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 第十二讲
俱舍论 第十一讲 | 本讲视频: Youtube 腾讯 | 俱舍论 第十三讲 |
复习
各位同学大家好,时间过得很快,又一年了,新的一年能够有新的气象,更加用功,精进学佛。我们现在在讲俱舍论,俱舍论是一部很重要的论书,我们以前会称作是小乘的论,当然现在我们不称作小乘,我们称作基本的佛法,基本的教理,谈基本教理的论书,为什么我们要讲俱舍论?因为俱舍论所诠释的、所弘扬的是佛教的基本教法,你们要学大乘也好,乃至以后你要学密乘也好都可以,首先要把基本的教法跟教理学好,有了基本的教法跟教理的基础,在这样的深厚的基础之下,未来你要进一步学大乘,乃至大乘的各种宗派跟法门,你这样学的才扎实,学的才会深入。所以我们在谈基本佛法,要立足在基本佛法上去弘扬其他的佛法,或学习其他的法门的话,俱舍论是必学的一部论书之一,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因为我们有很多同学喜欢读唯识,中国祖师说唯识从最基本的到比较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学习要11年,其中前面7年在学什么你知道吗?其中的前面7年在读俱舍论。也就是说俱舍论是学唯识的基础,有了俱舍论的基础之后,未来你再学唯识才会扎实。
我们这个课,旧生都知道,新生比较不清楚,这个课不是只有我讲而已,还有谁要讲?你们要讲,有时候我会问你们,你们都随时可以回答问题,甚至你们可以随时举手发问问题,我们都可以讨论,所以我们这个课比较像大学在上课,比较不像一般的讲经,一般的讲经只有师父在上面讲,你们能不能发问?比较不恰当,一般是不大可能让你发问。我们这个课不一样,不是只有我讲,我希望你们有任何心得,还是你们有任何问题,你可以发表你可以问,甚至我们可以讨论。所以我们这个课是比较活泼互动式的,你有任何问题乃至你觉得这方面你有什么心得都可以拿出来跟我们同学分享,所以这个是比较互动式的。
心所法
现在来到所谓的心所法。什么叫做心所法?我们有心王还有心所。心王就是我们的内心,心的总称叫做心王,其实我们现在谈的心所法是一种佛教的专有名词,依现在的学科来讲的话,比较简单叫做心理学,我们在谈佛教的心理学 —— 这样比较好记,我现在就用心所法你们就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讲的简单一点我们现在在谈佛教的心理学。佛教心理学把它分成两个大部分:一个是指心,一个是指整体的心,另外一部分在讲心理作用,在谈各式各样的心理作用。这些心理作用有好的有坏的,有普通的不好不坏的,各式各样的心理作用都有,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分析,就是在分析佛教的心理学。我们现在在分析这个心是怎么样作用,在各种状况下,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作用,这样的心理作用到底会怎么样给我们影响。
心重不重要?当然重要,我们一切行为造作,思考,都是这个心的作用。修行是在修什么?修行是在修心,由外在身口的规范,目的在做什么?在规范我们这个心,由外在身口的行为规范,然后慢慢深入去规范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不好的作用慢慢的减除,好的作用怎么样?让它慢慢增加,这个就是修行。你们说修行在修什么?就是在修心,怎么样修心?修心让心里的好的质素 —— 我们叫做善法 —— 好的质素能够增加,增长;不好的质素怎么样?慢慢减少最后除掉。如果你把这主要根本的心里的不良质素,最根源的这些除掉断掉之后,你怎么样?解脱,你就解脱了。但是这不是一触可及,是要经过慢慢很多很长的时间,慢慢学习跟磨练,要这样的经过几十年乃至好几辈子的学习,才有办法达到这样的境地。
同学会说,师父那么久,需要好几辈子!当然,学佛的路是又漫又长,但是佛教是不是果论,结果论呢?不是,佛教是说,你在这个过程上面,随时去掉任何不良的质素,不良的质因,随时可以尝到法味,什么叫做法味?跟佛法相应之后,减除烦恼之后的那种快乐,我们就叫做法味。这个随时可以用得到,而且随时可以体验得到,当你的贪瞋痴减少了,你就可以尝到这个法味。
以前常常为了上街多买一些东西,烦恼不已,看到这个很好想买,看到那个很好想买,每天内心在那边激荡,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状况?有,然后看到这个又太贵,很想买,但是又买不下手,回去之后,整整三天都在想那个东西,有没有这样的状况?有。同学会跟我说,师父我来听经听了半年之后,我忽然间上街不去买东西,买东西的欲望减少了,看一看觉得很舒服,但是不会想买,这样就好了。
回去会不会想它三天?不会,想两天就好了,想两天也不错,想了两天,第三天就有法味出现的,再过一个礼拜就只想一天就好,这样的话就多了两天的法味出现了。这种内心的欲望慢慢会减少,而且减少的当下就是一种快乐。
你们会不会觉得欲望太多真的很不快乐?一下子买到这个,有了,想要更好的,(比如)行动电话常常在换,我看过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换手机,为什么?赶流行,没有钱可以买怎么办?想办法赚钱,赚不到钱怎么办?不择手段,所以常常会有犯罪的出现。
我们现在来谈的就是在谈这些心理的不良质素,还有好的质素,为什么?因为我讲过,我们要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就是把不良的质素去掉,把好的质素慢慢增长提升。现在我们就要知道哪一些是好的质素,哪些是不好的质素,哪些是好的心理作用,对我们的修行有帮助的。哪些是不好的心理作用,对我们的修行有害的,我们要去除的,是不是?我们要先了解这些,不然你心里起了作用之后,你分不清这个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我举个例子好了,我刚才讲到欲望的欲,欲望,全部都是不好的吗?还蛮聪明,刚才谁说不一定?某某有没有好的欲望?你举个例子什么叫好的欲望,某某可以帮她一下,对讲的很好,这个就好,这不是在物质上的欲求,对,因为某某是说想要好好的学佛,然后赶快解脱,这个欲望好不好?你们不想解脱不想学佛来这里干嘛?想要学佛想要解脱这个是好的欲望,这种好的欲望叫什么你们知道吗?叫做善法欲,等一下心所法里面会讲到,欲望是有好有坏的。
学了佛法之后,我讲过,从小的地方对自己身心,让身心不再苦恼,大一点对你的家庭有没有帮助?有。有时候一个人的改变可以改变你全家,更大一点,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子做,改变自己的家庭,进一步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尽力而为,这个社会会不会改变?当然会。
