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第六讲
俱舍论 第五讲 |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 俱舍论 第七讲 |
复习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来稍微复习一下上个星期讲的俱舍论的组织。
现在我们所看到玄奘大师的翻译,一共有九品,第九品叫做“破我品”,破我品实际上它应该是别出,它是独立的另外一部,但是他们翻译的时候把它放在一起,但是实际上真正来讲,俱舍论应该是只有八品而已,包括破我品它一共有三十卷,实际上它应该是只有八品而已。它的组织次第的安排是以四圣谛为主,也就是说实际上它整个是在解释苦集灭道四圣谛的。
第一、二品总说有漏无漏(如图),那就是界品还有根品,界品以三科明诸法体,三科是哪三科?蕴处界三科。蕴处界三科是佛陀最常用来分析我们有情身心生命的流转,还有分析有情的构成。从蕴处界的分析里面让我们知道,一切法皆是因缘所成,所以一切法无我,在小乘的学派里面,他们认为法是实有的,我这个身心生命的我,是一个假法,是由因缘所成的,也因此在小乘的学派,大乘后来常常把小乘学派称做法有我无
,就是有法,但是无我,他们就把小乘学派当成“法有我无”论。
俱舍论前面的二品,总说有漏无漏,有漏无漏里面第一品叫做界品,第二品叫做根品。界品是讲三科,蕴、处、界三科,说明诸法实相,然后有根品,你们如果没有全部抄到没关系,因为未来我们会一直讲这个东西,这个就是未来我们要上的课。苦谛,讲世间品,就是讲世间的形成,包括有外界的器世间,还有我们的有情世间。
业品是我们的直接因,因为造业,有随眠,这个是烦恼,这个随是跟随的随,眠是睡觉的意思,叫做随眠品,是根本因,这个是缘起的流转,接下来缘起的还灭,还灭就是苦集灭道的灭。灭谛就是贤圣品,贤,就是贤人,圣就是圣人,贤人跟圣人,贤不是闲闲没事做那个闲,是竹林七贤的贤,贤圣品,讲出世间的因果。智,就是智慧,智品还有定品,出世间的因,定品是出世间的缘。这个就是它的整个组织跟架构,
界品明法体
,根品明诸法之用
。当然书上也是有,但是你们可以参考一下,要知道是以四圣谛明俱舍论的组织纲要,这样子你们就比较清楚,到这里有没有问题?界品就是总说一切法体,五位七十五法,三科明诸法体,我们现在要来讲开始进入的界品。
总说一切法体
界品总说一切法体,它有五位七十五法,它刚开始讲界品的第一句话,叫做“有漏无漏法,除道余有为”,它这句话里面,有几个观念你们要理清楚,第一个就是法,法的观念;第二个叫做有漏;第三个无漏,有为法,无为法,所以一切法,俱舍论界品是以“一切有漏无漏”来说明一切法,一切法里面就有包括分类,有漏、无漏,什么是有漏法?有漏法就是苦集,无漏法就是灭道,所以俱舍论把一切法分成有漏无漏两种。俱舍论不是用“苦集灭道”来说明一切法吗?在四圣谛里面,苦谛跟集谛属于有漏法,什么叫有漏法?基本上有漏叫做有烦恼,我等一下会解释清楚一点。无漏法就表示没有烦恼,简单的说,等一下会说明更清楚,无漏法就是灭道二谛,四圣谛依有漏无漏把它分成两种。
这四圣谛又可以分成有为法
跟无为法
两种,“苦、集”还有“道”是有为法,“灭”谛是无为法,什么叫做有为、无为等下会解释。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主题,也是俱舍论开宗明义里面,要分析的法。
“阿毗达摩对法藏”,俱舍论,它要分析这些法,我上次有讲过,俱舍论它是以修行来安排来说明、成立它的哲学理论,以修行,它以有漏无漏,有烦恼没有烦恼来分别,接下来告诉我们怎么样排除烦恼,怎么样达到没有烦恼,它就用这样的安排,有为无为这样的安排,这样子有没有大概了解它的整个大纲?你知道了它的大纲,接下来的说明你就会比较清楚一点。
刚刚不是说一切法可以分成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吗,一切法到底是哪些法?简单来讲它叫五位七十五法,叫做“一切法”(见图:五位七十五法),刚刚不是说,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现在它就把这一切五位七十五法
,一切法,把它用有为、无为来分析,有为法包括色法
,心法
,心所法
,不相应行法
,四位,还有最后的无为法
,就是这五位,这五位加起来共七十五法,所以有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心法十四,无为法有三,它们这样的分析起来叫做五位七十五法。未来唯识里面世亲菩萨同样写了《百法明门论》,他还是用五位来分,但是那时候在唯识里面就有多少法?百法,这就是它分析一切法。
法的体用
接下来我们要来谈“法”,什么叫做法?法叫做dharma,现在来讲法的体用到底是什么。因为它在分析法,我们当然就要了解法的体用到底是什么。法有很多意思:
- 第一个,原理、规则(Principle)。它最根本讲的就是缘起法,缘起法就是指原理跟规则。
- 第二个,叫做
原素
(Elements)。说一切有部,还有我们现在讲的俱舍论,在分别这五位七十五法的时候,这七十五法都是原素,都是构成现象界的各种的背后的原素,所以他们在谈法的时候,不是在谈外面的现象,经验界的现象,它是在谈构成这个现象界背后的那些原素是什么,这个叫做原素论,有多少个?七十五个,这些原素可以构成万法。 - 第三个,
教法(Teaching)
,佛陀所教授出来的叫做教法。 - 第四个,
一切(All)
,就是一切法,包括有形、无形、有漏、无漏,万事万物的一切,包括经验界的一切,现象界的一切,都可以叫做法,所以这个是最广泛的用途。但是当阿毗达摩在分析法的时候,它是比较重哪一个在分析?原素,因为原素是构成现象界的一切。 - (第五个),涅槃(Nirvāṇa)。涅槃也是法。
我们所能够归纳出来的,大致它的各种各式各样的意思有这五大类。现在要问你的是,这些法,一二三四五中间有什么关系?既然都叫做法,不能没有关系,虽然他们的意义跟解释不大一样,定义不大一样,这五个有没有关系?有没有什么关联性?这几个都有一定的关系,中间都有关联性,如(右)图,一个箭头那边,首先,不是有叫做原素吗?原素产生什么?现象。现象有可能就是指的是一切法,一切的存在包括包括现象界的一切存在,谈原素跟现象,中间的道理是哪一个?第一个,规则、原理,一切是第四个,在谈原素跟现象界的中间的道理就是缘起的道理,怎么样状况之下这些原素的法会产生作用,然后产生之后造成现象界,这个就是所谓的principle原理、道理,这个是第一个。
还有少了哪一个?教法,就小乘学派里面,当我们讲这些的时候,是不是在分析现象界一切无关紧要的?当佛陀或是这些小乘学者在解释教理的时候,它讲原素跟现象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在谈什么?谈什么是烦恼,什么是业力,这些烦恼还有业力,在这样的构成之下,就造成我们的轮回,这个轮回不是在谈万事万法的存在,最重要是在谈身心生命轮回,指的是这个现象,它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会轮回,就是用这些法来分析,中间的这层关系就是所谓的缘起,这样知道吗?
这一套在谈的是我们身心生命的各种状况,为什么会有烦恼,为什么烦恼造业然后再来三界轮回,是在谈这样的种种状况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套理论不在谈彗星为什么掉下来,地球怎么形成,太阳怎么构成,它重点不是在谈那个。当然在俱舍论里面的世间品它也会谈,但是那不是他根本的重点,他根本重点是在谈我们身心生命的轮回是什么,怎么解决。
因此,在谈这整套理论的时候,佛陀证悟了这样一个道理,然后想办法去解决之后,把这样一套理论告诉我们,就是叫做教法。所以这整套理论的说明,这套理论经由佛陀去证悟到、了解到这套理论,把这套理论教导出来给我们,这个就叫做教法。
那涅槃,那这里面涅槃是怎么样?涅槃就是对于这套理论,不只是佛陀证悟之后藉由他嘴巴讲出来,是我们能够亲悟,不只是知识上的了解,(而且是)能够亲自体证到这一套整个理论,你就达到涅槃了。所以这样的一套理论,这样的一个定义,一、二、三、四、五的这些法,有没有关系?都是在不同面来解释法的不同面向,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不是各个分开没有关系。从原素怎么样产生现象,然后造成身心生命的轮回,再谈它这中间的关系,以及这样的一套理论用佛陀的言说教导出来变成教法之后,我们乃至去亲证,这个就是我们的法,一、二、三、四、五就是法的种种关系。
这样子对法的各种关系有没有清楚一点?有没有比较了解为什么这些学派要花这么多的时间、这么多的精神去分析这些法?什么有漏无漏,什么色法,心所法,有多少心所,为什么烦的要命,它不是闲着无聊没事做去分析,躺在那边想看要怎么样把它弄复杂一点,不是,它最主要是要告诉我们,我们的修行怎么样的状况,断烦恼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状况,这些你要学,学起来之后对你实际上的生活,去修行有真正的帮助,为什么?你要清楚,你明明白白知道你现在是怎么样一个状况,你才有办法去对治它。
以前是不是常讲过一句话,一个修行人,学佛的修行人,跟没有学佛的修行人,他们差别在哪里?上次讲了好几次,差别在哪里,你不要乱猜一通,当然是要断烦恼,这是终极目标,但是我们还没办法断,但是没办法断难道我们跟其他修行人跟其他人都一样吗?他们没断,我们也没断,难道都一样?那我们不就白学了? 觉
