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第五十四讲
《俱舍论》 第五十三讲 | 本讲视频: Youtube | 《俱舍论》 第五十五讲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今天继续来讲,怎么样禅修,怎么样禅观,怎么样从最刚开始摄心集中,之后慢慢怎么样一步一步的,最后到未到地定,接下来进入到初禅。一般来讲师父已经一再的提示,一再的提示再强调好几次,修禅定或是修定根本的意义,修定根本的定义是什么?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修定的最基本定义,和最基础的特性。也就是说修定必须要有一个境,这个境就定来讲叫所缘object,必须要有一个所缘,你把心集中在一个所缘上,借由这个所缘来摄你的心,这个就是修定的最基本道理跟原则。所以不管你是持,咒也好,你是念咒也好,念经,还是什么怎么样,当然都可以达到摄心的作用,可以得到摄心的作用,但是第一点,我要讲的就是,所缘越单一越能够集中,如果你想要修到未到地定,乃至转入初禅的话,一定要单一所缘才可以。所以不管你持咒念经,诵经还是什么,你当然都可以相似的修定方便都可以,持咒也可以摄心集中,但是包括念佛你都可以摄心集中。比如说你的心缘在佛号上都可以摄心集中,但是很重要一点,如果你想要修到未到地定,乃至入初禅二禅三禅的话,所缘一定要单一,这样各位知道,所缘要单一。所以有人问我说,师父,那我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可以摄心集中,可以到相似未到地定,但是没办法真正到未到地定,更没办法转入初禅二禅三禅。为什么?概念太多,你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好几个字,包括你说数息,你数息也没办法,所以六妙门里面有“数”,接下来有什么,要“随”,再来是什么,“止”,你连“随”都还不行,都还要止在这边才可以,这里就是单一个境。
所以定的方法叫做心一境性,这是第一点师父要提的。有人问过我说,那我可不可以念阿弥陀佛一直念,念到入初禅?不可能,第一个,概念太多,那你说可不可以摄心?可以,相似到未到地定?可以,但是到未到地定?不可能,初禅更不可能,这是第一点师父要提到的。第二个,定一定是有心,定是一个心所法,也是一个定义,定的定义叫做心一境性,所以绝大多数的定一定都是有心,不可能是无心。佛教里面谈无心定只有二个,但是那也不是一开始修就无心了,修定一定是有心,修定只是把我们的心摄心集中在一个所缘,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定义。绝对不要想说,我依般若经的那种无相,所以无相就是一切无心,就开始弄一个无相无心是什么东西,然后在那边修,这个都是错误的方法,外面常常会搞错这个观念,这一定要非常注意。
你说那佛教二个无心定,那是 入了初禅二禅三禅之后才起观的,包括灭尽定,那个都是到了有顶以后再起观的,那个不是一开始你就可以这样子修的。FY你以前是不是问过师父,初修的时候不能没有心,两个无心定都是起观而作用,这是第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谈到,师父上个礼拜说,当你摄心集中开始之后,慢慢你要入初禅要转观,但是可能很多同学慢慢,对于定的概念跟修行,已经慢慢又模糊了,或是说有新来的同学,所以这里师父再强调再说明一下。就是你刚开始修定的时候,你开始摄心集中,从你刚开始摄心集中,一直到未到未到地定之前,中间有九个阶段,叫做九住心,中间有九个阶段,我们可以检视我们自己现在开始修定,开始已经到哪一个阶段了,这九住心的阶段。
基本上师父在这边教的,师父在这边教,新来的同学要注意,这边教不是只有理论而已,师父有时候会办禅修,以后办禅修也希望你们可以过来,大家都可以过来。
我简单讲一下师父这边教的禅修,基本上叫做数息观,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地方,刚开始你怎么知道你有没有集中,你怎么知道?你现在有没有在想其它地方?有时候我们胡思乱想自己都不知道。你要知道有没有集中很简单,你想办法去感觉这个(人中)地方,旁边有没有气的出跟入,去感觉有没有气的出跟入,你要是慢慢去感觉到气有出来了,你刚开始绝对感觉不到,因为你没有学习没有训练过,心太粗感觉不到。但是你只要训练集中的时候,你慢慢会感觉到这边有气的出跟入,有感觉到有气的出跟入,然后进一步,当你感觉到气的出跟入的时候,你开始数息,你可以数出也可以数入,但是不要同时数,你可以数入息“一”,出息不要数,入息“二”,刚开始训练数到“五”就好,然后回过来再从“一”开始数,因为这是在摄心集中让你的心不会胡思乱想跑到别的地方去,你要一旦刚开始感觉有,后来不见了,那表示心已经跑掉。
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上次同学在训练的时候也知道,这个你慢慢会有感觉很强烈会感觉到,你平时都没有这么清楚,慢慢你会感觉到气有粗有细,然后接下来你会感觉到有冷有暖。
WY是不是这样,有冷有暖,冷气是怎么样,吸进来是冷气,出去是暖气,但是你平时绝对不会感觉的到,然后你接下来会知道气的长跟短,就是会这样,你只要去练一定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
慢慢接下来摄心集中之后,你训练几个月或是一年二年慢慢之后,你可以你就可以不用数了,为什么?因为你“数”数目也是一种干扰,接下来你只要去“随”,随息随气随息,就是去感觉气在这边出跟入就好了,每一个气的出入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只要不见了,没感觉了,心可能就是跑掉了。
“止”,接下来,你只要集中在这一点就好了,集中在这一点这个地方是比较难的,因为有时候你不知道你到底是心妄念,还是你真的集中了?你就是说集中在这一点就好了,但是这个是必须经过训练的。你就这样逐步每次这样训练之后,到了第三个阶段(止)慢慢,我们就会有这种九住心的训练过程。当然其他方法也是可以,但是师父说数息观是最方便简易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气,你随时坐下来都可以用,其它很多方法是必须要有工具的,或是要有道具。
JH什么问题
问:可不可以比如说他上来坐在那里,无所住而一心念佛?
师父:不可能,百分百,我跟你讲,佛法讲很多东西,我知道你在讲谁,佛法有些东西只是一个东西,但是切入点不同,那这个师父就跟你讲说可以,但是只是观念不同,或是切入解说方法不同,有些不行就是不行,错就是错。因为师父现在讲的是修定,般若经讲“无住生心”那个是在讲慧,是不一样的二个概念。那你说定跟慧,不是人家说止观双修定慧相应吗?那个是到什么?你有未到地定的能力的话,你有闻思慧的能力,最后才能依定来起观的。怎么依定起观师父上次有讲过,以后还会再提,所以你不要把无所住、无相,当成那个是修定的方便,修定的方法,不对,这样绝对是错误的。
问:就是说你一定要有一个所缘?
师父:一定要有一个所缘,这个大小经典都是这样子讲的,大乘论小乘论大乘经小乘经,全部都是这样子讲的。但是很多人会把大乘的很多三昧搞混,大乘讲很多什么什么三昧的时候,他不是在讲这种修定,他是在讲一种大乘菩萨的神通力,更高的境界大乘菩萨的神通力,这不是我们凡夫所有的能力。什么百八三昧这一类的东西,你不要国小的跟他讲博士的那些理论,
问:普通人要是修能修到那境界吗?
师父:什么境界?(问:菩萨那些境界,大乘那个境界),普通人要修当然可以,因为菩萨都是普通人修来的,但是要花很久很久的时间。但是师父这有讲一个慢慢的次第,师父在这里讲一个次第就是,修定有修定的次第,然后修慧有修慧的次第,慧就是闻思慧。
慢慢这个你再多听师父慢慢会解释,还是回去把这个看一看师父都有讲。
所以说绝对没有一开始就什么无相、无心,那个是绝对错误的。而且师父上次有提过,为什么绝对错误?如果弄不好,轻微一点的徒劳无功,因为你在胡思乱想你自己不知道;糟糕一点的会有很多病出现,脑中风的有可能,泻肚的。
问:我有一个问题,据说在打坐的过程当中,修道过程当中,很正常会出现一些业力的那个?