所以学佛(除了)对自己身心的烦恼让自己的家庭更幸福之外,还可以让社会更安定,我不是在唱高调,因为社会好跟坏从谁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不要老是去看别人怎么样,批判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从我们自己做起,我们自己如果做不好,你怎么去要求别人做好?这个是学佛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既然要修行,要知道内心的好坏跟质素。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来分辨心所法?哪些心所法是好,哪些心所法是不好的,就是哪些心理作用,心起的这样的心理作用、这样的想法是不好的,我们要制止它;哪些是好的,我们要增长。
比如你生起一个欲望,对物质欲望强烈的需求,这个当然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去克制它,不能让它无限的发展下去。我们生起这个欲望,看到穷人家想要帮助他,这个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当然是好的,好的我们要怎么样?去做,保持,增长让它扩张,这个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分辨什么叫心所法,哪些心所法是好的,哪些心所法是不好的(之目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大地法
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其实我只是大概复习一下而已,有大地法,什么叫大地?这个地是心的意思,就是这些心所法,只要我们这个主要的心起作用,有十个这种心理作用都会同时俱起。由善的来讲,就有大善地法,就是我们有十个善法,你们要认真注意,这十个善法是你们要增长的,接下来怎么样?三、四、五、六都是什么?不善的,有大烦恼地法,有大不善地,小烦恼地,不定地就是比较不定的,所以你看三、四、五都是在讲什么?烦恼,都是在讲我们内心不良的质素。所以实际上就佛教来讲我们凡夫烦恼具足,所以实际上我们要做的,是慢慢去消除,慢慢去断除我们这些烦恼。
因为我们在地的凡夫,一般所起的烦恼都会比善法多,平时,你们是善法的欲比较强还是物质的欲望比较强?你们平时是想帮助人家想的比较多,还是想我去买什么东西,又缺这个想去买又缺那个想要去买的状况比较多?哪一种比较多?不错不错,我们某某是个菩萨,修学有成。
日常生活的(用品)当然需要避免不了,但就是日常生活以外其实不很需要,而且是奢侈品的,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是怎么样,我们的脑筋是转在那个地方,那个叫做所缘境之一,所以你们自己要去思考一下,你平时是善法欲比较多,还是物质的欲望比较多,还是烦恼比较多,还是想着怎么样去恨这个人,讲这个人的坏话比较多?有人点头有人摇头,所以学佛就是要往内心观。你们有没有听过外面常常人家讲内观?有听过,内观,常常讲说我去内观,去修行,以后人家跟你说我去内观,你就问他说内观去观什么,谁说观心?内观去观心,其实就是内心的检讨。观心,心那么多,观什么?其实就是观心心所法,观各式各样的心所法,看我们是不是起了什么心动了什么念,哪种心所法是好的我要维持,哪种是不好的我们要去克制,这个就是内观。
我们现在要来讲大善地法(大地法),其实前几个都已经讲过,我很快的复习一下。大地法,大是周遍,地是所行之处的心王,所以这个大地法是只要心王一起,我们主要的心一起,这些心理作用就会跟着这个心一起作用,任何你的思考你只要起心动念,这十个都一定会跟你的心一起作用,只要你的心有作用,我们的心随时都在作用。这其实上个学期都有讲:法是心所法,所以遍一切心王所行处,只要六识任一作用,任一起,大地法必与之共起。
六识,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见闻觉知,我们对外的认识吸收乃至内心的思考,都离不开这六识,这六识叫做心王。只要这六识任何一识起作用,这十个大地法都会跟它一起起作用。这些心理作用,只要我们的内心,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外面,听到外面什么,只要我们内心有起任何作用,这十个心理作用都会跟它一起起来,这样同学大概知道吗?旧同学应该没问题,因为这个已经讲过几次了,新来的同学你们慢慢听慢慢看。不用紧张,三摩地我今天会解释,三摩地就是叫三昧samadhi,就是定,就是那个禅定的定,好。大地法有十个,有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还有慧。
作意
首先作意,我大概念一下就好了,因为这个上面以前都讲过。作意它的意思就是让心起警觉,让它专注在所缘境上,根境和合时由心的策动,警动才会发为认识,所以这个警动就叫做作意。当我们的根,哪一个叫根?我们organ,感觉器官,比如眼睛,我们叫做根,最简单的讲,鼻子也叫根,眼,耳朵,可以听到声音的耳朵器官也叫做根,当我们这个五根跟外面 ——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是哪五尘?色声香味触,意识对法,我们眼睛看到色法,你们知道色法是什么吗?就是眼睛可以接触到,可以吸收到的所有的形象,颜色,影像,像我现在看到这个桌子黄色,然后这个形状,这个叫做色法。
当我们的根,我们的器官,跟外面的境,认识的对象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不一定会马上起作用,而是要有这一个心所、心理作用叫做作意去触动,我们内心的认识才会产生,所以这个是我们认识的第一步,所以叫做作意。
我们举过好几次(例子),我们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时候你专心在想一件事情,像比如你现在上课不专心,在想明天我要去哪里玩,师父走到你面前讲了半天,你根本没有听到我在讲什么,为什么?因为你的心不在这里,虽然你的耳朵有接受到我声音,但是你作意的心所没有作用,所以根本没有听到我在讲什么。我们常常会有这种情况,不专心的时候就常常会有这种情况。
触
第二个,叫做触,触叫做根境识三和合所生触,所以我们有根接触到外境,识起来了,三个接触之后开始真正产生认识的,对外境开始要分析要认识了,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的心理作用我们叫做触,旧同学应该都没问题,新同学我现在讲的比较简单,你可以回去把上网录影的东西调出来看看,我那里解释的比较清楚。也就是我刚才讲说,我们根,比如眼睛看到某某人,或花或什么,然后有刚才的那个作意,把你的心识叫出来,开始要去认识的时候,这时候根,境,还有识起来一接触,这个东西就叫做触,这个是认识的第一步。我们的心接下来下一刹那就要开始去分析我们所认识的对象,所以这东西叫做触,这里应该没有问题吧?