—— 讲的很好,觉,觉悟的觉,不是其他的觉,不是什么三字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或是“不怕念起,只怕不觉”,这是修行人跟非修行人,或我们佛教徒跟其他一般没有修行人的区别,为什么?因为我说过,当然我们的目都是要断烦恼,但是我们现在断了没有?没有,我们修习那么久,你来上课来那么久,你们到底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跟其他人有不一样的地方呢?有,其他人,没有修行的人,没有觉照,他现在内心状况处于怎么样一个状态,他们完全不知道,但是你一个修行人,你就要清清楚楚的了解你现在内心的状态。
你烦恼起来了 —— 大家都会起烦恼,我会不会起烦恼?会,不可能不会,不会那就是圣人,这个不用骗人,我会不会起烦恼?会,会不会生气?会,都是在修行学习当中,但是我敢说,我起烦恼之后跟生气之后,我跟其他人不一样地方在哪里?觉,忏悔那是更后面的事情,当下你必需要觉,什么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你现在起烦恼了,了解你在生气了,我会不会有我喜欢的东西起贪念?会,但是问题就是我们修行人就是要先修到当你起贪念的时候,你要知道你起贪念,当你起瞋心生气的时候,你要知道你起瞋心,你生气了,这个叫做觉,你至少要做到觉迟,不要不觉。不觉就很麻烦,你来听了几年的经,我不能告诉你不要生气、不能生气,而是告诉你至少你生气的时候,你要觉迟,你没有当下觉,但是一下子之后你自己要了解,这是修行人最大的不同点,跟一般人最大的不同点。
现在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你现在是在怎么样一个状况之下,你怎么知道你现在是不是生气,你怎么知道你现在是不是起贪心了?除了禅坐的觉观以外,第一步当然就是要先听闻佛法,佛法告诉你什么状况是在生气,什么状况是贪欲,什么状况叫做瞋心,你藉由这样一个理解之后来检视你自己。你们刚是不是翻到三十七页(五位七十五法),上面有没有讲各种心所法?各式各样都有,它是不是告诉你心所法里面有烦恼,叫做大烦恼地法
,叫做痴,放逸,懈怠,不信……,有大不善地
,有无惭无愧,有小烦恼地法
叫做忿覆悭忌……,这些它告诉你是干什么用的,让你去观照自己,让你去检视自己,让你知道我现在跟我老婆吵架,我是起了什么心,或是跟先生吵架,原因都不一样,你跟你家人吵架原因都不一样,有时候是忌妒,夫妻间会不会忌妒?不要跟我说不会,同学间会不会忌妒?同修间,同学、同事间会不会忌妒?同事间最会忌妒,有没有其他原因会造成夫妻间的吵架?很多,这边列了好几种,“不信,你做什么事我从此以后不再相信你……”,“你昨天为什么那么晚回来……”,“你讲一大堆,我不信……”,开始吵,这些都是让你去检视我们自己的内心状态是怎么样子,至少你要觉察到我现在起烦恼,觉察到之后,接下来你才有办法,才能知道找什么办法去对治。
所以它讲这些东西不是无缘无故乱分析一通,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有漏无漏,什么叫做烦恼起来不起来。所以你们绝对要记住一句话,学佛的修行人,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不怕念起,这个念是指烦恼起来,在于不怕念起,只怕不觉,或是只怕觉迟,从不觉可以进步到觉迟,进步再(到)当下马上觉,那就是你的进步了。这一些就是说我们要分析这么多,就是要告诉你们,你们要用这些去检视你们自己内心的状态,检视你们生活上的烦恼。
有漏无漏法
1、漏:烦恼
2、有漏法:随增烦恼—除道余有为
3、无漏法:烦恼不随增—道谛&无为
漏
漏,是烦恼的意思,佛法无外乎就是在对治烦恼。你要觉悟,当然就是要对治烦恼,你要知道,曾经也以前讲过好几次,佛法的知见,不是知识,是身心生命的投入,是一种知见,一种内心的人生观,不是只是知识上而已。所以当佛法在谈觉悟的时候,它跟所谓的烦恼一定是此消彼长的,你悟得愈多烦恼一定除得愈多,烦恼一定愈小。所以不要把佛法的知识把它当成跟烦恼没有关系,你要觉悟那一定要先除烦恼,你能够认知真理,你用这样一个认知,用来就是要来除烦恼。它开始就是讲有漏无漏法,就是谈什么叫做有漏什么叫无漏,这个漏是烦恼的别称。
为什么它叫漏你知道吗?谁知道为什么叫漏?这个漏,leaking,为什么叫做这个漏?其实这个字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它是说从我们五根里面所流漏出来的不净
,所以这个漏又是叫做不净的意思,它指的就是烦恼,意思就是我们五根,鼻屎,眼泪或这些,流漏出来的都是不净,所以它这个漏指的是不净的意思,不清净,染污的意思,所以它是指烦恼。
有漏法
什么叫做有漏法?漏既然是烦恼,所谓的有漏法就是随增烦恼,会让烦恼随增的叫做有漏法,无漏法就是烦恼不随增。有漏法除了道谛,“除道余有为”,就是除了苦集灭道的道谛以外,其他的有为法,都是有漏法,会随增烦恼,为什么道谛它不会随增烦恼?因为道
