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 第六講

當前項目或頁面整理已完成
出自磐中觉道 • Wiki
俱舍論 第五講 本講視頻 Youtube 騰訊 俱舍論 第七講

複習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來稍微複習一下上個星期講的俱舍論的組織。

現在我們所看到玄奘大師的翻譯,一共有九品,第九品叫做「破我品」,破我品實際上它應該是別出,它是獨立的另外一部,但是他們翻譯的時候把它放在一起,但是實際上真正來講,俱舍論應該是只有八品而已,包括破我品它一共有三十卷,實際上它應該是只有八品而已。它的組織次第的安排是以四聖諦為主,也就是說實際上它整個是在解釋苦集滅道四聖諦的。

俱舍論的組織
俱舍論的組織(如源法師講《阿毘達磨俱舍論》講義第一章 P21)

第一、二品總說有漏無漏(如圖),那就是界品還有根品,界品以三科明諸法體,三科是哪三科?蘊處界三科。蘊處界三科是佛陀最常用來分析我們有情身心生命的流轉,還有分析有情的構成。從蘊處界的分析裡面讓我們知道,一切法皆是因緣所成,所以一切法無我,在小乘的學派裡面,他們認為法是實有的,我這個身心生命的我,是一個假法,是由因緣所成的,也因此在小乘的學派,大乘後來常常把小乘學派稱做法有我无,就是有法,但是無我,他們就把小乘學派當成「法有我無」論。

俱舍論前面的二品,總說有漏無漏,有漏無漏裡面第一品叫做界品,第二品叫做根品。界品是講三科,蘊、處、界三科,說明諸法實相,然後有根品,你們如果沒有全部抄到沒關係,因為未來我們會一直講這個東西,這個就是未來我們要上的課。苦諦,講世間品,就是講世間的形成,包括有外界的器世間,還有我們的有情世間。

業品是我們的直接因,因為造業,有隨眠,這個是煩惱,這個隨是跟隨的隨,眠是睡覺的意思,叫做隨眠品,是根本因,這個是緣起的流轉,接下來緣起的還滅,還滅就是苦集滅道的滅。滅諦就是賢聖品,賢,就是賢人,聖就是聖人,賢人跟聖人,賢不是閒閒沒事做那個閒,是竹林七賢的賢,賢聖品,講出世間的因果。智,就是智慧,智品還有定品,出世間的因,定品是出世間的緣。這個就是它的整個組織跟架構,

界品明法体,根品明诸法之用。當然書上也是有,但是你們可以參考一下,要知道是以四聖諦明俱舍論的組織綱要,這樣子你們就比較清楚,到這裡有沒有問題?界品就是總說一切法體,五位七十五法,三科明諸法體,我們現在要來講開始進入的界品。

總說一切法體

五位七十五法
五位七十五法 (源自如源師父《俱舍精要》)

界品總說一切法體,它有五位七十五法,它剛開始講界品的第一句話,叫做「有漏無漏法,除道余有為」,它這句話裡面,有幾個觀念你們要理清楚,第一個就是法,法的觀念;第二個叫做有漏;第三個無漏,有為法,無為法,所以一切法,俱舍論界品是以「一切有漏無漏」來說明一切法,一切法裡面就有包括分類,有漏、無漏,什麼是有漏法?有漏法就是苦集,無漏法就是滅道,所以俱舍論把一切法分成有漏無漏兩種。俱舍論不是用「苦集滅道」來說明一切法嗎?在四聖諦裡面,苦諦跟集諦屬於有漏法,什麼叫有漏法?基本上有漏叫做有煩惱,我等一下會解釋清楚一點。無漏法就表示沒有煩惱,簡單的說,等一下會說明更清楚,無漏法就是滅道二諦,四聖諦依有漏無漏把它分成兩種。

界品:總說一切法體(五位七十五法) 
界品:總說一切法體(五位七十五法)
五位七十五法和百法對比圖(點擊看大圖)

這四聖諦又可以分成有为法无为法兩種,「苦、集」還有「道」是有為法,「滅」諦是無為法,什麼叫做有為、無為等下會解釋。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主題,也是俱舍論開宗明義裡面,要分析的法。 「阿毗達摩對法藏」,俱舍論,它要分析這些法,我上次有講過,俱舍論它是以修行來安排來說明、成立它的哲學理論,以修行,它以有漏無漏,有煩惱沒有煩惱來分別,接下來告訴我們怎麼樣排除煩惱,怎麼樣達到沒有煩惱,它就用這樣的安排,有為無為這樣的安排,這樣子有沒有大概了解它的整個大綱?你知道了它的大綱,接下來的說明你就會比較清楚一點。

剛剛不是說一切法可以分成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嗎,一切法到底是哪些法?簡單來講它叫五位七十五法,叫做「一切法」(見圖:五位七十五法),剛剛不是說,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現在它就把這一切五位七十五法,一切法,把它用有為、無為來分析,有為法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四位,還有最後的无为法,就是這五位,這五位加起來共七十五法,所以有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應心法十四,無為法有三,它們這樣的分析起來叫做五位七十五法。未來唯識裡面世親菩薩同樣寫了《百法明門論》,他還是用五位來分,但是那時候在唯識裡面就有多少法?百法,這就是它分析一切法。

法的體用

接下來我們要來談「法」,什麼叫做法?法叫做dharma,現在來講法的體用到底是什麼。因為它在分析法,我們當然就要了解法的體用到底是什麼。法有很多意思:

  • 第一個,原理、規則(Principle)。它最根本講的就是緣起法,緣起法就是指原理跟規則。
  • 第二個,叫做原素(Elements)。說一切有部,還有我們現在講的俱舍論,在分別這五位七十五法的時候,這七十五法都是原素,都是構成現象界的各種的背後的原素,所以他們在談法的時候,不是在談外面的現象,經驗界的現象,它是在談構成這個現象界背後的那些原素是什麼,這個叫做原素論,有多少個?七十五個,這些原素可以構成萬法。
  • 第三個,教法(Teaching),佛陀所教授出來的叫做教法。
  • 第四個,一切(All),就是一切法,包括有形、無形、有漏、無漏,萬事萬物的一切,包括經驗界的一切,現象界的一切,都可以叫做法,所以這個是最廣泛的用途。但是當阿毗達摩在分析法的時候,它是比較重哪一個在分析?原素,因為原素是構成現象界的一切。
  • (第五個),涅槃(Nirvāṇa)。涅槃也是法
法:體用(來源:師父白板圖

我們所能夠歸納出來的,大致它的各種各式各樣的意思有這五大類。現在要問你的是,這些法,一二三四五中間有什麼關係?既然都叫做法,不能沒有關係,雖然他們的意義跟解釋不大一樣,定義不大一樣,這五個有沒有關係?有沒有什麼關聯性?這幾個都有一定的關係,中間都有關聯性,如(右)圖,一個箭頭那邊,首先,不是有叫做原素嗎?原素產生什麼?現象。現象有可能就是指的是一切法,一切的存在包括包括現象界的一切存在,談原素跟現象,中間的道理是哪一個?第一個,規則、原理,一切是第四個,在談原素跟現象界的中間的道理就是緣起的道理,怎麼樣狀況之下這些原素的法會產生作用,然後產生之後造成現象界,這個就是所謂的principle原理、道理,這個是第一個。

還有少了哪一個?教法,就小乘學派裡面,當我們講這些的時候,是不是在分析現象界一切無關緊要的?當佛陀或是這些小乘學者在解釋教理的時候,它講原素跟現象的時候,它實際上是在談什麼?談什麼是煩惱,什麼是業力,這些煩惱還有業力,在這樣的構成之下,就造成我們的輪迴,這個輪迴不是在談萬事萬法的存在,最重要是在談身心生命輪迴,指的是這個現象,它告訴我們,我們為什麼會輪迴,就是用這些法來分析,中間的這層關係就是所謂的緣起,這樣知道嗎?

這一套在談的是我們身心生命的各種狀況,為什麼會有煩惱,為什麼煩惱造業然後再來三界輪迴,是在談這樣的種種狀況它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套理論不在談彗星為什麼掉下來,地球怎麼形成,太陽怎麼構成,它重點不是在談那個。當然在俱舍論裡面的世間品它也會談,但是那不是他根本的重點,他根本重點是在談我們身心生命的輪迴是什麼,怎麼解決。

因此,在談這整套理論的時候,佛陀證悟了這樣一個道理,然後想辦法去解決之後,把這樣一套理論告訴我們,就是叫做教法。所以這整套理論的說明,這套理論經由佛陀去證悟到、了解到這套理論,把這套理論教導出來給我們,這個就叫做教法。

那涅槃,那這裡面涅槃是怎麼樣?涅槃就是對於這套理論,不只是佛陀證悟之後藉由他嘴巴講出來,是我們能夠親悟,不只是知識上的了解,(而且是)能夠親自體證到這一套整個理論,你就達到涅槃了。所以這樣的一套理論,這樣的一個定義,一、二、三、四、五的這些法,有沒有關係?都是在不同面來解釋法的不同面向,他是一個整體的系統,不是各個分開沒有關係。從原素怎麼樣產生現象,然後造成身心生命的輪迴,再談它這中間的關係,以及這樣的一套理論用佛陀的言說教導出來變成教法之後,我們乃至去親證,這個就是我們的法,一、二、三、四、五就是法的種種關係。

這樣子對法的各種關係有沒有清楚一點?有沒有比較了解為什麼這些學派要花這麼多的時間、這麼多的精神去分析這些法?什麼有漏無漏,什麼色法,心所法,有多少心所,為什麼煩的要命,它不是閒著無聊沒事做去分析,躺在那邊想看要怎麼樣把它弄複雜一點,不是,它最主要是要告訴我們,我們的修行怎麼樣的狀況,斷煩惱到底是怎麼樣一個狀況,這些你要學,學起來之後對你實際上的生活,去修行有真正的幫助,為什麼?你要清楚,你明明白白知道你現在是怎麼樣一個狀況,你才有辦法去對治它。

以前是不是常講過一句話,一個修行人,學佛的修行人,跟沒有學佛的修行人,他們差別在哪裡?上次講了好幾次,差別在哪裡,你不要亂猜一通,當然是要斷煩惱,這是終極目標,但是我們還沒辦法斷,但是沒辦法斷難道我們跟其他修行人跟其他人都一樣嗎?他們沒斷,我們也沒斷,難道都一樣?那我們不就白學了? —— 講的很好,覺,覺悟的覺,不是其他的覺,不是什麼三字訣,「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或是「不怕念起,只怕不覺」,這是修行人跟非修行人,或我們佛教徒跟其他一般沒有修行人的區別,為什麼?因為我說過,當然我們的目都是要斷煩惱,但是我們現在斷了沒有?沒有,我們修習那麼久,你來上課來那麼久,你們到底學到了什麼,有沒有跟其他人有不一樣的地方呢?有,其他人,沒有修行的人,沒有覺照,他現在內心狀況處於怎麼樣一個狀態,他們完全不知道,但是你一個修行人,你就要清清楚楚的了解你現在內心的狀態

