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第五十讲
《俱舍论》 第四十九讲 |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 《俱舍论》 第五十一讲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各位同学大家好,上礼拜星期五因为是个有点小失误,所以有些同学没来不过没关系,我们现在网路上都有录,可以你上网路上补个课,可以上网路上补个课。
上个礼拜已经把分别贤圣品讲完了,上礼拜讲的其实都是果位上的问题,修道位,修道位还有无学位,我们贤圣分成,贤是前面的七贤,从五停心观到四念住,后面的圣人从见道位,然后修道位,最后是无学位。所以,佛教对圣人有明确的定义,圣人不能乱称呼的,至少要到怎么样才能称作圣人?须陀洹向——见道,才称为圣,见道位就是圣人,须陀洹向接下来就一定得须陀洹果,从初果二果到了三果到四果向,都是属于修道位,到了阿罗汉叫做无学位无学。因为就解脱烦恼来讲不需要再学了,没什么好学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这个阿含经的专有名词,专有的语句都是这样子讲,每到证了阿罗汉他们就讲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没有什么好学(的了)。但是就菩萨道要成佛来讲,要学的还多的很,接下来不是学怎么断烦恼,接下来要学怎么度众生。
但是在《俱舍论》里面重点都在讲,三乘所共的,三乘所共就是解脱道,你不要以为要成佛要学大菩萨不用解脱道,解脱道是三乘所共,你不知道怎么解脱烦恼的话,你不知道怎么行真正的菩萨道。真正的菩萨道要断了烦恼之后,才叫真正菩萨道,不然前面都是方便的资粮而已。
下个月还有一个long,weekend,不过到时候同学提醒我一下,我们再问问看大家要不要放个假,但是因为我们这个学期有点短很快,到十二月十五号最后一天,十二月十五号就是最后一天,所以希望没有特别的话就不要放假,就上课,还有就是我们这个《俱舍论》很快就会上完了,可能还差不多一个月左右会上完,为什么
我们现在是分别智品,你们知道《俱舍论》所有的精彩的部分,我不是说这个不精彩,相对来讲前面最精彩的部分,从怎么修行怎么检视,因为为什么师父说那个精彩?精彩是相对我们来讲精彩,为什么我说相对来讲那个精彩?因为他是告诉我们从一个凡夫,一步一步怎么做,怎么走,那个跟我们关系比较贴切。后面的这些证了果位的东西,我们了解一下就好,因为老实说师父没办法教你们什么,因为这个不是我的经验,我只能依经论告诉你,那个是怎么回事。所以相对我们来讲前面的怎么修行,一直到怎么见道,这部分是最精彩的,那见道后面也很精彩,不过那个可能不是我们的境界,了解有好处,至少你知道证果位他的各个状况,就相对的认识上来讲是怎么样的,当然不是绝对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那个也精彩,但是相对来讲前面的,从怎么闻思修一直到怎么样观照,尤其是怎么样观照,这方面是一般很多经论上所没有提到的,大家以后要看那个地方多把它看一看,我们现在的闻思也要稍微了解。
接下来这个很快,这个可能在二个礼拜智品就可以讲完了,定品也不错,定品师父要花点时间讲,因为定品他讲的就是各种禅定各种禅修,那个要花一点时间,结束了我们《俱舍论》就大功告成了,接下来要上什么,接下来师父要上唯识,接下来师父会跟你们上唯识学概要,介绍唯识学的发展跟历史背景,一个很概要性的,介绍唯识学的发展跟历史背景,那个也不错,那个也很精彩。那个完了之后我们才真正开始进入唯识学,唯识学分成三个阶段来上,初期唯识,中期唯识,,后期唯识学,初期、中期、后期,这以后就大家拭目以待,这个唯识学的计划,已经计划好几年了,从以前的同学们想上唯识,但是要上唯识一下子上会听不懂。
所以师父打算就先上《俱舍论》,《俱舍论》也上了二年有了,JQ是不是《俱舍论》上了二年,你不是一开始就有来上了吗,二年有了吧,至少都二年了你们都来一年半,至少都有二年,二年一个月你还记得挺清楚的不错,你看二年多《俱舍论》上完了,不过我们上的蛮快的,古德说俱舍七年,我们俱舍二年。但是实际上里面有很多细节部分师父没上,因为不适合大家,因为他的很多讨论跟辩证不适合大家,印度祖师的佛教,跟我们中国传统认知的不大一样。传统认知的佛教就是,不要辩大家好好修行,不要在那边争论争辩,不要在那边争的面红耳赤,但是印度可不是这样子,印度的一个观念真理越辩越明,所以印度的论师,成名的论师,绝对要辩论,中观的论师辩论,唯识的论师也辩论,然后唯识跟中观辩,中观跟外道辩,唯识也跟外道辩。为什么,你说这么爱争吗?,不是,这个就头脑。
学佛修行头脑不能怠惰,学佛修行是身口意的,这头脑不是说不要做坏事就好,如果头脑告诉我们不要做坏事,那个只是好人而已,那不算修行人,头脑一定要去认知真理是怎么回事,四谛是怎么回事,一切法到底空不空,一切法空那又如何,这些头脑绝对不能怠惰,你头脑怠惰,你看《俱舍论》告诉你很清楚,闻思慧不成就,你到时候怎么做观慧,你头脑怠惰观念不清楚,你到时候有定了,好,我要观,我要怎么观?慧力不够你没办法观的,人家说定慧双修,止观双修,定慧等持,问题是你慧学力如果没有闻思的慧,你到时候有了禅定你怎么配合在一起?配合不起来的。
所以慧学力一定要强,慧学力强从哪里来?开始的闻思就必须要动脑筋,所以那些祖师大德在印度,辩论不是为了争你赢我赢,是为真理而辩的。这套理论后来传到西藏,西藏又把它更完整,黄教又把它更完整的弄出一套辩论的程序,印度古代的辩论有没有这样一套程序,现在我们不很清楚,可能有,可能没有,但是他们的辩证上次师父不是举出来吗,他们的论证方法,因明这套系统是非常完整非常清楚,在印度就是这样子。所以学佛师父总是在讲一句话,师父就说学佛不能怠惰,身口意都不能怠惰,拜佛礼佛不能少,但是你不要以为就不用动脑筋,拜佛礼佛不能少脑筋也不能动的少,脑筋动的少生锈,智慧就没办法开,一定要动脑筋。
我们今天来讲分别智品,贤圣品讲完了,后面就讲分别智品,分别智品他其实很多东西前面讲过了,不过现在这里的更详细的说明一下,不同的种种智,智慧的智,智有没有卷舌,有,不同的种种智,,智慧的智,师父讲卷舌好像怪怪的,你们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就好了,这种不同的种种智。
第七章 分别智品(说明不同种种智)
I. 忍、智、见
II. 十智
III. 十智行相
IV. 诸智果德
I. 不共功德
II. 共功德
这一章分别智品,这一章我们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来讲,第一个,忍,智,见,三个都是跟智慧有关系,但是它有没有什么不一样这里要讲;再来十种智,你说智慧就智慧,怎么还有这么多种?阿毘达摩的好处就是在详细的分辨,不打模糊仗,阿毘达摩的好处就是不打模糊仗,不会跟你说开悟,开悟就是这样子,没有这种事情的。他会告诉你怎么开悟怎么修,从凡夫次第一步一步,然后怎么修禅定,之后怎么观,每一个细节都告诉你非常详细,所以它不跟你打模糊仗的。所以他要告诉你十种智是什么,这是最根本的智,再来十智的行相,它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它的所缘到底是什么?