师父:会有会有,
问:你怎么样知道你是走火入魔,还是怎么样?
师父:很简单,你修什么所缘,什么所缘必须出现,我的意思知道吗?就是说比如说有些人是修观佛像,你观观世音菩萨,就是必须你观的这个观世音菩萨出现,其他的相出现,都是妄相,不然就是业相,所以你不能去管他
问:那如果我胃疼,是我坐的不好,还是说,
师父:胃疼状况有很多种,因为你没跟我谈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你常常吃饱就去坐,这样就不好,或是说你工作太忙忽然间一坐下来,状况很多种,还有一种,有可能是你的集中错误。有些人常常是这样子,他以为他就是说打坐,就是无相我修的是无相三昧。
我后面等一下会讲什么叫做无相三昧,后面等一下会讲,不是一般讲的那样,然后就是我修的就是无相三昧,什么是无相?无相就是什么一切法,无相什么都不想,这很错误的,因为你不可能什么都不想的。什么都不想就是你在胡思乱想,你自己都不知道,我们有时候胡思乱想自己都没有察觉,你的心粗的话。再来一种,其实你集中在错误的地方,你自己不晓得。
我就曾经看过发生过,他其实每次打坐头痛,每次打坐头痛,那他问我说师父,我是不是业障重,我说,不能这样讲,我说我要很清楚明白说,你怎么打坐的?好我跟他谈,结果发现他就是在修无相三昧,什么无相他说打坐就是一切法无相。我说你错了,因为你以为无相,以为无想,其实你的集中力已经集中在错误的地方,你自己不懂,我说,不信你听师父的,你现在不要修什么无相,那个境界太高不要去谈那些。
什么无相三昧师父等一下会讲。
你先听师父讲你下次打坐的时候,你把它集中在这里,去感觉气的出跟入你保证绝对不会头痛,他说好,结果二个礼拜过后,再碰到问他说你现在会头痛吗?他说师父很好用,现在不会了我就照你说的集中,我说对啊,这不是很好用,是你之前方法错误,不是我的方法好用。
问:如果持咒的方法用心念耳闻的话,应该集中在什么地方?
师父:持咒的话你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集中在你练的咒上面
问:那我是用这个听还是用这个听,我是把它从哪来,
师父:咒可以二种,最好可以从开始出声到最后不出声,变成心念,刚开始你很难集中,可以出声,到最后你可以不出声,用心念,不管出声还是心念,其实心念比出声更好,为什么?因为出声是刚开始训练用的,但是你要最后你到最后真正集中,摄心更集中的时候还是要心念,为什么?你出声这个进来然后在心里面,其实这已经有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所以基本上你要是持咒的话,到最后还是心念,心念为主。
问:就是那个心念就是我在听的时候,这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比如说是我的心在念,那是不是从这上来的,还是怎么样?
师父:你说心念怎么样,
问:心念那个咒比如说心咒,心念的时候这个声音是从哪来,
师父:没有不是声音,是你变成心念,心里面没有声音,那是一种意念而已,是一种意念而已,因为这个比较细,这个比较细有空师父底下帮你指导,我不敢讲指导,就是私底下跟你谈谈,但是不用像FY一样要带便当来,我上次叫FY带便当,但是FY也没有来,没有带便当来,你不用带便当来,就是你有空来这边师父再跟你讨论讨论,因为你这样问,其实问题不很清楚,我也不知道你到底是怎么样。所以如果有时间你来找师父,师父再好好跟你谈一谈,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不管你是念佛也好你念咒持咒什么,或是你修数息或修什么,其实理论大同小异,观念也一样,入手方便不同,就是这样而已,但是摄心集中这个是一定的道理。开始摄心集中,我们会有分成九住心,一共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叫内住,把心向内住于所缘,这个东西是出于《瑜伽师地论》的,《俱舍论》没有讲这个,你问我说师父,为什么《俱舍论》没讲?因为这样的一个过程在一千多年,或二千年的印度,可能是很普遍,大家都知道,只是一千多年后大家都不知道,《俱舍论》有些地方讲的很细,但是有些地方必须要用其它论来辅助,《瑜伽师地论》你看瑜伽师,这是专门修禅观的所提出来,记录下来一本佛教的论,里面对这个记的清清楚楚。
他说第一个是内住的时候,是将心向内住于所缘,这是初阶段,也是我们刚开始修的每个人的状况。这个时候就是在打仗,跟内心打仗,怎么打仗?跑了拉回来,跑了拉回来,所以以前我们同学里面,有一个叫做一休大师,我说你为什么叫一休大师?师父跟他讲说数到“五”,他说我每次数到“一”,心就跑了,所以每次都在数一,所以叫做一休大师,这个是很正常,你要是尤其平时没有常常训练的,很容易是这样子。当然你修定不是你坐下来就能修,师父之前讲过很多说,还有很多的前方便必须要俱足。
因为师父上礼拜讲过,生活上任何的干扰,都会影响到你打坐修定。你本来生活很正常,所以固定的时间打坐,都坐的不错,忽然间股票一起一涨,你这几个礼拜你很难坐,不管起不管涨都好,这个很微细的。如果你没有感觉,那你必须要再训练,都会有影响,没有影响,除非你的定力真的很好。所以生活上的一点一滴其实都会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放下一切所缘,专门来打坐,会有这样子,但是一般在家人当然没办法这样子。所以会有所谓的禅一,禅三,禅七,就是寺院办的这些,无非就是让在家人放掉平时的一切万缘,放下好好的来这边打坐,无非就是这样子。
我们现在没办法坐,坐到禅一禅三,但是我们可以坐半天禅,以后师父会想办法办到禅一,但是半天禅,至少大家都可以做的到,你来这边不要匆匆忙忙的,你想来,你就把所有的万缘放下,不要再去想其它东西,不要还带着手机,然后坐到一半手机又响了,在那边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接,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这样子你坐不了的,好以后我们有机会慢慢办。
第二个阶段:你训练久了之后,心就能持续的住在所缘上,已经一步一步的能在所缘上,也就是说这时候之前是一直跑掉,一休。接下来你可能可以数到五,或是甚至数到十,不要超过十,你不要数到11,12,17,18,19,125,123,那你根本就已经在妄了,妄念已经出来。
第三个叫做安住:妄念一起心一散能够立即查觉,这个是妄念一起来,你就能够察觉,不要让它跑出来就马上能够缩进来,好像捉到贼,把他关在房间里面,他跑还没到门口你就把他捉进来。
第四,近住:不起妄念,不向外散,能先制伏。
就说这个贼想起来,不用让他跑到门,他一想动你就开始就把他捉回来了,这个就是我们的心。所以这个第一个阶段重在于摄心住心,当然师父讲那么多,你一定要坐,不然你问我一大堆(问题),你如果没坐的话,我不知道你这是在讲什么。
接下来第二个阶段就是五六七开始,重在于降伏烦恼。你要知道禅修尤其是初禅以上,是色界的善法,一定是要离欲界的欲恶不善法,你烦恼越少越能排除烦恼,你越能摄心集中;你烦恼越重,你越不能摄心集中。烦恼在欲界来讲,我们有比如五欲,所谓的五欲就是欲界的色声香味触,新来的同学如果你不知道五欲是什么,你就把想成说就是我们平时,很多的物质的欲望,这样就好了,如果你不知道五欲是什么,就是物质的欲望,物质的欲望很多,外面吃的啦穿的用的,车,房子,物质欲望太重,很难修定。因为一坐下来,那些东西上来,绕啊绕,绕,我今天一坐下来想起了,上个礼拜那个包包去看了还没买,是不是等一下坐好之后去买,不知道会不会被买走。一坐下来,今天去看那个房子还不错,可能是不是可以下个订金买一下?一坐下来今天那个中介带我去看的车子,两台都不错,喜欢哪一台……反正就是这一些会绕绕绕。
所以为什么古代出家人生活会比较简朴一点,禅修好修,打坐好打坐,你慢慢的摄心集中之后,这种降伏欲界烦恼的力量,降伏喔不是断,慢慢会起来,第一个到了第二阶段,就是