受
受,受是领纳,受很简单就是你的感受,你吸收讯息进来之后所产生的苦受乐受还是不苦不乐,这个就叫做受,也就是一种情绪的反应。你今天夸奖我,刚才有谁夸奖我?某某你有夸奖师父是不是?有吗,你讲了什么?“讲得精彩”,我心里很高兴,这个叫什么受?乐受,情绪的反应,这个叫乐受,如果人家骂你,某某你刚才有没有骂我?没有(哈哈),如果人家骂你的时候,你心里很不舒服,怎么样?苦受,所以这个是情绪的一种反应。当然除了内心的这种苦、乐、不苦不乐以外,我们还有身的苦受和乐受,你肚子饿,苦受;吃饱了很舒服,乐受,这个叫做身受。所以我们有心的苦乐,还有身(的苦乐)。心(的苦乐)叫做喜忧,身叫做苦乐,如果要细分的话就这样子细分,心叫做喜忧,身叫做苦乐。
有没有可能,身体很舒服但是内心很苦闷,有没有?某某举个例子,生活很优渥,要什么有什么,钱赚的特别多就对了,有没有这种人?但是内心很空虚不快乐,你们朋友中间有没有这种人?很多,都有,有的话去跟他讲拿一些来给师父,内心就很快乐(哈哈)。
有没有另外一个状况就是,身苦,心乐,有没有?有,做了一天的苦工,扛了一天的石头,累得要命,刚好要下班的时候,老板说我多加点薪水给你,拿到钱虽然累的两只脚很酸快爬不动了,但是这时候意志力很坚强,拿到钱的时候很快乐。
印度有些苦行者,身体很痛苦,但是内心很快乐,因为它觉得以这种苦行,可以来生得解脱。
他虽然身体痛苦但是内心有希望,所以有时候内心的希望,可以支持你身体的痛苦;有时候内心崩溃,本来身体好好的也会出毛病。所以佛教讲身心互依,我们身体跟心理两个都要注意,要让身体健康,然后什么也健康?心理也健康,不然的话,身体不健康久了会拖累心;心理不健康,久了更会拖累(身体)。有没有听过相思病?相思病是心理问题还是生理问题?心理问题,久了就变成什么?身心都有问题。
这个就是受,就是我们的领受,我们的情绪作用,快乐不快乐这些。这个东西任何时候都会有,不苦不乐就叫做舍受,任何时候都会有,任何时候你只要有分析有感觉进来,都一定有受这样的心所在作用。
想
接下来我们有想,想是取像,这个不是一般你去想一想的那个想,这是佛教专有的名词。想是取像,就是你认识一个境界之后,认识一个东西之后,我们的脑袋会把它摄取进来,然后变成内心的一个影像,这个内心的影像不一定只是色法,不一定只是物质,或是一个像照片这样的影像,声音算不算一个影像?是,佛教讲的影像不止是那种有形色的,不一定是有形,只要是你五官、五根摄取进来的,形成一个认识的,这样的一个东西,内心这样的一个东西都是叫做想,都是取像都是一种影像。
(比如)触,硬的感觉,在你脑袋里面产生这种硬的感觉,是不是一种取像?因为我知道这是硬的,这个是软的,这个都是取像。声音:狗叫的声音,猫叫的声音,人的声音,在你内心的影像是不是不一样?当然不一样你才分的出来。不管是狗猫猪叫,这些听到摄取进来之后,在脑海里面产生的一个不同的声调,都叫做影像。我们实际上五官摄受进来之后,我们内心再去分辨它,知道说这是什么样的声音,是机器发出来的,还是其他动物发出来的,还是人发出来的,这些种种都叫取像,都是内心的一种概念。比如内心的显形色,或是语言之言调,这些都是,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吧?因为我们现在就只是在复习而已。
思
- 令心造作
- 有情的意志作用
- 对外境的意志反应
- 能以善、恶、无记推动其他心心所去造作
- 意业之体,身、口业之依而起
- 思: 意业
- 思所作: 身、口业
思,这个思,不要把它当成就是思考,这个思,我说过,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虽然用了很多中国字,但是你不要依文解意,你如果依文解意有时候会误解佛教的意思,像如果讲到这个思你们会以为,思是什么?一般我们讲中文字“思”是思考。思考跟想一想一不一样?就中文来讲,先不要管佛教,就中文来讲差不多。让我思考思考,让我想一想,所以叫做思想,在中文里面是很像的,是差不多的东西。但是佛教拿这些字来之后有它的特殊定义,所以不要把它跟中文的意思混合混同。
这里的思叫做令心造作,是有情的意志作用,对外境的意志反应,能以善、恶、无记推动其他心心所去造作。所以这个思,讲得具体一点就是,内心发动推动身口要去行动,这样的一个意志作用,我们叫做思,而不是只是思考思考而已。