再来诸智的果德或是诸智的功德。智慧有它的功德,智慧最基本的功德是做什么,应该很好猜吧,智慧最基本的功德是做什么?(答:破除执著),对啊,破除执著就是断烦恼,对啊,智慧的最根本功德就是破除执著断烦恼,没错啊。你们那么学久了,很多问题,你不用想太多其实很简单,智慧的根本功德作用,功德就是作用,就是破我执断烦恼。智慧的第二种作用跟功德做什么?我们学佛大乘佛教或学佛都讲,要怎么样?自利利他,解脱度众生,智慧第二个功德作用就是度众生,就是这二个作用,自利利他,断除烦恼自利,度众生利他,智慧就是自利利他,这二种功德,或这二种果德,大体上,但是细节上还讲很多。
所以,第四章这个是分别智品,第四章我们讲诸智的果德,不共功德还有共功德,什么叫不共功德?讲不共功德是在讲谁的,(答:大乘不共法),大乘不共法到最后的成就是什么?佛,所以这里要讲的不共功德是指佛的不共功德,这里在讲佛的不共功德。共功德呢?共三乘的功德,佛有共三乘的功德,佛也有凡夫的功德,五乘共法就是共凡夫功德,三乘共法就是共二乘的功德,还有佛的大乘不共法就是不共功德。
有没有常常听经上讲,十力、四无所谓、十八不共法,有印象吗?还是连听都没有听过?第一次从师父这边听到,DY你听过吗,没有什么印象,Eric听过常常听,因为你常常看经典,SN应该常听过吧,甚至背的出来,背不出来,我以为你背的出来,背的出来那你比师父还厉害,师父都背不出来,现在不行,以前可以,现在不行,那个都很久以前背,背过了,现在久没有背忘了。你有时候问我,佛有十力、四无所谓、十八不共法,那背起来还没什么,最后还有八十种好。这个不共功德就是讲,十力,四无所谓,十八不共法,不过不用讲八十种好没关系,八十种好这个只是现象上的,比较无所谓。所以十力、四无所谓、十八不共法,这个就是我们要讲的。
继续有没有什么问题,没关系不要急,以后响放在里面让它响就好了,你拿出来反而比较大声,不用急著要把它关掉没关系,不用担心,以后响就给它响,反正在里面影响不大,还没开始,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进去开始。16:00
一 见、忍、智
• 三者体性皆为慧心所,但以用有所不同
1. 见:慧心所而有推度之功用
– 见道以前之有漏慧皆名为“见”,包括四善根 之忍
2. 忍:推度后而深切的认可者
– 见道即八忍八智之忍,有正断烦恼之用
3. 智:认可后而能决断者
– 无漏慧名智,烦恼不再生起
第一个我们来讲见、忍、智,见、忍、跟智有什么不同?三者的体性都是慧心所,但,以用有所不同来分辨,所以三者的本质是一样的,是什么心所?慧心所,不用师父跟你解释慧是什么,这个慧心所以前都讲过,慧以什么为性?慧以简择为性,哪一个简?简单的简,慧以简择为性,这个在我们的心心所法里面有谈到,就是叫你动脑筋然后叫你去分辨,叫你去分析,叫你去决择。
简,分辨分析,择,抉择决定,所以我们的智慧从一开始,就不是说你什么都不要分辨,一开始反而叫你要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一开始就是要这样去分辨,你才不会模模糊糊的,不会把外道当佛教来拜,不会把神当佛来拜,不会把佛当神来拜,也不会把耶稣基督跟阿弥陀佛混在一起。所以刚开始就是要简择,要明辨是非,从最简单的明辨是非到,明辨什么是出世间法,什么是世间法,最后叫你明辨什么是闻思修慧,怎么样去养成,这些种种都是要用简择的力量来。我们每天每个人与生都有这种力量,慧这种心所每个人都有,不要告诉我说有人没有慧心所,那问题很大,每个人都有,但是怎么样去启发,怎么样去把它开发,这个力量怎么样去把它开发出来,听经闻法养成正见。
见、忍、智三种都是慧,都是以慧心所为它根本的体,用有所不同,首先我们来讲从刚开始的最低层次的“见”。
见:是慧心所而有推度的功用,慧心所而有推度的功用叫做见,见道以前的有漏慧皆名为见,包括四善根的忍,见道以前的有漏慧名之为见,包括四善根的忍,见的范围就大了,只要推度的作用都叫做见。我们不是常常讲说正见增上,正见增上就是你推度之后,到达一定的认识,推度之后到达一定的认识,正见增上。
忍:推度后而有深切的认可者,这里的忍,见道即八忍八智的忍,有正断烦恼之用。这前面讲过,八忍八智的“忍”,忍是断烦恼的,烦恼不起就是智。我问你这个里面,我们一般讲正见增上,哪一个阶段是正见增上?是属于哪一个?(答:忍)有那么高吗?其实我们讲的正见增上不是这里的忍,我们所谓的正见增上只是见而已,所以叫做见。正见增上,正见增上还没断烦恼,八正道的正见是还没断烦恼,你只是对一些道理推认之后,然后达到一种所谓的思考模式跟一种体悟,这样而已。但是这里的“忍”,虽然说它是推度之后深切的认可,但是这里的认可是在八忍八智的忍,是正断烦恼,所以这里讲的程度是很高的,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所以一般讲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那个只是在见位而已,你看包括四善根的“忍”这个都还是见,还是在见道之前的这个见。所以这个见绝对是由推度而来的,就是由简择而来的,简择而来得到一种正确的观念,养成一种思维模式跟观念的时候,我们就叫做见。
所以他这里有清楚的定义,忍一定是八忍八智的忍,这个八忍八智的忍是断烦恼,我不是说,忍,断烦恼,后面有智,忍——智——忍——智……这样,十六心见道,忍智忍智,忍,断烦恼,一切,烦恼因缘不足不再起来就叫智。
智:认可之后能决断者,这个是一般的定义,无漏慧名智,烦恼不再生起,所以这里的智一般我们这里讲智是,指无漏慧,无漏慧名智指烦恼不再生起,所以忍是断烦恼,智是烦恼不再生起。所以这里的智不是一般讲的,指泛泛的智而已,这里是指无漏慧。所以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要翻成中文,谁知道什么意思?度一切到彼岸的智慧,般若波罗蜜。般若,就翻成“智慧”,波罗蜜叫做圆满或是度到彼岸。
波罗蜜有二种意思,波罗蜜第一个意思叫做圆满,第二个意思叫做度彼岸,所以我们般若波罗蜜叫做圆满的智慧,或是能度到彼岸的智慧。因为这种智慧是无漏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所以不翻,一般就叫般若波罗蜜或是简称般若,所以这里的智慧可以叫做般若。般若这二个字大家应该很熟了吧,般若专指无漏慧,叫做prajna,叫般若,一般翻成智。师父以前讲过,还有这个智,你要了解它,要跟另外一个字比较,还有另外一个叫做vijna,谁知道vijna一般翻成什么?