第五叫做调顺:就是不为外境的五欲所诱惑,能够离五欲,所以刚刚那个JF你不是问说,是你问吗,你是说所缘,还有说我知道我修的好,修不好,很简单,你检视看看你五欲,欲界的欲望五欲的欲望,比以前重还是比以前弱?打坐打的好的,不要骗人,你的五欲欲望一定,我不敢说没有,不敢说我少欲知足,我两袖清风,我什么都,不用到这样。但是你只要检视,你的欲望有没有比以前少,很容易检视,你要坐了半天,坐了几年,shopping的时候还是跟人家猛冲,然后哪一天在打折还是跟人家,你说你打坐坐的多好,相当有限。所以这个到了这里就是不为外境所惑,所以禅修好的人,这个欲望一定比较不会那么重,会比较随缘一点
第六,寂静:以境调伏内心的不善法,不正寻思和五盖。知道五盖是什么吗?贪欲,瞋恚,惛沈睡眠,恶作掉举,还有疑,这些都是扰乱的寻思,都一种扰乱。当你慢慢真的摄心了,这种扰乱会慢慢降伏下来,所以常打坐的人,老实说真的学习力会比较强,你学习力会比较强,师父不聪明,脑子平平,不是很难使,还可以,但是小时候读书,小时候不会读书,但是后来我长大一点,学佛发现,很多小孩子不是不会读书,是怎么样?心太散乱,坐不住或是坐着课本摆在前面,那是摆好看的,其实心都不在那边,很难静的下来。所以当你发现这个小孩不会读书的时候,你不要以为他笨,他聪明只是他心摄不住而已,这个上次讲过了,上次讲过,来我们再继续有没有什么问题
近住,不起妄念,不向外散,散乱,那个常打错,不向外散,那个常打错,是没有常是不是,没有常,谢谢你,这个常常会一方面在想其它东西,一方面在打字就会常常打错,因为打的时候心是在那个概念上面,其它还有什么问题吗,不向外散没有那个常,新来的同学大概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吗,
如果你们有要修打坐的话,就是照这样子修,但是一点,师父现在讲的是四禅八定,跟禅宗的禅不一样,不要把它误解成禅宗的禅,禅宗的禅,师父上次讲过,是在修戒定慧的哪一个?慧,不是在修定,一定要搞清楚这一点。般若经讲的无相无住是在讲什么?也是在讲慧。
第七最寂静:寻思一起立即调伏,这个已经又更进一步了。
到了第三个阶段已经有相似定境出现了,就是第八跟第九,九住心的第八跟第九,
第八叫做专注一趣,心已能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就是说你摄心集中,不是很用功,然后你都可以慢慢的,已经集中在这个所缘上,而且不会心起伏的很大,心不会起伏的很大,然后都能够一直平稳的,在所缘上面往前进。到了这里老实说,你的轻安力会慢慢的出现,所谓轻安力讲的比较那个就是说,你心里会有一种无比顺畅无比愉快的,那种感觉出现,这种感觉不是外来的,不是外来的因素是内心自然的生起,不是外来。你听到说我们买的股票涨了,心里高兴的要死,不是那种高兴,是内心由集中摄心,排除烦恼跟扰乱之后,兴起的那种轻安感,宁静感。那你说师父,轻安到底是什么?这样子身心的轻安我举一个例子
,看的到吗,看的到吗,哪一个字看不到,你照这样抄就好了,哪一个,临到是不是,专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或是扰动,临,这个字是临门一脚那个临,临到了,这临到就是已经接近了,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还没但是已经快到了这个叫做临近,临近接近,刚刚我讲到哪里,轻安,
举一个例子比如你今天感冒咳嗽很难过,有头痛就算是没头痛,但是头重重的身体很难过的感觉,你把它想说,忽然间我给你一个药,你吃了,马上全部,不可能,但是我是比喻,马上好了,那个前后的比较,后面好了,这个叫做轻安,那种感觉就叫轻安。我们现在因为受欲界的扰动,还有这个身体这种扰动的不安,所以会有重,累,那种感觉,每天工作很累,常说心也累,但是这种轻安一生起,你就觉得全身舒畅,好像都放松了那种感觉。常打坐多多少少在中间,就会有这种感觉,你越用功方法越正确,这种感觉可以持续越长,但是你在用功的过程当中,偶而会出现,偶而不见。但是到了这里慢慢就越来越强出现频繁,越来越频繁而且可以持续。
到最后,我跟你讲,又提到一个可以检视自己的问题,你如果常常打坐,但是从来没有轻安的感觉,那你只要检视你的方法到底对不对,刚开始不会轻安,刚开始不会,刚开始你心太乱不会,但是你要是坐了好几个月还是这样,坐了一年二年还是这样,那你不是方法有问题,就是你根本没有在摄心。照说坐几个月这种轻安力慢慢都会起来,坐一二年如果方法正确,又够用功的话,这种轻安力常常会出现而且会持续,所以你说有没有办法检视?有啊,怎么会没办法检视,问题如果你坐了几年都没有感觉,要么就是方法错误,要么就是说你所认知的方法是对的,但是你没有真正照着它去做,这个是可以检视的,不是没有办法检视的,这是经论上告诉我们清清楚楚的。
9、最后等持:专注一趣更进步,功夫成熟不再加功用叫做无作行,而且任运自在无散乱的相续持续住。
就是说其实你刚开始在打坐时候,其实是很累的,为什么?要跟心做斗争所以很累的,拉来拉去跑了拉回来,跑了拉回来是很累的,但是你慢慢越坐越坐越坐,然后你的心越来越集中的时候,你越来越不会累。为什么?因为已经慢慢习惯了,心已经慢慢能够集中了,到了这个第九这个阶段,你都不用用任何的功用,他可以持续的住在所缘上面。就好像上次师父在讲这个时候,用一个骑脚踏车的例子,你刚开始骑脚踏车,是不是要很用力的踩踩踩?等到它的速度到,不要说上坡上坡你永远要踩,你也不要说下坡下坡你不用踩,你说平地就好,但是你脚踏车踩踩到一个速度的时候,就无功用行,你随便稍微弄一下它自己就一直跑了,你稍微用一下要用一下它一直跑,你都不用花很多力气。
这时候就是打坐就是到第九的阶段,无功用行,你不用很用力又很累的,你稍微摄心一下他就集中了,而且很平稳,第八还要用一点心,第九几乎就是稍微一下,它几乎是等于脚踏车骑到一定的速度,它自己一直跑,那你脚就跟着这样弄就好很平稳的。
问:念佛会不会有这样?
师父:念佛也会也可以,持咒也可以,但是不要念太长,你不要从头到尾一个大悲咒,这样是没办法的。所以你知道西藏人,或是我们常念“唵么呢叭咪吽”,可以,但是你知道西藏如果念到时候,他们甚至念一个吽,或是念唵阿吽或是念一个吽,念一个吽就更容易集中了,所以你们看很多西藏法师是念唵,就是单一一个音这样而已。那当然如果就经上来讲的话,数息观也是很平常很常用的一个方法。
接下来到了未到地定:轻安乐,由心轻安生起的身轻安,这个时候就到了未到地定。之前都有一点点的感觉会出现,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但这个时候就很清楚明白的轻安的出现,然后产生身心的顺畅跟愉快。而且是很明显的,不是之前有好像没有这样,不是之前是若有若无这样子,这时候就到未到地定。然后以所缘自在,随时可以依所缘止心。也就是如果你能到未到地定的话,下次你再一坐很容易就到,下次再坐你说我今天坐到这边不错,明天继续,明天一坐很快,如果你到未到地定这个境界,很快又可以到了,一再坐很快就可以到了。但是会退的,你如果一阵子不坐,或是这阵子太多所缘干扰,或其它东西干扰会退的。
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到这里就是未到地定,那什么叫未到地定师父稍微画一下,这个是三界,这是欲界,然后这是色界这是无色界,色界有四禅一二三四,无色界不是有四无色定吗?然后这欲界就是我们现在的乱心,每一个定到了要到初禅时候,它会有一个近分定,所谓近分就是临近,这一二三四都叫做根本定,初禅的这个近分定我们就叫做未到地,为什么叫未到地?还没到,还没到色界的定,但是还没到,已经很近了。
其实我告诉你,如果你打坐能够打到这个境界的话,那已经不错了,你不要以为这个容易,不容易,你打个几年十年的,如果能够打到这个境界,相当不错了也够了,而且你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老实说,你很多烦恼可以放的下了,你也可以真的随缘,对五欲的心也不会那么强。你不用说看到说菩萨的多大的,多高的境界,那不用谈,你要是能够到这个你的,而且怎么样,你也不容易起瞋恨心,你的脾气也会变好。谁告诉我为什么师父说,为什么师父说达到这个地方脾气会变好?