八正道的第二支叫做什么?不错,正思惟,第一个是正见,第二个就是正思惟。正见,正思惟,如果把正思惟用中文意思去了解,正思惟就是在正法上好好去思考,那就错了,那就奇怪,都已经有正见了,为什么还会去思考思考?这个所谓的思考,简择,这个是在正见之前,你都已经养成正见了,为什么还会去思考什么?所以,实际上八正道的第二支,正思惟它是什么意思?就是这里,内心推动行动的决定跟意志,就是这个,这个才是真正八正道正思惟的意思,因为有了正见强烈的认知、强烈的观念之后,你会不会想要去实践?会。
你的朋友告诉你,LV包包现在在打折,明天就结束了而且是打3折,本来一万块现在三千就买得到了,剩下一个小时,而且他告诉你哪一间卖场还有,当然你平时就很喜欢,你平时很喜欢而且你确认一定有,去一定买得到,而且你很有钱,先决条件,没钱不用想,你会不会去买?冲去,九点关门八点半我再怎么冲都要冲去,是不是这样?
我说你平时就很喜欢,一直想要,我们设定一个更强烈一点的,你找一个特殊的LV包包,找了很久,你知道这间店有卖但是太贵,一万块你买不下,刚好,你的朋友今天晚上打电话告诉你,它在打折,打一折,一个只要一千块就有了,到九点为止,明天就没有了,现在八点半,他打电话去说还有没有,还有,够不够强烈的意志?而且你正好有钱,有没有足够理由可以去买?有,够不够强烈意志?够,你会不会去买?当然会,我说你平时已经想了很久,只是你觉得太贵,一直买不下,每天去看,看完之后回来想三天,第四天继续去看,回来之后想三天,从来没有间断过,到了第七天你朋友跟你讲现在在打折赶快去,刚好机会来了。
这个就是告诉你们什么叫做正思惟,什么叫做思,思就是你决定之后,推动意志力想要去干什么。所以它有两种,意业的体,它是意业的体,所以我们的意业就是思,然后身口业依它而起,所以思它本身就是意业,思所做就是身口业,所以它是业的体。
什么叫做思是意业?你思考你心里想要干什么,想要推动去做什么,这个就是意业。比如我看到这边一个钻石手表,我看了很久没有人,我想要去拿,把它带回家去,刚好,还没动手正在想要动手的时候,刚好有人进来,结果就没机会了,刚好人一直都进来我一直没有机会,终于回家去。有没有造业?造什么业?意业,思,因为为什么?你想要去拿了,你真的想要做,只是没有做成而已,叫做未遂,但是你有没有起心动念想要去拿?有,意业已经动了。
刚刚那个故事继续就是,你继续在等机会,终于人都走了,你去把它拿了放进来,这样有没有造业?意业已经有了,一定是意去推动,身业,叫做身业。你上去的时候刚好同学进来说,你有没有看到我的手表?不要说同学,同学不会这样,我们说在一个店里面,人家问你说有没有看到一个我的手表?你说没有看到,什么业?口业,所以这些都是内心的意志力去推动的。如果没有赋予身口的行动,你想做,但是没有机会做,没有付诸于身口的行动,这个叫意业,付出了(身口行为),这个叫身口业。意业当然是最主要,但是有身口的造作,一定有意业在里面,但是如果无心之过就不算。
欲
- 原文:希求所作事业
- 释:对境界希求,想要什么、想作什么。
- 可善可恶
下一个,欲,我们上次是不是讲到这里?讲到作意,触,受,想,思,这五个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在唯识里面把这五个列为遍行,普遍一切的。因为这五个你只要起心动念,只要有任何的分析,这五个都一定有。在俱舍论里面它列了十个,思之后就是欲,欲,我们讲到几个?触,作意,受,想,思,五个,这个是第六个。
欲是内心的一种欲望,原文叫做希求所做事业,解释就是对境界希求,想要什么,想要做什么,这个叫做欲,这个跟刚才的思有没有哪里不一样?来谁要告诉我跟刚才的思有什么不一样?欲在思之前,因为思已经到了你要去行动,去推动去做的边缘,但这个欲,可能你在计划,你可能在想要做,所以我说欲在思的前面,就是你可能计划很久你想要买个什么东西,可能想很久了,但是你还没决定真正要去做,你觉得真正要去做,去推动那个叫做思。所以这个欲只是想要做什么,想要些什么,想要做什么,刚才讲过,这个欲,这里有讲,可善可恶,所以它是中性的,看你往哪一边推,你可以对物质有很强烈的欲望,你可以对做善事有很强烈的欲望,想要多做一些善事多帮助一些人,所以这个欲可善可恶。
我刚才讲过,对善法的欲望跟需求,这叫做善法欲,我想要多帮助一些人,我们常常不是寄钱去领养一些小孩吗,我觉得一个不够,我要以后慢慢两个,三个,我的计划是领养十个,这样的需求跟欲望是善的是好的,帮助别人是善法欲,所以这是种欲望。如果说,我一台保时捷不够,一台跑车不够,我还要一台休旅车,不够,我还要一台敞篷车,这种物质欲望越来越强,这种欲望就是物质的欲望,这个是必须要克制的。所以欲,可善可恶,这个欲望也是所谓的一种遍行——大地法。我们所有内心只要一启动,有心在动作,一定有这个欲望在里面,只是它是怎么样的欲望,可能很微细。
慧
- 原文:于法能有简择