说什么,,没关系大声一点,没关系,说不定是对的,virginia是人名,不是,是vijna不是virginia,这个翻成中文翻成什么,你知道吗,谁知道,SN知道吗?不是观。你们都有点印象师父讲过,但是直接的认识是这个,你看这二个很相似,这二个都是从jna而来的,可以再猜,反正早晚总会猜中,JQ应该猜的到只是你现在忽然,
智的对面是什么?智是无漏,那有漏的叫什么,想到了识,
识也有卷舌的,认识的识,有想起来,有回神过来了,这师父以前其实讲过,从jna这边把它断掉,这个jna叫知,vijna这个叫识,prajna这个叫智,厉害吧,三个字都不一样,差别很大而且学问很深,这个jna知,就是认知的意思,就是知道而已,因为它是字根,它就是“知道”,后面这二个字都是从这个来的,vi,,这个是pra,vi是什么意思?,vi是分别,vi是分别开来,英文要加分别的时候,前面会加什么字头?有dis的意思,dis,英文会加dis有分开的意思,distinguish会加dis,然后分开,别别开来。那个梵文字加vi,pra是“直接”的意思。所以一个叫分别的知道,一个叫做直接的认知到,学问可大了,分别的认知到是凡夫的认识,直接的认知是无漏智,是圣人的认知。
我们凡夫认识东西都是要分别分别开来,经过比对之后发现它的不同点,然后就认知到这个原来是这个东西,别别的认识。但是prajna,般若,prajna直接的认识,要告诉我们,因为凡夫认知东西都是没有直接的认识,没有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为什么?加了一个我执的分别执著在里面。因为我们凡夫在分别分别,认知到不同的时候,就会产生执著,你看今天地震了,我冲进去,一间托儿所都是小孩子,地震了,我冲进去,地震了,你冲进去干嘛?你进去是随便抓一个孩子就走吗?你们看电影那个灾难片,母亲很辛苦这样,当然是先进去找自己的孩子,一般是这样子。当然少数有比较那个的。但是一般人的直接反应,地震了我从托儿所刚送小孩进去,我出来了地震了往回跑,做什么?找自己的小孩子,一般是这样,这个无可厚非,但问题凡夫就是这个样子。就是分别,分别后会执著,很少说地震了,然后我跑进去,我随便抓了二个,我就出来,很少。这个就是这样,现实人生就是这样,(答:看错了),看错那更严重,分别执著里面又加一个虚妄唯识。
但是我们这个智就是,直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不带有一层,我们的眼镜或我们一种分别,认识到事物本来是怎么样它就是怎么样,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四念处告诉你身受心法叫什么?身不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大乘(中观)叫做一切法空,唯识叫做一切法虚妄唯识,这就是事物的本质。
你认知事物的本质无非就是要反过来要破我们的执著,烦恼都是这样子来的,所以它有它的学问,它有它的很好的内容在。所以这个“知”,在阿毘达摩的定义里面,它就是认为无漏慧叫做智,烦恼不再生起,这个跟大乘讲的般若是一样的,都是指无漏慧,般若还有这里讲的智都是无漏慧,只是阿毘达摩更清楚的定义——忍跟智的不同点,忍是正断烦恼智是烦恼断后不再生起,它有这样一个意思。
同学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
问:这个忍是不是就是已经在初果向,还是还没到?
师父:推度后认可,这个就是在见道初果向,没错,因为我说见道即八忍八智的忍,这个忍是八忍八智的忍,所以见道烦恼之用,有正断烦恼之用,这个是在见道位没错。十六心记得吗?在十六心的见道位,你说四善根煖顶忍,那个忍是在哪里?在见而已,虽然都叫忍,但是它是在“见”而已,但是那种“忍”当然对法有一定相当,深刻的认知了,这个只是它有更精确的定义而已。
问:什么是八忍八智?
师父: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苦法智忍,苦类智,然后集法智忍,集类智,我们不是有欲界的,然后有四谛对四谛的断,然后有上二界的,你这样记得吗?有回复过来了吗?八忍八智大家都记得,上堂课跟上上堂课讲的,应该是上堂课讲的,八忍八智,书上有你再看一下,是见道,笔记也有,你只是忽然忘了这个是什么而已,同学们都没问题吧。
这边都知道,这个是见道位的,好接下来,
十智
• 有漏
1. 世俗智
• 无漏
2. 法智
3. 类智 4. 苦智 5. 集智 6. 灭智 7. 道智
8. 尽智 9. 无生智 10.他心智
十智,是所有智的根本体,它有十个,一叫做世俗智,有漏的,其它的都是无漏的,有漏的世俗智那就包括很多了,你的天文地理,数学,各方面,全部都是用这个有漏的世俗智来分辨的。所以这个世俗智实际上就是vijna,下面后面的其它九个都是无漏智,是prajna。为什么世俗智讲一个,然后其它的都是无漏智?为什么,因为这里要讲的本来就是在讲解脱法,所以世间的东西世间法,它不讲太多,世间法要讲起来太多东西,但是世间法总归为世俗智,有漏的,但是《俱舍论》要告诉我们是什么东西?出世间的无漏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他的重点。世俗智要分的太多了,所有的天文地理乱七八糟跟解脱没关的全部都是世俗智,下面这些都是解脱智。
1. 世俗智
– 一般世间有漏之智
– 生得慧、闻、思、修
2. 法智
– 证真理之智,缘欲界四谛,使欲界见惑不再起
3. 类智
– 类似于法智,缘上二界四谛,使其见惑不再起
4. 苦集灭道
– 法智和类智之下再分苦、集、灭、道之四智
8. 尽智
– 一切烦恼灭尽之智,证涅槃之智 – 断有顶第九品修惑之知
– 为阿罗汉才有,不通前三果
9. 无生智
– 一切烦恼断后不再生起之智
10.他心智
– 依前法智、类智和道智而起的无漏他心智 – 无漏他心智知他无漏心
– 有漏他心智知他有漏心
法智、类智,记得吗?苦集灭道智,尽智,无生智,他心智。法智是对欲界四圣谛的认知,类智是对上二界四圣谛的认知,所以有苦法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 集类智有这样子,法智跟类智所包含的无外乎就是苦集灭道四种智,它只是分的细而已。还有一个叫做尽智,无生智,尽智,无生智只有阿罗汉有,尽智叫做烦恼断尽,无生智叫做一切烦恼永不再生起。还有一个叫做他心智,这个他心智有趣了,他心智一般是指什么?他心通,但是他心智有分有漏无漏的,有趣吧?我先讲一下无漏他心智。
无漏的他心智,不知他的世俗心,这个话讲起来怪怪的,等一下会再讲,无漏的他心智,不知世俗的他心,他心智是什么意思?知道别人在想什么。那师父这样讲,你们知道什么意思,他心智分有漏无漏,无漏的他心智,不知有漏的世俗他心。也就是一个圣人他不一定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不知道你凡夫在想什么,一个阿罗汉或一个初果或一个二果圣人,他不一定知道你现在在想什么,你说不定想害他,他不知道。反过来说世俗的他心智,不知他人的无漏心,虽然我有他心智,我可能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解脱,不是说我可以读他的心,我可以知道你的,我有神通我有他心通,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就知道你这个人有没有解脱,没办法的。
但是无漏的他心智,能知他无漏心,所以你真正这个人有没有解脱,你要百分之百肯定,除非你自己也解脱了,你这人是初果,他也是初果,你绝对知道,但如果他是二果阿罗汉,那你就不清楚,你至少知道他是初果。所以跟人家讲说他开悟了什么,你这个东西不要乱讲,也不要道听涂说,百分之百肯确,除非你自己也证了这个果位。所以叫做佛佛道同,你知道他是佛,不是用猜的,是你真的知道,除非你也是佛;你知道他是阿罗汉,我跟你讲,他百分之百是阿罗汉,除非你自己是阿罗汉才能讲这种话。
这个预告一下,等一下再讲,这个就是根据,
这个就是《俱舍论》上的根据,所以你说,当你平时这样子讲的话,你可以这样子讲,问题是你有根据?《俱舍论》他就是这样子讲的
问:有漏的他心不知无漏他心,这个可以理解,因为没有能力,无漏他心为什么不知有漏的他心?