问:因为他不会受外界的干扰,他不会被别人的那个
师父:XT不错,讲的很好,
因为你心定的时候,你不会随随便便人家讲几句话,或是外界的什么你就动怒火动肝火的,这是一点。XT讲的不错,还有,
问:师父那要像有的人他天生脾气就特别好,也从来没接触过佛,说明他天生就有佛心?
师父:有些人天生的个性就很好
问:就是特别好那说明他天生,是不是就是有佛心?
师父:不一定,因为很多人信其它宗教,天生下来也不错,但是他信其它宗教,因为我们就佛教来讲,那过去生中修来熏习来的,都有这样一个状况,所以不一定,是这样不一定不学佛的就是坏人,不学的很多也是好人,个性脾气也都不错,也都可以,只是不究竟而已,没办法脱离生死,没办法往上再上,
问:有没有可能是他前世就修这个的,
师父:也有可能,各式各样状况都有可能,
问:天生就是脾气特好,甚至有人修了很多年都跟他没法比,
师父:这个修行真的是有时候,第一个要靠这辈子的努力,第二个要靠过去生中来的善根,上次讲十二因缘的时候有讲,我们很多的善根因缘乃包括业力,都是会有前辈子这样带过来的。
那这个因为师父讲过很多了,星期天的课也讲过很多,你们要是对这个还有兴趣,可以回去把这个看一看,有问题还是可以随时问,
问:像我刚初在练习我根本都不懂,是一直坐还是要做二十分钟起来?
师父:你刚开始坐二十分钟就起来了,绕一下再坐也可以,或是去做其它事情都可以,为什么师父说二十分钟,因为初学者你二十分之后的,师父的经验二十分之后的,很多都是在打妄想,尤其是从你脚麻开始痛的时候,你不要再坐了,我说初学者,但是你久学的你要稍微训练,因为坚持你就开始你的注意力在哪里?在脚,什么时候十分钟,二十分钟到了没有,那时候一分钟都很痛苦。但是师父的意思说要训练,是不要一下子勉强,我本来只坐十分钟,结果一下子勉强四十分钟,到最后的这后面三十分钟,根本都是在忍耐而已,意义不大。你要训练怎么训练?渐进式的,你刚开始师父讲二十分钟,二十分坐坐坐,坐到都不错的时候,我今天二十五分钟,后面五分钟麻痛没关系,五分钟而已,坐了一阵子之后二十五分钟也不错,加,三十分钟,这样加才有效。不然你一下子坐下去,本来十分钟就开始麻了,你一坐半个小时四十分钟之后,你可能接下来几个礼拜都不肯坐了。所以修行要中道而行,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偷懒懒散。
这样那个SZ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现在还有一个,
问:像刚才这位师兄讲的念佛,是怎么样的状况?
师父:我再慢慢跟你谈这比较细节,
问:我现在先学一到五或是一到十,如果我在十五分钟麻的时候,就停就起来绕绕,
师父:就起来绕绕,然后慢慢把它加到二十分钟,一步一步来,这个不能太过勉强,但是也不能偷懒
问:那这个脚是一定是这样子的还是,
师父:随你的缘这个个人的状况不一样,如果是小孩子我就叫他双盘,年纪大的你甚至坐椅子都没关系,最主要是你这个心能够收摄。那我们这个班从几岁的最小几岁的,七岁到八十都有,所以每个人要求的不一样,但是你看,小孩子这个身体可以,所以就容易要求,但是小孩子心不容易要他集中。但是年纪慢慢大虽然这个身体没办法,但是心比较好训练可以集中。
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
问:小孩子如果要学是怎么教,也是像我们大人这样学吗?
师父:小孩子可能方法,就是说基本摄心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只是说你要怎么样去叫他们来,然后引起他们兴趣,这个可能要有些稍微有点懂小孩的专家来,
问:数息能不能喊出来,
师父:不能喊不能喊,不能说出来,你不要像行军打仗一样,在那边喊一二三四,如果是要吸引小孩的话,这些都是方法都是方便都可以,但是一定不要到最后违背打坐的基本原则,这样就好了。为什么叫做违背打坐基本原则?因为有些一点点小动作,都有可能影响打坐的一些正常状况,什么叫正常状态?就是说有些人问我说,师父,我在床上打坐可不可以,我会跟他讲说,基本上初学者最好不要,为什么?因为常态以来,床是你睡觉的地方,已经养成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是熏习在里面的。所以很多人在床上,我说初学者,当然你久学还是什么这个另外谈,但是你在床上因为潜意识里面印象,你打坐在床上打坐其实很容易打瞌睡,尤其是坐一坐累了,刚好躺下去最好,如果你常养成这种现象的话,你以后很难打坐的。
还有人说,那我睡不着,能不能躺在床上数息数数睡着,我说最好不要,为什么?因为你会养成习惯,以后打坐数数就睡着了,所以我说一点点都可能会影响的。所以你说训练小孩子就是让他念出来,这个也要注意,
问:才晓得他有没有散心,不然他在打妄想我也不知道,
师父:是,所以我说这个也要注意,不要让他养成习惯之后以后你要叫他很难
问:我们家这二个小孩打坐,他们不愿意坐垫子,双盘的时候,会不会有问题,
师父:没关系只要姿势正确都好,(问:因为我从网上看到说,双盘后面稍微垫一下),一般后面会垫一下,但是如果他们不垫然后脊椎没问题,你稍微注意一下,有些是不垫,他会往前倾,那就不好,稍微注意一下,如果不垫脊椎直就没问题。有些人喜欢垫有些人不喜欢垫,这我知道,没有说一定非得,但是一般来讲的话,稍微垫一下脊椎会比较直一点。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的话,
我们继续来讲,如果你坐到未到地定,如果有在打坐的注意,你们了解一下,不懂也没关系,但是了解一下,到了未到地定,你不要以为,我继续集中我就可以入初禅,不会的。不管你是持咒,念佛,数息,不净观,五停心观的哪一个观都好,你如果一直摄心,你就能到未到地定而已,你不要以为我继续下去可以到初禅二禅,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你要入初禅,你要转观,还有刚才一个东西我没有回答好,XT我就问说,你如果能到未到地定,你的脾气也变好,瞋心也减弱,为什么?XT回答了其他的大人们有没有,大人们听了那么多,有没有人知道告诉我,佛理上一个很具体的什么原因?
ZR:因为你的烦恼都降伏住了,就是说因为你修的这个是离欲界的善法,所以你欲界的不善法就暂时降伏住了
师父:有一点碰触到,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字没有讲出来
问:进入色界的时候瞋心就没了,
师父:对,要记住,色界以上没有瞋心的,瞋心只有欲界才有,所以临到色界善法尤其是,刚才HR讲的其实也对,他只是没有把那个东西点出来,降伏欲界的恶不善法,五欲跟瞋心是欲界一个很重要的恶不善法。所以你只要能够上色界,你的五欲还有你的瞋心绝对要先降伏的,这很重要的,所以我讲过好几次说,所以一个动不动发脾气人告诉你说,他的禅修功夫很好,动不动就跟你争跟你吵,他说他禅修功夫好,那个是骗人的。禅修功夫很好的话,他不会动不动发脾气,因为为什么?瞋心已经降伏住了,但是不是断,都有可能会起来,只是说不会像平常频繁而已。
接下来重点在这里,师父要讲,入色界定,就是怎么样入初禅、二禅,师父之前花一个小时都是在复习前面的,因为我想可能前面的你们忘光了,尤其是打坐这方面很重要,也忘光了。再来就是有些新来的同学,有差不多六七个也是新来的同学,可能对这方面不是很通很熟,所以师父稍微讲一下。
怎么样入色界定,到了未到地定怎么样入初禅?