它本来就是在对治烦恼的,苦集灭道的道,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法门,它本来就是在对治烦恼的,所当你去认识修行的法门的时候,你是在减除烦恼你不是在增加烦恼,所以道谛叫做无漏法。
无漏法
什么叫无漏法?除了道谛以外还有叫做无为,无为法等一下我再解释。所以这样你们知道吗,要不要我举一个比较生活上的例子,还是你们要举个生活上的例子给我。什么叫道谛以外其他的有为法?我举一个比较浅显一点的。你们出去逛街,看到LV包包,LV包包是有漏还是无漏?为什么,它会让你起贪念,所以它是有漏法,因为它会让你的贪念增长,让你的烦恼随增。你走到刚好一间寺院,里面在念佛,念佛当然是修行的一种法门,你进之后,觉得很亲近,然后就跟着一起念,那你这样在念佛的时候,它是有漏还是无漏?无漏。这里的无漏不是你已经断了烦恼,而是你跟着他这样子做,去缘它,随顺它的时候,能够心清净,能够慢慢压制你的烦恼,刚刚想要买LV包包的观念,现在被这样念佛一念之后发现,我应该不要那么贪念,不要起那么贪心,应该学习佛陀的清净,看到佛像,那么庄严那么清净,佛陀三目光告诉你不行,因此你这个贪念慢慢就下来了,你缘佛像,念佛号,这是一种道谛,它是一种有为,但是他是道谛,因为它可以让你的烦恼减除,所以叫无漏法。
你去逛街的时候,看到那么多有形有色的东西,各式各样的,会让你想要一直想要去买,想要把它占为己有,这样的各种各式各样的东西,它会增长你的烦恼,所以叫做有漏法,这个是比较生活上具体一点的例子,各位这样知道吗?所以你们修行或是到寺院去,要选择能够让你减除烦恼,降伏烦恼的。会不会有人到寺院去,然后去那边你争我夺的?有没有?有,当然有,那这样本来是无漏的就变成有漏,所以你们到寺院去要取它的清净,不要到那边去勾心斗角,不要把无漏的也变成有漏,各位这样大概了解?什么叫做有漏法、无漏法的大概意思,各位同学到这边,有没有什么其他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继续来说明。
有为无为
有为法(saṃskṛta-dharma)
1、saṃ + s + √kṛ
- saṃ 一起
- √kṛ 造作
- 因缘造作,有生灭化
2、世路(adhva):路;时间
3、言依:语言之所依
4、有离:离一切有为至涅槃
5、有事:有因,有因缘造作
刚刚在解释法有漏无漏,现在我们继续来讲。法有漏、无漏,然后有为、无为。有为法,这个有为,它是saṃskṛta-dharma,第一是由saṃ加s然后kṛ做成的,这个saṃ是组合一起together的意思,kṛ大家记得吗,是什么?业,kṛ是造作,karma业也是由这个kṛ变来的记得吗,kṛ变成ar加ma,就是造作,karma就是业的意思,所以这个kṛ是造作,它叫做“组合一起造作”。因此它的意思就是:有因有缘一起和合所造作的,有生住异灭
四种现象的,有生灭变化的就叫做有为法,这个是有为法的根本意思。跟这个相反的,没有生灭无常现象的,不由因缘所成的就叫做无为法,所以这个叫做有为、无为的差别。在俱舍论里面,它又用五个名称来称有为法(“有为”本身是第一个名称)。
第二个,它叫世路
,感觉上看起来像世间的道路一样,这是有为法的另外一个解释,世是时间变化迁流的意思,路是一个过程,所以世路它整个意思就是时间变化推移的一个历程,就叫做世路。为什么玄奘大师会翻成“世路”?事实上有时候翻译真的很难,尤其从另一个文化、另一个文字翻过来。世路原来的梵文叫adhva,它的意思有路也有时间的意思,时间变化,但是为什么又叫做路,因为这个梵文字本来就有路,有时间变化的意思,所以玄奘大师很巧妙的把它翻成世路,但是后面的人就不知道这到底什么意思,俱舍论是解释它是无常变化的意思,世路这个意思就是,会随着时间推移改变而改变的,就叫做有为法,相对的,如果没有时间相,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的就叫做无为法,这个就是世路的意思。
第三个,它又叫做言依
,什么叫言依?这边写语言所依
,语言所依赖的,所指摄的对象,只要是语言所依的,语言所指摄的对象,那些都是有为法。因为一般我们会有一些东西,比如一张桌子也好,有这个东西,我们看到它之后会给他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大家共认是在称呼这个东西的,比如这个名称,中文字叫桌子,英文字叫table,不管是桌子还是table,在我们这个团体里面,我们把这样一个东西把它叫做桌子,所以未来我谈到桌子,你们就知道是这样一个东西,所以这个东西叫做语言的所依,语言的指摄对象就叫做语言的所依。当我们谈到桌子的时候,就是指摄的是这个东西,既然是语言的所依,这些东西跟语言一样都是变化无常的,所以这个又叫做言依,就是有为法,这一些不管是指摄的对象,还是语言,都是变化无常的,所以叫做有为法,因此这里我们给它一个叫做言依的名称。
第四个,叫做有离