师父:因为圣人不一定有那种神通,他可以去修发,但是他开悟是,所谓的无漏心是对四谛的认可认知,但是对世俗很多东西,他不一定要去知道,也不一定会知道。
问:所以证果的阿罗汉没有刻意去修发神通,他碰到一个阿罗汉的话,他能知道,他必须透过佛法的互相交流,
师父:这个《俱舍论》倒没有说的很清楚,因为《俱舍论》没有讲很清楚,他只是这样讲,但是我觉得说他应该是那种感觉,感觉体验就可以体验的出来,应该是这样子,当然如果你经过交流那更不用讲,但是这个地方师父不敢跟你多讲怎么样,因为《俱舍论》没讲很清楚,他只告诉你无漏的他心智是不知世俗的他心。
DY问的很好说,那为什么有漏的不知世俗的他心?因为很简单,无漏智他重点重在哪里?你看,重在这些,法智、类智、苦智,他不重在这里啊,是不是,他重在法智,类智,这些他一定有。到了初果这些二三四五六七,一定都有,所以他重点是重在这里,这个他一定清清楚楚的知道,因为这是什么?这是断烦恼解脱,如果这个不清楚的话,他没办法断烦恼解脱的。
好这个我们先大概讲一下,因为这个比较有趣,而且也容易帮助各位同学厘清一些问题。
1、先讲世俗智,世俗智就是一般世间的有漏智,包括其它的学科,各种各式各样的学科都可以,但是就佛法来讲,它包括生得慧,闻思修,他包括生得慧,还有闻思修都是世俗智。为什么闻思修是世俗智?闻思修是世俗,但是他是随顺佛法的,你们听过随顺吗?因为你照著闻思修慧去走,它会引导你向于无漏,那你如果不照闻思慧去走,它没办法引导你向无漏,所以这个叫做随顺。比如说佛教常讲或禅宗常讲一个例子,叫做标月指,你说月亮在哪里?我如果跟你乱比一通,你照著我这样你也找不到月亮,但是如果我指导的是正确的,这样一比,你照著我的手一看,看到月亮。我的手不是月亮,但是我手指的方向是随顺向于月亮的,所以你照著我手指的方向,你可以看到月亮,这个叫做标月指。
闻思修慧就是标月指,你照著闻思修慧去走,你可以到达解脱至于涅槃的境地。所以它也是世俗智,因为他还没开悟,他还没断烦恼,所以是世俗的,但是是随顺胜义的。世俗智就这二大类。第一大类一般世间有漏智,那个可多了,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物理,全部都是,一般的知识都是。
2、第二个叫做法智证:真理的智慧,缘欲界四谛,使欲界见惑不再生起的智慧,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类智忍、集类智,这样记得吗,我们的十六心见道,那个你们都有画,书上都有,十六心见道就是在讲这个,类智那就不用讲,
3、类智叫做类似于法智,缘上二界的四谛,缘上二界四谛使其见惑不再生起,使其见惑不再生起,这个叫做类智。为什么叫类智?类,相似于法智,所以苦下面的烦恼,可以分成欲界还有色、无色界。但是问题是苦下面的烦恼,其实它的性质都是一致的,只是分上二界的而已。比如,贪烦恼,贪可以有欲贪,但是也可以有色贪、无色贪,但总归它的性质都叫做贪。但是瞋,还记得蛮清楚,瞋只有欲界有,上二界是没有瞋的。
4~7接下来的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就是法智和类智下面,再分为苦集灭道四智,因为我们不是有苦法智,还有集法智,苦法智,苦类智,有集,还有灭,还有道,所以这几个在讲的,其实就是十六心见道位的智慧。有法智、类智,然后苦集灭道智,其实是法智类智,再分为苦集灭道而已。
问:断一品烦恼然后法智,就是断烦恼智生起,先断欲界的烦恼——法智,然后再断上二界的烦恼——类智,
师父:不是有苦法智忍,然后接下来苦法智,再来集法智忍,再来集法智,先断欲界的这个苦下面的烦恼,断了之后,接下来让它不再生起,然后接下来就换断上二界的,这个就是上次讲的十六心见道,十六心见道的一个阶位。如果同学们不清楚的你们可以去看看,再回去看看师父的录影带,这个书上第几页,280是不是,(《俱舍精要》P267)对280有一个表,他分欲界跟上二界,然后苦谛下面有苦法智忍,苦法智,然后断了这个之后,第一心断苦下面的烦恼,第二心让烦恼不再生起,第三心断苦下面的上二界的烦恼,一断,然后接下来,让它烦恼不再生起。279页有看到这个表,就是这样一个表,你要问到底每一次断的是哪一些烦恼?227页,(《俱舍精要》P202图表)欲界苦谛下面有十个,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奇怪今天舌头好像不知道怪怪的,
第一个苦法智忍的时候,就断下面这十个烦恼,然后到了第二心,苦法智就是让这十个烦恼断后不再起。然后第三心苦谛,苦类智忍,是断色界无色界的合在一起,然后第四心,断了之后让它不再生起,这样清楚吗?应该清楚,因为他十六心见道的时候,他就没有把色界无色界分开了,他把色界无色界合在一起叫做上二界的。
你们可以把这二个表,画一个记号,以后随时可以看随时可以明白,这个叫做苦集灭道四智。接下来,这里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了?你不要问师父说,师父,你有没有法智,你有没有类智,我说不要问师父这个问题,师父还是一个具足的凡夫,所以这个东西师父绝对没有。
8、接下来第八个叫做尽智:尽智叫做一切烦恼灭之智,证涅槃的智慧,这个尽的意思就是烦恼断尽,断有顶第九品修惑之智,有顶是什么有顶?你们这个有顶一定要记住,有顶是指什么?有没有听过有顶天?这个是指的有顶天,有顶天是什么,三界里面最高的就叫做有顶,三界里面最高它指的是什么?非想非非想处的有顶天,是三界里面最高的。当烦恼依三界来分的话,有顶的第九品就是最微细的修惑,断了最微细的修惑你就成为阿罗汉了,所以它是断有顶第九品修惑的智慧,只有阿罗汉才有,不通前三果。因为前三果这一品还没断,你一断就证阿罗汉了。
9、还有,无生智叫做,一切烦恼后不再生起的智慧,一切烦恼断后不再生起的智慧就,叫做无生智。所以叫做尽智无生智,唯有阿罗汉,一个是烦恼断尽,一个是断尽了一切烦恼不再生起,叫做尽智、无生智
10、接下来他心智,依前法智类智和道智而起的无漏他心智,无漏他心智,只有知他无漏心;有漏他心智,知他有漏心。如果刚刚这样讲,你一定不知道师父在讲什么,经过刚刚解释之后,你们知道师父在讲什么吗?无漏的他心智知别人的无漏心,有漏的他心智知别人的有漏心。
问:如果有一个人他在证果之前,他就有无漏的他心智
师父:证果之前不可能,
问:证果前有有漏他心智,有漏的他心智,如果他断烦恼了,这个他心智就变成无漏的吗?
师父:不是,这个不能互转的,他证果了他还是自己,还是会有无漏的他心智,他有漏的不会转成无漏的,有漏的,他还是有漏的,还是不是一个概念。比如今天我还没证果之前我有他心通,我知道你的世俗心你在想什么,我证果之后这个能力还在,你是这样子问?是啊,这个能力还在。
你不要把二个搞混,(答:他无漏的就只是指他无漏的,有漏就是指他有漏),是啊,无漏就是无漏的,他不会把无漏转成有漏的,(问:会不会把有漏的转成无漏),不会不会不会,无漏的他心智还是无漏他心智,有漏的他心智还是有漏的他心智,他同时有二种。
慧解脱阿罗汉当然没有神通,所以他不会有有漏的他心智,(问:实际上在讲的神通,跟智慧不是一回事),对,因为有漏的他心智可以叫做神通,有漏的他心智是一种神通,就是一般人都可以修发,但是无漏的他心智,只有圣人无漏他才有,(问:六通里面的最后一个?)那个是漏尽,对啊。
问:就是这个他心智跟他心通,还是不一样的东西?