补充 3:入色界定
- 六行观:依未到地定作六行观。欣上界的胜、妙、离,厌下界的苦、粗、障。
- 入初禅:作意初禅之好处---五禅支,厌欲界的五欲五盖为苦、不善(障)、粗(心无禅支)。
- 入二禅:作意二禅之禅支更胜妙,离寻伺之粗,禅之不强。
- 入三禅:作意三禅之禅支妙乐,一心更静。离二禅喜的扰动,二禅离寻伺近。
- 入四禅:作意四禅之行舍、受舍、一心,离乐之扰动。
他是要转观的,不是说你继续坐下去就可以了。一般经典上叫做欣上厌下的六行观,欣上厌下的六行观,依未到地定作六行观,欣就是喜欢,厌就是排除,叫做欣上厌下的六行观,什么六行?欣就喜好喜乐,喜乐上界的胜、妙、离,然后厌下界的苦、粗、障,要做这样的六行观,也就是说你从未到地定要入初禅的时候,欲界是下界,初禅是上界,所以你坐到这里的时候,你要转所缘这时候叫做观,这时候就不是摄心了,因为你已经有定力集中未到地定的定力,所以你这时候用定力来起观,观什么?观欲界的苦、粗、障,观上界的胜、妙、出,或是叫胜妙离,胜妙出胜妙离都可以。
比如说你要入初禅的时候你要作意,你到了未到地定开始作意,这个作意就是起观的意思,观什么?观初禅的好处。50:00
初禅有五禅支,这上个礼拜,就是花了一整堂课在讲这个,观初禅的五禅支,然后厌欲界的五欲五盖是苦的,是不善的,是粗的。因为,比如说你坐到未到地定的时候,你的那种轻安现上来了,这个未到地定,虽然五禅支没有完全出现,但是你可以相似的去知道去模拟,比如说离生喜乐出来的定,它有微细的形式,还有心一境性,还有喜跟乐,这种就是你在未到地定的时候所产生的轻安,你就去观那么上界初禅这样的喜乐一定更强盛,是我们所追求的。下界五欲的那种色声香味触,还有五盖,还有瞋,是扰乱的,是不好的,是不善的,是内心的一种强烈的扰动,你有这样的一个想法跟意念,然后在未到地定起这样观想的时候,再摄心集中,就可以。当然这个要训练,不是嘴巴讲一讲就可以了,当然你到未到地定的时候,你这样作观,你要一次又一次,每次一次又一次,那看个人,什么时候会成功很难讲,但是就是必须要这样子做。
这样做训练到成熟度的时候,你就可以入初禅,那初禅生起的那种禅支,那跟未到地定又差很多,初禅的禅支,师父上次讲过,有哪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心,那个一心的集中一定是比未到地定的,更摄心,更集中。
问:师父我们前面讲到未到地定的时候,你就提起慧观了吗,那慧观的观和这个观,
师父:这个不一样,慧观的观是,
问:观你的呼吸是四大所造吗,
师父:是观无我无常的这种诸法共相,这是可以断我执的那个叫慧观,这里是叫做定观,是为了进入上界定所做的观,所以二种是不一样的,二种都可以起观,但是二种观的方向跟作用都不一样。慧观是为了修慧断烦恼的,这里是要入初禅用的(问:这是通外道的),这个是共世间的共世间,通外道的,但是起无常无我的那个作用,那个是不共的。
这样你知道师父讲什么吗,为什么你好像一副还是不明白的,可以,知道,
问:未到地定就能作禅观了,为什么还要往上修,
师父:因为四禅是最容易起观的,而且,
问:你有这时间,你就把这个时间去做慧观了么,你不能同时观么,你可以同时作慧观和作定观吗?
师父:不可以,这一次只能观一种而已不可以同时作,你不可能一心两用,
问:那他为什么还要往上,就是你到未到地定已经可以起慧观,就是说更高的定更容易起慧观是这意思?
师父:四禅是最容易起,第四禅是最容易起慧观的,所以有人愿意修到第四禅来起慧观,未到地定可以,但是不容易,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师父上次讲过,阿罗汉如果俱解脱那更好。
这里因为时间到了,我们等一下再讲,现在是八点半,八点四十分敲罄我们回来,我们会休息十分钟,
刚才讲到欣上厌下的六行观可以入初禅,欣上面的胜妙离,胜妙离都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抽象描述,就是描述说上界的这种禅支,还有这种喜乐,还有这种平静,是胜于下界的,所以我们要欣上要厌下。观上界的什么胜?是上界的比较殊胜,上面是比较微妙,可以离下界的这些烦恼,下界,要厌下界的什么?下界苦,下界是粗,烦恼很粗重或是五欲很粗重,下界这些烦恼是我们心平静的障碍,这样观,然后就能慢慢的就由未到地定到初禅,初禅你还是摄心继续集中,这种禅支出现,接下来如果你要入二禅怎么办?还是一样欣上厌下,第二禅要作意二禅的禅支更胜更妙,然后要离初禅的寻伺,因为初禅的寻伺会扰乱,他的禅支不强,这是这样的话就能入二禅。
要入三禅就是要作意三禅禅支的妙乐,只有妙而已,然后他的一心更寂静,离二禅喜的动乱,扰动。因为二禅离寻伺还是很近的,如果能够这样观的话,你就能入三禅。
接下来作意如果要入四禅,就要作意四禅的行舍,这个四禅的禅支行舍,师父已经讲过,之前讲过,还有受舍,然后一心,离第三禅乐的扰动。
问:一心是什么意思?
师父:一心就是心一境性,心集中在一个境上,也就是说他每一个禅,每一禅他的摄心集中的那个力量,会越来越强,然后每一禅比每一禅力量更强。
问:师父是不是他这个就是你入更高的禅,就是你要观你现在修的这个已经成就,这个定还有不足的地方,粗重的地方,你越往上你越细,就是你要往上修的话,你要观现在修这个定的粗重,他会影响到你心一境性,然后想像,因为你不知道,你不修二禅你就不知道二禅究竟是怎么样,所以说你就要心生向往
师父:心生向往但是他有相似的,比如说三禅有乐,二禅也有乐,但是你会想像这种乐到三禅更乐,因为喜不见了,
问:反正就是修这个禅定不能执著于,执著这个喜啊乐都不能执著
师父:二禅还有,二禅还有喜乐,那你就是不能执著二禅的喜乐,也就是说你三禅会更乐,所以你要欣求三禅的这种乐,然后你要放弃二禅这种比较粗重的东西,(问:四禅又对乐不能执著,)对,因为四禅是舍,连乐都没有了,他是一心的清净,所以他是舍一禅,往上,舍一禅,往上,(问:喜和乐也是一种干扰,)也是一种干扰,对三禅来讲喜是干扰,对四禅来讲乐也是干扰,所以他一个一个舍掉,一个一个舍掉。比如说我现在人家告诉你说Banff很漂亮,你就有想要去,那你想要去你就要离开Calgary到Banff去,去到Banff在那边,哇不错,然后人家跟你讲说往北边Jasper更漂亮,或是说Lake,Louise更漂亮,是吗,真的吗?但是这不是说Banff不好,是说还有更欣乐更好的地方。你不离开Banff你有办法到Lake,Louise吗?没办法,所以你必须舍然后往上,到了Lake,Louise,有人跟你说Jasper更漂亮,93号道路转上去,你就有那种欣乐,想要去的欲乐,好。就走,往上,所以他就是一层一层这样子上去。
基本上你到了四禅的话,真的是境界就已经很高了。
问:在初禅的时候,本来就是在未到地定的时候,我们是在定的状态,到了初禅反而是有观,
师父:不是在初禅有观,是你要依未到地定起观才能入初禅,不是在初禅中有,
问:是不是说我们在初禅的状态下,反而是所缘更多一些,
师父:没有没有没有,不会不会,一样同一个所缘,没有所缘更多了,同一个所缘,
问:他就是起观的这个东西不是,
师父:起观是另外起观,你定的时候是定,二个概念是不一样,你可以依定起观,但是起观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定了,你只是依定力起观而已。未到地定也可以起观,不是未到地定不能起观,未到地定也可以起观,从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都可以起观,四禅是最好的,但是到了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都还可以起观,但是力量很弱,非想非非想就没办法起观,因为完全没有慧力,这样你知道师父要表达的状况。
问:就是我起观会不会影响定力?