你煩惱起來了 —— 大家都會起煩惱,我會不會起煩惱?會,不可能不會,不會那就是聖人,這個不用騙人,我會不會起煩惱?會,會不會生氣?會,都是在修行學習當中,但是我敢說,我起煩惱之後跟生氣之後,我跟其他人不一樣地方在哪裡?覺,懺悔那是更後面的事情,當下你必需要覺,什麼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你現在起煩惱了,了解你在生氣了,我會不會有我喜歡的東西起貪念?會,但是問題就是我們修行人就是要先修到當你起貪念的時候,你要知道你起貪念,當你起瞋心生氣的時候,你要知道你起瞋心,你生氣了,這個叫做覺,你至少要做到覺遲,不要不覺。不覺就很麻煩,你來聽了幾年的經,我不能告訴你不要生氣、不能生氣,而是告訴你至少你生氣的時候,你要覺遲,你沒有當下覺,但是一下子之後你自己要了解,這是修行人最大的不同點,跟一般人最大的不同點

現在問題來了,你怎麼知道你現在是在怎麼樣一個狀況之下,你怎麼知道你現在是不是生氣,你怎麼知道你現在是不是起貪心了?除了禪坐的覺觀以外,第一步當然就是要先聽聞佛法,佛法告訴你什麼狀況是在生氣,什麼狀況是貪慾,什麼狀況叫做瞋心,你藉由這樣一個理解之後來檢視你自己。你們剛是不是翻到三十七頁(五位七十五法),上面有沒有講各種心所法?各式各樣都有,它是不是告訴你心所法裡面有煩惱,叫做大烦恼地法,叫做痴,放逸,懈怠,不信……,有大不善地,有無慚無愧,有小烦恼地法叫做忿覆慳忌……,這些它告訴你是幹什麼用的,讓你去觀照自己,讓你去檢視自己,讓你知道我現在跟我老婆吵架,我是起了什麼心,或是跟先生吵架,原因都不一樣,你跟你家人吵架原因都不一樣,有時候是忌妒,夫妻間會不會忌妒?不要跟我說不會,同學間會不會忌妒?同修間,同學、同事間會不會忌妒?同事間最會忌妒,有沒有其他原因會造成夫妻間的吵架?很多,這邊列了好幾種,「不信,你做什麼事我從此以後不再相信你……」,「你昨天為什麼那麼晚回來……」,「你講一大堆,我不信……」,開始吵,這些都是讓你去檢視我們自己的內心狀態是怎麼樣子,至少你要覺察到我現在起煩惱,覺察到之後,接下來你才有辦法,才能知道找什麼辦法去對治。

所以它講這些東西不是無緣無故亂分析一通,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有漏無漏,什麼叫做煩惱起來不起來。所以你們絕對要記住一句話,學佛的修行人,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不怕念起,這個念是指煩惱起來,在於不怕念起,只怕不覺,或是只怕覺遲,從不覺可以進步到覺遲,進步再(到)當下馬上覺,那就是你的進步了。這一些就是說我們要分析這麼多,就是要告訴你們,你們要用這些去檢視你們自己內心的狀態,檢視你們生活上的煩惱。

有漏無漏法

1、漏:煩惱

2、有漏法:隨增煩惱—除道余有為

3、無漏法:煩惱不隨增—道諦&無為

漏,是煩惱的意思,佛法無外乎就是在對治煩惱。你要覺悟,當然就是要對治煩惱,你要知道,曾經也以前講過好幾次,佛法的知見,不是知識,是身心生命的投入,是一種知見,一種內心的人生觀,不是只是知識上而已。所以當佛法在談覺悟的時候,它跟所謂的煩惱一定是此消彼長的,你悟得愈多煩惱一定除得愈多,煩惱一定愈小。所以不要把佛法的知識把它當成跟煩惱沒有關係,你要覺悟那一定要先除煩惱,你能夠認知真理,你用這樣一個認知,用來就是要來除煩惱。它開始就是講有漏無漏法,就是談什麼叫做有漏什麼叫無漏,這個漏是煩惱的別稱。

為什麼它叫漏你知道嗎?誰知道為什麼叫漏?這個漏,leaking,為什麼叫做這個漏?其實這個字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它是說從我們五根裡面所流漏出來的不净,所以這個漏又是叫做不淨的意思,它指的就是煩惱,意思就是我們五根,鼻屎,眼淚或這些,流漏出來的都是不淨,所以它這個漏指的是不淨的意思,不清淨,染污的意思,所以它是指煩惱。

有漏法

什麼叫做有漏法?漏既然是煩惱,所謂的有漏法就是隨增煩惱,會讓煩惱隨增的叫做有漏法無漏法就是煩惱不隨增。有漏法除了道諦,「除道余有為」,就是除了苦集滅道的道諦以外,其他的有為法,都是有漏法,會隨增煩惱,為什麼道諦它不會隨增煩惱?因為它本來就是在對治煩惱的,苦集滅道的道,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法門,它本來就是在對治煩惱的,所當你去認識修行的法門的時候,你是在減除煩惱你不是在增加煩惱,所以道諦叫做無漏法。