师父:不是不是,他心智就叫做他心通,但是有漏无漏又是另外的概念,他心通有时候叫做他心智。二个概念,他心通、他心智是一样的,但是有漏无漏是另外一回事。
问:如果一个圣人他修有他心通的话,实际上这个他心通,就是他是靠定力修发神通,还是有漏的
师父:还是有漏的,所以他才会知道有漏的世俗心,所以圣人他是可以修发这种神通的,但不是说圣人一定有这种神通,
问:如果他不修发有漏的他心通,那他就一定有这个无漏的他心通,只要他断烦恼,
师父:断烦恼他就有了,他就知道了
问:师父请教一个问题,比如像孔子老子他们属于,
师父:他们这种圣人是中国定义的圣人,不是佛教定义的圣人,是不是有回答你的问题
问:但是事实上他们讲的那些道理,很多也是要有很高的智慧,
师父:是啊是啊,那就佛教来讲是这样,就是世俗的道理跟智慧还是有高低,世俗的还是有高低,他们再怎么讲都是在讲世俗高度的智慧,还是世俗的。因为孔子他们不曾告诉你,断我执、求涅槃,然后脱离三界,他们是没有讲这些东西的。就我所认知是这样,那别人如果认为说他们有那我也没办法,但是我的认知是这样,但是你说他们讲的一些知识学问,深度不深度?深,但是再怎么深还是三界的。这样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所以世俗的智慧,世俗的这些人很多还是智慧很高的,但是再怎么高就佛教来讲,就是不完美不究竟,没有办法指导你脱离三界之苦。实际上儒家很多东西都是讲今生而已,它一般不谈前世跟来世,这是一般所认知到是这样子。基督教讲二世,今生和来生。佛讲三世。
问:师父我在想DY问那个问题,我想因为我们常常读佛经里面讲,尤其像观世音菩萨至少讲到32种化身,所以我说对于古来的圣贤,就是世俗间定的圣贤,你不知道他们真正的,只能说他所显现的就是度世间的众生
师父:你如果要问我说,他们可能是不是菩萨现的身,那我不知道,这我没办法回答,
问:可是我说有可能,可是我们也不知道,就理上有可以说的通,事实上就
师父:理上说的通说不通,因为这个不是理上的问题,
问:可是菩萨度众生他常常不见得,就像他要是现,
师父:因为你可以这样子讲,师父比较不愿意这样子讲的问题,就是有时候会把人搞混,会把佛法跟一般的世间法会搞混。甚至如果要这样讲,人家讲说耶稣基督是不是菩萨来应化的?当然理上都可以讲的通,这样扯下去变成重点就跑掉了,你说孔子有可能是菩萨来应化,那耶稣?因为以前师父曾经去一个教堂,有人这样就问我,是不是耶稣也可能是菩萨?理上你要用这样的推论来讲,理上都讲的通,但是重点是如果这样推下去的话,那佛法的核心要讲什么就会跑光了,就会跑掉了。所以师父只能这样子讲,只能大概是这样子讲。因为他们讲的东西有些很深,但是再怎么样都是世间法。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是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以度之,他有现梵天、婆罗门、现什么什么什么,但是有一个重点,他一定会为他们,就算是根基不够,也会为他们种下出世间法的种子,一定会引导随顺往出世间去的,用人天善法也可以。因为我们现在《俱舍论》讲的是三乘出世间法,如果在《成佛之道》里面讲的是五乘共法,那可以讨论讨论,但是这里讲的是三乘,是出世间的法。57:00
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师父是不是废话太多,我们休息一下,谈到这边有什么问题吗,应该大概都知道,刚刚都是一些知识上的东西,然后应该也还有趣吧,不会觉得很枯燥,不会觉得说那个是什么东西,我们,
继续来讲十智的行相
1、世俗智
缘有漏之一切法之自相共相
于五停心观、别相、总相念住观诸法之自相共相
于暖、顶、忍缘四谛十六行相
于上忍和世第一法唯缘苦谛下之一行相
2、法智:缘欲界之四谛作十六行相观
3、类智:缘上二界之四谛作十六行相观
4、苦智:无常、苦、空、无我
5、集智:因、集、生、缘
6、灭智:灭、尽、妙、离
7、道智:道、如、行、出
8、尽智,
9. 无生智: 以空、无我以外的十四为行相。因有假我之故。
10、 无漏他心智:唯以道谛之道、如、行、出为行相。
有漏他心智以所缘的心心所自相为行相
我们不是讲了十智吗,十智的行相到底是什么,十智是智慧,行相就是他认知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个“行相”二个字慢慢有概念了吗?行相就是心所缘相,心取境之后,映在于内心的反映于内心的这个叫做行相,也就是我们内心认知到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既然有智慧,这个智慧所认知到的到底是什么,这里要谈。刚刚讲的是智慧分辨说他是什么智什么智,这里要谈说那他认识对象到底是什么?
世俗智缘有漏之一切法之自相共相,什么叫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自相就是东西它本身的特性是什么,共相就是一堆东西它共通的特性是什么。人有人的自相、共相,我们人那么多人,人有他的共相,既然是人那都有他的共通处,人有没有他的自相?有的,每个人每个人不大一样。桌子有桌子的共相,每张桌子有每张桌子的别相,这个简单的讲,以后有机会讲阿毘达摩,再讲详细一点,但是大概就是这样,师父用一种普通的比喻来讲。
比如说桌子有铁桌、木桌,材料来讲它有各式各样的,从桌子的用途来,讲有办公桌,有读书桌,有什么桌,什么桌一堆,这个办公桌或是它是读书的桌子,它是吃饭的饭桌,这些就是这个桌子的自相,自己的特性。桌子有没有共相?让它成为桌子的这样特性,就是它的共相。所以世俗智就是分辨这些自相共相,然后由这些的比对,认知到一个东西的不同。我们把桌子扩大家俱来讲,每一个家俱有它自己的自相,桌子跟沙发跟椅子它的特性就不一样,所以它不一样的特性叫做自相,这一类的家俱全部加起来,它就叫做家俱,它有它的共相,叫做家俱的共相。因为是家俱,那就不是厨具,就不是交通工具。所以这个就世俗智要认知的这些。
世俗智还可以认知什么?五停心观别相总相念住之法的自相共相,自相念住,共相念住,还有煖顶忍,缘四谛十六行相这个是世俗智,还有于上忍和世第一法唯缘苦谛下的一行相,这些都是世俗智。忍位还是世俗智,包括世第一法都是世俗智,世第一法是世俗的最后一心,一下就过去,因为世第一法是见道之前的最后一个。不是到了煖顶忍吗?就减观,你还没进的那个前面那一个刹那,世俗智,世俗智最后一下子过后就是见道十六心,见道十六心就不是世俗的了,见道十六心是胜义了,是无漏的。所以世俗智的所缘的行相就包括这些。
有漏,这个东西太多了,世俗的太多了,后面这三个谈的都是跟修行有关系的,所以后面这三个还是用世俗智来,但是后面这三个跟修行有关系,是随顺胜义的。接下来应该都很容易知道,法智缘欲界之四谛作十六行相观,类智缘上二界之四谛十六行相观,这个应该没问题吧?法智是缘欲界的四谛,然后作十六行相,类智是缘上二界作十六行相观。苦集灭道的苦智,苦智是无常苦空无我,十六行相,苦下面的是什么?苦、空、无常、无我,或是无常苦空无我,集,集下面的是什么?背的起来吗?师父的脑力还不错,集叫做因、集、生、缘;灭,灭、尽、妙、离;道,道、如、行、出,就是他的行相。
上次讲四谛十六行相的时候,不是有谈到这个十六就是四谛的行相,苦集灭道智缘的就是这十六个行相。
5,集是因集生缘;6,灭智叫做灭尽妙离;还有(7)道智叫做道如行出,(8)尽智;(9)无生智:以空无我以外的十四为行相,因为有假我之故。
这个你能了解就了解,这个比较复杂没关系,
10、无漏他心智:唯以道谛之“道如行出”为行相,有漏他心智以所缘的心心所自相为行相。这个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问:这里的智的十四谛十六行相,和我们前面讲的十六行相有什么区别吗?