- 对一切法的是、非、善、恶、染、净等的辨别力、决择力是此心所的功能。
慧,于法能有简择这个叫做慧,所以这个慧其实是我们内心或是我们本质里面的一个根本的作用,这个慧每个人都有,所以叫做于法能有简择,对一切法的是非善恶染净等的辨别力,抉择力,就是这个心所的功能,所以我们修行要靠什么?靠这个慧,靠这个心所,这个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简择力跟这样的慧力,只是每个人轻重程度不一样,有的弱有的强,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显性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因为俱舍论里面讲过这个是大地法,也就是你的心识一起来,这个慧心所都一定会跟着起来,然后去决断。
但是虽然每个人都有慧,每个人的强弱是不一样的,有的慧力弱,有,但是弱,有的慧力强,强跟弱怎么回事?为什么有的强有的弱?为什么会有的人强有的人会比较弱,怎么回事?两个状况,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与生俱来辨别力就比较强,第二个是什么?训练出来的,熏习训练出来的。所以我们所有的本能,我们所有的知识,我们所有的能力,都跑不过这两点,第一个是与生俱来的某些能力,第二个就是训练。所以有些人说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调,有些是先天很足够,后天又好的培养,当然就强。现在我们来看,就佛教的学习来讲,你先天不足怎么办?能不能怪你父母亲?不能。先天不足不能怪任何人,这是谁造成的?自己造成的,过去业力所使。你现在该怎么办?先天不足不要让后天失调,先天不足后天就好好调养。
所以我们学佛也是一样,学佛是不是每个人都天生下来善根具足,勇猛精进才来学的?不是。每个人来自不同的背景,来自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状况,不管你天生下来是怎么样的,你只要有这样的一个能力,每个人都有,发了这样的善根这样的思辨,你想来学,你有没有能力学?当然都有。强弱是一回事,因为每个人都具备有这样的慧力,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学,你比别人不足,就是过去不足,没关系,你就现在好好加强。
所以你看这个慧是“于法能有简择”,对一切法的是非善恶染净的辨别力抉择力,是这个心所的功能,这个是学习训练学佛的一个很根本的心所。所以学佛要学的好,要怎么样?多利用这个功能,多利用这个慧的功能。我说多利用这个慧的功能,就是要思辨,要简择,各位知道吗?要思辨、要简择,人家说刀越磨越利,不磨就不利,脑子越磨就越好用,越好使。我(记得)上次不知道谁跟我讲,“脑子好不好使?越磨就越好使”,学佛也是这样子,越思辨,越简择,常常去思考,你的慧力就会增加,这个就是在磨,磨这个慧的力量。这个慧的力量,因为它的本身的特性就是简择,就是要对一切法的是非善恶的判断和抉择,是辨别的功能,这个辨别的功能你就要让它强,不要让它功能没有了,这样知道吗?所以,学佛可以有很多方法,入门可以很多方法。
你喜欢诵经、喜欢拜佛、喜欢念咒,喜欢怎么样都可以,但是有一个最根本的你不能忘,你不能不做,是什么?对佛法,对佛学的学习闻思修,这个根本的你不能不做。因为你要有佛法的听闻跟学习,思维跟判断,这个慧学力才会越来越强,你才会越来越聪明,才会越来越有智慧。我说的聪明不是说一般外面说(的那种)电脑学的很快,什么东西弄的很快的那种聪明,我讲的是佛法的智慧,你会判断是非善恶,你知道在什么状况下你该做些什么事情,就是这个慧的功能。
我常常讲为什么要诵经?诵经,它是一种方便的入门法,因为经典上所讲的东西,都是佛告诉我们的,诵经只是你还没办法去了解(经文意思的时候)之后,你就重复的一直诵,让内心慢慢去熏习,但是到最后你是不是要用慧力去抉择?去了解里面到底在讲些什么?当然要。然后把这个作为我们行为的准则,付诸于行动,这才是佛教、佛陀告诉我们经典的根本作用。所以诵经是一个方法,不是目的,诵经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同理,其他所有法门都是这样子。
休息十分钟,有茶有水果有饼干,来这边都好处就是这样,不但耳朵叫做什么,身受乐,内心喜,而且还有东西可以吃(哈哈)。
想要有智慧就是要学习佛法,还要修,有些不懂佛法就没有智慧了?