無漏法

什麼叫無漏法?除了道諦以外還有叫做無為,無為法等一下我再解釋。所以這樣你們知道嗎,要不要我舉一個比較生活上的例子,還是你們要舉個生活上的例子給我。什麼叫道諦以外其他的有為法?我舉一個比較淺顯一點的。你們出去逛街,看到LV包包,LV包包是有漏還是無漏?為什麼,它會讓你起貪念,所以它是有漏法,因為它會讓你的貪念增長,讓你的煩惱隨增。你走到剛好一間寺院,裡面在念佛,念佛當然是修行的一種法門,你進之後,覺得很親近,然後就跟著一起念,那你這樣在念佛的時候,它是有漏還是無漏?無漏。這裡的無漏不是你已經斷了煩惱,而是你跟著他這樣子做,去緣它,隨順它的時候,能夠心清淨,能夠慢慢壓制你的煩惱,剛剛想要買LV包包的觀念,現在被這樣念佛一念之後發現,我應該不要那麼貪念,不要起那麼貪心,應該學習佛陀的清淨,看到佛像,那麼莊嚴那麼清淨,佛陀三目光告訴你不行,因此你這個貪念慢慢就下來了,你緣佛像,念佛號,這是一種道諦,它是一種有為,但是他是道諦,因為它可以讓你的煩惱減除,所以叫無漏法。

你去逛街的時候,看到那麼多有形有色的東西,各式各樣的,會讓你想要一直想要去買,想要把它占為己有,這樣的各種各式各樣的東西,它會增長你的煩惱,所以叫做有漏法,這個是比較生活上具體一點的例子,各位這樣知道嗎?所以你們修行或是到寺院去,要選擇能夠讓你減除煩惱,降伏煩惱的。會不會有人到寺院去,然後去那邊你爭我奪的?有沒有?有,當然有,那這樣本來是無漏的就變成有漏,所以你們到寺院去要取它的清淨,不要到那邊去勾心鬥角,不要把無漏的也變成有漏,各位這樣大概了解?什麼叫做有漏法、無漏法的大概意思,各位同學到這邊,有沒有什麼其他問題?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們繼續來說明。

有為無為

有為法(saṃskṛta-dharma)

1、saṃ + s + √kṛ

  • saṃ  一起
  • √kṛ 造作
  • 因緣造作,有生滅化

2、世路(adhva):路;時間

3、言依:語言之所依

4、有離:離一切有為至涅槃

5、有事:有因,有因緣造作

剛剛在解釋法有漏無漏,現在我們繼續來講。法有漏、無漏,然後有為、無為。有為法,這個有為,它是saṃskṛta-dharma,第一是由saṃ加s然後kṛ做成的,這個saṃ是組合一起together的意思,kṛ大家記得嗎,是什麼?業,kṛ是造作,karma業也是由這個kṛ變來的記得嗎,kṛ變成ar加ma,就是造作,karma就是業的意思,所以這個kṛ是造作,它叫做「組合一起造作」。因此它的意思就是:有因有緣一起和合所造作的,有生住异灭四種現象的,有生滅變化的就叫做有為法,這個是有為法的根本意思。跟這個相反的,沒有生滅無常現象的,不由因緣所成的就叫做無為法,所以這個叫做有為、無為的差別。在俱舍論裡面,它又用五個名稱來稱有為法(「有為」本身是第一個名稱)

第二個,它叫世路,感覺上看起來像世間的道路一樣,這是有為法的另外一個解釋,世是時間變化遷流的意思,路是一個過程,所以世路它整個意思就是時間變化推移的一個歷程,就叫做世路。為什麼玄奘大師會翻成「世路」?事實上有時候翻譯真的很難,尤其從另一個文化、另一個文字翻過來。世路原來的梵文叫adhva,它的意思有路也有時間的意思,時間變化,但是為什麼又叫做路,因為這個梵文字本來就有路,有時間變化的意思,所以玄奘大師很巧妙的把它翻成世路,但是後面的人就不知道這到底什麼意思,俱舍論是解釋它是無常變化的意思,世路這個意思就是,會隨著時間推移改變而改變的,就叫做有為法,相對的,如果沒有時間相,不隨時間改變而改變的就叫做無為法,這個就是世路的意思。

第三個,它又叫做言依,什麼叫言依?這邊寫语言所依,語言所依賴的,所指攝的對象,只要是語言所依的,語言所指攝的對象,那些都是有為法。因為一般我們會有一些東西,比如一張桌子也好,有這個東西,我們看到它之後會給他一個名稱,這個名稱大家共認是在稱呼這個東西的,比如這個名稱,中文字叫桌子,英文字叫table,不管是桌子還是table,在我們這個團體裡面,我們把這樣一個東西把它叫做桌子,所以未來我談到桌子,你們就知道是這樣一個東西,所以這個東西叫做語言的所依,語言的指攝對象就叫做語言的所依。當我們談到桌子的時候,就是指攝的是這個東西,既然是語言的所依,這些東西跟語言一樣都是變化無常的,所以這個又叫做言依,就是有為法,這一些不管是指攝的對象,還是語言,都是變化無常的,所以叫做有為法,因此這裡我們給它一個叫做言依的名稱。