师父:就是那个十六行相,他只是告诉你苦集灭道智,它所缘的行相到底是什么?就是这些,同样的东西,
问:就是跟前面在煖那里做十六行相观,他观的和这里是,
师父:这里就是一样,就是告诉你说集智它要认知的是什么,只是那时候是在观而已,这个是认知,这已经是智了,这已经是智了,但是他认知的东西还是一样,深浅度不同,认识的对象还是一样。所以你从十六行相开始观,观到十六见道,他认知的都还是四谛,认识的四谛是一样的,只是他认知的深浅度不同。前面是随顺世俗的这种智慧去认知,但是到了世第一法之后,见道了,那个就是智慧,忍跟智。
无漏他心智唯以道如行出为行相,有漏的他心智,以所缘的心心所的自相为行相。因为有漏的他心智,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也就是知道你的心和心所,你起瞋心了你现在很讨厌我,我的他心智一观察我知道,你现在起了瞋心,或是你起了贪心。我戴了一个表很漂亮,你看到你想要,贪心所,我看就知道。所以他是说有漏的他心智,以所缘的心、心所为自相,什么叫所缘心心所?比如如果我有他心智那我去观察你,你的心心所就是我的所缘。
这样没什么太大问题,
什么叫做心、心所的自相,这个就要谈到前面的心心所法了,每一个心所法有它自相,有没有什么作意什么那类的,每个心所法有它一个特性,受有受的自相,想有想的自相,受的自相跟想的自相就不一样,受以领纳为性,想以取像为性。慢,这个心所是不好的,慢,骄慢的慢,这样的心所跟贪心所又不大一样,怨跟憎性质相通但是又不大一样,每个心所有它自己的特性跟自相。恶作跟掉举,特性不大一样,惛沈跟掉举又不一样,所以它每个心所每个心的特性,心所,心理作用它的特性都不大一样,这里就是指所谓的心、心所的行相。
心我们有几个心,几个心王,我说心王,我不是说心所,有几个心王?不要把《俱舍论》跟唯识混在一起,七八识只有唯识讲,《俱舍论》只有讲六识,七八是唯识讲的,六识就是六个心王,每个心王不大一样,眼识跟耳识不一样,六个心都是心王,叫六心王,六个识都是心王,当然都是依意识来起作用。
问:意识是前五个的心王?
师父:不能这样子讲,经典讲是六个心王,六个都叫心王,因为为什么叫六个心王,因为每一个作用都不大一样,虽然共通上都是依意识起作用,但是作用都不大一样,所以不要搞混,《俱舍论》是讲六识而已,七识八识只有唯识才讲。
问:我想问一下不是说六识合一为心王吗?怎么又有六个心王
师父:六识都是心王六识都可以叫做心王,因为每一个识不一定同时都在作用,所以这个地方以后慢慢,因为他有二派的学说,一派是指六个,另一派是说都是依意识为主的。同学们其它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叫做自相共相,
问:师父你可不可以前面一页,我再看一下,
师父:你前面一页没有看清楚是不是,你有跟他解释是不是,我解释不了,小妹妹有在抄是不是,那还蛮用功的我以为你在画画,师父开玩笑,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小弟弟?在楼上,他画的画还蛮像,没什么问题我们继续来讲。
诸智功德
(一) 不共功德(十八不共法):
一、十力:
- (处非处智力:佛能知一切事的合理不合理因果道理。以十智为体。
- (业异熟智力:佛能知业因和异熟报之间的关系,知哪种业能感哪种报。除灭和道智以外的八智为体。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道种种定之力用的智慧,在定品中细讲。灭智以外。
- (根上下智力:了解众生的根机(信进念定慧)有高低之分的智力。灭智以外之九智为体。
- (种种胜解智力:了解众生的种种不同好要喜乐的智力。以上九智为体。
这个很快,这个可能下礼拜讲完了,就要进入定品了,诸智功德有不共功德叫做十八不共法,第一个十力,这里讲的是佛,所谓的不共功德十八不共法,是佛不共于其他圣人的功德,这个只有佛才有。
首先有十,刚刚(声音)断了可能我们再讲一下,
所谓的诸智功德里面有分为共功德,还有不共功德,我们首先来讲不共功德。不共功德指的就是,佛不共于其他圣人的功德,就是佛的这种智慧功德是不共其他的,只有佛才有。他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所畏,还有其它的加起来,一共有十八个叫做十八不共法,我们等一下会讲。首先我们来讲十力,第一个,十力,十力第一个叫做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这舌头会咬到讲不好的话,所以师父还是不要卷舌的好,不然不小心会咬到舌头,还有
根上下智力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
我再回去,我回去慢慢讲,可以再抄了,你们慢慢抄,师父慢慢解释,
1、什么叫做处非处智力?佛能知一切事的合理不合理,佛不是说什么东西都知道佛不是神,但是佛知道很多事情的合理不合理,因果道理,尤其是怎么解脱,怎么度众生的这些道理,以前面的十智为体。前面的十智是哪十智应该记得,法智,类智,加上苦集灭道,尽智,无生智,他心智,是以十智为体。什么叫做处非处智力,这个“处”叫做“合理”的,“非处”叫做“不合理”的,所以佛知道合理不合理的因果关系?什么叫合理不合理因果关系,如果我告诉你说你学牛叫就可以解脱,这个合不合理?当然不合理。所以佛很清楚的知道,你讲的这些到底因果上有没有对应关系,合不合理,佛清清楚楚的知道。佛当然知道修八正道,好好的修能不能解脱,或修八正道修戒定慧,好好的修能不能解脱?当然可以啊,像这个,佛就知道,所以这个叫做合理,修八正道能到达涅槃的彼岸,这个叫做“处”,学牛叫、学狗叫能解脱,这个叫做“非处”,所以叫做合理不合理。
那世间的很多因果合不合理,佛也知道,佛知道其因果合不合理。所以我们不要瞎掰因果,我们人很喜欢瞎掰因果,他今天跌倒腿摔伤了,我告诉你,那一天叫你不要从坟墓过,你就是偏要从坟墓过。我们常常会有这样子,把很多根本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有对应关系的,然后硬把它弄成一种就好像合理的逻辑。佛知道这些事情到底合不合理逻辑,因果上有没有对应关系,这个叫做处非处智力。不只是想像的逻辑,而是世间发生的很多事情,它中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合不合理,佛完全都知道。佛知道,
第二个叫做业异熟智力,还记得异熟吗?异熟是针对什么来讲,针对什么因果来讲的?业力,业力、果报、因果来讲的,因果可以分很多种因果,但是佛教所重视是业报的因果,受报,我们人受报,或是众生受报这个叫做异熟,异熟有哪三个意思还记得吗?异时、异类、变异,异时就是我们的业跟报中间,有一定的时间,一般不会我马上做坏事马上受报,反正都一定会有一个时间所以叫做异时,你这边做事过了一段时间,长短很难讲,但是就是一段时间受报,他不会当下、马上、同时,不会同时就是异时。异时就是不是同时,就是会过一段时间,但是时间长短要看他的因缘,这个叫做异时。还有什么?异类,异类就是什么?因为造业有善恶,受果报没有善恶,还记得吗?大家是不是都忘光了?没有,
DY你那时候来了吗,谈异熟果已经来了吗,
我们不是常常讲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般的讲法,不要去纠正人家,不然你会遭人嫉怨。但是如果我们学到这个的,你要很精确的认知,如果是你讲的通的,或是会听你的话的,会听你娓娓道来的你就跟他讲,其实真正佛教讲的是说,善有可爱可乐之报,恶有不可爱不可乐之报。我们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后面的善跟恶其实指的是,可爱、不可爱,可乐、不可乐。什么可爱不可爱,不是你长的很cute那种可爱,是我们在客观的接受度上,会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会觉得快乐的。