也不能这样讲,有些不懂佛法但是先天生来有些智慧,或是其他的学科,或是其他宗教多少都有些智慧,我们不能说完全没有。不是先天修来,我是说(有些人)先天与生俱来的已经有一些智慧,为什么会这样讲?因为佛教讲三世轮回,我们每个人都有些业力,过去生中带过来的,业力所过来的,或是过去生中所修所做,尤其过去的熏习都会带过来到今生。所以每个人生下来多多少少,或高或低都会有些智慧。
要具有这种智慧,不一定要学佛法,对吗?
对,可以这样讲,但是学佛法才可以达到最终究的智慧,这样知道吗?我们不能否定说其他宗教或其他学科多多少少都教些我们人生的智慧跟道理,都是有的,不是只有佛法有。但是就佛法的观点,乃至我个人的观点,是学佛法才能达到最究竟的智慧。
佛陀的智慧,和一般宗教的智慧是不一样的?
当然是不一样,一样的话就不用我来教了,就叫神父来教(哈哈)。不一样,因为基本上佛教跟基督教的那些观念或智慧,在某些低层次的人伦上或许有些共同,但是到高层次的话就是不一样。当然我们是不会去批评其他宗教怎么样,但是毕竟我是佛教的出家人,我自己认为当然佛教的智慧是最究竟的,佛陀才是最究竟圆满的抉择。至于你们怎么想我不勉强,我把这些讯息给你们,你们自己怎么接受,怎么去判断,你们的事情。智慧当然很多种,就佛教来讲,最终究最究竟的智慧,就是佛教教导你的智慧,因为可以真正断烦恼得解脱,最后成佛。
(佛教不排斥其他宗教,但很多宗教是很排斥其他宗教的,我作为一个佛教徒遇到其他宗教徒,怎么跟他们辩论这个话题?)
我多年来在大学也好,在其他各个地方都好,也碰过不少的异教徒,我(说)的异教徒就是其他宗教的,我有一个心得,其实很容易,不需要辩,辩论的话,容易争执,对谁都没好处,我的态度是我不会去批评你,但是你不要来随便批评我的宗教,我的态度是这样子。
对于其他异教,基本上他们的态度也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相当排斥你的宗教,对这种人其实我们就不用谈,因为谈了就容易争执;另外一种,虽然他是信其他宗教,但是他的包容心比较大,他想要了解你的宗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就可以谈,我也喜欢跟这种人谈,我的态度基本上就是这样。而且这样我是觉得,也比较可以达到一些Peace(和平),比较和平的效果,不然老实说我的感觉跟心得就是:当这个人他抱持了一些成见,或是内心里面已经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来找你谈、找你辩的时候,不管你讲的再多再有道理,其实我跟你讲,没有什么太大作用。
就好像我们讲《成佛之道》最刚开始,它说听经闻法就像是你必须把你的水倒光,你才可以怎么样,再装更好的可乐来喝,你如果自己已经有一堆东西了,你拿这些东西要来跟你辩的话,根本对他没好处,对你也没好处。因为佛教讲,法饶益,义饶益,梵行饶益,就是佛陀在阿含经里面讲,当你要跟一个人谈话的时候,你要注意到这三点,法饶益,饶益就是利益,有没有办法用佛教利益到他;义饶益就是说,光讲佛法但是到底他能不能从内容中得到利益;梵行(饶益)就是能不能让他发起清净心而愿意去修行。去注意到这三点,你来谈,才比较有意义,不然徒增辩论,徒增烦恼,辩到两个人面红耳赤,其实效果不大。这样有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
梵行就是天竺的那个梵,这个梵行是指清净的修行,法跟义,法是表面的意思,义是深沉底下的意思。因为佛陀以前 —— 我跟你讲,佛教是不是不主张辩论?其实佛教主张辩论,在印度很会辩,在西藏更会辩,然后在中国变成不辩。其实在印度是很会辩的,而且是佛教跟佛教辩,佛教跟外道辩,大乘跟小乘辩,小乘跟小乘辩,为什么要辩?有人会讲不用辩嘛,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不用辩,其实那为什么要辩?刚刚好,我们在讲简择,对法的是非善恶,你不辩你怎么会清楚这个道理到底是怎么样?每个人理解不一样,说不定你理解错误。你经过辩,但是我们辩的目的不是要赢,或是来看谁输,我们辩的目的是让真理越来越清楚,也才知道我学的到底是什么,我学的这个东西有没有走岔。但是辩也不是一次两次,不是一次定生死。这个辩都是好几次的辩,所以大大小小的宗派在印度是很能辩的。
这种辩论的传统传到西藏,有没有看过影片里面西藏辩论?西藏辩论要先干什么?搓手,当然这是西藏发展出来一套方法,但在印度它整体的辩论模式都已经形成了,辩论不是好像在吵架一样,它有它的规矩。所以到中后期的佛法,因明很盛行,因明叫做佛教逻辑,很盛行就是这样,因为它要辩论,必须有它的一套规则,不然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两个根本搭不在一起,那要辩什么?所以它有一套规则,在这套规则下我们来辩论。
顺带告诉你们我的论文就是写佛教的因明跟逻辑,所以我对这个佛教怎么样辩论我很清楚,来到中国不知道为什么忽然不辩了,很奇怪。所以唐朝的时候发生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中国的禅宗和尚跑到哪里你知道吗?跑到西藏去跟印度的大德辩论,结果谁赢谁输?根据印度跟西藏的记载,当然是印度的大师赢,因为他们对这套辩论的逻辑很清楚了,次第怎么样一层一层很清楚。禅宗是讲一即一切,一切法无我,不落语言,不着文字,你要辩什么?谈一谈,有趣一下。
当然禅宗讲境界,个人的修行的境界,不谈说语言文字是怎么样,也就是你可以从中间看出,两套的传统是怎么样。其实,达摩祖师虽然是禅师,但是过去在印度也是论师,他不是不辩,他也是很厉害的,只是到了中国,慢慢(不辩了),因为可能各个原因,其实很多古代的禅师,其实印度过来的禅师其实都是论师,你知道吗 —— 这个题外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融,印度人比较喜欢思辨,辩不同,中国喜欢找出它的同,然后圆融,所以你看中国画就知道了,画得太详细那个就不是中国画,要强调的是意境,不清楚的最好(哈哈)。(工笔画呢?)但是工笔画再怎么清楚它有它的朦胧地 —— 开个玩笑,你们要是画家不要跟我辩,因为辩佛教跟你辩,辩书法我不要,因为那个我不是专业的(哈哈)。
我们现在讲的是禅宗还是什么范畴?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是印度佛教,尤其是俱舍论,俱舍论是世亲菩萨写的你们知道吗?世亲菩萨是唯识的祖师,也是古代的唯识的大论师,所以他最会辩了,他跟其他外道都辩。我们讲的是印度佛教,不是禅宗的。
菩萨所到之处要让众生起欢喜心,不要起贪嗔痴烦恼,但有些人不喜欢佛法,他要找你辩论,你怎么办?