,有离就是我们必需离去,舍离一切有为法到达证悟,无为法的境界,那个无为法就是涅槃,就是离一切有为至无为,或离一切有为到达无为,所以叫做有离,因为有为法是我们要舍离的对象。
第五个,叫做有事
,有事那个“事”是因
,事是一个梵文字翻过来的,它叫datu,是因的意思,所以这里的有事,其实它应该叫做有因,就是由因缘所造作的。
所以总之有为法就是有因有缘所造作的,有生住异灭变化的一切,就叫做有为法,相反的,不同于有为法的就叫做无为法。
各位同学讲到这里有没有稍微清楚一点?俱舍论分为五位七十五法,它把五位七十五法依有为无为来分,有为法有多少个?七十二个,无为法几个?三个,有三个叫做择灭无为
,非择灭无为
还有一个叫做虚空无为
,其他的一切都叫做有为法,这些就是我们在分析法的各种状况,我们一步一步慢慢来。你们看有为法里面它有几位?四位,有为、无为谈在一起叫五位,它其中的有为法占了四位,对吗?四位里面第一个叫色法
,第二个心法
,第三个心所法
,第四个不相应行法
,第五个就是无为。
色法就是有为法里面第一个要谈的,就是色法,色法有包括哪些?五根五境还有无表色,这就是现在开始要解释的。
色法
- 指一切的物质(physical matter)
- 空间相上 - 质碍: 占有空间,有阻碍
- 时间相上 - 变坏:随时间而会变化或受外力的破坏。含有无常变化。
- 五根、五境和无表色等十一种
色法,什么是色
,这里的色简单的讲指一切的物质,不管任何形态的物质存在状态,都叫做色,都是色法,就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所有的物质,不管气体,流体,固体,物体,气体,固体还有什么体,液体,气体,所有的物质,不管它是什么体都叫做色法,这是含盖面最大的物质,所以叫做physical matters。佛教把色法用四个字来定义,叫做质碍变坏
,什么叫质碍?就是在空间相上它是占有空间的,既然占有空间它就会阻碍,所以叫做质碍。
我的手是不是色法?是,所以两个东西会阻碍,会占有空间,这里本来一个空间,把手放进去之后,这个空间就被我的手占了,它占有空间,然后它会阻碍,另外一个手要通过就通不过了;这个书,这是一个物质,它占有空间,本来这边没东西,它放了占据了空间,这样一个东西就过不去。所以色法在空间相上有质碍,占有空间,有阻碍。
另外一个就是在时间相上它会变坏,随时间的改变会改变会变化,或是受到外力的破坏,含有无常变化的意思,这个就是色法。这本书如果放在这边都不要去动它,会不会变坏?时间长了会,当然会,短时间不会变化,但是放个十年二十年会不会变?变黄色然后慢慢风化掉,所以它会变坏,就算是不随时间变坏,等一下拿来把它撕掉用火烧掉,它还是变坏。一切物质在空间相上占有空间,会质碍,在时间相上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坏,或者受外力破坏而变化,这些都叫做物质或叫做色法,在佛法就叫色法。
在五位七十五法里面,它的色法有十一种,叫五根五境跟无表色,十一种。无表色你们第一次听,以后慢慢再解释,要先解释五根五境。
极微(原子论)
原子论(极微)
- 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就叫做极微
- 必七极微聚为一“微团”而存在
- 极微不可破坏
- 一个极微至少具八事“
- 四大(能造):地、水、火、风
- 四尘(所造):色、香、味、触
首先,在进入五根五境之前,要谈一下构成五根五境的分子到底是什么。在佛教里面有谈到一个极微
,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要以为是在描述一个东西叫极微,“极微”这个字是一个专有名词,它是说物质的最小单位就叫做极微,所以这里讲佛教的原子论,或是说佛教的分子论也可以,就叫做极微,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叫极微。这种极微,常常描述叫做无方分极微
,就是说它小到不能再小,你不能去切割它,也不能把它分开来,因为它是最小,如果一个东西还能再把它区分开,那它是不是最小?(不是),你把它分开,它的一半就是比它更小。极微,佛教又叫“无方分极微”,就是不能去区分它的方分
,即(区分)哪一边是哪一边,或是把它切开,因为它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所以叫做极微[1]。
极微在佛教里面的分析,佛教的原子论,一个极微不会单独存在,比如 —— 当然极微是画不出来 —— 比如这是一个极微(见图:极微微团想象图),它这个极微能不能单独存在?不行,比如这是一个极微,必须要有七个极微聚为一个微团,这样它才能存在,所以这个空间里面没有一个极微自己存在的,它至少都要靠一个微团才能存在。怎么排列?一个极微的东、西、南、北、上、下(各一个,再加上自己一个,一共七个),这样七个极微集合在一起,就叫做微团。形状一定是这样子,经上是这样记载的。
极微有形状吗?