师父:会,所以一般是这样子,此消彼长,就是你摄心集中到一定定力的时候,你开始转所缘,就是起观,你观观久的时候那个定力会慢慢弱下来,这时候你必须再摄心集中,让他定力再上去,然后依这样的定力再观,观久了这个力量会慢慢再下来。但是他定力下来时候他慧观,因为你慢慢在训练,你一次一次的慧观就会越来越强。所以他是同一个所缘,可以起观,可以摄心。
问:我们从未到地定进初禅的时候,做这个定中的观的时候他,他是观,他是观不是定,不是定,
师父:但是他是为了往上更高禅定的一种观,不是断三界的那种慧观,
问:那就是说这种为了上更高层次的定的观,你做的时候你的定力也会慢慢减,
师父:你在观的时候还是会,所以你观完了之后,你必须再回来再摄心集中,问:如果你到一定程度的话你就能进入,
师父:对,这样子做的话,因为经上是说依于之前的观力跟愿力的话,因为你这种欣乐力的话就会上去,当然不是你做一次二次就可以上了,
问:你初禅你的所缘,
师父:还是单一个所缘,
问:还是数息不是做这些,
师父:不是不是你的所缘,不是变,这个不是所缘变,你观完了还是要摄心集中回来的时候,然后他会上去,上去你还是摄心同一个所缘,还是在同一个所缘。
问:这个所缘是什么意思?
师父:所缘就是心想的对象叫所缘,就是心集中的对象就叫做所缘,这里就叫做所缘,比如你观一个佛像,你集中在那个佛像,眼睛闭起来观那个佛像,那个佛像就叫做所缘,佛像不容易修,佛像也不是一下子就观一尊。师父上次讲过,佛像要从这一条毫光一点开始观起,上次有人跟我说,我打坐很久,我说你打坐什么,他说我观像念,什么观?我就观一尊佛像,但是师父很奇怪,我老是观不出来,我说你当然这样观不出来,人家经典上是告诉你从一个部分,一点先观观观观,然后扩大,扩大,扩大,没有叫你说一下子一尊的,如果你观的出来,那我也真的很羡慕你。
问:真的没有来上课不知道,不然就是整尊的,菩萨也是整尊的,
师父:是啊很多人都,好几个人已经这样问过我了,是啊对啊,所以你不要以为修行容易,修行一点一滴都是有学问的,不是随随便便弄一弄,你随随便便弄一弄,你弄了几年还是那个样子。
问:入三禅的时候二禅离寻伺什么意思,离寻伺
师父:寻跟伺,师父以后慢慢跟你解释,因为这个师父上次前二个礼拜已经,或是之前花很多时间在解释这个,这个师父可以慢慢,以后可以慢慢再跟你解释。
问:观,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主观的心念,实际上就是说这个定的时候,二个实际上是不是一样的,
师父:观跟摄心集中是不一样的东西,一个是摄心集中,一个在观,所以二个是不一样的,
问:但是就是说他怎么样都是我们的心意,
师父:都是心意,都是心念,
问:他们这样子的话,就是说可能结果不一样,但是就是说这个心力的作用,师父:心力的作用一样,但是做的特性不同,一个摄在集中,一个摄在慧上的,
问:就是说如果,这个是慧,就是说你现在是欣上界的厌下界的,他怎么跟慧?
师父:这里的观不是慧观,这里的观叫做定观,就是为了欣上界的定所起的观不叫慧观,这样你明白,跟我们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种慧观特性还是不一样的,但是还是叫做观,
问:就是如果说我们观到是慧观的时候,观诸法无常怎么就跟那个慧就相应了?
师父:就跟慧相应了,怎么观师父之前在讲四念处的时候,就已经讲的很明白,四念处怎么样从数息,然后借由这个息观息的四大,然后慢慢慢慢观息的五蕴,然后从五蕴转入,五蕴的无我无常,那上次已经讲。
你可以,你那时候可能回中国去是不是,还是你有听到吗,你回去再把师父的录影带看一看,师父那时候在讲,怎么样依定起慧观的时候,讲的非常清楚,而且不是我讲清楚,是《俱舍论》写的很清楚,他怎么样从数息然后依息的气,然后转成观气的这种四大所成,无常的变化,这个就是所谓的数随止,观转净或是观还灭。
FY你真的你很有悲心每天在看病人,你不在,你在吗,在,
你不清楚回去再把师父的录影带,你一定要花时间再把这些看一看,(问:怎么相应?)因为你平时闻思的时候,你就要很细心很专注的,不然的话你定中没办法起慧观的,平时像这种听经闻法这种慧力,慢慢就要培养,不然的话你有定,你没有办法起慧观
问:我的意思就是说你在观的是定观,然后就是在这里慢慢产生慧,就是他这个慧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就是说我们可能这个人,可能就没有这个慧力
师父:所以师父说平时的听经闻法,就是产生慧的一个来源,师父慢慢再跟你谈,因为你这个问题,可能要花时间再跟你了解一下,总之一句话就是说你定中要起慧观,你平时的闻思慧就是要俱足。
刚才这位居士有什么问题,
问:止观双运?
师父:刚刚讲的九住心就是修止,然后起慧观的时候叫做观,依定来起观就叫做观叫做vipasyana,止叫做samatha,刚才讲的九住心就是在修止。
你要是有兴趣回去把师父的录影带,其实这个《俱舍论》你一定要重头开始看,它是一套系统,你如果有时间看,有什么问题你随时来这边都可以问师父,你提前来跟师父一起吃饭,然后问师父也可以,FY我这个慢慢再跟你谈,你这个问题可能要知道你的一些思考模式,还有方法才有办法跟你谈。
问:作观就从止到观,数随止然后观还灭,这个还灭,是因为定力慢慢会消失了?
师父:不是不是,观还灭那个都是在做慧观的。这个地方不是在讲慧观,这个是在讲欣上厌下的六行观,是在怎么样入更高禅定的观法,
问:这个观他的观慢慢定也就会开始,也会,我是说这个跟那个慧观都会有这种现象,(师父:也会有现象),他最后观成了是不是因为他常常练,他一开始有可能退的比较下面,后来慢慢越退越少到最后,
师父:当然你不能让他退到太低啊,
问:我的意思就是说就在这过程中,他是不是就慢慢下去,然后上来然后下的,少最后就能够,
师父:不是这样,就是说你观久了之后他力量会慢慢下来,所以你不能观太久你知道,你观比如说你观了一阵子之后,你定力慢慢下来的时候,你就不能再观了,你就必须再回来集中,然后他定力会慢慢再生起来。你这样做,做到纯熟了之后,你有一次就是观完了之后,集中,这时候就会上去了,就是入初禅或二禅上去,前面是量,后面是质的变化。就是你这样训练,观完了回来摄心观完了回来摄心,到了纯熟之后,有一次观完回来一摄心,就上去了。不是说他越来越越来越然后到最后,不是这样
问:我的意思是说当他下去的时候,因为人家有警觉性才知道你现在要重新再,
师父:因为他下去是你观的越久,他的定力会越来越低,所以你作观不能观太久,
问:可是他得自己也要知道,他现在要再重新心一境性这个,他得自己要有,有警觉性啦,
师父:因为作意的警觉性,这个定都会有的,警觉性会有的,
FY:整个打坐过程就是一定要很警觉,你没有这个警觉性,你怎么知道自己可能,
JQ:可是我是说你就练习的过程中,你就会下的太就越来越,
FY:但是你要一步一步上去的话,你其实你应该有这个过程,如果你熟练了以后你自己会很敏感,会很敏感的,
JQ:是啊我就是说因为你一敏感,你就不会下的太低,但是我的意思就是说一开始这样,然后慢慢最后到那个,
师父:你自己不会让他下的太低的,
FY:而且我觉得跟其它东西都是一样的,如果你练习的多了以后,你很自然的会掌握这种方法,这种节奏跟方法,
师父:这种节奏跟方法你是要靠自己揣摩,慢慢去琢磨慢慢去想,因为师父跟你讲一个方向,但是实际上在里面你要自己揣摩琢磨,但是方向就是这样,方向不要跑到别的地方去,没错,是这样。
在R:就是说你会自己知道你的定力,
师父:你的感觉度很敏感的,因为你坐到那个时候,你轻安不见了,或是怎么样干扰你很清楚的,所以你不会让他下到变成很乱的,不会这样子。开始一有变化你就知道了,你就要开始再摄心集中不要再观了,然后到了一定程度你就再观,观的时候他定力会慢慢,到一定程度,你自己就回来再继续摄心,就是这样的观跟止,止跟观这样子互用。但我现在在讲的,道理都同样的,不管是定的观,还是慧的观,道理都是一样的。
问:他这种是心缘一处的观吗?