第四個,叫做有离,有離就是我們必需離去,舍離一切有為法到達證悟,無為法的境界,那個無為法就是涅槃,就是離一切有為至無為,或離一切有為到達無為,所以叫做有離,因為有為法是我們要舍離的對象。

第五個,叫做有事,有事那個「事」是,事是一個梵文字翻過來的,它叫datu,是因的意思,所以這裡的有事,其實它應該叫做有因,就是由因緣所造作的。

所以總之有為法就是有因有緣所造作的,有生住異滅變化的一切,就叫做有為法,相反的,不同於有為法的就叫做無為法。

各位同學講到這裡有沒有稍微清楚一點?俱舍論分為五位七十五法,它把五位七十五法依有為無為來分,有為法有多少個?七十二個,無為法幾個?三個,有三個叫做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還有一個叫做虚空无为,其他的一切都叫做有為法,這些就是我們在分析法的各種狀況,我們一步一步慢慢來。你們看有為法裡面它有幾位?四位,有為、無為談在一起叫五位,它其中的有為法占了四位,對嗎?四位裡面第一個叫色法,第二個心法,第三個心所法,第四個不相应行法,第五個就是无为。色法就是有為法裡面第一個要談的,就是色法,色法有包括哪些?五根五境還有無表色,這就是現在開始要解釋的。

色法

  1. 指一切的物質(physical matter)
  2. 空間相上 - 質礙: 占有空間,有阻礙
  3. 時間相上 - 變壞:隨時間而會變化或受外力的破壞。含有無常變化。
  4. 五根、五境和無表色等十一種

色法,什麼是,這裡的色簡單的講指一切的物質,不管任何形態的物質存在狀態,都叫做色,都是色法,就是一切物質的存在。所有的物質,不管氣體,流體,固體,物體,氣體,固體還有什麼體,液體,氣體,所有的物質,不管它是什麼體都叫做色法,這是含蓋面最大的物質,所以叫做physical matters。佛教把色法用四個字來定義,叫做质碍变坏,什麼叫質礙?就是在空間相上它是占有空間的,既然占有空間它就會阻礙,所以叫做質礙。

我的手是不是色法?是,所以兩個東西會阻礙,會占有空間,這裡本來一個空間,把手放進去之後,這個空間就被我的手占了,它占有空間,然後它會阻礙,另外一個手要通過就通不過了;這個書,這是一個物質,它占有空間,本來這邊沒東西,它放了占據了空間,這樣一個東西就過不去。所以色法在空間相上有質礙,占有空間,有阻礙。

另外一個就是在時間相上它會變壞,隨時間的改變會改變會變化,或是受到外力的破壞,含有無常變化的意思,這個就是色法。這本書如果放在這邊都不要去動它,會不會變壞?時間長了會,當然會,短時間不會變化,但是放個十年二十年會不會變?變黃色然後慢慢風化掉,所以它會變壞,就算是不隨時間變壞,等一下拿來把它撕掉用火燒掉,它還是變壞。一切物質在空間相上占有空間,會質礙,在時間相上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壞,或者受外力破壞而變化,這些都叫做物質或叫做色法,在佛法就叫色法。

在五位七十五法裡面,它的色法有十一種,叫五根五境跟無表色,十一種。無表色你們第一次聽,以後慢慢再解釋,要先解釋五根五境。

極微(原子論)

原子論(極微)

  1. 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就叫做極微
  2. 必七極微聚為一「微團」而存在
  3. 極微不可破壞
  4. 一個極微至少具八事「
    • 四大(能造):地、水、火、風
    • 四塵(所造):色、香、味、觸
極微微團想像圖
極微微團想像圖(依據師父白板圖繪製)

首先,在進入五根五境之前,要談一下構成五根五境的分子到底是什麼。在佛教裡面有談到一個极微,這是一個專有名詞,不要以為是在描述一個東西叫極微,「極微」這個字是一個專有名詞,它是說物質的最小單位就叫做極微,所以這裡講佛教的原子論,或是說佛教的分子論也可以,就叫做極微,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叫極微。這種極微,常常描述叫做无方分极微,就是說它小到不能再小,你不能去切割它,也不能把它分開來,因為它是最小,如果一個東西還能再把它區分開,那它是不是最小?(不是),你把它分開,它的一半就是比它更小。極微,佛教又叫「無方分極微」,就是不能去區分它的方分,即(區分)哪一邊是哪一邊,或是把它切開,因為它是物質的最小單位,所以叫做極微[1]

極微在佛教裡面的分析,佛教的原子論,一個極微不會單獨存在,比如 —— 當然極微是畫不出來 —— 比如這是一個極微(見圖:極微微團想像圖),它這個極微能不能單獨存在?不行,比如這是一個極微,必須要有七個極微聚為一個微團,這樣它才能存在,所以這個空間裡面沒有一個極微自己存在的,它至少都要靠一個微團才能存在。怎麼排列?一個極微的東、西、南、北、上、下(各一個,再加上自己一個,一共七個),這樣七個極微集合在一起,就叫做微團。形狀一定是這樣子,經上是這樣記載的。

极微有形状吗? 

極微不能說有形狀,因為如果有形狀那它就不叫極微。

那就是说这个极微不是物质?