极微不能说有形状,因为如果有形状那它就不叫极微。
那就是说这个极微不是物质?
它是物质,当然是物质,但是它的形状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不能有形状,有形状就可以再切开。
如果没有形状怎么说它是物质?
就是很奇怪的,下面会跟你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子。
(极微是小乘的说法,大乘有极微的说法吗?)
大乘是不承认有这样的极微,大乘观念是没有这种极微的东西,问题问得很好,在论上它有讨论。有人问,极微既然是极微,色叫变坏质碍,极微会不会变坏?它会不会质碍?它说极微不会变坏,如果会变坏就不叫极微,它会不会质碍,它说一个极微不会阻挡到你,但是微团,这样的它就会阻挡到你,很多问题当然你继续问下去,极微既然不会变坏,为什么它叫做物质?它是物质的原素,有时候在物理里面也有这样的状况。
你提醒到我要讲一件事,当我们在理解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可以藉用,现代的科学也好,医学也好,物理学也好,精神学也好,心理学都好,我们可以藉用现代的理论来做一个了解,藉用,但是不要套用。藉用跟套用差别在哪里?藉用可以(帮助)说明理解,因为我们现在人的很多观念,不管医学,科学,物理学,跟一千多年前两千年前是不一样的,为了方便了解,我们可以藉由现在的各种学科来做一个了解,但是千万不要套用,套用的话那就因为出发点不一样,它不是在于物理上的分析,它目的重点不在那边,它是要告诉我们色是无常性,会变化性,所以我们不要去执着色法的东西,它到最后是要告诉我们这样子。
所以你们要记得,藉用跟套用是不一样,藉用方便我们去理解,套用有时候就会走偏了,把佛法用几次元解释到一大堆,后来跟佛法东西已经完全不相搭,套用就是把一套理论完全套在另一个东西上面,想办法用这样整个来理解,这个叫做套用。这样的话就会产生偏颇跟差距,你们在座很多人学了不同学科,有物理学的,有医学的,有做科学的,有做电脑的,你们都可以用你们相关所学到的东西,藉用来说明或藉用来理解,但是要记得一点,千万不要把你所学东西整个套上来,那是会差很远的,因为宗教毕竟有宗教的出发点。
这个是原子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我们讲到一个极微必需七个聚在一起,极微不可破坏。接下来,一个极微有八事
,也就是一个极微它具备有八种特性,它具备有能造的四大,叫做地水火风,四大种
,地水火风以什么为特性?谁记得?四大的地水火风是指四大种
,不是我一般说的四大,什么我们喝的水,不是指这个,这个(水)是指原素,那个(四大种)是指法,地水火风以什么为特性?坚,湿,暖,动为特性,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暖性,风是动性。
所以你要看这四个不是指什么物质,四大是指物质的特性,不是物质本身,物质本身是极微,但物质特性就是四大,地水火风叫做能造色
,一个极微就具有这四大特性。除了四大特性之外,还有叫做色香味触,叫做所造的四尘
,所以一个极微,一个极微八事俱起
,就是这八事,一个极微至少有这四大,还有这四尘,就叫做八事,这个是指一般无情的,或是石头、木头这些。
有情的呢,四大有情的还有什么?根,我们有什么根,眼、耳、鼻、舌、身,有五根,每一个根他的造色极微都不样,所以有眼根的造色极微,有耳根的造色极微,有舌根的造色极微,有身根的造色极微。所以你们看,一个极微它具备八事,地、水、火、风、色、香、味、触,这是基本的一定会有的,但是这是无情物都具备有的。八事如果加一个声,色声香味触法的声,这里是不是九事
?如果一旦是指有情的话,至少会有一个身根,所以这个叫做十事
,身根如果再加上眼根的极微
,这个变成十一事
,所以造有情根的至少会有十一事,这样听得懂我在讲什么?
造有情根的除了这九个无情根[2]
以外,会加上身根还有眼根,如果是耳根,就是把这个眼取代为耳,因为耳根的极微造色,跟眼根是不一样的,它不会混在一起。那么,现在我要藉用,你们说那在有情根上的极微到底是什么呢?因为它的描述就是这样描述,它说眼根的极微在哪里,舌根的极微到底在哪里,然后耳根、鼻根的极微在哪个地方,很像是什么?很像现在器官的神经细胞。
这样的极微,因为它有说有身根的极微,有耳根的极微,有眼根的极微,然后鼻舌,这些极微不一样,它是构成我们这些五根的这些基本的原素,所以如果藉用现在医学来讲,就有点像神经细胞一样,那你说完全就是吗?那也不一定,因为它的描述确实有点不大一样。
好,一个极微至少有八事,但是加到最后不会超过十一,因为除了身根以外,眼根,耳,鼻,舌,这四个极微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它不会一个极微它又有眼根性然后又有舌根性,不会这样子,一个根的极微只能造一个根而已,当然它是一大堆极微合成起来变成我们的这些(所谓)清净色
,未来会再讲,听到这边应该不会太复杂吧,这个比现在很多医学道理还比较简单的多。
两个不同的极微一样吗?