造恶业下地狱受报,可爱不可爱?当然不可爱啊,你不要跟我说我觉得那个还蛮舒服的,没有这种事情。所以为什么我们说果报没有善恶,(答:因为果报它就是发生一件事情),受的果,,它怎么会有善恶,那有善恶,那完了,以后的善恶就永远完不了了。所以也没有人生下来就是恶的,我们这一生都是,依过去的烦恼造的善恶业而来的,所以我们这一辈子来,只有受报可爱不可爱而已,没有所谓我生下来,我这个报体是恶的是善的,没有这种事情。
什么叫做业异熟智力?佛能知,我这个知跟智常常打错,
佛能知道业因和异熟报之间的关系,知道哪种业能感,哪种报,除了灭和道智以外的八智为体,后面的那个都是以前面的十智哪一个智为体,重点在于前面,佛能够知道业的因和异熟报之间的关系,知道哪一种业能感哪一种报,也就是佛不会把业报乱扯一通,他明明白白知道的。因为我们人常常,我们学佛常常有时候会犯一个毛病,佛告诉我们要有因果观念,然后造业受报,但是佛并没有叫我们去随随便便乱串业异熟报的关系,所以佛经讲说,业异熟报不可思议。也就是我们只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这个是大体上的原则,没错,然后中间还有一些因缘,但是佛没有叫我们说,你可以在我们一般世俗生活里面,去跟人家讲,你今天发生什么事,眼睛肿起来就是你什么时候,可能造了什么业,就是你那天经过妈祖庙没有拜妈祖,所以发生了这些事情;还是说你今天我知道你最近生意做失败,我告诉你,我掐指一算,就是什么什么什么,我们人很喜欢把这种因果业报,自己乱扯一通。
今天发生车祸,可能前辈子没有到寺庙去拜拜,太久没有看到师父了,所以没有得到保佑,就是会把这样的因果乱串乱会一通,我们很喜欢这样子。我不知道你们在日常生活,有没有常常遇到这样的人?有喔,
问:在善终服务那些人去看临终的人就说,这个是你的因缘果报什么什么的,我听的觉得很难过,人家快走了为什么要说这些,你怎么样知道,
师父:人都快走了不要在那边雪上加霜,他病很重了你就好好安慰他,不要讲说你过去恶业做太多。讲一个比较那个,上次不是有发生灾难吗?大海啸,很多人会讲说这就这些人的业报,如果你学过这个,你绝对不敢这样乱讲,每个人的业报果报,不是你可以随便乱穿凿附会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不是这样?是啊,,但是他现在发生了哪一种东西,是哪一种报,你知不知道?不知道啊。所以你不要乱会,佛教除了谈因果业报以外,还有谈慈悲喜舍,所以什么时候是该谈业报什么时候,我告诉你他在做坏事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他要偷人家东西,你不要这样子你这样以后会受报,这样讲对不对?对。最近发生什么灾难,你这个时候就不是在谈人家这个业报(对时候),因为你不知道,果发生,你不知道它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你这个时候是发挥悲心的时候,不是在谈因果业力的时候。(答:安慰,不要去打击),不要去打击,因为,不是打击,而是你根本不知道它这个到底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因缘是这个样子,那不要去穿凿附会,这个是一个正知正见的佛教徒所要有的。
问:师父像刚才譬如大海啸这种事情,可是我们至少可以说就这件事情来说,因为他们都因这大海啸而失去生命,这是他们之间能够讲说是共业吗?只是不知道是共业别业里面,还有很多,释迦牟尼佛那时候释迦族种被消灭掉一样,
师父:这个是佛告诉我们的,但是因为佛有这种能力,我们没有,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些故事,这些背后因缘,但是还特别告诉我们,只有佛有这种能力,有神通的阿罗汉也可以,但是有神通阿罗汉不究竟,唯有佛才有真正俱备这种能力。佛是确实讲了很多本生的故事,但问题是那是佛告诉我们,不是叫我们自己去乱猜,精神上应该都抓的住师父要讲什么。
问:佛知道,但解脱圣人阿罗汉就是没有能力,
师父:有神通也可以多少知道,但是不完整,不究竟,唯有到了佛才可以究竟,
问:菩萨呢,
师父:菩萨要看几地菩萨,,菩萨的种类太多,你说观世音菩萨,那当然,他的能力跟佛差不多了,凡夫菩萨,还是你这位小菩萨,那差远了,菩萨的阶位太多种
3、再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这些是什么?SN这些指的都是什么,你知道吗,,你应该知道吧,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这些都是在讲什么,应该你看过会很多类似这样的名称,这些都是在讲一个智,定,讲定或讲禅定,因为定可以包括所有的定,禅定只能指什么?你既然都讲四禅了,禅定只能指色界的四种禅定,无色界的不叫禅定,欲界的也不能叫禅定,欲界只有未到地定。但是如果说是等持等至的话,那它包括所有的,所以这个东西包括解脱,这里解脱不是指烦恼解脱,这里指的是定解脱。反正这几个名称,全部都是在讲定,都是定的不同名称,然后这里意思要讲就是,知道种种的定力之用,什么定有什么作用,四禅有什么作用,第四禅有什么作用,初禅有什么作用。初禅叫做离生喜乐,二禅叫做定生喜乐,三禅叫做离喜妙乐,四禅叫做舍念清净,这些作用是怎么样状况怎么样,佛通通知道,阿罗汉不一定知道。
因为慧解脱阿罗汉,连初禅是什么样子他都不知道;俱解脱阿罗汉可以知道,佛当然比俱解脱阿罗汉更高了,所以这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这些全部都是在讲定,在定品中会再细讲。因为定品中他就会分辨,什么什么定,什么什么定,那这些定有什么名称,定,从不同的名称有时候叫做“等持”,有时候叫做“等至”,什么时候可以叫做等至,什么时候可以叫做等持,为什么其它的不能叫禅,只有色界的四种定才能叫做禅,这个我们在定品会稍微做详细的一些说明。这样各位同学这边可以吧,有什么问题吗,
问:我最近老看那个在网络上看看看,就刚刚还是那个果的问题,他说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
师父:有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这个只能是说一种轨则上的东西,佛知道,但是我们不能乱猜。师父的意思就是,佛知道现前发生的事情,它的因到底是怎么样,佛很清楚的明白。那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不能去乱会,我们只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决定的,偷人家东西是恶,就会有恶报,这个是决定的。但是今天发生了一件灾难或发生一件事情,我们根本不知道它的因到底是怎么样,所以我们不可以在这边乱穿凿附会,不然会产生一些邪知邪见。
问:是不是说,就是当发生一些不好,比较悲惨的事情,有灾难事情的时候,要从慈悲喜舍的角度,
师父:对,要从慈悲喜舍角度去关怀,去帮助,
问:任何事情的发生一个果,它肯定都有一个因,我们就是不要去探究这个因是什么了,