(如果)他是有很强烈的成见那种人,要找你辩,就不需要跟他辩。但是我有讲过,就是说在很多状况下,如果(对方)强烈地批判我的宗教,造成我不得不出来捍卫的时候,我还是会出来,那就要看状况。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个慧,是区别、简择,那基督教里讲亚当和夏娃没有遵从上帝的旨意,吃了苹果,就开始会分辨了,那么,这个分辨又是智慧当中最根本的一个,是不是说,他们吃了这个苹果智慧,就开始有智慧了呢?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说是就是这样子,但是如果你问他们的话,他们可能跟你讲这样子的智慧是不好的,他们会这样跟你讲。当然这是别人宗教,所以我就不在这边批评别人的宗教了。
佛教讲修行就说修心,很多问题都是心,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修心?我们很多的行为不是由这个心,而是由脑主导的吧?
讲得很好,我上次去沙省跟他们讲的时候,我讲心,然后有个人就误解说,我们的思考不是用这个心脏吗?我说我的心不是指心脏,我说讲心然后比这里(心脏处)也怪怪的,佛教讲的心其实不是指心脏,当然是指这种脑的思考。所以我们中文也很有意思,中文讲的这个心跟佛教是一样,它不是指心脏。人家说你是不是有心事,当然不是说你心脏有问题是不是?是你在想什么,思维里面现在有什么问题在思考,这样你知道吗?
所以我讲修心其实是在脑部里面,不是指心脏,当然这个心的范围比较广,可以包括这个(心脏)可以它主要是这里(大脑),但是它也可以包括这个在里面。其他有什么问题?没有。
胜解
- 原文: 能于境印可
- Adhimukti: confidence
- 对境界坚固不移的殊胜理解(信念) 。由深刻的理解后达到内心肯定的作用。
接下来胜解,胜解这是个很有趣。Adhimukti
叫做能于境印可,你看英文叫做confidence
,所以你看它叫做对境界坚定不移的殊胜理解叫做信念,由深刻的理解到达内心肯定的作用,所以你知道这个胜解,第一个这个胜解要从哪里来?你看,“由深刻的理解后达到内心肯定的作用”,这种内心的肯定作用就叫做胜解。但是你要达到胜解作用,你要必须由深刻的理解之后,所以要胜解的第一步一定要有什么?要有慧去简择,去思辨,去理解,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之后,你会不会对它生起信心?会,比如我对某某的医术很有信心,有些人对他的医术有信心,是因为听人家讲的,人家讲是这样就是这样,这样的信心是不是叫做胜解?不是,因为你根本没有去区辨,没有分辨没有去抉择,根本没有得到深刻的理解。
我不是听人家讲的(好我就相信很好),(而是)因为人家跟我说很好,我就去找他就帮我把脉,把脉说师父你一切都很正常,气也很旺盛,他帮我把脉然后跟我讲说,你有怎么样怎么样的状况,我说对我都有这样子。他又跟我解释说中医的理论应该是怎么样,你这个病应该怎么调,我自己慢慢从他讲话里面去了解,去思考有没有道理,他又开药给我吃,吃一吃,过了一个月两个月,他又跟我解释应该怎么样,我真的有觉得比较好了,经过这样一个程序,我又慢慢去思考,觉得为什么会比别人好,以前我都看不好,为什么他可以看得好?经过这样的思考问题在哪里,经过这样种种之后,然后结果也真的比较好了,经过这样的状况之后,我对他的医术有信心,生起了信心,这个叫不叫胜解?是。某某你摇头,跟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摇头)。
既然是胜解,那就是定解,不是理解,要达到证悟才是定解吧?
我们这边还不用到证悟,讲证悟那个境界已经很高了,我们这个还只是 —— 因为它是大地法,是一种心的作用而已,还没达到证悟,还是在领悟的阶段,因为你没有领悟你没办法到达证悟。领悟是第一步,因为你对佛法不了解,你不可能有一天一起床,忽然间自己解脱了,或忽然间开悟了,一般是没办法这样。
(有没有可能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一直念阿弥陀佛,没有学过佛法,但是突然哪一天就开悟了?)