它是物質,當然是物質,但是它的形狀是什麼我們不知道,因為不能有形狀,有形狀就可以再切開。

如果没有形状怎么说它是物质?

就是很奇怪的,下面會跟你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子。

(极微是小乘的说法,大乘有极微的说法吗?)

大乘是不承認有這樣的極微,大乘觀念是沒有這種極微的東西,問題問得很好,在論上它有討論。有人問,極微既然是極微,色叫變壞質礙,極微會不會變壞?它會不會質礙?它說極微不會變壞,如果會變壞就不叫極微,它會不會質礙,它說一個極微不會阻擋到你,但是微團,這樣的它就會阻擋到你,很多問題當然你繼續問下去,極微既然不會變壞,為什麼它叫做物質?它是物質的原素,有時候在物理裡面也有這樣的狀況。

你提醒到我要講一件事,當我們在理解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藉用,現代的科學也好,醫學也好,物理學也好,精神學也好,心理學都好,我們可以藉用現代的理論來做一個了解,藉用,但是不要套用。藉用跟套用差別在哪裡?藉用可以(幫助)說明理解,因為我們現在人的很多觀念,不管醫學,科學,物理學,跟一千多年前兩千年前是不一樣的,為了方便了解,我們可以藉由現在的各種學科來做一個了解,但是千萬不要套用,套用的話那就因為出發點不一樣,它不是在於物理上的分析,它目的重點不在那邊,它是要告訴我們色是無常性,會變化性,所以我們不要去執著色法的東西,它到最後是要告訴我們這樣子。

所以你們要記得,藉用跟套用是不一樣,藉用方便我們去理解,套用有時候就會走偏了,把佛法用幾次元解釋到一大堆,後來跟佛法東西已經完全不相搭,套用就是把一套理論完全套在另一個東西上面,想辦法用這樣整個來理解,這個叫做套用。這樣的話就會產生偏頗跟差距,你們在座很多人學了不同學科,有物理學的,有醫學的,有做科學的,有做電腦的,你們都可以用你們相關所學到的東西,藉用來說明或藉用來理解,但是要記得一點,千萬不要把你所學東西整個套上來,那是會差很遠的,因為宗教畢竟有宗教的出發點。

這個是原子論的一個基本概念,我們講到一個極微必需七個聚在一起,極微不可破壞。接下來,一個極微有八事,也就是一個極微它具備有八種特性,它具備有能造的四大,叫做地水火風,四大种,地水火風以什麼為特性?誰記得?四大的地水火風是指四大种,不是我一般說的四大,什麼我們喝的水,不是指這個,這個(水)是指原素,那個(四大種)是指法,地水火風以什麼為特性?堅,濕,暖,動為特性,地是堅性,水是濕性,火是暖性,風是動性。

所以你要看這四個不是指什麼物質,四大是指物質的特性,不是物質本身,物質本身是極微,但物質特性就是四大,地水火風叫做能造色,一個極微就具有這四大特性。除了四大特性之外,還有叫做色香味觸,叫做所造的四尘,所以一個極微,一個極微八事俱起,就是這八事,一個極微至少有這四大,還有這四塵,就叫做八事,這個是指一般無情的,或是石頭、木頭這些。

有情的呢,四大有情的還有什麼?根,我們有什麼根,眼、耳、鼻、舌、身,有五根,每一個根他的造色極微都不樣,所以有眼根的造色極微,有耳根的造色極微,有舌根的造色極微,有身根的造色極微。所以你們看,一個極微它具備八事,地、水、火、風、色、香、味、觸,這是基本的一定會有的,但是這是無情物都具備有的。八事如果加一個聲,色聲香味觸法的聲,這裡是不是九事?如果一旦是指有情的話,至少會有一個身根,所以這個叫做十事,身根如果再加上眼根的极微,這個變成十一事,所以造有情根的至少會有十一事,這樣聽得懂我在講什麼?

造有情根的除了這九個无情根[2]以外,會加上身根還有眼根,如果是耳根,就是把這個眼取代為耳,因為耳根的極微造色,跟眼根是不一樣的,它不會混在一起。那麼,現在我要藉用,你們說那在有情根上的極微到底是什麼呢?因為它的描述就是這樣描述,它說眼根的極微在哪裡,舌根的極微到底在哪裡,然後耳根、鼻根的極微在哪個地方,很像是什麼?很像現在器官的神經細胞。

這樣的極微,因為它有說有身根的極微,有耳根的極微,有眼根的極微,然後鼻舌,這些極微不一樣,它是構成我們這些五根的這些基本的原素,所以如果藉用現在醫學來講,就有點像神經細胞一樣,那你說完全就是嗎?那也不一定,因為它的描述確實有點不大一樣。

好,一個極微至少有八事,但是加到最後不會超過十一,因為除了身根以外,眼根,耳,鼻,舌,這四個極微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它不會一個極微它又有眼根性然後又有舌根性,不會這樣子,一個根的極微只能造一個根而已,當然它是一大堆極微合成起來變成我們的這些(所謂)清净色,未來會再講,聽到這邊應該不會太複雜吧,這個比現在很多醫學道理還比較簡單的多。

極微想像圖(根據個人理解繪製,請藉用以幫助理解,但請勿套用)
两个不同的极微一样吗?

你是說形狀一樣嗎,還是說它含攝的特性?(特性),不一樣,因為耳根極微跟鼻根極微不一樣,很多的極微,不一樣。

那就是说有很多的极微?

