點,成佛之道,你們如果回去有時間要看佛法的video,師父的錄像,我是建議先從成佛之道開始看,成佛之道從怎麼皈依三寶怎麼聽經聞法,那邊一點一滴講起來的,我們今天就上到這裏,我們下禮拜會講《俱舍論》的三三昧,剛剛因為我講的都是《阿含經》裏面,沒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還有一點細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