她这辈子不经过这个次第,但是她是好几辈子之前都经过这个次第,有可能如果善根深厚,阿含经或是各种经里面都有讲,这些人都是善根深厚,过去生中已经修了不知道多少劫,不是几辈子而已,是大菩萨或是哪一些几乎快开悟的人再来的,这种的话,当然他因缘聚会,过来听到几句他就开悟了。你们有没有过来之后,听到我讲几句之后忽然开悟的?那个有的话就是过去生中已经不知道多少劫的修行,这个我也不敢教,这种人我也不敢教。
我的先决认定的就是,我教的人我是希望有层次的,把大家当成都是凡夫,也都是学佛不久的初学者,这样一层一层一个次第这样学上来,这样比较不会发生什么错误。但是如果是善根深厚,像是活佛再来转世那种我没办法教,那种要请其他上师来教才行,这个就是我设定的一些状况。
很多例子,古代很多祖师都有这种例子,慧能法师是不是真的不识字都是一个问题,不识字怎么有办法想出这样,(说他不识字)那是一些传说,实际上我觉得他的学问应该也不错的,但是广钦老和尚是真的不识字,这个我是敢肯定的,你们知道台湾的广钦老和尚,他是真的不识字,而且修为真的是很高的,当然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状况。我们的印顺导师更不用讲,他小学才读两年,几年的小学而已,但是他可以自己阅藏,然后出入大小乘的经教,然后写出那么多的书,几乎等于是小藏经出来了,然后被誉为是隋唐以来第一人。这当然不是一天两天或几辈子可以成的,这也是可能好几辈子好几劫的熏习才有办法这样子。其他人有没有什么问题?
刚才说去到某个医生哪里,把病看好了,从此就对他有信心了,但这个也是只是对某个人,他的医术不可能治好所有人的病,那自己因为经过他的治疗有好的结果,对他的产生了这份信心,还是一种胜解吗?
这个也算是胜解,胜解有可能是错误,有可能是解错,这样你知道吗?所以说胜解是一种信心,这种信心是必须经过理解思考判断而来的,但是有可能是错误的,这种主观是带有客观印证的。有一种很主观的就是说,我管你(去不)去思考,我(反正)也不思考,我也不听别人讲怎么样,我也不去看书,反正你讲我就信你这样就对了,这种就是强烈的主观性的,这种就不是属于这个胜解,那种又有点迷信的作用在里面。但是这里讲的胜解,是必须经过思维、判断、了解、区辨之后所产生的信心,这个也有可能是错的,也有可能中间产生差错。但是我要讲的就是,对佛法的信心跟理解必须经过这样的一个层次,因为这是在所有的信心里面,比较可以保证你得到正确知识的。
你知道胜解在佛教经里面用很多,但是意义有时候不大一样。有些禅定的状况也叫胜解,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在某些状况里面它的胜解境界是很高的,但是这里我们讲的胜解,俱舍论里面定义的这个胜解,只是一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经过思维思辨之后理解之后所产生的信心,这个是大地法,每个人都会有,只是我们要提升它,我们必须要提升它,不要让它给淹没了,也就是说我们学佛要学正见、正信,而不要学迷信或是盲信。
您刚才讲这种胜解,不一定是对的,是可变的,可更正的,那怎么又会是坚定不移的呢?
有可能会出错,是可更正的,因为我讲过,这个(胜解)不是到很高的境界,不是说证悟,比如我们对过去很相信的事情有可能会改变,(一旦有)足够的证据,足够的东西(就会)让我们去改变它(自己过去对某件事情的信心)。以前我在上哲学课的时候,我们现在不是说地球绕着太阳转吗?我们现在是这样认定,古代的人是怎么想的?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说法观念都)改变了。哲学老师问我说,有没有一天你会再相信,其实是太阳绕着地球转的?我说有可能,只要有足够的证据,这种观念我们没有实际上看到,我们都是从学科里面学过来的,然后判断它,依现在的知识来判断它是最合理的,所以我们产生这样的心念,有没有可能发生有一天又改变了?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我现在要讲的是说,这是一种心所法,它的过程它的结果是一种信念,但这种信念的过程是怎么来的,我是讲这样子的,这个东西必须用我们对佛法的学习跟判断,因为只有这样子才比较有机会找到真实的东西,不是说他这样子就一定怎么样,而是说经过这样子。而且寻找真理也是必须经过这样的过程,错了修正,修行改,改了错,我们都是这样子的,很多法门也都是这样子。我出家快二十年,研究佛法快二十年,难道我某些观念都不变的吗?有些观念也慢慢在改变,修行的理念,很多东西一直在改变,改变当然是增上。有些东西以前认为这样,但是慢慢可能会做一些修正,都是这样子,所以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内心的观念,都是在修正当中。
修行绝对不是一开始找一个最简单最懒的方法,进去找一条康庄大道,直直的,目标就在那边——成佛,然后中间我就大摇大摆的走,都不用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用修正,就直接这样走,没有这种好事情,如果有这种好事情我早就去了,不用来这边(哈哈)。修行一定在铺满很多的 —— 像丢到森林里面去你知道吗 —— 很多的荆棘,满天的树,你就是在里面想办法,跟着你的向导。我就是(你们的)向导,向导不是什么都懂,跟着他,他告诉你们,大家来商量,然后一直在修正我们路,然后有一天找到最终的那个(目的地),只是我们现在的方向没有错,但是实际上要怎么走那还是要,很多坎坷的路要走。
好,我们今天谈到这里。