各式各樣極微,因為如果要算起來很複雜,那個書裡面大概有列了幾種,但是它的理論就是沒有再微細的,因為這四個,四大四塵,這是特性,它不是有形有狀的,它是指特性,不一樣,因為有的是構成舌根,有的是構成耳根。

如果说它们构成不一样,那它下面应该(还可以再分解吧?)

當然我們在邏輯上推是這樣子推,但是問題我說過,事實上它講這個有它的用意,等一下會告訴你為什麼它會把極微帶進來,大乘裡面它不承認有極微這樣一個東西,而且小乘學派也就只有幾個學派,說一切有部,還有俱舍論,他們承認有極微,但其他的小乘學派有的也不承認有極微這樣一個東西,為什麼?等一下會講。

(阿罗汉能观察到极微?)

不一定阿羅漢,他意思是說你有禪定功夫的,有天眼的,他就可以看得到。不是四禪八定,我們要知道神通是這樣,依於禪定,你可以開發神通,不是修禪定一定有神通,依於禪定可以開發神通。阿羅漢他不一定有這樣的天眼通,天耳通,但是他漏盡通一定有,所以阿羅漢他不一定有這些五通。那麼,有五通的他不一定是證悟的阿羅漢或是證悟的聖人,因為你只要修禪定,用禪定去開發,你就可以開發神通出現。所以在古代很多外道都有很厲害的神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這些,是共世間法的。他們也可以利用神通、天眼通可以去觀察到這些東西。等一下會把這個東西點出來,它的關鍵問題到底在哪裡。

是每一個極微,至少會有那八個東西,有些極微會有九個,加了聲音,加上在有情上面的,它就會加上,那就十個,所以有情身上的極微,構成有情的,它至少一定是十個,構成外面無情物的,至少一定是八個,如果再加上一個耳根的極微,那就是十一個,沒有超過十一個的。

四大種(地水火風)

四大種(地水火風)

  • 一切物質所具備的特性
  • 佛教最早的物質理論
  • 四大種:
    • 地:堅性 - 能持
    • 水:濕性 - 能攝
    • 火:暖性 - 能熟
    • 風:動性 - 能長

我們繼續來看。一切物質所具備的根本特性,叫做四大种,地、水、火、風,具備有堅、濕、暖、動幾個特性,這是佛教最早的物質理論。佛教在阿含經裡面沒有談到極微,一直到《大毗婆沙論》才有把極微理論拿出來,地堅性,能持;水濕性,能攝。一個是能持,一個能攝,持就是hold住,堅性能hold住,水,有沒有辦法乘載什麼東西?拿了就掉了,地,堅性的東西就能持住,水,是濕性,濕性就是能把東西黏聚在一起。它只是很簡單的去分析物質的不同相貌,火是暖性,能熟;風是動性,能長;能熟,有點像是化學變化,風是動性,流動性,能長養,這個是早期佛教在談物質的時候最根本的理論,只是很簡單的分成四大種,一個極微具備有這四大種,另外還有色香味觸。

阿含經裡面,我是講阿含經裡面的,因為如果是阿含經裡面的,佛就已講這個東西了,現在就是要回答你們一直在問的一個問題 —— 佛教極微之引用,你要知道佛教在分析東西的時候,很重視法,不是在分析物質,他是在講法,法指的都是一種特性跟作用,要記得清楚,是在講特性跟作用,而不是在物理學上在分析什麼東西。

這是佛教早期這樣用,由於佛教在演變發展當中解說的需要,所以在毗婆沙時代就由勝論派 —— 勝論派是印度的一個學派 —— 從他那邊把它引進這種極微的學說,毗婆沙知道嗎,毗婆沙時代指的就是在造大毗婆沙論的那個時代,差不多西元一百五十年一直到兩百年或兩百五十年左右的那個年代,因為據說大毗婆沙論是在西元兩百年的時候造成的,就是在西元一百到兩百年中間左右這個時代,佛教在發展當中,由於需要說明某些東西,太簡單的物質理論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所以佛教就把勝論派裡面所談到的極微拿進來做為相關的說明跟引用,但是雖然它引用了極微進來,你們要注意一點東西,佛教阿含經裡面本來就講物質有地水火風,有色聲香味觸,還有眼耳鼻舌身意,佛教已經有這樣的分析,這些都是法,本來就已經有這樣的分析,現在再帶進一個極微進來,是不是必需要把極微跟我本來有的理論把它配套弄在一起?所以就會產生了一個極微八事,乃至九事,十事到十一事這樣的理論出現。

佛教「極微論」之引用

  • 佛教本重「法」,不在分析物質。
  • 由於解說之需要毘婆沙時代由勝論派引進。
  • 以「法」為主而融攝物質論,非出發於物質論,於唯物傾向的勝論派不同。

不過希望大家要注意,雖然講了極微,但是佛教還是以法來融攝物質論,而不是把重點移到物質上的分析去,它重點還是放在法,所以它不是出發於物質論,跟唯物傾向的勝論派不同。所以佛教在分析這個時候,它不是在做科學的分析,不是在做物理的分析,也不是在做醫學的分析,它是在做法的分析,所以是比較傾向哲學的分析,它在解釋這些之後要幹什麼?還是在談有漏無漏,還是要談我們要怎麼樣對色不要去執著,這樣有沒有大概了解佛教的系統理論到底是怎樣?