你是说形状一样吗,还是说它含摄的特性?(特性),不一样,因为耳根极微跟鼻根极微不一样,很多的极微,不一样。
那就是说有很多的极微?
各式各样极微,因为如果要算起来很复杂,那个书里面大概有列了几种,但是它的理论就是没有再微细的,因为这四个,四大四尘,这是特性,它不是有形有状的,它是指特性,不一样,因为有的是构成舌根,有的是构成耳根。
如果说它们构成不一样,那它下面应该(还可以再分解吧?)
当然我们在逻辑上推是这样子推,但是问题我说过,事实上它讲这个有它的用意,等一下会告诉你为什么它会把极微带进来,大乘里面它不承认有极微这样一个东西,而且小乘学派也就只有几个学派,说一切有部,还有俱舍论,他们承认有极微,但其他的小乘学派有的也不承认有极微这样一个东西,为什么?等一下会讲。
(阿罗汉能观察到极微?)
不一定阿罗汉,他意思是说你有禅定功夫的,有天眼的,他就可以看得到。不是四禅八定,我们要知道神通是这样,依于禅定,你可以开发神通,不是修禅定一定有神通,依于禅定可以开发神通。阿罗汉他不一定有这样的天眼通,天耳通,但是他漏尽通一定有,所以阿罗汉他不一定有这些五通。那么,有五通的他不一定是证悟的阿罗汉或是证悟的圣人,因为你只要修禅定,用禅定去开发,你就可以开发神通出现。所以在古代很多外道都有很厉害的神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这些,是共世间法的。他们也可以利用神通、天眼通可以去观察到这些东西。等一下会把这个东西点出来,它的关键问题到底在哪里。
是每一个极微,至少会有那八个东西,有些极微会有九个,加了声音,加上在有情上面的,它就会加上身
,那就十个,所以有情身上的极微,构成有情的,它至少一定是十个,构成外面无情物的,至少一定是八个,如果再加上一个耳根的极微,那就是十一个,没有超过十一个的。
四大種(地水火風)
四大種(地水火風)
- 一切物質所具備的特性
- 佛教最早的物質理論
- 四大種:
- 地:堅性 - 能持
- 水:濕性 - 能攝
- 火:暖性 - 能熟
- 風:動性 - 能長
我们继续来看。一切物质所具备的根本特性,叫做四大种
,地、水、火、风,具备有坚、湿、暖、动几个特性,这是佛教最早的物质理论。佛教在阿含经里面没有谈到极微,一直到《大毗婆沙论》才有把极微理论拿出来,地坚性,能持;水湿性,能摄。一个是能持,一个能摄,持就是hold住,坚性能hold住,水,有没有办法乘载什么东西?拿了就掉了,地,坚性的东西就能持住,水,是湿性,湿性就是能把东西黏聚在一起。它只是很简单的去分析物质的不同相貌,火是暖性,能熟;风是动性,能长;能熟,有点像是化学变化,风是动性,流动性,能长养,这个是早期佛教在谈物质的时候最根本的理论,只是很简单的分成四大种,一个极微具备有这四大种,另外还有色香味触。
阿含经里面,我是讲阿含经里面的,因为如果是阿含经里面的,佛就已讲这个东西了,现在就是要回答你们一直在问的一个问题 —— 佛教极微之引用,你要知道佛教在分析东西的时候,很重视法,不是在分析物质,他是在讲法,法指的都是一种特性跟作用,要记得清楚,是在讲特性跟作用,而不是在物理学上在分析什么东西。
这是佛教早期这样用,由于佛教在演变发展当中解说的需要,所以在毗婆沙时代就由胜论派 —— 胜论派是印度的一个学派 —— 从他那边把它引进这种极微的学说,毗婆沙知道吗,毗婆沙时代指的就是在造大毗婆沙论的那个时代,差不多西元一百五十年一直到两百年或两百五十年左右的那个年代,因为据说大毗婆沙论是在西元两百年的时候造成的,就是在西元一百到两百年中间左右这个时代,佛教在发展当中,由于需要说明某些东西,太简单的物质理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所以佛教就把胜论派里面所谈到的极微拿进来做为相关的说明跟引用,但是虽然它引用了极微进来,你们要注意一点东西,佛教阿含经里面本来就讲物质有地水火风,有色声香味触,还有眼耳鼻舌身意,佛教已经有这样的分析,这些都是法,本来就已经有这样的分析,现在再带进一个极微进来,是不是必需要把极微跟我本来有的理论把它配套弄在一起?所以就会产生了一个极微八事,乃至九事,十事到十一事这样的理论出现。
佛教「極微論」之引用
- 佛教本重「法」,不在分析物質。
- 由於解說之需要毘婆沙時代由勝論派引進。
- 以「法」為主而融攝物質論,非出發於物質論,於唯物傾向的勝論派不同。
不过希望大家要注意,虽然讲了极微,但是佛教还是以法来融摄物质论,而不是把重点移到物质上的分析去,它重点还是放在法,所以它不是出发于物质论,跟唯物倾向的胜论派不同。所以佛教在分析这个时候,它不是在做科学的分析,不是在做物理的分析,也不是在做医学的分析,它是在做法的分析,所以是比较倾向哲学的分析,它在解释这些之后要干什么?还是在谈有漏无漏,还是要谈我们要怎么样对色不要去执着,这样有没有大概了解佛教的系统理论到底是怎样?