师父:我们不要去探讨它中间的关连,把它推到说它到底是怎么样,因为这不是我们能力所能了解的,我们都没有神通,没有天眼,没有什么。有天眼会不会真的就知道?不一定喔,有天眼会看错喔,天眼当然会看错,天眼不是无漏的,天眼不灵,智慧不够。师父不是很常讲一个例子,叫做持狗戒,持牛戒的吗,印度外道为什么会持牛戒,持狗戒,他不是随随便便乱推的。经典上是这样说,他说有一个印度外道他有天眼通,他看到这只牛死掉了,死掉之后它的怎么样,我们世俗讲灵魂,或是我们讲中阴,投生到天上去了。他说奇怪,问题是一般人看不到,只有天眼通才看的到这样子,他说这个牛死掉生天,这个牛有修行?这个牛修行平时在做一些什么,我去观察观察,牛都在干什么?奇怪牛只有吃草跟睡觉啊,我知道睡觉是不会上天的,那么就是吃草,所以就持牛戒学牛吃草。你不要觉得很惊讶,你现在到印度去,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苦修外道,你不用到印度去没关系,你上网查一下,印度各式各样苦修外道太多了,还有那种一只脚一只手,站这样,一站几年,没有骗你们的。你们上去查查都知道,当然他都有他的理论在背后,问题是这些有时候都是有神通,或是打坐来的。
但是问题是说,佛说他业异熟而报不可思议,他没有佛的那种能力,但是就佛教讲说,这只牛死掉生天,是什么原因?是当牛这个过去,过去的那一辈子有些善根因缘成熟了,只是说过去生中它造了善造了恶,但是有些恶业因缘先成熟让它成为牛,后面的善业因缘还没成熟,那这个牛受报完之后,它之前那个善根因缘成熟了引导它,问题是这一层的道理,他看不到,这一层的道理,佛看的到,佛知道。
所以不要以为天眼通看的到东西,就一定是真的,假的看错的还很多,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说业异熟智力,唯有佛能知道。看错挺麻烦,邪知邪见就是,邪知邪见还有一个更严重叫什么?戒禁取,也不是更严重,就是一个更莫名其妙的叫做什么?更麻烦叫做戒禁取,你以为你这样修是解脱了,其实是修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解脱有他一定的道理,四圣谛,解脱离不开八正道,戒定慧,八正道戒定慧就是要持戒,要修定,慧学是什么?闻思修,内容是什么?四圣谛,缘起一切法空,缘起一切法无我,缘起虚妄唯识,就是这些道理。你不要以为随随便便你拿一个什么,一只手一只脚的这样都可以解脱。
这个你要是常看经典,尤其是看《阿含经》会觉得很有趣,因为他里面举的各式各样,而且他每次讲到这些,他都会举一些当初发生的事情。当初发生的事情你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是师父说过,当初那些发生的事情,现在印度还在发生,你现在去印度看还有,一堆。上次我们在大学,然后我们教印度教的时候,那个老师就去找了一个影片,那个叫做,rolling,sai,baba,rolling,sai,baba是圣人的意思,rolling为什么,,什么叫rolling?滚,那种rolling不是正面滚,是侧面滚,好像在包那个一样叫做rolling sai baba,sai,baba是圣人的意思,他的修行方法是什么?用滚的朝圣,滚了多少你知道吗?你绝对想像不到,滚了一千多公里,比轮胎还厉害,滚了一千多公里。从这边滚到温哥华,如果你能从这边滚到Edmonton,那师父可以请你吃一餐大餐,不用滚到温哥华。
他认为这是一种修行,他就是穿著厚衣服,然后每天就开始滚滚滚,他的滚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这个村庄是拜一种神,然后他们这个神,有他本来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把这尊神化身请出来。所以他为了这样朝圣,他们每年都有人这样朝圣,他就从他们这个村庄用滚的去朝圣,滚到他们原来的神的地方去。然后就印度教的苦修认为来讲,这是一种消业,对神的一种最高的崇敬,他认为是修行方法。
问:这个多少能不能消掉一点业
师父:当然不行,
问:能造业吗?
师父:是不是算造业,我不知道,但是肯定消不了业,为什么不行,因为后来,以前佛陀不是说有很多外道的苦行,莫名其妙一堆,类似这种滚的,当然也有。然后有人后来就是遇到佛弟子,佛弟子跟他讲说,你这样修行不对,然后二个辩,那我们去问佛陀,他就跑去问佛陀,佛陀就跟他讲说,你这个苦行那种方法,好一点的就是徒劳无功,你也没造什么业,你在那边滚也没有妨碍到人家,没有怎么样,就好一点就是徒劳无功;坏一点有可能会造业。有些邪知邪见的修行方法是造业的,什么叫做邪知邪见修行方法是造业的?像印度古代有那种说牺牲的,甚至说有断人几个指头,杀人几个头,那种邪教的修行那种就是造业,
问:砍自己就不算,对吧,
师父:砍自己那另外再谈,佛教的戒律也不允许自杀的,也不允许伤害自己的,因为伤害自己是愚痴的行为,
问:那燃指是怎么回事,
师父:那以后我慢慢再跟你谈,他问的是燃指是怎么回事,这大乘佛教的时候我再慢慢跟你谈,其实他不是真的,我慢慢再跟你谈,我这样讲一个很简单好了,这个燃指或是我们燃戒疤是什么?这个是表示我愿意以最高的代价,来学习佛法,来度众生,象征,表示我愿意以我最崇高的生命,我最高的代价,来度众生。所以孔子不是也说吗,朝闻道夕死可矣。佛教也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佛陀过去生中遇到一个人,然后就问他,一个圣人问他,讲一个上半句,我太久,我忘记了,好像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什么这些,那他听了上半句觉得很好,他问他下半句,然后他就问说,那你对这个求法的心到底多肯切,他说这样子我爬到树上,你告诉我下半句我马上跳下来,这什么意思?为法忘身。就是我愿意我最崇高的生命来换取佛法,这是表示对法的尊重跟追求,不是真的叫你去死。这样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
问:那燃指也不是真的燃吗?
师父:燃指古代在本生经中,他有他一个故事的演化,我慢慢再跟你讲,但是不管是燃指还是戒疤还是这些东西,讲的象征意义都是说,我愿意以我最崇高的生命,来作为对法的追求。
问:就像那个有一些出家人他们朝圣,佛教的圣地,他们有的就三跪一拜,
师父:那表示最大的诚敬的心,但是你不要以为这样三跪一拜,可以拜到解脱,没有这种事情,但是这种的宗教情操,是他们对佛法最高的敬意,
问:而且这还有带有忏悔的,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但是这些宗教仪式或情操都只是入门,你像那些喇嘛他们都有很深的慧学上的,不是只是说我这样拜就好了,这个都要配合的。我们也常拜我们,也常礼佛,也常每天拜多少拜,这些都有,但是要认知他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如果你不正确的认知到他这样做目的是什么的话,有时候也变成戒禁取。所以我说闻思修正见现前,要闻慧知道你现在做的是什么,意义在哪里才是最重要的。你这个问题不错,但师父跟你讲大概是这样,因为这个后面有太多的故事,很有趣,以后谈到大乘佛教慢慢再谈,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下礼拜我们会把智品讲完进入定品,定品再讲完就我们的唯识了,定品讲完《俱舍论》讲完,那这算苦集灭道的哪一个,这个智品和定品,你觉得,当然是道,当然不是灭,那贤圣品属于什么,,灭啊,还没回向是不是,来我们来回向,不好意思,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