所以你如果一直在物質上去分,它下面還有質子分子,還有下面還有什么子,其實跟佛教本身剛開始出發要解釋的已經不一樣,重點已經不是在那邊。所以我說可以藉用來說明,藉用來了解,但是不要套用進來,這樣會跟佛教本來要講的東西整個違背掉了。講到這裡有沒有什麼問題?

小乘經,阿含經裡面沒有提到極微,大乘不承認有極微,你要知道,大乘講須彌山跟微塵,它不是指極微,大乘經講微塵它是指很小的東西,但是它並不是說小到有一個極微的東西存在,反而它是在講這些東西是虛妄的。應該是這樣解釋,這些論師在禪修打坐的過程當中,也不只是體驗,他們比如用天眼通去看到一些我們一般看不到的東西,再配合當初印度的一些科學跟哲學。因為我們要解釋一個東西的時候,必須依我所認識的東西來跟你講,比如我了解佛法,我會不會用法文來跟你們講,當然不會,因為你們是講中文的,或講英文的,我一定用中文或英文跟你們解釋,不會去用法文,我要跟你們解釋一個東西的時候,一定是存在我腦袋裡面知道的東西,周遭學到的,藉用這些來跟你們說明,這些論師也一樣,每一個時代,它的文化醫學,科學,各方面進展都不一樣,所以他們在解釋某些東西的時候,它會套用當初那個時代的各個學科來做方便的解說,所以我們在學這些論師東西的時候,但是它到最後會把我們帶引到他所要表達的上面,真實的真義,主旨上面去,所以如果很多人會在他講的東西的旁枝裡面去鑽,那就是已經跑掉了,走遠了,這樣知道嗎?所以它不是自己亂編的。

世親菩薩寫的,他在那個時候還是承認有極微,他上面確實有寫極微,俱舍論上面確實是有談很多極微的東西,他有觀察到的一些境界,然後用當初的一些學科,藉由這樣的一些語言表現說明出來。

所以我常常講,佛經上講很多東西你必需要去了解,那個時代那些人講出來的時候,他有他的時代環境背景。所以有人會說,佛經上面講的很多東西,為什麼跟現在醫學不大一樣,不是不大一樣,而是那個時代,他必須藉由他那個時代的那些學科的背景來說明,像上次不是提到,阿彌陀經講黃金為地,有人問,黃金為地有什麼稀奇?因為我們這個地球黃金少,所以珍貴,如果到了一個地方,它到處都是黃金,那有什麼稀奇,黃金就像糞土一樣,如果你這樣講的話,你就不知道,佛經在假用或是在藉用很多東西來說明的時候,它是有它的文化背景的,印度人重金,金子珍貴,上次有說中國人覺得什麼比較珍貴,鑽石嗎?不是,中國人古代哪裡是鑽石,玉,黃金雖然珍貴但是比不上玉,所以中國人重視玉,所以你看中國人喜歡掛玉,印度人喜歡掛什麼,掛黃金,你看他們電影,到處大條小條到處戴,那是因為他們的文化所重視的不一樣。

所以當佛經在描述一個地方、一個東西的時候它會用這個地球我們看得到,或是那個文化裡面,最珍貴的東西來表達,難道真的是黃金嗎?如果只是黃金,那西方極樂淨土有什麼稀奇的?他只是用他語言或是所能看到、最珍貴的東西來表達,如果佛陀當初生長在中國,他就是說白玉為地,他說世間平坦,因為印度人喜歡平坦,他的觀念就是這樣,那中國人,有山有水有小橋,所以他的庭園你一進去,其實地方小小,你東繞西繞,你以為它很大,繞了半個小時,其實你走兩三步就可以到,這是不同的觀念跟文化,他只是要表達什麼東西是他最好的,他拿出來表達,用他的語言跟當初他所能碰得到的。

各位同學知道這樣子的道理,慢慢的,有時候上課講過,就像你坐火車一樣,剛開始有點無聊,但是,慢慢開入田園之後你就會覺得很有趣,很多風景可以看,慢慢要到站的時候又進入城市,又到建築物,那我們這個課也是一樣,有時候很有趣,但是慢慢在談到一些東西的時候,它會比較枯燥,但是這些就是基礎,你不管有趣枯燥,慢慢去了解,慢慢去學,以後你的佛學背景,知識就會比較深厚,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下禮拜我們繼續談色法,下禮拜我們要談五根,哪五根,眼耳鼻舌身,為什麼不談意,因為意是心根,我們要的是色根,五根,還有五境,還有無表色,是下禮拜要談的。

我們現在來回向,請合掌。


  1. 印順導師在《中觀論頌講記》裡即提到唯識學對極微的質疑:「比如唯識學者,破外色沒有實在極微,就說:你所執的實在極微,有六方分呢?還是沒有?若有六方分,那就是可分,怎麼可以說是極微呢?若沒有六方分,方分既沒有,怎麼還說是極微色?他破了外色的極微,就建立只有剎那剎那的內心變現。」,所以,導師在文中提到:「龍樹說:如有毫釐許而不空的自體,在理論的說明上,必定要發生常、斷、一、異、有、無的種種執著;所以一切法不空,不但不能破他,也不能自立。
  2. 即:地、水、火、風、色、香、味、觸八事,再加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