所以你如果一直在物质上去分,它下面还有质子分子,还有下面还有什么子,其实跟佛教本身刚开始出发要解释的已经不一样,重点已经不是在那边。所以我说可以藉用来说明,藉用来了解,但是不要套用进来,这样会跟佛教本来要讲的东西整个违背掉了。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小乘经,阿含经里面没有提到极微,大乘不承认有极微,你要知道,大乘讲须弥山跟微尘,它不是指极微,大乘经讲微尘它是指很小的东西,但是它并不是说小到有一个极微的东西存在,反而它是在讲这些东西是虚妄的。应该是这样解释,这些论师在禅修打坐的过程当中,也不只是体验,他们比如用天眼通去看到一些我们一般看不到的东西,再配合当初印度的一些科学跟哲学。因为我们要解释一个东西的时候,必须依我所认识的东西来跟你讲,比如我了解佛法,我会不会用法文来跟你们讲,当然不会,因为你们是讲中文的,或讲英文的,我一定用中文或英文跟你们解释,不会去用法文,我要跟你们解释一个东西的时候,一定是存在我脑袋里面知道的东西,周遭学到的,藉用这些来跟你们说明,这些论师也一样,每一个时代,它的文化医学,科学,各方面进展都不一样,所以他们在解释某些东西的时候,它会套用当初那个时代的各个学科来做方便的解说,所以我们在学这些论师东西的时候,但是它到最后会把我们带引到他所要表达的上面,真实的真义,主旨上面去,所以如果很多人会在他讲的东西的旁枝里面去钻,那就是已经跑掉了,走远了,这样知道吗?所以它不是自己乱编的。
世亲菩萨写的,他在那个时候还是承认有极微,他上面确实有写极微,俱舍论上面确实是有谈很多极微的东西,他有观察到的一些境界,然后用当初的一些学科,藉由这样的一些语言表现说明出来。
所以我常常讲,佛经上讲很多东西你必需要去了解,那个时代那些人讲出来的时候,他有他的时代环境背景。所以有人会说,佛经上面讲的很多东西,为什么跟现在医学不大一样,不是不大一样,而是那个时代,他必须藉由他那个时代的那些学科的背景来说明,像上次不是提到,阿弥陀经讲黄金为地,有人问,黄金为地有什么稀奇?因为我们这个地球黄金少,所以珍贵,如果到了一个地方,它到处都是黄金,那有什么稀奇,黄金就像粪土一样,如果你这样讲的话,你就不知道,佛经在假用或是在藉用很多东西来说明的时候,它是有它的文化背景的,印度人重金,金子珍贵,上次有说中国人觉得什么比较珍贵,钻石吗?不是,中国人古代哪里是钻石,玉,黄金虽然珍贵但是比不上玉,所以中国人重视玉,所以你看中国人喜欢挂玉,印度人喜欢挂什么,挂黄金,你看他们电影,到处大条小条到处戴,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所重视的不一样。
所以当佛经在描述一个地方、一个东西的时候它会用这个地球我们看得到,或是那个文化里面,最珍贵的东西来表达,难道真的是黄金吗?如果只是黄金,那西方极乐净土有什么稀奇的?他只是用他语言或是所能看到、最珍贵的东西来表达,如果佛陀当初生长在中国,他就是说白玉为地,他说世间平坦,因为印度人喜欢平坦,他的观念就是这样,那中国人,有山有水有小桥,所以他的庭园你一进去,其实地方小小,你东绕西绕,你以为它很大,绕了半个小时,其实你走两三步就可以到,这是不同的观念跟文化,他只是要表达什么东西是他最好的,他拿出来表达,用他的语言跟当初他所能碰得到的。
各位同学知道这样子的道理,慢慢的,有时候上课讲过,就像你坐火车一样,刚开始有点无聊,但是,慢慢开入田园之后你就会觉得很有趣,很多风景可以看,慢慢要到站的时候又进入城市,又到建筑物,那我们这个课也是一样,有时候很有趣,但是慢慢在谈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它会比较枯燥,但是这些就是基础,你不管有趣枯燥,慢慢去了解,慢慢去学,以后你的佛学背景,知识就会比较深厚,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礼拜我们继续谈色法,下礼拜我们要谈五根,哪五根,眼耳鼻舌身,为什么不谈意,因为意是心根,我们要的是色根,五根,还有五境,还有无表色,是下礼拜要谈的。
我们现在来回向,请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