师父:这种观的时候已经不是一处了,已经不叫一处了,一处是止,因为这里是观是有慧一种简择性,这里不是止了。
没关系不懂的话,这个因为他们都听的,反正你不要想到说要入初禅二禅三禅,但是师父讲《俱舍论》是必须要讲的。我不能说你没办法入初禅,那我不讲了,老实说我还没到达那种能力,但是问题是《俱舍论》,既然各式经论这样讲的话,师父既然讲《俱舍论》就有责任要跟各位讲。你不要说我不懂,你不懂听,以后有可能有机会用的上。因为这个是整套的,你如果懂上面的东西,你再操作下面的时候,其实会比较容易一点,因为你都知道怎么操作。你不要以为说这都用不到,我不学我不管,但是以后在哪一天你会用的到很难讲,你不要那时候再来,有没有师父的email,师父跑去哪里了,你大概知道,你刚刚没举手
JQ:我的意思就是说其实,照这样讲说就是观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
师父:我意思就是说你观的越长他定力会慢慢一直降下来,所以不要观太长,但是这个就是一直一直不断的操作
问:师父观到底是在观什么?
师父:观有很多东西你先不要管观是什么,你先止就好了,先止一到五,你不要观,观,有这种观,还有一种叫做六妙门的观转净,当然这不容易做。,不过现在你们能够做的二件事情:第一个打坐数息一到五或一到十,这是大家现在都能够做的;第二个听经闻法培养正知正见,最重要。你要是没有正知正见的话,你不要想说你定中能观什么,不可能的,因为你观念都模模糊糊的,都不知道这样是对是错,你要观什么?所以二点,修止打坐慢慢培养,未到地定的能力,如果你能培养到未到地定,那恭喜你了;第二个听经闻法,然后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运用思维,养成正知正见。
如果你能养成正知正见,正见俱足了,更恭喜你了,为什么?正见俱足叫做假使百千劫,终不堕恶道。
有问题都可以尽量问没关系,师父会想办法,但是如果师父觉得,如果会就是说可能会离的太远还是什么,或是说这个可能是你私人,比较要面对面私人谈的,师父会跟你讲说私下慢慢谈,其他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接下来。
1:17:25
八等至
三摩钵底 (samāpatti):等至,平等能至 coming together,身心平等摄持。重身心平等。
八等至:四禅+四无色定
由性质
1、味等至:得定后,贪着于定乐,
1)上二界贪。
2)但唯缘自地有漏,而不味下地。
3) 亦不缘上地
2、净等至:世间的善定,为离下界之不善而修。
3、无漏等至:
1)定慧相应而发无漏慧之定。
2)能断惑
3)非想非非想无此特性。
禅定有时候又叫做等至,在佛教里面有八等至,而且这些基本上都是用禅定来起观的,等至叫做三摩钵底samapatti,叫等至,平等能至,是身心平等摄持,重在身心的平等,一般来讲有八等至,四禅加四无色定就叫做八等至,所以所有的定都可以叫做等至,但是只有色界的四个禅可以叫做禅。所以你不要去跟人家讲说无色界禅,没有无色界禅的。可不可以叫无色界等至?可以。
问:师父我们以前讲到三摩地是samadhi,
师父:samadhi也可以称为所有的定,
问:这有什么不同吗?
师父:你前二个礼拜没来,回去把师父的录像看一看,前二个礼拜师父都是在讲这些,
所以八等至就是四禅加四无色定,由性质来分可以分成三种
1、味等至,得定后贪于定乐叫做上二界贪,但唯缘自地有漏,而不味下地,亦不缘上地。这个怎么讲,简单一句就是说你如果得到禅定之后,你贪著于禅定的乐,这个叫做味等至。为什么不能贪禅定的乐?因为这样会障碍你修出世法的,而且也会障碍你往上修的,你如果染著了初禅,你染著了初禅会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你可能会变成独来独往,不大理凡世间的事情,这样子也不好
第二个,他会阻碍你往上再修,二禅三禅四禅,这也是个问题,因为你不是要欣上厌下吗?如果你染著了,你没办法
第三个,更严重的问题,我们本来修定不是目的,定叫做增上定学,戒叫做增上戒学,我们持戒不是目的,持戒是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让我们成为一个好人,不够,持戒作为修定的基础,还有进修定,修定也不是目的,什么才是目的?依定发慧断烦恼才是目的,这样才能脱离三界之苦。因为定还是共世间的,你如果味着了,你没有想说,我再上去修慧观,去修什么这些,那定就变成一种障碍了。所以你刚开始修定目的是什么,持戒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修慧?这些都要弄的清清楚楚的。
这些你要弄清楚,要从哪里来?怎么弄清楚,你要怎么弄清楚?闻思修,闻,听经闻法,你不听经闻法,你怎么知道这些是对的还是错的?你怎么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刚刚SZ说的,没错,不要把修行看的很容易,因为我说过,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步骤都是有学问的,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了。所以不要以为我静下来,打个手印念个咒,我就可以开悟,如果开悟的话,这样满天神佛到处都是,世亲还不用写《俱舍论》写到那么辛苦,三十卷,写出来是三十卷,但是他要花多少时间?先不要谈开悟,先把正知正见,知见弄正确了,观念弄通了,其它以后什么都好谈。
这个叫做味等至,味等至当然你不会去执著上界的,但唯缘自地有漏,不味下地。因为你到了初禅,你不会去执著欲界的东西,你到了初禅你也不会去执著二禅的东西,因为你还没到,所以你到了初禅,你只会执著初禅的定乐。
然后还有净等至,净等至叫做世间善定,是为离下界之不善而修的,就是说他为了离下界的不善,然后往上修的。但是他没有去执著。
还有一个叫做无漏等至,就是定慧相应发无漏慧的定,能断惑,但是非想非非想定没有这种特性。这个应该很好理解,
问:这个是不是已经进入佛道了
师父:不是,这个是在修定,无漏等至是进入佛道了,没错,是依定起无漏慧观叫做无漏等至,这个不是一般的定而已,是有了这个定,比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然后依他来起无漏慧观,就是定慧相应、止观双修的境界。但是你要到达这种境界的话,你的定能力至少要到未到地定,你的慧学能力要到思慧,二个才能配合,所谓的思慧就是你知见观念非常清楚,对世间无我无常空的这种观念也明明白白,而且不是知识上的,是身心行为上的都能够配合。
问:是不是在开悟的基础上?
师父:没有,这个还没,如果你能这样的话那就是开悟了,这样的话就已经是开悟的方法了,这个之前师父在讲,在讲分别贤圣品的时候,讲的很清楚,修到一定的定力之后,怎么样起慧观,那个就是无漏等至。反正依一般世间定配合无漏慧,就变成无漏等至,那它的特性就是定慧相应,它能断烦恼,但是记住;非想非非想定没有这样的特性。
问:师父味等至是味道的味,还是没有那个口字旁,
师父:味道的味,这个味是执著的意思,味着,不是未来的未,那个是味着,执著的意思。1:25:20
三三昧:空、无相、无愿
三解脱门:为无漏定,能为入涅槃解脱之门
《阿含经》:
依三法印起观,一一观都能证实相得解脱
空解脱门:依无我起观,观一切法无我无我所,心离我执
无相解脱门:依涅槃起观,一切法无相,心离一切执
无愿解脱门:依无常起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无所欲求
- 次第入:由空(无我) 为先导,再进修无相和无愿
- 对治入:无法依空得解脱,则修无相…无愿
- 空:无我、无我所,观五蕴苦、空、无常
- 无相:六根对六境之六想无常灭坏,法所摄之空想也不再起,外离六尘内离三毒
- 无愿:若微思的我慢思愿为观识所依,亦无常灭坏。
今天还可以讲到一些,三三昧又叫做三解脱门,是无漏定能为入涅槃之门解脱之门,三三昧在《阿含经》里面很普遍,又叫做三解脱门,三三昧叫空,无相,无愿。JF这就是你刚才要问的,无相三昧,你刚才是不是有问一个说,能不能一开始就无相三昧什么什么,师父说不行,为什么?这边会讲的很清楚。
基本上这三三昧都不是一种起修的方法,都是在定中跟无漏慧观相应的,这个是本身已经有定了,然后依慧相应的一种观门。所以你没有定力,你的闻思修慧也没有,你不要想说你有三三昧,你不要想说你会有什么无相三昧,不可能的事情。《阿含经》里面的三三昧怎么讲,因为《阿含经》跟《俱舍论》有一点差异,我们来讲一下
三三昧是一种无漏定,能入涅槃的解脱之门,这是必须至少要到未到地定的能力,四禅,有到四禅更好,然后依他起无漏慧观,基本上就是无漏定。那什么无漏慧观,《阿含经》是说依三法印起观,一一观都能证实相得解脱,三法印知道是什么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你可以依诸行无常来起观,可以;以诸法无我来起观,可以;观一切法寂静涅槃,可以。但是你必须要有未到地定的能力,你对三法印的这种世间无常的概念,无我的概念,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且知见观念要正确。
他三三昧不是空无相无愿吗?空解脱门是依无我起观的,观一切法无我,无我所,心离我执,这个叫空解脱门。你要有无我这个观念的话,你平时要怎么样?要闻思修,要听经闻法,然后要从日常生活中去观照自己,把无我的观念通彻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你这个观念才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强。如果你平时还常常跟人家吵架,你有没有无我/没有,你平时脾气还很坏,然后欲望很重,有没有无我?没有,你这样观怎么能观的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不可能动不动就有无我起观的,没有那么容易,定力你至少要到未到地定的能力。
无相解脱门:依涅槃起观,一切法无相心离一切执,当然《金刚经》讲的确实就是,但是这个是指无相慧观是指慧观,你平时要有这样的观念,要知道一切法空寂,一切法无相,你要有这样的想法跟概念,不然你定中怎么起观?没得观。
还有无愿解脱门:依无常起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无所欲求,这个叫做无愿解脱门。
这个就依三法印起观的,观的成每一个法印,你只要观,因为三法印都是相通的。你们记得师父讲过三法印是缘起的三相,所以它三法印只是入的方便不同,但是其实通到里面是一样。三法印是缘起的三相,如果我们画一个三角形的话,中间这个是缘起,缘起的时间流转面就是叫做诸行无常,缘起上的诸法的复合面,一切法的形成都是各种组合的,就叫做诸法无我,所以这个叫做时间面,这个叫空间面,空间上物体的复合面复合来讲,缘起的无常无我的一切法当下,涅槃寂静,一切法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生灭都是现象而已。
这三个其实就是三三昧,但是这些都是慧,这三个都是慧解,都是慧力,是依定力所起的慧力,这些观念你哪里来?平时听经闻法日常生活的观照应用而来的,你平时不听经闻法这个观念模模糊糊的,无我,无我吗?好像什么是无我,师父,什么是无我,你要在那边模模糊糊的,你怎么观?这样子JF有没有看到无相三昧,
无相三昧是要对缘起的三法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观诸法的不生不灭,但是这种要观诸法的不生不灭,不是说我刚开始修可以这样子,是你有到了未到地以上的能力,然后你的观念平时的听经闻法,对佛法的观念非常正确,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慢慢用,这种慧观慧能力,排除某些烦恼,养成正知正见,到最后二个配在一起才可以的。所以师父才跟你百分之百说,刚开始不可能,因为中间有太多学问,一关一关要打破,这个就是第一个,《阿含经》讲的三三昧,无愿解脱门,如果你能够真正悟解,到能真正体会到诸行无常,你的欲望还会很重吗?你还会在欲望五欲上求啊求,为什么?诸行无常。告诉你什么,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你拥有的一定会失去,你失去的有可能还会再有还会再回来,再回来有可能再不见,那你还有求,求什么?什么也抓不住,你还要要什么?你还在世间有啊有追啊追撞啊撞弄啊弄,在求什么?就是这样子,还有短短五分钟我们再把后面的。《阿含经》里面有讲三法印,每一法印都有一通,第二个他还讲可以次第入的,三解脱门是可以次第入的,什么次第入?由空就是无我为先导,然后再进修无相和无愿,这个是次第入的意义,也就是说以无我以空为,这里的空可以通中观,但是这里的空比较重在无我,中观的空讲一大乘一切法空,无愿就是无求,刚才讲的,就是没有追求红尘五欲各种东西的欲望,对世间的这些没有贪欲的好求了,因为诸行无常世事变化,这个叫做次第入。
还有对治入,无法依空得解脱的就要修无相,无法依无相得解脱的就要修无愿,《阿含经》里面有这样不同的说法。
问:这跟我们前面讲的,总相念住、别相念住的时候,这是属于哪一部分?
师父:这道理共通的,比如说总相念住观四谛十六行相,你不是要观什么?,苦谛下面要观什么,对啊,道理是想通的,只是《阿含经》里面没有《俱舍论》讲的细,没有讲到四谛十六行相那么细。
问:他这个跟我们讲,四谛十六行相里面的空无我无常,是一样的道理,
师父:东西就是那些道理也是那些,空,他没有那么分细。
空无我无我所是观五蕴苦空无常,这个是空,对治入的时候;无相,刚刚你不是问了无相,对治入的时候,这里的对治入讲的跟刚刚有点不大一样,但这都是《阿含经》上面所讲的,他讲的无相是,六根对六境之六想无常灭坏,法所摄之空想也不再起,外离六尘,内离三毒。这里无相比较重在什么?因为我们六根对六尘所取的都是外相,你会把它摄进来,然后去执著,这里就是告诉你说六根对六尘摄取的这些东西,都是无常灭坏,它只是讲的更细。
刚才不是讲说依无常入无愿解脱门吗?这里告诉你更细,就是无相解脱门告诉你说,六根对六境所起的六想是无常灭坏的,连空想也不能有,这样的话就是外离六尘,内离三毒,三毒就是贪嗔痴。
无愿就是若微细的我慢思愿为观识所依,亦无常灭坏。所以他这个地方有类似这样子,一个一个进来的意思,到了这个无愿是破这个最微细的我慢,我现在讲的这个三三昧,是《阿含经》里面列出来,有一点不同的说法,但是是共通的,都是可以入观可以修观的。
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新来的同学如果,对这个完全没概念没关系,因为我们这个《俱舍论》讲了多久,二年多了,是从最基础的这样慢慢开起来,但是成佛之道应该会比较简单,比较基础一点,成佛之道,你们如果回去有时间要看佛法的video,师父的录像,我是建议先从成佛之道开始看,成佛之道从怎么皈依三宝怎么听经闻法,那边一点一滴讲起来的,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我们下礼拜会讲《俱舍论》的三三昧,刚刚因为我讲的都是《阿含经》里面,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还有一点细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